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2020我的年度荐书

2020我的年度荐书

楼主:潇湘夜语  时间:2021-03-14 11:11:47

七、《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

对宏大的中国历史而言,《叫魂》书中讨论记述的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但历史学者的着眼点,除了从宏观角度论述历史走向,用大的历史事件来解释历史兴亡得失、社会发展规律,也可以在细部着眼,见微知著。今年读了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后,再来读美国人孔飞力这部《叫魂》,可说是把钱穆描述的某些概念,放在一个小的历史片段上加以微观,从毛细血管中看中国历史大循环。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个被诸多历史叙述忽略的小事,却能折射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某些最基本的问题。一个荒谬的开始,一个荒谬的结局,背后却有着环环相依的因果链条。发生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的“叫魂”案件,究其根源,却有着满人与汉人的民族矛盾、人口膨胀带来的经济挑战、文化思维中的固定模式,官僚制度运作模式中难以解决的痼疾等,看似荒谬的果,背后却有着复杂的因,一步步演化而来。

1768年的叫魂案,起点只是一些捕风追影之事。比如在浙江德清县,有一个农民沈士良找到造桥的石匠吴东明,拿出一张写着侄子名字的纸片,希望造桥时,吴东明能够把这张纸贴在桥桩顶上,用大锤击打,埋入桥底。因为他一直和侄子不和,听人传说,石匠有法术,这样做就能摄取他侄子的灵魂。吴石匠直接把此人扭送到衙门,沈士良被打了三十板子,加以惩戒。然而,事情并没有因此了结,关于“叫魂”的传言因此事迅速扩散,安徽、江苏、山东,直至直隶、京师。人们纷纷传言,有人通过剪掉男人的辫子,或女人的衣襟,窃取人的灵魂。紧接着,就是各地陆续有一些流浪乞丐、游方的和尚、道士被指认为剪辫做法之人,有的说他们用迷药迷倒他人剪辫,有人指控他们身上带有做法害人的道具,有的甚至只因为口音不同,被当地人怀疑为剪辫妖徒。被指控的人往往遭到当地民众的围殴,被抓进官府处置,有的甚而被愤怒的民众当场打死,或被迫自杀。

作为有一定知识文化水平的官员,对无凭无据的“妖术”传闻大多并不信以为真。有的官员因没有证据,释放了剪辫的嫌疑人,有的还发现其中有栽赃、抢夺行为的存在,不但释放了衔冤者,还惩治了胡作非为之徒,算得上颇为公允。但对于官僚们,更重要的是,为了自身利益,这种事件,最好消弭于无形。辖区的稳定,事关他们的官声政绩,对日后升迁降黜至关重要,不让这种恐慌酝酿成更大的骚乱,不令上封,尤其是至尊的皇帝知晓,就成了官员处理问题时关心的重点。一旦问题扩大,就会成为他人弹劾自己的理由,在上下夹击之下,官僚们希望把一个非常事件转为常规事件,纳入官僚处理问题的惯例中。

但是,即便官员拥有一定权力,他们的愿望也不能完全左右事态的发展,民众的恐慌却并不因官府的判决和压制而消失,反而愈演愈烈。随着事件扩大,总有些官员担心纸里包不住火,决定要向上封汇报。山东巡抚富尼汉终于向乾隆奏报了此事,在山东境内发现的一些剪辫嫌疑人,招供说自己是受江南某些僧人、道士的蛊惑指使,来山东施行妖术的。富尼汉感到,这是一群有组织的人,背后可能有人在有更有计划地在制造混乱,以达成其不可告人的目的。而这种危险性,恰好是乾隆最担心的。

在乾隆心中,“妖术”是否为真并不重要,“妖人”试图通过这种恐慌制造混乱,颠覆满清的统治,才是最大的威胁。在朝廷的逻辑中,神灵是护佑帝王的,而民间的祭祀、通灵法术等与神灵交往的行为,都带有非法性质,是“妖术”。剪辫摄魂妖术,又是有组织的施行,看上去更像隐藏着颠覆政权的阴谋。一旦任其蔓延,一定会对政府构成严重挑战。

满清入关后,关于汉人按照满人方式剃发就产生过巨大争执,以致无数人头因之落地。到乾隆年间,经过一百多年,满清统治已稳固,剃发似乎已不成为问题。但剪辫却成了一个信号,依然可以看做对满清统治合法性的挑战,这也触动了乾隆最为敏感的神经。

