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天涯杂谈 >  【漫画插图】《我和我的西游》2020年——蘑菇茶楼

【漫画插图】《我和我的西游》2020年——蘑菇茶楼

楼主:野蘑菇2020  时间:2020-12-15 08:47:58
天涯发图真麻烦,经常卡顿,一连窜的图,鼠标捏得我手指都发酸了。
楼主:野蘑菇2020  时间:2020-12-15 08:47:58
菩提祖师到底有多大神通

菩提祖师不是《西游记》的主角,也不是《西游记》的配角,他顶多只能算是跑龙套的客串人物。
但这个客串人物却对整部《西游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
由于孙悟空在方寸山上只修了7年道,习了3年武就把凌霄宝殿闹了个底朝天,因此有很多人对菩提祖师的身价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这个菩提祖师的本领到底有多大?
有的人认为他的本领应该接近如来,还有的人认为他的本领甚至高过如来,原因无外乎一点:他教了一个很厉害的徒弟。
也就是说,很多人对菩提实力的判断不是基于对象本身,而是建立在其徒弟“孙悟空”这一评价基础来衡量的。


那么,孙悟空的本领到底有多大呢?
孙悟空的本领其实也不算太大。
有人说孙悟空的本领连太上老君都拿他没办法,只有如来佛祖能制服他。这个说法其实是缺乏依据的,我们且看大闹天宫中二郎神同孙悟空的决斗。
在“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这一回中,我们看到二郎神跟孙悟空斗得天昏地暗,从天上斗到地下,从地下又斗到天上,实力匹配几乎不相上下。不仅不相上下,而且从综合实力上来说,二郎神似乎还略胜一筹。
为此,我做了一个有趣的数据,一起来比对一下二人的各项指标参数。
1、比武艺。二郎神稍强,但也奈何不了猴子。两人单挑,三百回合内不分胜负。三百回合之后猴子败逃(重要原因是花果山群猴溃逃,孙悟空慌了神)。但孙悟空水里功夫不行,甚至不如猪八戒,二郎神却是水神,住灌江口,曾经水下擒蛟,水性比孙悟空强。这一局,二郎神10分,孙悟空9分。
2、比变化。二郎神与孙悟空在比赛七十二般变化时占有明显优势,完全压着孙悟空,一边倒的追杀。孙悟空虽有七十二般变化,但在《西游记》中的每次表现却是很不成熟,稍不留神,什么猴尾啊毛腿啊全露相了。这也归于他在方寸山跟菩提老祖学道的时候,魔鬼训练时间太短,过早结束了学生时代的生涯。等到菩提祖师将他赶出来时,真正的火候还没有娴熟到家。这一局,孙悟空9分,二郎神10分。
3、比兵器。孙悟空的金箍棒绝对是高级货,可如意变化,比两刃三尖刀稍强,但二郎神有远程杀伤性武器——弹弓,曾弹打双凤凰,也曾把悟空变的鸨鸟打个楞踭。一个以质量取胜,一个以数量取胜,所以,这一局,各得8分。
4、比速度。孙悟空会筋斗云,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二郎神能与孙悟空比拼时跟上孙悟空,驾云速度应该不慢,但没有证据说明比孙猴子的筋斗云更快。所以,这一局,孙悟空10分,二郎神9分。
5、比眼力。此时的孙悟空火眼金睛还没有炼成。二郎神却是三只眼,额中的神眼能辨别妖气,还能日看千里,夜瞧八百。这一局,孙悟空0分,二郎神2分。(火眼金睛不是菩提教的,暂时不算)
比智慧。孙悟空聪明伶俐,颇具慧根;二郎神胆识过人,谋略超群,这一局,各得10分。
比召唤能力。二郎神有鹰有犬,特别是这只哮天神犬,在西游记中曾追上孙悟空,并咬住他摔了一跤,猴子对此没有招架能力。他的毫毛只能对付行动较慢的妖怪,对哮天犬这样的急速神兽不起作用。所以,这一局,二郎神5分,孙悟空4分。
综上所述,孙猴子50分,二郎神54分。二郎神以微弱的优势胜出。


