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黄元御《四圣心源》译读

黄元御《四圣心源》译读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虬髯老怪 2012-06-05 00:30:07


-----------------------------
大师一图概全书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扁鹊的哥哥们
扁鹊去见魏王。魏王说:“我听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擅长医术,你跟我说说,你们三个人中,谁的医术最高明啊?”
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魏王惊讶的问道:“那为什么你天下闻名,而他们两个人却默默无闻呢?”
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人已经生命垂危的时候才出手,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扁鹊说:“我大哥给人治病,总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这个人得病,但还没有显出征兆,他手到病除。这个病人就像没得病一样,所以所有的人都不知道,他是在给别人祛除预先的病。我二哥治病,是在病兆初起之时,他一用药就把并给除去了。大家总认为他能治的是小病,不知道这个病如果发展下去,那就是要命的大病啊。行医治病,防患于未然者最高,但天下无名;病初起而手到病除次之,但被人认为是治小病,只能名传乡里;病人垂死时才挽救人,保住了生命,但早已元气大伤,还会留有后遗症,这个人已经受损了,但是我却能名传天下。”
文王说:“你说得好极了。”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肺痈根原
[原文]肺痈者,湿热之郁蒸也。阳衰土湿,肺胃不降,气滞痰生,胸膈瘀塞,湿郁为热,淫泆熏蒸,浊瘀臭败,腐而为脓。始萌尚可救药,脓成肺败则死。此缘湿旺肺郁,风闭皮毛,卫气收敛,营郁为热,热邪内闭,蒸其痰涎,而化痈脓故也。
盖风中于表,则腠理疏泄而汗出,热蒸于里,则经阳遏闭而恶寒。卫阳外敛,呼气有出而不入,营阴内遏,吸气有入而不出,营卫不交,风热兼作,风邪外伤其皮毛。
皮毛者,肺之合也。湿土郁满,肺气不降,而风袭皮毛,泄其卫气。卫气愈泄而愈敛,皮毛始开而终闭,肺气壅塞,内外不得泄路,痞闷喘促,痰嗽弥增,口干咽燥,而不作渴。少饮汤水,则津液沸腾,多吐浊沫。热邪内伤其津血,津血与痰涎郁蒸,腐化脓秽,吐如米粥。久而肺脏溃烂,是以死也。
病生肺部,而根原于胃逆,其胸膈之痛,则是胆木之邪。以胃土不降,肺胆俱无下行之路,胆以甲木而化相火,甲木克戊土,则膈上作疼,相火刑辛金,则胸中生热。是宜并治其标本也。
【翻译】肺痈,湿热的凝聚和蒸腾。阳衰土湿,肺胃不降,气滞痰生,胸膈瘀塞,湿郁为热,淫乱熏蒸,浊瘀臭败,腐而为脓。开始发作为还可救药,成脓肺气衰败则死。这是因为湿旺肺郁,风闭皮毛,卫气收敛,营郁为热,热邪内闭,蒸其痰涎,而化痈脓的原因。
中风在体表,则皮肤、肌肉的纹理疏泄而汗出,热蒸于里,则经阳遏闭而怕冷。卫阳外敛,呼气有出而不入,营阴内遏,吸气有入而不出,营卫不交,风热同时发作,风邪外伤其皮毛。
皮毛,肺主皮毛。湿土郁满,肺气不降,而风袭击皮毛,泄其卫气。卫气愈泄而愈敛,皮毛始开而终闭,肺气堵塞,内外不得排泄的路,气闷气喘,痰嗽更加厉害,口干咽燥,但不感觉渴。少饮汤水,则津液沸腾,多吐污浊的唾沫。热邪内伤其津血,津血与痰涎凝聚和蒸腾,腐化脓秽,吐如米粥。时间长久肺脏溃烂,所以死亡。
病生在肺部,但根原在于胃逆,病人胸膈的痛,则是胆木的邪气。因为胃土不降,肺胆都无下行的通路,胆以甲木而化相火,甲木克戊土,则膈上发作疼痛,相火克制辛金,则胸中产生热。适宜一块治疗标和本(标本兼治)。
