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跟史学大家钱穆,吕思勉,傅乐成,柏杨 读中国通史---持续更新中

跟史学大家钱穆,吕思勉,傅乐成,柏杨 读中国通史---持续更新中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3:31:07
随着平王东迁,西周的历史也告一段落。周王室地位日渐衰落,而各个诸侯或者封地的大夫们势力开始越来越强大,愈来愈不把王室放在眼里。于是中原诸侯并起,列国纷争。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分裂的年代来临了。
东周列国--春秋时代
分裂的初期,称为东周列国,也叫春秋,只因现仅存的史书为鲁国史,由孔子整理编辑的《春秋》。这个时代,王室仍然存在而且在若干小国还仍有些威慑力,甚至一些大国也不敢随便挑衅王室的权威,当仍然有五个大国先后崛起,各领风骚数十年,这五个大国又称为“春秋五霸”。
战国时代
到了后期,王室形同虚设,成为各个霸王利用的傀儡。而且各个强国开始并驾齐驱,相互间的战争更加频繁,规模更大,杀伤力更强。于是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百家争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因为民不聊生。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名士辈出,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因为礼乐崩坏。

接下来,将为大家介绍春秋战国时代。
因为前期读者太少,决定对笔法进行改写。更幽默,更有趣。也尽量让逻辑更清晰。为了写出更好的文字,决定暂时停笔一周。之后将有更精彩的文字呈献给读者。
谢谢各位支持!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3:31:07
第六集:信史时代-春秋
第一节:春秋年代考及分期
从周平王东迁(前770)洛阳后,历史进入了东周时期;东周时期从第一代平王到最后的赧王,最终被秦灭,东周才算灭亡。东周灭亡后,战国七雄混战,到了前221年,秦才灭六国统一天下。这段历史从前771年到前221年共历550年,这段时期史称春秋战国。也就是这550年又分成两段,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

春秋时代,来源于孔子删定的鲁国史《春秋》一书。因秦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各国史书尽被毁,《春秋》因寻常百姓家藏而得以保存。从春秋起中国史便有了确信的史实记载,这也是孔子对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春秋》即鲁国史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起(即周平王49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止(即周敬王39年,前481),期间共历242年。如果在加上平王东迁后的一段时期,春秋的分期应该从前771年到前481年止,共290年历史。
但是各个史学家却对春秋分期的起点终点观点不一。
吕思勉的分期比较特别,以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起,到孔子卒年前479年止,共242年。
钱穆将平王东迁后的一段时期计入,从平王东迁前771年到《左传》载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7终,共303年。
傅乐成和柏杨都认为春秋史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起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
按照钱穆的分期方法从平王东迁起,春秋近300年历史又可分成三段:
一, 霸前时期,迄鲁庄公八年,翌年齐桓公立,凡85年。
二, 霸政时期,自鲁庄公九年,齐桓公元年起,迄鲁襄公十五年,晋悼公卒,凡182年。
三, 霸政衰微时期,即大夫执政期,凡90年

战国时代,从周敬王40年,前480开始,加上东周灭亡后的三十四年,一直到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国统一前一年为止。共历时259年。

周王室帝系表
虽然春秋时期,周王室政权衰微,但是到晋国被三分之前,东周在名义上仍然是正统的王室,列国仍然是周王朝的诸侯国。春秋时代到周敬王39年,前481年,从元王到赧王为战国时代。

周帝序 东周帝序 谥号 在位年数
13 1 平王 51
14 2 桓王 23
15 3 庄王 15
16 4 僖王 5
17 5 惠王 25
18 6 襄王 33
19 7 顷王 6
20 8 匡王 6
21 9 定王 21
22 10 简王 14
23 11 灵王 27
24 12 景王 25
25 13 悼王 1
26 14 敬王 44
————————————————
27 15 元王 7
28 16 贞定王 28
29 17 考王 15
30 18 威烈王 24
31 19 安王 26
32 20 烈王 7
33 21 显王 48
34 22 慎靓王 6
35 23 赧王 59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3:31:07
第二节:霸前时期列国内乱
周王室东迁后,王室畿土大为减少,人民因丧乱而穷困流散,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态度,日渐冷漠。一方面因为诸侯国与王室的亲戚关系,随着时间而日趋疏远;一方面王室衰微,渐至无力维持君臣名分。另外还有若干国家,根本与王室没有任何历史渊源关系,于是对王室更不会拥戴。于是政治中心逐渐从王室转移到列国。于是国际局势逐渐形成。
据钱穆《国史大纲》载:“周室东迁,引起的第一个现象,是共主衰微,王命不行。王命不行下引起的第一个现象则为列国内乱。第二个现象,则为诸侯兼并。又自列国内乱,诸侯兼并下引起一现象,则为戎狄横行。”
《中国通史》载:“春秋时代的诸侯国,见于经传的有一百七十余国,但是有些仅有国名,甚至连地理位置都无法确知。”其中较大的诸侯国包括齐,鲁,曹,卫,郑,宋,陈,蔡,燕,晋,秦,楚,吴,越。下图为维基百科出图,前文已引用过。

第一个现象列国内乱始于郑国伐胡。据《白话本国史》,“郑国,宣王的第友封于郑,如今陕西华县。后来东徙于虢(音同国)郐(音同快)之间,如今河南郑县。”《中国人史纲》中载了这段历史。郑国国君姬掘突不满意自己狭小的疆域,于是设计先将女儿嫁给胡国国君,并将出主意攻打胡国的大臣关其思斩首,以示两国又好。在胡国放松警惕的情况下出兵,灭掉胡国。
周王室对郑灭胡这种事情毫无反应,于是各个封国之间尔虞我诈,互相吞并之事时有发生。而且期间大多数战争,以郑宋两国为中心,他们之间的敌对关系是造成了国际局势的混乱动荡的主因之一。
《中国通史》载:“郑国一度很强,他的君主庄公(前743年~前702)是一位杰出人物,但因国土即小,又陷在宋,卫,陈,蔡的半包围圈里,虽然他屡次击败各国,但始终不能称霸。”前705年,周国君桓王率领自己的直隶部队,又调遣蔡,卫,陈三国军队,亲自讨伐郑国。郑国迎战,而且大败周王室军队,周桓王在撤退时郑国大将如聃(音同丹)一箭射中左肩,眼看就要被俘,郑庄公有政治头脑,急忙鸣金收兵。从此周室的威信和权力也就更加低落。

公元前719年卫国政变。据《白话本国史》,“卫,康叔封于朝歌。春秋时为狄所破,迁于楚丘,如今河南的滑县。”卫国国君卫完被自己的弟弟卫州吁和他的智囊石厚杀掉,卫州吁即位后又被石厚的父亲设计陷阱在陈国被杀,石厚也一起被杀。

