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闲读《聊斋》札记系列

闲读《聊斋》札记系列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性药害人
——读《药僧》
近几年,不少广播电台电视台都在夜间零点之后播送一些诊病卖药的节目,其中有不少节目看的是性病,卖的是性药。一些报刊也开辟了类似的栏目,刊登类似的文章。还有的医院自己编辑的印刷品,在大街小巷农贸市场电影院旁不失时机地散发,散布的也大多是疗治性病推销性药的内容。笔者去年在北京、上海的好几个地方都收到这样的印刷品;现在居住的小城,也有这样的印刷品。我的书桌旁就有这样的小报、小刊物一小摞,当然我是不会相信那上边的内容的,我只是个小小收藏家,对上边刊登的事例以及小笑话和小故事很感兴趣。这不,对照上边的内容,再看看聊斋里的故事和周围的现实,我就哑然失笑了:几百年前蒲松龄写过的故事,现在每时每日还在世界各地上演呢!连老外研制的性药不是都源源不断地畅销到神州大地来了吗?炎黄子孙的男子汉的阳物到底长大了多少呢?我不得而知。我就知道聊斋里那个故事中,那个不知好歹的家伙吃了性药,出了洋相。不过他比《金瓶梅》里的西门庆稍微幸运些,没有像西门大官人那像死在女人身下(小说里胡僧的性药很是了得)。
聊斋志异卷九《药僧》篇,就写的是一个贪吃游方僧人的性药出丑丢人的故事。这是个离奇的故事,写济宁有一个人偶尔走道一个寺庙外,看到一个游僧坐在太阳下捉虱子,杖上挂着葫芦,像是个卖药的。于是他开玩笑问道:“和尚,卖不卖春药?”游僧说:“卖呀,我的春药好得很,可以使人的那话儿弱的变强,小的变大,并且立竿见影。”这人一听效果这么好,就要买一颗试试。和尚拿出一颗像黄米大小的春药丸子让那人吞服,仅半盏茶的功夫,那人觉得下体暴长,用手试探,好像比原来长大了三倍,他想,这么好的效果,真是难得,再长大点更好。于是待和尚上厕所时,他偷偷从和尚的药囊里抓了两三颗塞进嘴里吞了。结果马上感觉皮肤就像要绽裂一样,混身抽搐,痛苦不堪,而且下体迅速增长。这人吓坏了,但又没办法控制自己的这种变化。幸好这时和尚撒尿回来了,见他这个样子,马上明白了,对他说:“你一定是偷吃了我的春药吧?”边说边从药囊里取出一粒急救药让他吞下,这才缓过气来。解开裤子一看,妈呀,下体几乎与腿一样长了,看起来就像是长了三只脚,身体都站不直了,回家连父母都认不出是他了。从此成为了残废人,天天睡在大街上以乞讨为生。
二卷的《巧娘》篇,也写一名遭到世人白眼的“天阉”小伙书生傅廉,得到了狐母调治(是因为他为狐母寄信有功),先天丑疾得意痊愈,也是靠了一粒神奇的丸药。不过傅生不像《药僧》里的那个家伙贪心不足,结果还得到一狐一鬼的恋爱,真是艳福不浅。
见到网友撰文说,乱吃性药害人不浅。现在伟哥满天打广告,各种制药厂发现现在的人温饱思淫逸,于是大量生产这类药,名字越取越酷毙,效力越吹越劲暴,“金枪”、“银炮”、“擎天”、“大力”……让人心旌摇荡,蠢蠢欲试。其实不要去试,都是窃取人家美国辉瑞公司的科研成果,在药品里加入了“万艾可”的主要成分:“西力士”和“西地那菲”。这两种成分本来是治疗心血管类病的,主要作用是扩张血管,引起的勃起现象只是它的副作用,现在可好,把副作用当做主要功效了,想来可真是天大的讽刺。
在我国古代,炼药的主要是道士。道士炼的药按功能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丹,一类是内丹。外丹主要是炼黄白术,也就是所谓的“点石成金”。内丹主要炼服用药,也就是炼所谓长生不老的仙丹。而房中术是内丹修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房中丹就是为了配合房中术修炼而刻意炼制的一种丹药,《药僧》里的“房中丹”就是这类东西。这种丹药吃了真有像《药僧》中那个游方僧人所说的那种效果吗?未必。没有效果吗?也不对,绝对有一定的效果。当然,那时不可能是加入了“西力士”和“西地那菲”。房中丹的炼制在当时并没有统一的制造标准,也没有药检局和技监局颁发行业标准。炼丹师根据自己的师承不同,配方也不一样。但是主要成分是铅和汞是无疑的。炼丹师常用银、铅、朱砂、汞混合在一起加上硫磺和其它一些莫名其妙的矿物炼制,他们的理论依据主要是为了应对阴阳八卦。炼丹师认为“硫磺为太阳之精,水银为太阴之精”,又“银、铅、朱砂、汞”为四象,据说这四种东西的性质是这么解释的:铅黑色属阴,为玄武,属北方。银呈白色为白虎,属西方,朱砂红色为朱雀,属东方,汞为青龙属南方。他们就这么简单地找到理论依据了,混在一起炼他个九九八十一天。然后把烧结的粉状(或块状可以捣碎成粉状)物质渗入一些提神宜气滋补的中药,再加入所谓的“药引子”就成丹药了。这种烧结遗留物质大多是氧化汞类和氧化铅类物质,是对人体有大害的。根据用途不同渗入不同的中药和“药引子”,如是春药类的“药引子”可能是动物的睾丸阴茎,最令人发指的可能是少女初次经血(现在港台还有人相信和取用)。铅和汞能使人毛细血管充血,加上其它药物的疗效,吃了后当然能让人感觉到体轻气爽,好像年轻了许多似的,平时性功能不佳者,也感觉到效果显著,所以从心理上认可这种丹药。但却不知道这种东西是一种慢性毒药,长期服用会使人铅中毒和汞中毒。如果没有效果,为什么几千年来一直有人炼也有人服用呢?而且中外都不泛帝王将相名士贵人,其中奥妙就在这里。这种丹药一般呈红色,因为氧化汞为红色,也有可能呈黄色如《药僧》中的房中丹,因为氧化铅呈黄色。把药丸调配好后做成丸状,或红或黄,经打磨后还发出金属光泽,因为铅的氧化物可以经打磨呈现出金属光泽,煞是好看。这样的富丽堂皇光芒四射的药丸,又在炼丹师故弄玄虚的情况下,当时的帝王将相能抵御它的诱惑吗?但是吃了必死。古代帝王们除了长生不老,希望永远当皇帝的心愿外,享乐意识也颇强烈,对女色的追求尤其如此。在服食所谓“不老药”仙丹的同时,还遍寻“壮阳药”,欲幸遍后宫美色。可以说,中国古代帝王个个喜欢服食春药,400多位皇帝平均年龄不到40岁,大多在三四十岁的青壮年就死掉了,死因多多。但不少与过量服食性药有直接的关系,有的依赖嗜食成瘾,一天不吃饭可以,一天不服性药却睡不着觉。
【附】《药僧》原文:
“济宁某偶于野寺外,见一游僧向阳扪虱,杖挂葫芦,似卖药者。因戏曰:“和尚亦卖房中丹否?”僧曰:“有。弱者可强,微者可巨,立刻见效,不俟经宿。”某喜求之。僧解衲角,出药一丸如黍大,令吞之。约半炊时,下部暴长;逾刻自扪,增于旧者三之一。心犹未足,窥僧起遗,窃解衲,拈二三丸并吞之。俄觉肤若裂,筋若抽,项缩腰橐,而阴长不已。大惧,无法。僧返见其状,惊曰:“子必窃吾药矣!”急与一丸,始觉休止。解衣自视,则几与两股鼎足而三矣。缩颈蹒跚而归。父母皆不能识。从此为废物,日卧街上,多见之者。”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庸医也出名
——读《医术》
笔者居住的小城,经常见到人们围攻医院,殴打医生的惊险场景,有时被打的往往是“名医”。多年前在乡间,见到一名年轻医生,据说是某某医学院毕业,可他是文革中推荐的工农兵学员。那次把病人治死后,被病人家属差点打死。这些医生大都是不学无术的庸医。
庸医害人,是屡见不鲜的;但是庸医运气却不差。。
《聊斋志异》的《医术》篇就讽刺了张氏、韩氏两名不学无术,仅凭偶然治病成功而成名的庸医。
那个姓张的,自己本身就有咳喘病,可是青州太守生病,让沂地县令寻找医生前去医治,村里就推举了张,张虽然自知无能,也只得硬着头皮前往,途中咳喘不止,又口渴难耐,喝了山民家洗菜的脏水,自己的咳喘居然奇迹般痊愈了;到了州衙,无奈之下,他如法炮制,用洗野菜水给太守治病,居然也痊愈了!于是姓张的得到了太守的赏赐,回家名声大振,成了当地的“名医”。他还用治疗疟疾的药给伤寒病患者治疗,居然歪打正着也治好了!后来,张医生名声更加大噪,也发家致富了。
那个姓韩的医生更是混账,人家叫他治疗小孩的伤寒症,他实在没招了,吓得一身汗,居然拿从自己身上搓下了灰垢团儿给病人服用,骗了酒饭,睡觉的时候,听到敲门声,以为病人给他治死了,吓得爬墙头跑掉,被病人家追赶好几里,追回才知道,病人服“药 ”后居然汗出痊愈了!他这才放下心来安然赴宴,还得到了主家的馈赠!
