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让你重新认识一个真实的武松,兼批金圣叹。

让你重新认识一个真实的武松,兼批金圣叹。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我在上面提过这个问题,武松与潘金莲相处的过程,其中,80%武松的哥哥,武大都知道。那么武大对于自己眼前,所发生的一切,是什么样的判断?
其实,对于武松的情感,了解最深的,只有一个人。谁呢?被许多人忽略的,武大!除了当事人、武松的哥哥以外,谁还能更了解武松呢?
我们都看见了武大既矬又丑,智商好像也不是很高。但是,武大是个缺心眼的白痴吗?显然不是。你顶多说他不够聪明,但是,他不是我们寻常所说的,傻子。他的身体虽然有残疾,但是智商还没到残疾的份上。甚至在某种情况下,他一点都不笨。

在武松踏雪回家,潘金莲试图勾引武松的那天,武大做了一件不太寻常的事情。很可惜,仍然被许多大神们忽略。
【却说潘金莲勾搭武松不动,反被抢白一场。武松自在房里气忿忿地。】两人闹崩了,武松在自己房间生闷气。那么此时,潘在哪呢?
在他们俩刚刚闹反之后,潘【搬了家火,自向厨下去了。】潘金莲这时候,在厨房。也就是说,这俩人,一个在自己房间生闷气。另一个在厨房抹眼泪。

正在这个时候,武大回来了。作者是这样写的:
【天色却早未牌时分,武大挑了担儿,归来推门。那妇人慌忙开门。】
我们一定要仔细读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的一句话,其实,这里面的内容太多了。
我来倒向分析,先说最后一句。【那妇人慌忙开门】潘为什么是“慌忙”开门?她“慌”什么?我们略微回忆一下,就明白了:那天潘为勾引武松,做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把前后门关上,并且【那妇人把前门上了拴,】门是被潘给用插销拴住了。
这时候老公回家了!做贼心虚的潘金莲能不慌吗?

那么这里有个问题出现了,潘既然没有勾搭武松上手,为啥不把门提前打开呢?有两种可能性:一,光顾着伤心抹眼泪,把这茬给忘了。二,没料到老公这个时间回家。我认为这两种可能性都有。当然,这个问题不重要。
重要的是:武大为什么在这个时间回家?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武大回家是什么时间呢?【天色却早未牌时分】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天色很快就到了“未牌时分”。古代这个“未牌时分”是相当于现在的几点呢?是中午13点至下午15点。这两个小时的时间,就是“未”时的一个时辰。
这句话如果按照现在的表述应该是:时间很快就到了中午一点钟。
刚过中午一点,武大就收工回家了。这个下班时间正常吗?当然不正常!武大是靠卖馒头这种小本生意来生活。这种小生意,在任何年代,利润都很低。只能靠薄利多销,才能养家糊口。一点钟就收工了,下午几个小时的时间都浪费了。这正常吗?

我这样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又会有朋友,找出许多借口为武大解释。好吧。就算武大有提前下班的借口。可是,朋友们知道他那天是几点去上班吗?
答案在书里,【武松清早出县里画卯,直到日中未归。武大被这妇人赶出做买卖。】
本来潘金莲是要等武松回家吃早饭,结果一直等到“日中”还没回来。回头一看,老公还在家磨磨唧唧的没出去呢!马上把老公“赶出”去做买卖了。“日中”是什么时间呢?又名日正、中午等,准确时间是中午11点至13点!
也就是说,武大,在已经过了中午11点才被老婆“赶出”门,去做买卖。结果,刚过中午13点,就回家了!在外面卖馒头的时间,最多两个小时。
武大的这个行为,难道不奇怪吗?作者很清楚的把时间告诉读者,难道是没有意义的吗?

当然,这个疑点有人发现了。
【 天色却早未牌时分。武大挑了担儿归来】武大在午后十三点回家,本身就是一个不正常的行为。金版对此却毫无察觉。而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却发现了,这个不正常的疑点。所以,在《金瓶梅》里,把“未牌时分”改成了,“申牌时分”!由此,我可以告诉朋友们,兰陵笑笑生才是聪明人!不要以为金大才子有多聪明!我给他的罪名就是——不智之罪。

但是兰陵笑笑生没有过多的追究这个问题。他只是把这个“未”字当成了笔误,而改动。
这会是作者的笔误吗?当然不是。作者有意的把武大出门时间,和回家时间告诉读者,就是在说明一件很重要的事。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武大挑了担儿,归来推门。】这门推开了吗?当然是没推开。所以,【那妇人慌忙开门。】
那么在武大没有推开门的这一瞬间,武大在想什么?
什么都没想吗?不可能。
我们可以仔细分析武大的心理。武大为什么到了中午,还不愿意出门做买卖?最后被老婆赶着出去卖馒头?而且,只卖了两个小时,便急三火四的回家?武大这么着急的回家,是想干什么?

要想知道武大在想些什么,很简单。去观察一下,看看武大都看见了什么!