据《白话本国史》,“鲁,都曲阜,如今山东曲阜县。” 以礼教传统自傲的鲁国,公元前722年因老国君姬弗湟逝世,而嫡长子姬允还是一个婴儿,已经长大并且贤能的庶子姬息姑继位,即鲁隐公,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春秋》有了记载。公元前712年,鲁国国内政变,大臣姬翚(音同辉)率军突袭皇宫,杀掉鲁隐公。

据《白话本国史》,“宋,微子封于商丘,如今河南商丘县。”宋微子是宋国的始祖。名启,商帝乙之子,纣的庶兄。商纣无道,微子屡谏不听,乃惧祸出走。周武王姬发灭商,微子自缚衔璧乞降。周公旦平定管蔡武庚叛乱后,成王封微子于商丘,国号为宋。公元前710年,宋国内乱,发生政变。国君子与夷(宋殇公)和司马孔父嘉是好友。司马孔父嘉的妻子非常漂亮。大臣华督看见了她,神魂颠倒。于是勾结流亡于郑国的国君子与夷的堂弟子冯,并散播谣言,诋毁司马孔父嘉。于是华督和子冯联手攻杀司马孔父嘉,并把国君宋殇公杀掉。于是子冯得到国君的位置,华督得到了孔父嘉的妻子。

以上种种各个诸侯国的内乱在春秋初期颇为常见。一国之君在那个时代是一种不幸,因为当上国君就代表着不再有安稳日子,甚至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不止是皇子,皇兄之间砍伐杀戮,大臣对君王也是说杀就杀,说灭就灭,毫无忠信可言。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3:31:07
第三节:霸前时期诸侯兼并
除了诸国的内乱,前文提出,大国对小国的兼并,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兼并也更加频繁。某两个封国的局部战渐渐演化成全国各地各个封侯之间的局部混战。于是小国渐渐退出,大国渐渐崛起。这其间较大的历史可考的或者在这一时期内产生重要影响的诸侯国如下:(下文出自柏杨《中国人史纲》)
一. 晋国,首府鄂邑(山西乡宁),后迁至绛城(山西翼城)
二. 齐国,首府临淄(山东淄博东临淄县)
三. 秦国,首府平阳(陕西宝鸡东),后迁至雍邑(陕西凤翔)
四. 郑国,首府新郑(河南新郑)
五. 宋国,首府商丘(河南商丘)
六. 鲁国,首府曲阜(山东曲阜)
七. 卫国,首府帝丘(河南濮阳)
八. 陈国,首府宛丘(河南淮阳)
九. 蔡国,首府上蔡(河南上蔡)
十. 曹国,首府陶丘(山东定陶)
十一. 许国,首府许丘(河南许昌)
十二. 楚国,首都枝江(湖北秭归),后迁至郢都(湖北江陵)

另外大国吞并小国时有发生,这在柏杨《中国人史纲》也有详细记载如下:
一, 齐国并吞------谭国(山东章丘),郕国(山东宁阳),鄣国(山东平东障城乡),阳国(山东沂南),纪国 (山东寿光南纪台村),遂国(山东肥城西南),宿国(山东东平东)
二, 晋国并吞------霍国(山西霍州),魏国(山西芮城),耿国(山西河津),虢国(河南三门峡),樊国(河南济源),虞国(山西平陆)
三, 狄部落并吞------卫国(河南濮阳),温国(河南温县),邢台(河北邢台,不久迁于夷仪,即山东聊城复国)
四, 秦国并吞------西虢国(陕西宝鸡),梁国(陕西韩城),芮国(陕西大荔),滑国(河南偃师东南),鄀国(河南淅川,不久于上鄀,湖北钟祥西北复国),蜀国(四川成都)
五, 楚国并吞------息国(河南息县),弦国(河南息县南),黄国(河南潢川),夔国(湖北秭归),江国(河南正阳南),六国(安徽六安),庸国(湖北竹山),巴国(四川重庆),申国(河南南阳),吕国(河南南阳北),宗国(安徽庐江),蓼国(河南固始东北),舒国(安徽庐江西南),舒蓼国(安徽舒城南),邓国(湖北襄樊北)。
六, 邾国并吞------须句国(山东东平西须句城)
七, 卫国并吞------邢国(山东聊城)
八, 鲁国并吞------项国(河南沈丘),须句国(山东东平西须句城),戎国 (山东曹县西北)

