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共军第一号悍将”---刘伯承

“共军第一号悍将”---刘伯承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3-21 15:54:04
刘伯承元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早在旧中国就被公认为“军事家”,被白崇禧誉为“共军第一号悍将”,笔者根据对刘伯承元帅的粗浅认识,抛砖引玉,对其整个军事生涯的作为进行简单评述:

一、军事理论成就
在中共确定的36个军事家中,唯刘帅冠有“军事理论家”的头衔,一生的理论成就十分丰富。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敌进我进”“军事五行论”“人地论”“战争利害变换线”“追歼战的大纵深战略”“解放军战役学理论”,以及率先提出的“综合群力论”“对日持久战思想”“独立自主游击战思想”,解放后出任解放军最高学府总教头,结合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创建了解放军自己的战役学理论。刘帅还在我军发展的各个时期,翻译了大量外军军事理论书籍和教材,指导我军当前的作战。

二、军事教育
粟裕都是刘帅的学生,当年刘帅任红军学校校长时,粟裕就参加了学员队。刘帅在各个时期都兼任了相应的军事学校的职务,战争时期引入苏联、日本、美国的先进作战理念,指导战争,解放后更是一心办教育,培养了大量的军事人才,促进我军向现代化和正规化迈进。

三、军事实践
刘帅在其军事生涯中,罕有败绩,战役规模的作战更是没有败绩,保持了不败纪录,边区人民送上了“常胜将军”锦旗,新华社以“刘邓常胜军”进行报道,领袖也赞其为“常胜将军”“一条龙”,这是一种炉火纯青,运用自如的境界。刘帅创的一些军事记录无人刷新。比如抗日战争七亘村重叠待伏,长乐村战斗(对阵敌军建制部队最大,歼敌最多)。解放战争一人几发子弹的大兵团作战的上党战役;解放战争初期相当兵力对阵敌两大主力并小胜的巨野战役;在战略被动形势下出击外线取得最大战果的鲁西南战役;无后方作战条件下歼灭敌军整编师的高山铺战役;相当兵力条件下、装备极差、弹药不足包围敌头等兵团的双堆集战役;战果最大、作战堪称完美的大西南战役!

建军时期,刘帅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制定起义计划,顺利夺取南昌,南下广东时期,制定了会昌战役计划,消灭钱大钧部6000多人,是起义时期最漂亮的歼灭战。起义军到达潮汕后,刘帅意识到了危险,建议及时撤出,没有得到采纳,当时起义军好不容易有了落脚处,不忍放弃,等敌军大军而至,我军只能被动撤退,起义军行至汤坑,因军事指挥官坚持要打,而遭到最后失败。


红军时期,刘帅出任总长,其佯攻南丰,主力伏击敌军的策略,被朱周采纳,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5次反围剿期间,刘帅坚决反对李德的战略战术,提出了“递进我进”的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策略,没被采纳,又由于和李德的公开矛盾,被降为5军团参谋长。长征路上,刘帅协助军团首长指挥部队殿后,光荣地完成了殿后任务,保证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渡过湘江。黎平会议重新出任总长后,突破乌江,智取遵义,袭占娄山,在上级意图下组织实施四渡赤水,巧渡金沙,彝海借道,强渡大渡河,侧击泸定桥,为中央红军走出困境建立了卓越功勋。


抗日战争时期,刘帅出任129师师长,创建了晋冀鲁豫根据地,歼敌42万。其中,其中,七亘村重叠待伏,消灭日军400余人,自身仅伤亡30余人;黄崖底之战,消灭日军300余人,自身仅伤亡30余人,神头岭之战消灭日军1500余人,自身仅伤亡240余人;长乐村之战消灭日军2200余人,自身伤亡800余人(4个团对阵敌军两个联队,此为抗日战争共军对抗日军建制最大,歼敌最多的一次战斗)。为抗日战争的经典战例。


解放战争期间刘帅在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基础上又建立中原根据地,领导根据地和野战军主力共歼敌221.8万,剿匪114.5万。其中上党战役歼灭阎锡山3个军3.5万余人;平汉战役歼灭国军3个军3万余人;定陶战役首创歼灭敌军一个整编师又2个旅1.7万余人;巨野战役对等兵力小胜敌军5/11两大主力,歼灭5000余人;鲁西南战役歼灭敌军4个整编师9个半旅5.6万余人;无后方作战的高山铺战役歼灭国军1个整编师又一个旅1.2万人;襄樊战役钳形攻势歼灭国军2万余人;作为总前委主要军事领导人的淮海战役歼灭国军55.5万;渡江战役歼灭国军10万余人;追歼战阶段,刘帅以大纵深、大迂回、大包围的雷霆手段,在2个月内向川黔纵深进军达2000千多公里,指挥包含18兵团和四野一部在内的50万大军,完成了对90万敌军干净利落的合围歼灭,且代价极小,伤亡还不足5000。这些战例成立解放战争的经典。




