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只要还有一个德国人活下来,战争就将继续——德意志第三帝国

只要还有一个德国人活下来,战争就将继续——德意志第三帝国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九天昆仑 1588楼 2013-12-25 11:11:53
楼主前面写的不错,关于苏联工业质量低下的分析也很对。但是关于 大雷雨计划 的描写应当慎重。
这个计划现在并不被大多数史学界成员承认,也缺乏足够证据证明其存在。充其量最多算是苏军锁在保险柜里面的一份军事备忘录。这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我相信现在俄军总参谋部和解放军总参谋部肯定都有核打击对方的军事备忘录,但这并不说明战争将在近期打响。
战前苏联在其西部边界部署大量军队其实是一种讹诈。因为在二战......
-----------------------------
@修武兴国 1589楼 2013-12-25 12:08:33
我的帖子1939年以前的写的还算能够入各位的法眼,这在帖子里有公论。我并不擅长写军事战争,只擅长写政治斗争和人物的心理描写(我研究过心理学,是学校的心理辅导员)。
如果单纯说战争,我写的跟万司令的相比,简直就是一坨屎。不过,由于大家并不嫌弃我写的不堪入目,我才鼓起勇气继续写来着。
我很写到元首在柏林自尽时为止,我是从1889年4月20日元首出生时开始写的,还是打算写完。
在写的过程中,脑细胞......
-----------------------------
@九天昆仑 1595楼 2013-12-25 20:27:25
我只是想与楼主探讨一下关于 大雷雨计划 的问题而已。因为对于2战欧洲战场比较喜欢,所以很希望楼主写的精彩又客观。
我并不是说 大雷雨计划 不存在,而是认为其只是一个军事备忘录性质的文件而已。据说索科洛夫的书中也只是一个副标题叫大雷雨,但是没有实质内容,很多都是大概,也许等猜想词。
一个付诸实施的军事计划会有很多细节,包括怎样进攻,物资调配,进攻重点等。像巴巴罗萨,大家就可以从 历史 ......
-----------------------------
我认为“大雷雨”计划跟元首的“海狮”计划有些相似,它或许真的制定了,但是属于机密文件,口头执行,不予记录。
这么做的目的,估计是担心计划泄露,被希特勒掌握到,而促使希特勒与英法媾和,转而去进攻苏联。
所以,我认为“大雷雨”计划倒也不是捕风捉影,而是苏联的种种做派,以及斯大林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只言片语,都可以作为斯大林想突然进攻德国的佐证。
我手上有索科洛夫的书,我全部看完了,觉得索科洛夫讲的很有道理,他接触了不少机密资料,以及很多当事人的回忆录。
所以,我相信“大雷雨”计划却是存在,历史不可能全部还原,只能靠我们去抽丝剥茧,尽量还原原貌。
有鉴于此,我还是会假定“大雷雨”计划存在,至于这个计划的具体内容,苏军1940年5月的一项计划中有,朱可夫的回忆录里也有提及,我会写出来的。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苏联人抢地皮的方法比较简单粗暴,他们无外乎是派遣外交人员拿着最后通牒给波罗的海三国政府,并说在战争时期,为了保障苏联的国土安全以及上述国家的安全,上述三国最好允许苏联派兵驻扎。
波罗的海三国的领导人们当然不乐意了,不过,苏联人说的很明白,如果不答应他们的“合理”要求,他们就要采取“非常”手段。
当时德国正跟英法对战,没空搭理东欧,苏联一家独大,没有谁能够制约它。波罗的海三国的领导人无奈之下,只好同意苏军进驻。
罗马尼亚的遭遇也跟波罗的海三国差不多,苏联方面口气相当强硬的表示,罗马尼亚必须限期把比萨拉比亚地区交出来,不然就要它好看。
当时罗马尼亚的大靠山英国远在千里之外,对罗马尼亚爱莫能助。罗马尼亚人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忍痛把比萨拉比亚地区(今摩尔多瓦)交还给苏联。
以后,就是因为罗马尼亚跟苏联之间结下了这么一个大梁子,安东内斯库元帅才愿意派兵协助德国攻打苏联。
就这样,苏联人通过陈兵边境,并施加威胁,成功地把波罗的海三国和比萨拉比亚收入囊中,但他们在向芬兰提出驻军的要求时,却遭到断然的拒绝。
苏联人的品性芬兰人心里是有数的,如果同意苏军进入芬兰,那么要不了多久,芬兰共产党就会夺取政权,将芬兰变成苏联的又一个加盟共和国。
芬兰的实际统治者曼纳海姆元帅认为如果答应苏联的要求,芬兰必然尸骨无存。所以,他决定先集合队伍抵挡苏军的进攻,然后再借助其它仇视苏联的大国的力量来制约苏联,保障自身的安全。
苏联方面见芬兰人如此硬气,就决定给他们一点儿颜色瞧瞧。斯大林授意苏联军队在苏芬边境制造一点儿事端,为苏联方面找到入侵芬兰的合理借口。
军队方面对斯大林的指示心领神会,他们立即自导自演了一场边境炮击事件,并一口咬定芬兰人无端炮击苏联,致使苏军士兵遭受到伤亡。
苏联方面立即抓住这个借口,于1939年11月派遣20万大军,2000辆战车,1000多架飞机前去进攻芬兰。
当时,斯大林认为苏军进攻芬兰就像杀鸡使用屠龙刀,分分钟就能搞定。可现实却是,芬兰军队依托坚固的“曼纳海姆”防线,茂密的森林和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术,硬是表演了一把小鸡搏老鹰,把诺大个苏联整的一点儿脾气都没有。
这就么地,一场在苏联领导层看来只需几个星期就能搞定的战役,演变成一场古典式的攻坚战,苏军久攻不克。
不过,芬兰虽然可以取得短暂的胜利,却也无法跟苏联拼消耗战,曼纳海姆元帅不得不考虑向苏联求和。
斯大林见芬兰有些扎手,也就不再惦记着吞并芬兰,而是改为从芬兰割占一部分地皮,将苏联西北部的过境线向芬兰一侧推移,得到一部分拱卫列宁格勒的缓冲地带。
而芬兰方面割让了巴伦支海上的里巴奇半岛,芬兰湾中四个岛屿,部分萨拉区域,并将汉科半岛租借给苏联作为海军基地,租借期30年。
这个协议对于芬兰来说是非常严酷的,仅仅过了一年,芬兰就又在德国支持下和苏联爆发了持续的战争。
苏芬战争结束之后,斯大林开始把他的目光转向西欧。那里战云密布,德军和反德盟军在西线对峙,随时都有可能擦枪走火,斯大林打算借着这个有利时机,为自己的扩张行动做准备。
1940年3月期间,斯大林此时正在心里劈劈啪啪地打着小算盘,这位实用主义者在想着如何才能使用最小的代价,为苏联获取最大的利益。
斯大林这个时候的想法是这样的,前面他好心好意,想联合英法,还有波兰,在纳粹德国的威胁还不大的时候,一举荡平德国。
但是,波兰人不信任苏联,英法也希望德国与苏联火并,所以斯大林无奈之下,只好先跟希特勒握手言和,先得点儿彩头再说。
现在,形势不同了。斯大林万万没想到德军居然如此生猛,还不到3个星期,就底定波兰。而英法居然不再姑息德国,选择跟德国交战,而且是真刀真枪的开仗。
德国和盟军在挪威打得不可开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英法这次的确是态度相当端正地跟德国死磕。
根据这些情况,多疑的斯大林终于确定,英法应当不会跟德国私下媾和,再挑唆德国来打苏联。
于是,斯大林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全新的计划,他始终认为跟希特勒合作基本上等于与虎谋皮。他担心希特勒在搞定英法之后,又跟日本联合进攻苏联。
所以斯大林决定趁着德军的主力集中在西线的机会,调集重兵前往苏德边境地区,等到英法联军缠住德军的机会,让苏军发动雷霆一击。
最终,苏军将与心怀感激的英法联军在易北河畔,甚至夸张一点儿,在莱茵河畔相见,也不是不可能。
英法方面在战后必然会发放“许可证”给苏联,允许苏联“合法”持有半个欧洲,这样苏联就可以出最少的力,得到最大的实惠。如此买卖,如何做不得!