诸侯国兼并期间,各个地方首领不再以周王室为宗主国,也不再朝觐,只需要对该地区的霸主进贡即可。但是每个地区的霸主又不稳定,尤其在郑宋曹卫齐鲁一带,霸主时常更迭。在一次次更迭变换中,几个大国渐次崛起,按照几家霸主崛起的先后顺序,齐国,晋国,秦国,楚国,吴国先后出现,史学家称为“春秋五霸”。每一霸的崛起都源于一位强硬的创业国君,他们知人善任,懂政治,懂武略,在春秋尔虞我诈的乱世生存发展壮大。每一个霸主的故事都是一段励志史,都是一个传奇。这里先做一概览,下一节讲对每一个霸主和他的国详细阐述。
齐国,国君姜小白,称齐桓公 霸权时间约40年
晋国,国君姬重耳,称晋文公 霸权时间约160年
秦国,国君赢任好,称秦穆公 霸权时间约30年
楚国,国君芈(音同米)侣,称楚庄王 霸权时间约110年
吴国,国君吴光,称阖闾 霸权时间约30年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3:31:07
第三节:春秋五霸— 齐国
说到齐国不得不参考《史记.齐太公世家》.但是《史记》内容很长,很难一下子有一个清楚的脉络。其实齐国的发展和以前的商周一样,也有自己的谱系,只不过齐国只是一个诸侯国,首领还不能称王,只能称某某公,因为他是诸侯。齐国是周王朝的一个封侯,所以它的历史要从武王灭商建周说起。下面先参照商周的帝王谱系建立一个齐国的世家谱系。
序号 诸侯名 本命 在位时间
1 姜太公 吕尚 100多年
2 丁公 吕伋 未知
3 乙公 得 未知
4 癸公 慈母 66年
5 哀公 不辰 未知
6 胡公 静 未知
7 献公 山 9年
8 武公 寿 26年
9 厉公 无忌 未知
10 文公 赤 12年
11 成公 脱 9年
12 庄公 购 64年
13 釐公 禄甫 33年 死于前698年
14 襄公 诸儿 12年 前686年
15 桓公 小白 43年
16 无 无诡 3月
17 孝公 昭 10年
18 昭公 潘 19年
19 懿公 商人 4年
20 惠公 元 10年
21 顷公 无野 17年
22 灵公 环 28年
23 庄公 光 6年
24 景公 杵臼 58年
25 晏孺子 荼 10月
26 悼公 阳生 4年
27 简公 壬 4年
28 平公 骛 25年
29 宣公 积 51年
30 康公 贷 26年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3:31:07
一. 齐国前传
齐国的先祖本名姓姜,名尚。因其祖先曾经辅佐夏禹治水有功,而在虞夏时期被封地在吕地,也有一些后人被封在申地。姜尚以他的封地名为姓,所以叫吕尚。字子牙。吕尚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年老了,感慨心中无数的韬略智慧却无用武之地。曾经辅佐商纣,可是商纣残暴无道,于是姜尚就离开了他。后来他听说西伯是一位明君,而且招贤纳士,于是便利于钓鱼的机会求见西伯。西伯狩猎,果然在渭水北面遇到了姜尚,经过交谈发现姜尚是一个胸中有韬略的治国之才。于是便带姜尚一起回国,并尊姜尚为太师,相当于后世的宰相了。
姜尚见多识广,谋略颇多。姜尚协助文王西伯策划如何修养德政并推翻商朝的统治,其中许多用兵的权谋和计策都是姜尚谋划的。后来姜尚有帮助武王杀死商纣,推翻商王朝建立西周。建国后,太师姜尚被封在了齐国营丘。太公姜尚到了齐国,修政治,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业发展农耕,人民生活渐渐安定富裕,周边的人民多归附于齐国,齐国渐渐成为了一个大国。
从姜太公经历了十一王,大约300多年时间。在此期间西周经过276年十一代十二王也进入了东周。到了十二代王庄公购和十三代王釐公禄甫期间,齐国国泰民安,国力日渐强盛,周边的戎狄之乱渐渐被平息。釐公禄甫三十二年时,同母弟弟夷仲去世,留下了一个儿子公孙无知。釐公特别喜欢他,于是就允许无知享受和太子一样的待遇。当然这招致了太子们的不满,但是老爹还在,于是都不敢有任何反对。到了三十三年,釐公去世,儿子诸儿即位就是襄公。这个襄公可算是一个浪荡公子出身,游手好闲。他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降低了公孙无知的各方面待遇,降了一等。过惯了荣华富贵日子的无知一遭冷遇,于是对襄王便怀恨在心。只是襄公当政苦于无法报复。这个齐襄公和自己的妹妹鲁国夫人通奸,被鲁桓公知道了,鲁桓公就来和襄王大吵。齐襄王和鲁桓公喝酒赔罪,趁机灌醉了鲁桓公,然后叫大力士彭生把鲁桓公抱到车上并趁机扭断了鲁桓公的肋骨,等到鲁桓公回到家时已经死了。齐襄公就把罪过全都怪到彭生头上,然后杀了彭生到鲁国谢罪,一则推卸责任,一则杀人灭口,这才算免去两国争端。
襄公十二年冬天十二月,襄公出外游玩在沛丘狩猎,看到一头野猪,连射三箭都射不中。那野猪突然举起前蹄,像人一样站起来,襄公惊恐中以为这头野猪就是死去的彭生,于是不小心从车上摔下来,跌伤了脚,鞋也丢了,回来后就对做鞋官吏茀(音同博)又打又骂,打了三百鞭。公孙无知连同和他一起谋反的连称,管至父听说襄公受伤了,于是趁机率领部分党徒袭击行宫。刚好遇到了出来的鞋官茀。茀看出了公孙无知的谋反意图就对无知说:“先不要冲进宫中以免打草惊蛇,我先进去打探一下。”可是无知不相信,于是茀就把自己的背伤给他们看,看到他被打的这么惨,就知道一定也痛恨襄公,于是便相信了茀的话。茀返回宫中后,把无知要袭击王宫的事情告诉了襄公,并赶快把襄公藏在了屋门后面。无知等人在宫外等了很久都没有回应,于是带人一起冲进了王宫。茀带领宫中的侍卫大臣一起反抗攻打无知等人,但终因寡不敌众被无知杀死了。但是无知在宫内一直找不到襄公。突然有人发现在门后有一个人的脚露了出来,打开门一看,果然是襄公,于是无知杀了襄公自立为齐国国君。但是并无谥号。
