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让你重新认识一个真实的武松,兼批金圣叹。

让你重新认识一个真实的武松,兼批金圣叹。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本待要去县里寻兄弟说话,却被婆娘千叮万嘱,分付教不要去兜揽他。因此,武大不敢去寻武松。】
这句话,金圣叹是怎么评价的呢?
金本:〖因此,武大不敢去寻武松。【夹批: 按下,妙手。】〗金圣叹说,这一段,作者暂时放下,是妙手。为何妙?作者为何这么写?金圣叹不清楚。

过了十几天平静的日子,武松要出差,临行,准备了一些酒肉,来到了哥哥家里。从书上来看,这十几天,武松与哥嫂,没有任何往来。经历了这场风波之后,经过了十几天的冷静,武松主动打破了双方尴尬的局面。那么武松的内心有何想法呢?或者说有何变化呢?

【武大恰好卖炊饼了回来。见武松在门前坐地,叫士兵去厨下安排。】
这句话是啥意思呢?也就是说,武松来了,发现哥哥没在家,根本就不肯进屋。而是在房门外面坐着。
有些人认为,武松不肯进屋,是因为武松厌恶潘金莲。所以,哥哥不在家,他就不进屋。这种说法有些简单化,并且不符合情理。为啥这么说呢?
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武松与小潘发生冲突,从道德层面来说,武松没有任何错误。凭什么不能堂堂正正的进屋呢?如果是厌恶潘金莲,武松堂堂正正的进去,尴尬与愧疚的应该是潘金莲。让自己厌恶的人,愧疚一下,反而是解气的事。武松为啥不能大大方方的去做呢?

其实,武松非但不是厌恶潘,正是对潘有了感情,才会顾及潘的感受。道理很简单:你要是厌恶一个人,你才不会顾及他的感受,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既然来了哥哥家,自然就会进屋。

我上面的分析,是基于人之常情的状况,来分析的。而武松呢,又不是这么简单。他的不肯进屋的原因,不仅仅是简单的顾及潘的脸面。而是他有自己的决定和想法。
什么决定呢?
避免单独相处,故意拉开双方的距离,彻底斩断与嫂嫂的情丝!把这种不伦之爱,割断!并且,把自己的想法,用这种方式,暗示潘金莲!所以,到哥哥家,而不入门!
其实武松这个行为,不仅仅是暗示潘金莲,更主要的,也是暗示他的哥哥,为啥呢?稍后,随着故事内容,我慢慢说。我先说潘金莲这部分内容。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潘金莲看懂了武松的暗示吗?没有!我在很早以前就说过,小潘这娘们,就是一个胸大无脑的女人。
【那妇人余情不断,见武松把将酒食来,心中自想道:“莫不这厮思量我了,却又回来?】看见了吧?她对武松的行为,完完全全的理解错了。简直就是南辕北辙!所以在后面,再一次的发生矛盾冲突,一点都不奇怪。
其实,在上一次,金莲潘勾引武松没有成功,到这一次,再次发生矛盾,完全是符合逻辑的,完全是顺理成章的。
因为这两个人的思维,根本就不在一条轨道上。潘金莲从来就没有真正理解过武松。

说到这儿的时候,很多读者可能觉得奇怪。潘根本就不理解武松,怎么会爱上武松呢?同理,武松怎么会喜欢她呢?
这就是说明,作者真的是懂生活的人啊。咱们看看周围的人,有多少人,是因为真正的相互理解而结婚呢?这种比例,其实真不多!所以有句话说:因为误解而结合,因为理解而分手。
爱情真是一个奇怪的东西。它不一定会产生在,相互理解的男女身上。在两个完全陌生的人身上,一样会爱的死去活来。所以,才会有一见钟情这个说法。
爱情,就是一个蛮不讲理的东西!

潘以为武松回心转意了,打扮的漂漂亮亮的,下来迎接武松。说道:【叔叔不知怎地错见了,好几日并不上门,教奴心里没理会处。每日叫你哥哥来县里寻叔叔陪话。归来只说道没寻处。今日且喜得叔叔家来。没事坏钱做甚么!】

人一高兴了,话都多!她的这些话从内容来看,很好理解。但是,里面有真也有假,我们一定要分清。
【叔叔不知怎地错见了】这话,假的。全世界人都知道是假的。
【教奴心里没理会处。】这话,真的。委婉的表达了相思之苦。
【每日叫你哥哥来县里寻叔叔陪话。归来只说道没寻处。】这话,是真的呢?还是假的?
我在前面的文字里已经分析了,武大以‘老婆不让自己去找武松’为借口,散布了一些舆论,掩盖自己真实的内心。由此反推,潘金莲的话是真实的,他老公在撒谎。
当然,这种反推,理由不充分。也许有人会说,你对武大的判断万一是错的呢?万一,潘仅仅是客气话呢?
好吧,咱们再找一些证据,证明潘金莲不应该是撒谎。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我们记得武松怼了他哥哥“装幌子”走后。潘金莲喃喃呐呐的骂了一大堆吗?咱们看看她是怎么骂武松的。

