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国际观察 >  一块板砖揭开西方考古造假的谎言

一块板砖揭开西方考古造假的谎言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3、步进对比,还原演化历史

通过上面选取几张代表性地图做了粗略的整体对比和局部对比之后,这里终于到第三个环节:步进对比了。所谓步进对比就是将最开始展示出来的9张地图按照排列的顺序进行逐步对比分析,并且对此进行逐步的细节解读,将两河流域的变迁过程呈现在大家眼前。

(1)、图一和图二的比对:

解说:这是上面列举的旧地图中的图一、图二的局部。为了方便述说起见,这里简单称之为图一、图二,下面的以此类推。这两张地图的绘制时间应该都差不太远,一张16世纪上半叶,一张下半叶。因为时间跨度不大,所以地形地貌没多大变化。估计图二可能参照了图一,所以,两张图都出现了同样的误差。

1、三角洲过大。
2、浅海湾过窄。

变化:有相同点,也开始有了不同点。图一中幼发拉底河下游中有四河道河网,在图二中最上面那块陆地变小,四条河道变成了三条河道。这是第一步变化。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2)、图二、图三的比对:

解说:图三跟图二相差就要比图一、图二的差别得多。它并没有过多参照前人的地图,而是在独立绘制的基础上仅把前人的地图作为一个参考而已。所以,图三是一张有灵魂的地图。相比其他地图,这张地图绘制与真实的地形地貌更接近。图一、二中那个无限夸大的三角洲在这里已经消失。我估计可能是那个三角洲跟陆地之间的小河湾被填平,变成了陆地。于是,三角洲跟陆地合二为一。同时,由于正确的绘制方法,浅海湾变宽了,浅海湾中间出现了若干洲地,这些洲地就是将来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组成部分。

变化:三角洲消失,浅海湾出现若干洲地,开始变成沼泽地了。

(3)、图三、图四的比对:

解说:从图三开始,图一、二中夸大的三角洲消失之后,图四也是一样,看来,那个小河湾确实变成了陆地。在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交汇处,图四的描绘情形跟图三并不接近,反而跟图一、二更为接近。可见,图四在绘制过程中大量参照了图一、二相关的地图。

从地图上的标识可以看出,原来的浅海湾现在已经变成了可供人居住的沼泽地,应该有部分地方有人居住了。这就是考古界所谓的"苏美尔人"。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4)、图四、图五的比对:

解说:地图比对到这里,真正的重点来了。通过对这两张地图的比对可以看出部分问题来。比如图四中,古塞尔萨尔湖还是存在的,但到图五中,这座湖已经消失了。消失的时间大约是在17世纪初。

古塞尔萨尔湖的水源主要来自幼发拉底河,既然古塞尔萨尔湖消失,那就意味着幼发拉底河改道了。所以,图四中的幼发拉底河左上角还是一个向东北方向的急转弯,但在图五中,一家变成了向左下顺理成章的流向了。可见,这个时候的幼发拉底河河道已经跟现在差别不大了。

而图五中,三条河道右边比图四多出来一块陆地,对这块陆地,我曾经废了好大的猜疑,还曾经一度认错,认为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但仔细分析,却又不像,费了好大的劲,最后在我正确的判断下,终于将这块陆地破解。

变化:幼发拉底河第一次改道,古塞尔萨尔湖消失。

我们仔细观察图五会发现,因为手工制图所带来绘制上的误差,很多人把这两片区域混为一谈,误以为是一块区域。但如果认真对照图四,还是可以区分开来。不过要命的是,单独看图四中的幼发拉底河下游河道网,也会把这块区域当成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沼泽地进一步变大,供人居住的面积进一步增大,只不过没有引起绘制地图的人足够重视,还当作以前的沼泽地处理。

这两张地图的对比是花了我好大的劲,估计别人也难以一时回过神来,所以有必要特别进行讲解一番,以便更容易理解。

这里幼发拉底河第一次改道,但所改的并不是现在的河道,而仍然在消失的古塞尔萨尔湖这块地方。我用蓝色线条描出幼发拉底河改道后的走向,以便大家理解。光是画了一道线条还并不足以解释变迁的过程,我这里就上面修改的谷歌地图再修改一下:

这里略微画一下,比上面的效果图要好一点。这张图里可以看到,古塞尔萨尔湖消失了。从上游来的河流变少了,之前的众多河流现在只剩下塞尔萨尔河等,所以,上游的河流线条也改变了。

至于幼发拉底河这边,虽然古塞尔萨尔湖消失,但幼发拉底河并没有改道为现在的河道,它依然还是以前那块区域。只不过由以前绕个圈流入古塞尔萨尔湖变成了顺流直下。因为抄近道,所以更多的水顺道而下,而流入古塞尔萨尔湖的水量减少,导致古塞尔萨尔湖的干涸消失。原来整片的水域现在变成了几条河道。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5)、图五、图六的比对:

解读:这两张图具有重大的改变,所以千万不要错过了。

变化:1、幼发拉底河第二次改道,河道基本上跟今天的没有区别了。

上一次幼发拉底河进行了改道,但改道的幅度不大,依然还是在古塞尔萨尔湖区域,只是将以前弯度过大的河道抄了近路,导致古塞尔萨尔湖干涸。这次改道的幅度相当大,因为自中游拐弯进入古塞尔萨尔湖地区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无论是水量的大小改变,还是河流河道的改变,都在这个区域内。但这次改变是在拐弯处直接将河道直冲而下,不再经过古塞尔萨尔湖区域,彻底跟古塞尔萨尔湖无缘。

