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黄元御《四圣心源》译读

黄元御《四圣心源》译读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足厥阴肝经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四圣心源 卷五
[原文]病不过内伤外感,而杂病之传变,百出不穷。感伤者,百病之纲,百病者,感伤之目,譬如水火,源本则合,支派攸分,虽殊途而同归,实一致而百虑。
先圣既往,此道绝传,搏考方书,乖讹万状。纵身若松柏,未必后雕,况资如蒲柳,动辄零谢,申之以杂病之侵凌,益之以群工之毒药,真轻尘之栖弱草,朝露之落薤上矣。痛昔亲从凋亡,手足伤毁,荒草颓坟,烟笼雾锁,感念存殁,情何可言,作杂病解。
【翻译】病不过内伤外感(外感风邪,内有郁积),但杂病的病邪或病变的传移、演变,百出不穷。感伤,百病的纲目,百病,感伤的条目,譬如水火,本源是合二为一的,医学流派截然分开,虽然殊途而同归,实际上各种不同的思想归于一致。
先圣已经作古,此间的道理失传,广泛地考证专门记载或论述方剂的著作,不合情理错讹什么样的都有。纵然身体如同松柏,不一定守正不苟而有晚节,何况资质如同蒲柳,动不动就凋零,再加上杂病的侵凌,越发用庸医的毒药,真是轻尘上停的弱草,朝露落在薤草上了。痛惜亲人衰老死亡,手足兄弟伤亡失去,荒草颓坟,烟笼雾锁,感念生存和死亡,感情又怎么能承受这种打击呢?作杂病解。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杂病解上
鼓胀根原
[原文]鼓胀者,中气之败也。肺主气,肾主水,人身中半以上为阳,是谓气分,中半以下为阴,是谓水分,气盛于上,水盛于下,阴阳之定位也。而气降则生水,水升则化气,阴阳互根,气水循环。究其转运之枢,全在中气,中气一败,则气不化水,而抑郁于下,是谓气鼓,水不化气,而泛滥于上,是谓水胀。
《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上焦气盛,故如雾露之空蒙,下焦水盛,故如川渎之注泄,而气水变化之原,出于中焦,中焦者,气水之交,气方升而水方降,水欲成气,气欲成水,气水未分,故其形如沤。
气之化水,由于肺胃,水之化气,由于肝脾。肺胃右降则阴生,故清凉而化水,气不化水者,肺胃之不降也;肝脾左升则阳生,故温暖而化气,水不化气者,肝脾之不升也。气不化水,则左陷于下,而为气鼓;水不化气,则右逆于上,而为水胀。而其根,总因土湿而阳败,湿土不运,则金木郁而升降窒故也。
【翻译】鼓胀,中气的衰败症状。肺主气,肾主水,人的身体中半以上为阳,这叫做气分,中半以下为阴,这叫做水分,气旺盛于上,水旺盛于下,阴阳的定位。而气降则生水,水升则化气,阴阳互相为根本,气水循环。探究转运的枢纽,全在中气,中气一败,则气不化水,而抑郁在下,这叫做气鼓,水不化气,而泛滥于上,这叫做水胀。
《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如雾气,中焦如积水的田地,下焦如水沟。上焦气盛,所以如同雾露之空蒙,下焦水盛,所以如同河流的倾泻,而气水变化的根原,出在中焦,中焦,气水的交会,气刚开始升而水刚开始降,水欲成气,气欲成水,气水未分,所以其形状如同积水的田地。
气转化为水,由于肺胃,水转化为气,根源在肝脾。肺胃右降则阴气生,所以气清凉而转化为水,气不化水的,是肺胃的不降;肝脾左升则阳气生,所以温暖而转化为气,水不化气的,是肝脾的不升。气不化水,则左陷于下,从而为气鼓;水不化气,则右逆于上,从而为水胀。而病的根源,都是因为土湿而阳败,湿土不运,则金木郁积而上升下降阻塞不通的缘故。
