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阅读2019

阅读2019

楼主:卡夫卡李  时间:2019-12-21 08:54:41
32、 长河孤旅
——黄万里九十年人生沧桑
赵诚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前段时间网上有人爆料说卫星地图显示三.峡大坝变形,相关部门及专家马上出来说是地图计算数据有问题,过了几天相关部门及专家又出来说出现变形是正常的,早在意料之中,接着各种关于三.峡修建的帖子和视频开始涌现,包括李南.央的一段采访视频,包括黄万里当年的一些建议和观点。于是我想起了书架上还有这本书,于是拿来一读。
黄家的故居在老川沙县城,我曾在那里工作过一段时间,印象中路过过黄炎培故居,是一个白墙的小院子,但是也没进去参观。与我有类似这样交集的上海名人还有傅雷,我已经卖掉的在上海购置的第一套房子旁边的社区中心的草地上有一座落寞的傅雷坐像。我每次经过总会瞅他两眼,因为我很喜欢傅雷的译作和《傅雷家书》。坐像不知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表面上涂着一层铜色,乍看上去还行,仔细看就会发现很粗陋,毫无质感。距离那社区附近的下沙镇就是傅雷的老家,好像也有一个故居,但是我也没去看过。
黄万里出身名门,受过良好的教育,留美学习水利。归国后拒绝进入政府和学校,投身于四川、甘肃的实际水利建设,做出过杰出的贡献。白山黑水之间,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几次死里逃生。有那样深厚的学养、卓越的实际工作能力,还有那样刻苦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49后受政治运动影响,郁郁不得志,在三门峡问题上大胆直言,成了大右派,被批斗到精神恍惚,下派到农村劳动,差点病死。平反后也一直得不到重视,又在三峡问题上直言进谏,为权贵所不喜,英雄无用武之地,直至离世。
李锐说:黄万里是中国水利界一位非常伟大的马寅初式陈寅恪式的悲剧人物。陈寅恪治学不附和政治,长期受到压抑,49后完成的《柳如是别传》《论再生缘》《元白诗笺证稿》虽然优秀,但与其所致力于的主要领域和相对于其高山仰止的功力而言,这几本书远远不及世人所寄予他的期望,中国史学研究因此受到的损失可说无法弥补。黄万里因为三门峡、三峡的意见,自己和家人长期受到迫害,而那些意见不被采纳所导致国家民众的损失简直无法估算。每一个这样的悲剧式人物的背后,都是无法面对的历史罪责和国民巨痛。
黄万里的夫人丁玉隽是位令人敬佩的坚强的忠贞的智慧的女士,虽然出身名门,但能舍弃舒适的生活,陪着夫君在白山黑水间艰苦工作,在艰难的岁月里守在夫君身边共渡难关,黄万里下放江西本来名单里没有她,为了照顾黄万里,她自愿陪同前往。没有这样贤妻的支持,黄万里恐怕很难支撑过那些岁月。黄万里诗词极佳,所作“代内作”《送万里火葬》,文婉意切、感情深挚,堪称上品。
优秀的负责任的人物传记往往同时是优秀的历史、社会著作,深刻认真的人物描述其实是时代的聚焦式展示。此书把人物放在时代中写,把时代投射在人物身上表现,两相关照,不虚不糊弄,精彩耐读,堪称佳作。所收照片极多,图文并茂,49后黄万里的表情不外恍惚、迷茫、忧郁,令人感慨。
楼主:卡夫卡李  时间:2019-12-21 08:54:41
31、 方 以 智晚节考
余 英 时著
北京三联



方以 智如果只是“疽发于被”而死,那么只是一个普通的死,但是他“自沉惶恐滩”,却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死,可以说明很多问题。他的自沉是一盏灯,照亮了鼎革之际知识阶层面对剧变的心理和震荡,这个剧变不仅只是政治的,更是文化的传统的道德的,而作为一种文化代表人物的这种震荡,又很能说明这种文化的特质和处境。
英 时曰“欲识某一文化之特性,吾人不仅当知该文化众人如何生,而尤当知其如何死”,一个人无法选择如何生,可以选择如何死,他的对死的选择其实就是他个人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则从其死可返照出那个环境和帮助认识他个人,当然他个人也是环境的产物之一。这在重要人物身上更能得其验证。所以,方以智之如何而死,实在是一件大事。
有人说《柳如是别传》意义不大,陈 寅 恪纠纠于一小人物,舍弃了大时代,不值。岂不知在那个小人物身上,大时代已经得到了投射和反映。需知任何人之一言一行,细究下来、剖析下来,无不是时代之表现和反映。英 时又曰“史者,知人论世之学也••••••未有不知人而真能论世者,更唯有不知其心而知其人者”。此论当是《柳如是别传》《方以智晚节考》价值根由所在。写制度写事变写文化写器物礼仪,当然也是历史,然终是死的历史,由人而写历史,则是活的历史。
“至如密之则逃儒归释乃其迹,非其心”,钱穆此论,细究下来,密之之人及其所处之时代尽在其中。
此书所收文章前后历时十余年而成,是一个负责任有追求的学者的治学节操的体现,而此书之最终发掘出密之之真实死因,又将密之之节操白于天下。无余英时这样杰出追求真理的学者,密之岂不“冤死”,——此作一出,密之九泉之下睁了三百年的眼睛,终于可以闭上了。陈 寅恪之女曾对余 英 时说:家父当年读到你的《陈 寅 恪晚年诗文释证》,说此人知我。密之也当有此叹。
大胆设想细密求证,前者要胆魄见识,后者要功夫精神,无此功力,如何治史?于纷然错杂之资料中,求解三百年前之旧事,其难可知,然而其论述之精彩亦令人击节。读此类书,知一人知一世,所获匪浅,而其耙梳之细密推理之精彩,读之也实在痛快。
密之自沉惶恐滩是一种千年文化猝然扭曲的崩折之痛,是上接文天祥的一种气节不馁的不甘怒放。清末人常说遭逢千年不遇之大变局,其实造成当时之大变局的内因之变,早在明末已经开始了。
书后附方以智诗文若干,文章是好文章,五言更漂亮,风骨高妙,笔致潇洒。人论方以智,多以思想家学问家誉之,我没读过他的思想类学术类作品,没啥感受,但是读他几篇诗文,绝对可以说他是个杰出的作家。

