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2020我的年度荐书

2020我的年度荐书

楼主:潇湘夜语  时间:2021-03-14 11:11:47

2020年,对整个世界,都是一个难过的年份,对我也如是。一年里,北京经历两拨疫情,我前后在家办公两个多月,按说读书时间该充裕一些,但这一年,个人遭遇不少变故,一年都不太平静。

疫情刚起不久,因脑卒中卧床不起一年半的母亲,病情忽然恶化,在医院抢救了十多天,还是没能留住,在二月的最后一天离世了。后事还没处理妥当,太太的直肠癌又扩散到肝部,在四月底动了手术,切掉了一半的肝。她还在恢复期,六月,北京新冠疫情卷土重来,我所住小区发现了确诊者,小区人人自危。总算有惊无险,平安度过,秋天到了,疫情总算缓和一点。八个多月没上学的两个孩子又能上学校了,出京不再受太多限制,我开始在京郊为母亲寻找一块可以安放的墓地。又在各个机构之间奔忙,办理后事、遗产种种手续,四处开证明,以证明我是我妈的儿子,我姐是我妈的女儿。然后,父亲眼睛的黄斑病加重,已接近失明。他以前一直独居,眼睛好,还能勉强自己照顾自己,如今视力每况愈下,眼看日常生活就要成为严重问题。因为他和我母亲早已离异,所以一年半来,母亲生病、瘫痪、多次抢救,转到养老院,直至去世,期间一切事都没告诉他。父亲因为眼疾越来越严重,本来性格就有点偏执,此时愈发暴躁,一直说看不见我的人,也不管他,骂我是畜生、混蛋,在医院看眼睛,不见好转,又和大夫起争执,说要把大夫的眼睛戳瞎。不管他怎么折腾,还得想办法解决他今后的生活问题,只能继续到处找医院、养老院,休息日倒比上班时还奔忙。偏这时候,我的牙又坏了一颗,自己连跑了几趟口腔医院。十一月中,选好墓地,母亲下葬;十一月下旬,给父亲寻到一个他满意的养老院,住了进去;这时,太太癌细胞又扩散到肺部,十二月初去做了肺部肿瘤切除手术。等她出了院,回家将养,公司上级通知我,出版集团决定,关闭我工作的这家公司,除董事长和总经理,十二月就是公司全体员工在这里工作的最后一个月了。我的2020年就这么过去了。

和人生相比,读书不是多么重要的事。不管别人如何强调读书的作用,在我这里,读书始终是一件平常事。尤其是对很多书而言,对很多人而言,读书未必有用。我曾反复说过,如果一定要说读书有什么用,功效之一就是使人超越现实的困宥,进入另一个天地。这种进入,在某种程度上,也能使人暂时忘忧。虽然听上去像是逃避,然而,有时候,逃避并不可耻,很多横加之力,仅靠自身的一点能量是抗不下来的。人生并非励志书里的故事,不是努力就能化解一切。暂时躲避一下,至少能让人心安一些。
鲁迅在《小杂感》中说:“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然而,临终前不久,鲁迅在《这也是生活》一文中又说:“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两段文字对照,一边在嫌弃人类吵闹,一边觉得无数的人都与自己有关,鲁迅是人格分裂了吗?矛盾吗?这世界本身就是矛盾的集合。无情的、无告的世界,就是我们依依难舍的世界。

每天上下班,我要在路上耗费近三小时的时间,地铁车厢内密不透风,挤满了我的同类们,我们互不相识,拥挤,又冷漠。此时看看书,进入一行行文字编织出的世界,我觉得自己又可以进入某种情感中了,进入他人的内心,获得一丝认知的愉悦。读书也在提醒我,身边木然的面孔背后,也有着各自的悲欢。这个世界还是可亲的,可以为之流连与努力的。

年末重新翻检今年读过的书,发现要推荐十本也成了困难事。今年有不少书是重读,又是经典,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作者、作品,实在不必再推荐一遍。比如,十多年前写文章,说自己心情不好时会诵读诗词,今年就把《宋词三百首》从到尾又读了一遍,若说和之前的阅读有什么区别,也不过是版本不同。这次读的是唐圭璋笺注的版本。但如果只为了版本,把《宋词三百首》也列入今年推荐书目,以后岂不是《论语》《史记》《红楼梦》也要来推荐一下?和推荐给中学生的必读书目还有多大区别,既大又空,太敷衍了些。

最后好歹翻检了十本,列书单如下:

一、《寂寞的十七岁》;白先勇著。

二、《暗杀》;哈里·穆里施著;施辉业译。

三、《长日将尽》;石黑一雄著;冯涛译。

四、《你一生的故事》;特德·姜著;李克勤、王荣生、姚向辉译。

五、《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著。

六、《说吧,记忆》;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王家湘译。

七、《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

八、《老巴塔哥尼亚快车》;保罗·索鲁著;陈朵思、胡洲贤译。

九、《二手时间》;S·A·阿列克谢耶维奇著;吕宁思译。

十、《现代日本史:从德川时代到21世纪》;安德鲁·戈登著;李朝津译。

推荐书目中,外国书多了点,中国作者创作的作品少了点,希望不会招致崇洋媚外的批判。毕竟,如今感恩节给人送份礼物,都可能因为过洋节而被举报,我不得不在此谨慎地解释一下:这么选,只因为今年读过的中国书可能大家都比较熟悉,用不着我再饶舌,绝非失去了民族自信力,认为外国人比中国人高明。

楼主:潇湘夜语  时间:2021-03-14 11:11:47

一、《寂寞的十七岁》;白先勇著。

人过不惑,看自己少年时的文章,满满“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顾影自怜之态毕现,汗颜无比。这时再回头看《少年维特之烦恼》,就觉得歌德不过如此,再没有少年阅读时的情怀激荡。虽然我相信,仍有许多青春期内的读者会为书中情节感动,并不会因一个中年人荷尔蒙降低后的偏见所左右,贬低这本书的价值。但一本书是不是能吸引人,的确要与阅读者的年龄、心态相配合,才能相契相通。少年不说愁滋味,就不太像少年,中年还是伤春悲秋,未免枉活了许多年岁。

白先勇《寂寞的十七岁》,是白先勇创作最早期的小说,有不少是他二十出头,还在读大学时的成果。书名听上去太像青春期伤感病发作时的产物,不该是我这个年龄能读得下去的书。我买这本书其实是一次误操作,本来要买的是白先勇的《纽约客》,也不知怎么匆匆忙忙,网上下订单时点错了,大概是因为两本书的封面很近似,送货到家,才发现不对,索性抱着了解一下白先勇早年创作的心态,随便读读。还好,白先勇在《寂寞的十七岁》中表现出了逾越当时年龄段的成熟,大大超出我的预期。

