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跟史学大家钱穆,吕思勉,傅乐成,柏杨 读中国通史---持续更新中

跟史学大家钱穆,吕思勉,傅乐成,柏杨 读中国通史---持续更新中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3:31:07
跟史学大家钱穆,吕思勉,傅乐成,柏杨 读中国通史

前言
本人爱读史书,但发现当今市面上各类史书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而水平又参差不齐,于是读史便成了一个需要不断思考比较和辨别真伪的细致工作。于是萌发了此书的创作意图,何不做一本史书,摘引比较历史名家之作,从各家之言中分析中国大历史的脉络,搞清楚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的来龙去脉,并对各家之言作一比较,以免去读者在众多历史书籍中挑选的烦恼。经过本人的分析和筛选,以如下六本书为主要依据和参考,作此书。供各位史学爱好者评鉴。
司马迁《史记》 成书时间:西汉, 史记内容止于公元前97年
司马光《资治通鉴》成书时间:北宋, 司马光卒于公元1086年
吕思勉《白话本国史》 成书时间:民国,公元1923年
钱穆《国史大纲》 成书时间:民国二十八年, 公元1939年
傅乐成《中国通史》 成书时间:公元1960年初版,1978年再版
柏杨 《中国人史纲》成书时间:公元1977年

第一编:上古史
上古史包含了‘史前遗物史’《国史大纲》和‘神话传说时代’《中国人史纲》。关于史前遗物史部分仅《国史大纲》和《中国通史》中有论述,所以仅以这两本书的论述为准。神话传说时代《史记》最早提及黄帝,《中国人史纲》对于神话时代更有专门章节论述,吕思勉先生更是在很多古籍中考究分析,去伪存真。
第一集:史前遗物史
旧石器时代早期
1965年云南发现“元谋人”,距今一百七十万年
1964年陕西发现“蓝田人”,距今六十万年
1927年至1939年河北房山周口店出土“北京人”,距今五十万年
旧石器时代中期
1954,1976年先后发现“丁村人”,距今十万年,出土遗物以“丁村式”尖状器为特征,形成“丁村文化”。“至于河套人,长阳人,马把人,他们的时代都较丁村人略晚”(引《中国通史》)
内蒙古河套地区,即内蒙古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出土“河套人”,距今约五万年。出土遗物以细石器为代表。
1933年周口店附近高地出土“山顶洞人”,距今两万五千年
湖北长阳出土“长阳人”(据《国史大纲》)
广东曲江(今韶关市)出土“马坝人”。
旧石器时代晚期
此期距今不过一万年,遗址发现,遍及南北。惟黄河长江下游各地,则尚未发现有此等遗迹。(据《国史大纲》)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文化最显著特征是陶器和磨光器的出现。新石器时代人口较前繁多,因此遗迹的分布也比较稠密,在许多不同的地区中,分布着不同系统的文化。
细石器文化
多分布在长城以北,这种文化的人已渐由狩猎生活发展为农业生活。根据地点细分为龙江,林西,赤峰三期。
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为代表。
西安半坡遗址距今六千年。陕县庙底沟距今逾五千年。其时已知经营原始锄耕农业,监事渔猎。
长江中下游以浙川遗址为代表的文化,晚于仰韶,早于龙山,距今可达四千至五千年。此地区,已普遍种植水稻。狩猎,纺织均相当发达,有丰富多彩的绘画艺术。
龙山黑灰陶文化(龙山文化,黑陶文化)
山东济南历城区龙山镇城子崖及日照,西城镇诸地,为龙山文化典型期代表。时代约为前3500年至前1800年。此时期文化,锄耕农业以甚进步,陶器开始采用轮制,并以精造黑色光薄的蛋壳陶为其特色。以牛羊猪之肩胛骨为卜。
殷墟的发现
清末,河南安阳发掘殷代所用龟甲占卜文字,其地为古代之殷墟。发掘遗物证明其因袭龙山文化而来。在殷墟之后岗,上层有白陶,今称之为小屯文化,中层黑陶,代表龙山文化,下层彩陶,代表仰韶文化。
鉴古曰:
关于史前遗物史的考证苦于没有文字记载,所以很多都是通过化学同位素或放射性元素的方法进行测量估算上古人类距今的年代,所以无法非常精确。但是对于了解人类的产生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关于通过出土的史前遗物进行论述的史书我觉得可以参考《中国陶瓷史》这本书倒是非常详尽的论述了全国各地出土的各类陶器,甚至石器的情况。本书对史前遗物史不做更详细的阐述。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3:31:07
@lixkernel
第二集:传说与神话阶段
三皇
三皇据《尚书大传》中指遂人,伏羲,神农(据《白话本国史》)
三皇另一说法指天皇,帝皇,人皇(据《中国通史》《中国人史纲》)
关于三皇时代的社会状况,吕思勉《白话本国史》中指出在《白虎通》和《易系辞》中有描述。概括来说三皇之前,未有三纲六纪。三皇时期,人类经过了三个时代的进化。燧人氏教人钻木遂取火,吃熟食,人类进入“渔猎时代”。“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下,下伏而化之,谓之伏羲。”人类进入“游牧社会”从此有了“家族制度”和“夫妇之伦”。人口在游牧社会大量增长,但游牧方式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主要是食物不够。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力,制耒(音垒)耜(音四),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神农。”人类进入稼耕时代,商业随之兴起,水陆交通随之便利。傅乐成《中国通史》中认为三皇说法在秦始皇时已有,指天皇,帝皇,人皇。汉朝人因三皇毫无事迹可凭,就把战国时人书中提到的远古人名中如有巢,燧人,伏羲,女娲,神农等随便取三个,称为“三皇”。而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则认为三皇(天皇,帝皇,人皇)与五氏(有巢,燧人,伏羲,女娲,神农)是不同时代不同的人。而且将三皇五氏统统划到神话时代,当然在三皇之前还有盘古的神话。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的观点我比较认同:“大體上研究古史,應有其相當之限度,凡及年曆,人物,制度,學術等等,過細推求,往往難得真相。”
鉴古曰:
三皇时代,因为还没有文字记载,无法证实是否有祖先祭祀活动,三皇很可能是当时人祭祀的对象,也就是远古人的祖先。而五氏可能只是某个部落的首领带领部落人民在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过程中逐渐发现了钻木取火、建巢而居,制定伦理制度和播种耕种等一系列进化行为和活动。而后人苦于没有文字记载,只好以他们的事迹来命名并祭祀这些领袖,所以有了神农等五氏。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3:31:07
@lixkernel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据《史记.五帝本纪》)
根据《史记.五帝本纪》而作一个黄帝的家谱。
第一代(前2698~前2598)姬轩辕(黄帝),正妃嫘祖
第二代 (前2598~前2515) 嫘祖生二子:玄嚣,昌意
第三代(前2515~前2437)昌意之子高阳(帝颛顼),玄嚣之子蟜极
第四代(前2437~前2367) 高阳之子穷蝉,蟜极之子高辛(帝喾)
第五代(前2367~前2258)穷蝉之子敬康,高辛之子放勋(名陶唐)和挚。帝挚立,不善,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第六七八代 敬康之子句望,句望之子桥牛,桥牛之子瞽(音鼓)叟。无人称帝,仍以尧为帝。
第九代(前2255~前2208)瞽(音鼓)叟之子重华。虞舜者(名有虞),为帝舜。
黄帝传说
“黄帝,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改姓姬。居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号轩辕。建都于有熊,也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吕思勉《白话本国史》)“大约是前2700年至前2600年之人。修德治兵,在阪泉击败炎帝,在涿鹿击败蚩尤,被诸侯尊奉为天子。”(傅乐成《中国通史》)柏杨《中国人史纲》中指出黄帝所处的时期在公元前2698年至公元前2598年,姬轩辕(黄帝)在位100年,公元前2598年姬轩辕(黄帝)152岁仍四出巡查。这一年在桥山(陕西黄陵)铸鼎时,天开龙降,于是黄帝乘龙升天,成仙而去。
