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永远的大师----中央研究院第一届81名院士的风采(连载)

永远的大师----中央研究院第一届81名院士的风采(连载)

楼主:快乐老申  时间:2020-12-18 22:01:42
五一快乐
楼主:快乐老申  时间:2020-12-18 22:01:42
@童安格发烧友 57楼 2013-04-28 09:53:45
吊毛大师,这么多猿士,砖家,高工,一个诺贝尔奖都没得过
-----------------------------
楼主:快乐老申  时间:2020-12-18 22:01:42
@13986036395 9楼 2013-04-23 22:42:39
好贴,我中华之杰出人才哪能忘啊?!
-----------------------------
楼主:快乐老申  时间:2020-12-18 22:01:42
@月安街 66楼 2013-04-29 23:25:32
好文章
-----------------------------
多谢
楼主:快乐老申  时间:2020-12-18 22:01:42
@exit1900 68楼 2013-04-30 11:15:48
前几年的钱学森之问,大家都知道答案,就是不能说,也不敢说.
-----------------------------
楼主:快乐老申  时间:2020-12-18 22:01:42
@李拓羽 70楼 2013-04-30 13:14:21
精彩~~~老申兄节日快乐~~~
-----------------------------
同乐 同乐
楼主:快乐老申  时间:2020-12-18 22:01:42
@exit1900 68楼 2013-04-30 11:15:48
前几年的钱学森之问,大家都知道答案,就是不能说,也不敢说.
-----------------------------
楼主:快乐老申  时间:2020-12-18 22:01:42
祝朋友们节日快乐
楼主:快乐老申  时间:2020-12-18 22:01:42
@快乐老申 73楼 2013-05-01 10:01:12
祝朋友们节日快乐
-----------------------------
楼主:快乐老申  时间:2020-12-18 22:01:42
建国后的秉志

1949年,国民政府的学人拯救计划的大名单中,秉志的名字赫然在列,但他拒绝赴台而是选择留在大陆,为新中国 的建设事业贡献自己 的才华。

1949年9月21日,秉志以特别邀请人士的身份,参加了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立后,秉志继任复旦大学教授到1952年为止。筹建中国科学院时,考虑到秉志在科学界的声望,周恩来总理希望他出任副院长。因为秉志的谦让,周总理终于接受了他的诚意。

1950年,中国科学院将前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的主体、部分植物所的研究人员及北平研究院的部分研究人员合并,于1950年组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址设在上海。当时鱼类组、浮游动物组、浮游植物组、鱼病组在岳阳路,形态组、化学组在陕西南路。秉志先生任研究员,主持形态组的研究工作。1954年水生所从上海迁至武汉,秉志先生随之到武汉工作。1955年,秉志先生到设在北京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工作,直至去世。

1955年,秉志先生当选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

1949至1965年,秉志曾任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特邀代表、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河南省人民政府委员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作为一个动物学家,秉志目睹寄生虫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为此早在1952年9月,他就向卫生部门负责同志写信反映情况,提出建议。但当时没有受到重视。,

1953年8月,秉志曾就消灭钉螺,根治血吸虫病问题,分别向毛 、朱总司令、周总理写信呼吁。他在信中写道:“顷因民间血吸虫病日益严重,秉志为良心所驱使,向卫生当局呼吁,皆对于捕灭钉螺(该虫的中间寄主)办法不以为然。今患病者日见其多……约为千万人左右,国家前途受其威胁……”秉先生还随信寄去了自己关于消灭钉螺的具体建议。

1956年,中央防治血吸虫病小组成立时,中央邀请秉志先生出席防治血吸虫病小组第二次扩大会议。秉志因赴中国科学院的远景规划会议未能参加,但他特地向防治小组写了信,又一次陈述自己关于灭螺的意见。