我们都知道武大是一个丑陋的残疾人。这种人,一般在世俗社会,往往会受到歧视。所以,当他娶了潘金莲为妻的时候,才会被人带着酸味的嘲笑,【“好一块羊肉,倒落在狗口里。】对于这种嘲笑,武大有过任何反击行为吗?没有!
武大没有反击嘲笑自己的人,其实和他自己的能力没有多大关系。主要原因还是内心的自卑在作祟,认可了别人的嘲笑,自认为自己就是比别人低一等。
像武大这种人几乎与生俱来的,或多或少的都会带一些自卑感。

那么自卑又丑陋的武大,像中了大奖一样,接住了从天上掉下来的“潘妹妹”。内心会做何感想?书中没有任何相关文字说明。
虽然没有文字能告诉我们武大的内心世界。但是,我们从人之常情来判断,说武大内心一定非常高兴,非常兴奋,非常珍惜这个天仙一样的老婆。这样的判断,应该不会有很大的错误吧?

但是高兴之后,烦恼也来了。【自从武大娶得那妇人之后,清河县里有几个奸诈的浮浪子弟们,却来他家里薅恼。......因此武大在清河县住不牢,搬来这阳谷县紫石街赁房居住。】

几个小混混公然的来家骚扰。这种情形的针对目标当然不是武大,更不是为了武大的一点小财产。显然就是为了勾搭武大的老婆。武大对于这种屈辱的侵犯,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他对自己的兄弟诉苦,【我近来取得一个老小,清河县人,不怯气都来相欺负,没人做主。】一,没本事反击,二,主要是没胆量反击。三,当然更是舍不得老婆。所以,只能搬家躲避。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一位大神在评论武大搬家时候,就提到了这个不符合常理的行为。他提出这样的质疑:‘武大完全可以用一种,狡猾的方式,告诉那些小混混。比方说,我收到了武松的信,他过些日子就要回家。那么,当那些混混了解到这些信息的时候,还敢来胡闹吗?’

这位大神的质疑是有道理的!因为这是最巧妙、最省力的方式,就可以摆脱小混混的骚扰。
但是这个质疑,显然忽视了武大的——自卑心理。
有着强烈自卑心理的人,往往会用过分的语言和行为,伤害自己的亲人。但是,不敢对社会上的普通人,分辨是非!
甚至有些极度自卑心理的人,会采用杀人的手段解决问题。但是,不敢对社会上的普通人,公开的讲道理。这种人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善于与人沟通!

武大的自卑决定了他对周围一切事物的胆怯,而这胆怯,又决定了他对周围一切人和事物的警惕,这种警惕是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养成的。深深的刻在了骨子里。自卑而形成的胆怯是所有人能看见的,比方说:
【我近来取得一个老小,清河县人,不怯气都来相欺负,没人做主。你在家时,谁敢来放个屁。我如今在那里安不得身,只得搬来这里赁房居住。】通过上面的话,我们任何人都能看见武大的懦弱。
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强烈的自卑又带来另一个极端:就是强烈的自尊!虽然在口头上,武大表现出极为懦弱的形象,但是这种畸形的自尊,往往会让他在碰到事情的时候,独自采取一切愚蠢的、不合理的手段来解决问题。而不会依靠任何人。所以在后来,被西门庆绿了之后,根本就不会忍一时,等待弟弟回来报复对方。

所以,武大的合理行为,就是因为胆怯而躲避,不会像常人一样,采用一些常规手段去对付那些不友好的人。
胆怯的时候,他不敢采用任何方式,反击羞辱自己的人。哪怕是很委婉的、很柔和的方式去反击!只能采用躲避的方式——搬家。
愤怒的时候,他会采用更阴险的、更激烈的暴力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捉奸。
而且这种方式,运用的极为缜密、细致。整个过程,显示武大的智商并不低!当然结局有点悲催,那是因为个人的能力不够,否则的话,死去的有可能是西门庆。

通过“搬家”和“捉奸”这两件事,我们能看出武大的一部分心理:极度自卑、心理阴暗、表面胆怯、缺少正常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愤怒的时候会走极端!

武大如果是一个正常心理的人,搬家和捉奸,这两件事都不会发生。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我们顺着故事情节来看一看,武大与武松的情感问题。

说到这的时候,就一定要提一下金圣叹了。金圣叹是怎么给他兄弟俩下的评语呢?
金本:〖总批 :写武二视兄如父,此自是豪杰至性,实有大过人者。乃吾正不难于武二之视兄如父,而独难于武大之视二如子也。〗
他说,难就难在武大视自己的弟弟,像亲生的儿子一样。

还说:〖故夫武二之视兄如父,是学问之人之事也;若武大之视二如子,是天性之人之事也。〗

还有:〖夹批: 兄弟二人,武大爱武二如子,武二又爱武大如子。武大自视如父,武二又自视如父。二人一片天性,......〗

以上文字不用解释,很好懂。无非是说武松哥俩,兄弟如父子,感情好的不得了!
事实情况是这样吗?武大真把自己的弟弟像儿子一样看待吗?我们看看关于两人相处的文字:

从武松方面讲有一点:武松告别宋江,准备回到清河县见哥哥。但是,到了阳谷县当了都头,似乎就把要去见哥哥的事给忘了。
关于这一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或许都能给武松找到许多借口。我曾为武松设想过几种理由,但是总体而言,也算不上武松有多么的无情,顶多是为了自己的工作,暂缓回家。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哥哥还没有七老八十的要完蛋了。

我们再看武大的言行。回想一下两人刚见面的情形。【武都头回转身来,看见那人,扑翻身便拜。】武松二话没说,翻身就拜。从这个动作,能看出武松当时的情感,包含了见哥哥的惊喜,以及对哥哥的尊重。从这一点来说,是无可挑剔的。
当武松问道:【“一年有余,不见哥哥,如何却在这里?”】
【武大道:“二哥,你去了许多时,如何不寄封书来与我?我又怨你,又想你!”】这里面有一个信息:武松离开家一年多,从没给哥哥写过信。从这一点来说,武松似乎也不是很像念哥哥。

【武松道:“哥哥如何是怨我想我?”武大道:“我怨你时,当初你在清河县里,要便吃酒醉了,和人相打,如常吃官司,教我要便随衙听候。不曾有一个月净办,常教我受苦。这个便是怨你处。想你时,我近来取得一个老小,清河县人,不怯气都来相欺负,没人做主。你在家时,谁敢来放个屁。我如今在那里安不得身,只得搬来这里赁房居住。因此便是想你处。】

以上内容大体上就两个意思:一是埋怨武松,二是想念武松。埋怨武松是因为武松在家的时候,喝酒打架,经常连累自己。想念武松是因为有了武二在家,没人敢欺负自己。
体会一下武大的话,有什么感觉?我的感觉就是:武大是个极为自私的人!
他埋怨武松也好,想念武松也好,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他自己。一者不想被连累,二者还需要保护伞。这就是武松对武大的用处,除此之外,有没有武松,无所谓。

许多人对于我这样的判断,提出过反对意见。主要是说,我们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有很多种,往往不一定很直白的,对弟弟表示关心。这种意见当然没错。但是我们要结合故事的内容来判断这个问题。
故事的内容是什么?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武松为什么离开家一年多?
武松是因为打人,误以为出了人命,逃跑流亡。他不是出去旅游!

假如像金圣叹说的那样,武大把弟弟看成自己的儿子一样。
朋友们,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假如你的儿子,逃跑流亡,杳无音信,生死不知,你们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流亡的生活是什么样?是武松生病,躲在别人的屋檐下,用一把铁锹弄点火,来温暖自己!饥一餐,饱一顿,无人管,无人问。这就是流亡生活。

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假如你的儿子或是弟弟,流亡了一年多,突然出现在你面前,你会是怎样的感觉?
难道仅仅会说一些,自私自利的话吗?

我再提前拿出一件证据,来证明武大的无情自私。
【我当初嫁武大时,曾不听得说有甚么阿叔,那里走得来,‘是亲不是亲,便要做乔家公。’】
上面这话,是潘金莲在生气的时候,对武松说的话。后面有一句俗语,‘是亲不是亲,便要做乔家公’什么意思呢?做乔家公的本意,是指冒充长辈。用在这里,是指武松冒充亲戚。
这句话的完整含义是:我当初嫁给武大的时候,从来没听说他有个弟弟!你是从哪出来的?冒充亲戚!

看见了吗?武大从来没跟自己的老婆,说过他还有个弟弟!
自己的弟弟逃跑流亡一年多。在武大的心中,这个弟弟几乎不存在!
这是人之常情吗?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说到这里的时候,我想驳斥一下某些人的观点。

因为我在很多地方,看见一些评论文章,其中有这样一个观点:‘武松是被哥哥养大成人的’。

这种毫无证据的语言,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说出来的。
谁能给我指出,在哪一个版本里面,有类似的句子?
这里面有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武大比弟弟武松大了几岁?哪个版本里面有答案?二,武松的父母在什么时间去世的?换句话说,在武松多大年纪的时候,他的父母去世?哪个版本里面有答案?