[原文]苏叶橘甘桔汤
苏叶三钱 甘草二钱 桔梗三钱 杏仁三钱 茯苓三钱 贝母三钱 橘皮三钱 生姜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胃逆胸满重,加半夏。
肺痈,胸膈湿热,郁蒸痰涎,而化痈脓。痰盛宜逐,脓成当泻,胶痰堵塞,以甘遂葶苈之属驱之,脓血腐瘀,以丹皮桃仁之类排之。
剧者用仲景二白散,吐下脓秽,以救脏真,胜于养痈遗害者也。
【翻译】苏叶橘甘桔汤
苏叶11克 甘草7克 桔梗11克 杏仁11克 茯苓11克 贝母11克 橘皮11克 生姜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胃逆胸满重的病,加半夏。
肺痈,胸膈湿热,郁蒸痰涎,而化痈脓。痰盛宜逐,脓成当泻,胶痰堵塞,用甘遂、葶苈等种类药物驱逐散痰,脓血腐瘀,用丹皮、桃仁之类排除。
严重的用仲景的二白散,吐下脓秽,以救脏真,胜过养痈遗留后患的。
[原文]二白散
桔梗三分 贝母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炒,研如脂
为末,饮服半钱匕,虚者减之。
脓在膈上当吐,则膈下则泄。下多,饮冷水一杯,则止。
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炒黄,研,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水三杯,煮枣,取二杯,去枣,入葶苈,煮取一杯,顿服。
脓未成则痰下,脓已成则脓下。
【翻译】二白散
桔梗1.3克 贝母1.3克 巴豆(去皮,炒,研如脂为末)0.4克 饮服半钱匕,虚的减少。
脓在膈上应当吐,在膈下则泄下。下多,饮冷水一杯,则止。
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炒黄,研,弹子大) 大枣12枚
水三杯,煮枣,取二杯,去枣,入葶苈,煮取一杯,顿服(一次较快地将药物服完)。
脓未成则痰下,脓已成则脓下。
{解读}肺痈,中医病名。肺部发生的痈疡。证见发热振寒,咳嗽,胸痛,气急,甚则咳喘不得平卧,吐出腥臭脓性粘痰,或咳吐脓血等。本病与肺脓疡、肺坏疽等相似。    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和吐痰腥臭,甚则咳吐脓血为特征。西医的肺脓肿、化脓性肺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等,均可参考本证辨证论治。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四圣心源》卷五完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葶苈(tíng lì),别名:丁苈、大室、大适、狗荠,播娘蒿,野芥菜、南葶苈子。
【药性】苦、辛,大寒。归肺、膀胱经。
【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1.痰涎壅盛,喘息不得平卧。本品苦降辛散,性寒清热,专泻肺中水饮及痰火而平喘咳。常佐大枣以缓其性,如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还常配苏子、桑白皮、杏仁等共用。
2.水肿,悬饮,胸腹积水,小便不利。本品泄肺气之壅闭而通调水道,利水消肿。治腹水肿满属湿热蕴阻者,配防己、椒目、大黄,即已椒苈黄丸(《金匮要略》);治结胸、胸水,腹水肿满,配杏仁、大黄、芒硝,即大陷胸丸(《伤寒论》)。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桔梗,别称:包袱花、铃铛花、僧帽花,六角荷、梗草、白药。
【药性】味苦、辛,性微温。入肺经。
