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老不读三国》——曹铜爵揭秘三国演义。

《老不读三国》——曹铜爵揭秘三国演义。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五十三章:董卓为什么这么残暴?

联盟军是董卓最大的敌人,但董卓并没有强行对付联盟军,而是实施妙计,劝开了公孙瓒和袁绍之间的战争,让联盟军逐渐分裂成了两个派系。

从此之后,联盟军就再也没工夫来找董卓的麻烦了。

政治功力深厚的董卓,很轻松的就化解了自己的外部敌人:联盟军。

朝廷外部敌人已经被化解了,董卓就开始在朝廷内部实施铁腕统治,疯狂的针对可能和自己作对的官员,开始进行大肃清。

有一天,董卓叫大家来吃饭,吃着吃着,董卓就叫【北地招安降卒数百人】过来。

请注意:这数百人的身份是被招安的降卒,而不是战败的俘虏。

也就是说,这批人本来是和董卓做对的人,但由于某些原因,他们主动投降了董卓。

他们并不是打不过董卓,被活捉的俘虏,而是他们是主动要跟着董卓混的。他们是在还能打的情况下主动投降的董卓。就像宋江一样,明明还能和朝廷拼上很长的时间,但由于某种原因,不想打了,就招安投降了。

就像后来的张颌他们一样,他们的身份是降将,而不是俘虏。

他们现在是董卓的人。但是,由于他们曾经和董卓作对过,所以董卓仍然不会放过他们。

董卓当着所有官员的面,把这几百个降卒【或断其手足,或凿其眼睛,或割其舌,或以大锅煮之。哀号之声震天,百官战栗失箸。】

董卓这么残忍的虐杀这些降卒,其意义就是要警告那些不和自己一条心的朝廷官员们:和我做对就是个死!就算你后来想开了,投降了我,我也不会放过你!

不想死,就必须坚定的和董卓站在一起,不然的话,日后就算你投降了也没用的。

所以,百官都战栗失箸,吓得筷子都掉在地上了。

又有一天,董卓又请大家来喝酒,喝着喝着,董卓就把一个叫张温的大官给杀死了,砍下他的头来,让大家来看,文武百官都大惊失色。

董卓笑道:【诸公勿惊。张温结连袁术,欲图害我,因使人寄书来,错下在吾儿奉先处。故斩之。】

张温真的是想害董卓吗?好像没什么证据。并且,就算张温想要害董卓,他也不太可能勾结袁术去害董卓,更不可能把信一不小心送到了吕布那里那么巧。所以,董卓其实就是故意要弄死这个张温。

为什么呢?因为张温以前是董卓的上司,和董卓有仇,属于应该被肃清的那一批人,所以董卓胡乱找了个理由就把他给弄死了,就像之前董卓胡乱找了个天不下雨的理由,就把另一个大官给害了一样。

酒宴结束了,王允回到家中,就开始惴惴不安了。【王允寻思日间之事,坐不安席。】

王允在害怕什么呢?害怕董卓接下来会对付自己。

可以想象,董卓肃清朝廷内部的顺序,一定是:

1,先杀光反对自己的人,这样朝廷里就没人敢反对自己了。

2,再杀光那些既不支持,也不反对自己的人,因为他们并不是真心支持自己,只是没自己厉害,所以暂时不敢和自己做对而已。

3,这样,朝廷里就只剩下支持自己的人了。

独裁者想要获得‘民心’,有两种方法:

要么就讲道理,讲品德,让所有人都心甘情愿的支持自己。

要么就讲拳头,讲暴力,杀光那些不支持自己的人,活着的人自然就全部是支持自己的人了。

现在朝廷里敢坚决反对董卓的人,早就已经死的差不多了。所以董卓接下来就会对付这群中立派。

像刚刚被杀掉的张温,其实就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对董卓的人。张温一直就这么混着,也不和董卓做对,其实对董卓是无害的,但张温还是被董卓莫名其妙的给杀了。

董卓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杀张温,其实就是给文武百官们一个信号:之前光对付那些反对我的人了,没空理你们这些混日子的中立派,而现在,我就要对付你们这些中立派了。

这个信号一发出来,就表示:官员们继续装中立的结果,就是死。

所以,董卓虐杀降卒,冤杀张温,并不是因为董卓生性残暴,这只是董卓稳定朝廷的一种手段而已。

董卓虐杀降卒,冤杀张温之后,可以招揽更多的朝廷官员支持自己。因为大部分不想死的中立派官员,在张温死后,一定会彻底的倒向董卓,甚至互相检举揭发,争取董卓的宽大,避免自己像张温一样被莫名其妙的杀掉。

所以,董卓这么做,抛开人性不讲,单从战略上来讲,是正确的,并不是董卓残暴才这么做的。

不过,可能有的朋友要说了:董卓为什么不用那些贤德皇帝们的做法去稳定朝廷呢?他为什么非要搞这种屠杀呢?说到底,还不是因为董卓残暴!

是这样吗?其实并不是的。

皇帝用什么办法来治理朝廷,并不是看这个皇帝的性格如何,而是看当时的整体环境如何。

中国历史上,有的皇帝热爱百姓,勤于政务。如果这种皇帝放在太平盛世的话,就是标准的好皇帝。但由于他接手朝廷的时候,天下就已经是一个烂摊子了,所以他的那一套‘文治’做法,完全不能适应乱世,所以很快就会灭亡,会被乱世淘汰,历史也会把他定义成无能的皇帝。

而有的皇帝热爱战斗,最爱开疆拓土,割据城池。这种皇帝放在乱世就是一个开国皇帝的好料子。但由于他接手天下的时候,朝廷的整体环境并不适合战斗,只适合休养,所以他的这种爱战斗的好习惯,也就成了所谓的穷兵黜武,历史会把他定义成狂妄的昏君。

执政的方向,是由大环境来决定的,而不是由个人的性格来决定的。就像我让你打开一扇木门,如果我给你一个月的时间去开他,那你当然可以慢慢的学习开锁技巧,或是找别人来帮忙,或是从窗户爬进去,或是想各种各样的办法,尽量的体现你温柔的一面。

但如果我只给你一分钟的时间来开这扇木门的话,那你也就只能残暴的直接砸锁砸门,踹门撞门了,没办法的。

所以,董卓并不是生性残暴,而是当时的大环境决定了任何人坐到汉末执政者的这个位子上,他都必须要残暴点才行。当时,朝廷外部有联盟军和各地诸侯,朝廷内部则有不少想要暗杀你的人,在这时,你软绵绵的讲什么伦理道德,休养生息,就只会被别人给干掉而已。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今天的更新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五十四章:王允的心思。

董卓开始在朝廷中进行铁腕统治,准备肃清那些立场模糊的官员。

王允是不不敢反对董卓的人,但他也没有真心的支持过董卓,是个标准的混日子的人。和真正的忠臣不一样,王允并不打算为了忠心啊,正义啊之类的东西去以身殉国。

所以,在董卓开始肃清立场模糊的官员之后,王允就吓的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了。【王允寻思日间之事,坐不安席。】

于是,王允就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就是准备暗杀董卓。

董卓可能会杀死自己,那自己当然就要抢先杀死董卓,所以王允一方面安排貂蝉做美人计,另一方面则暗中联络吕布和一些朝廷官员,准备暗杀董卓。

王允为什么要暗杀董卓呢?一是为了保命,二则是杀死董卓之后,自己有可能会把持朝政。

当然,这里面保命这个原因是主要原因,最重要。因为不管你想干什么,你都要先把你的命给保住。只有你的命保住了,你才能继续谈把持朝政的事情。

杀董卓的风险是极高的,十有八九会失败。为了把持朝政,结果把自己的命给弄丢了,这太不划算。

在之前,王允想要用曹操来暗杀董卓,但结果失败了。然后中间过了很长很长的时间,王允就再也没动过暗杀董卓的念头,一直就这么混着。这就证明:当时的王允生命并没有受到董卓的威胁,所以他没有必要去杀董卓。

当时的朝廷,对董卓威胁最大的还是名门望族袁家。当初董卓在洛阳的位子还没坐稳,根本就没工夫对付王允,所以王允才一点都不急,一直很淡定的策划着杀董卓的计划,袁绍找他合作,他也不答应,一副稳坐钓鱼台的样子,反倒是袁绍急的上窜下跳的。

对当时的王允来说,能杀的了董卓当然最好。杀不了也没关系,继续等机会就好,只要自己别死就行了。

可以想象的是,要不是被逼到不杀董卓就会死的绝路上的话,王允说不定会一直就这么混下去的。到最后,混到退休,他也不会去冒险杀董卓的。

再看现在,王允这么急着杀董卓,这就只能证明:他确实是被逼到绝路上去了,他被董卓杀死的可能性,实在是太大了!就像那个张温,明明什么事都没干,可却被莫名杀死了,吓人啊!