斯大林想明白利害得失,当即开始采取行动。他从1940年3月开始,就陆续将部队从苏芬战场调往苏德边境地区。
随后,在1940年4月17日召开的苏芬战争经验总结大会上,斯大林向与会的高级军官们强调道:“我们军队在新的、真正的、现代化的苏联战争中要用两条腿走路,这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我们还要从芬兰战场上学习经验,这场战争使我们的战士枪法更准。幸好,我们军队是从芬兰人那里,而不是从德国空军那里学到了经验。感谢上帝的恩赐!”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斯大林的意思不难理解,芬兰人与德国人的关系密切,他们的军队基本上都是由德国教官训练的。
苏军与芬兰军队开仗,就相当于跟迷你版的德军打,这有助于苏军了解德军的特点,另外还有助于苏军锻炼自己的战士,使他们获得战斗经验。
而斯大林特意提到德国空军,显然是让苏联空军注意戈林所部德国空军的威胁,在现代化的战争中,谁掌握了制空权,谁就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不过,斯大林的空中“雄鹰”们显然无法跟戈林的手下们匹敌,东线的天空甚至一直到1944年末,也依然属于德国人,至于苏联空军为何这么水,我后面再说。
同样是在1940年的3月份,由于斯大林想跟德国开仗,那么按照惯例,英国、法国,还有在伦敦流亡的波兰政府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苏联的盟友,这就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斯大林的计算中,波兰这个国家将来可以在苏联的监督下复国,不过,波兰必须成为被苏联控制的傀儡国或者卫星国,新生的波兰绝对不能拥有自己的灵魂,它不能再次成为一个反苏的国家,成为一个帝国主义攻击苏联的跳板。
目前,苏联还羁押着15000名波兰军官和10000名知识分子、牧师、富农和资本家,这些人都是铁杆的反苏派,要是英国人要求苏联方面释放波兰战俘,苏联就不得不答应。
这些波兰人回去,几年后又是一条反苏的好汉,只要有他们存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也就有了与苏联对抗的本钱。
所以,斯大林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那些不肯跟苏联合作的波兰人全杀了,以后如果英国和波兰找苏联要人,就说不知道。反正“大清洗”的时候,斯大林杀自己人眼睛都不眨,杀几个波兰人算个啥。
只要这些反苏的波兰人全部都死的精光,波兰的流亡政府全算能够回到波兰执政,也会被淹没在亲苏派的人海中,就此被架空权力,从而失去政权。
到时候,斯大林不仅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把波兰兜进苏联的荷包,还能让英国和法国那帮政客无话可说,这一招真可谓是妙极了。
打定主意之后,斯大林说干就干,他授意乌克兰内务部门头子伊凡.亚历山德罗.谢洛夫来执行此事。
谢洛夫肃反时期在乌克兰大杀特杀,威风八面,杀几个波兰人还不是小意思。很快,2万多波兰人就分别在斯摩棱斯克的卡廷森林和哈尔科夫森林公园被处决。
后来,波兰人的尸体被德国人发现,德国人便说这件事是苏联人干的,苏联人马上就反咬一口,说是德国人干的。
两个侵略者为了这件事大吵特吵,后来甚至在纽伦堡审判的时候,苏联方面还特别要求德国人承认卡廷惨案就是他们干的。
要说德国人身上的血债多了去了,只要是他们干的,他们也就爽快地承认,但是不是他们干的,他们死也不认。
再后来,这个事儿就真相大白了,憋屈的波兰人还特地拍了一部名叫《卡廷惨案》的电影来抒发他们的悲愤之情。大家有空可以看看这部电影,不得不说波兰人的人品不咋地,但是电影拍得还算不错。
斯大林在解决掉反苏的波兰人之后,授意军队方面和政治局把那些愿意跟苏联合作的波兰人集中起来,再添加上一些会说波兰语的纯种苏联人,秘密组建一个波兰第238步兵师。
波兰第238步兵师隶属于红军,驻防在哈萨克斯坦地区,是将来反攻德国时被用来解放波兰的部队,同时也是未来苏维埃波兰红军的骨干。
类似的部队还有专门由驻留在苏联的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组成的红军捷克部队和斯洛伐克部队,他们在将来对德作战时,同样也是解放军和未来捷克斯洛伐克的红军骨干。
至于德国嘛,用不着寻找代理人,只需要把关在集中营里的德国共产党党员放出来,纳粹德国立马就可以转变成苏维埃德国。
1940年5月6日,德国正式发动西线战役前4天,斯大林在他的莫斯科郊外别墅会见他的老朋友们。在这个私人聚会上,斯大林透露出了他打算进攻德国的想法。
当时,斯大林的一个亲信在聚会上说,他有一个亲戚住在美国,是个美国人,他那个亲戚很担心德国跟美国开仗,而苏联又迫于盟约的关系,也跟美国开仗。那样的话,他的亲戚会感到非常遗憾。
斯大林闻言,安慰这个亲信道:“不用担心!我们要跟德国打,英国和美国会是我们的盟国!无需害怕!来,让我们为健康干杯”!
说完,斯大林举杯,将杯中之酒一饮而尽!
1940年中期,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总参谋部制定出《关于苏联军事力量于1940年及1941年在东西部国境的基本战略部署》。
这项计划中,苏军总的来说将遵循积极防御、主动出击的精神来布置苏德边境的防务。
苏军总参谋部根据作战区域的不同,又将这项防守反击的战役计划分为“北部方案”和“南部方案”两部分。
其中,“南部方案”将由基辅军区改编而来的西南方面军实施,该方面军将在战役初期粉碎德军及其仆从军的进攻,然后以掩耳不及盗铃之势向德国东部的布雷斯劳和西里西亚展开强大攻势,切断德国和巴尔干半岛的联系,迫使巴尔干半岛诸国(比如匈牙利和罗马尼亚)退出战争,从而令德国丧失这个重要的石油供应基地。
“北部方案”将由波罗的海特别军区改编而来的西北方面军,以及驻扎在白俄罗斯,由西部特别军区改编而来的西方方面军实施。
他们的任务是依靠坚固的要塞地区坚守明斯克——普斯科夫战线,然后,在动员令下达的第25日转入反攻阶段,进攻东普鲁士。
在西北方面军和西方方面军进攻东普鲁士的同时,西南方面军应该拨出一部分兵力会同敖德萨军区的部队一道,坚守苏联与罗马尼亚的边境地区,保护进攻部队的南翼,这部分部队在成功抵挡住德军及其仆从军的进攻之后,也必须转入反攻。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1940——1941年,苏联西部国境5军区与相应方面军图片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为了给即将开始的进攻德国的计划做准备,苏军开始将大批部队调往其西部边界。这些部队一共有92个师,4000辆坦克和3000架飞机,总兵力在百万人以上。
反观德军部署在苏德边境的部队,实在是过于寒碜,仅有12个步兵师,而且其中9个师是有后备国防军组成的凑数部队,人数顶多10万人。
这些德军部队没有任何机动车辆,交通基本靠走,红军的数量是德军的10倍不止,至于坦克数量,那更是足以吓得德军半身不遂。
斯大林唯一担心的是德国空军,不过他还是想当然地认为,被布尔什维克主义思想武装了头脑的英雄的苏联空军绝对可以摆平戈林的飞行部队。
只要苏军能够摆平德国空军,苏军的坦克大部队就可以利用机动性强的优势,吃掉苏德边境那些数量少的可怜的德国步兵,然后一直推进到易北河,或者莱茵河。
开战的借口并不难找,只需派遣少许间谍,带着迫击炮朝着苏联境内放几炮,就说德国法西斯悍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袭击热爱和平的苏维埃,真正是岂有此理。有鉴于此,苏联将不得不“保卫”自己的家园,出兵攻击德国法西斯。
当然,尽管斯大林很想打德国,但他多少也知道时机必须把握好,必须等到德国与英法大打出手,且激战正酣的时候出击。
因为,要是出击的时间太早,德国估计会立马掉头朝着苏联打过来,那个时候,英法还愿不愿意跟德国打,还真是不好说。
要是出击的太晚,德国打不赢,就此投降,那么苏联就不得不乖乖地把所有抢来的地盘都交出来,那就划不来了。
斯大林认为必须找个传话的,把他的意思告诉英法那边的人。不过,鉴于当时苏联比较孤立,唯一的“朋友”是德国人,他们实在是不方便找第三方的外交人员与英法沟通,而直接跟英法的人沟通,有可能会引起德国情报部门的注意。
想来想去,斯大林想到一个绝妙的好主意,他将通过芬兰派驻莫斯科的谈判代表,也就是曼纳海姆元帅的副官格连瓦尔与英法方面联系。
当时,芬兰跟苏联刚刚交战完毕,正在和谈,芬兰方面派遣使者到莫斯科很正常,而英国和法国的使者完全可以冒充和谈人员,秘密跟斯大林会晤,然后在跟着苏联代表团回到赫尔辛基。
德国人尽管跟芬兰人关系一直不错,但希特勒为了专心对付英法,没有帮助芬兰抵御苏联,而英法方面至少在口头上和行动上都支持过芬兰,所以芬兰方面还是愿意促成苏联和英法方面的密谈。
密谈的内容嘛!无外乎是,苏联愿意参战打击德国,另外还有,德国被打败以后,欧洲这块儿大蛋糕怎么分等相关问题。
谈判的时候,任何协议和计划都是口头上的,不能公之于众,因为如果英法方面拿着有苏联领导人签字的秘密协议满世界宣传,那苏联估计马上就会遭到德国空军的打击。
而且苏联方面的要价估计很高,英法方面吃不住,所以谈判拖了很长时间。直到1940年6月份,德军突破阿登森林,连战连捷,英法方面吃紧的时候,这才认识到苏联的价值。
英法方面立即同意苏联方面所有不算特别过分的要求,比如把一半的欧洲让给苏联,以换得苏联参战,让苏联赶紧地出手,在德国人身后捅上一刀。斯大林自然满口答应。
当然,这种事情自然是要签文件的,不然到时候苏联忙活完了,没有纸面协议,英法不认账,那可怎么办。
这份秘密文件由一个法国信使携带着,这位信使乘坐着芬兰民用客机“卡列娃”号,从爱沙尼亚的塔林机场起飞,飞往赫尔辛基。
斯大林与英法方面密谋进攻德国这件事,应该是在1940年6月14日之前定下来的,但由于6月14日传来消息说,巴黎已然沦陷,盟国的事业已然完蛋了。
这个消息令斯大林大吃一惊,据赫鲁晓夫说,斯大林当时大骂法国人骨质疏松,还有那么多国土和军事力量就投降,这样的话德国人就可以放手进攻苏联了。
斯大林在声讨法国人的同时,猛然醒悟到,有一个法国信使还带着苏联与英法合作,共同对付德国的秘密信件。
要是,这封信以及那些个秘密条款被希特勒知道了,那还得了,按照希特勒的脾气,估计下一个倒霉的就是苏联。
斯大林立马命令苏联空军出动,赶紧把那架飞机给追回来,他特别强调,如果那架飞机不同意返回苏联,就让飞机上的人去见马克思。
苏联军队接到命令后,立即起飞2架伊尔——4轰炸机,截住“卡列娃”号,要求它回到塔林机场。
当时,飞机上那位法国使者还幻想着赶紧把秘密文件带回法国,以便利用这份苏联与英法签署的秘密文件拉苏联下水。
于是,“卡列娃”号不仅没有返回塔林机场,反而飞的更快了。苏联飞行员们见芬兰客机上人不听招呼,立马机枪伺候,结果“卡列娃”号连连中弹,一头栽进了波罗的海。
飞机上的人,除了毫不知情的飞行员和其他机组人员之外,全部遇难。据说,飞机坠毁后,马上就有一艘苏联船只前往事发地点,将法国大使手里的文件袋搜走。
于是,斯大林本来指望的,趁着德国与英法大战,从背后袭击德国的计划就此落空。
当时,英国和领导下的反德同盟土崩瓦解,只剩下英国还在苦苦支撑。斯大林认识到,英国要是完蛋了,德国必然会攻打苏联。
斯大林在苏德战争必然爆发这一点儿上面是想当明确的,他唯一不清楚的是这场战争将在何时爆发。
不过他推测希特勒绝对不会在德国的对英战争还没结束的情况下,就悍然进攻苏联。
有鉴于此,斯大林打算做这样几件事:
1,采取一切办法,利用一切手段,让英国等国家拖住德国人;
2,必须与日本取得谅解,保障东部边界的安全;
3,努力利用德军进攻英国的这段时间,积蓄军事力量,为苏德战争做准备。
打定上述主意之后,斯大林便开始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astlos 1607楼 2013-12-27 11:34:10
楼主啊,虽然大雷雨计划大概确有其事,但苏联在1941年根本就没按照这个计划行事。
根据现有资料,苏军在“大雷雨”预定的主要进攻方向,东普鲁士当面,波罗的海沿岸军区(开战后改称西北方面军)有25个师(其中坦克师4,摩托化步兵师2),兵力约55万,坦克1383辆(但只有约378辆可以出勤,包括103辆Kv和T34),飞机1140架(含波罗的海舰队的飞机,几乎没有Yak等新型飞机)。
与之相对,“大雷雨”规定承担辅助攻击......
