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韩信是一个性情率真的人

韩信是一个性情率真的人

楼主:安心后知  时间:2018-12-20 08:56:11
一、黑夜里发现的亮点

失眠的人总是感觉长夜漫漫,只想快点天亮好起床。睡眠好的(尤其是年轻人)则嫌夜晚太短,太阳老高了还赖在床上不醒,不论夜长夜短都属亲身体验,然而都错了。尽管纬度与气候变化让昼夜有所区别,但一般而论,夜晚的时长还是相对的稳定,这是不容质疑的客观事实。而这区区十来个小时的长度都能时常让人产生错觉,就更不用说以千百年为说辞的历史了,错觉也就在所难免。鄙人也有失眠的时候,偶然想到了历史,还从中发现了一个亮点,那就是韩信。韩信虽然大名鼎鼎,原而却是个不怎么受到肯定的人物,从司马迁那会儿开始,就说他不够谦恭退让,恃才而骄傲,喜欢夸耀功劳,最后还阴谋叛乱,从而导致被杀乃至夷灭宗族。
韩信是否阴谋叛乱历来就有争议,这案子太大,各位还是自己去见仁见智吧!笔者在这里只想说说,韩信是一个性情率真的人。我们不能因为其政治上的幼稚失败便否定了他的人性率真一面。大体说来,韩信是军事家而非政治家,阴谋诡计肯定是玩不过刘邦身边那些老谋深算的谋臣们,死得有些冤枉可惜。除了功高震主的原因是其公认宿命之外,可能还有谋臣们嫉贤妒能以及某些不可言说的阴暗意识在起作用,因此,韩信的被杀多少有些集体阴谋的嫌疑。作为一个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韩信肯定也有其自身的缺点或者错误,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可重臣们不但没有人去为他申辩讲情,反倒是落井下石,似乎成了“墙倒众人推”那句俗语的注脚。谋杀韩信时刘邦自己有意或无意离得远远的,造成了一种不在现场而不用担责的假象,估计应该还是觉得自己“过河拆桥”难掩心虚而不愿直接面对吧!
两千多年前的汉朝是国人最爱称道的,而汉朝的建立无论如何也抹不掉韩信的功绩。除了缺点或错误,韩信身上还有很多的内在闪光,他所流露的率真性情,并非人人个个都能拥有。如果想去追溯“汉族”的名称起源,而仅仅只是意识到高祖刘邦的存在,那多少会使人感觉有点低下了。