楼主:野蘑菇2020  时间:2020-12-15 08:47:58
再拿哪吒的各项参数与两人对比。
与二郎神和孙悟空相比,哪吒的综合指数可能要稍微差一点,但绝不会和他们两个相差太远。
1、比兵器,哪吒有A、火尖枪——枪身一丈八长可随意变化,共有两挺,能够合二为一,其内蕴藏着无穷的力量,为斩妖除魔的神器。威力不下轩辕剑。B、乾坤圈——金色镯子,会变化,可大可小。投掷攻击,力量巨大,百发百中。C、混天绫——红绫,七尺长,能自动捆绑敌人。即使剪断了也能自动修复。D、九龙神火罩——太乙真人传授。罩内腾腾焰起,烈烈火生,有九条火龙盘绕,放出三昧真火。(孙悟空最害怕的武器,但哪吒从来没对他用过。)另外还有阴阳剑、斩妖剑、金砖、火枣等共八种兵器。哪吒的兵器繁多,且都是一等一的极品,在威力上还胜过二人一筹。这一局,哪吒9分,孙悟空和二郎神各得8分。
2、比变化,三人都是七十二变地煞数,如果说二郎神的变化指数是10分,孙悟空的变化指数是9分,那么哪吒的变化指数至少也能拿到8分。
3、比速度,哪吒脚上有风火轮,双轮暗藏风火之势,上天入地,速度极快。位在二郎神和孙悟空两人伯仲之间。如果孙悟空有10分,哪吒至少得9分。
4、比记录。《西游记》中作者曾用这样的一段话形容哪吒和孙悟空的争斗:“六臂哪吒太子,天生美石猴王,相逢真对手,正遇本源流……发狠两家齐斗勇,不知那个刚强那个柔。”花果山一战,哪吒和孙悟空几乎棋逢对手。
再看到了六十一回对付牛魔王那一节,哪吒的神通就大显光芒了。
哪吒太子厉声高叫:“大圣,衣甲在身,不能为礼。愚父子昨日见佛如来,发檄奏闻玉帝,言唐僧路阻火焰山,孙大圣难伏牛魔王,玉帝传旨,特差我父王领众助力。”
行者道:“这厮神通不小!又变作这等身躯,却怎奈何?”
太子笑道:“大圣勿疑,你看我擒他。”
这太子即喝一声“变!”变得三头六臂,飞身跳在牛王背上,使斩妖剑望颈项上一挥,不觉得把个牛头斩下。那牛王腔子里又钻出一个头来,口吐黑气,眼放金光。被哪吒又砍一剑,头落处,又钻出一个头来。一连砍了十数剑,随即长出十数个头。哪吒取出火轮儿挂在那老牛的角上,便吹真火,焰焰烘烘,把牛王烧得张狂哮吼,摇头摆尾。
牛魔王是孙悟空的兄长,也是72变地煞数,武艺不在猴子之下,却被哪吒收拾得连连求饶。
由此看来,这几人的水平应该都是差不多的。二郎神略微优胜,孙悟空姑且第二,哪吒位居第三,牛魔王姑且游离于三人之间。他们都是属于同一级别的难兄难弟。其明显的通性是:都掌握七十二变,水平各半斤八两。


楼主:野蘑菇2020  时间:2020-12-15 08:47:58
那么,二郎神和哪吒这两位属于什么级别的神仙呢?
二郎神是玉鼎真人的徒弟,哪吒是太乙真人的徒弟,他们都是元始天尊的徒孙。
可见,孙悟空虽然大闹天宫,号称齐天大圣,但实际水平也就在元始天尊的二代弟子这一水平(不可否认,他们都是同辈弟子中的佼佼者)。
孙悟空无论如何是没有实力能够跟“祖师级”的太上老君相提并论的,他连太乙真人的坐骑九灵元圣都敌不过,又如何敌得过这位元老级别的武林泰斗呢?
显然,把孙悟空作为衡量菩提祖师强大与否的依据,非但抬不高菩提老祖的地位,反而还会降了他的身份。
一句话,菩提的修为高低多少是无法从孙悟空那里推断获得的。

(我估摸着,如果天尊的二代弟子都擅长72变地煞数的话,那么他的一代弟子可能更适合36变天罡数,这也比较接近该代弟子的形象:不喜欢那么变来变去,威力却招招都比72变更加骇人;他们中很少有人会像二代弟子那样喜欢“大战三百回合”,因为高手过招,胜负往往只需一两回合。当然,像元始天尊、如来、菩提这样的,基本上也就不过招了,因为一过招就是动用核武器。)


