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贝壳美国史》(一部内容很松散的原创历史小众普及读物)

《贝壳美国史》(一部内容很松散的原创历史小众普及读物)

楼主:淼水有鲸  时间:2020-11-27 09:22:26
前传 一段浓缩版的殖民时代历史

英格兰皇家抻面——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诞生

在詹姆斯敦和普利茅斯建立后的若干年后,由于人口过剩、土地兼并、经济危机、政治动荡、宗教仇恨等各种原因,英国人越来越及期望于移民海外来改变命运,而一些富人在海外贸易中获利丰厚,也使社会上的有钱人也愿意参加对海外移民的资助。在这场席卷整个英国社会的海外移民热中,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操作模式。对于社会上最富有的人,他们是不愿意放弃在英国的舒适生活,很多积极参加移民和海外投资的人,往往一生都没离开过英国,他们主要是以出钱投资的模式来进行活动,用现代的话讲,他们是风险投资者——而且是很不成功的风险投资者,因为即便是殖民地很成功,他们也很难收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这些有钱的冤大头为早期的北美开发贡献了巨大的财力。

而社会上的穷人往往因为付不起路费,需要把自己卖身为“契约仆人”去新大陆,他们在雇主残酷的驱使下劳动,通常只有六成能够活过合同期,在这六成中大部分由于缺少启动资金,只有少部分能够出人头地,很多人最后又回到了英格兰,这些廉价的劳力是新大陆开发的消耗品。社会上的中产阶级是比较成功海外移民,他们通常可以付得起旅费,并拥有一笔小钱用于启动新大陆的事业。最成功的阶级来自于一些小富翁们,他们很有钱,但是在英国真正的有钱人中间还排不上号,为了赚取更多的收益,他们不仅出钱入股,还亲自参加海外移民,这些人是北美殖民地的领导者。

当年获得英王授权的两大弗吉尼亚公司已经有一家破产,另一家由普利茅斯弗吉尼亚公司改组而来,拥有北部地区权力的新英格兰理事会,主要是关注渔业和贸易,并不热衷于费力而风险高的殖民工作(明智之举),于是它很乐意把土地权力出售给一些私人冒险家和小公司去操作。在1629年的时候,一家小公司叫马萨诸塞湾公司在马萨诸塞湾的塞姆勒建立了一个新的殖民定居点,紧跟着经过收购和重组,一个新的背景深厚、势力更强大的马萨诸塞湾公司主导了这里的殖民工作,并从英王取得了了独立的特许状。1630年的时候,他们组织了拥有1000多名移民的队伍到达马萨诸塞地区,扩大了塞姆勒,并建立了另外6个居民点,其中包括波士顿,从而奠定了马萨诸塞州的基础。

在南部,第二代巴尔的摩男爵塞西里厄斯.卡尔弗特与1634年建立了马里兰——这名字是用当时英王查理一世的老婆命名的,她就是来自法国的天主教公主亨利埃塔.玛丽亚(波旁王朝亨利四世的女儿,当时的法王路易十三的妹妹)。创始人的父亲第一代巴尔的摩男爵乔治.卡尔弗特是一个精明而成功的商人。乔治.卡尔弗特并不是贵族出身,他拥有的这个贵族头衔——巴尔的摩男爵,是英国王室为了表彰一些“对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大资产阶级册封的新贵族,属于爱尔兰的殖民贵族名册,和传统的英国本土纯种贵族相比,略显“山寨”。

这个男爵是东印度公司和前伦敦弗吉尼亚公司的大股东,1621年起就积极筹划在新大陆建立完全从属于自己的殖民地,在1625辞去了国务大臣的职务后,他全身心的投入这个工作,但是由于他家族的天主教信仰,获得英王的特许状并不容易。但是英国王室日益财政拮据,卡尔弗特家族却很有钱,而且来自法国的王后亨利埃塔.玛丽亚狂热的信奉天主教,以英国天主教徒在宫廷内的保护人自居。终于查理一世受不了“银弹攻势”加“枕头风”,在1632年6月授予了他们家族以特许状。这份异常慷慨的特许状受到了弗吉尼亚的强烈反对,因为它包含了弗吉尼亚以北的全部未开发土地,相当于现在马里兰州、宾夕法尼亚州、特拉华州的全部地域。只要卡尔弗特家族每年“孝敬”给英王一笔年金,就可以享有马里兰的绝对统治权。

不过就像一首老歌里唱的“你把我的女人带走,你也不会快乐很久”。39年后,英王故伎重施,不顾卡尔弗特家族的反对,把马里兰以北的未开发地区全部授予威廉.佩恩家族,建立了宾夕法尼亚——据说这样做是为了抹去王室成员和佩恩家族的一大笔债务,如果这个属实的话,那么宾夕法尼亚州就是一个“抹账州”了。如果我们现在摊开一张美国地图的话,就会发现弗吉尼亚州、马里兰州、宾夕法尼亚州之间的边界线笔直如刀切一般,实际上刀都切不出这么直,因为当年划分边界时就是英王按照经线和纬线划分的——从理论上将,这些边界线就是从一点到另一点的最短距离。
用同样的手段,英王把弗吉尼亚以南地区划分给若干名贵族统治,称为卡罗来纳(卡罗来纳是用当时的国王查理的拉丁文衍生出的地名),但是这一地区的北部移民来自弗吉尼亚,领主们又从英属加勒比海地区和英国本土招募移民去土地更肥沃的南部,这种南北差距最终导致产生了两个州——北卡罗来纳和南卡罗来纳。
楼主:淼水有鲸  时间:2020-11-27 09:22:26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马萨诸塞北部,1629年的时候,于此同时约翰.梅森获得了马萨诸塞北部一代的特许状,1635年梅森家族建立了新罕布什尔,但是后来,更北部一带被划给了戈吉斯家族去开发,建立了缅因州的雏形。不过这两个殖民地都发展缓慢,并且临近强邻马萨诸塞,受到不断蚕食,根据1691年特许状,英王承认了马萨诸塞对缅因的兼并。但是新罕布什尔在名义上一直作为一个半独立地区存在,1776年大陆会议上新罕布什尔代表作为一个独立州在《独立宣言》上签字,这样新罕布什尔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州。而缅因虽然一直争取独立,但是始终处于马萨诸塞的控制下,直到在1820年密苏里案妥协时,密苏里州以蓄奴州的身份加入联邦,为了平衡自由州和蓄奴州在数量上的对等,缅因州的独立得到广泛的支持——大法官裁定缅因有权利获得独立,直到这时缅因州才摆脱马萨诸塞的控制,所以在美国建国时的十三个州里不包括缅因。
在1634年之后的一段时间内,马萨诸塞的政治异见脱离者们在马萨诸塞的西部和南部建立了一些列新定居点,这些定居点经过形成了罗德岛州和康涅狄格州,为了摆脱马萨诸塞的威胁,居民通过集资去英国进行公关活动,分别与1663年和1662年获得英王的特许状,成为独立于马萨诸塞的新殖民地。

就这样,当年沃尔特.雷利的弗吉尼亚变出一大堆殖民地,就像抻面条一样,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当然也许你们可能要问,为什么英王这么热衷于发放特许状——答案是为了钱。每个想获得特许状的人都要带着钱进行游说活动,而经济拮据的英王,如果通过在特许状上签字而获得“飞来横财”自然非常乐意——反正就是那么一块地,都是慷他人之慨。当然英王也有“免费办证”的时候,因为来办证的是他家亲戚,1664年的时候,查理二世授予王弟约克公爵(后来即位为詹姆斯二世)北美中部一大片土地的特许状,但是在这一片肥肉上,荷兰人已经建立了新尼德兰(现在的纽约州)。1664年4月,英军进攻位于哈德逊河口的新尼德兰的首府新阿姆斯特丹,由于这里的农业居民太少,没有足够的民兵组织,英国人近乎兵不血刃的接管了这座城市。于是约克公爵按照自己的封号,命名为新约克——纽约(New York)。在这之前,新尼德兰已经吞并了南部的特拉华河口一带的瑞典殖民地,同时约克公爵又把纽约城以西的一片肥沃土地赠送给几名资助过他的贵族。后来这两块地在受封的贵族,以及约克公爵领地,宾夕法尼亚的佩恩家族之间几经周折,最后变成了两个独立的小州——特拉华和新泽西。

独立战争前的最后一个州是1733年建立的佐治亚,这时候整个英国上层社会已经通过海外的贸易和掠夺,变得极为富裕,英国王室也不会为了钱财发愁,所以最后一个州的成立是纯粹为了“慈善事业”建立的,用于安置英国本土的失业者,同时加强对西班牙的防御。这个州位于东海岸的最南部,紧邻西班牙领地佛罗里达。
这样在独立战争之前,美国有十三个有独立政府的殖民地:它们依次是新罕布什尔、马萨诸塞、罗德岛、康涅狄格、纽约、新泽西、特拉华、宾夕法尼亚、马里兰、弗吉尼亚、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佐治亚(由北向南排列)。在这十三个殖民州中,我们没有必要了解每个殖民地的历史,其中有四个是在日后的发展中产生巨大影响的:马萨诸塞、弗吉尼亚、宾夕法尼亚和纽约。所以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它们的历史,——这是浓缩版的,不会面面俱到——当然浓缩的未必是精华,就像地沟油是由泔水浓缩产生一样。至于这几段内容是不是精华,也没有必要强求,只求它的内容能读起来够轻松而有收获。
楼主:淼水有鲸  时间:2020-11-27 09:22:26


楼主:淼水有鲸  时间:2020-11-27 09:22:26
插入一张地图方便理解,这个图网上找到的,有一些细节并不准确,但是大致可以参考一下个殖民地的相对位置。
楼主:淼水有鲸  时间:2020-11-27 09:22:26
第一章 马萨诸塞前传


一 山尖上有伙人



在1629年底的时候,几十名英国富豪在剑桥进行了一场秘密会议,这些的一个共同点是他们都是清教徒,在会议上他们达成一项协议,出钱买断马萨诸塞湾公司中非清教徒股东的股份,把马萨诸塞湾公司变成一个纯粹的清教公司,以便在北美大陆建立一个清教殖民地。在这些人中,有一个人叫约翰.温斯罗普,曾经参加过巴巴多斯(位于西印度群岛)的殖民活动,但是后来又回到英国(也许是宁当鸡头不做牛后)。这次的他卖掉自己的庄园获得了5800英镑来参加这次行动,这在当时是一笔大钱,建立普利茅斯的全部花费都没有这么多。不过在财大气雄几十人中,他的出钱并不最多,但是里面很多人都不愿意放弃英国的温柔乡去新大陆冒险,即便是去也不会第一批去,要一切都有一个基础了再去,所以作为唯一有海外殖民有经验的大股东在没有什么竞争的前提下被选为总督。

1630年,1000多名清教移民分乘11艘船,前往马萨诸塞湾。在装备了28门大炮的“阿贝拉夫人号”的甲板上,约翰.温斯罗普的海上布道中有这样一段被反复引用的名言:
“我们将成为山颠之城,全世界人民的眼光都在注视着我们;因此,如果我们在实现这一事业的过程中辜负了我们的上帝,致使上帝不再像今天这样帮助我们,那么,我们终将只给人们留下一个故事并成为全世界的笑柄。”
这次讲演被作为“美国伟大”和“上帝与美国”这两个概念的起源,在今天,当美国的总统决定去波斯湾“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或者让某个第三世界国家“民主化”的时候,也会用同样的语调来讲演。

为什么是清教徒如此勇往直前的跨过大西洋去殖民?难道上帝在制作清教徒这种产品时加入了某种“专利成分”?
真实的答案是,这里面没有任何秘密。因为只需要考察清教徒的经济地位就知道,他们是最佳移民人选。

首先我们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哪个时代不存在现在这种大部分人都宣称自己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情况,每个人都要信奉一种宗教,加入一种教会,非黑即白。清教徒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几乎英国所有的农业资产阶级和半数以上的工商业资产阶级都不同程度上,或者以不同的方式充当清教徒。而要移民北美,需要支付一笔并不便宜的路费,并购买武器和第一年的补给品,所以穷人缺少移民的财力;而移民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是要冒各种风险,并忍受单调的生活,所以非常有钱的人都留在英国的花花世界里享乐;第三,英属北美被证明没有贵重金属,也没有阿兹特克和印加哪种大帝国可以进行抢劫,所以渴求暴利的冒险家们都不把它当作目标;第四,英属北美最有价值的是土地、渔业资源、以及木材和毛皮,这些都要进行细心的经营。综合以上四条,就会发现,在英国社会里,最适合移民北美的都是清教徒——渴求更多土地的富农们,渴求更多发财门路的工商业者,这些人在英国都是清教徒。