2、第二个重大改变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地图上。这次出现标志着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形成过程完结,它以完整独立的形象走上历史舞台。从这以后,进入一个由美索不达米亚主宰两河流域的时代。从现在起,但凡说到两河流域,绝大部分情况都是指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图六左边名叫"Rehemar Lake"应该是今天幼发拉底河下游处的"哈马尔湖"。哈马尔湖的出现,表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正式形成,两河流域的重心从前面的古塞尔萨尔湖转移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在这里,这张图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张图,因为这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地图上,这就意味着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作为一个独立的地区正式被人们书面承认。这张地图的出版年月为1709年,其测绘年代应该比这早一点,也恰好处在两个世纪的分水岭上。简单来说,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正式形成时间应该在17世纪下半叶。那么,是否说,建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苏美尔文明以及其他相关的文明和遗址也以这个时间点为准呢?这就错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形成是一个漫长逐渐的过程,它原本是一个浅海湾,后来随着西亚气候的干燥化,地理环境沙漠化,气温整体升高。随着气温的升高,河水蒸发量增加,所以水量散失日渐严重,注入这片浅海湾的各条河流水量逐渐缩减。其中浅海湾水量最大的来源: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水量出现大幅度减少使得浅海湾快速干涸化。水量减少,那么水位也随之下降。原本就不深的浅海湾因为水位的下降,以前水底较高的地方就露出水面变成陆地,这片浅海湾就慢慢变成了沼泽地,沼泽地逐渐变成河网。河网有不少陆地可供人居住,于是,开始出现了第一批移民。再接下来,随着水位进一步下降,河网也逐渐消失,陆地面积进一步增加,居住在上面的人们就可以开垦荒地,种植庄稼。同时,更多可以居住、种植的陆地吸引了更多人前来居住。一直到17世纪下半叶,这里已经形成一个单独的平原地区,居住在上面的人们建立了集市、城镇,融合成一个新的文明社会!

(6)、图六、图七的比对:

解说:看图七,跟今天的地形地貌已经很接近了,就是说,两河流域的地理状况大体上已经定型了,再有什么问题,都只是细节上的调整。

变化:图七也只是一个大体上的描述,很多细节都没有绘制出来。同时,这张图表达也不够准确,图中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比例过小,看起来有点滑稽的感觉。

还有一个需要说明的地方是这两张地图所标注的时间。这些地图找得到已经算不错了,到现在,很多相关信息都缺失。比如我上面标注的时间是能够找到的出版时间,并不是绘制时间。同时,还存在着能查到的某些地图出版时间并不是出版,有的是二版、三版甚至更靠后。所以,这些时间并不怎么准确。

如果光看这两张地图的出版时间,图七似乎应该在图六之前。但我通过反复比较和分析之后认为,图六的时间应该在图七之前。我的理由很简单:图七所描绘的地理形貌跟后来一系列的地图很接近,同时,图七所表现出来的绘制精度也比图六高出不少。图六不但在绘制精度上不如图七,同时,所展现的地貌也与后来地图相去较远,与以前的地图反而较为接近。如果图六在后,他没理由不借鉴图七先进的测量、绘制技术以及其图样。所以,在综合种种分析之后的结果,我把这两张图按照这个顺序排列。同时,我个人认为图六的绘制时间大约在1620-1650年之间。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7)、图七、图八的比对:

解说:这两张图没什么大的区别,基本上都差不多。只不过图七的精度没有图八高。

变化:如果说图七中的河流还是自然形成的话,那么图八中,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中游最窄处那一条直线就是人工运河了。这里特意标识出来,下面将要用到。

(8)、图八、图九的比对:

解说:跟上面一样,这两张图也没有什么关键处不同,之所以列出来,是为了增强说服力。

变化:从图九中可以看到,除了图八中标识出来的运河外,图九中有好几条直线,那自然也是人工开掘的运河。不难想象,18世纪的两河流域曾经有过大规模的运河开掘工程。

步进比对到这里就结束,整个两河流域两百多年的变化大家应该已经都明白了。从图一到图九,从浅海湾到沼泽地再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这个形成过程已经一步步呈现给大家。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形成的因素我这里在做个总结:

形成时间:大约16世纪初--17世纪末。
形成原因:1、上游河水量减少,导致水位下降,陆地增多。2、围湖造田,开垦荒地。浅海湾的流水被堤坝围住,变成河流,大面积沼泽地变成陆地。

根据分析所得的结论,注入浅海湾的水量减少就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形成的原因。当我们充分了解其中的细节之后,真相自然浮出水面。当真相浮出水面之后,伪史就原形毕露,无处藏身了。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9)、巴格达城的迁址时间考证

除了上面两河流域的地形地貌比对,这里还有一个重点说明的地方,那就是关于巴格达这座城市的地点问题。按照本人上面图三四所描绘那样的话,巴格达这块地方当时还处在海水当中,并不存在。而实际上,巴格达这座城市却出现在更早的一点古代文献史料当中。这样一来,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矛盾:巴格达到底存不存在?