楼主:卡夫卡李  时间:2019-12-21 08:54:41
32、 长河孤旅
——黄 万里九十年人生沧桑
赵诚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前段时间网上有人爆料说卫星地图显示三.峡 大坝变形,相关部门及专家马上出来说是地图计算数据有问题,过了几天相关部门及专家又出来说出现变形是正常的,早在意料之中,接着各种关于三.峡修建的帖子和视频开始涌现,包括李 南.央的一段采访视频,包括黄万里当年的一些建议和观点。于是我想起了书架上还有这本书,于是拿来一读。
黄家的故居在老川沙县城,我曾在那里工作过一段时间,印象中路过过黄炎培故居,是一个白墙的小院子,但是也没进去参观。与我有类似这样交集的上海名人还有傅雷,我已经卖掉的在上海购置的第一套房子旁边的社区中心的草地上有一座落寞的傅雷坐像。我每次经过总会瞅他两眼,因为我很喜欢傅雷的译作和《傅雷家书》。坐像不知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表面上涂着一层铜色,乍看上去还行,仔细看就会发现很粗陋,毫无质感。距离那社区附近的下沙镇就是傅雷的老家,好像也有一个故居,但是我也没去看过。
黄万里出身名门,受过良好的教育,留美学习水利。归国后拒绝进入政府和学校,投身于四川、甘肃的实际水利建设,做出过杰出的贡献。白山黑水之间,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几次死里逃生。有那样深厚的学养、卓越的实际工作能力,还有那样刻苦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49后受政治运动影响,郁郁不得志,在三门峡问题上大胆直言,成了大右派,被批 斗到精神恍惚,下派到农村劳动,差点病死。平反后也一直得不到重视,又在三 峡问题上直言进谏,为权贵所不喜,英雄无用武之地,直至离世。
李 锐说:黄万 里是中国水利界一位非常伟大的马寅初式陈寅恪式的悲剧人物。陈寅恪治学不附和政治,长期受到压抑,49后完成的《柳如是别传》《论再生缘》《元白诗笺证稿》虽然优秀,但与其所致力于的主要领域和相对于其高山仰止的功力而言,这几本书远远不及世人所寄予他的期望,中国史学研究因此受到的损失可说无法弥补。黄万里因为三门 峡、三 峡的意见,自己和家人长期受到迫害,而那些意见不被采纳所导致国家民众的损失简直无法估算。每一个这样的悲剧式人物的背后,都是无法面对的历史罪责和国民巨痛。
黄万里的夫人丁玉隽是位令人敬佩的坚强的忠贞的智慧的女士,虽然出身名门,但能舍弃舒适的生活,陪着夫君在白山黑水间艰苦工作,在艰难的岁月里守在夫君身边共渡难关,黄万里下放江西本来名单里没有她,为了照顾黄万里,她自愿陪同前往。没有这样贤妻的支持,黄万里恐怕很难支撑过那些岁月。黄万里诗词极佳,所作“代内作”《送万里火葬》,文婉意切、感情深挚,堪称上品。
优秀的负责任的人物传记往往同时是优秀的历史、社会著作,深刻认真的人物描述其实是时代的聚焦式展示。此书把人物放在时代中写,把时代投射在人物身上表现,两相关照,不虚不糊弄,精彩耐读,堪称佳作。所收照片极多,图文并茂,49后黄万里的表情不外恍惚、迷茫、忧郁,令人感慨。