实际上,清教徒是早期移民北美的最主要群体,整个英属北美从南到北到处是他们的身影。即便是标榜天主教信仰的马里兰和自称贵格派伟大试验的宾夕法尼亚,都不得接受这里主要移民是清教徒这样一个事实,因为如果拒绝清教徒就找不到合适的移民人选。只有弗吉尼亚依仗先走一步的优势,可以拒绝清教徒移民。

同样如果你明白这个事实的话,那么自然就对所谓的——清教徒的为了寻求宗教净土而跨过大西洋的神话看的一清二楚了。在这场清教徒的移民运动中,所谓宗教情结只是为了缓解因变卖家产、穿越大洋进入完全陌生的大地上,而在在经济和生命上所承受的风险,提供一种心理按摩以减缓精神压力。这些清教徒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发财,在马里兰和卡罗来纳,清教徒移民和其他的非清教徒移民一样,渴望成为奴隶主。当然也有人可能会说,当地的居民成分不太“纯粹”,清教徒们都被其他坏邻居带坏了。但是接下来的一个例子一定会让所有的“清教徒fans”哑口无言,在1629年的时候,也就是和马萨诸塞殖民的同一时期,另一支清教徒在英国大富豪皮姆(后来内战期间的议会领袖)的投资下,前往加勒比海靠近中美海岸的一个小岛,这个小岛后来被被用一个典型清教徒名字命名“普罗维登西亚”——罗德岛和巴哈马群岛也有这样的名字,这个词在清教徒的理论里是一个很“玄”很神圣的名字——代表天意和预定,但是这些清教徒在这个神圣和天意的小岛上,却作出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他们很快发现这里土地和气候适宜,而且位于的航道附近,于是他们引进黑奴经营种植园并从事海盗活动,直到他们被西班牙人赶出去为止。或许就像晏子所说的“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由于水土问题的影响吧。
楼主:淼水有鲸  时间:2020-11-27 09:22:26
和在以往的殖民与贸易公司不同的是,在马萨诸塞湾公司的特许状内并没有注明公司总部必须设于英国本土,于是他们把公司总部也一起迁来新大陆,他们希望把公司机构和殖民地政府合二为一,打造一个寡头政权。这个政权的权力由总督、副总督和六名助理组成的“大议会”来行使最高权力,包括司法行政和立法。这些人都是由少数公司大股东中选出来,这些人大概有一百个左右,但是第一批移民过来的不过20个,总督通过选举产生,不过是在内部进行选举——可能有人觉得“大”这个词对于只有8个人的议会有点夸张了,但是这个“大”含义不是规模的大,而是“高大上”的大,相当于英国的上议院的“上”。
在殖民的第二年初,沃特敦的居民首先发难,就对税收问题表达不满,并武装起来抗拒“大议会”的命令,这时候他们发现自己的权力缺少重要的一种保险——他们没有军队,只能采用恐吓、讨论、拉拢、宗教等各种非暴力措施来制服反对者,如果上述都不行,那么就需要妥协了。1632年,“大议会”同意在制定税收时要听取各个村镇代表的意见,村镇代表可以在“大议会”讨论问题时“列席”会议。这种对话机制在吵吵嚷嚷中持续了两年后,村镇代表们提出要看一下英王的特许状原件,于是谎言被揭穿了,代表们发现英王的特许状上明确的写明,殖民地的权力属于总督、副总督、助理以及全体自由民组成的议会。于是马萨诸塞的寡头们不得不同意每个村镇选出两个代表和他们共同组成一个议会。

哪村镇代表都是些什么人呢?
这里我们要介绍一些马萨诸塞的村镇制度,一个村镇通常有若干个发起人,这些人都是移民中的富人,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去寻找土地,确切的说是从印第安人手中“讹诈”土地——这些农业资产阶级中的上流人物祖上都是通过“圈地运动”富裕起来的,出于这种“家学渊源”,他们对如何把弱小者从土地上驱逐出去,然后还把抢夺论述为符合法律程序的过程,都轻车熟路。
此外还有一些原因,有利于英国人获得土地,那就是英国人的到来极大的改变了印第安人的社会结构。和英国人进行贸易的部落,可以获得英国提供的铁器和火枪,这样他们对其他部落就形成了军事优势,为了克服这种优势,其他部落也必须依赖和英国人的贸易,一些弱小部落为了免于侵害,可能会对英国人在他们的领地上建立定居点感到一定程度的欢迎,因为他们可以获得英国人的贸易机会和武力庇护。当然一些非常有用的小伎俩可以把“明抢”记录为合法交易,比如你看中了一片地,然后这里的印第安人不愿意让出,然后你就到他们一个敌对的邻居部落那里,拿出一些酒和玻璃珠子去购买一块本来不属于他们的地。凭空飞来横财,对方自然不会拒绝,于是你就拿到一块购地合同。接着你去议会声称已经从印第安人手中购买了一片土地,然后就可以组织一帮民兵把原来的土著人都赶走。
一旦村落发起人搞到到土地,就开始组织乡里乡亲们来定居。可能有人要问,他们为什么不独吞下去?请别忘了,这些土地是如何搞到的,充满仇恨的土著们正盯着呢?买主们需要一批同胞成立一个带着防御工事的居住点来确保他们的产权。而且即便这些富人家里带着长工(仆人),但是农忙季节仍然需要雇佣一些劳动力,所以他们必须招揽一些人手和他们一起居住。通常少数发起人占有村镇耕地的35~40%,而且都是最肥沃的,而且他们的后代在瓜分新地和空地时仍然有优先权。这些发起人和他们的后代形成了村镇的上层人物,在几百年中村镇代表都是从这些家族中选出。当然和工商业寡头相比,村镇的大家族们更容易受到普通居民意志的影响,而在议会中为普通人的利益说话,所以当村镇代表加入议会之后,马萨诸塞的制度变得有点象民主制度了——如果用约翰.温斯罗普的话来说,马萨诸塞是一种“混合贵族制度”——在古希腊哲学家的论述里,少数人的统治分为好和坏的两种,一种叫寡头制度,它是由有钱有势的少数人统治,而另一种是具有德行的人统治,叫做贵族制度——在约翰.温斯罗普的年代里正是古希腊文化酒瓶装新酒流行时期,当时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受到古希腊的影响,在他们的理论里上帝是老大、亚里士多德是老二。

不过在古希腊人的论述中,贵族制度实际上是一种乌托邦似的假想,他们从来没有肯定某个国家在采用贵族制度,所以日后所谓的贵族制度就是对“寡头制度”的一种修饰性说法——到了后来的孟德斯鸠的理论里,他干脆就废除贵族制和寡头制的区别,两者实际上是同一种东西。在寡头制中,允许部分地方自治和少量民主因素,于是就变成了混合贵族制度,实际上来说,用当时的马萨诸塞政治家的理念来说,马萨诸塞政治的核心内容就是和民主倾向进行斗争——在传统的清教徒理论中,人生而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恰恰是上帝智慧和无上的神威所在,用约翰.温斯罗普的话来说,“上帝以他神圣而智慧的天意,决定了每个人所处的状况,一向以来总是有人富裕有人贫穷,有人权位高贵,有人下贱唯命是从……”
楼主:淼水有鲸  时间:2020-11-27 09:22:26
二 教会、政府和钱

除了这种混合贵族制的特点外,马萨诸塞的政治中的另一个特点是政教合一。按照他们的理论,政府和教会都是为了上帝服务的,是为了同一个目标紧密配合的两个组织。根据1631年的法令,在马萨诸塞,除了教会成员,其他人都不是自由人,在政体中不能给予自由——这个自由可不是抽象的自由,它包括了选举权、担任官方职务的权力,非自由人甚至连在马萨诸塞自由迁徙和出门旅行都受到限制——这种制度目的除了维持统治秩序之外,还可以降低的富人们雇佣劳动力的成本。所以在马萨诸塞,教会和政府是紧密结合的,不参加教会的人没有政治权力,进而会影响到他分配土地的面积,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自由等经济利益,但是这个教会的入教资格非常严格。入教前要经过多年的观察,政治合格,组织站队正确,没有异端思想,按时参加组织活动。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教会不接纳穷人入会。因为按照新教理论,财富是上帝的恩赐,如果一个人贫穷的话,说明上帝不喜欢他。

这里我们要谈到一下,基督教新教的财富观,虽然它不一定和这部分历史有太深关系,但是听一听绝对会让人有所启发。在新教理论中,人要想取悦上帝就要努力工作,节俭生活,但是他们却不认为发财是通过工作与勤俭的获得的,因为上帝的意志是不可揣测的,他可以把财富赐予某人,也可以不赐予某人,他不会因为某人比其他人更勤奋和努力而赐予他财富。但是是不是因为上帝给予凡人财富是随机的,那么我们就可以不努力和勤俭呢?答案是否定,因为这样的生活人都是上帝的弃民——你勤俭不一定是选民,但是不勤俭就一目了然肯定是弃民了。(顺便说一句的是,无论路德还是加尔文都不认为人类具有自由意志,人的意志是某种更高层次东西的奴隶——比如上帝或魔鬼,同样现在很多最顶级科学家也这么认为,人类不存在自由意志,它是一种服从于进化本能的智能系统)

这种财富观,实际上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努力工作和节俭生活有利于变得富裕,但是真正发家致富却是一个随机的概率性问题,真正跨过财富门槛的不是靠努力,而是靠幸运,这里我非常喜欢马云成经说过的一句话(这并不是说我就喜欢这个人),“100个人创业95个人死掉,你连声音都没听见,你根本不知道这95个人存在过。还有4个人,你是看着他们死的。还剩下这1个人,这个人很勤奋但未必是最勤奋的,这个人很努力很聪明,但未必是最聪明的,有很多的机缘有很多的因素使得他成功。”
现在人崇拜象乔布斯那样不上大学,在父母的车库里搞创业而成功的人。但是他们很少知道的是,IT创业高度依赖于风险投资,在今天每个风险投资公司都会收到来自“车库创业者”们雪片般的申请,这些申请的项目实际上都是大同小异的,平均每几百个才能有一个得到投资,这个过程几乎是随机的。也许投资公司也会象某些公司的人力资源部招募应届大学生的时候,先扔掉一半的简历,然后说因为我们需要的是幸运的人,被扔掉是说明你们不幸运——也许被扔掉的里面,就有好几个乔布斯。如果乔布斯没有得到1977年的哪笔投资,他现在也许就是一个经营电脑的小老板,和我们在深圳华强或者北京中关村哪些做电子产品的中小老板没什么区别——当然如果把成功人士的概念放得更宽泛一些的话,这些人也可以勉强算进去。

