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细读唐诗品唐史

细读唐诗品唐史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站在周颙的肩膀上,是一位叫沈约的人,他在四声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诗歌中以四声为基础运用声、韵、调配合的时候要避免的八种错误用法,称为“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
然后就是包括沈约在内的八个人都拜在竟陵王萧子良的门下开始进一步钻研,这八位号称“竟陵八友”。他们在一起互嗨,创作了很多符合四声规律,又避免了“八病”的诗歌,广为传唱的同时,也基本确定了后来唐诗律诗的雏形。
这些事说起来很繁琐,但是奇迹发生了,在齐武帝萧赜执政的“永明”年间竟然“一揽子”完成了(这算是厚积薄发吧),因此这种诗歌又被后世称为“永明体”。
后来的南北朝诗歌和隋朝诗歌,基本沿着“永明体”的道路前进,直到初唐的这几队组合,又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形成了唐诗的体制。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最早的五律始于王绩的《野望》,逐步推广在“初唐四杰”,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最终完善在“文章四友”,其中尤其公认杜审言成就最高,不仅仅是他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也体现在他对五律格式的贡献,杜审言所传下来的二十六首五言律诗,基本完全符合律诗的平仄相粘,只有一首失粘。
而“沈宋”则是规范了七言律诗的体制。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被称为“四杰”、“四友”、“苏李”、“沈宋”而名留青史的原因,可不仅仅是诗歌写得好哦!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zuoan770 768楼 2017-05-08 17:11:00

