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闲读《聊斋》札记系列

闲读《聊斋》札记系列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我们知道,旧时代出家当道士当和尚的,大多是父母双亡、生活无着、无依无靠,不得己而寻求的一条生存之路。特别是女道士,她们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学道成仙那是茫茫无期的骗人幻影,要想活下去,她们必然受尽白眼,受尽欺凌。特别是年轻美貌的女道士,她们要想保住自己的贞节,她们的遭遇会更悲惨,她们会承受更大的压力,她们会更痛苦。陈云栖和盛云眠就是女道士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女道士痛苦生活的呐喊者。那被誉为黄冈尼姑庵“四云”的另两云白云深(年三十许)和梁云栋(约二十有四五),就是被“恶少”们不知弄到那里去了。因为等到真毓生为老爸办完了丧事,在守孝一大阵子后,好不容易再次来到尼庵内,老道士告诉他二云的情况时候,已经好几年过去了,白云深和梁云栋年龄都不小了,“老大嫁作商人(恶少)妇”是必然的了。而这两个尼姑和陈云栖、盛云眠完全不一样。她俩曾在陈云栖不在的情况下,合伙把真书生灌醉(真书生有点佯醉),二女耍一男,和真秀才发生了关系,像极了外国黄碟里的淫秽情节(生欲去,而夜已深,乃佯醉仰卧。两人代裸之,迭就淫焉。终夜不堪其扰)。这就是有的读者认为的“尼姑轮奸浪荡子的”的情节。其实,真秀才不是“浪荡子”呢,那夜天刚亮,他就“不睡而别,数日不敢复往,而心念云栖不忘也,但不时于近侧探侦之”。他的心思根本不在白云深和梁云栋身上。
此篇小说在叙述中,不仅赞美陈云栖的冰清玉洁,也歌颂了盛云眠的品德高尚。真秀才第一次逗留尼庵,陈云栖先跑,盛云眠也离开了,这才有了白云深和梁云栋与真生鬼混的机会。陈云栖和盛云眠是怎样离开尼庵的呢?文中,“先是”一节有补叙做了详备的交代:
先是,女与云眠俱依王道成。道成居隘,云眠遂去之汉口。女娇痴不能作苦,又羞出操道士业,道成颇不善之。会京氏如黄冈,女遇之流涕,因与俱去,俾改女冠装,将论婚士族,故讳其曾隶道士籍。而问名者,女辄不愿,舅及妗皆不知其意向,心厌嫌之。
原来,是庵主王道成那里地方太小了,住不下去了盛云眠才到汉口去了;陈云栖呢认为当女道士是丢人的事情,王道成也渐渐地讨厌她了,恰巧和真秀才了老年人了姊妹的京氏来到黄冈,陈云栖见到她流泪不止,京氏才把她带走,让她恢复女孩的装束,想给她找个好婆家呢。介绍了多家,陈云栖都不同意,因为她心里已经有了真秀才了呀!这样,真秀才的舅舅和妗子都不知道京老太带来的这个女孩子到底想怎么样,所以就有些嫌弃她。
后来,陈云栖和盛云眠在船上相见,说是巧合,也许是作者蓄意的安排,就说是她 的命运吧,所以才有了二人共事一夫的结局。
两相对比,尽管作者在小说里没有作具体的交代,我们也可以推测,与陈云栖和盛云眠相比,白云深和梁云栋二人的命运就凄惨多了。除了二人年纪老大,她俩的所作所为,也是作者所鄙视的。真秀才第一次来到尼庵,她们就和他弄出了那样一场戏;秀才二次来到尼庵,心里想着 但是陈云栖,他是看到白云深被“少年”带走了,又不甚害怕梁云栋,才敢跑到庵前来敲门的;等盛云眠告诉他,梁云栋也出去了,秀才这才大着胆子,在盛云眠的引导下,找到陈云栖的门前(一日,既暮,白出门,与少年去。生喜,不甚畏梁,急往款关。云眠出应门,问之,则梁亦他适。因问云栖。盛导去,又入一院,呼曰:“云栖!客至矣。”但见室门閛然而合。盛笑曰:“闭扉矣。”生立窗外,似将有言,盛乃去)。然而冰清玉洁的陈云栖却“砰”地一声把门关上了,盛云眠见秀才逗留在窗户前,就主动离开,给他们俩说话的机会:
云栖隔窗曰:“人皆以妾为饵,钓君也。频来,身命殆矣。妾不能终守清规,亦不敢遂乖廉耻,欲得如潘郎者事之耳。”生乃以白头相约。云栖曰:“妾师抚养。即亦非易,果相见爱,当以二十金赎妾身。妾候君三年。如望为桑中之约,所不能也。”生诺之。方欲自陈,而盛复至,从与俱出,遂别归。
你看,盛云眠和陈云栖,不即不离,叫秀才想和心中的人儿套近乎而不能!等盛云眠回来和陈云栖双双离开这“是非之地”,秀才这才怅然如实地回去。
盛云眠和陈云栖,这一对从不幸一步步走向幸运的女道士,是作者歌颂赞美的对象。她们俩后来都为真秀才生了几个孩子,都有儿有女,有的学业大长进——“云眠生男女各一;云栖女一男三。母八十余岁而终;孙皆入泮;长孙,云眠所出,已中乡选矣。”尽管儿子真秀才没能中举做官,老太太也不在乎了。这一点和陈妙常故事的结局是不同的。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倾情寄爱 呼之欲出

——读婴宁的

蒲松龄的《聊斋词集》中有一阕题为《山花子》,其中刻画了一个“尽日全天”“笑不休”的娇憨少女的形象;而他在自己的文言短篇小说《婴宁》中,也为读者塑造了一个时时“孜孜憨笑”的天真无邪的少女婴宁的感人形象。所不同的是,词作中的少女尽管天真、娇憨和爱笑,但她在见了“谁家年少”时,还是免不了“好生羞”的;而小说中的婴宁见到了书生王子服,却丝毫没有娇羞扭捏的所谓大家闺秀的姿态。相反,那“绝慧”而痴情的王子服的出现,竟然使少女心花怒放、开怀畅笑!“你的笑容就是你好意的信差。你的笑容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正像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西方现代人际关系教育的奠基人卡耐基所说的那样,婴宁的笑向王子服传递了爱的信息,“照亮”并迷住了书生的心。读者从她“一路笑来”的自然笑态的流露中,从她“似全无心肝”的言谈举止中,处处感染了这情窦初开的怀春少女的喜悦的心情。
蒲松龄在四千多字的短短篇幅中,近30处写婴宁的笑,着力渲染了王生与婴宁郎欢女悦的喜剧气氛。只是在小说结尾“墙下恶作剧”一节惩处西邻好色之子几乎惹祸使全家遭殃后,婴宁受婆婆规劝训导才“矢(誓)不复笑”,后来,“凄恋鬼母”,“反笑为哭”,其性格才发生变化。此前,作者为什么不厌其烦地几十次写这位天真少女的笑?写笑的作用是什么?
文学大师都是写人物的高手。我们佩服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借写人物的笑,从而刻画人物性格手法的高妙。刘姥姥一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的说笑,竟逗得大观园里的主仆们笑得前仰后合、喷茶吐饭、揉肠捶腰……且各人的笑态因身份、地位、年龄、性情的不同而各异,真可谓匠心独运。而蒲松龄写婴宁之笑,则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近30次写婴宁的笑,将这位天真无邪美少女的音容笑貌生动传神地勾画出来,且人物的内心活动也揭示得淋漓尽致,人物性格的发展、演变的历程也叙写交待得细致绵密,与曹雪芹写人物在艺术技巧上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篇文言短篇小说还以优美的山景、烂漫的山花为衬托,让少女婴宁“在丛中笑”,写婴宁的行动逗人笑,情态引人笑,语言更是处处时时惹人笑。王生因之忘顾忌、失魂魄、害相思、减肌革,时欢喜,时窘急;婆婆给婴宁的笑下的结论是“太憨”所致,“恐为鬼物,窃于日中窥之,形影殊无异”才放心。因婴宁上元佳节一句“你看那男的目光,直勾勾的,简直像个贼”(“个儿郎目灼灼似贼”)的遗花笑骂引得王生相思成病,乞求表哥吴生往返深山;因婴宁的笑,西邻之子淫心顿炽,终挨毒蝎所蜇而毙命……可见,婴宁之笑,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情,蕴含了作者惩恶劝善的良苦寄托,寄寓了作者对理想青春偶像的赞赏怀想之情;而作者娴熟驾驭语言、巧妙写婴宁之笑,又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制艺才能。正像《聊斋志异》中众多优秀作品一样,有的以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如《西湖主》),有的以尖锐犀利的批判锋芒启示人(如《续黄梁》),有的以深刻含蕴的寓义教育人(如《狼》),《婴宁》篇则是通过对主人公言谈举止、相貌神情,特别是那一连串清脆爽朗的笑声的描写来感染读者,使读者百读不厌的。这些笑正像编缀花环的花朵,穿成项链的珍珠,嵌在古玩的宝石,构成画面的景物,让读者阅读时应接不暇,读罢则击节赞叹、回味无穷。现在让我们来仔细欣赏一番,看看作者是怎么样精编、细串、工嵌、巧绘而制作出这件精美的艺术品的。为了便于把握全文,除篇末外,先将小说分为14节,看看各节是怎样写婴宁从笑到不笑到反笑为哭的:
1、上元巧遇,相思成病(开头至“默然不答”)
2、表兄安慰,病愈思女(从“适吴生来”至“益怨恨之”)
3、独自进山,寻访美女(从“转思三十里非遥”至“因坐少憩”)
4、见到小荣,知是“红娘”(从“俄闻墙内有女子”至“似讶其不去者”)
5、老媪出见,得至女家(从“忽一老媪扶杖出”至“渐近丽人,大喜”)
6、姨母健谈,侧写婴宁(从“从媪入”至“少顷,使来拜识”)
7、得见婴宁,姨母留宿(从“未几,婢子具饭”至“有书可读”)
8、花园相会,女作憨态(从“次日”至“生惶恐遁去”)
9、女答母问,故作痴憨(从“少时,会母所”至“无术可悟之”)
10、家人来寻,姨作安排(从“食方竟,家人捉双卫来”至“倚门北望也”)
11、吴生疑猜,寻访狐村(从“抵家”至“形影殊无少异”)
12、婚后绝慧,最为爱花(从“至日”至“女卒不改”)
13、惩治恶少,引起诉讼(从“一日,西人子见之”至“然竟日未尝有戚容”)
14、自言狐产,求婿葬母(从“一夕,对生零涕”至“亦大有母风云”)
上元节王子服游玩遇女害相思,作者在此节写了婴宁的笑:游赏携婢拈梅笑;见生注目顾婢笑;俏骂生“贼”遗花笑。如此热闹的上元节,无忧无虑的妙龄女郎兴致盎然,一路观赏“玉壶光”、“鱼龙舞”的美情景。当那风流倜傥的王子服痴看姑娘注目忘情时,婴宁怎会无动于衷?一个“贼”字出口,一枝梅花丢手,二人遂情意相通,这怀春的少男自然要睹遗梅而生相思了。怀花归来,表兄戏言,竟使王生袖梅入山访美,小说第3节写那谷底丛花乱树的掩映下,有一处绿柳垂、修竹茂、桃杏繁、雀鸟喧的庄院。拈一枝杏花进院的女子被王生认出,正是上元节遇到的女郎所携之婢“小荣”!紧接着小说向读者展开了生媪问答的画面,就在这特定的幽美环境中,老媪进一步了解到王生原是自己的外甥,她略略介绍了婴宁之后,便让婢子唤来与王生相见,婴宁正式出场与王生会面之前,就以爱笑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第7节作者继续写婴宁人未进屋笑先闻:

