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细读唐诗品唐史

细读唐诗品唐史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我自己在这个帖子上自说自话,看看能贴到多少页。
在此,衷心感谢版主的置顶,给我要把唐诗唐史写完的动力。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中宗李显死后,苏颋的父亲苏瑰主张李旦辅政,算是站队正确。在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之时,苏颋负责草拟诏书。他随口道来,文辞恰当,出口成章,致使执笔抄写的官吏几次请求他语速稍微慢一些,不然,怕是要把写字的手累坏(玄宗平内难,书诏填委,独颋在太极后筦,口所占授,功状百绪,轻重无所差。书史白曰:“丐公徐之,不然,手腕脱矣”——《新唐书•苏颋传》)。当时的相臣李峤赞叹苏颋思如泉涌,自己是自愧不如。”

因为这些功劳,李旦登基之后继续任命苏瑰相臣,可惜因年迈有病,在李旦称帝的当年去世了。苏瑰病逝之后,李旦起初是要重用苏颋,任命他为工部侍郎。虽然按照惯例,苏颋必须守孝,但是“夺情”这一说,意思就是说对于急需的人才,朝堂可以把他从“情义中夺过来”。李旦命当时的相臣之一李日知去传达夺情的诏书,结果李日知被悲痛欲绝的苏颋感动,诏书都没有忍心拿出来,就这样,苏颋孝名满天下。后来的张说要拜托已经拜相的苏颋在李隆基面前为自己说情,没送什么礼物,而是献上一首称颂其父苏瑰的诗,可称是对症下药。
开元元年(公元713年),苏颋守孝三年期满,就任工部侍郎。后来,唐玄宗将其从工部侍郎直接升任中书侍郎、知制诰,袭爵许国公,到了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他作为宋璟的副手,担任“第二宰相”,接替了姚崇和源乾曜的组合。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二十九桥明月夜 2018-11-17 18:36:27
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这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里的词,不知道古典兄你觉得写得怎么样
-----------------------------
最后的八个字,最有意味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二十九桥明月夜 2018-11-17 18:36:27
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这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里的词,不知道古典兄你觉得写得怎么样
-----------------------------
桥桥,你怎么开了那么多帖子,又去研究西游记了,你的精力真好。我就这个唐诗的帖子,一直没时间写,拖得我自己都不好意思。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一直到苏颋登上相位,纵观他的履历,也没有可以大书特书的军功或是政绩,简直是“秘书”系统的代表,在他身上,更能体现“知识改变命运”。这样一位“以文立身”的宰相,怎么没有好诗呢?我们首先读一首《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东望望春春可怜,更逢晴日柳含烟。
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
细草偏承回辇处,飞花故落奉觞前。
宸游对此欢无极,鸟弄歌声杂管弦。

从题目中的“应制”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奉皇命写下的一首诗,用以吟咏皇帝在春日驾临望春宫的事迹。其中,皇帝到达哪个地方叫“幸”,如果题目中再有“圣制”两个字,则是皇帝也写了一首,大臣们唱和。望春宫是唐代京城长安郊外的行宫,有南、北两处,从诗的内容看是在南望春宫写就的(宫中下见南山尽)。

奉和应制诗很多,内容基本都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但这首诗新颖别致,紧扣主题,构思精巧,颂之不见谀词,歌之仍有诗趣,写得是冠冕华贵,雍容典丽。明朝的大学者杨慎(就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作者),在自己编著的诗论专著《升庵诗话》中评论这首诗时,认为这是自贞观至景龙年间,写的最好的一首应制诗。