在秉志人生最后10年中,他对鲤鱼形态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在50年代中期,秉志制订了长期而庞大的研究计划,要对鲤鱼的形态学、胚胎学、生理生化、实验生物学等一一进行研究。可惜在他有生之年仅完成了形态学的研究,出版了《鲤鱼解剖》专着,完成了《鲤鱼组织》专着的手稿。此外,还发表了近10篇学术论文。

《鲤鱼解剖》一书对鲤鱼的外部形态及内部各系统各器官的结构,进行了系统和精确的描述,都是解剖了很多标本,反复审核后定稿的。全书以骨骼系统和神经系统两章最为详尽。最后一章专门讨论了鲤鱼形体演化的问题。“解剖学不能只讲形体构造,应将事实与理论结合,进一步解释进化程序中的现象。”秉志这一贯的指导思想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鲤鱼组织》一书在秉志生前已完成全部手稿及大部分插图和注释。他逝世后,书稿整理工作由研究室全体人员进行整理,增加了不少照片与图解,特别是补充了一些扫描电镜的图片和注释。最终于1966年初,经过秉志的早期学生伍献文、卢于道、崔之兰三位教授审核完成。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该书直到1983年才得以出版面世。

抗美援朝时,秉志将自己抗战前所置的四所房产捐献给党购买飞机大炮。1965年,秉志去世前夕,留下遗嘱将他的三千册藏书全部献给国家。

参考文献:
胡宗刚:《著静生生物调查所史稿》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翟启慧、胡宗刚:《秉志文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瞿启慧;《秉志传略》,《动物学报》2006年06期
翟启慧:《我国近代生物学的主要奠基人――秉志》,光明日报2005-06-07
瞿启慧:《秉志与昆虫学的渊源》,《昆虫知识》2007年第01期
瞿启慧:《秉志院士业绩永存——纪念秉志先生诞辰120周年》,《生物学通报》2006年第10期
郭建荣:《北大学人之一:一代宗师秉志先生》,《文史精华》2000年 第2期
王鹏:《秉志:第一位获得美国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人民政协网2010-08-16
李辉芳、张培富:《中国近代科学救国思想的先行者——秉志》,《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 2006年6期 >
伍献文:《秉志教授传略》,《中国科技史料》1986年第01期
薛攀皋:《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中国最早的生物学研究机构》,《中国科技史料》第13卷第2期
曲铁华,袁媛:《论中国科学社的创办与影响》,《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张剑:《民国科学社团发展研究——以中国科学社为中心》《安徽史学》2002年02期
韩芳:《中基会成功的经验及启示》,《兰州学刊》2009年05期
赵慧芝:《中基会和中国近现代科学》,《中国科技史杂志》 1993年04期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
楼主:快乐老申  时间:2020-12-18 22:01:42
@安逸晨2013 59楼 2013-04-28 09:58:35
@快乐老申 可惜没图
-----------------------------
楼主:快乐老申  时间:2020-12-18 22:01:42
@童安格发烧友 57楼 2013-04-28 09:53:45
吊毛大师,这么多猿士,砖家,高工,一个诺贝尔奖都没得过
-----------------------------
不知道阁下对那一时间段的院士如此不敬
楼主:快乐老申  时间:2020-12-18 22:01:42
中国生物生理学的开拓者蔡翘。

第一个在国际上以自己姓氏命名研究成果的中国科学家

蔡翘(1897-1990),字卓夫,,乳名(族名)义忠,曾用英文名Tsai Chiao,生于广东省揭阳县(今属揭东县)新墟镇仙美村。蔡翘父亲蔡增虔(季谦),族名绍钦,母卢氏,

他有两个姐姐蔡义英和蔡义得,还有4个同父异母的弟弟。
和蔡翘同时代的学人,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兼通中西文化,从小既接受了严格的私塾教育,打下来深厚的国学基础,同时进入少年时代,又受到了西学的锤炼,终至学有所成。