在以上两个问题都没有准确答案的时候,怎么能说武松是被哥哥养大的呢?
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假如武大比武松大二岁,假如武松的父母是在武松二十岁的时候去世。也就是说,当时武大也只有二十二岁,请问,能说武松是被哥哥养大的吗?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接着聊兄弟二人的关系。
武大见了久别的亲兄弟,没有任何关怀、心疼的语言。前面说了一大堆话,都是很自私的,都是在为自己考虑的话。
但是显而易见,武大还是很高兴、也很兴奋的。人一兴奋,话就多,然后他就开讲了:【兄弟,我前日在街上听得人沸沸地说道:‘景阳冈上一个打虎的壮士,姓武,县里知县参他做个都头。’我也八分猜道是你。】
武大讲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呢?武大的意思无非就是‘兄弟,你是好样的,你能力强,我了解你,所以我能猜得中,我聪明吧?’他话里的主要意思并不是夸奖武松,而是表达自己能够猜得中,是自己很聪明!
这些话又充分暴露了武大的自卑。一个人经常显示自己聪明,只能说明他不够聪明!但是,他又为何忍不住的,显示自己聪明呢?因为他担心别人认为他蠢。所以,只要有机会,一定要显示自己很聪明。这是典型的自卑表现。

武大自私的表达了想你,怨你之后,又显示了一番自己很聪明的样子。武松有什么反应,或者神态吗?没有,书中没写。好像武松反应很平淡,自然也就不用多费笔墨。这说明,武松对自己的哥哥,是非常了解的。
武松并没有因为缺少哥哥的关爱,表示不满。

当兄弟俩决定回家的时候,【武松替武大挑了担儿,武大引着武松,转湾抹角,一迳望紫石街来。】这一段话,是水浒中少见的,亲人之间的温馨场面。当我们仔细读这段话的时候,细细体味那种场景,其实是蛮感人的!像不像浪子回家,为父亲扛起农具,走在田埂上的场景?

但是我们别忘了,这种温馨的场景,是因为武松并不计较自私的哥哥,依然敬重自己的哥哥,才会出现的场景。
所以,假如说,两兄弟并不是很亲密的话,责任并不在武松。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武大说道:“大嫂,原来景阳冈上打死大虫,新充做都头的,正是我这兄弟。”】
当武大自豪的向自己老婆,介绍了自己的兄弟以后,读者的视线都被热情似火的潘金莲,和木头一样的武松所吸引。武大被模糊化了,被读者漠视,被潘和武松漠视。

武大这样性格的人,除了惊人的外貌特征,被人关注一下。其他时候都很容易被人忽视掉。但是,武大是有思维能力的成年男人,他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我在上面提到,在武松踏雪回家那一天,在武松的卧室中火盆炽热的那一天。武大有一个奇怪的,不符合常理的行为。他懒懒的不想出门。在中午十一点被老婆“赶出”去做买卖,顶多卖了两个小时的馒头,然后在午后十三点,就突然回家。

人的行为首先是在思想指导下做出的,而人的思想形成过程,又是由个人所得到的信息决定的。
那么武大得到的信息是什么?换句话说,他看见了或者听见了什么?
其实,我在上面已经提到这个问题。从武松搬过来与哥嫂同住,一直到武松踏雪回家那一天,这期间的所有文字。都是武大看见的或是听见的。若是哪位朋友不相信,可以翻开书仔细的读一下这部分。
其实想想这事也不奇怪,总共只有三个人住在一个屋檐下,两个人的交往,另外那个第三者会看不见吗?除非他是瞎子。更何况,潘金莲那么明目张胆的感情泛滥!
我们一些读者会以为,在潘金莲勾引武松之前,在两人矛盾爆发之前,武大是个糊涂虫,什么都不知道。这个判断是不对的。
武大自己很清楚,他面临了婚姻危机。而且这个婚姻危机的来龙去脉,前后因果,武大自己心里很清楚!(后面我还要说到,武松非常重要的一句话,为这个结论作为佐证。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先去翻开书,猜猜是哪句话。)

话说到这个份上,结论还不够明显吗?
我们把武大得到的信息,与武大的心理性格结合在一起,就能知道,武大为啥在中午十三点回家。
无非就是,与郓哥捉奸的预演。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武大的心理,是非常有意思的事,也是很好笑的事。
【武大被这妇人赶出做买卖。】作者把这情况交代的很清楚。如果不是老婆赶他出去做买卖,他恐怕要在家赖上一天,都不会出门。如果我们确定了,武大已经意识到老婆将要出轨,那么怎么看待武大赖在家里,不想出门做买卖这事?
我们见过幼儿园小朋友争夺玩具吗?有些小朋友担心自己手中的玩具,被其他人抢走,时时刻刻都会把玩具抱在怀里。即使不抱着,也得把玩具放在自己视线之内!不管吃饭还是睡觉,都得把这玩具带在身边。
武大多么像这样的小朋友?老婆不是想出轨嘛,守着!哪都不去。天天在家守着,看她咋出轨!