首联的第一句就写的很新颖别致,连用“望望”、“春春”叠字,但意思有并非重复,而是层层递进。“东望”是开始,点明在望春宫这个地方“望”的主题,望什么?——“望春”!春怎么样呢?——可怜(可爱的意思)!似乎是诗人连续两个自问自答,开门见山,点明题旨。“东望望春”还有双关的语意,日出东方,春意盎然,我皇出游,山河壮丽。第二句补充说明,天气晴朗,杨柳含烟,正是赏春的好时节,也回应了为何近日“春可怜”。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颔联的两句继续写“望”到的内容:先是向南望,终南山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宫中下见南山尽);然后回首北顾,皇都长安和北斗星辰相互辉映。第一句写实,寓意“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出自《诗经·小雅·天保》),本意是祝愿国家福泽绵长千秋万代,后来又引申出“寿比南山”的流行含义。第二句写虚,因为白天是看不到星辰的,但是“北斗星”有其特殊含义,北斗七星呈一个勺子形,这个勺子四季旋转,勺柄的北极星是旋转的圆点,因此中国古代认为北极星是众星之主,又称紫微星,代表皇帝。“城上平临北斗悬”一句是说现在出游的皇帝,是真龙天子,所以帝星在长安城北部的皇宫高悬。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颔联的两句虚实结合,祝福国家,歌颂皇帝,已经非常巧妙了,颈联的两句则更是雅致,既抒发感念皇恩的心境,却又不显阿谀谄媚。“细草偏承回辇处”是说偏偏是娇嫩的春草有这个福缘能够侍奉着车辇直至春宫,表面是对春草这种“独受恩宠”表示羡慕,实际是表达“我也愿意像细草那样”。这句中还有那一层含义:“芝兰香草”历来代指德行清雅的君子,此处也有苏珽自喻的意味。“飞花故落奉觞前”字面意思是飞花故意落在举杯欢宴的席前,要知道春天本不是落花的季节,在生命最璀璨的时刻,花儿主动凋零,只为到席前一舞,这是天子独特的魅力和尊严吧。其中的飞花,既可以是指春花,也可以理解成献舞的歌姬,“故落”则意指“主动邀宠”,和上句的“偏承”相对,一动一静,一个以德佐主,一个以色侍君,相得益彰。
因为前面已经婉转的铺排了这么多,最后的结句则以直抒胸臆的歌颂结束。宸游”一词中的“宸”字,本意就是代表帝位的北极星,后来这个词就成为皇帝出游的专用词汇了。鸟弄歌声杂管弦七个字更是说明了此次的春游时春光明媚,君臣同乐,鸟兽朝圣,歌舞升平。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从县尉起步一直到担任宰相,苏珽的仕途一直比较顺。不过因为李隆基对于宰相班子建设有着“一正一副相搭配,宰相重任不旧任”的思想,他的相臣之路 “成也萧何败萧何”,在为相四年后,他和宋璟一同罢相。但是他们并非是有罪贬嫡,而是为后来的张嘉贞、源乾曜组合让路,所以下场不坏。宋璟官拜开府仪同三司,这是最高的文散官了,进爵广平郡开国公。苏珽已经袭爵公爵,进无可进,所以只是又担任了一段时间礼部尚书后,外放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按察节度剑南各州。这种大都督都是由宗室亲王遥领,长史实际上是第一长官,对于一般官员而言,这是重用,而对于宰相苏珽而言,却算是失意了。这种情绪,也在另外一首诗中体现出来,这首写在官场失意之际的《汾上惊秋》,却有更高的艺术水准,成为了苏珽的代表作,看来真的是“文章憎命达”啊。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不久任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从题目看,这是苏珽在渡过汾水时,惊觉秋天已至,从而抒发的感慨。
汾水和秋天,两者分开看似乎没什么,但是连在一起,便有了另外一个境界。
汾水是黄河的支流,在山西境内汇入黄河,是山西省的一条主要河流,是的,汾酒之名就是从这条河水而来。诗中所说河汾,是指汾水流入黄河的一段的两河流域,在汉、唐置有河东郡,郡下汾阴县(今山西万荣南)。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夏天,有奏报说在汾阴掘获黄帝铸造的宝鼎,这算是大祥瑞,那时的汉武帝武帝刘彻四十四岁,即位已二十七年。他武力讨伐匈奴已经大胜,正在谋划打通西域,开发西南,平定南越和东越,扬威于四海。这个祥瑞来的恰到好处,于是他在秋天率领百官前往汾阴,准备祭祀土神后土,行至左邑县,平定南越的大捷报来,因此而赐名 “闻喜”,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现在,就是山西省运城市下辖的闻喜县。在这个背景下举行的祭祀,自然是场面宏大,气势恢弘,还专门修建了一座“后土祠”以作纪念。祭祀完毕后,汉武帝大宴群臣,他乘坐楼船泛舟汾河,在中流击水,豪气勃发之际,忽值秋风萧瑟,鸿雁南归,汉武帝作《秋风辞》并命乐工合唱。《秋风辞》在感念秋意阑珊,欲寻仙求道的表层下,是汉武帝“乐极哀来,惊心老至”心态的体现。也正是因为这首诗传达的情感,才有他命徐福率500童男500童女,遍访海外,以求长生不老药的说法吧。《秋风辞》是中国文学史上感时悲秋的名作之一,全文如下: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苏珽的头两句“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就是从《秋风词》中化出来的,作为一个一心要辅佐皇帝成就盛世伟业的大臣,来到河汾之地联想起汉武帝和他的秋风词,是非常自然顺理成章的事,把李隆基和汉武帝相提并论,只是意会而没有点破,至于功过得失,更是留给读诗者体会。不过,题目中的一个“惊”字,则另有一种含义,诗人于汾河上惊觉北风乍起,在这萧杀的秋季,联想到自己万里漂泊,就像那朵白云一样,不知何时归来,在关切国家兴衰的同时,勾起自身宦途的沉浮。

