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汉家长歌(连载)

汉家长歌(连载)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这简直就是一块肥肉。
卫青迅速调整战略部署,行军千里,横穿沙漠,直逼匈奴王庭。
事实上这一切都在匈奴单于的意料之中,也是计划之中,他也在这里按计划以逸待劳,虽然他率领的匈奴所部并非主力,但他认为,对付横穿沙漠已疲惫不堪的汉军是绰绰有余的。赵信你真是神机妙算啊!
他知道汉军会来,但他并不知道汉军穿过了沙漠照样很猛,更不知道汉军对这一战的决心。
所以,当穿过沙漠的汉军出现在严阵以待的匈奴大军面前时,单于的第一感觉自然是异常兴奋:你终于来啦!
看到了自信的单于和他的草原兄弟们时,卫青更兴奋,但是表情却很镇定,只是在他的嘴角不经意的露出了一丝冷笑:有种你别跑。
没错,卫青已经发现了对方的破绽——轻敌。
卫青的作战风格之所以稳,是因为他一直都明白匈奴不好对付,也从未小看过对手,此时一样,也和以前一样有信心干掉对手。
而匈奴这边就不一样:汉军必败。
既然双方都做好了准备,那就痛痛快快的干一场吧!
卫青先以兵车还营结阵,以抵御对方骑兵的冲击,再派骑兵出击,史料称双方一直打到晚上,死伤相当,突然狂风骤起,飞沙走石……,一般到了关键时刻,风雨雷电诸位大神就都会跑过来凑凑热闹。
不管怎么样,汉军包围了匈奴阵地。
在经过短暂的兴奋之后,单于开始变得清醒,看来硬碰硬是碰不过了,本来是想来个以逸待劳,如今却变成了突围。在我的家门口,打不过总跑得过吧!
对卫青来说,这是离匈奴单于最近的一次,也是生擒单于最好的一次机会,事后证明,这也是唯一的一次机会,追。
到底是马背上的民族,来去如风,打起仗来像风一样快,逃跑起来却比风还快。
我们的史学家为了表达单于先生逃跑的狼狈程度,特意强调他是坐着六头骡子拉的车跑的,反正最后逃跑成功。
卫青很失望,追了几百里没追上之后,就一把火烧了赵信城(以赵信的名字命名的城),任务完成了,班师。
此战结果,斩获一万九,这是卫青斩获最多的一战,也是他的最后一战。
再看看霍去病的东路军吧!
这一路是正北方向,霍老弟出塞两千多里,顺利的越过沙漠后似乎就没那么顺利了,因为他遇到了一个难题——找不着。
对霍去病来讲,只要找到了敌人,一切就会顺利。
卫青那边的战况如何,东路军是不知道的,霍去病也不知道他会不会找到单于,但他很清楚,他是刘彻所有的希望和寄托。
所以他的决心是,就算把整个草原翻过来,也要找到敌人——灭之。
可能是他的执着感动了老天,也可能是老天想让汉匈之间有一个了断。汉军的天才将领所率领的最强骑兵,与匈奴王左贤王的主力部队相遇了。
终于找到你。
不管单于在不在里面,霍去病能感觉到,这是一顿大餐,那还等什么!
就像猛虎看见了猎物,霍去病没有任何的犹豫,迅速出击,他将以快制快的作战方式在此战中发挥到了极致。
短短的一天时间,汉军就擒获了匈奴的王公贵族和高级将领近百人,共斩获匈奴七万余人。
从此战和卫青的那一战就可以看出汉军此时的强大,没有讲太多高超的谋略和战术,完全是硬碰硬,找到了就打,这就是所谓的狭路相逢勇者胜,能这样打,勇气、决心和实力缺一不可。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千里迢迢的跑到草原上和游牧骑兵互砍,能斩获如此之多,而己方的损耗只有三成(一万多人),我真的很想知道,霍兄弟这仗是怎么打的。
遇到如此不出世的猛人,左贤王也只好认栽了了,溜吧!
猫捉老鼠的游戏又上演了,老鼠在前面亡命的跑,猫在后面拼命的追,汉军追到了一个叫狼居胥山的地方,不追了,停下来休整一下。此地必将载入史册。
狼居胥山,古山名,在今天的哪里,说法不一,到今天都还在争论,一说是今天外蒙古境内,在其首都乌兰巴托东部的肯特山,还有一说是今天内蒙古境内,河套西北方向的狼山。
综合史料记载的地形特征和行军路线,肯特山的可能性较大,这也是目前认可度较高和我等草民最乐见的一种说法。
打那么远,够霸气。
来到狼居胥山后,估计匈奴的残余力量是追不到了,也可能是汉军追累了,反正敌人大势已去,就这么着吧!