@古典浪漫主义2016 :本土豪赏1根 鹅毛
...
—————————————————
感谢左岸打赏,我临时到北京出差,难以回礼,也难以更新。明天就能回洛阳,到时候一口气更新完毕苏味道。谢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再顶一下,晚上就回到家了。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那么我们回到苏味道身上。
他的仕途比悲催的“四杰”顺畅多了,人家是曾经进入宰相班子的人。
他祖籍赵州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区苏家庄一带),祖上是汉朝的并州刺史苏章,虽然不是高门显贵,倒也不是籍籍无名。他也是在二十来岁就进士及第,是一个高起点。后来他的才华被裴行俭发现,在自己出征突厥的时候,征召他担任管记,负责军令的拟制和上奏表章、公文的撰写。
裴行俭应该非常欣赏他,因为他做了一个《人民的名义中》祁同伟梦寐以求的举动:“妻以女!”就是收苏味道当了自己的乘龙快婿。裴行俭出自山西闻喜裴氏,堪称望族,这门亲事给了苏味道很大助力,后来,他又为同宗的裴居道写了一篇谢表,辞理精美,天下传诵。
这位裴居道在高宗李治时期任左金吾卫将军时,他的女儿被选为太子妃,嫁给了李治和武则天的长子李弘。当时举办婚礼要用白雁来举行婚礼,本来这是很难得的一样东西,但是婚事一定,就在在皇宫的后苑捕获,简直是老天降得祥瑞。唐高宗非常高兴,自认为是自己的德行感动了上天,也因为这层关系,他对这位裴氏儿媳妇也非常满意,对侍臣说:“东宫内事,我不需要再担心了。”
可惜,在权利欲已经达到变态程度的武则天眼中,亲生儿子也不算神马。就在李弘婚后两年,李弘在上元二年(675年)被武则天毒死,这位太子成了他的母亲杀死的第二位亲生骨肉,李治非常难过,给他追认了皇帝称号——谥号“孝敬皇帝”。次年太子妃裴氏也相随而去,九年后被追封为“哀皇后”,并陪葬太子李弘的陵墓之北侧,称“娘娘冢”。
在裴氏被选为太子妃的时候,裴家要上“谢恩表”,这位裴居道文笔不足,广选天下名士为自己写这篇谢表,最终优中选优,拜托给了苏味道。
可惜这位武则天的亲家,也没能逃脱毒手,在武则天称帝的前一年,出于剪除李唐旧臣的目的,对裴居道根本懒得罗织罪名,不教而诛。
苏味道情商、文笔都不错,尤其深得“做官”之精髓,他曾经吐露过自己的心得:“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时人由此称其为“苏模棱”或“模棱手”,这也是成语“模棱两可”的典故出处。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就这样,“懒政”的苏味道一路顺风顺水,在武则天时代最高做到吏部侍郎(武则天改为天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也就是进入了宰相班子。可惜他从700年开始,因为扩建自己的祖坟,侵毁乡人墓地,犯了大忌,被弹劾,几经贬斥,辗转到了四川益州任职。他为了尽早起复,开始对武则天的专职鸭子(文化人称之为“面首”)张易之阿谀奉承。可惜他棋错一着,在705年发生“神龙政变”,年迈的武则天被赶下皇帝宝座,张易之被杀,追随他的人被清算,于是他先是被贬到四川眉州担任长史,很快又要到益州担任长史,连累带吓加上沮丧,苏味道死在上任途中。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但是,他的二儿子苏份留在了四川眉州,耕读传家。传到第九代,出了个后代名为苏洵,苏洵生了二儿子苏轼,三儿子苏辙,是的,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苏。尤其是苏轼,堪称中国第一流的文豪才子,诗歌、词、文章、书法、绘画、音乐、佛典宗教无一不精,我个人认为,苏味道给中国文化做的最大贡献,不是他的辞赋文章,而是在那个春风荡漾的夜晚,那片刻的付出。欢愉自己,造福子孙的苏味道,原来是“文豪祖宗”。
“三苏”一直对祖籍栾城心向往之,他们在文章、诗词、书画上经常署名自己为“赵郡”人,苏辙的爵位也是“栾城县开国伯”,他的作品集叫《栾城集》,苏东坡的墓志铭上更是直抒胸臆:“苏自栾城,西宅于眉”……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但是,他的二儿子苏份留在了四川眉州,耕读传家。传到第九代,出了个后代名为苏洵,苏洵生了二儿子苏轼,三儿子苏辙,是的,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苏。尤其是苏轼,堪称中国第一流的文豪才子,诗歌、词、文章、书法、绘画、音乐、佛典宗教无一不精,我个人认为,苏味道给中国文化做的最大贡献,不是他的辞赋文章,而是在那个春风荡漾的夜晚,那片刻的付出。欢愉自己,造福子孙的苏味道,原来是“文豪祖宗”。
“三苏”一直对祖籍栾城心向往之,他们在文章、诗词、书画上经常署名自己为“赵郡”人,苏辙的爵位也是“栾城县开国伯”,他的作品集叫《栾城集》,苏东坡的墓志铭上更是直抒胸臆:“苏自栾城,西宅于眉”……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苏味道最有名的一首诗名为《正月十五日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这首诗在体制上的特点是“八句皆对”,也就是四联都是对仗的。内容是描写长安城中,元宵之夜一片繁华的景象。唐代的每年元宵夜,长安城在前一天、后一天和元宵节当天,一连三天通宵游乐,夜间不宵禁。
首联中的“火树银花合”,“合”字的用法是动词“合拢”,但表达的意思是“灯光全部覆盖”,并且成语“火树银花”也出自本句,用花朵来比喻花灯,不仅是贴切,而且暗涵“春天即将到来”的期盼和希冀。“星桥铁锁开”的“开”字不仅与“合”字对仗工整,而且与上一句递进,上一句是写花灯之美,值得游玩,下一句是写制度之宽,可以游玩。
并且这两个字的用法,对后人产生了较大影响,王维的《终南山》“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等等,都是从苏味道这里学去的。
颔联的“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写出了摩肩接踵的游人,也通过“明月有情”衬托了月白风清的好时节。
颈联的笔墨,聚焦在美女身上,不仅是说秀色可餐,更深层次的意思是歌姬都如此的欢乐,何况其他人呢。
最后的尾联,是一个词尽意不尽的境界。虽然欢畅很久,却还不到天明,大家有时间游乐,可是也有另外一层意思:玉漏已经开始“催”了,我们该怎么办?那还用废话,赶紧嗨起来呗!