可惜,还是被老婆赶出门了。
【武大挑了担儿,归来推门。】我前面说过,这个门,武大是推不开的。当武大没有推开门这一瞬间,武大是什么感觉?我不说了,个人自己体会吧。
潘开了门以后,【武大进来,歇了担儿,随到厨下,见老婆双眼哭的红红的。】这个“随”字,作者用的精彩之极。【随到厨下】四个简洁的字,把两个人的动作,两个人的神态,甚至两个人的心理,都描述的淋漓尽致。这才是大家手笔!
对于喜欢文学的人,这四个字绝对值得仔细品味。

我们想象当时的情景。潘慌慌张张的来开门,当时双眼哭的红红的,当然不想让老公看见。所以潘打开房门,一定是急急的转身就走。而武大一进门,看见老婆很快的转身就走,虽然没看清老婆的神情,但是也发现了老婆神态的异样。所以立即放下担子,紧跟着老婆屁股后面,追到了厨房。
看见了吧?一个“随”字,就包含了这么多内容!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武大为啥一定要急急忙忙的看清老婆的神情呢?答案很简单,推不开门啊!门为啥推不开?门内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问题当然是武大最关心的问题。而要找到,为啥推不开门的答案,首先,要在老婆的脸上,找答案。

当武大【见老婆双眼哭的红红的。】谢天谢地。
门为啥锁着推不开,这问题不重要了。门内发生什么事情,已经有答案了!而且是武大最希望的,最满意的答案!
这个时候,是最该关心老婆的时候。这个道理武大还是清楚的,但是,一不小心,把心中的答案,当成了疑问句,给说出来了。【武大道:“你和谁闹来?”】这话明摆着是在装糊涂。
门是在内部由插销拴住的。所以武大进不来。既然外面进不来人,屋内只有叔嫂二人,你说和谁闹来?这不是装傻吗?朋友们千万不要以为,武大不知道自己弟弟在家与否。当潘金莲在厨房诬陷武松,武大训斥了老婆之后。【武大撇了老婆,来到武松房里叫道:“二哥,你不曾吃点心?】
从上面武大的行为能看出来吧,武大早知道弟弟在家。如果他认为这个时间,弟弟应该不在家,恐怕他也不会急急忙忙的回来吧?

武大听了老婆诬陷弟弟的话以后,以强有力的口气做了如下判决:【“我的兄弟不是这等人!从来老实!休要高做声。乞邻舍家笑话。】
这句话的含义是非常清楚的。武大否决了老婆的诬陷言辞,同时,也给自己兄弟下了定义,我弟弟从来都是老实人。并且警告老婆,说话小点声,免得让人笑话。
武大这辈子可能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用这样的口气对老婆说话。这句话的警告意味是非常明显的,并非仅仅警告老婆说话要小声,实际是在暗示老婆,‘我兄弟从来老实,你可不老实!’
在老公面前,一向强势的潘金莲这一分钟老实了。话都不敢说。

这里最关键的一句话,就是武大给自己兄弟的定义:【我的兄弟不是这等人!从来老实!】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许多读者把这句话,作为武松不可能对嫂嫂产生感情的依据。因为,最了解武松的哥哥,并且是当事人的武大,已经这样认定了,其他人还有怀疑的理由吗?(比方说,那个叫柳忘言的家伙)
我们知道,一个定义的产生,绝对不是凭空掉下来的。武大的这个定义与他本人的行为,明显是矛盾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形?符合逻辑吗?
其实是完全符合逻辑的。因为我们读者往往会忽视了,这个定义产生的时间与时机!
对于潘金莲的行为,武大和读者一样,是心知肚明的。关键是武松的态度,才决定了事态的发展方向。而武大的行为,恰恰表现出来对武松的不放心。如果他对武松放心,他就不会做出试图天天守着老婆,时刻都想回家看护着老婆,这样的行为!他也不会在午后十三点,急急忙忙回家。
一直到看见老婆【双眼哭的红红的】,武大心中悬着的那块大石头,才落地。这时候,他才敢斩钉截铁的说:我的兄弟不是这等人!

因为武松的暧昧态度,因为武松对潘的情感有所回应!这是武大对武松不放心的主要原因。
那么当武大从老婆那里确认了,叔嫂二人发生矛盾。武大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书中这样写:【武大撇了老婆,来到武松房里叫道:“二哥,你不曾吃点心?我和你吃些个。”】
作者用这个“撇”字,能看出当时武大的态度。就是丢下老婆,不管了,爱哭你就一边哭去吧。先去看看自己兄弟。然后到了武松的房间和武松说话,作者在这个地方用了一个“叫”字,也就是说,很大声的说话。一个兼并出来的卧室,并不会很大,有必要那么大声叫吗?这是说明武大掩饰不住内心的高兴,所以有些兴奋。

然后很莫名其妙的说,你还没吃东西吧?我陪你吃。
表面看起来,这话是关心武松,担心武松饿着。实际上武大回家后,老婆已经告诉他,当嫂子的,做了酒菜请武松吃了。虽然未必吃点心等主食,也不会饿着。而且在这种叔嫂二人都在生气的时候,在这种尴尬氛围下,恐怕也吃不下什么东西。
那么武大为啥要这么说呢?实际上武大是想表达一种感激之情,但是,又不知道如何开口,如何表达。或者说,也不知道该不该感激。所以就说出了,我们一般人常见的,驴唇不对马嘴的关心式语言。