潘骂道:【只道说是‘亲难转债’。人只道一个亲兄弟做都头,怎地养活了哥嫂,却不知反来嚼咬人!正是‘花木瓜,空好看’。你搬了去,倒谢天地,且得冤家离眼前。”】这就是潘骂武松的话,咱们一句一句的看,很好玩。

【只道说是‘亲难转债’】亲难转债是啥?意思是说,再亲的人,也难替你背负债务。朋友们,懵了吧?这是哪儿跟哪儿啊?明明是感情纠葛,怎么变成债务纠纷?潘被武松气糊涂了吧?没有糊涂!记得张学友那一首歌吗?“你相信吗?这一生遇见你,是上一辈子我欠你的。”欠的什么?感情债!潘在感叹,没有人能替她背负这个感情债!

【人只道一个亲兄弟......却不知反来嚼咬人!】武松怎么反嘴咬一口?这事与亲兄弟又有啥关系?屁关系都没有。潘是骂武松,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明明对你是全心全意的爱,反骂我不知道羞耻!

【正是‘花木瓜,空好看’】这话简单,说武松是绣花枕头,白长那么帅了,一点情意都不懂。

【你搬了去,倒谢天地,且得冤家离眼前。】这话更好懂了。“冤家”,表面看起来,又爱又恨的人,称呼为冤家。实际上,只有爱,没有恨才叫冤家。

我们从上面看到,小潘被武松粗暴的拒绝以后,骂武松的那些话,有一丁一点的恨吗?没有啊!全是因爱而产生的怨。怨了以后,仍然是爱。

所以我说,【每日叫你哥哥来县里寻叔叔陪话。归来只说道没寻处。】这句话,绝对是潘金莲的真心话。而武大,在撒谎。

我为啥要把,潘骂武松的话,很仔细的解释一翻呢?我想提醒朋友们:当你理解了潘对武松这种深深的爱。当你理解了武松对潘的爱,你就能理解,在杀嫂时,武松那一刀下去——有——多——难!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关于武松与潘金莲相处期间,金圣叹的点评文字,我大多都没有摘录给大家看,大体就是口口声声称呼潘金莲为淫妇,然后他数了潘金莲喊武松几十声“叔叔”!(不觉得无聊吗?这事?)几乎没有任何有意义的评语!所以,这部分我也懒得批评他。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翻看一下。

但是,说到潘金莲骂武松的这段文字,我又想批评金圣叹了。因为我觉得他的心态很搞笑!看看金本在这一段是怎么写的:
〖 那妇人在里面喃喃呐呐的骂道:“却也好!【夹批: 三字起得声态俱有,活画出淫妇情性来,正不知耐庵如何算出。】人只道一个亲兄弟做都头,怎地养活了哥嫂,却不知反来嚼咬人!正是‘花木瓜,空好看’!你搬了去,倒谢天谢地!且得冤家离眼前!”【夹批: 如闻其声。】〗

发现什么问题了吗?金圣叹把潘金莲骂的第一句话“亲难转债”删了!
然后,说作者写的真好,活灵活现。
但是,潘金莲骂的内容,金圣叹一个字都不解释!所以,我说他很阴险,又来装糊涂!难道说,他不懂潘金莲骂的内容吗?不可能吧!这些内容中除了“花木瓜”是个典故,其他内容并不很难。他不可能不懂。
他之所以不解释,是无从解释!他没办法下手解释。为什么?因为这些文字,完全违背了金圣叹的立意!金圣叹是要全力把潘金莲打造成一个标准的淫妇!而标准的淫妇,只能有“淫”,不应该有“情”!

所以在这里,面对潘金莲一大堆情意绵绵的话,金圣叹傻眼了!因为“亲难转债”这话里面,包含的情意太明显。他就把这句删掉!剩下的语句,他只好装糊涂!

我之所以写出这段文字,就是想提醒读者朋友:如果你读水浒,没有仔细分析原著文字,而是相信金圣叹的评语。那么你一定会被他带进沟里!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柳忘言 2017-11-08 08:39:58
关于武松与潘金莲相处期间,金圣叹的点评文字,我大多都没有摘录给大家看,大体就是口口声声称呼潘金莲为淫妇,然后他数了潘金莲喊武松几十声“叔叔”!(不觉得无聊吗?这事?)几乎没有任何有意义的评语!所以,这部分我也懒得批评他。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翻看一下。
但是,说到潘金莲骂武松的这段文字,我又想批评金圣叹了。因为我觉得他的心态很搞笑!看看金本在这一段是怎么写的:
〖 那妇人在里面喃喃呐呐......
-----------------------------
@啤酒味的大尾巴狼 2017-11-08 10:43:56
作者文学素养很高 但是水浒传关于武大和武松的故事完全的杜撰的
你在网上可以搜一下武植祠
-----------------------------