传统相声小品和民间故事里,都有庸医的故事。
《聊斋》作者记述庸医故事,是在告诉读者,在生病延医的时候务必谨慎,千万要记住,那些名医往往就是庸医,不可轻信。
但是《聊斋志异》里也写了不少名副其实的好医生。例如《丐仙》、《二班》、《毛大福》、《太医》四篇的主人公分别是高玉成(针灸医师)、殷元礼(针灸医师)、毛大福(疡医)、太医。这四个人都是高明的医师,特别是高玉成,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作者描写他“不择贫富辄医之”――不仅把“脓血狼藉、臭不可近”的乞丐带回家长时间精心疗治,而且管吃管喝,馈以酒肉。今天那些给病人开刀把手术刀、纱布缝进病人腹腔,发错药水把病人治死一味讨要红包,病人交不起押金不愿收治的医生们,读了蒲松龄笔下的庸医和好医生故事,不知有何感想呢?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凡寄生虫都可怖
——读《酒虫》
上世纪农村缺医少药,卫生条件也差,粪便管理不当,大田里也有寄生虫卵,比江南的血吸虫还普遍。大人小孩,沾染虫卵,身体里有寄生虫的很多。笔者曾经见到,国家那年免费让老百姓服用驱虫药,有的人就随大便拉出了成团的蛔虫,你想那要有多少虫卵被吃进肚子被孵化被养成成虫啊,现在想来还感到极其恶心。今天的学生在生物课上学到蛔虫,不好见到实物,有条件的也只能在医院的标本瓶子里看到。可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常看到小孩直接呕吐出蛔虫,那说明肚子里的蛔虫已经太多了。其次就是蛲虫,像韩寒写的学校公厕里,就可以见到人们随大便排出的蛲虫。至于绦虫,就很少见到了,因为绦虫是寄生后长得很大,不便排出。
读《聊斋志异》的《酒虫》篇,使我想到了蛔虫。这《酒虫》篇说的是长山刘氏,身体肥胖好喝酒,“每独酌辄尽一瓮”,酒量超常。他家靠城郭的三百亩多亩地,年年都拿出一半种黍子,因为家里豪富,不会因为酒量大好喝酒而影响家庭经济。一个西域和尚见了他,说他“身有异疾”。下边就是他和和尚的一段有趣的对话:
刘答言:“无。”僧曰:“君饮尝不醉否?”曰:“有之。”曰:“此酒虫也。”刘愕然,便求医疗。曰:“易耳。”问:“需何药?”俱言不需。
和尚只是命令他“于日中俯卧”,拴住他的手足,然后距离人的头半尺多放好酒一坛。过了一会儿他燥渴了,等他极其想喝酒,恰好“酒香入鼻,馋火上炽,而苦不得饮。”忽觉咽喉中奇痒,“哇”地一声,有物吐出,直接掉在酒中。解了捆绑他的绳子一看,“赤肉长二寸许,蠕动如游鱼,口眼悉备。”刘大惊,连连感谢和尚,还赠给和尚金钱,和尚不要,只是向他要了那呕吐的虫子。刘问:“将何用?”和尚说:“此酒之精,瓮中贮水,入虫搅之,即成佳酿。”刘让人试了一下,果然像和尚说的那样,得到了一坛子好酒。可是刘从那以后厌恶酒就像厌恶仇人一样。后来身体渐渐消瘦,家境也一天天贫穷了,后来连饭都吃不上了。
笔者认为,这“酒虫”应该就是蛔虫。和尚那样做,应该是玩的故意迷惑人的把戏。这一点,蒲松龄借“异史氏”评论的方式说:“日尽一石,无损其富;不饮一斗,适以益贫。岂饮啄固有数乎哉?或言:‘虫是刘之福,非刘之病,僧愚之以成其术。’然欤否欤?”就是说,姓刘的一天和很多的酒,却丝毫不影响他是个富翁;可后来不喝酒了,却变成穷人了。难道是贫富是命吗?有人说,酒虫是刘的福气,不是他的毛病,和尚的把戏是魔术呢。对呢错呢?不得而知。
笔者认为,蒲松龄记述这个故事,其实是无意地把旧时代缺医少药的情形记载下来了。不信,从任何一个角度去理解,也没有让人信服的答案的。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聊斋 的话题太多了,要慢慢去琢磨去写。今天读的一篇,铸雪斋钞本还没有呢。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艾的功用
——读《太医》等
家乡苏北一带有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佩香囊的古老民俗。家乡的民谚说:“清明不插柳,死了变成大黄狗;端午不戴艾,死后变成老妖怪”。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戴艾作为过节的重要内容之一。艾,又名家艾、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老叶可制成绒,供针灸用。艾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艾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可见,古人端午插艾是有一定防病驱邪作用的。每到端午节这一天,人们洒扫庭院,割来艾棵,在屋檐大门上插挂艾枝,还把艾叶戴在头上,然后就开始包粽子、煮粽子、大人孩子一起吃粽子、亲邻之间互赠特色馅儿的粽子,好不温馨和谐甜美热闹。说到插艾戴艾和吃粽子,家乡一首古老的民谣唱道:“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艾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艾的作用远不止用于民俗的装饰佩戴,其药用价值不可小视。《聊斋志异》中就有多篇写到:
《太医》篇写,明代万历年间,孙评事很小就没有了父亲,他的母亲十九岁就守寡。等孙考取了进士,老母已死。他曾经对人说:“我必博诰命以光泉壤,始不负萱堂苦节。”,就是一定争得一官半职,光宗耀祖,才不辜负母亲守节养育之恩。
有一天他忽得暴病,奄奄一息。他一向与太医处得好,就使人去请太医,使者出门后他的病更重了,双眼睁得老大地说:“生不能扬名显亲何以见老母地下乎!”于是就死了,可目不瞑。过了一会儿太医到了,闻哭声即入临吊。对孙评事的死,感到很奇怪。家人告以实情,太医说:“他想得诰赠也不难。当今皇后早晚临盆生产,只要能活十来日,诰命可得。”当即叫人取艾,用艾灸尸体一十八处。炷将尽,床上已有呻吟声;急忙灌了药,孙居然活了。太医嘱咐他说:“切记不要吃熊虎肉。”在场的人都听见记住了。但因为这两样肉不常有,也都没有放在心上。过了三日,孙身体平复,仍像平常一样去上朝。又过了六七日,皇后果然生了太子,皇帝召赐群臣宴饮。中间让人拿出奇异的食品遍赐文武群臣,白片朱丝,甘美无比。孙吃了却不知何物。次日询问同僚,同僚告诉他:“是熊掌啊。”孙大惊失色,当时就病了,到家就死了
在这个故事里,那医术高明的太医,用了几个干艾团子,就能叫人起死回生,艾的作用多么神奇。今天读这故事,发觉作者还告诫人们,要保护濒危珍惜物种,老虎和熊肉千万不要吃。像这个姓孙的,吃了就死了,又是多么神奇灵验!