当武大讨好一样的对武松说:【二哥,你不曾吃点心?我和你吃些个。】武松有何反应?【武松只不则声】。武松根本没接话茬。根本没理他哥哥。武松为啥不和他哥哥说话?过一会,就有答案。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武松没理他哥哥,然后【寻思了半晌,再脱了丝鞋,依旧穿上油膀靴,着了上盖,带上毡笠儿,一头系缠袋,一面出门】

我在一开始已经解释过这句话。所有的物品和动作,都是前后呼应的,都是暗含了极多的情感。
金圣叹评《西厢记》双文离开的时候,说:......妙手空空......看他必用如此笔,真使吃烟火人何处着想。
因为双文离开的时候,作者描述的都景,没有一个情字。但是所有的景,都饱含了情。所以说,妙手空空。

而施耐庵在描写武松离开的时候,也同样如此。这里面写了一系列的物,一系列的小动作,就是没有情字。其实,物物有情。

中国人对文学的追求,讲究情景合一。
低一等的作家,写起情来,满篇都是情字。实际很无聊。比方说琼瑶。
好一些的作家,就能做到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映。这种作家中国还是很多的。
超一流的作家,满篇都是物,都是景,就是没有情字!但是,你要深刻去体会,其实满篇都有情。施耐庵就是这种超一流作家。这种作家,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不多。

《水浒传》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但是,真能读懂水浒的人有几个?这才是《水浒传》的魔力所在!
我在知乎网上看见,有人提出,是否要把《水浒传》剔除四大名著这个问题。我当时真想回答一句:脑袋被驴踢得不轻吧?
除了《红楼梦》以外,在中国还能找到,与《水浒传》比肩的作品吗?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当武松出门走了以后,【一面出门。武大叫道:“二哥那里去?”也不应,一直地只顾去了】这是武松第二次,没搭理他的哥哥。
当武松走了以后,武大两口子有些对话,非常有意思。
【武大道:“他搬了去,须吃别人笑话。”那妇人道:“混沌魍魉!他来调戏我,到不吃别人笑!......武大那里敢再开口】
大家看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感觉好笑吗?至少我感觉挺好笑的。为啥呢?
武大刚回家的时候,看见老婆眼睛哭的红红的,问老婆,你和谁闹来?他老婆说,你兄弟调戏我,云云。记得武大当时的语言吗?武大很严厉的训斥老婆:我兄弟不是那样的人?小点声,免得让人笑话。然后,他老婆都没敢说话,武大丢下老婆不管了,就去讨好武松。

可是现在武松走了,两口子的气势马上反转。现在轮到武大不敢说话了!
大家没觉得,这两口子的心理很好玩吗?多么有喜剧色彩?

我在这也不想解释,这两口子的心理。反正与武松关系不大,我的重点还是分析武松。我只是提醒朋友们,有时候,琢磨一个人的心理,是挺好玩的事。

【只见武松引了一个土兵,拿着条匾担,迳来房里收拾了行李,】像小潘判断的一样,武松走了以后带一个土兵回来,搬家。再次出门的时候。武大又喊武松:【武大赶出来叫道:“二哥,做甚么便搬了去?”】
自从武大回家,看见老婆哭红眼睛以后,这是武大第三次试图与武松沟通。前两次,武松都没搭理他。这一次,也是第三次,实在忍不住了,武松终于怼了哥哥一句:

【武松道:“哥哥不要问。说起来装你的幌子。你只由我自去便了。】
武松这句话当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就是“幌子”这个词。
幌子,是个什么东西呢?在古代,各种经营场所,比方说卖酒的,卖茶的,卖布的等等,都会在店子的门楣处,插一支像锦旗一样东西,(现在也有)上面写着,酒啊,茶啊,等等。就是一个招牌。
延伸到俗语当中,意思是打着一种招牌,却干另一种事。具体说,就是暗中有所图,却用一种借口掩饰自己的行为。这种行为,叫“打幌子”。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举个例子,一个人,要去打麻将,老婆不让去,他对老婆说领导找我有事。到了麻将桌,朋友问,你怎么来了?你老婆同意了吗?他回答,我骗老婆,打着领导的幌子就来了。这个幌子,就是借口的意思。用领导有事,做借口。实际暗中是要打麻将。

武松为什么说他哥哥是“装幌子”呢?因为武松知道了,哥哥暗中有所图!

哥哥假装不在意的回家,实际上就是为了捉自己弟弟的奸!