努力和勤俭有利于扩大的获得财富的几率,但是和努力勤俭却没有必然联系——新教理论不仅很好的诠释了这个道理,而且很好的解决了一些矛盾。看到别人发财,你可以仇富吗?不可以,因为财富是上帝给的,你仇富就是不信上帝。这么样?解决的很圆满吧?实际上每一种宗教理论都不是停留在神学和教条主义塔楼里,它都有一种积极处理社会问题的主张,至少在这个宗教一开始发起时是这样,后来它的主张变得可笑和虚伪了,是因为社会状况在改变而宗教没有与时俱进,或者宗教变成了少数既得利益者的统治工具,他们“修正”了教义。
同样新教对于财富的解决方案也有致命弱点,在最开始的时候,新教徒们都是刚刚起步的新兴资产阶级,他们以随机概率的方式进入富人阶级,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富人把越来越多的财富留给后代,能从父辈得到更多财富和人脉支持的人,也更容易变得更加富有。而这些更加富有的人挤占了社会上非常有限的成功机会,普通人成功的几率会越来越渺茫,于是人们不再崇拜上帝了,因为大家都看到,财富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靠“拼爹”获得的。
为了代替“上帝赐予财富”这样的理论,某些人开始编造“创业英雄”的神话,绘声绘色的讲述创业者们是如何聪明努力、如何简朴勤奋、如何英明神武,通过这种创业英雄的神话,让后代占有庞大财富变得合乎情理,免得引起社会的愤怒——谁让你们没有我这样伟大的“爹”和“爷”呢?实际上这和过去世袭贵族歌颂自己祖先的战争功业一样,为了维持一个现代贵族制度的合理合法性。
楼主:淼水有鲸  时间:2020-11-27 09:22:26
好了,闲话扯了很多,我们现在回到马萨诸塞的历史。
在马萨诸塞,信奉上帝是一种义务,每个人都要在周日去教堂做礼拜,其中包括不是教徒的人,尽管他们不是教徒也要负担给教会的各项捐税,用形象点的花钱买副枷锁给自己带上——不过你千万别反抗,在这里不信上帝可以被判处极刑,当然你可以满腹腹诽,但是必须按时出席礼拜,不在家里搞异教崇拜,也不得再村头巷尾发牢骚。在马萨诸塞,宗教信条是和政府法令合在一起发挥效力的,在很多地方教堂和市政厅是一体的,教堂不仅举行宗教活动,也是讨论政务,发布命令,审理案件的地方。圣经不仅是一本宗教书记,而且上面的条文可以援引为法律来审判案件(这一点在历史上一点不稀奇,因为伊斯兰法官也援引《可兰经》和圣训来审判案件,汉朝时董仲舒一伙人也积极主张用儒教典籍审判案件)。
和所有政教合一的政体一样,任何政治和经济上的纠纷,都会演变为宗教斗争。1631年移居波士顿的年轻学者威廉.罗杰斯,就反对马萨诸塞政教合一的集权政治。不久之后,罗杰斯就从政治异见者,变成了教派领袖,在被驱逐后不久,他带领信徒脱离了马萨诸塞,去南方建立了罗德岛,这个人后来脱离了公理会(马萨诸塞的官方宗教),改为浸礼会(宗教改革中的平民民主派,长期一直被各国官方视为邪教——有点象我国历史上的弥勒宗,最近在大街上搞免费印经之类的大部分都是这一支,想了解的话可以去看看)。同样的模式,另一个异见人士,托马斯.胡克也以宗教领袖的身份带领自己的追随者建立了康涅狄格。(为什么加尔文派系教徒总是派系林立倾轧不断,这可能和他们的核心教义有关,他们相信选民的理论——世界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是被上帝选中的,注定要大富大贵统治其他人,他们有权利去夺取比他们富裕的弃民的财富地位,但是大部分贫穷的弃民无权利反抗他们——这是当年为新兴资产阶级量身打造的理论,总的来说我们现在可以用资产阶级来称呼他们,但是实际情况总是有更复杂的组成,而上帝又无法公布一个选民的“花名册”,所以谁是选民谁是弃民就很难确定,不同利益集团的人在一起互相指着对方叫“弃民”,最后就有多少利益集团就多少教派)

如果熟悉历史的人知道,马萨诸塞是北美工商业最发达的殖民地,而且这个优势在独立战争之后也一直保持很久。但是就他们的政治来说,和其他的殖民地相比,他们更少的自由和民主,而不是更多的自由和民主。我在这里谈这个问题,并不是要把马萨诸塞作为一个“自由民主促进经济发展”这种论调的反例,而是不想它变成“专制更有利于经济腾飞”这种论调的佐证。实际上我从根本上质疑政治结构可以对经济产生决定性影响这种说法,经济的发展包含了太多太多的因素在里面,就像这么多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设计了这么多公式和模型来阐述经济问题,但是甚至来说这些公式和模型连模拟经济中局部问题等能力都及其有限,为什么?因为涉及的因素太多,几乎不可能用人为设计的模型来模拟(也许未来大数据技术可以攻破这一难题,但是那时这些经济学家就都失业了)。这这里我们将远离政治结构对经济影响这种会引起无数口水战的问题,谈一谈那些因素促成了马萨诸塞的经济辉煌。
楼主:淼水有鲸  时间:2020-11-27 09:22:26
三 经济腾飞的奥义

马萨诸塞有哪些优势呢?

优势一 海上“金矿”。

在北美的东海岸,从纽芬兰到鳕鱼角,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渔场,尤其盛产高价值的鳕鱼。在当时人对这里鳕鱼资源的描写中说,不用渔网和鱼钩,随便找个篮子装上石头扔到海里,然后再提出来,就可以捕到鱼;当鱼汛到来时甚至“可以踩着鳕鱼背从船上走到岸上”。当然这样的盛况已经看不到了,随着20世纪后期,装备声纳系统的大型拖网渔船出现后,这里的渔业资源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从此再也没有恢复过来。在约翰.史密斯船长对这一代海岸进行探索的时候,就认为通过渔业制作咸鱼干出口欧洲,产生的收益足可以和西班牙在美洲的金矿媲美,称这里是北美的金矿。
除了鳕鱼,另一种拥有巨大经济价值的渔业资源是鲸鱼。在欧洲,捕鲸需要远洋大船——因为鲸鱼由于多年的捕杀产生了防御本能,而在北美鲸鱼经常在海岸出没用几个人划着的小船和鱼叉就可以猎杀鲸鱼,所以捕鲸成本特别低。除了皮和肉之外,鲸鱼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鲸油,它用于照明、润滑、制造肥皂、蜡烛。当新英格兰一带的捕鲸业发展起来之后,廉价的鲸油取代了牛油成为欧美地区最主要的油类制品,直到19世纪后期石油被大规模开发。此外鲸骨被作为机械部件运用在纺织机械等领域,大部分鲸鱼属于须鲸,它们生长在口腔内用于过滤海水捕获小型鱼虾的鲸须成为一种奢侈的时尚用品——因为当时欧美中上层社会女性盛行传一种腰部一下高高隆起的长裙,鲸须轻便而坚韧,是制作内部骨架的最佳材料,比笨重的金属要强得多。
除了鳕鱼和鲸之外,这里的其他渔业资源也都非常丰富,比如鲈鱼、龙虾、乌贼(鱿鱼)、各种牡蛎贝类等。这里的渔业产出之巨大,完全可以和西班牙的美洲金矿媲美。实际上渔业这种“海上金矿”和真正金矿相比更有优势,因为金矿价值非常集中,便于控制(就像西班牙殖民地一样),这样金矿的价值就被抽取走了。而渔业必须在当地海岸安家落户,持续的经营。比如说是捕鲸业,不仅需要捕鲸船队,还需要炼油厂,紧跟着有可以向下发展肥皂和蜡烛工厂。这样马萨诸塞的渔业资源并不像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一样,它的大部分利润产出都被留在当地,形成资本积累。

优势二 木材+松油+铁矿石+优良港口=造船业

马萨诸塞盛产优质木材,当然我这里说的是哪个时代。在哪个时代,这里是一望无际的林海,而且都是松树、杉树、山毛榉这样的优质造船材料,几百年无人砍伐的原始森林里参天的大树变成了制造大型帆船的绝佳材料。尤其帆船时代的桅杆需要非常高大的坚固的树木,为此英国皇家海军还和当地的造船业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按照英国的规定,来自英国的人员负责在被选中的树木上画上一个标记,然后这棵树就禁止采伐,必须留给海军作为桅杆材料,不过等他再次来时,估计就只剩树桩了——这里的人都不太“屌”英国的命令。此外大量的松树可以出产松油,用于作为船体的密封防水材料。
此外,马萨诸塞有埋藏非常浅的铁矿石,当铁矿石遇到大量木材后会变成什么?答案是钢铁。
可能有人要说,使用煤炭冶炼钢铁才是先进技术的代表——中国在宋代首先达到了这个高峰。这都是无知之谈,煤炭会把硫和磷带入铁制品中,使铁的机械性能变得恶劣,而木炭的成分更加纯净,多孔的结构又便于透气,所以木炭才是最佳的还原剂和加热剂,在今天一些特种冶炼中,仍然使用木炭作为还原剂。而大规模冶炼中,使用焦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比木炭廉价。中国在宋代开始用煤炭炼铁不是因为技术进步,而是因为“一不小心”把所有的树木都砍光了。
有铁,有木材,有松油,在加上马萨诸塞湾曲折而复杂的海岸,留下了众多的优良港口,同时渔业又催生了船只需求,哪么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发达的造船业。而且这种造船业一开始的起点是简单而大量需求的渔船开始的,然后逐步升级,所以发展非常顺利。从1631年第一艘船“海湾之福”下水开始,仅仅用了二十年时间,马萨诸塞的造船业就可以和英国本土造船业正面竞争。在独立战争前期,三分之一的英国船是在这里建造的。随着技术不断的积累和进步,在19世纪前期,这里设计和制造的“飞剪式帆船”达到了风帆时代的巅峰,凭借这种高速帆船,美国人在对华鸦片和茶叶贸易中成为英国人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楼主:淼水有鲸  时间:2020-11-27 09:22:26
优势三 造船业+优良港口+有经验的海员=海上贸易

有了庞大的渔船队,自然就培养出大量有经验的船长和船员——这是风帆时代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基础,因为对船员的经验和技术水平要求太高,必须有一个庞大的产业来培养船员,而远洋渔业一向有海军摇篮的美称。有了人力资源的基础,再加上发达的造船业提供了船只,优良的港口提供了平台,哪么还有什么能阻止马萨诸塞从发达的大西洋贸易上分得一杯羹呢?
尤其是当时的英国采取重商主义的国策,以高关税保护英国本土和殖民地的市场的同时,英国的《航海条例》规定,只有英国或其殖民地所拥有、制造的船只可以运装英国殖民地的货物。这实际上给了马萨诸塞的海上贸易以双重优势:
首先它们的贸易在英帝国内部是受到条例贸易保护的,其他国家的船只如法国荷兰不能来这里做生意,而且其他国家的海外殖民地不能向英国市场销售自己的产品,这样北美殖民地的产品可以大量销往英国本土,而无论产品销售上,还是运输业务上不用担心别的国家竞争。
第二点,关税和贸易垄断政策总是伴随着走私业的兴起,这种走私业在英国本土被强大的政府海关所遏制,但是在遥远的马萨诸塞,走私业几乎成为这里的经济支柱之一。大西洋的风浪磨练了马萨诸塞的捕鱼人,使他们可以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走私船员;同时马萨诸塞的富豪们通过装备强大的走私帆船,贿赂英国海关官员使这里的走私业蒸蒸日上,同时也繁荣了马萨诸塞的岸上经济。
海上贸易给马萨诸塞带来的繁荣和不断积累的资本,尤其是奴隶贸易和对中国的鸦片出口,按照同时代人的说法是,波士顿几乎所有最富有的大家族的财富都和这两项暴利行业有关。
无论是是合法还是不合法的贸易,都给马萨诸塞带来了繁荣和不断的资本积累,让他们为日后的腾飞打下基础。