炎帝:又称赤帝,烈山氏,生于姜水之岸(陕西宝鸡)(据柏杨《中国人史纲》),根据地位于山西解县盐池上源,神农氏后裔。
钱穆《国史大纲》中并未提及炎帝,但是指出黄帝与神农战于阪泉之野,这个与《史记》上“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一致,而且后来“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所以可以推论出炎帝为神农氏后裔,被黄帝击败后向黄帝称臣。
蚩尤:九黎部落(黎苗族)酋长,根据地在涿鹿(今山西运城)。
关于涿鹿,傅乐成《中国通史》书中提供的地图上来看,位于今河北省涿鹿县。而柏杨《中国人史纲》中的地图明确指出位于今山西运城。而吕思勉先生只认为涿鹿是山名,应在涿郡,但涿郡到底位于当今哪里,没有明确说明。吕思勉认为涿鹿县是附会上去的,因为河北涿鹿是汉朝才设立的县。钱穆《国史大纲》则明确给出答案:“黄帝又與神農[戰於阪泉之野],阪泉在山西解縣鹽(音颜)池上源,相近有蚩尤城,蚩尤村及濁(音卓)澤,一名涿澤,即涿鹿矣。”黄帝的活动范围大抵在今河南,山西两省。在这里可以看出傅乐成《中国通史》中关于涿鹿的具体地理位置明显有误。
黄帝与蚩尤的战争:当时全国有神农部落,有熊部落和九黎部落(黎苗族),蚩尤为黎苗族酋长,侵凌有熊部落,黄帝为有熊部落领袖,起而反抗。在有熊(地名)黄帝以退为进,后天空突然刮起大风沙,轩辕趁机反攻,将九黎部落一举击溃,蚩尤战死,有熊部落全胜。黄帝被推为天子。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3:31:07
帝颛顼 帝喾
这两代帝王,据《史记.五帝本纪》,没有什么记载,内容不详。
帝尧 帝舜
关于尧舜时代最有名也是在史记中有记载的便是禅让。但是关于禅让一事,吕思勉和钱穆都认为这件事不可考,而且不可靠。钱穆的《国史大纲》里说“唐虞时代的情形,决不能如尚书尧典所记之美盛。”吕思勉则认为“唐虞揖让,汤武征诛,都是为公而不为私。实在是儒家的学说,并非实有其事。儒家是这样说法,别一家却并不是这样说法。”吕思勉引用了大量的古书来佐证他的观点。姑且列举如下:
支持禅让一说典籍:《史记》《尚书》《孟子》《尚书大传》《论语》
否认禅让一说典籍:《竹书纪年》,《韩非子,外储说》《忠孝》《淮南子.齐俗训》《吕氏春秋》《小戴记.檀弓》《新序.节士篇》等等等等。
通过一系列古书的佐证,完全有理由认为唐虞揖让都是儒家学说,都是孔子所创造,并没有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圣人。另外吕思勉提出的另一个观点本人亦非常赞同,即“世界究竟是‘进化’的,后世总比古人好。譬如‘政体’,断没有后世是‘专制’,古时候反有所谓‘禅让’之理。其余各事,都是如此,一部历史,都要用这种眼光看。”
关于尧舜禅让部分,柏杨把这个部分划入传说部分。并讲述了一个非常有趣和生动的二次禅让的故事,而且文中多次提到禅让的传说仅仅是儒家的一家之言,言辞中透漏出对于这种说法的不信任。傅乐成的《中国通史》对于尧舜更是篇幅少得可怜。
几位大家都对尧舜禅让一事表示否定,那么我们姑且认为这是儒家借古托今从而达到使儒家学说看起来非常完美并用来达到一定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已。尤其《史记》对于舜的描述更加夸张,舜生在一个暴虐不靠谱的家庭,却用极大的热情和爱心来感化家庭成员并让蛇蝎一般的家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这在逻辑方面也无法说通。至少现在的小孩,生于何样的家庭,长大后必将保留很大一部分父母的生活习惯和品德性格,而舜却貌似从小从未受到过家庭成员的干扰,具有对各种恶习的天然屏障。这在逻辑上根本无法说得通。
用钱穆的话来为尧舜部分做个总结“大抵尧舜禹之禅让,只是古代一种君位推选制,经后人之传述而理想化。唐虞当为今山西南部之两部落。”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3:31:07
@lixkernel
大禹治水与当权