这座城市是存在,至少在目前的史学界主流是认为存在的,比如这本书这就这样写道:

现在的巴格达是伊拉克的首都,座落于底格里斯河流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处。按照目前的主流观点,巴格达城兴建于公元762年,由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第二任哈里发曼苏尔迁都建城。当时的阿拉伯都城在现在的伊拉克的安巴尔省,但曼苏尔认为安巴尔不安全,所以在底格里斯河边找了一个叫做巴格达的小镇兴建新都城:

战场的阴云渐渐消逝之际,曼苏尔回到新都巴格达的建设工地。它在前几年就奠基了。当时拉旺德人的攻击造成的危险使曼苏尔感到有必要选择一个更为安全的王宫驻地,哈希米叶的王宫离善变不安分的库法太近,库法和巴士拉的不忠会影响到哈里发近卫军的信仰。把摩苏尔作为候选地之一的同时,曼苏尔在底格里斯河右岸,麦达因上游15英里处,即穆萨纳战役中提过的"古老的巴格达"发现了一个合适的去处。这里的附近有一所修道院,部落族长和修士们都盛赞这里的气候、水文和环境,因此,曼苏尔决定在这里建立一个新的伊斯兰都城。

……

巴格达城位于底格里斯河西岸,背后有深深的运河,可以顺利抵达波斯湾、阿拉比亚、叙利亚、亚美尼亚和东方。p348-349

--[英]威廉·穆尔《阿拉伯帝国》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6月第一版

这是一本通俗类的历史小说,虽然是通俗小说,但其中对巴格达的描述并不是凭空想象,是有学术界的认定为依据的。比如,严肃的历史研究类书籍也持这样的观点,比如:

阿拔斯时代前期(公元749-868年)大事年表

753.7.7 艾布·加法尔·曼苏尔任哈里发
762.4.1 建巴格达城 p384

--[埃及]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 第二册》 商务印书馆 1982年10月第一版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无论是各种纪实类小说还是史料类的书籍,都把巴格达的建城时间定位在公元762年阿拔斯王朝第二任哈里发曼苏尔统治期间。但可惜的是,西方人在奥斯曼帝国时代绘制的地图并不承认这点,在他们绘制的地图上,当时的巴格达在古塞尔萨尔湖东边,这里有好几张地图可证:

a、《土耳其帝国地图》约1500-1550年
b、《土耳其帝国的描述》1570年
c、《从阿拉伯海岸到……》1596年
d、《土耳其奥斯曼苏丹在亚非欧的领土》约1650-1667年

上面这张图,从a-d,时间从1500-1700年,跨度约为200年。这200年的地图见证了"巴格达"这座城市的变迁。当时尚在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巴格达这座城市还在塞尔萨尔湖的东岸。而相应的底格里斯河边并没有"巴格达"这座城市的标注。大约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时候,塞尔萨尔湖东岸的旧"巴格达"消失了。随之而起的是在底格里斯河边出现了一座新"巴格达"的城市,也就是现在伊拉克的首都。从地图上不难看出,巴格达曾经发生过一次迁址,时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

由此可见,巴格达的迁徙并非学界主流所说的762年阿拔斯王朝兴建的,而是16-17世纪,奥斯曼帝国时代从古塞尔萨尔湖迁徙到底格里斯河边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新巴格达城市,顶多只有300来年,并非传说中1000多年。

《阿拉伯帝国》一书中写到"巴格达城位于底格里斯河西岸,背后有深深的运河,可以顺利抵达波斯湾"。而在我上面的图三一、图三二中,这条运河才刚刚出现,而之前的地图上也是不存在的。伴随着巴格达的迁址,运河也在这个时候出现,这一点可从地图上得到佐证。后人写的著作未必能真实地反应前朝历史,但时人绘制的地图是不存在造假的。对照地图绘制的年代,可以判断运河开凿的年代,我前面特意在地图上标注出运河来,其用意也在此,大家可对照参考。

从上述的考证来看,由此也可以证明:巴格达城市的迁址,也曾经被修改过。他们将明朝时期奥斯曼帝国的历史篡改到唐朝时期的大食国。不仅仅只是一座城市迁址,这还涉及到大量相关的文献篡改。比如阿拉伯人伊本·白图泰就写作一本游记,这本游记很明确地写到巴格达的情况,而且游记中所描绘的巴格达很明显是奥斯曼帝国时代的地址。书中是这样写的:

只有底格里斯河,像一面明镜,或像一串挂在胸前的珍珠。它灌溉着巴格达,使巴格达不虑干渴。P177

--《伊本·白图泰游记》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0年5月第一版

根据目前所查到的资料,伊本·白图泰的生卒年为1304年2月24日-1377年。如果按照这个说法,伊本·白图泰是14世纪的人,那么,从《伊本·白图泰游记》上清楚无误的文字可以说明,他看到的巴格达是建在底格里斯河边的新巴格达。而我们通过好几张地图可以看出,14世纪的时候,巴格达还在古塞尔萨尔湖边。从地图上可以清楚看出,幼发拉底河分为几条河道,而旧巴格达所处的位置是最左边的一条河道,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计入底格里斯河的流域去。至于现在的新巴格达,在当时只是一片浅海湾,根本不可能有城市。(新旧两座巴格达城的具体位置,我在下面图三四的谷歌地图中有直观的体现。)

综上所述,《伊本·白图泰游记》上所说的绝非14世纪的旧巴格达,只可能是十六、七世纪的新巴格达城。如果他看到的巴格达是现在这座新巴格达城,那么关于伊本·白图泰的生卒年就涉嫌造假。如果他的生卒年没有问题,那么这本游记中的内容就涉嫌造假。在这本书所呈现的内容与我上面所列举的地图无法兼容的情况下,伊本·白图泰的生卒年或者《伊本·白图泰游记》二者必有其一造假。

至于另外一些关于提到巴格达这座城市的书籍,比如说宋朝赵汝适著的《诸蕃志》、周去非著的《岭外代答》等,我将会另外写文章考证。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10)、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形成前的状况

最后,我们来还原一下17世纪前,也就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形成前是个什么样的状况吧:

我特意将这里做了半透明处理,这样大家也可以大致上看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形成前这片区域是个什么样的状况。