楼主:卡夫卡李  时间:2019-12-21 08:54:41
33、 金瓶梅词话
(明)兰陵笑笑生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长篇小说的出现至少需要两个前提,一是社会物质生产能力大幅提高,能够提供高效的印刷技术、大量纸张,这样的社会也才能产生比较普遍的销售网络、培养具有购置大部头消遣性书籍购买力的消费者,第二个前提是社会整体文化程度的提高,这样才能提供更多的识字的人成为此类书籍的消费者。这两者缺一不可。而具备了这两个条件的社会基本上就是一个民智开化的社会了,在这样的社会中,人更注重对世俗生活、情感的尊重、关怀,而长篇小说作为一种消遣性读物,面对的又多是这种普通人,或即使不是普通人,当他翻开小说的时候,一定也是抱着普通人的情怀来读,所以长篇小说天然具有十分明显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世俗性、现实性。
从《三国演义》开始,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长篇小说逐步向世俗性发展的趋势。三国的人物还都是英雄圣贤,语言还比较古雅,到了水浒,变成草莽英雄,人物描述更趋向现实性,语言转向白话,再到金瓶梅,人物彻底变成普通人,表现的角度也彻底走向现实,而语言在白话的基础上进而大胆引入更具表现力的方言。可以说,是长篇小说的发展带动中国文学彻底从殿堂走向民间,这个趋势虽然之前一直在发展着,但是是长篇小说的出现最后完成了这个转变,而金瓶梅是这个转变过程的最大收获,也是对这个发展做出最大贡献的作品。它给中国文学开拓出了一个广大的创作空间,最大程度释放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创作潜能。个人觉得,从文学史文化史的角度上讲,金瓶梅对中国文学文化的贡献足以与诗经楚辞李杜相比肩。它给之后的所有文学创作者建立了信心启发了灵感,西游记、三言二拍、聊斋、红楼、儿女英雄传、醒世姻缘传、牡丹亭、桃花扇等等在之后的一段并不算长的时间内喷涌而出,一切肇端于此。这是金瓶梅的伟大之一。
金、瓶、梅三个人虽然是此书的主要人物,但主角无疑还是西门庆,很奇怪为什么作者不把此书命名为《西门庆词话》。西门庆死后,此书又延续了占全书篇幅将近1/5的叙述,虽然最后给出一个解释说孝哥儿是西门庆转世,也算是西门庆的延续,但其实倒不如说这透露了此书的真正的主角其实是附着在西门庆身上的“恶”,西门庆死了,“恶”并未消失,才有了之后的这些故事,它让人看到了除了西门庆外西门家外,“恶”的普遍性、广泛性、社会性。如果说以前的作品对于人性丑恶一面的表现还一直在遮遮掩掩或因为表现角度不够现实性,那么此书彻底完成了中国文学作品对人性的完整表现,自此以后,关于人的塑造,一切皆有可能。这是金瓶梅的伟大之二。
全书以西门庆为核心,把当时社会的官民吏匪、士农工商、三教九流一网打尽,进行了逼真的描述,把吃穿住行、器物礼仪、风尚习俗进行了生动的表现,把一个中等城市的街巷里弄进行了清晰的交代,你完全可以以此为据利用现代高明的数字技术还原出一个16世纪中国城市的生活图景,也可以像建造水浒城、三国城、大观园一样建造出一个金瓶梅城,并且更有价值。金瓶梅给历史社会文化习俗道德的研究提供了太多的启发和线索和资料。这是它的伟大之三。
西门庆六个老婆性格各异,吴月娘为人宽厚,但也隐忍而有心机,李娇儿出场不多,但是可以看出她面对吴月娘的地位、孟月楼李瓶儿的财势、潘金莲的受宠有着清楚的自知之明,孟月楼是个聪明人,人人不得罪,孙雪娥是个可怜人,李瓶儿是个胆小的笨蛋,然而也可怜,潘金莲集天下女人淫嫉狭毒诸恶于一身。其他应伯爵、玳安等也都各有各相。西门庆、潘金莲、应伯爵三人是世界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杰出形象,这是金瓶梅的伟大之四。
金瓶梅不仅在叙述上大胆采用地方话,并大量直接引用了俚语、俗语、歇后语、民间词曲、笑话、酒令、话本、经传等等,堪称一部活生生的16世纪中国北方语言的大字典词汇库。这是它的伟大之五。
红楼水浒也伟大,但是原作者都没有完成全作,他们对一部伟大长篇的把控能力和完整构思并没有得到验证,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证明了的拥有天才的长篇创作能力的文学家,只有这位面目模糊的兰陵笑笑生。如果一定要有一个第一的话,这个第一只能是兰陵笑笑生,而不可能是曹雪芹施耐庵罗贯中。
第一次知道金瓶梅是初一的时候,一个同学带了一本书到学校,偷偷摸摸看,关系不好的都不给碰,我有幸翻了几页,记得书名似乎是《金瓶梅的男男女女女们》之类的,从同学那里零碎听来的几句话,知道这是本黄书,也以为那就是《金瓶梅》了。九十年代初我到了上海,在书店里看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金瓶梅词话》,省吃俭用买了一套,我带着少年的饥渴翻查违禁文字,然而可惜都被删掉了,而那些整页整页描写吃喝拉撒的文字实在吊不起我的胃口,遂丢在一边,后来那书也没了。二十一世纪初在福州路一家特价书店买到一套港版《金瓶梅词话》,读了一遍,才知道它的伟大。这套是在上海书展买的,版本、点校、装帧各方面还不错,虽然是洁本,删得也还算客气,现在也觉得那些色情文字其实不读也罢,于是此次选择这个版本阅读。
这版的第一回是写武松打虎,还有一个版本第一回是西门庆热结十兄弟,从全书结构考虑,我到觉得还是先来个热结十兄弟好一点,那么多篇幅写打老虎,有些跑题,而且没有热结十兄弟这个交代,后面有的地方有点对不上。此版参考几种版本而成,有的地方前后有重复,没做改动,编者说这样可以保持原貌,也有道理。
东吴弄珠客在序中说: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戒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我之前阅读有欢喜心,但从未有过效法心,此次读当然开始也还有欢喜心,也有戒惧心,读到一半开始有了怜悯心,西门庆整天那么吃喝干,哪是一个人能受得了的,整天那么作恶,怎能没报应,字里行间里就分明看见他快乐的奔向他的死路。他真的是被自己作死的。我当是从小人到菩萨的一个人。序中还有一个小故事:某人携少年观《霸王夜宴》戏,少年垂涎曰:“男儿何可不如此?”某人曰:“也只为这乌江设此一着耳。”此一语道尽人间孽,令人看破多少事。
最后给西门庆做个总结:西门庆的一生是快乐的一生、罪恶的一生、短暂的一生,他始终不渝献身于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伟大事业,终其一生践行了不作不死的神圣原则。西门庆永远的走了,然而他所奉行的神圣原则还在深刻地影响着、指引着我们的远大前程。

楼主:卡夫卡李  时间:2019-12-21 08:54:41
34、 论戴震与章学诚
余 英时著
三 民 书店



清代学问以考据立世,许多人并认为清代学问只有学术,而无思想,宋明学问的发展至清截断。但是余英时认为清代之考据恰是宋明学问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宋明学问的延续。清代学问之状况虽有其外部政治变迁之因由,但更有其内在变化之远本。这点与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负》中表达的观点一致,任何状况的造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其本身内部历史发展脉络的影响,学问、政治、经济都是如此,抛弃内因的考察,过分侧重于外部,必有大偏差。
道问学、尊德性之争到最后,必然求解于经典,于是便共同走向考据一路。二者并通过这种共同的方式带领清代学问进入智识主义时代。戴震和章实斋分别是道问学和尊德性两条路走到此地的代表。戴震从考据经典入手,建立学术地位,但是骨子里仍然是对义理的追求,这是同时代很多人没有窥见的,当时的学风认为对义理的发挥容易落于浮泛,因此余英时认为戴震其实在那时代是不被理解的。章实斋早年受到戴震的启发,然后另辟蹊径,援史入经,提出“六经皆史”,从史学出发进入儒学领地,占得山头。章实斋是戴震学说的受益者、批评者,然而也是戴震的知音。
戴震是个牛人,在那时代,他被认为是学界领袖,以考据立世,但内心里他更加重视的是义理的追求,认为考据不过是末流,为了生存于那个环境,不得不把“刺猬”的本性隐藏起来,以“狐狸”的面目混世,终其一生如此,实在不易。如何在入世的同时保有内心的追求,这是古今中外一个普遍的现实问题,也不仅局限于学问界,戴震是个值得考察借鉴的榜样。
《章实斋与柯灵乌的历史思想》一文在余英时最为畅销的《历史与思想》一书中也有收入。此文在对比两人的治学思想的叙述中,提出的一些中外治史理念,不仅对于研究史学者有启发,对一般读者理解历史来说也是大有帮助的。如:
——指出中国的史学自孔子始即形成人文主义的传统,“切人事”是治史学的根本,进而指出“疏通知远”是中国历史的人文主义的典型体现。
——指出历史家所探求的不单纯是“事”更是“行动”。
——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
儒学是中国学问的核心,但是过于偏重伦理,而忽略知识,这导致了对人的压抑和扭曲。余英时认为儒学发展到今天,如果不能在知识探求上取得突破,很难发展下去,实为明见。
全书分内、外篇,内篇紧扣主题,着重于戴、章二人的学问阐述和二人之间的交流,外篇则分别叙写戴、章二人与他人或他思想的交流对比,这样就把全书的叙述空间打开了,对于主旨的展现和了解二人的学问很有帮助,是个不错的结构。中国的古代典籍中,取此结构的也不少,确有其合理性。
读此书对于我以后理解史书、儒书当然有帮助,但这并不是我最看重的,我更感兴趣的是余英时在论述中所展现出的智慧和追求,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人、包含在种种社会身份包装内的个性最具魅力。
楼主:卡夫卡李  时间:2019-12-21 08:54:41
35、 中国记忆,196 6
(法)索朗日•布朗摄影 (中)杨浪释图
山西人民出版社



