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读懂自己,读懂人生---阿姜-布拉姆讲座集

读懂自己,读懂人生---阿姜-布拉姆讲座集

楼主:君平唯变永恒  时间:2020-11-29 12:27:13
具正见的渴望 即非愚痴


对大多数人而言,刚开始修行时,动机不外乎是欲望,因为渴望而开始修行。

在此阶段,我们的渴望是种错误方式的渴望。换句话说,它是愚痴的,是种参杂错误理解的渴望。

若渴望中没有参杂错误的理解,我们说那是有智慧的渴望,是不愚痴的――具有正见的渴望。

如此的例子,我们说是因个人的波罗蜜①,或过去所累积的功德。不过,这不会发生在所有人的身上。
楼主:君平唯变永恒  时间:2020-11-29 12:27:13
①波罗蜜(parami):意为「到彼岸」。

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由过去世乃至今生所累积的善业、功德等,能成就解脱的资粮。

《清净道论?说梵住品》列举十种波罗蜜为:施、戒、出离、慧、精进、忍辱、谛、决意、慧、舍。
楼主:君平唯变永恒  时间:2020-11-29 12:27:13
有些人不想有欲望,或想要无欲,因为他们认为修行是指向不渴望。

但若没有欲望,就无法修行。我们可以亲自去验证。

佛陀和弟子们为了断除烦恼而修行,我们必然渴望修行,并渴望断除烦恼,拥有心的平静,没有迷妄。

不过,若这渴望参杂错误的理解,则它只会为我们制造更多的麻烦。

若诚实地面对它,我们真的是一无所知;或所知的是毫无结果的,因为无法适当地使用它。
楼主:君平唯变永恒  时间:2020-11-29 12:27:13
每个人,包括佛陀在内,都由欲望开始修行――渴望拥有心的平静,以及渴望没有疑惑与痛苦。

这两种欲望的价值完全相同。

若不了解的话,则渴望没有迷妄与不想要痛苦都是烦恼,

它们是渴望的愚行,没有智慧的欲望。
楼主:君平唯变永恒  时间:2020-11-29 12:27:13
沉湎于欲乐或苦行,都是欲望


在修行中,我们将沉湎于欲乐或沉湎于苦行都视为欲望。

我们的导师――――佛陀,就在这矛盾中与两难中被困住过。

他遵循许多修行法门,结果都跳不出这两端。

至今我们还是如此,仍为这两端所苦,因而不断偏离正道。
楼主:君平唯变永恒  时间:2020-11-29 12:27:13
不过,我们必须这样开始,从凡夫与烦恼之身开始,从没有智慧的渴望和缺乏正见的欲望开始。

若缺乏正见,则两种欲望都和我们作对,无论是渴望或不渴望,那都是渴爱②。

若不了解这两者,则当它们生起时,我们将不知如何处理。

我们将感到进退维谷,而又无法停止。

无论做什么,我们都只会更渴望,这是因为缺乏智慧,以及还有渴爱的缘故。
楼主:君平唯变永恒  时间:2020-11-29 12:27:13
②渴爱(tanha):受制于无明的欲望。
楼主:君平唯变永恒  时间:2020-11-29 12:27:13
就在渴望与不渴望里,我们便能了解「法」。

我们正在寻找的「法」就存在这里,但我们并未看见,反而坚持努力去停止渴望。

我们想要事物成为某种特定的而非其它的样子,或想要事物不要成为某种特定的样子,而成为另一种样子。

这两者其实是相同的,都是两种极端的一部分。
楼主:君平唯变永恒  时间:2020-11-29 12:27:13
我们可能不了解,佛陀和所有弟子们都有这种渴望。

不过,佛陀已了解渴望与不渴望都是心理活动,瞬间出现后就消失。

这些欲望随时都在进行,若又智慧,就不会认同它们――不会执着。

无论是渴望或不渴望,我们都只是如实观察,将它们视为自然的心的活动,当仔细观察时,便能清楚地了解,法尔如是。
楼主:君平唯变永恒  时间:2020-11-29 12:27:13
修行如捕鱼 得逐步练习收网


所以,在此地思维练习,将带领我们去了解。

举例来说,有个渔夫在收渔网,网里有条大鱼。你们认为他在收网时的感觉如何?