就这样,几个信号交织在一起,让叫魂案在乾隆心目中变成了谋反案,于是,乾隆一次次严词下诏,督责各省官员,全力清剿剪辫妖人。他认定,官僚们之前一定在隐瞒事实,蒙蔽上听,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惯常招数对待叫魂案,现在,他要亲自干预。

《叫魂》中,孔飞力对清代官僚制度做了透辟的分析:乾隆统驭官员尽管有一套制度性手段,然而,实际上这套制度已经僵化,漏洞百出,很多不过徒具形式。官员早已有了一套应对之策,他们官官相护、隐瞒塞责,维护民众稳定,只为了应对来自君主的压力,上下其手,左右逢源间,为维护自身和官僚集团利益而遵循着”潜规则“。尽管有所谓”密折“制度,允许高级官员秘密地、直接地向皇帝奏报,乾隆也刻意在各地安插自己的眼线,汇报情况,监督当地官员作为。但即便如此,也很难达到乾隆想要的效果,只有例外的事件,如叫魂案,把它上升到政治罪的高度,加以谋反的罪名,成为威胁大清基业的严重事件,乾隆才可能抛开官僚们得心应手的规则,让自己权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更加有效地管理、整顿庞大的官僚机构。

皇帝要治理官僚中的怠惰、因循、欺瞒,初心未必是坏的,然而,皇帝的一次错误判断,专制力量的随心所欲,司法制度的缺席,却能让荒谬变成荒诞,把恐慌变成灾难。为了应对来自皇帝的压力,各级官员不得不想尽办法,遵从皇帝指示,去查找叫魂案的元凶祸首。一个原本子虚乌有的事件,何来元凶呢?官员就只有想尽各种办法塞责,于是,更多无辜的人被屈打成招,制造出无数冤案,叫魂案却依旧扑朔迷离。乾隆愈发恼怒,干脆让各省官员把叫魂案犯押解到承德避暑山庄行宫,由军机处官员亲自审理。

然而,到了军机处,案犯纷纷翻供,无数所谓案犯只是刑讯逼供下的屈打成招。他们随口编造的供词,不过是为了摆脱生不如死的刑讯,官府提供的证据更是破绽百出。真相慢慢浮现。军机处官员只得小心翼翼地向乾隆奏报了结果,乾隆这才意识到,自己错了。

然而,皇帝是不能承认自己犯错的,政府的尊严也要维系。乾隆一面下诏,停止继续剪辫叫魂案,以免滋扰地方,一面又坚持谋反阴谋的存在,指责各级官员养痈遗患,以致事态蔓延。最后,被抓的剪辫犯大都无罪开释,部分官员受到降职等惩罚,叫魂案尘埃落定。

如此荒诞不经的事件,竟然一步步,祸及多省,让无数人的生活发生改变。一份圣谕,叫魂案结束了,但那些经历了酷刑的人如何呢,那些被愚民无辜打死的,受刑之后死在狱中的,落下残疾的,谁还会关心他们的命运?谁又该为这件事负责?

帝王、官员自然难逃其咎,是他们的颟顸,一手导演了这幕黑色大剧。然而,下层民众在叫魂案表现出的残忍戾气、贪婪无知,也让人触目惊心。德清县案件的缘起,竟然是因为一座寺庙嫉妒另一座寺庙香火盛、收入好,就四处散播谣言,说有人在去那座寺庙的路上剪辫招魂。想借此让进香之人转到自己庙中来。而谣言四起之后,就不断添枝加叶,变得愈发离奇,终于酿成一场民间大恐慌。

在孔飞力的分析中,这种恐慌发生在乾隆盛世并非没有原因。经过清初几十年的发展,到了乾隆年间,中国的经济规模已颇为庞大,但与之同时出现的,是人口快速增长、通货膨胀、土地资源紧缺、生存竞争激烈,大量人失去土地沦为流民。民间对于妖术的恐慌,背后其实是对自身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恐惧。那些看来游手好闲,而又同时似乎拥有一点非自然力量的游方僧道,那些难免有些鼠窃狗盗、半乞半抢行为的乞丐,成为他们提防、厌恶的目标,惟恐这些人对自己原本已经艰难的生活带来坏的影响。