为了让大家对这片区域有个更清晰的认知,再上一张图:

这里特意将这片区域整体展现,通过展现,我们就更清楚地看到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形成前阿拉伯半岛跟亚洲大陆之间的关系。从上图来看,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形成之前的浅海湾宽度跟南边的波斯湾是差不多的。这个宽度也跟阿拉伯半岛西边的红海相映成辉。从这里不难看出,之前的地图在绘制上的误差还是挺大的。而通过这张地图,也更能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提到这个地区的史料上所记载的情况。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之前是一片水域,才形成四五百多年,竟然被西方考古专家硬是吹成六七千年乃至上万年的历史。凭空多出这么多年的"文明厚重感"来。如果要在某个领域找一群不要脸的人,我认为没什么比这个领域更容易了。你能闭着眼睛,一抓一大把。

西方的文献原本就充满着谎言,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一直以严谨著称,号称科学手段检测的考古界,也到处充满着不可信的谎言。一代又一代的人靠修改着数字来满足他们虚幻的"悠久文明梦"。当谎言被拆穿之后,简直就像是看到一堆冒着钢筋的"古老文物"一样可笑……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五、两河流域文明史--秒杀玄幻小说的"考古成果"

事情已经很清楚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形成于17世纪上半叶。在此之前,这里曾经只是一片浅海湾区。后来,随着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河水被筑堤围坝,于是,这片浅海湾的水量变小,逐步变成了沼泽地,进一步变成了适宜人居住的陆地。于是,大约从16世纪开始,这片区域就应该开始有人居住,一直到17世纪最后成型,终于形成了拥有众多各类城市的大平原。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这个形成过程中,迁移到这块土地上居住的人们经历了从从无到有,从贫穷到富裕,从低级到高级的社会形态。而在这不长的两百多年历史当中,整个平原演绎了一个文明社会形成的精华浓缩版。于是乎,在历史的见证下,亲爱的西方考古专家竟然将这两百多年的社会形成过程解读成了七八千年乃至上万年的的历史,而且还是引领人类文明进程的那种骚操作。这拨骚操作我给32个赞!

能够将两百多年的历史拉扯成七八千年,我敢说,即便是起点中文网加上创世纪中文网等所有网络小说网站的所有玄幻小说作家也都不敢这么写。一方面是没这么大的胆子,另一方面,即便是脑洞大开的玄幻小说作家,人家也是有良知,有操守的!

下面,我带领大家来一赏两河流域地区从"史前文化"到"最早的人类文明"吧:

从表格中不难看出,根据目前考古界和历史界的主流观点,牛气冲天的两河流域史前中石器文化时期都已经突破上万年了。还亏得他们低调,新石器时期被压制在万年以内。要是不低调的话,我简直不敢想象两河流域的新石器时期会突破到一个什么境地。

不过好在作为一个理智的现代文明社会,理智的西方考古人并没有沿着这条路一路自我放飞下去,而是保持了足够的理智,将两河流域的史前文化时期有计划地控制在九千多年前,这个可供追溯的陶器新石器时期被定为乌姆·达巴基亚文化时期。不过大部分有廉耻的人还是感到有点羞愧,所以这个文化时期避而不提。而是从后面一个文化时期开始,这就是两河流域早期的、著名的--哈苏纳文化。

从新石器时代到文明的诞生,从扎格罗斯山麓不起眼的村庄到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下游大型高度文明的苏美尔城市的转变,整个发展过程我们已经知晓,但了解得并不全面。根据目前掌握的大量考古资料,用放射性碳测年,两河流域的史前文化可以划分为以下六个时期:

哈苏纳时期:约公元前5800-前5500年
萨迈拉时期:约公元前5600-前5000年
哈拉夫时期:约公元前5500-前4500年
欧贝德时期:约公元前5000-前3750年
乌鲁克时期:约公元前3750-前3150年
杰姆代特奈斯尔时期:约公元前3150年-前2900年 p15-16

--李海峰《古代近东文明:古代两河流域、古埃及、波斯等古文明探研》科学出版社 2014年3月第一版

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一一呈现这串延续了"几千年的文明"吧: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1、哈苏纳文化(约公元前5800-前5500年):

美索不达米亚北部最早的一批村落和建筑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哈苏纳文化时期(公元前第6千年后半期),主要分布在北部底格里斯河两岸的摩苏尔地区和辛贾尔三角地带。这时已经开始了从游牧生活到定居的农业社团的转变,其主要遗址哈苏纳(位于底格里斯河中游西面,1943-1944年由伊拉克文物局发现)就是一个定居的农业村落。

早期的从村落遗址中,圆形和长方形的房屋鳞次栉比,有的还成组地围着院落布置。后期的村庄往往就压在早期的遗址上。房屋上部很可能就是今天人们在附近的村庄里还能看到的那种用木头和茅草做成的斜坡屋顶。土墙房舍取代了早期营地的那些用易腐烂的材料简称的茅屋,墙体通常由夯黏土构成,表面抹泥。早期还使用过形状不定的泥块,直到哈苏纳时代末期才出现用木模翻制的日晒砖坯。P27

--王瑞珠《世界建筑史·西亚古代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多么熟悉的配方,如此熟悉的味道--木模翻制的日晒砖坯。

这不正是我在《一块板砖揭开西方考古造假的谎言》文章中所讨论的板砖吗?我的个乖乖,这算是落到我的饭碗里来了。在那篇文章里,我通过大量的考古资料和研究著作进行分析,得出板砖起源于中国的结论。同时,发现板砖西传的时间不早于中国南北朝时期。那个时候,我认为两河流域的建筑不早于南北朝。这次写这篇文章我才发现,尽管以前对西方伪史有了足够认识,但跟事实真相相比,我依然还是太傻太天真。

