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黄元御《四圣心源》译读

黄元御《四圣心源》译读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仲景《金匮》说,对于反胃呕吐的,传留后世加大半夏的治法,补中降逆,而润肠燥,反胃的圣人方子。如果与茯苓四逆汤合用,其效更神奇了。
此处改为:仲景《金匮》说,对于反胃呕吐的,传留后世大半夏汤的治法,补中降逆,而润肠燥,反胃的圣人方子。如果与茯苓四逆汤合用,其效更神奇了。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消渴根原
[原文]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相为表里,风木之性,专欲疏泄,土湿脾陷,乙木遏抑,疏泄不遂,而强欲疏泄,则相火失其蛰藏。手少阳三焦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从相火化气,手少阳陷于膀胱,故下病淋癃,足少阳逆于胸膈,故上病消渴,缘风火合邪,津血耗伤,是以燥渴也。
淋因肝脾之陷,消因胆胃之逆,脾陷而乙木不升,是以病淋,胃逆而甲木不降,是以病消。脾陷胃逆,二气不交,则消病于上而淋病于下。但是脾陷,则淋而不消,但是胃逆,则消而不淋。淋而不消者,水藏而木不能泄也,消而不淋者,木泄而水不能藏也。木不能泄,则肝气抑郁而生热,膀胱热涩,故溲便不通,水不能藏,则肾阳泄露而生寒,肾脏寒滑,故水泉不止。
肝木生于肾水而胎心火,火之热者,木之温气所化,木之温者,水之阳根所发。水主蛰藏,木主疏泄,木虚则遏抑子气于母家,故疏泄不行,而病淋涩,木旺则盗泄母气于子家,故蛰藏失政,而善溲溺。
《素问?气厥论》:心移热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此上下俱寒,上寒则少饮,下寒则多溲。饮一溲二,是精溺之各半也,是以必死。《金匮》: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饮一斗,小便一斗。此下寒上热,下寒则善溲,上热则善饮。饮一溲一,是溺多而精少也,则犹可治。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是消淋之兼病者也。
【翻译】消渴,足厥阴经的病。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互相为表里,风木的本性,特别想疏泄,土湿脾陷,乙木遏抑,疏泄不如意,却强想疏泄,那么相火失去他蛰藏的功能。手少阳三焦经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经跟从相火转化为气,手少阳下陷于膀胱,因此下面发病淋病,足少阳上逆于胸膈,所以上面发病为消渴,缘于风和火聚集邪气,津液、血液耗伤,所以燥渴。
淋病是因为肝脾的下陷,消渴是因为胆胃的上逆,脾下陷而乙木不升,所以发淋病,胃上逆而甲木不降,所以发病消渴。脾陷胃逆,二气不交,于是消渴病在上而淋病在下。只是脾下陷,则是淋病不是消渴,只是胃逆,则是消渴而不是淋病。淋病但不是消渴的,水藏但木不能泄,消渴但不是淋病的,木能泄但水不能藏。木不能泄,则是肝气抑郁而产生热,膀胱热涩,所以小便不通,水不能藏,则是肾阳泄露而产生寒,肾脏寒滑,所以水象泉那样不止。
肝木生于肾水而孕育心火,火的热,木的温气所化,木温的,水的阳根所发。水主蛰藏,木主疏泄,木虚则遏抑子气于母家,所以疏泄不通,从而发病淋涩,木旺则盗泄母气于子家,所以蛰藏失去功能,而产生多小便的病证。
《素问?气厥论》说:心热移到肺,肺消,肺消的,喝一小便二,死亡不能治了。这是上下都寒,上寒则是少喝水,下寒则是多小便。喝一小便二,是精和尿各半,所以必死。《金匮》说:男子消渴,小便反而多,饮一斗,小便一斗。这是下寒上热,下寒则多小便,上热则多饮水。喝一小便一,是尿多而精少,但还可以治。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的,是消渴淋病兼而有之的病人。