这是用艾抢救猝死的例子。
艾灸还可治疗疮疡,如《丐仙》篇写“高(高玉成)出艾亲为之灸。”还可治疗赘瘤,如《二班》写“(殷元礼)出艾团之,为灸数十壮,曰:‘隔夜愈矣。’”
艾可真是个好东西。我的朋友郝强爱,是个草根小说家,写了一部40多万字的武侠小说,出版的时候,署名“强艾”,我为他的书写的序言,就赞他是一株流芳桑梓的“艾”。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太忙了,没有来得及更新。过两天再写吧。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怎样看待“丑女”及其他
——读《丑狐》
家乡有俗谚曰:“庄户人,三件宝:丑媳妇、薄地、破棉袄。”又道是:“丑夫人,丑福人,丑人有福。”这话怎么讲?你对那心气高傲的帅小伙说,“找对象千万不要只看外表俊俏,丑点的不一定不好”,他笃定嗤之以鼻。是的,只要是男人,谁不喜欢美女,即令不能貌若天仙,起码也能说得过去。上世纪乡下人找媳妇的时候常常说:“高挑漂亮门前站,不会干活也好看”,看重的就是女人的个头和姿色,根本不在乎她女红如何,持家怎样和是否孝敬公婆,可那些个女人往往在艰难的岁月里,就倒在了有钱人或有权人的怀抱。不少小说里有这样的情节,那是因为生活里就有这样的故事。
这样看来,女人要是相貌长得丑,往往就会遭到世人的嫌弃,就不容易找到好婆家,嫁到帅老公。除非有无盐女那样的才干和胆量,能嫁给国君;否则,丑女就只能甘当剩女了。
但是丑女往往能干,能攒到钱,有钱的富婆,即使老,即使丑,也可以用钱财来买爱情。
读者切不要认为在下说的是当今港台或内地的社会现象。在下要说的是《聊斋志异》里头蒲松龄先生记述的一个故事:《丑狐》。虽然故事里说的是狐狸,我们不妨把那狐狸当做人来看。
故事写一个又黑又丑的狐女,见到那姓穆的男子家里太穷困了,别说吃喝短缺,到了大冬天,连衣被都没有,丑狐女对他生了恻隐之心,来到穆生的住处,对他说:“我狐仙也。怜君枯寂,聊与共温冷榻耳。”这穆生见狐女黑丑,吓得大叫起来。可当狐女赠了元宝,穆生就接纳了她。可见这家伙也是个爱钱的角色。次早狐女临别,款以温言,允诺“倘得永好,勿忧贫也”,才离去。
穆生的老婆也爱钱财。穆生把这事告诉她,她贪图狐女的馈赠,就大方地把老公让给了狐女。可这穆生却不是个好鸟。他一天天富足了穿得人模狗样了,见到狐女的馈赠渐渐少了,居然厌嫌起狐女来,还叫那会法术的家伙前来画符阻挡驱逐狐女。那些个狗屁符咒根本整治不了狐女,狐女撕破扔弃后,进门“指生曰:‘背德负心,至君已极!然此奈何我!若相厌薄,我自去耳。但情义既绝,受于我者须要偿也!’忿然而去。”明明白白地跟这忘恩负义的家伙说,以往接受我的馈赠,都要归还于我!穆生又去找那个不知好歹的“术士”,术士法没有作成,耳朵还给狐女割掉了!狐女还带来一个奇怪的“猫首猧尾”的宠物,专依照主人的指令咬嚼穆生的脚趾,迫使他将钱财归还。最后,穆生又回到了先前的极度困窘的状态。后来这狐女嫁给一个姓于的老汉,于家也渐渐富足了,穆生亲眼见到,于家人 的衣服,就是他家的旧物,可也不敢揭穿。人穷志短,有次穆生“偶适野,遇女于途,长跪道左。女无言,但以素巾裹五六金,遥掷之,反身径去。”可见狐女还是怜贫惜弱、不计前嫌的。
从狐女身上,我们看到了丑女的能干,丑女的有心计,丑女的婚姻价值观,丑女的爱憎分明,丑女的怜悯心。丑女也就是脸蛋肤色差些,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挑剔的余地。丑女比那勾奸夫杀本夫、给老公戴绿帽子的美女要强的多。更何况还有人因为那不能吃不能喝不能当衣服穿的美女丢掉了性命、荣誉乃至国家呢!难怪现实生活中,有人反而把美女叫做“狐狸精”!
从穆生身上,我们看到了那现实生活中窝囊无能的男人,就不该娶妻生子;那忘恩负义的男人就活该遭到鄙视;那欠人家钱财不愿归还的,就应该受到惩罚!直到他悔悟了,装孙子了,那时候稍微怜悯他一点,多多少少也能体现出好人施舍的精神。
【附】《丑狐》原文
穆生,长沙人,家清贫,冬无絮衣。一夕枯坐,有女子入,衣服炫丽而颜色黑丑,笑曰:“得毋寒乎?”生惊问之,曰:“我狐仙也。怜君枯寂,聊与共温冷榻耳。”生惧其狐,而厌其丑,大号。女以元宝置几上,曰:“若相谐好,以此相赠。”生悦而从之。床无裀褥,女代以袍。将晓,起而嘱曰:“所赠可急市软帛作卧具,余者絮衣作馔足矣。倘得永好,勿忧贫也。”遂去。
生告妻,妻亦喜,即市帛为之缝纫。女夜至,见卧具一新,喜曰:“君家娘子劬劳哉!”留金以酬之。从此至无虚夕。每去,必有所遗。年余,屋庐修洁,内外皆衣文锦绣,居然素封。女赂贻渐少,生由此心厌之,聘术士至,画符于门。女啮折而弃之,入指生曰:“背德负心,至君已极!然此奈何我!若相厌薄,我自去耳。但情义既绝,受于我者须要偿也!”忿然而去。
生惧,告术士。术士作坛,陈设未已,忽颠地下,血流满颊;视之,割去一耳。众大惧奔散,术士亦掩耳窜去。室中掷石如盆,门窗釜甑,无复全者。生伏床下,蓄缩汗耸。俄见女抱一物入,猫首猧尾,置床前,嗾之曰:“嘻嘻!可嚼奸人足。”物即龁履,齿利于刃。生大惧,将屈藏之,四肢不能动。物嚼指爽脆有声。生痛极哀祝,女曰:“所有金珠,尽出勿隐。”生应之。女曰:“呵呵!”物乃止。生不能起,但告以处。女自往搜括,珠钿衣服之外,止得二百余金。女少之,又曰:“嘻嘻!”物复嚼。生哀鸣求恕。女限十日偿金六百,生诺之,女乃抱物去。
久之,家人渐聚,从床下曳生出,足血淋漓,丧其二指。视室中财物尽空,惟当年破被存焉;遂以覆生令卧。又惧十日复来,乃货婢鬻衣,以足其数。至期女果至,急付之,无言而去。自此遂绝。生足创,医药半年始愈,而家清贫如初矣。
狐适近村于氏。于业农家不中资,三年间援例纳粟,夏屋连蔓,所衣华服半生家物。主见之,亦不敢问。偶适野,遇女于途,长跪道左。女无言,但以素巾裹五六金,遥掷之,反身径去。后于氏早卒,女犹时至其家,家中金帛辄亡去。于子睹其来,拜参之,遥祝:“父即去世,儿辈皆若子,纵不抚恤,何忍坐令贫也?”女去,遂不复至。
异史氏曰:“邪物之来,杀之亦壮;而既受其德,即鬼物不可负也。既贵而杀赵孟,则贤豪非之矣。夫人非其心之所好,即万锺何动焉。观其见金色喜,其亦利之所在,丧身辱行而不惜者欤?伤哉贪人,卒取残败!”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善待你的犬
——读《义犬》
狗,在世人的心目中,是个摇尾乞怜的形象。笔者曾经亲耳听到一个为他人打工的家伙说:“伙计啊,你说我们这给人家打工的是个啥?就是一条狗啊!人家给我吃的,我能不给老板干事情?我能不咬人?我能不护院看家?有人被我得罪了,骂我是老板的一条狗,一点也不假!” 我笑着说:“那是你自己说的 ,我可没有说啊!”
其实,排除了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狗改不了吃屎等贬义语词对狗的形容,我们看看自己饲养的狗,还是打心里头喜爱它的,为什么?就是因为它对主人忠心耿耿。有道是“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就是对狗的公允评价。狗除了看家护院,关键的时候还能救主!