摄影者并非专业出身,但也正因此,她所看到和拍下的是一个未经雕琢更加贴近现实视觉的世界。
照片拍摄于文 \革开始前后那段时间,而以开始前为主。此时,还看不到猛烈的社会动荡,但是未来在动荡中起到巨大作用的因素已经统统出现了。十几岁的红\卫兵、汹涌的游行队伍、铺天盖地的标语、充满斗争性批判性的歌舞、对外国人的敌视,从被此类信息所充斥的这些照片中,你可以明确感受到以上这些已经被高度组织化、社会化、生活化。有这样的前提和基础,文.革的发生已经是水到渠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1966之前,文.革其实早已开始发生和酝酿了。那些带着红.卫兵.袖章十几岁的孩子们,完全被这种氛围和文化所笼络浸淫,他们的神情说明他们已经习惯了红袖章的身份认同、习惯了歌舞表演中的战斗性、习惯了舞台上对外国人的讽刺、习惯了游行的人群,只要把这些因素稍加调和、给一点鼓励,他们就会把所有这些东西转化成疯狂恐怖的打砸抢,而以之为荣。书中有两张年约17、8岁手持小.红书、佩戴领.袖像、语.录徽章的年轻人的面部特写,他们表情中的坚毅、单纯、敬仰所传达出的是惊悚、可怜。
网上有人评论此摄影集是:法.左拍毛.左。被拍的肯定是毛.左,布朗是不是法.左不知道,只知道那时她只有19岁,是法国大使馆的一位工作人员。她也自呈并不了解她所置身其中的这个国家,她是凭着一种直感捕捉画面。对于一个不知道中国那段历史的人来说,不一定能从镜头中人们貌似懵懂的脸上读出邪恶、愚昧,但是却一定能从不正常的社会场景中、违背生活常识的民众活动中读出迷惑、不安。一个正常生活状态被打乱、正常审美被摧毁的社会,已经脱离了理智和文明,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发生的,事不寻常必有妖,诚然。
对于了解那个年代来说,这是一部不错的摄影集,摄影的随意性、写实性、无意识性使得这些照片具有了难得的历史意义、研究价值。16开本,大小合适,印刷也不错,释图者也是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所叙也提供了一些信息,但是有些解释过于主观。
楼主:卡夫卡李  时间:2019-12-21 08:54:41
此書當年草草翻閱,未曾細讀,【我更感兴趣的是余英时在论述中所展现出的智慧和追求,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人、包含在种种社会身份包装内的个性最具魅力。】卡兄所言亦是事了興趣所在,嘿,多謝分享!

上面这段评论为什么会被删掉,奇怪。
楼主:卡夫卡李  时间:2019-12-21 08:54:41
36、 西游记
(明)吴承恩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齐鲁书社





《西游记》有二大漏洞:
其一、孙悟空和猪八戒不止一次埋怨唐僧是凡胎肉体,带上他驾云负重如山,否则也不用一步步走去西天了。但是为什么每次妖怪们驾起妖风摄了唐僧去却如此容易呢?
其二、既然天上一日地下一年,为何每次孙悟空上天搬救兵,耽误一些时间后再回到事发地,都还接的上人间的时间,按说这一来一回,人间至少过了好几天才对啊,唐僧也早被妖怪吃了并已经消化完了才对啊。此时间上的不对称,书中只有一次提到,但是等写到孙悟空回到事发地,作者又把这茬给忘了,天上人间的时间又完美对接了。
《西游记》有两大贡献:
其一、作者突破了天堂地狱人间的界限,三界混一,构建了一个大世界空间,并把三界中神人妖的行为伦理统一了,神也是人人也是妖妖也是神,大家思路差不多,只不过能耐有大小。而之前的文学作品中,神人妖及三界的区别可是判然的,这与明代儒释道合流的学风、越来越世俗化的社会形态这一大背景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在这点上,很早以前的古代希腊文学作品中就已经如此,神人难分。不同的是,《西游记》神人相融的结果是神和妖更多的被人化,而古希腊文学作品中,人更具有了神性。中国人的胃无所不化,中国人的伦理也是有着化神化妖的神奇魔力。孙悟空若是生在西方,指定至死是一桀骜不驯的凶神,然而不幸生在中国,到底被驯服了。《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然而却最为深刻的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注重“此世”的强大力量。
其二、作者塑造了一个集神人妖畜于一体的独特文学形象孙悟空,此一形象空前绝后、独步东西、魅力无穷。他的这个身份设定包含了无限的可能性,给他的行为提供了巨大的发挥空间,对他的解读无所不可。除了不谈恋爱,这几乎是一个全能型的艺术形象,可以承担一切艺术加工和阐释和解读。当然谈恋爱这方面,周星驰也做了尝试,不过这跟文学已经关系不大了,但是周星驰确实聪明,把不可能颠覆成了可能。孙悟空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欢迎,是理所当然的。
《西游记》有一个高级黑:
虽然书中的佛教人物都是正面形象,作者也处处表现出对佛教义理的推崇渲染,人们也因此一致认为这是部尚佛的作品。但是仔细想想,妖怪们许多都是佛神家里出来的,长期侍奉在佛神们的身边,并没有改变他们的邪恶本性,佛教的教化力量不值得质疑吗?四人一马九死一生到了天竺,轮到取经书的时候,竟被公然索贿,佛祖连眼前人尚不能解脱,区区经书又如何解脱世人,佛教的意义何在?这难道不是一个叵测的高级黑吗?漫漫长途告诉世人的似乎应该是这么一个道理:解脱在人心,不在经书,不在身外。这也似乎才应该是《西游记》的主题。唐僧一路行来,经历如许种种,怎么就没有醒悟呢?还是他根本不愿醒悟呢?
这是第二次读西游,第一次是在高一时候,省吃俭用买了一本岳麓版西游,本来是当成童话故事读的,然而语言的精彩、人物的生动超出我的想象。那时我是班长,在语文老师的建议下,在班里搞了一个演讲比赛,但是参赛者了了,我不得已自己也报名凑数,讲的就是刚读完的《西游记》,我想把我从书中感受到的精彩告诉大家,然而那天我的表现一般,然而我竟还得了个第二名。我知道是我的班长身份给我加的分,我不能说评分的同学们不公正、我也从未暗示过他们什么,但是似乎那种结果的出现是合情合理的。通过此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组织者不能是参与者,参与者不能是主导者。因为你根本无法不受人性弱点的负面影响。
这次集中阅读中国文学作品,本来这本书可读可不读,觉得在古典名著中,《西游记》是比较浅显的。然而幸而还是读了,孙悟空的形象再次震撼了我,书中人物的生动和现实性令我得到了更深刻的认识。《西游记》不是简单的神话童话故事书,它之作为一部文学名著,是当之无愧的。
人文版这套与上面那套《全图绣像三国演义》同时购于香港深水埗旧书摊,原书主是同一人。此书84年购于汕头,《三国》87年购于深圳。粗略勾画一下这位钟先生的人生轨迹:长于汕头,去深圳闯荡,然后到了香港,一路带着他的书。书中夹着一张纸条,写着“中旅船,4318”,似乎预示着他还有着一段来往于港深之间的日子。那位普通话颇好、气质不俗的五六十岁的卖书者是否钟先生本人呢?深水埗是老城区,居住在那里的多是低收入人群。他一直生活在那里吗?他自84年以来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呢?如今走到人生的尾巴上,他为何突然要出售陪伴了他那么多年的书了呢?或者,那位钟先生并不在香港,是另一位居住在香港的人在深圳购得此书带回香港,如今再出售?不管如何,这位钟先生和可能存在的在我和他之间拥有过这书的人一定都是极爱书的人。这么多年过去了,书被保存得如此完好,仔细用透明塑料包着封面,书后手书购书地点、时间,旁边还盖着他的红印。塑料书皮内还夹着从书中抄录的句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竹敲残月影,鸡鸣晓云生”,这都是爱书人的行为。看着令人感动、亲切。
人文版插图比较西化,有版画风,装饰性更强,构图和人物形象很有想象力,风格更贴近原著风格,齐鲁版插图是传统写实风,不是太喜欢,但可以肯定是小时候看过的《西游记》连环画那个版本。
楼主:卡夫卡李  时间:2019-12-21 08:54:41
37、 重寻胡 适历程
余 英 时著
联 经出版
(PDF)