四、军事各层面成就
(一)军事谋略
指对付什么样的战争用什么样的战争模式的战略思维占,属于孙子战争分层的“上兵伐谋”层面

1、红军时期刘帅的作战谋略是意运动游击战为主,同时推进红军的正规化建设,刘帅的“敌进我进”(未被李德采纳)实际上是在这个时期提出,同时期的粟裕恐怕还谈不上什么战略层面的军事谋略。

2、抗日战争时期,刘帅率先提出“持久战”思想,“独立自主游击战”思想,“综合群力思想”(这几个军事谋略可以参看人民日报“功业垂青史 武学照千秋”和刘传编写组成员之一乐白笔“刘伯承元帅的八千里路云和月”两篇文章),抗日中期针对敌军的囚笼政策提出“交通斗争”策略,在华北根据地进入最黑暗时期又提出和实施“敌进我进”战略,这些东西对于八路军的作战具有示范作用。抗日战争时期的粟裕好像也谈不上什么大的军事谋略。

3、解放战争时期刘帅的《论蒋军的致命弱点》和《再论将军的致命弱点》两篇文章可以说就是将军必败的宣言,揭示了解放战争我军必胜的规律和一般进程(在本人看来其指导意义相当于抗日战争的《论持久战》),在和蒋军的作战策略上采用的是内外线结合的主动作战,这种策略是保持晋冀鲁豫根据地基本完好的根本手段,如果采用其他战区的作战方法,邯郸必丢,晋冀鲁豫就将失去作战之根据。解放战争中期对付敌军哑铃战略,实施中间突破。解放战争后期根据作战方式的转变又提出了大纵深的作战谋略。



(二)军事纵横
即瓦解敌军,属于孙子战争分层的“其次伐交”层面。
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红军时期,刘帅过彝海与小叶丹会盟,会理说服守将不抵抗,邯郸战役策动高树勋起义,襄樊战役后放回郭勋祺回川做工作,为进军西南时大量川军起义打下伏笔,淮海战役策动110师成功起义等,西南战役策动大量敌军起义或投诚。可以说伐交成果丰厚。


(三)军事战略
指全局性的作战方面,属于孙子战争分层的“其次伐攻”层面。
刘帅在红军时期遵义会议上和聂帅一起提出的去川西北会合四方面军的建议;抗日战争的敌进我进军事谋略指导下的敌后武工队,和交通斗争策略指导下的交通破袭战;解放战争初期的内外线作战结合策略,中期的中路突破(鲁西南战役及挺进大别山);逐鹿中原的三山四河战略;淮海战役中率先提出的斩断敌军中枢以及和陈邓一起提出先打黄维促成大淮海的建议,进军西南的先取重庆策略。


(四)战术
指具体的作战手段,属于孙子战争分层的“其下攻城”层面。
“战术之奇,刘伯承数中国军界一绝”(蒋介石语),有代表性的经典战役战斗“如:智取遵义(兵不厌诈)、巧渡金沙(纵深奔袭)、七亘村之战(重叠待伏)、神头岭之战(出敌不意)、上党战役(围成打援)、邯郸战役(猫盘耗子,盘软了再吃。围三阙一)、陇海战役(先发制人)、鄄南战役(回马枪)、滑县战役(猛虎掏心:对敌实施远距离奔袭,即避开它的前锋据点,果断突入它的防御纵深,先打它的指挥中枢),巨金鱼战役(攻敌所必救,歼敌救者,攻敌所必退,歼其退者),鲁西南战役(攻其一点,吸其来援,啃其一边各个击破),六营集之战(围三阙一,暗设口袋),挺进大别山(狭路相逢勇者胜),宛西战役(小型运动战的典范“分遣与集结相结合,分遣以撕破敌人的合击阵势,集结以围歼可以歼灭之敌”),襄樊战役(钳形合围),淮海战役(对整个战役提出的战法:夹其额,揪其尾,斩其腰,置之死地而后已。)、双堆集战役(倾家荡产,围师不阙)、西南战役(大纵深、大迂回、大包围),对印作战指导(“打头,击背,刨腹,切尾”在分析敌军配置基础上的高度精炼)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高山铺战役,可以称得上“瞒天过海”,从300里范围内快速集中10个旅打击40师及82旅,敌被合围前始终认为当面我军只有1个旅,造成我军在无后方作战条件下,消灭敌军一个整师的光辉记录,称得上绝对经典。