楼主:野蘑菇2020  时间:2020-12-15 08:47:58
猜不透的菩提,猜不透的山高水深

菩提祖师的真正力量并不是通过孙悟空来得到体现的,而是存在于环绕自身的强大的气场。
当孙悟空第一次见到菩提祖师时,作者是这样描绘的:“见那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两边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描写菩提祖师的这段台词。
1、“大觉金仙没垢姿”。大觉金仙是什么意思呢?大觉金仙就是佛的另一种称谓。明朝《野获编补遗·释道·废佛氏》中这样记载:“宋宣和中除佛教,改佛为大觉金仙,佛寺为神霄宫,僧加冠簪为德士。其事皆徽宗独断”。
2、“不生不灭三三行”。“不生不灭”四字很容易理解,就是佛语中的不堕轮回;“三三行”,这显然又是道家修行的象征说法,意思就是“三三行满道归根”,修炼圆满了,得道归真。
3、“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这两句话就描写得特别有意思了,它实际正好是对“如来”一名的阐释。因为如来的本意就是“如者本性,应所从来”。
可以想象,孙悟空一见到菩提,就被一个强大的气场感化到了,而这个气场几乎就同太上老君和如来佛祖一般无异。孙悟空后来大闹天宫,见到老君和如来,敢于对他们厉声高叫,一点也没有惧怕的意思,大概是心里在想:嗨!这两个老家伙,也就跟我当年学艺的师父差不多嘛!


楼主:野蘑菇2020  时间:2020-12-15 08:47:58
菩提之名本应是西方佛教的说法,但这里的菩提祖师显然并不能等同于西方佛教徒。因为,此中的菩提除了会讲西方的佛学以外,还对儒家、道家的文化精髓也了如指掌。
这是一个儒道释三者皆通的神奇人物。也是整部《西游记》中唯一被正面描述成连通三教的高人。(另外一个可能是太上老君,曾化胡为佛,应该对儒家思想也造诣不浅,但没有被正面提过。)
没有人确切知道他的身份来历,就连法力高强的如来佛祖也对他闻所未闻。
于是,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各种猜测应运而生了。
大伙儿一直觉得,菩提祖师法术高强,却在方寸山上活动如此神秘,之前从未听闻此人,之后又完全销声匿迹,这一点有违常理。他会不会是某个神仙故意扮演的呢?
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猜测。
猜测居多的,无外乎这么几种:
1、如来佛祖说。
2、太上老君说。
3、太白金星说。
4、准提道人说。
众说纷纭,自圆其说,真可谓百家争鸣。
我原本也想试着在原著中找找此类线索,可是找着找着就越发糊涂了,先别说他老人家的真实身份了,就连他的模样我都搞不明白了。
在大部分的影视作品中,菩提祖师总是以一个老道的形象出现,我们也都渐渐习以为常了,没感觉出有什么不对劲,但仔细一回想之前的那段描写:“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咦?这不更应该是个佛陀的形象吗?
还有,他给孙猴子起名字时,这样说道:“我门中有十二个字,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这排辈的十二字均是从佛教经典中来,而孙悟空用的也是“法名”而非“道号”。
这么一看,菩提祖师似乎不应该是道士形象,而更像是佛门中人啊!
那菩提祖师就是佛陀或和尚吗?
好像也不是。
他门下的弟子全是道士打扮,他行事的风格、说话的样子也更接近道士。
看来看去,总觉得菩提祖师这个人又像和尚又像道士,但又既不是和尚也不是道士,反而应该更接近周星驰《大话西游》里那种无厘头的形象:光着头,穿着睡袍,脖子上挂一串念珠,手中却捋着一把拂尘,嘴里面总念叨着七七八八的歪话。
而他所授的教学内容,就更是盘错复杂了,不仅有儒家、释家、道家,还有阴阳家、墨家、医家……
好家伙,一个人撑起一所综合性大学啊!何止是佛和道,菩提祖师几乎什么都会,只要你想学,什么都能教你。他是“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上通天文,下行地理,全宇宙没他不会的。
感觉菩提老爷子就是一个“琅嬛福地”无敌综合体,好像所有的教派在他一个人身上融合了。(汗颜)


楼主:野蘑菇2020  时间:2020-12-15 08:47:58
实际上,任何一种猜测都有其存在的可能性,但仔细推敲起来又全都靠不住。
文中有一段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
猴王叩头道:“弟子飘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祖师道:“既是逐渐行来的也罢。你姓什么?”猴王又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祖师道:“不是这个性。你父母原来姓什么?”猴王道:“我也无父母。”祖师道:“既无父母,想是树上生的?”猴王道:“我虽不是树上生,却是石里长的。我只记得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祖师闻言暗喜道:“这等说,却是个天地生成的,你起来走走我看。”猴王纵身跳起,拐呀拐的走了两遍。
这段文字为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呢?
在文中的倒数第二句里有四个字——“闻言暗喜”。
听完猴子的回答,菩提为什么要暗喜呢?显然,菩提祖师之前不了解猴子,听完猴子对自己的描述,才对其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他是个天生石猴,心情由平静转为激动。
请大家注意,“闻言暗喜”这一心理活动发生在两人对话之后,而不是在之之前。
一个“暗喜”发生在对话前后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当然有很大不同。
因为如果菩提真是如来或者其他什么神仙扮演的话,那他应该早就有心理准备,在一听说猴子来拜师的时候就该暗喜了,又何必等到猴子介绍完自己才有这一心理活动呢?(内心的东西,用不着脱裤子放屁,装给别人看吧!)