优势四 木材+水力=能源优势

18世纪中期的一个夜晚,一个苏格兰小男孩呆在祖母的厨房里,盯着壁炉上的茶壶在水沸腾时上下跳动,通过观察他发现了水蒸气的力量,长大后他发明了蒸汽机。
——用于哄骗儿童的励志故事讲到这里。这是一个典型的老掉牙的美国19世纪励志故事,和当时典型的励志故事一样,主人公被设定为一个平民子弟,但是实际上,詹姆斯.瓦特的父亲是大资产阶级,母亲出身于贵族家庭。所以瓦特小时候盯着炉子上的茶壶的机会很少,他更多的是在餐桌上等候仆人把烧开的水端上来。
真实的历史是,早在古希腊就已经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并设计过一些运用蒸汽的装置,在16世纪时有人开始设计和制造蒸汽机,在1712纽科门发明了第一种被大规模使用的蒸汽机,但是由于能耗较高,主要用于煤矿矿井排水,从这时起人们就意识到如果能改进纽科门蒸汽机,降低它的能耗可以赚取巨大的利润。瓦特在这场发财竞赛中并不是唯一的参赛者,经管他跑赢了比赛,但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拥有强有力的合伙人,可以在通过在国会的活动,在有争议的情况下获得一系列的专利认定。而且瓦特蒸汽机的结构非常复杂,其中很多专利都是手下雇员的成果,然后被冠以老板的名头,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通用电气公司的创始人——托马斯.爱迪生身上,只要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果不窃取自己雇员的发明成果,一个人有限的生命里是不可能拥有一千多项发明的。
可能很多人都清楚上面的故事真相,但是即便熟知历史的人也很少知道早期美国蒸汽机和欧洲蒸汽机的区别,那就是美式蒸汽机缺少欧洲蒸汽机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件——分离式冷凝器,这是瓦特蒸汽机中最核心最精密的技术。由于缺少这个结构,美式蒸汽机运行时,没法象它的英国鼻祖那样,在活塞的一侧施加蒸汽压力,另一侧让蒸汽冷凝抽成真空以扩大压差,这样美式蒸汽机的能耗极高。但是能耗高在美国不是问题,因为漫上遍野都是随手可得的优质木材,可以放手使用。而且取消了一些复杂精密的部件后,蒸汽机的制造成本低廉,维护简单,故障率也更低。(当年李鸿章和他洋务派也仿制过蒸汽机,但是结果由于能耗超标而不得不作罢,因为当时中国的木材稀缺,煤炭的开采和运输也是问题,所以一个能耗超标的蒸汽机是无法承受的。)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工业革命就是滚滚浓烟的煤炭燃烧驱动蒸汽机,但是实际上根据估计,在1840年工业革命完成的时候,煤炭占人类总燃料消耗的比例只有5%左右,木材仍然是当时燃料的主力。即便是用于驱动工业机器和交通工具的蒸汽机也是以木材为首要燃料的。用普通逻辑就可以知道,到底是拿着斧头从地面上砍树容易,还是挖个坑在地底用复杂的工艺采煤容易,两者的成本是不一样,相对与煤炭,木材在北美非常廉价。只有在附近没有木材的地方,煤炭才被广泛利用,这主要发生在英国和法国北部,它们燃烧煤炭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木材砍光了,就像中国在11世纪时,北宋的东京汴梁一带开始大规模使用煤炭一样。
除了木材之外,水力是马萨诸塞的另一项能源优势。众所周知的引发工业革命的英国纺织业技术进步中,大部分都是依赖于水力来驱动的机械(在北美的木材生产中,很早就大量使用水力锯木机),后来英国工业之所以转向昂贵的蒸汽机,就是因为没有更多的地方可以安装水轮机了。在马萨诸塞,阿巴拉契亚山脉距离海岸更近,从阿巴拉契亚山脉到新英格兰高地,再到沿海平原,众多的河流以合适的落差和流量穿越这片土地,注入马萨诸塞湾,仿佛就是故意为这里的水轮机提供动力源泉一样。充沛的水力,廉价的木材,17到18世纪的马萨诸塞就像今天的波斯湾一样,是世界上能源获取最廉价的地方。当然,廉价的能源不一定就会成就工业腾飞,就像今天的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并不是一个工业强国一样,但是在加上持续的资本积累,大规模的造船业和捕鱼业,庞大的海外贸易呢?
楼主:淼水有鲸  时间:2020-11-27 09:22:26

优势五 别忘了“人”的因素

当然如果把马萨诸塞所有的经济成就都归功于客观条件,显然是不公正的。从一开始移居马萨诸塞的人口就是以农业资产阶级和工商业资产阶级为主,他们比移居海外碰运气的穷人相比,受过更多的文化教育,同时更了解商业的经营;和冒险家相比他们能更好的把谨慎和进取心妥善的进行平衡。他们的经济条件也允许把全家都移民到北美,这样他们的社会结构更加稳定,开展下一代的教育工作更容易。
而且在马萨诸塞,土地多山多石,气候寒冷,农作物生长期短。在这里从农业上发财显然是不容易的,而在海上却有庞大的“金矿”吸引着人们,所以这里的人不会向南部殖民地一样,把人生目标定为于成为一个成功的农场主或种植园主。客观环境决定了他们的人才流向更有前途的工商业领域。无论是在过去和现在,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以及正确的人才导向,在马萨诸塞显然具备这样的条件。
楼主:淼水有鲸  时间:2020-11-27 09:22:26
四 插入一段不是广告的东东

现在让我们不得不把把视线移到英国国内,人类的历史总是互相纠缠在一起,如果不高清英国国内的一些事情,就没法搞清大西洋另一面的事情。
1621年,英王詹姆斯一世宣布国家法律不再保护占有公薄土地佃户的习惯所有权,今后公薄土地和其他土地的租金都一律按市场规律办事,从此结束了英国土地租金的双轨制经营。英国的这种制度我们前面已经谈到过,那就是英国贵族的土地分为两种,一种早先村社集体所有的土地演化而来,必须按照古老的习惯以固定租金佃租,叫做公薄土地,但是随着美洲金银大量涌入欧洲,各种物价都在飞涨,所以地租的固定不变让贵族们苦不堪言,而农业资本家们这可以廉价租地,然后高价卖粮,乐的嘴都合不拢。而另一种贵族的“自留地”可以按照市场变化,随行就市,施行浮动地租,英王宣布从此两种土地没有区别,以后都可以进行租金浮动,自然让贵族们感恩戴德,让富农们暴跳如雷,他们进行了非法集会,发布诽谤性文件,暴力抗租等方式进行对抗,但是他们的数量毕竟是社会中的相对少数,得不到贫困农民们的支持,逐渐被镇压下去。
同时斯图亚特王朝的君主们成立一个调查委员会,目的是调查非法的圈地行为,并进行罚款——当然有反对这项政策的认认为国王的目的是为了敛财,但是排除敛财目的外这实际上确实一种限制富农的政策。
第三项反对富农的政策是由坎特伯雷大主教劳德实行的国教“标准化运动”,在这之前相当多的地方教会已经被清教徒控制,劳德制定了一套和清教有区别的仪式,并强化国家标准祈祷书对整个教会活动的指导性作用。当控制教会的清教势力反对时,就剥夺他们的圣职——这就构成了对清教势力的清洗,看似一个宗教问题,但是很大程度上是还是一个钱的问题,从历史上看,由教义引起的争端远远比不上由教会控制权引起的争端更多,因为教会是非常有油水的地方,十一税是当时最大的税种,这笔钱谁控制怎么花是各个阶层争论的焦点。总的来说,斯图亚特王朝执行的政策是牺牲富农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来满足王室、贵族、贫农的利益——这对原来的都铎王朝政策的一种逆转,都铎王朝的政策是上层统治阶级联合中产阶级对社会的上穷人宣战,但是这这个过程中先富起来的阶层并没有感恩戴德,反而变本加厉的妄图夺权,于是斯图加特王朝反其道而行之,所以先是引起了一场富农的移民潮,然后又引发了一场内战。

1637年查理一世开始限制有产者移民,以阻止清教徒移民马萨诸塞的势头,稍后的几年中他筹划组建一支远征军来解决问题,听到这个消息马萨诸塞的清教徒也修建工事、厉兵秣马准备武力对抗。在他的名义上的王国内,除了大洋彼岸的清教徒政权马萨诸塞,还有另一个个不服“王化”独立的政权让他非常恼火,那就是他的老家——苏格兰,控制在清教苏格兰长老会手中。对于强大的苏格兰,查理一世明白自己那点经费不足以征服苏格兰,要想筹集经费就要开征新的税款,但是开征税款必须通过国会,他连续十几年没有召开国会了。
没有议会的好处是不用受气了,但是坏处是无法征收到足够的税款,因为征税必须议会批准,国王除了依赖皇室领地收入之外,只能征收一些数量非常有限的“传统税收项目”,在此之外还有点发放专利(有时候被刻意翻译为专卖权,实际上是一个意识)和特许状之类的“签字费”等收入。为了不再有求于议会,查理一世的政府开展了“勤俭节约”的活动,一个便士也要掰成两半花。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当时的英国几乎没有什么官僚系统,各地都是半自治状态,所以查理一世不需要给一大群公务员开资。而且他拥有任命教会职务的权力,大臣们都是兼任教职,这样等于从教会十一税里领薪水,所有也不用考虑给公务员涨工资的问题。而且最令人咋舌的功绩是,这个国王在几个能干的廷臣帮助下,居然成功的堵住了从亨利八世以来英国政府的各种腐败渠道,把一个行贿受贿,贪污和挪用公款成风的政府,治理的相当清廉。此外由于查理一世不需要养陆军,只需要维持一支海军就可以了——这部分费用由关税(吨税和磅税)和造船税两种传统税收支持。
为了控制苏格兰,查理一世决定采取迂回策略,因为名义上他还是苏格兰的君主,所以打算通过宗教手段来打击苏格兰长老会的权威——在这之前詹姆斯一世已经成功的压服长老会接受国王要求从新设置主教的要求(长老会是“长老”掌权,所以不需要主教),查理一世决定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通过主教把劳德的“教会标准化”推广到苏格兰地区,先控制苏格兰的教会。

正当查理一世做着“拳打苏格兰猛虎,脚踢马萨诸塞蛟龙”的美梦时,苏格兰长老会已经行动起来。对于斯图亚特王朝来说,苏格兰长老会既感到骄傲又蔑视。因为他们以苏格兰人的身份成为世仇的英格兰人的国王,这让苏格兰人很骄傲。但是这个国王原来无非是长老会的傀儡而已,他们赶走了詹姆士一世的母亲,严厉的“管教”年幼的国王,但是最终他走了“狗屎运”,继承一个更强大的王国的王位,然后利用英格兰的势力打压苏格兰长老会。对于这些长老会一直在隐忍,但是当教会标准化运动时,大批城市人举行了示威,长老会感到民心可用,于是决定反抗查理一世。

查理一世恼羞成怒,组织了一支军队恐吓苏格兰人,但是和英格兰打了几百年仗的苏格兰人岂是“吓大的”,也组织起军队迎战。双方军队对峙了一段时间后,查理一世错误的认为自己准备不足,决定撤军,但是事实上苏格兰人的准备更糟糕,如果国王进攻十之七八能取得胜利。在我们国家有两古话非常著名,一个叫做“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另一个叫“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诚然这两句话都是至理名言,但是大多数时候它们实际上是互相矛盾的,“事后诸葛亮”总是很容易,而在当事人来说,复杂的情况,不足的情报,总是容易产生误判。这种误判让查理一世的命运完全转折了,他一面用缓兵之计,一面在英格兰召开议会,筹集军费,但是惹了一肚子气,却没搞到钱。无奈查理一世解散国会,再次七拼八凑起一支军队,结果被兵精粮足的苏格兰军队击败,并让苏军深入英国北部。
楼主:淼水有鲸  时间:2020-11-27 09:22:26
大军入境,英国大臣们急了,要求国王召开国会。查理一世无奈只好再次召开国会,这是一个最糟糕的决定,因为控制议会的英国长老派已经和苏格兰长老派勾结在一起,准备用苏格兰军队压迫国王。于是国王变成了光杆司令,北面有苏格兰大军,南面的伦敦是英国清教长老派的基地,他们既控制着国会,又控制着伦敦市国民军组织,他们现在不光要“清洁教会”还要“清君侧”。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查理一世的权力被剥夺,亲信大臣有的被杀,有的被囚禁,有的逃亡国外,包括王后都一度受到威胁。
从1640年到1642年,英国被议会统治了两年多。最初对议会满怀期待的英国人失望了,一切弊政依旧,经济形势黯淡,同时爱尔兰爆发了反对英国地主的起义。尤其是议会为了防备保皇党,在英国征税作为苏格兰军队的军费,让他们长期驻军英国北部,这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更伤害了民族感情。于是同情国王,反对议会的声音开始在英国流行起来。在17世纪初的英国,这可不意味着舆论,而是意味着实力,因为英国没有常备军,也没有中央集权的政府机构,人心的相背决定着力量的消长。查理一世错误的以为自己咸鱼翻身的时候到了,带着自己的卫队企图逮捕议会中五个清教领袖,结果没成功。查理一世逃往自己支持者更多的北方,而五名议员在伦敦国民军的护卫下重返威斯敏斯特(现在的威斯敏斯特是伦敦的富人区,哪个时候是两个城市),双方经历了几个月的谈判后,终于因为分歧太大,决定用武力解决问题,于是内战开始了。
战争前期的时候,保皇派占据优势,因为他们的军队是由西北部的旧贵族们领导的,这些经济落后地区,健壮的农夫追随着乡绅和贵族勇敢作战,“守则同固,战则同强”。而议会派的资本主义关系已经摧毁旧式的社会关系,议会军将军招募军队时就像“双十二”时网购的女人一样,哪个便宜就要哪个,他们按照“市场经济学”用最少的钱雇佣最多的士兵,所以由“无能的仆役”“酒吧侍者”“贫苦的无业游民”组成的军队完全不是保皇党的对手。在打了很多败仗之后,议会派的军事领导权开始由城市中的长老派和新贵族滑落到农村中的独立派手里,这些农业资产阶级组成的铁骑军和后来的新模范军成为议会军的主力。
在内战前期保皇派占优势的时候,查理一世却没什么优势。各地的保皇派军队都是利用私人关系拉起来的,贵族们口头高喊拥护国王,私底下都热衷在自己地头当“土皇帝”,重温红白玫瑰战争之前的那种封建贵族感受,他们属下的农民们也不想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外地作战,所以除了一些年轻的头脑容易发热的保皇党之外,查理一世调动不了这些老油条,他既缺钱又缺人,带着一支不到万人的小部队困坐在小城牛津,看着经历一次次失败后的议会军不断重整旗鼓。