五、战果

歼敌方面:刘帅麾下部队抗日战争歼敌42万,解放战争歼敌230万,剿匪114.5万。


根据地创建方面:刘帅在抗日战争中创建了人口2400万的晋冀鲁豫根据地(一级军区),这块根据地成为了解放战争的重要根据地之一,抗日战争中的各根据地是共军和国军争夺天下的基础,且,晋冀鲁豫处于四战之地,关联八方,向北屏障华北和东北,向东向西配合华东和陕北,其战略位置决定了这块根据地关系了国共两军的战略平衡。解放战争中期,刘帅又率领中野逐鹿中原建立了拥有人口4500万的中原根据地(一级军区),把中原这个本来国军的兵源粮源基地,变成了我军的前进跳板,这是一进一出的差别,这为提升共军的总体实力,削弱国民党的战争潜力意义巨大,并且中原根据地的建立还使我军中原、山东、晋冀鲁豫三大根据地形成了对中原国军的战略包围,为淮海决战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六、胜率

刘帅做为我军的军事主官(长征途中任军委纵队司令、先遣纵队司令,八路时期任129师师长,解放战争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中野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其亲自策划和指挥的战役保持了不败记录,是我军胜率最高的军事指挥官。刘帅的出色指挥使第二野战军获得了“刘邓常胜军”的美誉,刘帅也获得了边区政府的“常胜将军”锦旗 ,领袖毛ZD也称赞刘伯承元帅为“常胜将军”。


七、个人评价
毛ZD:"中央若因别项需要朱毛二人改换工作,望即派遣得力人来。我们的意见,刘伯承同志可以任军事,恽代英同志可以任党及政治,两人如能派来,那是胜过我们的”“刘伯承是一条龙,一定能把红军带过江”“常胜将军”
朱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是国家不可多得的将才”
周恩来:评价刘伯承和自己一样“举轻若重”。(善于做细致的工作)
张国焘:“军事天才”
邓小平:“伯承是我的老师,是我尊敬的长者”“大军事家、大知识分子”“军事理论在国内外屈指可数”
陈毅:“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
徐向前:“渊渊韬略成国粹,浩浩青史记殊荣”
叶剑英:“很红很专”“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的宝贝”(这是在刘帅受到“反教条主义”批判后去南高讲话时谈的)
粟裕:“他老人家论述战争,高屋建瓴,言简意赅,把理论与实践、整体与局部、全面与重点,结合得如此紧密,一场错综复杂的战争,经他的大笔,使人豁然贯通,也使人想见他当年指挥战局、运筹帷幄的风貌而不胜钦佩。”
(粟裕以下将领的评价太多,省略)


蒋介石:“论战术之奇,刘伯承数中国军界一绝”;“智计过人,不愧是军事家”

白崇禧:“共军第一号悍将”

顾祝同:“与国军将领相比,不啻为鹤立鸡群”
杨森:“刘伯承在国共战争期中是匪军将领表现得最突出的一个”
冯玉祥:“对中共军队了解的人知道,除朱、毛外,就是刘伯承了,他的功绩是建立了红军的司令部系统。另外,他曾带领红军跳出重围,四渡赤水。这种东窜西跳的战法是他早年在川军中作战的翻版。”


刘湘:“你们不要小看他这个团长,他那个团人多得很。过去熊克武打了败仗,常常让刘伯承给他收拾烂摊子。他厉害得很。”


胡琏:认为刘伯承是“杰出之才”

刘 峙:“刘邓部队能藏于九地之下,攻于九天之上,神机妙算也”

郭汝瑰:“此乃共军最能作战之人也”“军事史上最辉煌的行动就是挺进中原”“没有胆大包天的勇气谁也不敢下这一决心;没有心细如发的筹谋,谁也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

陈颐鼎(70师师长):“刘伯承乃天下奇才”,人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之一角,大海之港弯”

王元直(整编11旅旅长):“刘伯承之运用深合孙子兵法”“学识见解俱高”“有人谓,刘伯承指挥国防部,信然不谬”
杨伯涛(18军军长):“刘伯承太厉害了”

刘广信(第119旅旅长):“与其说我们是受顾祝同、白崇禧指挥,不如说是受刘伯承指挥”
日寇:“神机军师”,誉神头岭为“八路军第一流游击战术”
廖明哲(18军老虎团33团营长):“我们对解放军将领的佩服,只佩服刘伯承”


张国焘:“军事天才”“当代刘伯温”(张国焘写回忆录时已经算是第三方了)

日本军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军事史两个杰出军事家为刘伯承、林彪,并说刘伯承各方面均高于林彪(看中G党史出版社的《中国雄师第二野战军》)