后两句则顺承前句,更加直白。心绪逢摇落,其中“摇落”一词既有《秋风词》中“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意境,又是从宋玉的《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中引申而来,是说自己的心情也像这秋意萧瑟一样愁绪纷乱。在这种心情之下,自然引出最后一句“秋声不可闻”。但实际上又不可能听不见这北风飒飒的秋声,因此会使心绪更加摇落,盘旋往复,不可断绝。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苏珽的头两句“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就是从《秋风词》中化出来的,作为一个一心要辅佐皇帝成就盛世伟业的大臣,来到河汾之地联想起汉武帝和他的秋风词,是非常自然顺理成章的事,把李隆基和汉武帝相提并论,只是意会而没有点破,至于功过得失,更是留给读诗者体会。不过,题目中的一个“惊”字,则另有一种含义,诗人于汾河上惊觉北风乍起,在这萧杀的秋季,联想到自己万里漂泊,就像那朵白云一样,不知何时归来,在关切国家兴衰的同时,勾起自身宦途的沉浮。

后两句则顺承前句,更加直白。心绪逢摇落,其中“摇落”一词既有《秋风词》中“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意境,又是从宋玉的《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中引申而来,是说自己的心情也像这秋意萧瑟一样愁绪纷乱。在这种心情之下,自然引出最后一句“秋声不可闻”。但实际上又不可能听不见这北风飒飒的秋声,因此会使心绪更加摇落,盘旋往复,不可断绝。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苏珽和搭档姚崇的卢怀慎不同,卢怀慎是一个清廉楷模,用来做人品榜样的,能力却欠佳,姚崇曾经因为儿子死了,十几天没有处理公务,各种政务卢怀慎自己难以决断,他只有诚惶诚恐地到唐玄宗那里谢罪,唐玄宗倒也没有怪罪他,反而说道:“本来朕就是把天下之事托付给了姚崇,而让你坐镇这里来移风易俗的。”
但苏珽从县尉累积资历做到宰相,能力非常强,宋璟曾经评价他超过其父(璟尝谓人曰:“吾与苏氏父子皆同居相府,仆射宽厚,诚为国器,然献可替否,吏事精敏,则黄门过其父矣。”——《资治通鉴 唐记 二十七》)。即便如此,为人谦和的苏珽为相之时对于“第一宰相”宋璟补台而不拆台,宋璟做事雷厉风行,很多大事来不及跟苏珽商议就做出决策,苏珽从不认为是有损自己宰相的权威,而是顾全大局全力配合。在有时候宋璟出现疏漏,难以回复玄宗问题的时候,苏珽总能给予补充,从而使各方满意。
这样的为人,使得苏珽备受朝野上下尊重,他也很快重返朝堂,虽然不再担任相臣,但也颇受重用,在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随驾唐玄宗封禅泰山,并挥动“大手笔”撰写朝觐碑文,同年十二月,还率领其他9人组织吏部对官员进行铨选,被称为十铨。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五十八岁的苏颋病逝,唐玄宗废朝两日以示恩宠,追赠尚书右丞相,谥号文宪。
苏珽在益州短短的任期上,也有过“遗书止寇”的传奇。当时巂州(今四川冕宁县南)有一位部落首领苴院勾结吐蕃,想要入侵唐朝。结果联络此事的信使被抓获,苏颋没有派官兵征讨,而是给苴院写了一封信,让被俘的信使带回,信的内容不详,但绝对是文采飞扬,苴院读后羞愧不已,从此没有再动入侵之念。李白在没有离川漫游天下之前,也曾专程去觐见当时堪称文坛领袖的苏珽,苏珽对他大加赞赏,称李白:“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这算是苏珽在外放益州时留下的一段文坛佳话。
苏珽也有气势雄浑的应制诗,我最喜欢的是这首《夜宴安乐公主新宅》:
车如流水马如龙,仙史高台十二重。
天上初移衡汉匹,可怜歌舞夜相从。