当叫魂的传言出现后,无数的愚民既不敢,也没有能力反抗质问官府,就把一腔戾气释放到更加弱小无助的人身上,四处流浪的人就成了攻击目标。当官府开始严厉对付招魂案时,更有人出于私利,借机打压他人,达到自己的目的。捏造、栽赃、构陷手段层出不穷。在整个叫魂案中,人性之恶,彰显无遗。正是这些既因脆弱而恐惧,又因无知而狂暴,因自私而残忍的民众,让叫魂案的灾难愈演愈烈,乌合之众的破坏力演化成多少人间悲剧。而更可悲的是,他们并不自知。

《叫魂》从头到尾,讲述的都是清代史实,没有一段对比联系到现代中国,也不存在任何影射与暗示。然而,孔飞力说:“我这本书也是在写今天的中国‘,今日,距离孔飞力写作《叫魂》又过去了几十年,我们是不是还能看到《叫魂》中描述的人、现象与思想?

研究历史,本质上仍是研究现实,后来者若不反思历史,难免重蹈覆辙。
楼主:潇湘夜语  时间:2021-03-14 11:11:47

八、《老巴塔哥尼亚快车》;保罗·索鲁著;陈朵思、胡洲贤译。

《老巴塔哥尼亚快车》记述的是一个人的长途旅行。书中旅程从美国东北部波士顿的一辆地铁上开始,中止于阿根廷南部的巴塔哥尼亚高原,此地已接近南美洲的最南端,再向南,就是麦哲伦海峡,隔海相对就是南极大陆了。这段纵贯了大半个美洲大陆的旅程,按照作者保罗·索鲁的习惯,总是尽量搭乘火车来完成。他前后换了二十二列火车,只在个别旅程租了汽车,到巴拿马时乘坐了飞机,因为去那里的火车停运了。除此之外,旅程的大部分都在铁轨上跨过。

尽管以游记闻名文坛,保罗·索鲁的游记又不太像游记,倒更像一部小说。虽然没有杰克·凯鲁亚克那般狂乱恣肆,但保罗·索鲁的腔调风格还是卓然不同流俗。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那就是:毒舌。

此人绝不是一个旅游目的地政府喜欢的旅游攻略作者,尽管他作为游记作者名声在外,但想靠着他的游记为当地提升知名度,吸引观光客,绝对是痴心妄想。我甚至可以说,保罗·索鲁是一个“煞风景”的人。看过保罗·索鲁的游记,可以让计划旅行的人泄气,让住在当地的人生气!

对他而言,那些闻名遐迩的著名景点并不重要,事实上,他也没有去什么有名的景点。勉强算有些名气的,也就是秘鲁的马丘比丘——印加人失落的城市。而他甚至没有用什么笔墨去描绘这座巨大的遗迹,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在讽刺和他同行的美国游客们。

此兄有点怼天怼地的气势,明明出门旅游,在旁人看来是潇洒惬意的享受,他却一路吐槽,愤愤不平。同行旅伴,能让他产生好感的简直是稀缺动物。一个宣传素食和禅修的女大学生,被他冷嘲热讽;一个人站在火车窗边说窗外景致像西伯利亚大铁路,他直接反驳:“不像!”;一个列车员赞美铁道边棚户里的住户,过着宁静安详的田园生活,他直接质问对方,如果也住进这样的房子,感觉会如何。孤身旅行在外,腹诽一些也就罢了,还要主动挑衅,控制不住要批判他人,这样的人只能说属于天生毒舌,无可救药。在利蒙,当他找不到旅馆,差点露宿街头时,一个曾在火车上和他攀谈的人,热情地让他住进自己的房间,保罗·索鲁尽管在之后表示了感激之情,可还是没在文中留一个口德,在前面的叙述中,对人家在火车中的饶舌做了无情讥讽,简直是恩将仇报的典型。

这样一个人,也的确没什么人适合做他的旅伴,还是让他一个人时而看看车外情景、时而看看车内人,或者拿本书,进入书中世界。在旁人看来,这种旅行有些孤独。但这可能恰恰是保罗·索鲁的追求:孤独的旅行,观察、发现,愈是孤独,愈容易发现他人所不见,感知平凡风景后,容易被人忽视的生活真相。在旅行上,尽管保罗·索鲁和杰克·凯鲁亚克的风格完全不同,但他们至少有一点共同点,他们都不在乎目的地,而只在乎“在路上”的感受。