所以,王允日夜【坐不安席】,害怕的不行,杀董卓的具体方案,也没来得及仔细的思考,白天张温死了,晚上王允看见貂蝉了,就匆忙的决定要用貂蝉杀董卓了,并跪在地上朝着貂蝉哭,说这次一但失败自己就完蛋了!一点也没有之前的那副淡定的样子了。

王允做的第二件事,则是向董卓表忠心,摆明自己支持董卓的立场。

暗杀董卓,其实并不是一个好办法,因为董卓真的很难被暗杀。这里面一是因为董卓本身武功高强。二是因为经过伍孚和曹操刺杀董卓失败之后,董卓身边的警卫工作一定要比之前更加严密。

所以说,暗杀是被逼到绝路之后的手段,风险实在是太大。如果有可能的话,还是不用暗杀的好。

所以,王允就邀请董卓来自己家吃饭,并且在吃饭的过程中,狠狠地巴结董卓,向董卓表忠心,向董卓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

吃着吃着饭,王允就先巴结道:【太师盛德巍巍,伊、周不能及也。】

董卓听了大喜,两人接着喝酒。在此时,书上写到:【允极其致敬。】

一句极其致敬,就把王允在酒桌上巴结董卓的那副嘴脸给刻画的栩栩如生了——王允不是向董卓【致敬】,而是【极其致敬】。

王允说道:【允自幼颇习天文,夜观乾象,汉家气数已尽。太师功德振于天下,若舜之受尧,禹之继舜,正合天心人意。】

在这里,请注意:最早提出要篡位汉朝,改朝换代的人,并不是大奸臣董卓,而是所谓的大忠臣王允。

由于电视剧的影响,我们总以为董卓整天都想要篡位,但实际上,不管董卓的心里想不想,他嘴上是从来没有主动说出想要篡位的话的——董卓哪有这么傻呢?他怎么会把篡位这么大逆不道的事情整天挂在嘴上呢?

所以,王允提议董卓篡位,董卓就反对道:【安敢望此!】

王允提议董卓篡位,董卓谨慎加客套的说句不敢不敢,一般来说,篡位这么敏感的话题,到这里也就结束了,双方心照不宣就行了。可王允请董卓来喝酒,就是要向董卓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的,所以王允继续说道:【自古有道伐无道,无德让有德,岂过分乎!】

你看,王允在大力的支持董卓篡位。

在这里请注意:很多朋友都觉得王允巴结董卓,说出这么多颠覆汉朝,讨好董卓的话,都是出于连环计的需要,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王允巴结董卓,其实就是在给自己留后路。董卓能被杀当然最好,但万一美人计没成功的话,靠着王允这么多表忠心的话,王允能活下来的可能性也会大大提高的——至少比之前要高多了。

王允说这么多支持董卓篡位的话,其目的并不是要麻痹董卓,而是在向董卓表明立场:我不会阻挡你的大事的,请你不要对付我!

看到王允这么大声,刻意的表忠心,董卓肯定是能看出王允的意思的,所以董卓就笑道:【若天命归我,司徒当为元勋。】

董卓这个笑,是笑的很有水平的。像董卓这么高位子的领导,他笑着说的话,说是真的就是真的,说是假的,其实也是假的——我当初就是笑笑而已,一切都是你想多了。

董卓怎么会这么天真,被王允几句拍马屁就糊弄了呢?如果董卓真的成了皇帝,那么元勋一定是李儒李傕他们,怎么会轮的到王允呢?

所以,董卓这句话不能当真,王允不能靠这句话就认定董卓不会对付自己。

王允现在可以肯定的只有:他向董卓表忠心,董卓确实是接收到了,董卓很明白,王允在讨好自己。

但是,董卓到底会不会彻底放过自己,王允就不知道了。

所以,王允又把美女貂蝉献给了董卓。

把貂蝉送给董卓,如果美人计成功的话,王允就可以成功的杀死董卓。如果美人计失败的话,王允也可以利用貂蝉给董卓吹耳边风,让董卓不要对付自己。

杀董卓,并不是我们表面上看到的那么轻松。我们表面上看,杀董卓貌似很容易的样子,好像貂蝉一出现,董卓和吕布就被玩弄在鼓掌之中了。但实际上哪有这么容易呢?十八路诸侯都奈何不了董卓,谁能保证一个小女孩可以成功呢?

所以,万一杀不了董卓怎么办呢?没关系,王允还可以靠着表忠心啊,貂蝉对董卓的耳边风啊,支持董卓篡位啊等等,来增加躲过董卓肃清的几率。

一方面准备暗杀董卓,另一方面则狠狠地巴结董卓,站到了董卓身边,给自己留了后路。可以说,王允这个人确实是不简单的。怪不得到最后,满朝文武就只有这个王允成功的搞死了董卓。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今天的更新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五十五章:美人计的历史真相。

在《三国演义》里面,貂蝉用美人计离间了董卓和吕布,导致两人反目。最后,实际上的汉朝统治者董卓居然死在了一个女人手里!

这一段剧情很精彩,但却完全没有逻辑,经不起推敲,只能看个热闹。把暗杀权臣这种大事,描写的好像吃饭睡觉一样轻松。

美人计虽然有可能成功,但是,就算董卓和吕布再怎么傻,就算他们当初确实中了美人计,他们也不可能傻到最后还没发觉这是王允和貂蝉的计谋。

所以,我们还是从历史上来分析一下,吕布究竟为什么要和王允合作,来暗杀董卓?

原因一:董卓并不信任吕布。

在《三国演义》里面,董卓是一直很信任吕布的,直到出了美人计这回事,董卓才开始不信任吕布了。

但是在历史上,董卓一直就不是很信任吕布。

为什么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董卓手底下的人,主要有三部分组成。

首先,董卓手底下最受董卓信任的人,当然是董卓的亲人。像是董卓的弟弟董旻被封左将军,侄子董璜负责带领禁军,还有董卓的女婿李儒,牛辅等等,这部分亲人,都是董卓最信任的。

其次受到董卓信任的,才是西凉那些人。这些西凉人在董卓还没混起来的时候,就跟着董卓南征北战了,也很受董卓的信任。

最后,才轮到后来跟着董卓混的那些人。(比如王允,吕布。)

最信任自己的亲人,其次信任从创业开始就跟着自己的人,最后才轮到后来认识的人,这是人之常情,董卓这么做也很正常。

吕布加入董卓这一方,既不是因为董旻李儒那样的亲情,也不是因为早期创业的友情,仅仅是因为利益而已(不管是历史上还是小说上)。所以说,董卓肯定也不可能信任吕布——你能为了利益背叛丁原,难道就不能背叛我?