楼主:野蘑菇2020  时间:2020-12-15 08:47:58
诚然,祖师在猴子拜师之前,就已经算到他的行踪了,知道有一个毛猴样的正在山中寻仙访道。可这掐指一算的本事也没有什么特别,有点实力的神仙都会有这个能力,若要把这点非说成是“祖师演好了戏在等待猴子”其实是很牵强的。而实际上,由于菩提祖师对新招的弟子并没有抱以完成重大任务的幻想,使得孙悟空在入门之后连续七年都只是干一些挑水砍柴的笨活粗活,与其他弟子并没有什么区别。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菩提被扮演的可能性极小。


那么,既然菩提没有被扮演的可能性,以如来的法力,他为什么会探测不到此人的存在呢?还大言不惭的说什么“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难道是菩提开启了防护罩,用屏蔽电子信号一样屏蔽了如来的脑电波?
哇,这下闹大了,居然连佛祖的法力都探视不到菩提的存在。
试想一下,以如来的本领,竟然不知道一个牛叉哄哄的人物在自己眼皮底下办学传道,而且还教的不是一年两年,那菩提祖师的实力该有多恐怖!
不,大哥,这其实并不奇怪。
如来虽然神通广大,能知过去未来,但也不是所有事情尽在他掌握之中的。比如,哪家的媳妇跟人掐架骂街,哪家的屁孩上床尿炕,谁家的母鸡被偷了,谁家的老公在外面偷人,天上地下上亿口人,这些事情佛祖难道都清楚得很吗?如果真是这样,那我真该佩服他的大脑储存容量了,估计没有几万亿个G肯定是搞不定的。
这一点很快在《西游记》的第七回中就得到了验证。
如来笑道:“我是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尊者,南无阿弥陀佛。今闻你猖狂村野,屡反天宫,不知是何方生长,何年得道,为何这等暴横?”
如来那么大法力的人,居然问起悟空是何方生长,何年得道。
看来,佛祖对世间的了解,也并非凡事尽知。
也就是说,佛祖的能知过去未来是具有一定主动性的,对于自己所关心的事情,他可以推算出来,而对于自己不关心的事情,他未必都一一晓得。否则,世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那么多事,要是全部记录在案,他的脑容量也不够用啊!
既然如此,菩提祖师常年躲在方寸灵台山中不问世事,佛祖他老人家有所不知也就不奇怪了。
涟漪不似波澜壮,寒潭如镜水流深。菩提祖师的这潭静水到底有多少深,仍然是个未知数。


楼主:野蘑菇2020  时间:2020-12-15 08:47:58
昙花一现尽化空

《西游记》为孙悟空在方寸山上找了一个绝顶厉害的世外高人,这个世外高人只教了孙悟空些浅显的皮毛功夫,就让他在江湖上闻名遐迩,从此左一个孙大圣,右一个孙大圣,敬慕之情不绝于耳。
高人教徒弟的方法也很特殊,他贯彻的教育理念是:一切法术传授必须依个人的自身修行而定。
以前有个朋友开玩笑地跟我说,要是自己也能成为菩提祖师的门下弟子就好了,他就可以学成跟孙猴子这样的通天本领。
不!你一个凡夫俗子是在菩提那里学不到东西的。你自身修行不够,人家不会教你东西。菩提门下那么多庸徒就是很好的见证。你还不如找一个像猪八戒师父那样的,什么都肯教,多少还能学个一招半式。
孙悟空当年遇到的就是这样。当他能忍辱负重,并努力参透其他弟子无法参透的妙音时,菩提就开始传授他心法口诀;当他苦心修炼心法三年,根源渐渐稳固,菩提又传了他72变。可是,一旦猴子的修行达到了瓶颈,人家又不教了,一脚将他踢出了师门。
菩提的这一脚踢得实在太重。这一脚不仅取消了孙悟空的学徒生涯,也从此关闭了自己传教布道的心门。