-----------------------------
大师发问,安敢不回答!
元首1940年5月发兵攻打西欧时,除了他老人家之外,其他人,尤其是德国陆军的大佬们,都认为德国还没有准备好,但是元首理都不理,还是决定开仗。
同样的,我们现在分析来,分析去,始终只是在看绝对实力,而没有重视斯大林的决心。
斯大林发动某场战争的时候,从来都不爱惜属下的生命,也不听任何客观理由,他只相信一点:打德国这件事,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谁敢不上,要么就去西伯利亚喝风,要么就去伺候列宁。
所以,苏军的将领们打仗优先考虑的是坚决、贯彻,不打折扣地执行统帅的命令,任何摆困难,讲道理都是都是不必要的。
苏军打仗反正靠的也不是技术装备与人的有机结合,靠的是不折不扣的人海战术,数量优势,纯粹消耗,毫无技术含量。
而且,斯大林要攻击的并不是严阵以待的德国,而是那个预想中被英法联军拖住主力,东线只有少数羸弱部队驻守,实力严重不足的德国。
我们看待问题时,一定不能站在知道结果思辨过程的角度,要结合当时的环境来看,毕竟在斯大林看来,法军相当可以,至少可以把德军打成残废。
那样的话,德军的主力会被消耗殆尽,而德国本身也没有总动员,打这样一个实力不足的德国,完全没问题。
所以,我认为,苏联1940年进攻德国,完全有可能,只是苏军的进攻过程可能一点儿也不精彩。
他们会事先炮击好几个小时,然后派出政治犯,先行出击,去滚地雷,然后派出密密麻麻的坦克往前冲,坦克后面是层层叠叠的步兵。
防御工事里的德军,要么就被炮火炸死了,要么就被眼前无边无际的苏军尸体吓疯了,要么就是累死了。
然后,1941年的时候,德国陆军基本上已经无仗可打,就在苏德边境呆着,德国人的意图,斯大林有自己的判断,这个我先不说。
不过,斯大林知道苏德必有一战,他尽力不招惹德国,关起门来搞战争准备,他想趁着德军被英国捆住手脚的机会壮大自己,等到苏军实力足以超越德军的时候再发动进攻。
索科洛夫的观点,我只相信苏军会在1940年德军进攻法国时会对德国发动进攻,1941年的那个“大雷雨”计划,其实是一个防反预案。
斯大林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1941年6月首先对德国发动进攻,他预想的时间应该是在1943年。
这个是我自己的判断,大师看看能不能如您的法眼?
还有,谢谢您一直以来对我的关照,不胜感激,如果帖子里有什么问题,请不吝指正!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hbxiaobaige 1516楼 2013-12-08 07:41:36
楼主,美英俄的数字从何得来
-----------------------------
丘吉尔的回忆录、《东线,第三帝国的黑洞》、《美国二战战略的再思考》、《二战秘密档案——苏联惨胜真相》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记忆总忧心 1613楼 2013-12-27 23:25:29
啥时候开始更新的,等的蛋都碎一地。
-----------------------------
兄弟们,想死你们了。我这不带小孩儿嘛,老婆看得紧。她只要看见我摸电脑,就死啦死啦的,所以我只好趁着上班时间写。
偏偏现在又期末复习,我更新不力啊!海涵,海涵。马上就开演“巴巴罗萨”计划,这次多写细节,多写评论,多从士兵的角度来描述这场战争。
唉,马上就是种族大清洗、斯大林的连坐制度、德国国防军终于开荤,搞起了焦土政策。
一脸敦厚,面目慈祥的曼施坦因,耍起手段来真是够狠!
东线啊,德国国防军的坟墓!写到这里的时候,作为一个铁杆的亲德派,为元首的瞎指挥而痛心。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元首总是考虑所谓的政治和经济问题,以及国际观瞻,而不允许国防军撤退,结果保卢斯白白地被包了饺子。
唉,说多了都是泪啊!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第四节 苏德战争前苏联的一系列动作
1941年春季,希特勒事实上已经放弃渡海攻击英国本土的计划,他转而开始积极地为对苏作战做准备。
此时的苏联并不想在自身尚未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与德国开仗,所以斯大林在这段时间所做的工作主要是讨好德国、加强自身的备战、与日本和解、利用其它国家来拖德国的后腿。
总之一句话,在苏联尚未完全武装起来之前,绝对不能激怒德国。
斯大林打定主意之后,说干就干。他首先要做的,就是谄媚无下限地讨好德国。在讨好德国这件事上,斯大林的表现,至少从表面上来看,简直到了恶心的地步。
我前面说过,德国与苏联之间签有经济互助条约。条约规定,苏联必须向德国输送粮食、石油和各种稀有金属等物资,而德国则必须用工业制成品、机床、甚至最新式的武器装备来回馈苏联。
双方的经济合作,在西线战役期间,还是比较融洽的。苏联和德国都在按照条约办事,双方的贸易大体上没有什么争议。
这种情况,直到希特勒决心进攻苏联之后,才逐渐改观。当时,希特勒授意经济部门对苏联方面百般刁难,不再按时发货给苏联方面。
苏联经济代表团对德国人的流氓行为很为恼火,他们将官司打至斯大林那里,希望 能为他们做主。
但斯大林在此时上的表现是息事宁人,他对德国方面的违规行为不置一词,他仍然要求苏联方面按照规定向德国输送物资,而不管德国方面是否同样也按照相应的规定条款向苏联输送产品。
除了这件事之外,还有一件事能够充分说明斯大林应付德国的时候,是多么的小心谨慎。
我们知道,打仗讲究一个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既然德国想要攻打苏联,那肯定就要对苏联进行相应的侦察,起码地图要搞几张,不然进攻的时候,连地方都找不着,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
那么,德国人手里有没有苏联方面的确切情报呢?