二、可遇不可求的幸运

韩信的故事差不多人人皆知,笔者仅想从不同的视角说点新意。韩信年轻时“游手好闲”于街市,腰间总是挂着一柄长剑,一副破落贵族的穷酸相,是人都看不起他。于是地方上有个年轻屠夫就故意挑衅他,逼他从胯下爬过,韩信熟视对方后,选择了屈辱,从屠夫的胯下爬了过去。这一忍辱壮举历来被史家学者视为经典,奉为忍耐克制以成大事的典范。而对他衣锦还乡以德报怨对待那个屠夫的举动,评价却多带功利色彩,概括来说无非就是韩信在“沽名钓誉”,这样一来就忽视了韩信人性善良率真的一面。
按照世俗的理解,那屠夫大小也该算是韩信的一个仇人吧!以韩信还乡时的地位去收拾他应该算小事一桩,就算不死也得脱层皮,至少是挨一顿板子总不为过。然而韩信却说他是个勇敢的人,封他做了个管治安的小官,吃起了国家粮。这又是为何呢?颇值得深究。
难道是因为时间磨灭了当年的耻辱吗?显然不是。韩信从从军到发迹再到还乡,总共还不到十年,真要磨灭了就不会特别去把屠夫找来封个官,可见韩信很记得这事,但“记得”并不等于就是记仇记恨。想当年,忍胯下之辱时,满街的围观者都讥笑韩信是个胆小鬼,此时却又都为屠夫捏着一把汗,都等着看韩信怎么去收拾他,可谁也没想到连个最轻微的惩罚也没给,反倒是让屠夫当了个官,
这不反常吗?故而,都认为韩信这是沽名钓誉,往后也就成了定论。
假如仔细分析一下当年的“熟视之”,韩信到底在想些什么?也许可以从中找出些不同的答案。首先,他应该想到这下可算遇到麻烦了,碰上这么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家伙,虽然非常气愤,但并未产生恶与恨,假如当时就恶向胆边生,一定会拔剑怒斩之,若是记恨在心里,就该日后图报复,而事实证明都没发生。所以,他很有可能在想,何必与粗人一般见识,不论是冲上去打斗一番还是把他给杀了,都将得不偿失,只会打乱了自己的人生规划。
这也就是说,别人眼中的胯下之辱,韩信自己根本没当回事,所谓“熟视之”无非也就是愣了一会儿。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断,韩信的挎剑长街“游手好闲”仅是一种表象,也许他当时正在思考军事、推演兵法,一种沉迷其中而又旁若无人的状态唯恐受到外界干扰,以至于别的任何事情他根本就没怎么在乎过,满脑子痴迷于日后大显身手时如何去践行当时的奇妙推断,于是,爬就爬呗!韩信的真才实学就是在被人们视为“游手好闲与钓鱼混饭吃”的日子里练成的。要不然你想想,他怎么一开始就敢向刘邦要大将军当?大将军相当于元帅级别,从士兵一级级上升做元帅的见得多,一开始就当元帅、而且还当得那么成功的,古今中外你见过谁?还有第二人吗?笔者孤陋寡闻不得而知。谁能想象得出,一个几乎从未指挥过战斗的人,一开始就能指挥千军万马而驾轻就熟的打胜仗,若不是他胸有百万雄兵能做得到吗?这足以证明当初的游手好闲仅是一种假象,或者是他留给人们的错觉。他的思维里也许根本就没有容纳市井俗务的空间,如果不是生理需求,韩信只怕真会不食人间烟火的。因此韩信对屠夫本来就不存在所谓仇恨,既然没有仇恨,不报仇也就理所当然了。
再则,就是那个屠夫的无比幸运,试想一下,那日如果碰上的是项羽,只怕当场就剁了个身首异处;如果碰上的是个阴险小人,说不定爬到背后再给他来一刀;如果碰上个思维体力与之相当的也许就斗得两败俱伤;如果碰上个讲究“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日后肯定是吃不了兜着走了。他怎么就那么好的运气,唯独碰上了韩信这么个“没心没肺、不知羞耻”的率真之人!
韩信衣锦还乡难道还要沽名钓誉吗?肯定不要。因为一个人刻意要沽名钓誉总是有其目的的,比如,先要钓得一个好名誉抬高自己,然后以此某得一官半职提升社会地位,再逐步获取各种利益。而韩信此时与萧何、张良已经并列为汉初三杰,贵为楚王。试问,这个不杀屠夫的名誉对他影响几何?甚至还说他想聚集民心打算造反当皇帝,试想,一个刚刚衣锦还乡如此风光的人怎么那么快就想造反呢?之前不是有人鼓动他造反,都被他婉言拒绝了吗?所以,钓誉之说完全是没有依据的牵强附会,也站不住脚。因此,笔者认为,善待屠夫仅是韩信人性率真的一种体现。