菩提祖师就像昙花一现那样,从此在人间永久蒸发了。
自打孙悟空从方寸山走出来后,这个菩提祖师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菩提的这个人设,像极了《笑傲江湖》里的风清扬。
这两位前辈,都是传功前闻所未闻,传功后销声匿迹;都是绝顶高手,行事说话不拘小节、礼不下庶人;都是主动收徒,却又严禁高徒向任何人透露自己;然而实际上这两个门徒都没有严格遵守……不知道这样的设定,是通性,还是属于巧合?
菩提从无中来,又到无中去,至此之后,再也没有他的消息。
如此安排,意欲何为?
个人认为,菩提的出现和消失很可能是一种隐喻,具有现实意义。
菩提祖师乃是世外高人,虽然波澜不惊,却是深不可测。同时,他又是一个品德高尚,口碑甚好的人民教师,传授徒弟的理念也高过一般人之水准。然而,即便高如菩提这样的大德贤师,也对当时的统治力量无能为力,只能隐居在方寸山上过过小日子,办办私塾。
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一个时代的无奈。
孙悟空的内心充满着敢打敢拼的精神。菩提祖师知道孙悟空意味着什么,也知道他将来会闯下怎样的弥天大祸,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传授给了孙悟空72变的本领,这说明菩提祖师对释放自我也是很向往的。
虽然向往,却无能为力,这正是他的痛苦之处。
在一个巨大的时代背景压力之下,本领再高的人也只能化为一个悲剧,只能面向现实服从。
所以,菩提祖师只能是昙花一现。


楼主:野蘑菇2020  时间:2020-12-15 08:47:58
在教授孙悟空本领之后,菩提的使命已经完成,他大概猜到孙悟空要走的道路行不通,迟早会被扼杀,因此就在《西游记》第二回中,匆匆地赶走了孙悟空。
祖师道:“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
悟空领罪:“上告尊师,我也离家有二十年矣,虽是回顾旧日儿孙,但念师父厚恩未报,不敢去。”
祖师道:“那里什么恩义?你只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
悟空见没奈何,只得拜辞,与众师兄弟挥泪相别。
祖师说:“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若说出半个字来,我就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
悟空应道:“决不敢提起师父一字,只说是我自家会的便罢。”
菩提祖师之所以这样交代,一是说明了祖师很了解孙悟空的脾性;二是说明祖师不愿意孙悟空闯祸,但又无法改变事实,因为一切都已成定数。定数就是一个即使你知道也不得不去做的一个东西。
菩提知道,个人能力永远无法跟一个时代抗衡,你只有去适应这个时代,但无法改变这个时代。
既然如此,还是装糊涂一点的好。


菩提祖师的做法似乎给予我们一个启示。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这位老先生虽然不能与之所处的时代抗衡,做到“兼济天下”,但他还是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封建士大夫的理想和追求。
他长年隐居在西牛贺洲的方寸山上,向弱者传道、布施;又对身为神仙却处处包庇、徇私的诸天仙佛,不同流合污,苟且于道。他用他的一言一行为我们树立了一个高清亮节的士人典范。
菩提祖师不让孙悟空说出自己,不是因为他软弱,而是因为他睿智。如果他允许孙悟空拿自己撑腰,以孙悟空的性格,必然会更加天不怕、地不怕。其结果很可能就是“万劫不得翻身”。不让孙悟空说出自己来,既成全了孙悟空,又成全了自己。
成全孙悟空在于不让孙悟空连累自己,以至于背上毁师灭祖的不仁不义之名;成全自己在于让自我继续远离俗世,长隐于孤山老林之中,不受丝竹扰耳。


楼主:野蘑菇2020  时间:2020-12-15 08:47:58
菩提本无树

不管菩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他的水平到底有多高,都不过是一个虚幻性的过场人物。
故事让这样一个虚幻式的人物应时而生,又草草地收场,只是想为孙悟空的学习生涯过个场,以此来阐述对世外高人的理解。它并没有对菩提本人作更详细的解释,当然,它也无法再解释。
作者在这里跟大家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他在祖师的人名上耍了个花招。
因为——“菩提”一名本就不是什么实体。
犹如慧能大师做的偈子: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子的意思就是:世上一切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如果心本是空的话,那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了。所以才给猴子取了“悟空”这个名字。
谜底突然间浮出水面:菩提本来就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个祖师以菩提之身份出现在悟空面前,正是在暗喻悟空:你真正的师父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也就是你的本心。你的心有多高水平,你的本领就会有多高水平。所以,无论你的能力有多高,你都要首先注重自己的内心修行。
这才是你来方寸山的真正意义。
无论是天罡三十六,还是地煞七十二,菩提传授法术的高低都依孙悟空的修行水平而定。