{解读}在人体以水火立极,这是这本书最关键的,其次是升降,升降在道家讲气流,气液互相转化,权在中气、黄芽,中州枢转,是金木的作用,亦敛亦发的作用,水液病都是通过金木的调和。肝代表脾路、是升举,下元的一点元阳,水中之真阳,上边火中的真阴,火中之阴怎么来的,火中之阴怎么敛降的,如何敛降君火,君火怎么才能灵冥不眛呢,七情之用在于中土,所以温养先后天的阳气,顾护后天之本。对于上焦一点真阴的潜降,五志相火沸腾,自然心惊不安,一方面病人要通过合理心相调摄,然后酌药物敛降,这两方面缺一不可。药物的潜敛本来是消散,属阴,情致不能够调心,虽然用药取得一定效果,用药多了,阳气不能潜敛,元气受到消伐,元气是欲敛不能敛,药物强制上焦亢阳归根,产生不是顺而是逆,逆向消伐。
鼓胀系指肝病日久,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所导致的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本病在古医籍中又称单腹胀、臌、蜘蛛蛊等。鼓胀为临床上的常见病。西医的肝硬化、腹腔内肿瘤、结核性腹膜炎等形成腹水,出现类似鼓胀的证候,可参照鼓胀治疗。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任脉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督脉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冲脉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带脉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阳维脉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阴维脉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阳跷脉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阴跷脉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气 鼓
[原文]气从上降,而推原其本,实自下升,坎中之阳,气之根也。气升于肝脾,肝脾左旋,温暖而化清阳,是气升于水分也。肝脾不升,阴分之气堙郁而下陷,故脐以下肿。木性善达,其发达而不郁者,水温土燥而阳升也,水寒土湿,脾阳下陷,肝木不达,抑遏而克脾土,肝脾郁迫而不升运,是以凝滞而为胀满。肝气不达,郁而生热,传于脾土,脾土受之,以其湿热,传于膀胱,五行之性,病则传其所胜,势固然也。土燥则木达而水清,土湿则气滞不能生水,木郁不能泄水,故水道不利,加之以热,故淋涩而黄赤。
脾土既陷,胃土必逆,脾陷则肝木下郁,胃逆则胆火上郁。其下热者,肝木之不升也,其上热者,胆火之不降也。病本则属湿寒,而病标则为湿热。宜泻湿而行郁,补脾阳而达木气,清利膀胱之郁热也。
【翻译】气从上往下降,而推其本原,其实是从下往上升,肾中的阳气,是气的根本。气上升在肝脾,肝脾左旋,温暖而化清阳,是气升于水气的分界线。肝脾不升,阴气郁结而下陷,所以肚脐以下肿。木性善于通达,发达而不郁积,水温土燥而阳气升,水寒土湿,脾阳下陷,肝木不通达,抑遏而克脾土,肝脾郁迫而不上升运转,所以凝滞而为胀满。肝气不通达,郁积而产生热,热传到脾土,脾土受热,把脾土的湿热,传到膀胱,五行的本性,发病就传他所能够克制的,气势本来就如此。土燥则木达而水清,土湿则气滞不能生水,木郁不能泄水,所以水道不顺利,加上发热,所以排尿开始时尿痛明显或合并排尿困难并且呈黄色或者红色。