2、萨迈拉文化(约公元前5600-前5000年):

继哈苏纳文化之后,是同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萨迈拉文化时期。萨迈拉文化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中期为盛期。这一时期的遗址主要分布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底格里斯河支流小扎卜河沿岸及以南地区,年代约相当公元前第6千年后期至第5千年。这时已形成了规模宏大、有农业灌溉设施的定居村落和别具一格的泥砖建筑,同时还发现了精美的彩陶。

这时期的建筑遗址主要有两个,均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冲击平原的边缘;一是底格里斯河中游东岸的索万;一是接近伊朗边界的乔加马米。此外,还有幼发拉底河畔的巴古兹等。

索万遗址(1964年由伊拉克学者苏夫主持发掘)Ⅰ、Ⅱ是早期(公元前5500-前5300年)的典型代表。索万Ⅰ(公元前5500年)居址呈长方形,四周有壕沟。遗址内有用日晒砖简称的住宅和奇特的"T"形建筑三座。P28-30

中期(公元前5300-前4800年)与前期相比,村落规模更加扩大。乔加马米遗址占地350米×150米,估计已有上千人口。索万遗址第Ⅲ已出现了神庙遗址……这种建筑方法在索万的聚居地里进一步得到了改进,采用了矩形砖,平均尺寸为80厘米×30厘米×8厘米。这种模制砖使人们有可能在建筑内部或墙角上系统地设置扶垛。P30

后期(公元前4800-前4000年)仅乔加马米尚存,但提供的材料很少,其他遗址渐被废弃。P31

--王瑞珠《世界建筑史o西亚古代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说到板砖,又是板砖,这是我最乐意看到的地方。但凡一看到西方某个建筑是板砖建筑和穹窿造型的话,我简直就像是苍蝇见到了血一样兴奋。像这种明晃晃、亮晶晶的足以击碎一万个谎言的证据,还不是我饭碗里的菜!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3、哈拉夫文化(约公元前5500-前4500年):

西亚同时并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于伊拉克,叙利亚北部和土耳其东南部的山区。最初发现于叙利亚北部哈布尔河畔的哈拉夫土丘,故名。此约形成于公元前第6千纪末,晚于哈苏纳文化。前4400-前4300年为欧贝德文化所取代。p527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3分册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年3月第二版

哈拉夫文化的建筑很有特色,比哈逊纳文化建筑规模大而质量好。在阿帕契亚和雅瑞姆二号丘均发现了圆形建筑,类似后来希腊迈锡尼文化圆基房。阿帕契亚的底层先出现长方形泥房,后期出现了10座圆形房,位于村中央的二道墙东面地区。西区仍为长方形房。圆房由石基、厚实的墙和拱顶组成,并在前部增加了长方形前屋,室内无生活用具,表明这些圆房所在的东区为圣区,二道中央墙可能是圣区的围墙。p221

--刘文鹏《世界文明大系:古代西亚北非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在较深的层位上,出现了哈拉夫文化所特有的建筑:用夯土建在石基上的圆形房屋。在遗址丘岗的不同层位及遗址以外地段发现的这类圆室有10个之多(虽然同时存在的看来不超过两个)。在这里,建筑似乎又回归到更早的圆形住宅的形式,发掘者把他们称之为"Tholoi"(圆室)。最早的一个是个孤立的圆形结构,直径约4米;后期的直径5.5-10米不等,墙厚1.65-2.5米。较晚的圆房有矩形前室与之相连,颇似3000年以后希腊迈锡尼蜂房墓的墓道,其中之一为横向前室。P32

--王瑞珠《世界建筑史o西亚古代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这些圆形房屋,考古专家的解读是圣区的建筑物,实际上就是宗教建筑。现在看来,这些圆形房屋实际上就是伊斯兰、东正教的建筑,说得直白点,就是:教堂、清真寺。只不过这些专家不肯承认罢了。如果承认的话,那么这些"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真实年代就曝光了。

我们来看看目前尚存的基督教教堂结构图就知道怎么回事了。早期的教堂就是这么修建的,在教堂的前面,还有一条通道。圆形房屋就是教堂,而我们看上图中教堂A的说明不难推测到,实际上,教堂建筑最初的原型是来自墓葬。所以,这座教堂又称之为"圣墓教堂"。看到墓葬,你们有没有想起坟包?就是我们所说的"坟",这些教堂之所以用圆形穹顶建筑,也不是没有来源的,他的来源就是坟包。你看上图耶路撒冷这座教堂叫做"圣墓教堂"就知道了。如果不是来源于坟包,谁会取这么一个晦气的名称啊!那么,这种教堂来源于哪里呢?它有两个来源。首先,我们只要看看印度那些遍地的佛塔就知道了:

对照这个圆顶,是不是如出一撤?

说到墓葬,看到这些拱顶,让我想起《一块板砖揭开西方考古造假的谎言》中列举的诸多墓葬,基本上,中国古代的墓葬大多就是这个模式:

a、b: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1984年6月 p159
c: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1984年6月 p161
d:潘谷西《中国建筑史》1984年6月 p147

比较一下,看是不是似曾相识?不要怀疑,就是这么来的。你看那个甬道,是不是跟教堂前的通道如出一撤?

