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舞文弄墨 >  〖天涯头条〗百年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

〖天涯头条〗百年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dj1980 4800楼 2014-05-25 23:48:52
V哥,我每天都追你的贴,你怎么也不理睬我呀:(
-----------------------------
谢谢你,辛苦了,我一直没怎么回,写东西比较忙。今天抽空休息一会儿,不过马上睡觉了。再次谢谢你帮追,早点睡吧。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大家早上好,不久以前在我公司门外看到这样一个情景,让我很有感觉,所以我赶紧拍了下来。我提前预告一下,今天我要讲的内容很有看点,特别值得期待!我要讲个新的人物,估计大家看到这张图片也能猜出要讲谁了。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第七章 解密黛玉的判词
应该说当今世界没有几个人能真正能看懂黛玉的判词,尤其是近一百年来,在“光怪陆离”的错误理论的引导下,出现各种各样牵强附会、离奇古怪的结论,让人越看越晕眩,像是生活在北京的雾霾之中,完全是一头雾水的感觉!好在无绝人之路,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终于可以在正确故事背景的基础上合理地解读了!这主要归功和伟大的互联网时代,我们这些普通的读者也可以找到大量的资料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使破解《红楼梦》之谜终于成为了可能!而黛玉的判词是本书的重中之重,是一个人能否看懂《红楼梦》的关键中的关键!可以说你读懂了黛玉的判词,就等于你看懂了一半的《红楼梦》!应该说这一点儿也不夸张。我们先看一下《红楼梦》第五回中黛玉判词是怎么写的:
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作者居然把黛玉和宝钗的判词写在了一起,这一现象很是奇怪,我会以后找机会给大家分析。我今天所要研究的是黛玉的判词,而其中的“堪怜咏絮才”一句虽然也是关于黛玉的内容,但并无太多隐寓,所以我们主要分析以下这几句:
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
玉带林中挂。
虽然只有这么三个句,但含意相当深刻,真可谓是字字珠玑,甚至可以用“惊天地、泣鬼神”来形容!我们先看一下什么是“玉带林中挂”,如果你问专家,他们会告诉你这是作者在暗示其中包含有林黛玉的名字,你看看“玉带林”反过来念不就是“林黛玉”吗?有专家居然还说:“玉带林中挂”是象征着黛玉对宝玉的“牵挂”!你看其中有个“挂”字吗?与其这样解释,还不如说“玉带林中挂”是指“宝玉带着林黛玉中午去请人算卦”呢,这样不是每个字都能找到落脚点?
居然还有专家认为“玉带林中挂”讲的是薛宝钗,而“金簪雪里埋”讲的林黛玉!不知道他们的思路怎么会这么诡异的?还有一位大师居然研究出黛玉最后是“沉湖而死”的结论,甚至告诉大家黛玉死前还要大搞什么“行为艺术”!不知道是不是那种现代派的“行为艺术”?黛玉“沉湖”而死有可能吗?在第二十三回里有这样一个情节:
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乾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乾净。”
黛玉认为如果花落入水中那就把花糟蹋了,因为“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在黛玉的《葬花词》中明明写着“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不但是对黛玉未来结局的暗示,也说明黛玉本身是有洁癖的,难道黛玉会跳到自己认为不干净的水里去死吗?那还叫“质本洁来还洁去”吗?应该是“污淖陷渠沟”才对吧?所以黛玉“沉湖”一说本质上是在糟蹋黛玉,暴露了其“反红学”的本质!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那怎么来分析黛玉的判词呢,我们还是换个角度来分析吧,先不要把书中判词当成一个个体,应该从整体上来看找找其中有什么共同规律。首先我综合地分析总结一下第五回中所有人的判词,看看有什么规律。
第五回里一共出现了十五个人的判词,我们除去黛玉和宝钗的判词,看看其他十三个人的判词的特点:
晴雯:寿夭(死)
袭人:嫁给优伶
香菱:香魂返故乡(死)
元春:大梦归(死)
探春:远嫁
湘云:湘江水逝楚云飞(死)
妙玉:终陷淖泥中
迎春:赴黄粱(死)
惜春:青灯古佛旁
凤姐:哭向金陵事更哀(死)
巧姐:巧得遇恩人
