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舞文弄墨 >  四川方言纪实小说:成都平民的《两代沧桑》连载

四川方言纪实小说:成都平民的《两代沧桑》连载

楼主:舟戈  时间:2021-03-28 20:04:04


方言探源(三)

川话中的“黄”
舟 戈/撰文

(原文2000字,删成1300字)
黄,本指颜色。黄色,是一种高贵的颜色,在中国旧时代表权势、权威;五行中的黄色,象征政权、帝王;百姓是不敢使用的,因为黄榜是天子的诏书,黄马褂儿是天子赐给文武大臣的官服,黄袍是天子的龙袍……哪个百姓穿黄色衣裳?担怕不想活了。
人们用得较多的是:黄道吉日、黄花闺女、黄土高原、黄雀在后、黄粱梦、黄鹤楼、黄金时代、黄埔、黄牛……日常生活中,黄的运用也很宽泛,打比:
细娃儿的嘴巴——黄口;南瓜的屁眼儿——黄的;吃包谷打哈哈儿——开黄腔;……
事情没按事先想象的办成,吹了,也就是失败了,叫黄了。黄了也是牌局里头的常用语,一局打下来,没有合牌,就算黄了,只有另起牌。黄了源于:没有抱出小鸡儿的寡蛋破了壳壳,蛋黄流出来了,称黄了,也叫放黄;唱歌唱戏唱左了,走音了,黄腔黄调,称黄腔,也叫开黄腔。不落教、不照规矩、不讲情面、不管三七十一,叫不认黄。放黄、开黄腔,不认黄一般指乱说外行话,不怕内行讥笑,甚至出口成章(脏),尤其是对老的(父母),不仅不敬孝道,还怪头怪脑的乱骂,隔壁的苏二哥在则边实在看不顺眼了,站出来制止:
“张二娃!你娃吃饭都不长了,太莫得老少了嘛,在妈老汉儿面前,咋个能放黄、开黄腔、说黄话喃?”
“老子,不认黄!”张二娃继续开黄腔。
戏台子上襟襟丑利边给花旦唱反调,让花旦难堪而取乐于观众,叫黄腔顶板。黄腔顶板,一般用在以文字形式发表不同看法,而又多用于口头方言中,如两个人打嘴仗:
“你娃黄腔顶板,牙齿都吃黄了,还一窍不通。”
“你娃才黄腔顶板,牙齿焦黄,冒充大王,还紧倒发杂音冒酸水。”
动不得手、打不得人、尤其是打不得的人,他硬要去动手打别个(别人);或者毬经不懂,要去帮别个修家用电器,叫出黄手。如打小娃儿、打女人家、打老年人……也都叫出黄手。
手艺拙,也就是技术不好,动作不熟练,黄手黄脚,叫黄帮、黄师傅,拙得太凶了,甚至完全是个外行,叫黄酥了,黄酥了的东西是经过或煎、或烘、或烤、或炕得又黄又脆,争点儿就要糊了,拿倒手上简直不敢妖艳儿,要不然就烂了,这是形容手艺黄倒啥子程度了?关于这个黄字:
还有黄帐,黄帐不是歪帐(假帐),是收不回来的帐。
还有黄色,字典上解释的是:象征腐化堕落,特点是色情。
还有黄书,也就是黄色书刊,字典上又解释是:没落的资产阶级文学,内容庸俗猥亵,有严重的颓废和色情倾向。
还有黄段子、黄龙门阵、黄色歌曲、黄色电影、黄色录像、黄色网站……一般说来,黄色是指低级、下流、庸俗的东西,倒转去二三十年,那简直是谈虎色变……我在这儿就不赘述了。
黄色象征低级下流源于近代,各说不一,一说十九世纪美国有家自办报纸,率先连载低级下流的连环画《黄色孩童》;二说十九世纪,西方流行用毛边黄纸(粗糙的纸)作封面,专印低级下流的相因小说。于是,人们就开始用黄色来表示低级下流了。
接倒前头的黄说,那就扫黄,要加大力度……不过,不能一杆杆扫完,只能扫后头三类,前头的黄遭扫了就瓜了。前头的黄,随便拿哪个官话来抵倒,一下就莫得意思莫得味道儿了。不信告一下,算了不告,不告都晓得。