答案是没有,因为希特勒以及德国军界并不认为苏联是一个劲敌,所以他们对苏联毫不重视。
这体现在当时德军的负责搜集西线情报的德国陆军情报局西线外军处,比负责东线情报的东线外军处要更受重视。我的意思是说,西线外军处得到的资金、设备和专业技术人才远远多于东线外军处。而东线外军处,不仅得到的资金和装备支持很少,甚至连技术人员也很稀缺。
比如,当时负责东线外军处的金策尔中将,原本只是一个步兵军官,根本就不是专业情报员,他对苏联一无所知,甚至还不会讲俄语。
金策尔中将的东线外军处所负责研究的国家,除了苏联之外,还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巴尔干半岛国家、还有中国和日本。这就使得金策尔只能拿出一部分精力来收集苏联的情报。
本来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与苏联的关系好到无极限,那个时候,搞到苏联的情报真可谓是易如反掌。
但是,当时老实巴交的德国人根本就没有想过要跟亲密的盟友翻脸,所以他们根本就没有利用这个有利时机来刺探苏军的情报,甚至连地图都没有搞一张。
后来,到了1933年,随着希特勒上台,苏德关系一度达到冰点,德国军方与苏联的联系也就断了。
由于希特勒一直想进攻苏联,所以从1934年开始,德国便通过波兰搞苏联的情报。
当时波兰境内有大量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因此它在边境地区多少还是有一些情报来源。
到了1939年春季,由于但泽问题,波、德之间交恶,这条获取苏联情报的线索又断了。
这下,德国对苏联的了解基本上为零。这体现在1939年9月份,当苏军派兵入侵波兰时,德军甚至连参战苏军的集团军番号都没搞清楚。
此后,德国获取苏联情报的途径改为从波罗的海国家和波兰东部难民中搜集,这些普通平民描述的情报有很大的局限性,德国情报部门能够获取的情报相当有限。
既然从外部获得苏联情报很困难,那么派人渗透到苏联内地,或者收买苏联人搞情报行不行呢?
答案是不行,因为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不答应,他们可不是吃素的!
首先,苏联的整个边境地区都被内务人民委员会的边防军牢牢控制着,这些边防军在警戒非法入境或者叛逃者偷越过境方面受过长期专门的训练。外国谍报人员很难进入苏联领土。
而即便有少量漏网之鱼能够进入苏联领土,也会因为苏联警察机关的搜捕、人口登记制度的限制,以及苏联公民必须携带身份证和工作证的规定而寸步难行。
其次,就算是能够合法进入苏联的外国公民,甚至是盟国的公民,比如外交人员和记者,都很难利用机会刺探情报。
苏联公民被要求不要跟外国人说话,或者不要跟外国公民说规定之外的话,如果哪个苏联公民胆敢说出哪怕一星半点儿苏联的事情,都会被投入劳动营,或者干脆被咔嚓掉。
无论什么身份的外国人,都很少获准在苏联境内旅行。而即便有少数几个幸运儿可以在苏联旅行,苏联方面也会派出专门人员贴身跟随,以便确保外国朋友只看该看的,不能看不该看的。
苏联人对外国人的防范程度,就跟我们的邻居朝鲜一样,这个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当然,就算是在朝鲜如此严密的防卫下,仍然有所谓的“脱北者”,那么当然会有少量的苏联人可以偷越国境,进入德国,德国人可以通过这些偷越国境的人来更新他们的情报。
除了上述方法之外,德国还通过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日本等渠道来获取与苏军战斗序列相关的情报。
这些情报有些是通过边境地区的观察得来的,有的则通过无线电侦听和无线电测向仪获得。
这可惜这种手段作用十分有限,这一方面是受到距离的限制,另一方面是因为苏军缺少技术性能可靠的电台,他们更喜欢使用电话和有线电报来进行联络。
如此,苏军在苏德边境地区的兵力配置情况,德军倒是搞得很清楚,但是德国人对苏联的内地,甚至对苏联的欧洲部分都一无所知。
自然的,希特勒当然不可能知道,乌拉尔地区、远东大铁路沿线、和中亚地区还有苏联的工业区,也不会知道苏联的兵力比他想象的要多得多。
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东线德军几乎打到了当时的俄国首都圣彼得堡(列宁格勒)、基辅和罗斯托克,但是当时还并非机械化的德军对俄国糟糕的交通状况和地形基本无感,这就使得他们基本上没有认真考虑过在苏联这样一个交通不便,地形复杂的地方进行机械化作战会有哪些不便。
而作为进军最基本的参考依据,作战地图,德国人也没有搞到几张。或者说,他们即便搞到了几张地图,也是那种信息极不准确,且早已过时的旧货。
德国人无奈之下,只好冒险派飞机飞到苏联境内去拍航空照片,而且为了保证航拍照片的辨识度高,德军飞机又不得不在大白天低飞拍照,这样苏联人怎么可能不发现。
毫无疑问,苏联边防军肯定会发现德国飞机天天在他们头顶上飞来飞去,他们当然会把这些事情上报给国防人民委员会,且看领导们如何定夺。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飞机如果是罗马尼亚、芬兰、甚至日本等国的飞机,斯大林想都不想就会下令将其击落,但是,由于这些飞机是德国飞机,斯大林就不免要区别对待。
我说过,斯大林不想招惹德国,所以,他起初对这些德军飞机越境事件采取的措施是只当没看见。
作为一个实力还算强劲,刚刚打败亚洲强国日本的苏联来说,放任另一个国家的侦察机在自己的国土上飞来飞去。我只能说,斯大林当真是能忍。
德国人在刚开始派遣飞机前往苏联时,多少有些担心苏联人把他们的飞机打下来,所以也还是比较克制。起初德国派遣的飞机数目并不多,次数也不密集,而且仅仅只在苏德边境地区活动。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后来,随着战争日期日益迫近,且苏联方面并未对德国侦察机采取任何措施,甚至连外交上的抗议都没有提起过,德国人的胆子就大了起来。
1941年5月份,德军侦察机频频飞入苏联境内,有时竟然深入160公里之多。直到一架飞到苏联境内的侦察机由于机械故障而紧急着陆,苏军从飞机上搜出相机,未曝光的胶卷和一张破烂不堪的苏联地图之后,斯大林终于无法忍受了。
斯大林授意外交人民委员会向柏林正式提出抗议,苏联人宣称自1941年3月底以来,德机入侵苏联领空的事件多达80起。
当然,鉴于斯大林不想惹怒德国,这些抗议的基调是温和的,使用的词语都是些什么我方严重关切、请你们多加注意之类的温和性的语言。
柏林方面的答复通常也是敷衍性质的,德国人会故作惊诧地说:“有这种事?我们一定会调查清楚,请你们放心!”
说完场面话,德军飞机照样飞进苏联拍风景照,一点儿也不含糊。而苏联边防军尽管很想把这些嚣张的德国飞机给打下来,但是斯大林不下命令,谁敢擅作主张。
于是,由于斯大林始终小心谨慎地应付德国,并且约束他的手下们不去招惹德军。私下里,不少苏联人都说斯大林畏惧希特勒。
我认为持有这种想法的苏联人必然不在少数,这就好像钓鱼岛之争,我们的外交部始终不敢把话说的太硬,以至于我们认为中国政府是汉奸政府一样。
其实,斯大林并不惧怕希特勒,因为斯大林又不欠希特勒的钱,或者希特勒又不是斯大林的顶头上司,斯大林为什么要怕希特勒。
斯大林这么做的目的是示弱于德国,求得暂时的发展时机,用我们中国的话来说就是卧薪尝胆,等待时机,再向德国发难。
同样的,我们目前实力不济,还没有与日本和美国周旋的本钱,所以,不得不暂时忍让,让日本右翼和美国反华分子那些宵小之徒先得意一下,等到我们积攒了的足够的实力,再跟那些家伙算总账。
好,扯一点儿题外话,我们接着看苏联为了应付德国可能的入侵而做的准备。
斯大林在想尽一切办法讨好德国之余,也没有忘记使用外交手段来为苏联创造有利的战略环境。这体现在苏联对日本的态度上!
我们知道,日本始终把苏联当做假想敌,所以鬼子的精锐大军关东军始终盘踞在东北,未曾与华中、华北和华南派遣军一道进攻山海关以内的中国。
而苏联为了限制日本发展,就非常积极地支援中国的抗战。后来,日本鬼子军部里的“北进派”为了压倒“南进派”,决定派兵打一下苏联,试试苏军的成色如何。
当时,不少参加过日俄战争的老鬼子还是在用老眼光看待苏联,他们还以为苏联会跟沙俄一样不经打,所以关东军就在诺门罕挑起了事端。
结果,大家都知道,苏军在朱可夫的率领下,凭借着一眼望不到头的坦克大部队,将落后的日本陆军打得一溃千里,数不清的日军“玉碎”。
认识到苏军强横实力的日本人立马转变方向,打算到太平洋去寻实力严重受损的英国,以及表面实力不强的美国的晦气。
日本政府为了放心“南进”,特地派遣外相松冈前往欧洲,与斯大林谈判,看看能不能签订一个《互不侵犯条约》,让日军“南进”时没有后顾之忧。
当日本外相还在柏林跟里宾特洛甫和希特勒会谈,向德国盟友表明他们“南进”的战略意图,以及希望同苏联签订友好条约时。斯大林又在巴尔干半岛浑水摸鱼,打算给德国制造一点儿小麻烦。
我前面说过,元首为了确保将巴尔干半岛掌控在自己手中,以便为“巴巴罗萨”计划提供一个安全的后方,曾打算把南斯拉夫拉进轴心国阵营。
但是,南斯拉夫人不愿意加入轴心国,当德国人附庸国或者保护国,所以西莫维奇将军才发动政变。
新的南斯拉夫政府并未马上就倒向英国,它极有可能还是同意加入轴心国,而斯大林为了让巴尔干国家拖住德国,马上就告知南斯拉夫人,苏联愿意跟南斯拉夫签订互助条约,这样,南斯拉夫也许会因为有苏联的支持,而跟德国死磕到底,那么德军就会被困在多山的巴尔干地区,苏联也就更加安全。
南斯拉夫人自恃有苏联做靠山,也就真的不加入轴心国,而是幻想保持中立。结果,德军悍然入侵南斯拉夫时,超级实用主义者斯大林明目张胆地表示,发生在南斯拉夫的事情与苏联无关。结果,被苏联摆了一道的南斯拉夫就此被德军占领。
日本外向松冈到达莫斯科之后,斯大林待之以贵宾礼。在签订《苏日互不侵犯条约》之后,斯大林公开表示高兴。
在克林姆林宫举行的庆祝宴会上,斯大林不顾大国领导人的体面,亲自端着盘子给日本的几个使者送菜。他拥抱日本人,亲吻他们,并且还在他们周围跑来跑去,一副极为激动的样子。
让斯大林如此高兴,以至于他甚至有些失态的主要原因,倒不是日本跟苏联签订了和平条约,而是他通过日本人的表现,推测希特勒必然不会在1941年进攻苏联。
这是因为如果希特勒真的想在1941年进攻苏联,又怎么会允许盟国日本与苏联签订和平条约呢?