李纨:枉与他人作笑谈
秦氏:有一美人悬梁自缢(死)
这十三个人的判词都是伏笔,是预言,透露的是这些人物的命运和结局,从整体来看这些人的结局无非两种:死或最终的归宿。也就是说黛玉和宝钗的判词也应该符合这一原则,讲的是此二人的结局,而绝对不会是类似于“牵挂”这样的心情的状态或人倒着读出黛玉的名字这样弱智的情况!我们都知道黛玉后来是早死的,正所谓“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冷月葬花魂”,在第二十二回里有一条批语说得更明确了:
〖庚双:问的却极是,但未必心应。若能如此,将来泪尽夭亡已化乌有,世间亦无此一部《红楼梦》矣。〗
既然黛玉后来是“泪尽夭亡”,所以她的判词也应该跟其他人的判词一样是指她后来是如何死去的,应该说这样的推测是相当的合理!在“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两句后面,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批语:
〖甲戌双行夹批: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
〖蒙双行夹批: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
这条批语是什么意思呢?我个人认为如果从字面上的意思来看是这样:“寓意深远,都不是黛玉和宝钗活着时候的境地的意思。”如果翻译成现代汉语通俗地说,应该是指“寓意深远,都是象征着两个人死时的情景”!这也清楚地证明:“玉带林中挂”和“金簪雪里埋”确实是象征着黛玉和宝钗之死,而绝不可能是其他别的什么“牵挂”或“沉湖”的意思。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qllaa555212 5030楼 2014-05-26 10:49:17
@V哥掰谎
不管红楼梦是不是真的写的亡明史,但是如果按楼主的看法,魏忠贤一案是个天大的冤案,仔细想想倒真有可能.我读明朝 历史 的时候看到天下大肆给老魏生祠时,有一点疑惑,没有仔细思索,现在想来发现这的确是一个重大的疑点,中国自古以来权奸重宦,多如牛毛,但是从来没有哪个享受过老魏这个待遇.如果老魏真是一个贪污腐化的腐败份子,那要巴结这种腐败分子一般就2个方式,一个就是做文章歌功颂德,这叫华而不实,或者......
-----------------------------
你写得太好了!建议转各级领导学习。
还有一点非常不幸的是:明末遇到了所谓的“小冰河期”,居然有几十年的异常气候,农业严重减产,我个人怀疑跟太阳黑子有关。从万历末年开始,一直到崇祯朝之后,这也是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真可谓天灭大明呀!所以我一直有所担心,万一这样的小冰河期在现在忽然出现会怎么样?现在世界人口这么多,本来就不够吃,前一段的中东那边闹的“茉莉花革命”本质的原因之一就是那边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而中国的粮食现在相当依赖进口,所以很不安全!
《红楼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明末历史,其中的不少细节相当惊人,与正史区别很大,作者努力抱着客观的态度,也让人耳一新,非常难得。所以《红楼梦》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我希望能以后能更多地介绍书中展示给我们的历史事件,真的很惊人!这才是《风月宝鉴》的真正意义!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如何说“玉带林中挂”是黛玉之死的象征,那黛玉的死法必需能够与“玉带林中挂”这句描写得吻合才成,那她会怎么死呢?这就需要好好总结一下我们能够想到的各种死法,看哪一种能与“玉带林中挂”合得上:病死、泪尽而亡、跳河、抹脖子、吃毒药、剖腹、跳楼、遇刺、吃多了撑死、被雷劈死、砍头、五马分尸、被活活打死、中箭、中枪、割腕、绝食、被掐死、心脏病、脑淤血、奸杀、难产、煤气中毒……综合来看,这些死法好像都与“玉带林中挂”合不上,无论是形式上还是从象征的角度来分析,都不像。其实只有一种死法与“玉带林中挂”能够完全合得上,只是没有人敢轻易去猜,那就是上吊!我相信很少有人会相信黛玉是上吊而死的,因为太不可想象了!尤其是对“红学”家来说,这是完全颠覆了他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死法!黛玉怎么可能是上吊而亡的呢?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用“玉带林中挂”来形容上吊这种死法还是很贴切的,只要你承认“玉带林中挂”是象征着黛玉之死,只有上吊这种死法能合得上!除非你能找到更像的死法!