一个阅历不深的年轻人,对社会观察不够深入,写作初期往往聚焦身边的人与事,在事实基础上,做一些夸张、变形与想象。白先勇写作之初,也没超越这个阶段,《金大奶奶》《玉卿嫂》,都通过富贵之家大少爷的视角讲故事,一看便知有自身生活的折射,环境、人物,都是作者熟悉的,主要人物或故事大体上应该都有原型。然而,个人化的主观视角并没有让白先勇的小说成为充斥感觉、慨叹,抒情泛滥的私人心理供状,这正是《寂寞的十七岁》令我刮目相看的原因。

《玉卿嫂》中超出伦常的孽缘,让我们感到人情之绝美,命运之绝望,一场惨烈的悲剧,却没有一个人是可厌的、可恨的,只有浓浓的惆怅。无奈的人间悲剧。仔细读,《玉卿嫂》的情节并不复杂,视角也全然从作为少爷的容哥儿眼中发出。但白先勇很擅长调配情节,节奏拿捏到位,容哥儿作为目击者,却因为其年龄尚幼,天然有了一种置身事外的懵懂,让整个故事有一种客观叙述的味道,避免了很多无谓的伤感与唏嘘。

《我们看菊花去》来源于白家的真事,白先勇可以有诸多的角度去描述故事中精神失常的姐姐,他却只裁取了主人公送姐姐去精神病院去的一段小事,以一种白描的方式娓娓道来,用对话推动着情节。细节未必全然是真实的,但白先勇对姐姐的情感却漫溢期间,这是做不得伪的,故事也完全围绕主人公的行动、对话,心理描写反而并不多。即便在故事最后的高潮段落,姐姐被关进医院,两人被医院的铁栅栏隔开,姐姐放声痛哭之际,白先勇也只用姐姐一句简单的哀诉就把高潮部分做了收尾:“你说带我来看菊花的,怎么——弟——”,然而,这一句话中,却蕴含了无数泪水。一个二十出头的作者,能够如此收敛自己的笔,简直是异乎寻常的成熟。

写孤独,是青春文学固有的滥调。被采用为本书书名的《寂寞的十七岁》概莫能外,但白先勇的落笔却有别于顾影自怜的抒情青春文学。在《寂寞的十七岁》里,白先勇对人物心理的开掘更为深入,也许因为主人公杨云峰更像是他自身的写照。尽管做了一些变形,但对父亲的惧怕,对母亲的依赖,自身的封闭、孤傲,对男性同学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都仿佛是一部完整的自供状。因为切身之痛,加上白先勇对语言、结构出色的把握,把一个颇有点类似太宰治《人间失格》中叶藏形象的人物,生动地呈现于读者面前。比起青春文学常有的悲叹、感慨,白先勇在细节的处理与思想的展现方面明显技高一筹。

《寂寞的十七岁》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看得出来,对于当时在西方文学界已经运用成熟的形式,白先勇做了勇敢尝试。意识流不是乱发议论、蹈空抒情的挡箭牌,意识流写作,需要展示出人心莫测的深度、灵魂多变的矛盾,才算手法精到。也但许是因为阅历未深,也许是由于技巧尚嫩,这部小说集中一些更为明显应用意识流手法写作的作品,如《小阳春》《藏在裤袋里的手》《黑虹》等,价值并不太高。在后来的《游园惊梦》这类作品中,白先勇将意识流技巧与故事氛围、语言风格结合得水乳交融,但在《寂寞的十七岁》阶段,白先勇还算是初试锋芒,若以初学者要求来考量,也算优秀生了,但若和《玉卿嫂》这些作品放在一处,还是逊色不少。

倒是白先勇对女性心理,在此时已显示出深刻的把握。《黑虹》全然从女性角色心理活动中开掘故事,虽然略显肤浅,但也能看出作者的观察还是有所得的。《闷雷》里福生嫂压抑着自己涌动的情感,其复杂的心理白先勇也表现得荡气回肠。

现实对理想的冲击,也是《寂寞的十七岁》中的一大主题,《那晚的月光》《小阳春》都是这类主题的作品。这也是各类青春文学里习见的冲突,从象牙之塔中,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进入社会,窥见了一些之前未见的真相,对青年的思想很容易产生冲击。但白先勇毕竟涉世尚浅,虽然因为家庭的特殊,个性的敏感,能见人所未见,但不少地方还是会流于一些表面概念,浅尝辄止,对于面对社会压力下的复杂心理,无法深入,作品也就有了一丝强说愁的味道。

切身之感更强烈的内容,白先勇往往变现得更加出色。比如《月梦》,五十多年前的小说,就直书同性恋题材,文笔大胆得令人咋舌,真要佩服白先勇的勇气。但《青春》里,白先勇试图分析一个老画家复杂的心理,由于中间既有艺术枯竭,青春逝去的悲哀,又隐隐透着点同性恋的暧昧,也许过于复杂,难以把握,作品略显造作了。

去国到了太平洋彼岸,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但在美国创作的小说里,白先勇的主题、人物特性、手法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只不过随着环境变化,漂泊异国的氛围为人物的寂寞与孤独增加了新的原料。《芝加哥之死》里,吴汉魂的绝望,既是对陌生环境与异域文化的隔阂,更是情感的梳理、人生的迷惘;《火岛之行》中的主人公林刚,看上去像一个男性交际花,内里却深藏着自卑与孤独,渴望着爱与理解,却始终无法得到;《安乐乡的一日》中并不安乐,文化的差异带来一家人难以消弭的裂缝;《上摩天楼去》中,纽约帝国大厦成了一种象征,一场梦,当你试图走近,试图抓住时,却注定破碎。一切都在变,过去的,无论人还是情感,都无法重现。如果只把小说中的帝国大厦看做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象征,未免过于小看白先勇对人世苍凉的感知了。

白先勇在《文学杂志》发表第一篇小说《金大奶奶》时,还只有二十一岁,能将文笔淬炼得如此成熟,实属不易,上天可谓眷顾独厚。不知为何,创作《孽子》之后,白先勇正在中年,身处创作的最好时光,却从此偃旗息鼓,鲜有新作问世,实在可惜。
楼主:潇湘夜语  时间:2021-03-14 11:11:47

二、《暗杀》;哈里·穆里施著;施辉业译。

保罗·萨特有一篇名为《墙》的短篇小说,讲述西班牙内战期间,一个被俘的共和党人,被佛朗哥领导的长枪党宣判死刑。面对死亡,他感受到恐惧、绝望、荒诞,最终,胡乱招供了一个同伴的藏身之地,当做对敌人的最后戏弄,随后等待死亡来临。没想到,原本藏身别处的同伴竟躲到了他指认的地点,被捕杀,他却被释放,逃过一死。