脾土既然下陷,胃土必定上逆,脾陷则肝木下郁,胃逆则胆火上郁。发病下热的原因,是肝木的不升,发病上热的原因,是胆火的不降。发病根本原因属于湿寒,而病的表面上则表现为湿热。宜泻湿而通郁,补脾阳而达木气,清利膀胱的郁热。
[原文]桂枝姜砂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三钱,炙 砂仁一钱,炒,研 干姜三钱
煎大半杯,入砂仁,略煎,去渣,入西瓜浆一汤匙,温服。
膀胱湿热,小便红涩者,加栀子清之。
脾肺湿旺,化生郁浊,腐败胶黏,不得下行,宜用瓜蒂散,行其痰饮。在下则泻利而出,在上则呕吐而出,去其菀陈,然后调之。
续随子仁,最下痰饮,用白者十数粒,研碎,去油,服之痰水即下。
【翻译】桂枝姜砂汤
茯苓11克 泽泻11克 桂枝11克 芍药11克 甘草(炙)11克 砂仁(炒,研)4克 干姜11克
煎大半杯,入砂仁,略煎,去渣,入西瓜浆一汤匙,温服。
膀胱湿热,小便红涩的,加栀子清之。
脾肺湿旺,化生郁浊,腐败胶黏,不得下行,宜用瓜蒂散,行其痰饮。在下则泻利而出,在上则呕吐而出,祛除日久积滞糟粕,然后调之。
续随子仁,最下痰饮,用白色的十数粒,研碎,去油,服之痰水即下。
[原文]瓜蒂散
瓜蒂二十个,研 赤小豆三钱,研 香豉三钱,研
热水一杯,煮香豉,令浓,去渣,调二末,温服。取吐下为度。
病重人虚者,不可服此,当用葶苈散。
【翻译】瓜蒂散
瓜蒂(研)二十个 赤小豆(研)11克 香豉(研)11克
热水一杯,煮香豉,令浓,去渣,调调上二种药沫,温服。取吐下为度。
病重人虚的,不可服此药,应当用葶苈散。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雨雾峰 2012-06-03 00:21:00
很好

-----------------------------
谢谢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恒之后 2012-06-02 17:31:13
果然煮酒论史里有高人在啊。
难为楼主有这等耐心和善心。
赞一个先!!
四圣心源我是下到手机上看的,笼统地看了两遍,觉得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要难一点。毕竟现在古文水平和知识面都远达不到从前水平。
楼主做了件大好事哦。
-----------------------------
谢谢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老子上善若水 2012-05-04 23:24:57
继续支持!等待楼主讲黄元御的圆运动,黄真的是称得上一代宗师啊,除了他我还很喜欢徐灵胎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
慧眼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水 胀
[原文]水从下升,而推原其本,实自上降,离中之阴,水之根也。水降于肺胃,肺胃右转,清凉而化浊阴,是水降于气分也。肺胃不降,阳分之水淫泆而上逆,故脐以上肿。金性喜敛,其收敛而不郁者,阳明胃土之降也。土湿胃逆,肺无降路,阳分之水,不得下行,阴分之水,反得上泛,水入于肺,宗气隔碍,则为喘满,水入于经,胃气壅阻,则为肿胀。