关于黛玉上吊而死的这一点,书中还有别的暗示吗?我们知道,本书的作者有一个写作特点,那就是动不动就在一些小的地方用伏笔的方式透露一下人物后来的结局,需要我们非常留心才有可能会捕捉到这样的信息,比如我前面提到过惜春、金钏和王熙凤说过的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句话就明确告诉了我们她们最后的结局,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草灰蛇线”的写作手法。这样的写法在黛玉身上有没有呢?有呀,第五十七回里,《慧紫鹃情辞试忙玉》,导致宝玉犯了怪病而不醒人事,黛玉反应很是激烈,有这样一段描写:
紫鹃忙上来捶背,黛玉伏枕喘息半晌,推紫鹃道:“你不用捶,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
真是太绝了,作者总是用这种看似正常的闲聊中的话,透露出很多后面将要发生的重要情节,这种写法被《红楼梦》作者用到了极致!也就说黛玉的这句话应该是她上吊而死的伏笔。也许很多人不太敢相信,其实如果你熟悉了作者这些写作特点就能理解了,也许这也让我们感觉很奇怪,前面我刚讲的王熙凤也是上吊而死的,怎么《红楼梦》中主角这么喜欢这种死法呢?难道集体得了“上吊症候群”?我们再看看黛玉判词之前描写的那幅画的那两句,其中的内涵更加丰富了:
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
前面讲的凤姐的“冰山”和“雌凤”的那幅画的解读相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我可以负责地告诉大家,黛玉这幅画的内涵甚至远远超过“冰山”和“雌凤”!其给我们的冲击力是相当的巨大!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两株枯木”一句很好理解,应该说所有人都能看出这是一个字谜,“二木为林”,自然指的就是指林黛玉的“林”字,那为什么说是“枯木”呢?有人会说是不是指黛玉死了呢?真的没那么简单,其实“两株枯木”这句大有深意,而且可以说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深得让人惊心动魄!而且并非几句话就能解释得清楚,为此,我会在后面专门用一章的篇幅来详细给大家介绍,这样简单的四个字就能讲出那么丰富的内涵来,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于是剩下来我们再看一下“木上悬着一围玉带”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问“红学家”,他们肯定会告诉你说:这指的就是“玉带林中挂”,这两句话指的是同一个意思,不会有什么别的特殊的含义。应该说这样的观点是大错特错的!试想:判词这样惜墨如金的地方,要包含很多人物结局的信息,而关于黛玉的关键的内容一共就三句,居然有人还要“合并同类项”,让两句表示同一个意思,这完全不合逻辑!而林黛玉是本书中的绝对第一女主角,作者对她的判词能够如此草率吗?建议大家仔细看看:
木上悬着一围玉带
玉带林中挂
虽然这两句表面上看非常相似,但其实大有完全不同的含义,这就需要我们好好动动脑子,这里是非常关键的地方!这决定着你对本书主旨的判断。这句虽然不是很容易搞懂,但好在书中在这里有提示,这真是意外之喜。在黛玉和宝钗的判词后,出现一条批语相当重要,好像从来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条批语是这样的:
〖甲戌眉批:世之好事者争传《推背图》之说,想前人断不肯煽惑愚迷,即有此说,亦非常人供谈之物。此回悉借其法,为见女子数运之机。无可以供茶酒之物,亦无干涉政事,真奇想奇笔。〗
从表面上看这条批语是在告诉我们:之所以在第五回里有判词画、判词和曲子这样预言主要角色未来结局的写作方法,是作者借鉴了中国古代著名的预言奇书《推背图》的写作手法!