在日本客人走的时候,斯大林亲自把日本代表团送到月台,醉醺醺地跟日本人道别。他拥抱了纳吉将军,还有个子矮小的松冈,他在拥抱松冈的过程中,还顺便狠狠地亲了对方几口,搞得松冈同志很不自然。
斯大林笑眯眯地松冈说:“在欧洲没有什么可怕的,因为日苏已经签订了中立条约!”
听到这个话的松冈肯定会以为斯大林喝多了,在说胡话,因为日苏条约分明保障的是苏联远东的安全嘛!
也许松冈可能不会猜到,斯大林是因为判断出德国不会攻击苏联而高兴,才会说出上面的话。
几分钟以后,也就是日本人乘坐的火车驶离站台以后,斯大林一手扶着德国大使冯.德.舒伦堡,一边对后者说:“我们一定要继续当朋友。你现在的工作都要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说完这番话,斯大林又看见一个上校,当他得知此人也是一个德国人时,他对其吼叫道:“我们会继续当你们的朋友,不管发生什么事情!”
斯大林这么说,显然意有所指。他想表达的是,即便苏联跟德国的敌人南斯拉夫签订了同盟条约,但苏联并没有站在南斯拉夫一边反对德国。
还有,尽管德军飞机频频入侵苏联领空,但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苏德之间的友谊,至少在苏联积蓄足够的力量,进攻德国以前,肯定会地久天长。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在想尽一切办法安抚德国人,并且与日本人签订中立条约以后,作为一个头脑清醒的实用主义者,斯大林知道他不惜一切代价稳住德国的政策只能暂时保障苏联的安全。
苏联如果想要免于德国的侵略,或者如果有可能的话,在抵挡住德国的攻势以后,还能反攻德国,他就必须让苏联快速武装起来,至少得让苏军的兵力和装备在数量上超越德国。
斯大林打定主意之后,马上就命令手下们展开行动!
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下辖的红军总参谋部于1941年2月12日着手制定一项动员计划,该计划名为“第23号动员计划”。
这个计划的核心要点是征募新的兵员,扩充红军人数,并且给这些部队配属足够的技术兵器,使之能与德军抗衡。根据新计划,红军的动员计划将分为公开和秘密两个渠道。
其中公开动员工作将由最高苏维埃直接组织实施,根据国防人民委员令,红军将在动员令发布之日起30日内完成预备役动员、民用汽车、牵引器材和马屁的征用工作。
而保密工作则以各军区为单位,根据苏联政府下达的特别命令,以“大规模集中培训”的代号秘密实施。
整个苏联国土上最重要的西部国境卫戍部队的动员工作,将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将包括114个师,西部国境所有的要塞地区,85%的防空兵力,75%以上的航空兵力,所有空降兵部队和最高统帅部下辖的34个炮兵团。
所有这些部队将在德军发动入侵后2——6个小时内进入战斗状态,处于和平时期缩编状态的步兵师、坦克师和机械化师将根据动员令接受25%——30%的补充兵力和器材,从而快速转化为战时编制。
第二阶段的动员工作,对应的是战略预备队在动员令发布的之日起2——3日内完成战斗准备工作,以便随时驰援前线。
在苏联苏联国防人民委员的努力下,截至1941年6月,红军共编有303个师,其中包括198个步兵师、61个坦克师、31个机械化师和13个骑兵师。
这些部队一共拥有兵员520多万人,飞机6200多架,坦克13000多辆。乍一看这些数字,斯大林认为苏联的军事力量比德国人强的多,他认为德国人此时必然不敢招惹苏联。
斯大林还在想着,等希特勒打完英国,回头一看,苏联已经强大到令他无法想象的地步,到时候,只要他斯大林一声令下,苏军甚至可以将红旗一直插到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和巴尔干半岛。
就这样,斯大林一边积蓄力量,一边继续应付希特勒,让苏联保持中立。但一些小道消息却令斯大林感到不安,这些消息有鼻子有眼的显示:德军极有可能在苏联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发动进攻。
本来按照常理来讲,希特勒的确不应该在还没有跟英国分出胜负之前去招惹苏联,但是,来自四面八法,各种渠道的,关于德国即将进攻苏联的消息却不但汇入克林姆林宫,面对着这些消息,斯大林又作何反应呢?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第五节 “鸵鸟”斯大林
1941春季,纳粹德国将百万大军陆续调往苏德边境、芬兰、罗马尼亚和巴尔干半岛。
种种迹象显示,希特勒似乎要对苏联采取军事行动,但克里姆林宫的主人斯大林,却并不认为德国的做派是发动进攻的前奏。
斯大林始终认为希特勒没有胆子在解决英国之前对苏联发动进攻,因为他猜想希特勒理应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失败,就是因为两线作战。
1941年春季,尽管纳粹德国在北非和巴尔干连连获胜,英国人节节败退,但是斯大林并不认为希特勒已经赢得了战争。
150多年以来,俄国人一直将大英帝国视作魔鬼。它运用高超的外交技巧,以及世界第一的海军困死了拿破仑,联合法国和日本,将沙俄吃的死死的。
自工业革命以来,英国人总是能够笑到最后,除了美国独立战争之外,英国没有打输过任何一场重要的战争。
斯大林认为,英国本土虽然被德军飞机炸得一片狼藉,但是英国的海军还在,工业基础还在,其资源是纳粹德国无法比拟的,而且英国还可以得到美国的支持。
正是因为斯大林有这样的判断,他才决定如果条件允许,就与英国和美国联手,一起荡平德国,甚至更夸张一点儿,还有日本。
斯大林认为,既然英国如此强大,德国在结束对英战争之前,希特勒肯定会多多依仗苏联,这一方面当然是因为有英国这个强敌在牵制德国,另一方面是因为在英国海军封锁德国之后,德国不得不在经济上依靠苏联来输血。
在德国发动西线战役,以及与英国在大西洋、北非、地中海和巴尔干鏖战的时候,苏联将大量的石油、粮食、木材等资源运往德国。
有的时候,苏联甚至还要充当代理人的角色,将从外国购买的橡胶等德国极度稀缺、而苏联也不出产的资源卖给德国。
斯大林由此判断,希特勒有求于苏联,他必然不敢得罪苏联,所以他决定趁着德国无暇东顾的机会,赶紧得点儿好处。
本来,按照《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规定,苏联的势力范围是芬兰、波罗的海三国和巴尔干半岛,这个势力范围的意思是,苏联可以把这些国家变成保护国,但是不能把这些国家变成苏联的省份。
但斯大林却认为,保护国还是赶不上直接占领那么顺心,所以他趁着德军在西线跟英法打生打死的机会,打算直接发兵进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罗马尼亚的比萨利比亚。后来,斯大林本来还打算把芬兰也捏进手里,却因为芬兰人太扎手而作罢。
再后来,斯大林为了控制住黑海和爱琴海,还打算染指土耳其,并且联合保加利亚来占领希腊。
最终,斯大林由于担心英国出面干预而不得不放弃他对土耳其和希腊的领土要求,不过斯大林的胃口由此可见一斑。
1940年3月份,苏芬战争刚刚结束,斯大林连忙就把部队调往其西部国境,他这么做的目的,一方面是镇住波罗的海三国和罗马尼亚,让它们乖乖地把领土交出来;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在恰当的时机攻击德国。
到了1940年6月份,法国眼看着就要失败的时候,斯大林急忙派人前往波罗的海三国和比萨利比亚,将上述地区完全改造成苏维埃。
此时,布置在苏德边境地区苏军的任务就不再是进攻德国,而是保持存在,吓唬德国,以便斯大林实现他的政治目的。
希特勒在收拾完法国后,回过头来才发现斯大林相当不地道,他没跟德国打招呼就擅自把波罗第三国给占领了,要知道,立陶宛这个国家里面还有一部分地皮原则上是要划给德国的呢?
德国外交部当然会对此提出抗议,斯大林却根本就不予理睬,他认为苏联的谈判地位比德国强得多,他不需要理会德国人无聊的聒噪。
斯大林授意莫洛托夫在访问柏林时重点谈谈芬兰、土耳其、巴尔干半岛的问题,他对上述地区显然非常有兴趣,而且他信心满满地认为德国人现在有求于他,必然会慎重考虑他的要求。
结果,斯大林显然打错了算盘,希特勒根本就不吃斯大林这一套。我们知道元首是出了名的硬汉,向来吃软不吃硬,而且他自出道以来,一直都是他用武力威胁别人,现在斯大林居然敢在元首面前玩儿这一套,这简直是自寻死路。
很快,元首便决定立即把大批部队调往苏德边境、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他这么做的目的,在他自己看来是为将来进攻苏联做准备。
而在斯大林看来,希特勒的行为更像是一个反制措施。斯大林想要芬兰和巴尔干,德国人不给,斯大林就放几百万军队在苏德边境吓唬德国,希特勒则干脆利落地派出几百万大军与苏军对峙,对苏联来一个反吓唬,看看到底谁怕谁?