虽然知道胡 适当过大使、介入政坛也较深,但是每每想到胡.适,脑中出现的还是一个儒雅的学者形象。此次阅读,倒是对于他入世的一面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了解。余在不长的篇幅里面,勾勒了一个完整的胡适。胡 适出使美国期间,恰逢中日之战,任务之重,可想而知。他能获得此任,其在学界、政界之盛誉可想而知,其学问之外,治世为人之能也可见一斑,后人对胡适为人之评价颇高,不是没有道理。余通过日记的考索,追究出他在争取美国财政支援、争取美国加入战争及在珍珠港事件中之作用,毫不足奇。
楼主:卡夫卡李  时间:2019-12-21 08:54:41
中日战争后,蒋几度邀胡入府,胡拒绝,表示愿以独立身份襄助国家,傅 斯年更坦白表明:吾辈在野,或更有助于政治之清明。此种风骨、见识、品节,足令今日徒以钻营高位、谋权势青睐之哈巴高知无地自容。中国之后七十年的历史也实在证明,没有这样独.立人之监督呼吁,国家民族则必为恶人玩弄于股掌之中。
如果说陈寅 恪是难得的在传统文化研究上贯通古今的宗师,那么胡确是在治学思想、方法上沟通中西第一人,他在国人纠结困惑之时,把中国和西方的壁垒打破了,让国人看到了可能,指出了方向,开辟了一条坦途。胡 适之意义即在于此。
楼主:卡夫卡李  时间:2019-12-21 08:54:41
余认为《中国哲学史大纲》的意义主要有二。一是“截断众流,从老子孔子讲起”,二是“予诸家学说以平等眼光看之”。此二点,一则使问题的描述明晰化,一则使问题的研讨公平化,这从方法论的角度说是至关重要的,而胡 适从此角度在此两方面的界定决然把问题从沉重扭曲的传统中解放出来,置入一个全新的视野之中,呈现出一个崭新的历史、世界、道德,从此走下去,中国人将在新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新的合理的定位。这是胡适的伟大贡献。那些老子孔子之前的虚无缥缈浪费了国人多少精力,先天的思想的等级正邪之分,扭曲了国人几多品性啊?
楼主:卡夫卡李  时间:2019-12-21 08:54:41
40年代,前苏为主的集 权 势力崛起,吸引了很多人,胡能在那种大环境下说出“这是一股小小的逆流”这样的话,其勇气堪称骇人!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如今前 苏已亡、东 欧已变,东亚正在表演死亡前的疯狂,其智慧、见识堪称骇人!

古人以“立言立德立功”为三不朽,纵观华夏三千年,当得此论者,屈指有余,胡公或可有三不朽之半。
楼主:卡夫卡李  时间:2019-12-21 08:54:41
今日中国各类思潮之分化及对现代中国历史认识之分化,其源头皆可在对五 `四的解释定位上找到分歧源点。五`四因文化运动而起,胡适基本视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他是公认的运动发起人之一,此论当确;但是之后却迅速偏向政治救亡,也是诸多历史事件所可以证明的。不同的人从被打散的五··四中各取所需,以为本家理论立基之点,不断流变演绎,遂成今日中国思潮之格局。余在《文.艺复.兴乎?启.蒙运.动乎?——一个历史学家对五`四运动的反思》一文最后说:或许,对于五`四所能做的最安全概括之论断,势必从多重面相性与多重方向性的角度来了解五`四。一言以蔽之,不能垄断对五`四的讨论于一家,这样做,就是在通过阉割历史、把持 理论,以达到阉割学术、洗 脑国民的目的,而这条路径的指向就是通 往奴 役。

此书还原了一个立体多维的胡适,也还原了一段历史的客观,篇幅不长,而诚为大作,欲了解现代中国,此书不可不读。
楼主:卡夫卡李  时间:2019-12-21 08:54:41
楼主:卡夫卡李  时间:2019-12-21 08:54:41
38、 天雨花
(清)陶贞怀著
中州古籍出版社



