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闲读《聊斋》札记系列

闲读《聊斋》札记系列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借小说抒发“孤愤”浇“块垒”的艺术概括
——读《考城隍》
我知道世界上有《聊斋志异》这样一部专写花妖鬼魅狐狸精和奇人怪事的古书,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读小学高年级的时候。那时教我们六年级语文兼班主任的老师是本家一个二哥杨鹏修先生,他既英俊又和蔼可亲,我们都喜欢他;可现在他已经八十多岁了,老态龙钟的样子,叫人感叹造物主和时光老人简直就是有着无边魔法的雕刻师!记得他经常在班会课上讲故事给我们听。有一次,他说在我们北边的山东,有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作家,他写的书叫《聊斋志异》,是用古文写的,说我们这些小学生现在还看不懂,要等长大了识字多了学问大了才能一步步地看懂它。可是那书里讲的故事怪吓人的。老师的话一下子吊起了我们的胃口,尽管我们既感到有趣又觉得有些害怕,我们还是迫切希望老师能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就听老师在说,同学们别怕,那里头也有不叫人害怕的故事,现在我就给你们讲一个,我们就给老师鼓掌。于是老师就开讲了,讲的就是后来我知道题目叫《促织》的那篇故事。后来我上了大学,不光毕业论文的选题就是对《聊斋志异》思想和艺术的探讨,踏上讲台当了语文教师,教学生的语文课本里,也有好几篇是《聊斋》里的,其中《狼》是在初中课本里,《促织》是在高中的课本里。我家东边不远处的马陵山上有个“三仙洞”,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就有一篇用这个山洞做题目的小说(故事)。
《聊斋志异》卷一的第一篇是《考城隍》,记得我当年得到这书的时候一看就傻眼了,不知是是啥意思:光听说考大学、考女婿(民间故事),这“隍”字念作啥、是啥意思,“城隍”又是啥玩意怎么还要考?再加上那书是古文写的,还没有人用白话给译出来,想弄懂吃透还真的力不从心,用当年的二哥杨老师的话来形容,我的学问还不够大;后来增长了学识,结合了《聊斋》的许多篇章,再读《考城隍》,这才慢慢看出些门道来——原来这篇小说是作者借描写他人来对自己人生高度的概括和酸涩的写照啊。
这个故事写的是“我”(我们可以看做是作者自称,也可以看做是以第一人称来写作时所用)姐夫(予姊丈)的祖父宋焘,是个廪生(廪,米仓,也指储藏的米,如仓廪。廪生是明清两代称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又叫廪膳生。成绩名列一等的秀才称为廪生,才可获官府廪米津贴),有一天他生病卧床,见一个小官吏,拿着帖子,牵着一匹额上有白毛的马来找他,对他说:“请你去考试。”老宋感到很惊讶地问:“考官还没来,为什么马上就考试?”来的官吏也不多说,只是催他赶快上路。老宋没办法,只好带病骑上马跟那人走了。这一路很生疏,到了一座城郭,好像是一个国王的国都。一霎时老宋就跟那人进入了王府,只见王府内的宫殿非常辉煌华丽。正面大殿内坐着十几位官员,他都不认得是什么人,唯有关帝神他认得。殿外屋檐下摆着两张桌子,两个坐墩,已经有一个秀才坐在那里,老宋便与这个秀才并肩坐下。桌上放着笔和纸。不多时,就发下试题来,一看上面有八个字:“一人二人,有心无心”。一会儿,两人的文章就作完了,呈交殿上。老宋文章中有这样的句子:“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各位神人传着看完,都称赞不已。于是就传唤老宋上殿,对他说:“河南缺一个城隍神,你很称职。”老宋听了,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考城隍神的呀!老宋随即叩头在地,哭着说:“大神错爱我了,叫我去当城隍,不敢推辞。只是我家有七十多岁的老母无人奉养,请求大神准许我侍候母亲去世后,再去上任。”正面坐着一位像帝王的人,就叫取生死簿来查看。一个长着胡子的官吏捧过簿子来翻看一遍,禀告说:“(老宋的母亲)还有阳寿九年。”各位神都犹豫了,一时拿不出主意,就听关帝神说:“不妨先叫张生代理九年吧!”就对老宋说:“本来应该叫你马上去上任的,念你有孝心,给你九年假期,到时再叫你来。”接着关帝神又勉励了秀才几句话,老宋和那个秀才两个便叩头下殿了。秀才握着老宋的手送到郊外,自己介绍说是长山县人,姓张,还给老宋作送别诗一首。可惜原文都忘记了,只记得有这样的句子:“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老宋便上马作别而回。到了家,简直就像是做了一个梦才醒来,那时他已死了三天了;是他母亲隐约听见棺材中有呻吟之声,连忙叫人打开,见儿子醒了过来,就连忙把他扶出,老宋呆了半天才会说话。后来到长山县打听,果然有个姓张的秀才在这一天死去。九年以后,老宋的母亲果然去世了,老宋料理完了丧事,洗了个澡,穿上新衣服,进屋就死了。
读这个故事,我们不禁要怀疑:这写的明明是听来的故事,怎么就像作者亲临其境一般,使读者看了深信不疑呢?原因就是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但是在叙述老宋故事的时候,又转换成第三人称,写姐夫的祖父老宋的亲身经历,其实就是个梦吧,而这个梦却梦得十分真切!那大殿(就是民间所谓“阎王殿”)上的官员,使读者自然联想到“十殿阎君”;那考试的经过;那官员听了老宋的话如何赏识老宋对老母的孝心,如何安排那个姓张的秀才来代替他去上任,等等等等,是多么活灵活现!尤其是那秀才跟老宋分手的时候,送别的诗句“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吟咏的不就是阴阳两界吗?而后来老宋像做梦一样地醒来,结果听说邻县真的有个姓张的秀才死了!这些就像是老宋亲口所讲述被“我”听到记录下来的一样,接下来又是作者以“我”的口吻的叙述:九年以后,老宋的母亲果然去世了,老宋料理完了丧事,洗了个澡,穿上新衣服,进屋就死了!
结合蒲松龄的生平看,我觉得,这虚构的小说,其实就是作者本人一生奔波考场、受尽艰辛、盼望中举、施展才艺的经历和理想愿望的高度概括与酸涩写照。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他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他的父亲虽弃学经商,却能广读经史,学识渊博。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却一直屡试不中。20岁时,与同乡学友王鹿瞻、李希梅、张笃庆等人结“郢中诗社”。后来家贫,应邀到李希梅家读书。31~32岁时,应同邑进士新任宝应知县、好友孙蕙邀请,到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离乡南游,对他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体验。北归后,到缙绅毕际友家设馆为生,毕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直到71岁他才撤帐归家,过了一段饮酒作诗、闲暇自娱的生活。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相当于举人的附榜,而蒲松龄的贡生是额外增加的名额,叫“恩贡”),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才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志异》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除《聊斋志异》外,他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后人搜集编定为《蒲松龄集》。长篇世情小说《醒世姻缘转》据说也是他的作品。
说来,蒲松龄的遭遇较比《儒林外史》中的范进还凄惨百倍。范进最终在50多岁还是中了举人做了官;可是蒲松龄一直到70多了还在做中举的梦,而残酷的现实是,他终生未能如愿!后来朝廷援例给他的岁贡,只能是对他的一点小小的安慰罢了。而每当想起自己一生的不得志,他便会郁闷得要死;可是又有什么办法?所以他只有在自己的小说里义愤填膺却又留恋向往地对科举制度怎样摧残和迷惑读书人进行批判和描述。这些我们从《聊斋志异》的诸多篇章里都能看到。他之所以把这篇故事置于《聊斋志异》一书开头,应当是他在经历了坎坷命运之后,把悲苦寂寥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借助小说形式来进行酸涩表述,应当是他晚年所写的作品之一。这和我们现在有人给自己编辑诗文集的时候把后来写的诗文放在前边一样的。他是把姐夫的祖父宋焘的遭际,看成了自己一生的缩影。老宋最后去做了冥界的官员城隍爷(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道教认为城隍神职司为剪除凶逆领治亡魂),则是他惩恶扬善意识的流露。他既痴痴的迷恋科举制,又深恶痛绝地揭露批判了科举制(这在《聊斋》的许多佳篇中都有生动的表述);他知道这个阳世有许多坏人,可他是个文弱书生,对人世间的一切不平和罪恶一筹莫展,徒唤奈何,所以他只能借助那种“迷信”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郁闷,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消‘块垒’”。
这篇小说的最后写道:老宋的岳父家里人一天忽然见老宋骑着红缨大马,带着许多车马,前来拜别,一家人都非常惊疑,不知道他已成了神人了,急忙跑到老宋家一问,才知道老宋已死了。这与其说是蒲松龄通过写老宋死后成为阴间能惩恶扬善的城隍老爷来衬托现实中那些不得志书生、士人活着的郁郁不得志,最终只有到阴间去做一番事业,倒不如就直接把它看做是作者借助这个匪夷所思的故事来抒发自己理想、爱憎、事业心在阳间难以实现和施展的“孤愤”,所以他在《聊斋自序》里写道:“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在这寂寞而黑暗的子夜,灯火荧荧,灯芯闪亮结成灯花,仿佛要熄灭;寒斋瑟瑟,桌案冷得就像一块寒冰。集腋成裘,我像刘义庆妄续幽冥之录;浮起大杯酒来写作,独自酿成像韩非子的《孤愤》之篇;我的怀抱,在如此寒夜就这样寄托于文字中,这是一件让我足够伤怀、伤感的事情)。
所以,阅读《聊斋志异》最好先弄明白为什么开篇居然是《考城隍》。读书人活着不得志,只有死去才能做个“市长”(有人说城隍老爷也就相当于阳间的一个市长),这都说明了什么?
但是,我们在他的另一篇小说《席方平》里却看到,不仅是城隍,就连阎君都是一伙贪赃枉法的混蛋!这是因为,蒲松龄看到了人间的官员没有几个好东西,于是他就从开始的向往官场到厌恶官场进而批判揭露官场的残酷黑暗了。这在多篇小说里都可以看到。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练气功者走火入魔后产生的幻觉和错觉
——读《耳中人》
《聊斋志异》卷一的《耳中人》很短,却很有意思,乍看作者的描写好像不可思议,其实,用今天的医学科学来解释,那就是练气功的人走火入魔后产生的幻觉,哪里里有什么耳中的小人能说人话和走下地乱跑呢!
故事写一个叫谭晋玄的秀才,很相信一种气功,每日练习,冬夏不停。练了好几个月,自己觉得好像有些收获了。有一天,他正盘腿而坐,忽然听到耳中有很小的说话声,就像苍蝇在叫一般,说:“可以见吗?”他一睁眼,就再也听不见了。当他再闭上眼、屏住气细听的时候,又听到方才的声音。他想:这可能是功已练成,心里暗暗高兴。
从此,他每日坐下就听,心里想,等耳中再有说话声的候,应当答应一声并睁眼看看是什么东西。这天,果然又听到那“可以见吗?”的小小说话声,他就小声答应:“可以见了。”很快觉得耳朵中有悉悉索索的声音,像有东西爬出来。他慢慢地睁开眼偷看,果然看到一个小人,高三寸多,面貌狰狞,丑恶得像夜叉一样,在地上转着走。他心里暗自惊异,心想不管怎么样,先看他有什么变化再说。正看着,忽听邻居有人来借东西叫门呼喊。小人听到后,样子很恐慌,在屋内乱转,好像老鼠找不到窝一样。谭秀才也觉得神志不清,像掉了魂,不知道小人到哪里去了。随后他便得了疯癫病,哭叫不停。家人为他请医吃药,治了半年,才渐渐好了。
以现代的医学观点和常识来看,秀才的耳朵里能出来这所谓的会说话的小人儿,其实就是他生了毛病的耳朵和眼睛产生的幻觉。耳朵中能听见小人说话,其实就是比较严重耳鸣后产生的错觉。至于眼见小人,我们知道,人的眼病是多种多样的:
1、炎症性疾病,像砂眼,结膜炎,角膜炎等,原因是微生物感染。
2、折光系统疾病,如近视、远视、散光、玻璃体混浊、白内障等。原因是折光偏差,导致视力下降。
3、感光系统疾病,如视网膜脱落,视神经炎等。主因是感光系统的神经传导障碍,要是不于及时治疗,最后会可致失明。
4、房水循环障碍,最常见者就是青光眼。
5、眼附属器疾病,如睑板腺炎(偷针眼),麦粒肿,倒睫等。
6、眼科肿瘤。
7、眼外伤。
上述这些眼病,有的会产生云翳,有的会产生飞纹,所以有时候就能产生像有小人在地上跑一样的错觉。那面貌狰狞丑恶的样子,就是眼病导致的不规则的云翳;听到了邻居来叫门后,其实不是那狰狞的小人吓得惊慌失措胡乱跑,而是秀才自己慌里慌张时听觉产生的错觉。因为那一阵子他的眼病发作严重了没有得到治疗,才导致谭秀才得了疯癫病,哭叫不停。直到家人为他请医吃药,治了半年,眼睛才渐渐好了,小人也不见了,耳朵也好了。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写小人较早,而没有斯威夫特笔下的小人写得好
——读《瞳人语》、《宅妖》
蒲松龄的《瞳人语》写主人公——比较有才的书生方栋因为年轻倜傥,就和俗人一样难免有点好色,他在路上要是看到俊俏美丽的女子,就要痴痴地盯着看,有时甚至还追着看。有一次看的是芙蓉城七郎子的新媳妇,被人家婢女拿沙子扬眼,害了眼病。芙蓉城是神话传说中的地方,他这下可算是得罪神仙了。回去后,不久他的眼就瞎了。受到了惩罚,他就开始赎罪。他的赎罪方式就是静思自己之过;懊恼和痛苦之后,自己有忏悔的想法了,先是求人读《金光明经》,开始听得很烦躁,后来就能静下心来听了,然后持念珠打坐一年,真的是做到了万缘俱静。用佛家的方法来忏悔,由静坐而生定,这就出了怪事了——他听到自己眼中的两个“瞳人”的对话(“瞳人”也就是我们说的“瞳仁”),就能知道外面自己的兰花枯萎了,让老婆去看看,果然如此。