所以说,吕布被董卓信任的程度,其实是和王允没什么两样的,都是平常看上去很亲密,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亲密而已,一到关键时刻,吕布被董卓杀死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

你看董卓整天和王允甜言蜜语的,说什么我当皇帝,你就是元勋,看上去好像王允真是董卓的心腹一样。但王允很明白,这只是政治家的甜言蜜语而已,不能信的,还是整天担心董卓会干掉自己。

再看那个袁隗,之前董卓废皇帝,最支持董卓的就是袁隗,可转过头来袁隗就被董卓给抄家灭族了。

所以,吕布现在的处境,其实是和王允差不多的。所以王允想要杀董卓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吕布,而不是想到李傕郭汜这群人。

你别看吕布给董卓立了不少功,但吕布却始终融不进董卓的政治圈子里去,和董卓手下的人关系一直不好,很难真正的变成‘董卓手下的人’。

以前董卓重用吕布,主要还是因为用的着吕布。而如今董卓用不着吕布了,在朝廷里一轮轮的大肃清下,吕布也难免会和王允一样,早晚会被董卓卸磨杀驴的。

原因二:董卓和吕布早就已经有了矛盾。

在《三国志,魏书,吕布传》里记载:董卓【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在历史上,董卓因为一件小事大怒,怒到用戟去打吕布。(注:只是因为一件小事而已,并不是因为貂蝉。)

而后来,吕布和董卓的小婢私通,又担心被董卓发现,整天惴惴不安。(因为小婢是董卓的私人物品,董卓肯定也是早就用过的。)

在历史上,这两件事本来是毫无关系的,但罗贯中却把这两件事给强行合并成了一件事,并把顺序给故意颠倒了。

历史上是:董卓因为小事要打吕布,后来,吕布又和董卓的小婢通奸。

《三国演义》里却是:吕布和董卓的女人通奸,气的董卓打了吕布——你看,这两件完全不相干的事情,在罗贯中的笔下,居然成了有因果关系的事情!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历史上的董吕关系,和小说中的董吕关系,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历史上,董卓因为一件小事就要杀吕布了,这足以证明董卓本来就信不过吕布,甚至董卓本来就想要找理由干掉吕布!

毕竟吕布是并州派的人,而不是西凉的人。并且到现在,还是有一部分并州人是跟着吕布混的,而不是跟着董卓混的(也就是原来丁原的手下),吕布也算是朝廷中不属于董卓的一股小势力。

历史上,没有任何人挑拨董卓和吕布的关系,董卓也没中计,但董卓依然要杀吕布。为什么?因为手下有着并州派人马的吕布,也算是董卓的一个隐患。

而在小说中,则变成了董卓是因为中了美人计才和吕布关系不好的。也就是说,在小说中,如果没有貂蝉的话,董卓和吕布的关系是会一直很好的,是真的情同父子。就连后来王允劝吕布杀董卓的时候,吕布都说我和董卓是【父子之情】。

小说中这样写,就显得董卓和吕布都比较笨了:他们两个本身关系那么好,但却被貂蝉这个女人玩弄于鼓掌之中,导致自相残杀。

所以说,历史上的吕布杀董卓,并不是小说里写的,被女人给骗了,而是为了避免政治肃清,必须要杀董卓来保命,历史上的吕布杀董卓,是冷静的选择。

而历史上的董卓不信任吕布,也不是因为女人的原因,而是因为董卓对人性的掌握,导致了董卓绝不会很信任吕布,只会信任李儒等人。

董卓洞察人性,早晚要肃清吕布。吕布熟悉政治,也知道董卓早晚要肃清自己,所以抢先出手。一场大型的宫廷政治斗争,在三国演义中,却被写成了一场以女人为主的三角爱情剧。

所以说,现实永远比小说要精彩。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今天的更新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五十六章:董卓之死。

王允联合吕布,想要一起暗杀董卓,吕布一拍即合。

为什么王允和吕布之间这么快就结成了坚硬的联盟呢?这里面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1,吕布和王允的处境差不多,都是属于不被董卓所信任,甚至早晚会被董卓所肃清的人,所以他们都可以放下戒备和对方合作。

2,吕布有一些并州派的手下跟随着他,王允则有一群支持汉少帝的旧官员支持着他。朝廷中还有着一定实力,有着合作价值的人,也就吕布和王允这几个人而已。

吕布提供不弱的实力,王允提供正义的名义,王允和吕布的联手,其实就是朝廷里最有可能杀死董卓的组合。

当然,王允和吕布联手,杀死董卓的几率也很低,但总比其余的官员们要高出太多了。

3,王允和吕布的关系不错,王允早在董卓还不认识吕布的时候,就在并州认识了吕布。

4,王允和吕布是一种互相需求的关系,谁也不能轻易弄死谁。那么,杀死董卓之后,吕布王允两个人可以一起把持朝政,互相制衡,不会再陷入以前董卓一人独大的时代,大家的性命都可以获得保证。(就像日后李傕郭汜一起把持朝政,两人就是再怎么想杀死对方,也很难杀死对方一样。)

所以,王允和吕布的联手,其实就是一种利益驱动下的必然,而不是什么吕布被貂蝉给迷惑了。他们两个如果想杀死董卓的话,是必须要和对方合作的,单靠一个人是不行的。

缺少吕布,王允根本就没实力杀死董卓。

缺少王允,吕布杀死董卓后,也会陷入被董卓余部和朝廷官员们夹击的险,毕竟吕布不是官员这边的人。

结盟之后,暗杀董卓的行动就逐渐开始了。

王允拉拢了很多朝廷官员,准备杀死董卓之后的善后。而吕布则叫来了李肃,希望李肃也可以一起暗杀董卓。

李肃也是不受董卓重用的人,所以也立刻答应了。

在《三国演义》里面,董卓被杀,是因为李肃骗董卓说:皇帝要把皇位让给你,并且王允已经造好受禅台了。然后,董卓就兴高采烈,毫不怀疑的去了,结果导致被杀。

你看,这就显的董卓有点傻了。而且,罗贯中为了着重突出董卓的傻(或狂妄),一路上还故意描写了很多的不祥之兆:比如董卓的妈妈感觉心慌不已,董卓的马车忽然断了轮子,拉车的马也疯了似的乱叫,狂风大起,浓雾遮天等等,但董卓就是不信,最后导致被杀。

其实,这就是罗贯中对董卓的一种故意抹黑的描写,罗贯中就是要刻意描写董卓恶贯满盈,必死无疑,有这么多预兆警告他要死了,可他还不回头,非要篡位,非要往死路上走。

其实这一段剧情罗贯中描写的相当失败。哪里失败呢?有两点。

1,老天爷不是很恨董卓吗?那他为什么还三番两次的给董卓预警,制造一些不祥之兆让董卓警觉呢?

在后面,罗贯中为了传播董卓是个大坏蛋这一思想,还写董卓入土的时候,老天爷连续落下好几次霹雳来打董卓,不让董卓入土,书上写道:【天之怒卓,可谓甚矣!】

你看,既然老天爷这么恨董卓,那么老天爷为什么又要造出这么多不祥之兆来提醒董卓呢?万一董卓忽然醒悟了,那岂不是‘忠臣们’的刺杀计划就要失败了吗?

所以说罗贯中是个很会渲染气氛的作家,他的书,有时候为了渲染气氛,就会不太注重逻辑。前面为了表现董卓狂妄不已,必死无疑,就让老天爷提醒董卓今天会被杀害。后面为了表现董卓作恶多端,天怒人怨,又让老天爷用雷劈董卓。

2,皇帝忽然说要传位给董卓,董卓就信了吗?而且好巧不巧还是王允这个老油条建的受禅台,董卓难道就没有任何怀疑?改朝换代这么重要的大事,难道董卓就去的这么匆忙?

并且,就算皇帝让位这件事是真的,那按照一些忠臣的脾气,在改朝换代的当场也一定会有不少忠臣想要舍命刺杀董卓,在这么敏感的时候,董卓的安保工作居然还敢做得这么马虎,还敢全都交给那个早就和自己面合心不合的吕布去做?