关于这个渊源,以后有空另外在写文章考证。这个教堂,你看那个圆顶,原本就是一个坟包,这个坟包,最早起源于中国,后来印度学了去,然后就是这个样。教堂,如果没有估计错误的话,最早应该是供奉先祖或者圣人的骨骸、牌位的地方,也就是坟墓。大家都在坟墓前面祭拜、祈祷,这是最早的起源。后来随着物质的丰富,灵魂安放的呼吁,就修建了的房子来祭拜。当时中国已经发明了穹顶建筑技术,像印度佛塔本身也是板砖砌成拱顶的方式修建。所以,修建房子的时候,为了表达对先人的无限敬仰,房子也修建成拱顶的模样。再然后,随着宗教势力的扩大,作为祭拜先人的公共场所因为社交的便利性就转变成了传教的好地方。于是,这里就逐渐演变成了传教场所:伊斯兰教的清真寺或者东正教的教堂。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4、欧贝德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3750年):

西亚铜石并用时代晚期文化。以20世纪初在乌尔附近发现的欧贝德遗址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4300-前3500年,晚于埃利都文化,早于乌鲁克文化。分布范围遍于美索不达米亚并远至沙特阿拉伯东部,典型遗址为埃利都遗址、欧贝德遗址等。p119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17分册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年3月第二版

但是有一个地方,在那里的发现非常丰富,最少是有关原始王朝时期的神庙外墙装饰,可以这样说。这个地方叫欧拜德,当神庙被毁时(原因不详),大量的外墙装饰掉落或被取走。平台铺设有经过烧制的砖,通过一个突出的石头台阶可达平台。P13

--《世界建筑史丛书:远古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年9月第一版

从一些苏美尔古代铭文可知,埃利都和其他一些苏美尔遗址的第一批主人原都是沼泽地的居民,住在和近代伊拉克的阿拉伯沼泽地差不多的环境中。因此,早期居民的主要住房形式就是芦苇棚,在遗址较深的层位上已发现了芦苇结构的确凿证据(作为黏土砖房的附属建筑)。这点同样可从流下来的苏美尔印章和浮雕中表现的早期建筑形象中得到证实,其中甚至连细部都和我们今天在当地见到的"客栈"非常相似。这些棚屋结构简单,内部划分为几个房间。有的墙以黏土筑成,仅厚13厘米。也有用砖坯砌成的住房。砖坯既大且重,有些体积达49厘米×26厘米×8厘米,常以草为掺合料。p40

此外,在欧贝德和埃利都遗址中,还发现了属于欧贝德晚期的大量墓葬。在埃利都已发掘出的墓葬有200多座(连未发掘的在内估计有上千座),均为泥砖砌筑后覆土,随葬品有陶器和泥塑等。P43

--王瑞珠《世界建筑史o西亚古代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板砖又见板砖,只要看到板砖,我就忍不住兴奋。因为只要看到板砖,我就可以将这些遗址的年代上限钉死在南北朝以后。只要钉死了你这个遗址的年代上限,我看你还能玩出什么花样来?

5、乌鲁克文化(约公元前3750-前3150年):

西亚同时并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伊拉克境内的古城乌鲁克而得名。主要分布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年代约相当于公元前第4千纪后半叶,晚于欧贝德文化,约于前3200年为杰姆代特奈斯尔文化所取代。主要遗址有乌鲁克遗址,埃利都遗址和尼普尔古城址等。p411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3分册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年3月第二版

--[英]S·劳埃德 [德]H·W·米勒《远古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年9月第一版 p15

关于乌鲁克,各种资料如山一样海量的堆积,我都看花了眼,不知道摘抄哪里的才好。想必大家对这个很熟悉了,既然很熟悉,让我偷点懒吧。这里截取一张图片,你看看看这图片上的人穿的是什么?没猜错的话,他们的身上披的是芦苇叶编织成的服饰。都什么年代了,还披着芦苇叶当衣服,这地方之贫穷也可见一斑了。这种穷山恶水的地方还能成为人类文明的发源之地,那些肆意吹捧的专家学者真是一个比一个坏。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6、杰姆代特奈斯尔文化(约公元前3150-前2900年):

美索不达米亚南部铜石并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初发现于巴比伦古城西北25千米的杰姆代特奈斯尔遗址,故名。年代约公元前3200-前2900年。上接乌鲁克文化,下续苏美尔早王朝。主要遗址还有乌鲁克、阿格拉卜、奥海米尔、法拉和阿斯玛尔等。p468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3分册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年3月第二版

相比前面那些遗址,这个所谓的"杰姆代特奈斯尔文化"遗址所找的资料特别少,也许国外有不少吧。但我看到的这些书当中,一到"杰姆代特奈斯尔文化"就开始变得语焉不详,好几本书都是如此,有的甚至避而不提,从乌鲁克直接跨到苏美尔王朝,好像中间没有这个所谓的"杰姆代特奈斯尔文化"。所以,我怀疑这是西方人硬划出这么一个断代出来凑数的。

看完了这些,大家应该对这段所谓的"史前文化"有个粗浅的了解了吧。在这个了解的基础上,也应该对将这个只有200多年的沼泽平原所累积的文明有个清醒的认知了。能够将一段200多年的社会所产生的文明成果吹嘘成七八千年乃至上万年历史,甚至包装成人类文明起源,被各种权威历史、考古书籍传播,被写进教科书教育下一代。说到幻想创作,没人比得上新崛起的玄幻小说了。玄幻小说以出奇的幻想程度和脑洞大开的玄幻情节成为这个时代最前沿的小说。但即便想象能力再夸张的玄幻小说都不敢这样写。他们写的玄幻小说系统设定中,建立一个文明,至少得有足够的时间积累。他们所设定的文明社会,至少是读者心中可接受的程度。没人敢像考古界一样,将一个200多年的社会打造成人类最早的文明。考古界以其科学的面孔,权威的地位,无中生有的创造能力为我们打造了一个全新的文明历史,使得我们全人类接受的都是一个虚构出来的历史。而这个虚构的历史又是建立在一个扭曲的历史观之上。他扭曲了历史的正常发展,扭曲了事物发展规律,扭曲了人们的生活常识,扭曲了人性的思考方式。扭曲了整个社会……

我一直在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如此冒天下大不违的作伪,这群人得有多无耻?