可能是我表达不准确,朋友一定误会了我题目的意思!
关于水浒传中武松的故事,人们的误读还是比较多。但是,各人的欣赏眼光不同,误读也好,不同的解读也罢。有不同的见解,算是正常事情。
但是金圣叹的七十回本,则把武松篡改成了一个,假、大、空、的英雄形象!并且影响深远!这一点,我觉得是他损害了水浒的艺术价值。
我所说的,真实的武松,指的是《水浒传》中真实的艺术形象。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无关。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花钱买盖伦 2017-11-08 10:17:58
帖子中武松对潘金莲的真实情感在别处也看过,大部分都是一概而过,但是像楼主这样用原著中的句子来分析人物心理描述的这么细致的还是第一次见。有人说水浒中好汉杀人往往一刀了事,除了黄文炳。而对妇女往往是虐杀,时他们内心性欲无处发泄的表现,鲁智深对妇女的关心恰恰说明了他内心是真没有那些隐晦的想法。
-----------------------------

施耐庵原著中《水浒传》的文字,其实是很诡异的!这也是施耐庵非常了不起的地方。也只有像他这种文学大师,才能那么娴熟的使用。如果你忽视一些不起眼的词汇,你一定会误读水浒。我的经验就是,读水浒,一定要细心。

我也见过一些人用性压抑的心理来解读梁山好汉。甚至用这种方法来解读武松。但是,我个人的意见是,每个梁山好汉的心理都是不同的,决不能一概而论。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今日且喜得叔叔家来。没事坏钱做甚么!】
上半句,潘金莲是发自内心的高兴。下半句,潘又弄出小女人的自作多情:没事回家干啥?还是有事吧?有啥事呢?想我了吧?

【武松答道:“武二有句话,特来要和哥哥嫂嫂说知则个。”】
从这句话能看出,武松到哥哥家,一定是有重要的想法,要与哥嫂表达。出差之前的告别,只是来哥嫂家的借口。
武松来之前,作者这样描述:【岁月如流,不觉雪晴,过了十数日。】作者为啥要说起天气呢?为啥又准确的说出时间呢?在潘勾引武松的那一天,是大雪纷飞的天气。现在,天气变得好了。暗示武松的心情和心态也变了,并且经过时间的沉淀,武松对这段感情的风波,一定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反省。所以,来到哥哥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与哥嫂进行思想上的沟通,改变原来与哥嫂之间尴尬气氛,弥补兄弟之间的感情。

武松思想的变化,首先体现在,到了哥哥家,而不进门。
一者,是暗示嫂嫂,要断绝不伦的情感。二者,也是暗示哥哥:你看,哥哥不在家,我连门都不进去。这下子,哥哥该不会要来捉奸了吧?这下子,哥哥该对我放心了吧?所以书中写【武大恰好卖炊饼了回来。见武松在门前坐地,】
哪里是恰好呢?是武松故意而为之。在整部水浒,在许多情节上,作者经常采用反义词汇,正话反说。

得知武松有话要说,哥嫂弟,三人到了楼上房间喝酒。这酒是怎么喝的?
【武松劝哥哥嫂嫂吃酒。那妇人只顾把眼来睃武松。武松只顾吃酒。酒至五巡,】酒喝了老半天,三人都不说话。如果不是武松劝酒,屋子里一定是静悄悄的。场面多尴尬啊?
刚来的时候,武松明确的表示,有话要讲。可是现在又不开口了,只劝哥嫂喝酒。说明武松的心里话,很难开口,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也就是说,武松始终在犹豫,或者说,寻找合适的词汇。
潘金莲呢?眼睛贪婪的,看着自己的心上人,脑子好像什么都没琢磨。(这种傻姑娘,有时候也挺可爱的)
武大呢?什么状态?作者不说。很有意思吧?三个人在一起,他只讲两个人状态!作者一贯如此,往往把最关键的、最有趣的情形给省略了,让读者自己猜。
我猜武大一定是这样的:酒不知味,到口即干。笑不如哭,强挤皱纹。坐不如立,立不如坐。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在这种尴尬的氛围下,三个人到底都在想什么?武松为什么很难开口?如果是因为出差而来道别,这很容易。不会为难。所以,武松在后面说了一大堆,关于自己出差以后,哥哥应该如何、如何的语言。那么武松真正难以开口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想分析这三个人当时的思维,首先,我们可以把潘金莲的想法排除在外。这傻丫头是典型的花痴!见了心上人,大脑就是空白!她在想什么,我们根本不用仔细琢磨。

武大的思维也相对简单。所以我说他,‘酒不知味,到口即干。笑不如哭,强挤皱纹。坐不如立,立不如坐。’为啥这样说他?
因为武松怼他一句装逼以后,他都不敢面对武松。当武松没打招呼,出其不意的来了。他当然就是我说的那个样子。
说到这儿,很多朋友可能仍然对于,武松怼哥哥那句话的威力,和破坏力。认识不足。
武松怼他哥哥,你别和我装逼。你不就是想捉奸吗?你不就是想用这种卑鄙的手段,对付你亲弟弟吗?我心里清楚的很!
武松这样的表达,一下子就搥到武大,最阴暗的内心深处。把武大貌似敦厚的外衣,剥得干干净净。武大就这样赤裸裸的站在了武松面前。他还怎么敢面对自己的弟弟呢?所以,武大宁可对外宣扬自己怕老婆,也不敢去找武松。

但是,武松怼他哥哥这句话有个反作用力。你武松知道你哥哥午后十三点回家,是为了捉奸。可是,你想过你哥哥为什么来捉奸?你武松就没有责任吗?