古代河流泛滥,山洪暴发,华夏大地经常变成一片汪洋。而此时代的领袖们的一个重任便是治水。水患不治,百姓无以安居乐业,部落必然走向灭亡。夏部落是惟一的懂得水利工程技术的部落,尧时代夏部落酋长姒(音同四)鲧(音同滚)主要依靠修筑提防,以堵为主的治水策略。这种方法对付小规模水患效果显著,但是对于黄河这条疯狂的巨龙,不但不能有效遏制洪水,而且一旦决堤,堤坝附近的居民受损更加严重。于是在舜的建议下,尧把姒鲧杀掉了。从这一点来看,尧舜并不是儒家宣传的那样大公无私,体恤爱民。姒鲧放到现在少说也算是水利部部长,在农业为主的古代社会,水利部长的职位不亚于当今副总理。也就是说尧对于一个副总理,说杀就杀。那么舜能出这样的馊主意估计也是高层内部斗争的结果。目的当然是为了干掉姒鲧。但是杀掉姒鲧后问题出现了,目前的水患依旧无人能治,舜的目的达到了,但是给尧提出了新问题。尧的头脑也很简单,如果老爸治水一辈子,他的儿子应该也会治水吧。于是禹(姒鲧的儿子)被推到了洪水边,继续老爸未竟的事业。这是多么辛酸和苦命的差事啊。可是大禹还是要比老爸高明一筹,他没有再采用堵的方法,而是用疏导的策略,开山凿河,让国内的水患得到根治,从此洪水灾害不再威胁华夏部落的子民了。所以在尧舜之后,大禹因治水有功,天然的成为部落领袖。但是《史记》上提到大禹为了治水,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到了后来儒家学说更是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本人实在不敢苟同。在古代社会全然为公,毫无私心,我想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下可能出现,但是在连续十三年不回家,难道家中没有老母需要探望。儒家讲求百善孝为先,一个十三年都不回家看老母一眼的人怎么能称为孝呢,不孝又如何能够为善?不为善,那么如何成为部落领袖治国的呢?于是这里面第一,儒家学说自己本身有矛盾在里面,第二于人情常理无法解释的通,按照社会进步学说,人必然是先有私,后有公。人类社会关系呈现复杂的螺旋式上升态势。于是大禹治水部分也应该看作传说。
另外除了治水,我想大禹成为领袖必然也使用了某些政治手腕,而且从目前大部分资料来看, 都认为禹为夏王朝第一代皇帝,因为从禹开始,中国古代社会开始步入世袭制,夏王朝也从此建立。舜是禹的杀父仇人,至少是进谗言的小人,我想舜断没有理由把王位传给被自己害死的政敌的儿子,所以禹到底如何得到的王位,我想史记上的描述或者儒家的第二次禅让说法貌似更加讲不通。

@@@@今天先更新到这里,敬请期待第三集:半信史时代
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将继续更新,欢迎关注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3:31:07

黄帝时代部落分布图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3:31:07
@lixkernel
为了书目索引方便,每一集里面加入节作为段落索引。通过节的划分可以更清楚的看到每一个阶段主要记录的事件人物或者每一个朝代发生的大事。前文已经记述的章节如下:
第一集:史前遗物史
第一节:旧石器时代早期
第二节:旧石器时代中期
第三节:旧石器时代晚期
第四节:新石器时代
第二集:传说与神话阶段
第一节:三皇
第二节:黄帝传说
第三节:帝颛顼 帝喾
第四节:帝尧 帝舜
第五节:大禹治水与当权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3:31:07
写书实在很慢,看的时候很快,到了落笔时又要同时拿上七八本书,反复核对校正,担心有误。尤其很多古地名,查阅钱穆大师的《史记地名考》是必备功课。所以望各位看官能够一直支持小弟。我会尽快更新的:)
接下来第三集,继续更新。
第三集:半信史时代---夏
夏王朝的历史
第一节:夏王朝之发祥,虞夏之建立
第二节:夏王朝帝王系表
第三节:启与有扈之斗争
第四节:羿的代夏和少康中兴
第五节:夏王朝的衰亡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3:31:07
第三集:半信史时代---夏
鉴古曰:
三皇五帝时代在当今的书籍中多有涉及,但是文物,器物方面的考证貌似还不够充分,所以当前大部分史书都把这段历史认定为神话传说,其中尤以柏杨老先生为代表。