蔡翘更是不例外,他7岁时进本村私塾读书,后来随着新式学校的兴起,蔡翘得以到新亨镇读高小,1913年到期安城(今潮州市湘桥区),进金山书院(汕头市金山中学前身)读书。1917年毕业后先赴上海复旦大学附中补习英语,1918年只身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当了一名旁听生。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北京条约,如此汕头于1861年正式开埠,因此得现代风气之先的潮汕地区中的一批精英学子开始摆脱传统的科举入仕的道路,纷纷走出国门去西方留学。

不过同当时的的大背景有关,潮汕地区大部分留洋学子所学专业以社会科学领域的占多数,从事自然科学的偏少,其中学有所成的仅有数学的黄际遇,物理的李芳柏、黄叔培,心理学的郭任远,农学的杨金书等,而在生物生理学领域中从事研究时间最长、成就最大、成名最早的首推蔡翘。

1919年,受"五四"运动的影响的蔡翘,怀揣“科学救国”的梦想留学美国,他从上海乘船经日本到美国留学。他先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学习心理学,用2年时间学完大学课程。1921年冬进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一学期后(1922年)转入芝加哥大学生理系当研究生。

在美求学期间,蔡翘并没有完全依靠家中的经济支持,而是主动融入到西方社会,主要靠勤工俭学来维持自己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开销。他经常以在校打零工的方式解决自己的学费和吃饭问题,如他曾在芝加哥大学生物学图书馆业余服务一年,一天工作2小时。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蔡翘曾与多名中国同学,如吴有训、周培源、潘菽、杨武之(杨振宁之父)、袁敦礼、张锡均等合租宿舍。有一段时间因为经济困难,甚至与潘菽(中国科学院院士,心理学家,字有年,潘汉年的堂弟、潘梓年之弟,五四运动领导者之一,为火烧赵家楼后被捕的32名学生之一,已故)同睡一床,合盖一床被子。他们自己起伙,轮流做饭。

1922年,蔡翘开始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做博士研究生,正赶上他的导师,著名比较神经学家卡尔(Harvey A.Carr)想对美洲有袋类动物负鼠的脑进行全面的深入研究,并制定了一个庞大的研究计划。神经解剖学家C.G.Herrick教授把研究Herrick教授把研究Opposum视束及视觉中枢的任务交给了蔡翘,并作为这个研究计划的子课题。

前脑内侧束的细胞起源、纤维连结和功能意义,一向被认为是神经解剖学上的一个难题,甚至很多成功学者对此都望而却步,不敢轻易涉足,但蔡翘却知难而进,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对它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研究。

蔡翘先后仅仅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项任务,期间,他发现袋鼠下丘脑和中脑被盖间存在一个从未认识的微小核团,从而向人类揭示了其视觉与眼球运动功能关系的结构基础。

蔡翘将他的研究结果写成长达75页的博士论文 “The Optic tracts and centers of the opossum,Didelphis virginiana”[弗吉尼亚负鼠(Didelphis virginiana)的视束和视觉中心],发表在1925年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比较神经学杂志)第39卷上。论文的题目虽为负鼠视觉系统的研究,但其内容却大大超出了视觉系统的范围,而牵涉到脑干内极为重要,但又不大为当时人们所注意的一些结构,如内侧前脑束(medial forbrain bundle)和被盖网质(substantia reticularis tegmenti)等。

他在全世界首次发现视觉与眼球运动的功能的中枢部位,轰动欧美生理学界。多年来,研究神经递质中枢途径和痛觉神经机理的科学工作者,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中脑被盖网质、中央灰质区和前脑内侧束在痛觉调制过程中的作用。因此蔡翘当年所着意描述的中脑内盖网质一个地方被国际同行命名为“蔡氏区”(Tsai’s area),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第一个在国际上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科学家。从而也奠定了他在生理学界的地位。

1925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蔡翘获芝加哥大学金钥匙奖,不久加入美国西格马赛学会(Sigmz Xi Society)。
楼主:快乐老申  时间:2020-12-18 22:01:42
中国现代生理科学的奠基人