三、回报来自感恩之心

一个人不论怎么痴迷于学习研究,也不论日后会有多大造化,在发迹之前,怎么喂饱肚子总归是最重要的,这事韩信可安排得不好,而且经常被弄得狼狈不堪,年轻力壮的老去别人家里蹭饭,是难免会让人生厌的。南昌亭长家就是他常去蹭饭的一户,亭长妻很是厌恶,有一天特意很早就将饭吃了个干干净净,等韩信去时已没了食物,他当然明白其意,便生着气离开了,此后再也不去亭长家蹭饭了。
可他总不能天天饿着肚子呀!于是想到了钓鱼,能钓到鱼既可充饥又能换食,在水边垂钓还有利于思考问题,但饿着肚子垂钓肯定也不是什么好滋味。幸好有“漂母”们在近处拍洗丝棉,其中一个见韩信饿得可怜,于是就把自己带的工作餐分出一半给他吃,连续几十天天天如此,韩信大概也是觉得欠了人家一份情吧!于是饶有兴致的对漂母说,将来一定会重重地回报她。却没想到招来了漂母的一顿抢白,大意是说你一个男子汉大丈夫连自己都养不活,我这是可怜你,难道还指望你报答不成。多年以后韩信封为楚王衣锦还乡,即赠给了漂母一千金,算是认真履行了当年的诺言。而且还送给了南昌亭长一百钱,提醒他行善举贵在坚持,没有去计较当年的嫌弃行为而为难他家。
这就是韩信饿饭与报恩的故事。漂母的省己助人以及不望回报的高风亮节博得了千古颂扬,心慈好善是不容质疑的。即便将她看成是买了支股票,看准了韩信日后的飞黄腾达,那也是人家能慧眼识珠,应当算是妇女伯乐,值得敬佩。
对韩信而言赠以千金并不仅仅只是报恩使然,虽然是出于因果关系,但内里却流露出韩信的率真本性。一回楚地便报此恩,这证明韩信戎马多年,心中一直没有忘记漂母那半份盒饭的恩情,拔高些看那是资助了“革命事业”,于私于公都是应当报答的。此时的韩信虽贵为楚王,但他并不在意重提当年忍饥受饿四处蹭饭那点丑事,这种有失面子的事情不是谁都喜欢到处讲的,而韩信却不想掖着藏着。相比那率先揭竿带头造反称王的陈胜,他就怕被人提起,仅是嫌人家掀了贫穷老底便杀了儿时的伙伴,这与韩信的率真比起来差距就太大了,所以漂母获得的回报不仅是千金巨资,还有韩信的一份真情。
千金赠漂母,仅是韩信率真本性面向社会底层的一次袒露,而他面对高端领导时也同样保留着率真本性,做齐王时是韩信各方面实力最强的时候,多有说客劝其反刘自立,都被他婉言拒绝了,拒绝的理由并非是政治与军事的考量,而仅仅只是刘邦给了他衣穿,又给了他饭吃,还给了他兵带,不愿忘恩负义的人性使然。他没有怀疑这是刘邦为利用其才能而笼络人心之举,甚至连刘邦暗中夺过他的兵权他也不忌恨。由此可见,韩信是个知恩图报少怨恨而且本性率真的人。结局不好不能全由他自身决定,世上的事情复杂得很,一个人不是自己好了就能万事大吉,人类社会是由一个个相互关联的群体组合成的,别人的行为同样可以影响自身的命运。