本着我们到哪里都要留下“某某到此一游”的优良传统,汉军也想除了脚印之外,得让世人知道,我大汉儿郎曾到此风光一游。
而且好不容易打这么远,不留下点纪念实在说不过去,可是留下什么才既能彰显我大汉神威,又能体现我个人功业呢?
于是在经过商议之后,霍去病决定举行封禅大礼,这个想法应该很早就有,但在狼居胥举行应该是临时决定的。
准确说是在狼居胥山脉的一个山头堆土筑坛祭天,然后在不远处的一座叫姑衍山的山上祭地,是为“封禅”。
封禅,是古代帝王为彰显自己功业而举行的大型典礼,这是帝王的专属活动,泰山又是封禅活动的专属用地,在历史中也就那么几个人,也就那么几次。汉之前的秦始皇干过,霍去病时期的刘彻干过,而且在他这里还成了家常便饭(封禅次数最多的帝王)。
不管是那位帝王在哪里办,前提是干出了能让后人记住的业绩,或为开国之君,或为中兴之主。当然也有个别脸皮厚的,如宋真宗,后来功高盖世的朱元璋同志都没去封禅,可能也有点这个原因:连宋真宗这种人都能去封禅,封禅还有什么意思?
作为一名将领举行封禅礼,而且还是在境外,霍去病是一个绝对的例外,也是历史中唯一的例外。
虽然霍将军的封禅比那些帝王级别的规格可能要低很多,但也足以载入史册,这就是历史中振奋人心的“封狼居胥”。
“封狼居胥”从此不但成为了后世军人们的最高理想,也是将领们建功立业的最高标准。
史书对这一段的记载简单明了:封狼居胥,禅于姑衍,登临翰海而还。
也就是说,霍去病封狼居胥后,又到了翰海,然后还朝。
翰海在哪里?这个争论很大,大部分认为在今天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翰海其实是指沙漠戈壁。
别的不说,就说今天肯特山脉的最北部到更北部的贝加尔湖有千里以上。霍去病在举行了封禅后,又跋山涉水的跑到千里之外的苦寒之地去,没有任何的意义,这对军队的损耗丝毫不亚于战争。
所以,我希望霍去病去过贝加尔湖,但我更相信第二种说法。
创造了如此高的业绩,最高兴的当然是大老板刘彻了,对霍将军的赏赐自然是少不了的,增加封邑那都是基本内容,为了表示对爱将的重视,刘老板还关注到了霍将军的住房问题,于是专门为他建了一座豪华府邸,让他去看看是否满意。没想到年纪轻轻的他飚出了一句惊世骇俗的话: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这句话也成了后世所有爱国志士和有豪情壮志的人,抒发家国情怀的口头禅。
漠北之战结束了,汉匈之间的战争并没有结束,但汉帝国却从此昂首挺胸了。史书上说,此战过后,匈奴远遁,漠南再无王庭。
本想暂住漠北的单于,再也回不来了。
而汉帝国在清除了匈奴留下的阴影的同时,也成为了匈奴的阴影。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世间再无卫霍】

为了彰显卫霍二人的功绩,刘彻增设了大司马一职,由卫青和霍去病分别担任。
此时的大司马只是没有印绶的加官,更多的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就是由本有官职的人兼加担任,其地位的高低由所加者本有的职位来决定,但只有高级将领才能冠加,如大将军。
卫青就是大司马大将军,尊比丞相,其实刘彻设大司马一职也是为了限制丞相的权利,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司马大将军的职权高过丞相,比如后来的霍光。
而这个职位也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在不断的演变,到了西汉末期,大司马已经正式演变成了三公之一。
那霍去病就是大司马骠骑将军,按级别来讲,骠骑将军会低于大将军,但兼加大司马后,两人地位相当。本来不相当,但刘彻规定,霍去病的官职和俸禄与卫青相当。
皇帝说相当,那就相当吧!