我很好奇的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形成到现在满打满除也才四五百年,在这座最多四五百年历史的平原上,那些专家学者们是怎么挖出七八千年前的文物来的?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六、从楔形文字看过来--伪史的集体崩塌

看完了上面的考证,这次终于要轮到苏美尔文明了。说到苏美尔文明,就被各种光环笼罩,就这个不足五百年的历史,存在时间不足两百年的文明,竟然被吹捧为人类第一个文明,人类文明起源。因为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形成到人类社会建立,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生活的人在短暂的一百多年当中经历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大部分环节。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可以说是一个人类文明形成过程的浓缩版。因为其中所经历的过程比较全面,所以能够从这片土地的发展中看到人类文明形成的各个时期的状况。又因为形成时期非常晚,所以保存情况很好。所以,只需要给这个形成过程注入水,就可以用来蒙蔽不明真相的群众。

因为出于某种心理的需要,这片土地上第一个出现有文字的文明遗迹也就是苏美尔被欧洲人刻意定义为人类第一个文明--苏美尔文明。从此,伟大、光荣、正确的人类文明史就从这里轰轰烈烈开始了。

因为这块注水肉最厉害,所以,从这块注水肉上看到的一些文明社会的发明自然也被这块注水肉抢夺过去。并且被冠上诸多的"第一"的头衔。文字发明权被抢夺过去那是顺理成章的事,至于其他就更多了,网上有资料说美国两河流域研究专家克雷默1958年出版的著作《历史始于苏美尔》一书就罗列了苏美尔人的发明创造多达39个,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不过可惜的是,这并不是事实。

苏美尔文明最有代表性的事物是什么?

这个大家都知道,是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的出现,是代表着苏美尔文明的诞生。之前虽然有诸多遗址,但是这些遗址都没有挖掘到文字。没有文字,就无法被认定为文明。而苏美尔遗址之所以被认定为文明,主要就在于楔形文字的出现。所以,苏美尔文明最有代表性的事物无疑就是--楔形文字。

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中出土的楔形文字泥板大约有这样的:

在过往的从前,这些楔形文字被披上了太多的赞美,人们用世间一些带着流光溢彩的词汇来形容、描述这种文字,用数不清的,如同珍珠坠玉盘的语言来赞美它。它的身上笼罩了太多太多的光环。总之,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就是从它开始,只因它是人类文明的发端!

但虚假的光环毕竟是虚假的,它本身其实并不愿意承受如此之多不属于它的赞美,它其实只想做个安安静静的文字,诉说历史的过往。奈何它不会说话,所以,只能接受这些不属于它的荣光。而今,本人就要还原他原来的面目。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1、第一轮的坍塌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个被成功伪造的"人类最早的文明--苏美尔文明"不仅仅其自身的的伪造,因为它还涉及到一些周边的相关事务。就是说,伪造了苏美尔文明的同时,还伪造了其他诸多的文明,包括与之相关的整个系统。所以,我们不妨来做这么一个推理:

随着对两河流域地图的考证,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形成历史就这样被完美的推倒了!
随着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形成历史被推倒,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建立的苏美尔文明自然也就被推倒!
随着苏美尔文明被推倒,由苏美尔文明发明的楔形文字自然也就被推倒!
随着苏美尔文明发明的楔形文字被推倒,由苏美尔楔形文字演化出来的其他楔形文字也跟着被推倒!
随着其他楔形文字被推倒,与其他楔形文字相关的文明也跟着被推倒!
随着与楔形文字相关的所有文明被推倒,那我们看到所谓的西方早期文明有几分是真实的?

好吧,与楔形文字有关的所谓早期文明有哪些呢?下面,我不妨带各位来奇文共欣赏吧: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1)、苏美尔文明--第一座牌坊之推倒!

--王瑞珠《世界建筑史o西亚古代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p107 p112

作为被全世界历史学、考古学的学界主流公认人类社会最早起源的文明,我没有更多可供形容描述的话了。随着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年代被确定之后,这个伴随着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出现而诞生的文明也就原形毕露了。如果没别的事,请原谅我奉上一万个恶意的鄙视和嘲笑!

(2)、古巴比伦文明--第二座牌坊之推倒!

--王瑞珠《世界建筑史o西亚古代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p156 p163

被史学界、考古界吹捧为人类社会第一部成文的法典,原来也就这货色。我很想用一万只中手指来表达我对这部"最早的法典"的敬意:

路人甲:嗯,最早的法典,早到什什么时候?
路人乙:早到中国明朝时期。
路人丙:我的天,真是太早了。明朝,我大明王朝可没有这么牛的法典哦。
路人丁:真是太早了,我大明王朝皇帝都还披着树皮呢,更别提成文的法典了。
……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3)、亚述文明--第三座牌坊之推倒!

--王瑞珠《世界建筑史o西亚古代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p229

每次看到所谓的尼尼微遗址的时候,我就有种爆笑的感觉。说起来跟这篇文章论点无关,因为……这个遗址跟《旧约全书》上记载的尼尼微没有半文钱的关系,它就是个被冒认的冒牌货。

(4)、赫梯文明--第四座牌坊之推倒!