先看看这个真实的新闻故事:
“汪、汪、汪!”一阵急促的狗叫声将熟睡的李师傅惊醒,外间红光闪烁,伴随着刺鼻的焦糊味。“不好!着火了!”李师傅冲到外间,整个房间都是火。他忍着剧烈的灼痛,拉开卷闸门冲了出去。隔壁门面房里的一对父女也被惊醒。他们在火海中困了20多分钟,最终被消防员救出。然而,两条救命犬却不幸身亡。
记者看到,这两间门面房内侧分别都有一扇小门,里面是一间小房子。外间起火时和煤气罐爆炸的时候,那父女俩就被困在里面的小房子里。
“多亏了这两条狗!”据李师傅说,起火时他睡在里间,根本没察觉外间已经起火,是狗叫声惊醒了他。当时,外间已经大火熊熊,他赶紧冲出去开门,逃命过程中右上臂被烧伤。
“开始就听见狗在叫。”附近居民说,他们被狗叫声惊醒后,才发现起火,并报警。李师傅隔壁的父女俩也被狗叫声惊醒,虽然一时未能冲出房间,但及时用毛巾捂住了口鼻,避免了致命伤害。“如果不是狗,我们就没命了。”李师傅难过地说。
然而,这两条狗救下了三个人,它们自己却未能冲出火海。在消防员救火时,人们听见了从大火中传来的两条狗“呜呜”的哀鸣声,但不一会就没了声息。大火被扑灭时,记者看到,两条狗并排着躺在门内地上,四脚伸开,身上的毛已经被烧焦。
说来,在《聊斋志异》中,有一个故事比上边的更为精彩。这篇故事叫做《义犬》:
周村有个姓贾的做生意到了芜湖,赚了很多钱,便租了个游艇回家,看到堤岸上有个屠夫拴着一只狗正要杀,他便以数倍于平时的价钱买下了这只狗,养在船上。船上的船家是个惯犯,看这个商人的衣装知道他有钱,便把船开到芦苇荡中,准备拿刀杀他。姓贾的一见吓坏了,请求给他留个全尸,匪徒就把他用毛毡裹起扔到了江里。那只狗看见了,哀叫着跳到水里,叼着裹了贾某的毛毡,与他一起沉浮。漂流了不知道多少里,到了一个浅滩处停下了。狗从水里游上岸,大声地哀叫着。过往的人觉得很奇怪,便跟随它过来看,见到一个毛毡在水里,就把毛毡从水里拉出来并割断捆绑的绳子。那个姓贾的没有死,就向人说明了缘由,不断哀求别的船家载他回到芜湖,准备去找到抢劫他的船后回老家。可上船的时候狗不见了,他心里非常难过。到了芜湖三四天了,各种船只如林,唯独没有找到抢劫他的船。正在这时有一个同乡准备带他回老家了,狗突然跑回来,对着姓贾的大叫,意思是叫姓贾的和它一起去。姓贾的便下船跟随它。狗跑上一只船,对船上一个人的小腿就咬,大家都很纳闷。姓贾的走到跟前喝斥开狗,却发现狗咬的就是先前的那个盗贼。盗贼穿的衣服和船都换了,所以一直没有找到。人们把盗贼绑起来后搜查船只,发现那些钱还在!
作者写到这儿,感慨万端地说:“啊!这只是一只狗啊,都能这样的报恩,世上没有良心的人,你们甚至都比不上这一条狗啊!”
义犬救主报恩的故事,民间经常能听到。
我家当年养一条黄狗,十几年了,好像啥话都能听懂,啥事情都能帮我们做。平时给小孩处理大便,它舔过的孩子的屁股和褯子几乎就不要洗涮了;我们下田干活,需要啥小件的工具,它都会帮我们衔来;有了它在家,黄鼠狼和小贼从来不敢光顾我家的鸡圈;那次它跟我的爱人跑到几十里外我的单位去,晚上我们没有回家,家里的几十只小鸡被贼人偷了个一干二净,外带着一百多斤黄豆!可只要它在家,从来就没有损失过什么。
大黄还能帮助我们家接待亲戚。那次家里来了亲戚,可我的爱人却到街上看电影去了。我吆喝一声:“大黄,家里来人了,去把小雨(我家二小子)妈妈找来!”它“汪”地答应了一声,找到电影场,咬着小雨妈妈的裤脚,就把她带回家来了。
可惜我家的大黄后来被村上的一个小痞子拿气枪打瞎了左眼!后来就被他们害死了!而没过多长时间,害死大黄的那个痞子居然喝农药死掉了!
民间还有这样一句话:“愿度畜生不度人”,是说动物比人还好处。你对动物好,它永远对你好;可是人就不是这样,将恩不报,反而为仇的人多的很。笔者就遇到过这样的小人,你对他好,可他却趁机加害于你。从这一点看,那些小人简直连狗都不如啊!
总结多年的人生经验,我要告诫一句亲爱的朋友:善待你的狗吧!
【附】《义犬》原文
周村有贾某贸易芜湖,获重资,赁舟将归,见堤上有屠人缚犬,倍价赎之,养豢舟上。舟上固积寇也,窥客装,荡舟入莽,操刀欲杀。贾哀赐以全尸,盗乃以毡裹置江中。犬见之,哀嗥投水;口衔裹具,与共浮沉。流荡不知几里,达浅搁乃止。犬泅出,至有人处,狼信哀吠。或以为异,从之而往,见毡束水中,引出断其绳。客固未死,始言其情。复哀舟人载还芜湖,将以伺盗船之归。登舟失犬,心甚悼焉。抵关三四日,估辑如林,而盗船不见。适有同乡估客将
携俱归,忽犬自来,望客大嗥,唤之却走。客下舟趁之。犬奔上一舟,啮人胫股,挞之不解。客近呵之,则所啮即前盗也。衣服与舟皆易,故不得而认之矣。缚而搜之,则裹金犹在,呜呼!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聊斋志异这本书真的很有嚼头。有味道得很。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清扬婉兮阿湄 2012-02-24 21:30:15
读书帖,支持一下。
旧作当有所新解,方能见出意思来。下边这一段结论够强悍,呵呵——
从穆生身上,我们看到了那现实生活中窝囊无能的男人,就不该娶妻生子;那忘恩负义的男人就活该遭到鄙视;那欠人家钱财不愿归还的,就应该受到惩罚!直到他悔悟了,装孙子了,那时候稍微怜悯他一点,多多少少也能体现出好人施舍的精神。
-----------------------------
谢谢情扬朋友啦!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崔嘉泓 2012-02-24 22:23:15
楼主唉,我最近也在重读聊斋,也想开个聊斋的帖子,但是没工夫啊。看到你写的帖子了,给提个意见吧。楼主多说说聊斋里的那些微小说,看看作者遣词用字如何如火纯青。看看异史世曰的那些妙语。前天写了一点小文,借楼主贵地,给楼主添瓦。
==================================================================
聊斋娇娜篇异史氏曰。余于孔生,不...........
-----------------------------
崔友是肝胆相照啊!我祖籍也是山东,老婆也是,我老婆就很辣的,所以我这么多年还是老老实实的男人呢!愿意接受你的好建议,同时虚心向您学习啊!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谢谢!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幼女啊幼女
——读《真定女》
《真定女》全篇也就几十个字,抄录于下:
真定界,有孤女,方六七岁,收养于夫家。相居一二年,夫诱与交而孕。腹膨膨而以为病也,告之母。母曰:“动否?”曰:“动。”又益异之。然以其齿太穉,不敢决。
未几,生男。母叹曰:“不图拳母,竟生锥儿!”
这样短小的文章到底算不算小说? 我以为可以算。不是有一篇获奖的题为《生活》的超短篇小说才一个字“网”吗!更何况《真定女》的情节要丰富得多呢!
先看着小说的主角——孤女!就是无父无母的孤儿!她的父母是怎么死的?不得而知。是地震?是瘟疫?是为债主逼死?还是车祸?反正这小小的女孩父母双亡变成孤儿了!
“收养于夫家”5个字藏着这样的信息:小小孤女原来还是有人家的!是当初父母指腹为婚定下的亲事?还是欠地租用来相抵?还是借钱还不起用幼女来顶债?总之,这可怜的女孩非正常地成了夫家的童养媳了。
然而,这个“丈夫”是多大呢?和幼女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显然不是。明显的,这个小丈夫最小要在14岁以上,因为根据男孩的生理现象可以知道,能让女子怀孕的,必须要到14岁以上,这样才能产生精子后同房才可以怀孕。但是,那个时候的小男孩一般不能那样的早熟,由于缺乏性教育,害羞的男孩在年仅14岁的时候,尚没有主动找女孩性交的要求和勇气。这样看来,这个女孩的丈夫就要大多了,也可能是十六七岁,也可能已经是成年人。那他就是成年人和为未成年人发生性关系,而且导致幼女怀孕了!在现在就是触犯刑律了。尤其是“夫诱与交而孕”,就是引诱奸淫幼女了!
