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细读唐诗品唐史

细读唐诗品唐史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上官婉儿和崔湜这对“苦命鸳鸯”倒是没能“同死共穴”。上官婉儿即便拿出了她存档的自己所拟制的诏书,证明自己是支持相王李旦辅政而不是拥立韦皇后做女皇,不算韦氏一党,但仍然被李隆基下令杀死。崔湜先是躲过了兵变,然后敏锐的捕捉到了太平公主在政变中的权势,于是改投到太平公主门下寻求庇护,虽然被贬官,但是逃脱了一死。就在政变的第二年,在太平公主的推荐下,又一次回朝,以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名分再次担任相臣。李隆基非常看好他,在做皇太子的时候就经常驾临他的府邸,公元712年(延和元年)八月唐睿宗李旦传位太子李隆基,自己退为太上皇后,李隆基任命崔湜为中书令,成为名副其实的丞相。只是在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的权势之争中,崔湜站到了太平公主一边,甚至和一位宫人元氏合谋要下毒谋杀李隆基,在李隆基发动第二次先天政变消灭了太平公主的势力之后,崔湜先是被流放,后在流放途中被赐死。比起上官婉儿,他又苟活了三年。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郑愔和窦怀贞(窦从一)之死,在讲解诗句的时候就顺便提过,不再赘述。
宗晋卿之死有些戏剧性,他和自己的哥哥中书令宗楚客一起,身穿孝服,骑乘青驴妄图乔装逃走,可惜风头往昔风头太劲,行至通化门就被守门军士识破,兄弟二人一起被斩杀。
就这样,欢宴之后的数年间,席上挥斥方遒的诸君身遭横死,当年歌舞地,今为埋骨场。
新旧唐书对李显的评价都是说他尽管不是一个暴君,却没有什么作为,包括后来的历史学家对李显的评价也是这般的大同小异。新唐书还找了一个因果循环的借口,说是因为武则天作恶太多,自己没有偿还孽债,报应到了李显和韦氏身上。
不过我到觉得,李显其实算是一个及格的皇帝,不为了巩固权势滥杀,不追求边功而耗民力,一般情况下,守成的皇帝能做到这样,基本就是明君了,能够慎终追远的。可惜,他生在初唐,除了李治是平稳接班外(也是废黜了两个呼声最高的皇子才轮到他),李渊是造反得天下;李世民是杀兄杀弟杀侄子,再加上逼迫李渊,登上皇位;武则天更是杀了自己的两个太子儿子,废掉了两个皇帝儿子,几乎屠尽皇家宗室和心向唐朝的大臣,在白色恐怖的氛围中登上皇位;就连李显自己,也是通过兵变上位。在这个不按照套路承袭皇位的时代,面对着野心勃勃的弟弟和侄子,李显作为帝王,宽厚的性格就是悲剧的源头了。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3.2顾惭嗣宝历,恭承天下平——奠定赫赫盛世的李隆基曾有这样自谦的诗句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开元盛世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盛世,几乎可以不用“之一”,主要的缔造者是唐明皇李隆基,当然还有恪尽职守的各级官员。从公元713年到公元741年,历经28年,李隆基在一个历经武则天篡唐、李显政变、李旦政变,动荡了20多年,皇家权力衰落和官场政治腐败的基础上,把大唐治理的安定繁荣,文治璀璨,武功鼎盛,算是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配得上“开元”这个年号。如果不是在晚年过度自信、沉迷享乐、荒芜政事,不引发中国历史破坏力最大的内乱的话,他的另一个年号“天宝”,也能使大唐真正成为物华天宝之地。

早期的李隆基还是颇能虚己纳谏的,始终把曾祖父李世民视为自己的榜样,决心开创一个可以比肩贞观之治的盛世,这种心声,从一首诗中可以读出来:

《行次成皋途经先圣擒建德之所缅思功业感而赋诗》

有隋政昏虐,群雄已交争。
先圣按剑起,叱咤风云生。
饮马河洛竭,作气嵩华惊。
克敌睿图就,擒俘帝道亨。
顾惭嗣宝历,恭承天下平。
幸过翦鲸地,感慕神且英。

题目中的成皋,就是虎牢关,李世民当初就是在这里活捉了前来救援王世充的窦建德,从而逼降了王世充,一战而扫平两大顽固的敌对势力,此后唐朝的统一战争基本都是接受投降。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大唐宰相2014 2018-08-16 16:23:59
相互交流一下吧?
【国学集萃】唐诗宋词皆风流【持续连载。修改版】_煮酒论史_论坛_天涯社区http://bbs.tianya.cn/post-no05-476186-1.shtml
-----------------------------
大作已经拜读,宰相大才!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这首诗用典不多,简洁明快,前面八句回顾了李世民的丰功伟绩:隋朝昏庸残暴,致使群雄并起;先圣(李世民)按剑而起,叱咤风云;军威强壮,饮马能使黄河、洛河枯竭,发号施令能使嵩山、华山心惊;屡克强敌成就了他皇帝的谋划,擒获窦建德、王世充使他继承大位的道路亨通。后四句抒发了自己的感怀:对照自己,自顾而惭愧继承了帝位(宝历一词指国祚皇位),不过我会向天地敬奉上我自己以求天下太平;有幸重新来到您扫灭凶顽的地方(鲸鲵原意是指大鱼吞食小鱼,用在形容不义人,翦鲸一词也就是剪除凶逆),感怀仰慕您的神武英明。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虽然诗中李隆基称自己登上帝位是“顾惭嗣宝历”,这个确实是他过于自谦了,他继承唐睿宗李旦皇位属于万众归心舍我其谁。
生在皇家的李隆基童年其实非常悲惨。李隆基生于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八月,就在他出生的头一年,他的父亲李旦接替被武则天废黜的李显出任傀儡皇帝,他作为皇帝李旦的第三个儿子,在两岁的时候以皇子之尊被封为楚王。到了689年,武则天命令他过继到被自己杀死的长子李弘的名下,李隆基有了两个“皇帝父亲”(李弘死后,李治悲痛不已,追赠为“孝敬皇帝”)。
武则天称帝之后,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把李隆基及其兄弟以及二伯父李贤的三个儿子软禁在宫中,长达十余年,不允许他们结交朝臣,这个时候的李隆基已经由皇子变成了皇孙,所以封号也由楚王(亲王)降成了临淄王(郡王)。不仅是软禁和降爵,李隆基的母亲窦氏在长寿二年(公元693年)被武则天秘密杀死在皇宫后,少年的李隆基成了单亲家庭的孩子。
直到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经过反复衡量,放弃了把江山交给自己的娘家侄子们,决定复立自己的儿子李显为皇储后,十四岁的李隆基才获准和其他兄弟们一起再次任职。李隆基先在亲卫府任右卫郎将,后任尚辇奉御,负责掌管皇帝的内外闲厩马匹。他在出山的第二年,就目睹了李显通过神龙政变登上帝位的过程,给他幼小的心灵以极大的震撼,也让他知道,原来皇位还可以这样得来。现在分析这次政变,背后有他的父亲李旦和姑姑太平公主的影子,至于他,应该也有参与。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laigengbin1027 2018-08-16 18:12:26
醍醐灌顶
-----------------------------
您过奖了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为什么登陆后不能签到了,是规则改了?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景龙二年四月(708年),李隆基外放,担任潞州别驾。别驾这个官职在汉朝设置,它的来历就是地位较高,外出时不与州刺史同车,可以单独别乘一车。到了隋初,改为长史,唐初恢复别驾,唐高宗李治又改回长史,但是如果是皇族担任这个职务,就又叫别驾,到了宋朝,又称为通判,总之,李隆基是到了潞州,也就是现在山西长治,担任第二长官,锤炼了他处理基层政务的能力。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景龙四年初,李隆基在没有得到皇帝伯父李显的征召下,自行回到长安,并在正月参加了与吐蕃使团的马球比赛,获胜后的李隆基没有获得与李显联句的殊荣,算是李显对他的一点小惩戒。这也侧面体现出李显的宽容大度,以及没有政治敏锐性,因为就在半年后,李显身死,李隆基为主发动了军事政变,难道李隆基回京和李显身死这两者没有因果关系而如此巧合?我们可不可以大胆设想,李显的身上,其实是李旦和李隆基精心设得一个局呢?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李隆基回长安之后,放下身段,刻意结交各方势力,建立自己的班底。一是和太平公主结成联盟,双方也是一拍即合,太平公主让自己的儿子薛崇简加入到李隆基的阵营。二是拉拢朝堂上相对中立且对自己有利用价值的清流名士,如钟绍京。这位钟绍京在书法界赫赫有名,他的17世祖是楷书的创立者,三国魏国太傅、著名书法家钟繇,两位钟氏书法家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大钟”、“小钟”,其中钟绍京的《灵飞经》,被誉为小楷第一,后世的大书法家董其昌评论四大楷书之一的赵孟頫也只学到钟绍京不到一半的功力:“赵文敏(赵孟頫谥号文敏)一生学钟绍京终十得三、四耳。”