(素材收集于民间和资料,内容删摘自我的方言长篇纪实小说《两代沧桑》,也就是取去情节,只留话题内容,虽读起来少生动)
2008年10月15日完稿

楼主:舟戈  时间:2021-03-28 20:04:04


朋友们早晨好,昨天后半夜没有吹风扇,天亮又吹起了,当然还是吃果果。

楼主:舟戈  时间:2021-03-28 20:04:04


朋友产早晨好!秋老虎太凶了,今天处暑报的36度,到晌午有40度,十几天颗儿雨都没有下。天气恶劣,大搞建设是直接祸首,大坝、抽油、抽水、开矿、开发……

楼主:舟戈  时间:2021-03-28 20:04:04
朋友产早晨好!
——————
拐,拐得凶,朋友们早晨好,打成了“……”,抱歉,打五笔快了就要乱带字出来。
楼主:舟戈  时间:2021-03-28 20:04:04

朋友们早晨好!

秋老虎还在凶,今天报的也是36度,到下午两点有40度,是不得报的。十几天了颗儿雨都没有下。天气恶劣,狗日的万恶的三瞎——把母亲(长江)结扎了,至少把母亲的动脉血管堵起了……大搞建设是直接祸首,大坝、抽油、抽水、开矿、开发、南水(气)北调……
楼主:舟戈  时间:2021-03-28 20:04:04


朋友们早晨好!新的一周开始了,秋老虎终于遭打死了,说的四川有几个地方下大雨,昨黑了到现在,哎呀,一下就凉快了!

楼主:舟戈  时间:2021-03-28 20:04:04
@金佛小丑P 31927楼 2013-08-27 12:34:32
支持佳作!
-----------------------------
非常谢谢小丑的热情支持!
楼主:舟戈  时间:2021-03-28 20:04:04


朋友们早晨好!

楼主:舟戈  时间:2021-03-28 20:04:04
@yinhe0619 31952楼 2013-08-28 21:50:04
再来拜读大作
-----------------------------
哎呀,随时想起你,谢谢你的支持。

楼主:舟戈  时间:2021-03-28 20:04:04


朋友们早晨好,终于凉爽了,清早来支持大家,哈哈!



楼主:舟戈  时间:2021-03-28 20:04:04
@sdh2012 32000楼 2013-08-31 17:27:32
期待,支持
-----------------------------
谢谢老先生的支持,敬礼。

楼主:舟戈  时间:2021-03-28 20:04:04


朋友们早晨好! (*^__^*)!……粥馍鱼块……(*^__^*)!




楼主:舟戈  时间:2021-03-28 20:04:04


乡音有味(3)

再说一下:打尖

打尖,也叫打幺台。早先四川农家插秧、打谷、盖房子(修房子)等,除了三顿正餐外,中途还要加餐,这就叫打尖、打幺台。幺台一般为小吃,打比:叶儿粑、醪糟儿粉子、馍馍(饼子)……
以插秧为例:四川农家在插秧时早就有相互帮忙的习俗,哪怕主人家没有请,亲友邻里也会主动帮忙,耙田、扯秧、担秧、插秧,包括洗菜、煮饭,各显身手忙而不乱……
插秧前,主人家要先扯些秧苗,在自家的水田头插几窝(几苗),喊的是“开秧门”,车过来(然后),由一个插秧老手打头阵(插前面),大家才挨一挨二在他侧后边插起走……
插秧要唱插秧谣,老手领唱,自然有人接下句。唱倒唱倒,有的小伙子就乱改唱词,利边去惹别个插秧女娃子……于是就打泥巴仗……
上午下午,主人家的幺姑儿(幺妹儿),要把办好的幺台,使竹扁担闪悠悠的挑倒田坎边,喊大家来打尖。幺姑儿不直接喊,也是唱的民谣:栽秧亲友四方来,劳慰大家歇口气,莫得啥子招待你,幺妹儿专门送幺台。
遇倒早就看起了幺姑儿的小伙子,就利边唱些嫌别个幺台办得不好的唱词……幺姑儿其实也早就对这个小伙子有意,也趁机唱些假巴意思骂这个小伙子的唱词……这样子,大家都紧倒(一直)站倒听他们对唱,活路就遭耽搁了……
于是,主人家就催幺姑儿快回去,说:“幺姑儿,你啥子幺不倒台哦?”
于是,人们说哪个:弄不好的劝不倒、又是灯影儿又是戏、又哭又闹收不倒口口,也就是一件事紧倒杀不角,就爱说:“你啥子幺不倒台哦?”其实表达的是:啥子吆不下台哦?
于是,幺台还有杀角的意思,也就是降幕、完、结束的意思。
幺台、幺不倒台、过场、做过场,都源于戏剧。幺台,是指戏剧的最后一幕,旧时在乡场演戏都要搭戏台,演一出戏,就是唱一台戏。幺,在四川方言中末尾的意思;幺不倒台,就是收不倒场, 啥子吆不下台哦?就是啥子杀不倒角哦? 过场说的是,做作假样子。