《墙》被认为集中体现了萨特存在主义的精髓。而哈里·穆里施的这部《暗杀》,总是令我想起萨特的《墙》,尽管叙述的方式全然不同,但两部小说背后隐藏的主题却有共通之处。

《暗杀》也曾译做《袭击》,不到十万字的小说,情节并不复杂。故事发生在1945年1月,二战即将结束的荷兰。替德国人做爪牙的警察局头子普鲁赫在主人公安东家家门口不远处被暗杀,邻居科特维赫父女却把倒在自家门前的尸体挪到了安东家门前,导致德国占领军为了报复,将他家付之一炬,他的父母和其他二十多个人质被一起杀害,哥哥彼得也死了,安东则在短暂关押下被德国占领军释放,由舅舅领回抚养。那一年,他只有十二岁。

惨烈的遭遇到此就结束了,荷兰很快解放,战争结束,安东在舅舅家也得到了悉心照顾,成长起来。他试图不再想起全家被杀的一幕,让这段记忆从此抹去,然而,过去像一只本已支离破碎的拼图,在上帝手中,一点点聚拢、拼接。安东原本无意于追寻真相,真相却逐渐凑近他。

接下来的小说叙述,集中于四个时间节点,每一点都和当年的事情密切相关:1952年,安东受朋友之邀,自家人被杀后,第一次重回故乡,看到当年被焚毁的房屋上已是灌木丛生、杂草滋蔓,而父母的名字被刻在纪念碑上。当年的邻居热情招待,却只使得安东觉得,自己将不再回到故乡。1956年,匈牙利之春引发荷兰人对共产党的暴力攻击,一片混乱中,安东看到普鲁赫的儿子伐克,也是他当年的同学,往事再一次被提起,两人发生争执。1966年,参加一次葬礼时,安东巧遇碰到当年执行暗杀任务的塔克斯,暗杀事件的细节被还原。直到1981年,在一次反对核武器的大规模示威游行中,卡琳·科特维赫又意外出现,告诉安东,当年她和父亲为何把尸体拖到安东家门口,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动机和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安东的哥哥彼得又是如何死在他们家中的,整个事件的最后一段拼图至此终于拼接完整。

每一个时间节点发生的故事,都在为安东试图忘记的过去提供说明。时间流逝,细节越来越真详尽,真相却并没有带来答案,更不能让人释然。普鲁赫的儿子坚持为自己父亲辩护,站在他的角度,父亲是在对付共产主义分子,是“一个好的法西斯分子”,他认为安东没有关心过自己的遭遇,因为他的父亲普鲁赫也死了。执行暗杀的塔克斯,坚定认为暗杀没有任何错误,哪怕殃及安东全家,令二十多个无辜的人被杀,也是必须付出的牺牲。而他同样付出了巨大代价,他的弟弟也在这二十多个被杀人之列,他爱着的一个女人人在暗杀中被捕,最终遭到杀害。卡琳的父亲则在发生这件事后惶惶不可终日,担心安东会回来杀掉他,先是带着女儿移民到新西兰,没过几年就自杀了。

尽管安东遭遇了如此巨大的不幸,完全有理由去指摘暗杀者,让自己家遭殃;斥责卡琳一家的自私,把祸水引向邻居家;抱怨伐克的父亲,为虎作伥,引祸上身。但是,在战争非理性的行为下,每个人又似乎都有着自己的理由,不管着理由有多荒谬、多么不可思议,甚至看上去有些强词夺理。每个人却都在承受痛苦,有着值得同情的一面。

萨特说:“如果你不能正确的对待他人,那么他人便是你的地狱”,在《暗杀》中,穆里施的说法更决绝:“世界就是地狱……即使明天在地球上建立天堂,由于过去发生的一切,它也不可能是天堂。”经历过的一切,无论是他人,还是世界,都宛如地狱。在残酷和非人道的战争中,谁应该为这中间无数的罪恶负责呢?善恶真的可以一目了然吗?

安东的态度看来有些消极,他不去叩问真相,不去报复可能的仇人,而只是选择默默隐忍。而当真相不请自来,读者也许会发现,很多时候,忘记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穆里施一定深谙人类对痛苦的感觉,才能写出安东内心的纠结。那种哭天抢地的悲哀并不是最深沉的痛苦,真正的痛苦让人不愿想起、不愿提及,宁可忘记,甚至连泪水都不愿流出。在小说叙述中,安东的几十年人生里,只有几个片段和家人被杀的记忆发生联系,除此之外,安东都在回避这段过往。但对于窥见过、经历过地狱景象的人们,一切真的可以忘记吗?安东其实根本没有忘记过:家人被杀后,德国军官舒送他去阿姆斯特丹找他舅舅,路上死于飞机轰炸,舒尔茨临死时的情景从没能从安东心中消逝。在德军军区司令部里,德国人给了他一块黑面包,上面涂着鹅油,也成了日后一段抹不掉的记忆。安东被关押的那一晚,恰好就是和塔克斯被抓的女友共处一室,他甚至从来没有看清这个女人的脸,却把她刻在自己心里。甚至他没有意识到,这个女人成为他后来选择配偶的模型。他曾对塔克斯说,他完全不记得那一晚那个女人对他说的话了,若干年后,忽然间,那些话语再次清晰的出现在他心里:“一切还在这儿,任何东西都没有消失。”

安东只是在刻意逃避,却无法避开。对于安东生于二战后的女儿桑德拉,二战如此遥远,就像生于一战后的安东对一战的感觉,就像公元前雅典与斯巴达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一样。但对于被战争刻下永久创伤的人,今天无论发生了多么大的改变,过去都无法抹去。他们是一群背对未来,面向过去的人,他们看着未来一步步走入过去。

卡琳对安东谈到自己自杀的父亲时说:“他完全不需要你来杀他,你就在他自己的内部。”对于这些经历过战争的人,战争一直留在他们心里。创伤,不是辉煌的胜利庆祝、传奇的剧本、高耸的纪念碑能抹平的。

《暗杀》中安东对战争创伤的态度,与《墙》里帕勃洛面对死亡的表现,都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怪诞、荒谬,痛苦的巨大与难以纾解。然而,人生仍将继续,也许有人觉得忘记是残酷的,但有时候,忘记也是一付良药,哪怕只是安慰剂,我们也该尽量让伤者少一点痛苦。