水生于肺而统于肾,藏于膀胱而泄于肝,肾与膀胱之腑,相为表里。饮入于胃,脾阳蒸动,化为雾气,而上归于肺,肺金清肃,雾气洒扬,充灌于经络,熏泽于皮肤,氤氲郁霭,化为雨露,及乎中焦以下,则注集滂沛,势如江汉矣。膀胱者,水之壑也,肺气化水,传于膀胱,肝气疏泄,水窍清通,是以肿胀不作。膀胱之窍,清则开而热则闭。《灵枢》:三焦者,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其虚而遗溺者,相火之下虚也,其实而闭癃者,非相火之下实也。以肾主蛰藏,肾气能藏,则相火秘固而膀胱清,肾气不藏,则相火泄露而膀胱热。相火蛰藏,膀胱清利,是谓之实。膀胱之热者,相火泄于肾脏而陷于膀胱也。
相火藏于肾水,原不泄露,其泄而不藏者,过在乙木。木性疏泄,疏泄之令畅,则但能泄水而不至泄火,水寒土湿,生气郁遏,疏泄之令不行,而愈欲疏泄,故相火不得秘藏,泄而不通,故水道不能清利。
相火之陷,其原在肝,肝气之陷,其原在脾,肝脾郁陷,合相火而生下热,传于己土,己土以其湿热传于膀胱,是以淋涩而赤黄也。
膀胱闭癃,水不归壑,故逆行于胸腹,浸淫于经络,而肿胀作焉。「水热穴论」:其本在肾,其标在肺,皆积水也。故水病下为跗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
其本之在肾者,宜泻之于膀胱,其标之在肺者,宜泻之于汗孔。汗溺之行,总以燥土疏木为主。水病之作,虽在肺肾两脏,而土湿木郁,乃其根本也。
【翻译】水从下往上升,而推其本原,其实是从上往下降,心中的阴气,是水的根本。水降到肺和胃,肺胃右转,清凉而化浊阴,是水降于气水的分界线。肺胃不降,阳分之水泛滥而且上逆,所以肚脐以上肿。金性喜敛,发病收敛而不郁的原因,是阳明胃土的下降。土湿胃逆,肺无下降的路,阳分的水,不得下行,阴分的水,反得上泛,水入到肺,宗气(水谷精微化生,聚积胸中,与呼吸之气相合发挥作用的气)隔碍,则为气喘而有胸部满闷,水入到经,胃气堵塞,则为肿胀。
水产生在肺而由肾统领,藏于膀胱而泄于肝,肾与膀胱的腑,相互为表里。饮水进入胃里,脾阳蒸动,化为雾气,而上归于肺,肺金清肃,雾气洒扬,充灌于经络,熏泽于皮肤,弥漫郁霭,化为雨露,等到了中焦以下,则流泻汇集丰盛,气势如江河了。膀胱,水的沟壑,肺气化水,传到膀胱,肝气疏泄,水窍清通,所以肿胀不发作。膀胱的窍,清则开而热则闭。《灵枢》说:三焦,入络膀胱,约束下焦,实则闭塞不通,虚则遗尿。发病虚而遗尿的,相火的下虚,发病实而闭塞不通的,不是相火的下实。因为肾主蛰藏,肾气能藏,则相火秘固而膀胱清,肾气不藏,则相火泄露而膀胱热。相火蛰藏,膀胱清利,这叫做实。膀胱热的,相火泄于肾脏而下陷于膀胱。
相火藏在肾水里,本来不泄露,相火泄露而不能收藏的,过错在乙木。木性疏泄,疏泄的功能畅通,就只是泄水而不至泄火,水寒土湿,生气郁遏,疏泄的功能不能发挥,从而越想疏泄,因为相火不得秘藏,泄而不通,所以水道不能清爽利落。
相火的下陷,根源在肝,肝气的下陷,根源在脾,肝脾郁积下陷,加上相火从而产生下热,传到己土,己土把他的湿热传到膀胱,所以小便不通而赤黄色。
膀胱闭塞,水不能归到膀胱,所以逆行在胸腹,泛滥在经络,从而肿胀发作了。「水热穴论」说:膀胱的根本在肾,膀胱的表面在肺,都是积水。所以水病下为足背浮肿大腹,上为喘息声粗大不得卧,表面和根本都发病。
发病在根本在肾的,适宜于泻在膀胱,病在表面上在肺的,适宜于从汗孔泻之。汗尿的排泄,总是以燥土疏木为主。水病的发作,虽在肺肾两脏,但土湿木郁,才是他的根本。