无知为什么没有谥号呢?因为无知在位仅仅三个月就在雍林游玩时被当地人所杀。雍林人敢作敢当,告诉齐国大夫:“无知弑襄公自立,臣谨行诛。唯大夫更立公子之当立着,惟命是听。”听听,多牛啊,按照现代话来说就是:无知并非襄公的真正公子,把齐襄公杀了自立为王,有悖臣伦,我们看着不爽,直接把他杀了。请大夫们更立一个合适的公子为王,我们一定听从命令。可怜的无知,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在这个将礼教的国度作出了违反礼教的无知事,于是遭致杀身之祸。很多史书上都不承认他这个王,因为他不是嫡系,连个庶子都不算,所以死了连一个谥号都没有。无知死后,我们的主人公,齐国霸主姜小白终于隆重登场了。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3:31:07
@呆在井边的青蛙 58楼 2013-01-28 14:55:19
后面怎么没有了?
-----------------------------
感谢关注,最近较忙,没有时间更新。春节前争取写完春秋战国。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3:31:07
二.传奇公子小白
提到公子小白,首先还是要回到齐襄公当权的时代。当初齐襄公和妹妹,鲁桓公的夫人私通,后来又杀死鲁桓公。齐襄公有两个弟弟,担心将来遭受牵连于是纷纷逃往国外。二弟公子纠逃到了鲁国,因为他的母亲是鲁国公主。管仲和召忽辅佐他。三弟小白逃到莒(音同举)国,鲍叔牙辅佐他。小白的母亲是卫国公主,深受齐釐公宠爱。当公孙无知被杀的消息传出来后,大臣们都在商议另立新君,高氏,国氏两大家族便暗中派人到莒国召回公子小白。鲁国听说无知死后,也赶快派兵送公子纠返回齐国。而管仲更牛,不但暗中护送公子纠回国,而且另派了一队人马亲自带队到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劫杀小白。果然在路上遇到了小白,管仲用箭射中了小白的衣带钩。而小白来了一招将计就计,顺势倒地装死。管仲误以为小白已死,就收兵了。并且派人通知鲁国的二公子纠。护送公子纠的队伍减缓了行进的速度,六天后才到达齐国。可是公子小白躺在轀车里日夜兼程,提前到达了齐国,国氏,高傒作为内应,共同立小白为王,就是后来第一位称霸的齐桓公。
小白当上国君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铲除自己身边对自己有威胁的哥哥公子纠。当年秋天,齐国向鲁国发起进攻,鲁国战败,齐军切断了鲁国的退路,对鲁兵形成合围之势。小白给鲁庄公写信说:“纠是我兄弟,希望鲁国能把他杀了。召忽,管仲是我的仇人,希望你们把他遣送过来,我要把他们顿成肉酱,否则我就发兵围攻鲁国。”鲁国国君害怕齐国军队会给鲁国带来更大的灾难,于是杀死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了。管仲甘愿做了阶下囚,被遣送到了齐国。齐桓公因为管仲射了自己一箭一直耿耿于怀,心中一直想杀死管仲。鲍叔牙劝阻齐桓公说:“我得以有幸跟随您,现在您终于继成了王位。地位尊崇,我没有能力再增加您的荣耀了。如果你只是想治理好齐国,那么有我和高傒就够了。但是如果你想称霸天下,那就非管仲不可了。管仲在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会强大。您不应该失去一个良相。”齐桓公是一个心胸开阔能够从大局出发的领袖,接受了鲍叔牙的建议,并在管仲到达齐国后就命鲍叔牙除去了管仲身上的枷锁,并在他沐浴斋戒后以隆重的礼仪会见了他。并封管仲为大夫,管理齐国事务。齐国在管仲的管理下,国泰民安,国强民富,齐国的霸业就此展开。姜小白的伟大在于他的知人善任,任用管仲为相,而管仲是齐国成为五霸之首的灵魂。
齐桓公的霸业从公元前679到前643年,但是在公元前679年称霸前,齐桓公还做了几件事。
齐桓公二年(前684年),齐国灭郯国。这是为什么呢?当年齐桓公漂泊在外,到了郯国,郯国国君对他无礼,瞧不起这么一个逃亡公子。可是小白很记仇,当上王之后第一次战争就是把郯国给灭了。“谢谢你曾经看轻我,我用血与刀来奉还。”
五年(前680年),齐国伐鲁国,鲁将败。鲁庄公爱面子,不想丢失王位,于是和小白商量,咱们拿出几块地来给你齐国,咱就不打了。小白一看,可以啊,打仗为了啥,不久为了多得几块地,扩大下领土范围吗?现在兵不血刃就把土地给拿下了。于是鲁庄公和齐桓公就在柯地结盟,订立盟约。可是到了签字的时候,鲁国使诈,派了一个刺客曹沫先冲到祭坛上躲在齐桓公背后,趁着齐桓公正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用匕首劫持了齐桓公,并大嚷“还我鲁国土地。”搁在现在叫爱国人士,在春秋时代是不大可能有民间的爱国分子冒这种掉脑袋的风险去劫持当时最强大的齐国的国君的。所有这一切都是鲁庄公提起安排好的。曹沫并不想杀死齐桓公,因为杀掉小白,意味着直接向齐国宣战,齐鲁两国刚刚不是打过了吗?鲁国打不过齐国,所以曹沫劫持小白,只为了要回鲁国的土地。刀架在小白脖子上,小白只好允诺,土地退还给鲁国。曹沫很实在,相信了小白,拿刀退下去了。曹沫一走,小白就露出了他的本色,地不还了,把曹沫交给我齐国处置,我要杀了他。旁边的管仲一看,马上拦下小白,这样可不行。一国之君,言而无信,以后怎么称霸啊。把曹沫杀了,把鲁国灭了,咱可以痛快一时,但是这样就会失信于其他国家。别人都会认为我们没有信用。小白是一个明大理的国君,想了想也对,还是称霸要紧。于是土地奉还给鲁国,曹沫这个小人物也不再追究了。通过这件事,其他国家都认为齐国讲信誉,尊礼教。齐国的口碑就这样在管仲的治理下渐渐树立起来。
七年(前679年),齐桓公会诸侯于鄄,从此齐国开始于称霸诸侯。