在《老巴塔哥尼亚快车》里,没有今日很多社交网络上的旅游攻略,对美丽风景的抒情,关于淳朴民风的田园牧歌式的赞颂,处处有“到此一游”的炫耀,和说走就走的故作潇洒。在这本书中,刻薄、嘲弄才是基调。没有异闻掌故,没有山川物产的科普教育,偶尔涉及部分历史源流,也只是简单几句带过,并不做深入铺陈。更多的,还是生活,普通人的生活,发生在车上车下,肮脏、混乱的城市街头,贫瘠、荒芜的乡村。

整个旅程中,保罗·索鲁只是冷眼旁观,时不时就出言讥刺一番。对于他旅经之地糟糕的气候,脏乱的景物,差劲的服务、当地官僚的作风,他从不吝惜贬损的语句。墨西哥的民族主义可笑至极,让他毫无想再见墨西哥城一面的念头,因为这座城市“令人迷失”。危地马拉是挫败之城,萨卡帕是恐怖极了的城市,秘鲁政府已经彻底破产,阿根廷处在政治蒙昧之中,巴拿马的殖民者自大而蒙昧。连他在巴拿马做演讲,台下的中学生听众也可以成为他讽刺的对象,活脱脱就是一群“熊孩子”,而他自己也实在没有为人师表的样子。

《老巴塔哥尼亚快车》故事里最常投注的焦点不是风景,而是人。保罗·索鲁在书中投入大量笔墨描述旅途中遇到的人,墨西哥做走私的列车员,仗势欺人的海关人员,在韦拉克鲁斯寻人的妇人,圣何塞酒吧中碰到的美国人,波哥大的乞丐与流浪儿,在卡利采咖啡豆的工人,每一章、每一段旅程都充满对人的描述,神情、对话、行动,加上保罗·索鲁的吐槽,构成旅程的主旋律。尽管大部分只是旅途中偶然相遇,很多都是火车上同行的旅客,有些连名字也不知道,他仍旧可以花费很多笔墨在他们身上。他可以描述如何在圣萨尔瓦多和几个当地人去看一场如同战争般的足球赛,在巴拿马,甚至用大段文字去记述与殡仪馆工作人员的对话,中间夹着对棺材和焚尸炉详尽介绍。

最有意思的一段旅程发生在一个客厅里,一个盲眼人坐在保罗·索鲁对面,而保罗·索鲁竟然可以肯收起自己讥嘲的嘴脸,用崇敬的语气描述这个人,还按照对方要求朗读文章。这个盲人就是博尔赫斯,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保罗·索罗进行了这次旅程中唯一一次的朝圣。尽管之前他也曾多次参观过教堂,但只有在博尔赫斯面前,他才真正怀抱朝圣的心态,把一整章的内容奉献给了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告诉保罗·索鲁,巴塔哥尼亚什么都没有,保罗·索鲁也知道那里什么都没有,但还是按照自己的计划坐上开往巴塔哥尼亚的火车。当他终于来到巴塔哥尼亚,他说:“我知道自己在什么都不是的地方”,然而:“什么都不是的地方, 还是一个地方。”也许,这整个旅行也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人在描述走过的路。就像这个世界,也许什么都不是,却仍是一个个生命留下的痕迹。

所谓《老巴塔哥尼亚快车》(英文名《The old Patagonian Express》), “老”字用的很恰当。穿越美洲大陆的火车,尤其进入墨西哥之后,一路向南,很多火车都像垂暮老者,步履维艰,经常莫名其妙停下来。有时会在一个荒芜的小站上一等就是数个小时,谁也不知道火车何时会重新开动,仿佛要待这里,直到天荒地老。不过,保罗·索鲁显然并不急着赶到终点,等待也是他旅程的一部分。