那什么是《推背图》呢?《推背图》相传是我国唐朝太宗皇帝时期著名的天相家李淳风和袁天罡所作,一共六十“象”,每一象用象征和猜谜的手法预言了唐朝以后中国的一系列重大的事件,一直预言了几千年!因此该书历来被统治者列为禁书,现在有很多人在研究《推背图》,想从中挖掘出中国未来走向的玄机。我在这里不去分析此书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推背图》至少在明期就已经很流行了,目前在网上以“金圣叹”批著的最为有名。书中每一“象”包含有“图”、“谶”和“颂”,每一象预言一个历史事件,但这些“图”、“谶”和“颂”都以猜谜的方式出现,含混晦涩比较难懂,被一些人捧为易经预言的高峰。这样看来《红楼梦》第五回的判词和曲子确实借鉴了《推背图》中的预言手法,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上面这条批语批得也是很正确的。所以我觉得《红楼梦》不仅第五回中的判词和曲子这样的方式是借鉴了《推背图》,而且书中使用大量伏笔来暗伏后面的情节这一做法也是受到了《推背图》启发。那这跟黛玉的判词又有什么关系呢?或者说这条批语写在这里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于是我们不得不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条批语会出现在黛玉和宝钗的判词后面呢?既然是要告诉我们第五回判词借鉴了《推背图》的写作手法,那为什么这条批语不放在第一个判词附近,也就是晴雯的判词前面呢?或者为什么不放在最后的一个判词边上呢?这值得思考。我个人认为,这条批语放在这里是在向我们暗示:黛玉或宝钗的判词中的含义很可能跟《推背图》中的内容有关,所以特意提醒于此。或者说:如果你看不懂黛玉或宝钗的判词,可以到《推背图》中找答案!果然不出我之所料,我们可以在“金圣叹”批著的《推背图》中找到非常重要信息,在其他版本的《推背图》中也找到了类似的内容,大家请查看一下“金圣叹”批著的《推背图》的第二十七象,会有下面这张图,而这一象中的“谶”和“颂”我就不介绍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网上搜一下。


《推背图》的第二十七象是暗藏的是“大明建国”含义,我们看这张图上在空中有两个圆圈,下面有一棵树,树上垂下一个带状物,也有人说是把“曲尺”,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是两个字谜,上面的两个圆圈是指“太阳”和“月亮”,“日”“月”合起来是一个明朝的“明”字,这正如史湘云在第四十回里说的:“双悬日月照乾坤”的本意!而树上垂下一个带状物或曲尺,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这指的是姓朱的“朱”字,因为“朱”字是一个“木”字上“悬”一个“带状”物或一个拐弯的“曲尺”组成,所以《推背图》第二十七象图中隐含“明”字和“朱”字,自然是指“大明建国”!这早已经是公认的定论了,从明末清初的时候大家就认可了这一结论,并非今天我是自己的杜撰,大家不信可以去查看相关研究资料,肯定得到的是相同的答案。
而将“朱”、“明”二字以这样猜谜的方式隐在图中确实非常有创意!中国古人真是太有智慧了!于是我们惊奇地发现《推背图》这一象跟这句“木上悬着一围玉带”所描述的惊人的相似:“木上悬着一围玉带”是一个字谜,它就是姓朱的“朱”字!而判词中的“玉带林中挂”指的是象征着上吊而亡,这两个猛一看象是很相似内容的两句居然隐含着完全不同的含义!而我们再想想:古今中外有哪位姓朱的是上吊而死的呢?所以判词中的这两个铁证完全可以确定黛玉所影射的历史原型就是崇祯皇帝!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5块就5块动作要快 5684楼 2014-05-26 20:15:44
大神每天只更一点点,简直塞牙缝都不够 好桑心啊。大神会去百度贴吧发么?李毅或魔兽吧都不错的,那里已经很久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帖子了,而且那里看帖也很方便,你发的每一段话都可以在下面直接回复,不像天涯,爬楼太累了,为了让你的作品发更大更耀眼的光,所以请去那里吧。
-----------------------------
可以去我的新浪博客上看,整理好了的,看着不会太累。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黛玉真的是在影射明朝的末代皇帝吗?太让人难以置信了吧!你如果了解明末的历史,你马上就能想明白,其实这两个人的身上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我们先看一下崇祯皇帝朱由检儿时的经历:
朱由检(1611年-1644年),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母为淑女刘氏,不到五岁即丧母,被先后寄养在“西李”和“东李”家里,因从小寄人篱下,所以从小养成小性、多疑、谨慎、刚愎自用的性格特点,十岁丧父,到了1627年他的皇帝哥哥朱由校病逝,而又没有留下子嗣,所以他受命继位,而他从小因丧母不幸的经历而形成的性格,严重地影响了他后来管理国家的时的所作所为,也是大明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惊奇地发现,朱由检的童年跟黛玉真的很像!黛玉是六岁的时候母亲去逝了,之后被寄养在亲戚家里,也就是书中第二回的《荣国府收养林黛玉》的故事。十岁左右的时候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去逝了,她成了孤儿,黛玉也因为从小寄人篱下的经历养成了小性、刻薄、多疑的性格,这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这是不是太让人震惊了?我相信这也是为什么作者要突出地描写黛玉这样的性格。
于是我忽然领悟到:《红楼梦》这本隐写明末的史书中所记载的真正的历史是从朱由检丧母正式开始的,这一年是1614年,也就是万历四十二年!这一点很让人吃惊哟!也非常巧合,因为今年是2014年,是崇祯皇帝朱由检丧母400周年整!自然也应该是黛玉进贾府400周年整,也就是说《红楼梦》中所记载的正式历史是正好从400年前开始!时光如梭,400年后的今天我们终于可以正确地解读书中的这段历史,让人非常激动和感慨!
《红楼梦》中隐写的明史始于1614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我们这些红学爱好者真的应该好好地纪念一下,如果搞一个“纪念崇祯丧母400周年的活动”恐怕有些不妥,但搞一个“黛玉进贾府400周年纪念大会”还是应该可以的!建议有兴趣的“红学”爱好者选定一个日子,组织一下,我建议活动地址选在北京的紫禁城,活动的主题是:沿着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在故宫里走一遍,重点体会一下一进大门以后走“一射之地”的距离这部分内容!同时我也建议故宫管理部门开辟一条“黛玉进贾府”的游览路线,游客可以像黛玉那样乘坐轿子重温这一场景!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苏女王 5743楼 2014-05-26 20:53:57
楼主新浪博客是多少?实在迫不及待!你的分析真是醍醐灌顶啊!
-----------------------------
我的新浪博客地址是:http://blog.sina.com.cn/vgimm
这里的都是整理好的了,方便大家阅读。谢谢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我抽空看了看大家的议论,有不少收获,确实是人多力量大,集体的智慧就是厉害!在这里我也对大家表示感谢。另外希望大家火气别那么大,不要在这里谈政治方面的事,这样的事争不出个结论来,还搞得自己一肚子气,大夏天的何必呢?毕竟大家都是喜欢谈《红楼梦》,还是聊红学更好。
如果觉得在这里追太累了,可以到我的博客上看大段的整理好的,看着比较方便。也可以直接加我的微博:V哥掰谎,有什么好的见解可以在那里跟我交流。
明天我会接着发新的,希望大家别着急。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各位网友大家好,谢谢大家几天来的支持,因为版主的原因,现在无法正常更新,正联系相关人员,不知道能否尽快解决,希望大家耐心等待,实在是不好意思!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疯狂的三毛 6114楼 2014-05-27 10:57:18
楼主快更啊·~~~
-----------------------------
各位网友大家好,谢谢大家几天来的支持,因为版主的原因,现在无法正常更新,正联系相关人员,不知道能否尽快解决,希望大家耐心等待,实在是不好意思!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太熊猫 6124楼 2014-05-27 11:09:53
版主怎么你了啊?你被版主查水表了?你倒是说话啊哥
-----------------------------
谢谢大家几天来的支持,因为版主的原因,现在无法正常更新,正联系相关人员,不知道能否尽快解决,希望大家耐心等待,实在是不好意思!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月影2014 6219楼 2014-05-27 12:18:50
v哥,快点更新呀 !太喜欢你的独到见解,有点迫不及待了呀!??