因为之前刘彻罢掉了太尉之职,所以这两位大司马就代行太尉之职,实际上的权限却远超太尉。
总之,二人地位相当,却都只听命于皇帝一人。
这就让后世的人都认为,刘彻是为了约束卫青集团,才提拔霍去病,这在政治游戏中是常见套路,但此次却不尽然。
刘彻很清楚,霍去病的功劳和他的性格,加上又如此的年轻,日后不太好管,而唯一能与之抗衡的是卫青集团。
虽然,很多事件都证明,卫霍的舅甥关系是经得住考验的,但在官场这是两码事,两个人关系再亲,但他们不同性格的背后所代表的必定是不同的政治集团,这些集团背后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更多的是卫青集团来制约霍去病集团,卫青的为人,刘彻是相当的放心,卫青让人放心,不代表卫氏集团的人都让人放心,反之,霍氏集团又能起到制约的作用。
现在明白了吧!其实让底下的政治势力相互制约是帝王们的老把戏,但玩得好的帝王并不多,而刘彻并没有时间证明,他玩的有多好,
因为,在两年后的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去世了,年仅二十三岁。
霍去病的死因至今都是个谜,因为和他同一时代的司马迁都没说清楚,没有记录死因,更没有记死前的任何征兆。
如此年轻,死得又如此突然,司马迁又闭口不谈,可能也是不方便谈,同一时代不可能一点消息都没有,也可能正是因为在同一时代,才不能有什么消息,那就只有一种可能——另有隐情。
霍去病死因最流行的说法是,在打匈奴时感染瘟疫而死,其次就是被刘彻所害。
我只想说,第一种说法很不靠谱,染上了瘟疫之后两年才死?这种说法主要是联系到了他的名字。
第二种说更不靠谱,无论是出于个人对霍的欣赏,还是政治和军事方面的需求,刘彻都没理由这么做,也不会这么做。
还有一种说法是霍去病性格所致,不善于政治周旋,却又身处复杂的政治中心,最终导致他郁郁而终,虽然略微靠谱,但还是不太靠谱。
到底是怎么死的,真的说不清楚,后世对他的死因这么感兴趣,更多表达的是一种惋惜,毕竟他太年轻,太史公先生又只字未提。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所以,对霍去病所有的死因都只是一种猜测,猜测使得这位年轻的天才留给后世的是不清不楚,也是结果,其实这样又未尝不可。
一代战神就这样走了,曾经看过一部电视剧,说霍去病就是老天爷派下来打匈奴的,打完了他就走了,以前我认为这是导演在瞎扯,现在我仍然认为这是在瞎扯,但我宁愿相信这是真的。
再来梳理一下霍去病的个人性格,史书上说其自信、强势但同时又沉稳寡言和敢于担当,这并不矛盾,反而更符合人们心目中的优秀将领形象,但同时又说他不关心部下,还举了他很多不体恤士卒的证据。
可能都有一点,也可能都有点夸张,但人无完人,霍去病虽然出身不好,但他赶上了好时代。除了缺点父爱,其他的啥爱都不缺,什么舅舅爱、姨母爱乃至皇帝的爱,都是常人所羡慕的。总之,生活是优越的。
虽然霍去病没有安于享乐,但他很难体会到底层人士的疾苦,再结合他那有点高傲的性格,而且不到二十岁就出征,这种性格和经历,想让他像卫青一样体恤士卒,实在是太为难。
如果非要说他没那么关心士卒的话,那也是从优秀将领霍去病身上挑出的一点点瑕疵,却也影响不了他的光芒。
司马老先生把霍兄弟的死是轻描淡写,死后的事却是相当的舍得笔墨。
说刘彻为了表达失去爱将的悲痛,专门调遣了边境的铁甲军,从长安城到茂陵排列成阵,为霍去病送行,还特意把他的坟墓修成了他所征服的祁连山的样子。
此段记录表达了刘彻对霍去病的认同,也表达了司马迁本人对霍去病功业的认同,在老先生的笔下,可以看出他对霍兄弟不是很喜欢,但对他创造的业绩却甚是喜欢。
霍去病走了,刘彻很悲痛,而在十几年后的公元前106年,刘彻更伤心,因为卫青也走了。
为了纪念卫青的功业,把他的墓冢也修成了他所征服的阴山的样子。
为汉帝国扭转了战争局面、被后世称为“帝国双壁”的舅甥二人先后离世,他们的时代也随他们而去,他二人为汉帝国建立了丰功伟业,却也为刘彻留下了后遗症:
过于相信自己的眼光,同时坚信,外戚里更容易出人才,而且他认定的人就是最优秀的人。
按理说,漠北之战后,汉朝已经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可以暂时的休息片刻了。而实际上在漠北之战后至卫青去世这段时间,汉朝元气大伤已无力北上,匈奴也伤筋动骨,无力南下。双方自然就消停了。