李隆基看上钟绍京,也绝对不仅仅是他的书法,而是当时他的职位——.苑总监,这个官职只是从五品下的中下级别,但是职责是掌宫苑内馆园池之事,也就是皇宫物业的总管,可以用工作上的借口开宫门领人进宫。事实上,李隆基发动政变,率领兵士进去,正是钟绍京提供的方便。三是收买皇帝的贴身禁卫军的将领,比较知名的有万骑军中的果毅将军陈玄礼,葛福顺,追随李隆基发动政变并作为急先锋诛杀韦后在御林军安置的韦播、高嵩的,也正是这两位。陈玄礼还会在后期的一次小政变中露脸——马嵬坡前,军士哗变,杀死杨国忠后不依不饶,逼迫李隆基一定要弄死杨玉环的,也是这位陈玄礼。从陈玄礼参与两次兵变来看,一次是追随李隆基,一次是胁迫李隆基,都是出于对大唐利益的维护,确实是个忠贞之士。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李显在景龙四年(公元708年)六月二日去世,李隆基在二十日就发动了唐隆政变,率领他打造的班底,杀了韦皇后全族,以及众多朝内支持韦后的大臣。据史书记载,李隆基发动此次政变,是乾纲独断,并没有得到父亲相王李旦的支持(或谓隆基当启相王,隆基曰:‘我曹为此以徇社稷,事成福归于王,不成以身死之,不以累王也。今启而见从,则王预危事;不从,将败大计。’遂不启。),这应该是史官们竭力树立李隆基“高大上”的形象吧,如果没有先为皇帝后为皇储的李旦支持,李隆基一个非嫡出的三儿子,怎么会获得朝臣的支持,尤其是太平公主把儿子都投资进来了,在短短的十八天内就筹划好了如此的大动作。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不过,即便李旦是策划者,李隆基表现出的极强的执行力也让他获得了众人的拥戴,这个在李隆基被立为太子一事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李旦有五个儿子,分别是寿春王李成器、衡阳王李成义、临淄王李隆基、巴陵王李隆范、彭城王李隆业,其中只有李成器是嫡子,恰巧又是长子,按照一般规律,李旦登基称帝后,自然是李成器当太子。但是,从大唐立国到李旦二次称帝,从来就没有嫡长子能登上皇位,李成器也很有自知之明,竭力推荐李隆基为太子,为此还流泪跪求了三日,说出了一套理论:“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其实这个话是有语病的,难道现在是国家危难时刻吗,这样的话,置李旦以及各大臣于何地呢。倒是一位大臣刘幽求的话概括的更全面:臣闻除天下之祸者,当享天下之福。平王拯社稷之危,求君亲之难,论功莫大,语德最贤,无可疑者。也就是说李隆基功劳最大,品德最好,当太子无可争议。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一般来讲,皇帝和太子的关系非常微妙,太子既要表现出治国理政的能力,以免让皇帝觉得所托非人,还要在权利上淡然恬静,以免让皇帝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但是李显和李旦这对难兄难弟,在武则天的威压之下,各自都是身不由己让武则天拿来当道具当了一次傀儡皇帝,又都通过其他人的政变当了一次皇帝,他们没有享受太多的皇帝的权威,反而更渴望家人的亲情。因此,当了太子的李隆基能够在李旦的支持下积极参与朝政,这与李隆基的能力有关,也与李旦的特殊经历有关。军国大事,李旦只问两句:跟太平商量过了吗?跟三郎(李隆基是三儿子)商量过了吗?如果是肯定答复,李旦大笔一挥慨然批准。
这样一来,皇帝和太子是没有权利之争了,反而是太子李隆基和长公主太平的矛盾凸显了。
太平公主支持哥哥李旦取代侄子李重茂,最根本的原因不是这两个男人,而是李重茂身后的“韦太后”。李显、李旦两个人都重亲情的,给予了权力欲望极强的太平很大的发挥空间,威胁到太平公主地位的,是想做女皇的韦后和想做皇太女的李裹儿,因此,在李显死去之后,太平选择了推举李旦上位,真实心态应该是:谁当皇帝不重要,但是韦氏和李裹儿不能再掌权。李旦确实也疼爱这个同胞妹妹,登基之后就加封太平公主的食邑,她的三个儿子都封为王爵,插一句,异姓封王,基本没有好下场。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唐睿宗李旦非常尊重这个妹妹,对她的奏报几乎是言听计从,甚至包括宰相的任免,也凭太平公主一句话而定。在太平公主没有到朝堂听政的时候,李旦甚至让官员们到太平公主家里征求她的意见。时间不长,太平公主发现太子李隆基和其父不同,是一个胸怀大志同时也是权利欲极强的人,不甘于听从自己的摆布,于是就预谋另立太子。
双方从一开始就争斗的很厉害,就从唐隆政变刚刚成功之时,相臣的任命上可见一斑:政变成功后,六月二十三日,李旦还没有即位,就以皇帝李重茂的名义下诏,贬中书令萧至忠贬为许州刺史,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韦嗣立贬为宋州刺史,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赵彦昭贬为绛州刺史,吏部侍郎、同平章事崔湜贬为华州刺史。贬了的这四个相臣,其中萧至忠在后来李隆基发动的先天政变中被杀死;韦嗣立因为依附韦皇后,被李隆基不喜,在开元年间被贬官,至死未回京师;赵彦昭虽然没有直接记载如何站队,但一直被李隆基的股肱之臣宋璟所厌恶;崔湜就更是一直和韦后、太平公主、上官婉儿等交往密切。可以看出这四人都不是李隆基的嫡系,贬斥他们,是李隆基的本意。