西方人认为的中国三个半(一说两个半)军事家,刘帅均为其中之一。在苏联的百科全书中,把刘伯承定位为“革命军事家”(刘得之后,谦虚地说应该改为“革命军人”)
美军观察员卡尔逊:“被认为是最好的战术家,军中的军事学者之一”

美国军事专家吉米认为刘伯承是20世纪6个伟大军事家中最神奇的一个。

英国的詹姆斯?爱特说:“一个真正的军人,渴望战争又憎恨战争,一个伟大的军人,就不仅能操纵战争,而且能消灭战争。刘伯承就是人类军事史上一个罕见的真正而伟大的军人。”

美国记者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写道:“我经历了多次战争,但从来未见过比共 产 党这次胜利强渡黄河(指鲁西南战役前的渡河)更为高明出色的军事行动。说它高明并不在于这次军事行动本身,而主要在于对这一军事行动的构想--它的胆识、气魄,特别是他们创造性的想象力。”

八、历史定位:
1、悼词节选(最权威的盖棺定论):中国人民的伟大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在一系列重要战役中,特别是在上党、平汉、淮海、渡江战役中,在进军解放西南战役中,表现出了他非凡的军事指挥艺术;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中级军事指挥员,为推进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建设,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他的高超的指挥艺术和作战谋略,他的精辟独到的军事著述,是毛ZD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人民日报社论《功业垂青史,武学照千秋》节选:中外著名的军事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也是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刘伯承的军事理论是毛zd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杰出的兵法家;大军事家。
3、《中国大百科全书》评语:“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ld人,军事家”;“刘伯承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中攻读古今中外军事名著,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践当中。他对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和司令部等工作都有独到的论述。其作战谋略和指挥艺术是毛zd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中国人民解放军大词典》评语: “指挥艺术卓越”,“为我军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军的军事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


注:“毛zd军事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评语,解放军将领中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但由于作者水平限制,只能窥“大海之港湾,冰山之一角”,请有识之士给与批评指正。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3-21 15:54:04
主楼漏掉了1962年作为军委战略小组组长指导对印作战,笔者认为对印作战是新中国成立后最为漂亮的一次外战。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3-21 15:54:04
刘伯承元帅战例之一:智取遵义:
红军长征突破乌江之后,刘伯承指挥中路部队,迅速攻占深溪,并批准红6团智取遵义计划,化妆成国民党军,诈开遵义城,兵不血刃夺取遵义。

刘伯承率部智取遵义成功,其意义远远超过夺取这座城市本身。首先,智取贵州重镇遵义,是红军长征以来夺取的第一座较大的城市。这一胜利,对整个红军产生了强大的心理影响,振奋了军心,提高了士气,使广大红军战士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增强了胜利的信心。其二,智取遵义的胜利,再一次显示了红军游击战法的威力,宣告了“左”倾军事路线的破产。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即遵义城为我所得,为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召开,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其四、战术上采取的是“兵不厌诈”的奇袭手段,这是没费什么劲就轻松占领遵义的根本原因。其五、占领遵义后,立刻命令部队不顾疲劳袭占50公里之外的娄山关,更是体现了一个卓越指挥员高瞻远瞩的军事眼光。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3-21 15:54:04
刘伯承经典战例之二:

巧渡金沙:
刘帅指挥干部团巧妙化装,完全不和敌军纠缠,以神速动作,直扑绞平渡,缴获敌军未来得及销毁的6条小船,并强渡金沙江,建立对岸支撑点,为全军建立了北上通道。(一/三军团均失利)
此战是兵法上“兵贵神速”“兵不厌诈”的典型战例。作战方式采用的是现代特种部队常使用的“纵深奔袭”。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3-21 15:54:04
刘伯承经典战例之三

强渡大渡河:刘伯承作为全军的先遣,率先攻占安顺场,并找到一条小船,组织17勇士强渡,一举攻占对岸敌军阵地,控制渡口,此后红二师从渡口渡江。此后,与红四团夹江而行,包抄泸定桥,动摇了泸定桥守军的信心,对红四团夺取泸定桥起到了重要策应,。

此战体现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无畏气概,并且,已经避免了红军的全军覆没。主席曾交待刘帅,如果大部队不能过江,则由刘聂带领部队去四川开创局面。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3-21 15:54:04
在对手和第三方的眼里的眼里,对刘伯承在共军的军事水平,具有定位式的排序:
白崇禧:“共军第一号悍将”
杨森:“刘伯承在国共战争期中是匪军将领表现得最突出的一个”
郭汝瑰:“共军最能作战之人也”

美军观察员卡尔迅“被认为是最好的战术家”(显然是作者是通过对不仅是共军也是对国军广泛了解而写)
国共都认可的“军事家”

这些可不是和平年代粉丝们的任意封许。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3-21 15:54:04
刘伯承经典战例之四:七亘村重叠待伏