萨特说:“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多一个角度来看待世界,理解他人的立场,至少为人道主义的实现增加了可能。多一点人道主义,少一点痛苦,不是很好吗?从这点看,《暗杀》的故事,也是对自我痛苦的疗治。
楼主:潇湘夜语  时间:2021-03-14 11:11:47
疫情刚起不久,因脑卒中卧床不起一年半的母亲,病情忽然恶化,在医院抢救了十多天,还是没能留住,在二月的最后一天离世了。后事还没处理妥当,太太的直肠癌又扩散到肝部,在四月底动了手术,切掉了一半的肝。她还在恢复期,六月,北京新冠疫情卷土重来,我所住小区发现了确诊者,小区人人自危。总算有惊无险,平安度过,秋天到了,疫情总算缓和一点。八个多月没上学的两个孩子又能上学校了,出京不再受太多限制,我开始在京郊为母亲寻找一块可以安放的墓地。又在各个机构之间奔忙,办理后事、遗产种种手续,四处开证明,以证明我是我妈的儿子,我姐是我妈的女儿。然后,父亲眼睛的黄斑病加重,已接近失明。他以前一直独居,眼睛好,还能勉强自己照顾自己,如今视力每况愈下,眼看日常生活就要成为严重问题。因为他和我母亲早已离异,所以一年半来,母亲生病、瘫痪、多次抢救,转到养老院,直至去世,期间一切事都没告诉他。父亲因为眼疾越来越严重,本来性格就有点偏执,此时愈发暴躁,一直说看不见我的人,也不管他,骂我是畜生、混蛋,在医院看眼睛,不见好转,又和大夫起争执,说要把大夫的眼睛戳瞎。不管他怎么折腾,还得想办法解决他今后的生活问题,只能继续到处找医院、养老院,休息日倒比上班时还奔忙。偏这时候,我的牙又坏了一颗,自己连跑了几趟口腔医院。十一月中,选好墓地,母亲下葬;十一月下旬,给父亲寻到一个他满意的养老院,住了进去;这时,太太癌细胞又扩散到肺部,十二月初去做了肺部肿瘤切除手术。等她出了院,回家将养,公司上级通知我,出版集团决定,关闭我工作的这家公司,除董事长和总经理,十二月就是公司全体员工在这里工作的最后一个月了。我的2020年就这么过去了。
---------------
@关粉儿 2021-01-02 17:29:42
太糟糕了潇湘兄,看着都心焦,祝今年有转机吧
-----------------------------
感谢,新年快乐!
楼主:潇湘夜语  时间:2021-03-14 11:11:47
@夏螳螂 2021-01-01 16:07:46
读完了,祝安。
好些地方我都深有感触、
-----------------------------
新年安好!
楼主:潇湘夜语  时间:2021-03-14 11:11:47
@郑午然 2021-01-01 21:44:12
烦恼人生,罕有例外。
-----------------------------
无情人世,各有悲欢。
楼主:潇湘夜语  时间:2021-03-14 11:11:47

读到《长日将尽》第一章时,我差点放弃了阅读。管家史蒂文斯的独白实在是无趣而造作,从序章开始到第一章,费了大量篇幅去讨论什么是“伟大管家”,言语之中充满了自得与傲慢。虽然职业无贵贱,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尊严,但把职业应有的自尊夸张成自大,把平凡的意义演化成辉煌的目标,未免容易贻笑大方。

作为一个贵族之家的高级侍从,虽然经常得缘亲见如丘吉尔、萧伯纳之类的名人,德国驻英国大使里宾特洛甫,英国首相也曾是主人府中座上宾。能一睹这些影响世界的风云人物,也算与有荣焉。但以管家迎来送往,侍应伺候的角色设定,若因此以为自己也影响了世界大势,就真有点自不量力了。

然而,史蒂文斯偏偏就能在这样的工作中找到“伟大”的因素,并转化为一种莫名的优越感。他可以在仆役大厅的炉火旁,针对什么是“伟大”的管家和同行们做漫长的讨论,丝毫不觉得“伟大”这个词和一个管家的角色放在一起是否违和。史蒂文斯甚至有这样的言论:“欧陆民族无法早就管家。是因为他们从人种上说就不擅长克制情绪”。看看人家当管家,还找出了民族优越感,和今天某些买了一部手机,也能把自己提升到爱国主义伟大境界的人何其相似。

史蒂文斯言行之间总透着一股矫揉造作。对于新主人法拉戴,他谨慎而略带谄媚,当法拉戴先生慷慨地让他驾驶自己的汽车出外旅行一次,并愿意负担往还的汽油费时,他首先是拒绝。然而,字里行间,又分明透露出渴望成行的愿望。遮遮掩掩,吞吞吐吐的态度,看着让人气闷。为了讨好主人,他鼓足勇气,对法拉戴先生说出的戏谑之语,只让主人觉得不知所云,尴尬得让人忍不住要掩卷。他的身上分明有着一种浓厚的冬烘气,仿佛古宅中一间封闭日久的房间,散发出朽败沉滞的味道。

当史蒂文斯终于开始自己乡间的短途旅行,似乎一路之间也没有什么精彩的故事,值得惊叹的风景。唯一一次还算得上风景的,大概是在一个路边老者的指引下,偶尔登上的一座山丘,看见英格兰层层叠叠,绵延直到天际的田野。然而,在美景面前,史蒂文斯的独白竟然是此行有决心处理好关于庄园人员配置规划的问题。

但是,当史蒂文斯的回忆像旅途中的道路慢慢展开,像沿着命运之河一次回溯的旅行时,让人厌烦的叙述背后开始渗透出新的东西,微妙透露出不同的情绪。这些情绪与史蒂文斯的叙述背道而驰,向读者一点点渗透出故事的本相。

在史蒂文斯的回忆中,我们听到,史蒂文斯的家庭算是管家世家,他父亲也是管家,因为年老力衰,到了达林顿府,成了儿子的手下。史蒂文斯对管家工作的理解很多来自于父亲的影响。他盛赞自己的父亲是如何践行了管家的责任,甚至去侍候那个对自己另一个儿子战死沙场有直接责任的将军,也能保持波澜不惊、一丝不苟的专业态度。面对举止失态,惹是生非的客人,又是如何展现出应有的尊严,令闹事者羞愧折服。听上去,史蒂文斯对父亲简直是崇拜,然而,当故事中,父子二人对话时,却始终客套拘谨,宛如上下级,一种冷冰冰的氛围横亘其中,全然感受不到亲情的温度。

这样奇怪的父子关系,却又让人看到父子两代人对工作共同的严苛与谨慎。为了所谓的理想,他们共同将亲情抛之脑后。尽管故事中没有描述,但读者不难从老史蒂文斯年迈时对工作的态度,和儿子的叙述中,看到老史蒂文斯对待工作的态度,推向出,他一定是将工作放在与儿子的感情之上。正是这种选择,造就了父子间冷淡的关系,也让史蒂文斯成了父亲的翻版。在父亲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选择了为勋爵尽忠,招呼宾客,而不是陪在父亲身边,人伦让位给了“伟大管家”的工作理想。

史蒂文斯此次旅行的目的,是去见一位叫肯顿小姐的旧日同事,她曾是达林顿府的女管家。史蒂文斯给出冠冕堂皇的理由是想邀请肯顿小姐重归达林顿,解决人手不够的问题。但是,这对合作了多年的伙伴,彼此间的关系真的就这么简单吗?通过叙述,读者会再一次看到叙述的矛盾。