武松是非常聪明的人,他一眼就看穿了哥哥的意图!所以武松很生气,前两次武大喊他,他都没搭理他!我猜武松一定在想:作为亲哥哥,怎么会把自己的弟弟想得如此不堪?怎么会用这种阴暗的手段对付自己?所以他根本不想搭理他的哥哥。最后实在是忍不住了,就用装幌子,来怼他哥哥。
“打幌子”这个词,现在很少有人说了。
现在人经常说的一个,类似词语,是“装逼”。

【武松道:“哥哥不要问。说起来装你的幌子。你只由我自去便了。】
如果把上面这段话,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这样:
哥哥你就别问了,说起来啊,你就是在和我装逼。(言下之意就是,你少他妈装,你心里那点龌龊念头,我早知道!)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在武松与哥哥,及武松与潘金莲,三人之间的关系上,“装幌子”这个词是极其重要的一个词。尤其这个词是从武松嘴巴里说出来的,是武松怼他哥哥的一句话。

武松怼他哥哥“装幌子”,首先解释清楚了,武大为什么在午后十三点回家,这个不正常的行为。
同时,这个“装幌子”也是武松兄弟俩,情感关系的一部分写照。
最重要的是,通过武松怼他哥哥“装幌子”,无意当中,还暗示了,武松对潘金莲尴尬情感。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没有武松对潘金莲的尴尬情感,他哥哥有必要“装幌子”吗?

那么对于三人关系来讲,这么重要的一个词汇,这么重要的一个情节,金圣叹是作何评论呢?

金本:〖武松道:“哥哥,不要问;说起来,装你的幌子。你只由我自去便了。”武大那里敢再开口,【夹批: 活武大。O两句照耀,故妙。】〗

对于金圣叹这样的评论,我是很吃惊,也很意外的。他只是说把武大写活了,而对于“装幌子”这个重要的词,未置一字!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原来以为,金圣叹一定会把这个词删掉,一定会篡改这段情节!因为他说兄弟俩,感情像父子一样,好得不得了!
请问,有这样的儿子怼他父亲装逼吗?有这样父亲意图对自己儿子捉奸吗?就算弟弟这样怼他哥哥,也能说正常吗?哥哥来捉奸也算正常吗?这个“装幌子”三个字,就是在打脸啊!打得啪啪响!

后来我略一琢磨,就明白了。金圣叹是苏州人,而这个“装幌子”是北方人的俗语。金圣叹老先生可能这辈子,也没听见别人说过这个词,他没弄懂这个词的含义!
很巧,我在生活中多次听过这个词。最早以前,我以为这个“幌”字,是“撒谎”的谎。后来我才知道是“幌子”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从武松嘴巴里怼出这句“装幌子”是极其重要的情节。
武松的这句话,是武松、武大、潘金莲三个人关系发展的重要节点。也是他们三个人故事发展的点睛之笔。
而金圣叹对这句话,居然是无知无觉。

小时候写作文,老师经常会对我们的作文当中,不合适的词汇和文法,做出批改。
当我读金本七十回《水浒传》时候,就有这样的感觉:金圣叹把施耐庵当成了自己的学生,肆无忌惮的更改里面的文字!
但是他没有想到,他的同乡、他的前辈施耐庵先生,在这个地方挖了这么大一个坑,让他掉下去了!

大文豪的文字可以随便的更改吗?真是笑话!
所以鲁迅批评金圣叹:......而且经他一批,原作的诚实之处,往往化为笑谈,布局行文,也都被硬拖到八股的作法上。......总在寻求伏线,挑剔破绽的泥塘。自称得到古本,乱改《西厢》字句的案子且不说罢,单是截去《水浒》的后小半,......也就昏庸的可以!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武大道:“他搬了去,须吃别人笑话。”那妇人道:“混沌魍魉!他来调戏我,到不吃别人笑!......武大那里敢再开口】
上面的这段关于武大两口子吵架这一段文字,我原想偷个懒,不予评论了。因为我以为与武松关系不大。后来一想,这段文字对于情节的发展,以及武大的性格有很深的关系。还是说说吧。

本来武大听了老婆诬陷弟弟的话以后,以训斥的口气说老婆:【“我的兄弟不是这等人!从来老实!休要高做声。乞邻舍家笑话。】
那么武松前脚刚走,潘金莲又强调:【混沌魍魉!他来调戏我,】这时候,武大怎么不敢说话了呢?怎么不敢坚持原则了呢?一般读者都把这段情节,简单的认为是武大怕老婆!
事实不是如此。潘金莲见武松走了以后,最重要的证人不在了,本来心虚的胆气,又能鼓了起来。为了能回到生活的正常轨道,所以死撑着谎言,来维护自己的自尊和面子。这一点大多人都能理解。

那么武大是因为怕老婆不敢说话吗?不是。因为武松走了以后,武大最担心的婚姻危机,消失了!武大的目的达到了!所以他没有必要,继续维护自己弟弟的尊严。也没有必要,去追究事情的真相。
如果继续追究事情的真相,维护弟弟的尊严,与老婆发生口舌之争,导致老婆颜面无存,反而容易把老婆推出家庭,导致新的婚姻危机。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以怕老婆的形象,闭嘴。
这段文字,反应出武大的自私,还有武大的狡猾。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当武松怼他哥哥“装幌子”之后,【武大那里敢再问备细,】这次武大不敢说话了,才是真的害怕了!武大怕老婆是假的,怕弟弟才是真的!
我一开始以为,武松说他哥哥打幌子的意思是想表达,‘是你老婆在勾引我,你懂,别和我装’。
如果武松是针对嫂嫂,这样怼他哥哥。武大完全可以为自己老婆解释,或者说一些安慰武松的话。前面,武大几次三番的,想与自己弟弟沟通,也是这个意思。但是,武大没有料到,武松的火气是针对自己的。当武松把话挑明了,当武松用一个“装幌子”直接碓到他心里的时候,武大就傻眼了,自然也就不敢再说啥。他内心里面的所以龌蹉念头,被武松看得清清楚楚。