保罗·索鲁不止曾乘坐火车穿越美洲大陆,他还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坐火车横越中国。黑龙江朗乡,青海格尔木、西藏拉萨、新疆吐鲁番,他到过的中国地方,超过大多数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他的这次中国旅行见闻被他记入一本叫《骑乘铁公鸡:搭火车横越中国》的书中,我本以为这本书的简体中文版短时间内很难在大陆地区出版,却意外地在今年年底看到了这本书的中文版,只是题目化成了《在中国大地上》。虽然,这本书英文原名《Riding the Iron Rooste》,应该翻译成什么大家不难判断,但采用如今的书名,同为出版业内人士,我也很理解出版者的苦心。年底我刚买了这本书,还没来得及看,但按照保罗·索鲁的风格,估计会招致很多爱国志士的口诛笔伐。倒不是说中国人格外的脆弱,接受不了批评,我估计,如果拿着《老巴塔哥尼亚快车》给南美洲人看,也会得到类似结果。一个毒舌,在第三者看来也许是一个有趣的人,但作为被吐槽的对象,永远都不会感觉愉快。所以,如果你不喜欢保罗·索鲁,我一点都不奇怪。好在保罗·索鲁也不在乎,毕竟他已经用他的多部游记,把多半个地球的人都得罪完了,也不在乎遥远的东方多一两个讨厌他的人。
楼主:潇湘夜语  时间:2021-03-14 11:11:47

九、《二手时间》;S·A·阿列克谢耶维奇著;吕宁思译。

这本书我写了一篇二千多字的书评,但刚发出来就被天涯删除了,所以只能在这里开个天窗了。
楼主:潇湘夜语  时间:2021-03-14 11:11:47

九、《二手时间》;S·A·阿列克谢耶维奇著;吕宁思译;中信出版社。
楼主:潇湘夜语  时间:2021-03-14 11:11:47

十、《现代日本史:从德川时代到21世纪》;安德鲁·戈登著;李朝津译。

第十本的书评也被天涯删了,只能看到上面那段草桥兄的评论,这里开个天窗。

在我的博客和公众号上,我还会把相关文章发出来,各位可移步。

天涯,呵呵……
楼主:潇湘夜语  时间:2021-03-14 11:11:47
@Free福瑞 2021-01-29 17:58:46
人生困惑,多有不如意之处,想问下前辈是否有可以让自己心无罣碍,一往无前的法门
-----------------------------
抱歉,没有一无罣碍的法门,人间不舍。只有带着不舍往前走,因为不得不走,因为其他人需要我走。
楼主:潇湘夜语  时间:2021-03-14 11:11:47
@鋆鋆宝贝2017 2021-01-22 06:30:44
楼主能不能推荐几本适合中学生看的书,学校推荐之外的,谢谢
-----------------------------
我都不知道学校推荐什么,所以不好乱推荐,而且推书单,一直觉得是无聊之事,其实课外书,要根据孩子兴趣才好,普适类的书其实是不存在的。

我个人可能只对文史之类略有了解,如果建议的话,文学类大概推荐汪曾祺、阿城、高尔泰、北岛这些人的书,可以一读,大概不在学校推荐之列吧,但具体我也不知道。让孩子了解一些好的现代中文表述,也许对语文有点用吧。
楼主:潇湘夜语  时间:2021-03-14 11:11:47

九、《二手时间》;S·A·阿列克谢耶维奇著;吕宁思译;中信出版社。

前两年读过一本美国人安东尼·马拉创作的小说《我们一无所有》,内容既涉及苏联时期,如斯大林的肃反运动、劳动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也包括苏联解体后寡头对财富的攫取、黑帮肆虐、民族分裂、车臣战争。从技巧上,《我们一无所有》无懈可击,结构的编排,故事的铺陈,背景的设定都精巧回环,饶有气势。然而,如果有人愿意把它和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放在一起读,就发现,隔着大洋去描述另一个国度,不管你多么熟悉这段历史,甚至曾经亲历某些事件,但中间总仿佛有什么东西,隔绝了温度、触感,那是写作技巧无法弥补的力量。浮光掠影的投射照不亮灵魂深处。

《二手时间》中的很多故事都能找到泪点,因为书中凝聚了无数人的苦难。关于痛苦、悲伤,大概每个人都有许多可以倾诉的东西,可以写成无数本书。《二手时间》中的不同之处在于,尽管倾诉者的年龄性别各不相同、经历差异迥然、社会地位千差万别,看待事物的方式也大相径庭。但不管他们是在追述苏联时代,还是描绘当下的生存状况,他们的叙述背后都有一个巨大的历史背景——苏联的崩溃。