这才是武松雪晴之后,反思了十几天的,主要问题!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我们从武松怼他哥哥“装幌子”能感觉出来,武松这人内心是藏不得奸的。见不得阴险狡诈的做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俗语“眼睛里揉不得沙子”!即使是自己的亲哥哥,他也豪不客气的怼过去。这是武松内心的阳光之处,也是武松耿直的表现。
可是生气过后,经过十几天的冷静思考。武松明白了一个简单道理:先有车,后有辙!

别管武大采取哪些阴险手段,对付自己的亲兄弟。首先,是你武松做得不对!
虽然武松与嫂嫂并没有苟且一起!虽然武松最终拒绝了嫂嫂。但是,你武松如果不与嫂嫂眉来眼去的。你哥哥怎么会意图捉奸?

我们要了解事情的真相,绝对不能简单的看事件的结果。我们许多读者看见了武松严词拒绝嫂嫂。然后就简单的下结论。这种方法当然是不对的。任何事情发生都有因果关系,看到事物的结局,我们一定要想想它的起因是什么。

正是因为武松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妥之处。所以武松才会主动到哥哥家,试图表白自己的心迹,试图与哥嫂开诚布公的沟通。武松到了哥哥家,不进门,就是这个意思。这一点,武大看懂了,傻乎乎的潘金莲没看懂。

能够主动的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也是武松非常了不起的优点。我们生活中,绝大多数人,与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都看见了对方的错误,而看不见自己的错误。都在指责别人如何的对不起自己,看不到自己是如何的,对不起别人!

虽然武松试图与哥嫂沟通,但是,怎么沟通呢?这种情况,关系到一个人最隐秘的内心情感,是很难开口的。更何况,这种情感,是不道德的情感!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柳忘言 2017-11-04 11:15:19
我手头有一部新买的,《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由岳麓书社出版,2015年9月第1版。一位姓鲁的先生写的前言。前言中有这样的句子:
“......金氏一小说家的眼光,从看小说的角度,删剪每回的开篇诗,以及文中‘但见’、‘有诗为证’后的韵文,使得叙事流畅,文气连贯,读者不必在体验小说世界的人物和事件时,不断被叙述者的‘有诗为证’拉出局外,去欣赏并不高明的诗句;并且如此往复的‘有诗为证’,使读者不断跳进跳出......
-----------------------------
@lk2025 2017-11-09 08:35:41
你居然怀疑人家没有看过水浒~这智商就不要出来忧伤了。
人家的话很明白,有的删了,有的没有删,觉得无用的删了,到了你这里就成了粗暴的全删了。
金圣叹批注本又不原著,作为古代小说研究的大家,人家写个前言怎么了,竟能让你心有不甘,也是奇葩了。
金圣叹的批注也只是一家之言而已,又没有说除了他的删减本,原本都不许读了,人家怎么就罪大恶极了?你爱看原著就去看嘛。
最讨厌你们这些所谓做学问实际......
-----------------------------


一,你说“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说法而另立新说,”
这一点,请你送给金圣叹!我不接受这一点。何必盗用别人的作品,篡改别人文章!

二,你说“金圣叹的批注也只是一家之言而已,”
如果他是你说的“批注”,那么算我胡搅蛮缠。我是批评他“篡改”,请不要偷换概念!

三,你说“ 人家的话很明白,有的删了,有的没有删,觉得无用的删了,”
谁有资格觉得无用?看得不顺眼就删吗?如果这理论成立,你看某人的鼻子有点大,是不是就要打扁了,再看?

四,你说“人家金圣叹怎么说也是古代一个大家,”
作为盗用他人文章的人,你可以去尊重。我想不尊重谁,那是我的事。我的思想你也想操控吗?

五,你说“最讨厌你们这些所谓做学问实际是炫耀的腔调。”发表自己的观点就叫炫耀吗?任何人都不知道我是谁?我有什么炫耀的?如果不许我发表自己的观点,何来言论自由?

六,你说“但是有必要上来就先人身攻击一下死了多少年的人吗?”
如果你是以讨论研究的态度,这样批评我,我可以接受。如果不是,请注意自己的言辞。否则没资格批评别人!

七,你说“你们所谓的强烈愤慨从何而来?你是在做学问吗?这样的学问也叫学问?”
说明一下,我不是做学问的人。我只是热爱《水浒传》的人。我维护我热爱的一本书,有什么错?请问,如果是你的作品,被人篡改,然后宣扬另外的东西!你有何想法?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所以武松采取了一种比较聪明的做法。
第一,用‘不进门’,这种方式告诉哥哥,我以后一定会离嫂嫂远点,你就放心吧!
第二,武松用非常真诚的态度,讲了许多关怀和爱护哥哥的话。我们知道,武松是不大喜欢说话的人。可是,当他对哥哥表示关爱和敬重的时候。我大概数了一下,足足有两百多字。这是武松这个角色出现以来,一生中,讲的最多话的一次!可见武松的态度是非常的真诚的。
许多评论者,分析这些话的内容,甚至得出‘预示潘金莲出轨等等内容’。我认为,这样的评论是想多了!武松不是预言家!