这女孩六七岁到了夫家,又过了一二年,也不过七八岁,肚子居然一天天大了起来,谁也想不到她是有身孕呀!那就只有猜估她,“腹膨膨而以为病”。在几百年前,缺少医药科学知识的人们,对人的腹部膨胀起来的理解,是“大肚病”,是肚子里长“痞块”要么是血吸虫引起,要么肝腹水,要么是脾肿大;也有认为是小孩肚子里生了好多寄生虫的。好在婆婆是过来人,她知道女人肚子变大的缘故,除了生病,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身孕!所以她问儿子道:“你媳妇肚子里动不动?”儿子说:“动。”她就更加奇怪了,因为她知道,虽然自己的儿子能让女人怀孕,但毕竟这个童养媳还是太小了。“以其齿太穉,不敢决”——她自己也说不准,到底这丫头是否真的是怀孕了。
但事实发生了,不久,小女孩还就真的生产了!所以“母叹曰:‘不图拳母,竟生锥儿!’”——没想到拳头大的母亲,居然生了个针锥把儿一样的儿子呢!这婆婆没有责备自己的儿子,反倒带有高兴和惊讶的心情才说出这样话来,是合情合理的。
写到这里好像已经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其实不然。我们从这简短的文字里还可以捕捉到更多的信息,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对幼女的性侵害了。小说写的是那个时代的丑恶现实;几百年过去了,这种猥亵甚至奸淫幼女的罪恶却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越来越少或绝迹,相反却越演越烈。
西欧几个发达国家都出现过禽兽父亲将亲生女儿奸淫后藏在地窖里生了小孩的案例;中国的学校里经常出现教师猥亵奸淫女童的事实;至于生父或者继父奸淫女儿或继女的报道,更是经常被媒体揭露曝光。我不知道别的读者读了蒲松龄的这个小故事是怎么想的,反正我想到了好多好多。记得我当初在乡下一个学校里任教,就遇到一个禽兽男教师,先在小学猥亵奸淫多名女童后,被处理回家;可他又托了教干的亲戚到一所中学任教,结果旧病复发,将多名初中生奸淫,结果锒铛入狱。距离学校不远处的一个村庄上,居然传出禽兽父亲和亲生女儿接连生了多个小孩一个卖了好几千元的丑闻!还有初中生上厕所,将小孩产出掉在粪池的报道!
多么骇人听闻、触目惊心的事实!
这篇《真定女》太短了,情节乍看是太简单了,所以没有艺术家把它改编成剧本搬上银幕荧屏。但是细细读读,在细细想想,它还是有很深的教育意义的。作者在字里行间痛心地告诉人们一个事实——幼女遭到严重性侵害却没有人主持公道将罪犯绳之以法!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未知世界,有待发现和验证
——读《荞中怪》
最近,科学家又声称发现了一种比光粒子的速度还要快得多的粒子,给它命名叫“快子(tachyon)”,也被称为迅子、速子,是一种理论上预测的超光速次原子粒子。据说这种由相对论衍生出的假想粒子,总是以超过光速的速度在运动。可科学家又说,快子与一般物质(相应地称为慢子(tardyon))的相互作用可能不明显,所以即使其存在也不一定能侦测得到。在狭义相对论中,快子具有类空的四维动量和虚的原时,并被限定在能量-动量图中的类空区间部分。因此,它无法降低速度至亚光速状态。
其实,这种奇怪的东东,有的科学家把它叫做“负质量、虚质量”等,这个概念很早就有了,而且统统被称为Exoticmatter(奇异物质),主要是在理论物理中进行研究。它们会违反许多现存的物理规律,比如能量守恒定律,因果律等等。当然,现在对这种物质的研究正在进行中,将来对科技对人类世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就不得而知了。但可以肯定地说,一旦弄出个子丑寅卯,其影响绝对是巨大的。说不定将来人类在太空行走,什么设备都省略了,只要穿上一身“负物质”做的服装就行了。
在《聊斋志异》第一卷的《荞中怪》篇,那个奇怪的东东可能就是穿上了“负物质”服装的外形人。
作者写到,长山那地方一个姓安的老翁,最喜爱庄户活。
这年秋天,他家种的荞麦成熟后,他收割成堆,放在陇畔。当时近村有偷盗庄稼的,他就赶紧叫家里的佃户,把割下的荞麦乘月色装车运到打谷场上;佃户们边装边运,他则带了武器和卧具在地里看护。
他正在铺上打盹的时候,“忽闻有人践(踩)荞根,咋咋作响。心疑暴客。急举首,则一大鬼,高丈余,赤发鬡须,去身已近。大怖,不遑(来不及)他计,踊身暴起,狠刺之。鬼鸣如雷而逝。”这个情景真的很瘆人。老安“恐其复来,荷戈而归”,不敢在地里呆了。归途遇到运荞麦的佃户,把这情形告诉他们,叫他们别去运了,大家都不大相信。
第二天,将荞麦放在打谷场上晾晒,“忽闻空际有声,翁骇曰:‘鬼物来矣!’乃奔,众亦奔。移时复聚,翁命多设弓弩以俟(等待)之。”
第二天,老安夜里见到的那怪物真的来了!于是他带着佃户们“数矢齐发,物惧而遁。二三日竟不复来。”
等荞麦打下进了仓,打谷场上堆满了荞麦的秸秆,“翁命收积为垛,而亲登践(踩压)实之,高至数尺。
大家正在干活,老安“忽遥望骇曰:‘鬼物至矣!’众急觅弓矢,物已奔翁。翁仆,龁(咬)其额而去。共登视,则去(咬掉衔走)额骨如掌,昏不知人。”多吓人啊!老头的脑袋壳儿被怪物咬掉手掌大一块没有了!
大家七手八脚将老安背回家,竟然不治而亡!“后不复见。不知其何怪也。”
这个故事真是骇人听闻,一波三折。一层:老安收获荞麦,风平浪静,并没有像村上人传言的那样,有人来偷荞麦,但就是因为老安听信了传言,才产生警惕,才在佃户们运送荞麦的时候,自己带上武器铺盖到地里看护;二层:刺伤怪物,鬼鸣如雷。老头真是个大胆人,一抢将怪物杀跑了;三层:怪物来犯,众人箭射。这样一来,人和怪物之间的矛盾就升级了;四层,粮食进仓,安然堆草。但老头心有余悸,时刻担心鬼怪来报复;五层:鬼怪三至,咬死老汉。老头的担心不是多余,吓人的怪物果然又来报复了!最后一层,不知怪物为何物,而且一去不复返,再也见不到了,留下千年疑案。
这事一波三折,令人股战。我们可以假设:这怪物是来偷庄稼的,可是它却在运走了荞麦的空地上转悠,对荞麦并不感兴趣;这怪物是来害人的,可是它却不知道隐蔽自己,起码也要等老头进入梦乡再动手呀,可它不仅不动手害人,还在荞麦茬地上沙沙地走动,看来并不像害人的东东。
那么它为什么要在老头、打场合堆草垛的时候来报复呢?打场的时候,老安这里是人多势众,怪物难以得手,又在草垛上袭击,那是因为老安爬在草垛上,暴露无遗,便于它飞身前来,一口咬死!事实上就是这样的结局。
所以,老安虽死了,我们也要责怪老安了:仅仅凭谣传,就要置不速之客于死命,老头你也太那个了吧;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瓜田纳屡的不一定要偷瓜,树下整冠的不一定要摘桃子。老头你首先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把什么人都当小偷来对待,一枪杀去,毫不留情,你想想人家能饶了你吗!
人家来到打谷场,兴许是来讲道理的,可你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叫大伙一齐射箭,人家还和你沟通个屁!