四、谋臣们的阴暗心理

韩信在平定了齐国以后,给刘邦写了一封信,大意是刚刚平定的齐国需要设置一个代理王来管理和镇守,以防止内乱及楚国的侵扰,为了齐国的安定,请求刘邦允许他暂时代理齐王。使者将信送给刘邦,刘邦拆信一看大为光火,对着使者便骂了起来:“我被困在这里,时刻指望你过来帮一把,你却想自立为王!”陈平在旁连忙踩了一下刘邦的脚,刘邦会意,张良随即在刘邦耳边低声说:“我军目前形势不利,怎么能够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就趁机立他为齐王,好意待他,让他守住齐国,以防发生变乱。”刘邦顿时明白过来,假装大度继续骂道:“大丈夫既然平定了诸侯,就是正式封王也是应该的,干嘛要做代理王呢!”于是安排张良为使者带着印信正式封韩信为齐王,同时征调他的部队来对付楚军,形成南北夹击项羽的战略态势,此后,刘邦才逐渐步入最后胜利。
这故事历来多有叙说,内容差别大同小异,评论也颇为接近,无外乎,一是责怪韩信仗势要挟刘邦封自己做齐王,既不懂得谦虚谨慎,又过于看重功名利禄,让同事和领导产生了负面看法,为日后埋下了隐患。二是称赞刘邦的机智善变能忍,既能神会陈平的踩脚暗示,又能心领张良的附耳低言,还能显露出迅速变脸的超常本领,由此也体现出了汉朝开国之高祖皇帝的政治手腕。
其实在此之前,韩信早就跟刘邦说过项羽在封赏功臣方面表现得小气抠门,印信拿在手上玩弄得没有了棱角了也舍不得发给人家,因而建议刘邦重视封赏有功人员,刘邦也欣然接受了这一建议。既然这样,那韩信平定齐国后婉转的讨封齐王虽说不是很高明,但也不算为过啊!刚刚占领的齐国也确实需要权威镇守管理,是利多于蔽的好事。况且,此前韩信打下赵国后并请求立张耳为赵王,刘邦不是也批准了张耳为赵王吗?这足以说明韩信不是一个很自私的人,有名有利的事还能够先人后己,已经算是很不错了。既然此时不想封韩信为齐王,那之前就不该封张耳为赵王,更何况韩信的功劳要远远大于张耳。
再说刘邦来气骂人倒也情有可原,他本来也不是什么谦谦君子,当时正值战事吃紧,谋臣们又苦无良策破敌,心中烦躁也是人之常情,骂一骂倒也可以理解,既然人家是最高领导,要骂就让他骂几句吧!又何必太在意呢?
这段故事的主角表面上是韩信与刘邦,其实真正左右事态发展的是陈平与张良这两大谋臣。咱们先说陈平踩的那一脚,他想暗中传达什么意思给刘邦呢?因为没有言语,那就只能猜测和分析了,凡事总得先往好的方面想,是不是他旁观刘邦骂得有失了领导风范?毕竟面对的是下级的下级,不应该太过显露了负面本性,而至少应该保持一种基本的礼节以充正人君子吧。如果是出于这种动机,那陈平的踩脚就是善意的提醒而属于好意。
但从他对待韩信一贯的态度来看好像不会怀有好意,比如后来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去找陈平商量,他却说了一堆刘邦不如韩信的话,一个领导各方面都不如自己的部下,这谁会高兴呢?他这是故意暗中激发刘邦下决心惩治韩信,然后跟着又设下了秘密逮捕韩信的计谋,这其间他不曾为韩信说过半句公道话,对韩信谋反也不曾提出过半点质疑,就连秘密调查一下之类的意见也没有提出过,由此可见他踩刘邦的那一脚是不怀好意的。