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姨又唤曰:“婴宁,汝姨兄在此。”户外嗤嗤笑不已。婶推之以入,犹掩口笑,笑不可遏。媪嗔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景象何堪?”女忍笑而立,生揖之。媪曰:“此王郎,汝姨子,一家尚不相识,可笑人也。”问:“妹子年几何矣?”媪未能解,生又言之。女复笑,不可仰视。媪谓生曰:“我言少教诲,此可见矣。年已十六,呆痴如婴儿。”……婢向女小语云:“目灼灼,贼腔未改!”女又大笑,顾婢曰:“视碧桃开未?”遽起,以袖掩口,细碎连步而出。至门外,笑声始纵。

这一节有8次写婴宁的笑(以上引原文加底线者):①人未至闻户外笑。王生认出小荣后,小荣自然亦认出王生,进院后必告诉婴宁,待侍候王生晚饭时更是确认无疑,及至媪命婢唤宁姑,婴宁知道即将与上元节所遇的书生相见,内心既高兴又激动,人未至而笑先闻。②闻系姨兄嗤嗤笑,仿佛告诉老人家自己已经知道了。③婢推进门掩口笑,笑得不可遏止,一个“推”字更增添了情节的戏剧性;笑而掩口,则稍稍露出少女的娇羞心态。④闻母爱嗔而忍笑,又可见其性格中端庄知礼的一面。⑤闻生相问复又笑,叫“妹子”好甜,因乐极而笑笑得不可仰视,是少女内心幸福的自然流露,既不越礼,也不做作。及至母亲说出他们二人“极相匹敌,惜有内亲之谦”使王生“目注婴宁,不遑他瞬”而故态重现时,婴宁则是:⑥婢提“那话”则大笑,想想当初,对照眼前,公子痴情,结亲有望,当然要大笑起来。为了不使自己开怀畅笑而引起他人误解,可心中又实在按捺不住这十二分快慰愉悦的心情,于是聪颖绝伦的婴宁灵机一动,呼婢子去看碧桃开没开,“细碎连步出”,还要⑦以袖掩口偷偷笑,多么传神的描述!接着写她⑧出至门外纵情笑,笑得多么无拘无束!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这篇小说人物不多,故事情节也较简单,但由于作者妙笔生花、入情入理、绘影传神地去写婴宁的笑,使读者既怡情于优美的景物,又在少女一连串笑声中发出会心的微笑和感叹。在接下来生、女果园相见的一场戏中,作者在第8节到第9节又写了婴宁的笑(引文加底线者),使小说的故事情节又向前推进一层:
次日至舍后,果有园半亩,细草铺毡,杨花糁径。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穿花小步,闻树头苏苏有声,仰视,则婴宁在上,见生来,狂笑欲堕。生曰:“勿尔,堕矣!”女且下且笑,不能自止。方将及地,失手而堕,笑乃止。生扶之,阴捘其腕。女笑又作,倚树不能行,良久乃罢。生俟其笑歇,乃出袖中花示之。女接之,曰:“枯矣!何留之?”曰:“此上元妹子所遗,故存之。”问:“存之何益?”曰:“以示相爱不忘。自上元相遇,凝思成病,自分化为异物;不图得见颜色,幸垂怜悯。”女曰:“此大细事,至戚何所靳惜?待郎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生曰:“妹子痴耶?”女曰:“何便是痴?”生曰:“我非爱花,爱拈花之人耳。”女曰:“葭莩之情,爱何待言。”生曰:“我所为爱,非瓜葛之爱,乃夫妻之爱。”女曰:“有以异乎?”曰:“夜共枕席耳。”女俯首思良久,曰:“我不惯与生人睡。”语未已,婢潜至,生惶恐遁去。少时会母所,母问:“何往?”女答以园中共话。媪曰:“饭熟已久,有何长言,周遮乃尔。”女曰:“大哥欲我共寝。”言未已,生大窘,急目瞪之。女微笑而止。幸媪不闻,犹絮絮究诘。生急以他词掩之,因小语责女。女曰:“适此语不应说耶?”生曰:“此背人语。”女曰:“背他人,岂得背老母?且寝处亦常事,何讳之?”生恨其痴,无术可悟之。 的2

①树上见生女狂笑,知道姨兄已经留下,少女这一宿是怎样想的呢?从“狂笑”的“狂”字,我们不难体会到,少女内心一直没有平静下来,而当她从树下望见姨兄到来正在下面仰视自己时,心中的激动快慰难以言表,“狂笑欲堕”正是她心境感情的外露。②闻生叮咛下树笑,笑得不能自已,以致“失手堕地”才止笑。“生扶之”,是姨兄的长幼之爱;“阴捘其腕”即以手指偷摸姑娘的手腕,又是恋人间的撩逗动作。③“生捘腕倚树笑”,笑得连路都不能走了,良久才罢。此时婴宁依树笑,读者心里跳,当为少女甜美而幸福的笑声所感染。婴宁陶醉在幸福之中,待稍稍平静之后,为了考验姨兄,婴宁在王生拿出那朵已枯萎的梅花时连发数问而生则从容回答:
留花做什么?
保存它有什么益处?
这是小事,你我至亲,花儿嘛,我还吝惜么?(妹妹您憨痴么?)怎么能说我憨痴呢?……
一直追问到王生回答她说:“非爱花,爱拈花之人”,(生俟其笑歇,乃出袖中花示之。女接之,曰:“枯矣!何留之?”曰:“此上元妹子所遗,故存之。”问:“存之何益?”曰:“以示相爱不忘。自上元相遇,凝思成病,自分化为异物;
不图得见颜色,幸垂怜悯。”女曰:“此大细事,至戚何所靳惜?待郎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生曰:“妹子痴耶?”女曰:“何便是痴?”生曰:“我非爱花,爱拈花之人耳。”)姑娘知王生相思成病,对自己是一腔至诚,从逻辑推理上细思这段对话十分有趣。
然而这美好的笑声还不是到此为止。婴宁说,出于亲戚之间的感情,爱是不待说的;迫使王生辩解说他所表示的是夫妻间的那种爱;婴宁说,和亲戚之爱有什么区别么?王生不得已,才直说“夜共枕席”!读者可以想象,这情窦初开的小伙在一位妙龄少女跟前说出这样的话语时,那面红耳赤的窘相!而一般的女孩听到这样的话,可能要羞得逃之夭夭了!婴宁却并未如此。作者让她“俯首深思良久”才说出“我不惯与生人睡!”姑娘巧妙地把自己的羞涩藏起来,以童稚般的话语避开了难堪与娇羞。于是这笑魔自然地就从婴宁身上飞到了王生身上!按照婴宁的性格,作者本该写她“捧腹大笑”的,可是,作家手法高妙之处就在于他要独辟蹊径,要写出婴宁独特的个性。写婢女潜听,会于母所,母亲询问,婴宁索性装憨傻到底,竟对老人家说出“大哥欲我共寝!”直羞得王生无地自容,频频给她使眼色,女郎这才止住笑。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一辑载有田泽长的《蒲松龄和陈淑清》、《陈淑清题辞校注》两篇文章,阐述了蒲松龄塑造婴宁这样可爱的女性艺术形象,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与生活体验。据田文所述,蒲松龄在一次逃难中躲进深山,在“秦汉之村”“神仙之宅”和一位名叫陈淑卿的女子巧遇,在“失椿萱之意”,“非姑舅之心”的情况下“为欢废礼”,“迎天孙于鹊渡”,和陈女结为夫妇。②他们是患难中结合,本来是情有可原。可是当年蒲陈二人却遭亲眷们的反对,虽然在悲欢离合的境遇中尝到了爱情的甜美,却也备受了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的无情摧残。可以说,作家在小说中把婴宁的形象刻画得这样真美感人,使之无视封建礼教,时时处处笑语风生,天真无邪,聪明伶俐,爽朗诙谐,正是出于作者本人对封建礼教残害青年美好爱情与婚烟的满腔愤慨,以及作者本人对婚烟自由的热切向往。从《婴宁》、《小翠》、《连锁》、《青凤》等篇的人物塑造与情节描写中,均可以看出作者这一思想倾向与创作意旨。《小翠》篇写小翠调皮又爱开玩笑与恶作剧,与婴宁最为相像。小翠还会捉弄痴呆的丈夫,嘲弄迂腐的公爹,报复恶官的行径,比婴宁还令人钦羡。在《聊斋词集》和《聊斋诗集》中,也可以读到诗人有感于和陈淑卿的婚姻遭到嫉忌、厌嫌、破坏而不能得到美满幸福结局所写下的诸多感人肺腑、令人同情的篇章。
《婴宁》的第10、11两节,写王生在深山逗留,其母按吴生指点,派家人寻到山里,找到王生,王生欲带婴宁同去,老母亦同意婴宁去见姨娘,于是婴宁随王生出山到王家。这两节又连续9处写了婴宁的笑:

听说去看姨娘,且与心爱的书生兼姨兄而去,①婴宁高兴吟吟笑。(且请偕女同归。媪喜曰:“我有志,匪伊朝夕。但残躯不能远涉,得甥携妹子去,识认阿姨,大好!”呼婴宁,宁笑至)来到王家听到吴生正在谈起她,②婴宁装憨嗤嗤笑,好像以笑声反问:“你们看看我是狐女么?”(但闻室中嗤嗤,皆婴宁笑声)姨母说她“太憨”,吴生要进房看她,③婴宁不顾只浓笑、忍笑(母入室,女犹浓笑不顾。母促令出,始极力忍笑,又面壁移时方出才一展拜。翻然遽入,放声大笑),接写她④拜罢众人放声笑(才一展拜。翻然遽入,放声大笑),⑤疑她为鬼更憨笑(母疑其为鬼,入告吴言,女略无骇意。又吊其无家,亦殊无悲意,孜孜憨笑而已),仿佛在说,鬼有这样笑的么?鬼会这样笑么?婴宁时时处处以自己无邪的笑声证明她对别人无任何恶意,人们大可不必疑狐疑鬼,而她只不过是个⑥勤巧知礼最善笑的小姑娘罢了(但善笑,禁之亦不可止)。到了后来,很自然的,人们都⑦心里乐其嫣然笑,是否狐鬼的疑猜终于瓦解冰消(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人皆乐之)。婴宁以自己善意的笑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和喜爱,她是个胜利者!直到⑧吉日合卺乐极笑,与王生步及洞房,这出以笑为线索,通过写婴宁之笑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小小喜剧才达到高潮(母择吉为之合卺,而终恐为鬼物,窃于日中窥之,形影殊无少异。至日,使华装行新妇礼,女笑极不能俯仰)。至于婴宁婚后⑨解姑(婆母)忧怒常一笑,则更加让读者相信,有这样聪颖娇美的儿媳解颐添乐,何怒不解,何愁不消呢(每值母忧怒,女至一笑即解)?
为了使笔下的艺术形象具有惩恶劝善的教育作用,作者在这篇小说的第13节还有几处笔墨写了婴宁的笑:偶遇歹徒不避笑;戏弄邻子指地笑。惩治居心不良的西邻之子并使之毙命,读者拍手称快,其实这也是印证婴宁这一特殊少女形象既有人性又有狐性的创作需要。明末清初学者袁于令曾说过:“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这段话揭示了文学作品幻想的情节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我国古代许多文学作品中都蕴含着这样一个创作宗旨:恶人必有恶报,好人必有好报。《聊斋志异》中许多优秀短篇小说也存在这样的情节是一点也不是为怪的。
康德曾说过:“孩子们,尤其是小姑娘,必须尽早习惯于开诚布公、不受压抑的微笑,因为面部表情的开朗同时也会逐渐印入心扉,并奠定一种倾向于欢快、友善和合群的禀性,这就是及时地为接近友爱的美德作了准备。”③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说过:“我总觉得可以从笑声中识别一个人。如果您跟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初次相遇,他(她)的笑声使你感到愉快悦耳,那你就可以大胆地说,他(她)是一个好人。”④通过对《婴宁》这篇脍炙人口的文言短篇小说中数十处描写主人公之笑的分析品赏,我们觉得,这是对康德与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话很好的印证。婴宁的“开诚布公、不受压抑的”笑印入读者心扉,读者从笑声中识别出她“是一个好人”!我们还会发现,作者创作时,思想感情与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是相通的。在《婴宁》中作者把天真活泼、无拘无束的少女婴宁当作美好的正面形象浓墨重彩着力渲染,借其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戳破了封伦理道德的虚伪面纱,从而借写笑突出了“这一个”典型形象的典型性格和意义,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寄托了作者的真情与孤愤。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注释]
1.美国学者卡耐基的《人性的优点,人性的弱点》第231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1月。
2.参考《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一辑载有田泽长的《蒲松龄和陈淑卿》、《陈淑卿小像题辞校注》两篇文章中的内容。
3.康德《实用人类学》第167页,转引自《中外名言全库》第45页,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4.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死屋手记》第50页(出处同康德的话)。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林黑 2012-01-21 11:13:52
好文,来看迟了。
-----------------------------
握手黑哥!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另一种“二奶”
——读阿霞