第一句好熟悉啊,不错,看来不仅是我喜欢,南唐后主李煜也喜欢,直接抄进了他的词中: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你呢?喜欢这一句吗?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二十九桥明月夜 2018-12-05 17:12:16
不知道古典兄看过金庸的武侠小说《连城诀》没
-----------------------------
看过,我知道桥桥又要说躺尸剑法,我准备下一篇就说说张九龄,然后理一理唐玄宗。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3.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玄宗李隆基的超级爱豆张九龄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有一句俗语叫做“对事不对人”,表面似乎很有道理,但我一直持有保留意见。因为,“事”其实是“人”做的,如果要“对事”,其实必然会“怼”到“事”后面的那个人。
不过,唐玄宗李隆基似乎非常认可“对事不对人”这句话,并且在张九龄罢相事件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中书令张九龄罢相,直接的原因颇有点“躺枪”的味道。张九龄赏识并提拔了一位尚书左丞严挺之,授予他负责吏部的职责,并且准备举荐他进入宰相班子,这是当做接班人培养的节奏。这位严挺之有位前妻,改嫁给蔚州刺史王元琰,王刺史贪污受贿被人检举揭发,严挺之的前妻托门路托到了严挺之的门前。严挺之一时糊涂,竟然开始为“隔壁老王”上下打点,却被一直对他耿耿于怀的李林甫抓住把柄。为什么李林甫对严挺之有如此怨念呢?一是严挺之作为文人,瞧不起不是科举出身的李林甫,平时缺乏敬重;二是严挺之上升势头很猛,也让李林甫隐隐感到威胁。李林甫指使手下将严挺之妄想为王刺史脱罪的情况上报李隆基,因为严挺之是高级干部,李隆基召集宰相商议,结果缺乏政治敏感性的张九龄以严挺之已经和前妻分手为由,力证严挺之不是徇私。但这个结论明显站不住脚,李隆基认为“虽离乃复有私”,并因此引起对张九龄“结党”的警惕。
这件发生在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的“包庇”事件,影响不大但性质严重,李隆基为了警告大臣不要“结党营私”,在事发的第二天,就下诏免除了张九龄的相职。
“对事”而言,罢免了张九龄的相位,后果非常严重。“对人”而言确实另有一番景象,李隆基依然是自己爱豆张九龄的死忠粉。粉到什么程度呢?只要有人推荐高级官员,李隆基必然问:“那个某某的文采气度赶得上张九龄吗(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旧唐书•张九龄传》)?”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为什么张九龄如此受李隆基青睐?那要从张九龄的文采风流说起。
张九龄是唐时相臣少有逆袭成功的贫寒子弟,尽管有考证说他是汉初三杰之一,留侯张良的后裔,但是他的近祖却没有出过高官,曾祖父曾任韶州别驾,也就把家安在了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张九龄的籍贯也被认定为韶州曲江,张九龄开创诗派也被称为“岭南诗派”或“曲江诗派”,一直绵延到清朝。韶州曲江地处岭南,在清朝之前一直被认为是蛮荒之地,几乎是张九龄以一人之力扛起了岭南的文化大旗。以至于到了宋朝,他还作为一个论据,支持了另一位日后身居宰辅的文坛领袖。写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神童宰相词人晏殊在14岁的时候参加殿试,援笔立成锦绣文章之后,当时的宰相寇准却认为南方文风不盛,而不赞成重用晏殊,宋真宗当时就以张九龄为例,力证南方人照样也有钟灵毓秀之士,才赐晏殊同进士出身。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在张九龄的幼年,祖父和父亲仅当过不入流的小吏,家门也不是诗书传家,张九龄的成长称得上是天纵奇才。据说他的母亲卢氏,起初只是居住在韶州下辖的始兴县,十月怀胎之期已过,却迟迟没有分娩,于是请高人相看,被告知腹中胎儿乃是贵人,始兴县格局太小,要到一个大的地方他才会降生,张九龄这才举家迁到韶州曲江。