所以,小说里的董卓,显的有点傻。

历史上的董卓可没这么傻,《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中记载:【是时,天子有疾新愈,大会未央殿。】

在三国演义里面,王允暗杀董卓的时机,其实是很刻意的。王允和吕布商量好了杀董卓,然后就立刻很刻意的说皇帝要让位给董卓,叫董卓过来。

你看,这一计谋很刻意,皇帝为什么无缘无故的要让位?明显有鬼,也就是小说里的董卓才傻的不会怀疑什么,换了现实中的董卓,早就该起疑心了。

而在历史上,王允杀董卓的时机则把握的刚好,是趁着【天子有疾新愈,大会未央殿】的时候来杀的董卓。

历史上,皇帝早就生病了,病好了之后,请大家来皇宫聚会,也把董卓叫来了。

你看,这个借口就比皇帝要让位自然多了。就算王允不想杀董卓,皇帝病好了之后,董卓也是应该去皇宫看看皇帝的。所以,历史上的董卓丝毫没有怀疑这件事,也是正常的。

皇帝骗来了董卓,吕布暗杀董卓成功,朝廷再度变天。

杀了董卓之后,按照资历和实力,朝廷里就是王允和吕布说了算了。王允和吕布,成为了新的董卓。

新董卓一上台,就抄了董卓的家,想要董卓的家产。

董卓的家产,有黄金数十万,白金数百万,奇珍异宝无数。【王允命吕布同皇甫嵩,李肃领兵五万,抄董卓家产,人口。】

王允,吕布,皇甫嵩,李肃,这群人原本都是不受董卓重用和信任的人,都是被董卓影响到了利益甚至生命的人。董卓把持朝政的时候,他们都混的不好。但杀死董卓之后,他们就立刻赚翻了。

所以说,杀董卓的这群人,在历史课本上往往都会被描绘成英雄,忠臣,好人。但实际上,这群人一心想要杀掉董卓,并不是因为他们是好人,是忠臣,也不是因为国家,而是因为董卓的存在影响到了他们的利益甚至生命。

不然的话,他们凭什么要舍命杀董卓!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今天的更新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海角愚叟 2015-09-01 12:24:53
@曹铜爵 481楼 2015-08-27 16:38:00
第五十二章:刘表真的很愚蠢吗?
一说起刘表,大家就都觉得他只会夸夸其谈,没什么真本事,守着荆州大半辈子,也没主动出去抢过地盘,没什么亮眼的成绩。
可事实上,每个人肯定都有让自己越来越强的欲望的,谁都不想一直在原地踏步。可刘表为什么会一直守着荆州不动呢?蒯良劝他趁着孙坚的死去打江东,刘表也用不舍得黄祖的理由敷衍了过去,放弃了大......
-----------------------------
多谢朋友的支持,不过荆州内部各家族利益点不一样,江东那边各家族和民族之间矛盾又太多,刘表当初不拿江东是正确的,打江东容易,把江东彻底变成自己的就难了。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明天有事,所以今天连续两大更,先把明天的写出来~~希望大家看得开心~~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五十七章:王允杀蔡邕之谜。

董卓死后,王允和吕布成为了新的把持朝政者。(注:不仅仅是王允,而是王允和吕布。)

朝廷经过长年的内斗和肃清,其内部实力已经亏损很多了。所以,此时王允和吕布这两个独裁者的实力,其实大大不如之前的独裁者何进,董卓等人。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李傕一打他们就能把他们给打垮的原因——靠暗杀得到的位子,终究是没什么根基的,很容易被摧毁。

不过目前来讲,朝廷里还没有可以斗的过王允和吕布的人。所以,大部分官员都过来巴结新的老大王允和吕布。而原来跟着董卓混的人,则都吓得不敢露面,生怕被王允和吕布给干掉。尤其是李傕郭汜这几个人,早就吓的从长安逃到陕西去啦!

趋吉避凶,这是生物的本能。你别说是高智商的人类,你就算是随便一只小动物,它也知道找死的行为是不能做的。

可偏偏就在此时,一个出了名高智商的大才子官员,却忽然做出了找死的举动。

是谁呢?就是之前跟着董卓混的那个蔡邕。

蔡邕却丝毫不害怕王允,当大家都在庆祝董卓的死的时候,这个蔡邕却直接趴在董卓的尸体上哭,直接挑战王允。

请注意:小说中蔡邕是趴在董卓的尸体上哭,历史上蔡邕则是当着王允的面缅怀董卓的死。这两者虽然行为不同,但是其意义是一样的,即:缅怀旧的统治者董卓,挑战新的统治者王允。

王允见了,当然大怒,立刻把蔡邕抓起来了,准备处死蔡邕。

你看,蔡邕的行为奇怪吧?

蔡邕为什么要在这么敏感的时期去怀念董卓呢?这不是故意找死吗?

按理来说,再笨的人也不可能这么笨,更何况蔡邕可是一个政治老油条了,早在汉灵帝时期,蔡邕就敢和太监曹节争权。现在都汉献帝时期了,中间经历了太监,何进,董卓这三代独裁者,蔡邕竟还没死,并且越活越滋润,这就足以证明蔡邕的政治功力不一般。

这样一个人人,他会不知道他哭董卓的下场是什么?

所以,凭蔡邕的政治嗅觉,他绝对知道在这个时候哭董卓就是找死,可他却依然这么做了,这就证明:他哭董卓绝对不是他嘴上说的一时感慨之类的,蔡邕哭董卓,绝对是另有深意的。

那么,蔡邕为什么要故意找死,去怀念董卓呢?我们先按下这个疑问,下一章再来解答,我们先顺着原著往下看。

王允要处死蔡邕,周围的官员们就都上前劝王允不要杀他。当然,这不是因为这群官员们都是大好人,而是因为:

1,拉拢人心。

哭董卓这件事,其实就是件小事,不值一提。

蔡邕哭董卓,这件事虽然会让王允等人很生气,但是也仅仅只是生气而已了,并不会对王允等人造成什么实际上的伤害。何况蔡邕自己也认错了,说他也知道董卓坏,他只不过是一时感慨而已,以后再也不敢了。

现在王允才刚上台,正是需要拉拢人心的时候,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就去杀害名人蔡邕的话,这样就很容易像董卓一样,把自己的名声给搞臭了。

2,稳定人心。

经过董卓的大肃清之后,朝廷官员最怕的就是被执政者给干掉,大家之所以会舍命干掉董卓,主要就是为了防止董卓继续搞这种大肃清。

在此时,如果王允一上来就要肃清掉蔡邕这个官员的话,就很容易让大家感觉又要回到那个吃饭都要吓得掉筷子的时代了。

所以,官员们的意见都是:千万不要杀蔡邕,杀了蔡邕,既赚不到什么利益,又要亏损大量的名誉,甚至会引起很多官员的恐惧心,导致他们说不定会像暗杀董卓那样暗杀王允。(现在暗杀王允,绝对比暗杀董卓要容易多了。)

所以,大部分的官员都建议:千万不要杀蔡邕。

还有一部分官员,则是站在一个历史传承的角度上去看待这件事情的。蔡邕正在写史书,相当于史记,一但写成,对后世来说就又是一个记录历史的瑰宝,所以也有的官员提议可以处罚蔡邕,但不要杀他,要让他把史书先写完。

所以说,不管是站在王允私人的角度上,还是大公无私的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杀蔡邕,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只会给王允带来坏处。

但王允仍然力排众议,立刻杀死了蔡邕。

很多人看到这里的时候,都觉得王允有点冲动,有点蠢,为了一时之气,做出了杀蔡邕这种傻事。但实际上,事实却完全不是这样的。

王允为什么要杀蔡邕呢?王允说了:【昔孝武不杀司马迁,后使作史,遂致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运衰微,朝政错乱,不可令佞臣执笔于幼主左右,使吾等蒙其讪议也。】

这一句话,就把王允的真实想法给说出来了。

王允为什么要杀蔡邕?不是因为表面上的蔡邕哭董卓,而是因为王允怕蔡邕写史书的时候,把王允这个‘大忠臣’做的龌龊事全给写到书里去!