这样看来,这怪物可能不是地球上的人类,也不是刀枪不入的角色。人家可能是外星球派来考察荞麦种植情况的农学家,遭到地球人的攻击,人家回去发电报或微博请示上级得到批准,就来报复,就把老安给办了。别的,不好理解。至于怪物的穿着,它行进的方式和速度,可能就和本文开头提到了那种物质有关,是那种神奇的物质做成的。否则,从外星球、外星系来咱们地球办事,跟我们到他们那儿做客一样,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些年各个有能耐的国家都在搞外星球外太空开发,效果了了,甚至还有人自已上月亮都是假造的事实。可人家外星人已经达到了那样的科技发达的高度,到咱们这地儿来玩,稀松平常了。
未知世界,有待发现,是我读这则故事的感慨。但愿我们以后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冷静地对待,以达到早日和外星人交流,以促进我们外星系探索工作的开展。
【附】《荞中怪》原文
长山安翁者,性喜操农功。
秋间荍熟,刈堆陇畔。时近村有盗稼者,因命佃人,乘月辇运登场;俟其装载归,而自留逻守。遂枕戈露卧。
目稍瞑,忽闻有人践荍根,咋咋作响。心疑暴客。急举首,则一大鬼,高丈余,赤发鬡须,去身已近。大怖,不遑他计,踊身暴起,狠刺之。鬼鸣如雷而逝。恐其复来,荷戈而归。迎佃人于途,告以所见,且戒勿往。众未深信。
越日,曝麦于场,忽闻空际有声,翁骇曰:“鬼物来矣!”乃奔,众亦奔。移时复聚,翁命多设弓弩以俟之。翼日,果复来。数矢齐发,物惧而遁。二三日竟不复来。麦既登仓,禾?杂沓,翁命收积为垛,而亲登践实之,高至数尺。忽遥望骇曰:“鬼物至矣!”众急觅弓矢,物已奔翁。翁仆,龁其额而去。共登视,则去额骨如掌,昏不知人。
负至家中,遂卒。后不复见。不知其何怪也。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请老吕多办培训班
——读《刘海石》
老吕何许人也?道人吕岩是也,约公元八七四年前后在世),一名岩客,字洞宾(即吕洞宾),河中永乐(一云蒲坂)人。(唐才子传作京兆人。此从全唐诗)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初前后在世。咸通初中第,两调县令。值黄巢之乱,遂携家归终南山,放迹江湖间。相传他后来在长安酒肆,遇到仙人钟离权,遂得道,不知所终。这就是民间盛传的“黄粱梦”故事,许多小说家戏曲家,都取以为小说、戏曲的题材。吕岩所作诗,流传甚多,全唐诗辑为四卷,行于世。例如脍炙人口的诗和词: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译文: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西江月
月落乌啼人静,风吹满面松花,道人邀我煮新茶,荡涤胸中潇洒。世事不堪回首,梦魂犹绕天涯,凤凰台畔即吾家,管甚明朝今夜。
这些诗词都脍炙人口,流传不衰。
为什么想请老吕多多办培训班?这要到蒲松龄的小说《刘海石》里找答案。这篇小说里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老吕的徒弟刘海石是个专门惩治可恶妖狐狸猫二奶的高手。
你看刘海石的同学刘沧客要不是娶了个狸猫变的二奶,家里能倒那么大的霉吗?他“内(通纳)邑中倪氏女,大嬖(宠爱)之。后半年,长子患脑痛卒,夫妻大惨。无几何,妻病又卒;逾数月,长媳又死;而婢仆之丧亡,且相继也:沧客哀悼,殆不能堪。”大儿子夫妇俩、自己的发妻、婢仆,接连不断地死去。要不是老同窗刘海石回来了,恐怕他自己的老命也不保了。
这姓倪的小贱人到底使用什么招数来祸害老刘家的呢?死掉已经下葬的无法考察了,而据小说里写,刘海石发现倪女士在老二夫妻身上栽了些致人死命的毛。在《骂鸭》那篇里我们只见到那让人如坐针毡的鸭毛,可这篇里老刘二小子夫妻身上无来由长出的均是骇人的“白毛”。用今天的常识来推断,好像不可能。但刘海石能识别,知道那是极其厉害的毛。其实,只要联想到成语“背若芒刺”就好理解了。为什么?假设老刘的大儿子夫妇和发妻和婢仆是被狸猫精下毒致死,而且倪女极其歹毒,在老刘的宠爱下,啥坏事都干,啥话都敢说,对谁都不客气,那么,二小子夫妻他们,见到小妈还有不怕的吗?还不是天天“芒刺在背”吗?长期折磨威胁,一家人都得了心病,怎么能好。古话说的好:“哀莫大于心死”,就是这个道理。只不过小说家用的是暗示、象征、比喻的手法罢了。
老刘的这个二奶真歹毒啊!可她遇到刘海石就倒运了。刘海石一见面就识别了她的歹毒,一阵笑声就把她吓得亡魂丧胆变成侏儒最后现出原形!
故事看似很搞笑,可朝深层次理解,我们是否可以把它看做是作者呼唤仙家吕洞宾多多授徒来惩治倪女那样的“二奶呢?
现实生活中,二奶害人的例证举不胜举。民间有谚语说:“剩饭好似晚娘心”,是说晚娘、继母的心是冷的,不好相处。安徒生的童话里就有很好的例子。民间还有顺口溜说:“青竹蛇儿口,黄蜂尾上针,两般不算毒,最毒妇人心。”这故事里的倪女,就是长着歹毒心肠的女人。
旧时代男人往往有二房三房或者更多的女人;今天的大款贪官也包养了二奶三奶乃至多奶,笃定他们没有从蒲松龄的这篇小说里读出弦外之音。但是,吕洞宾毕竟是传说中的人物,他的徒弟本领再大,我们也不能仰仗他们来捉拿歹毒二奶,可是,我为什么要呼吁老吕多多开馆授徒?其实我也是打个比方。真正的好男儿应该在心底里把老吕当做祖师爷,要学会刘海石那样的本领,为人间坚持正义,铲除毒害,抵制二奶三奶多奶的诱惑。
【附】《刘海石》原文
刘海石,蒲台人,避乱于滨州。时十四岁,与滨州生刘沧客同函丈,因相善,订为昆季。
无何,海石失怙恃,奉丧而归,音问遂阙。沧客家颇裕。年四十,生二子:长子吉,十七岁,为邑名士;次子亦慧。沧客又内邑中倪氏女,大嬖之。后半年,长子患脑痛卒,夫妻大惨。无几何,妻病又卒;逾数月,长媳又死;而婢仆之丧亡,且相继也:沧客哀悼,殆不能堪。
一日,方坐愁间,忽阍人通海石至。沧客喜,急出门迎以入。方欲展寒温,海石忽惊曰:“兄有灭门之祸,不知耶?”沧客愕然,莫解所以。海石曰:“久失闻问,窃疑近况未必佳也。”沧客泫然,因以状对。海石欷歔。既而笑曰:“灾殃未艾,余初为兄吊也。然幸而遇仆,请为兄贺。”沧客曰:“久不晤,岂近精‘越人术’耶?”海石曰:“是非所长。阳宅风鉴,颇能习之。”沧客喜,便求相宅。海石入宅,内外遍观之。已而请睹诸眷口;沧客从其教,使子媳婢妾,俱见于堂。沧客一一指示。至倪,海石仰天而视,大笑不已。众方惊疑,但见倪女战栗无色;身暴缩短,仅二尺余。
海石以界方击其首,作石缶声。海石揪其发,检脑后,见白发数茎,欲拔之。女缩项跪啼,言即去,但求勿拔。海石怒曰:“汝凶心尚未死耶?”就项后拔去之。女随手而变,黑色如狸。众大骇。海石掇纳袖中,顾子妇曰:“媳受毒已深,背上当有异,请验之。”妇羞,不肯袒示。刘子固强之,见背上白毛,长四指许。海石以针挑出,曰:“此毛已老,七日即不可救。”又视刘子,亦有毛,裁二指。曰:“似此可月余死耳。”沧客以及婢仆,并刺之。曰:“仆适不来,一门无噍类矣。”问:“此何物?”曰:“亦狐属。吸人神气以为灵,最利人死。”沧客曰:“久不见君,何能神异如此!无乃仙乎?”笑曰:“特从师习小技耳,何遽云仙。”问其师,答云:“山石道人。适此物,我不能死之,将归献俘于师。”
言已,告别。觉袖中空空,骇曰:“亡之矣!尾末有大毛未去,今已遁去。”众俱骇然。海石曰:“领毛已尽,不能化人,止能化兽,遁当不远。”于是入室而相其猫,出门而嗾其犬,皆曰无之。启圈笑曰:“在此矣。”沧客视之,多一豕。闻海石笑,遂伏,不敢少动。提耳捉出,视尾上白毛一茎,硬如针。方将检拔,而豕转侧哀鸣,不听拔。海石曰:“汝造孽既多,拔一毛犹不肯耶?”执而拔之,随手复化为狸。纳袖欲出。沧客苦留,乃为一饭。问后会,曰:“此难预定。我师立愿弘,常使我等遨世上,拔救众生,未必无再见时。”及别后,细思其名,始悟曰:“海石殆仙矣。‘山石’合一‘岩’字,盖吕仙讳也。”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治贪有方
——读《张老相公》
钓鱼的人都知道,光有钓具不行,还要选好地儿,将事先准备的米粮撒到水里,把鱼儿引来,这叫“打窝子”。等鱼儿来到了“窝”里觅食争抢,再将穿了蚯蚓(家乡土话叫“蛐蟮”)或香面团的金钩抛下,那刚吃出甜头的大鱼,一见大饵香饵,往往一口咬住,就上钩了,就彻底玩儿完了。
从大鱼上钩可以悟出,为什么有的贪官多年深藏不露,可遇到大额贿赂,往往就像那贪吃的鱼儿,就被“钓者”给捉住了。
《聊斋》的《张老相公》篇讲述的故事,跟这样的情形很相似。
大家都知道,山西自古就出有钱人。过去是做生意开当店钱庄走西口长途贩运,现在是开私家煤窑。这不,一个不知是怎样发财了的张老相公张老头儿,要为女儿买高档嫁妆,专门雇车租船,赶到江南,来到镇江,船停金山,老张先渡江去选货,嘱家人在舟中,千万不要熬鱼炖肉。因为老张指导江中有鼋怪,闻到香味就窜出,“坏舟吞行人,为害已久。”可老张去后,家人忘了他的叮嘱,在船上炖肉。肉香一飘出,“忽巨浪覆舟,妻女皆没。”可怜老张回来,痛恨的要死。于是登金山拜谒寺僧,询问老鼋的情形,将要致老鼋于死命。
老和尚听了老张说的情况,大惊失色地说:“吾侪日与习近,惧为祸殃,惟神明奉之,祈勿怒;时斩牲牢,投以半体,则跃吞而去。谁复能相仇哉!”——我们天天和老鼋打交道,就怕它来祸害,像神明那样供奉它,就怕它发怒害人,经常要杀了整猪整羊,半个半个地扔江里,老鼋就从水里跳出吞了;谁也不敢与它作对为敌呀!