{解读}消渴病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病名,是指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病证。若做化验检查其主要特征为高血糖及尿糖。主要病变部位在肺、胃、肾,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
[原文]肾气丸
地黄二两八钱 山萸一两四钱 山药一两四钱 丹皮一两 茯苓一两 泽泻一两 桂枝三钱五分 附子三钱五分
炼蜜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不知,渐加。
【翻译】肾气丸
地黄10克 山萸5克 山药5克 丹皮4克 茯苓4克 泽泻4克 桂枝13克 附子13克
炼蜜丸梧桐子大,酒下十五丸,一日两服。不知,渐加。
[原文]《金匮》:消渴,饮一斗,小便一斗,上伤燥热,下病湿寒,燥热在肝肺之经,湿寒在脾肾之脏。肾气丸,茯苓泽泻,泻湿燥土,地黄丹桂,清风疏木,附子温肾水之寒,薯蓣山萸,敛肾精之泄,消渴之神方也。
肝主疏泄,木愈郁而愈疏泄,泄而不通,则小便不利,泄而失藏,则水泉不止。肾气丸能缩小便之太过,亦利小便之不通,《金匮》:小便一斗者主之,小便不利者亦主之,以其泻湿而燥土,清风而疏木也。
【翻译】《金匮》说:消渴,饮一斗,小便一斗,上面伤在燥热,下面病在湿寒,燥热在肝肺的经上,湿寒在脾肾的脏上。肾气丸,茯苓、泽泻,泻湿燥土,地黄、丹皮、桂枝,清风疏木,附子温肾水的寒,薯蓣、山萸,收敛肾精的泄露,治疗消渴的神方。
肝主疏泄,木越郁积而越疏泄,泄而不通,则是小便不利,泄而失藏,则是水如泉水不止。肾气丸能缩小小便的太过,也治疗小便的不通,《金匮》说:小便一斗的起作用,小便不利也起作用,因为他可以泻湿而燥土,清风而疏木。
[原文]猪苓汤
猪苓三钱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滑石三钱,研 阿胶三钱
煎大半杯,入阿胶,消化,温服。
治上消下淋者。
上渴而下淋者,土湿木郁,而生风燥。猪茯滑泽,泻湿燥土,阿胶滋木清风,解渴通淋之良法也。
若木郁不能疏泄,宜加桂枝,以达木气。若消淋兼作而发热脉浮者,是土湿木郁而感风邪,当以五苓发其汗也。
【翻译】猪苓汤
猪苓11克 茯苓11克 泽泻11克 滑石(研)11克 阿胶11克
煎大半杯,入阿胶,消化,温服。
治疗上消渴下淋病的。
上消渴下淋病的,土湿木郁,从而产生风燥。猪苓、茯苓滑泽,泻湿燥土,阿胶滋木清风,是解渴疏通淋病的良法。
如果木郁不能疏泄,适宜加桂枝,以通达木气。如果消渴淋病同时发作并且发热脉浮的,是土湿木郁而感风邪,应当用五苓散发汗。
[原文]桂附苓乌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桂枝三钱 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 龙骨三钱,锻,研 牡蛎三钱,锻,研 首乌三钱,蒸
煎大半杯,温服。
治饮一溲二者。
【翻译】桂附苓乌汤
茯苓11克 泽泻11克 桂枝11克 干姜11克 附子11克 龙骨(锻,研)11克 牡蛎(锻,研)11克 首乌(蒸)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治疗饮一便二的。
[原文]《素问》饮一溲二,水寒土湿,木气疏泄,宜苓泽,泻湿燥土,姜附,暖水温中,桂枝首乌,达木荣肝,龙骨牡蛎,敛精摄溺。病之初起,可以救药,久则不治。
【翻译】《素问》说饮一小便二,水寒土湿,木气疏泄,宜用茯苓、泽泻,泻湿燥土,干姜、附子,暖水温中,桂枝、首乌,通达木强肝,龙骨、牡蛎,收敛精和尿。病刚得的时候,可以救药,时间长了不能治。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地黄,别称:生地,怀庆地黄。
中药名:鲜地黄、干地黄、熟地黄。

鲜地黄 植物的新鲜块根 味甘;苦;性寒 清热凉血;生津润燥
干地黄 植物的干燥块根 味甘;苦;微寒 滋阴清热;凉血补血
熟地黄 植物的块根经加工蒸晒而成 味甘;性温 补血滋润;益精填髓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猪苓,别称:地乌桃、猪茯苓、猪灵芝、猳猪矢、豕槖。