七亘村伏击发生在1937年10月,当时刘伯承率领129师386旅进抵山西平定地区,当时日军正猛攻娘子关。为配合娘子关国民党军正面战场,在刘伯承亲自指挥下于10月22日至28日,先后在长生口、东石门、马山村、七亘村连续作战打击日寇。其中以两次设伏七亘村战果尤其显著,消灭日军400多人,我军仅伤亡30余人。
刘伯承元帅绝妙地演绎了“兵不厌诈”“出其不意”的战争法则,一反常规,在同一地点两次设伏,痛歼日军。其中第一次伏击战创造了敌我伤亡比例30:1的空前纪录,在GCD领导的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3-21 15:54:04
刘伯承元帅经典战例之五:黄崖底伏击战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11月月初,日军第109师团第136联队1个大队,由九龙关向昔阳进犯。八路军129师判定,日军必然经过昔阳以东之南、北界都和黄崖底地区,该地为河谷地带,有利于设伏,遂决定以第386旅第771团在黄崖底以南风居村地区设伏,第772团在黄崖底以东巩家庄一带高地设伏。2日,日军第136联队1个大队进至伏击区,伏击部队立即开火,日军阵形大乱。当日军抢占高地被击退后集结于黄崖底河谷时,伏击部队集中火力猛烈射击,其间日军3次向伏击阵地发起冲击,均未得逞。此战,八路军共毙伤日军300余人、骡马300余匹。八路军伤亡30余人,敌我伤亡比10:1。

这是一个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的典型战例,这次战斗敌我伤亡比虽然不及七亘村第一次伏击战,但此次伏击的是日军的作战部队,也开创了伏击日军作战部队伤亡比的先河。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3-21 15:54:04
刘伯承元帅经典战例之六:神头岭伏击战

1938年3月,刘帅以一部兵力攻击黎城,吸引潞城敌军增援,并在神头岭以陈赓旅设伏,痛击日军,歼灭1500余人,自身伤亡仅240余人。

此战创造了共产党军队单战歼灭日军新纪录,充分诠释了“兵者诡道”的战争法则。此战使用攻敌所必救的手法吸引日军出援,同时巧妙地将伏击战场设在敌人绝想不到的“非理想伏击战场”的神头岭上,而产生了出其不意的效果,一击成功,将神头岭变成了日军的“伤心岭”。日军誉此战为“第一流游击战术”。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3-21 15:54:04
刘伯承元帅经典战例之七:急袭击长乐村

1938年4月,为打破敌军的9路围攻,刘帅决定打击敌军第117联队,我军采取三路纵队沿浊漳河两岸和后尾急追,在长乐村追上敌军,然后发起急袭,将敌军截为几段,分割围歼。第105联队,未受到国军阻击,向长乐村增援,我为巩固胜利成果,有序撤出战场。此战,连同打援,共歼灭日军2200余人,我伤亡800余人。

急袭长乐村是粉碎日军九路围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仗,敌人在这里遭到歼灭性打击后,其他各路纷纷回窜。和往常打击日军的伏击战法不同,此战采用的是追击野战的战法,对抗了敌军2个作战联队,结果歼日寇2200多人,创了抗日战争GCD军队一次战斗对抗日军建制最大、消灭日军最多的记录。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3-21 15:54:04
刘伯承元帅标准照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3-21 15:54:04
在己方的官方评论中,很罕见有定位式的评论。

人民日报社的社论《功业垂青史 武学照千秋》把刘伯承评论为“大军事家”,其实就已经是排在其他35个军事家之前了。

党史和军史定论刘伯承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确定了刘伯承军事思想在共军将领中最重要的地位。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3-21 15:54:04
刘伯承元帅经典战例之八:白晋战役

白晋战役是1940年5月刘帅组织的一次对敌交通线的一次破袭战,消灭敌军350余人,使白晋路敌军交通陷于瘫痪。

此战是百团大战前晋冀鲁豫部队为打破敌军的“囚笼”政策进行的若干次破袭战中较有代表的一次,晋冀鲁豫的交通破袭战的成功经验受到八路军总部的高度重视,在晋冀鲁豫交通破袭战的成功经验上,八路军总部发动了以破袭正太路为中心的百团大战。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3-21 15:54:04
@八卦舟

一、安阳:
1、刘邓作战目的:“主要目标为扫清安阳城外近万土顽,而后休整半个月”(刘伯承年谱第二卷第25页)
2、我军兵力:“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纵队补充新兵3万人后可达10万人”“新兵五月二十日左右才能补充到部队”(刘伯承年谱第二卷第22页),也就是说发动安阳作战前4个纵队不过7万人,打安阳上了3个纵队不过5万多(6纵监视援军)。
3、作战结果:我军扫清安阳外围,歼敌2个团及土顽6000多人,其余退入安阳城。我军主力因要执行南下出击任务,转由地方部队继续围困安阳。


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刘邓实现了预定目标,败仗从何谈起?打安阳算败仗的话,那么林彪意图攻克长春的长春攻坚又算什么仗呢?