功效:宣肺、祛痰、利咽、排脓、利五脏、补气血、补五劳、养气。
主治:咳嗽痰多、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小便癃闭。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桔梗,别称:包袱花、铃铛花、僧帽花,六角荷、梗草、白药。
【药性】味苦、辛,性微温。入肺经。
功效:宣肺、祛痰、利咽、排脓、利五脏、补气血、补五劳、养气。
主治:咳嗽痰多、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小便癃闭。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中医是掌握中医药学的人,有四类人:中医院校毕业的天然中医,从事二、三十年中医工作的自然中医,正在研究和使用着中医药的当然中医,还有就是承认中医药理论,按照中医理论指导进行实践和研究的必然中医人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四圣心源 卷六
杂病解中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腹痛根原
[原文]腹痛者,土湿而木贼之也。乙木升于己土,甲木降于戊土,肝脾左旋,胆胃右转,土气回运而木气条达,故不痛也。水寒土湿,脾气陷而胃气逆,肝胆郁遏,是以痛作。
盖乙木上升,是为枝叶,甲木下降,是为根本。脾陷则乙木之枝叶不能上发,横塞地下,而克己土,故痛在少腹;胃逆则甲木之根本不能下培,盘郁地上,而克戊土,故痛在心胸。肝胆之经,旁循胁肋,左右并行,而三阳之病,则外归于经,三阴之病,则内归于脏。以阴盛于内而阳盛于外,故痛在藏腑者,厥阴之邪,痛在胁肋者,少阳之邪也。至于中气颓败,木邪内侵,则不上不下,非左非右,而痛在当脐,更为剧也。
此其中间,有木郁而生风热者。肝以风木主令,胆从相火化气,下痛者,风多而热少,上痛者,热多而风少,而究其根原,总属湿寒。
若有水谷停瘀,当以温药下之,仲景大黄附子汤,最善之制也。若宿物留滞,而生郁热,则厚朴七物汤,是良法也。如其瘀血堙塞,气道梗阻,而生痛者,则以破结行瘀之品利之,桂枝茯苓丸,下瘀血汤,酌其寒热而选用焉。若无宿物,法宜培土疏木,温寒去湿之剂,大建中,附子粳米,乌头石脂三方,实诸痛证之准绳也。
【翻译】腹痛的,土湿而木贼克土。乙木升于己土,甲木降于戊土,肝脾左旋,胆胃右转,土气回运而木气条理通达,所以不痛。水寒土湿,脾气下陷而胃气上逆,肝胆郁遏,所以痛发作。
乙木上升,这是枝叶,甲木下降,这是根本。脾下陷则乙木的枝叶不能向上生发,横塞地下,而克己土,所以痛在小腹;胃上逆则甲木的根本不能向下培养,盘郁地上,而克戊土,所以痛在心胸。肝胆的经,两旁沿着胁肋,左右并行,而三阳经的病,则外归于经,三阴经的病,则内归于脏。因为阴盛于内而阳盛于外,所以痛在藏腑的,厥阴经的邪气,痛在胁肋的,少阳经的邪气。至于中气颓败,木邪内侵,则不上不下,非左非右,而痛在当中的肚脐,更为剧烈。
这病发在身体的中间,有木郁而生风热的。肝以风木主令,胆从相火化气,下痛的,风多而热少,上痛的,热多而风少,而究其根原,总属湿寒。
如果有水谷停瘀,应当用温药下之,仲景的大黄附子汤,是最好的治疗法子。如果过夜的东西留滞,而生郁热,则用厚朴七物汤,是良法。如果病人瘀血堵塞,气道梗阻,而产生痛的,则用破结行瘀的药品利之,桂枝茯苓丸,下瘀血汤,斟酌病人的寒热而选用。如果没有过夜的东西,治疗方法适宜于培土疏木,温寒去湿的药物,大建中,附子粳米,乌头石脂三个方子,实在是各种痛证的准绳。
[原文]姜苓桂枝汤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脾肝下陷,痛在少腹者。
柴胡桂枝鳖甲汤