半信史时代事实大大增多,而且一部分已得到考古学家发掘物的支持。但是属于神话传说的事迹仍然不少。吕思勉和柏杨都把夏商周三代归在一起,而且这三个朝代都有一定的考古发掘为证,但是确凿的事迹和文字记载又很少,于是称为半信史时代。
夏王朝的历史
夏王朝历史据当前出土的文物来看,无可考,目前根据已出土的文物只能推算到商。所以夏朝大部分历史都是来自古籍书本。其中以《史记》《孟子》为主。据几位史学家的书籍来看,夏朝历史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节:夏王朝之发祥,虞夏之建立
夏王朝的兴起应该从舜谈起。舜,本名姚重华,虞部落首领。唐,虞为山西南部两个部落。据《国史大纲》记载:“陶唐氏殆为今山西南部(尧都平阳)一个精于烧窑的氏族。有虞氏则为一山泽渔猎的氏族,而与陶唐氏居地略相近。而夏人则起于今河南省中部,正是所谓中原华夏之地。”“夏氏族自此向北移动,河南,陕西,山西三省相交环黄河西部之一隈,有几许天然之渡口,殆为古代虞,夏氏族活动之区。史记虞夏皆颛顼后,明其血统相近。”这就是为什么夏被称之为虞夏的由来,因夏实为虞部落之后裔也。舜之后禅让给禹,禹本名姒(音似)文命,又称大禹。柏杨《中国人史纲》中记载:“姒文命在位只八年,公元前2198年,他一百岁时,出巡到会稽(河南伊川),死在那里。儿子姒启继位。”禹之后为启,而启为禹之子。“盖至是而始进于君位世袭之时代”(《国史大纲》)。
《史记.夏本纪》中有很大的篇幅在描写禹的事迹,为其中又以治水为主,大禹治水的成果在《史记夏本纪》中描述如下:“于是九州修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甚修,众土交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有大禹治水后九州图,如下


鉴古曰:
大禹当为
夏王朝开国皇帝,按照史记说法,夏之前为禅让制,从夏开始为世袭制,到后面商朝仍为世袭,到了西周,变成了兄终弟及。按照钱穆先生的观点,既然殷墟的出土证明了商王朝的存在,而且大量器物和甲骨文的记载与《史记-殷本纪》吻合,所以我们可以相信《史记》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而且其中大量帝王的名字谱系,无趣枯燥,司马迁没有必要伪造这些人物名字,一定是司马迁时代比我们现在有更多古书可查,从夏开始,几位史学大家似乎很多观点和论据都一致的以《史记》为准。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3:31:07
第二节:夏王朝帝王系表
夏朝帝王系表来源于《史记》,钱穆与吕思勉记载相同,如下:
(一) 禹____(二)启______(三)太康
|___(四)仲康____(五)相____(六)少康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七)杼______(八)槐______(九)芒______(十)泄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十一)不降___(十四)孔甲___(十五)皋___(十六)发___(十七)履癸(桀)
|__(十二)扃____(十三)廑

大体夏代年历在四百,五百年之间。(引自《国史大纲》)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3:31:07
@@天涯无法排版很郁闷啊,再次更新帝王系表,用#代替空格。
(一) 禹____(二)启______(三)太康
#########################|___(四)仲康____(五)相____(六)少康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七)杼______(八)槐______(九)芒______(十)泄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十一)不降__(十四)孔甲___(十五)皋___(十六)发___(十七)履癸(桀)
|__(十二)扃___(十三)廑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3:31:07
@甜茶上瘾了 8楼
据说黄帝战胜蚩尤后,把蚩尤尸体做成肉粥分给手下部落首领吃。有这样的事吗?