但是到了五天后的二十八日,又任命宋州刺史韦嗣立和许州刺史萧至忠为中书令;任命绛州刺史赵彦昭为中书侍郎,华州刺史崔为吏部侍郎,二人均任同平章事,又成了相臣。更诡异的还在后面,到了七月十三日,四人尘埃落定,崔被降为尚书左丞,萧至忠被贬为晋州刺史,韦嗣立被贬为许州刺史,赵彦昭被贬为宋州刺史。十几天内,宰相的队伍三次变化,背后其实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较力的结果。到了政变当年年底,朝堂上的重臣只剩了“四大天王”:司徒兼尚书左仆射李成器;中书令兼兵部尚书姚元之(就是姚崇);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宋璟,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刘幽求。其中李成器是力挺李隆基的大哥,姚崇、宋璟辅佐李隆基开创开元盛世的宰相,刘幽求是李隆基的坚定支持者。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由此可见,第一轮权力之争是李隆基占了上风。太平公主不甘心处于下风,开始了散播流言、安插亲信进入相臣行列等措施,李旦也像他的哥哥一样,开始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搞平衡,适当削弱了李隆基的权力,并且提拔了太平公主一派的萧至忠、窦怀贞等人再次进入相臣行列。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太平公主感到局面有所扭转,甚至在景云二年(公元711年)一月的一天,她亲自出面,邀请宰相们集体聚会,言语间暗示将要更换太子。众人在吃惊之余经都不敢表态,怕站错队伍,只有宋璟义正辞严的维护李隆基。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在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四月,李旦提出要禅位给太子,结果李隆基极力推辞,太平公主也指使依附自己的官员以李旦春秋正盛的理由反。这是李旦试探李隆基对皇位的渴望,李隆基应对的很是恰当,倒是吓坏了老大宋王李成器,他在四月就辞去了司徒这一当朝第一高位,表示自己毫无野心,李隆基也投桃报李,在五月上表要把太子让给大哥李成器,自然是没被批准。为了展示自己的亲情,李隆基制作了一个能睡五个人的长枕头,和兄弟们同塌而眠,表示自己不会做出骨肉相残的事情,这极大安慰了渴望亲情的李旦。
到了景云三年(公元712年)七月,出现彗星贯日的奇异天象,太平公主指使术士造谣,说这是皇太子要当皇帝的先兆。太平公主的本意是挑拨李旦父子的关系,要知道李世民发动杀兄屠弟灭侄逼父的玄武门事变,起因也是天象的传言。没想到李旦很是看的开,他也担心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如此争下去也难以了局,说到底还是儿子比妹妹亲,于是他顺势而为,不顾各方反对,把皇位禅让给了李隆基,并改年号为先天,这才是李隆基的第一个年号。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禅位之后,李旦还是把控着朝政,目的应该不仅仅是为了争权,而是要调合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的矛盾。可惜由于他的禅位,使得李隆基作为皇帝,和太平公主的矛盾更加尖锐,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天平公主此时也逐渐扳回了局面,据资治通鉴记载:“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势,擅权用事,与上有隙,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文武之臣,太半附之。”由于太上皇李旦的“和稀泥”,双方又无法从正常程序上彻底压制下对方,于是双方都密谋从肉体上消灭对方。两者相较,还是有过兵变经验的李隆基驾轻就熟,就在他登上皇位的第二年的七月初三,他以皇帝之尊,发动了兵变,一般兵变都是推翻皇帝的,这次皇帝发动兵变的目标是不拥护自己的大臣,确实是罕见的。李隆基率领自己的两个弟弟岐王李隆范和薛王李隆业,以及龙武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皎、太仆少卿李令问(这是名将李靖的弟弟李客师之孙)、尚承奉御王守一、内给事高力士等,召集三百卫士,发动兵变。先以皇帝的名义在宰相办公的虔化门召见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并现场斩杀,又在朝堂上斩杀了相臣岑羲、萧至忠,另外的一位相臣窦怀贞自杀,崔湜现场躲过了白刃加身,随后在流放的途中赐死,太平公主推荐的五个相臣干掉了四个,还有一位陆象先是“帮理不帮亲”的,并未与太平公主勾连,因此幸免。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字数:57510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6-09-20 16:00:00

更新时间:2020-11-08 06:42:53

评论数:194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