议会最大的优势就是控制着东南资本主义经济发动的地区,尤其是经济和金融中心的伦敦,他们可以通过给各地的议会军发放经费,来控制他们。但是这种方式也是有代价的,他们把沉重的税收加在民众身上,同时议员的腐败问题的也引起巨大的反对,他们通过征税、采购物质、拍卖保皇党的财产等活动,让自己发了大财。
重税加腐败,议会丧失了人心,他们打赢了战争,但是只能依赖于军队的暴力力量进行统治。如果仔细想想为什么历史的上的军阀大多死于自己人手里,就明白人类社会的统治不能完全依赖于暴力——它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可以被大众认同的合法性上,当你依赖军队时,那么军队就不再对你俯首贴耳了,在这个时候“军队虽然还没成为他们的主人,但是已经不是他们的仆人了”。

内战后的英国一片混乱。以大资产阶级为首的清教长老派为中坚的议会控制了政权,但是政权的支柱是独立派富农军官掌权的军队,并且把很多军官送入了议会,而在军队底层则是出身自耕农的士兵,他们有自己的利益诉求。而议会中原有的贵族们感到他们在权力体系中已经被边缘化,开始向保皇派转变。而苏格兰人正在准备武力干涉英国的政治。
在一片吵吵嚷嚷、阴谋诡计、暴动和起义中,聪明而擅长两面三刀的克伦威尔还是想到了解决办法。
首先,用军队的不满向议会施压,暗示他是唯一可以控制军队的人选,迫使他们放纵军队和他不受约束的权力。
第二步,巩固军队控制,一方面镇压军队中的“平等派”和退伍兵的“掘地派”运动;另一方面出兵爱尔兰和苏格兰,通过让军队进行掠夺,让军官分得爱尔兰的土地,把战俘和平民贩卖为奴隶的方式,满足军队的经济要求。
第三步,赢得了军队的支持后,用军队解除议会权力,建立护国主政治。
第四步,为了安抚失去权力的资产阶级,以军事为后盾,施行《航海条例》,扩大的英国的贸易利益,以满足资产阶级的经济需求。

可能有人会说,你不是标榜轻松吗?但是这一节的内容有长又枯燥,我已经很累了。那么好吧,那么我们不如换个形式,把克伦威尔“上位记”改编成幽默小品的形式,让大家更轻松一点。
楼主:淼水有鲸  时间:2020-11-27 09:22:26
五 轻松一下:克伦威尔上位三部曲

场景一
克伦威尔:我的弟兄们最近很不爽。
议员:为什么呀?
克伦威尔:因为社会上有人车子房子票子妹子什么都不缺,弟兄们出生入死这么多年,把暴君赶走了,让你们发财了,却车子房子票子妹子一样都没有。
议员:哪他们打算怎么办?
克伦威尔:我的弟兄们说了,这个社会太不公平,需要社会平等,以后要有车子一起用,有房子一起住,有票子一起花,有妹子一起玩。
议员(暴怒):这帮穷鬼想造反了!?
克伦威尔:嘘!小声点!他们有枪。
议员:(噤声!冷汗中)
克伦威尔:听说你们都是车子好房子大票子多妹子靓的社会成功人士。
议员:(底气不足)哪又怎么样?
克伦威尔:不如你们把车子房子票子妹子都拿出来,让大家一起用、一起住、一起花、一起玩,这样社会就和谐了。
议员:(哭丧着脸)不行啊!这都是我们的命根子呀!要把它们拿走,不如要了我们的命吧!
克伦威尔:(拍拍胸脯)没问题!到时候保证你们全都没命!我的弟兄们对于取人性命都非常在行!
议员:(彻底崩溃)克大爷,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呀!
克伦威尔:凉拌!
议员:!!!?????
克伦威尔:听说爱尔兰人起义了,苏格兰开始表示敌对。
议员:靠!你就别继续添堵了。
克伦威尔:嘿嘿!(神秘的笑)其实你们什么都不用干,只要少管点事就行了,以后关于军事和军队的事情都交给我,我是他们过去的老大,他们会给我面子的。让我把他们都带到爱尔兰和苏格兰去,剩下的事就交给我好了。
议员:(垂头丧气)也只好如此了。

场景二
克伦威尔:同志们好!
士兵:首长好!
克伦威尔:同志们辛苦了!
士兵:为共和国服务!
克伦威尔:同志们都养不起老婆孩子了!
士兵:(茫然)头儿?我们原来没有这一句。
克伦威尔:原来没有,现在可以有了。我问你们,你们养得起老婆孩子吗?
士兵:(小声嘀咕)养不起。
克伦威尔:大点声!我听不见。
士兵:养不起!
克伦威尔:再大点声!
士兵:养不起!养不起!养不起!!!
克伦威尔:这个社会上,有人穷奢极欲,车子房子票子妹子一样不缺,但是弟兄们出生入死,到头来连老婆孩子都养不起,这样的社会公平吗?
士兵:不公平!
克伦威尔:如果我们分了这些人的房子车子票子妹子就公平了吗?
士兵:……(小声议论)
克伦威尔:英国房子车子票子妹子多的就两伙人,前几年我们刚刚帮助其中一伙抢劫了另一伙的房子车子票子妹子。我知道,弟兄们在这个过程中没分到什么,但是如果我们现在对付另一伙人,就不怕他们两伙人联合起来对付我们吗?
士兵:……
克伦威尔:而且全英国就这么多房子车子票子妹子,如果社会真的平等了,大家一起分又能分到多少?
士兵:……头儿,您说该咋办?
克伦威尔:一个办法去搞社会平等,但为了对付反对者,我们必须把所有的穷鬼都发动起来,最后想要车子的能分到一个轮子,想要房子的可以分到一个卫生间,喜欢漂亮妹子的可以一个连队轮流玩一个妹子,想要票子的,我保证每个人多到多少都能分到一些,但是你们这么一搞,社会乱得跟粥似的,我可不保证物价不会飞涨,到时候你们的票子到底能买多少东西可不保准。
士兵:(垂头丧气)……头儿?我们就没办法了吗?
克伦威尔:嘿嘿!办法是人想的。我最近出国考察,发现有一个国家的名言非常有启发性,我怕忘记了,都记下来了。
(拿出一个小本子读道):子曰:人无外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子曰: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子曰:各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士兵:头儿!这是哪个国家的名言呀?表达好含蓄哦!这个国家一定盛产“暖男”哦!
克伦威尔:我综合上述名言,仔细研究领会了其中的精神,终于拿出一个解决弟兄们养不起老婆孩子的方案。
士兵:头儿!您赶快说,我们都听着呢!
克伦威尔:那就是我们想要房子车子票子妹子不是可以转变思维吗!我们没有必要在本土解决这些问题,我把你们带到爱尔兰和苏格兰去!那里虽然没有英格兰富裕,但是也是好大一片地,房子车子票子妹子足够我们分。抢光了他们的房子车子票子妹子,我们把他们的人卖到新大陆去做苦力,把他们地分了,我们就变成大大小小的地主了。你们看这个注意怎么样!
士兵:(神情不一,议论纷纷)……
克伦威尔:现在大家做决定吧!想要社会平等者“右袒”,现在想要房子车子票子妹子者“左袒”,想保持原样者把脑袋塞进裤裆里!
士兵:(纷纷落下上衣的左袖子,露出膀子)
克伦威尔:好!现在我们就带领你们去爱尔兰发财!
士兵:头子万岁!

写到这里,我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的汉服是右衽的,右边衣襟压在左边衣襟下面,这样当年周勃入北军的时候,说“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也许很多士兵是想脱右边膀子的,但是不小心把左边的带了下来。





楼主:淼水有鲸  时间:2020-11-27 09:22:26
第三场景

(凯旋式)
克伦威尔:同志们好!
士兵:首长好!
克伦威尔:同志们辛苦了!
士兵:为护国公服务!
克伦威尔:同志们好!
士兵:首长好!
克伦威尔:同志们辛苦了!
士兵:为护国公服务!
……
议员:(坎坷)克将军?这个护国公是什么东东呀?
克伦威尔:靠!你敢骂我!
议员:(不安)将军,我可没骂你呀!
克伦威尔:护国公就是我的新头衔,你说护国公是东东,不是骂我不是人吗?
议员:(惊惧)护国公是您的新头衔?!
克伦威尔:我出国考察外国的风土人情,发现有个国家把保护漂亮MM的GG称为护花使者,我觉得称号也挺适合我的,因为我们的英国就象是个漂亮MM,而我希望能够一直保护我们的国家。但是使者这个词不能分清公母,为了防止别人误以为我是同性恋,所以干脆就给自己起了个新头衔就叫护国——“公”。
议员:你干嘛不直接叫国王。
克伦威尔:前任刚掉脑袋,不吉利。……这么样?难道“护国公”这个头衔够靓吗?
议员:……够靓。
克伦威尔:够酷吗?
议员:够酷。
克伦威尔:够帅吗?
议员:够帅。
克伦威尔:够拽吗?
议员:够拽。
克伦威尔:够流氓吗?
议员:实在太流氓了。
克伦威尔:既然够靓够酷够帅够拽,哪你们干嘛一副哭丧脸,还不恭喜我。
议员:恭喜恭喜。
克伦威尔:唉!(忧愁状)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议员:护国公有烦心事?
克伦威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议员:莫非是护国公的车子不好?
克伦威尔:不,我的车子很好。
议员:莫非是房子不够大。
克伦威尔:我家的房产证多的都可以当墙纸用了。
议员:莫非是票子不够多。
克伦威尔:我每天数钱数的手抽筋。
议员:……
克伦威尔: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议员:我听明白了,护国公是想要妹子了,不知道您是喜欢英格兰的、苏格兰的还是爱尔兰的。
克伦威尔:(摇头)
议员:莫非是喜欢法兰西、德意志、西班牙的美女。
克伦威尔:(摇头)
议员:(惊奇)难道您想要非洲黑美人尝尝鲜?
克伦威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议员:?!???!
克伦威尔:直说了吧!我年纪大了,虽然妹子众多,但是小兄弟却不太灵光了,急需春药解决问题。
议员:听说龙涎香有奇效。
克伦威尔:(摇头)
议员:不如让东印度公司采购一些“印度神油”?
克伦威尔:(摇头)
议员:还是从法国进口一些“西班牙苍蝇”?
克伦威尔:我最近出国考察,在一个国家看到这里的春药产业非常繁盛,具体明目有“奇淫合欢散”、“金枪不倒丸”、“贵妃颤声娇”、“如来大佛棍”等,但是都不合朕意。最后我想起一位伟人说过“权力是最好的春药”。
副官:(低声)头儿——这句话是拿破仑说的。
克伦威尔:难道拿破仑不是伟人吗?
副官:是伟人,但是他现在还没出生呢!
克伦威尔:靠!这就叫“穿越”你懂不懂。通常二流作家和二流导演最喜欢这样的方法,可以增添大量廉价“包袱”,弥补他们创意能力的不足。(转向议员们)总之,我并不是想向你们要权力,只是要春药而已,难道我为英国立下如此大功,要点春药还得不到满足吗?
议员:(愁眉苦脸)可是护国公殿下,我们年纪也不小了,这种春药对我们也很重要呀。
克伦威尔:你们放心,我也不说白要你们的“春药”。像我这样聪明绝顶的人士掌权,肯定比你们一群酒囊饭袋的集体领导更效率,我把英国的贸易对手都收拾一遍,保证让你们家里的生意赚更多的钱,到时候富的你们什么印度神油、西班牙苍蝇、金枪不倒丸之类的春药可以当饭吃。难道你们打算为了一种“春药”放弃“一堆”春药,我相信各位都是纵横官商两道多年的老油条了,知道如何取舍。好了现在你们做表决吧!拥护护国公独揽大权的“右袒”,想做休假性治疗的“左袒”,非要和我过不去的——那么这个人的良心大大的坏了!
(抽出半截佩剑)到时候死啦死啦滴!
议员:……护国公万岁!