“富贵”的出身只是个传说,张九龄在故乡留下的传说还有很多,比较著名的有“墨砚动天”:有一年韶州大旱,张九龄目睹赤地千里的惨状,心中十分难过。在众人都到寺庙里求雨的时候,他的做法是开始研墨,求雨人问他干什么,他说天旱是老天爷之过,他要写诉状,状告老天爷,众人都以为是个小孩子发癔语而不予理会。但随着砚台里的清水越来越黑,天也越来越黑,整条墨磨完,天空已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张九龄捧着砚台往空众一泼,倾盆大雨从天而降。
我觉得这个传说倒是有点“文章通天”寓意,山东曲阜的孔庙,一副楹联中的“章”字,其中的竖画,就穿过了“日”字,直通到“立”字,取得也是这个“文章通天”。文章通的“天”至少有两层含义,既是感动冥冥中的上天,由神灵降下福佑,也是打动现实中的天子,施展自己“修齐治平”的理想抱负。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张九龄之所以被后人蒙上这样一种“光环”,确实因为他是一个早慧的神童。旧唐书记载他“九龄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在武则天执政的长安二年(公元702年),24岁的张九龄进士及第。
唐朝的每次科考,进士的名额只有二三十名,所以有“五十少进士”之说。每期的新科进士都会前往西安的慈恩寺,在专门的题名屋里于一张方格纸上各自写下自己的籍贯和姓名,并公推其中书法出众之人,录文一篇以记盛事,然后由技法精湛的石匠,刻在大雁塔的石砖上,这就是著名的“雁塔题名”。大雁塔本是在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为保存玄奘由印度带回的佛经而建,却又承载了儒家的这一盛典。中唐时期的大诗人白居易,二十七岁时进士及第,在十七个同年中最为年轻,在雁塔题名的正常程序走完之后,挥毫写下两句断章:“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据此分析,张九龄算是少年得志的青年才俊了。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第一个欣赏他的是诗坛前辈沈佺期,及第后就推荐他担任了校书郎,虽然品级不高,却十分清贵。及第的次年,当时的文坛领袖张说,因为不肯依附武则天的面首二张诬告宰相魏元忠而被流放岭南,在路过韶州的时候听闻到张九龄的神奇传说,面见之后非常投缘,又找来张九龄的诗文阅读,读罢大加赞赏,评价张九龄的文章不仅文采飞扬,而且能“济时适用”。后来张说官拜中书令后,竟然纡尊降贵与张九龄叙谈家谱,最终考证出是同宗,并且两人属于同一辈分,以兄弟之礼相待,也一直把张九龄当做接班人培养,并大力在唐玄宗面前推荐。只不过张说在仕途前期并不是很顺利,所以并没有给张九龄在仕途上太多直接助力,但是在文坛中,张说断言,张九龄会取得“后来词人称首也”的成就。

另外一个赏识张九龄就是李隆基了,在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在东宫考察天下文士,张九龄文章策论被评为,升任右拾遗,等李隆基即位之后,升为左拾遗。只是,李隆基执政前期,重用姚崇这个“救时宰相”,破除自武则天后期开始形成的萎靡不振之朝纲。张九龄是个品格端方之士,对于姚崇在施政中过于变通,在用人上偏于唯亲是举等做法并不认同,几次向姚崇上述,提醒他“远谄躁,进纯厚”。在开元初年,姚崇还能接受不同意见,曾经亲自给张九龄回信,表示虚心接受。但是随着姚崇执政时间越来越长,难以避免的有些“膨胀”,到了开元四年(公元716年)秋,面对张九龄“封章直言,不协时宰”的再次直谏,姚崇表达了不满,张九龄也很识趣,恰逢任职期满,他没有谋求连任,而是辞职返乡。插叙一句姚崇吧,就在当年11月,“膨胀”的姚崇也在李隆基的暗示下,自请罢相。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字数:57510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6-09-20 16:00:00

更新时间:2020-11-08 06:42:53

评论数:194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