他还有一些应制诗,写的虽无新意,却也用词华丽,拍马舒坦,那就选一首看看。

《初春行宫侍宴应制》
温液吐涓涓,跳波急应弦。
簪裾承睿赏,花柳发韶年。
圣酒千钟洽,宸章七曜悬。
微臣从此醉,还似梦钧天。

“我也是醉了”这句话,人家苏味道在1500年前就说了。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按照计划,要写武则天了,但是想要为母亲节做一个专题,所以稍微推后一天。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付出爱的时候是不求回报的,却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爱她

我一直觉得,母亲节是诸多节日中最温暖、最温馨和最温情脉脉的。大多的“舶来”节日,立意和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所差异,借用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中国的节日是“为别人过”,为屈原过“端午节”,为牛郎织女过“七夕节”等等;外国的节日是“为自己过”,如“情人节”、“狂欢节”等等。但是在感怀母亲、感恩母亲上,中外在“母亲节”取得了一致,也许这是一种人性的必然吧。

美国在1914年,由威尔逊总统昭告全国,命名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并发布总统宣言,自此成为惯例,母亲节得以最终确立,并在改革开放之后,传入中国。不过和热情奔放感情外露的美国人不同,在中国,伴随着文明的萌芽,对母亲的爱就深深镌刻在每一位中国人的心里,并和中国文化一起成长,只是我们更多的是深敛于心,似乎羞于表达。
幸好还有口齿沁香的古诗词,默默记下了母亲的慈爱和儿女的深情,使我们在感受祖国博大精深文化的同时,在字里行间也反复赞颂着母亲,吟唱着母爱。


《诗经•邶风•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本诗四句为一章,共四章,我们先看第一章:
“凯风”是指和暖、温和的风;
“棘心”是指棘木之心,“棘”是指多刺的小灌木,荆棘密布、棘手等词语均源于此,也有考证是“棘”是“野酸枣树”。
“夭夭”形容娇嫩、稚弱,和“桃之夭夭”中“美好”的用法略有区别。
“母氏”是指母亲。
“劬(qú)劳”是形容劳累、劳苦。
第一章的大意是:温煦的和风自南方来,吹拂小树心。小树之心还稚嫩,母亲操劳多艰辛。
也就是这首诗,衍生了 “凯风”和“棘心”两个典故,其中“凯风”引申为母亲的慈爱,如晋陶渊明《和郭主簿》诗:“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唐许敬宗《奉和初春登楼即目应诏》诗:“歌里非烟飏,琴上凯风清”,郁达夫《寄王映霞》诗:“秋雨茂陵人独宿,凯风棘野雉双飞”。

“棘心”则用来形容感念母恩的孝心,如晋陆云《岁暮赋》:“变棘心之柔风兮,滋丰草之湛露”,宋苏轼《端午帖子词•皇太后阁》诗:“应将嬴女乘鸾扇,更助南风长棘心”,民国丁上左《和龙丁华书伉俪唱和词原韵》:“凯风何故棘心吹,不语停针添线迟”。
诗经的特点是一唱三叹,后面的三章不再一一注释,大意如下:

温煦的和风自南方来,吹拂小树渐成荫。母亲品德多高尚,我还未成长为您那样的人。
寒泉清澈似母恩,源头在浚土之幽深。养育的儿子有七个,母亲培育费苦心。
美丽黄莺声圆润,翩翩起舞发出好声音,七个儿子真惭愧,不如黄莺能宽慰慈母心。

说到“慈母”这个词,最脍炙人口的诗句应该就是唐代诗人孟郊的《慈母吟》了,全诗如下: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语言朴实,情真意切,毫不用典却闪烁着亘古不灭的光辉。尤其“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蕴含“母慈子孝”的中国传统美德:孩子深深感念母亲的恩情,也愿意用自己的“寸草心”来报答。但是每一位母亲爱的付出,却是从来不求回报的,再者,就如佛家所说“父母恩难报”,如“三春晖”般浩荡的母爱,又怎么能报答得了呢?