哦!我前头说的打尖,搞忘了说打尖是咋个来的?
打尖,源于木匠活路,一般家具榫头斗起了,总是莫得好牢实,还有点儿摇摇晃晃,咋个办?锯些木楔子尖(钉)进各个榫头,这下子家具就牢实了。车过来,人饿了就莫得力气了,走路也在打偏偏(摇摇晃晃)了,咋个办?吃点儿不当顿的东西打个尖,这下子走路就不打偏偏,也有力气了。

打假叉,是指装腔作势、不老实说谎、干正经事做过场……的意思。打假叉是川剧武生的一种特技,过场从舞台做到(表演到)台下。《目莲救母》、《祝家庄》……都有打假叉,表演者或是戏班子的武生,或是特邀江湖上卖打药的武师。
民国初年,川东一带有名的叉手是卖打药的曾耀亭,绰号:曾幺猴子,他打叉招揽围观者为多卖打药。
后来曾猴子把这门绝技传授给了川戏武生曹黑娃儿曹俊臣和彭天喜,以后川东武生演《祝家庄》,就自行打叉,不用请替身了。
据说,一次在重庆凤凰台云贵公所内唱会戏,曹黑娃儿一出场,手捧四杆钢叉,向滚叉、翻跟斗儿躲避的徒弟连续掷去,手法又疾又狠,距离只差分毫,钢叉钉进木板又深又响,火爆惊险,确实绝技。几个回合后,徒弟躲逃累得气喘汗流招架不住了,有几次争点儿失手伤人,观众心惊肉跳,生怕闹出人命。结果,曹黑娃儿对徒弟极为不满,时而瞪眼,时而顿足发气,更是急如流星的把钢叉飞出去。这时徒弟更怕、更慌,顾命要紧,不管这台戏咋个幺台,一火就跑进了后台。曹黑娃儿大怒,抓起台上的钢叉穷追至后台,徒弟又撵上前台,不可开交,他只有从台中台口跳下,钻进观众中躲起。曹黑娃更怒气冲天,在台口一个金鸡独立,,双手四杆钢叉掷向徒弟。观众大骇!飞叉无眼,万一误伤他人要命啊!一阵大乱,惊呼,人挤人,踩掉鞋,打翻赶会戏的凉粉儿摊、糖果摊……
结底,莫事!完全莫事,有不睬祸事的人,捡起钢叉一看,大声武气的喊:“龟儿子,是纸糊的……”
嘿嘿!大家才晓得,民国初川剧名家曹俊臣黑娃儿打的假叉,涮了大家这们(么)大个坛子,也就是开了这们大个玩笑。欢笑、日诀(咒骂),台上马上奏起了尾煞(结束曲),曹黑娃儿和徒弟才上台向观众谢幕。
从此,打假叉就更加家喻户晓了。从此,打假叉也成了说假话、做假事、走过场的惯用语。(待续)(《两代沧桑》著作权注册登记号:21-2008-A-(3465)-0520)

楼主:舟戈  时间:2021-03-28 20:04:04


朋友们早晨好!小雨下了三天,一下就像进入冬天了,天也黑得早了,要穿厚衣裳,盖被单冷要铺盖了……一如既往支持你们!你们也要注意加衣裳。



楼主:舟戈  时间:2021-03-28 20:04:04

朋友们早晨好!