下图出自《中国通史》春秋齐桓公称霸前齐国形势图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3:31:07
三,宏图霸业,尊王攘夷
据《白话本国史》中载,齐桓公称霸期间大事如下:
“公元前679年,齐桓公会诸侯于鄄(音同卷),创霸。公元前663年,山戎伐燕,齐桓公伐山戎以救燕。公元前660年,狄人灭邢,又灭卫。齐桓公合诸侯兵,迁邢于夷仪,封卫于楚邱。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合诸侯伐楚,盟于召陵。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卒,诸子争立,国内乱,齐国霸业就此告终。”
而据《中国通史》载:“前681年,桓公初会诸侯与北杏(今山东阿县),平定宋国内乱。其后两年,又两会诸侯于鄄(卫地,今河南范县),从此奠定霸主的地位。参加这三次会盟的诸侯,总计有陈,蔡,曹,卫,宋,郑等国,可见当时齐国的势力,已到达今河南省的中南部。”
但是吕思勉的记载只有一个时间的顺序,不是很好分析。傅乐成把齐桓公的霸业分成了两部分尊王和攘夷。而钱穆分成了四类:“一,尊王。二,攘夷。三,禁抑篡弑。四,制裁兼并。”我们就来看看其中重要的两项尊王和攘夷。
一.尊王。所谓尊王就是以周朝王室成员为尊,各诸侯在名义上仍以周王为华夏之王,但实际上是听从霸主。无论在土地上或实际兵力上周王室能否控制全国或者能否号令诸侯,至少在礼仪上,或者说在面子上尊崇周王室后裔为王,各个国家首领仅以诸侯相称,互相之间嫉妒减少了,自卑减少了。前有郑庄公箭射周桓王,王室尊位尽失,礼崩乐坏。到了齐桓公,又重新尊王,即能够借尊王的名义号令全国各个诸侯,又不令各诸侯感到反感,所以尊王这一招对于齐国是非常重要的。《史记》中载有两件大事。
“三十五年夏,会诸侯于葵丘。……周襄王使宰孔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命无拜。桓公欲许之,管仲曰‘不可。’乃下拜受赐。”
“三十八年,周襄王弟带与戎,翟合谋伐周,齐使管仲平戎于周。周欲以上卿礼管仲,管仲顿首曰:‘臣陪臣,安敢!’三让,乃受下卿礼以见。”
二.攘夷。按照柏杨的说法“尊王是容易的,只要在仪式上做出热衷姿态就够了,姜小白做的最好也最热闹。但攘夷是沉重的,那需要实力,不过至少有四件事,是他的成就”
前664年,北方山戎部落进攻燕国,齐国姜小白亲自出兵救援,击溃山戎部落。这一次决定性胜利,燕国在此之后百年无外患。姜小白胜利后撤退回国,燕国王送小白到齐境内,小白根据“国君不出境”的古老规矩,立即把燕国王所到的土地赠送给燕国。并让燕王重修召公的德政,按时向周天子进贡,如同当年成康之时。
注:山戎侵燕,吕思勉认为发生在前663年。但据史记该事件发生于桓公23年,随后的狄人侵卫发生于桓公28年,前后应该相差5年。而且柏杨,傅乐成等人均认为前664年山戎侵燕,前660年,狄部落灭卫,前后相差6年。与史记载仅有1年偏差,可能是前661年侵卫,前660年灭卫。而且吕思勉认为狄人是在前660年灭邢灭卫,但是我们从其他各家史料分析,邢卫两国并不在同一年灭亡。所以吕思勉在山戎伐燕的时间上应该是错误的。
前660年,狄部落进攻卫国,首都朝歌沦陷。卫国国君卫赤(懿公)被俘,据柏杨说法,狄部落把卫赤煮完吃掉了。人吃人啊,狄部落的蛮荒程度可见一斑。卫国败得太多,盟国来不及救援就已经陷落了。姜小白为卫国的残民在楚丘另筑新都,以此可见姜小白的爱民如子。
前662年,狄人侵邢,桓公伐之,邢得以转危为安。前659年,狄部落再次进攻邢国,邢国陷落。小白在夷仪(山东聊城)为邢国残民另筑新城。
前656年,齐国和他的联盟国(齐,鲁,宋,陈,卫,郑,曹,许八国)一起远征汉水伐蔡,蔡人溃败。于是进入楚境,向北进的楚国展示威力。楚人在八国联军的压迫下不敢应战,请求谈判,于是联军退至召陵(河南郾城县),与楚王会盟。楚成王责问齐桓公,你凭什么进入楚国境内?管仲代表联军向楚国发出征讨声明:一,当年召康公赐予齐国权利,可以征讨反叛的诸侯,来辅佐周王室。二,楚国这么多年从来没有给天子进贡茅草,而且给天子的祭品也不完备,所以齐国代表王室来责问楚国。三,当年昭王南征到楚地,没有返国,客死在楚国,这是为什么?特来向楚国问罪。最后楚国派出屈完作为使节与联军交涉,最终齐楚在召陵订立盟约,楚国每年按时向周天子朝贡,并且不许再继续被扩,这就是有名的召陵之会。此后桓公在位期间,楚国没有再向北扩张一步。齐国在凯旋途中经过陈国,陈国大夫袁涛涂欺骗齐国,使齐国绕路而行不经过陈国。后来被齐国发现了。当年,齐国伐陈。
齐国通过尊王攘夷来树立霸主地位,同时有多次的会盟。通过不同的会盟,挟天子以令诸侯,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并巩固了霸主地位。尊王的代表性会盟为葵丘之盟。葵丘之盟首先重新确立了周天子的皇室地位,同时齐国能够以周天子之命号令诸侯。其次,确立了各个盟国之间互不侵犯,共抵外寇,禁抑篡弑,盟主公断的同盟条约,巩固了齐国的霸主地位,也使华夏民族各国能够保持不受夷狄侵扰而亡国。
桓公一生所召集的这类诸侯盟会,共有十余次之多。按照《国史大纲》的记载:“齐桓会诸侯十五次,宋每次必预。其次为鲁,郑,陈三国,各得十次。又次为卫,得九次。又次为曹,许,各得七次。其间尤以齐,鲁,卫,曹,郑,宋六国,可谓华夏之基本结合。”可见齐国当时直接或间接控制的范围主要包括了黄河下游东部一带和黄河中游南岸一带。
下图出自《国史大纲》春秋霸政图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3:31:07
昨天网络不行,现在补充两张图片
1. 下图出自《中国通史》春秋齐桓公称霸前齐国形势图