王允,一向是以大忠臣自居,董卓当权的时候,王允表面上整天为了汉朝大哭不已。

王允劝曹操杀董卓的时候,说道:【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想高皇诛秦灭楚,奄有天下,谁想传至今日,乃丧于董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

王允劝貂蝉杀董卓的时候,又说道:【汝可怜汉天下生灵!百姓有倒悬之危,君臣有累卵之急!】

最后,王允果然杀死了董卓,那么,在后人的眼里,王允就确实是一个古今罕见的大忠臣。

但实际上王允是不是忠臣呢?完全不是,他只是装模作样的以忠臣自居而已。

因为在董卓当权的这一段日子里(这段时间很长),真正的忠臣早就被董卓给杀干净了。你别说真正的忠臣,就是对汉朝没那么忠心,但却还没决定要不要投靠董卓的大臣,也都被董卓给宰了。王允这个人能活到现在,就证明他对汉朝是绝对没他自己说的那么忠心的。

可能有的朋友又要说我抹黑王允了,说王允就是个大忠臣。可是啊,就连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也觉得王允不是个忠臣,而是个奸人,不知道大家看出来了没有?

罗贯中描写王允的时候,其实是用了一些对比手法的。和谁对比呢?就是和那个最奸最奸的李儒对比。

当年,董卓要废皇帝的时候,丁原和吕布要和董卓玩命,李儒一看董卓有危险,就颇有心机的说道:【今日饮宴之处,不可谈国政,来日向都堂公论未迟。】

就这么轻飘飘的一句话,李儒就救了自己的老丈人董卓一命。(在小说中,丁原和吕布是可以杀死董卓的。)

而后来丁原死了,吕布投靠了董卓之后,董卓再次提议废皇帝,并要杀掉反对派卢植,王允居然也和李儒一样,颇有心机的说道:【废立之事,不可酒后相商,另日再议。】

王允也是这么轻飘飘的一句话,就救了自己的党羽卢植一命。(从这一点上来看,其实卢植才是真正的忠臣,王允还算不上什么忠臣。)

王允救卢植,其实是比李儒救董卓的难度还要高的。毕竟丁原要杀董卓还要掂量一下。而董卓要杀卢植,其实就是一句话的事。

两次因为废皇帝差点爆发的宫廷斗争,就这么让李儒和王允分别给含糊过去了,再加上王允还有过支持董卓称帝的行为。所以,你就是说破天,王允也算不上忠臣的。

何况,王允杀董卓,本来就不是为了救国,而是为了保命,这一点,我们之前也分析的很明白了,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大忠臣’王允的这些龌龊事,当时的人肯定都是知道的,但是,后人能不能知道呢?

这就要看王允的手段了。

史书一向都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王允现在就是胜利者,如果王允控制史书控制的好的话,那么等王允这一代人都死干净了之后,过上一段日子,就再也没人知道王允这些龌龊事了。

在被修改过的史书的影响下,后人都会认为杀死董卓的王允,一定是个忠臣,是挽救了汉朝的英雄。

所以,王允要杀死蔡邕这个史官。阻止蔡邕写史书,并换成自己的心腹来写史书,这个才是王允杀蔡邕的真实目的。至于哭董卓什么的,只是王允胡乱找的借口而已。

所以王允说道:【昔孝武不杀司马迁,后使作史,遂致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运衰微,朝政错乱,不可令佞臣执笔于幼主左右,使吾等蒙其讪议也。】

司马迁,大部分人都认为他是个值得纪念的人的,不管史记里记载的历史对不对,但史记确实是平民百姓们能接触到的最真实的历史了。要是没有史记,平民百姓对历史这一方面,根本就是两眼一抹黑。

可就是这么伟大的史记,在王允的眼里,却是一本【谤书】,是一本专门诽谤大汉皇朝的书。王允认为,当年汉武帝一时心软没杀司马迁,结果就导致司马迁把很多汉朝的龌龊事都给写到书里去了,后人都知道当时的那些英明神武忠义两全的大英雄们有龌龊了。

所以,王允必须要杀死蔡邕,避免蔡邕把自己的龌龊事给写出来。所以,王允说道:杀蔡邕,是为了:【不可令佞臣执笔于幼主左右,使吾等蒙其讪议也。】

杀蔡邕,是为了不让吾等受到后世的坏评论,是为了不让后人知道我们真实的样子,只知道我们被修改过的光明的样子,让我们光明伟大的形象可以一直流传下去。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五十八章:蔡邕哭董卓之谜。

王允执意要杀死蔡邕的真实原因,我们在上一章已经分析的清清楚楚了。

现在,我们再回到之前的问题:蔡邕为什么要在这么敏感的时期去哭董卓呢?这不是故意找死吗?

答案就是:蔡邕知道自己一定要死了,所以他就故意找死,然后给自己留下一个光明伟大的形象!

大家先不要惊讶,还是听我来慢慢分析。

首先,蔡邕就算是不去哭董卓,他被王允杀死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这里面有着两点原因。

原因一:蔡邕是写史书的,并且蔡邕是个很有影响力的写史书的,王允害怕蔡邕会把自己那些龌龊事写进史书,所以王允一定会对蔡邕不利。

原因二:蔡邕原本是跟着董卓混的人,董卓死后,很多跟着董卓混的人藏在家里,都被王允和吕布找出来给打死了。那么,就算蔡邕不是写史书的,就凭他当年跟着董卓混过很长时间这一点,也很有可能会被王允和吕布给杀死。

蔡邕是和王允不一样的,王允好歹是一方面支持董卓称帝,另一方面又策划暗杀董卓的事情。如果说董卓是个大坏蛋的话,那么王允最多是个亦正亦邪的两面派,还算不上绝对的坏人。

但蔡邕却是一直跟着董卓混的人,也没做过什么反对董卓的事情,并从董卓身上获得了大量的好处,已经被完全定义成了董卓的走狗。

也就是说,就算蔡邕不找死,不管蔡邕去不去哭董卓,他也差不多要被杀死了。

能保住命,当然都想好好的活下去。但是,如果命已经保不住了,那么就只好尽量让自己死的有价值了。

历史上有一些人为了求一个青史留名,流芳千古,就算能活,也要去故意找死。对蔡邕来说,命也保不住了,还留下一个董卓走狗的恶名,这个显然不是蔡邕希望看到的。所以,故意找死,但能留下千古美名,这个对于必死的蔡邕来说,算是很赚的。

如果说,在大部分官员的反对下,王允宁愿失了人心,也要强行杀了蔡邕,保护自己后世的形象。那么,身为历史记录者的蔡邕,就绝对会比王允更看重自己后世的形象。

那么,蔡邕是怎么维护自己在后人眼中的形象的呢?让我们慢慢来看。

蔡邕哭董卓的时候,王允怒道:全天下都知道董卓是个大坏蛋,你为什么还为他哭!

对于这一问题,蔡邕早有准备,所以蔡邕回答的十分有水平。

蔡邕说道:【邕虽不才,亦知大义,岂肯背国而向卓?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自知罪大。愿公见原:倘得黥首刖足,使续成汉史,以赎其辜,邕之幸也。】

你看,蔡邕这番话说的有水平吧?

蔡邕的才华名震天下,全天下都知道采用是个大才子,蔡邕这一生最大的污点,就是跟着董卓这个权臣混过。所以,蔡邕开口第一句话,就是先证明自己的忠义,说道:【邕虽不才,亦知大义,岂肯背国而向卓?】

蔡邕说了:我完全知道国家大义,怎么会帮着坏蛋董卓呢?

蔡邕这句话一流传下来,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蔡邕没跟着董卓混过,蔡邕分得清是非黑白。

不信,你现在在马路上问一个路人:你觉得蔡邕是个怎么样的人?

只要这个人知道蔡邕,他绝对会觉得蔡邕这个人还不错!他根本就想不起蔡邕这个人,居然还跟着大坏蛋董卓混过!

蔡邕的第二句话,则是提高了自己的个人品德:他为什么要冒死趴在董卓身上哭?因为董卓原来对他不错,所以蔡邕明知要死,也要来哭一下董卓,这就是一种名仕之风。

同时,蔡邕这句话也格外强调了一点:我为什么哭董卓?不是因为我跟着他混,更不是因为我和他是一样的人,仅仅是因为他对我不错而已。他对我不错,不代表我和他是一样的人!