楼主:野蘑菇2020  时间:2020-12-15 08:47:58
顺着这个藤儿继续往下摸,果然,线索之后大有文章。
不但菩提本人是心做的,就连他创办的学校地址都是心做的。
孙悟空求师学艺的地方,唤作“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这里的灵台、方寸,斜月三星,都是心的别称。
“心有灵智能任持也”,所以心也被称为灵台。方寸的本意就是“一寸见方”,同样也是指心。如果要形容某个人心烦意乱、没有主见时,就说这个人“乱了方寸”。所以灵台、方寸指的都是心。而斜月三星就更为显而易见了,小时候猜过的灯谜“天边一钩残月带三星”,就是一个拆字的字谜,谜底就是这个“心”字。
作者把菩提归为众教皆通的神秘人物,其实是非常贴切的。因为,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心的力量却是无限的,说小了它很小,说大了它无穷大。所以,菩提的能力自然也跟人心一样,如果你觉得他很一般,那他就很一般;如果你觉得他很厉害,那他就可能比谁都厉害!
查一查词典,你就会知道,“菩提”一词乃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孙悟空不远千里,奔波了十数年才找到了“方寸山”,他从心山心洞中拜见了自己的祖师爷。
一念觉悟,就是菩提。
所以王重阳有两句话,叫做: 莫问龙儿与虎儿,心头一点是明师。


楼主:野蘑菇2020  时间:2020-12-15 08:47:58
心相可化万里云

“心头一点是明师”,王重阳的这句话为我们分析“方寸山学艺”这一段内容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说明白了,方寸山是心,菩提老祖是心,孙悟空也是心,他们都是你我众生的心。
既然是心,自然就会有心理活动,于是在《西游记》里,这心理活动就化作了七十二般变化,七十二般变化就是指人的七十二种心理特点。道教经典《云笈七签·混元皇帝圣纪》里有非常明确的解释:“一念法身,七十二相,八十一好,具足微妙,三界特尊。”
善哉,怪哉,原来这一切都逃不过内心的纠缠。


那么,既然方寸山上的一切都是心,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阐述的呢?
在这里,我又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方寸上的所有内容并非是完全虚构的。
一切答案,尽在慧能大师的《六祖坛经》里。
就说那个砍柴的樵夫吧,这个指引孙悟空上山的樵夫不是别人,正是六祖慧能自己。
孙悟空初到方寸山,碰到一个会唱“静坐讲《黄庭》”的樵夫,便问他:你是不是神仙?
樵夫笑道:“实不瞒你说,这个词名做《满庭芳》,乃一神仙教我的。那神仙与我舍下相邻。他见我家事劳苦,日常烦恼,教我遇烦恼时,即把这词儿念念,一则散心,二则解困,我才有些不足处思虑,故此念念。”
孙悟空不解:“你家既与神仙相邻,何不从他修行?”
樵夫回答道:“我自幼丧父,母亲孀居,再无兄弟姐妹,早晚要侍奉母亲,不敢抛离,只好斩柴度日,所以不能修行。”
“樵采养母”,这里隐射的正是慧能大师出道前的故事。
其大致内容是:慧能自小被大家公认为与佛有缘,善能解经,他也心有此愿。但是因为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所以久久不敢离家。
不久之后,慧能得到了好心人的相助,给了十两银子安顿好自己的母亲,这才得以前往黄梅学佛求法。
其宣扬的中心思想为:修道者,当先尽孝道。(禅宗完美地融纳了儒家思想)


楼主:野蘑菇2020  时间:2020-12-15 08:47:58
慧能到了黄梅东山寺后,拜了禅宗五祖弘忍为师。当时,东山寺的神秀禅师是五祖弘忍门下的首座,被大家公认为是下一任禅宗衣钵的继承人,甚至连弘忍自己也发出了“东山之法,尽在秀矣”这样的感叹。
然而,当慧能来到东山寺后,情况却陡然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慧能所作“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子出现在弘忍的眼前时,他果断地选择了慧能作为嫡传六祖。
此时,弘忍的做法就跟菩提祖师的行为一样,他当面叫来了慧能,并怒斥他:“写得乱七八糟,你胡言乱语什么”,并用竹杖狠狠在地上敲了三下,关闭中门,甩袖而走。
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在三更的时候从后门去了弘忍的禅房,并在那里接受了禅宗衣钵。弘忍将衣钵传给慧能后,担心神秀的人可能会对他不利,于是让慧能连夜出走。
凌晨四更,弘忍将慧能送至九江渡口,并准备摇橹送六祖过江,六祖谢绝道:“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引用到《西游记》里就变成了菩提祖师这样一句对话;“你从哪里来,便到哪里去!”并嘱咐孙悟空不许说出他的名号。意思是,以后的一切修行就要靠你自己了。
孙悟空回答道:“决不敢提师父一字,只说是我自家会的便罢!”
这便是禅宗中“自性自度”、“自修自证”的理论主张。