二、阜阳:
这个战例,本人在评论标准有贴就有论述,平手仗。理由:
1、阜阳战役没有大的战略目的,就是攻歼阜阳的1个旅,并集中4个纵队打击援军。
2、攻击阜阳我军已经拿下3关,按刘帅的估算还有5天解决战斗。外围战并不吃亏。
3、因敌军出动20个旅的兵力,不仅仅是解围,更重要的目的是合击我军。
4、在敌军合击兵力过大的情况下,我果断放弃阜阳,及时转身,并袭取周边若干城镇。虽然我之意图未能实现,但敌之意图也未能实现。双方各自收兵,也都没伤筋动骨。


三、民权
作战目的:拉回增援山东的5军等部(作战目的为何是这个目的,有兴趣的网友不妨去查查当时刘邓部队的情况,连续近50天的外线作战,弹药已经完全缺乏并且补充不上,按照当时的补给情况,即便是在内线,打一仗至少休整半个月以上,进行补充,才能进行下一个战役,而民权作战已经从巨金鱼战役开始打了N仗了,如果不是要实现拉住5军等部的战略目的,早该退回根据地休整了)。其他都不用多说,从作战目的就可以看出,民权作战实现了我之作战意图,5军不仅被拉回,还追击了我军一段(这种作战意图的战役,5军追得越远,花的时间越多,越符合我之意图)。当然本人不否认16团损失2个多营,的确是有瑕疵,这种瑕疵是战斗范畴的,不是战役范畴的,刘帅对战役目的负责,战术上则是2纵以下单位负责,最直接责任当然首先是16团,然后是旅,然后是纵队。


四、巨野战役
1、经过:

我军按照中央军委和敌王牌试打的指导方针,展开了针对5、11的作战。当时刘帅手上全部部队约6万人左右,但2纵4旅未参加巨野战役,也就是说参加巨野战役的部队为5万5千人左右,其中1万时新兵,炮很少,迎战敌两大主力,最终的作战结果,龙固集方向我军成功阻击5军11天,杀伤对手2000多人,在11师连续呼叫的情况下,不得不后撤柳林集向11师靠拢。打击11师方向,一开始全面出击确实受挫,陷入“笨拙”的“牛抵角”状态,但刘帅迅速调整了策略,仅以6宗牵制11师主力,而集中3、7纵的绝对优势攻击张凤集32团,最后32团在外围敌军接应下仅逃走200多人,11师也向王家沙窝收缩,向5军靠拢,这样我军已没有继续扩大战果之机会,在拿下张凤集和守住龙固集的情况下,主动撤出战场。伤亡方面,我军以伤亡4300人,歼灭敌军5000多人。总体而论,小胜!!


2、战后总结:
刘帅: “获小胜,打怕了敌人”“在战术上,我们遏制敌人前进已有充分的信心和经验”“在敌人炮火不能直接支援的地方,消灭其一点是有把握的,而我且能立于不败之地”“准备大踏步机动,哪里有机会就到哪里打,但重点仍是造成机会歼击五军、十一师,对其他方面的机动亦为造成其弱点与过失。”
胡琏:“战术上墨守陈规,不适应解放军擅长的新战法。”“一秉旧章地对付解放军,就不能不大触霉头,被动挨揍。”
杨伯涛:“这次战役,是第一次与刘伯承二野交手,第五军攻龙蝈集攻不下。整第十一师守张凤集守不住,有人称为“龙凤战役”,以相讽刺。”“经过这次检讨,我们的战术思想有所转变。在以后和刘伯承二野,陈毅三野的交锋中,谨慎以赴,减少失误,才较为活跃。”


3、资料方面:无论当时,还是现在的军史,均认为巨野战役我军胜。国军方面没有见到相应宣传,即便浮夸的鼓舞军心式的虚假宣传也未见到。


4、巨野战役后,双方行动印证:我军接下来进行鄄城战役,干净利落消灭了119旅及55师一个团和68师炮兵营。这一仗即印证了刘伯承的说法,也印证了杨伯涛的说法,5和11果然“谨慎以赴”,相隔不过15公里,两天中仅前进了1公里,还好是在前进,不是后退,^_^


五、宛东战役:虽然未能实现消灭敌军一个兵团的目标,好歹成建制消灭了敌军1个整编师部及一个旅,完全是便宜仗,胜仗!!再说未能兜住张兵团的责任也不在刘帅,刘帅的战役部署是没有问题的,特别是30日要求西兵团从北、西、南三个方向进行兜击的指示,可惜,前线将领被敌军的明语通话所迷惑,作出了南北两线部队向东超越的错误决策!