-----------------------------
谢谢大家几天来的支持,因为版主的原因,现在无法正常更新,正联系相关人员,不知道能否尽快解决,希望大家耐心等待,实在是不好意思!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各位网友大家好,因为版主的原因,现在无法正常更新,正联系相关人员,不知道能否尽快解决,希望大家耐心等待,相信会有个大家都满意的结果,也希望“红学”在近期有个大的转机!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黛玉的这个灯谜里还给我们透露出一种夫妻分别以后妻子在家寂寞痛苦心境,而“琴边衾里总无缘”是指黛玉并没有跟宝玉真正结为夫妻,这里更深一层的意思需要等到“宝黛分离”那一章才能够讲明白。可能很多朋友坚持认为此谜应该是宝钗的,因为他们受到某些“红学家”言论的影响,认为这个灯谜是指宝玉跟宝钗虽然最后结婚了,但没有同居发生关系!也就是说宝玉一辈子只跟袭人嘿啾了一回,黛玉他没机会上,他又不上宝钗,之后又出家了!这对于一个男人是多么悲催的一生呀!也太难为宝玉了吧?宝玉可不是那种经得起诱惑的人!从他看到宝钗的雪白的膀子发呆就可以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货色。在后面分析宝钗的文章里,我会进一步介绍这方面的内容。其实还有一些让人不太注意的小地方确实暗示了我们黛玉所影射的历史人物,在第二十三回里,宝玉跟黛玉开玩笑,有这样一段:
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大家看看,宝玉居然说黛玉是“倾国倾城貌”,这也就意味着黛玉所影射的原型居然可以把国家给倾覆了,那她能是谁呢?肯定应该是亡国之君崇祯皇帝了!这一切是不是太不可思义了?在第三十二回里黛玉有一段很有“一喉二歌”风格的内心读白:
“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蒙侧批:普天下才子佳人英雄侠士都同来一哭!我虽愚浊,也愿同声一哭。〗
这段描写从“风月宝鉴”的表面故事来看,我们都知道描写的是宝玉和黛玉二人经常出现感情问题,也暗示了因为黛玉早死所以两个人没有结婚白头到老;但如果从反面的故事也就是黛玉是在影射崇祯皇帝的角度来看,自然是指崇祯早死,大明亡国!如果不是这样,那后面这条批语就实在让人莫名其妙了:不过两个年轻人谈恋爱,很曲折,就算是女的早死了,至于“普天下才子佳人英雄侠士都同来一哭”吗?这个哭的场面太过夸张了吧?只能说明黛玉这段描写里暗示的是崇祯皇帝之死才能赢得这么多人的哭声。
在第七十九回迎春出嫁以后,宝玉感觉很失落,这里有一条批语很值得研究:
因此天天到紫菱洲一带地方徘徊瞻顾,见其轩窗寂寞,屏帐翛然,不过有几个该班上夜的老妪。〖靖眉:先为对景悼颦儿作引〗再看那岸上的蓼花苇叶,池内的翠荇香菱,也都觉摇摇落落,似有追忆故人之态,迥非素常逞妍斗色之可比。既领略得如此寥落凄惨之景,是以情不自禁,乃信口吟成一歌曰……
批书人提示我们宝玉在这里因为迎春的出嫁而在大观园里失魂落魄的样子应该是后回黛玉死后有类似情景的伏笔,也就是说在这里宝玉先提前预演了一下后回的情节,但肯定后面的时候宝玉肯定表现更悲伤,那什么叫“对景悼颦儿”呢?我们可以理解为对着景色悼念黛玉,但也有人认为“对景”应该还可以解读为对着“景山”之意!因为崇祯皇帝朱由检是在景山上吊而亡的,景山原名叫“煤山”,清顺治十二年(1655),改名为景山,我觉得这样解读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如果黛玉真的是在影射崇祯皇帝,那她跟宝玉之间谈恋爱又是怎么回事呢?要想了解这二人之间爱情故事的内涵,那就得分析一下宝玉的身份了,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V哥掰谎 6429楼 2014-05-27 15:25:00
