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让你重新认识一个真实的武松,兼批金圣叹。

让你重新认识一个真实的武松,兼批金圣叹。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你既是聪明伶俐,却不道‘长嫂为母’?】其实,潘金莲这句话是在讽刺武松:小孩子都懂得的基本道理,你武松这么聪明难道不懂吗?
她为什么这样讽刺武松呢?如果从字面上延伸下去,就是,你说“篱牢犬不入”是不尊重我。刚才我说了,从字面延伸来分析,百分百是错的。同时,指责武松不尊重自己,完全没必要用讽刺的口气来暗示。
而且如果这样分析,这句话的内容,与下面那句话,从语句口气,及含义来说,都是不通顺的,完全连接不上。

那么我们先看看下面这句话是怎么说的:【我当初嫁武大时,曾不听得说有甚么阿叔,那里走得来,‘是亲不是亲,便要做乔家公。】
这句话,我在讲武大对自己弟弟,很无情义的时候就解释过了。很简单:‘是亲不是亲,便要做乔家公’。做乔家公的本意,是指冒充长辈。用在这里,是指武松冒充亲戚。
这句话的含义是:我当初嫁给武大的时候,从来没听说他有个弟弟!你是从哪出来的?冒充亲戚!

那么这句话,与“长嫂为母”有什么联系呢?上下两句话,从表面来看,都有亲戚关系的字眼。那么先分析下句话的含义。其实,下句话的含义是明显的:我不知道你,是我老公的亲弟弟!
潘金莲这话是想解释什么?联系到他们二人的情感问题,答案就很明显了。潘金莲在解释:如果知道,你是我老公的亲弟弟,我就不会对你产生情感!

如果把这个内容,与上面的“长嫂为母”联系在一起思考,答案是不是有点惊人?潘金莲完整的这句话的含义就是:我不知道老公有个亲弟弟。我以为你是冒充弟弟,所以对你产生了,不该产生的情感。可是,你武松应该知道长嫂为母!
实际上潘金莲上下两句话,是对比着说的,一方面讽刺武松,另一方面为自己开脱。

潘金莲的实际含义是这样:你既然很聪明,应该懂得长嫂为母啊,可是对母亲产生了情感,算什么行为?
她在讽刺武松说的那句话:【武二是个顶天立地,噙齿带发男子汉,不是那等败坏风俗没人伦的猪狗!】

潘金莲在极度气愤之下,对武松进行了反击!
这个反击对武松是非常沉重的打击!她击中了武松内心中最阴暗的环节,也是最薄弱的环节!这个打击,几乎是影响了武松的一生!
说到这儿的时候,我想提醒朋友们,思考一下,武松的外号,为什么叫——行者!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金圣叹说作者【良工心苦,谁能知之。】不过,他说这话的时候,用错了地方。咱们仔细分析潘金莲的行为时候,才发现作者真正的“良工心苦”。
记得我前面分析过,潘金莲“骂”武松吗?“亲难转债”等语。那根本就不是骂,都是爱的语言。可是作者偏偏说,是潘金莲在“骂”。

那么现在潘金莲说武松“你应该知道长嫂为母,可是我不知道,你是他的亲弟弟”。这看起来是多么平常的一句话?可是还有比这更恶毒的“骂”吗?但是作者就是不告诉你这是在“骂”!
分析水浒是多么有趣的事?这些乐趣都是作者带给我们的。在整部水浒中,作者采用的这种狡猾写法,处处都有。寻找起来才是真乐趣。

以前有朋友说我,分析武松是掉坑里了,劝我分析别人。那是他不知道,在水浒中,最难懂,最复杂的人物,一者,武松,二者,宋江。懂了这两个人,就能懂整部水浒。这两个人也是人们误读最严重的两个人!
这二人的区别在于:武松是情感心理最复杂。宋江则是社会行为心理最复杂。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潘金莲说武松:“你应该知道长嫂为母,可是我不知道,你是他的亲弟弟”。

潘金莲说完这话,【哭下楼去了。】在与武松交往的时间里,她没能收获爱情,她只收获了屈辱!她用阴毒的语言讽刺了武松,并不能给自己带来任何慰藉,徒有伤心而已!
而武松呢?真像金圣叹说的处处“神威”吗?被潘金莲讽刺之后的武松什么样?我们往下再看。

【且说那妇人做出许多奸伪张致。那武大、武松弟兄两个,吃了几杯,武松拜辞哥哥。】
作者在这里又写出一句不合理的话。哪句呢?【那妇人做出许多奸伪张致】。这“奸伪张致”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奸伪”好懂,奸诈、虚伪。“张致”呢?就是,装腔作势,装模作样。这里面是有动词的性质。为什么我说这句话不合理呢?因为前面已经说了,潘金莲【哭下楼去了】。既然已经下楼去了,既然已经走了,谁能看见她有任何“奸伪张致”?