柴胡三钱 鳖甲三钱,醋炙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半夏三钱 芍药三钱 茯苓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胃胆上逆,痛在心胸者。
胃寒,加干姜、川椒、附子。
【翻译】姜苓桂枝汤
桂枝11克 芍药11克 甘草7克 茯苓11克 干姜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治疗脾肝下陷,痛在小腹的病。
柴胡桂枝鳖甲汤
柴胡11克 鳖甲(醋炙)11克 甘草二钱 桂枝11克 半夏11克 芍药11克 茯苓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治疗胃胆上逆,痛在心胸的。
胃寒,加干姜、川椒、附子。
[原文]凡心腹疼痛,率因水寒土湿,木气郁冲所致。心腹痛剧欲死,四肢冰冷,唇口指甲青白者,宜姜椒附桂,驱寒邪而达木郁,必重用苓甘,泻湿培土,而缓其迫急,其痛自止。肝以风木主令,胆从相火化气,其间木郁风动,火郁热发,亦往往而有,而推其脾肾,无不湿寒之理,即有风热兼作,用芍药柴芩,以泻肝胆,而脾肾之药,必宜温燥,此定法也。
肝主藏血,风动血耗,乙木枯槁,生意不遂,郁怒而贼脾土,则生疼痛。若血枯木燥,宜芍药阿胶归地首乌之类,以滋风木。木荣风退,即当减去,不可肆用,以败土气。
血郁痛作,或内在藏腑,或外在经络,其证肌肤甲错,两目黯黑,多怒而善忘。以肝窍于目,主藏血而华色,血瘀不能外华,故皮肤粗涩而黑黯也。宜用丹皮桃仁,破其瘀血。若症结难开,加蟅虫虻虫之类行之。寻常血瘀,五灵脂、山羊血,功力亦良。
饮食停滞,土困木郁,以致作痛,用仲景温下之法,大黄姜附,泻其食水。剧者,稍加巴霜一二厘,扩清陈宿,功效最捷。一切宿物壅阻,并宜此法。
【翻译】凡是心腹疼痛,大都是因水寒土湿,木气郁冲所致。心腹痛剧烈欲死,四肢冰冷,唇口指甲青白的,适宜用大姜、川椒、附子、桂枝,驱寒邪而通达木郁,必重用茯苓、甘草,泻湿培土,而减缓危急,病人的痛自然止住了。肝以风木主令,胆随从相火化气,其间木郁风动,火郁热发,也经常的有,而推论到脾肾,没有不湿寒的道理,即有风热同时发作,用芍药、柴芩,以泻肝胆,而脾肾的药,必宜温燥,这是定法。
肝主藏血,风动血耗,乙木枯槁,生长意愿不旺盛,郁怒而贼克脾土,则产生疼痛。如果血枯木燥,宜用芍药、阿胶、当归、熟地、首乌之类,以滋养风木。木荣风退,应当立即减去,不可任意使用,以免衰败土气。
血郁痛发作,或内在藏腑,或外在经络,其病证皮肤枯燥如鳞甲交错之状,两目黯黑,多怒而善忘。因为肝开窍于目,主藏血而华色,血瘀不能外华,所以皮肤粗涩而黑黯。宜用丹皮、桃仁,破其瘀血。如果症结难破开,加蟅虫、虻虫之类行之。寻常的血瘀,五灵脂、山羊血,功力也很好。
饮食停滞,土困木郁,以致发作疼痛,用仲景温下的方法,大黄、大姜、附子,泻其食水。严重的,稍加巴豆霜一二厘,扩清陈宿,功效最快捷。一切宿物堵塞,一并适宜这个方法。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巴豆,【处方用名】巴豆,巴豆霜,巴霜,焦巴豆。
【性味】辛,热,有大毒。
【归经】入胃、大肠经。
【功用主治】泻寒积,通关窍,逐痰,行水,杀虫。治冷积凝滞,胸腹胀满急痛,血瘕,痰癖,泻痢,水肿,外用治喉风,喉痹,恶疮疥癣。
1.峻下冷结:适用于冷结便秘,腹满刺痛;或小儿乳食积滞,痰多惊悸。   2.攻痰逐水:可治水肿胀满,二便不通之症;寒食结胸,痰涎壅盛,胸膈滞闷,肢冷汗出者;以及痰迷清窍,精神错乱。
3.用治痈肿脓成不溃,本品有蚀疮排脓之功。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腰痛根原
[原文]腰痛者,水寒而木郁也。木生于水,水暖木荣,生发而不郁塞,所以不痛,肾居脊骨七节之中,正在腰间,水寒不能生木,木陷于水,结塞盘郁,是以痛作。木者,水中之生意,水泉温暖,生意升腾,发于东方,是以木气根荄下萌,正须温养,忽而水结冰凘,根本失荣,生气抑遏,则病腰痛。