黛玉因丧母进贾府自然是在影射朱由检1614年丧母被寄养在李选侍(西李)家的一段史实,所以只要我们能够认清书中角色所影射的 历史 人物,就能够很容易找出一些背后的 历史 事件,我也希望大家重新阅读《红楼梦》并开始研究明史,肯定能挖掘出更多的秘密来!那书中还有没有其他关于黛玉影射崇祯的暗示呢?我们再回到黛玉原型的分析上来,在第二十二回里黛玉有这样一个灯谜: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
-----------------------------
@123s789 6501楼 2014-05-27 17:32:00
V哥如果有条件,恐怕得把此书成书的情况作个分析。个人认同此书是集体创作的结晶,而主笔是其中文才最能和当年政治参与深度较深的一个,而多位批家其实就是参与者,批语即是索隐又是创作过程中的意见建议。从这个角度出发,红本多种本就如不定稿前的未定本。各本参考,不知可否一窥当年作书线索?
-----------------------------
好的,我在后面回提到这方面的内容的。我只是想先从简单的、大家感兴趣而又容易接受的地方谈起,慢慢地往难度大的方向过渡,所以别太着急,也要考虑一下大众的接受能力,毕竟不是人人都是很懂“红学”中的各种知识的。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第八章 宝玉的原型

贾宝玉在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学形象,无论是他前世还是出生过程以及他的性格都相当的另类,他自幼生活在女孩儿圈子里,父亲天天逼他读书,对他管教得非常严格,可他就是不喜欢读书,到是“杂学旁收”,颇有几分歪才。而他的祖母和母亲又非常宠爱他,他的性格也很特别,他认为“女儿为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喜欢“意淫”,被称为“古今第一淫人也”,他平时呆呆傻傻,有时也很有灵性,第三十五回里有人是这样评论他:
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咭咭哝哝的。且是连一点刚性也没有,连那些毛丫头的气都受的。爱惜东西,连个线头儿都是好的;糟踏起来,那怕值千值万的都不管了。
这样的男人是太怪了,给人感觉就是因为身为一个富二代,吃多了闲的!他还被人称为“宝贵闲人”、“无事忙”,在第六十六回里,作者通过兴儿的口也介绍了宝玉的特性:
(宝玉)成天家疯疯颠颠的,说的话人也不懂,乾的事人也不知。外头人人看着好清俊模样儿,心里自然是聪明的,谁知是外清而内浊,见了人,一句话也没有。所有的好处,虽没上过学,倒难为他认得几个字。每日也不习文,也不学武,又怕见人,只爱在丫头群里闹。
其实宝玉的这些性格特点跟康熙年间著名的“纳兰性德”很有几分相似,所以作者很有可能是从纳兰性德的身上找到灵感,创作出了宝玉这样一位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怪人。甚至连乾隆皇帝看了和绅进呈《红楼梦》说:“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一句话把《红楼梦》与纳兰家联系起来,乾隆也感觉宝玉的原型像是明珠家的“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清初的一个有名的文人,关于这个人物大家可以去自己搜索一下他的资料,我就不细讲了,只提出一点我的猜测:会不会《红楼梦》的作者与这个“纳兰性德”认识呢?我觉得也许这一猜测可以帮助我们缩小作者的范围。
宝玉的身上有很有些另类的地方,我在前面提到过:书中描写的越离奇古怪的地方,越是表明作者想给我们传递一些重要的信息,这样的地方就越需要我们认真地去多思考、多研究。那我们先看看,宝玉身上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呢?

楼主:V哥掰谎

字数:692873

帖子分类:舞文弄墨

发表时间:2014-05-20 20:43:00

更新时间:2020-11-11 23:05:45

评论数:2094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