六、挺进大别山
有专贴论述,不再重复:http://bbs.tianya.cn/post-no05-476578-1.shtml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3-21 15:54:04
刘伯承元帅经典战例之九: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 ,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百团大战分为3个阶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为第一阶段,中心任务是摧毁正太路交通。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为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继续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并摧毁日军深入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据点。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为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反击日军的报复性“扫荡”。
据八路军总部1940年12月10日的统计,百团大战仅前三个半月期间,进行大小战斗共1824次,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

129师共毙伤日伪军7500余名,俘虏日军70名,伪军410余名,反正440余名。百团大战共毙伤5155人,俘虏伪军18400余人。由此可见129师战果中,主要成分是日军,按照毙伤和俘虏伪军的比例看,129师打击日军战果至少在7400以上,为抗日战争中一次战役歼灭日军最多者。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3-21 15:54:04
刘伯承元帅经典战例之十:上党战役


上党战役,是1945年9月10日,我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在山西省上党地区(今晋东南),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自卫反击作战。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军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所部在日伪军接应下进占太原和同蒲铁路(大同一风陵渡)沿线城镇后,以第8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19军军长史泽波指挥第19军第68师、暂编第37师和第61军第69师以及挺进第2、第6纵队(相当师)等部,连同收编长治伪军共1.7万余人,乘晋冀鲁豫军区部队正在向日伪军举行大反攻之际,进占长治及其周围地区,并修筑工事,加强守备。
刘伯承从延安赶到前线,集结晋冀鲁豫根据地主力打击进入上党地区的史泽波部,连克5城,包围长治,彭毓斌率领的8个师增援上党地区,刘帅适时转移兵力,将敌援军围歼于磨盘垴,老爷岭一线,总指挥彭毓斌被击毙。长治敌军见增援无望,放弃长治撤退,又被我军围歼。
上党战役我军共集结兵力3.1万,同时装备和弹药水平极其低劣,全军共6门山炮仅120发炮弹,半数的团没有迫击炮,每支步枪仅3-5发子弹。国军兵力为3.8万,歼灭3.5万。
此战是抗日战争后,国共谈判期间,我军和敌军面对面的首战,该战以我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既打击了敌军的气焰,又为共CD在谈判中增加了有利的砝码,促成了双十协定的签订,阻止国民党可能对我解放区发动的全面进攻,为我军在各战略区的展开和备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从战役方面而言,刘帅判断敌情准确,决心坚定,部署得当,特别是歼灭敌人援军时仅留少量地方部队监视长治敌军,主力全部用于打援,计算极其准确,这是我军迅速获胜的关键。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3-21 15:54:04
顺便贴一个真实的抗战神剧(刘伯承麾下部队创造):

1942年5月30日,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1营第3连,为破击日寇运输补给线,在民兵的有力配合下,于辽县苏亭镇附近,进行了一次成功的伏击战,以伤、亡各一人的代价,取得了击毙日寇讨伐队中佐副司令,毙敌140余人,创造了打击日军敌我伤亡70:1的空前绝后奇迹。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3-21 15:54:04
刘伯承元帅经典战例之十一:平汉战役

平汉战役又称邯郸战役,是指1945年10月至11月国军沿平汉铁路北上,意图夺取邯郸,打通平汉路,以实现国军向华北和东北迅速调兵的战略意图。

刘伯承、邓小平决定集中3个纵队和冀南、冀鲁豫、太行军区主力共6万余人,迎击国军,破坏敌夺取邯郸,打通平汉路的战略意图。我军将沿平汉路北进的国民党军先头3个军诱至漳河以北、邯郸以南、滏阳河河套多沙地带,逐次歼灭之。至1945年11月2日,国民党军除少数逃脱外,全部被歼。此役刘邓我军大获全胜,歼灭国军3给军,3万余人(其中一部起义)。

此战刘帅先是对进攻之敌审慎忍耐,挫其锐气,称之为“猫盘耗子,盘软了再吃”,对敌之围歼采取“攻弱者强者也弱”的策略,先攻歼敌人较弱的106师,达到震撼敌军的目的,然后采取政治瓦解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手段,争取敌高树勋部起义,促成敌军迅速崩溃,当敌企图突围时,我适时网开一面,并以主力先机转移到敌逃路两侧,歼敌于运动中。此战战法丰富灵活,堪称经典。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3-21 15:54:04
刘伯承经典战例之十二:陇海战役