[原文]苓桂浮萍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半夏三钱 杏仁三钱 甘草二钱 浮萍三钱 桂枝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汗。
中气虚,加人参,寒加干姜。肺热加麦冬、贝母。
【翻译】苓桂浮萍汤
茯苓11克 泽泻11克 半夏11克 杏仁11克 甘草二钱 浮萍11克 桂枝11克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汗。
中气虚,加人参,寒的加干姜。肺热加麦冬、贝母。
[原文]苓桂阿胶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阿胶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
小便不清,加西瓜浆,热加栀子。中气虚加人参,寒加干姜。
乙木遏陷,疏泄不行,阳败土湿,不能制伏水邪,故病肿胀。泻湿燥土,疏木行水,是定法也。后世八味加减之方,地黄助脾之湿,附子益肝之热,肝脾未至极败,服之可效,肝脾病深则不效,而反益其害,最误人也。
【翻译】苓桂阿胶汤
茯苓11克 泽泻11克 甘草7克 桂枝11克 阿胶11克
煎大半杯,热服。
小便不清,加西瓜浆,发热的加栀子。中气虚加人参,寒加干姜。
乙木遏陷,疏泄不行,阳败土湿,不能制伏水邪,所以发病肿胀。泻湿燥土,疏木行水,是一定的治法。后世庸医的八味加减的方子,地黄助脾的湿,附子加重肝的热,肝脾没达到极度腐败,服药可以达到效果,肝脾病严重的就不见效,而反加重其害,最是误人。
[原文]气位于上,水位于下,气之在上,虽壅满郁遏,而不至于胀,惟下陷而不升,则病气鼓;水之在下,虽停瘀凝结,而弗至于肿,惟上逆而不降,则病水胀。肿在身半以上者,水胀也;胀在身半以下者,气鼓也。其一身俱至肿胀者,气病于下而水病于上也。气水交病,则气中亦有积水,水中不无滞气。总之,气不离水,水不离气,气滞则水凝,水积则气聚。气病于下者,其水道必不利,水病于上者,其气道必不通。仲景《金匮?水气》之法,腰以上肿,当发其汗,汗发则气通而水亦泄;腰以下肿,当利小便,便利则水行而气亦达矣。
【翻译】气位于上,水位于下,气在上,虽壅满郁遏,但不至于胀,惟有下陷而不升,便发病气鼓;水在下,虽停瘀凝结,但不至于肿,惟有上逆而不降,便发病水胀。肿在上半身以上的,水胀;胀在下半身以下的,气鼓。病人全身都肿胀的,气病于下而水病于上。气水交加发病,便是气中也有积水,水中也有滞气。总之,气不离水,水不离气,气滞则水凝,水积则气聚。气病于下的,病人水道必定不通利的,水病于上的,其气道必定不通。仲景《金匮?水气》的治法,腰以上肿,应当发汗,汗发则气通而水也泄下;腰以下肿,应当通利小便,小便顺利则水行而气也通达。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续随子,别名:千金子、千两金、菩萨豆、拒冬、联步。
气味:辛温、有毒。
主治:1、小便不通。
2、水肿。用续随子一两,去壳,研细,压去油,再研细,分作七付,每治一人有一付。男子有酒下,女子用荆芥汤下。五更现服,不久,腹泻,但天大亮后泻自停。可另服厚朴汤补身体,习盐、醋一在昊,病即不复发。
3、症块。用续随子三十枚、腻粉二钱、青黛(炒)一钱,共研为末加糯米饭和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服一丸,打破,以大枣一枚烧熟,去皮核后,和药一起嚼烂,冷茶送下。半夜后泻出积聚恶物即见药效。
4、蛇咬伤。用续随子仁七粒、重台六分,捣烂,筛过,制成散剂,酒送服一匙,另用唾液调药末涂伤处。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噎膈根原