腰者,水之所在,腹者,土之所居,土湿而木气不达,则痛在于腹,水寒而木气不生,则痛在于腰。然腰虽水位,而木郁作痛之原,则必兼土病。盖土居水火之中,火旺则土燥,水旺则土湿,太阴脾土之湿,水气之所移也。土燥则木达而阳升,土湿则木郁而阳陷,癸水既寒,脾土必湿,湿旺木郁,肝气必陷,陷而不已,坠于重渊,故腰痛作也。
色过而腰痛者,精亡而气泄也。精,阴也,而阴中之气,是谓阳根。纵欲伤精,阳根败泄,变温泉而为寒冷之渊,化火井而成冰雪之窟,此木枯土败之原,疼痛所由来也。缘阴阳生长之理,本自循环,木固生火,而火亦生木。少阴之火,升于九天之上者,木之子也,少阳之火,降于九地之下者,木之母也。其生于水者,实生于水中之火。水中之阳,四象之根也,《难经》所谓肾间动气,生气之原也。
【翻译】腰痛的病,水寒而木郁。木生于水,水暖木荣,生发而不郁塞,所以不痛,肾居脊骨七节之中,正在腰间,水寒不能生木,木陷于水,结塞盘郁,所以痛发作。木,水中之生发意愿,水泉温暖,生长意愿升腾,发于东方,所以木气根本从下萌发,正是需要温养,忽而水结冰化,根本失荣,生气抑遏,则是发病腰痛。
腰,水的所在地,腹,土的居所,土湿而木气不达,则痛在于腹,水寒而木气不生,则痛在于腰。然而腰虽是水的位置,却是木郁积发作痛的本原,则必定同时发作土病。因为土居水火之中,火旺则土燥,水旺则土湿,太阴脾土的湿,水气移动所致。土燥则木达而阳升,土湿则木郁而阳陷,癸水既寒,脾土必湿,湿旺木郁,肝气必下陷,下陷而不停止,坠到极深极低,所以腰痛发作。
过度好色而腰痛的,精尽人亡而气外泄。精,阴气,而阴中的气,这叫阳根。纵欲伤精,阳根败泄,变温泉而为寒冷的深渊,化火井而成冰雪窟,这是木枯土败的本原,疼痛的由来。缘于阴阳生长的道理,本来就是循环,木本来生火,而火也生木。少阴的火,升于九天之上的,木气的孩子,少阳的火,降于九地之下的,木气的母亲。病产生于水的,实生于水中的火。水中的阳,四象的根本,《难经》所说的肾间动气,生发之气的本原。
[原文]桂枝姜附阿胶汤
茯苓三钱 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 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 阿胶三钱,炒,研
煎大半杯,温服。
【翻译】桂枝姜附阿胶汤
茯苓11克 桂枝11克 甘草7克 干姜11克 附子11克 阿胶(炒,研)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花椒,又称青花椒、狗椒、蜀椒、红椒、红花椒、大红袍。而四川省、贵州省地区特产的一种花椒又叫麻椒。
性味归经:味辛,性温。有小毒。归脾、胃、肾经。
功能主治: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蛔虫症;外治湿疹瘙痒。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诃子,别名:别名诃黎勒、大金果、麻来、诃梨、诃黎、香柴、微毛诃子、随风子。
药性:苦、酸、涩、平,归肺、大肠经;
功效: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利咽开音。
应用:是治久泻久痢之常用药,也能敛肺下气止咳,清肺利咽开音,为治失音之要药。可单用,最好随证配伍。
用法:止泻宜煨用,止咳开音宜生用。要注意凡外有表邪、内有积热者忌用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gdczczy 2012-06-06 21:23:22
想学好中医不会太容易
-----------------------------
兴趣很重要,但前提是先读书,看了或许也就来了兴趣。人类的好奇心是最大的动力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龙业 2012-06-06 20:28:53
专业性很强啊!