1941年上半年,鉴于德国不断地朝着东线输送兵力,苏联方面觉得很有压力,于是莫斯科便向柏林提出疑问,德国人在盟国的边界上布下重兵,是个什么意思?
请注意,莫斯科方面这样问是有目的的,如果柏林方面明明白白地说对你们苏联抢占波罗的海三国,并且还想要芬兰、罗马尼亚、土耳其和巴尔干国家的行为不满,所以派兵吓吓你们,斯大林就会明白希特勒可能真的是想对苏联动粗,那他就不得不防。
但是,柏林方面的回答却闪烁其词。德国人表示,将部队调往东线,是为了躲避英国轰炸机的侵袭,让部队正常训练。
另外,最高统帅部的凯特尔被要求拟制一份训练计划,该计划将德军在东线的集结掩饰为入侵英格兰的一场预演。
按照这项计划的要求,德军在大批坦克上面安装了潜水装置,这预示着德军在为渡海作战做准备。
德国人的这套说辞显然并不能糊弄老江湖斯大林,我们知道,这位格鲁吉亚暴君生性多疑,极工心计,这促使他在苏联的政治斗争中站稳了脚跟。
斯大林不相信德国人的鬼话,不过他对德国人不敢明明白白地表达他们的观点而满意,他在1941年2月曾经就德军进驻东线,以及德军侦察机时常飞跃边境这几件事发表看法,当时他对朱可夫说:“他们(德国人)怕我们。”
苏联领导人就是这样来看待德军进驻东线这件事的,他认为这是德国人保护自己势力范围所采用的一种手段,是一种“神经战”。
斯大林直到1941年4月份,都还认为德国人不敢冒犯苏联,所以尽管他努力避免苏德冲突,但他在这一时期多少有些小视德国人,直到南斯拉夫事件发生时,他才改变自己的看法。
1941年4月5日,纳粹德军入侵南斯拉夫的前一天,斯大林与南斯拉夫签订互助条约,他这么干的目的,是保留南斯拉夫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以便在德国的身后留下一个楔子,让德国人始终有后顾之忧,不敢打苏联的主意。
结果,人家希特勒对斯大林的这一套理由不理,德军照样踏平南斯拉夫。这下斯大林终于清醒了,他这才知道希特勒根本就不在乎苏联的态度,他急忙收拾起前面那套颇为自傲的态度,开始谄媚无下限地讨好德国。
斯大林为了讨好德国所做的事情,我前面说过,当德国人在跟苏联进行交易时,收了苏联的货,却不按时回馈苏联的时候,斯大林告诫苏联贸易代表团要忍住,不用管德国人的态度,就算德国人不按时交货,苏联也要按时交货。
当德军的飞机动不动飞跃边境,在苏联境内拍照时,斯大林严令苏军防空部队不得随便随意射击德国飞机。
在外交方面,斯大林与莫洛托夫刻意地与英国驻苏联大使斯塔福德.克里普斯先生保持距离,实际上对他不闻不问,以此来表明苏联与英国之间清清白白,毫无瓜葛。
为了进一步表明苏联尊重德国在西欧的军事成就,与德国的政策保持一致,斯大林在1941年5月和6月份,下令将南斯拉夫、挪威和希腊驻莫斯科的外交官驱逐出境。
不得不说,斯大林为了讨好德国人,态度还是相当端正的,但是,他的这些行为似乎并不能使德国人满意。有关德国即将入侵苏联的消息,正通过各种渠道,源源不断地涌入克林姆林宫。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早在1941年1月,美国驻柏林商务参赞山姆.伍德,向美国国务院提交了一份机密报告。报告上说,他从可靠的德国人士(反希特勒组织成员)那里获悉,希特勒正在制定计划,以便在这一年的春天攻击苏联。
这是一份相当详细的报告,里面甚至列举出了德国陆军总参谋部作战计划,以及德军征服苏联之后,将要采取的剥削苏联经济的相关计划。
华盛顿接到这个情报后,高度重视,美国政府当即派出副国务卿塞姆拉尔.威尔斯,把报告的内容通知苏联驻美国大使康斯坦丁.奥曼斯基大使。
1941年3月20日,威尔斯专程造访苏联驻美国大使馆,将那份报告交给奥曼斯基大使。
奥曼斯基大使显然相当怀疑美帝国主义在这个时间,变戏法似的拿出这么一份情报的动机,且不说斯大林,他个人都不相信目前还是盟友的德国会发兵进攻苏联,他更愿意相信这是帝国主义妄图挑拨苏德关系,促使苏德开仗的卑劣伎俩。
所以他只是说了几句场面话来感谢美国“朋友”的关心,他说:“我完全认识到您向我提供的消息的严重性,对于您的情报,我的政府将会不胜感激,我会立刻把我们的谈话情况报告给我的政府。”
显然莫斯科方面对美国人的“好意”持有相当程度的怀疑,苏联人普遍认为这个情报纯系捏造,目的是拉苏联下水,好让苏联帮助那个正在孤军奋战的英国。
美国人搞来的情报苏联人不信,英国人搞来的情报苏联人同样也不相信。
我们知道英国人手里有“超极机密”,他们常常破译德军的机密无线电指令,这次“巴巴罗萨”计划自然也被英国人轻松截获。
丘吉尔要求英国驻苏联大使克里普斯,尽快将德国即将进攻苏联的计划,以及具体的行动日期告知斯大林,以便苏联做好相应的准备。
克里普斯于1941年4月下旬将德国将于1941年6月22日入侵苏联的消息告知了斯大林,同样的,斯大林不管英国人是通过何种渠道得到的这个情报,他始终怀疑这只不过是美、英帝国主义设的圈套。
斯大林认为美国和英国提供这些情报的目的,无外乎是挑拨苏联与德国的关系,让苏德两国打起来,以便他们美国和英国从中得利。有鉴于此,他完全不相信美国和英国提供的情报。
既然美国人和英国人提供的情报斯大林不相信,那么苏联自己的情报部门提供的情报,斯大林又如何看待呢?
据说,1941年3月20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总参谋部情报部部长戈利科夫,曾经上送过一份分析报告。
他在报告中宣称,种种迹象显示,德国的确想进攻苏联。他作出这个判断的依据是,德军在持续向东线增兵,且德军的地面和空中侦察,以及间谍渗透活动越来越频繁。
除此之外,据说一位德国少校(反希特勒人士)曾经向苏联驻柏林武官透露:“德国企图进攻苏联。”戈利科夫将这个德国人提供的情报也向斯大林做了汇报。
斯大林照样不相信戈利科夫的判断,他认为德军的那些所谓的侦察行动和兵力调配,完全是希特勒向苏联示威的手段,而那些德国内鬼的企图则是,挑动苏德战争,借苏联的手除掉希特勒。
聪明人斯大林就这样凭借他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对所有这些情报全部加以否定,他坚持认为希特勒在不解决英国之前,一定不会进攻苏联。
直到1941年5月中旬,一些彼此有关联的事情接连发生,才促使斯大林的观点逐渐转变。
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谈论德国即将进攻苏联这件事,这在莫斯科的外交圈里也是每日必谈的话题。
俗话说,谎言重复一千遍也就成了真理,既然所有人都众口一词的说德国即将进攻苏联,那么此时斯大林多少也信了几分。
几乎也就是在斯大林内心有所松动的同时,驻留在苏联的德国人的一系列行为更加重了斯大林的疑虑。
德国驻苏联大使馆的那拨人,对希特勒的企图一清二楚,他们对很怕一旦战争爆发,苏联人会对他们这些驻留在苏联的德国人下毒手。
也许这些使馆工作人员可以为了德国的事业而献身,但是他们的家人并非政府工作人员,无需为了国家的事情而丧命。
所以,这些德国驻苏联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为了他们家人的安全,还在5月中旬的时候,就托人把他们所有的贵重物品以及他们的妻儿送回德国。
时任德国驻苏联武官克斯特林对德国大使馆工作人员的表现非常不满,因为这不就明摆着告诉苏联人,德国十有八九是要进攻苏联了,因为这些知道内情的德国人正在逃离是非之地!
克斯特林为了此事,特别写就一封长信给德国陆军情报局局长马屈茨,他在信中对德国使馆人员的做派大加讽刺,他表示使馆人员如此惊慌失措的表现必然会引起苏联人的怀疑,这样的话,“巴巴罗萨”计划还如何保密。
其实克斯特林大可不必如此认真,因为就算德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可以镇定如常,但是其他地方德国人还是会露出马脚。
比如,当时正在列宁格勒为苏联海军改装一艘巡洋舰的德国民用船舶建造师纷纷撤离。这些人的头头,业已退休的菲戈海军中将和他所有的女秘书也随之离开苏联。
除此之外,停留在苏联港口的所有德国船只都已返回德国,且不再有新的船只进入苏联,而苏联前往德国的所有船只却全部被扣留。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xingyuewandao 1625楼 2013-12-31 17:17:15
HAPPY NEW YEAR 2014
-----------------------------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新年快乐,兄弟,感谢您一直以来的支持!

新年快乐,所有兄弟们,感谢您们一直以来的支持!