陈平与韩信都是从项羽阵营投奔到刘邦这边来的,陈平的能力、功绩和地位都不能与韩信相比,嫉贤妒能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他在项羽麾下时混得要比韩信强一些,韩信只够执戟站岗,陈平却混成了都尉,韩信是怀才不遇而改投刘邦的,陈平则是被项羽怀疑徇私舞弊而当心被追究才逃至刘邦阵营的。假如陈平没有徇私舞弊那回事,那他自己就已经尝过了被冤枉的滋味,己所不欲又何施于人,这只有阴损的人才干得出吧!
张良的态度倒是明确无误,省却了猜测的麻烦,但他的言辞更具恶意,像是直接把韩信推落到了井底,(下石这事是陈平隔了些时日逮住机会才干的,上文已经述及。)。原本是共同来为刘汉争天下,可算志同道合目标一致,况且韩信一路凯歌平定了魏、赵、齐三国,多大的功劳啊!难道不值得封赏嘉奖吗?张良为何要如此平白无故就怀疑韩信会发生变乱呢?看来也是嫉妒人家的丰功伟绩了。张良素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著称,此时与陈平一起辅佐刘邦,却反被项羽围困在荥阳一带,还要依靠韩信带兵来解围,估计心里也不是滋味。故而趁机在韩信与刘邦之间打进一个楔子,使他们的君臣关系蒙上阴影,这就为日后收拾韩信埋下了伏笔,可见领导身边的人有时真是可怕。
如若不是这样,张良是可以有多种选择来掌控场面的,随便举出两三种便能阐释清楚,其前提是陈平只有动作没有吱声,这样就给了张良自由说话的无限空间。他可以肯定韩信的功劳,直接鼓励刘邦封赏韩信,然后命令韩信领兵攻击项羽以解荥阳之围,此为其一。建议刘邦好言好语款待使者,对韩信的请求研究以后再行答复,先缓和气氛然后再做决定,此为其二。还可以提示刘邦应该重视对新平定地区的固守和管理,甚至批评领导几句,建议今后应该主动封赏,刘邦也可能会欣然接受,这才是上策,此为其三。还有更多选择张良都不去用,偏偏出此下策,可见其心昭然若揭,还用得着怀疑吗?若是没有这种错误的开始,可能也就不会有后来刘邦逮谁怀疑谁了,最后连樊哙也差点被杀了,从这个意义上说,陈平张良应该算是诛杀功臣的始作俑者。
在这件事情上反倒是刘邦露了点真情,骂骂咧咧是他的本性,也许骂几句就过去了,心里倒不一定真正忌恨韩信,说不定还因为平定了齐国而暗暗高兴呢!毕竟眼前的战事不利,能够在这个节骨眼上平定齐国也算是东方不亮西方亮,堤内损失堤外补了。韩信这家伙不就是趁机伸手向领导要官吗?既然前面已经封了张耳,如今不封韩信也说不过去。然而两位谋臣却心怀鬼胎,不约而同想要影响刘邦,踩脚与耳语目的一样,面对凡事都问“为之奈何”的领导,刘邦肯定是言听计从的,误导他一下那还不是小菜一碟,所以才会出现那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经典场面。
虽然领导的态度具有决定意义,但谋臣的影响却至关重要。项羽就因为执意不听范增的高见,错过了鸿门宴那次机会,最后才落了个国破家亡身首异处的结局。而把谋略智慧用在志同道合的同僚之间,诱导怂恿领导去怀疑惩治功臣,这肯定不属于高见良谋,永远只能划归到阴险那一类,这是属于人品的问题。