肯顿小姐在达林顿府工作多年,两人之间慢慢产生了感情,尽管史蒂文斯在拼命遮掩,但从对肯顿小姐的言行中,读者却能感受到情感的温度。肯顿小姐不但在工作中多次帮助史蒂文斯,在史蒂文斯父亲人生的最后一刻,也是肯顿小姐陪在身边。肯顿小姐对史蒂文斯并非只是同事之间的关爱,从她用鲜花装饰史蒂文斯的房间,又因为史蒂文斯的冷落而故意,肯顿小姐还用种种方式,屡次希望打开史蒂文斯的心扉。然而,史蒂文斯却为了工作,刻意疏远、拒绝了肯顿小姐的情感,对她的热情只报以冷静的礼貌。一次次做出努力的肯顿小姐终于失望,选择离开他,嫁给另一个人。

而史蒂文斯付出了一切努力,放弃了诸多东西,为之服务的达林顿勋爵又如何了?这个人,一战后在政坛纵横捭阖,本着善良的人道主义,想着帮助战败的德国人,却成了纳粹德国的帮凶,为国人唾弃。史蒂文斯不得不在旅途中刻意掩饰、回避,不愿让人知道自己曾是达林顿勋爵的管家,他所追求的“伟大管家”成了一场幻梦,只剩下了回忆,无法与人分享的回忆。

但即便到最后,史蒂文斯终于和心心念念的肯顿小姐重逢,他也依旧坚称,此次长途旅行是为了给府中找一位合适的女管家。他始终不愿直视内心,承认自己在这种冠冕理由背后,深藏着某些无法释怀的东西。在即将分别之际,还是肯顿小姐坦率地说出了内心真实的想法:时光是无法倒流的。结婚后曾数次离家出走的肯顿小姐,她的外孙也许是外孙女即将降生了,逝去的爱情不会再回来,她必须选择相信,她终于爱上了自己的丈夫。此时,史蒂文斯难得展现出内心真实的感受,承认自己心碎了,但他仍只是告诉肯顿小姐,未来还有很多幸福岁月等着她和她的先生。

这是一个何其可悲的人。无论是和肯顿小姐朦胧而纠结的感情;对父亲尊崇却又疏远的关系,他处处压抑着自己的人性,想求得理想的境界,却最终失去了人生的目标。

达林顿家族失去了他们拥有了两个世纪的家宅,一位美国富豪成了这座贵族府邸的新主人。曾经有二十多个仆从的大屋,如今只剩下寥寥四个仆从,防尘布封锁住很多房间,门庭冷落,不再见高官显贵的鞍马往还,史蒂文斯还能做什么呢?

至此,即便史蒂文斯仍旧有闪烁的言辞徒劳抵抗着,而暮色潜至,他孤独的背影打垮了一切粉饰,那些关于“伟大”的描述在此情此景下显得何其滑稽荒诞。

译者冯涛在本书译后记中说,石黑一雄采用了典型的“不可靠叙述”方式。叙述者并不是坦白,真诚的,相反,他像一个内敛压抑的朋友,掩饰着、遮蔽着,欲说还休,闪烁其词。

在小说的最后,史蒂文斯似乎终于与记忆和解了,他开始强调人生的过程,而不去计较结果,恍若霍然开悟。然而,这何尝不是另一种自我欺骗和自我麻醉?当看到一群陌生人开心大笑时,这位错过了爱情,失去了终身追求目标的人,心中想的却是,也许可以回去学习一下如何讲俏皮话,来取悦那位美国新主人法拉戴先生。

人生就像一个枷锁,无法挣脱,而长日将尽,我们终将一无所有。
楼主:潇湘夜语  时间:2021-03-14 11:11:47
@草桥关 2021-01-06 20:23:29
这一年潇湘夜雨不容易,问好!
-----------------------------
感谢,问好,新年快乐!
楼主:潇湘夜语  时间:2021-03-14 11:11:47
@火红石榴花 2021-01-06 20:24:24
谢谢楼主的书单,祝楼主与家人在新的一年里,无灾无难,平平安安!
-----------------------------
谢谢,祝安康。
楼主:潇湘夜语  时间:2021-03-14 11:11:47
@贯众先森 2021-01-06 20:08:11
谢谢书单,也祝新年好
-----------------------------
新年好!
楼主:潇湘夜语  时间:2021-03-14 11:11:47
@剑之武者拐 2021-01-06 18:37:54
祝楼主2021年万事大吉,谢谢书单。
-----------------------------
新年快乐!
楼主:潇湘夜语  时间:2021-03-14 11:11:47
@tthappy2088 2021-01-06 16:24:04
祝新年平安
-----------------------------
新年快乐!
楼主:潇湘夜语  时间:2021-03-14 11:11:47
@涉江采芙蕖 2021-01-06 09:53:49
感谢如此用心的推荐,祝福作者安好。
这一年当真五味杂陈。惟一可以安慰的,只是以一日看一生,过好每一个今日,可能也就过好了今生。
往日不可悔,来日不去追,惟有于当下用心而已。
-----------------------------
新年快乐安康!
楼主:潇湘夜语  时间:2021-03-14 11:11:47
@夜雨宿巴山 2021-01-05 08:02:08
好贴。
有些时候觉得若没有经历过世事,未必真能读懂书中内涵。或许人生才是书的最好解读。
祝楼主新年安康。
-----------------------------
新年快乐安康。
楼主:潇湘夜语  时间:2021-03-14 11:11:47
@abian1222 2021-01-06 23:05:11
楼主也是北京人?那你觉得北京最好的书店是哪家?
-----------------------------
不好意思,很久没去过实体书店了,都是在网上买书。最后一次在实体书店买书,现在想想,可能在十多年前了。
楼主:潇湘夜语  时间:2021-03-14 11:11:47

四、《你一生的故事》;特德·姜著;李克勤、王荣生、姚向辉译。

特德·姜在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尽管只写了17部短篇小说,却在科幻小说殿堂内登堂入室,赢得了诸多科幻小说奖项,包括星云奖、雨果奖等,成了科幻小说领域令人高山仰止的存在。

《你一生的故事》和另外一本《呼吸》,收录了特德·姜这17部短篇作品的中译本,年初,我在kindle上开读《呼吸》,就被特德·姜的脑洞吸引了,随即买了《你一生的故事》的纸质版本,今年内,算是把特德·姜的重要作品都读了一遍。

特德·姜最吸引我的就是他大开的脑洞。这些脑洞有些是有科学依据的,如《除以零》中对数学的解读,《人类科学之演变》,对于未来超人智力的想象,想象别开生面,推论谨严,如果按照一般常说的“硬科幻”和“软科幻”之类区分,这类故事大约要算“硬”科幻小说吧?