我会努力更新的!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克斯特林指责德国政府的这些做派,因为这简直就是战争的前奏曲,肯定会引起苏联人的注意。
不得不说,克斯特林所料分毫不差,德国人如此露骨的行为的确引起了斯大林的高度怀疑,他意识到德国有很大的可能性要进攻苏联,但他实在是不知道这种可能性有多大?
所以,他决定派遣莫洛托夫去试探一下德国大使舒伦堡,他将通过德国大使的态度来判断德国的意图。
莫洛托夫即将拜访的德国驻苏联大使舒伦堡,是一个典型的老派德国贵族,他刻板、不苟言笑、看待问题直来直去,向来不知脑筋急转弯为何物,属于那种说一句谎话就面红耳赤的实在人。
正是因为舒伦堡有如此显著的特点,希特勒才没有把德国即将进攻苏联的事情告诉后者。
元首这么做的目的,是防止这位正直的德国人因为从事带有欺骗性质的外交活动,就此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在苏联人面前露出破绽,从而被苏联人看出问题来。
1941年5月22日,莫洛托夫带着斯大林的疑问,询问舒伦堡,如何看待传的沸沸扬扬的,所谓德国即将进攻苏联这件事。
舒伦堡对“巴巴罗萨”计划一无所知,他真的以为德国的确是非常认真地想跟苏联保持盟友关系,所以他按照柏林的指示,以一副极为诚恳的表情回答说,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他信誓旦旦地表示,德军正在把8个师的部队从东线调往西线,如果德国真的要进攻苏联,为何要削减东线的兵力呢?
莫洛托夫听了这番话,心中大定,他对舒伦堡强调,苏联一定会恪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一切条款,努力维持苏德之间的友谊。
舒伦堡连连称是,莫洛托夫便起身告辞而去,他要马上把德国人其实无意进攻苏联的消息告诉斯大林。
斯大林听了莫洛托夫的汇报后,想必也许会高兴那么几天,但很快他就被新的不利消息所困扰。
1941年6月11日,随着“巴巴罗萨”计划中攻击日期的日渐临近,战争恐惧症在整个德国大使馆散播开来,很多大使馆的工作人员离职而去。
发生在德国大使馆的离奇事件肯定会引起苏联谍报部门的注意,因为苏联和德国是盟国,德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犯得着如此着急地逃离苏联吗?这肯定是德国即将发动战争的预兆。
斯大林此时已经不再指望从舒伦堡那里探明德国的意图,他打算让苏联的宣传部门发表声明,把苏德战争的传闻摆到台面上来,迫使德国政府公开表态是否确有此事,他将从德国政府是否回应这个声明,来判断德国人是否真的要打一场战争。
打定主意之后,斯大林便于6月13日,将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国防人民委员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副国防人民委员谢苗.米哈伊洛维奇.布琼尼元帅,最高苏维埃 团 米哈伊尔.伊万洛维奇.加里宁等军政高层人员召至克林姆林宫,商讨如何应付目前的苏德局势。
斯大林首先向众人宣称,种种迹象表明,苏联采取的各种措施并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苏联与法西斯德国极有可能爆发军事冲突(请注意这个词汇)。他表示敢战方能言和,如果德国法西斯真的想挑起事端,苏联红军也应该适当作出反应,准备打一场日苏战争那样的边境战争,教育一下德国人,打消他们侵略苏联的想法。
不过,斯大林还是希望最好是不要与德国开仗,所以他随后又说:“莫洛托夫同志同时再采取外交手段。我想,我们同意这种做法。我们公开发表一个不长的声明。这么做的目的呢,一是为了让希特勒明白,我们已经知道他的计划。二是为了向全世界宣布,希特勒准备挑起战争,而这场战争将会波及世界各大洲,将会有几百万人死于这场战火之中,三是为了迫使希特勒公开表态。”
铁木辛哥心知斯大林主意已决,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他只是提醒斯大林:“他(希特勒)特可能避而不答。”
不待斯大林有所表示,加里宁便抢先道:“但是沉默本身就是最有说服力的回答。”
斯大林对加里宁的话深以为然,他马上便命令莫洛托夫先去造访舒伦堡,将此事先告知德国人,然后他又吩咐塔斯社在6月14日晚上播出这项声明。
1941年6月14日,莫洛托夫再次召见舒伦堡,他将塔斯社即将广播的那项声明的全文交给后者。莫洛托夫说,这项声明将在当天晚上广播,并将于第2天早上刊登在报纸上。
苏联政府的这项声明把英国和外国报纸上普遍出现的关于“苏德之间即将发生战争”的谣言,归咎于英国大使克里普斯。苏联人斥责这些“谣言”显然是荒谬的,是经不起推敲的,是反苏反德力量的笨拙的宣传伎俩。
总之,苏联人说来说去,无非是想表达:“关于德国想要进攻苏联的谣言,完全是无稽之谈。”他们甚至还自我安慰说,德军将部队从巴尔干调往苏联边界这件事“同苏德关系无关”。
舒伦堡还是按照柏林的指示,一个劲儿说那当然,苏德之间的盟友关系是经得起考验的,这是柏林一再强调过的。
尽管德国政府反复要求舒伦堡尽力维系苏德关系,但是他们自己却根本没有用心来做这件事。这不,苏联塔斯社在6月14日晚上发表声明后,柏林方面没有任何回应,他们选择了沉默。
斯大林见德国人没有对苏联的声明作出任何回答,他意识到德国人可能真的要跟苏联翻脸了,他满含忧虑地对手下说道:“看来,我们与希特勒的战争无法避免了。”
到了这个地步,斯大林终于认识到苏德之间终有一战,不过他始终还是固执地认为,希特勒在没有解决英国之前,绝对不敢全力进攻苏联。
所以,斯大林判断德国人所谓的进攻,只不过是一种显示力量的策略而已,目的无外乎是警告苏联不要染指芬兰、罗马尼亚和巴尔干半岛。我的意思是说,斯大林认为德国人指挥派遣少量兵力搞军事摩擦,不会对苏联发动全面进攻。
有鉴于此,斯大林决心采取以下步骤,首先他授意国防人民委员会先对苏军进行动员。
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接到斯大林的指示后,当即于6月14日晚间下发训令,要求西部国境各军区在6月25日以前必须将指挥机关转入野战指挥所。
6月19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又下令对机场等重要军事设施进行伪装。至6月21日,德军发动大规模进攻之前,苏军已经在东线部署了300多万一线兵力。
所有这些苏军部队,只需斯大林一声令下,就可以领取弹药、燃料和补给,从集结地域开往预设工事,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与苏联的防御举措相对应的是,希特勒也在搞最后的动员行动。
6月14日,希特勒把经过精心挑选的,即将参加东线战役的军官们召集到德国总理府来开会。
会上,元首给他的手下们打气,并再次强调这场战争的意义,他说,他必须进攻苏联,因为苏联的沦亡会迫使英国“屈服”。
除此之外,元首还特别强调,对苏联人绝对不能仁慈,要残酷地镇压他们。这些信奉上帝的基督徒们尽管觉得希特勒对付苏联人的手段过于惨无人道,不过,他们并未发表任何反对意见,因为这么做完全是多此一举。
元首似乎并不认为苏联是一个棘手的敌人,他将苏联视为一个一击就倒国家。德国的将领们结合苏芬战争中苏联的“优异”表现,也非常乐观地相信胜利将会很快到来。
众将领一致认为,至多3个月,苏联便会屈膝投降。但布劳希奇却对此表示高度怀疑,陆军总司令预计,在“最多经过四星期”的主要战役之后,战争将会演变成扫荡战。
最高统帅部的约德尔难得与布劳希奇的意见保持了一致,他表示,他完全同意总司令的观点。
曾经受命制定对苏作战计划的瓦尔利蒙更大胆地预计,苏联人根本就无法抵抗4个星期,只要德军进攻苏联,俄国巨人就会像一个猪小肚一样,“一捅就破”。
6月17日,希特勒发出了最后一个信号,再次确定攻击苏联的日期是6月22日。处于东线漫长战线上的德军,以及德国仆从军的部队,当即开始做最后的准备。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德国扫平美国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6月18日,德军145个师已在东线展开。
6月21日,苏联西部国境的部队发现对面的德军拆除了铁丝网,有时甚至不时听到坦克的轰鸣声。
到了这个地步,斯大林在积极布置防务的同时,还是没有放弃通过外交努力,来避免苏德冲突。
由于斯大林实在是不清楚希特勒到底是为了什么要进攻苏联,所以他决定派遣莫洛托夫去会见舒伦堡,他交给莫洛托夫的任务是,无论如何要搞清楚德国人到底是因为什么才决定攻打苏联。
如果莫洛托夫能够从舒伦堡那里找到问题的症结之所在,斯大林或许会很愿意跟德国签订一个新的条约,他可以放弃对芬兰和巴尔干的任何要求,甚至还可以放弃波罗的海三国。反正这些地皮在德国被击败之后,肯定还是会被苏联揣进荷包嘛!
莫洛托夫在1941年6月21日晚上9点半钟将舒伦堡召至克林姆林宫,他对德国大使说,德国飞机最近频频侵犯边境,他已经指示苏联驻柏林大使提请里宾特洛甫注意这些行动。
在这之后,他又转而谈到他最关心的问题,他说:“有若干迹象表明,德国政府对苏联政府不满。甚至有谣言说,德苏之间即将发生战争。苏联政府不能了解德国不满的原因,如果您能够把造成德苏关系紧张的原因告诉我,我将不胜感激!”