五、说真话的没人喜欢

仔细想来,刘邦还真是应了“江山易改,禀性难移”那句老话,在沛县做亭长时游手好闲也就罢了,贵为皇帝仍然不是坐办公室那块料,喜欢到处溜达着找乐子。一般来说,领导对软禁的下级都只恐回避不及,刘邦倒好,主动去找韩信论是非。
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这水平能统率多少军队?”
韩信答:“不超过十万,
刘邦又问:“那你呢?”
韩信答:“多多益善。”
刘邦得意地笑着再问:“你将兵多多益善,怎么被我给捉来了?”
韩信只好说:“陛下虽然不善带兵,却善于将将,所以我就被你捉来了,而且你的权力来自上天,不是人力所能涉及的。”
这一次对话常被史家们引为韩信不谦虚的证据,恃才逛傲,明显是在贬低上级领导,刘邦能不怪罪吗?所以最后吃不了兜着走就只能怪他自己不谨慎了。这说法多少还是透着些对韩信的惋惜与同情,甚至认为只要态度卑微点,回答聪明些,可能在刘邦心里的形象就好得多,结局也会不一样了。
笔者不这么看,怎么样才能谦虚聪明呢?不信咱们来模拟一回试试。
刘邦问:“你看我这水平能统率多少军队?”
韩信答:“天下的兵马都是由陛下统率着,这谁不知道啊!”
刘邦说:“那是政治上的概念,你难道不明白?耍滑头!我问的是指挥作战。”
韩信思索着再答:“大概三十万以上吧。”
刘邦又问:“那你呢?”
韩信谨慎的答:“超不过陛下的。”
刘邦说:“你不是经常指挥几十万人吗?想糊弄我,欺君不成?”
韩信毕恭毕敬地说:“陛下英明,愚臣是指挥过几十万人马。”
刘邦仍然笑着再问:“你既然能指挥几十万人马,怎么被我给捉来了?”
看看,还不是一样绕到了这里,这其实就是一场猫戏老鼠的游戏。刘邦是想好了套路来奚落韩信的,问答永远不会跑题。
仅凭这一问一答,并不能构成刘邦与韩信关系的本质危机,问题是史家们都说韩信回答得水平太差,说话太冲,而没有给自己留下退路。果真要是那样就不是韩信了,而他的回答是真正配得上“率真”二字的。因为此时的韩信已被贬为淮阴侯软禁在京城,见了皇帝仍然能不亢不卑,实话实说难道不好吗?为什么都要热衷于教人唯唯诺诺,溜须拍马,表里不一呢?为什么历史总是将虚伪奉为智慧和谦虚呢?
再看看与韩信张良同属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当初追韩信他是很英明,后来杀韩信却又当帮凶,吕后要杀韩信,他屁颠屁颠地参与执行,连句等皇上回来再作决定的托词都没说。萧何自己也被刘邦怀疑过有不臣之心,他为了消除刘邦的疑心,就去压低价格强买农民的田宅,还赖着不给现钱,让人家去刘邦那里告状,故意设局搞臭自己的名声,还坐了牢,有人找刘邦说情才放了他。萧何采用这种办法保全自己的性命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这不值得作为一种行为典范来宣扬,如果拿来与韩信的实话实说做一对比就显得没有骨气了。
韩信也做过傻事,窝藏了项羽的铁杆将领钟离眜,刘邦最恨此人,下令楚国逮捕钟离眜。此时韩信正被人诬告谋反,他为了自证清白,轻信别人的馊主意,逼得钟离眜自杀了,结果刘邦还是把韩信逮到长安软禁了起来。
就这件事情说韩信不讲信义似乎也有点道理,可韩信也不容易啊!念着朋友份上,窝藏一个敌方将领得当多大的风险呀!况且是上面通缉的要犯,古往今来有几个人愿意这样做?他自己又被怀疑谋反,这不正应了那句“病急乱投医”的老话才逼死了钟离眜嘛。再说钟离眜,既然要坚持做项羽的死党,倒也有几分可敬之处,但失败了就应该逃得远远的,何必再来连累朋友,你怕死,别人也一样,这不是人之常情嘛!
韩信愿意收留窝藏钟离眜正是他过于率真干下的蠢事,其实一个人的优点同时也是缺点,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率真”就是“直爽而诚恳”,持这种性格的人思维时缺少点弯弯绕,处理事情有时有点不计后果,愿意冒险收留钟离眜正好体现了韩信难能可贵的率真性情。而历史不应该这边指责韩信为保命逼死了一个“国家的”敌人,那边又去肯定萧何为保命可以故意欺压百姓。这是什么逻辑啊?
总之,一是笔者有些纳闷,怎么汉初这群杰出人才思想品德大多显得有些阴暗,是不是因为过于注重谋略而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二是为什么后世的人们都这般认同、佩服那些玩弄阴谋诡计的人?要知道在宣扬和赞赏他们某些计谋的同时,也肯定了他们对别人的诬陷诽谤。而对于率真的韩信却只有怜悯与惋惜,当然,韩信的军事才能也是颇受赞扬的,但对于其人品性格却鲜有认同。试问,互为社会关联的人们到底是愿意同功于心计的人交往呢,还是愿意同性情率真的人交往?如果选择的是后者,那么历史的溢美之词为什么大多又给了前者,难道不觉得有点尴尬吗?