1946年8月上旬,晋冀鲁豫野战军为策应山东、华中野战军作战和支援中原军区突围部队作战,决心出击陇海铁路中段。

8月10日夜,各部队以急行军秘密通过国民党军防御间隙,在150公里宽的正面上,向陇海铁路中段沿线守军突然发起攻击。经过3天战斗,先后攻克砀山、兰封和杨集、柳河集等车站10余处,控制与破坏铁路300余公里,随后乘胜南下豫东,攻克杞县、通许。15日,争取了夏邑、永城、虞城联防总指挥蒋嘉宾率部5000余人起义。至21日,全歼柳河集以西地区国民党整编五十五师一八一旅,连同保安团队共16000余人,截断了东西交通线。晋冀鲁豫野战军遂于22日主动结束战役,并撤往铁路以北休整。

这次战役是刘伯承过人胆略的集中体现。在陇海战役中,刘邓指挥野战军冒着侧背受敌的危险,快速挺进纵深,在陇海路的开封、徐州段向敌人发起猛攻,机敏捕捉战机,随机应变,进退自如。

陇海战役的意义:
1、此次战役是在国军全面进攻的背景下,刘邓为配合中原、华东我军而发动的出“外线”“先发制人”的一战,其作战意义是全局性的,关系到了整个南线作战双方的战略平衡。
2、此次作战“打乱敌人发动内战的部署和时间表”(刘伯承语),迫使国民党军将追堵中原解放军的3个整编师和已投入及准备投入华东战场的第五军,整编第十一师调到冀鲁豫战场,打乱了国民党军南线作战计划。
3.刘邓大军一出陇海线,也为进后出陇海线作战,探明了道路。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3-21 15:54:04
刘伯承元帅经典战例之十三 定陶战役

1946年8月中旬,晋冀鲁豫野战军出击陇海铁路开封至徐州段作战,打乱了国民党军对解放区进攻的南线部署。下旬,国军匆忙从陕南、豫西追堵中原军区突围部队的兵力中抽调3个整编师,从淮南、徐州等地抽调1个军和2个整编师,加入冀鲁豫战场,连同原在郑州、新乡、商丘等地的8个整编师,共14个整编师32个旅约30万人,企图“优势兵力钳击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于陇海路以北定陶、曹县地区,占领鲁西南,然后打通平、汉铁路(今北京一汉口)。为此,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派国防部长白崇禧、参谋总长陈诚到开封督战。其部署是:以郑州“绥靖”公署所属整编第68、第55由兰封至商丘一线进攻曹县,整编第3、第47师自封丘分两路进攻定陶及其以北地区,整编第41师由封丘进攻东明;以徐州“绥靖”公署所属第5军和整编第11、第88师,由虞城至徐州一线进攻鱼台、丰县、城武(今成武)。

刘邓当即决定乘徐州、郑州两路敌军钳形攻势尚未合拢前,集中我军主力4个纵队5万余人,打击整3师/47师一路。首先以6纵2给团节节阻击整3师,于9月3日并将其诱至大黄集至大杨湖一线,我军左右翼集团迅速出击,完成对整3师的合围,战至9月5日,全歼整编第3师。整编第3师被歼灭后,国民党军各路援军即向考城、兰封方向撤退。晋冀鲁豫野战军抓住有利战机,于7日对整编第47师从侧后展开猛烈卷击,经1天激战,全歼其2个旅。同时,追击整编第41、第55、第68师,8日上午又歼其约1个团。至此,郑州方向国民党军的进攻被挫败,徐州出犯的国民党军仍被阻于城武地区。

定陶战役历时5天,晋冀鲁豫野战军歼灭国民党军1个整编师师部、4个旅共1.7万余人,其中俘1.2万余人,缴获坦克6辆及大批军用物资。这一胜利,连同中原军区部队突围的胜利和苏中大捷,对整个解放区的南部战线起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

此战特点:
1、此战是解放军“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军事原则的典范战例。当时敌人进攻冀鲁豫区的总兵力达到了30万,直接用于1线的兵力也达10万,而我野战军仅5万人,但通过巧妙的运用,我以地方部队等少量兵力牵制其他方向上牵制敌军,而在对整3师的主攻方向上达到了4:1的绝对优势。
2、此战首开内战全面爆发以来歼敌一个整编师又两个旅的空前纪录。
3、在具体打击对象上,刘帅一改先打弱者的策略,而打击此一路最强劲的嫡系整3师,在围歼时也是重点打击最强的20旅,不管是战役范围还是局部的战斗范围,都起到了敲山震虎,“攻强而弱者不敢救”的效果。

楼主:舰船过客03

字数:40541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09-10 06:19:36

更新时间:2019-03-21 15:54:04

评论数:463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