-----------------------------
前面的3卷是综合了黄帝内经和难经的中医基础性理论,后面的部分具体的了一些,只是我们和古人的习惯有了太多的不同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奔豚根原
[原文]奔豚者,肾家之积也。平人君火上升而相火下蛰,火分君相,其实同气,君相皆蛰,则肾水不寒。火之下蛰,实赖土气,胃气右降,金水收藏,则二火沉潜,而不飞扬。土败胃逆,二火不降,寒水渐冱,阴气凝聚,久而坚实牢硬,结于少腹,是谓奔豚,《难经》:肾之积,曰奔豚是也。
水邪既聚,逢郁则发,奔腾逆上,势如惊豚,腹胁心胸诸病皆作,气冲咽喉,七窍火发,危困欲死,不可支也。及其气衰而还,诸证乃止。病势之凶,无如此甚。
然积则水邪而发则木气。其未发也,心下先悸,至其将发,则脐下悸作。以水寒木郁,则生振摇,枝叶不宁,则悸在心下,根本不安,则悸在脐间,脐上悸生者,是风木根摇,故发奔豚。
仲景「霍乱」: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肾气者,风木摇撼之根,而论其发作,实是木邪。木邪一发,寒水上凌,木则克土,而水则刑火,火土双败,正气贼伤,此奔豚所以危剧也。
悸者,风木之郁冲,惊者,相火之浮宕。火不胜水,五行之常,所恃者,子土温燥,制伏阴邪,培植阳根,蛰于坎府,根本不拔,则胆壮而神谧。土湿阳衰,不能降蛰相火,阳根泄露,飘越无依,寒水下凝,阴邪无制,巨寇在侧,而身临败地,故动惕慌悬,迄无宁宇。凡惊悸一生,即为奔豚欲发之兆,不可忽也。
【翻译】奔豚的,肾的积郁。平常的人君火上升而相火下蛰,火分君相,其实是同一气,君相火都蛰伏,则肾水不寒。火的下蛰,实际上依赖土气,胃气右降,金水收藏,则二火沉潜,而不飞扬。土败胃逆,二火不降,寒水渐闭,阴气凝聚,时间长了就坚实牢硬,结于小腹,这叫奔豚,《难经》说:肾之积,叫奔豚。
水邪既然聚集,碰到郁积则爆发,奔腾逆上,势如惊吓的猪,腹胁心胸各种病都发作,气冲咽喉,七窍火发,危困欲死,不可支撑。等到气衰而恢复原状,各种病证才止。病势的凶猛,没有这么严重的。
然而积则是水邪发则是木气。其病没发的时候,心里先因害怕而自觉心跳,到病即将发作,则是肚脐下惶悸发作。因为水寒木郁,便生振摇,枝叶不宁,则是惶悸在心里,根本不安,则惶悸在脐间,脐上惶悸生的,是风木根摇,所以发奔豚。
仲景「霍乱」说:如果脐上筑的,肾气动了。肾气,风木摇撼的根本,而论其发作,其实是木邪。木邪一旦发作,寒水上凌,木则克土,而水则刑克火,火土双败,正气贼伤,这是奔豚所以危急而剧烈的原因。
悸,风木的郁冲,惊,相火的轻浮放荡。火不能胜水,五行的常态,所依靠的,子土温燥,制伏阴邪,培植阳根,蛰于坎府,根本不拔,则胆壮而神态平静。土湿阳衰,不能降蛰相火,阳根泄露,飘越无依,寒水下凝,阴邪无制,巨寇在侧,而身临败地,所以动惕慌悬,迄无宁宇。凡是惊悸一产生,即为奔豚欲发的征兆,不可疏忽。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原文]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一两 桂枝四钱 甘草二钱 大枣十五枚
甘澜水四杯,先煎茯苓,减二杯,入诸药,煎大半杯,温服,日三剂。
作甘澜水法:大盆置水,以勺扬之千百遍,令水珠散乱,千颗相逐,乃取用之。
治汗后亡阳,脐下悸动,奔豚欲作者。
桂枝加桂汤
桂枝五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
煎大半杯,温服。
治奔豚方作,气从少腹上冲心部者。
【翻译】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37克 桂枝15克 甘草7克 大枣15枚
甘澜水4杯,先煎茯苓,减二杯,入各种药,煎大半杯,温服,一日三剂。
作甘澜水的方法:大盆置水,以勺扬之千百遍,令水珠散乱,千颗相逐,才能取用。
治疗汗后亡阳,脐下悸动,奔豚欲作的病。
桂枝加桂汤
桂枝19克 芍药11克 甘草7克 生姜11克 大枣4枚
煎大半杯,温服。
治疗奔豚刚开始发作,气从小腹上冲心部的。
[原文]奔豚汤