不过即便母亲的恩深难报,世间的孩子却愿意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包括下面这首诗的作者,唐代的高僧舆恭,他是一位跳出俗世的方外之人,却跳不出对母亲的爱。

《思母》

霜陨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在这首诗中,作者面对着霜打的芦花,泪水浸湿了衣衫。是因为想起了去年五月梅雨时节,家中断粮,自己典当袈裟,买米回家奉养老母,尽管境况贫苦,但母亲健在,家庭团圆。而今天,那扇柴扉之侧,再没有老母等待的身影和盼归的目光,孝心无可寄托,柴扉就只是柴扉,不再是“家”!
在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中,佛家总结了母亲的“十重恩”,分别是:第一怀胎守护恩;第二临产受苦恩;第三生子忘忧恩;第四咽苦吐甘恩;第五回干就湿恩;第六哺乳养育恩;第七洗涤不净恩;第八远行忆念恩;第九深加体恤恩;第十究竟怜愍恩。
《楞严经》也有记载:“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意思是,十方诸佛怜悯忆念众生,好像母亲忆念儿子一样。如此看来,母亲的爱怜和佛祖的慈悲是相同的。从这个角度而言,写下这首《思母》诗的舆恭一定是一位深得佛家三味的高僧大德。
说到母亲与佛,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在家修行的居士,一心向佛,从而冷淡了自己的母亲,还隐隐视母亲为自己修行的障碍。有一天他游历到一处深山,请教一位高僧自己如何才能得见佛祖。高僧告诉他每个人受庇护的佛祖不一样,要他马上返家,见到未穿鞋子的人,就是他的佛祖。于是他一路返回,敲开了众多的门户,却没有一个不穿鞋子的。在他抵家的时候是一个冬天的深夜,他烦躁的敲门,很快母亲迎到门外,突然,他哭拜于地——寒冷的冬夜,来开门的母亲赤脚站在冰冷的地上。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插叙母亲节的小文章,武则天明天开扒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不过,人生在世,往往会陷入“忠孝难以两全”的窘境,宋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就有这样的切身经历:
《十五》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紵阴。
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这首诗有两种解法,先说我不认可的一种。
在这个版本的解读中,认为邗沟是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的一部分,而“白紵”的“紵”字理解成字面意思“绢、麻”。
全诗是说把母亲带到扬州后,就安家于临时白麻布能遮阴凉的地方,月明之夜(诗歌题目的“十五”),听到杜宇(布谷鸟)的啼叫,因为身处扬州这个南北的交通枢纽,就“南北总关心”。这个讲的有点勉强。
我认可的一种版本是:
白紵这个词,两个字不能分隔开理解,而是指白紵山,在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为姑溪河和青山河汇合之处。桓温领妓游山,好为白紵歌,故以名之。此诗诗意为王安石携母至邗沟,但其余家眷安家在白紵山北,每逢月明之夜,闻见杜鹃哀鸣,倍加思念亲人,心系南北两处。
因为通过查阅王安石的履历发现,他在皇祐三年辛卯(1051),三十一岁的时候,以殿中丞通判舒州(今安徽潜山),很有可能在这个时候把家安在诗中所说的“白紵阴”。到了嘉祐二年丁酉(1057)五月,三十七岁的他改任太常博士,到江苏常州做知州,可能携母亲上任,安置在江苏省治下繁华的扬州,以“邗沟”来指代。所以才有本诗。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像王安石这种为了家国事业,“移孝为忠”的人自然有,但更多的却是普普通通的漂泊者,在年终岁尾,归家团聚的时刻,和母亲相见之时,又有什么感慨呢?清朝的大诗人蒋士铨的《岁暮到家》一诗,刻画的非常细腻:

《岁暮到家》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诗歌大意很容易理解:
母亲爱子女的心是无穷无尽的,看到自己的儿子在过年的喜庆时刻及时还家团圆,母亲多高兴啊!进门的时刻,她正在为我缝棉衣,针线密实,我寄回的家书墨迹还新,就摆在她的面前,想必母亲反复看过多遍。刚一见面母亲便怜爱地说我瘦了,连声问我在外苦不苦?我惭愧自己不能在身边侍奉尽孝,相比起母亲对我的牵挂,我在外面遭受的漂泊之苦又何值一提呢?
这首五律通篇无典,却把母子二人见面的情况描写的惟妙惟肖,朴实的“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把母亲对孩子的思念、爱护之心跃然纸上——想必母亲读过寄回的家书,知道孩子要归来,担心孩子不适应家乡的天气,急忙为孩子赶制寒衣。而“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一句,几乎每一位有过离家经历的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吧?除非你是从“麻杆”变成“麻袋”,否则,无论你长了多少肉,在母亲的眼里,你总是“又瘦了!”……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像蒋士铨这样能够做到“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算是幸福了,也有如同为清代人倪瑞璿那样,只能写下《忆母》来遥寄相思。