我提醒朋友们,在水浒中,这种不合理的语言非常多。每逢此种情况,必是作者有意为之,里面必然有特别含义。

那么我们从故事发展当中来分析,这句话怎么来的:
首先,潘金莲下楼之前说了一句话:【我当初嫁武大时,曾不听得说有甚么阿叔,那里走得来,‘是亲不是亲,便要做乔家公。】
这句话我在上面解释了,她是对武松说,我不知道老公有个亲弟弟。话虽然是对武松说的,可是这话有一个爆炸性的波及面。

波及到谁了?武大啊!
因为这句话,是当着武大的面,说出了武大对自己弟弟的无情无义!这句话我在分析武大的时候,已经解释过了。弟弟逃亡一年多,武大从没和任何人,提过自己还有一个弟弟!
可想而知,武大被自己的老婆,当着自己弟弟的面,揭露自己对弟弟的无情无义,有多么尴尬?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所以,武大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一定对武松说,别信那娘们的话,尽是撒谎,你看那装腔作势的样子!
这就是“虚伪张致”的来源。

事到如今,武松还能说什么呢?
潘金莲是不是撒谎,武松心里清楚的很。他很了解他哥哥的为人。
包括潘金莲的那一句“你聪明伶俐,岂不知长嫂为母”已经击中了他的要害。让他无话可说。所以【那武大、武松弟兄两个,吃了几杯,武松拜辞哥哥。】默默的吃几杯酒,告辞了。兄弟俩的情绪都很低落。
这种低落的情绪,并不是即将分别的难舍。而是潘金莲的一通大实话,像刀子一样,分别击中兄弟俩的心窝。

【武大道:“兄弟去了,早早回来,和你相见。”口里说,不觉眼中堕泪。武松见武大眼中垂泪,又说道:“哥哥,便不做得买卖也罢,只在家里坐地,盘缠兄弟自送将来。”武大送武松下楼来。临出门,武松又道:“大哥,我的言语休要忘了。”】

武松临走的时候,经过武松的真情告白,经过老婆这么一闹。武大才真正反思到自己的错误,被自己弟弟的亲情所感动。流下了眼泪。武大主动向弟弟表达自己的感情。

武松懂得哥哥眼泪含义。所以又进一步的说,哥哥,以后别做买卖了,生活费我给你送来。
兄弟俩这一生,只有这一刻,才达到了像金圣叹说的那样:情如父子!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sz9981 2017-11-13 16:08:51
这里我也说一下。水浒传真的很难解读,可能每个人只是看到其一面。
武松临别来武大家做什么?“武二有句话,特来要和哥哥嫂嫂说知则个。”
且看看他的言行:
一、“武大恰好卖炊饼了回来,见武松在门前坐地,叫土兵去厨下安排。”一开始便将哥哥、嫂嫂鸟了一下(这是俗语,用行动反击):哥哥烧饼不卖早早回来捉奸,我便坐在门前,嫂嫂说“不强似这伙腌臜人安排饮食”,武松便偏用士兵“厨下安排”。武松是英雄......
-----------------------------
哈哈,朋友,我喜欢你这样的讨论态度。不像一些人,狗屁不通的乱骂。所以本着讨论的态度,我就试着说一说。
第一,我觉得你的想法有点偏激了。我的想法,还是认为武松这次回家,是为了缓和与哥嫂的关系,而不是来较劲的。

第二,他兄弟俩一见面的时候,哥哥就在向武松诉苦,说武松不在家的时候,自己受人欺负。所以武松才在分别的时候,这样交代自己的哥哥。还是保护、安慰哥哥的意思。是关怀哥哥的意思。绝对不是让哥哥在家守着老婆。