蔡邕的第三句话,则是拔高了自己的历史形象,说你搞残了我不要紧,你砍断我腿也不要紧,我不怕死,但你不要杀我,因为我想留下我的性命,来完成大汉的史书。

你看,这句话一说出来,蔡邕的形象立刻就伟大了,他的那种为了后世能看到真正的历史,宁愿被砍断双腿的形象就立刻起来了。说的夸张点,他简直像是被阉了还坚持写史记的司马迁一样伟大!

你看,蔡邕的这段话,说的有水平吧?本来他就是个跟着董卓混过的怕死之徒,可这段话一说出来,他就变成了:知道国家大义,宁死也要写完史书的圣人。

所以,蔡邕在明知必死的情况下,就去冒死哭董卓了——反正左右是个死,留下坏名声死,当然不如留下好名声死。

蔡邕死后,王允似乎看穿了蔡邕的诡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后来的王允也是这么做的,王允抄袭了蔡邕的创意。

后来李傕郭汜打败了吕布,杀进长安城的时候,吕布拉着王允一起逃跑,王允本来能跑,但他就是不跑。

为什么王允不跑呢?按照利益来讲,因为两点。

原因一:王允就算跑出长安城,也绝对没什么前途了。

王允和吕布不一样,吕布多少还有点自己的兵马,并且个人能力也不错,吕布跑出长安城之后,还是有前途的。

就像后来,吕布一出长安,就在袁术手底下当官了。后来混啊混啊,还混成了徐州老大。

可王允就不一样了。

王允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完全是靠着自己的家族,官职,名望和朝廷里的心腹在把持朝政。一出长安城,这些东西就完全没用了。

就像是王允的官职啊,他的影响力啊等等,完全没用的,根本没有诸侯会看得上——你别说王允这个司徒了,你就是皇帝,在某些诸侯们眼里完全没用,更何况一个司徒?

就算是有人收留了王允,也绝对是像挟天子那样把王允当成一个傀儡对待的,没人会真心的把自己的地盘让给王允,让王允来当老大的。

所以王允逃出长安城之后,是完全没前途的。再加上王允得罪人那么多,逃不逃的,也就没什么分别,早晚要死。

原因二:既然横竖是个死,那么就不如像蔡邕那样,留个千古美名再死!

吕布要王允走,王允就大义凌然的说道:【若蒙社稷之灵,得安国家,吾之愿也。若不获已,则允奉身以死。临难苟免,吾不为也。为我谢关东诸公,努力以国家为念!】

后来李傕郭汜杀进来了,要杀了王允,王允又说道:【董贼之罪,弥天亘地,不可胜言!受诛之日。长安士民,皆相庆贺,汝独不闻乎?逆贼何必多言!我王允今日有死而已!】

你看,王允临死的时候说的这番话,比蔡邕说的还有水平!史官记录下了王允这番话之后,后人绝对会被王允的爱国之心所感动,会认为王允是个大英雄。这样,就很少有人会记的王允本来是个什么样的人了。

所以说,王允不跑是对的。王允如果跑出了长安再被杀死,或是跑出了长安之后,混得很惨,到最后再凄凉而死,那王允就是脑残了。

就像蔡邕如果没去哭董卓,而是直接被王允给干掉了,就不会有人觉得蔡邕冤枉一样,因为蔡邕本来就是董卓的走狗。

横竖是个死,躲避一番再死,就显得很被动,一副不得不死,想活都活不下来的样子。可如果自己故意找死的话,就显得自己很有气节了——不是我跑不了,而是就算我能跑,可为了国家,为了大义,我也不跑!

所以,蔡邕故意找死之后,他的目的达到了:蔡邕在史书上,正面评价还是多于负面的,很少有人追究他跟董卓混的事情,大部分人都是夸赞他。

王允故意找死之后,他的目的也达到了:他生前最担心史官把他写臭,担心史官把他的那些龌龊事给写进史书。但当他故意找死之后,史官却都是这么评价王允的:

【史官有诗赞曰:王允运机筹,奸臣董卓休。心怀家国恨,眉锁庙堂忧。英气连霄汉,忠诚贯斗牛。至今魂与魄,犹绕凤凰楼。】

请注意:三国演义中,大部分人死了之后,都是后人有诗赞曰,唯独王允,是史官有诗赞曰。

为什么?因为让史官觉得自己是个忠臣,这正是王允故意找死的真相。而别人,则都是被人出奇不意杀死的,不是故意找死的,所以只有王允在乎史官的看法,别人死之前都没想那么多的。

所以,别人死后都是后人有诗赞曰,唯独王允死后是史官有诗赞曰,这正是:求仁得仁。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今天连续两更送上,都是字数很多的大更新,加起来七八千字,希望朋友们看得开心,明天我有些事情,就先不更新了,后天更新一定会准时送上~~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今天很忙,无暇分身,明天会补上今天的,并且多写一更,来表示我对大家的歉意。

明天连续三更,希望大家谅解一下~~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今天连续三更,希望大家看得开心~~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五十九章:王允上台。

在王允没上台之前,王允给人的感觉普遍是很低调,很卑微的,大家都觉的王允是个老好人。

这不仅仅是因为王允总想杀死董卓的原因,更因为每当王允想要联合其他官员干掉董卓的时候,王允都会先大哭一场,然后态度极其诚恳的恳求各位来帮帮忙。

王允的姿态一直都摆的很低。

但当王允上台之后,他的态度就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王允上台之后,每当他和之前那群老同事开会的时候,王允都故意板着个脸,露出一副位高权重的样子,让手底下的人都猜不透这位‘新的董卓’在想什么,一个个都吓的心惊胆战。

同时,王允还搞独裁,搞肃清,狠狠地对付那些不支持自己的人。一时间,朝廷里再次充满了紧张的气氛,和之前董卓当权的时候几乎一模一样。

为什么大好人王允会变成董卓这样的人呢?因为王允和董卓本来就是一样的人。

这世界上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好人这一说,很多人之所以没做过什么大坏事,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性格有多好,而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做大坏事的机会。

就像王允,以前的王允没有任何的实力去针对别人,他自己都整天怕被针对怕的【坐不安席】。所以,以前的王允就整天一副老好人的样子,对别人都是彬彬有礼的,从来不搞肃清——当时的王允,他能肃清的了谁呢?

所以,当时的王允别说是搞肃清了,就算是求人办事,都要哭着求才行,他命令不动别人的。

可一但王允成为了新的董卓之后,王允管理朝廷的手段,就立刻和之前的董卓一模一样了,也是:谁不支持我,我就杀谁。丝毫没有以前那种流着眼泪和大家交心的样子了。

王允前后的变化这么大,这就证明了两点:

1,王允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王允在之前没搞过独裁,也没害过人,并不是因为王允这个人有多好,仅仅是因为王允没资格搞独裁,搞针对而已。

在董卓搞独裁的时候,王允整天把忠心啊,国家啊,道德啊这些大帽子挂在自己嘴上,给自己打造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老好人形象。但实际上,等轮到王允上台的时候,他居然也和董卓一样了,大力的搞独裁,搞肃清。

2,董卓之前搞独裁搞的那么残暴,其实并没有错。

像我之前分析的一样,现在整个朝廷的形势,就是内忧外患不断:内部有不同派系的官员们勾心斗角,外部则有大量不听皇帝命令的地方诸侯。

所以,在这种环境下,不管是谁坐到把持朝政这个位子上,他都是会用独裁,残暴等手段来治理朝廷的。并且,抛开道德层面不讲,这也是最快治理好朝廷的办法之一。

所以,董卓当时搞独裁搞的那么残暴,原因并不是小说里写的董卓生性残暴,董卓本来就坏等等,而是一种治理朝廷的合理手段。

不然的话,外面那么多诸侯不服你,朝廷里还有人不服你,在这么严重的形势下,你不和他们玩暴力,还和他们讲道理,谁听你的呢?