楼主:野蘑菇2020  时间:2020-12-15 08:47:58
历史往往不是凑巧。
不仅孙悟空在方寸山学艺的故事是源自《六祖坛经》,就连他的“筋斗云”和“十万八千里”也出自这部《坛经》。
由于《坛经》中强调“除十恶即过十万,除八邪即过八千”的“顿悟”论。这“十万八千里”就变成了人心善恶之间的距离。换句话说,每个人一“翻身”就能实现善恶之间的互变!
所以,孙悟空一个筋斗云是十万八千里,唐僧取经从长安到西天大雷音寺也是十万八千里。旨在:“一念善就上天堂,一念恶就堕地狱;一念迷即在东土,一念觉即登极乐”。这里的十万八千里,明着说是地理差距,实际却是指善恶互变的距离。
天堂是人的头部,地狱是人的屁股。
不仅十万八千里是善恶一念,就连佛魔之间的转变也只是善恶一念。
所以在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服熊罴怪”中,当观音菩萨化身为黑熊精的死党凌虚子时,行者看道:“妙啊!妙啊!是妖精菩萨,还是菩萨妖精?”
菩萨笑着回答道:“悟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菩萨与妖魔的区别也就在一念之间罢了。


楼主:野蘑菇2020  时间:2020-12-15 08:47:58
之后,慧能继承弘忍的正宗衣钵,在南方韶州广果寺布法传道,终其一生。
而神秀则入当阳山玉泉寺,大开禅法,声名远播。
后来,慧能的弟子神会出来论定南北优劣,以神秀之禅由方便入为“渐门”,以慧能之禅直指人心为“顿门”,这才有了南北禅宗之分。
公元700年,武则天引神秀禅师入京,亲加跪拜之礼,欲封国师,神秀禅师婉言谢绝,说:“我没有这个资格。传承祖师衣钵的,是我的师弟慧能禅师”。这时,六祖慧能的名字才第一次传到统治者的耳中,并为后来南顿的禅法一统中华奠定了外相上的理论基础。
就凭这份心量,神秀禅师与慧能并称“六祖”,亦不为过。
南宗是强调“顿悟”的,所以,一个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
但,顿悟又谈何容易,所以六祖解释说:“我此法门,乃接引上上根人。”上等根器还不算,还要上上等根器。除了像孙悟空这样,集天地精华之气的灵猴外,实在也真不容易找。
而北宗则是强调“渐悟”的,就像跟唐僧取经一样,只要慢慢地前进,坚持不懈,就能一步一步地走到西天。
当然了,无论是一个筋斗的“顿悟”,还是慢慢步行的“渐悟”,其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到达西天的大雷音寺,走到人生的彼岸。


楼主:野蘑菇2020  时间:2020-12-15 08:47:58
六祖谓曰:“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在他的眼里,法并没有南北禅宗之分,而只有人的利钝之别,故名为:“法本一宗”。
这个所谓的“法本一宗”,其实就是指孙悟空与唐僧两个人的集合体。
于是,我辗转反侧,就有了下面的内容:
唐僧跟孙悟空,虽然名分上是师徒,但,实际上,他们却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那个当年佛祖门下,不敬三宝特立独行的二弟子,由于他在千年以前封固了自己的思想,将桀骜不逊啸傲天地的那一面融进了那块远古的仙石,化成了石猴,而剩下性格中懦弱儒雅敬信佛法的一面则终究被佛祖认为是缺陷,在五百年前贬入人间,成为今天的唐僧。
石猴出世后,从花果山漂洋过海,通过在方寸山的学道过程,完成了生命中的第一次飞跃;而唐僧则用更迂回漫长的时间,艰难地完成了自己的十世修行。悟空和唐僧,都是落入凡间的弟子!他们根本就是一个人内心的两面。那个人,就是金蝉子!
因为唐僧跟悟空原本就是一体,所以,才促成了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可以“抽刀断水水更流”;因为唐僧跟悟空原本就是一体,所以,在取经的十四年里,孙悟空日渐一日的熟悉唐僧就等于熟悉自己。虽然是磨合不断,却也终于在不知哪个深夜中豁然梦醒,知道了那个令他痛心的事实:我,不是单纯的我!你也不是单纯的你!你我原本就是一颗魔、灵混合的一体……
从此以后,猴子终于明晰了千年以来的前因后果,即使是在贬谪时期,他也从来没有忘记过跟他一体的师父。他已深深的知道,唐僧不能没有他,因为他也同样不能没有唐僧!
取经的过程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将“顿渐”两极渐渐回炉,重铸归一的游戏。
当灵山大典的钟声响起,孙悟空跟唐僧肩并肩站在一起,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师父,现在我已成佛,跟你一样了……”
此间有真意,试问谁人知……
前一世,金蝉子在佛祖的阴影下形成了本不该有的内心两面。千年后,解铃还需系铃人,唐僧的那一面被观音“相中”,重新皈依佛门;而孙悟空的那一面,就自然需要一个助力来帮助他完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大举。而这个过程的头一步,就是要点出孙悟空是不是那个能够顿悟的“上上根”,如此一来,自然就有了菩提祖师这个世外高人。