【性味】甘淡,平。
【归经】入脾、肾、膀胱经。
【功用主治】利尿渗湿。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脚气,泄泻,淋、浊,带下。
《纲目》:"开腠理,治淋、肿、脚气,白浊、带下,妊娠子淋,小便不利。"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山茱萸,别名山萸肉、药枣、枣皮、蜀酸枣、肉枣、薯枣、鸡足、实枣、萸肉、药枣、天木籽、山芋肉、实枣儿。
性味归经:酸、涩,微温。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功用 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固精缩尿止带止崩 止汗 此外还有生津止渴 。
用于,腰膝酸痛 头晕耳鸣,健忘 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月经不调,大汗虚脱 。内热消渴。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砂仁,别称:缩沙蜜、缩砂仁、阳春砂、春砂仁、蜜砂仁 。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脾经、胃经、肾经。
功能: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主治:用于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gdczczy 2012-06-03 17:08:37
楼主,现在人们所说的人参和古医书所说的人参是不一样的,古医书所说的人参生于现山西上党一带,至少在五六十年前已经灭绝。一般现在都用党参代替。
-----------------------------
一般情况下用黄芪代替人参就不错,现在不管什么参基本上是人工种植的,药性大概都不如从前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癫狂根原
[原文]癫狂者,即惊悸之重病也。肝为木,其气风,其志怒,其声呼。心为火,其气热,其志喜,其声笑。肺为金,其气燥,其志悲,其声哭。肾为水,其气寒,其志恐,其声呻。脾为土,其气湿,其志忧,其声歌。气之方升而未升则怒,已升则为喜,气之方降而未降则悲,已降则为恐。盖陷于重渊之下,志意幽沦,是以恐作。方其半陷,则凄凉而为悲,悲者,恐之先机也。升于九天之上,神气畅达,是以喜生。方其半升,则拂郁而为怒,怒者,喜之未遂也。
凡人一脏之气偏盛,则一脏之志偏见,而一脏之声偏发。癫病者,安静而多悲恐,肺肾之气旺也;狂病者,躁动而多喜怒,肝心之气旺也。肺肾为阴,肝心为阳,二十难曰:重阴者癫,重阳者狂,正此义也。而金水之阴旺,则因于阳明之湿寒,木火之阳盛,则因于太阴之湿热。缘胃土右降,金水所从而下降,湿则不降,金水右滞而生寒,金旺则其志悲,水旺则其志恐也。脾土左升,木火所从而上行,湿则不升,木火左郁而生热,木旺则其志怒,火旺则其志喜也。湿寒动则寝食皆废,悲恐俱作,面目黄瘦,腿膝清凉,身静而神迷,便坚而溺涩,此皆金水之旺也。湿热动则眠食皆善,喜怒兼生,面目红肥,臂肘温暖,身动而神慧,便调而水利,此皆木火之旺也。
癫缘于阴旺,狂缘于阳旺。阴阳相判,本不同气,而癫者历时而小狂,狂者积日而微癫。阳胜则狂生,阴复则癫作。胜复相乘而癫狂迭见,此其阴阳之俱偏者也。
【翻译】癫狂的,即惊悸的重病。肝为木,肝气属风,其志怒,其声呼。心为火,其气热,其志喜,其声笑。肺为金,其气燥,其志悲,其声哭。肾为水,其气寒,其志恐,其声呻。脾为土,其气湿,其志忧,其声歌。气刚开始上升而但未升起来则怒,已经升起来则为喜,气刚开始下降而未降下来则悲,已经降下来则为恐。陷于深渊,志意幽沦,所以惊恐发作。等到下陷一半,则凄凉而转为悲,悲,恐惧的先机。升于九天之上,神气畅达,所以产生欢喜。等到上升一半,则抑郁而转为怒,怒,欢喜未达到。