别人不听你的话,你就讲道理,用你的品德去慢慢感化他——这个当然是很好的办法,是圣人都推崇的做法。但问题是这个办法见效的速度实在是太慢了,并且,这年头能被品德这种不值钱的东西感化的人,也确实是越来越少了。

所以,和不服你的人讲道理这个办法,多半是用在和平盛世的办法。因为和平盛世朝廷形势会稳定一点,执政者有的是时间和你慢慢耗,有的是时间去慢慢感化你。不像是乱世,留给你的时间本来就少,你还和别人慢慢耗,这不是找死吗?

所以,盛世多文治,乱世多武治。

别人不听你的话,你就用你的品德去慢慢感化他——这个见效太慢了。别人不听你的话,你就打他,打到他听你的话为止——这个就快多了。

所以说董卓本人也不想自己这么残暴的,你想啊,如果全天下都乖乖的听董卓的话,那董卓还莫名其妙的杀什么人呢?这不是傻吗?

坐在这个位子上,处于这个环境中,执政者就只能这么做。论手段的狠毒,王允和董卓其实没什么太大的分别,他们根本就没有谁忠谁奸之分,他们治理朝政的手段都是:残暴的搞独裁,干掉反对自己的人。

只不过,董卓比较真性情一些,他搞独裁就是搞独裁,董卓也说过:【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坐在这个位子上,为了快速治理朝廷,董卓根本就管不了那些小百姓了。在董卓眼里,为了快速治理朝廷,牺牲一部分人也是应该的。

而王允则比较虚伪一点,他一方面为了自己,残暴的搞独裁,另一方面却大喊着:我这是为了国家好!从这一点上来看,王允这个人的品德还不如董卓呢。

不过,有的朋友可能要问了:既然王允也是手段残暴的独裁者,那么为什么在后来的历史书上,董卓都是大坏蛋的形象,而王允则都是大好人的形象呢?

问的好,今天,就让我们来慢慢分析一下这个事情。

首先,古代的历史书,其性质不仅仅是书而已,而是有着三种作用的工具。

是哪三种作用呢?

1,记录历史。

2,篡改历史。

3,教育百姓。

这三种作用中,记录历史是历史书的本来作用,而篡改历史,则是胜利者赋予历史书的新作用,主要是用来隐瞒一些对胜利者不利或是对失败者有利的事情。

而王允被塑造成大忠臣的模样,则主要是因为历史书的第三种作用:教育百姓。

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慢慢来看。

董卓和王允,他们两个搞独裁的顺序是不一样的。这里面,董卓搞独裁在前,是他先欺负皇帝的,所以站在后来皇帝的立场上,他们当然就会觉的董卓这种欺负皇帝的权臣是大坏蛋,是反面典型。

所以,历史书上就都把董卓给写成大坏蛋,大反派。

而王允虽然也是独裁者,并且王允也没有特别的忠心于皇上,但是你却不能按照现实来这么写王允。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把王允也写成残暴的独裁者的话,这就很不利于教育百姓了。

皇上希望看到的历史书是:如果有人(董卓)篡夺皇权,搞独裁,你就要去杀死他,忠心的维护皇帝!(就像历史书上的王允一样。)

皇上不希望看到的历史书则是:如果有人(董卓)篡夺皇权,搞独裁,你杀了他,你就能代替他搞独裁!你就会成为新的老大!你就会成为新的欺负皇帝的那个人!(就像真实的王允一样。)

你看,这下问题就很明白了。如果你是皇帝的话,那你当然希望天下人的思想都是第一种,而不是第二种。

王允虽然也是搞独裁的独裁者,但王允却杀了之前欺负皇帝的董卓,结束了董卓的独裁。所以,历史书上都把王允给描绘成一个大忠臣,都说王允是为了忠心皇帝才去杀董卓,而不说王允是为了自己能搞独裁才去杀董卓。

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书上都把王允给描写成大忠臣的原因:主要还是为了掩盖凶残的宫廷斗争,宣传光明的忠心护主,让后人不要为了篡夺皇权去打权臣,而是要为了忠心皇帝去打权臣。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六十章:王允为什么要逼凉州人造反?

董卓死后,接管董卓大部队的人,是董卓的女婿牛辅。

后来牛辅也被干掉了,董卓派的人就如同一盘散沙一样,群龙无首了。

王允和吕布见了这种情况,就有点慌了。

毕竟董卓余部再怎么群龙无首,这浩浩荡荡十几万凉州人,其战斗力也不是开玩笑的。就算是没人指挥他们,这群凉州人时不时的搞一下恐怖袭击,中原也是受不了的。

这群凉州人就仿佛是埋在朝廷旁边的一颗炸弹一样,王允必须要快速的处理他们。不然的话,他们早晚要出乱子的。

那么,要怎么处理这十几万凉州人呢?具体有两种方法:

1,暴力征服。

打他们!狠狠地打他们!把他们给打残了,也就不用担心他们会闹事了。

这个方法好不好呢?其实不太好。主要是凉州人的战斗力还挺强的,现在王允才刚刚上台,朝廷内部还没彻底稳定,这么快就爆发战争,对王允来说肯定是不理智的。

更何况朝廷能不能打的过这群凉州人呢?不一定。就算能打过,多半也会把自己给打残了,到时候肯定会有别的诸侯来长安捡便宜的。

所以,暴力征服肯定不是一个好办法。

2,怀柔政策。

既然不能暴力征服他们,那就只好搞怀柔政策了。先给他们好处,稳住他们,然后派人去管理他们,来日方长,慢慢的用各种手段去感化他们。

这个方法还是不错的,至少要比暴力征服要好多了。主要是现在朝廷实在是有点不稳定,所以不管能不能打的过,避免战争才是最主要的,要慢慢的休养才对。

派人去感化这群凉州人,能感化最好,感化不了的话,到时候再打也无妨,怎么看也比上来就打要好多了。

毕竟,在对付外族入侵这件事情上,历朝历代的选择往往是:

如果能轻松消灭他们,那当然就要消灭他们。

如果很难打的过他们,打他们会导致两败俱伤,那么就要使用怀柔政策。

如果根本就打不过他们,那就只能和他们结盟了。

现在朝廷刚刚经历了一场大变,还不太稳定,根据环境来讲,怀柔政策还是比直接打他们要好一些的。朝廷如果再废点的话,直接向凉州人服软也不是没可能的。

所以,有的官员就建议:让皇甫嵩去管理这群凉州人,让皇甫嵩去感化他们。

这是个不错的办法,但是,王允却坚决不同意。

为什么不同意呢?王允嘴上说了不少冠冕堂皇的借口,可他真实的原因其实就是:王允担心皇甫嵩接管了这群凉州人之后,会对自己构成威胁!

让皇甫嵩去管理感化这些凉州人,其实就等于是给机会让皇甫嵩去接管董卓的部队。

皇甫嵩是东汉名将,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当年汉灵帝和董卓都很猜忌皇甫嵩。这种名将一但让他去接手董卓的部队,那么他说不定就会变成另一个董卓,会对王允造成极大的威胁。

李傕带着董卓余部,都能让王允和吕布害怕,更何况是皇甫嵩带着董卓的余部呢?