大概十来岁的时候,我在邻居家的书架上第一次看到此书,在那样一个小镇,能看到这套书是件很意外的事。有书架的家庭都没几家,书架上面放的也都是工作相关的书籍或孩子用的工具书、辅导材料什么的,可能也会有一两本马恩毛之类的。这套书在那个简陋的书架上有着明显格格不入的气质,吸引了我的视线。不过当时的我很清楚,它根本不是我的菜,我不仅没有能力读它,并压根也没有兴趣翻开它。我到现在想起来都很奇怪,这本书怎么会出现在那个书架上,那家人家个个无趣平庸,没有一个像是对这种书感兴趣的。但它不仅突兀于那个书架、那家人家、甚至突兀于那个小镇的存在让我印象深刻。若干年后,我在上海书展一个旧书摊位上又意外看到了它,熟悉的书名、同样的封面,闹嚷嚷的人群中,时光于我一下子倒流几十年,与那个懵懂少年猝然相遇。我毫不犹豫的买下了它,把我的一段记忆、一个时空装进了背包。
书出版于84年,保存的很好,与记忆中书架上那套应是一个版次的,外观也基本一致,我都有点怀疑就是它特意穿越而来与我再会的。然而它竟是本弹词唱本,之前我可一直以为是小说。我对唱本兴趣不大,也就一直没读,今年系统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就把这本列在计划中,终于翻开来读了。这让关于这本书的阅读行为本身充满了沧桑。
陶贞怀是个才女,很受父亲疼爱,只是可惜她是个女子,父女关系也应该很好,书中左维明与长女仪贞的关系中不难看出有着陶氏父女的情感投射。自序中,作者自述是感怀于明末的乱局,因此塑造了一个大英雄,寄托了遗民们的叹息和理想,当然也有着对当道无能大人物们的讽刺。
左维明让我想起了《野叟曝言》中的文素臣,都是文武双全、大义凛然、十全十美型的。《野叟曝言》对于社会生活的描述生动精彩,这与作者夏敬渠一生历览四方有关,也有着他个人对人生社会的深刻体悟。《天雨花》对于家庭生活的描述比较精彩,这与陶贞怀的生活状态也比较相配。相比之下,夏敬渠对家庭生活的描写实在乏味,而陶贞怀对社会生活、权力斗争、军事斗争的描写肤浅的也不一般。总的来说,《野叟曝言》略强些。《天雨花》人物形象过于单一,故事老套,全书结构也过于松散,家庭、社会两条线,写了一个、忘了另一个,之间没有关照,左维明穿梭于两个环境之中,面目模糊、形象割裂。而《野叟曝言》,鲜活的人物好几个,故事虽涉荒唐,可也确实精彩,文素臣虽然夸张,但其形象十分鲜明。从语言上来说,煌煌90余万字的巨大篇幅全盘采用弹词体,表现手法过于单一,叙述上处处受掣,根本无法应付,也令《天》处于下风。总的来说,还是《野叟曝言》高明一些。
此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对几个女性形象的塑造。仪贞是个非常有个性的女子,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女性对个体自由的追求和对男权的反抗,这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婉贞和周爱卿代表着女性的反面,不过也是有血有肉,形象逼真。桂香是个下人,梦想做公子的小妾,闹了不少笑话,有趣也可怜,着墨不多,而形象生动,倒让我想起《红楼梦》中的赵姨娘来,赵姨娘是个得逞了的,然而之前估计跟桂香也差不多,那么到处不受人待见,也实在不奇怪。
读到一半,篇幅的冗长、故事的老套、主要人物的苍白已经让我受不了了,后面基本上就是迅速浏览。不过陶贞怀以一女子,能纯用弹词体完成此90余万字巨著,确实不易,她的创作野心和热情、精力令人钦佩。而此书处处体现出的对于忠良之士的赞美、对明末乱象的痛斥、对与北兵对战的描述,是理解和研究明末遗民心态的很好参考。
楼主:卡夫卡李  时间:2019-12-21 08:54:41
39、 西游补
(明)董说著
(网络TXT)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他的二位师弟不是为了修道去取经,是为了摆脱他们的可怜境遇,过上好日子。此书中的孙悟空却有了一个悟道的经历,可能作者觉得不给孙悟空来这么个设计,有点对不住取经这件惊天动地的事业的严肃性吧。然而这个设计实在一厢情愿的很,别说是孙悟空,就是再加上沙、猪二位,谁不是看破红尘、唾弃情欲、游戏天地间的主。八戒虽然好色,但何曾当回事过,不过是劣性不改、玩耍而已。
此书的结构方式别具特色,在中国传统小说中属于另类,不过借助梦境完成时空转换、实现故事的跳跃性发展,在传统小说中也比较多见,只不过董说把它扩充为整篇之结构方式了。这看上去有点现代小说的痕迹,但在董说,只能算是个偶然的邂逅,他对现在的读者眼中所看到的所谓现代小说的痕迹其实毫无概念,运用上也比较幼稚、肤浅,这并不是他的创作主动。他所想的可能还仅仅只是写个好玩的梦。我下载的此版中还有一个人的评,基本上还是在中国传统文学的美学框架里进行点评,成功避开了此作的闪光点,处处说不到点子上。可以确定:董说是无意识的弄了个亮点,他是无意识的被亮点所吸引,但因为内心缺乏与此闪亮点呼应的观念,根本不知如何施力。
无疑作者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文笔也不错,但明显是一部游戏之作,并可能正是这种游戏心态使他摆脱禁锢,无意间扑出了一个小浪花。但是整篇缺乏深刻的主题、人物形象单薄、故事随意,篇幅也过短,限制了它的影响。明中叶至清初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高峰期,巨作迭呈,这种千年一遇的良好创作机遇期给写作者们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也肯定启发了一些新颖的创作想法,类似《西游补》的作品,肯定不止此一篇,有待发掘。
据说鲁迅对此作颇为欣赏,可能是着眼于它的创新点,但是就整篇而言,文学价值一般般。
楼主:卡夫卡李  时间:2019-12-21 08:54:41
40、 朱熹的历史世界
余英时著
北京三联