楼主:舟戈  时间:2021-03-28 20:04:04


大家早晨好,昨天白露,出门只是天阴阴的像不得下雨,跑了十几公里就下雨了,停下摩托穿着雨衣,我到一个小镇买铸铁铁锅,铁皮子锅有三个针鼻子大的眼儿,漏水,炒菜炉盘上也燃油火,拖了几天了。买锅时听农民说,没有下雨前打了的谷子还没有晒,下子一个星期的小雨了,这儿又烂了白露,就可能随时有雨,不出太阳,谷子再不晒就要发芽了。

楼主:舟戈  时间:2021-03-28 20:04:04


乡音有味(4)

打牙祭,牙祭本是古代军营中的一种制度,营帐前立有一根饰以象牙的大旗,叫做牙旗。每月初二、十六都要宰杀牲畜来祭牙旗,称为牙祭。牲畜肉就称牙祭肉,之后大家吃牙祭肉。后来川人就俗称吃肉为打牙祭。包括几天十天,杀鸡、杀鸭、剖鱼,都叫打牙祭。
九斗碗,斗,在川语中有大的意思。九斗碗是指筵席上的九大碗主菜。不是八碗,川语中十与石同音,畜牲才吃石碗;而叫花子来祝贺时,主人都会热情地招待他们,多为八人一席,桌上八碗菜。八碗席称为叫花子席,十碗为猪狗席。就相当于四川有的地方,把花读成法,梅花就成了:没法。同样,茉莉花也不送给经商的亲友,因为茉莉 与没利音同。
可见四川方言之妙。

川人把好多字古音异读:
布读播、木读磨、六读落、辣读勒,摘读讨,铸读到,街读该,角读割,解读改,鞋读孩,咸读韩,陷读汉、藏读墙,足读脚,到读倒、哥读锅……跍读哭,打比亲戚对你说:“请你去我屋头哭几天。”你听倒一下就安逸了,凭啥子要到你屋头去哭几天嘛?哭一天下来都不得了。其实,跍,是蹲下去、住下来的意思,也是住几天,更是喴你去耍几天;跍也读姑,跍(姑)下去,跍(姑)在屋里。
还有,都不来说兜不来,睡不着说睡不凿,屁儿痒说屁儿咬、莫来头说摸奶头……
潽秋满贤(檐):本该是,潽秋满檐,秋字有草头,打不出来,四川人读檐爱读成贤,我为了保音,就写的贤加括号。潽:极品五笔输入法打不出来,这阵我有了最优极品五笔输入法,小说两年前就打好了。《说文:粥部》:潽,沸溢也。(据段玉裁注本),锅头咕嘟咕,米汤直见潽。可想, 米汤直见潽,米汤自然就满灶檐,同时蒸气也大,四川人一般把蒸气也喊成烟子,蒸气大也就是烟子大,蒸气烟子大也一样的萩人,不寡是萩得人看不清楚,还汤人得很。于是,锅头咕嘟咕……就是:潽萩满檐。
川人还爱把单音节加前缀,如程度副词:很,一般用梆(绑)、飞(非)、好、焦……来带替:很老说梆老,很紧说绑紧……飞辣、飞红、非烫、非冷、飞快……好多、好凶、好险、好扯……焦干、焦黄、焦湿、焦咸……多音节前加式:绑巴紧、溜巴酸、捞巴松、稀巴脏……绑鸡\巴紧、溜鸡\巴酸、飞鸡\巴烫、焦鸡\巴咸、捞鸡\巴松、稀鸡\巴脏……
请谅解,我孤军奋战了十三年,不连之前几年找资料走访……能把四川方言弄成这副儿,其中的心血……

楼主:舟戈  时间:2021-03-28 20:04:04
@ruike0520 32137楼 2013-09-08 11:26:02
舟老:那里能买到你的佳作《两代沧桑》,最好是网上。

-----------------------------

对不起,还没有出版。
楼主:舟戈  时间:2021-03-28 20:04:04


朋友们早晨好!

楼主:舟戈  时间:2021-03-28 20:04:04

朋友们早晨好!

楼主:舟戈

字数:991208

帖子分类:舞文弄墨

发表时间:2009-01-31 00:21:00

更新时间:2021-03-28 20:04:04

评论数:4055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