甘草二钱 半夏四钱 芍药二钱 当归二钱 黄芩二钱 生姜四钱 芎穷三钱 生葛五钱 甘李根白皮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奔豚盛作,气上冲胸,头疼腹痛,往来寒热者。
奔豚之生,相火升泄,肾水下寒,不能生木。风木郁冲,相火愈逆,故七窍皆热。少阳经气,被阴邪郁迫,故有往来寒热之证。芎归,疏肝而滋风木,芩芍,泻胆而清相火,奔豚既发,风热上隆,法应先清其上。
【翻译】奔豚汤
甘草7克 半夏15克 芍药7克 当归7克 黄芩7克 生姜15克 芎穷11克 生葛19克 甘李根白皮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治疗奔豚正在发作,气上冲胸,头疼腹痛,往来寒热的。
奔豚的产生,相火升泄,肾水下寒,不能生木。风木郁冲,相火愈逆,所以七窍都发热。少阳经的气,被阴邪郁迫,所以有往来寒热的病证。芎穷、当归,疏肝而滋风木,黄芩、芍药,泻胆而清相火,奔豚既发,风热上盛,治疗方法应先清其上。
[原文]龙珠膏
川椒五钱 附子五钱 乌头五钱 巴豆三钱,研,去油 桂枝五钱 茯苓八钱 牡蛎五钱 鳖甲五钱
芝麻油、黄丹熬膏,加麝香、阿魏,研细,布摊,贴病块。
奔豚已结,气块坚硬,本属寒积,但阴邪已盛,稍服附子温下,寒邪不伏,奔豚必发,以邪深药微,非附子之过也。不治,则半年一载之间,必至殒命。此宜温燥脾胃,去其中焦湿寒,土燥阳回,力能制水,然后以此膏贴之,寒消块化,悉从大便而出,滑白黏联,状如凝脂浊瘀后泄,少腹松软。重用附子暖水,然后乃受。
【翻译】龙珠膏
川椒19克 附子19克 乌头19克 巴豆(研,去油)11克 桂枝19克 茯苓30克 牡蛎19克 鳖甲19克
芝麻油、黄丹熬膏,加麝香、阿魏,研细,布摊,贴病块。
奔豚已结,气块坚硬,本属寒积,但阴邪已盛,稍服附子温下,寒邪不能制伏,奔豚必发,因为邪气深药力微,不是附子的过错。不治,则半年一载之间,必至殒命。这适宜用温燥脾胃,去其中焦湿寒,土燥阳回,力能制水,然后以此膏贴之,寒消块化,全从大便排出,滑白黏联,状如凝脂浊瘀后泄,小腹松软。重用附子暖水,然后才能承受。
{解读}奔豚,为五积之一,属肾之积。《金匮要略》称之为“奔豚气”。奔豚,由于肾脏寒气上冲,由于肝脏气火上逆,临床特点为发作性下腹气上冲胸,直达咽喉,腹部绞痛,胸闷气急,头昏目眩,心悸易凉,烦躁不安,发作过后如常,有的夹杂寒热往来或吐脓症状。因其发作时胸腹如有小豚奔闯,故名。从证候表现看,类于胃肠神经官能症,而出现肠道积气和蠕动亢进或痉挛状态。
张仲景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方剂。他说:“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睏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宗其意,试用于某些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常常获效。奔豚证是一个非常多见的疾病,它既有寒又有热,既有虚也有实,因此治疗时必须认真进行鉴别。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大枣,又名红枣、干枣、枣子。自古以来就被列为“五果”(桃、李、梅、杏、枣)之一。
性味归经:
果:甘,温。归脾、胃经。
树皮:苦、涩,温。
根:甘,温。
功能主治:
果(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  树皮:消炎,止血,止泻。用于气管炎,肠炎,痢疾,崩漏;外用治外伤出血。
根:行气,活血,调经。用于月经不调,红崩,白带。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ihere 2012-06-07 20:28:29
请教楼主古人是用什么刷牙,洗头,洗澡的?
-----------------------------
哈哈,不知道阁下怎么想起来问这个问题,但古人一定是用纯天然的洗头和洗澡用品,这你不反对吧?