[原文]噎膈者,阳衰土湿,上下之窍俱闭也。脾阳左升,则下窍能开,胃阴右降,则上窍不闭。下窍开,故旧谷善出,上窍开,故新谷善纳。新旧递嬗,出纳无阻,气化循环,所以无病。
其上下之开,全在中气,中气虚败,湿土湮塞,则肝脾遏陷,下窍闭涩而不出,肺胃冲逆,上窍梗阻而不纳,是故便结而溺癃,饮碍而食格也。缘气之为性,实则清空,虚则滞塞。胃主降浊,脾主升清,胃降则浊气下传,上窍清空而无碍,是以善纳;脾升则清气上行,下窍洞达而莫壅,是以善出。胃逆则肺金不降,浊气郁塞而不纳,脾陷则肝木不升,清气涩结而不出。以阳衰土湿,中气不运,故脾陷而杜其下窍,胃逆而窒其上窍,升降之枢轴俱废,出纳之机缄皆息也。
其糟粕之不出,全由脾陷而肝郁,而谷食之不纳,则不止胃逆而肺壅,兼有甲木之邪焉。甲木逆行,克贼戊土,土木抟结,肺无下行之路,雾气堙瘀,化生痰涎,胸膈滞塞,故食噎不下。肺津化痰,不能下润,水谷二窍,枯槁失滋,而乙木之疏泄莫遂,故便溺艰涩。总缘中气不治,所以升降反作,出纳无灵也。
【翻译】噎膈,阳衰土湿,上下的窍都闭塞。脾阳左升,则下窍能开,胃阴右降,则上窍不闭。下窍开,所以旧谷善出,上窍开,所以新谷善纳。新旧依次更替,出纳无阻,气化循环,所以无病。
窍上下打开,全在中气,中气虚败,湿土堵塞,则肝脾遏陷,下窍闭涩而不出,肺胃冲逆,上窍梗阻而不纳,所以便结而小便不通,饮食都有阻碍。缘于气的本性,实是清空,虚则阻塞不通。胃主降浊,脾主升清,胃降则浊气下传,上窍清空而无阻碍,所以善于收纳;脾升则清气上行,下窍洞达而不堵塞,所以善于排出。胃逆则肺金不降,浊气郁塞而不纳,脾下陷则肝木不升,清气涩结而不出。因为阳衰土湿,中气不运,所以脾陷而阻塞其下窍,胃逆而阻塞其上窍,升降的枢轴都废,出纳的机能全部停止。
糟粕的不出,全因脾陷而肝郁,而谷食的不纳,则不止胃逆而肺堵塞,兼有甲木的邪气了。甲木逆行,克制戊土,土木集聚凝结,肺无下行的路,雾气堵塞淤积,化生痰与口水,胸膈滞塞,所以食噎不能下。肺津化痰,不能下润,水谷二窍,干涸失去滋润,而乙木的疏泄功能不能发挥,所以大小便阻塞难行。总的是缘于中气的不运行,所以升降作用相反,出纳无效。
[原文]苓桂半夏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半夏三钱 干姜三钱 生姜三钱 芍药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翻译】苓桂半夏汤
茯苓11克 泽泻11克 甘草7克 桂枝11克 半夏11克 干姜11克 生姜11克 芍药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原文]噎病胸膈滞塞,雾气淫蒸,而化痰饮,上脘不开,加以痰涎胶黏,故食阻不下,法宜重用半夏,以降胃气。痰盛者,加茯苓橘皮,行其瘀浊,生姜取汁,多用益善。痰饮极旺,用瓜蒂散,吐其宿痰,下其停饮,胸膈洗荡,腐败清空,则饮食渐下矣。
胸膈之痞,缘肺胃上逆,浊气不降,而其中全是少阳甲木之邪。盖胃逆则肺胆俱无降路,胆木盘结,不得下行,经气郁迫,是以胸胁痛楚,当以甘草缓其迫急,芍药泄其木邪,柴胡鳖甲,散其结郁。若兼风木枯燥,则加阿胶当归,滋木清风,其痛自差。
其大便燥结,粪粒坚硬,缘土湿胃逆,肺郁痰盛,不能化生津液,以滋大肠。大肠以阳明燥金之腑,枯槁失滋,自应艰涩。而阴凝气闭,下窍不开,重以饮食非多,消化不速,谷滓有限,未能充满胃肠,顺行而下。盖以肝木郁陷,关窍堵塞,疏泄之令不行,是以便难。此宜以干姜、砂仁,温中破滞,益脾阳而开肠窍,以桂枝达木郁而行疏泄。干涩难下者,重用肉苁蓉以滑肠窍,白蜜亦佳。木枯血燥,不能疏泄,加阿胶、当归,滋其风木。