2.下图出自《国史大纲》春秋霸政图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3:31:07
四 霸业衰微,霸主更迭
齐桓公41年(前645年),管仲病逝。管仲临死前,齐桓公问政。“群臣之中谁可以继任相位呢?”管仲没有直接回应?于是齐桓公问了三个人,易牙,开方,竖刁。但是管仲认为这三个人都有缺陷,无法胜任相位。但是管仲没有推荐任何人选,管仲死后,齐桓公没有听管仲的劝阻,重任用了这三个人,这三个人渐渐掌握了国家大权。这就为后面齐国的衰败埋下了种子。管仲死后两年,齐桓公43年,桓公病重。前面提到的易牙和竖刁就利用手中的职权禁止任何人进入寝宫,这样死后他们就可以成王宰相。但是齐桓公三天后一直不死,于是赶跑了宫内所有的人,一代英雄姜小白在病榻上活活饿死。齐桓公的尸体就在床上放了67天,尸体一直没有入棺材,都长了蛆虫。易牙和竖刁立公子无诡为国君,但是其他的公子和大夫都反对,于是五个公子互相结党争夺太子之位,公子之间互相攻伐打斗。而之前的太子昭逃亡到了宋国。据《史记》载,无诡继位三个月后就死了。逃到宋国的太子昭在宋襄公和各诸侯军队的护送下回国,和其他四个公子交战,打败了其他公子,最终继位,称为齐孝公。齐孝公元年八月(前642年),齐孝公才厚葬齐桓公。
随着小白的离去,齐国的时候霸权宣告结束。但是管仲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国家法治和政治基础依然稳固,所以无论在政治军事上,齐国仍然是一个强国,只是不再作为各盟国的领袖。在齐国势力逐渐减弱的时机,处于太行山以西,渭水以北的地区,另一个强权国家晋国,在晋文公的带领下逐渐强大,并取代了齐国的霸主地位,成为中原地区新的霸主。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3:31:07
第四节:春秋五霸— 晋国
晋国是春秋五霸中称霸时间最长的诸侯国,称霸时间约160年,而晋国的历史从唐叔虞封唐到三家分晋历经三十七世共六百多年历史。那么为什么晋国可以比齐国称霸的时间更长呢?我个人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是第一代霸主晋文公个人的文治武功给晋国留下了巨大的财富。晋国称霸由晋文公始,但是晋文公称霸时间并不长,但却使晋国在诸侯国中迅速崛起,并及其强大,地位之高齐秦楚均无法企及,并且在晋文公死后留下了八十余年的霸主余劲。《晋世家》是《史记》中最长的篇章,而晋文公的描写占了《晋世家》的五分之三,可见晋文公在历史上的地位和重要性。孔子称晋文公是“谲而不正”,可见是曹操一类的人物,堪称枭雄。这个人物有心计,有手段,善于把握时机和驾驭人才,但是道德并不高尚,但是只有这样一个人物在春秋乱世才能纵横驰骋,称霸诸侯。第二,是晋文公给晋国留下的一套体制,公卿制。霸权初期公室占主导地位,卿族负责给公族出谋划策,并且极大的帮助了公巩固了国内的统治地位和国外的霸主地位。但是后期,公室成为卿族的傀儡,公卿之间矛盾激化,争权夺利,甚至卿族之间也互相攻伐兼并。晋国后期从六卿到四卿,再到三家分晋,最终晋国分裂为韩,魏,赵。正应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3:31:07
一. 晋国始祖及族谱
晋国始祖是周武王的儿子,成王的弟弟叔虞。武王去世,成王继位,唐地发生动乱,周公灭掉唐国动乱。成王和叔虞开玩笑,把一个桐树叶削成珪状给叔虞,说,“把这个封给你吧”。史官请求选择吉日封叔虞,成王后悔了,就说我是在和他开玩笑呢。史官说:“君无戏言。话一出口,史官就会如实记录。”于是成王就把唐国封给了叔虞,唐国位于黄河,汾河的东面,大约在今山西及陕西东部一带,纵横百里。所以叔虞又称唐叔虞,姓姬,字子干。这之后,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称为晋侯。从此唐国称为晋国。晋国从始祖唐叔虞到晋文公经历二十一代。
晋国的族谱如下
序号 诸侯名 本名 在位时间
1 唐叔虞 子干 未知
2 晋侯 燮 未知
3 武侯 宁族 未知
4 成侯 服人 未知
5 厉侯 福 未知
6 靖侯 宜臼 18年
7 釐侯 司徒 18年
8 献侯 籍 11年
9 穆侯 费王 27年
10 殇叔 (穆侯弟) 4年
11 文侯 仇(穆侯长子) 35年 序号 诸侯名 本名 在位时间
12 昭侯 伯 7年 1 桓叔 成师(穆侯次子封于曲沃) 13年
13 孝侯 平 15年 2 禅(鱼字旁) 庄伯 15年
14 鄂侯 郄 6年 3 称 武公 39年
15 哀侯 光 9年
16 小子侯 小子 4年
17 晋侯 缗 28年 武公28年灭晋,37年改号为晋武公,迁都至晋故都。
————————————————————————————————————————————————
18(4) 诡诸 献公 26年
19(5) 夷吾 惠公 14年
20(6) 圉 怀公 不足1年
21(7) 重耳 文公 9年
22(8) 欢 襄公 7年
23(9) 夷皋 灵公 14年?
24(10) 黑臀 成公(襄公弟) 7年
25(11) 据 景公 19年
26(12) 寿曼 厉公 8年
27(13) 周 悼公 15年
28(14) 彪 平公 26年
29(15) 夷 昭公 6年
30(16) 去疾 顷公 14年
31(17) 午 定公 37年
32(18) 凿 出公 17年
33(19) 骄 哀公 18年
34(20) 柳 幽公 18年
35(21) 止 烈公 27年
36(22) 颀 孝公 17年
37(23) 俱酒 静公 2年(后韩赵魏三分晋国)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3:31:07
天涯无法排版,真是郁闷啊
更新下族谱
晋国的族谱如下
序号 诸侯名 本名 在位时间
1 唐叔虞 子干 未知
2 晋侯 燮 未知
3 武侯 宁族 未知
4 成侯 服人 未知
5 厉侯 福 未知
6 靖侯 宜臼 18年
7 釐侯 司徒 18年
8 献侯 籍 11年
9 穆侯 费王 27年
10 殇叔 (穆侯弟) 4年
11 文侯 仇(穆侯长子) 35年_______序号 诸侯名 本名 在位时间
12 昭侯 伯 7年___________________1 桓叔 成师(穆侯次子封于曲沃) 13年
13 孝侯 平 15年__________________2 禅(鱼字旁) 庄伯 15年
14 鄂侯 郄 6年___________________3 称 武公 39年
15 哀侯 光 9年
16 小子侯 小子 4年
17 晋侯 缗 28年 武公28年灭晋,37年改号为晋武公,迁都至晋故都。
———————————————————————————————————
18(4) 诡诸 献公 26年
19(5) 夷吾 惠公 14年
20(6) 圉 怀公 不足1年
21(7) 重耳 文公 9年
22(8) 欢 襄公 7年
23(9) 夷皋 灵公 14年?
24(10) 黑臀 成公(襄公弟) 7年
25(11) 据 景公 19年
26(12) 寿曼 厉公 8年
27(13) 周 悼公 15年
28(14) 彪 平公 26年
29(15) 夷 昭公 6年
30(16) 去疾 顷公 14年
31(17) 午 定公 37年
32(18) 凿 出公 17年
33(19) 骄 哀公 18年
34(20) 柳 幽公 18年
35(21) 止 烈公 27年
36(22) 颀 孝公 17年