凡是人一个脏器的气偏盛,则一脏的意志偏重的表现出来,从而一个脏器的气偏发。癫病的,安静而且多悲伤惊恐,肺肾的气旺盛;狂病的,躁动而多欢喜愤怒,肝心的气旺盛。肺肾为阴,肝心为阳,二十难说:阴气重的发癫病,阳气重的发狂病,正是这个意思。而金水的阴气旺盛,则是因为阳明经的湿寒,木火的阳盛,则是因为太阴经的湿热。缘于胃土右降,金水随从而下降,湿则不降,金水右滞而生寒,金旺则其志悲,水旺则其志恐。脾土左升,木火随从而上行,湿则不升,木火左郁而生热,木旺则其志怒,火旺则其志喜。湿寒发动则寝食都废,悲恐都发作,面目黄瘦,腿膝清凉,身静而神迷,大便坚硬而小便不通,这都是金水的旺盛。湿热发动则睡眠吃饭都好,喜和怒同时发生,面目红肥,臂肘温暖,身动而神慧,大便顺调而小便通利,这都是木火的旺盛。
癫病缘于阴旺,狂病缘于阳旺。阴阳的性质相互不同,本来不是同样的气,而癫病的,经过一定的时间而发小狂,狂病的,积累时日而发微癫。阳气胜过阴气则狂病发,阴气再盛则癫病发作。阳气胜阴气阴气胜阳气而癫狂轮流发病,这是阴阳气都偏。
[原文]苓甘姜附龙骨汤
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 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 茯苓三钱 麦冬三钱,去心 龙骨三钱 牡蛎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有痰者,加蜀漆。
治癫病悲恐失正者。
【翻译】苓甘姜附龙骨汤
半夏11克 甘草7克 干姜11克 附子11克 茯苓11克 麦冬(去心)11克 龙骨11克 牡蛎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有痰的,加蜀漆。
治疗癫病悲恐失正的病。
[原文]丹皮柴胡犀角汤
丹皮三钱 柴胡三钱 犀角一钱,研汁 生地三钱 芍药三钱 茯苓三钱 甘草二钱,炙
煎大半杯,温服。
治狂病喜怒乖常者。
【翻译】丹皮柴胡犀角汤
丹皮11克 柴胡11克 犀角一钱,研汁 生地11克 芍药11克 茯苓11克 甘草(炙)7克
煎大半杯,温服。
治疗狂病喜怒乖常的病。
[原文]劳伤中气,土湿木郁,则生惊悸。湿旺痰生,迷其神志,喜怒悲恐,缘情而发,动而失节,乃病癫狂。癫狂之家,必有停痰。痰者,癫狂之标,湿者,癫狂之本。癫起于惊,狂生于悸,拔本塞原之法不在痰。若宿痰胶固,以瓜蒂散上下涌泄,令藏腑上下清空,然后燥土泻湿,以拔其本。
【翻译】过度劳累而引起的伤害中气,土湿木郁,就产生惊悸。湿旺就产生痰,神志模糊不清,喜怒悲恐,顺乎情绪而发作,动而失去控制,便发癫狂病。癫狂的病人,一定有滞留的痰。痰,癫狂病的表面现象,湿,是癫狂的根本。癫病缘起于惊恐,狂病产生心惊肉跳,拔除本原堵塞源头的方法不在于痰。如果过夜的痰胶固,用瓜蒂散上下吐泻,让藏腑上下清空,然后燥土泻湿,以拔除发病的根本。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柴胡,别称:地熏、茈胡、山菜、茹草、柴草。
性味:性微寒、味苦、辛、
归经:归肝经、胆经。
功能:疏散退热,升阳舒肝。
主治: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浮萍,别名:水萍、水花、浮萍、藻、萍子草、小萍子、浮萍草、水藓、水帘、九子萍、田萍。
功效分类:解表药;清热解毒药。
归经:归肺经;膀胱经。
性味:味辛;性寒。
功效: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主治:风热感冒、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水肿、癃闭、疮癣、丹毒、烫伤。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股市小螃蟹 2012-06-03 20:56:31
楼主,有个错误:阴脱中“目者,阳神所发”
应为“阳明所发”
-----------------------------
是阳神吧?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cloriswei 2012-06-04 17:01:39
正在读黄帝内经,读不太懂,原来要先看四圣心源啊
-----------------------------