后来瞳人钻破了左眼的膜翳,右眼的瞳人也跑来左眼,左眼复明,且有了两个瞳仁,他一只眼比人家两只还管用,而他却没有“好了伤疤忘了痛”,反倒是更加检束自己的行为,以致同乡之人都称赞他的盛德了。蒲松龄感叹并称赞道: “乃知两瞳人合居一眶矣。生虽一目眇而较之双目者殊更了了,由是益自检束,乡中称盛德焉”。
还有一篇《宅妖》写的是小人办丧事的情节:书生王俊升在李公家教书。一日黄昏时候,刚点上灯,王先生穿着鞋躺在床上,忽然看见一个小人,长三寸多,从门外进来,稍微打了个转就又出去了。过了一会儿,小人拿了两只小凳来,放在屋正中,像小孩用高梁秸做的玩具小凳一样。又过了一会儿,两个小人抬了一口棺材进来,不过四寸多长,放在两只小凳上。安排还没就绪,又见一女子带领几个丫鬟佣人进来,都像先前小人一样的细小。女子身穿孝服,腰扎麻绳,头裹白布,用袖子捂着嘴,细声细气地啼哭,那声音就像大苍蝇叫一般。王先生偷看了很长时间,吓得毛骨悚然,浑身像霜打了一洋凉。他大叫一声,拔腿就跑,可是没能跑掉反而跌倒在床下,浑身颤抖,站不起来。当馆里的人们听到喊叫声急忙跑来看时,屋里的小人和小物全都不见了。
读了这些关于小人的描写,使我们自然想到英国-爱尔兰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写的《格列佛游记》,这是一部杰出的游记体讽刺小说,评论家认为它以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念,用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幻想的离奇情节,深刻剖析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现实。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同名电影和动漫,也是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
《格列佛游记》中第一卷出现的利立浦特(小人国),应当是文学作品里最为著名的“小人国”了。小说讲述外科医生格列佛的出海航行冒险经历。格列佛随航程途遇险,死里逃生,漂到利立浦特(小人国),被小人捆住献给国王。格列佛温顺的表现逐渐赢得了国王和人民对他的好感,他也渐渐熟悉了小人国的风俗习惯。这个小人国在格列佛帮助下打败了同样是小人国的“不来夫斯古”,但是格列佛不愿灭掉不来夫斯古帝国,使皇帝很不高兴。这时,皇后寝宫失火,格列佛情急生智,撒了一泡尿把火扑灭,谁知却让皇后大为恼火。于是,小人国君臣沆瀣一气准备除掉格列佛。格列佛听到风声,赶快逃出利立浦特,后来来到不来夫斯古帝国,最后平安回到英国。
我国台湾省桃源县龙潭乡高原村1984年7月7日建成了一个著名的小人国主题公园,面积达30公顷,全区分为五大园区。景观部分,包括中国各地和各大洲景观区,概括了世界各国代表性建筑物的缩小版;游乐部分,包含各式各样刺激好玩的设施;餐饮部分,提供美味可口的饮食;百货部分,贩售各式的纪念品;乐园部分,有民俗技艺剧场、室内乐园、西部游乐区等。小人国的设备相当完备,且非常丰富,值得一游。
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年11月30日出生,1745年10月19日去世;蒲松龄1640出生,1715去世,乔纳森?斯威夫特比蒲松龄小37岁。斯威夫特写作的时候估计他根本不知道中国有个蒲松龄;但是他有没有读过翻译成英文的《山海经》就不得而知了。我国的古典文献《山海经》里就写到了小人国。小人国的公民,身高只有九寸。在另一部古籍《博物志》也有关于小人的记叙:齐桓公猎得一只大鸟,宰杀之后,从鸟儿的嗉囊(鸟儿的胃)跳出一个小人,三寸三分长,穿着袍子,带剑持刀,瞪着眼睛,暴跳如雷,大骂不止。
这样看来,蒲松龄在作品中写到了小人,当是受到这两部古籍的影响是无疑了。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中的格列佛,航海遇险漂流到小人国,是被小人们看做“巨人”、“人山”的,在小人国小人的眼中,他的手掌可供五六个小人跳舞,他一顿饭吃掉小人们送来的五十辆车的肉和酒。而《山海经》里写到的“大人”就是名副其实的“大人”了:大人国的公民,身材极其高大,能坐着用长竹竿撑船。他们到底有多大,《山海经》里说得不详,但《列子?汤问》用对比的方法讲叙,能引发人们无限的想像:在渤海以东有五座大山,每座大山周长三万里,山顶平坦的地方有九千里,山与山之间相距七万里,山随海涛漂流不止。天帝命令十五只巨鳌仰着头顶着山,使山固定不动,每次用五只巨鳌,六万年一交换。怎么样?这山够高的吧?这巨鳌够大的吧?然而龙伯国的大人,抬起脚不几步就走到大山下,一下子就把五只巨鳌钓上来了。
看看我们古代的文学家的想象力怎么样?够厉害的。但是,能借助想象写出小说来讽刺社会现实,使英国当时“洛阳纸贵”,斯威夫特又略胜一筹了。而蒲松龄只是写书生花心遭到了惩罚后的悔改,可他在另一篇小说《婴宁》里却让这种花心棒槌遂了心愿,娶到的虽说是鬼女,却貌若天仙,德才兼备,小说里的王子服真是艳福不浅呢!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断钳蓄蟹”譬喻的深意
——读《人妖》
到泰国旅游的人们大多见到过泰国人妖,人妖的泰语叫GRATEAI,英语写作SHEMALE,主要指的是专事表演的从小服用雌性激素而发育的男性,其中部分是变性人(外生殖器做了手术),而大部分仍然是“男人”,只是胸部隆起,腰肢纤细,完全丧失了生育能力(但仍然能够射精);大多人妖唯一外表上和女性区别是通常手脚较大,并可通过声音鉴别。这一类人多集中在泰国,但现在在韩国、美国与我国海南等地也有人妖出现。可是在古代,人妖是指雌雄同体的人,与现代用来指扮装者、变性者或男同性恋不同。
《聊斋志异》《人妖》篇中所写王二喜和被处以极刑的桑冲之流,就近乎这样的人。蒲松龄最擅长讲故事,这从此篇即可略窥一斑。小说写一个名叫马万宝的狂放不羁的书生,窥见邻居老太太家才来的据说能给妇女按摩治病的女子模样标志可爱,就让自己的媳妇装病,把那女子邀请哄骗来家,晚上用调包计想占有那个女子;可没想到那个女子是男子装扮的人妖!马万宝索性把这人妖给阉割了,说他生了病了,哄过了邻居老太,把这个人妖留在家里,又供他玩弄,又为他家当用人打长工。那人妖之所以不敢声张,是因为他当初和一个叫桑冲的学会这样蹩脚的“手艺”,已经借给女人按摩治病之机奸淫过多人,而桑冲的团伙东窗事发,已经被官府一网打尽,就地正法,只有他被马万宝骗到家阉割了才幸免。后来这个人妖老死了还和马万宝葬埋在一个坟墓里了呢。故事就是这样,曲折离奇,我不知有没有人把它改编成喜剧电影,而《聊斋》中大多数优秀篇章早就搬上了舞台荧屏了,这一篇可能因为所描写的是一件龌龊的事件,剧作家们就没有打它的主意。
其实,这篇《人妖》还是有它的认识价值在的。且看蒲松龄在文末的“异史氏曰”中怎样写的:“马万宝可云善于用人者矣。儿童喜蟹可把玩,而又畏其钳,因断其钳而畜之。呜呼!苟得此意,以治天下可也。”细想想,原来作者写这样一个离奇的故事,是要告诉读者一个道理啊!他从马万宝阉割人妖为自己所用,联想到小孩子斩断螃蟹的两个钳子饲喂玩耍,进一步联想到,治理国家的人,完全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启发(“苟得此意”),用这样的办法,斩断敌对势力的羽翼爪牙,让他们老老实实地为我所用!想当初诸葛亮七擒孟获,解放军先围困后劝降让傅作义起义,就是“断钳蓄蟹”,是“得此意,以治天下”的很好的范例。《人妖》的价值在此,在最后点题的两句话里,只有读出了作者这个用意,才算真的读过它、读懂它。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有才狐女嘲弄酸腐笨男,酸文人被骂为狐子狐孙、驴骡所生、龟子鳖儿
——读《狐谐》
卷四的《狐谐》篇写读书人小青年万福,因为不愿做村官,逃避官家的徭役,跑到济南,住在一个客店里,夜里有个私奔的女子前来相就,这女子十分漂亮,万福就喜欢上了她,女子坦白地告诉万福说自己是只狐狸,但不会伤害他的,万福因喜欢而丝毫不害怕不怀疑。女子嘱咐他不要跟别的客人一起住,于是每天都来与万共寝。日用东西,无不仰仗狐女供给。时间不长,万福的几个朋友常来找他聚会,往往一坐就是一通宵。万福很厌烦,但又不好意思拒绝,只得跟客人讲了实话。客人听说,便要见见狐女。万福没办法就对狐女说了。孤女对客人说:“见我干什么?我也不过是个人罢了!”听狐女的声音,像在眼前,四下一看,却不见人影。客人中有个叫孙得言的,爱开玩笑,非要见见狐女,还说:“听见这娇滴滴的声音,叫我神魂颠倒!为什么要吝惜你的花容月貌,让人光听声音害相思呢?”孤女笑着骂道:“好个贤孙!想为你老祖母画一幅行乐图吗?”客人听了都笑起来。狐女又说:“我是狐,就为客人们说一个狐的典故。你们愿听吗?”大家忙表示愿听。于是,在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情况下,孙得言他们被骂成了一群狐狸的子孙:
狐曰:“昔某村旅舍,故多狐,辄出祟行客。客知之,相戒不宿其舍,半年,门户萧索。主人大忧,甚讳言狐。忽有一远方客,自言异国人,望门休止。主人大悦,甫邀入门,即有途人阴告曰:‘是家有狐。’客惧,白主人,欲他徙。主人力白其妄,客乃止。入室方卧,见群鼠出于床下。客大骇,骤奔,急呼:‘有狐!’主人惊问。客怒曰:‘狐巢于此,何诳我言无?’主人又问:‘所见何状?’客曰:‘我今所见,细细幺麽,不是狐儿,必当是狐孙子?’”
大家只得哈哈大笑后,对狐女的诙谐幽默佩服不已。
酸腐文人孙得言他们先被骂成狐狸子孙,还算留了面子,毕竟狐狸还不是令人讨厌的动物;而陈所见、陈所闻弟兄俩被骂成驴骡下的,就更惨了——下边这一节通过行酒令、讲故事来嘲骂酸腐文人、大显狐女才情的文字更为生动:
一日。置酒高会,万居主人位,孙与二客分左右坐,上设一榻待狐。狐辞不善酒。咸请坐谈,许之。酒数行,众掷骰为瓜蔓之令。客值瓜色,会当饮,戏以觥移上座曰:“狐娘子太清醒,暂借一杯。”狐笑曰:“我故不饮,愿陈一典,以佐诸公饮。”孙掩耳不乐闻。客皆曰:“骂人者当罚。”狐笑曰:“我骂狐何如?”众曰:“可。”于是倾耳共听。狐曰:“昔一大臣,出使红毛国,着狐腋冠见国王。王见而异之,问:‘何皮毛,温厚乃尔?’夫臣以狐对。王曰:此物生平未曾得闻。狐字字画何等?使臣书空而奏曰:‘右边是一大瓜,左边是一小犬。’”主客又复哄堂。二客,陈氏兄弟,一名所见,一名所闻。见孙大窘,乃曰:“雄狐何在,而纵雌狐流毒若此?”狐曰:“适一典谈犹未终,遂为群吠所乱,请终之。国王见使臣乘一骡,甚异之。使臣告曰:‘此马之所生。’又大异之。使臣曰:‘中国马生骡,骡主驹驹。’王细问其状。使臣曰:‘马生骡,是“臣所见”,骡生驹驹,是“臣所闻”。’”举坐又大笑。众知不敌,乃相约:后有开谑端者,罚作东道主。
译成白话就是:
一天,朋友们在一起宴会。万福坐在主人位上,孙得言和另外两位客人分坐左右,上边摆一坐榻,让狐女坐。狐女推辞说不会喝酒,大家异口同声地请她坐下说话,狐女答应了。酒过数巡,众人掷骰子,行“瓜蔓”酒令。其中一个客人犯令受罚,应该喝酒,便开玩笑地将酒杯推到上坐说:“狐娘子还很清醒,请代喝一杯!”狐女笑着说:“我不会喝!愿意讲一个故事,给大家下酒!”孙得言忙捂起耳朵,连说不听。客人都说:“谁骂人,就罚谁喝酒!”狐女笑说:“我骂狐,可以吗?”大家说:“行!”于是都竖起耳朵,听她讲。狐女讲道:“从前,有个大臣,出使红毛国。这个大臣戴一顶狐皮帽子去见国王。国王见了帽子很惊奇,问:‘这是什么皮?皮毛这样厚实温暖。’大臣告诉他是狐皮。国王说:‘这种东西,我生平从没听说过。那狐字怎么写?’大臣在空中用手比划着说:‘右边是一大瓜,左边是一小犬!’”在座的人哄堂大笑。客人中有弟兄两个,一个叫陈所见,一个叫陈所闻,此时见孙得言十分窘迫,便说:“那雄狐哪里去了?任雌狐在这里放毒!”狐女接着说:“刚才的故事还没讲完,就让群狗的乱叫声给打断了。请让我讲完它。国王见大臣骑着骡子,非常奇怪。大臣告诉他说:‘这是马生的。’国王更加惊奇。大臣说:‘在中国,马生骡子,骡生驹驹。’国王又详细询问。大臣说:‘马生骡,是臣所见;骡生驹驹,是臣所闻。’”全座的人又大笑起来。大家知道开玩笑敌不过她,便约定:谁再开玩笑骂人,罚做东道主,请大家喝酒。
当孙得言再次戏弄万福说:“我有一联,请你对下联。”万福问:“什么联?”孙得言说:“这一联是:妓女出门访情人,来时‘万福’,去时‘万福’。”一座的人都冥思苦想,对不上。狐女忽然笑着说:“我对上了!”大家忙都听着。狐女念道:“龙王下诏求直谏,鳖也‘得言’,龟也‘得言’。”
多厉害呀!孙得言这下成了四川话的龟儿子了!众人拍手叫绝。孙得言大为恼怒,责怪狐女说刚才已和你约好不再骂人,为什么又犯戒,狐女认错说除了这一句,实在找不到好句子能不上他的上联,说次日一定设宴请大家赎过,众人一笑作罢。狐女的诙谐,如此这般,一时也说不完。
读这个故事,不能光笑笑就算了;女同胞读了当然会自豪无比,因为短短几百字的小说,为女人长志气,确实胜过长篇巨制千千万;而男同胞读了就要多想想了,在武功上,从古至今,巾帼英雄花木兰梁红玉他们就不用说了;最起码的,在文才上,红妆胜须眉,也不仅仅是只有个能写胡笳十八拍的蔡文姬、吟唱声声慢的李清照,狐女的确是才华横溢的女子的代表啊!用柏杨的口头语呼吁一下:臭男人努力吧!要是肚子里没有货还想出人头地占小便宜,说不定那天遇到狐女一样的才女,指不定被骂成什么呢!有闲暇别尽是想好事儿,趁早多多读点书本、练练口才吧!否则往后吃亏大了去了!
说道这里,在补充一个才女显才的民间笑话:从前有一家婊子院,老鸨是个势利眼,对有钱有势的少爷公子是低三下四,阿谀奉迎;对穷人则是不理不睬。
有个穷秀才的娘子是个才女,她就想出这老鸨的洋相,对丈夫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在耳朵上咕哝一阵后,秀才哈哈大小,连连朝娘子竖起大拇指。之后他跩着方步来到了婊子院门前对这个老鸨说:“你这大门上得有副好对联,客人才能来的多。”老鸨知道秀才有学问,就安排了酒菜招待秀才,让秀才给婊子院写对联。秀才吃喝之后,给婊子院写了这样的一副对联:
上联——一个西女金戈戈;
下联——口八竹官王二十。
横批——石皮化贝。
这对联挂上去之后,老鸨不解其意,就向秀才请教,秀才还没有开口,就有那半瓶醋的文人忙这解释说:“妈妈你这里头的姐姐哥哥像西施女一样美貌无比,能为您挣来好多的金子;她们结交念叨的至少有八个大官二十个白马王子呢!就连石头都要变成钱了!”好多人看了只管笑,那老鸨还以为人家是在欣赏秀才联语和字写得好,于是从那以后就对秀才好了,经常请秀才和那些酸文人来喝酒。
有一天,一个嫖客嫖了妓女之后却不给钱,老鸨向他讨要,他指着大门上的对联说:“你这对联不是写得清清楚楚的不要钱的吗?”
老鸨就很纳闷了,就说:“我这对联怎么说不要钱了?”
那嫖客说:“这上联写的就是‘不要钱’三个字拆开的;这下联是叫人‘只管弄’,也是把三个字拆开写的。这横批的是‘破货’两个字拆开的,我不嫌弃就很不错了,你还好意思要钱!”
老鸨这才知道挨了秀才戏耍, 就砸了对联牌匾,以后再也不敢瞧不起穷人特别是那个穷秀才了。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两百字短文胜过空洞说教万万千
——读《骂鸭》