我没有把书中的原话都摘录下来,看过水浒的人都知道内容,基本都是嘱咐哥哥生活上的一些事情。那么这些话到底有什么含义呢?没必要想那么复杂!咱们中国人在亲人临出远门的时候,不是都会嘱咐亲人一大堆琐碎的话吗?
嘱咐长辈:记得吃药,多吃素,少吃肉,天冷了,记得带围巾,走路慢点,小心车......这么多琐碎的话,其实就是代表一个字:爱!
难道说,某天老人走路快了点,摔了一交,弄骨折了。能说,离别的那位亲人是预言家吗?

我们看到作者写这些话的时候,就能感觉出来,我们中国人和西方人,对情感的表达是有很大差异的。如果是西方人,武松那么多的话,都能省略,只用几个字就够了——哥哥,我爱你!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武大在这个时候,才真正理解了自己的兄弟。

在兄弟俩以前交往的过程中,武大对自己的弟弟有严重的误判。
第一次,他观察到了,弟弟和老婆之间产生了情感。他以为,自己的老婆一定会出轨,自己的弟弟一定会给自己戴绿帽子!所以,他在午后十三点回家,试图捉奸。但是,他没料到,自己的兄弟竟然拒绝了老婆。这是一个意外之喜。
第二次,当武松怼他“装幌子”,他发现自己内心的龌蹉想法,都被弟弟看穿了。而且弟弟很生气。他不知道弟弟会怎么对付自己。所以才总“惦记”弟弟,很忐忑的,不敢面对自己的弟弟。
当武松这样对他表白的时候,武大知道自己又错了。武大对待弟弟心态,就是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当武大意识到了自己又错了。武大才开始发自内心的感动。
【吃了几杯,武松拜辞哥哥。武大道:“兄弟去了,早早回来,和你相见。”口里说,不觉眼中堕泪。】这次眼泪,是被武松不计前嫌、发自内心的亲人的关爱所感动。

以前很多人认为,这次眼泪是因为,武大舍不得武松离开家。这种判断是错的!为啥呢?武松一开口讲话,就告诉哥哥,这次出差,最多四十天就回来。上次武松犯案逃跑,离开家一年多,再次见到亲弟弟的时候,武大的情绪也没啥大的波动,也没见他哥哥有啥特别的关怀。他就知道在弟弟面前显示自己的小聪明。这次就为了四十天,至于这么动情吗?

对比两次亲人之间的离别、见面。我判断武大是个自私的人,武松才是一个,胸怀宽广、注重亲情的人!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我们知道,写作有一个简单的手法,叫“对比”。
作者描写武松和哥哥武大的时候,采用的就这这种方法。但是作者的“对比”可不是简单的对比!

我们读者都看见了,哥俩的外在形象:弟弟高大帅气,哥哥矮小丑陋。这种外在的差异是极端性的。
但是,哥俩的内在心理和气质的对比,也是极端性的!弟弟阳光耿直,注重亲情,知错就改。哥哥心理阴暗,自私狭隘,胆怯的、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
也就是说,弟弟的外在形象与心理都很美。而哥哥的外在形象与内心都很丑。我们许多人只看见外在形象的对比,而看不见内在心理的对比!
这一点,把我们许多读者都蒙骗过去了!也把我们的大才子金圣叹蒙骗过去了!他居然还敢动手篡改施耐庵的文字!
这样的作家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武松与哥哥的思想沟通,顺利完成了。哥俩又回到了亲人之间,最美好的状态。 但是,我们别忘了,这种状态是在武松知错就改,把亲情放在第一位,不计前嫌,主动找哥哥沟通之下完成的。

武松与嫂嫂之间呢?咱们都知道,又吵架了,又闹翻了!
我原来说过,武松与潘金莲之间,彼此并不理解。尤其是潘,根本就不理解武松。所以这次吵架也在情理之中。但是这次吵架,除了双方不够理解以外,好像还有其他的东西在里面!为啥这么说呢?咱们看看武松当时是怎么与嫂嫂沟通的:
【嫂嫂是个精细的人,不必用武松多说。我哥哥为人质朴,全靠嫂嫂做主看觑他。常言道:‘表壮不如里壮。’嫂嫂把得家定,我哥哥烦恼做甚么!】
这些话都好理解,无非是武松在给嫂嫂戴高帽子,在拍马屁。武松这次来的目的,就是为了缓和关系,当然要先说好话。但是,武松话锋一转,突然说了一句刺激人的话:【岂不闻古人言:‘篱牢犬不入。’】

这句话,看起来与武松的本意相差太大。你武松既然想缓和关系,怎么能说话刺激人呢?这不是矛盾吗?
我一开始对这句话,始终不理解。

那么我们看看金圣叹是怎么评论这段文字的。金本这样说:〖我哥哥为人质朴,全靠嫂嫂做主看待他。【夹批: 竟是托孤语,读之慷慨泪下。O读武二此语,忽叹昭烈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之言, 狗之言也。】〗
金圣叹这话的意思,好像武松算定了,哥哥必死无疑!所以“托孤”。
所以,后来有些人,顺着这个意思说了,这话预示潘金莲以后会出轨。这种判断完全是胡扯!武松什么时候成了半仙?什么时候成了预言家?!况且,武松明知道,潘爱着的人是自己,怎么会给出这种,完全不符合逻辑的判断?