书中叙述者,有参加过十月革命、卫国战争的老军人,有老年知识分子、中年女工、血气方刚的大学生,对生活绝望的餐厅女服务员,莫斯科打工的中亚移民。他们有的遭遇过莫斯科地铁站的恐怖袭击,失去了自己至亲之人;有的经历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的种族冲突,从屠杀中侥幸逃生;有的见证了苏联的辉煌时刻,有的则在劳改营中九死一生。有的老人经过了十月革命和卫国战争,还要目睹自己曾经为之战斗的国家土崩瓦解。他们的叙述不管重点在什么地方,苏联崩溃的影响都清晰可见,这群被历史左右,被命运裹挟的普通人,他们的心态丰富而纠结。历史为这些苦难提供了更深的意义,个人的苦难,和国家的、民族的命运,乃至历史的宿命连接在一起,让《二手时间》中普通人的口述在一个巨大背景之上,拥有了完全不同的景深。

今年读的另外一本和俄罗斯有关的书是《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讲述1991年苏联解体前后发生的故事。作者沙希利·浦洛基是美国人。此书中,浦洛基厘清了一个重要误会:美国政府曾宣称自己搞垮了苏联,赢得了冷战。而实际情况是,苏联是从内部崩溃的,美国政府为了自身利益,甚至在最后关头曾经希望保持苏联的完整,然而,事态却无法按照美国人的计划运行,苏联各个加盟共和国选择了让这个帝国寿终正寝,他们才是真正终结冷战的人。

然而,苏联解体了,这些帝国终结者,却很快陷入了失望、迷惑。他们以为只要将西方的一切移植到苏联,人民就能过上和西方发达国家一样富足安乐的生活,但现实却让很多人的生活陷入比苏联时代更加严峻的困境,这种困境有些是是物质层面的,而更多却是精神层面的。于是,有人开始选择忘记古拉格和几百万人被饿死的乌克兰饥荒,去赞美作为超级大国的苏联,怀念斯大林时代让全球畏惧的无限风光。无论他们基于何种目的去怀念过去,本质上,都是对现状的不满。

有仍热爱“同志”称谓的老共产党员,有的痛恨戈尔巴乔夫,仍珍藏着苏联的护照,慨叹眼看着社会主义在自己面前死亡;有的曾经在厨房里讨论禁书,骂苏联政府,讲政治笑话,有的在“八一九”事件后,冲上街头,保卫俄罗斯议会“白宫”,面对隆隆驶来的坦克,高喊着叶利钦的名字;他们观点截然对立,如果遇到一起,会激烈地辩论,甚至彼此咒骂,乃至攘臂挥拳,但他们曾经都是真诚的、天真的,坚守自己的理想。然而,现实却让他们失望,触目惊心的人间悲剧,每况愈下的社会境况,让他们痛苦。无论他们持何种立场,他们身边的世界都在变得糟糕。后苏联时代尖锐的社会问题,让旧日的的家园面目全非,而他们自己也早已改变。

如果伟大的、恢弘的变革,不能为渺小、卑微的人带来幸福,减轻痛苦,反而增加了他们的苦难,当初所做的还有什么意义?究竟在什么地方做错了,才让如此众多的人陷入深重的苦难?哪一条才是正确的道路?书中有人在问,下一个人会是谁,是新的戈尔巴乔夫,还是新的斯大林,来左右俄罗斯?曾经属于苏联的各个国家,将向哪里去?今年,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冲突,不过是延续了早在苏联时代就有的矛盾;格鲁尼亚、乌克兰与俄罗斯的争端是埋下的火药桶,可能随时因为一点火星而爆炸。苏联时代早已过去,但历史不是一扇门,关闭后就隔绝了一切。历史会像身后的影子,紧紧跟随。

苦难并不是礼物,多灾多难并不一定能让一个国际吸取教训。灾难夺取了生命,痛苦摧毁了无数人的心灵,而一切的苦难,都由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来承受。《二手时间》最后一章的故事,来自一个白俄罗斯大学生的口述。2010年她参加了抗议卢卡申科选举舞弊的游行,遭军警殴打,被关押了一个月,被释放后又被学校开除,只得离开家乡来到莫斯科。当我读完这本书不久,阿列克谢耶维奇所在的白俄罗斯正动荡不安,而十年又已经过去了。1994年当选白俄罗斯总统的卢卡申科,至今仍是白俄罗斯总统。如《二手时间》叙述者口中不断出现的1991年一样的场景,一次次地重复出现。2020年也会成为白俄罗斯历史中的高频词汇,也许对白俄罗斯人而言,会比“新冠”更触目。如果痛苦被不断重复,痛苦的意义又是什么?阿列克谢耶维奇在《二手时间》中向全世界展示椎心泣血的苦难,又有什么意义?