第三,篱牢犬不入,这话是武松对自己的反思。之说以用比较贬义的词汇,正是因为武松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有点贬损自己、自嘲的意思。所以,当嫂嫂误解而愤怒的时候,武松笑了。武松的笑,恰恰是自己的善意,被人误解之后的第一反应。
你说武松不解释,其实这事真不好解释!见不得人的感情,当着哥哥的面,怎么解释?所以,后来武松用“心头不似口头”来暗示潘金莲,也是解释的意思:我的语言,指得是咱们私下的情感,你别想多了。

第四,盘缠在这指的是生活费,送东京干嘛。这事,我还真见过一些人较真,说武松第二天就走了,口惠实不至,跟他哥哥玩虚的。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武松出差以后。【婆娘骂了三四日。武大忍气吞地声,由他自骂,】骂是什么? 【日头在半天里,便把着丧门关了,也须吃别人道我家怎地禁鬼。听你那兄弟鸟嘴,也不怕别人笑耻!”】
武大回话说【由他们笑道,说我家禁鬼。我的兄弟说的是好话,省了多少是非】老婆经常闹,【那妇人也和他闹了几场,向后闹惯了,不以为事。】
最后结局呢?【自此,这妇人约莫到武大归时,先自去收了帘子,关上大门。武大见了,自心里也喜,寻思道:“恁地时却好。”】金圣叹对这两口子吵架,给的评价是:【夹批: 闲心闲笔。】
任何人都能看出来,这两口子吵架。潘金莲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又骂又闹的,过些日子后,还是顺从了丈夫的意思。所以,武大很高兴。这段文字表示潘金莲又回到了以往的生活状态,关起门来,做一个老老实实的妇道人家。

偏偏金大才子不认可,说作者是“闲心闲笔”。请问,水浒中有一处是闲心闲笔吗?作者在凑字数骗稿费吗?一部好作品,作者是不会浪费笔墨去写一些,没用的东西。看似无聊的情节,都是为书中人物的性格形象,所做的铺垫。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在武松出差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哥哥家发生了巨大的变故。这里面又牵扯出许多水浒中的“名人”。关于这些人的心理,我还没有兴趣去评论他们,我的关注点依然在武松身上。

与武松关系很大的哥哥武大,在后面的故事中,没有大的心理变化。所以最终的悲惨结局,是读者都能预料到的。
而潘金莲的变化非常之大,非常之快!从刚刚在大户家出场时候的坚贞女子,到婚后依然梦想爱情的、不安分的少妇,又毅然出轨他人的不忠妇人,到最后杀死丈夫的罪犯。整个身份的变化过程,让人目瞪口呆。

正是因为这个变化过程非常之快,所以,一般读者都很简单化的认为,潘金莲就是一个天生的淫妇!

之所以说,这种简单的论断是错误的,是因为这种评论方法首先忽视了,人生发展的基本要素——社会环境。
中国古人说“人之初性本善”。这个说法虽然未必完全符合一些人的胃口,但是,这句话里,有非常合理的逻辑。如果我们只关注一辆车的性能,而不关心一条道路的状况,怎么能判断出,这辆车是否能够,沿着当前的道路走到终点呢?

在我读武松兄弟和潘金莲的故事当中,能深深的体会到他们三人的,痛苦的悲剧人生。
武大的痛苦和悲剧是比较明显的。他的一切悲剧源头,都来自他丑陋的外表。但是,这能怪他吗?谁愿意天生那么丑呢?武大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出生,不可能改变自己的相貌!这是老天弄人啊!我在文字中,一直在揭露武大内心的阴暗,但是,他内心的阴暗从何而来?不都是社会的歧视导致的吗?

潘金莲又何尝不是呢?她一开始使女的奴才身份,就导致了她无法获得任何自由!包括追求爱情的自由!她的生活完全是社会强加给她的!虽然她有着超出常人的美貌,但她和武大一样,无法改变自己的出生。只不过,她比武大多了一颗不安分的心,这颗心,让她不肯逆来顺受!但是她又找不到人生的正确突破口,最终以犯罪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得到了一个永世洗脱不掉的骂名!