特德·姜的故事经常给出奇异的设定,而这些设定不管看上去多么怪诞、荒谬,却又似乎总能与某些科学原理契合。他小说中的很多篇幅,包括对话,都用在了讲解设定与推演故事逻辑上,这些部分往往是故事中最为考验智力的部分。

其中不少设定,看似用的也是我们在其他科幻作品中常见的事物,如外星人、机器人、超级人类、穿越时间。然而,这类平常的题材到了特德·姜手中,总有办法演化出一个出人意料的故事:《你一生的故事》,一个好莱坞最擅长的外星人来访,变成了一场关于语言与思维方法的讨论,最终的触角直探入苍茫的时间,匪夷所思地用语言文字实现了时空的跨越。和未来的和解;有着蒸汽朋克风格的《七十二个字母》中。名字成了一串密码,植入一部自动机,就像装入了CPU,可以用来驱动机器。看起来,这个故事可能又是一部关于机器人产生自我意识的故事,但是特德·姜却陡然一转,转向人类即将灭绝,为了存亡继绝,需要人工合成胚胎,还要用七十二个字母代表人类的本质,赋予胚胎人类的精神。一个转弯,引领读者进入一片奇幻之地。《领悟》是讲述药物造就的“超级人类”,但这个超级人类拥有的并非蜘蛛侠、绿巨人一类的英雄人物,用超能力去除暴安良、拯救世界,他拥有的是超人的智力。不但可以轻易学习到大量知识,进入普通人类永远无法想象的领域,还可以了解自己的思想是如何构成的,洞悉全部自我,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大彻大悟。这种智力不断发展,主人公开始窥见事物背后的真相,掌控身边发生的一切,发现世间的规律,左右他人的思想行为。直到他碰到另一个具有同样超级智力的人,两人开始了一场智力的终极对决。小说最后,堪称特德·姜作品中最富戏剧性的一幕,为了不影响读者的阅读快感,我就不在这里过多剧透了。收入《呼吸》中的《商人和炼金术士之门》,看上去像个常见的穿越故事,还带点《一千零一夜》一样的民间传说味道。人穿过那扇黑色金属门框,回到二十年之前,读者可能以为要做一番改变未来的大动作,结果,小说却告诉大家,即便你知晓了结局,主动地干预,二十年后的一切结果仍注定无法改变。这就是特德·姜的讲述方式。

但特德·姜并非一味用匪夷所思的想象来炫惑读者,他对科技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保持着思辨。科技可能改变人类的生活,也会对人性提出挑战。这个话题,《你一声的故事》收录的《赏心悦目》,和《呼吸》中的《双面真相》有异曲同工之处,尽管两篇小说讨论的是完全不同的技术话题。《赏心悦目》说的是如何用“审美干扰镜”修正人的审美,通过机器使得人忽略美丑差别,改变以貌取人的习惯;《双面真相》则描述了一部私人微型摄像头,一部随时随地记录生活中一切的设备,以备人随时检索、查看,修正不靠谱的记忆。创意看上去并不玄幻,而且在我们看来,以目前的技术水平,甚至都可以部分实现特德·姜的设想。比如我们可以用美颜相机修正自己的面貌,互联网大数据也正在记录着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但是,特德·姜并不是为了描述一个神奇的技术,他提出的是对人性的思索。《赏心悦目》中,支持和反对使用“审美干扰镜”的双方似乎都言之成理,却都无法说服对方;《双面真相》中,当发现真相与自己的记忆截然不同时,读者也许要怀疑,我们真的需要那么清晰的记忆吗?还是任由头脑修正、摒除某些记忆,也许更符合人性?

相比科学,特德·姜的小说更在意哲学上的思索。《巴比伦塔》与其说是科幻,莫若说是一篇史诗般的寓言。如果按照最简单的物理原则,谁都能发现故事设定中最根本的破绽:如此高的建筑,巨大的压强会把底下的一切压碎,它不可能一直升高到天上。但这时候,最基本的物理原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一切看似无关的细节陈述之后,特德·姜想传递给我们的关于轮回与宿命的思索。人类不懈地试图进入天堂,当凿穿了天堂之底后,却重新回到地面。这里的意向,比《圣经》中的通天塔,更为深刻而丰富。《呼吸》这篇小说里,面对镜子,主人公拆开自己的大脑,去探寻生命之源,却发现了这个世界终将不复存在的事实。小说的描述中固然有科学理论的支撑,但在我看来,特德·姜是在解读人类生存的意义,在描述人类的宿命。

特德·姜用科学逻辑的推演、构建哲学的世界。在严密的科学猜想下,探讨的却是哲学命题,这可能是他的小说最具价值的部分,也使其迥乎于诸多平庸的作者。

特德·姜的很多故事充满宿命色彩,仿佛令人绝望,但他总是若隐若现,在小说中渗入人类情感的信号。《你一生的故事》里,当一个人已经看尽了自己的一生,知道女儿终会因意外事故死去,仍要按照已知的未来,一步步地活下去,去体验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软件体的生命周期》中,主人公对于虚拟游戏中电子宠物“数码体”如同家人般的情感,想尽一切办法,为一个虚拟的伙伴延续生命、创造良好的环境,解决在它们虚拟生命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教导它们去感知真实的世界。与其说在豢养虚拟宠物,不如说在养育一个孩子,弥漫其中的,是略带悲哀的亲情;《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里,尼尔对故去妻子莎拉难舍难分的感情,最终通过信仰得到升华。故事中天使带来的是赐福还是死亡并不重要,设定中的天堂与地狱都不会达成人类的愿望,但只要信仰在,便是救赎,这才是信仰的意义,也是爱的意义。特德·姜在这些故事中的情感并不以热烈的方式出现,甚而常常受到压抑,潜藏在人物内心深处,却绝不应被忽视。
楼主:潇湘夜语  时间:2021-03-14 11:11:47

想了想,今年读过的书中,中国作者里有不少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如鲁迅、沈从文、老舍、费孝通、张爱玲、汪曾祺,经典很多人都知道,并不需要我特别推介,但钱穆先生这本《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虽然既是经典作者、更是经典作品,但我想了想,还是有些话想在这里说说。

几年前,曾应邀为一本民国时期作者张纯明创作的《中国政治两千年》写过一段推介类的文字,印在书内作为导言。现在摘一段其中的话:“中国自辛亥年间天翻地覆后,已历三十年。见惯了国家积贫积弱,国势危殆之际,欲使国家自强之士,急于通过模仿西方政治制度,实现中国的崛起。民初共和宪政理想的破裂,军阀混战的荼毒,西方的国会、代议制纷纷登场,各类政党与政治学说消长泛滥,中国政治却始终未找到自己的位置。建一个政权的空壳,不过是新瓶装旧酒的把戏,并不会改变国人对政治的态度。照旧是一片散沙,各行其是,不过是军机处换成国会,皇帝换成大总统的舞台戏法,吸引得仍只有看客和野心家。“这段议论是就《中国政治两千年》的创作背景而发的,现在回头看,有些话未免说得武断了。

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主要落脚于汉、唐、宋、明、清的政治制度构架,按照中央政府、地方政治的组织制度、选举与考试制度、经济制度、兵役制度几个维度,勾勒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流转。看似说的只是框架,大而化之,但对于中国历史演变中,政治变化的方向、特点,制度建立的理由,政府机构设置的目的,都有着切要地描述、分析。对于廓清一些肤浅看法,厘清某些似是而非的概念,极有用处。