朱熹是个士大夫,出仕入仕几次,又是学界宗师,而宋朝政坛与学问界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之深可称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所以余英时抓住朱熹对宋代的政治文化进行剖析,实在聪明。此书叙述的重点是宋朝的政治、文化和政治文化,朱熹是贯穿叙述的线索,不是叙述的主体,这点我在翻开这本书以前有点误会。
全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的绪说部分很长,基本可以自成一体,主要是从学理的角度对宋代道学的形成发展进行了阐述,指出道学是在唐代儒家与佛教的争斗和互相影响之下形成的,既继承了唐儒维护正统的传统,同时又向佛学吸收了不少,由唐的古文运动,到王安石的新学,最后发展出道学;上篇其余部分是对整个宋朝以道学为重点的儒学集团与当时政坛的互动,这个互动由王安石开始进入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君臣共治”的局面,这里的“臣”主要指儒家的士大夫集团,王安石及其稍后时代,儒学集团很是得势,但是南宋时期,儒学集团式微,他们力图改革、重振国威的想法不是赵构的菜,但是势力还是很强大的;下篇着重于南宋朱熹时代道学与政治、道学士大夫集团与职业官僚集团的斗争和影响,以及二者与皇权之间的互动,此篇据余英时说在当时是开辟了南宋孝、光、宗三朝政治史研究的空白领域,是不是我没能力判断,但是此篇中余英时对三个皇帝的表现确实很吸引人。
前段时间读《士大夫与中国文化》,那书对士大夫阶层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及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阐释,此书着重于政治影响方面的阐述,但是以此也可窥见历代士大夫阶层与政权的互动形式了。士大夫阶层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两书并观,完全可以对中国历史有一深刻的理解,对理解中国历史的能力也会提高很多。
宋朝是儒学介入政治最深入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君臣共治”的时代,它还是中国历史上被认为文明程度最发达的黄金时代,但又是军事力量最薄弱的时代。这或许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儒式政治的优点和弱点,如果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或许儒最终可以获得与君权长期制衡的地位而发展出一套更加合理的政治规则。但事实上外部严峻的军事威胁迫使国家不得不加强军事力量和实行统一对外的长期国策,而同时中国传统中专制的力量又是那么的悠久强悍,儒不得不在与君权的争斗中步步后退,而嫁接在君权上的专制势力最终在未来的中国越来越得势。儒过于理想化、学院化,它的发展对外部的要求过多,而同时“内圣外王”“纲常伦理”又成为专制势力的可乘之机甚至反利用之。新加坡在大发展时期提倡儒学,但同时建立了高效的法律制度,日本受儒学的影响至深,至今儒风甚盛,但同时也建立了高效的法律制度和严明的民主制度,这应该成为至今仍贪腐遍地、专制凶悍的儒学发源地的中国最有希望的方向。
前几天看到一个帖子,说的是钱穆评青年余英时的文章,认为他引证过于琐碎细致,论述也过于冗长。从我自己的感受来看,读《士与中国文化》《论戴震与章学诚》《方以智晚节考》几书,感觉还好,但是这部《朱熹的历史世界》确实让我明显感觉到有些引证琐碎,有重复之嫌,叙述中也有几处跑题,整部书确实冗长了些。当然这话不是看了那个帖子知道钱穆有此一说的话,我也不敢说。
从去年五月第一次读余先生的《思想与历史》即被其迷惑以来,至今我所知道的余先生的作品我都想尽办法找来读过了,包括《历史与思想》《余英时回忆录》《士与中国文化》《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中国文化史通释》《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朱熹的历史世界》九部。我的收获是我终于从对中国历史表面的肤浅的偏狭的认识进入到相对客观的完整的公正的理解领域了,以及我获得了一种理解历史的方法和思路。就我个人感受而言,余先生的著作是照亮中国历史文化的明灯,他的博学、贯通、卓识,使他成为一位可以与陈寅恪、钱穆并立的伟大人物,我甚至认为有些方面他是有所超越的。他的存在是中国当代历史文化研究之幸,甚至可以说是当代国人之幸。他说:我在哪里,中国就在哪里。是的。

楼主:卡夫卡李  时间:2019-12-21 08:54:41
41、 聊斋志异
(清)蒲松龄著 但明伦评
齐鲁书社




此书读了大概四分之一的时候,我在书的空白处写到:
蒲生于末世,长于战乱,世道凶险,人心浇漓,凄感于心,奢念成文。人间所无之义、情、仁,托之于狐、鬼,构成一幻境、理想之境。故《聊斋》者,实一理想之书,书中所言,无非治愈人心。蒲公故孤愤,而有一暖心。
八十年代中,有一部《聊斋》电视剧很是红火,主题歌词中有句“人也不像那人,鬼也不像那鬼”,很受语文老师的欣赏,跟我们提过几次。其实这句歌词堪称此书的精准概括。人间所无的,只有求之于狐鬼,当人鬼不分的时候,就是情义至上的时候,此时作者也达到了他批判人间、呼唤情义的目的。《公孙九娘》并不是书中最杰出的篇章,然而却是最令人心碎的篇章,在其他作品中,作者不同程度上都会安排一个相对慰怀的结局,唯独这个故事,硬生生让一段畸恋决绝无果,让公孙九娘凄怨而去,她逝去的背影是一个永远无法化解的冤、怨、恨、怒、悲。这才是现实,并很可能就是这样冷酷无解的现实促使作者撰写了这部杰作。从这个角度说,《聊斋志异》寄托着蒲公拯救人心的伟大抱负。高序称赞《聊斋》有“六经高义”,初看似乎夸张,但越是读到后来,我越是觉得此论确实适当。
经典之作你必须完整、认真的读完,才真正能了解其之所以为经典,通过不求甚解的瞎读、二手获得的点滴相关信息去认识经典,基本上是会走偏的,你所以为的绝对不是本来的。如果还以这样的认识和信息到处显摆,简直是对经典的亵渎。之前我曾有过一本《聊斋》,但是没有读完,后来丢了,之后也隔三差五零零碎碎读一些,我以为我已经知道了《聊斋》是本什么书。然而此次完整认真的读了一遍后,或者说当我读到一半的时候,我就羞愧的发现之前那么长时间以来我对《聊斋》的理解太过于浅薄了,我亏欠了它那么多年以来早就应该得到的敬意。“志怪”“奇情”“批判”“孤愤”等等这些惯常会用在《聊斋》上的标签实在还没有触及到它伟大的核心。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白先勇在一次《红楼梦》交流会上发言,认为《红楼梦》包含了现代小说创作的许多手法,从文本上说,它一点儿都不落伍,甚至是超前的。《聊斋》同样如此,它不仅是对中国古典叙事文学创作手法的一次集中发挥和体现,更开创出了一些颇具现代意义的创作先河,不少篇章中,我甚至可以明明白白的感受到卡夫卡、马尔克斯、福克纳。唐传奇之后,叙事文学向两途发展,一途发展为纯粹的志怪,成为底层的精神慰籍,有着浓厚的草根情怀,而越来越鄙薄,另一途则由知识阶层发展出长篇巨作,包括小说和戏剧,但是很大程度上也成为宣传陈腐的官方思想的工具,而《聊斋》,把后者的创作技巧和民间情怀结合起来了,这是它在思想上和艺术上获得突破的根本原因。他是文言小说的巅峰,同时也是民间文学的胜利。
《聊斋》是一条浩瀚无垠的星河,它说的是狐鬼,表现的是人间万象,蒲公是一座高山仰止的绝岭,他的笔下,不管是批判、讽刺、同情、爱怜,都是对人心的安慰、对人性的同情。任何时空中那一颗颗备受摧残的人心都可以在《聊斋》中获得安慰和救赎。
此版本不错,前附戴敦邦彩插若干,很漂亮,但明伦的评中规中矩,缺点是无注。
楼主:卡夫卡李  时间:2019-12-21 08:54:41
42、 简单的逻辑学
(美)D.Q.麦克伦尼著 赵明燕译
北京联合出版社