苦难的背后,还应该有善良、希望、理性的光辉。对苦难的记录,既是铭记,也是对未来的探寻。任何人都无法回避,更无法遮蔽。

北岛有一首名为《无题》的诗,不妨用做《二手时间》的注脚:“

假如爱不是遗忘的话
苦难也不是记忆
记住我的话吧
一切都不会过去
即使只有最后一棵白杨树
象没有铭刻的墓碑
在路的尽头耸立
落叶也会说话
在翻滚中褪色、变白
慢慢地冻结起来
托起我们深深的足迹”

不知到什么时候,中国才能够出这样一本书,为我们记录一些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曾经经历的苦难。
楼主:潇湘夜语  时间:2021-03-14 11:11:47
@若啬 2021-02-21 13:30:26
文字做图片,我一般参用的方法:
————————————————
把文字文件(如word)打开,放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按打印屏幕键(print screen )
复制(Ctrl键 + 字母c键)
打开画图软件(Paint)
按粘贴(paste )
用选取功能(select),选取要的内容
复制(copy)
开一新画图
粘贴 (paste)
存图片(save),给个文件名。
——————————————————......
-----------------------------
谢谢分享给大家。

您这个稍微复杂一点,我告诉您一个方法。

word或wps都可以另存为pdf,pdf本身其实就是图片格式,然后随便用一个截图软件,windows10自带有,微信、qq也都有,截图就可以了。

或者更简单的,用浏览器chrome或edge都可以,鼠标右键选择用浏览器直接打开pdf,选择那页,然后另存为图片,出来就是图片格式。
楼主:潇湘夜语  时间:2021-03-14 11:11:47

十、《现代日本史:从德川时代到21世纪》;安德鲁·戈登著;李朝津译。

本书在美国,被一些大学作为学习日本历史的教科书使用。书名没有按习惯,命名为《日本现代史》,而称作《现代日本史》,据作者解释,如果将书名定为《日本现代史》,则意味着将以日本为中心阐发,强调日本的独特性。但《现代日本史》是“要诉说一段‘现代’的独特历史,只不过发生在一个名为‘日本’的地方”。对读者而言,作者的解释可能有点令人费解,其实,安德鲁·戈登这种强调是为了提醒读者,尽管本书叙述的故事发生在日本,却也是整个世界现代化潮流的一部分。本书讲述的不止是日本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的故事,更要发现整个世界现代化进程对日本造成的影响,以及日本对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作用。

一般来说,学术界会把日本近代史的范围定义于从1853年到1945年。以美国人佩里率领四艘军舰打开日本国门为始,到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投降为止,之后则属于日本现代史阶段。而这本《日本现代史》,却以1853年为讲述起点,中止于2014年,将学术上惯常认可的日本近代史和现代史囊括其中。这一段时间,正是日本从封建时代快速跨步走入现代化的时代,以《现代日本史》名之,的确更为贴切。

长期以来,日本一直是中国心中的痛。同在东亚,文化上有着相当多的共同点,历史上有着众多交合,然而,日本却是近代给中国带来最多苦难的国家。自甲午战争开始,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本一直是中国最危险的敌人。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纪,中日之间仍有着无数恩怨纠缠:日本历史教科书事件、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主权归属,日本右翼势力时时甚嚣尘上,种种冲突,难以分拆,无法解决。但是,直至今日,国人对日本很多理解,仍然肤浅而程式化。尤其是在一些扭曲历史,肆意篡改,夸大荒谬的抗日题材影视剧泛滥后,国人对日本人的印象不但刻板,而且可能和实际相差千里。

今日很多中国人忽略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后的种种举措,曾经是中国人踊跃学习的目标。晚清时,大量中国留学生涌入日本,正是因为日本在明治维新发生的巨变,令当时的中国人震惊、羡慕、佩服。由于日本在文化、地理上与中国有种种相似之处,日本的现代化过程,曾是当时的很多中国人试图复制的。甚至日俄战争后,很多中国人是支持日本的,觉得日本人与中国人同为黄种人,能够打败之前看来白人的俄罗斯,足以证明亚洲人并不是劣等种族,是可以很强大的。虽然获胜的是日本人,攫取走的是中国人的利益,中国人却似乎也与有荣焉。但是,当我们今天回顾“明治维新”时,就会发现,当时的日本和中国只是形似,而实际状况却有着深刻不同。