自古及今,二奶现象是司空见惯的,尽管毛泽东时代禁止过不多(臭男人“换片子”必须先离婚在结婚),但近年来又有沉渣泛起的趋势。由于社会上没有人办过二奶培训班(其他什么办都有人办过,唯独这种班没有,大概这个行当是无师自通的行当),所以,女同胞们一旦横下心来要做他人的二奶了,就只能要么跟着感觉走,要么就凭着道听途说的那点知识经验自己去闯荡了。算来,大多数的二奶还是得了些好处的,这就要看她们的眼光手段的高低了。但是有些目光短浅的二奶,只能看到自己的优势,却看不到自己的劣势,往往为了争宠,和大老婆水火不容,结果有的胜利了,有的却失败了。因此,聪明的二奶会在一开始就能看出男人是有情有义的君子,还是喜新厌旧,见异思迁之徒。
《聊斋》中的《阿霞》叙写的是一个情节比较简单的故事。书生景庆云在外攻读,遇到住在隔壁的书生调戏一个落难的少女(这女孩是那书生救下来的)。他的出现,让那个少女顺利脱身。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个少女竟然会来和景生野合。这个美少女就是有神通的阿霞,她不肯失身于那个书生,是因为她知道那人没有前途,景生却有美好的将来。
阿霞有心和景生做长久的夫妻,可景生已经有了老婆。不过阿霞并不在乎景生是有妇之夫,两人一个君有情,一个妾有意,好好地享受鱼水之欢。二人世界不久,景生需要回乡,阿霞则去探母,两人暂别,约好旬月再见。
景生回家后,把家里的老婆和阿霞一比,就不顺眼了。就打定主意想换老婆,于是整天对老婆横挑鼻子竖挑眼地跟她过不去。
小说的情节发展到这儿,有一段精彩的描写:
“(阿霞)既去,景思斋居不可常,移诸内又虑妻妒,计不如出妻。志既决,妻至辄诟厉,妻不堪其辱,涕欲死。景曰:“死恐见累,请早归。”遂促妻行。妻啼曰:“从子十年未尝失德,何决绝如此!”景不听,逐愈急,妻乃出门去。自是垩壁清尘,引领翘待,不意信杳青鸾,如石沉海。妻大归后,数浼知交请复于景,景不纳,遂适夏侯氏。”
这一节景生的心理活动描写、他欺辱老婆的言行描写、他老婆临别哭诉的描写、被驱逐后还托人来说情的补充交代,简洁而生动传神,活画出一个“陈世美”的丑恶形象。
最后他虽然顺利地把老婆休掉,可阿霞再无踪影了,景生贴了夫人,跑了情人,还背上“陈世美”的恶名,心里能好过吗。
过了很久,他才在庙会上意外地见到了阿霞,原来她已经做了南村郑公子的继室。两人见面,不免争辩起来。景生责怪阿霞负约,阿霞却直言相告:她当初跟景生在一起是因为他祖上积德,他可以亨受功名利禄。现在他贪新弃旧,阴间已经把他的禄秩削去。阴间原来是定景生为亚元的,现在已经让一个姓王的填补了他的缺。她现在不想跟他过穷日子了。果然,在随后的乡试放榜的时候,亚元是阿霞说的王某,阿霞的新欢郑生也上榜,而景生却名落孙山。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后来,善良的阿霞资助景生一锭银子,让他娶妻生子,告诉他虽然这辈子翻身无望,但先人的福泽未尽,可以让他的后人继承。后来,景生娶了个又丑又恶的女人做继室,这个女人却给他生了个儿子,长大之后高中进士。而阿霞嫁的郑某却飞黄腾达,最后做很大的官。
后来郑某年老去世,阿霞给他送葬完毕,坐轿子回到家中,仆人打开轿子,发现她已经不知去向,才知道她是仙人。
阿霞是个聪明的二奶,她让我们想到了古代那个“东家吃饭,西家住宿”的聪明女子:
说是古时候有一个老汉选女婿,东家男子有钱但奇丑,西家男子英俊却贫困,不能抉择。让女儿自己选,怕女儿害羞,约定左右手表示东西家男子,喜欢哪个伸出哪只手,结果女儿同时伸出双手,老汉不解,只见女儿说着:我想在东家吃饭,西家住宿。虽然情节内容不一样,但是女孩的聪明可爱是一样的。
蒲松龄在小说最后感叹道:“噫!人如果没有良知,喜新厌旧,到头来鸡飞蛋打,天报应的惨啊(人之无良,舍其旧而新是谋,卒之卵覆而鸟亦飞,天之所报亦惨矣!)!”这说的是景生;而我们要说:“人一定要学聪明呀!尤其是女人,当发现自己所爱的男人已经发生变化的时候,就要赶快离开他,千万不要指望他会变好;因为有举古话说得好——江山好改,本性难移啊!”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阉人”的美事
——读《巧娘》
二卷的《巧娘》篇,写的是一个“阉人”得到了娇妻美妾的故事。书生傅廉——一名遭到世人白眼的“天阉”小伙,逃学途中遇到了一个狐女托他带信,然后遭遇了女鬼示爱,但是,当女鬼为他安排好了床铺,想和他成其好事的时候,却发现这小伙是个“银样蜡枪头”:
女暗中以纤手探入,轻捻胫股,生伪寐若不觉知。又未几启衾入,摇生,迄不动,女便下探隐处。乃停手怅然,悄悄出衾去,俄闻哭声。生惶愧无以自容,恨天公之缺陷而已。女呼婢篝灯。婢见啼痕,惊问所苦。女摇首曰:“我叹吾命耳。”婢立榻前,耽望颜色。女曰:“可唤郎醒,遣放去。”生闻之,倍益惭怍……
接下来幸运的傅生得到了狐母调治(当然是因为得知他为自己寄信了),先天丑疾痊愈,先和狐女得谐鱼水之欢,后鬼女也知道了“庐山真面目”,暗通款曲,虽有怨愤,也只得藏在心里。等到狐母规劝返家,先娶来狐女,复眷恋鬼女,终于寻到坟地,破墓得之,见到与鬼女所生之子已经数月矣!
笔者揣想,这个小伙之所以天阉,恐怕与他的父亲年纪太大了有关。尽管古籍中不厌其烦地渲染说老夫与少妻生子聪颖,尤其是相传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比他妈妈大了几十岁,生的儿子还成了圣人,但是笔者却认为,傅生是老父60多岁所生,试想已经过了花甲之年的人,生下的儿子,就像那梢头结的瓜纽,霜降秀的稻穗,虽然成型,也只是小瓜瘪子!所以傅家之子,生为天阉,不足为奇。然而小伙却因为乐于助人,竟然否极泰来,拥有双美,结果鬼女所生之子还中了秀才,结局十分美满。
狐女三娘,偶遇傅生,求他捎信,赖老妈施法而得佳婿,虽为狐女,命运真好。
鬼女巧娘,时乖运蹇,生时所嫁夫婿,居然天阉;郁郁而死后,做鬼所遇,仍然为天阉之男!命真不济!两次难堪,就是鬼也难以忍受!所好她凭着一颗善心,收留狐狸母女居处,终得好报。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掩卷而思,那傅生虽然结果圆满,却并不值得欣羡。你看他刚刚长了本事,有了本钱,就“得陇望蜀”;归家告诉二老欲娶狐女遭老父阻挡嗤笑,居然“退而技痒,不安其分,辄私婢,渐至白昼宣淫,意欲骇闻翁媪”,这不成了十足的公猪公牛了吗?然这个形象的塑造也有他积极的一面,就是傅生开始的性无能,也可能是没有受到性启蒙、性教育、行引导所致;狐母摸到他私处“然幸有根蒂,犹可为力”,经过服用黑药丸后“触手盈握”,说明傅生的阴茎可能就是因为长期处在缺乏刺激的环境中所致。狐母的药丸也许是作者的虚拟,其作用也有夸张的成分;而真正是傅生恢复男孩子性本能的,鬼女、狐母的触摸刺激和狐女与他过的鱼水谐和的性生活,才其到了真正的作用。
而鬼女的形象性情,却有值得赞许处。怀恨死后,善待狐狸母女;遭遇傅生,大胆邀寝探索;得知傅生阉人,虽也含泪伤心,却叫婢女让傅离开;得知傅生先为狐女所得,虽有怨愤,也隐忍之;尤其性情诙谐,语言幽默,更令人称奇:
当狐女归来,向傅生行礼,妈妈让她和傅生相呼以兄妹,巧娘笑曰:“姊妹亦可。”这是讥笑傅生是阉人;大伙并出堂中,团坐置饮。饮次,巧娘戏问:“寺人亦动心佳丽否?”——你是个没用处的阉人,也对美女眼馋心动吗?生曰:“跛者不忘履,盲者不忘视。”——傅生也很诙谐,说自己像跛脚的人不忘鞋子,眼睛不行还没有忘记看东西那样。于是“相与粲然”。巧娘因为担心三娘劳顿,就让人早点安排她休息。狐母却使眼色给自己的女儿,让她和傅生一起睡,狐女害羞得了不得,可老婆子也很诙谐,竟然对女儿说:“看他外表像个男人,其实跟女人差不了多少呢!孩子你怕什么呢?”当然这里狐婆子说了瞎话儿,但要知道她这是顺着巧娘的话茬儿说下来,是不留痕迹地编出这瞎话而哄了巧娘的。下边这节文字也很有趣:
一日华氏母子将他往,复闭生室中。生闷气,绕室隔扉呼巧娘;巧娘命婢历试数钥,乃得启。生附耳请间,巧娘遣婢去,生挽就寝榻,偎向之,女戏掬脐下,曰:“惜可儿此处阙然。”语未竟,触手盈握。惊曰:“何前之渺渺,而遽累然!”生笑曰:“前羞见客,故缩,今以诮谤难堪,聊作蛙怒耳。”遂相绸缪。
巧娘开始还不知道傅生已经痊愈,在傅生呼唤下,好不容易找到钥匙开了门,其用意无非是陪傅生驱遣寂寞罢了,她一边朝傅生私处摸去,一遍惋惜说:“可惜宝贝你这地方不顶用呢!”话犹未了,摸到傅生的阳物有满把粗大的时候,才大惊说:“为什么以前那么小的玩意,这么快就长大了呢?”少女大胆、泼辣、天真的性情全都显现出来了。那个得一望二的傅生才说,先前怕人,才缩小的;现在被责怪毁谤极了,才发怒吓人的!多么生动传神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
圣人曰:“食色,性也。”不管是高楼小姐,还是民间村姑,到了青春期,都要怀春起来。可是在封建礼教盛行的时代,人的本性受到压抑,有几人能大胆表述自己的真性情,笃定会被斥为大逆不道。于是作者只有借助写鬼写狐,来寄托真性情了。《聊斋》中多数爱情篇章都是采取此法。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癞蛤蟆是怎样吃到天鹅还要得陇望蜀的?
——读卷六《萧七》
《萧七》篇讲的是蒲松龄的朋友董玉玹说给他的一个故事。徐继长,虽然前世为士人,但今世却是庸人一个,他不仅才智一般,而且品行低劣。然而这样的“癞蛤蟆”却时常能遇到“白天鹅”!不仅“吃”了一只又一只,还摸了一只。
徐继长“业儒未成,去而为吏”,就是说他想科举进身,却因才智平平,只好放弃,最终做了工资很低却又没有自由、整天被人吆来喝去的吏胥,就是那种薪俸很低或根本没有薪俸的杂役人员,“吏”原来也就是负责抄抄写写的文秘,“胥”则是如捕快等跑腿的办事人员。在清代,读书人科举不成可以开私塾做专吃束修的老师,要是没有本钱开私塾呢,还可以应聘到有钱人家,做西席教授徒弟,照样吃香喝辣的,蒲松龄后来就做了这样的私塾老师;就是倒霉到家了也可以去当个郎中,干几年赚了钱买几亩薄田过着男耕女织诗酒晨夕的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读书人最没本事的才去“为吏”。
我们来看看“为吏”的徐继长是怎样“吃”到天鹅的。他原先娶的媳妇算做一只;后来他有一天共事完毕,吃了酒后渴极到处找水喝,艳福来了,喝过水后,那家老者竟然主动要把自己的爱女嫁给他,是因为老者认为他家是“清门令望,可附婚姻”。事情进展得惊人地快捷,当他见到美女萧七“炫妆出”场,“姿色绝俗”,想到的就是“速寝”,置萧家“娥冠博带者四五辈”来给他捧场婚宴于不顾,甚至连人家劝酒都“坚辞不任”。他的目的就是急着要与新娘上床。照理,家里有老婆的徐继长应该很知足了——一个铜板没有花,就二度巫山会神女,做了乘龙快婿;可这个花心棒槌“吃了盘子里碗里的,还盯着锅里的”,人家萧七的姐姐萧六来家玩,这个家伙趁萧六喝醉了,在黑暗中“近接其吻”,还“以手探裤”,对自己的六姨姐进行无耻的轻薄。这是相当严重的性侵害行为。当他不可告人的企图被萧七看出来后,他竟然无耻地顺势提出了非份的要求。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徐继长流氓成性无耻之尤。后来,那六姐不知是真有事还是假有事还是那天在迷迷糊糊醉酒中隐约察觉到徐妹夫的不轨行为,反正后来妹夫指使妹妹再约她时,萧六再也不来了。可那徐继长不仅不检讨自己的无耻行为,还迁怒于萧七,认为是萧七爱吃醋故意不让美女萧六来。小说里的萧七不仅仅是一等的美人,更贤惠懂礼。她刚进徐家门,就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对先前那只“天鹅”“桥起逆之”,并且“参拜恭谨”;次日天不亮就“早起操作,不待驱使”;娘家来了客人,客人在时,体面大方地应酬,“围座并饮,喧笑盈室”,客人走后立即就“殷殷相劳,夺器自涤”,刷刷洗洗,勤劳能干;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当她发现徐继长怀疑自己吃醋时,索性带就老公回娘家,找到六姐把事情弄清楚,并极力满足徐继长的非份之想,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不是那种吃醋拈酸暗做手脚的人。要不是这只癞蛤蟆跟六姐刚上床吹灯外边失火了破了他俩的好事,徐公子不就吃到三只天鹅了吗?我们来看一个民间的姐夫调戏小姨子的笑话:

从前有位秀才,某天随太太回娘家,向岳父拜寿,因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当场醉倒,被送回书房休息。没多久,他的小姨子到书房拿东西,见姐夫睡的枕头掉地上,便替他捡起来,顺手扶起他的脖子,想替他枕好,没想到秀才人醉心不醉,一见机会难得,便拉着小姨子不放。
小姨子用力挣脱后,愤怒之余,就在墙上题诗以泄愤:
好心来扶枕,为何拉我衣?若非姊姊面,一定是不依。该死!该死!
秀才等小姨子走后,下床一看,觉得很不好意思,便题诗辩白:
贴心来扶枕,醉心拉你衣,只当是我妻,不知是小姨。失礼!失礼!
秀才题完后再睡,其妻见墙上诗句,不禁醋火中烧,也题诗一首:
有意来扶枕,有心拉她衣,墙上题诗句,都是骗人的。彼此!彼此!
不久,小舅子也看到,不觉技痒,也写了一首:
清心来扶枕,熏心拉她衣,姊妹虽一样,大的是你妻。清醒!清醒!
后来被岳父发现,不禁大怒,也题了一首诗,以作警告:
不该来扶枕,不该拉她衣,两个都有错,下次不可以。切记!切记!
岳母因心疼女婿,只得题诗一首来打圆场:
既已来扶枕,也已拉她衣,姐夫戏小姨,本来不稀奇。别提!别提!
小姨的未婚夫看到后,也气愤的题了一首:
可怜来扶枕,居然拉她衣,你敢戏小姨,我要戏你妻。公平!公平!
秀才自己的老爸看到后,也题了一首:
应该来扶枕,也可拉她衣,反正大已娶,多个更便宜!努力,努力!
秀才的老妈看到老头子题的后,觉得老头子的想法很好,也题了一首:
既然来扶枕,拼命拉她衣。一个好洗碗,一个去拖地!幸福,幸福!
舅的女儿走进房间,看了墙上的字后,也题了一首:
小姑来扶枕,姑父笑嘻嘻,大姨如不在,姑父常欺姨。秘密!秘密!
后来秀才读私塾的儿子放学后,看了墙上的字后,也题了一首:
男的是我爹,女的是我姨;同是一家人,何必闹熙熙。理解!理解!
这时小姨未婚夫的爸爸看到后,也在墙上题上一首:
小女是善意,秀才起歹意;你欺我的媳,小心你的妻。报应!报应!
此时小姨未婚夫的妈妈看到后,也在墙上题上一首:
秀才本未醉,存心试小姨,小姨太迷人,有妻还戏姨。休想!休想!

故事中的小姨子要是换成了大姨,秀才不就跟小徐一样货色了吗?
而小徐最后没有吃到六姨姐的原因,文中有交代:
女(萧七)曰:“彼与君无宿分,缘止此耳。”问其故,曰:“彼前身曲中女,君为士人,见而悦之,为两亲所阻,志不得遂,感疾阽危。使人语之曰:‘我已不起。但得若来获一扪其肌肤,死无憾!’彼感此意,允其所请。适以冗羁未遽往,过夕而至,则病者已殒,是前世与君有一扪之缘也。过此即非所望。”
原来小徐前世就和身为娼女(曲中女)的六姐有过瓜葛,得了相思病,临死前就想摸人家一下满足愿望,可是等人家应允后前去时,他竟然死掉了!所以萧七说“前世与君有一扪之缘”。到了这世呢,小徐的故事,其实就是姐夫调戏小姨子的翻版——妹夫歪缠姨姐了!
徐继长原配也是个相当贤淑有趣的人。萧七初来,“妻乃治具,为之合欢”,全无一点嫉恨捻醋之怨。徐家并不富裕哟,女人应该想到,自己的男人被另一个女人瓜分了,而且家里又添了一张嘴。可她并没有任何反对意见。她与萧七一样通情达理,萧七娘家人来家里做客,徐妻甘为“庖人之役”。念及萧家客人来玩还自带酒菜,很过意不去,一定要改天重新请客。徐继长作为一家之主,请不起客埋不起单,却一点窘意也没有,照吃照喝,“喧笑盈室”。
一个平庸低俗之人,原配这样优秀,已经福气不浅了,后来无意中又娶了个二奶,又是这么好。得陇望蜀后又差一点弄了个三奶,这个小徐是艳福不浅吗?其实,是那两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糟蹋了,可惜了。 蒲松龄写这个故事,我揣摩再三,估计出他是想提醒世上的女子,千万不要再做萧七那样的媳妇了,遇到小徐这样的色狼,尽量不要再让他和自己的姐妹接触!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倩谁抄去做广告?
——读《梅女》

先看这样一段文字:
“女叠掌为之轻按,自顶及踵皆遍;手所经,骨若醉。既而握指细擂,如以团絮相触状,体畅舒不可言:擂至腰,口目皆慵;至股,则沉沉睡去矣。及醒,日已向午,觉骨节轻和,殊于往日。”
译成白话就是:
“梅女叠起双掌为他轻轻按摩,从头到脚都按摩遍了;梅女的手所按摩到的地方,连骨头都沉醉其中了。一会又握指成拳,柔软的像棉絮一般,身体舒服得妙不可言,锤到腰时,就闭上嘴,眼也有了倦意;锤到大腿的时候就沉沉睡着了。等到醒来的时候,天已经晌午了,他觉得骨节舒服轻松,大不同于以前。”
这段描写女子为人按摩的文字,出自《聊斋志异》的《梅女》篇,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一个叫封云亭的人,外出时住到一个房子里,看到墙上有女人的影子,皱着眉头,伸着舌头,脖子上套着绳索,是吊死鬼。这吊死鬼大白天从墙上走下来,请求封云亭把房梁烧掉,那样她就可以在泉下得到安宁。封云亭把看到的情况告诉主人,主人对他说,十年前这房子是梅家故宅,夜里进来小偷,被梅家的人抓住送到官府,官府审案的典史收了小偷三百铜钱,就说,这个深夜逾墙入室的人不是小偷,是梅女的情人。梅女受到极大污辱,气愤地吊死了,梅家夫妇也相继死去。封云亭出钱烧了房梁,梅女来感谢她。封云亭想跟她谐鱼水之欢。被拒绝。梅女说,我如果这样做,生前被诬陷的罪名就洗不掉了。然后梅女及给他按摩(就是上面那段文字)。后来梅女给封云亭介绍个鬼妓。地方上的典史也来找封云亭,说他的老婆死了,他很想念他,能不能帮忙在阴世找找她?封云亭把鬼妓叫来,想让鬼妓给问一下。鬼妓一到,原来正是典史的妻子!典史拿巨碗砸过去,鬼妓消失,来了阴间妓院的老鸨,对典史破口大骂:你本是浙江一个无赖,拿钱买了个典史小官,都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你做官有什么清白?哪个人袖筒有三百铜钱,你就当他是你亲爹了。你搞得神怒人怨,你死了的爹娘哀求阎王,情愿把媳妇送到阴司的青楼代你还债!梅女出来,用长簪刺典史,典史狼狈而逃,回到寓所一命呜呼。梅女自杀后已经托生到一个孝廉家做女儿,因为前世冤情没得到申雪,鬼魂灵留在阴世寻找报仇的机会,再世为人的孝廉女则是个整天伸着舌头的傻子,报仇雪恨后,封云亭娶傻女为妻,梅女的灵魂回归,傻女成了聪明的美女。梅女的爱情故事里蕴含深刻社会内容,梅女只有变成鬼也只能变成鬼,才能复仇,现实生活中人不能做的事,鬼做了,做得痛快淋漓,大快人心。
现在,我们从小说还能得到一个启示,就是假如将蒲松龄描写梅女按摩的那段话单做广告词来读来用,效果会怎样呢?我感觉比一般人所撰写的广告词要高明的多,因为毕竟蒲松龄是个大大的文学家啊!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个“大腕”啊!
你看,梅女用的是“轻按”法,而且是从头上按起,一直到脚跟。这是实写。效果呢?经过按摩,“骨若醉”,这是虚写,又是比较,跟喝酒的感觉一样,使人有“醉”的感觉,而且是骨头醉!谁这样醉过?看来只有亲自请梅女按摩试试了。紧接着再“握指细擂”,那小小的美拳简直就像一团棉絮一样轻柔!给人的感觉是“体畅舒不可言”。捶到了大腿,封云亭就被“催眠”了,结果一觉睡到了东南晌午。
看看今天的按摩女,哪个能有梅女这样好的手艺呢?要真有这样高超的技艺,笃定会门庭若市的。
这使我们想到了苏东坡当年创造的“东坡肉”, 是苏东坡被贬至湖北黄州时所创,为了推广,他曾经写了一首广告诗——《食肉歌》:“黄州好猪肉,价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食肉歌》的问世,给“东坡肉”的流传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致使老百姓争相模仿试制,东坡肉很快便名扬天下,至今仍是宾馆酒楼的名肴之一。1972年前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也曾品尝过此菜,尼克松食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
苏东坡还为海南岛一位老太婆写过广告诗,那位老太太丈夫早逝,无儿无女,以卖环饼谋生,做的环饼非常爽口。但因为地处偏僻,所以生意十分清淡,老婆婆只能勉强度日。有一天,她得知大诗人苏东坡来到儋县,便找到苏东坡,请他为店铺作诗。苏东坡听了她的情况后,深为同情,当即挥笔写下了一首十分绝妙的广告:“纤手搓来五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这首诗把环饼做工之精细、色鲜、味香、酥脆,以及形似美人环钏的特点,活灵活现地刻划出来,令人食欲大增。老婆婆将此诗精心装裱后,高高挂在店堂之上,从此小店的生意便日益热闹起来。
蒲松龄小说中的描写按摩的文字,要是抄去做按摩店的广告,效果一定差不了;但是,还要有梅女那样手艺的女工才行。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罪有应得
——读《韦公子》
人类古老的罪恶,有一条是乱伦。《聊斋志异》的“韦公子”篇,写风流成性的韦公子,把家里丫环稍有姿色的尽数淫遍后,还要留连花丛、到处留情。不仅如此,他后来还睡了自己的儿子儿媳,又睡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得知真相后还残忍地把女儿杀死了!
小说写他在西安遇到一个叫罗惠卿的优伶,十六七岁,姿容秀丽象个女孩子,很喜欢,晚上就与他同宿,送给小罗很多东西。又听说小罗新娶了个媳妇,特别有姿色,公子就向罗惠卿示意带来一见。罗惠卿很爽快,晚上再来的时候把自己的媳妇也带来了,三个人大被同眠。这样过了几天,恩爱非常。韦公子想把他们带回家,就问二人家里还有什么人,罗惠卿说:“我母亲早就去世了,父亲还在。我本来不姓罗。母亲年轻时候给咸阳的韦家干活,后来被卖到罗家,四个月就生下了我。要是能跟您一起去,还能打听到消息。”公子一听说到了韦家,那不就是自己家吗,大吃一惊,就问他母亲姓什么,罗惠卿说:“姓吕。”公子吓出浑身冷汗,原来罗惠卿的母亲是公子家的丫头,这个小罗不就是自己的儿子吗?这时天已经亮了,他就给了罗惠卿丰厚的财物,劝他改行,不要再唱戏了;自己谎称要去别的地方,说好来时再找罗惠卿,就走了。
后来韦公子到苏州当县令,有个叫沈韦娘的乐伎,美色无双,公子就把她留在身边。有天跟她说笑:“你‘韦娘’这个名字是不是取自‘春风一曲杜韦娘’?”沈韦娘说:“不是,我母亲十七岁就成了名妓,有一位也是咸阳来的和您同姓的公子,和我母亲同居三月,私定终身。后来我母亲生下我,名字里的‘韦’其实是我的姓。那个公子临别时候赠给我母亲的金鸳鸯现在还在。可是这位韦公子他一走就没消息了,我母亲郁闷致死。我三岁的时候,被沈婆婆抚养,才跟了她姓。”公子听到此番,愧疚悔恨的无地自容,起了杀人灭口的歹意。就起床重新点亮灯火,招呼韦娘一起喝酒,却偷偷在杯子里给她下了毒。韦娘酒刚喝下去,内脏溃烂,疼得呻吟嘶喊。
有了罪愆就要遭到报应。韦公子由于年轻时的风流债,犯下了乱伦的大错,不知是巧合还是神的安排,淫人子女的家伙结果断子绝孙,纵然家财万贯、三妻四妾,也没有子嗣继承家业、养老送终。蒲松龄在这篇小说的末尾说:“盗婢私娼,有什么坏处大家心知肚明,不用多说。但自己的亲骨肉管别人叫父亲,够让他惭愧的。鬼神又耍着他玩,让他淫乱子女,他还不自杀,只会流汗下毒,这不是披着人皮的畜生吗?(“盗婢私娼,其流弊殆不可问。然以己之骨血,而谓他人父,亦已羞矣。乃鬼神又侮弄之,诱使自食便液。尚不自剖其心,自断其首,而徒流汗投鸩,非人头而畜鸣者耶!”)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聊斋志异》的人物对话艺术
杨增强