对于潘金莲的评价,在许多年以前,就有人提出类似的观点。而且把潘金莲心理变化的过程,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得出了一个必然的结论。这些工作,前人已经做的很好了。我无法突破前人的窠臼,所以,对潘金莲的心理变化,我暂时不想分析。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我在这个帖子里,只想把潘金莲出轨之前,及变成罪犯之前的形象,写给大家看。

在我帖子一开始的时候,我给朋友们介绍了一首诗。那首诗的主人公是谁呢?现在,我告诉你。这首诗中,描写的主人公,名字叫做:潘——金——莲。

朋友们不要以为我胡说。我把书中的文字摘录如下:
【那妇人独自一个,冷冷清清立在帘儿下,看那大雪。但见:

万里彤云密布,空中祥瑞飘帘,琼花片片舞前檐。剡溪当此际,冻住了猷船。顷刻楼台如玉,江山银色相连,飞琼撒粉漫遥天。当时吕蒙正,窑内叹无钱。】

作者很明确的说,是潘金莲站在帘下,看雪。
如果是潘金莲,飞琼撒粉的比喻,是符合主人公年轻女子的身份的。那么潘金莲读过《寒窑赋》吗?应该读过。《寒窑赋》在古代纯属于通俗读物。认识字的人,读过它,不稀奇。另外还有一个证明:——“花木瓜”。这是潘金莲后来骂武松时候,出现的话。书中潘金莲自己给出了解释,就是“空好看”的意思。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绣花枕头。

如果不是潘金莲自己给出了解释,有多少人知道“花木瓜”的含义呢?我想,普通没文化的人,是不大可能知道的。因为这是文人之间彼此调侃的典故。出自周必大《游山录》:“汪彦章与王甫太学同舍。貌美中堂,彦章戏之花木瓜。”
从潘金莲知道花木瓜的典故来看,她一定是认识字的人,不单是认识字,恐怕还真读过不少书。这种典故,没文化的人未必知道。就像我一样,要不是查资料,还真不知道“花木瓜”是啥意思。能知道“花木瓜”的人,知道吕蒙正的《寒窑赋》一点都不稀奇。从这一点来看,潘金莲恐怕还真是一个挺有才情的人。

现在唯一的疑点就是“剡溪”。这是浙江的一条河,也是一个地名。潘金莲怎么会想到这个地方呢?她现在住的地方是山东阳谷县啊。所以我猜测,剡溪,可能是潘金莲的故乡。潘金莲一出场的时候,书中对她的介绍很简单:【那清河县里有一个大户人家,有个使女,小名唤做潘金莲,年方二十余岁,颇有些颜色。】
使女,是下人。若是父母都是下人,孩子出生以后,自然就成为了这大户家的下人,也就是家生的。否则,使女大多是买来的。那么书中没有提到她的亲人。假如,潘金莲是买来的使女,那么她未必是清河县人。
另外,诗中出现的“琼花”,也是生长在江浙一带的植物。这个“琼花”与“剡溪”,不是孤立存在的。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也许有些朋友会说,你想多了。作者在书中经常有诗词出现,往往都是作者自己的评语。这首诗,也许是作者自己的观感。
不!不是这样的。估计作者就怕读者误认。作者把自己的观感,用诗的形式,已经提前写出来了,书中的文字是这样的:

【连日朔风紧起,四下里彤云密布,又早纷纷扬扬飞下一天瑞雪来。怎见得好雪?正是:

尽道丰年瑞,丰年瑞若何?长安有贫者,宜瑞不宜多。】
看见了吧?作者自己的观感,与书中人物的观感。作者自己区分的很清楚,明明白白的告诉了读者。
而金圣叹为了打造潘金莲淫妇的形象,故意不加区别的全部删掉了。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你说体会生活,可这不完全是现实生活,这是小说现实中谁敢当着哥哥面说这些,嫂子再烂,你也得把话烂肚子里。”

你上面的话,终于说到点子上了。
如果不以生活的实际状态来理解水浒。永远读不懂水浒!
中国许许多多学者、许许多多研究水浒的人,之所以在评论水浒的过程中,闹笑话。都是因为,他们以为水浒就是虚构的小说!他们没有想到,施耐庵的写作如此真实!!!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帖子发到这里,关于武松和潘金莲以及武大的故事,我有了停顿。说了一些自己感叹的话。
之所以有了停顿,是因为从武松的心路历程来说,以上故事,也是他的心路历程的第一阶段。我曾经设想,把武松的心路历程,分成几个阶段来详细分析,甚至,想把我的分析段落,像小说章回一样,起出名字。
那么武松的心路历程第一部分,应该是什么名字好呢?我想叫它“精美的丝鞋”

从潘金莲的感情世界来说,在她的人生中出现了,两个重要的道具:一,精美的丝鞋。二,粗劣的叉竿。

关于那支丑陋的叉竿就不用解释了。读者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对于那一双精美的丝鞋......说一句很狂妄的话——如果没看过我的帖子,很多人都不知道,有这样一双鞋的存在!