蔡翘自从1922年开始从事生理学工作,在生理学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的开创性工作,有过许多重要的发现和成就,为发展中国的生理学和医学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1925年,蔡翘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于当年的夏秋之交,绕道加拿大经日本回国,担任上海复旦大学任教授,执教生物学和生理学。蔡翘是中国综合性大学开设专门生理学课程的第一人。当时除了燕京大学、齐鲁大学等教会大学外,我国自办大学中的生物生理学课程,几乎还是空白。蔡翘深感一个国家要向现代化国家迈进,生物生理学的建立是不可缺少的。他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积极奔走,筹措经费,添置显微镜等必需仪器,因陋就简,开展生物学、生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在复旦大学建立起第一个生理学科。

1927~1928年,谷镜汧、颜福庆、张鋆、林国镐等人在吴淞创办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医学院——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上海医学院前身,现复旦大学医学院),蔡翘受聘创建生理学科,任生理学教授,兼讲授比较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当时该院还兼收一部分属教会学校的湘雅医院和圣约翰医学院的插班生,由于当时的这种特殊情况,教授讲课仍需用英文讲课。

此后,蔡翘在他任教的中央大学医学院、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建立起生理学科,填补了这两个学院这一学科的空白。

在教学活动中,蔡翘遇到一个中国大学要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上世纪20年代,在我国的各类大学中,自然科学课程普遍使用外文教科书,所用教学语言也普遍为英语。蔡翘认为用外语作教学媒介不便于学生吸收和掌握所学知识,更不便于科学知识的普及与推广。基于这种认识,他一方面自己坚持用华语教学,另一方面则自编印汉语讲义。1929年,他编著的中国第一本大学生理学教科书——《生理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共50章,50余万字,被定为大学通用教科书。1936年,他将此书增订并改名《人类生理学》)。这些教科书一直为国内各大学所采用,培养出大批的医务人员。该书曾被延安卫生学校采用为教材。

因为蔡翘的努力,当时各大学的生物、医学专业学生能够读到中文的教科书,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们吸收和推广所学的科学知识。因此蔡翘在生物、生理、医学方面培养出一批蜚声国内外的科学家。其中最著名的有童第周、冯德培。童第周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创始人,与蔡翘一起于1948年就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建国后曾任中科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副 。冯德培是国际上公认的神经肌肉接头生理学的先驱人物,是当时中央研究院最年轻的院士(41岁),解放后曾任中科院副院长兼生物学部主任。

1930年秋,蔡翘因为获得了美国洛克斐勒基金会资助,得以第二次出国,先后到英国和德国进修。先在伦敦大学著名生理学家C.L埃文思(C.Lovatt Evans)教授的实验室从事糖代谢的研究,继而在剑桥大学著名神经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E.D.阿德里安(Edgar Douglas Adrian,lst Baron,1889~1977)教授的实验室从事神经传导生理研究。蔡翘在伦敦大学通过研究肝糖原的代谢,观察乙醚、异戊巴比妥等麻醉药的影响,动物在断头和去大脑之后肝糖原的恢复过程,以及肾上腺素对猫的糖原分布的作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共发表3篇文章。在剑桥大学将麻醉药(主要是可卡因)对蛙趾单条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传导的影响的研究结果写成论文“Action of narcotics on the conduction of nerve impulses from a single end-organ”(麻醉药对来自单个终器的神经传导的影响)。先后这4篇文章都刊登于1931年伦敦出版的Journal of Physiology(生理学杂志)上。

因为蔡翘在英国所取得的研究成就,经埃文思教授推荐, 1935年,蔡翘成为英国生理学会会员。

1931年冬,蔡翘他到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进修,并访问著名的Myahoff,Rein Warbur等教授的实验室;还参观了Gustav Georg Embden教授的植物生理学实验室。