如果武松不是算定了哥哥必死!那么金圣叹这话的意思,就带有强烈的迷信色彩!这,也是我批评他的主要原因:他把一部伟大的小说,评论的如此低俗!水浒中,从来就没有迷信色彩!

除了金圣叹的这种思维以外,还有一种评论,就是认为:武松知道潘金莲是个淫荡的女人。所以对潘金莲进行警告!这种评论似乎是主流观点。我依然反对这种观点!原因是:如果武松想警告嫂子,完全没有必要,一开始说一堆拍马屁的话!武松这人是很耿直的。不会像现在一些人绕弯子。
另外,当着哥哥的面,这样损嫂子!哥哥的脸面何在?武松难道就这么不会做人,智商就这么低?

那么武松为啥要说出这句话呢?这是一个很大的疑点。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岂不闻古人言:‘篱牢犬不入。’】以前在读到这话的时候,我真的没懂。 许许多多人都认为这话是,武松认为嫂嫂淫荡,而提前的警告。这种看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道理很简单:当着哥哥的面,这样警告嫂嫂,让哥哥情何以堪?岂不是在当面羞辱自己的哥哥!

后来看到论坛上一位大神,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武松的话,没说完。就被潘金莲打断了。我虽然对这位大神,关于武松的判断方法完全不认可。但是,他对这句话的理解,我是赞成的。所以,在此,不敢掠美。我承认,他这样的判断给了我很大的提示,让我心中所有的谜团,瞬间融化,一切都变得合理了。在此,还得感谢这位水浒的研究者。

我们仔细读这句话,从语言内容和语气来说,武松的确是没有说完。因为‘篱牢犬不入’这几个字刺激了潘金莲。所以,武松的话被潘打断了。

我在上文已经说过,武松是经过了反省之后,认识到了‘前有车,后有辙’的道理,认识到了,这次感情风波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所以,他主动用行动和语言,取得了哥哥的谅解,并感动了哥哥。

同理,武松也一定会对嫂嫂,承认自己在某些地方做的不妥之处。所以,他婉转的表达了自己的错误。承认了,两人的感情之所以发展到这个地步,并不都是嫂嫂的错。是因为自己的篱笆,也没有扎紧,才产生了这种不应该发生的感情!
因为两人的感情是不能公开的。所以武松采用一句俗语,婉转、隐晦的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才是:“篱牢犬不入”的含义。这俗语,就像我说的“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是一个意思。

武松还没有把自己的话说完,也就是说,武松还没来得急解释,这个“篱牢犬不入”就被误解的嫂嫂把话打断了。同时也让我们许多读者误解了!

但是,这句话能刺激嫂嫂,让嫂嫂产生那么激烈的反应。武松一定是没有预料到的。否则的话,他一定不会说出来。
那么武松为啥没预料到这句话能刺激嫂嫂?小潘为啥对这话反应那么激烈?
我们读者都能体会小潘的反应,而武松为什么不理解?那位大神对这个问题,没有解释清楚,还是我来解释吧。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武松为啥不知道这话能刺激嫂嫂呢?我们俗语说,“当着矬子不说矮话”,但是,假如你不知道面前是个“矬子”呢?不小心,可能就说出了“矮话”了。
武松来到阳谷县只有一个多月,所以并不了解自己嫂嫂的过去经历,更不可能知道,嫂嫂有个“爱偷汉子”的坏名声。谁敢当着武松的面,侮辱他的嫂子呢?那不是找挨揍吗?所以,武松的“篱牢犬不入”批评的是自己,是自己的篱笆没扎紧,才产生了不该有的感情!这是武松自我反省的话。他根本就没想到这话能羞辱到潘金莲。

头脑一向有些蠢笨的潘金莲,这时候反应的非常快。
【我是一个不带头巾男子汉,叮叮当当响的婆娘,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的马,人面上行的人!不是那等搠不出的鳖老婆!自从嫁了武大,真个蝼蚁也不敢入屋里来。有甚么篱笆不牢,犬儿钻得入来!你胡言乱语,一句句都要下落,丢下砖头瓦儿,一个也要着地。】
潘金莲理直气壮的说出上面这些话。表明,我是一个清白女人。你武松不要诬陷人!
金圣叹对潘金莲的话给出的评价是:【夹批: 辞令妙品。O淫妇有相,只看会说话者,即其人也。】金圣叹对潘金莲的话,完全当笑话看待。许多读者恐怕也是这样。