遥远的汉朝虽然已逝去了两千年,但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
人们对亲身体验的短暂夜晚尚可产生错觉,对于历史的认知也就难免不出纰漏了。
但愿世上多一些率真之人。
楼主:安心后知  时间:2018-12-20 08:56:11
人与人的关系,又叫人际关系,后来成了一门学问,有贤人作了个总结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楼主:安心后知  时间:2018-12-20 08:56:11
率真的人本就不多,而且还经常被淘汰。
楼主:安心后知  时间:2018-12-20 08:56:11
因此,也就越来越少了!
楼主:安心后知  时间:2018-12-20 08:56:11
@这名字怎么输入呢 2018-08-16 00:15:26
帅呆了,顶上去,赞
-----------------------------
谢谢来访。
楼主:安心后知  时间:2018-12-20 08:56:11
@Fox_床头婆婆 2018-08-21 16:09:07
韩信是率真,这种品格很受现代人喜欢,你维护他也有道理。可一个国家的功臣,一个大将军,便不可以这样了,显得无理取闹。你也知道当时很多人都工于心计却受到褒奖,为何?因为他们辅助的是国君,为国君出了好主意,绝了后患!他们本就不该不为大局而维护一个善者或者好友,这不是他们应该做的。从古至今只有功大于过的人才能受到尊敬,当时的环境很复杂,韩信的死是必然的。你又想,中国古代有多少人是被奸臣害死的?每个长......
-----------------------------
个人价值取向不同,你的喜好很清楚。
楼主:安心后知  时间:2018-12-20 08:56:11
@多看少言语 2018-08-25 20:19:07
这种文章要谨慎表达,有道是:古人看今人人心不古,今人看古人心怀叵测。心理是个玄妙的东西,时代不同,心理也不同,哪怕是看同一个事物。更何况是古代龙凤,少揣摩他们的心理,多看他们的历史行为即可。心理是个主观的东西,随着时间条件和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有个小故事就很巧妙的说明了主观的东西是不可靠的,心理猜测只代表你的主观感受和建立在这些虚妄的感受上得出的结论,成语典故《疑人偷斧》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
-----------------------------
谢谢你的来访,还写了这么长的评论,不过这与你多看少言语却很是相悖,更不知道古人看今人在时空上是怎么做到的?你说心理是个玄妙的东西,难道就应该敬而远之吗?我也不想说古代龙凤啊!可仅知一农夫后来却变成了蜀丞相,再晓一和尚又变成了明太祖,因此,还望您能介绍鄙人认识几个古代的张三李四,定将不胜感激。我也会把你的说辞当作一种客观存在,感叹这世界真是千奇百怪也!
楼主:安心后知  时间:2018-12-20 08:56:11
但愿世上多一些率真之人。
楼主:安心后知  时间:2018-12-20 08:56:11
高祖轻笑着问道:“你将兵多多益善,怎么被我给捉来了?”
楼主:安心后知  时间:2018-12-20 08:56:11
成语:韩信用兵,多多益善。
楼主:安心后知  时间:2018-12-20 08:56:11
有人喜欢,也有人不喜欢。
楼主:安心后知  时间:2018-12-20 08:56:11
有人不喜欢,自会有人喜欢。正所谓世事难料,人心难测。
楼主:安心后知  时间:2018-12-20 08:56:11
@小桃花庵主人 2018-11-13 19:10:57
可以参阅菜九段的文章和书,菜九段是研究楚汉相争的第一人。
另说点菜九段的坏话,文字不够精练,有点啰嗦,但绝不妨碍根据他的思路走下去。
-----------------------------
谢谢指点,菜先生的文章曾有过浏览,但本人对楚汉不想深究,本篇与同版块的另一拙文《高祖的密码—彼可取而代之的另类解读》都只是就某些历史的逻辑立场做一抛砖引玉的提示而已,专门的研究只能留给专业人士去做。顺致问候!
楼主:安心后知  时间:2018-12-20 08:56:11
雨天游天涯,但愿世上多一些率真之人。
楼主:安心后知  时间:2018-12-20 08:56:11
那样的轰轰烈烈需要无数的生命作为代价啊!

楼主:安心后知

字数:8808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8-08-07 23:44:57

更新时间:2018-12-20 08:56:11

评论数:3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