我们丧失了古人的环境,比如语言,比如纪年,很多的东西古人或许很容易甚至于是自然的理解,今天的我们却需要补很多的课。古代的小孩子脑子里就背熟了四书五经等的知识,而我们大学毕业也不一定看过四书五经。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痰饮根原
[原文]痰饮者,肺肾之病也,而根原于土湿,肺肾为痰饮之标,脾胃乃痰饮之本。盖肺主藏气,肺气清降则化水,肾主藏水,肾水温升则化气。阳衰土湿,则肺气壅滞,不能化水,肾水凝瘀,不能化气。气不化水,则郁蒸于上而为痰,水不化气,则停积于下而为饮。大凡阳虚土败,金水堙郁,无不有宿痰留饮之疾。
清道堵塞,肺气不布,由是壅嗽发喘,息短胸盛,眠食非旧,喜怒乖常。盖痰饮伏留,腐败壅阻,碍气血环周之路,格精神交济之关,诸病皆起,变化无恒,随其本气所亏而发,而总由脾阳之败。缘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手太阴肺从湿土化气,湿旺脾亏,水谷消迟,脾肺之气,郁而不宣,淫生痰涎,岁月增加,久则一身精气尽化败浊,微阳绝根,则人死矣。
高年之人,平素阳虚,一旦昏愦痰鸣,垂头闭目,二三日即死。此阳气败脱,痰证之无医者也。其余百病,未至于此。悉宜燥土泻湿,绝其淫泆生化之源,去其瘀塞停滞之物,使之精气播宣,津液流畅,乃可扶衰起危,长生不老耳。
【翻译】痰饮,肺、肾的病,而根原在于土湿,肺肾为痰饮的表面表现,脾胃才是痰饮病的根本。因为肺主藏气,肺气清降则化水,肾主藏水,肾水温升则化气。阳衰土湿,则肺气堵塞,不能化水,肾水凝瘀,不能化气。气不化水,则郁蒸在上而化为痰,水不化气,则停积于下而为饮。大凡阳虚土败,金水郁结,没有不有宿痰留饮的疾病的。
清气上升的道路堵塞,肺气不能宣布,于是堵塞咳嗽发病哮喘,气息短胸气旺盛,睡眠吃饭不如原来,喜怒无常。因为痰饮隐藏停留,腐败堵塞,阻碍气血循环周流的通路,阻碍精神交流的关键,各种病都发生,变化无常,随着本气所亏虚而发作,但总是由于脾阳气的衰败。缘于足太阴脾经是以湿土主使职能,手太阴肺经随从湿土转化为气,湿旺脾亏,水谷消化迟缓,脾肺的气,抑郁而不能宣布,多产生痰涎,岁月增加,时间长了则一身精气都化为败浊,微阳断绝根本,那么人就死了。
年龄大的人,平时就阳虚,一旦神志不清痰多,垂头闭目,二三天就死。这是阳气败脱,痰证没法医治的情况。其余百病,不至于此。都适宜燥土泻湿断绝病人淫乱产生痰饮的根源,去其瘀塞停滞的残物,使他精气播散宣布,津液流畅,才可扶衰救危,延年益寿。
[原文]姜苓半夏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甘草二钱 半夏三钱 橘皮三钱 生姜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翻译】姜苓半夏汤
茯苓11克 泽泻11克 甘草7克 半夏11克 橘皮11克 生姜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原文]百病之生,悉由土湿,是以多有痰证,而鼓胀、噎膈、虚劳、吐衄、嗽喘、惊悸之家更甚。原因土湿阳虚,气滞津凝。法宜燥土泻湿,利气行郁,小半夏加茯苓橘皮,是定法也。
在上之痰,半成湿热,在下之饮,纯属湿寒,上下殊方,温清异制,大要以温燥水土为主。上热者,加知母石膏,下寒者,佐干姜附子。痰之陈宿缠绵,胶固难行者,加枳实开之。饮之停瘀藏腑者,上在胸膈,用十枣汤,泻其气分;下在脐腹,用猪苓汤,泻于水道;流溢经络者,用五苓散,泻之汗孔。上脘之痰,可从吐出,中脘之痰,可从便下,若经络之饮,非使之化气成津,泻于汗尿,别无去路也。一切痰饮,用瓜蒂散吐之,功效最捷。续随子仁,驱逐痰饮,亦良物也。
【翻译】百病的产生,全由土湿,所以多有痰证,而鼓胀、噎膈、虚劳、吐衄、嗽喘、惊悸的病人更严重。原因在土湿阳虚,气滞津凝。治疗方法适宜于燥土泻湿,利气行郁,小半夏汤加茯苓、橘皮,是一定的法则。
在上的痰,一半是湿热,在下的饮,纯属湿寒,上下用不同的方子,温暖清凉不同的症状,大的要点是温燥水土为主。上热的,加知母、石膏,下寒的,辅佐干姜、附子。陈痰缠绵的,胶固难行的,加枳实化开他。饮停留淤积藏腑的,上在胸膈,用十枣汤,泻其气分;下在脐腹,用猪苓汤,泻于水道;流溢经络的,用五苓散,泻在汗孔。上脘的痰,可从口中吐出,中脘的痰,可从大小便下去,如果是经络的饮,非使他化成气化成津液,泻于汗和尿,别没有排除的道路。一切痰饮,用瓜蒂散吐之,功效最快捷。用续随子的仁,驱逐痰饮,也是好的药物。