-----------------------------
关于黄帝和蚩尤的战争本就是传说,史记中有载,但并未提到把蚩尤尸体做成肉粥的故事。而且这个本身会对黄帝的形象抹黑。这种记述应该出自其他反儒学派的书籍或论述。
反正那个时代的事情目前都没有实证,都已传说论之,因为是传说,所以无所谓有无了。
傅乐成《中国通史》书中提供了一个黄帝蚩尤作战图,供读者参考。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3:31:07
@moyuer888 17楼
周朝为夷人,是不是可以说,华夏民族后来被夷族打败并且替代了。也就是说我们多半是夷族后代。
-----------------------------
我个人有不同的见解。首先周朝为夷人并不准确。因为上图中所绘的夷族活动范围在今山东,安徽,江苏北部等地区。而周朝应在今山西,陕西两省,在上图中大部分仍为夏族部落活动范围。而且后面谈到周朝的历史中也会讲到。从地理位置上讲周人不应为夷人。而且夏民族是被商灭掉,商被周灭。而商位于今河南河北两省,所谓华夏,华大概在黄河下游流域,夏在今黄河上游流域。大抵华夏文明发祥与黄河流域。
至于我们是谁的后裔无法准确考据,因为对于目前居于华南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新疆地区的百姓,与古时华夏部落相距甚远,更无法说是华夏人了。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3:31:07
第三节:启与有扈之斗争
夏朝的地理位置在今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一带,而有扈氏族在夏东。《中国人史纲》载:“姒启继位,有扈部落(渭河流域中下游)首先不服,宣布独立,姒启就向它进攻,并在甘邑(河南洛阳)会战。有扈部落失败,姒启的胜利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国史大纲》载:“夏氏族驱逐苗民以固西陲,又攻略有扈以扩东土也。”
据此看来,启与有扈之斗争确有发生,但是从柏杨和钱穆的记述上看,起因不同。《国史大纲》上看,这场战争似乎是夏氏族的侵略战争,目的是扩大疆域。而《中国人史纲》的记述则倾向于是有扈氏率先发起战争,起因在对于启的继位不满。不过结局都是一样的,有扈部落失败,夏部落胜利,疆土扩大,夏王朝初具规模。
《国史大纲》中有一段描述了夏朝的疆域范围和领土扩张,对我们认识夏王朝的范围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大抵夏人先起今河南嵩山山脉中,在伊,洛上流,其势力逐次沿伊,洛向东北下游而移植。一方自河南省西部北渡黄河而达今山西省之南部,东及太行山南端尽头之迤(音同以)西。故其地皆称大夏。史记言:“禹凿龙门,通大夏。”又云:“齐桓公伐大夏。”左传祝佗曰:“唐叔封于夏墟。”昔人又谓禹都安邑,皆指山西南部中条山经南沿河一带而言之。又一方则沿河南岸东下,渐次达于今山东,河北境,遂与东方黄河下游诸民族势力相接触。”
《国史大纲》中绘有夏氏族部落活动区域图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3:31:07
第四节:羿的代夏和少康中兴
后羿本国在锄,即今滑县东十五里之锄城。当了夏朝之卿士,然后搬到有穷。《史记正义引晋地记》:“河南有穷谷,本有穷氏所迁。” 据文选洛神赋注引华延洛阳记:“城南五十里有通谷”,即其地,后人因“穷”名不美而易之。穷谷就是现在的通谷,在洛阳南五十里。
启的儿子太康爱好打猎,所以误国。后羿率领大军进攻太康,打败太康而入居斟寻,(在今河南境内)。后羿立太康的弟弟仲康为王,自己在幕后操纵。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中引《左传》云:“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从这里可以看出后羿代夏政后,不顾民生民事,只管到处射猎。再引《左传》:“寒浞,伯明氏之谗子弟也;伯明后寒弃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为己相。