这怪不得这些读者,因为作者在潘金莲一出场的时候,就给介绍潘金莲:【原来这妇人见武大身材短矮,人物猥獕,不会风流,这婆娘倒诸般好,为头的爱偷汉子。】
作者的这一段话,对于许多评价潘金莲的人来说,都是一个难题。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因为在潘金莲勾引武松之前,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潘金莲爱偷汉子。潘金莲在以往的经历中,只发生过一件重大事件,这件事儿恰恰证明了潘金莲坚贞的一面。
【因为那个大户要缠他,这女使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从。那个大户以此恨记于心,】

如果潘金莲爱偷汉子,与这大户偷一次,又何妨?
潘金莲的这个遭遇,恰恰证明了潘金莲不爱偷汉子,是个清白的女人!那么作者为什么,有这种前后矛盾的写法呢?许多评论水浒的人,在这里都有点懵了。

咱们再看看金圣叹是怎么点评这段话:〖因为那个大户要缠他,这女使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从。那个大户以此记恨于心,【夹批: 不写作主母拈酸者,便于白与武大了,良工心苦,谁能知之。】〗
这段文字明明主要描写的是潘金莲。但是金圣叹对主要人物不置一字,反而去说什么,主母吃错,武大占便宜了。作者真是善于布置情节!等等。这算哪门子的评论方法?我估计金圣叹在这个地方,也是懵的!
潘金莲的坚贞行为,完全不符合金圣叹给她设定的淫妇形象。所以金圣叹只好,捂住眼睛说,我没看见,我没看见。只看见主母吃醋了。

潘金莲却坚拒了大户的要求,得罪了自己的主人。后果很严重。【倒赔些房奁,不要武大一文钱,白白地嫁与他。】把她嫁给一个丑陋的武大!我想,如果一条狗可以结婚的话,这大户一定会把她嫁给狗。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和潘金莲有相似遭遇的人,同样承担了严重的后果。谁呢?《红楼梦》里的鸳鸯!当鸳鸯拒绝了主子贾赦和邢夫人的无耻要求。贾赦威胁鸳鸯的哥哥:“叫他细想,凭他嫁到了谁家,他难出我的手心!除非他死了......”当鸳鸯的保护伞,老太太过世之后。刚强的鸳鸯只能自杀。否则,鸳鸯一定是第二个潘金莲!她的遭遇不会比潘金莲更好。
鸳鸯用生命的代价,换了一个“忠烈”的好名声。
“忠烈”的名声与鸳鸯毫无关系。那是贾氏家族为了遮丑,为了掩盖鸳鸯自杀真相,有意散布的舆论。

那么“爱偷汉子”的名声,与潘金莲有什么关系呢?同样是毫无关系!那是大户为了报复潘金莲,有意散布的恶名。
我们想想这里面的逻辑,就能够明白:潘金莲在嫁给武大之前,一直生活在大户家里,这个坏名声,只能从大户家里散播出来。而潘金莲在大户家中的生活状态,作者已经告诉我们了,她是一个坚贞的女子。一个坚贞的女子,怎么会有这样的坏名声呢?自然就是那个记恨潘金莲的大户,故意的污蔑潘金莲!

在武松与潘金莲闹翻离家之后。作者这样写:【自从武松搬了去县衙里宿歇,武大自依然每日上街挑卖炊饼。本待要去县里寻兄弟说话,却被婆娘千叮万嘱,分付教不要去兜揽他。因此,武大不敢去寻武松。】
记得我在上面分析过这段情节,说武大因怕老婆,不敢去寻武松。是一种社会舆论,也是一种谣言。而这个谣言的始作俑者是:武大!

同样道理,那个大户与武大,非亲非故,倒贴嫁妆,把潘金莲嫁给武大。在当时,一定有着非同凡响的社会舆论。一定会有人问那大户:
怎么倒贴钱把丫头嫁给武大啊?
大户回答说:这丫头德行不好啊,总爱偷汉子!不嫁给武大,别人能要吗?
所以,潘金莲的坏名声就这么出来了!

这两段情节,作者采用了相同的写法。
只不过,关于武大不敢找武松的社会舆论,在故事发生之后,我们读者容易理解。而说潘金莲爱偷汉子的舆论,在次要故事发生之后、主要故事发生之前。我们读者当然就不容易理解,因为我们读者的兴趣,都在主要故事的发展当中。

与武大不敢去找自己弟弟一样。这个谣言,或者说社会舆论,同样是从作者的口中说出来的!我原来就说过社会舆论的问题。社会舆论不一定都是真相!而往往是由谣言演变过来的!谣言是很难追查源头的,那是因为一般人懒得去追查。如果有人认真的追查谣言,它就成不了谣言。作者只是用简单的方式,不加解释的,描述了这段谣言,演变成了社会舆论。