丝鞋与叉竿,正应了古人的话,“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有心做的丝鞋,收获的是屈辱!无心掉下去的叉竿,成就了罪恶的名声!

关于潘金莲暂时就这样吧。我要继续和武松对话。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领一行人取路回阳谷县来。前后往回,恰好将及雨个月。去时新春天气,回来三月初头。】
武松出差回来了。在路上走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注意“将及”两个字。在水浒中,作者很仔细的交代时间,几乎都是重要内容。

【且说武松到门前,揭起帘子,探身入来,见了灵床子写着:“亡夫武大郎之位”七个字,呆了!睁开双眼道:“莫不是我眼花了?”叫声:“嫂嫂,武二归来!”】
从这一声“嫂嫂,武二归来!”能看得出,武松面对突然的变故,非常的冷静。并没有任何张皇失措的动作和神态。

【听得武松叫声:“武二归来了”,慌忙去面盆里洗落了胭粉,拔去了首饰钗环,蓬松挽了个髻儿,脱去了红裙绣袄,旋穿上孝裙孝衫,便从楼上哽哽咽咽假哭下来。】
这是典型的“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武松在楼下喊,潘在楼上,答应后,洗装,下首饰,换发型,脱衣,换衣,然后再哭。这得需要多长时间?朋友们可以自己估算一下。明明人在楼上,只应声,不下楼,楼下的人,会有何种想法?

【武松道:“嫂嫂,且住,休哭!我哥哥几时死了?得什么症候?吃谁的药?”】武松的语言简洁又冷静。
潘金莲回答:【你哥哥自从你转背一二十日,猛可的害急心疼起来。病了八九日,求神问卜,什么药不吃过。医治不得......】
潘金莲的表达含混不清,说什么你走后一二十日发病。我们常说十二三天,或者十七八天,记不清的虚数只会在个位上。武松才走不到六十天,记不清的虚数居然有十天!这是潘金莲露出的第一个,不合理之处。也是一个疑点。
按潘的表述,武大似乎是心脏病突发。一般心脏病突发,如能挽救则渡过危险期,不会死亡。若不能挽救最多十几个小时而已,怎么会挺过八九天,然后再死亡?又一个疑点。
而武松问,吃的谁的药,这个重要问题,潘遮掩过去,根本没有答案。又一个疑点。

【武松又道:“我的哥哥从来不曾有这般病,如何心疼便死了?”王婆道:“都头却怎地这般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暂时祸福。谁保得长没事?”】
从这话能看出来,武松已经起了疑心!

【武松道:“如今埋在那里?”妇人道:“我又独自一个,那里去寻坟地?没奈何,留了三日,把去烧化了。”】
这就叫做‘死无对证’凶手的想法很简单。以为把尸体烧掉,万事大吉。
但是,整个过程有非常不合理的地方:潘金莲可以央请人帮忙做饭,可以央请人帮忙做丧事,难道不能央请人帮忙买坟地吗?毫无疑问,这便是毁尸灭迹!
潘金莲一塌糊涂的回答,完全不符合情理。疑点重重!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武松道:“哥哥死得几日了?”妇人道:“再两日便是断七。”】
潘金莲终于清晰准确的回答了一个问题!但是,比含糊不清的答案更槽糕!什么叫段七:“旧时迷信风俗,人死后每七天叫一个“七”,满七个“七”即四十九天时叫“断七”,一般这个时候要请和尚道士,来念经超度亡魂。

潘金莲给出的准确答案是:此时武大死了四十七天!
那么我们计算一下潘金莲给出的答案是否合理。
潘金莲已经说了:【你哥哥自从你转背一二十日,猛可的害急心疼起来。病了八九日,】咱们按照她说的模糊时间,以最少天数算起,假如武松走后十天发病,再加上病了八天,然后加上四十七天,等于多少呢?六十五天!
这个数字,是按照潘金莲给出的模糊时间,以最少天数算的,如果按照最大天数计算,能达到七十六天!