劳洪《蒲松龄对“聊斋志异”的修改》一文称赞蒲松龄“在三百多年前就已达到甚至超过了近代中外小说写人物对话的水平,应当说是我国古典小说史上的一个奇迹,是很值得我们深入地进行探索的艺术现象和艺术宝库。”(《文学评论》1980年第四期)可见擅长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对话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体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预示和推动作品故事情节的发展,是《聊斋志异》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长期以来脍炙人口、誉满中外、赢得读者永远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
不朽的文学作品总是要成功地塑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来的。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就首先要写好人物的言语和行动。人物的语言,尤其是那些特定场合中的人物之间的对话,对于反应人物的精神面貌、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尤其重要。一部《聊斋志异》,艺术典型成十上百,而各个人物的语言则是各具特色,特别是那些被作者当做正面人物加以肯定和赞扬的人物,读者可以听其言而观其行,通过了解和研究人物之间的对话,就能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在这方面,《侠女》、《姊妹易嫁》、《狐谐》、《小翠》、《婴宁》等篇很有代表性。
《侠女》塑造了一个具有中国古代侠客品质的青年女性的形象。光明磊落的胸襟和行止固然是从她奉母终老和报德报仇这几件大事的叙述来加以突出的,然而她的的举止惊人,她的的言谈更为感人。小说先从顾生、顾母、邻村少年的观察角度来侧面写出她性格中严峻凛凝的一面;当得到了以卖书画为生的顾生的慷慨帮助的时候,她极为感激,就为顾家做针线茶饭,顾母生了疮她就为之洗创敷药,不厌其秽。顾生家贫娶不起妻室,母“深以祧续为忧”,侠女便决定为顾家沿延一线之嗣。且看三次相会时她和顾生的对话:
次夕女果至,遂共绸缪。诘其术,女曰:“此非君所知。宜须慎秘,泄恐不为君福。”又订以嫁娶,曰:“枕席焉,提汲焉,非妇伊何也?业夫妇矣,何必复言嫁娶乎?”生曰:“将勿憎吾贫耶?”曰:“君固贫,妾富耶?今宵之聚,正以怜君贫耳。”临别嘱曰:“苟且之行,不可以屡。当来我自来,不当来相强无益。”
这里充分表现出侠女对封建社会中那套问名、纳彩、结婚仪式和夫妇名分的鄙弃。她时刻不忘父仇,顾生有恩于她则诚信报之;但是她却不能嫁给他,因为她要是嫁给了他就会受到感情和家室的束缚和牵扯,父亲的仇就不容易报了,倘若事情办不成将会累及无辜。但这些都是顾生母子及周围所有的人都难以理解的。所以她不惜抛弃了礼义名分,在顾生“订以嫁娶”时决然回答:“枕席焉,提汲焉,非妇伊何也?”句句体现了一个完全摆脱了封建礼教束缚的全新女性的独特的性格特征,“没有丝毫的脂粉气,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古语所说的‘巾帼英雄’。”(任昉秋“《聊斋志异》选讲”第50 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第一版)在对话中,顾生淳朴、谨慎的性格特征和热爱侠女想及早成为“名正言顺”的夫妇的急切心情都溢于言表了。
改编后成为山东地方戏传统剧目的《姊妹易嫁》篇,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对话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姐妹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姐姐是嫌贫爱富,不愿嫁给放牛郎,花轿在门,亲友齐集,鼓乐动地惊天,父母心急如焚,妹妹苦劝道:
“小妮子,亦学人喋聒!尔何不从他去?”妹曰:“阿爷原不曾以妹子属毛郎;若以妹子属毛郎,何烦姊姊劝驾耶?”父听其言慷爽,因与伊母窃议,以次易长。母即向次女曰:“迕逆婢不遵父母命,今欲以儿代姊,儿肯行否?”女慨然曰:“父母之命,即乞丐不敢辞;且何以见毛家郎便终身饿莩死乎?”父母大喜,即以姊妆妆女,仓猝登车径去。
作者写妹妹恭从父母之命有些局限,然而“何以见毛家郎便终身饿莩死乎?”的铿锵话语、非同寻常的见地实在令读者叹赏不绝。
在情节奇异新巧、妙绪连篇的《狐谐》中,聪明善良的化身的狐女,用她诙谐、泼辣、犀利而又妙趣横生的笑话回击了孙得言等自作聪明却庸俗不堪的文人们卑劣的挑战:孙嘲弄她说她是狐狸,被她巧妙地骂为“狐孙子”、小狗;陈家兄弟羞辱她夫妇俩问她雄狐何在,被她巧骂为马生的骡子、驴下的驹;孙仍恬不知耻,借对对子嘲笑她和爱人万福,她又绝妙地把孙骂成了鳖鱼和乌龟。狐女那样地聪明伶俐,孙得言们则是何等地愚蠢狼狈!这是一篇向男尊女卑思想和玩弄妇女恶俗挑战的妙文!全篇几乎全用对话写成,而人物性格特征也就表现得极为鲜明。《小翠》、《婴宁》两篇塑造的同样是无视封建礼教束缚的天真活泼、聪颖机智的少女的形象。作者主要是通过婴宁的笑声和小翠的戏谑来刻画二人的性格特征的。但婴宁和王子服在花园的对话、小翠“闯祸”后和公公的对话,对于突出婴宁、小翠和其他人物的性格特征,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还有例如春心初萌、娇羞自爱的胭脂、轻佻浮浪、喜好多事的王氏(《胭脂》),对爱情执着追求、对情敌由嫌恶到融洽相处的柔弱娇羞的鬼魂李女、忠贞正直的狐精莲香(《莲香》),温婉孝顺、逆来顺受,终于感动了冥顽,恢复了婆媳关系的珊瑚(《珊瑚》),砍掉枝指、化为鹦鹉而钟情于心爱女子的孙子楚(《阿宝》),为医治爱人的病痛不惜割下了心头肉,在对方死后临丧恸绝的春生,以及白秋练、陈锡九、席方平等等艺术形象,作者都是极为简捷地通过了人物的语言,尤其是通过那典型环境中人物的对话,赋予了他们典型的性格特征。《邵九娘》篇八面玲珑、雀口簧舌、欲擒故纵、察言观色、工于周旋、巧于附会的媒婆贾媪,使我们想起了署名西周生而被研究者认为也是蒲松龄所著的长篇巨制《醒世姻缘传》中“铺眉苫眼,滔滔口若悬河”、“伶牙俐齿,喋喋舌如干将”、能说得“天垂宝像乌头白”、“地涌金莲马角牛”的两个媒婆,和前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中能说会道的媒婆娃西丽萨等众多的形象。《聊斋》中最生动的对话,“必出现在描写得最成功的人嘴里。其描写得最成功的人,并不在于用多少话,而是三言两语地勾勒出一个人物身份和性格来。”(陶君其《关于“聊斋志异”研究》,文学遗产增刊一辑,作家出版社1955年9月北京第一版)因而聊斋的故事就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了。(鲁迅全集)第五卷429页)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聊斋志异》的人物对话艺术