克伦威尔就这样掌握了大权。人类社会中巨大的权力就是这样突然之间产生的,当社会中的各种利益进入无法调和的情况下,能给出解决方案,并把自己放置在这个方案中不可代替的位置,那么他就拥有了巨大的权力。这就好比人类社会是一个无数人心中欲望的海洋,一个好的冲浪运动员在加上一定的运气,就会让自己极快的速度跃上巅峰。
但是这种巅峰的权力是建立在不断变化的浪涛之上,不可能长久。克伦威尔的护国主政治的最大缺点是,他放出了一支作为独立的利益集团的职业军队。为了满足这支军队的要求,军饷被不断增加,而为了收买资产阶级,又要不断进行海上战争,同时又不能随便加税,这样护国公政权逐渐陷入了财政危机。而且当老的独裁者死去,他的儿子在军队里没有威望,控制不了这帮骄兵悍将。为了对抗桀骜不驯的军队和挽救财政危机,克伦威尔的儿子希望依赖于议会的力量,但是英国人之所以对护国主政权俯首帖耳,就是因为害怕军队,当护国公没法控制军队时,“二世公”很快就被象烂柿子一样被抛弃了。经过了一些列的阴谋和斗争,最后发现,无论是议会还是克伦威尔留下的军队将领们,都没法控制局面,于是他们决定把流亡大陆的斯图加特王朝再请回英国来,充当各派势力的中间人。
楼主:淼水有鲸  时间:2020-11-27 09:22:26

六 大洋这一面

在早期的马萨诸塞经济发展非常简单易懂,新来到的移民需要购买各种牲畜和第一年的口粮,以及建立房屋的各种木材和家具,而先一步移民的人正好可以提供这些东西给后来者,而购买这些东西的费用是使用在英国的积蓄来支付的,这样就等于形成了一个从英国到马萨诸塞的财富转移。所以当时马萨诸塞的经济繁荣实际上是在吃移民饭的,它受益于当时的移民浪潮。
英国内战对于马萨诸塞的这种移民经济以巨大的打击,内战的发生不仅终止了英国人移民马萨诸塞的浪潮,而且还造成了人口的回流。因为大洋两岸的清教团体关系十分紧密,很多已经移民过来的人又回国参战,有的城镇甚至超过十分之一的人口。一时间马萨诸塞的经济陷入了危机,而且没有资本流入,马萨诸塞就没有办法购买欧洲的商品,也没法进行投资和建设。这样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就有两项熄火了。对于出口来说,这里唯一的产品只有造船木材,而英国在内战期间也无力继续发展造船业,虽然荷兰人需求大量的造船材料,但是他们必须和更近的北欧国家竞争,通常荷兰船厂只是在这里采购桅杆(需要非常高大的原始树木),单靠卖桅杆显然不能提供足够的产业。
看起来马萨诸塞的唯一前途就是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区了,虽然这里气候不太好,但是充足的土地也足够人们生活的满滋润了。但是这样的选项显然不在马萨诸塞居民的备选答案里,如果按照现代的观点来看,这些清教徒都是属于中产阶级,他们漂洋过海不是寻求返璞归真的,而是一心要寻找发财机遇。
这样的机遇并不难找,因为它就在海上,这里东部和北部的海上是世界上最富饶庞大的渔场。不过不巧的是,虽然这座海上金矿近在咫尺,但是对于马萨诸塞人来说却远如天涯。因为他们没有捕捞权——当时的捕捞权是英国政府颁布的,每片海域的捕捞权通过特许状给与垄断的渔业公司,然后渔业公司在对来打渔的渔船发给牌照,收取费用,海军和渔业公司的船只会巡视渔场,维持秩序,驱逐无照运营的渔船。

看着触手可及的发财机遇却无法得手,实在让人欲火焚身。不过现在机会来了,因为英国卷陷入内战里,纽芬兰的渔场已经没人管了。上帝赐下良机,清教徒岂能放过。正所谓“路见钱财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内战期间的马萨诸塞人利用当地富饶的木材资源制造了大批的渔船,这些无照营运的渔船杀向原来禁止他们染指的渔场。从这座海上金矿里他们挖到了第一桶金,这里的马萨诸塞人每年将获得十几万英镑的收益。
捕到了鱼自然还要寻找买主。但是非常不巧,英国本身就是渔业大国,根本就不缺鱼。而且非常糟糕的是,当时英国中还流行一种“不吃鱼”的运动。因为吃鱼是天主教的传统,天主教徒在周五不吃肉,以纪念耶稣受难,于是在这一天吃鱼,随着时间的发展鱼变成了天主教社会中一种代表“圣洁”的食物(不闻鱼腥否),倍受欢迎。当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时,为了表示与罗马教廷的决裂,英国开展了不吃鱼的运动,以表达爱国热情(很大程度上也是英国人口稀少,有大片牧场放牧牛羊,穷人也吃得起肉)。当然也是同样的原因这里的鳕鱼成为为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天主教国家的最爱,自然也成为马萨诸塞人的重要贸易伙伴,为了不让船只在回程时空跑,当然要装载一些当地的产品,如葡萄酒、丝织品、玻璃、金属器皿等,于是来自法国的产品挤占了原本属于英国本土手工业的市场。似乎马萨诸塞天生就不是英国的菜,而英国也不是马萨诸塞的菜,新英格兰和老英格兰一开始就是竞争关系,而不是互补关系。
1651年对于马萨诸塞人来说是双喜临门之年。在这一年英国内战经过两轮较量,和马萨诸塞人同属一派的清教独立派战胜了保皇党和长老派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另一件喜事是英国决心对荷兰的海上马车夫发起挑战,通过了《航海条例》,条例规定:凡从欧洲运往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凡从亚洲、非洲、美洲运往英国或爱尔兰以及英国各殖民地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英属殖民地的船只运送。英国各港口的渔业进出口货物以及英国国境沿海贸易的货物,完全由英国船只运送。只有英国或其殖民地所拥有、制造的船只可以运装英国殖民地的货物。
《航海条例》把实力雄厚的荷兰船主从英国的商业体系排斥出去,摆脱了“飞翔的荷兰人”的竞争,为英国和马萨诸塞的船主们赢得了大量的业务机会,同时刺激了对“英国制造”的船只的需求。马萨诸塞的造船业从简单的小渔船开始起步,然后又转向更大型的船只建造,尽管这里的劳动力要比英国贵,但是大量优质木材压低了成本,所以造船成本要比英国本土更低,造船业很快成为马萨诸塞的支柱性产业。
楼主:淼水有鲸  时间:2020-11-27 09:22:26
七 新商机

这时候对于马萨诸塞来说,一个更重要的贸易伙伴出现了,也就是西印度群岛。这些地图上芝麻绿豆大小的小岛,位于西班牙占据的古巴等加勒比海大岛的东部,最初是作为袭击西班牙航线的海盗基地使用。但是在十七世纪中期时,一些列机缘使这里变成环大西洋经济市场上最重要的经济体。
导致英属西印度群岛崛起的秘诀叫做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蔗糖非常昂贵,需要从低纬度地区进口,珍惜到不在食品店销售,而是在药店销售,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导致了西西里岛的拉锯战,破坏了这里的蔗糖产业——而这里几乎是当时欧洲唯一的蔗糖产地,使欧洲蔗糖供给更加紧张。15世纪初时,葡萄牙在向南寻找新航路的过程中,开发了大西洋东岸的马德拉岛,在上面种植甘蔗,使这里变成“大西洋明珠”。当然单靠小小的明珠,并不能满足欧洲对蔗糖的需求。开始的时候是在几个热带小岛进行种植,但是16世纪后期的时候,殖民者开始寻找更广阔更便宜的土地,很多种植园主开始向巴西迁移,甘蔗种植和制糖技术从马德拉岛传向更广阔的巴西,于是整个大西洋经济的面貌由此改变。

甘蔗的收割、制糖都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为了解决劳动力稀缺,葡萄牙人从非洲购买黑人奴隶,于是大西洋上的奴隶贸易空前的速度发展起来,大量黑人被贩卖到巴西的种植园。当困扰蔗糖业的劳动力问题解决了之后,蔗糖变成了一道神奇的咒语,带动了整个大西洋的经济繁荣。当然产量的激增会让价格下降,但是没有人能够拒绝这种触动他们味蕾的美味,价格下降会带来更多的消费者,所以整个行业的经济总量在不断的增长,在这个时候,蔗糖已经带有产业革命的性质(思考题:为什么蔗糖革命不能成为真正的产业革命)。而且它不仅仅是美洲热带海岸的种植园,还是非洲海岸的奴隶贸易的市场,没有蔗糖业就没有奴隶行业的发展,同时蔗糖和蔗糖行业的副产品——朗姆酒又是用于换取非洲奴隶的重要货物。
蔗糖生产是当时最工业化的体系,它需要复杂的机械设备,大量的金属容器,这刺激了欧洲工业和技术的发展。同时建立糖厂、购买奴隶都需要巨大的经费,往往要依赖于贷款支持,这又刺激欧洲的金融业务发展。此外,燃料粮食和牲畜供给、蔗糖包装用的木桶,对造船木材的需求,又加速了北美殖民地的开发,而殖民地的开发又增加了对欧洲各种工业产品的需求。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运输业务和金融体系的支撑,一切的一切都让大西洋经济市场天翻地覆,一日千里。
1621年的时候,联合省(荷兰)和西班牙12年的停战协议到期,大洋上烽烟再起。荷兰组织了一个半官方的西印度公司对大西洋上的西班牙商船进行袭掠,经历了加勒比海上一些列的成功掠夺之后,胃口更大资本更雄厚的西印度公司把目光瞄准了环大西洋市场上的经济引擎——巴西(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出于合并状态,所以这也属于对西班牙作战)。1635年,西印度公司的舰队在荷兰军队的配合下攻下了巴西东岸的战略要地——累西腓,并迅速以此为基地夺取了巴西东北的蔗糖产地海岸。
当荷兰人统治巴西的蔗糖海岸时,他们让土里土气的葡萄牙人领略了什么叫资本主义。在过去,葡萄牙人建立一个糖厂,往往是自筹资金,得到土地之后先砍伐木材出口,然后种植烟草等低投资的经济作物,积累资本和买进奴隶,然后种植甘蔗并建立一个只能生产的粗糖工厂,最开在建立酿酒和精加工的车间。但是荷兰人教给葡萄牙人新的模式,先贷款建设,然后再出产品还钱。荷兰资本为巴西的制糖业提供了巨额融资,也许是过度投资导致了经济过热,蔗糖价格的下跌,让糖厂主们无力还贷。眼看借出的钱变成了坏账,荷兰人当然无法容忍在自己地头上发生这种事情,于是荷兰籍的债主找到葡萄牙裔的糖厂主们说,“如果实在没钱了可以用喜儿抵债,……哦,不对,可以用你的糖厂和种植园抵债。”一听要收走自己辛辛苦苦经营的糖厂和种植园,葡萄牙人当然不干了,双方的民族差异,又让债务纠纷升级为民族矛盾,起义在巴西的荷兰统治区爆发出来。
从1645年开始,巴西的蔗糖产区经历了十几年的战争破坏,巴西的起义者以及葡萄牙的援军在陆地和海上与荷兰人交战,国际糖价暴涨,高涨的糖价形成了一个“风大猪也会飞的”创业好时机。
我们要讲一下这里的原理,通常在正常情况下,后来者很难在已经成熟的市场上完成创业,因为利润非常低,竞争非常激烈,新手缺少经验、技术和规模优势,一下子就被淘汰了。这就像一个激烈的战场上,老鸟们已经把战壕越挖越深,菜鸟们刚蹦出去就被机枪扫倒了。只有在利润非常高的情况下,一些缺少经验的新手,才能在市场上成功创业。如果你回顾一下中国国产汽车品牌的成长就能重返理解这个过程,当外国厂商和国有垄断企业把车价抬的非常高时,就为国产汽车品牌提供了生存空间,然后大道上就充满了带着千奇百怪车标的诸如“歪脖马”和UFO的汽车,当然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有一天风停了就知道天上飞的哪些是鸟,哪些是猪了。
在英属西印度群岛的居民们,最开始是种植烟草的,但是很快在更高质量价格更低的弗吉尼亚烟草的竞争下败下阵来。接着他们尝试试种生姜、靛蓝、绛珠子(一种红色染料)等,但都不成功,于是他们不得不押宝需要更复杂技术的蔗糖行业。巴巴多斯岛的移民最早开始这场试验,经过试种证明这里的土地和气候非常适合甘蔗生长,但是甘蔗的保质期非常短,出口甘蔗棒子当然不行,必须把甘蔗变成蔗糖或酒,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工作。他们派出了一些人去巴西考察,但是不得要领,勉强建立起的糖厂只能生产出非常粗糙的劣质糖,不得不折价出售。尽管如此,这些经验不足的生产商还是在糖价高涨的价时代生存了下去。接着他们的贵人出现了,那就是荷兰人。在巴西陷入麻烦,苦于没有蔗糖货源的荷兰人和英国移民接洽了。荷兰人为英国移民发放了长期贷款,并提供技术培训和工艺设备,到1651年《航海条例》实行前,这里已经变成一流的蔗糖生产地了。