《忆母》

河广难航莫我过,未知安否近如何。
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
是啊,到底是孩子思念母亲时候流的眼泪多,还是母亲思念游子的时候流的眼泪多呢?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在中国为了培养孩子,不仅是严父,慈母也有责,著名的“岳母刺字”、“孟母三迁”等等典故,说的就是这个。母亲的心情应该有点小矛盾吧,孩子没出息,环伺左右,却担忧他的未来,孩子有出息,天高海阔,却又怜惜他的辛劳。不过还是有很多孩子最终离开母亲去外面的世界闯荡,只是就像风筝一样,他们的心永远系在母亲身上,一有机会就要探望母亲,就像孟浩然的这位名叫张参的朋友。
《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
孝廉因岁贡,怀橘向秦川。
四座推文举,中郎许仲宣。
泛舟江上别,谁不仰神仙。

题目中就说明了此诗的原委:这位张参参加明经科的考试,同时也到泾州(现在的甘肃径川县)去探望父母。说起他的父亲张朏,也算小有名气,因为张朏有一个很有名气的叔叔,叫张柬之,对,就是这位张柬之,发动了神龙政变,把武则天赶下了皇帝宝座。“觐省”是指拜望父母。
“彩衣”是“采衣”的意思,指还未行加冠礼的少年。
不过我倒是愿意相信这个词是出自中国二十四孝中的“彩衣娱亲”的典故:春秋时期,楚国隐士老莱子家的长寿基因非常强大,他70岁时父母还健在,为了让让已经成为“老小孩”的父母开心,他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穿在身上,模仿成小儿形态使父母高兴。
“怀橘”是一个孝亲的典故。指三国时期,江东名士袁绩在孩童的时候,作为神童,参加袁术的宴会,揣起饭后水果的三个橘子,结果在告别施礼的时候滚落在地,面对其他人的不解,他解释说这是他想带回去给母亲尝尝。
“承欢”:指侍奉父母。
“孝廉”:在唐朝是指应明经试者,每年州举秀才、孝廉送尚书省参加考试,又称岁贡。只是这种上贡,进奉的不是东西,是人才。
诗歌的大意是:
张参在未加冠的十五岁,还是在慈母膝下撒娇承欢的年龄,就被推举参加明经考试,同时又要去泾州探望父母,真是有“怀橘”之德的孝子啊。送行的朋友们都认为他有孔融的德行和王粲的才华,在江上送他登舟一别,真是神仙风范。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成年之后在外闯荡的孩子,能像张参趁公事之便可以探望父母的终是少数,除了节日归宁之外,更多的是给远方的母亲写家书。说到家书,其实给母亲写信,都是报喜不报忧的,以免老人家惦记。清代的诗人陈世镕就是这样的。

《寄家书》

归雁空将信,寒梅又过花。
恐添慈母泪,不敢说思家。

不过,如果和父母音讯失联,远方的游子大多心急如焚,怅然若失。就像宋朝董楷所写的《绩溪书怀》

行来人世尘千里,梦绕故山春万重。
慈母新年音信缺,遥瞻白云是中峰。

明朝的陈经历更是在深秋的夜里思念老母,回想自己蝇营狗苟所为何来呢?

《秋夜》

虫鸣秋夜永,木落众山秋。
客馆一窗月,故乡千里愁。
不才深自省,何术为身谋。
慈母遥相忆,应添雪满头。

宋朝的虞俦就洒脱了,世间的功名利禄,跟对母亲的思念相比,都不值一提,所以他写下了《书数语》:

怪生食指动晨餐,拗项蒸毛忽满盘。
总为饥驱嗟我老,未能饱死笑人单。
不除豪气杯中兴,空有功名镜里看。
菽水虽贫归去好,白头慈母要团圆。

那就回乡吧,回到慈母的身边,在归途中,明朝的陶安写下《自大关至小关》:
山径多盘折,无劳怨苦辛。
深岩不见日,冻雪几经旬。
衣薄肌生栗,轮驰眼翳尘。
想应慈母意,日日望行人。