{解读}痰饮,痰与饮的合称,脏腑病变过程中渗出并积存于体内的病理产物,可阻碍气血运行而成为继发的致病因素。 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不仅是指咳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痰液。饮,即水液停留于人体局部者,因其所停留的部位及症状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咳嗽根原
[原文]咳嗽者,肺胃之病也。胃土右转,肺金顺下,雾气降洒,津液流通,是以无痰,呼吸安静,上下无阻,是以不嗽。胃土上逆,肺无降路,雾气堙塞,固痰涎淫生,呼吸壅碍,则咳嗽发作。其多作于秋冬者,风寒外闭,里气愈郁故也。
而胃之所以不降,全缘阳明之阳虚。太阴以己土而生湿,阳明从庚金而化燥,燥敌其湿,则胃降而脾升,湿夺其燥,则脾陷而胃逆,以燥为阳而湿为阴,阳性运而阴性滞,理自然也。
《素问?咳论》: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合内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是咳嗽之证,因于胃逆而肺寒,故仲景治咳,必用干姜细辛。
其燥热为咳者,金燥而火炎也。手阳明以燥金主令,燥气旺则手太阴化气于庚金而不化气于湿土,一当胃逆胆升,刑以相火,则壅嗽生焉。然上虽燥热,而下则依旧湿寒也。盖肺胃顺降,则相火蛰藏而下温,肺胃逆升,则相火浮动而上热。上热则下寒,以其火升而不降也。缘足太阴之湿盛,则辛金从令而化湿,是生湿嗽,手阳明之燥盛,则戊土从令而化燥,是生燥咳,燥则上热,湿则下寒。究之湿为本而燥为标,寒为原而热为委,悟先圣咳嗽之意,自得之矣。
【翻译】咳嗽,肺胃的病。胃土右转,肺金顺下,雾气降洒,津液流通,这就没有痰,呼吸安静,上下无阻,这就不咳嗽。胃土上逆,肺无降路,雾气堵塞,固痰涎多生,呼吸阻碍,则会咳嗽发作。病多发作于秋冬的,风寒外闭,里气越郁积的原因。
而胃气之所以不降,全缘于阳明经的阳虚。太阴经以己土而生湿,阳明经随从庚金而化燥,燥强于湿,则胃降而脾升,湿气胜过燥,则脾陷而胃逆,因为燥为阳而湿为阴,阳气的性质循序移动但阴气性质郁滞,自然的道理。
《素问?咳论》说:病人的寒气随饮食进入胃里,随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合内邪,因为是外来的寒气,则为肺咳。凡是咳嗽的病证,病因在于胃逆而肺寒,所以仲景治咳,必用干姜、细辛。
病人燥热为咳的,金燥而火热。手阳明经以燥金掌管职能,燥气旺则手太阴经化气于庚金而不化气于湿土,一旦遇到胃逆胆升,克制相火,则堵塞咳嗽就发生了。然而上虽燥热,但下则依旧湿寒。因为肺胃顺降,则相火蛰藏而下温,肺胃逆升,则相火浮动而上热。上热则下寒,因为他的火升而不降。缘于足太阴经的湿盛,则辛金随从而化湿,所以产生湿嗽,手阳明经的燥盛,则戊土随从而化燥,所以产生燥咳,燥则上热,湿则下寒。终究是湿为本而燥为标,寒为原而热为委,体悟先圣治疗咳嗽的意图,自然得到治疗的方法了。
[原文]姜苓五味细辛汤
茯苓三钱 甘草二钱 干姜三钱 半夏三钱 细辛三钱 五味一钱,研
煎大半杯,温服。
【翻译】姜苓五味细辛汤
茯苓11克 甘草7克 干姜11克 半夏11克 细辛11克 五味(研)4克
煎大半杯,温服。
[原文]咳证缘土湿胃逆,肺金不降,气滞痰生,窍隧阻碍,呼吸不得顺布。稍感风寒,闭其皮毛,肺气愈郁,咳嗽必作。其肺家或有上热,而非脾肾湿寒,不成此病。岐伯之论,仲景之法,不可易也。
其甚者,则为齁喘,可加橘皮杏仁,以利肺气。若肺郁生热,加麦冬石膏,清其心肺。若胆火刑金,加芍药贝母,以清胆肺。劳嗽吐血,加柏叶,以敛肺气。若感冒风寒,嚏喷流涕,头痛恶寒,加生姜苏叶,以解表邪。
【翻译】咳证缘于土湿胃逆,肺金不降,气滞痰生,窍通道阻碍,呼吸不得顺利分散到各处。稍感风寒,闭塞其皮毛,肺气越郁积,咳嗽必然发作。病人的肺或有上热,但不是脾肾湿寒,不形成此病。岐伯的论断,仲景的方法,不可改变。