1932年春回到国内,应聘到上海雷士德医学研究所(Henry Lester Institute)任副研究员。到1936年底为止,蔡翘在上海雷士德研究所期间,集中精力系统研究了肝脏在糖代谢中的作用问题,他和他的助手易见龙合作在《中国生理学杂志》上先后发表了11篇论文。在这一阶段的前两年,蔡翘以急性的断头猫和麻醉猫做实验,观察肝糖的摄入量与释放量之间的关系。随后又利用通过自己改良的腹腔内大血管(门静脉和膈下肝静脉)取血法,以正常慢性制备动物(猫)为实验材料,测量比较在不同食物组成条件下,以及在两次消化之间的较长时间内,入肝和出肝的血糖浓度,并将其与体循环动脉血中的糖浓度进行比较。所取得的实验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内外生理学界的重视。

在上海雷士德研究所时,科研条件非常好,个人待遇较优厚,科研工作非常顺利,所取得的科研成果非常显著。但在外国人机关中要培养本国人才自然要受到很大限制,1937年1月,蔡翘放弃月薪600两白银的优厚待遇提前一年与雷士德研究所解约,到条件较差的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任生理学教授兼科主任,再次创建生理科。蔡翘同他的助教吴襄共同编著了《生理学实验》一书。他在牙医专科第一班进行教学的同时,又立即筹建动物房及研究室,准备继续利用慢性动物进行肝糖代谢的实验。


楼主:快乐老申  时间:2020-12-18 22:01:42
抗战后的学术贡献和成就

1937年7月,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年底,南京即将沦陷,中央大学西迁重庆,当时在中央大学担任医学院长的蔡翘刚建立起中大医学院生理学科,不得已将医学院迁入成都华西大学内,因远离校本部,医学院只得半独立地完成各项教学和科研任务。

到成都后,蔡翘一方面借用华西大学医学院的部分校舍上课,同时还借用华西大学实验室,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生理学研究所,并着手招收我国第一批生理学研究生。这些研究生包括宋少章、程冶平、陈定一、李昌浦等人。4年后,又租用城内一所中学校舍作为前期各科教学之用。

1938年秋,蔡翘把当时华西三大学(中央大学医学院、齐鲁大学医学院、华西大学医学院)生理学工作者组织起来,在成都创立中国生理科学学会成都分会,蔡翘任分会会长。此时,与蔡翘共事的有朱壬葆、周金黄、匡达人、蔡纪静等人。由于大家精神振奋,勤奋努力,工作颇见成效,一时间吸引了各方人才,比较年轻的后来大都成为国内的知名教授。如当时已留学回国的童第周、郑集等人都参加该学会。该会每两个月进行一次学术报告会,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由于人才济济,会务极其活跃,成为当时国内最具活力且影响大的学术团体。

1941年6月,蔡翘创办了《中国生理学会成都分会会志》,并任主编,这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内惟一的一本生理学刊物。该刊物每四个月出版一期,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停刊为止,4年共出两卷13期。

同年,蔡翘成立了生理学研究所,主要助手有朱壬葆、周金黄、吴襄、徐丰彦、李瑞轩,匡达人等。他招收了宋少章、程治平、陈定一、李昌甫4名研究生,接受了十几名进修生,其中有延安军医学校秘密送来的人员。

1943年夏,蔡翘应美国国务院文化关系科邀请,与费孝通等6人应邀赴美讲学一年。蔡翘在其母校芝加哥大学学术报告会上发表演讲,向世界人民传递着来自中国的声音。在此期间,他更是借助美国所提供的平台,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情况,呼吁国际社会的对华援助,其讲演稿与其他教授的讲演稿一起被编成《来自中国的声音》一书在美国出版。