日本的“明治维新”能够成功,根本推动者并非天皇,而是背后的武士阶层,以及与武士阶层联系紧密的地方藩镇。长洲、萨摩两藩的发难,借尊王攘夷之名,挑战德川幕府的权威,才引发日本的大变革。而满清当时推动改革的势力却很弱小,各地督抚的权力尽管逐渐扩大,如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也热衷于强兵富国。但当时大一统基本格局和集权模式并没有改变,旧的利益集团盘根错节,难以驱除,和日本政权的推倒重构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日本后来的发展也证明,对政体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其改革力度比起满清要激烈得多。随着天皇的权力逐步扩大,军国主义渐成气候,日本特有的体制也在逐渐稳固。反观中国,戊戌变法无法撼动旧势力,以失败告终,民国激烈的革命之后,又失掉了皇帝的权威,陷入各自为战,群龙无首的状况,无法统一力量,推动改革,中日之间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

现代化对于日本的冲击是巨大的,从明治维新开始,经历二战,战后的复苏,日本一直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处于领先风口浪尖的位置。从《现代日本史》看日本现代化过程,如何一步步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成长为今日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中间虽然不乏成功经验,但其中普通民众的血泪,国家走过的弯路,恐怕更该引起中国人的警惕。

今日回看日本现代化进程,有其成功之处,也有其走入邪路的地方。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必受其过往的影响,无论如何移植、学习其他先进的经验,必然在自己的现实中会有所改变,妥协,以适应原有的社会生态、文化习俗。这种妥协有时是不得已的,在一定时间内也可能是有积极作用的。日本长期的立宪制也与英国的立宪的大相径庭,带有很多专制集权的色彩,但可能在某种方面更适合经济的发展。但是,这只是暂时的,当日本政治成了权贵政治,下层民众权益受到践踏,反动也就随之出现,社会矛盾激化,而军国主义随之登场。当军国主义成了日本人的鸦片后,种种军事冒险,如下层军官发动“九一八”事变等,使得日本人的铤而走险似乎获得了成功,也让上至统治者,下至民众,逐渐陷入狂妄自大,而失败之因便在此时埋下。二战前,日本人强调自己独特的民族性,一方面是树立民族自信心,一方面也是在为自己的政治形态、经济军事策略寻找支点。日本人由衷相信,自己的国家、民族具备种种无与伦比的先进性,就该引领整个亚洲。但是,二战实实在在教训了狂妄的日本人,让他们从痴梦中醒来。

明治维新是一变、战后民主化又是一变,它们或多或少都是外力推动的结果,但日本人自身的跟随,变革的主动性作用也不可小觑。日本能够迅速从战败的阴影中走出,并创造出令全世界瞠目结舌的经济奇迹,虽然有客观历史现实的助力,但日本人自身求变,主动学习,拥抱世界潮流的态度才是最根本的动能。

《现代日本史》不止有政治史,也把很大力气用在日本经济发展的轨迹上。政治、经济从来都是相互作用,从中可看到今日日本经济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来的,各方面的力量如何作用,又彼此羁绊、变化发展。对于文化思想,本书也有所涉及。但戈登在书中再三强调,日本的现代化是和世界现代化进程密切关联,彼此作用的。日本的经济、文化、思想不可只强调其独特性,反而是世界性的东西,对日本今日状况的塑造至关重要。日本如果固守着传统,一味强调民族性,就不会有今日的现代化。传统固然可以去芜存菁,加以承继,但如果不融入现代化,终究缺乏继续成长的生命力。

《现代日本史》的叙述中止于2011年,而历史仍在不断书写。近代日本对中国的影响至关重要,未来,日本的发展对中国仍旧休戚相关。同样在现代化进程上快步而行的中国,看看日本这面一海相隔的镜子,不无裨益。
楼主:潇湘夜语  时间:2021-03-14 11:11:47
@孟庆德 2021-03-08 07:43:12
潇湘兄保重。
-----------------------------
感谢孟兄。

楼主:潇湘夜语

字数:29556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21-01-01 22:56:20

更新时间:2021-03-14 11:11:47

评论数:18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