37(23) 俱酒 静公 2年(后韩赵魏三分晋国)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3:31:07
二.庶子夺权,旁枝称王
说到公子重耳就要从晋国的第九代王穆侯说起。穆侯即位的第四年(前808),娶了齐女姜氏作夫人。夫人生下一个儿子,就是太子仇。十年(前802),穆侯又得了个小儿子,取名成师。晋国就有人非议说:“君王给孩子取的名,真奇怪呀!太子叫仇,仇是仇恨的意思。小儿子却叫成师,成师是大名号,是成就他的意思。名字是自己命名的,然而,事物却自有规定。现在,嫡长子与庶子取的名字正相反,这以后晋能不乱吗?”
穆侯二十七年(前785)去世,弟弟殇叔自己立为君王,太子仇被迫逃亡。其实不用等到太子继位,王室就已经混乱了。这一段就是明显的篡权夺位。殇叔在王位上没呆多久,屁股还没热。第四年(前781),太子仇就率领自己的军队攻回都城,把自己的叔叔殇叔干掉,自立为国君,这就是文侯。
文侯十年(前771),周幽王昏庸无道,犬戎杀死幽王,周王室东迁。文侯仇在位时间较长,三十五年(前746),文侯仇逝世,儿子昭侯伯即位。这个时候文侯弟弟成师也已经非常强大了,有了自己的军队和一干忠心耿耿的臣子。昭侯继位时迫于无奈,刚一上台(前745)就把曲沃封给成师,曲沃城比晋君的都城翼城还大,明显的臣大于君。成师被封在曲沃,称为桓叔。当时桓叔已58岁,崇尚德行,把曲沃治理的井井有条,晋国百姓都归附他。于是民间再次谣言四起:“晋国的动乱就在曲沃了。末大于本并且深得民心,不乱还等什么!” 桓叔和他的儿子曲沃庄伯都是野心家,骨子里流淌着君王的血液,于是屡次进攻晋都,想成为晋王。但因为晋国仍然非常强大,每一次的进攻都失败了。
到了曲沃庄伯逝世,儿子称就是曲沃武公继位,实现这一夙愿的时机终于来临。哀侯八年(前710),晋国侵伐陉廷。陉廷人和曲沃武公共同策划谋反。九年(前709),到达汾河畔讨伐晋国,俘虏了哀侯。武公指使韩万杀死了被俘的晋哀侯。曲沃越发强大,晋国对它无可奈何。晋人立哀侯的儿子小子为国君,但是这小子也是个短命的国君。晋小子四年(前706),曲沃武公就把晋小子骗到曲沃然后杀了。正当武公准备夺权的时候,周桓王有横插一脚,派虢仲讨伐曲沃武公,武公逃回曲沃。晋哀侯的弟弟缗被立为晋侯。但是这根本无法阻挡曲沃武公的强大。晋侯二十八年(前679),曲沃武公讨伐晋侯缗,终于灭亡了晋。为了免去周王室的干扰,武公把晋国的宝器全部用来贿赂了周釐王,釐王任命曲沃武公为晋国君,并列为诸侯,从此晋国帝王谱系更迭,庶子成师的后代称王。这时候,曲沃武公已经在位三十七年了,改号叫晋武公。武公称是先君晋穆侯的曾孙、曲沃桓叔的孙子。
桓叔是首先被封于曲沃的。武公是庄伯的儿子。从桓叔最初封于曲沃到武公灭亡晋国,共六十七年,最终代替晋国成为诸侯。武公代替晋君两年去世,与在曲沃的年份合在一起,总共即位三十九年去世。他的儿子献公诡诸即位。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3:31:07
@沪上孤云 68楼 2013-02-05 10:58:59
吕思勉水平不行,比起剑桥中国史,中国通史里面有太多肤浅的所谓社会主义教条,不够客观,是本烂书,柏杨先生丑陋的中国人和林语堂的吾国吾民对于揭露中国人卑劣的民族性格非常有帮助,能够认识到中国人是种丑陋的动物,而这最大的祸根就在于鲁迅先生提到的“吃人的儒家”,为何毛泽东,鲁迅先生等等一些大凡阅览过中国历史的人,都会明白一件事情,儒家就是祸害。
-----------------------------
吕思勉的书初看还可以,可是越看越发觉不好看。历史事件的脉络没有傅乐成的清晰,年代考证也不是非常准确。经常纠结于一个地名的考证或者一个历史事件的考证。对于做研究倒是有些帮助,但是要学习通史,内容确实少了很多。
柏杨的书风趣幽默,很好看。但是说到底,近代大家的书无不以史记,资治通鉴为基础。所以读史必读史记和通鉴啊。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3:31:07
二.公子重耳,亡命天涯
背井离乡
献公共有八个儿子,太子申生、重耳、夷吾都很有贤能,品德高尚。晋献公五年(前672)讨伐骊戎,得到骊姬及骊姬妹妹,对她们十分宠爱。骊姬生了儿子奚齐,献公就渐渐疏远了这三个儿子。献公让太子申生去驻守曲沃,公子重耳去驻守蒲,公子夷吾去驻守屈。献公与骊姬儿子奚齐就驻守在绛(绛就是当时晋国的都城)。所以献公就位后面晋国的内乱留下了种子。
献公二十一年(前656)时,骊姬进谗言,献公杀死了太子申生。重耳,夷吾听到消息后,纷纷出逃。重耳与献公不辞而别就跑回蒲城据守。次年,献公让宦官履鞮赶快杀死重耳。宦官履鞮追赶,结果只是砍掉重耳的袖子,重耳爬墙逃跑。重耳最先逃到狄。狄是重耳母亲的祖国。当时重耳四十三岁,从此重耳就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
重耳从小就喜好结交有才德的士人,十七岁时就有五个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朋友:赵衰;狐偃咎犯(文公的舅父);贾佗;先轸;魏武子。献公即位时,重耳二十一岁。四十三岁时,他的五位朋友,还有不知名的几十位朋友,与他一起到了狄。
狄国的幸福生活
重耳到了狄国,生活安定了,不再奔波不用担心被暗杀。每天除了关心一下国际形势并探听一下晋国内政之外,就是与几个好友一起谈古论今品评一下当今国际形势。在狄国重耳还讨了老婆。幸福来得如此之快! 狄讨伐咎如,俘获两位女子,把年长的女子嫁给重耳,生下伯鯈(音同条)、叔刘;把年少的女子嫁给赵衰,生下了盾。重耳在狄住了五年,晋献公逝世了。晋国里克已杀死骊姬儿子奚齐和悼子,让人迎接重耳,想拥立重耳为王。重耳看国内形势仍然是一片混乱,这个时候回去估计风险太大,搞不好被杀掉,因此辞谢了里克,不敢回晋。后来,晋国迎接夷吾回国,并拥立了夷吾为王,就是晋惠公。惠公七年(前644),惠公担心重耳强大后再次返回晋国威胁自己的王位,就派人去谋杀重耳。重耳知道后,就与赵衰等人商量说:“我当初逃到狄,不是因为它可以给我帮助,而是因为路途近容易达到,所以暂且在此歇脚。歇脚久了,就忘记自己本来的目的是希望迁到大国去。齐桓公喜好善行,有志称霸,体恤诸侯。现在听说管仲、隰朋去世,齐国也想寻找贤能的人辅佐,为何不前往呢?”于是,重耳抛弃妻子又踏上了去齐国的路途,重耳在狄共居住十二年,离开时已经五十五岁,征途再次开始。看来危机并不一定是坏的,如果没有惠公的暗杀,重耳估计早就忘记了自己当年的鸿鹄之志,而醉心于安逸闲适的日子了。正是惠公的这次暗杀,激起了重耳内心的想要创业的那份激情,当然表面上看起来便是带着一帮狐朋狗友再次浪迹天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春秋霸业从这一次征程开始。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3:31:07
@lixkernel 2013-02-05 16:24:23
二.公子重耳,亡命天涯
背井离乡
献公共有八个儿子,太子申生、重耳、夷吾都很有贤能,品德高尚。晋献公五年(前672)讨伐骊戎,得到骊姬及骊姬妹妹,对她们十分宠爱。骊姬生了儿子奚齐,献公就渐渐疏远了这三个儿子。献公让太子申生去驻守曲沃,公子重耳去驻守蒲,公子夷吾去驻守屈。献公与骊姬儿子奚齐就驻守在绛(绛就是当时晋国的都城)。所以献公就位后面晋国的内乱留下了种子。