浞行媚于内,而施赂于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树之诈慝(音同特),以取其国家。”可见,太康和后羿都是贪图享乐,而且爱好一致,都是狩猎。寒浞的品行貌似很不好,但是很有政治手腕。杀掉了后羿,自己称王。寒浞娶了后羿的妻子,还生了两个儿子。这里反映两件事:一,再次证明寒浞的品行问题;二,古代男女关系真的很乱。寒浞灭了夏之斟灌(据《国史大纲》斟灌在今山东曹县西故观城),即夏第六代王--相的领地。寒浞两个儿子,浇和豷,灭掉了两个部落,过和戈。浇占领过,而豷统治戈。相被杀,儿子少康出逃,跑到了有虞(在今河南虞城县)部落。有虞部落首领姚思(姚重华,即舜后代)把两个女儿许配给了少康。少康发奋图强,图谋复国。“夏臣伯靡自有鬲氏(鬲县,又称鬲津,故有穷后羿国)杀寒浞,而少康自纶(梁国虞有纶城,少康邑)复国。少康灭浇于过,至其子杼又灭豷于戈,寒氏遂亡。”(引自《国史大纲》)。少康复国后,华夏大地似乎又回归平静,没有了战争。夏王朝自少康之后的帝王记载甚少。到了第十七帝夏桀,夏王朝就走了尽头。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3:31:07
第五节:夏王朝的衰亡
夏朝的衰亡《史记》记载:“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帝桀之时,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鸣条,遂放而死。桀谓人曰“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使至此。”汤乃践天子位,代夏朝天下。汤封夏之后,至周封于杞也。”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对《史记》里关于夏殷兴亡的一段描述进行了细致的考究。主要是针对其中的七个地名,查阅了大量史书,集各家之言表。对于汤伐桀的战争过程得出推论如下文:摘引《白话本国史》旎?
“汤初都于今商县的亳,后来进取偃师;桀大约是这时候(或者不是)弃阳城,退到旧许;汤再进到现在河南的东境(邻葛的亳);从此以后,伐葛,伐韦,伐顾,然后迥向南伐昆吾。伐昆吾,就是伐桀;桀是从中野、不齐、鲁,步步东南退,最后逃到鸣条;汤以其间,又伐三嵏(误字,原字无山字头,音同宗)。”
鉴古曰:
夏朝的桀,暴虐荒淫和开国皇帝禹的文治武功形成了鲜明对比。虽说上没有考古发现来证明夏王朝的存在,但是夏朝对整个中国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它第一个形成了皇位世袭制。这个应该是部落氏族社会向封建社会的一种进步。第二:大禹的丰功伟绩和勤劳爱民与夏桀的暴政也成立中国历朝历代兴衰的典范,后世的兴衰无不遵循同样的发展规律。贤明爱民者夺天下;荒淫施暴者失天下。第三:从史记记载来看,大禹治水划九州后,华夏大地开始有了最初的经济形态和税赋制。货币是否出现尚无考。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3:31:07
第三集:半信史时代---商
殷商王朝的历史
“从黄帝到夏朝末年九百多年的历史,因没有物证,只能称为‘传说’而不能算作‘信史’。所谓信史,必须‘信而有征’,也就是说必须有当时的遗物可资与文字写成的历史相互验证。至于商朝的历史,则因近代殷墟出土的遗物以为佐证,已大体可以列入信史的范围。这类遗物包括铜器,龟甲,兽骨等,甲骨上并刻有大量文字,经今人的研究,知道这种文字是商朝后期君主们占卜休咎,祈求福祚的记录,故又称作‘卜辞’。卜辞上有时载着若干商王的名字,拿这些名字与西汉人所写的商王系统来对照,其间的差异甚少。至于商朝的前半期,因为没有遗物的存留,严格来说仍不能算作信史,但亦有若干地方已为卜辞所证实。”(引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柏杨先生则把殷商的历史直接划到半信史中,而且这种划分方法也与《资治通鉴》一致。按照傅乐成先生的分析,殷商前半期目前仍不能被确定为信史,故本书仍以半信史论之。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3:31:07