这本书写得确实简单,不过已经可以使读者从中清晰看到一种极具价值的思维方式,感受到逻辑学确实是认清事实真相的绝佳工具。这种价值的本身不会因为书写的简单而被蒙蔽。
若干年前,一位同事就建议我读一读逻辑学方面的著作,他也算是个高级知识分子,虽然行事作风有时粗鲁甚至莽撞。最近两年,经常会听到看到认为国人言行缺乏逻辑的评论,当然也听到看到确实不符合基本逻辑的言行,最终使我决定买本逻辑学的书瞅瞅。首先想到的是黑格尔的著作,但是估计过于高深,而我又不想研究这玩意,只是了解一下而已,找来找去,看到这本。它部分满足了我的阅读需求,不过激起了我对逻辑的兴趣,以后会再找更专业一些的著作看看。
整个阅读过程还是愉快的,书中所说的几乎处处与我的经验、观点相符,颇对我胃口。这证明我一直自认是个逻辑性比较强的人的看法还是比较靠谱的,在学校念书的时候,语文之外,我的数学、物理成绩也都是班级第一。后来在房产行业干了十几年,自己摸索制定出了一个楼盘价格计算公式,精确程度、便捷程度、适用范围远超业内比较流行的加权定价法,也算我人生的一个小得意。逻辑与数学确实是一脉相承的。
书中最后列举了一些违背逻辑的思考现象,几乎涵盖了国人种种思考缺陷,在此类病态思考下产生的怪异现象在当下几乎每天层出不穷,甚至已经取代了基本常识,可笑、可怕。书中有几句话有点意思,我读的时候,划了出来,摘抄如下:
——如果持续使用扭曲现实的语言,我们会逐渐相信自己编造出来的虚假世界。这就是语言的力量。(《1984》中的新话)
——真诚不能将谬误变成真相。人要真诚,然而人更要正确。(影视剧里经常出现一句台词:我是一名真诚的***员,••••••。)
——常识更接近本源,服务于推理的基本原则。它是被亚里士多德定义的“理性的动物”所共享的普遍意识。错误推理通常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的方式战胜正确推理。(事不寻常必有妖)
——传统的生命力取决于它本身的价值。
诸如此类,不能不使人联想当下,真有点怀疑这是成心写给中国人看的了。这可能也是我对这本书的阅读津津有味的原因之一。
楼主:卡夫卡李  时间:2019-12-21 08:54:41

43、 花笺记
薛汕校订
文化艺术出版社




《花笺记》是木鱼书,木鱼书就是广式说唱,说唱在南方是比较普遍的一种艺术形式,当然各地称呼不同。在江浙沪一带就叫弹词,我有一年元宵节在天蟾逸夫舞台听过一次弹词专场,出场的基本都是沪上弹词界的名角。唱词基本上听不懂,但是很好听,觉得弹词之魅力至少一半应在那婉转动听的说唱之音和铿锵铮鸣的伴奏之乐。弹词数苏州最盛,毫不奇怪,因为苏州人说话本来就好听,有音乐美。有一部台湾电影《血观音》,其中穿插了部分传统说唱片段来接卯故事,氛围虽有些阴森,但是艺术形式与弹词颇为相似。想象一下,在古老的茶馆中,一两个男子或女子抱着琵琶在台上不急不缓音调悠扬的叙说着一段故事,台下人不管听与不听,那荡漾在茶馆中呢喃的声音、氤氲的水汽、淡淡的茶香,都是足够熨帖人心的。如无那段弹词,那茶定然也不是那个味。
《天雨花》也是弹词脚本,篇幅浩大,人物繁多,但是词句确实一般,许多处几乎是大白话、顺口溜。据说《天雨花》的流传并不广,这不足为奇,我想那样的词句是引不起弹词艺人的兴趣的。弹词的词句必须具有音乐美、诗词美,否则如何唱、如何吟。
《花笺记》的优点有二,首先词句很美,他吸取了诗词的创作手法,但同时兼顾了通俗的说唱要求,把诗、歌、曲、话很好的融在了一起,这相当不容易。其次是人物情感与环境的完美融合,梁生入园即将偶遇芸香那段,对花木人月的美好刻画早已经充溢了预示了即将展开的美好情感。日本的物哀、中国的借景借物抒情,都是这条路线,但往往处理成了两端,一段写物、一段写情,然后用词句连缀,生硬、牵强者甚多,真正做到情景交融、写景见情、抒情见景的甚少。而此作,情、景、物的完美融合处处可见,十分不易。有人说此作作者是位解元,不知真假,但是至少在文学造诣上,此人定是下过一番真功夫的。
然而遗憾的是,以上两个优点只在1——3卷中可见,之后两卷狗尾续貂,与前篇相差如云泥,补缀的故事也十分无聊,完全落入了恶俗的市井杂剧套路之中,前篇中对二者情感的细腻刻画,以及从中流露出的原作者专注于情感线铺排故事的思路荡然无存。此作之续者不仅水平实在有限,并且也实在没有诚意,很怀疑是哪个混饭吃的业内人马虎敷衍完本以供演出混饭吃。
据说此作流入德国后,颇获好评,歌德有几首诗的创作颇受它的影响。传统中国文化上的东西能在西方世界受到认可和稍大一点程度的关注,实属不多,因为基本上是两个传统,很多骨子里的东西是差异巨大甚至相反的,那么此作之在德国的好评部分,我想只能是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描绘和融情于景的高超艺术手段吧。
书后有几位前贤的评、论、序等,对此作赞誉有加,但是有点过誉了。此作在广东被称为第八才子书,接在《史记》《水浒》《西厢》等之后,也是估值过高了。

楼主:卡夫卡李

字数:57432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9-02-22 19:01:35

更新时间:2019-12-21 08:54:41

评论数:26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