前些年我们一直在谆谆教诲中小学生要“五讲四美”,后来胡 又号召全国人民都来学习“八荣八耻”。可是,在大街小巷,打骂现象还是屡禁不止,媒体上的灭门惨祸还是经常刊发(直接冲进校园把师生砍死、冲进派出所把警察杀掉就更令人震惊了)。会上网的索性骂到了网上,结果还惹出了官司。至于偷抢夺讹的案件,就更是时时刻刻在发生,不光是暗夜里偷,大白天就有人在银行门口窥视,你取了钱,他就给你抢走了;上天南京那起枪击抢劫案多吓人,弄得现在要到银行去多提点钱,就得请警察协助。还有小偷专门躲在党政机关藏匿,你下了班,他就把你的抽屉撬开了。什么原因?一个是他们不怕死,因为他们没有读过庄子的语录:“窃国者侯,窃钩者诛”,不知道那是玩命的行当,所以他们就要铤而走险;其次,我估计他们也没有读过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那篇“骂鸭”,不知道偷人的弊端。你看,偷了村上人一只鸭子的那个家伙,当天身上就长出了那么多鸭毛,一旦叫人家知道了,那还有脸面在街坊邻居跟前站吗?于是他就自己薅的扯的,可是那鸭毛就是不掉(是我猜想的),简直吓坏了后来请邻居的老汉骂了他,鸭毛才掉下来。蒲松龄写这个干嘛?教育人别当小偷呗!我认为,一篇文言小说,胜过空洞说教千千万。
《骂鸭》(卷五)全文也就两百多字,先摘录在这里:

白家庄民某,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茸生鸭毛,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邻翁素雅量,每失物未尝征于声色。民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深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某益窘,因实告邻翁。翁乃骂,其病良已。
异史氏曰:“甚矣,攘者之可惧也:一攘而鸭毛生!甚矣,骂者之宜戒也:一骂而盗罪减!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慈者也。”

译成白话:
城西白家庄有个人,把邻居家的鸭子偷来杀着吃了。到了夜晚,他觉得皮肤很痒,天亮一看,皮肤上竟长出茸茸的鸭毛,而且一碰就痛。他很害怕,又没有办法可以医治。晚上梦见一个人告诉他说:“你的病是上天的惩罚。必须要受那个丢鸭人的骂,鸭毛才会脱落。”可是,那位邻居老头向来气量很大,丢失任何东西,从来不在语言和脸色上表现出来。有人告诉老头说:“鸭子是某人偷的,他最怕挨骂,骂他也可以警告他将来不偷。”老头却笑着说:“谁有闲气来骂恶人?”始终不骂。偷鸭人更加窘迫,不得已,只好把偷鸭子的实情告诉给邻居老头,老头这才责骂起来。不过,这样一来,偷鸭人的病也就好了
异史氏(蒲松龄自称)说:“太厉害了!偷偷摸摸的事情最好别干,干的的后果真是吓人呢!才偷了一次身上就长出鸭毛来了!太厉害了!想不到骂人还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吧?那小偷才挨了一次骂,偷人的罪行就被减掉了!然而做善事还书记要讲究策略的呀,你看那偷鸭贼邻居老汉,他(在小贼的哀求下)竟然是以骂人的方式来行善的呢!

我在网上看到有朋友读了《骂鸭》评论说,小说所叙述的故事,在当代人看来只是天方夜谭式的笑话,志异嘛!《聊斋志异》里的奇奇怪怪的事情多了去了。我们不妨把它看作是作者写了理想人生中的一个美好愿望。《骂鸭》所表述的文化现象,反映了社会文化基础环境和自我行为价值观念发生矛盾时,其剧烈的冲突对自我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我们都知道,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了头,是强烈的忧愤意识引起的身心变化;诸葛亮三气周瑜,那周瑜竟恼羞成怒,怒火攻心,血管破裂,吐血而亡。类似“忐忑不安,如坐针毡;惊弓之鸟,杯弓蛇影;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类成语形容的情形比比皆是。媒体报导:英国一个清洁工人,常年在高压线路下工作,他总是担心高压线会掉下来。一天,在他工作的时候,高压线真的掉下来了,落在他的身上,他真的被“电”死了,解剖后发现肝脏、心脏破裂,完全是触电的症状,可是当时掉下来的电线却是没有电的线路!
事实上,偷鸭子的人属于良知未泯的一类。一方面也是因为那鸭子毛长在周身太叫人难为情了。老人一骂,鸭毛就掉了,蒲松龄赞誉说老者是以骂人的方式来“行善”,而且挨骂的人是情愿让他骂的。多有意思、多有创意的想象啊!这个情节,是不是蒲松龄自己编的还是听人家讲的,不管怎样,都是了不起的创意!
战国的晏婴能把楚国的群臣骂得服服帖帖;三国时的诸葛亮能把王朗活活地骂死;报载某地婆媳吵骂极了,平日里弱不禁风的女人竟然相互动起了刀子!结果个头力气都大猛些的婆婆居然把媳妇活活砍死了!设想一下,要是呢婆媳俩知道《聊斋》里有一篇骂鸭的故事,那偷鸭子的人身上长了鸭毛都不惜求人大骂自己来“纠正”,她们婆媳俩之间还有什么过不去的火焰山呢?
笔者曾闻听某村一位妇女傍晚骂人偷她家园地篱笆上的葫芦:“贼种!水嫩水嫩的就来偷;等不得了!长大了要瓢给你瓢,何必来偷!’’她公公见邻居掩口而笑,就轻声劝她:“他嫂子!别骂了。带孩子回家睡觉去!”这妇女边回边骂说:“要不是俺公公喊俺回家睡觉,非骂死你个贼种不可!’’四邻闻听,更是笑破肚皮。
说来,现在的文盲固然少了;但骂贼的妇女也许是高小毕业,如果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保准是不会连“瓢”“嫖”同音惹人笑,“睡觉”会引起误解都不知道的。那偷了葫芦的人听了她这样地骂,笃定也会嘿嘿笑出声儿来的。因为照蒲松龄小说里的逻辑来推理,挨了骂,就没有罪恶感了,拿那鲜嫩的葫芦烧汤喝,一定又鲜又甜呢。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臭男人居心不良怎会有好下场
——读《云翠仙》
读《云翠仙》(卷六),不由不想起千古杰出悲苦婉约派首领女词人李清照和她再嫁又弃的后夫,想到冯梦龙笔下的杜十娘和那跟梁有才一样坏的李甲,想起苏北鲁南一带的民间戏曲里头的丁香和可恶可气可笑可叹的张郎。
当轻薄放荡的梁有才在泰山上混在众人中烧香(其实他根本就没有诚心,看下文就知道他烧香的目的了)遇到了云翠仙,像《三笑》里的唐伯虎遇到秋香施展手段撩拨秋香那样纠缠云翠仙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梁有才那卑鄙丑恶的行径和嘴脸:
“才(梁有才)视众中有女郎,年十七八而美,悦之。诈为香客,近女郎跪,又伪为膝困无力状,故以手据女郎足。女回首似嗔,膝行而远之。才亦膝行而近之,少间又据之。女郎觉,遽起,不跪,出门去。才亦起,亦出履其迹,不知其往,心无望,怏怏而行。途中见女郎从媪,似为女也母者,才(梁有才)趋之。”
我们从一开始就非常佩服云翠仙的眼光。当母亲发觉有才作为一个男人居然上山烧香拜神(实系“诈为”),发觉他对自己的女儿有意,以为他真的喜欢上了女儿的时候,就劝女儿“得快婿……但能相孝顺,都不必贵公子、富王孙”的时候,云翠仙说:
“渠寡福,又荡无行,轻薄之心,还易翻覆。儿不能为遢伎(举止猥琐)儿作妇。”
当有才有目的地假惺惺地租了轿子来送这娘儿俩下山,母亲被蒙蔽了,自作主张让翠仙当晚就和有才成婚的时候,尽管翠仙明知父母之命不可违,但她还是说了这样几句话:
“我固知郎不义,迫母命,漫相随。郎若人也,当不须忧偕活。”
这话的第一层意思是表明自己本来就知道有才是个不义之徒,自己能接受有才,纯粹是迫于母命;第二层意思是,有才你要还能是一个“人”的话,就不要担忧以后在一起生活有困难了;第三层意思,就是“若……当……”这个假设句为下文弃绝梁有才埋下了伏笔。
果不其然,梁有才骗娶了云翠仙后,便一改婚前对妻子小心翼翼、故作忠厚的态度,他呼朋唤友,豪饮竞赌,输了钱还盗卖翠仙的钗簪首饰,甚至接受无赖之徒卖妻求富的建议。可是他暂时还没有胆量把这一无耻的打算向妻子说出,便经常向翠仙叫苦叹穷,甚至拍桌子打板凳,骂丫环,现出种种恶行丑态。云翠仙深知这个荡而无行的“豺鼠子”不是可以寄托终身白头到老的人,但对于梁有才究竟会坏到什么程度,还想进一步探究。于是,聪明的翠仙买酒和梁有才对饮,一步步套出了他的真话来:
(翠仙)忽曰:“郎以贫故,日焦心,我又不能御穷,分郎忧,衷岂不愧怍?但无长物,止有此婢,鬻之,可稍稍佐经营。”才摇首曰:“其值几何!”又饮少时,女曰:“妾于郎,有何不相承?但力竭耳。念一贫如此,便死相从,不过均此百年苦,有何发迹?不如以妾鬻贵家,两所便益,得值或较婢多。”才故愕言:“何得至此!”女固言之,色作庄。才喜曰:“容再计之。”
译文就是:

(翠仙)突然说:“郎君因为贫穷的缘故,成天焦虑不安。我又不能解决贫困问题,和你分忧。心里哪能不惭愧呢?可我又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只有这个奴婢,卖掉她,可以稍微帮你解决一些家里的问题。”有才摇着头说:“她能值几个钱!”又喝了一会儿,翠仙说:“我对郎君有什么地方没有做好吗?不过我已尽心尽力了。想想穷成这个样子,就是去死我也跟着你。不过就这样苦苦地撑上一辈子,会有什么出息?不如把我卖给富贵人家,对咱们俩都有好处,卖的钱可能会比奴婢多。”有才故做惊讶:“哪能穷到这个地步!”翠仙还坚持自己的说法,神情十分凝重。有才心花怒放,说:“容我再考虑一下。”