咳嗽严重的,则为齁喘,可加橘皮、杏仁,以利肺气。若肺郁生热,加麦冬、石膏,清其心肺。若胆火克制金,加芍药、贝母,以清胆肺。劳累过度咳嗽吐血,加柏叶,以收敛肺气。若感冒风寒,嚏喷流涕,头痛恶寒,加生姜、苏叶,以解除体表的邪气。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emmachen2001 2012-06-04 20:46:11
君子之泽,其善有三!稼穑之泽,读书之泽,守礼之泽。感恩楼主君子之泽!
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以济世。!与楼主共勉!
-----------------------------
与君共勉!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股市小螃蟹 2012-06-04 21:36:12
哦,你看的是民间中医网校正的版本,有错误的
-----------------------------
可能是,谢谢指出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细辛,别名:小辛、细草、少辛、细条、绿须姜、独叶草、辽细辛、金盆草、万病草、卧龙丹、铃铛花、四两麻、玉香丝。
功效分类:温里药;利水药;开窍药。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
归经:肺经、肾经、心经、肝经、胆经、脾经。
主治:风寒表证;头痛,牙痛;风湿痹痛;痰饮咳喘;鼻塞;鼻渊;口疮。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细辛,别名:小辛、细草、少辛、细条、绿须姜、独叶草、辽细辛、金盆草、万病草、卧龙丹、铃铛花、四两麻、玉香丝。
功效分类:温里药;利水药;开窍药。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
归经:肺经、肾经、心经、肝经、胆经、脾经。
主治:风寒表证;头痛,牙痛;风湿痹痛;痰饮咳喘;鼻塞;鼻渊;口疮。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恒之后 2012-06-04 18:39:11
@静夜闲轩 2012-06-03 18:50:14
@gdczczy 2012-06-03 17:08:37
楼主,现在人们所说的人参和古医书所说的人参是不一样的,古医书所说的人参生于现山西上党一带,至少在五六十年前已经灭绝。一般现在都用党参代替。
-----------------------------
一般情况下用黄芪代替人参就不错,现在不管什么参基本上是人工种植的,药性...........
-----------------------------
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但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gdczczy 2012-06-05 09:57:22
@cloriswei 2012-06-04 17:01:39
正在读黄帝内经,读不太懂,原来要先看四圣心源啊
-----------------------------
我倒认为,只有先读黄帝内经、伤寒论(包括金匮要略)之后,才能读好四圣心源。
-----------------------------
四圣心源化繁为简或者化难为易,是抽取了黄帝内经,伤寒论和难经的要点,尤其是对于伤寒论有黄师独到的见解,作为中医的入门应该是不错的,再深入的学下去自然的就回归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等经典。一气周流的思想也对于诊断起提纲挈领作用,个人有此感觉

楼主:静夜闲轩

字数:55848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2-05-04 06:36:00

更新时间:2021-02-09 10:51:11

评论数:176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