楼主:野蘑菇2020  时间:2020-12-15 08:47:58
第三章 人在江湖

一、少年劳改犯的成长日记

老子的队伍刚开张

经过十年寒窗,悟空终于从方寸山三星洞学成归来。
正如我们在第一章中所讲到的,二十年前的花果山还是一个世外桃源式的蛮荒时代。那么,经过了二十年之后的花果山,还会是原来的那副样子吗?
当然不是。
二十年之后的花果山逐渐脱离了之前的原始状态,正在经历一个由氏族社会通向奴隶制的时代——严格的来说是猴子们被奴役的时代。
孙悟空离开方寸山,“丢个连扯,纵起筋斗云”,一个时辰不到,已看见花果山,一种恍如隔世的温馨感觉顿时浮上心头。可是,等待他的却不是众猴的列队欢迎,而是鹤在悲鸣,猿在哀啼。但见那“鹤唳声冲霄汉外,猿啼悲切甚伤情”,花果山再也找不到之前的祥和安宁。
原来,猴王不在的这二十年,花果山已经经历了时代更替的重大变革,猴子们再也不能如原先那样,生活得“自由自在”了。
猴子们见到美猴王,又是亲切又是伤感,纷纷诉说起自己的悲惨遭遇:“大王!我们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您盼回来了。要是一年半载您还不回来,恐怕连最隐秘的水帘洞都要全被人家占了。”


楼主:野蘑菇2020  时间:2020-12-15 08:47:58
花果山的变故给了孙猴子当头一棒,可谓上了一堂意味深长的政治课。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孙悟空学成归来后,花果山还是如世外桃源一般的祥和,如洞天福地一般的浪漫,众猴仍然与猴王一起,其乐融融,享乐天真,猴王和群猴们继续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美猴王的生活估计不会和以前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但现在不同了,有敌人入侵了,混世魔王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
它向世间表明了一个血淋淋的事实: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真正的世外桃源是不可能存在的,宁静总是会被外来的贪念打破。
你想一个人与世无争、自由自在,可是别人不允许你这么做。面对他人的暴力,你一定得有防范措施,要有切实有力的手段,即使不想去欺负别人,也一定要有防止被别人欺负的准备。否则,祸事就会随时上门。


楼主:野蘑菇2020  时间:2020-12-15 08:47:58
在这个世界上,光会讲道理,光有好脾气是不够的,碰到像混世魔王这样的主,还得要有暴力手段,至少是能够保护自己的暴力手段。否则,难免成为别人砧板上的鱼肉。
有人说,“退一步海阔天空”,那是针对“可避免”的状态来说的,对于侵犯上门的不可避免状态,这一套根本行不通。如果说,这时候孙猴子再去跟混世魔王讲什么“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再讲类似的大道理,不但不会有任何用处,反而还会惹来一阵嘲笑。
所以说,和平从来不是靠仁义道德换来的,只有不断壮大自己的武装力量,才能“止戈为武”,化解不必要的祸事。
可以说,孙悟空的出门学艺是行得非常及时的,要是再晚它几年,花果山的拥有者可能就要换了主人。如果这个时候猴王还没有出去学艺,还在花果山继续做他的逍遥王,说不定混世魔王擒贼先擒王,第一个要对付的就是他。或者,他现在正成为混世魔王的手下,又或者他早已身首异处了。到那时,美猴王即便再想放弃王位,出去拜师学艺,估计也没机会了。
从这个角度上说,学习本领,壮大自己,不仅是人生的一项必要事业,而且还刻不容缓,须得趁早及时。不是有句话嘛:“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彼此当年少,莫负了好时光。


楼主:野蘑菇2020

字数:127424

帖子分类:天涯杂谈

发表时间:2020-10-31 18:52:46

更新时间:2020-12-15 08:47:58

评论数:101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