这一节对话,像剥笋似一样一层层剥下了梁有才伪装的外衣,把他无耻、龌龊的灵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两个人的心思都是一步步清晰地显露:翠仙先以卖婢女相探,说明她对梁有才的无情尚且估计不足,对自己的不幸还存侥幸。当梁有才说出婢女“其值几何”时,一下子打消了翠仙的侥幸心,使她猛醒了:原来梁有才不是不想卖丫环,只不过是嫌丫头不值钱啊!那么,谁更值钱?自然是才貌出众的翠仙自己了。于是云翠仙进一步以自卖相探,那梁有才正中下怀,却不得不口头上不同意:“何得如此!”可这也是一句口是心非的假话,而“故愕言”的神态,更是入木三分地写出了他的既愚蠢又不老实。当聪明的翠仙煞有介事地坚持自卖时,梁有才终于图穷匕首现,露出了他的狼子野心。但这个阴险的鼠辈仍然要把自己的狐狸尾巴藏起来,虽然心中暗暗庆幸,口头上却说“容再计之”,可这句敷衍的话包藏的祸心早因他那喜不自禁情态暴露无遗了。
梁有才这样的负心贼绝对没有好下场,这从他一开始遇到的是云翠仙这样的明察秋毫、机警过人的女子就注定了。他的蛇蝎心肠被翠仙识破后,翠仙不露声色,把他诓到了老娘亲那里,但她没有像杜十娘把珠宝扔到江里然后投江自尽,而是把当初妈妈留给她的两个金元宝还给母亲,然后在众人面前把这个负心贼大骂一场,之后大家把这个家伙差点治死了,叫这个小人掉到山上=滚落悬崖,挂在枯枝,侥幸被人就下,回到家里,就只有死路一条了。我们来看看云翠仙人在痛骂梁有才的时候是怎样揭穿他的丑恶的本质和行为的:
“豺鼠子!曩日负肩担,面沾尘如鬼。初近我,熏熏作汗腥,肤垢欲倾塌,足手皴一寸厚,使人终夜恶。自我归汝家,安座餐饭,鬼皮始脱。母在前,我岂诬耶?”才垂首不敢少出气。女又曰:“自顾无倾城姿,不堪奉贵人;似若辈男子,我自谓犹相匹,有何亏负,遂无一念香火情?我岂不能起楼宇、买良沃?念汝儇薄骨、乞丐相,终不是白头侣!”
这个真正的“臭男人”一脸泥汗像个鬼,浑身腥臭,搓下来的泥垢像能随时掉落,脚手上皴起的赖皮有一寸厚,云姑娘这样的俏美香娘,得有怎样的忍耐才能容他上床啊!活该这个倒霉蛋没有这样的艳福,最后历尽磨折,丢人现眼,带了刀向那当初劝他卖老婆的家伙索命,结果瘐死狱中。
云翠仙的命运和性格,有点像李清照。据山东大学马瑞芳教授考证,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去世后,改嫁的后夫张汝舟竟是贩马贩驴般市侩人物!她进张家后发现:张汝舟卑劣之极。他的官职是“妄增举数”骗来。迎娶她也不是因爱“才”而是图“财”,是觊觎她的文物珍藏!当初风流倜傥、口才出众的张汝舟以“酒朋诗侣”的形象来到李清照身边,当面陈述火盆样的钦慕之情,即所谓“如簧之说”和“似锦之言”,再通过官媒表达明媒正娶的郑重,传达指天画日的婚誓,又做通李清照之弟的工作,李清照终于将鱼目当明珠,认爝火为朝日,欣然再嫁。“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盼枯木逢春的李清照掉进了陷阱。他迎娶她也不是因爱。图穷而匕首现,张汝舟迫使李清照交出价值连城的金石书画,不给,就拳脚相加!怎么办?一般女人会这样做:嫁鸡随鸡,听命从命,投张汝舟所好,要什么给什么,换得本身安全,忍辱负重,了此残生!可她却做了当朝女人绝不敢做的事:告发后夫违法行为并请求离婚,恢复自由之身。按照宋朝的法律,告发自己的亲人,即使罪名成立,也要入狱两年。李清照告倒了后夫张汝舟,自己也锒铛入狱,九天后,因翰林学士綦崇礼营救,再见天日……马教授赞扬说:“一个弱女子,冒入狱危险告发丈夫,太不寻常!上下千年,滚滚红尘,女子被夫家休弃者如过江之鲫,妻公然公堂告夫并赋‘休夫曲’者,几乎绝无仅有!这桩离婚案恰好显露了李清照的个性光辉,她不仅在文学创作上独立物表,敢在常人不敢下笔的地方痛下笔墨,为人也算封建时代凤毛麟角奇女子:果断坚强,拿得起,放得下,因相爱而结合,一旦认清骗子真实面目,决不姑息迁就、拖泥带水,立即分道扬镳、光明磊落地坚决离婚!”这些话拿来称赞云翠仙,不也很恰当吗?
奇女子云翠仙还像一个文学形象——《红楼梦》里怒斥“贾二舍”的烈性女子尤三姐,使人赞羡不已。
臭男人梁有才呢,就像《张郎与丁香》里头的张郎,令人愤恨无比。(而在《婴宁》那篇中,因为书生王子服老诚厚道,他对婴宁之爱是真纯的,所以他和婴宁的婚姻也是美满的)。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臭男人居心不良怎会有好下场!文学作品的魅力就在于作者塑造的形象有着不可抗拒的教化作用。难怪影视剧的制作者要把《云翠仙》改编拍摄成影视剧,就因为这个作品是教育人的生动材料。看看现实社会中,善良女子遭到臭男人遗弃甚至杀害的报道,经常能在媒体上出现。这样看来,蒲松龄的《云翠仙》永远都是吸引人的好作品。这还仅仅从塑造人物形象、寄托作者爱憎这两方面来说的;它的记叙描写手法的老到和文言小说语言的灵动等技巧,更值得我们去好好探讨和借鉴。
(写完此文,眼涩手累,打开视频,看了看由《云翠仙》改编的电视剧,发觉改编着安排了梁有才捡到翠仙的手帕和梁有才为云妈妈按摩伤脚的情节,很好;而演妈妈的演员把在庙里讨来的神签上的字念错了,则是演员没有认真和文化水准浅的表现。神签上写的是“今夜子时,大祸降临;若得千金出门,消灾避难弭祸”,演员把“弭”字念成了“耳”。扮演梁有才的演员把“爱慕至深,无法自已” 的台词说成“无法自己”,也是同样的失误。至于梁有才参与赌博,盗墓被抓,赌场杀人的情节,估计是编剧在将这个精短故事拉成上下集后,就像米饭不够吃的,泡进了好多的开水,就没有味儿了。这是失误。)
吕良——梁有才
于慧——云翠仙
云母——王梦云
小玉——钱素珍
舅母——童正维
舅父——薛沐

以下为编剧所加人物和扮演者:

丹宁军——王海
小三——王瘵
胡来——倪豪

网友提供的类似《云翠仙》情节现实版:
小孙上夜校读书,认识了小李姑娘。小孙通过大献殷勤和“追穷寇”,终于和小李姑娘确定了恋爱关系。从此,小孙晚上上课,坐在小李姑娘身旁尽打瞌睡。小李姑娘好学上进,见不得他这样没出息,“责令”他限期考上成人夜大。通过小李“陪读”和“监察”,小孙总算拿到了一纸文凭。可是他根本无心上进,又缺乏自知之明,总想“短平快”地赚大钱。可是,他瞒着妻子做股票输了钱;开网吧又亏了本,妻子只好做第二职业为他补亏、还债,夜里回家还得管孩子学习。而小孙呢,推说不懂孩子的功课,管自倒头酣睡,对妻子的辛劳略无疼惜,还怨妻子赚钱太少:哼!我有你这水平,起码多赚二三千!后来,妻子在外资公司找到一份兼职,待遇不错。可老板对她似乎有点不怀好意。妻子觉察后,马上辞了工,回家诉说。小孙说:这年头,外面工作得灵活点儿,让他占点便宜又算得了什么?!再说,大家都在买房子,孩子也大了,你还不快想法子张罗?我睁只眼闭只眼不就行了?妻子气得直哭,说:你简直不是人!……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今天的“鸦头”们命运如何?
——读《鸦头》
请看《鸦头》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
生员王文到楚地漫游,住在一家旅馆里,闲来无事,到门外散步,遇到同村的亲戚赵东楼。赵是个大商人,常常出外数年不归,见了王文,热情备至,于是邀他同去坐坐。到了他的住所,见有一美女在室中,吃惊地止步了。赵上前拽他,又隔着窗户招呼里边的妮子走开,王才进去。赵备了酒菜,二人唠了阵家常。王文问:“这是什么地方?”赵说:“这是妓院。我久在外,暂借此处为家。”说话间,女子频来出入,王文局促不安,要告辞,赵勉强拉他坐下。一会儿,见一位少女从门外过,望见他,秋波频顾,眉目含情,仪态风度娴婉,真如仙女一般。王一向正直,可至此也惘然若失。便禁不住问:“刚才这位美人是谁?”赵说:“这是婆婆的次女,小字鸦头,年已十四岁。嫖客屡用重金引诱其母,可女子执意不聪,以至遭到母亲毒打。女子以年龄小为由哀求,现在还待字闺中呢。”王文听了,低头不语,呆呆坐着,应酬也失了常态。赵逗他说:“君如有意,愿当媒人。“王怃然说:“次念不敢存。”可已近晚上,再不说走。赵又戏请他。王说:“你的心意我极感佩,可无钱怎么办”赵知女子性格刚烈,无钱一定不行。所以答应借十金相助。王赶忙拜谢出来。到旅社把全部钱拿来,共五两银子,便要赵去告诉婆婆。婆婆果然嫌少。
这里,鸦头是个误入风尘的少女,因为她不肯接客一再受到老鸨毒打。而诚实的书生王文拿着借来的钱求见时,鸨母嫌少,鸦头突然一反常态,表示她愿意接待王文——
鸦头言于母曰:“母日责我不作钱树子,今请得如母所愿。我初学作人,报母有日,勿以区区放却财神去。”媪以女性拗执,但得允从,即甚欢喜。
她伶牙俐齿地劝鸨母:您整天嫌我不做摇钱树,现在我乐意做了,我第一次接待客人,以后的日子长着呢,不要因为王文给钱少,就放走财神。鸨母信以为真。鸦头获得了跟王文见面的机会,马上就不失时机地改变自己的命运,她问王文,你倾囊博此一夜之欢,明天怎么办?男子汉王文只知道流泪,想不出什么办法。弱女子鸦头果断决策,告诉王文:你不要伤心,落在非人的风尘生活里,很不合我的心愿,早就想找个忠诚可靠、像您这样的人共度今生。咱们跑吧。鸦头和王文逃出虎口,鸦头并不隐瞒自己的真是面目,对王文说:
“妾非人,狐耳。母贪淫,日遭虐遇,心所积懑,今幸脱苦海。百里外即非所知,可幸无恙。”王略无疑贰,从容曰:“室对芙蓉,家徒四壁,实难自慰,恐终见弃置。”女曰:“何必此虑。今市货皆可居,三数口,淡薄亦可自给。可鬻驴子作资本。”王如言,即门前设小肆,王与仆人躬同操作,卖酒贩浆其中。女作披肩,刺荷囊,日获赢余,顾赡甚优。积年余,渐能蓄婢媪,王自是不着犊鼻,但课督而已。
这段文字,叙述王文担心家徒四壁,无法过日子,鸦头说做小买卖也可以过日子,把驴子卖掉做本钱,开个小酒店,鸦头作披肩,刺绣小荷囊,过起自食其力、淡薄自给的清贫生活。鸦头和王文的故事,多像西汉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和才子司马相如当年的浪漫生活啊!
后来鸨母知道了鸦头的下落,派另一个妓女妮子抓她回去,妮子骂鸦头跟人私奔,鸦头理直气壮地说:“从一者何罪?”鸦头终于被抓回妓院,关到幽室十几年,生下的儿子被丢掉,经常被打得遍体鳞伤,天天饥火烧心,她仍然坚决不接客。最后被儿子救出,和王文团圆。鸦头出身低贱却为人清高,蒲松龄在文后的“异史氏曰”中认为鸦头像魏征一样美好。魏征是唐太宗的宰相,经常直言敢谏让唐太宗觉得他很不简单。蒲松龄别出心裁把微贱的妓女鸦头跟封建社会台阁重臣相比,足见蒲松龄对她是多么地赞赏有加。
读罢此篇,心情难以平静,在电脑上输入“拒绝接客遭到毒打”几个字百度一下,网页上马上就显示了好多的结果:
其一:2006年11月17日08:26《三亲都市报》,11月15日晚10时许,一名满身伤痕的17岁少女张艳(化名),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到本报向记者求助。原来,她是来西安打工的,不懂事的她却误进了从事色情服务的发廊。在拒绝发廊老板的接客要求后,遭到了老板的一顿毒打。11月16日,记者对该发廊进行探访后,将具体情况向警方进行了通报,随后警方立即前往该发廊将相关人员带回讯问。
其二:揭秘卖淫集团逼迫少女日接客300次遭毒打强奸后被逼卖淫令人震惊(有文字和多张照片,照片上的女孩遍体鳞伤。
其三:大河报报道,2006年4月对于16岁的南阳女孩英子(化名)来说,是个黑色4月。4月1日她被朋友诱骗到平顶山叶县境内的一个淫窟,因拒绝接客,她遭到老板娘的毒打、辱骂,又被老板强奸。短短半个月,英子被逼接客40次,身心遭到了严重摧残。4月15日,再次到南阳诱骗女孩的老板娘被南阳警方抓获,南阳警方快速赶赴叶县解救英子。令人震惊的是,摧残英子的这个卖淫窝点,竟然窝藏着8名被骗来的少女,她们见到警察顿时哭成了一片……
其四:2005年08月03日03:26重庆时报,少女不愿卖淫遭毒打致5次昏死后被抛到野外(图)。
其五:2003年10月17日07:00江南都市报,16岁湖北少女被老乡骗,记者闯淫窝救苦难少女。
之后,我又在百度页面输入“被迫接客,不堪凌辱,跳楼而死”几个字,搜索的结果更是令人不敢相信!
2006年01月19日10:04桂龙新闻网,足疗老板“抓妞”逼良为娼两女孩不堪凌辱跳楼。
2009-4-2721:41:00“天涯杂谈”,少女遭强奸后被逼辗转各地接客,不堪虐待跳楼致瘫。
2010-03-1808:02:00南方日报,男子性虐狂边性交边施暴,卖淫女不堪凌辱跳楼身亡……
其实,就在我生活的小小县城,这些年我亲耳听到的洗浴中心和宾馆的卖淫女被杀死、奸淫致死和被骗到郊外奸后杀死点酒有多起!
够了!我实在不愿再搜索和谈论这样令人触目惊心的内容了!
须知现在是21世纪了,可是,和三百多年前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鸦头”篇反映的问题有什么区别呢?而我们的时代女孩中,有的遭遇和命运为什么还不如三百多年前的妓女鸦头和一千多年前的卓文君呢?是的,媒体经常报道,我们的干警也解救了许多误入歧途和堕入火坑的女孩;但是,我们还是巴望尽量不要再出现类似的冤案,我们愿望社会风气大大好转,希望女孩们自立自强,自我珍重。但是,来自多方的诱惑的力量实在是太强太大了,我们的社会教育,学校里老师的谆谆告诫,有时显得多么无力和苍白啊!蒲松龄老先生可能是写着玩儿的一篇小说,让今天的读者联想到许多严酷的东西,还让一些人深感自己肩头任务的艰巨和繁重,这些却是这位不朽的短小说家始料未及的。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三百多年前的柏拉图式爱情话题
——读《乔女》辩美丑
我当年在乡下教书的时候,高中语文里课本选了贾平凹的一篇散文《丑石》,说的是贾平凹小的时候家里的房屋旁边的场地上有一块很丑陋的石头,从来没有人拿正眼看它一下,因为那石头既丑还没有用途,充其量早晚有一两只公鸡为了向妻妾们展示它的漂亮羽毛、威武身姿和嘹亮鸣叫,跳到上边去高唱一曲,然后就走下来和母鸡们调情了。后来直到来了天文学的专家,把这石头弄走了,说它是从外星球来的,这天外来客虽说非金非银,却远比金银要贵重千万倍,它的价值,远不是用能否卖钱和垒墙和来评价和衡量的,人们这才知道那是个无价之宝!于是大作家就感慨万端地说,世界上大凡那丑的东西,要是丑到了极处,就是美到了极处了。上课时我先点拨了一阵子后,就采取启发和讨论式,叫我的学生们畅所欲言地谈对这篇散文或者就直接针对贾平凹在文末抒发感慨的这句话来谈体会和见解。同学们发言真激烈,一堂课50分钟,大家畅谈了40分钟还不过瘾,课后还大谈一气,直到数学课的铃声想起,我估计也还有学生的头脑里在考虑着美和丑的问题。也是的,这个让哲学家和文艺学家讨论和证明了几千年的问题,你叫那些愣头青小伙和娉婷姑娘来讨论,他们会许要走火入魔的啊!因为我的提示和引言勾起了他们大大的兴趣,我给他们讲了中国古代的最丑女无盐是怎样受到齐王的恩宠的,讲了诸葛亮爱人貌丑而心灵手巧,如何帮助丈夫设计木牛流马的(当然这是民间传说),讲到法国大作家雨果笔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形容虽丑,心灵却高尚无比,讲了现实生活中美丑事物的转化和对比,等等等等,学生们发起言来,那可就丰富多彩多了!比如他们说,癞蛤蟆丑,可是它们不光身上带有名贵中药蟾酥,还捕捉害虫保护庄稼;屎壳郎难看,做的工作和就餐实在不靓不雅,可是它能净化环境,转化脏污,疏松土地,给庄稼和牧草提供养分;蚕蛾子跟蚕都不叫人喜欢,蛾子胡乱飞,蚕虫只知道吃和屙,忙桑的时节简直累死人,可是结果呢?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人类的是锦绣绸缎,是营养丰富、香美无比的蚕蛹!螃蟹横行霸道,面目可憎,可一旦煮熟了,可就是人间养眼怡情快朵颐的美味了!猪肠子、鸭肠子多臭多脏啊,可是经过厨师的加工烹调,就能叫一些人垂涎欲滴,有的还养成爱吃的习惯了!臭豆腐臭盐豆子难闻吧?可是经过配料调制,喜欢上它的人多着呢!爹娘打孩子的棍棒和鞋底,在孩子的眼里是狰狞的,可是自古就有“棍棒出孝子、鞋底打成才”的说法;等等等等,话题可多了,归结到一点,还是到了贾平凹的文章和那句话上来,所以说作家就是不简单呢。
其实,贾平凹的小文再厉害,讲的道理却很简单;而真正用小说这种文学样式,通过发掘人物心灵、塑造人物形象来告诉读者一个同样道理的,就数得着我们的大大的文言短小说作家蒲松龄了。他比雨果早多久我没有计算,可他比贾平凹呢,早300 多年呢!
《聊斋志异》里的那篇《乔女》,主人公乔女的长相丑得出奇,“跛一脚,壑一鼻,面如锅底。”这女子因为生得太丑了,直到二十五岁了还没嫁出去呢。要知道在提倡早婚的清朝时候,她可是很老的姑娘了。丧偶的穆生娶了她,生了儿子后穆生却又死了。乔女求娘家人帮忙,娘家人却不耐烦,于是她只好靠纺织艰难度日。不久,她遇上了一个改变自救贫穷和孤苦的机会:同县家境富裕的孟生死了妻子,挑选续弦的条件很苛刻,可他见了乔女却“大悦”,就派人来说媒,一定要娶她,孟生当然不可能是看上乔女的外貌的,他显然是看上了乔女的品德。但这倔强的乔女却信守封建律条,坚决拒绝。她说:“饥冻如此,从官人得温饱,夫宁不愿?然残丑不如人,所可自信者,德耳,又事二夫,官人何取焉?”孟生听了这话,对乔女越发欣赏了,他又请媒人带了很多钱来再次求婚,还说服了乔女的母亲,乔女的母亲也亲自动员女儿嫁给孟,可乔女还是不同意。于是乔家就要把小女儿嫁给孟生,但孟生认定了宁愿要残废丑陋的大女儿,也不要年轻漂亮的小女儿。尽管乔女是恪守封建道德的淑女,坚持不事二夫,但孟生对她的钟情还是让她深深感动了,她感激“孟生能知我”,对孟生“固已心许”,心灵早就跟孟生联系到一起,也就是说,早就在精神上背叛了“不事二夫”的誓言。不久,孟生得暴病死了,乡间无赖趁机把孟生的家产夺取一空,恶劣的仆人也趁火打劫。乔女只有到孟生坟上痛哭尽哀。那些无赖又想谋夺孟生的田产,孟生的好朋友林生仗义抱打不平,在乔女劝说下,打算到官府帮助孤儿维权,无赖就扬言要用刀对付他,结果林生也吓得不敢出面了,孟生的产业眼看就要落到无赖的手里,这时,与孟生非亲非故的寡妇乔女却挺身而出,到官府告状,县官问:你是孟生什么人?乔女回答:“您管理一个县,凭的是个理,如果说的话没道理,就是至戚也有罪;如果说的有道理,就是路人的话也可以听。”县官很恼火,就把乔女轰了出去,乔女没有遇难而退,她到有地位的缙绅门上哭诉,终于替孤儿保住了财产。然后,乔女十几年如一日,任劳任怨抚养孤儿成人,还请老师教育孤儿,积累数百石粮食,和名门联姻,而把自己和亲生儿子一直当作孟家的用人和长工。读者可能要不解地问,一个寡妇,她为什么会到没有任何亲戚关系的男子坟上致哀,像亲生母亲一样抚养这个男子的遗孤,俨然是孟生遗孀,在行动上背叛了“不事二夫”的封建礼教呢?山东大学的研究聊斋的专家教授马瑞芳说得好:“封建淑女乔女有一定的叛逆色彩,她跟孟生的感情,实际上是精神恋爱,她用终生的辛劳拥抱理想云雾,报答孟生的知己之感,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是的,蒲松龄感叹“知己之感,许之以身,此烈男子之所为也,彼女子何知,而奇伟如是?”在浩如烟海的古代中国文学作品中,乔女是个外貌丑而心灵美的“这一个”文学形象。
马老师所说的“精神恋爱”,又叫“柏拉图式恋爱”。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看来,蒲松龄笔下的乔女对孟生的爱,就是这样的爱情。
虽然岁月荏苒,转眼就是几百年过去了,可乔女的形象却一点没有褪色。当这篇小说被改编成剧本搬上了银幕荧屏之后,乔女产生的影响就更大了。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还是那些面貌姣好的女子更容易受到人们的青睐和爱慕,她们找工作好找,求人情好求,买东西好买,借东西好借;她们一旦具备了某些方面的才艺,就更会成了富豪之家、大款门户追逐和选取的对象。贤淑的美女,像诗经里歌唱的,宜室宜家,那当然是锦上添花;可是,我们却经常在媒体上看到,好多的美女,凭借自己的优势,却在人生舞台上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她们凭借姿色谋钱财,有的把喜欢沾花惹草的官员拉下了水,让他们丢官坐牢;有的走进阴暗的地方干的是不光彩的勾当,优有时还传播疾病;她们喜欢上了钱财美食靓服宝车,不惜一切,铤而走险,或者以色行骗,火舌巧取豪夺,最后落了个身陷囹圄,甚至万劫不复。读读聊斋的乔女故事,她们也许会幡然醒悟,改恶从善。最起码用乔女做镜子一照,多多少少会生出一些羞耻和悔悟之心的。
《娇娜》中孔雪笠和《娇娜》的感情,也是这样的:喜欢娇娜,“观其容可以忘饥,听其声可以解颐。”虽无夫妻之缘,但是,“得此良友,时一谈宴,则‘色授神与’,尤胜于‘颠倒衣裳’矣。”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从杂耍艺人因为一句玩笑话丧命,看官府的草菅人命
——读《小人》
专家学者们研究《聊斋志异》,往往倾向于一些有代表性的篇目,对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进行深入探讨,因而研究成绩卓著,研究的论文发表后就好评如潮。其实,《聊斋志异》里一些很短的文章,看似只是叙述一两件奇事小事,没有什么大的研究价值,而仔细一想,那可就错了。比如《小人》这篇,写康熙年间有一个会法术的人了拿一个小盒子,盒子里藏着一个身长一尺多的小人。给他一文钱,他就开启盒子让小人出来,唱完一曲后再退回去。他到了掖县这个地方,地方官就让他把那个盒子带到官署,仔细审问小人从哪里来。这人起初不敢说,可是官长就长时间地审问他,他给问极了,才说盒子里的小人是他的同乡,还是一个正在读书的孩子,从学堂回来的路上,受到他的的迷惑,又吃下他喂的药,四肢渐渐地缩小,他于是携带小人,把小人当作游戏的工具了,官员听了非常生气,就下令用杖刑打死了这个玩把戏的人。
仔细想想,这应该是一起冤案。这个玩把戏的人,其实就是会玩魔术的民间艺人。他玩的魔术,也就跟后来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玩洋片子”是一样的娱乐样式。当有人看到他玩得很神奇,还能赚到钱的时候,可能就有人嫉妒红眼睛、了,就报告给官府;这官员笃定是个不学无术的家伙,对这件事情也不去认真查访,只会吹胡子瞪眼经地审问,也许审不出口供,用了一两样小小刑罚也未可知;而那个玩把戏的人一开始没有当回事,后来看官家不肯放过他,再加上刑罚很厉害,不容他不说出个所以然来,他就只好屈打成招了,编了瞎话说这盒子里的小人是自己的同乡,这样审讯的人就再进一步追问,是你的同乡,怎么会变成这样小的人呢,是不是你给了他什么药吃了,或者使用什么魔法了?他也就只好顺着人家的追问来回答,魔法他也许根本不知道,即使说自己是使用了魔法,人家也不相信;于是只好说是给了小人吃了什么药了!这样,他就被官家活活地打死了!
看看,这不是一桩冤案吗?官府草菅人命,将民间一人活活打死,可有谁曾经作过这样合乎逻辑的推想呢?