所以,王允坚决否决了这个提议,哪怕这个提议确实是目前最好的提议。

不过,你不让皇甫嵩去,就要让别人去。可是,让没本事的人去,等于没去,完全解决不了凉州人这个隐患。让有本事的人去,又怕他会像皇甫嵩一样,会对自己构成威胁。

难办,很难办。那么,王允自己亲自去行不行呢?恐怕也不行。一是王允没什么本事能压的住这群凉州人,二是王允一但离开了朝廷,去了凉州,反而会让皇甫嵩或吕布趁机占据了朝廷,成为新的把持朝政者,到时候王允就更完蛋了。

所以,王允就要坚决的反对怀柔政策,他拒绝派任何人去管理这群凉州人。

你反对怀柔政策,就必须要支持暴力政策,这是没的选的。毕竟凉州人就在那里乱着,你不能当看不见,你不去感化他们,就只能去打他们,没中间地带的。

所以,王允就只好选择了去暴力征服这群凉州人。

请注意:在这里,很多人都觉的王允不去感化这群凉州人,反而要灭了他们,最后逼的这群凉州人打来了长安,这是一个很愚蠢的行为。大部分朋友都凭着这一点,把王允给定性成了一个不懂政治的人。但实际上,事实完全不是这样。

王允对政治的理解绝对是很深的。早在太监把持朝政的时期,王允就和太监头子张让在朝廷里勾心斗角,然后历经太监,何进,董卓这么多代的大清洗,王允不但没死,反而越混越好,最后居然混成了新的把持朝政的人,这就证明王允的政治功力极其深厚。

在如何对待凉州人这个问题上,如果王允是为了国家着想的话,那么他最稳妥的方法当然是由皇甫嵩去感化那群凉州人,王允则继续治理朝廷。到时候,皇甫嵩主外,王允主内,大汉的朝廷一定会越来越稳定。

可是,王允显然不是会为了国家利益去牺牲自己利益的人。

从国家利益来讲,王允应该主张怀柔政策。但从自己的利益来讲,不让这些有能力的人去管理凉州人,才是巩固自己位置最稳妥的做法。

既然不能怀柔,那就只能冒险和这群凉州人打了,这里面是没有任何中间地带的。所以,王允就放弃了国家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利益,主动挑起了战争。

主动挑起朝廷和凉州人的战争,这一做法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是愚蠢的,但是从自身利益来讲,却是精明的。王允敢冒险主动和凉州人作战,而不去选择比较温和的怀柔政策,这就足以证明:王允不但政治功力深厚,而且极其敢于冒险!

这一点,从王允还是个小蚂蚁的时候就敢暗杀董卓就能看出来了。而此时,在朝廷还不稳定,明明能不打仗,但王允却非要主动逼着凉州人打仗这一点上,更能看的出来。

就这样,王允要对付凉州人的消息,渐渐地传到了凉州人的耳朵里。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六十一章:李傕为什么能打败王允和吕布?

王允要打凉州人,靠自己是打不过的,所以,王允胡乱找了几个理由,就打算找联盟军的人来一起对付凉州人。

朝廷和联盟军有可能再次联手,凉州人大惊,李傕郭汜等原本的董卓部将,都吓的主动递上投降书,准备投降。

如果是原来的话,朝廷的执政者当然是欢迎这群人投降的。可如今,王允却不能答应他们的投降。

为什么?因为一但王允答应了他们的投降,王允岂不是又要派人去管理这群投降的凉州人?到时候,凉州的形势,无非是两种发展:

1,如果派有能力的人去管理董卓余部(比如皇甫嵩),那么此人就有可能会逐渐控制董卓的余部,会对远在朝廷的王允构成威胁。

2,如果派没能力的人去管理这群凉州人,那他恐怕压不住董卓的余部,等过上几年之后,董卓的余部就会渐渐的恢复实力,到时候,不止王允,整个朝廷恐怕都危险了。

所以,倒不如趁着董卓余部没什么战斗意志,只想投降的时候,去冒险和他们打。这样,既能保证自己把持朝政的位子稳如泰山,还有可能趁机消灭掉董卓的余部。

所以,王允拒绝了李傕的投降,坚决要弄死李傕。

李傕见王允不让他投降,心中大惊,就准备解散自己的部队,各自逃生。

故意解散自己的部队,让自己的实力全部消失,其目的说白了还是想要投降。李傕想要向王允表明一个态度:你看,我的部队都解散了,我手下连个人都没有了,我对你造不成什么威胁了,所以你也没必要杀我了。

这一行为,有点像当年王允把董卓请到家里来喝酒,故意支持董卓篡位一样,就是想要表达自己对他已经没威胁了。

董卓的另一个余部贾诩见了,就反对道:【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矣。不若诱集陕人,并本部军马,杀入长安,与董卓报仇。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胜,走亦未迟。】

贾诩这个提议还是很正确的。在此时,李傕打王允虽然风险很大,但其利润也很高。一但打赢了王允,李傕郭汜就可以奉朝廷以正天下(就像后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样),成为新的把持朝政者!

万一打输了,也不要紧,反正大家本来就是要死的人了,怎么死不是个死?倒不如去拼了。

在任何的利益搏斗中,死亡都是一个谁都忍不了的最低底线。就像李傕,只要不死,他把部队全都解散了,当个光杆司令他都愿意。可惜,王允连活着的权利也不给他,硬要逼着他死。

左右都是死,本钱已经赔到不能再赔了,预算这个项目的结果已经烂到不能再烂了,那就不如拼了,去撞撞运气。

所以,李傕等人散布谣言,劝凉州人:【徒死无益,能从我反乎?】白白死了,倒不如爽上一把再死!所以,大家就都造反了。

在路上,这群凉州人疯狂的杀烧抢掠——反正他们都要死了,死之前当然是能怎么爽就怎么爽了。

贾诩则是打着给董卓报仇的名义,拉起了一支敢死队。

为什么贾诩要给董卓报仇呢?不是因为贾诩和董卓的感情有多好,而是因为这样可以让别人更清楚自己应该怎么站队。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想帮董卓报仇的人,未必是和董卓有什么感情的人,也有可能仅仅是董卓死后,被王允影响了利益的人。

这群人也想要推翻王允,这就和贾诩‘帮董卓报仇’这个目的重叠了,贾诩一喊出这个口号之后,大家就知道了:我们可以一起合作,因为我们的利益是一致的。

所以,李傕郭汜打到长安的时候,被王允影响了利益的李蒙,王方等人立刻就偷着打开了城门,让李傕成功的进入了长安。

李蒙和王方这群人之所以要背叛王允,其主要还是因为李傕打过来的时候,打的旗号是给董卓报仇,而不是别的什么理由。

给董卓报仇这个旗号,就让李蒙等人很明显的知道了李傕来长安的意图,和自己到时候应该怎么站队——李傕是帮董卓报仇的人,而自己这群人并不是董卓的仇人。所以,李傕把持朝政之后,就只会对付王允吕布这群仇人,而不会对付自己这帮子和董卓没仇的人。

王允当权,会影响李蒙王方的利益,李蒙王方获得的利益是负的。

李傕当权,则不会影响李蒙王方的利益,就算李傕不重用李蒙王方,李傕也绝对不会像王允一样去对付他们,因为他们并不是董卓的仇人。

这样看,李傕当权的话,李蒙王方获得的利益至少是平的,不亏不赚的,不可能变成负数。再加上他们以前和李傕关系也不错,分分钟上位也是正常的。

所以,李傕一来,李蒙王方就立刻暗中帮助李傕,为李傕的胜利铺下了道路。

这一切,全都是贾诩计谋的功劳,贾诩轻轻一句话,就基本上给李傕奠定了胜利的基础。贾诩一句帮董卓报仇,就已经让李傕等人赢了一半了。

当然,李傕郭汜的军事水平也很高,在当时,都有人认为李傕郭汜的军事水平比孙坚都要强!再加上有人替他们开门,李傕很轻松的就打败了王允和吕布。

本来要死的一群人,在贾诩的计谋下,一下子就成为了国家总理级别的人。从这之后,就再也没人敢小瞧这个没什么名望的贾诩了。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今天连续三更送上, 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烟锁池塘 2015-09-04 12:34:19
曹先生的评水浒,观点独到,文笔犀利,具有相当的文评价值和社会价值,十分有必要仔细研究。因此在追完一遍后重新开始,认真拜读。相比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一文显得乏力许多,原因有几个:1.近年来评三国的作品较多,如易中天品三国、雾满拦江三国不靠谱等等,过度的品评使大众产生审美疲劳,因此曹先生老不读一文相比本文显弱;2.三国演义以军国大事为主题,水浒更多体现市井,格局相差甚大,水浒的点评方式不完全适......
-----------------------------
多谢朋友支持,之前就说过了,三国写到20万字的时候会精修一遍,改的更精彩,然后重新发布的,到时候水浒也会做一些修改。

楼主:曹铜爵

字数:601127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5-07-06 00:03:00

更新时间:2021-02-12 03:23:59

评论数:296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