正当荷兰人打着精细算盘的时候,不料他们的新教兄弟提上裤子就不认账。1651年,英国议会一声令下实行《航海条例》,尽管巴巴多斯的居民进行了抗争,但是最终在英国舰队和470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的攻击下屈服了,不得不老老实实的接受英国议会的航海条例,从此荷兰人不能来西印度群岛来经营蔗糖生意了。留下的空缺自然就被英国商人填补上,确切地说是便宜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马萨诸塞人。因为从事蔗糖行业的西印度群岛,寸土寸金,不能生产足够的农副产品,并且需要进口大量牲畜用以供给榨汁机动力和运输。所以马萨诸塞人可以掌握对西印度群岛出口谷物、鱼、牲畜和木桶的这样稳赚不赔的生意,这样当他们的船只出没与西印度群岛不用带着压舱物空跑,所以在装载当地产品的同时,就比其他的竞争者成本更低。马萨诸塞商人还开发出一种“糖三角”贸易,把北美的鱼干、粮食、木材、牲畜运送到西印度群岛,卸货后运输糖类制品去欧洲,在欧洲卸货后装载工业品、葡萄酒等返回北美,这样当大西洋市场的经济引擎从巴西移到西印度群岛时,马萨诸塞的英国移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楼主:淼水有鲸  时间:2020-11-27 09:22:26
八 马萨 马萨 马萨有钱了


17世纪的蔗糖工坊代表了哪个年代最先进的生产力,也是现代制糖厂的雏形,它大部分采用的流程和技术在现代依然有用——当然中国相关教科书一定要故意去掉这一部分,然后把中国西周到清朝的制糖工艺写在现代化制糖的前面,好像中国的制糖业是在闭关锁国的情况下独立自主的摸索出一套现代技术一样。

糖厂必须建立在种植园附近,便于把甘蔗收割之后迅速运入加工。同时还必须有一块高地,因为一连串的工艺生产,必须利用重力让蔗糖汁液又高处的车间流入低处的车间(就像铃木的老板铃木修所说的,重力是免费的,要多多利用)。
建立在最高点的是榨汁车间,里面放置着当年最“尖端”的机械设备——三辊式压榨机。动力源通过传动系统带动压榨机让三个大轧辊旋转起来,甘蔗被一根紧接一根的投入前辊和侧辊之间,经过两次压榨后,剩余的干瘪甘蔗棒子被从后辊和侧辊中甩出。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工作,因为轧辊运转速度很快,经常会有奴隶的胳膊带入轧辊中被碾碎,这时候糖坊老板就会气急败坏(天主教传教士认为所有糖坊老板都应该下地狱),因为他不仅“报废”了一个奴隶,而且血液会污染工艺流程里的所有产品。
蔗糖生产在巴西时有溪流的地方使用水轮机,没水的地方使用畜力来带动压榨机,在巴巴多斯的海岛上人们最开始也是沿用巴西经验,但是很快发现这里常年充足的赤道信风可以利用,于是请来荷兰工程师,设计了用于驱动榨汁机的大风车。再后来西印度群岛的糖厂主又发明一种高速冲击式水轮机——通过高架水渠,从高山引来一股溪流,然后从高空落下的水流利用落差形成的冲击力推动水轮机,这种方法用很少的流水就可以让轧辊旋转的又快又均匀。
榨出的蔗糖汁液流入一个金属槽内,底部用慢火加温,上面加入一定量的水进行稀释。然后这些经过预处理的液体在金属槽的另一端随着重力沿着管道流入熬炼车间——这里是制糖工艺里面最难掌握的,必须有高水平的技师才能制作出好糖——这里面包括一连串互相联通的金属大锅,流过来的汁液先注满一个,然后流到另一口锅,直到流过所有的锅完成整个流程。根据工艺这里的每口锅的温度都不一样,下面必须有人按照要求填火以保持温度恒定,上面要进行搅拌。甘蔗汁在加热到一定温度时,里面的杂质会析出漂浮在上面,需要不断撇除浮在上面的残渣,并投在中间的工序中投入适量石灰、碳粉、粘土等,用化学方法分离糖汁中影响结晶的成分并中和酸性。在最后几口锅的上面浮起的蔗糖渣已经非常细腻,这些被撇出来收集在一起,这是一种有价值的副产品——蔗糖渣,可以用来酿酒。
经过出去杂质和浓缩的蔗糖汁已经变得非常清澈,从熬炼车间的最后一口锅流出,这些汁液可以用于酿酒,当然更多的是注入巨大的冷却槽内冷却结晶,准备制糖。这些冷却槽内的糖浆在变成砂糖之前还需要完成非常重要的一步——分蜜。在糖浆里面有一些无法结晶的成分,叫做糖蜜。如果无法分离它们就不能得到高质量的砂糖结晶,好在这些成分比较重,可以在结晶过程中利用重力分离大部分的糖蜜。在巴西制糖业的早期使用罐子静置的方式,固化后打碎罐子,切掉被糖蜜污染的底层和外围的红褐色部分(中国的土法红糖就是不经过分蜜的糖),中间比较白色部分作为出口西欧的A货(用粘土处理一下会更白),其余的B品用于出口“第三世界”或者回炉从炼。而在西印度群岛,工艺得到进一步发展,经过初步冷却结晶的半流体蔗糖被装入一个个木质容器,容器的底部带有致密的铜网,大部分糖蜜在缓慢的冷却结晶过程中被析出,从铜网筛中流出来——在这里得到了制糖作业中最有价值的副产品——蔗糖蜜。
这时候剩余的结晶颗粒糖被晾晒干净形成粗糖,这时候它已经可以进入欧洲人的餐桌和厨房成为美味的食品了。但是要征服上流社会,以及不断壮大的附庸风雅的小资阶层,变成下午茶时被夫人小姐们的芊芊素手,握着银匙从糖罐里投入红茶或咖啡中的精品,还需要进行精炼才行。在当时欧洲国家都鼓励本国进口粗糖在本地进行精炼,争夺这个高附加值的产业,在这场产业竞赛中马萨诸塞无疑成为了包括英国本土蔗糖精炼行业的竞争者。

蔗糖生产中的半成品糖浆,以及蔗糖渣和糖蜜,可以供给另一项大生意——朗姆酒的酿造。在马萨诸塞更多的是进口糖蜜,因为更节省船运的空间。这些糖蜜被加水稀释后,进行密封发酵,产生酒精。然后进行加温蒸馏,变成一种具有迷人魅力的高度数的白酒,粗野的海员们叫它“鬼着迷”,印第安人称之为“火水”。和鳕鱼生意相比,朗姆酒是一种真正的大生意,它在整个大西洋贸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各地都有广泛的销量,尤其是作为北美毛皮贸易,以及非洲奴隶贸易中的主要出口品。朗姆酒在当时也是航海必需品,这种经过蒸馏的高浓度甜酒不仅让在茫茫大海上的船员们排解压力,而且可以用于杀菌消毒(必须定期用高度数的酒清洗甲板和住舱)。这种人人都爱的东西,在当时还被作货币来使用,可以用于交易,债务结算,以及给船员发工资。
制糖是高能耗产业,朗姆酒也同样如此,把蔗糖厂建立在海岛上的好处是海运方便,同时可以防止奴隶逃跑,但是劣势也是明显的,那就燃料供应不足,所以西印度群岛需要进口大量的木材。相比木材,糖蜜更能节省船只的仓位,所以马萨诸塞进口糖蜜来酿酒,比西印度群岛进口木材酿酒,更有成本优势,于是马萨诸塞成为当时最有竞争力的朗姆酒酿造中心,每年从西印度群岛进口上万桶的糖蜜来酿酒。它生产的朗姆酒除了供给北美殖民地消费外,还用了和印第安人进行毛皮交易,以及出口非洲换取奴隶。换回的非洲奴隶在西印度群岛出售用,除了直接赚取金钱之外,还被用于换取糖蜜和砂糖,然后带回马萨诸塞进行酿酒和精炼。这也是当时的另一种“三角贸易”形式,可以产生大量的利润。
因为本地的出产非常有限,所以马萨诸塞的船主们一开始就采取走出去做生意的方法,中部殖民地的面粉和肉,弗吉尼亚的烟草,南部殖民地的大米和靛蓝都是都依赖于马萨诸塞的运输到欧洲或西印度群岛,马萨诸塞的船主们很快就发展成为仅次于荷兰人的海上马车夫,它们拥有上千艘船往返于北美、西印度群岛、南欧、不列颠和非洲(这还不包括从事兼职的渔船)。

此外马萨诸塞人还承接陆地和海上的销赃业务,在17世纪后期时,英法和西班牙达成了谅解,所以海盗在加勒比海就不那么受欢迎了(在此之前各国都招揽海盗以强化自身武装力量),这里的海盗开始寻找更安全可靠的销赃渠道,于是马萨诸塞顺利的招揽到这些业务。因为这里商业发达,便于销赃和采购航海物质,而且有很多的朗姆酒;同时是造船业中心,可以维修和重新装备船只。于是大量海盗来到这里修整船舶和交易,甚至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海盗都不远千里的“慕名”而来。当然美中不足的是,在当时的马萨诸塞的议员们依然受到清教戒律的影响,迟迟不肯通过允许开设妓院的法律,于是法律更为宽松的罗德岛开始抢马萨诸塞人的生意,经济开始崛起——那里在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初时,几乎成为了海盗们的度假村。
凭借五大支柱性产业——渔业、航运、造船、酿酒、特殊行业服务——马萨诸塞在17世纪后半叶成为大西洋经济圈内最耀眼的爆发户。
楼主:淼水有鲸  时间:2020-11-27 09:22:26
九 王朝的复辟和新航海条例