比如我刚刚提到的军机处与国会的区分,类别就有点不伦不类。军机处是皇帝的私人机构,受皇帝耳提面命,对皇帝负责;国会则是地方势力、精英阶层参与政事的场所,不管实际运作情况如何,至少在政治构建上,这两个机构判然有别,不能相提并论。虽然我如今的看法并非由于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得来,但我相信,如果当年我读过钱穆这本书,也许某些观点就不会那么想当然了。对于很多中国古代政治概念,还是有不少人和我一样,有许多模糊之处,读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对于把握中国古代政治状况,理解很多历史事件背后的政治背景尤为重要。

在钱穆先生描述中,可以看到中国政治制度一步步演变而来的轨迹,背后的历史渊源与现实需求。比如汉代制度借鉴了秦代,而诸多设置,其实是由先秦封建制演变而来。举例,如丞相的功用沿自贵族诸侯的管家,“九卿”中的“大鸿胪”,“鸿即大意,大胪是传达官”,原本是贵族之家礼宾待客之人的称谓,到了皇家,作为官职,就成了掌管外交之职。从这种名称的渊源上,不难看出其间有承继的关系。明代的三公九卿,回头看,其实在汉代已有雏形,又从唐代的三省六部承继了很多,到了清代,明代的很多政治构建也还在延续。

在承继之中,中国的政治制度也在发展、修正。如今回头看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会发现根本趋势是在逐渐加强集权。长期以来,我们的史家用西方理论套在中国社会现实上了,认为中国自战国之后就是封建社会了,其实,秦行郡县制之后,中国就基本摆脱了封建制度,即便偶尔有些人会有一些复古之举,看似要重回封建,但或似是而非,空有躯壳,或稍作尝试,就天下大乱,只能改弦易辙。如西汉末年的王莽改制,西晋初年司马炎的重行分封,到底没能形成气候,反而得了不少教训。观中国古代政治的整体趋势,其实是从封建制向中央集权的转化。这个千年的转化虽然缓慢,却势不可挡。为了与之配合,儒家的思想体系,选拔官僚的科举制度、庞大的政府体系,也应运而生。

汉代,作为政府首脑的丞相还拥有很大的权力,和皇权尚有各司其职、彼此制约的一面,但愈往后,政府的势力愈趋弱小,皇帝的权力逐步加强。到明清时,皇权极盛,政府成了行政机构,而非权力机构,越来越体现皇帝的意志,体制围绕皇权打转。皇帝清明还好说,要是皇帝糊涂,整个体制也就随之糊涂、糜烂。上面真糊涂,底下装糊涂,糊涂的世界,人人皆求难得糊涂。

在我那段推介文字里,提到了中国“一盘散沙”的状况,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钱穆先生也对 “一盘散沙”的说法有所提及,他说:“一方面说我们是封建社会,一方面又说我们是一盘散沙。不知既是封建,就不会像散沙。既说是一盘散沙,就证明其非封建”。要我看,并非封建社会就不会像散沙。只要看西方封建社会历史,便知道“一盘散沙”的状态在在皆是,更不必说中国春秋的乱世,更是封建社会“一盘散沙”的例证。

但中国社会的“一盘散沙”,在我看来,未必和封建有关,而恰恰是中央集权造成的。中央逐步集权,地方权力衰落,底下的官僚成了皇帝的附从奴才。既然国家大计是皇帝说了算,他们就安然在下,结党以自保,搜刮以牟利。而中国社会又庞大、平铺,集权并不能如臂使指,民间力量又被削弱,结果就是整个国家无法形成力量。一旦天下兴亡,匹夫往往漠然置之,当做肉食者谋的事,与己无关,国家也就真是一盘散沙了。

然而,我们也不能对中央集权制度简单加以贬斥。中国一直以来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古代,维持一个庞大帝国的稳定,使得政令能够统一、文化传统能够划一,维持国家民族持续的生命力,中央集权制度是有其优势的。为掌控如此规模的土地和人口,中央政权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官僚体系、赋税制度、兵役制度、人才选拔机制与之配合,才能保证国家机能的正常行使。

钱穆先生有一个重要立场,认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不可用专制、黑暗之类词语概而论之。钱穆先生论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也着眼于制度设置的目的、实操的方法,从中看到制度设立的初衷。制度永远都有漏洞,随着环境的变化、人事的更迭,当初解决问题的方式,开始不适应新的状况,漏洞可能越来越大,终于使得原有制度无法施行。此时,集权的政府就需作出相应的变化,重新恢复秩序。若此时官僚机构腐化、皇帝纵使英明,也很难力挽狂澜,何况昏君庸帝比比皆是,天下也就随之大乱。但如果因此就说之前制定的制度一无是处,就有失公允了。

历史的得失要放到历史的环境下看,如果在某个历史阶段上,横向比较,中国古代的某些政治制度相对于当时的其他国家,反而是先进的。例如科举,给了平民百姓一个晋身上升的阶梯,也为国家选拔优才提供了一条相对公允的通路,打破了士族高门对政府的垄断。比起欧洲中世纪贵族老爷才能做官的制度,科举制度怎能不说是一种进步。至于之后科举愈发僵化,弊端丛生,那是执行中不断发展出的问题,该另做讨论。

作为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很多观点的确高妙,但也不乏可商榷之处。比如,他强调中国古代社会逐步发展成了一个平等的社会,“若要将平等,中国人最平等”,而论据是,魏晋,直至唐代,很多高门大族的势力被逐渐消解,平民得以参与国家政事。但是,这不过是打破了某些世袭制度,新形成的阶级并非带来了大众的平等。且不说皇帝的威权,即便官与吏之间,也等级判然,身处一乡,士绅与平民百姓之间,也有一道森然壁垒。这样的关系,称之为平等社会,实属牵强。钱先生还谈到“中国人最自由”,我觉得更属于奢谈,大概只能说,比欧洲中世界的农奴更自由一点罢了。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固然不该一概称为专制、黑暗,但做过分美化,恐怕也有失分寸。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虽然不过是钱穆先生的一部演讲集,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却是一部极好的入门之作。钱先生在短短的篇幅内,结构清晰、体系精严,又往往能在罗列陈述中,用只言片语,指出问题的重点、背后的奥妙,这种举重若轻的功力,背后还要有丰富的学养和精于思辨的头脑、缜密合理的科学方法才行。
楼主:潇湘夜语  时间:2021-03-14 11:11:47
@ty_铁甲小宝257 2021-01-10 14:16:32
楼主之不易,在我心头,顿感三座大山压顶一般,祝老兄早日渡过难关,愿嫂子康复顺利!
-----------------------------
感谢祝福,也祝兄新年安康,阖家幸福。
楼主:潇湘夜语  时间:2021-03-14 11:11:47
@江南有紫衣 2021-01-08 16:06:08
凡是过往, 皆为序章,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默默读完了潇湘兄的贴首一段,中年人的哀而不伤,实属不易。希望2021年兄能牛转乾坤。
后面的荐书书评待慢慢看。
-----------------------------
感谢,愿兄新年安康幸福。
楼主:潇湘夜语  时间:2021-03-14 11:11:47