写了错字鬼都讨厌
——读《嘉平公子》
《聊斋志异》的《嘉平公子》篇,写一位书生到郡城赶考,与一个年轻貌美的姓温的姑娘一见钟情,但经过几次交往,竟发现姑娘是个女鬼,可书生已与她难舍难分了,考完试就把她带回家来。一天,温姑娘见丈夫留给仆人的一张便条上竟错字连篇:“椒”错为“菽”,“姜”错为“江”,“可恨”错成“可浪”。她气得提起笔来批了四句:“何事‘可浪’?‘花菽生江’。有婿如此,不如为娼!”意思是:什么叫做“可浪”?可恨的是你错把花椒写成“花菽”,把生姜写成了“生江”。嫁了你这样丢人的女婿,还不如去做妓女脸上有光!写罢立时找来公子,把条子扔给他愤愤地说:“我原以为你一肚子学问,哪知竟是个绣花枕头驴粪蛋,虚有其表外面光。我以貌取人难道不被天下人耻笑么?”说完就恩断义绝的隐身而去了。公子悔恨莫及,却看不懂批语,当然搞不清是因何得罪了心上人了,只得求他的仆人给他解释。
在现实平常生活中,平常人写错字的大有人在,即使写错,也没有多大关系;可你要是个教师,是个律师,是个爱为人题字的领导或者大师,你要是写错了字,那可就麻烦了。还有书刊上错的,借据上错的,商品尤其药品说明书上错了的,那不光是影响坏,还会铸成大错,甚至出人命的!
小说里写错字的书生,连鬼都讨厌他,尽管是虚构的故事,可它有教育意义;现实的人写错字,应当从中吸取教训。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海市”简,“山市”繁,聊斋笔法非一般
——读《山市》看蒲松龄写小说的“电影手法”
先看看同样记述和描写海市的两篇文章:
其一,(宋)沈括的《海市》:
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或曰:“蛟蜃之气所为”,疑不然也。欧阳文忠曾出使河朔,过高唐县,驿舍中夜有鬼神自空中过,车马人畜之声一一可辨,其说甚详,此不具纪。问本处父老,云:二十年前尝昼过县,亦历历见人物。土人亦谓之海市,与登州所见大略相类也。
译文:在登州的海面上,有时候云气笼罩,形状就像宫殿居室、台阁寺观、城墙垣堞、人物、车马、楼屋顶盖(冠冕、伞盖),都是一一清晰可见,这就叫做“海市”。有人说:“这是蛟龙吐气而形成的。”我认为不是这样的。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曾经出使黄河以北的河朔一带,路过高唐县,在馆驿里夜间听到有鬼神从天空中经过,车马人畜的声音,也是一一可以分辨出来。他描述得非常详细,这里不具体叙述了。我询问过当地的老人,他们说:“二十年前曾在白天路过这个县,也清清楚楚可以看见人与物。”当地人也称这种景象为“海市”。同登州所看见的情形大致上相同。
再看看(清)蒲松龄的《山市》: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译文: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上面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忽然刮起大风,尘土飞扬漫卷,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剩下一座高楼,直插云霄。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小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两相对比,沈括所记仅仅147字,分二层:以“我认为不是这样的”为转承,之前为第一层,介绍民间相传“是蛟龙吐气而形成的”海市;之后用“河朔高唐县”父老之言,印证当年欧阳修的见闻是真实,进一步证明和登州的海市一样。沈括的记述,是极其简单的。
而蒲松龄所写,用了314字。蒲松龄以文言写作,历来是惜墨如金的,而对这个奇特的自然现象,却用了这么多的文字来描述,说明他对“鬼市”是很重视、且充分显现了他作为小说家的才艺的。我们看他的文笔: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是开头,也是引子,强调的是这种奇特现象的稀罕,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这样的自然现象的出现,要在特定的天气,也就是需要有形成这个现象的独特的气候条件。此文的最后“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是结尾,则是用民间趣闻来印证海市的不虚。主要的文字在中间,简直就是“实地拍摄”,就是“现场报道”,里头还有“同期声”,有“淡入、淡出”电影手法的运用。当然,蒲松龄的时代还没有摄影设备,然而我们读到这些文字,就有这样的感觉:为了让读者相信所写情景的真实性,作者用“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来把读者带进了现场,用“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来传神地写出了在场的人对奇景的惊讶神态和相互讨论讲说的情景;写“孤塔耸起,高插青冥”是远景,写“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是把镜头摇近,而“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是鸟瞰,“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又是用比喻,用排比,用拉动,用夸张,虽然还是显得笼统的文字,但越来越吸引读者的眼球。风前风起风后的描写,截然不同。风前情况,上边说过了;风起,有迷幻色彩:“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风后,“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将“镜头”直接对准了一座高楼,“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读到此,读者仿佛已经置身画面中,和现场的人一起指楼而数说。“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则写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把楼上的虚景写得跟真实生活别无二致!“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是尾声,正像摄影中的淡出,把读者拉回到现实中,原来这样精彩的情景,都是虚幻的!
两相对比,“海市”简,“山市”繁,蒲松龄的“聊斋笔法”非同一般。记得在中学教高中的语文,中有李健吾《雨中登泰山》一文,其“移步换景”、“分层设色”、“声情并茂”的写作特点,可能就是收到了蒲松龄的影响。不过,李文很长,教师讲述,学生领会都比较费力;而蒲松龄此文,简短有趣,作为写景散文来教学,只要疏通了文字障碍,想来应该要好一些。事实上,读这样的文章,还能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真是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无助、无力的书生对弱女子的倾心支持
——读《窦氏》
我们以前读《窦氏》,往往只是局限于对遭到恶霸、淫贼、骗子南三复(在改编的电视剧里头,好像南三复也是受到“仕途”之念毒害的冤死鬼呢)欺辱致死的窦氏无尽的同情,对为非作歹、恶贯满盈的地主南三复的切齿痛恨,对最后南三复终于被“论死”而感到快慰。其实,我们应该仔细体恤作者写此篇的良苦用心,那就是,小说充分表达了一个无助、无力的书生对蒙冤受屈的弱女子舆论和实际的倾心支持。
小说写的是“晋阳世家”恶霸南三复外出时遇雨,到一户农家去避雨,这个村的人都知道南他是个地主“官人”。一个姓窦的农民小心翼翼地给他倒茶,招待他吃饭,南三复看到窦家有个端庄秀美的少女,顿时色心如炽,就打起了女孩的主意,有事没有事总往窦家跑,有一天,他趁着窦老头不在家时拉住女孩动手动脚,女孩“窦氏”坚决拒绝,理直气壮地说:“我虽然穷,我是要正正经经嫁人的,你凭什么仗势欺人?”(“奴虽贫,要嫁,何贵倨凌人也!”)那厚颜无耻的南三复立即花言巧语地骗她说:“你如果跟我相好,我肯定不娶别人。”(“倘获怜眷,定不他娶。”)窦氏就让南三复发誓,南三复就“指矢天日,以坚永约”,天真幼稚的窦氏受到南三复花言巧语的诱奸失身后,恳切地要求南三复快来迎娶,她只有一个最低微的要求:“要我”,大概做妾也情愿。(“桑中之约,不可长也。日在帡幪之下,倘肯赐以姻好,父母必以为荣,当无不谐。宜速为计!”)可是蛇蝎心肠的南三复已经玩腻了窦女,打算同富室的女儿结婚人财两得(改编后的情节就复杂多了)。没有多久,可怜的窦氏女生下一个儿子,窦氏的父亲拷打她,她把南三复的诺言告诉父亲,窦老头气愤至极,请人去责问南三复,南三复坚决不承认有这么回事,无耻嘴脸残酷地暴露无遗。窦女只好用儿子打动南三复,她抱着孩子找到南三复的门上,南三复连大门都不让进,窦氏哀求:“你就是不管我,难道也不管你的亲生儿子吗?”(“彼即不念我,宁不念儿耶?”)残无人性的南三复仍然告诉把门的:“戒勿内”(电视剧有门人将窦女手中南三复给她的信物“折扇”骗取的情节),窦氏在南家门前哭了半夜,凄惨地抱着儿子冻死在南家的门口(电视剧是暴雨)。
窦氏是封建时代千百万被凌辱的女性之一。她死了,贫穷的窦家上告连通官府的南三复,南以千金行贿得免,看来,窦女要冤沉海底了。怎么办?在现实的阳间,要想为窦氏复仇伸冤是没有可能的了,这位无助、无力的书生只好借助鬼神世界的法力来收拾南三复这个令人切齿的恶霸。作者让窦氏的鬼魂出现了,而窦氏的鬼魂两次报仇,第一次宣告失败,第二次胜利了。第一次,窦女的鬼魂让南三复新娶的富家女自缢,自己李代桃僵入南家,陈尸于床,窦翁用南三复开棺盗窃窦氏尸体告状,明明窦女的尸体光天化日之下摆在南家,官府却再受贿,帮南三复蒙混过关(这些情节在电视剧里也有较大的改编)。金钱第二次起作用,在这场以金钱和地位拼输赢的较量中,窦翁和窦氏鬼魂皆败下阵来。窦女的鬼魂学聪明了,她第二次冒充南三复又要娶的曹进士之女进入南家,却把姚孝廉之女的尸体放到南三复的床上,姚家“坐发冢见尸,论死”。同样是把女人的尸体摆到南三复床上,为什么官府前后处理不一样?原来,第二次的女尸是举人家的女儿!南三复被判罪,并非因为所谓“发冢见尸”,而是因为他居然敢像对待贫家女一样对待孝廉的女儿,让她“四体裸然”!
事实上,小说后边的这些情节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电视剧增加了好多新的情节);而社会上不管是哪朝哪代,类似贫家女孩遭到权势之家欺辱致死人命却冤沉海底等实例倒是多多。那么,蒲松龄作为一介书生,他对冤案是同情的,可是他无能为力。怎么办?就只有采取小说中的方法,赋予冤死的鬼魂以一种复仇的力量来惩罚坏人!
窦氏女只有变成鬼,才能清醒地看透南三复,冷静地面对负心人,才能变柔弱为刚强,变幼稚为成熟,变茕茕无助为法力无边(电影里是有道士襄助)。但是刚强、成熟和这种“法力”是谁给的?只有作者蒲松龄能给她。窦氏这位苦难少女复仇成功,一个在灾难中成熟,在失败中获得经验,被侮辱被损害的刚强少女形象矗立起来,我们从中体会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这在《连成》《婴宁》等篇中都有所体现。
《窦女》改编的上下集电视剧,那个道人在剧中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他在奉劝南三复的时候,说了四句偈言:“仕途乃迷途,几人不糊涂?待到清醒时。已踏黄泉路。”而影片中出现毛笔写的字条的时候,和《云翠仙》改编的电视剧犯了一样的读写错误的毛病,在第二句的“不”字上多了一点,这也许是书法家的“无错字”,但第三句的“踏”字,写成了“卦”字,那么。到底是画外音读错了,还是书法家写错了呢?就不得而知了;还有,当老管家和窦氏的老父来给他上酒送行之后,差官来宣读罪状说:“罪犯南三复,行迹诡秘,先逼死其妻金氏于新婚之夜,后又盗发姚氏之墓移尸其家,伤天害理,罪不容诛!验明正身,斩首示众!”那个扮演差官的年轻演员把“罪不容诛”的“诛”读成“特殊”的“殊”字,也不知道究竟是写错了,还是演员念错了。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讥讽嘲弄之至却又心驰神往之极
——读《仙人岛》
如果说《狐谐》嘲弄讥讽谩骂挖苦的是那些“半瓶子醋”的无聊文人,《仙人岛》要糟蹋的可就是有着较高水平的书生了。《仙人岛》写书生王勉被崔真人带入仙界,享受平生未见的珍肴美馔,欣赏了“烈足开胸,柔可荡魄”的仙乐,他见到云和夫人的美貌,便心乱如麻,手足无措,“初睹丽人,心情已动;闻乐之后,涉想犹劳。念已才调,自合芥拾青紫,富贵后何求弗得。”这个家伙,自己感觉凭着自己的才能,“芥拾青紫”——中举做官穿上官服佩戴“青紫”的印绶(汉制公侯紫绶,九卿青绶)简直就像捡起一粒草种子一样简单了;一旦大富大贵,什么得不到呢?当那自称是他的同学的崔仙人看穿了他的心思,在遣返他回人世的途中,王勉误落仙人岛,当他最初身坠水中,为少女明珰所救时,明珰央求他其日后适意,勿忘相救之恩,王勉满不在乎地回答:“我中原才子,偶遭狼狈,过此图身以报,何但不忘。”与绿云之父初次相见,即自我绍介云:“某非相欺,才名略可听闻。崔真人切切眷恋,招入天阙。自分功名反掌,以故不愿栖隐。”自吹自擂说他是有了非同寻常的才名,被崔真人招到仙乡,可他自以为拾取共鸣,易如反掌(又着实自吹一通),因此不愿意在仙乡逗留,才到了此地的,骄矜之色,溢于言表(却一点都不脸红)。但是,随着王勉一步步进入仙人岛,其“才名略可所闻”的外表也渐渐为芳云姐妹层层剥去。桓文若为他置酒洗尘,席间,客人请他作诗以示其才,王勉“慨然颂近体一首,顾盼自雄”(吟诗后还昂首四望,想一只骄傲的公鹅),其中二句是“一身剩有须眉在,不饮能令块磊消。”不想马上为芳云所抢白:“上句是孙行者离火云洞(被火所烧),下句是猪八戒过子母河(怀孕复堕胎)也。”这还仅仅是个开始。王勉接着朗诵他的《水鸟诗》:“潴头鸣格磔,……”,芳云马上为他续了下句:“狗腚响嘣吧。”(亏得这样的美女也能说出此类滑稽的低俗语,难怪蒲松龄在最后的“异史氏曰”中要感叹“彼妇之口,抑何其虐也!”)属对之工,令人喷饭。这时候,王勉“始有惭色”。桓复请其文艺(诗歌以外的文章,主要指八股制艺),王勉想世外之人必不知八股,复又洋洋洒洒地背诵起他的得意之作,但他每背一句,芳云姐妹即在旁边嘀咕不已,指摘王文的错误。待他诵到文宗(老师)的评语,有云:“字字痛切。”芳云马上借绿云之口讥诮:“宜删‘切’字。”盖去“切”字,则为“字字痛”,意指王文不通。王好不容易硬着头皮背完文章,又述宗师总评,有云:“羯鼓一挝,则万花齐落。”绿云马上又替芳云说道:“羯鼓当是四挝。”盖鼓声“扑通”,谐音为“不通”,“鼓声四挝”,是嘲讽王勉的文章“不通又不通”。向来目中无人的王勉,经芳云姐妹这么一阵讥讽,自觉无颜,不禁“神气沮丧,徒有汗淫(冷汗淋漓)”。事情至此,本已不堪,不料桓翁接着又出了条上联请大家属对(对对联):“王子身边,无有一点不似玉。”桓翁本意是欲安慰对方,说这个书生,周身都是美玉一样令人生爱;可他万万没偶遇想到王勉却因此而遭受了更大的折辱。久未逞能的绿云应声而答:“黾翁头上,再着半夕即成龟(王勉字黾翁,被活活地骂成了乌龟)。”至此,王勉才真正明白自己的鄙陋,只觉得“望洋堪羞”。然而他本性难移,闲来无事,辄复吟哦,芳云每不忍听,因劝曰:“从此不作诗,亦藏拙之一道也。”王听罢,不觉汗如雨下,从此不云诗事。