消停了十年。
十年多后,也就是卫青去世之后,汉朝恢复了一点元气,匈奴也养好了筋骨。可能是感觉汉朝没有猛人了,所以北方的兄弟又不老实了。刘彻的眼里已经容不下沙子了:不老实就打。
匈奴的看法是对的,汉朝确实没有猛人了,至少不会再有卫霍那的猛人。刘彻可不这么认为:卫霍不在了,将会有千千万万个卫霍出现。
他相信他的眼光错不了。
他的眼光确实不错,但这次错了,错得离谱。
这次他发掘的自认为优秀的将领的也出自外戚,此人就是草包将军——李广利。
李广利是当时刘彻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听上去是不是很熟悉,没错,和卫青差不多的外戚关系。
关系差不多,能力却差很多,卫青一生征战,从无败绩,而这位仁兄征战一生却从无胜绩。要说他一次胜仗没打也不太公平,因为他也打过几次胜仗,但是胜的太没质量。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他所谓的胜仗都是用人命堆出来的,已方损失往往大于对方损失,算是惨胜。而且经常都是先胜后败或先败后胜(这算什么胜仗),所以说他没有打过一次像样的胜仗,并不过分。
当然,要说李广利一点能力都没有,那也是冤枉他了,让他当个冲锋陷阵的小将领是勉强可以的,让他去当统帅那就是在拿将士的生命开玩笑,毕竟人家以前都没干过这行。
如果说刘彻后期的对外战争都是面子工程(大部分可以避免,而且国力透支),那李广利就是这项工程的牺牲品,那帝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就成了李广利的牺牲品。
李广利是悲哀的,他从没上过战场,也没想过要上战场,只因为他有个妹妹李夫人。
当时的刘彻非常宠爱李夫人,但是很可惜,李夫人在为刘彻生了一个儿子后就去世了,临终前希望刘彻能照顾好儿子和她的兄弟。
刘彻很悲伤,也很怀念李夫人,所以相当照顾她的这位大舅哥李广利,所谓的照顾无非就是高官厚禄。
直接送官送钱说起来可不那么好听,如果能建功封候那是最好了,时值大宛闹事,刘彻准备教训一下,机会来了。
于是,初上战场的李广利被封为贰师将军,率军出征大宛。按理说皇帝看重的人第一次出征,即使不是一鸣惊人,至少得有点惊喜。
李广利确实带回了惊喜:打胜了,可这种胜仗我都不好意思说。
因为他这一仗连打了两次,第一次几万人出击,大败得只剩几千人而回,应该说他回到了家门口,却进不了家门,因为刘彻感觉太丢人,不让他入关,随后大量增兵,再伐大宛。
人家李将军容易吗!非要赶鸭子上架,打输了门都不让进,刘彻的意思很明确:打不赢就别回来了。
不过这一次,他胜了,惨胜。
前后两次出击共四年,消耗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和十多万人力。回来时只有万余人,不过对刘彻来讲,多大的代价都是其次,重要的是找回了面子,这也是刘彻这个人性格的真实写照:在很多时候,面子比里子重要。
李广利先生也如愿的封候了,好了,关于李广利的事就先告一段落吧!以后他还会登场,因为在刘彻执政的晚期,很多事都能看到这个人的影子。
史书上说,刘彻之所以让李广利出征,是因为想给李广利封候,但因遵循“无功不封候”的祖制,故而想让李广利建功封候。
这只是原因之一,主要原因是在刘彻的内心深处,一直有一种情结——卫霍情结。
他认为,以他的眼光,在他信任的外戚团队中,同样可以找到第二个卫青或霍去病,这只是他认为,殊不知像卫青和霍去病这样的将领,哪一位都是可遇不可求,像这种帝国双壁式的舅甥两人同时出现,更是千年一遇。
在历史中,父子、舅甥都是优秀将领的不在少数,但能有卫霍这样的功业和影响力的,还真找不出第二对。
所以不论刘彻多么自信,眼光多么好,他再也找不出卫霍这样的人了,因为世间再无卫霍。
他们的影响和精神之所以流传至今,因为他们象征的不仅仅只是优秀的将领和辉煌的战绩,而是流淌在这个民族里不屈、大度和刚毅的血液。

楼主:我非扶苏

字数:21670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1-29 18:45:06

更新时间:2019-11-10 11:37:47

评论数:66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