第一节:殷商的发源及帝系图
“夏王朝建筑在黄河上游,为高地居民所建之王朝,而商王朝则建筑在黄河下流,为低地居民所建之王朝。”“史记殷本纪:自契至汤,十四世,汤至纣三十一帝,十七世。”(引自《国史大纲》)
关于契《史记》中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音松)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绩著于百姓,百姓以平。”据此,可推出契为帝喾次妃子,属于偏室。和大禹应属同时代人,封于商地。这或许是商朝最早的封地,也是商的发源地。可是这个商在哪里呢?《国史大纲》中认为“殷人居地,大率似在东方。自汤以前,大体皆在今河南省大河南岸商丘之附近。至河亶甲居相,祖乙迁耿,乃至大河北岸。”契至汤,史记记载甚少,其他书籍则直接略过。按照史记和《白话本国史》记载的帝系图如下:
(一)契____(二)昭明____(三)相土____(四)昌若____(五)曹圉____(六)冥____(七)振____(八)微____(九)报丁____(十)报乙____(十一)报丙____(十二)主壬____(十三)主癸____(十四)天乙(即成汤)____太丁____(十七)太甲____(十八)沃丁
|___(十五)外丙~~~~~~~~~|___(十九)太康____(二十)小甲
|___(十六)中壬~~~~~~~~~~~~~~~~~~~~~~~|___(二十一)雍己
~~~~~~~~~~~~~~~~~~~~~~~~~~~~~~~~~~~~~|___(二十二)太戊____(二十三)中丁
|___(二十四)外壬
|___(二十五)河亶甲____(二十六)祖乙____(二十七)祖辛____(二十九)祖丁_____
~~~~~~~~~~~~~~~~~~~~~~~~~~~~~~~~~~~|___(二十八)沃甲____(三十)南庚
____(三十一)阳甲
|___(三十二)盘庚
|___(三十三)小辛
|___(三十四)小乙____(三十五)武丁(高宗)____(三十六)祖庚
~~~~~~~~~~~~~~~~~~~~~~~~~~~~~~~~~~~~~~|___(三十七)祖甲___(三十八)廪(音同凛)辛
~~~~~~~~~~~~~~~~~~~~~~~~~~~~~~~~~~~~~~~~~~~~~~~~~~~~~~|__(三十九)庚丁____(四十)武乙____(四十一)太丁____(四十二)乙____(四十三)辛(纣)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3:31:07
天涯排版实在困难,只好更新图片版帝系图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3:31:07
第二节:商王朝年代考
据《史记》:“汤灭夏至受四百九十六年”。
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对于商代的具体时间,根本没有提及。
据《国史大纲》:“殷商一代年历,应在五百年左右。”
据《中国通史》:“商朝自成汤创立以后,六百四十年间(前1751年~前1111年)。”但后面有提及汤伐夏发生在前1766年,如果按此推算应为655年。
据《中国人史纲》:“公元前1122年,周部落跟他的联盟部落,在盟津会师,渡过黄河,向行都朝歌进攻”,又“随着子受辛之死,商王朝灭亡,立国六百六十二年”。
前文提及汤伐桀,时间一致,为前1766年,可是武王伐纣的时间,傅乐成引用董作宾的《武王伐纣年月日考》认为是前1111年,而柏杨认为是前1122年,有11年差别。《中国通史》中提到文中所说的商代历史大部分根据甲骨文的研究结果而来,而且成书又晚于《国史大纲》,柏杨的书中并未指明这些时间的出处,所以本书以傅乐成的说法为准。
本书按照商王朝从汤伐桀的前1766年建国,武王伐纣的前1111年灭亡计算,商王朝立国六百五十五年。

楼主:lixkernel

字数:30084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2-12-25 01:23:00

更新时间:2021-04-02 23:31:07

评论数:35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