是啊,故乡的母亲,日日守在大门口,望着经过的行人,期盼着下一个就是她的儿子。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不过,母子相聚的缘分,就像一场盛宴,总有席散的时候。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世间最痛的悲剧。面对无法再见的别离,每一位孩子,都有同样的心酸。宋朝的戴复古,孩提时候,母亲手把手教他把吃剩的梅核栽下去,面对着稚嫩的梅树,他写道:

《题陈景明梅庐》

手栽梅核待成林,慈母当年属望深。
梅未成林人已往,空酸孝子一生心。

而每年的祭扫使节,又有多少孩子,在母亲的墓前垂泪唏嘘,他们最希望听到的,是母亲那种充满爱的唠叨:“路上小心,早点回来!”
《西上辞母坟》
唐·陈去疾
高盖山头日影微,黄昏独立宿禽稀。
林间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嘱早归。

幸运的是,虽然我的爷爷奶奶在几年前先后离世,我的父母依然健在,还有期颐之年的曾祖母,以及承担了更多赡养她老人家责任的姑奶奶、姑爷爷,还有岳父、岳母、姑姑、姑父……这一盘点,我的财富满满。那就在这个母亲节来临的时刻,共同祝愿我们包括母亲在内的所有亲人,安康喜乐。
也让我们承担起更多对长辈的责任,牢记李商隐在《送母回乡》诗中发出的慨叹: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送母回乡》
唐·李商隐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
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
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各位文友,由于我前天发的这个“母亲节”感想,同时也发在我个人的一个公共号上(这个公共号的名称就是这个帖子名“细读唐诗品唐史”),被一个推广古典文化的公众号“唐诗宋词元曲”选中,今天要作为最应景的文章刊用,确实对“武则天内容”的进度有所影响,今天可能写不完了,先贴出一点吧,争取明天能做完。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2.15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始于婉约终于阴毒的多面佳人武则天
一、少女情怀总是诗
武则天做为中国唯一的一个正式女皇帝,人生经历极富传奇性,有太多的专著论述,从不同的角度对她研究,她本身也是一个“多面人”,在此不一一赘述。
作为皇帝,她在朝代更迭之际保持了社会的整体稳定,也没有让人民承担太多的税赋、徭役,在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享受皇权带来的奢靡之时,并没有给百姓造成太多的苦难,算是一个好皇帝。
但是,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人,私德过于卑劣:她在前夫李世民病重之际勾引其子李治,并最终父前子后成为自己的正式丈夫;为了报复幼年对自己的欺凌,逼死同父异母的两个哥哥以及两个堂哥;为了争宠,以自己亲生女儿为代价虐杀王皇后和萧淑妃,毒杀自己外甥女;为了自己能插手朝政,先后杀死自己才德兼备的两个儿子;为了称帝,任用酷吏,枉杀干臣;专门成立管理机构,广招面首,并在统治的后期,放任这些“鸭子”们干预朝政……
不过,她这样阴毒的性子也是被身处的现实磨砺出来的,早期的花季少女也有一个诗意盎然的情怀。
武则天在武德七年(624)出生于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出身也不是骆宾王在檄文中所说的“寒微低贱”,而算是新兴的士族。这种门第的变化,是其父武士彟实现的。
武士彟是一个家境殷实的木材商人,大业末年,与李渊相交莫逆,在李渊起兵之时,他资助钱财,并加入军中,担任李渊的铠曹参军,为李渊掌管后勤,唐朝刚刚建立,李渊封的第一批功臣就有他。后来官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爵封应国公。他初娶妻相里氏,生下两个儿子武元庆、武元爽(还有一子夭折),相里氏去世后,由于他身份开始显赫,由李渊亲自出面提亲,续娶了出身隋朝皇室的杨氏(父为隋朝观德王杨雄之弟遂宁公杨达),生下三个女儿,老大武顺,老三未记载名字,夫家姓郭,称为郭氏,二女儿就是武则天。不过当时她肯定不叫“武则天”,因为“则天”两个字是从后来的皇帝给他上的尊号而来(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据考证,当时她的应该名“约”,字明空,这个“明空”两个字竖着摞起来,就是大名鼎鼎的武曌。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字数:57510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6-09-20 16:00:00

更新时间:2020-11-08 06:42:53

评论数:194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