潘金莲对于自己的经历当然是很清楚的。所以,她一定听说了自己的坏名声。这个坏名声是那个大户,对她报复的一部分。这种坏名声不仅仅对潘金莲来说,是一件极端痛苦的事。对于所有中国的女人来说,都是极端痛苦的事。
而武松无意中的一句话,恰好刺中了她内心中最伤的痛。所以,并不是很机敏的潘金莲,才会有那么激烈的反应。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你胡言乱语,一句句都要下落,丢下砖头瓦儿,一个也要着地。】当潘金莲愤怒的指责武松“胡言乱语”之后。
【武松笑道:“若得嫂嫂这般做主最好;只要心口相应,却不要‘心头不似口头。’......】
武松这个“笑”,是在武松到了阳谷县,与哥嫂相处期间,作者给他的第一次表情描写。在这之前,作者是很小心的把武松的神情隐藏起来的!这个“笑”字,当然不是简单的、开心的笑。是武松的语言被嫂嫂误解,而表现出来的尴尬和无奈的笑。在以后,作者多次描写到武松的“笑”,朋友们应该注意,武松在后来的每一次笑,含义几乎都不相同。

当武松知道嫂嫂误解了自己,而且嫂嫂的语言堂堂正正,武松也只能顺着潘金莲的语言说“嫂嫂这般做主最好。”那么下一句:
【只要心口相应,却不要心头不似口头。】许多人都认为,武松的意思是:你自己说话要算数!暗示,不能出现“篱牢犬不入”。这样的理解有些简单化了。武松如果真是这种意思,用“心口相应”四个字足够。没必要出现后面的“心头不似口头”

我在上面说过,武松与嫂嫂之间情感是说不出口的,见不得人的。那么武松在表达自己真实含义的时候,只能很委婉的暗示潘金莲。那么“心头不似口头”这句话暗示了什么呢?

【我听得一个闲人说道,叔叔在县前东街上,养着一个唱的。敢端的有这话么?”武松道:“嫂嫂休听外人胡说。武二从来不是这等人!”妇人道:“我不信!只怕叔叔口头不似心头。”】
上面这些话,是叔嫂二人,单独相处的时候产生的对话。里面的内容只有两人知道。

那么武松把两人私下对话的内容,在这种状况下,重新照应着提出来,就是从形式上暗示潘金莲,“我的语言内容,指的是我们之间的私下情感”
从内容上暗示:你应该遵照口头上的承诺,断绝我们彼此之间的情感。
楼主:柳忘言  时间:2021-04-02 13:35:13
武松把两人私下的对话,提出来暗示潘金莲。潘金莲理解了吗?她懂了武松的暗示吗?武松拒绝她情感的含义,她终于懂了!但是,她依然认为武松又一次的羞辱她。
我原来说过,武松与潘金莲二人彼此并不理解。两人的思想并不在一条轨道上。

【武二都记得嫂嫂说的话了。请饮过此杯。”那妇人推开酒盏,一直跑下楼来。】潘金莲气愤的走了。走到楼梯一半的时候,又对武松说了一些话。这些话,是潘金莲在极度气愤下,说出来的一些心声,对于潘金莲的整体形象非常重要。咱们看看金圣叹是如何点评潘金莲的语言:

【那妇人推开酒盏,一直跑下楼来;走到半扶梯上,发话道:【夹批: 活画。】“你既是聪明伶俐, 却不道‘长嫂为母’?【夹批: 绝倒。】我当初嫁武大时,不曾听说有甚么阿叔!【夹批: 绝倒。】那里走得来‘是亲不是亲,便要做乔家公’!【夹批: 绝倒。】】
金大才子连批三个“绝倒”,一句话不解释。金大才子倒了,读者却糊涂了。什么是‘乔家公’?潘金莲这些话是什么意思?这种简单句子,金大才子都不懂吗?他还是在一如既往的装糊涂。潘金莲几乎所有的重要言行,金大才子都是用糊弄事的方法,把她混过去。

潘金莲这些话的上半句,【你既是聪明伶俐,却不道‘长嫂为母’?】从字面上看,大多人的理解是,潘金莲指责武松:我是长嫂为母,你应该尊敬我,不该说那些无礼的话。
这样的分析,不管是从字面上看,还是引申的含义来说,都不正确。为什么呢?“长嫂为母”与“聪明伶俐”有关系吗?没有关系!我这样回答,可能一些朋友不理解。“长嫂为母,长兄为父。”是中国古人的基本道德要求。就像我们今天教导小学生一样:到了学校要尊敬老师,要喊老师好!
“长嫂为母,长兄为父。”这句话,在古代是小孩子都懂得的道理,难道一定是“聪明伶俐”才懂吗?

我们在分析这些话的时候,一定不能脱离整体的故事氛围。因为潘金莲对武松的情感,是不道德的情感。是不能公开说出来的!那么她在对武松表白自己心迹的时候,一定像武松一样,都是婉转的暗示。如果你从字面上去分析,可以说,百分之百的错误!
我们分析这些语句的时候,必须结合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楼主:柳忘言

字数:80551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7-11-04 18:15:12

更新时间:2021-04-02 13:35:13

评论数:32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