老张听了,心想你个老家伙,给老王八吓怕啦;思想一下,忽生一计。“便招铁工,起炉山半,冶赤铁,重百余斤。”了解到那老王八经常出没的地儿,“使二三健男子,以大钳举(红热铁块)投之。鼋跃出,疾吞而下。少时,波涌如山。顷之,浪息,则鼋死已浮水上矣。”
哈哈哈!这真是大快人心呀!“行旅寺僧并快之”——旅客和金山寺的和尚门都高兴极了!老张头虽然失去了家眷,却凭着大智大勇,为当地除了大害!于是当地人“建张老相公祠,肖像其中,以为水神,祷之辄应。”
看看现实社会,那些惯于行贿的角儿其实是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张老相公”的角色,而那因为接收较大数额的贿款锒铛入狱被法办蹲监牢处极刑的贪官,岂不就是那平日像吃惯了“窝子”里的食饵,作威作福、作恶多端,贪欲膨胀,终因吞了“火红铁块”殒命的老王八大鼋吗!
蒲老先生当年写下这个小故事的时候,哪里会想到能为我们今天反贪局的同志提了个醒儿,就是积极寻找那正在“杀猪杀羊”,准备给“老鼋”投去的线索,一旦有人像故事中的老张头朝江里投火红铁块那样投下去“食饵”的时候,瞅准时机就可将老鼋一样的贪官抓个正着!因为那“猪肉羊肉”的鱼饵,是挂在“金钩”上——事先安装了线索的,贪官一吞下,还能走得了吗。
【附】《张老相公》原文
张老相公,晋人。适将嫁女,携眷至江南,躬市匳妆。
舟抵金山,张先渡江,嘱家人在舟,勿煿膻腥。盖江中,有鼋怪,闻香辄出,坏舟吞行人,为害已久。张去,家人忘之,炙肉舟中。忽巨浪覆舟,妻女皆没。张回棹,悼恨欲死。因登金山谒寺僧,询鼋之异,将以仇鼋。
僧闻之,骇言:“吾侪日与习近,惧为祸殃,惟神明奉之,祈勿怒;时斩牲牢,投以半体,则跃吞而去。谁复能相仇哉!”
张闻,顿思得计。便招铁工,起炉山半,冶赤铁,重百余斤。审知所常伏处,使二三健男子,以大钳举投之。鼋跃出,疾吞而下。少时,波涌如山。顷之,浪息,则鼋死已浮水上矣。行旅寺僧并快之,建张老相公祠,肖像其中,以为水神,祷之辄应。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治贪有方
——读《张老相公》
钓鱼的人都知道,光有钓具不行,还要选好地儿,将事先准备的米粮撒到水里,把鱼儿引来,这叫“打窝子”。等鱼儿来到了“窝”里觅食争抢,再将穿了蚯蚓(家乡土话叫“蛐蟮”)或香面团的金钩抛下,那刚吃出甜头的大鱼,一见大饵香饵,往往一口咬住,就上钩了,就彻底玩儿完了。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贵自重,不轻佻,尽孝道,有见地,真爱夫

——读《金陵女子》

当今的女孩,言行大多随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泼辣大胆,有时候甚至给人以轻佻之嫌。笔者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中学的时候,同一个班里的男女学生很少有单独在一起玩的,就连相互间敢说一句话的也很少。可是现在,不说大学里头恋爱同居的很多,甚至生下小孩的也大有人在,竟然还有和社会上的好色之徒做性交易、被人家包下,甘心为了金钱和享受做二奶三奶的!中小学的学生因为一些不良书刊和影视节目的耳濡目染,不仅语言粗俗,行为不够检点,甚至违犯学生守则、触犯法律的也不少,往往被媒体曝光后,才引起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注意!笔者曾经在帮助大学生写论文的时候,将《聊斋》中的《婴宁》篇的故事讲给她听,他们对婴宁的天真、纯洁、爱笑、正直很是敬佩。其实,通观一部《聊斋》,清纯、自重的女子多的是。而《金陵女子》篇的女主人公,不仅能自重,不轻佻,还是个能尽孝道,有见地,真爱丈夫的奇女子,很值得今天的女孩特别是已婚女子好好学习。

这个女子新寡后,在道路哭泣的时候,被沂水一个姓赵的男人见到。赵某见女子绝色,不觉心动,好言相慰,还劝她再找个好人家。当赵某听她说孤身一人,想找婆家哪那么容易,就是给人家当媵妾也愿意的时候,就毛遂自荐愿意接收她,她也欣然从之,来到赵家,操持家务,十分勤谨。

但是当女子想到自己一天天年纪大了的老父亲仍在金陵做药材生意,身边没有亲人,她担心父亲以后生活不能自理,孝心一时占了感情的上风,就决绝地告辞了丈夫赵某,回金陵去一边尽孝道一边帮助老爸料理生意去了。

过了好大一阵子,赵某见女子仍不回来,心中难免思念,想起她临走时候的嘱托,就采购了一些药材,赶到金陵,一为寻找爱妻,二想赚点银钱。好像这些早就被女子预料到并且安排好了,要不然她的老爸怎么会在自家的药铺里望见赵某就立马认出了将他拉回家呢?可赵某到了岳丈家后,女子却不冷不热,待他很冷淡;赵某气得走出大门,老岳父将他拉回,女子仍然很冷谈,岳父想多多给他些金钱,女子却劝父亲只要给他一些祖传的单方就行了,说自己的后夫“福薄,多将不任”。真是知夫莫若妻啊!在路途遇到女人就走不动的角色,你给了他大把的银子,他能守得住吗?而赵某带来的药材,她已经早早就给他变成银子,一分不少地全给他了。

这女子为什么不愿照老爸的意思多给丈夫金钱?因为她深知“男人有钱就变坏”的道理;而爱夫不给夫知道,当是从“疼儿不给儿知道”的经验中悟出。于是,她劝说老爸,只给了赵某一些药方,正是"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的聪明之举!赵某带回,果然灵验,靠着这些无价之宝,赵家世世代代有事做有衣食养家,多么的深谋远虑呀!