施公前面清楚的交代过,武松出差不到六十天!可是,从潘金莲的嘴巴里,就变成了六十五天!请问潘金莲,至少还有五天在哪里?
难道说,武松连自己走了多少天,都不清楚吗?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潘金莲给出的这个精准时间,恰恰是自己犯下的,最致命的错误!

如果说,前面的含糊的回答,还能够圆谎。但是这个精准的时间答案,是没办法圆谎的。当老婆的,居然弄不清自己老公的死亡时间?这么重大的事件,居然会记错时间?说出来会有人相信吗?

【武松沈吟了半晌,便出门去,迳投县里来。】
武松思考了一段时间,出门走了。
武松在思考什么?当然是在思考哥哥的死亡事件!而哥哥死亡过程的所有信息,绝大多数,都来自嫂嫂的嘴巴里面。从嫂嫂一开始暴露的疑点,到最后,时间上面的重大失误。把这些信息,整理一下,仔细想想,答案就很明显了:
哥哥的死亡,是谋杀!而嫂嫂是重大嫌疑人!

许多人以为,武松是从郓哥和何九那里,得到罪证之后,才发现的凶手。这种判断完全是错误的!
可能许多人以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读者容易发现凶手,而当局者,武松未必能发现凶手。这样的看法,同样是错误的。
我在前面就强调过,武松在与嫂嫂的对话当中,是极其冷静的。这种冷静的状态,不会影响他对事态的判断。同时,我们再看看,武松走了以后,他有哪些行为。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武松离开嫂嫂的家,到达衙门之后。
【去房里换了一身素净衣服,便叫土兵打了一条麻绦,系在身边,藏了一把尖长柄短背厚刃薄的解腕刀,取了些银两,带在身边。】
以上行为,说明了武松有什么意图?

换素净衣服,系麻绦。并不是真正的披麻戴孝。真正的披麻戴孝,是穿一身黑衣服,再用一只麻袋弄成披风样式,从头顶披戴到腰间,是很啰嗦的装扮。或者是,用极粗的生麻布制成衣服,领口、袖口、底边、襟边都保留毛边不缝,以示因极度悲伤而无心修饰打扮。这种样子才叫做,披麻戴孝。

而武松的这身装扮是很简单、轻快的。既有戴孝的意思,又不妨碍正常的生活活动。武松穿这样的衣服,表明他并没有打算,马上祭奠哥哥,而是要有所行动。

藏了一把短刀在身上,意图更是明显。谁参加葬礼会带武器在身上?武松带把刀在身上,当然是为了对付杀人凶手!这句话,已经点明了武松知道哥哥是被人暗害的!

而带上银子更好解释了,不管做什么事,身上有钱才好办。既然要行动,也必然有需要花钱的地方,所以带上银子。

从以上行为能看出,武松对于事态的发展,已经有了全盘的计划。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那么金圣叹是如何评价武松的行为呢?

金本里面这样说的:【武松沉吟了半晌,便出门去,【夹批: 半晌是迟,便去是疾,今两句合写,是迟是疾,却只是一霎时上事,妙笔。】迳投县里来,开了锁,【夹批: 细。】去房里换了一身素白衣服,【夹批:与前换衣闲处相映。】便叫士兵打了一条麻绦系在腰里;【夹批: 读者自从柴家庄上得见武二,便读过他许多要寻哥哥句,不意今见此一语,为之泪落。】身边藏了把尖长柄短、背厚刀薄的解腕刀,【夹批: 写刀亦特地出色增出八个字,非同等闲。】取了些银两在身边;【夹批: 细。】

他从武松的动作上,结合作者的写作笔法,给出俩字的评语“妙笔”。但是,对于武松的意图,他没有给出任何评论。即便是出现的重要道具,“解腕刀”他也只是说“非同等闲”。怎么个非同等闲法?这把刀出现的含义是什么?金圣叹一个字都没说。他只说作者写的很【细】。