武松走后,潘金莲喃喃呐呐的骂了一大堆话,【武大见老婆这等骂,正不知怎地,心中只是咄咄不乐,放他不下。】
上面讲过,刚开始武大见到老婆哭红的眼睛,心情是很高兴的。现在开始情绪低落了。为什么呢?当然是因为武松怼他那一句话造成的!
在武松怼他之前,他的情绪没有不高兴,虽然被老婆骂一通,那多正常啊,他经常被老婆骂,早习惯了。【正不知怎地】这几个字就是告诉我们读者,武大情绪不高兴,不是因为老婆在骂人。
如果武大是因为老婆骂人,而不高兴,恰恰可以把‘正不知怎地’这几个字去掉。

【放他不下】这四个字怎么理解呢?作者很明白无误的告诉你,武大很惦记武松。
“惦记”这两个字一定是表示关心吗?不。这个词是中性词,随便怎么理解。

比方说,某某人要是惦记你,他有可能是惦记你的钱,也有可能惦记你的小命。当然,我这话不是说武大。
那么武松已经挑明了“你就会打幌子,和我装逼,想用阴险的手段算计我”。这时候,武大会怎样“惦记”武松呢?
当然不会惦记武松的小命,但,也绝对不是关心。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去想吧。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自从武松搬了去县衙里宿歇,武大自依然每日上街挑卖炊饼。】
这句话好理解,自从武松搬家以后,武大的生活,又恢复了往常的平淡而幸福的模样。(柳忘言说:他以后不用天天在,午后十三点回家了)

关键是下一句,我们怎么理解?
【。本待要去县里寻兄弟说话,却被婆娘千叮万嘱,分付教不要去兜揽他。因此,武大不敢去寻武松。】
这段话,分明是一段解释。解释给所有人听,让所有人都知道,武大不敢去找武松,是有原因的。
解释什么呢?就是“惦记”俩字。上文已经说了,如果把惦记俩字,当成关心来理解。那么,武大实际又没有去找武松了,能说武大关心武松吗?所以有解释了:武大怕老婆!老婆说了,不许找武松!武大就听老婆的话,不去找武松!
关于惦记俩字,解释清楚了吧?

关键问题,这段解释是谁,站出来解释的?不是武大,是作者!

我没乱说,去看看文字,是不是作者说的?关于武松、潘金莲、武大,三个人的故事,作者始终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向我们读者讲述他们的故事。这一分钟,他站出来替武大说话,替武大解释。啥意思?偏偏这个解释,是符合逻辑的,读者很容易接受。好玩吗?
这一分钟,我就想揪住施老先生的胡子,说,老家伙,又想骗我?又想逗我玩?
水浒本身就是描写老百姓生活的一本书。在我们生活中,出现了武大家里发生的那种矛盾,会有什么样的社会舆论呢?
就像武大训斥老婆一样:小点声,会被邻舍笑话。武大这个担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武松搬家以后,邻舍一定会说:武大,你兄弟怎么搬出去住了?
武大:哎呀,和我老婆吵架。
邻舍:你兄弟年纪小,不懂事,去劝劝。一家人和和睦睦的,多好。
武大:我也这么想啊,总惦记着他,可是....老婆不让去。
邻舍偷着笑,.....这武大,怕老婆怕成这样!

看见了吗?作者就是这么狡猾的,把家庭矛盾发生以后的社会舆论,以及武大的言行,描写出来了。
【。本待要去县里寻兄弟说话,却被婆娘千叮万嘱,分付教不要去兜揽他。因此,武大不敢去寻武松。】

这一段话,作者并非是替武大做解释,而写的是,武大发生家庭矛盾以后,产生的社会舆论。
而这种社会舆论的产生,是由武大,有意散播的。
他自己根本就不想去看望自己的弟弟。所以他把责任推到自己老婆身上。原因何在呢?就是因为武松怼他的那一句话,让武大心中忐忑不已。他根本就不敢面对自己的弟弟!

说到这的时候,我们知道武大这个人的心理,有多么的阴暗,多么让人厌恶?
顺便说一点题外话,像武大这种心理的人,在我们生活周围多的是。我见得多了!所以很容易就能读懂武大!

楼主:柳忘言

字数:80551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7-11-04 18:15:12

更新时间:2021-04-02 13:35:13

评论数:32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