再看看现实社会中的女孩,一旦进了夫家,养成了好吃懒做的坏习惯,她们能有几个像金陵女子那样有远见卓识?往往是享受第一,不知进取,眼中只有金钱,甚至忘记公婆父母,一旦被丈夫遗弃,还寻死觅活,要和男人拼个鱼死网破!这样的人,就要让她们好好读读聊斋志异中的《金陵女子》,叫她们好好学学怎样做女人,怎样尽孝道,怎样为人妇,怎样为人女。

【附】《金陵女子》原文

沂水居民赵某,以故自城中归,见女子白衣哭路侧,甚哀。睨之,美;悦之,凝注不去,女垂涕曰:“夫夫也,路不行而顾我!”赵曰:“我以旷野无人,而子哭之恸,实怆于心。”女曰:“夫死无路,是以哀耳。”赵劝其复择良匹。曰:“渺此一身,其何能择?如得所托,媵之可也。”赵忻然自荐,女从之。赵以去家远,将觅代步。女曰:“无庸。”乃先行、飘若仙奔。至家,操井臼甚勤。
积二年余,谓赵曰:“感君恋恋,猥相从,忽已三年,今宜且去。”赵曰:“曩言无家,今焉往?”曰:“彼时漫为是言耳,何得无家?身父货药金陵。倘欲再晤,可载药往,可助资斧。”赵经营,为贳舆马。女辞之,出门径去,追之不及,瞬息遂杳。
居久之,颇涉怀想,因市药诣金陵。寄货旅邸,访诸衢市,忽药肆一翁望见,曰:“婿至矣。”延之入,女方浣裳庭中,见之不言亦不笑,浣不辍。赵衔恨遽出,翁又曳之返,女不顾如初。翁命治具作饭,谋厚赠之。女止之曰,“渠福薄,多将不任;宜少慰其苦辛,再检十数医方与之,便吃著不尽矣。”翁问所载药,女云:“已售之矣,直在此。”翁乃出方付金,送赵归。
试其方,有奇验。沂水尚有能知其方者。以蒜白接茅檐雨水,洗瘊赘,其方之一也,良效。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老蒲主张破除迷信
——读《秀才驱怪》
以前一谈到《聊斋志异》,就认为那里头都是写的狐狸精和鬼怪什么的,胆子小的还会感到害怕。我小的时候就有切身的经历和体会。我们村上有位姓张的表大爷,外号叫“张大侃”,那是因为老人家很会“侃讲”,就是讲故事,特别会讲聊斋的狐鬼故事。每当人们夏日傍晚在晒场渠堰乘凉,冬天的夜晚围蹲在生产队牛屋的火堆旁烤火的时候,张大爷一到,经不住人们的几句请求,他就打开了话匣子,大多是聊斋里的鬼狐故事。讲到两三更天后,我们非得有大人陪着才敢回家去,因为故事里的鬼怪或狐狸精太吓人了。有人就说张大侃散布迷信,民兵营长有几次还前来制止不给老张讲。后来老张表大爷一天天老了,就不能再讲了。
长大后读了好多的书,才知道蒲松龄的聊斋故事不仅不是宣传迷信,还是非常了不起的文学创作。事实上,蒲松龄自己就在他的作品里,号召读者千万不要相信迷信,不过他要表达的意思蕴含在具体的故事里罢了。《秀才驱怪》这篇故事最后的“异史氏曰”就是对人们的解释和告诫,因为是较深的文言文,所以一般人不大吃得透这话里的含义。
故事讲一个姓徐的书生,对道家感兴趣,稍微学习了一些画符驱怪的知识,多多少少有了点名气。乡间一家有钱人,将他请到家,却没有告诉他是专门请他来降妖捉怪的。徐生在不知就里的情况下贪喝了些酒,天晚了就住在这家经常有怪物出没的房间里,真的见到了“一物兽首人身,毛周遍体,长如马鬐(鬃毛),深黑色;牙粲(白亮)群峰(像小山峰尖),目炯双炬(双目像火把那样亮)。及几(走到几案边),伏(舔)器中剩肴,舌一过,数器辄净如扫”,徐生无奈之下,索性拿被子猛地将怪物的头给蒙住了,之后就大声呼喊,却没有人来。他吓得只好跑到了看马圈的人那里睡到了天明,这家有钱人找他不见,大惊失色,他却从马圈里出来,责备主人不事先告诉他,说自己的武器“如意钩”还在前边的包袱里,因没有派上用场而深感遗憾。可从那以后,这家有钱人家里再也没有出现怪物。
看看蒲松龄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异史氏曰:“黄狸黑狸,得鼠者雄。此非空言也。假令翻被狂喊之后,隐其骇惧,公然以怪之绝为己能,则人将谓徐生真神人不可及矣。”
就是说,徐生在那家遇到的,其实也就是一个野狸猫什么的。有钱人家的小姐丫鬟,把它当成了怪物。其实,不管是黑猫黄猫,会捉老鼠的就是好猫。假设徐生把自己“捉怪”的时候被吓的情形隐藏了,还到处吹嘘自己会捉怪,那样一来,人们就会把他当成神人了。
有位网友读了这篇故事后赋诗三首,颇为有趣:
其一 《聊斋?驱怪》读后
不论黄猫或黑猫,不捉老鼠是懒猫。
如若比比高和矮,捉鼠多多是好猫。
其二 猫论
黄狸黑狸得鼠雄,出自聊斋驱怪中。
邓老点石成金后,鸿文猫论应时生。
其三 《聊斋?驱怪》诗咏
酒阑人散客无眠,何意妖气起榻前。
等是仓皇惊窜去,此功原不敢贪天。
我们除了从故事悟出作者要说的根本没有怪物的道理,还能体会到他那支了不起的笔行文的神妙:
为了渲染大户人家花园的环境,写道:“园颇佳胜,而竹树蒙翳,景物阴森,杂花丛丛,半没草莱。抵一阁,覆板之上悬蛛错缀,似久无人住者。”真是阴森森令人毛骨悚然。
写徐生在这样环境里害怕的情形是:“窗外皎月,入室侵床,夜鸟秋虫,一时啾唧,心中怛然,寝不成寐。”以皎月鸣虫来衬托徐生的“心中怛然,寝不成寐”。
写“怪物”进房间是“板上橐橐似踏蹴声,甚厉。俄下护梯,俄近寝门”,使徐生吓得“毛发猬立”——头发和体毛像刺猬一样!
这“兽首人身,毛周遍体,长如马鬐,深黑色;牙粲群蜂,目炯双炬”的家伙看似凶恶(徐生是蒙在被子低下偷看的),但徐生一看它居然“伏餂器中剩肴,舌一过,数器辄净如扫”,就知道它不是什么怪物,而是饿急了来偷东西吃了狸猫了。
而下面这节文字,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将徐生“嘴说不怕,头皮乱炸”的情形描写得淋漓尽致:
“徐骤起,翻被幂怪头,按之狂喊。怪出不意,惊脱,启外户窜去。徐披衣起遁,则园门外扃,不可得出。缘墙而走,跃逾短垣,则主人马厩。厩人惊,徐告以故,即就乞宿。 ”
而徐生又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不会故弄玄虚,所以深得那家有钱主儿的称许,那人经常向别人讲说,自己家里得到了安宁,“终不忘徐生功也”。
仅仅740字(包括 “异史氏曰”)的短文,有人物,有故事,有前因,有结果,有叙述,有评论,有写实,有夸张,有高潮,有煞尾,真是难能可贵。
【附】《秀才驱怪》原文:
长山徐远公,故明诸生,鼎革后,弃儒访道,稍稍学敕勒之术,远近多耳其名。某邑一巨公,具币,致诚款书,招之以骑。徐问:“召某何意?”仆曰:“不知。但嘱小人务屈降临。”徐乃行。至则中亭宴馔,礼遇甚恭,然终不道其相迎之旨。徐因问曰:“实欲何为?”幸祛疑抱。主人辄言:“无他。”但劝杯酒。言词闪烁,殊所不解。谈话之间,不觉向暮,邀徐饮园中。园颇佳胜,而竹树蒙翳,景物阴森,杂花丛丛,半没草莱。抵一阁,覆板之上悬蛛错缀,似久无人住者。酒数行,天色曛暗,命烛复饮。徐辞不胜酒,主人即罢酒呼茶。诸仆仓皇撤肴器,尽纳阁之左室几上。茶啜未半,主人托故竟去。仆人持烛引宿左室,烛置案上,遽返身去,颇甚草草。徐疑或携襆被来伴,久之,人声杳然,乃自起扃户就寝。窗外皎月,入室侵床,夜鸟秋虫,一时啾唧,心中怛然,寝不成寐。顷之,板上橐橐似踏蹴声,甚厉。俄下护梯,俄近寝门。徐骇,毛发猬立,急引被蒙首,而门已豁然顿开。徐展被角微伺之,见一物兽首人身,毛周遍体,长如马鬐,深黑色;牙粲群蜂,目炯双炬。及几,伏餂器中剩肴,舌一过,数器辄净如扫。已而趋近榻,嗅徐被。徐骤起,翻被幂怪头,按之狂喊。怪出不意,惊脱,启外户窜去。徐披衣起遁,则园门外扃,不可得出。缘墙而走,跃逾短垣,则主人马厩。厩人惊,徐告以故,即就乞宿。
将旦,主人使伺徐,不见,大骇。已而出自厩中。徐大怒曰:“我不惯作驱怪术,君遣我,又秘不一言,我橐中蓄有如意钩,又不送达寝所,是欲死我也!”主人谢曰:“拟即相告,虑君难之,初亦不知橐有藏钩。幸宥十死!”徐终怏怏,索骑归。自是怪绝。后主人宴集园中,辄笑向客曰:“我终不忘徐生功也。”
异史氏曰:“黄狸黑狸,得鼠者雄。此非空言也。假令翻被狂喊之后,隐其骇惧,公然以怪之绝为己能,则人将谓徐生真神人不可及矣。”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吴斯宁 2012-03-06 08:31:53
这帖子真不错,今天才注意到,以后会看坚持看下去,也请楼主坚持写下去
-----------------------------
谢谢朋友的鼓励!我会坚持下去的!

楼主:杨增强

字数:188878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2-01-17 04:15:00

更新时间:2021-03-05 21:24:41

评论数:20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