六、《说吧,记忆》;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王家湘译。

纳博科夫说,他最初想把这部回忆录定名为《说吧,摩涅莫辛涅》,摩涅莫辛涅是希腊神话中的记忆女神。但这个书名遭到其他人反对。纳博科夫没说反对的人具体有谁,但我估计出版社编辑该是反对者之一。因为纳博科夫列出的反对意见是:“小老太太们不会要求买一本连书名都读不出来的书的”,这口吻太像编辑大人的了。

我觉得这个反对意见是中肯的,如果中译本也用这个名字,没准很多人会说,这个叫摩涅莫辛涅的家伙到底干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非逼着他说出来。

但以纳博科夫的调性,他一定更喜欢《说吧,摩涅莫辛涅》这个书名,当他说出关于书名原由的来龙去脉时,我仍能感到他内心深处的一丝不悦,隐隐透在行文中。纳博科夫是出了名的自傲,一些文学史上著名作品、赫赫大家,在他眼中不值一哂。他的行文又以华丽著称,书名用点古希腊神话的典故,才是本色出演。但客观说,掉书袋这件事的确要适可而止,《说吧,记忆》尽管通俗,但这份直白,使这本书听上去更具力量。

《说吧,记忆》是一部回忆录,但纳博科夫不是那种会规规矩矩,遵循时间线,平铺直叙讲述自己成长经历的人。他重新编排了素材,用多变的角度拼接故事。有时,一个章节从某个中心人物的角度来讲述,比如第二章以母亲为主角,第三章主要讲述卢卡舅舅的故事,第九章是对他父亲的回忆。第五章中,法国女家庭教师担当起串场角色,纳博科夫甚至以小说的手法,以女教师的视角,虚构了她初次来纳博科夫家时路上的所见所闻。有时一个贯穿章节的主题,会连接起不同人物,比如第四章通过讲述自己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教育,纳博科夫勾勒出几个家庭教师的形象,在第八章中,又用几位男家庭教师的形象,继续了这个主题。第十二章,缠绵萦绕的,是与恋人塔玛拉曲折的情感经历,直到红军与白军你死我活的内战将两人分开,俨然是一部悲欢离合的独立爱情小说。纳博科夫随心所欲地展示着自己对技巧、手法应用的自如,人物、事件以现代小说的方式纷至沓来,串起半生的光阴。

当然,无论作者如何设计种种巧妙的手法,旁敲侧击也好,貌似置身事外也好,自传最后的主角总归是作者自己。所以,《说吧,记忆》不管如何变幻技巧,仍旧是极其个人化的。第六章里,纳博科夫讲述自己一生痴恋的蝴蝶,第十一章回忆自己如何开始写诗。都是极其个人化的叙述。第十三章中,围绕自己全家流亡后,自己在剑桥的学习展开,将父亲的被刺杀融入其中,也是主管视角的叙述;回忆尽管可以分享,成为公之于众的历史,但本质上, 一切回忆都是私人的,带着主观情绪与体验。

《说吧,记忆》中三十七年时光,在纳博科夫笔下是诸多意向的闪烁。书中的描述,对我而言,更符合我对记忆的认识:它们总是由一些无法磨灭的鲜明画面串接而起,画面之外,常常是模糊的迷雾、无际的黑暗。记忆是破碎、断续的,伴随着深刻的孤独。

马尔克斯的回忆录《活着为了讲述》充满细致丰满的情节,栩栩如生对话,然而,我很怀疑这中间有多少是马尔克斯虚构的记忆。在纳博科夫笔下是难以看到的,像他珍藏的黑色的剪贴簿,一个个剪贴的物品,刻画下记忆的一鳞半爪:在夏天的斜阳下,纳博科夫曾特意骑着自行车经过一所木屋,马车夫的女儿波兰卡就站在屋边,远远看着少年纳博科夫,脸上焕发着奇妙的荣光;在故乡的沼泽边,玫瑰红边缘的粉蝶,灰色大理石花纹的眼蝶,幼年纳博科夫的狂喜蕴藏其中;在即将离开欧洲大陆之际,那出现在视野中,辉煌巨轮的烟囱;这些形象将在未来一次次进入纳博科夫睡梦的隐秘之处,又蜿蜒从他的笔下流出。

作为普通读者,最容易感兴趣的,还是纳博科夫十岁时的那一段往事:高雅的北欧列车带着纳博科夫全家去往高雅的巴黎,在海滨小城比亚里茨,纳博科夫碰到那个叫科莱特的小女生,她只比他小几个月,发出小鸟一样叽叽喳喳的声音。纳博科夫对科莱特的激情几乎超过了他对蝴蝶的热情,有着一个金币的纳博科夫,甚至设想要带着小女孩私奔。当然,一切只是儿童的一场梦,哪怕纳博科夫依然记得最后一次看见科莱特时,小女孩衣着的某个细节,记忆中的小女孩总是推着铁环在他身边越跑越快。

看到这段回忆,所有读过《洛丽塔》的人一定马上想到在《洛丽塔》开篇不久,主人公亨伯特在海滨邂逅的十二岁女孩阿娜贝尔的情节。两个孩子痴迷地相爱。然而,阿娜贝尔却因因伤寒死去,亨伯特从此陷入对小女孩的迷恋,这才有了若干年后,中年亨伯特和十二岁少女洛丽塔的惊世之恋。读罢《说吧,记忆》,我们才知道,纳博科夫是让科莱特的灵魂走进了《洛丽塔》。实际上,如果熟悉纳博科夫的小说,会在《说吧,记忆》中发现很多似曾相识的情节。

第一章是提纲挈领的一章,是纳博科夫为整部书做的引子。但我估计,对许多读者而言,读完第一章是件很困难的事。如果这些文字出自一位以中文为母语的作者,只能说是糟透了的中文。不少人恐怕会因为实在读不下第一章,放弃了对全书的阅读。看得出来,翻译者倾尽全力,力图将纳博科夫英文写作中繁复的长句用中文表达出来。初读的中国读者可能需要一点耐心,适应一下绵长、缠绕的句式。习惯之后,应该还是能够察觉出纳博科夫特有的细腻与丰富的。

读纳博科夫可能不会是一种轻松愉悦的体验,但这个有趣的灵魂还是值得花一点时间去理解。去亲近,去听一听他斑斓飞舞的记忆。

楼主:潇湘夜语

字数:29556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21-01-01 22:56:20

更新时间:2021-03-14 11:11:47

评论数:18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