在这国难当头,物资匮乏的情况下,蔡翘依然坚持从事生理和药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蔡翘在抗日战争期间及抗战胜利后的一段时间里,直接参加和指导的实验性研究主要围绕血液生理这一领域。虽然研究条件极差,蔡翘本人及其所负责领导的生理生化研究所还是取得很大成绩。他和他的研究团队相继研究了红细胞脆性和溶血、抗溶血机制,阐明了脾脏与红细胞渗透脆性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及机制;发现胆固醇是正常血浆中的主要抗溶血物质,免疫的溶血性血清中存在一种“抗胆固醇因子”,它可以对抗胆固醇的抗溶血功能;发现了血清缩血管物质中除血小板解体时释放的组织胺外,还有非组织胺物质等。

1943年,蔡翘应美国国务院之聘赴美参观讲学,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生理系与两位美国科学工作者合作,继续研究血清缩平滑肌物质的化学性质,他们把血清用无水硫酸钠在室温中进行干燥处理后,其乙醚提取物仍与正常血清相似,能使各种平滑肌,包括兔耳血管的平滑肌收缩,从而推测血清中可使平滑肌收缩的物质不止一种。,他们还发现血清中存在一种具有收缩血管作用的非组织胺物质。这种收缩血管物质的发现对于若干年后外国学者所发现5-羟色胺(即血清素)无疑具有引路性的指导作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大学医学院返回南京。蔡翘领导生理学科的教学与研究恢复工作,同时继续从事小血管受伤后自动止血机制的研究,先后在英国与中国生理学刊物上发表了数篇论文。

1947年8月,蔡翘赴英国出席国际生理科学会牛津会议,在大会上报告了止血机制的科研成果,引起国际同行的重视。

从1938年起便着手进行中国人血液生理标准研究,如肺活量、血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生长率、一些感官灵敏度(包括视野的测定)、血型(主要是MN血型)分布,以及基础代谢率的调查统计研究。1948 年暑期,美国医药援华会派该会会长哥伦比亚大学生理系主任教授Gregerson等来华,以南京中央大学蔡翘领导的实验室为基地,举行为期1个月的研究班,全国各地医学院和大医院的高级教学科研人员20余人参加,学习有关的技术,并测定了数十名中国青壮年的血浆量、全血量和可利用的体液量、以及血浆蛋白浓度、血液的氧容量和一氧化碳含量等数值。这个研究班的科学报告“Further observation on the mechanism of haemostasis in toad capillary”发表于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中国生理学杂志》)1949年17卷第3期。
1948年,蔡翘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楼主:快乐老申  时间:2020-12-18 22:01:42
新中国航空航天医学和航海医学开拓者

1949年以前,蔡翘为发展中国生理学做出了开创性工作,同时在神经解剖、神经传导生理、糖代谢和血液生理等具体的学科领域也有重要发现,甚至是国际影响。中共建国后,蔡翘则投身军旅,为航空航天和航海等方面的重大医学科学技术问题上起着开创性科学实践和学术领导作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大学改名南京大学,蔡翘任医学院院长。
建国后,中共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空军、海军,为此,航空航海医学及劳动生理科学便是其中的必备基础条件之一。由此,在生理医学负有盛名的蔡翘自然进入了中共中央的视野之中。

1952年南京大学医学院独立出来并进入军队编制,被改编为“第五军医大学”,由蔡翘担任校长。

转入军队工作后的蔡翘受国家卫生部的委托在该校举办了生理学高级师资进修班,因为当时军事院校中医学师资十分缺乏。他亲自主持举办了两期为部队定向培养人才的医学师资培训班。每期从普通医学院选调应届毕业生10名,训练一年半结业,共培养了20名。

根据建设空军和海军的需要,蔡翘创建了中国的特殊环境生理学——军事劳动生理学、航天航空医学和航海医学。他在南京筹建了航空生理实验室,1951年,他编著出版了《航空医学入门》,1953~1955年写出《航空生理研究总结初步报告》。