尽管打消了功名之念,但登徒子却色心尤炽。即使得到了芳云这样的神仙美眷,王勉还是想着要与最初搭救自己的明珰互通情款,但每为芳云所阻。他居然引用《孟子》中“庄暴见孟子”的一节来试图说服芳云顺从自己去占有明珰。“庄暴见孟子”这样写道:
“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译成白话就是:
“我(庄暴)朝见大王,大王和我谈论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
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错了!”
几天后,孟子在进见宣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子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
宣王脸色一变,不好意思地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清静典雅的音乐,只不过喜好当下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很不错了!在这件事上,现在的俗乐与古代的雅乐差不多。”
宣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
孟子说:“独自娱乐的快乐,和人一起娱乐的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宣王说:“不如与他人一起娱乐更快乐。”
孟子说:“和少数人一起娱乐的快乐,与和多数人一起娱乐的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宣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娱乐更快乐。”
看这个王勉是多么俗!得陇望蜀的心情是多么急切,可这好像也是旧时代文人的通病。人家谈的是喜好音乐与治理国家的关系问题,可他想的却是美色!
可是,王勉尽管得手了,和明珰“有了一腿”,却也因此吃尽了苦头,出尽洋相,在爱妻面前丢丑;但毕竟爱妻是仙人,还是原谅了他。小说是这样描写的:
一次王勉趁着芳云姐妹赴邻女之约的机会,“争引明珰,绸缪备至”,可是到了当晚,王勉即觉腹痛不已,发现“前阴尽肿”(要是今天的色鬼,一准以为沾染上性病了呢),无奈之余,他对芳云如实相告。为了给予惩戒,芳云故作无奈之语:“自作之殃,实无可以方略,既非痛痒,听之可矣。”这下可苦了王勉,一连数日,郁郁寡欢,芳云则故意不闻不问,“但凝视之,秋水盈盈,朗若曙星。”看见这样的眼神,王勉实在忍受不住,就讥讽芳云说:“卿所谓‘胸中正,则眸子瞭也'。”王勉引用孟子的话,本欲讥讽芳云袖手旁观之忍,不料聪明的芳云马上反唇相讥:“卿所谓‘胸中不正,则瞭子眸也’。”原来,山东方言俗称男性生殖器为“瞭子”,“没”的之“没”,俗读则为“眸”。王勉一听,不觉失笑。这时王勉才放下面子,哀求芳云为其疗治。芳云见对王勉的戏弄也差不多了,“乃探衣而咒:‘黄鸟黄鸟,无止乎楚。'” 虽然是一句谑言,但用谐音,非常有趣,就是说“不要再停留在这个地方了”,“楚”谐音“处”。王不觉大笑,“笑已而瘳”。此处,芳云对于儒家经典,信手拈来,即成闺中戏语,妙言解颐,亦谓极矣。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关于王勉和明珰偷情后阴茎肿胀的情节,作者可能是在受到《法苑珠林》一书所写后三国吴主孙皓往佛像头顶撒尿后遭到神佛惩处,阴茎肿胀的情节而写出的。《法苑珠林》记载:
“吴时于建邺后园平地,获金像一躯。讨其本缘,谓是周初育王所造,镇于江府也。何以知然,自秦汉魏未有佛法南达,何得有像埋瘗于地?孙皓得之,素未有信,不甚尊重,置于厕处令执屏筹。至四月八日。皓如戏曰,今是八日浴佛时。遂尿头上,寻即通肿阴处尤剧,痛楚号噭忍不可禁。太史占曰,犯大神圣所致。便遍祀神祇并无效应。宫内伎女素有信佛者,曰佛为大神,陛下前秽之,今急可请耶。皓信之。伏枕归依,忏谢尤恳,有顷便愈。遂以马车迎沙门僧会,入宫以香汤洗像,惭悔殷重,广修功德于建邺寺。隐痛渐愈也。”
吴主孙皓把挖出的佛像放置在厕所旁,让佛像抱着刮屎棍不说,还在浴佛节那天往佛头上撒尿。结果把佛惹怒了,降灾于他,奇偶啊他阴茎肿胀;后来在太史的解释和规劝之后,“改邪归正”,疾病才得以痊愈。王勉做了“错事”,遭到仙妻芳云的捉弄后,经芳云念了似诗非诗的两句咒语,才安然无事。
王勉破除了功名富贵、甘饫美色的诱惑,却无法忘怀家中的双亲。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他内心的那点功名之念还似有若无,蠢蠢欲动。仙人岛的众仙对王勉文才、人品,皆不以为然,惟独这点,却能对王勉特别体贴。所以,当王勉向芳云提出返乡的要求时,对方非但不以为忤,反而欣然随其同返故里。只是,一切都已注定,王勉的故里之旅不过是上天安排他涤除最后一点俗念而已。妻母的亡故,家庭的破落,儿子的不肖,让他体会不到半点家庭的温暖,他内心残余的一点争竞之心终于也如风散去。回家以后王勉足不出户,弃绝交通,惟侍奉严亲,与一二挚友延接盘桓而已。父亲逝世后,王便携芳去同归仙人岛,重新过起了神仙眷侣的逍遥生活。
通读全篇,可一发觉作者对王勉之类的讥讽嘲弄之至却又心驰神往之极,因为那幻想中的仙人岛也是蒲松龄心驰神往的洞天福地。知识向往归向往,小说也可以这样写,而现实生活中,却没有这样的好取处的。王勉和“王冕”读音相同,王冕,元代的诗人和画家,自幼嗜学,相传他自幼家贫,白天放牛,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暮乃返,忘其牛,间壁秦老怒挞之,已而复然。母愿听其所为,因往依僧寺,每晚坐佛膝上,映长明灯读书。后从会稽学者韩性学习,终成通儒。但屡应试不第,遂将举业文章付之一炬。行事异于常人,时戴高帽,身披绿蓑衣,足穿木齿屐 ,手提木制剑,引吭高歌,往返于市中。或骑黄牛,持《汉书》诵读,人以狂生视之。著作郎李孝光欲荐作府吏,冕宣称:“我有田可耕,有书可读,奈何朝夕抱案立于庭下,以供奴役之使!”遂下东吴,入淮楚,历览名山大川。游大都,老友秘书卿泰不华欲荐以官职,力辞不就,南回故乡。隐居会稽九里山,种梅千枝,筑茅庐三间,题为“梅花屋”,自号梅花屋主,以卖画为生,制小舟名之曰“浮萍轩”,放于鉴湖之阿,听其所止。又广栽梅竹,弹琴赋诗,饮酒长啸。朱元璋平定婺州,攻取越州,屯兵九里山,闻其名,物色得之,置幕府,授以谘议参军,未就。元惠宗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以兵请冕为官。冕以出家相拒,并扩室为白云寺。旋卒于兰亭天章寺。蒲松龄塑造《仙人岛》中的王勉的形象,是否与他钦佩历史上的王冕有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换句话说,作者自己也想做王冕或者王勉这样的人。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天地发威震慑人,小说情节怎领悟?
——读《地震》
《聊斋志异》中的记述,大多是借他人之口,而《地震》一文记载的一次大地震,则是作者的亲自见闻和感受: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体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侧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有邑人妇夜起溲溺,回则狼衔其子。妇急与狼争。狼一缓颊,妇夺儿出,携抱中,狼蹲不去。妇大号,邻人奔集,狼乃去。妇惊定作喜,指天画地,述狼衔儿状,己夺儿状。良久,忽悟一身未着寸缕,乃奔。此当与地震时男女两忘同一情状也。人之惶急无谋,一何可笑!”
蒲松龄记载的这次地震,发生于“康熙六年六月十七日”,即1668年7月25日。当时蒲松龄做客的“稷下”,即其表兄李笃之居住的临淄齐都镇,稷下学宫遗址就位于此。地震那天,他们表兄弟俩正在点着蜡烛喝酒呢,说明是在夜间。先听到的是地震时发生的音响让人“骇异”:“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接着写地震时的情景使人“相顾失色”:“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这是写房屋里边的情形;外边呢?“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体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侧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多么骇人啊:楼房到底又被震起来了;河水居然从河中喷射一丈多远;人在哭号,鸡犬吠叫;人被吓得怎样?“视街上,则男女裸体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这样的情景居然是“逾一时许始稍定”!这些是地震当天夜里的情形;地震骇人的程度之大,破坏的程度之强,在地震后得到的消息进一步得到证实:“后闻某处井倾侧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为了进一步印证地震的可怖和破坏,作者有记述了一个妇女和狼争抢小孩的传说。这个故事中当然是小说家惯用的手法,却逼真地刻画了遭灾的人们是怎样的可怜,不仅流离失所,连野兽都出来吃人了!至于作者写到男女“一身未着寸缕、地震时男女两忘”的情节,看似好笑,可是读者无论如何也小不出来了。
此次地震的震中就在今山东临沂最南端的郯城,正在临淄东南。后来测出这次地震为里氏8.5级,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广的地震之一,波及十余省,乃至朝鲜等地,死亡5万多人。郯城位于郯(城)庐(江)断裂带上,近千年来,此断裂带上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共17次,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记载的这一次最为严重,世所罕见。此次地震就连数百里外的孔圣人老家曲阜也是“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
郯城地震至今已340多年。2010年四川汶川等地地震一发,举世震惊,我家居住地的苏北鲁南接壤处的人们人心惶惶,谣诼四起,有人说,李四光当年测定的四个地震带已经震了三个,郯(城)庐(江)断裂带的地震是早晚之间的事情,真是叫人担忧!毛泽东当年说过:“与天地斗,其乐无穷”。此语虽雄豪,但亦多少有写狂妄无知之嫌。当年九亿人民在这话煽动下,放卫星,学大寨,大跃进,大炼钢铁,赶超英美,想来真的有些荒唐啊。最可痛心的是,这话使人忘记了自己是人,不知人之上还有天。天地发威震慑人,小说情节怎领悟?我想,不管是小说家的记载,还是近来发生在中华大地多次地震的现实,若能使人们学会谦卑,认识到自己的渺小软弱如虫蚁,瞬间即可被毁灭,让愚顽的人心里不再说没有天地没有神,那么遭灾死去的几十万人的生命就不是白白陨灭的了。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看人家这“小三”是怎样当的
——读
当代社会,有的女人自愿给人家做“二奶”,尽管遭到社会的鄙弃也不在乎,就连在校女大学生都上网表白要做有钱人的二奶三奶,丝毫不红脸,因为人家要么是高官要么是大款;有的女子喜好做人家的“小三”,这里除了经济上的依赖之外(倒贴的情形也不排除),也许还有感情饥渴的需求(往往是女贴给男)。现代版的二奶、小三、小四的故事,每日每时都会从我们的媒体上产生出来,因为我们的报刊网站广播电台电影电视制作者需要这方面的稿件素材,读者嗜好这方面的刺激。其实,现实生活中的这类故事,有的并不十分出彩,因为现代的这些个写手的能力水平毕竟有限,有好多根本就没有经历过正经的“二奶小三故事写作训练班”的专业培训,所以他们写出的文章,虽然也编造些离奇曲折的情节,但读者只能将就着去看,往往看过之后就后悔莫及砸唾沫,例如前不久上映的《 未了》,尽管还多少有些看点,但最终还是避免不了被口水差点淹死的命运。说来,还是老道、老辣的写手的作品有永久的魅力,例如曹雪芹的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施耐庵的水浒传里的情爱文字,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特别是潘金莲和西门庆这一对男女的酸事,还给我们的兰陵笑笑生捡了个大便宜,写了部千古奇书金瓶梅,而金瓶梅呢,又衍生出了影视、评书、鼓子词等作品,受到观众的热爱。其实,还有一个道行更为了不起的写手,他的作品别看都是一些个小短篇,但因为他是用纯粹的文言写的,包容量就更为可观;又因为他是修炼多年的文章圣手,惯让花妖鬼魅狐狸精现身说爱,所以他的爱情小说更为迷人,他就是人所共知的蒲松龄,他的一部聊斋志异,里头那么多的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给我们的影视工作人员提供了几十个电视剧电影的制作题材。别看“几十个”这么简单的字眼,按理说,作品能被改编得那么多搬上银幕荧屏的,全世界的吉尼斯排行第一恐怕非他老蒲莫属呢!而其他作者的作品虽然也有不少能被改编几十集上百集,往往看着看着就让腻歪了,可聊斋志异改编的作品,基本上没有使人打盹的。现在。我们来看看蒲松龄笔下一个典型的“第三者”也就是“小三”的精短故事:
河南开封府一个落魄书生邓成德,沦落在山东做写手,住在一间破庙里,靠为人家抄写户口本为生。年关将到,大家都忙着准备年货,却有个少妇一连几天一大早来庙中烧香拜佛。穷书生想好事就有意跟她搭讪说:“寺庙里又没有人,你不如就住这里,免得天天奔波”。少妇微微一笑,说:“你不是人难道是鬼吗?”少妇这态度十分暧昧,邓某听了,胆子就大了,上去动手动脚。结果,两人一拍即合,省却了恋爱过程,直奔主题。这个来历不明的少妇就是“小三”房文淑,她觉得跟这个穷酸在一起太收委屈,就给邓某出主意说,几十里外的一个小村庄有人请代课老师,邓某可以去那里应聘,然后以家眷的名义把她接过去,两人就可以做长久夫妻了。(“去此三十里某村,有六七童子延师未就。君往访李前川,可以得之。托言携有家室,令别给一舍,妾便为君执炊,此长策也。”)当邓某得知房文淑单身,寄居舅家,就按照她的安排去做,果然成功。于是,一对野鸳鸯光明正大地生活在一起了。
几年之后,房文淑生了个儿子,邓某十分高兴,给孩子起名叫“兖生”。因为他已经老大不小,家里的正妻又没有给他生下一男半女。而房文淑却不太开心了,她说:“伪配终难作真。妾将辞君而去,又生此累人物何为!”意思是两人你情我爱就行了,有个孩子真的是累人累物。邓就惊异地说:“我正想倘若我命好,挣下点钱。和你一块逃回老家,怎么说这种话?”可小三房文淑忙笑着说:“多谢,多谢!我可不会献媚谄笑,去仰大婆子的鼻息!给人作奶妈,让孩子难堪。”邓就忙替家里的妻子辩白不妒嫉,文淑默然无语。一个多月后,邓生辞馆,计划和李前川的儿子一同外出经商,告诉文淑说:“我想,指望做塾师度日,难有宽裕的时候。不如学着做点买卖,倒还有赚些钱返回老家的希望。”文淑也不说话。就在孩子出生后不久,那一夜,忽然抱着孩子起来,邓生忙问:“干什么?”文淑说:“我要走了!”邓生急急起床,刚要追问,但门没开,文淑却无影无踪了。。
在家中苦苦等待丈夫在外面赚钱回来的邓妻娄氏,望穿秋水,却杳无音信。有人传言邓生已死,娄氏的哥哥因为娄氏并无子女,便劝妹子改嫁。娄氏不同意,和哥哥约下再等三年,每天靠纺线织布来维持生活。
一天,天黑后,娄氏出去关大门,一个少妇忽然从门外挤进来,怀中抱着一个婴儿,说:“从娘家回来。正好天黑了。知道姐姐一个人住,所以来借宿一晚。”娄氏便让她进屋。到房中仔细一看,是一个二十来岁的美人。娄氏便高兴地和她同床而睡,两人一块逗弄着婴儿。娄氏见婴儿自得像瓠瓜一样,十分可爱,伤感地说:“我怎么就没有这么个东西!”少妇便说:“我正嫌他累人。就把他过继给姐姐作儿子,怎么样?”娄氏说:“别说娘子不舍得,就是舍得,我也没有奶水养活他啊!”
这小小难题,当然难不倒神通广大的房文淑。她送给邓妻一包药,说喝下之后就有奶水了。第二天,邓妻醒过来,发现房文淑已经离开了,十分惊骇。她把房文淑留下来的药喝掉,果然就有乳汁了。只是邓妻一个中老年妇女,不但要养活自己,还要养一个婴儿,日子过得很不容易。
孩子跟着别人受苦,房文淑心里当然就不好受了。后来她去弄了十几两银子,送给邓妻,让她安心抚养孩子。几年后,邓做生意赚了些钱从外面回来,问起这小孩的来历,邓才知道原来这是他自己的骨肉。(又三年邓贾有赢余,治装归。方共慰藉,睹儿问谁氏子。妻告以故,问:“何名?”曰:“渠母呼之兖生。”邓惊曰:“此真吾子也!”)忙问少妇带着孩子来的时间,正是他和文淑分别的那晚。邓生便向妻子讲了和房文淑的悲欢离合,两人因终有一子,倍觉欣慰。邓还希望和房文淑有缘相会,这样人又老、钱又少的男人当然希望左拥右抱,还有银钱花呢;可是房文淑却再也没有出现。
回思一下,房文淑这个小三还真的不错:因为生理的需要(其他原因作品没有说,我们不好妄加猜测,只能说她是想找个性伴侣),和邓生往来,可她一不图钱财,二不要名分,见到男的知识当个抄写员实在没出息也赚不到钱,就给他出主意叫他去做教书先生;过了几年琴瑟谐和的美日子后,可能是学生都“毕业”了,也可能是被人家解聘了,邓“解馆”后打算出去做生意,对房文淑说自己指望做塾师度日,难有宽裕的时候;不如学着做点买卖,倒还有赚些钱返回老家的希望。女子听了二话不说,当夜就抱着孩子走掉了。然而讲义气、有才智的房文淑没有像现代的小三那样跟老邓吵骂一场恩断义绝,而是巧妙地和大娘主动接触,让她有了“螟蛉“之子,还想方设法给大娘“催奶”(此药方恐怕已经失传,因为能让几乎绝经的老妇立马有奶水的药物,不是猪蹄之类的下奶之物所能相比的),后又送钱来接济娘儿俩的生活,直到老邓回府。多么难得的人儿啊!今天,我们经常读到看到一些“二奶”“小三”和男的恩断义绝之后,纷纷拿出杀手锏,将男人整得人不人鬼不鬼的,真的有些过分了。要么你当初就不要跟人家黏糊,要么,你就一张纸掀过去,你办局面弄得那样僵,或者弄得不可收拾,你自己也没有面子啊!笃定老蒲笔下的《房文淑》,也许就不会那样做了。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阉人”的美事
——读《巧娘》
二卷的《巧娘》篇,写的是一个“阉人”得到了娇妻美妾的故事。书生傅廉——一名遭到世人白眼的“天阉”小伙,逃学途中遇到了一个狐女托他带信,然后遭遇了女鬼示爱,但是,当女鬼为他安排好了床铺,想和他成其好事的时候,却发现这小伙是个“银样蜡枪头”:
女暗中以纤手探入,轻捻胫股,生伪寐若不觉知。又未几启衾入,摇生,迄不动,女便下探隐处。乃停手怅然,悄悄出衾去,俄闻哭声。生惶愧无以自容,恨天公之缺陷而已。女呼婢篝灯。婢见啼痕,惊问所苦。女摇首曰:“我叹吾命耳。”婢立榻前,耽望颜色。女曰:“可唤郎醒,遣放去。”生闻之,倍益惭怍……
接下来幸运的傅生得到了孤母调治(当然是因为得知他为自己寄信了),先天丑疾痊愈,先和狐女得谐鱼水之欢,后鬼女也知道了“庐山真面目”,暗通款曲,虽有怨愤,也只得藏在心里。等到狐母规劝返家,先娶来狐女,复眷恋鬼女,终于寻到坟地,破墓得之,见到与鬼女所生之子已经数月矣!
笔者揣想,这个小伙之所以天阉,恐怕与他的父亲年纪太大了有关。尽管古籍中不厌其烦地渲染说老夫与少妻生子聪颖,尤其是相传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比他妈妈大了几十岁,生的儿子还成了圣人,但是笔者却认为,傅生是老父60多岁所生,试想已经过了花甲之年的人,生下的儿子,就像那梢头结的瓜纽,霜降秀的稻穗,虽然成型,也只是小瓜瘪子!所以傅家之子,生为天阉,不足为奇。然而小伙却因为乐于助人,竟然否极泰来,拥有双美,结果鬼女所生之子还中了秀才,结局十分美满。
狐女三娘,偶遇傅生,求他捎信,赖老妈施法而得佳婿,虽为狐女,命运真好。
鬼女巧娘,时乖运蹇,生时所嫁夫婿,居然天阉;郁郁而死后,做鬼所遇,仍然为天阉之男!命真不济!两次难堪,就是鬼也难以忍受!所好她凭着一颗善心,收留狐狸母女居处,终得好报。
掩卷而思,那傅生虽然结果圆满,却并不值得欣羡。你看他刚刚长了本事,有了本钱,就“得陇望蜀”;归家告诉二老欲娶狐女遭老父阻挡嗤笑,居然“退而技痒,不安其分,辄私婢,渐至白昼宣淫,意欲骇闻翁媪”,这不成了十足的公猪公牛了吗?然这个形象的塑造也有他积极的一面,就是傅生开始的性无能,也可能是没有受到性启蒙、性教育、行引导所致;狐母摸到他私处“然幸有根蒂,犹可为力”,经过服用黑药丸后“触手盈握”,说明傅生的阴茎可能就是因为长期处在缺乏刺激的环境中所致。狐母的药丸也许是作者的虚拟,其作用也有夸张的成分;而真正是傅生恢复男孩子性本能的,鬼女、狐母的触摸刺激和狐女与他过的鱼水谐和的性生活,才其到了真正的作用。
而鬼女的形象性情,却有值得赞许处。怀恨死后,善待狐狸母女;遭遇傅生,大胆邀寝探索;得知傅生阉人,虽也含泪伤心,却叫婢女让傅离开;得知傅生先为狐女所得,虽有怨愤,也隐忍之;尤其性情诙谐,语言幽默,更令人称奇:
当狐女归来,向傅生行礼,妈妈让她和傅生相呼以兄妹,巧娘笑曰:“姊妹亦可。”这是讥笑傅生是阉人;大伙并出堂中,团坐置饮。饮次,巧娘戏问:“寺人亦动心佳丽否?”——你是个没用处的阉人,也对美女眼馋心动吗?生曰:“跛者不忘履,盲者不忘视。”——傅生也很诙谐,说自己像跛脚的人不忘鞋子,眼睛不行还没有忘记看东西那样。于是“相与粲然”。巧娘因为担心三娘劳顿,就让人早点安排她休息。狐母却使眼色给自己的女儿,让她和傅生一起睡,狐女害羞得了不得,可老婆子也很诙谐,竟然对女儿说:“看他外表像个男人,其实跟女人差不了多少呢!孩子你怕什么呢?”当然这里狐婆子说了瞎话儿,但要知道她这是顺着巧娘的话茬儿说下来,是不留痕迹地编出这瞎话而哄了巧娘的。下边这节文字也很有趣:
一日华氏母子将他往,复闭生室中。生闷气,绕室隔扉呼巧娘;巧娘命婢历试数钥,乃得启。生附耳请间,巧娘遣婢去,生挽就寝榻,偎向之,女戏掬脐下,曰:“惜可儿此处阙然。”语未竟,触手盈握。惊曰:“何前之渺渺,而遽累然!”生笑曰:“前羞见客,故缩,今以诮谤难堪,聊作蛙怒耳。”遂相绸缪。
巧娘开始还不知道傅生已经痊愈,在傅生呼唤下,好不容易找到钥匙开了门,其用意无非是陪傅生驱遣寂寞罢了,她一边朝傅生私处摸去,一遍惋惜说:“可惜宝贝你这地方不顶用呢!”话犹未了,摸到傅生的阳物有满把粗大的时候,才大惊说:“为什么以前那么小的玩意,这么快就长大了呢?”少女大胆、泼辣、天真的性情全都显现出来了。那个得一望二的傅生才说,先前怕人,才缩小的;现在被责怪毁谤极了,才发怒吓人的!多么生动传神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
圣人曰:“食色,性也。”不管是高楼小姐,还是民间村姑,到了青春期,都要怀春起来。可是在封建礼教盛行的时代,人的本性受到压抑,有几人能大胆表述自己的真性情,笃定会被斥为大逆不道。于是作者只有借助写鬼写狐,来寄托真性情了。《聊斋》中多数爱情篇章都是采取此法。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一对幸运的女道士
——读《陈云栖》
读了《陈云栖》,发觉它和陈妙常的故事异曲同工,都写的道姑和秀才的遭际和爱情。
我们先来看看陈妙常的故事。相传南宋时有个书生叫潘必正,他的老爸还在做官的时候,曾给他和陈某之女娇莲订婚,以后两方消息隔绝。金国十六年,娇莲因父早死,又遭金兵南侵之乱,不得已入金陵城外女贞观为女道士,改名陈妙常。这时,潘必正已是举人,赴京会试落第,羞于回家,就寄居在他姑母主持的女贞观里,因此得和妙常见面,互相爱慕。事情被观主发觉以后,立逼着潘必正往京都赶考,企图把他们二人隔离开。等潘走后,陈妙常催船追到江心送别,赠物订盟,忍泪而别。
后来潘必正考中了进士,荣归故里,才知道他的父亲曾经代他订过婚,原来就是自己的意中人陈妙常,于是迎娶过门,结成夫妇。
这个皆大欢喜的爱情故事,曾经被改编成为多种地方戏曲。关于这个故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人物变成了潘法成与陈妙常以及县令张于湖(有人考证就是词人张孝祥)之间的一段风流韵事,也可以说是结局最为完满的三角恋爱。大家只要到网上百度一下就清楚了。
这里主要是谈《陈云栖》。笔者在网上读到网友谈聊斋志异的文字,涉及蒲松龄在书中对性的描写,认为是五花八门,离奇古怪,各尽其妙。在提到《陈云栖》时,说这一篇是写“尼姑轮奸浪荡子的”。对此,笔者不干苟同。因为《陈云栖》中的女主角不是个轻浮的女子,她有三个道友,其中两个叫云深、云栋的,“从恶少去”,就是跟随乡间流氓走了,命运可想而知;但陈云栖和另一个道姑盛云眠是正派人,陈云栖终以自己“举世无双”的美貌与秀才真毓生结成夫妻,达到幸福美满的人生目的,再现了当年陈妙常与潘生的传奇故事。她还把知己盛云眠也介绍给自己的丈夫,让盛云眠也有一个衣食有着落的生活,有一个安定的家。陈云栖不但美丽,而且乐于助人,她是一个善良的好女人。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还有人批评蒲松龄在聊斋里尽是编造这些一男占双美的故事,多是寒酸秀才的歪想。殊不知这是拿今天的眼光来看古人。早在孟子的时代,那个到坟地里找酒饭的齐人,不是也有着一妻一妾吗?因为在古代,妻外有妾甚至三妻四妾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真毓生娶了陈云栖,再娶盛云眠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我们还是谈正题:小说写陈云栖在结婚前东奔西走,苦苦挣扎,生活逼得她象一只在江河里漂荡的小舟。她无父无母,无依无靠,任凭风吹雨打,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她第一次见到臧夫人时,悲苦地再三拜托,请求夫人转告潘生,希望潘生前来救助她。她语言辛酸,表情惨淡,饱含凄楚。
当盛云眠知道陈云栖结婚了,她衷心地祝福。她说:“分别后很想念你,远远地赶到栖鹳观,听说你己依附舅舅家了。所以,特意要去黄冈探望你,没想到你已经和意中人相聚了。而今,你如仙女一般,只剩下我这个流浪女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了结。”(“久切悬念。远至栖鹤观。则闻依京舅矣。故将诣黄冈,一奉探耳。竟不知意中人已得相聚。今视之如仙,剩此漂泊人,不知何时已矣!”说得很凄凉,很痛苦。后来,当陈云栖把她介绍给自己的丈夫,让她也有一个衣食有着落的生活,有一个安定的家新婚时,盛云眠对丈夫说:“妾所以要嫁丈夫,不是耐不了寂寞,而是单身女道士,如青楼的烟花女一样,要接人待物,让人羞愧,不堪忍受。借此机会,挂籍在您的户头上,我可以名正言顺地替您侍奉母亲,替您做好家庭总管。至于房事的欢乐,请别和妾探讨了。”(“妾所以乐得良人者,非不能甘岑寂也;诚以闺阁之身,腆然酬应如勾栏,所不堪耳。借此一度,挂名君籍,当为君奉事老母,作内纪纲,若房闱之乐,请别与人探讨之。”)结婚三天后,盛云眠居然抱着被子,住到婆婆屋里去了。婆婆赶她也不走。陈云栖只有在晚上早早来到婆婆屋里,占了她的床铺,叫她没有办法睡觉了,她才和丈夫住到一起去!多么有趣的家庭戏!(三日后,幞被从母,遣之不去。女早诣母所,占其床寝,不得已,乃从生去。苦难艰辛的日子,让女道士们对生存的要求降得很低很低,她们对生活,淡得象一杯白开水,无滋无味。她们没有任何苛求,也没有什么奢望。故事折射出当时社会底层,另一幅真实的画面——女道士含辛茹苦的凄凉。

楼主:杨增强

字数:188878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2-01-17 04:15:00

更新时间:2021-03-05 21:24:41

评论数:20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