其小便红涩,缘肺郁痰盛,不能生水,以渗膀胱,而土湿木郁,疏泄不行,故水道不利,此宜苓泽桂枝,泻湿疏木,以通前窍。甚者用猪苓汤加桂枝,猪茯滑泽,泻湿燥土,桂枝阿胶,疏木清风,水道自利。噎家痰多溲少,全是土湿,湿土莫运,肝不升达,是以溺癃,肺不降敛,是以痰盛,泻湿以泽苓为主,佐以利肺疏肝之品,则痰消而溲长矣。
下窍闭塞,浊无泄路,痞郁胸膈,食自难下。下窍续开,胸膈浊气,渐有去路,上脘自开。再以疏利之品,去其胸中腐败,食无不下之理。而上下之开,总以温中燥土为主。土气温燥,胃不上逆,则肺降而噎开,脾不下陷,则肝升而便利矣。
庸工以为阴虚燥旺,用地黄、牛乳滋润之药。更可诛者,至用大黄,噎病之人,百不一生,尚可寿及一年者,若服汤药,则数月死以。
医法失传,千古不得解人。能悟此理,则病去年增,不得死矣。
【翻译】噎病胸膈滞塞,雾气淫蒸,而化痰饮,上脘(胃脘上口贲门部)不开,加上痰涎胶黏,所以食物阻碍不能下去,治疗方法宜重用半夏,以降下胃气。痰盛的,加茯苓、橘皮,行其瘀浊,生姜取汁,多用越好。痰饮极其旺盛的,用瓜蒂散,吐出来原来的积痰,下泻阻滞的饮食,胸膈洗荡,腐败清空,那么饮食渐渐的就下去了。
胸膈的郁结懑闷,缘于肺胃上逆,浊气不降,而其中全是少阳甲木的邪气。因胃逆则肺胆都没有下降的道路,胆木盘结,不得下行,经气郁积压迫,所以胸胁痛楚,应当用甘草缓和其迫急,芍药发泄其木邪,柴胡、鳖甲,发散其结郁。如果同时有风木枯燥,则加阿胶、当归,滋木清风,病痛自然减轻。
病人大便干燥结块,粪粒坚硬,缘于土湿胃逆,肺郁痰盛,不能化生津液,以滋润大肠。大肠是阳明燥金的腑,枯槁失去滋润,自然应该是阻滞难行。而阴凝气闭,下窍不开,重病的因为饮食不多,消化不迅速,谷滓有限,不能充满胃肠,顺行而下。因为肝木郁积下陷,关节孔窍堵塞,疏泄的功能不发挥,所以大便困难。这适宜用干姜、砂仁,温中破滞,益脾阳而开肠窍,用桂枝通达木郁而行疏泄。干涩难下的,重用肉苁蓉以润滑肠窍,白蜜也很好。木枯血燥,不能疏泄,加阿胶、当归,滋润他的风木。
病人小便红涩的,缘于肺郁痰盛,不能生水,以渗膀胱,土湿木郁,疏泄不行,所以水道不利,这宜用茯苓、泽泻、桂枝,泻湿疏木,以通前窍。严重的用猪苓汤加桂枝,猪茯滑泽,泻湿燥土,桂枝、阿胶,疏木清风,水道自然顺利。噎病的人痰多大小便少,全是土湿,湿土不运转,肝不升达,所以大小便不通,肺不下降收敛,所以痰盛,泻湿以泽泻、茯苓为主,辅佐以利肺疏肝的药品,则痰消而尿长了。
下窍闭塞,浊无泄路,痞郁胸膈,食物自然难以下咽。下窍续开,胸膈浊气,渐渐有了去路,上脘自开。再以疏利的药品,去除病人胸中的腐败,食物没有不下的道理。而上下打开,总是以温中燥土为主。土气温燥,胃不上逆,则肺降而噎开,脾不下陷,则肝升而大小便顺利了。
庸医以为阴虚燥旺,用地黄、牛乳滋润的药物。更可杀的是,大量的用大黄,噎病的人,还可以寿到一年的不到百分之一,如果口服汤药,就数月死了。
医法失传,千古没有理解的人。能悟通这个道理,那么病去寿增,死不了了。
{解读}噎膈是指食物吞咽受阻,或食入即吐的一种疾病。噎膈多见于高年男子。噎与膈有轻重之分,噎是吞咽不顺,食物哽噎而下;膈是胸膈阻寒,食物下咽即吐。所以噎是膈的前驱症状,膈常由噎发展而成。西医中的食道炎、食道狭窄、食道溃疡、食道癌及贲门痉挛等均属本病范畴。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反胃根原