1954年,蔡翘调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任一级研究员、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地方生物生理学研究的蔡翘对航空航海医学并不熟悉, 为此,在1956年,蔡翘被中央军委总后卫生部派到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学习、考察,使他对航空航海医学以及劳动生理科学有了深入的了解。蔡翘带回国内一大批科研资料,在此基础上,带领一批科技人员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使我军在这一领域中的教学、科研水平发展迅速。

1953年,在蔡翘的领导下,建成了中国独创的第一座混凝土人用低压舱。 到了50年代后期就已经逐步建成了高空减压舱、爆炸减压舱、动物及人体加速度离心机、地面弹射救生装置、模拟失重装置、航海医学研究用的潜水加压舱以及高、低温舱等多项大型设备,从而得以研究了低压、高压、缺氧、超重、失重、飞行错觉、弹射、震动、高温、低温、深潜等航空和航海等特殊条件下人的生理反应、耐受限度、训练方法及防护措施,研究不仅提供了各方面的重要生理数据,而且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防护制度和装备要求,如航空的加压供氧制度、潜水减压制度、抗荷服、代偿服及潜水服的生理数据要求及生理性能鉴定方法等。从而为中国航空与航海医学建立了研究基地,缩小了中国在这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间的差距,同时又培养了一批有专长的研究技术人员,为中国的航空及航海医学研究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7年军事医学科学院正式成立军事劳动生理研究所,蔡翘兼任所长后领导开展了许多与军事作业相结合的生理研究课题,如把睡眠生理研究与解决陆军战士及空军飞行员劳动休息制度的合理安排结合起来,为陆军和空军战士的选拔、训练以及设立淘汰标准提供多方面的科学依据。这些课题的研究成果一般都形成一套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检查方法,提供空军有关部门试用,并为这些方法的试用培训了技术人员。

蔡翘主持航空航海医学研究一直到1968年,整整18年时光,是中国军事劳动生理学、航空航天医学和航海医学的创始人。期间,1955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还连续被当选为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文化大革命期间,蔡翘受到迫害,失去了工作条件,然而他坚持埋头著书,并于1979年出版了60多万字的《航空与空间医学基础》一书。1978年,在蔡翘的建议下,军事医学科学院成立了基础医学研究所,他亲自指导该所神经生物学室的研究工作并积极培养研究生。

1990年7月29日蔡翘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2011年10月14日,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正式宣布“蔡翘星”命名公报。 国际编号207681蔡翘星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于2007年8月16日用新安装的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的,发现时该星离地球1.57亿公里,正在宝瓶星座运行,绕太阳一周需要3.80年。

参考文献:
蔡纪静:《在蔡翘教授教导下前进的愉快历程》,《生理科学》 1982年1期
徐丰彦:《我跟随蔡翘教授的岁月中》,《生理科学》1982年1期黄羡章:《潮汕民国人物评传》,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张香桐:《怀念蔡翘教授》,《生理科学进展》1991年01期
俞天骥、晓天 :《前中央研究院院士蔡翘教授访问记》,《中国科技史料》 1988年01期
华仲慰、李成熹:《全国解放后蔡翘教授为发展我国军事医学科学奋斗的三十年》,《生理科学》1982年第1期
张香桐:《记蔡翘先生在神经解剖学上的贡献》,《生理科学进展》 1982年04期
柳川:《“蔡氏区”和它的发现者蔡翘教授》,《生物学通报》 1988年03期
范明:《蔡翘教授传略》,《中国神经科学杂志》2003年02期






楼主:快乐老申  时间:2020-12-18 22:01:42
朋友们好
楼主:快乐老申  时间:2020-12-18 22:01:42
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楼主:快乐老申  时间:2020-12-18 22:01:42
还得自己顶一个呀
楼主:快乐老申  时间:2020-12-18 22:01:42
先吃饭再说 呵呵

楼主:快乐老申

字数:57104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3-04-23 17:56:00

更新时间:2020-12-18 22:01:42

评论数:96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