所以我说,武松在金圣叹的笔下,就是一个没有智商的傻子。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而且,金圣叹把武松的“素净”衣服,改成了“素白”衣服。由此可见,金圣叹根本没有搞懂武松的意图。他大概感觉武松穿那身衣服,显得不够孝顺。所以改写成了白色的衣服。其实,此刻的武松,主要想法是要揪出凶手。而不是给哥哥戴孝。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那么武松的确像我所说,采取了捉拿凶手的行动吗?看看武松下面的行动是怎么做的。
【叫了个士兵,锁上了房门,去县前买了些米面椒料等物,香烛冥纸,就晚到家敲门。】
这个行为,与武松刚才做的准备工作完全不相符合!完全是相互矛盾的行为!难道是我的判断出现了问题吗?可是,一把明晃晃的刀,武松是带在身上的。怎么解释这个行为?

武松一开始,换衣,带刀,这样的行为完全符合,武松雷厉风行,果敢果断的性格。可是他现在突然拖泥带水了。带上银子难道仅仅是为了买些杂物吗?浪费了一天的时间,拖到了晚上,回家祭拜哥哥去了!既然如此,干嘛不披麻戴孝?干嘛换一身轻快的衣服?干嘛又要带上刀?祭拜哥哥有必要带刀吗?武松的行为明显是很矛盾的!

曾给我提示的那位大神,对武松此刻的判断,就有了误解。他认为,武松此时舍不得杀嫂嫂,让嫂嫂能多活一秒算一秒!
错!大错特错!这种判断方法就是“浪漫成灾”!完全是把自己的浪漫思维,强加到了武松身上。
仅仅是舍不得吗?那太简单了!武松此时的拖泥带水,正是他内心犹豫不决的表现,正是他内心痛苦挣扎的表现!因为武松此时正在思考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无数人忽略的问题。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我们从武松离开嫂嫂家,回到衙门换衣服,带刀。似乎能感觉到武松要有所行动,似乎能感觉到风暴即将来临。可是,出了门以后,买些杂物,拖到晚上去祭奠哥哥。武松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之所以有这种矛盾的行为,明显是因为武松改变主意了。武松因何改变主意呢?因为武松有一个重大的谜题,没有解决。一个重大的问题还没有找到答案。

这个重大问题,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很简单。但是对于武松来说,就是一个“迷”!什么问题呢?

凶手的作案动机是什么?

我在上面已经说过,武松从与嫂嫂对话以后,很快就锁定了主要的犯罪嫌疑人——他的嫂嫂,潘金莲。
但是,随之而来的,就会有这个问题出现——嫂嫂为什么要害死自己的哥哥?
这个问题必然是武松心中的主要问题,顺理成章的就会产生这个问题。想回避都回避不了。除了这个问题,我们还能设想出,武松有什么重大疑问吗?

我们读者都知道,关于武大这个案件的起因、过程、还有结果。但是,武松不知道!
武松不可能预料到那个叉竿,巧之又巧的打在了西门庆的头上!也不可能想到,原来热爱自己的嫂嫂,在短短的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移情别恋了!而且真的就劈腿了!我们读者所得到的所有信息,武松完全不知道!

正是因为武松虽然大体锁定了凶手,但是,对整个事件的真相,完全不了解。所以武松在后面的情节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言行!这些言行,也是许许多多读者误读的地方。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朋友们,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假如你是武松,在你不知道那个叉竿的时候;在你不知道王婆和西门庆的诡伎俩的时候;在你回想起那双精美的丝鞋,回想到以往的生活时候;......你能够猜测出来,凶手的作案动机是什么?

在潘金莲热烈的,几乎是无耻的,勾引武松的时候,有没有这种可能:杀死丈夫,是为了嫁给小叔子呢?

作为只在阳谷县生活了,一个多月的武松来讲,除了这个答案,他还能猜测出其他答案吗?

如果武松真是我们设想的那样,猜测出来凶手的作案动机是——杀兄嫁弟!——哪怕这个答案只有50%的可能性,摆在武松面前的境况,是何等的为难?
如果一个女人,为了爱你,而不惜杀人!你将如何面对这个爱情?
如果你能接受这个爱情,你将如何面对死去的亲人?
这难道不是武松最痛苦的选择吗?

这才是武松犹豫不决,改变主意,浪费一天时间的真正原因!

楼主:柳忘言

字数:80551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7-11-04 18:15:12

更新时间:2021-04-02 13:35:13

评论数:32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