--王瑞珠《世界建筑史o西亚古代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p212

又是一个伪造得极为滑稽的文明,这个号称比古希腊、古罗马还要早的文明,这个被号称人类社会最早进入铁器时代的文明。他们的铁器竟然在随后的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中丝毫不见踪影。在他们这个铁器文明消失之后,古老的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又重新回到青铜器时代。面对这种重大的 bug,我竟然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5)、波斯文明--第五座牌坊之推倒!

--王瑞珠《世界建筑史o西亚古代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p624

这是一个被西方看起来抬得很高,但实际上处处被打压的文明。说到领土之多,它比不上马其顿帝国;说到荣耀,也比不上古罗马帝国;说到武力,一支30万人马的军队,竟然被希腊联军一支300人的小分队狙击了一个多月,牺牲了2万人的惨烈代价,你们说,这样的文明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那么,这个说起来很牛的文明为什么会遭到这种歧视呢?说起来很简单,因为西方所有文明当中,波斯离欧洲第三远。第一远是中国,第二远是印度。为了抬高靠近欧洲的文明,当然要打压远离欧洲的文明。而同时为了打压更远的中华文明,所以又适当地提高它的地位。古文明的地位就是以离欧洲远近来衡量的。不过话又说回来,按照这个逻辑,苏美尔文明应该也在被打压行列啊。别看苏美尔文明的地位被捧得这么高,这是欧洲人找祖宗时万不得已的做法。因为他们当初误认为两河流域是他们的文明发源地,所以才摆了这个乌龙。但要说到实际历史地位,有谁比得上欧洲本土的古罗马文明呢?至于苏美尔文明的地位,按照目前西方考古界的做法来看,有逐渐被他们重新追捧的安纳托利亚取代的趋势。为何会有被取代的趋势,我的《一块板砖揭开西方考古造假的谎言》一文中有简略分析和推测。

当初这些"文明"是何等的光彩夺目,何等的荣耀加身。甚至,苏美尔文明被称之为人类文明起源。由此,苏美尔文明所包含的很多文明内容被冠上一顶又一顶的"人类之最"的称号。一堆伪造的东西被冠上如许多的荣誉,而让真正的文明在角落被人鄙视,这是何等嚣张的气焰,这是何等猖狂的姿态!

而可笑的是,伪造的毕竟就是伪造的。伪造的东西是经不起时间的冲击,经不起人们的质疑,更经不起真实资料的分析。终有一日,这些伪造的东西要被揭露于大庭广众之下,被铭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多完美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当初喧嚣尘屑的众多"早期文明",当初无比耀眼的"楔形文字"被揭穿了身世,一夜之间,全部坍塌了。他们从高高的云端轰然倒下,就跟烂泥一样不值钱了。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2、第二轮的坍塌

说完了上面这些使用楔形文字的文明,另外还有一部分没有使用楔形文字,但与使用楔形文字相关的文明该如何处理呢?

很简单,只要与使用楔形文字的文明发生过联系的文明,就自然与之同时代;既然与这些使用楔形文字的文明同时代,那就自然就可以列入作为一列了。这是我们最常见的推理方法,尤其在研究历史问题上用得最多。比如,我们研究某个记载不详的历史人物时,第一就是要确定他的生卒年月和出生地点。生卒年月的研究方法一般就是看在与他相关的文献记载中,与他发生联系的人当中,有哪些人是历史上已经知道时代的。比如历史上某人曾经做了点事让人有研究的必要,但他没有在史书上记载,也就不知道他生活在哪个朝代。结果有人从浩如烟海的笔记小说中找到一条有关于他的生活年代的记载,在这条记载中提到他跟史书上记载的某人有过联系,比如辛弃疾。那么瞬间,我们就能把他的生活年代锁定在南北宋交替的那段时间。同样的逻辑,但凡有哪个西方文明跟上面使用楔形文字的文明产生了交际联系的话,那么我们也同样可以锁定这个文明的年代了。这样的推理,大家应该没意见吧?

所以,我们自然可以做如下推理:

做了推理,还需要进行证明,要不然空口无凭的话是不具备说服力的。那么,我们不妨来看看究竟有哪些状况呢:

(1)、古埃及文明--古文明的丰碑之推倒!

跟赫梯帝国打得死去活来,双方不但爆发了史学界上极为出名的"卡迭石之战",而且据破译了古埃及象形文字和赫梯楔形文字的专家学者说,古埃及人在阿布·辛贝勒神庙上记载了此事。同时赫梯帝国一方还留下了楔形文字记载的《赫梯合约》一文。所以,古埃及这年代的问题是跑不掉了。

(2)、古希腊文明--西方文明的源头之推倒!

西方历史学上大名鼎鼎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写了一部西方人的历史经典《希波战争史》,又名《历史》一书。这本书很详细记载了古希腊跟波斯之间的战争,其中让我们最为熟悉的片段有著名的斯巴达三百勇士的温泉关之战。该故事讲述的是希腊联军一方的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斯亲率300名斯巴达勇士在温泉关与30万波斯军展开了血腥的殊死搏斗。最终,这300位勇士全部战死,但同时也让波斯军队在攻破温泉关一战中付出了2万人死伤的惨痛代价 。

既然古希腊跟波斯有着如此深厚的血脉般的联系,即便我要撇清他们之间的关系,想必主流学界都不答应吧。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字数:171402

帖子分类:国际观察

发表时间:2019-02-28 00:49:16

更新时间:2020-11-13 21:41:39

评论数:134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