古人是怎么刷牙?在刷牙工具没有发明之前,古代漱口普遍采用含漱法,以盐水、浓茶、酒为漱口剂,在古书中早有记载,例如:《礼记·内则》:"鸡初鸣,咸盥洗。"说明古代已养成了早晨进行"盥洗"的习惯。直接关于"漱口"的记载,见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食毕常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这里指的是饭后漱口,也有人主张晚上漱口,认为晚上漱口对保护牙齿有更大的效果。
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以暖水含……口齿牢密。”《延寿书》有用浓茶漱口的记载,“凡饮食讫,辊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齿,得茶漱涤,不觉脱去而不烦挑剔也。盖齿性便苦,缘此渐坚牢而齿蠢且自去矣。”据现代药理分析,茶叶中除有维生素外,还含有单宁和少量的氟化合物,单宁具有抗菌、杀菌作用。氟化合物确有防止龋齿的作用。说明古代主张用浓茶漱口预防龋齿,是符合科学原理的。关于酒剂漱口,《医说》:“刘几年七十余多,精神不衰,每一饮酒辄一漱口,虽醉不忘也,曰此可以无齿疾。”这都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后,我国人民在含漱法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揩齿法。
宋代张呆著《医说》:“世人奉养,往往倒置,早漱口不若将卧而漱,去齿间所积,牙亦坚固。”后来有更多人主张,每天早晚两次漱口,以保持口腔卫生。
早在秦汉时期,关于口腔、牙齿之清洁、健美、疾病、保健已有了比较高的要求。例如:《诗经·卫风·硕人》中形容美女牙齿“齿如瓠犀”,即指牙齿要如同葫芦子一样整齐洁白。反之,对牙齿参差不齐者则称之为龃龉,咬合不齐者病之为龊,排列不正者称为龇,不平整者为龋,均视之为病态。为了保持口腔卫生和预防牙齿疾病,除强调饭后漱口等外,此时尺有剔除齿缝间食物残渣的习惯。汉末三国东吴时代的高荣,有一个金制的龙形器物,两端分别为耳挖勺和小杨枝,小杨枝是龙的尾部,圆形,末端尖,用来剔除齿间食物残渣的口腔清扫用具,此小杨枝也就是现在牙签的雏形。
魏晋南北朝,在口腔卫生保健方面,西晋始见”牙签”之记载。晋·陆云在致其兄陆机书有“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签,今以一枚寄兄”之语。其制法虽不知其详,但可看出,牙签当时尚属罕见之物。
隋唐五代时期,揩齿以保口齿清洁,当时已渐趋流行。其方法主要有“杨枝揩齿法”和“手指揩齿法”两种,《处台秘要》中载有“每朝杨柳枝咬头软,点取药揩齿,香而光洁。”手指揩齿法见于晚唐敦煌壁画中的“劳度叉斗圣图”。“外道”最终皈依佛法时,常常进行洗浴、剃度、揩齿的情景。揩齿就是刷牙。古人刷牙的方法正像画上这样:先用一手的食指和中指蘸些药物,抹在牙齿上,再用牙刷去刷。至于洁牙剂,或为盐、或为药物散剂。
宋朝时的《太平圣惠方》指出刷牙匠早晚行之。《太平圣惠方》还载有药膏药齿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细辛,等每用擦牙,此可谓现在药物牙膏的雏型。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配制过牙粉,他用松脂和茯苓做原料,晒干捣末,拿小筛子筛一下,然后装起来。但是这种牙粉并不结合牙刷一起使用,苏轼刷牙的时候,用小勺子舀一勺配好的牙粉,倒嘴里,喝一口水,咕嘟嘟,咕嘟嘟,然后吐出来。这与其说是刷牙,不如说是漱口。
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也配制过牙粉,他用的原料很单一,只有苦参,同样是晒干捣末,拿筛子筛细。跟苏轼不一样的是,沈括刷牙是要用牙刷的,马尾巴牙刷蘸清水,洒上牙粉,左刷刷,右刷刷……打住,沈括用的不是高露洁,是苦参末。
宋朝时除了牙粉,还有牙膏。
关于洗头发和洗澡。----------------------------
古代人洗头发的有皂角或者猪苓。猪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猪苓里加了些香料,用后会有比较浓郁的香气。平常人就用皂角洗头发。
查了一下资料,发现古代人比我们想象中要卫生的多,秦汉时,已形成了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习惯。以至于官府每五天给的一天假,也被称为“休沐”。《海录碎事 臣职 官僚》记载“汉律,五日一赐休沐,得以归休沐出谒。”
古人也用胰子,澡豆洗澡。唐朝的胰子兼有冻疮膏的作用。高档一点的称为“面药”和“口脂”,用来涂脸和嘴。宫中在冬天会发给官员。杜甫《腊日》中有“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敢情冬令劳保用品古代也有发。
古人洗衣服用草木灰和皂角。洗头用淘米水,称这潘。如《左传 哀公十四年》,中有“合疾而遗之潘汁。”


楼主:静夜闲轩

字数:55848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2-05-04 06:36:00

更新时间:2021-02-09 10:51:11

评论数:176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