献公二十一......
-----------------------------
前一帖目录有误,应该为第三段
三.公子重耳,亡命天涯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3:31:07
大国之礼,小国之兵
重耳目的地是齐国,必须经过卫国。卫文公看重耳一个流亡公子,很不待见他,没办法重耳只好走人。经过一个村子五鹿,重耳和随从们都饿了,向村民讨饭吃,村民们那认识你们是谁啊,还这么一大帮人,就当是穷叫花子打发了。于是把土放在饭碗里面给他吃。重耳一看很生气,正要发火。赵衰说:“土象征着拥有土地,你应该行礼接受它。”要是平常人早就火大了,看人家赵衰看问题多么辩证。居然能看出个帝王之兆,真是个能臣啊,拍马屁也是钢钢的。
重耳一路艰辛到了齐国,齐桓公就不一样,毕竟是大国之君,礼仪之邦。用厚礼招待他,并把同家族的一个少女嫁给重耳,陪送二十辆驷马车,重耳在此感到很满足,又找到了狄国时的幸福感。重耳在齐住了两年,桓公去世,正赶上竖刀(音同刁)等人发起内乱,齐孝公即位,诸侯军队多次来侵犯。重耳在齐总共住了五年。重耳爱恋在齐国娶的妻子,上一次狄国的老婆给丢了,现在这个不想再失去,根本没有离开齐国的意思。赵衰、咎犯有一天就商量着怎么才能让重耳离开齐国。刚好被重耳妻子的侍女听到,回屋后偷偷告诉了主人。重耳妻子竟把侍女杀死,然后劝告重耳赶快离开齐国。重耳说:“人生来就是寻求安逸享乐的,何必管其他事,我一定死在齐,不能走。”妻子说:“您是一国的公子,走投无路才来到这里,您的这些随从把您当作他们的生命。您不赶快回国,报答劳苦的臣子,你却在这里贪恋女色,我为你感到羞耻。况且,现在你还不去追求,什么时候才能成功呢?”她就和赵衰等人用计灌醉了重耳,用车载着他离开了齐国。重耳真是好福气啊,有这么一个知大理明大义的老婆,而且主动放弃安逸的小日子,让重耳追求霸业。不过从这里也可见当时妇女地位之低,男权当道。
离开齐国,重耳路过曹国,曹国共公对重耳无礼,听说重耳肋骨畸形,连成一片,就对重耳说:“你能不能脱衣服让我们看看啊?”春秋时期,身体是不能随便给人看的,即使是男人也不行啊,这是对重耳的严重侮辱。曹国大夫釐负羁劝共公说:“晋公子贤明能干,与我们又是同姓,穷困中路过我国,为什么无礼?”共公不听劝告。负羁认为重耳这个人值得结交,就私下给重耳食物,并把一块璧玉放在食物下面。重耳看这么贵重的馈赠,便只是接受了食物,把璧玉还给负羁。
曹国不能呆了,重耳又来到宋国。宋国是周王室的宗后,虽是小国但却很注重礼仪。宋襄公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早就听说重耳贤明,但是宋襄公刚刚被楚军打败,在泓水负伤,无法接纳重耳一行人。就派人按国礼接待了重耳。宋国司马公孙固与咎犯友好,说:“宋国是小国,又刚吃败仗,不足以帮助你们回国,还是到大国去吧。”重耳一行人于是又离开宋国。重耳路过郑国,郑文公无礼。于是重耳也只好离开。
到了楚国,楚成王用对待诸侯的礼节招待他,重耳辞谢不敢接受。赵衰说:“你不外逃亡已达十余年之多,小国都轻视你,何况大国呢?今天,楚是大国坚持厚待你,你不要辞让,这是上天在让你兴起。”这是赵衰又一次拍马屁,而且让重耳感觉非常的舒服。重耳于是按诸侯的礼节会见了楚成王。成王也不简单,直接问重耳如果日后返回晋国成就霸业用什么来报答成王。重耳很狡猾,毕竟现在还是流亡公子,手里一无所有,于是对成王的富足一通乱夸。最后说这些你都有了,我都不知道用什么来回报你了。多狡猾啊,不愧是一代枭雄。其实重耳就想说“我无法用任何实物来回报!”最终重耳允诺日后如果晋楚交兵,重耳主动退避三舍。别以为重耳是随便承诺,那个时代一诺千金。几年后,楚晋果然交兵,而日后的霸主晋文王兑现当年的承诺,退避三舍而不战。还了楚王当年对重耳的诸侯之礼。读史到这里不禁感慨,古人的一诺千金,君子之道也。
重耳在楚国住了几个月,接受邀请到了秦国。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3:31:07
公子返乡,众望所归
重耳到了秦国,秦缪公以上礼接待了重耳,还把同宗的五个女子嫁给重耳。秦缪公十分高兴,亲自与重耳宴饮。赵衰也非常识时务,在宴席上吟了《黍苗》诗,这首诗出自诗经?小雅?鱼藻之什。原文如下: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劳之。
我任我辇,我车我牛。我行既集,盖云归哉。
我徒我御,我师我旅。我行既集,盖云归处。
肃肃谢功,召伯营之。烈烈征师,召伯成之。
原隰既平,泉流既清。召伯有成,王心则宁。
这个《黍苗》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呢?
宣王是在其父厉王出奔并死于彘,整个周王朝处于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即位的。在其执政的四十七年中,宣王“内修政事,外攘夷狄,复文武之境土”,史称中兴。作为一代中兴贤君,周宣王重用了一批贤能之人,《黍苗》诗中所赞美的召穆公召虎是当时一位文武双全。诗中所述召伯营谢的事发生在宣王鼎盛时期。为了有效地加强对南方各族的控制,宣王便封其母舅申伯于谢(在今河南唐县),并命召伯虎带领徒役之众前往经营。召伯虎圆满完成营建任务的时候,随行者唱出了这首诗歌。
这个赵衰太厉害了。来了一个借古托今。希望秦缪公也能够辅佐重耳顺利返回晋国继位。秦缪公一听就明白了。跟着说:“我知道你想尽快返回晋国。”赵衰与重耳离开座位,再次拜谢。要说这重耳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刚好赶上晋惠公十四年(前637),惠公于九月逝世,子圉即位。如果惠公不死,重耳回去那就是夺权,背上一个叛君的罪名。现在惠公死了,儿子圉地位还没有稳固,也没有任何威望。到了十二月,晋国大夫栾枝、郤穀等人听说重耳在秦国,都暗中来劝重耳、赵衰等人回晋国,作为内应。于是秦缪公就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晋君听说秦军来了,也派出军队抵拒。可是民众都听说了当年流亡在外的公子重耳是一个仁义之君。重耳回国堪称众望所归。只有惠公的旧臣吕甥、郤芮之流不愿让重耳即位。
前636年春天,秦国护送重耳到达黄河岸边。二月辛丑日,咎犯与秦晋大夫在郇(xún,旬)结盟。壬寅日,重耳进入晋军中。丙午日,重耳到达曲沃。丁未日,重耳到都城的武宫朝拜,即位做了晋国国君,这就是晋文公。重耳在外逃亡十九年最终返回晋国,这时已六十二岁了。晋文公当然不忘斩草除根,秘密派人杀死了逃到高梁的怀公圉。
回头看看重耳这一路走来,狄,齐,曹,宋,郑,楚,秦七国游。其中齐,宋,楚,秦都用了很高规格的礼节来接待重耳。而曹,郑小国则藐视重耳,甚至羞辱。从这里也可看到各国国君的气量与远见。凡是礼待重耳的,都是大国,都能够称霸一方,重情重义,更懂得外交之道。而轻视重耳的都是小国,最后都被吞灭。在任何时期,不可慢待任何一个贫穷公子,因为不知道谁日后可称霸一方。当初对别人的轻侮也许会招来杀身之祸。

楼主:lixkernel

字数:30084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2-12-25 01:23:00

更新时间:2021-04-02 23:31:07

评论数:35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