[原文]反胃者,阳衰土湿,下脘不开也。饮食容纳,赖于胃阴之降,水谷消磨,藉乎脾阳之升,中气健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化消,关门洞启,精华之上奉者,清空无滞,是以痰涎不生,渣滓之下达者,传送无阻,是以便溺不涩。
湿盛阳亏,中气虚败,戊土偏衰,则能消而不能受,己土偏弱,则能受而不能消。以阳含阴则性降,降则化阴而司受盛,故胃以阳土而主纳,阴含阳则气升,升则化阳而司消磨,故脾以阴土而主磨。阳性开,阴性闭,戊土善纳,则胃阳上盛而窍开,己土不磨,则脾阴下旺而窍闭。水谷善纳,上窍常开,所以能食,饮食不磨,下窍常闭,所以善吐。盖土性回运,气化无停,新故乘除,顷刻莫间,饮食不磨,势难久驻,下行无路,则逆而上涌,自然之理也。
其便结者,糟粕之传送无多也。隧窍闭涩,而渣滓有限,不能遽行,蓄积既久,而后破隘而下。下而又闭,闭而又下,零星续断,不相联属。及其迟日延时,传诸魄门,则粪粒坚硬,形如弹丸。缘大肠以燥金之腑,而肺津化痰,不能下润,故燥涩而艰难也。
仲景《金匮》,于反胃呕吐,垂大半夏之法,补中降逆,而润肠燥,反胃之圣方也。若与茯苓四逆合用,其效更神矣。
【翻译】反胃,阳衰土湿,下脘(胃腔下口幽门部)不开。饮食容纳,依赖于胃阴的下降,水谷消磨,借助于脾阳的上升,中气健旺,则胃气下降而善于接纳,脾气上升而善于消化,水谷化消,关门敞开,精华的上奉,清空无滞,所以痰涎不生,渣滓的向下通达,传送无阻,所以大便小便畅通。
湿盛阳亏,中气虚败,戊土偏衰,则能消化而不能吸收,己土偏弱,则能吸收而不能消化。因为阳含阴则性质下降,降则化阴而吸收功能旺盛,所以胃以阳土而主纳,阴含阳则气升,升则化阳而消化功能好,所以脾以阴土而主消化。阳性开,阴性闭,戊土善纳,则胃阳上盛而窍开,己土不消化,则脾阴下旺而窍闭。水谷善纳,上窍常开,所以能食,饮食不消化,下窍常闭,所以容易呕吐。土性回环运转,气化不停,新旧混合增加,顷刻不能容纳,饮食不消化,势难久驻,下行无路,则逆而上涌,自然的道理。
病人大便结块的,糟粕的传送不多。于是窍不开,但渣滓有限,不能快速下行,蓄积时间长了,而后突破关口而下。下而又闭,闭而又下,零星续断,不连续。等到延迟比较长时间,传到肛门,则粪粒坚硬,形如弹丸。缘于大肠以燥金的腑,而肺津化痰,不能下润,所以干燥滞涩而艰难。
仲景《金匮》说,对于反胃呕吐的,传留后世加大半夏的治法,补中降逆,而润肠燥,反胃的圣人方子。如果与茯苓四逆汤合用,其效更神奇了。
[原文]姜苓半夏汤
人参三钱 半夏三钱 干姜三钱 茯苓三钱 白蜜半杯
河水扬之二百四十遍,煎大半杯,入白蜜,温服。
【翻译】姜苓半夏汤
人参11克 半夏11克 干姜11克 茯苓11克 白蜜半杯
河水扬之二百四十遍,煎大半杯,入白蜜,温服。
[原文]反胃与噎膈同理,但上脘不闭耳。全以温中燥湿,降逆开结为主。土燥阳回,饮食消化,自然不吐。谷精下润,渣滓盛满,传送无阻,大便自易。
湿气渗泄,必由便溺,若肝气不能疏泄,加桂枝阿胶,疏木清风。利水滑肠之法,依噎膈诸方,无有异也。
【翻译】反胃与噎膈同理,只是胃脘上口贲门部不闭合罢了。治疗的时候全以温中燥湿,降逆开结的药物为主。土燥阳回,饮食消化,自然不吐。谷精下润,渣滓盛满,传送无阻,大便自然就容易了。
湿气渗泄,必然通过大小便,如果肝气不能疏泄,加桂枝、阿胶,疏木清风。利水滑肠的方法,依照治疗噎膈的各个方子,没有不同。

楼主:静夜闲轩

字数:55848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2-05-04 06:36:00

更新时间:2021-02-09 10:51:11

评论数:176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