有人发财,就有人眼红。这个眼红的自然是留守英国的清教徒老乡们,他们不久前迎回了斯图加特王朝流亡大陆的国王查理二世。这一年他们通过了一个新的航海条例,新航海条例除了重覆克伦威尔政府的老版本之外,还加上了一个《列举商品法》,按照这个法律殖民地上的一些可以赚大钱的商品如烟草、砂糖、棉花、靛青、造船材料等只能输往英国,当然为了鼓励一些英国制造业急需的原料如靛青和造船材料,会有适当的补贴。如果上述列举商品一定要外销的话,那也可以——必须在英国卸货,课上一笔重税后,交给英国商人经手再运往外国。像过去马萨诸塞商人们拉着新大陆的产品,跑到欧洲去找个出价高的国家就买了的方式就是违法了。紧跟着又在1663年补充了一个《主要商品法》,这部法律几乎覆盖了所有的欧洲货,这些欧洲货物不能直接销往殖民地,必须先输送到英国卸载,然后在海关课上一笔高额的关税,然后装上英国船只运往殖民地。这些法律保护了本土的生产商的利益,让他们在殖民地市场上免于其他欧洲产品的竞争,也维护了本土商人的利益,让他们垄断来自大西洋两岸的英国殖民地生意,同时也提高了英国政府的税收,一举三赢。
大洋这边其乐也融融,大洋那边却不能其乐也奕奕,因为这摆明了就是来抢马萨诸塞商人的饭碗来了。在这种情况下,新加冕的英王查理二世还不知好歹的派了个皇家的特使访问新英格兰殖民地(不排除是为了打点秋风而来),结果这个特使在马萨诸塞遭到冷遇。当特使转向康涅狄格和罗德岛的时候,却受到了热烈欢迎,因为这两个殖民地当时还是农业州,并没有马萨诸塞哪种庞大的海上利益。这种反差让钦差大臣大为感动,回国之后为两个殖民地一阵美言,于是康涅狄格和罗德岛顺利拿到特许状——当然该交的签字费是不能减免的。不久之后马萨诸塞就又一次开罪了查理二世,这次是因为缅因殖民地的业主戈吉斯家族因为经济困难,准备低价出兑自己的业主权利,正当查理二世琢磨着怎么压价的时候,马萨诸塞人早就看中了这里的森林资源和毛皮生意,于是就兑下了缅因的业主权。经过这两次之后,马萨诸塞就是英国国王和议会共同的眼中钉了。

既然英国人横刀立马,要来劫财,马萨诸塞人也自然要还以颜色。马萨诸塞议会公开质疑英国议会的立法的合法性,认为威斯敏斯特议会的立法权应该仅限英国本土4海里以内,但是显然英国的议会并没有打算和他们讨论数学问题,他们是依靠舰队来执行自己的立法权的。但是大西洋对于他们有限的舰队来说太辽阔,而马萨诸塞又距离他们太远,当这里的商人用走私来回应英国的航海条例,就发现他们并没有什么太好的方法来控制马萨诸塞。
最初的走私方式是在船舱上装满违禁品如烟草、靛青等,然后自称是驶向其他殖民地,其实是驶向法国或西班牙等国家。不久之后,英国决定回击,又通过了一个航海条例的补充条款《北美关税法》,规定英国殖民地之间的贸易也要征收和本土海关同等的税率,并且在北美主要港口设立“皇家海关”和税收员,监督航海条例的实行。
但是英国议会吝啬的行为的却不能使这些新设立的海关发挥功效。因为当时的木船吃水都很浅,如果船长经验丰富又熟悉地形,不需要专门的码头就可以在海岸卸货,所以海关如果没有配备足够缉私船根本就没法制止走私。但是吝啬的英国议会几乎是让这些海关人员光着屁股去收税的,甚至来说,英国连这些海关人员的人身安全都无法保护,他们经常受到当地人的武力的威胁,当然同时也受到贿赂的诱惑——花点小钱,他们就会对船上的各种违禁品视而不见。这些海关是空虚的、软弱的、腐败的,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企图心去做好海关的工作,以至于他们每年收上来的税金甚至都不足以给维持自身的运作。与此同时,这里的走私贸易却是蒸蒸日上的,保守估计有三分之一的贸易是非法的。相对于“皇家海关”的不作为,殖民地自身的海关却运作的非常得力,他们负责对来自英国的商品征收关税,以至于英国议会后来不得不制定法律规定对英国货的税率封顶标准,以防止对方进行贸易报复。在这种吵吵闹闹的走私、反走私与贸易战中,大陆上的另一面却出了一件大事情。
楼主:淼水有鲸  时间:2020-11-27 09:22:26
十 菲利普王战争


在17世纪中叶。随着大量英国人的涌入和繁殖,他们对于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自然要从印第安人手中讹诈更多的土地。对于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肯定不会把它当成殖民者描述的哪种你情我愿的过程;但是也没有必要把它想象的十分残酷——当然如果有人天真的把这个世界当成是童话故事的话,哪么肯定这个过程是非常残酷的,不过对于熟悉人类的历史是怎样用血和火焰铸就的人来说,这个过程只是一个很“常规”的事件。
而且对于土著人来说,这个过程也并不是特别难以接受。可能有人会引用19世纪北美印第安人首领们留下的,哪种如泣如诉的悲凉言语来反驳我。但是实际上哪些话都是用英文说给美国人听的,哪个时候印第安人的精英份子都是熟练使用英语,并熟悉美国的社会,他们受到白人的影响,相信世界上有某种叫做“产权”的东西,实际上他们的很多土地都是上一代人从别的部落手中侵占来的。而在17世纪,英国的殖民才刚刚开始,印第安人用一种恐惧又好奇的目光审视着英国殖民者,他们和英国人之间的游戏规则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旧有的逻辑来理解——在英国人到来之前,印第安人也会为了扩大领地以养育人口去和临近的部落相互竞争,当对手比你强大时,为了避免受到伤害,你不得不让出一些领地给他们。当然他们也肯定意识到,英国人和他们过去之间的部落摩擦不一样。英国人的到来除了带来暴力和瘟疫之外,也带来很多东西,改变了印第安人的社会结构。
首先,英国人带来了铁器和火枪,这样可以从英国人手中得到铁制战斧和火枪的部落,就可以轻易战胜使用燧石战斧和弓箭的部落,这样竞争的双方都要依赖于英国人。
第二,英国人还带来的朗姆酒、毛毯、花花绿绿的珠子等各种印第安人喜欢但是生产不了的东西,为了获取这些享乐用品和武器,印第安人必须和英国人进行贸易。过去印第安人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他们只按照对肉类的需求去狩猎,但是现在为了获得更多武器和享乐用的奢侈品,他们必须用更多的毛皮去换取这些,这样原有的猎场对于所有的部落都不够用,为了获得新的猎场,部族之间进行了激烈的战争,而无论战争还是狩猎都促进了对火枪和铁器的需求。
第三点,狩猎采集需要广大的领地,这样印第安部落之间的领地是有着漫长的边界。但是英国人是从事农业的,需要的土地要少得多,英国定居点往往是散落在印第安人领地上。而且英国人中并不都是农业殖民者,他们的上层人士渴求占有和印第安人之间的丰厚贸易利润,这样英国殖民者和印第安人之间的距离,要远远比两个敌对的印第安人部落之间的距离小。无论是从安全角度,还是从垄断贸易的角度,英国殖民当局都认为他们需要对附近的印第安人实行某种程度的统治,要求他们服从殖民政府。印第安人部落在英国人眼里并不是独立的政治实体,而是一种半敌对的附庸。

我们现在要回到成经和普利茅斯签订协议的万帕诺亚格人哪里,当老首领马萨索伊特的去世之后,它的两个儿子相继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和英国人之间的贸易和依附关系,成经让这个部落变得非常安全和富裕,但是随着英国殖民者对印第安人土地的掠夺,双方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这时候印第安人已经熟悉了英国人的武器,不再把火枪大炮当作雷霆来恐惧,而且他们自己已经装备了一些从英国人购买的火枪,拉近了双方的武力距离。
当第二个儿子梅塔科迈特担任首领时,开始联络周围的其他各个部落准备反抗英国人,正在他准备的时候,但一个投靠了英国人的印第安人跑到普利茅斯,举报梅塔科迈特谋反。紧跟着这个印第安人被杀,英国人认定是梅塔科迈特指使人干得,处死了三名印第安人,并传讯梅塔科迈特到普利茅斯受审。梅塔科迈特当然不会去,因为当年他哥哥就是这样被白人害死的,于是决定立即起事,发动了对普利茅斯的袭击。
最开始的进攻目标集中在普利茅斯,但是袭击范围迅速扩大,马萨诸塞和康涅狄格也被卷进来,有些事情可能不是梅塔科迈特的本意,因为他控制不了别的部落,即便是对自己的部落,他也只是名义上的领袖。由于双方积怨太深,印第安战士袭击范围遍布整个新英格兰,所以战争范围被扩大了。如果仅仅是对付这两个小殖民地的话,印第安人的联盟也许还有些胜算,但是当最终强大的马萨诸塞被卷入战争后,他们就毫无胜算了。在马萨诸塞的领导下,新英格兰联盟下达了征兵令,并对印第安人进行经济封锁。
从1675年夏到1676年夏天,经历了一年多的战斗后,尽管摧毁了很多英国村镇,但是缺少弹药补给和经济基础的印第安人联盟,终于支撑不住,英国人开始反击。1676年秋天,村庄被攻陷,失去补给的梅塔科迈特带残部退入康涅狄格的森林地带,应对英国人的围剿,并战死在这里——给他最后一击的不是白人,而是印第安雇佣兵。他的尸体被切成碎块,头颅被挂在普利茅斯的旗杆上示众。万帕诺亚格人被灭族,梅塔科迈特的妻子女儿和万帕诺亚格族人中的幸存者被卖到西印度群岛为奴,当年引狼入室者在与狼共舞了半个世纪后,终于死于狼吻。作为英国人在印第安上层培养的亲英分子,马萨索伊特的儿子都有一个英国名子,梅塔科迈特的英国名字叫菲利普,被英国人称为菲利普王,所以这场战争也叫菲利普王战争。

万帕诺亚格人的历史就这样结束了,这个和第一个英国白人发生“第三类接触”的部落就这样消失了。这个本应该在北美历史上占据一定地位的部落,是否有人记住这个蹩脚的名字呢?恐怕除了专业学者之外没人知道。哪是否有人听说过乔瓦诺克人、莫哈韦人、巧克托人、海达人、塞米诺尔人或者梅诺米尼人呢?大概也没听说过。但是很少有人没听说过大名鼎鼎的阿帕奇人,也一定会有很多人听说过科曼奇人、夏延人、伊洛魁人和苏人。当年以富裕、文明、开化而著称的所谓的美国五大“文明”印第安部落,除了成经和美国激烈交战过的切诺基人之外,都被人遗忘了。在哥伦布带领着西班牙人在西印度群岛登陆后后,当地土著顺从的为征服者提供食品和女人,从事各种劳役,直到被劳累和疾病消灭殆尽,西班牙人却对这些可怜虫毫无关注;而在海岛的东端,一小撮驾着独木舟在海上四处袭掠的军事民族(现在研究发现他们是来自于委内瑞拉沿岸的),在屡败殖民者后,却赢得了西班牙人的尊重,他们被称为“加勒比人”,被看作非凡勇气的象征,后来欧洲人用把整个海洋都命名为加勒比海。
历史似乎证明了这样一个规律,人类只尊重强大而有勇气的人,若非如此,即便你把自己的生活“混”的多么富裕美好,都无济于事。在历史上富而不贵的民族和国家比比皆是,如果要想赢得尊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勇敢的迎接战争,哪怕你战败了,只要表现的够英勇,哪么也会流芳千古,而给予你最大尊重的恰恰是你的敌人。无怪乎古希腊哲学家会这样歌颂战争“战争是万物之王,他使一些人成为神,使一些人成为人。”。
同样这样的规律也在个人身上应验,历史上最知名的印第安首领如庞蒂亚克、黑鹰、红云、疯马、坐牛都是成经在战场上重创过白人军队的人。哪怕是一生只“雄起”了一次的梅塔科迈特,也被以响亮的“菲利普王”记录在历史中。除了专业历史学家,你听说过哪个印第安人因为和白人“亲善友好”而流芳千古的吗?当然,你可能会说宝嘉康蒂是一个,这也许正是男人和女人在历史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在历史上,无数女人通过躺在征服者的床上,实现了“不朽”的名声。但是男人却无法用这么简单的方式来实现美名,男人要么勇敢的“站着”迎击狂暴的命运,要么只能屈辱的“跪着”委曲求全。就像哈姆雷特里王子的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以上内容只是在谈论历史,没有鼓吹战争或轻视女性的倾向)
(这段本来觉得写的没啥意思的,因为弱肉强食的事情历史上司空见惯,不过既然所有版本的美国史都把它列入重大事件,所以只好带上它,也算是对序章里的万帕诺亚格人结局的一个交代)

楼主:淼水有鲸

字数:339735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6-03-05 19:19:00

更新时间:2020-11-27 09:22:26

评论数:53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