杨增强
(二)
《聊斋志异》中许多故事的开头,作者都采用了历来传奇小说所习用的方法,即是先要介绍篇中一个人物的姓名、籍贯、简单的社会关系以及性格上有什么特征等等。但是介绍的往往并非本篇的主要人物。作者着力塑造的形象,却常常借助人物间的对话来对其身份、境遇等详加介绍。这样,读者读来就倍感亲切,就像听众在倾听演员的台词,对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就会产生更为深切的关注。可见这样的方法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你看那些多情的书生,听到了女友如泣如诉的话语,深受感动,尽管她们已经亮出了自己或狐或魅的真正面目,书生们也丝毫不感到畏惧。当然是炽热的爱情是使它们互不猜忌、能够同呼吸共命运的主要原因;但也不可否认,作者有意地让这些“狐魅”把其身份、境遇在同情人密会的亲切甜蜜的交谈中大胆坦率地告诉对方,以期获得谅解和同情,的确是一种巧妙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再者,《聊斋志异》的故事大多短小精干,最长的篇幅也才三四千字,在这些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较为丰满的艺术形象的篇幅中,作者总是惜墨如金,匠心独运,巧妙结构,把对人物身份、境遇的介绍灵活地安排在人物对话中,让人物自己介绍或替别人介绍,既节省了篇幅,避免了文字拖沓呆滞的弊病,又增强了小说故事的戏剧性,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人们熟知的已经搬上了银幕的《连锁》篇写杨于畏和女鬼连锁吟诗相识之后,杨问她:
“何居里,久寄此间?”答曰:“妾陇西人,随父流寓。十七暴疾殂谢,今二十余年矣。九泉荒野,孤寂如鹜。所吟乃妾自作以寄幽恨者,思久不属,蒙君代续,欢生泉壤。”杨欲与欢,蹙然曰:“夜台朽骨不比生人,如有幽欢,促人寿数,妾不忍祸君子也。”杨乃止。
仅数十字,既交代清楚了连锁的居里、死因、吟诗的缘由和目前的处境,又表现了她不愿促人寿数(尽管她对杨是那样的爱慕)的善良品格,使杨深为感动。
《聂小倩》篇先通过寺庙墙外一妇一媪月下的对话,在刻画那个久经世故的老媪谗佞奸猾的丑恶嘴脸的同时,还侧面勾勒了女鬼聂小倩的艳丽姿容,交代了她被妖物迫胁从事摄人魂魄的贱役。接着写宁生的生性正直不为女色所惑、不图不义之财的高洁品格和聂小倩因此感到的羞惭、难堪。好色者两夜死亡一双,第三天晚上小倩又来见宁生:
(小倩)谓宁曰:“妾阅人多矣,未有刚肠如君者。君诚圣贤,妾不敢欺。小倩,姓聂氏,十八夭殂,葬于寺侧,被妖物威胁,历役贱务,腆颜向人,实非所乐。今寺中无可杀者,恐当以夜叉来。”宁骇求计。女曰:“与燕生同室可免。”问:“何不惑燕生?”曰:“彼奇人也,固不敢近。”
这段对话一举数得:进一步交代了小倩的身份境遇,以补充上文的不足;又通过小倩之口顺带着介绍了“奇人”燕生可帮助宁生躲避灾难,同事还显示了聂小倩善良的本质。
《宦娘》篇的情节也很生动:写宦娘既爱温生的人,又慕他的才,但因为自己是个鬼魂,就好心地成全了温生和良工的美满姻缘。几句话就点明了她的身份,表露出她内在的美质,不愧为温升的“知音”!和连锁、连城等形象一样,都是作者着力赞美的女性的形象。
真情的剖析,内心的表白,身份的介绍,处境的倾诉,有助于恋人之间的互相了解,能激起爱人的深深的同情和衷心的热爱;而花言巧语的捏造,虚情假意的欺哄,则更容易迷惑蒙骗那班心术不正的好色之徒。二者必须区分开来,不可混为一谈。例如《画皮》、《黎氏》两篇中,厉鬼、巨狼变化的女子捏造的身份和处境马上骗取了王生和谢中条的信任。这对好色之徒,王生多亏了道士的搭救,虽然妻子受到食唾之辱,也还算是幸运的;而谢中条却落了个二子一女被狼吃掉的可怕可悲的结局。
《胭脂》篇的主人公胭脂是通过与王氏的交谈了解到鄂秋隼的详细情况,从而产生对秋隼的爱慕之情的。像《婴宁》、《念秧》、《阿纤>、《胡四姐》等许多篇中,用来交代人物身份和境遇的人物对话都写得异常简捷和生动。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聊斋志异》的人物对话艺术
杨增强
(三)
《聊斋志异》的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引人入胜是为历来的读者们交口称颂的。《聊斋志异》评论家但明伦评《西湖主》的情节说“生香设色,绘景传神,令人悦目赏心,如山阴道上行,几至应接不暇。”他尤其注意到了作品中用人物对话来预示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艺术手法。小说写陈弼教在洞庭湖救了一条猪婆龙;后再经过洞庭遇到大风翻了船,还好,主仆没有被淹死,逃命在湖边的山坡上,遇到了西湖主打猎的队伍,驭卒送给他们干粮,让他们远远地避开,嘱咐他们说:“犯驾当死!”但明伦评道:“‘犯驾当死’,一句先伏其根。”当他们误入湖君妃子的园亭偷窥了公主之后,陈生不觉着了迷,也该巧了,他捡到了公主遗落的红巾,便在巾上题了一首诗,表达了自己的赞美倾慕之情。公主派来寻巾的女子发现了:
……女大惊曰:“汝死无所矣!此公主所常御,涂鸦若此,何能为地?”生失色,哀求脱免。女曰:“窃窥宫仪,罪已不赦。念汝儒冠,欲以私意相全,今孽乃自作,将何为计!”遂皇皇持巾去。
读到这里我们为陈生捏了一把汗。但明伦评道:“至于红巾偶拾,笔墨生灾,罪在涂鸦,身难插翅…..风波险处,故作萦回,云岫奔时,少为停顿。”但是这个女子再来的时候却说“公主看巾三四遍,冁然无怒容”,令人心弦为之一松;过了一会儿,女子又送来了酒食,更是慰人悬心;陈生再问,则说公主不言杀也不言放;不久又有坏消息传来:多言者对王妃泄露了秘密,以至于王妃见巾大怒,祸不可测也;紧接着有人拿出了绳索气势汹汹地走来——当读者正在为陈生的性命担忧的时候,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内一婢熟视曰:‘将谓何人,陈郎耶?’遂止持索者,曰:‘且勿且勿,待白王妃来。’返身急去。少间来,曰:‘王妃请陈郎入。’”这时读者的悬心才落下来。后来王妃竟把公主许配给陈生。原来这个王妃就是他当年救过的猪婆龙!而最先认出他的婢女就是衔在龙尾巴上那条同时遇难的小鱼。但氏读到这里评道:“不言杀也不言放…..(分下一个土)息忽来奔告,狂伧失魄,人语纷拏。文之矫变,至此极矣!……复拜良缘之赐…..事则得从非望,文亦加倍出奇。”
陈生从入园到见到王妃,本来是可以单刀直入地写得很简单的。但是作者却安排了如此曲折的情节,其中人物的语言,字字句句扣人心弦,处处预示并推动了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陈生与公主得谐鱼水之欢后,洞房里的倾谈和故事情节的关系,但明伦也注意到了:“后半幅问不加斧锧之由,问反赐姻缘之由,问婢子识面之由,问不即纵脱之由,因层层点清上文,亦即以配映上半幅数层之笔,不欲令头重脚轻也。……(但明伦的评语见三会本《西湖主》篇之后)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如果我们把人物之间的对话和情节发展的对应关系列个简表来对照看看,则人物对话对于情节的预示、推动和“配映“作用就更加一目了然了:

时间 地点 人物对话和情态、动作 但明伦评语

落水出湖日 湖岸至半山 生问驭卒,答曰“犯驾当死” “先伏其根”
迟明以至辰后 生惧,疾趋山下
直至近午

午后 园内 一女惊问“何得来此”,生答求救 “笔墨生灾”
女责为何题字红巾,“死无所矣”,
生失色,哀求脱免,心悸肌栗延颈
受死

傍晚至日已经 园内 女潜贺曰:“子有生望矣……” “风波险处,故作萦
投暮 宜姑耐守,勿得……生忧煎欲死 回。”

掌灯时至终夜 园内 女子挑灯至,……询生。生急问消 “云岫奔时,少为停顿”;“徊惶待旦”、
息,女云:“……此非恶耗也。”生 “敢曰吾生也乎?”
徘徊终夜,危不自安。

次日辰刻 辰刻向尽,女又饷生,生哀求: “文之矫变,至此极矣!”
至斜日西转 “……女曰:‘公主不言放……’”
既而……急奔入曰:“殆矣…..祸不
远矣!”生面如土色,长跽请教。忽
闻人语纷拿,女摇手避去。数人持
索,汹汹入户,内一婢熟视曰:“王
妃请陈郎入。”……美姬揭帘,唱:
“陈生至。”上一丽者,袍服炫冶。
生伏地稽首曰……妃急起拽之,曰:
“我非君子,无以有今日。”……生
茫然不解其故,妃曰:“再造之恩,
恨无所报。息女蒙题巾之爱,当是
无缘,今夕即遣奉侍。”生意出非望, “事则得从非望,文亦加倍出奇”
神惝恍而无着。

日方暮 洞房内 夫妻交谈,生方醒悟,进一步知道婢女 “层层点清上文
为谁,更知道公主早已爱己之才,疑窦 配应上半幅数层
尽开。 文笔。”

《萧七》篇写临淄的徐继长娶了鬼女萧七为妾,“爱屋及乌”,“得陇望蜀”,连萧六一也想弄到手,小说的思想意义是哪个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但是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也是先在人物的对话中就预示了的。小说写徐娶了萧七之后,“问其族姓,女曰:‘萧姓,行七。’又细审门阀。女曰:‘身虽陋贱,配吏胥当不辱寞,何苦研穷?”不可告人已经暗含非人。但徐却“溺其色,款昵备至,不复他疑。女曰:‘此处不可为家。审知汝家姊姊甚平善,或不拗阻,归除一舍,行将自至耳。’”至此又预示将有嫡庶相处的情节了。后来萧七的姊妹来到徐家做客,徐妻果“为职庖人之役”,终于引起“一扪之缘”的庸俗色情描写。可见故事情节的逐步展开,于人物的语言有着密切的关联。
《大男》篇写大男年幼时候和母亲的几次谈话,在表现大男天真幼稚而又智慧聪敏的儿童心理的同时,也预示了他长大后必将外出寻父的情节。
《陈云栖》篇不到三千字,叙述真毓生和陈云栖相爱 的故事,期间经历了相当艰辛的过程,充满了辛酸的眼泪。真陈初见时的一问一答,已表明了真生对陈的一往情深;专访时候受到了白、梁二女道士的亵渎和轻薄;第三次相见才得以互表心迹。可是二人的交谈已暗示了这段姻缘难以一帆风顺地实现。何以见得?细心的读者完全可以悟出:陈云栖意志坚定,而真生想要娶陈,必然为世俗所不容。这些都为真沉二人的恋爱到结合的曲折经历所证实了。
《王桂庵》篇写王爱上了“风姿韶绝”的船家女芸娘,后终于得谐伉俪。但是王生性诙谐幽默,喜爱开玩笑。他带着新婚的妻子回家时:
“卿固黠甚,然亦堕吾术矣!”女问:“何事?”王止而不言。又固诘之,乃曰:“家门日近,此亦不能终秘。实告卿:我家
中固有妻在,吴尚书女也。”芸娘不信,王故壮其词以实之。……
这几句玩笑话可不了得,导致爱妻投江,王伤痛不已,小说陡起波澜,故事情节因之大变。
再如《云翠仙》篇,一开始云翠仙母女的对话、云母和梁有才的对话,既体现了三人不同的性格特征,也预示云梁二人婚姻不可能有美满的结局。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梁有才的轻薄无行、反复无常的本性终于暴露出来了,而心地善良又心直口快的云翠仙有见地的预言也得到了一步步的证实。而云母的希望“娘娘冥加护”的保护女儿得快婿的理想也就随之破灭了。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四)
我们知道,在戏剧作品中,人物性格特征的体现、精神面貌的描述,身份境遇的交代,乃至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预示和推动,几乎全靠人物的语言——包括对话和独白来实现的。《聊斋志异》的人物对话,许多篇目都写得极好,具备了戏剧作品的对话特点,只要将其文言翻译成适当的白话,搬上舞台的时候再略加润饰,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艺术效果。以上,我们只是在三个方面对《聊斋志异》的人物对话艺术提出了粗浅的不成熟的看法,实际上远不止这些。比如作者还借助人物的对话巧妙地透露人物的心理,揭示作品的主题和时代特点……况且,人物对话在显示出上述诸特点的时候并不是单一运用的,往往是一段简短的对话,就具有数种作用包含在其间。例如在《翩翩》篇中翩翩和花城娘子的对话,第一部分提到的《邵九娘》篇中的人物对话,都在刻画人物和暗示推动故事情节的同时,寄寓了作者对婚姻爱情所持的明确态度。《云翠仙》中的人物对话也在突出人物性格、交代故事情节的同时起到了点明作品主题的作用。再如《鸽异》篇写爱好养鸽的张公子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他父亲的挚友——身为贵官的某公问及他养鸽子的事情,以为和自己有相同的爱好,尽管“割爱良难”,然终因慑于“长者之求,不可重拂”,还是忍痛割爱,送给了这位贵官两只千金不换的宝贝白鸽。送去后,他又有些不忍心,一日见到某公的时候:
(公子问)“前禽佳否?”答云:“亦肥美。”张惊曰:“烹
之乎?”曰:“然。”张大惊曰:“此非常鸽,乃俗所言‘靼鞑’者也!”某回思曰:“味亦殊无异处。” 张叹恨而返。
质朴无华的几句极为简短的对话,把张公子对那两只异于寻常的鸽子竟被烹食感到极为痛惜的心情和某公饕餮成性的庸俗不堪的丑恶嘴脸,生动传神、惟妙惟肖地勾画出来。人物的心理特征、精神状貌,活灵活现,同时使下文白衣少年托梦责备公子并带走所有的白鸽成为势之必然,情节的发展则又在情理之中。而且这篇寓言故事又正是封建社会真正有才干的正直士子不得任用,“抱玉卞和”哭向南山的情景的酷肖写照,间接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和时代的特色。像《续黄粱》、《席方平》、《阎王》等篇中的人物对话描写,也都具有一举数得的妙用。
为了使人物对话更好地起到上述诸方面的作用,《聊斋志异》的作者采用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在描写人物对话的同时,结合人物的肖像、心理、行动以及细节场面、景物等描写,使之紧密配合,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任务。像《婴宁》篇中王生和婴宁花园交谈时婴宁“狂笑”堕地的形象、动作的描写;《惠芳》中的马二混的母亲听说“光华照人”的少女要嫁给儿子时吃惊的神情和坚决拒绝的心理描写;《西湖主》中的细节(小鱼)场面(要捆陈生)景物(花园、宫殿)描写,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妙用。我们不妨再看一例:《胡四娘》篇写穷书生程孝思入赘胡家与胡银台四女儿结为夫妇,由于程生出身寒微,四娘又是庶出,“群公子鄙不与同食,仆婢咸揶揄焉”,一家主仆都以极为势利的眼光看待他们夫妇。四娘是有心胸和见识的女子,“端重寡言”,对他们的嘲笑“若罔闻之”;可是四娘的婢女桂儿却看不过:
(桂儿)意颇不平,大言曰:“何知吾家郎君,便不作贵官耶?”二姊闻而嗤之曰:“程郎如作贵官,当抉我眸子去!”桂儿怒而言曰:“到尔时,恐不舍得眸子也!”二姊婢春香曰:“二娘食言,我以两睛代之。”桂儿益恚,击掌为誓曰:“管教两丁盲也!”二姊忿其语侵,立批之,桂儿号哗。夫人闻知,即亦无所可否,但微哂焉。桂儿噪诉四娘,四娘方绩,不怒亦不言,绩自若。会公初度,诸婿皆至,寿仪充庭。大妇嘲四娘曰:“汝家祝仪何物?”二妇曰:“两肩荷一口!”四娘坦然,殊无惭怍。
寥寥数笔,神情毕肖。在人物的尖刻对话中,冷暖的心态、寡薄的人情,于字里行间清晰地透露出来,人物各自的语言,结合势利的心理、击掌为誓的动作细节、诸婿皆至、寿仪充庭,尤其下文程发迹后由以前的群起嗤笑变为刮目相看、申贺逢迎的前倨后恭的场面描写,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讽刺意义加强之后,作品的主题也就表现得更深刻了。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聊斋志异》的对话描写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蒲松龄描写人物对话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作者“设身处地……务使心曲隐微,随口唾出,说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弗使浮泛,”(清李渔《闲情偶寄》)才使人物各具特征,“言如其人”,进而显示出人物身份、境遇及阶级地位,反映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心理活动,有时还巧妙地借人物对话交代事情的经过、预示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乃至展示时代背景、反映作品的主题。限于篇幅,本文很难加以全面的论述。老舍显示也说过:“作家必须胸有成竹的知道人物的一切,而后设身处地地写出人物的对话来。”通观中外名家名作中语言描写尤其人物对话描写方面的成功经验,无不是这样取得的。


楼主:杨增强  时间:2021-03-05 21:24:41
@猫女郎拉拉 2012-01-25 03:28:27
这么好的帖子没人顶!
-----------------------------
谢谢鼓励!在下多多努力!新春好!

楼主:杨增强

字数:188878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2-01-17 04:15:00

更新时间:2021-03-05 21:24:41

评论数:20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