舒伦堡当然不知道德军将要进攻苏联,而且即便舒伦堡知道元首进攻苏联的核心意图,他也不好意思说出来,毕竟元首是想将苏联人统统赶到乌拉尔山以东去,这种要求苏联人肯定不会接受。
所以,德国大使只能回复称:“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没有相关的情报。”莫洛托夫见舒伦堡不肯说出实情,还以为他有意敷衍,也就不再强求。
1941年6月22日零点30分,有个德国下士,因为打死了一名军官,害怕被处决,便越过前线向苏军投降。这名德国士兵透露,德军将于22日拂晓发动进攻。
边境上的苏军得到这个情报后,不敢怠慢,他们马上就把这个情报转发至莫斯科,且看领导们作何处置。
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在接到前线的情报后,立即向斯大林做了汇报。斯大林觉得此事事关重大,便下令将苏联政治局全体委员、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以及苏联第一副参谋长杜瓦丁等军政高层人员召至克林姆林宫开会。
会上,铁木辛哥向斯大林详细介绍了西部地区的种种征召,他非常笃定的说那个德国士兵所言非虚,德国人即将对苏联发动进攻。
斯大林沉思许久之后,终于命令朱可夫起草“第1号总军事委员令”,他要求苏联西部各军区进入一级戒备状态。
根据这个命令,苏军各支部队将隐蔽占领早已构筑好的防御阵地,飞机将从贮存机场转移到野战机场并进行伪装,城市和重要目标进行灯火管制。
此时距离德军最后发起进攻的时间,已经不足2个小时了,由于红军的通讯联络系统极为糟糕,除了已经有所准备的红军海军之外,各军区根本来不及执行,或者干脆根本就没有收到这个命令。
毫无疑问,红军即将遭到当时综合排名世界第一的德国军队的打击,尽管斯大林也不得不承认德军的确很强,但他还是认为苏军完全可以应付德军。这我们从他在6月22日当天一再发布命令,让苏军对来犯德军发动反击就可以看得出来。
那么,斯大林所寄予厚望的那支有500多万之众的苏军部队,是否真的如他所想的那样,能够应付强大的德军呢?
这个,且听下回分解。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旅客丁 1636楼 2014-01-01 22:27:06
我是新手 你们总说万司令 万司令是谁啊 他的帖子叫什么名字?求回复…
-----------------------------
万国咸宁天下平,人称万司令,著有《纵论二战秘史》这步大作,推荐您看,相当精彩。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外强中干的苏军
我们都知道,1941年6月22日,德军对苏联发动全面进攻之前,苏军在西部国境配属有430多万部队,飞机6200多架,坦克13000多辆。而苏军对面的德军,只拥有250多万人,飞机3600多架,坦克3400多辆。
单纯从数量上来看,苏军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已经多年不曾上过战场的斯大林想当然地认为,军队的战斗力=军队人数+部队人数。只要苏军的人数和装备数量比德军多,苏军一定赢,德军一定输。
很显然, 的思维还停留在一战时期,在现代化战争中,人数多,装备多的部队未必就强,要知道影响部队战斗力的因素多着呢。
在我看来,军队的战斗力=兵员人数+官兵知识水平+常规装备+技术装备+作训水平+高层战略战术+基层指挥+后勤支持+作战意志+作战经验。
下面,就让我们从以上几个方面对1941年6月22日之前的苏军和德军来一个对比,以便我们了解为什么数量远远少于苏军的德军,会把苏军打得落花流水。
首先,部队人数和装备数量上面,我们通过数字就可以直观地发现,苏军在这方面远远比德军强,这是苏联强大的工业能力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决定的,这没啥好说的。
第二,官兵知识水平方面。
我前面说过,德国的前身普鲁士自从总是被拿破仑欺负之后,便痛下决心,厉行改革,在全普鲁士(后来是全德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这使得德国人的受教育水平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比如毛奇就曾经对普军为何能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军作过评价,他说:“普鲁士的胜利早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已经奠定了!”
德国的优质教育,为德国军队输送了大量具有一定学识的兵员,这些德国官兵可以很快掌握技术兵器的特点,灵活的使用它们。
除此之外,德国官兵对战略战术的领悟能力相当强,这促使他们可以灵活地使用他们的兵器进行各种类型的协同作战。
反观苏联方面,苏联继承的是沙皇俄国的衣钵。沙俄时期,受教育是一少部分有钱又有闲的人才能享受的事情,占沙俄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基本上都是文盲。
苏俄(后来是苏联)建立以后,前3年打内战,没有精力搞教育,耽搁了。1920年代至1935年,虽然搞起了义务教育,但是提倡在劳动中学习,结果大家伙基本上都在搞劳动,学习没怎么搞,教育质量相当低下。
直到1935年以后,苏联的教育才算步入正轨,不过截止1941年为止,当时苏联社会上起中流砥柱作用的那拨人受教育程度还是不高。
既然苏联朋友们受教育程度不高,他们在掌握技术兵器的特点,灵活地使用这些兵器协同作战,以及领悟战略战术方面,自然就赶不上德军。
说到教育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我想说一下。在苏联这个多民族国家,俄罗斯是主体民族,俄语当然是官方语言,但除了俄罗斯人之外,其他民族基本上都学习自己本族的语言,而苏联政府也没有强制要求所有的民族学习俄语。
这就导致很多交流方面的问题,比如说,苏军在1940年组建机械化军之后,坦克数量大大增加,这就需要大量的坦克兵。
好在苏联地域广大,人口众多,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相当丰富,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一纸征召令,马上就把坦克兵给凑齐了。
这些新坦克兵进入部队学习如何操纵和使用坦克时,却遇到一些麻烦。当时,坦克兵们来自五湖四海,由多个民族组成,他们中的很多人只会讲自己民族的语言,不会讲俄语。
这下俄罗斯族的教官们就犯难了,他们无论多么努力地讲解,那些坦克兵学员们常常是一脸痴呆,不明所以。
如此情况下,俄罗斯族教官们吃不住了,他们纷纷打报告向上级申诉,他们说很多学员同志听不懂俄语,他们实在是没办法在规定的时间内教会他们使用坦克。
针对此种情况,红军摩托化与装甲车辆局负责人费得连科曾于1940年12月,在红军干部会议上指出:“我军坦克部队的人员来自24个民族,其中至少有15个民族的同志不懂俄语,我们很难在规定的限期内教会他们驾驶坦克。更不用说向他们讲解坦克结构和无限电台的操作技术。我并不是反对党的民族政策,但我认为有必要强化他们的俄语教学,至少要让他们具备读写俄语的能力。而且我建议,配属到坦克部队的成员,其民族成分应该尽量简化。”
费得连科说出了红军中存在的问题,但是红军高层却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红军在扩张,各个地方都差人,无法单独满足坦克部队的需求。
这种情况下,俄罗斯族的坦克教员们不得不硬着头皮,继续使用一切手段,教那些不懂俄语的战士们学习如何开坦克,以及如何使用坦克进行作战。
结合苏联的情况,再看看我们中国,至少这一点儿上面,我们的教育部工作做得还不错,全国56个民族,至少都会说汉语。
第三,常规武器方面。
在常规武器上,我不想多说,我只想说苏军与德军相比,不落下风。
第四,技术装备方面。
技术装备在现代化战争中,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抗战初期,我国军民虽然众志成城,满怀抗日救国的壮志,却因为缺少飞机、坦克和大炮等技术装备,被鬼子打得很惨。
还好斯大林和苏军高层明白技术装备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在和平时期,想尽了一切办法来提高技术装备的产量,来武装红军。
鉴于苏军和德军都是陆军强国,所以我在介绍苏德两国技术装备时,就着重介绍一下他们的陆军和空军装备。
说起德国陆军,它的中流砥柱,破敌利器毫无疑问是装甲部队。在前面德军闪击西欧的时候,我介绍过德军的装甲部队,那个时候,德军拥有Ⅰ号、Ⅱ号、Ⅲ号、Ⅳ号、捷克造35t,以及捷克造38t等型号的坦克,除此之外还有与坦克的功能极为相似,但主要担负支援步兵进攻的突击炮。
在1941年6月22日之前,德军的装甲部队所拥有的坦克型号还是那几种,只是在数量上有些变化。
法兰西战役时,Ⅰ号和Ⅱ号坦克是数量最多的,Ⅲ号、Ⅳ号、捷克造35t和38t较少。
在进攻苏联时,防护力和火力更强的Ⅲ号和Ⅳ号坦克的数量大大增加,德军的装甲力量得到了加强。
1941年6月22日前德军坦克及突击炮一览表
型号 可出勤 修理中 总计 6月份新接收数量
Ⅰ号 877 245 1112
Ⅱ号 1074 45 1119 15
Ⅲ号喷火坦克 85 85
Ⅲ号坦克(37毫米火炮) 235 81 316
Ⅲ号坦克(50毫米火炮) 1090 23 1113 133
Ⅳ号坦克 572 41 613 38
捷克造35t 187 11 198
捷克造38t 754 25 779
轻型指挥坦克 141
中型指挥坦克 189
突击炮(Ⅲ号A——E型) 377
坦克与突击炮合计 6052

楼主:修武兴国

字数:442111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3-03-24 07:35:00

更新时间:2021-02-02 11:35:10

评论数:257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