若担心鱼会逃脱,他会匆忙而慌乱地收网,狂拉猛扯,而不知这条大鱼在拉扯时早已逃脱――他太过于使劲了。

从前他们会这样说,教我们应小心翼翼地慢慢把它收进来,别让它逃脱。

修行就应如此,逐步感觉对待它的方式,小心地收进来,别失去它。
楼主:君平唯变永恒  时间:2020-11-29 12:27:13
有时会发生一种情况,我们不想做它,或不想看、不想知道,但不会离开它,继续感觉它,这才是修行。

若想要做,就去做;若不想做,也一样去做,我们只是持续地做它。

若我们热衷于修行,信心的力量将会将能量注入所做的事情上。

但在这阶段,我们仍无智慧,虽然充满精力,但无法从修行中得到许多利益。

我们可能会持续做一段时间,而且会生起找不到路的感觉,可能觉得找不到平静与安定,或尚未做好修行的准备,或觉得解脱道根本不可行。

于是,我们便放弃了。
楼主:君平唯变永恒  时间:2020-11-29 12:27:13
这时我们一定要非常小心,必须发挥更大的耐心与毅力。

就如收网捕进大鱼――我们得逐步地去感觉对待它的方式,小心翼翼、慢慢地将它收进来。

之间的搏斗并不太困难,因此不间断地继续收网。

一段时间之后,鱼儿终于累得停止挣扎,我们就能轻松地捉住它。

通常,它就是这样发生的,我们得练习逐步地收网。
楼主:君平唯变永恒  时间:2020-11-29 12:27:13
除非正确修行 否则智慧不会生起


我们依此方式进行思维。若在教法的理论层面,没有任何特殊的知识或学问,我们便根据日常生活来思维。

使用已有的知识,从日常生活衍生的知识,对心而言是自然的;

事实上,无论是否研究它,我们原本就具有心的实相。心就是心,无论是否学习过它。

所以我们说,无论佛陀是否出世,法仍是法,一切事物都依自己的本质而存在。
楼主:君平唯变永恒  时间:2020-11-29 12:27:13
这自然的情况不会改变,也不会无端消失,它就是如此。

这就是「真实法」(sacca dhamma)或实相,若我们不了解这真实法,就无法辨识它。

除非我们能止住心,达到平静,否则心还是会和从前一样。因此,导师说:「只要持续做,持续修行。」

我们可能会想「若我不了解,如何做呢?」除非正确地修行,否则智慧不会生起。

因此,我们说:「只要持续修行。」

若能不间断地修行,就会开始去想自己在做什么,而认真地思考修行。
楼主:君平唯变永恒  时间:2020-11-29 12:27:13
没有事情能一蹴而就 必须持续努力



没有任何事情能一蹴而就的,因此开始修行时,无法看到修行的成果。

犹如钻木取火的例子,开始使劲地摩擦。

他非常性急,不停地摩擦,却没有耐心。

他想要有火,但火就是不出现,他感到气馁,便暂停下来修行。

然后再开始,但进展很慢,于是他又停下来。

那时热量都消退了,因为持续的时间不够久。
楼主:君平唯变永恒  时间:2020-11-29 12:27:13
他一再摩擦,直到筋疲力尽,便完全撒手。

他不只是疲累而已,而且愈来愈灰心,最后只得完全放弃,「那里没有火。」

事实上,他做得并没错,只是一直没有足够多的热量来生火。

火一直都在那里,只是他并未贯彻到底。

这种经验令禅修者在修行中感到气馁,因此不停地从一种修行转换到另一种。

对每一个人来说都相同,为什么?

因为我们都立足于烦恼的基础上。
楼主:君平唯变永恒  时间:2020-11-29 12:27:13
佛陀也有烦恼,但他有更多的智慧。

当佛陀是阿罗汉、身为凡夫时,就和我们一样;当我们是凡夫时,就无法正确地思考。

当渴望生起时,我们没看见;当不渴望生起时,也没看见。

有时我们感到激动,有时又感到满足;

当不渴望时,我们同时有满足与疑惑;

当渴望时,它可能又变成另外一种满足与困惑。

一切就这样混杂在一起。
楼主:君平唯变永恒  时间:2020-11-29 12:27:13
无须依文解意研究 只须思维自己的身心


佛陀教导我们思维身体。

例如:顶上的头发、身上的毛发、指甲、牙齿与皮肤――这都是身体。

看一看,我们就往这里观察。

若看不清楚身体这些事物的实相,就无法对其它人有任何了解。我们无法看清别人,也无法看清自己。

若确实了解与看清身体的本质,那么对于别人的疑惑就会消除。

因为每个人身与心的本质都相同,无须检视世上所有的身体,就知道他们和我们都一样。
楼主:君平唯变永恒  时间:2020-11-29 12:27:13
若具有这种了解,负担就会减轻,否则所做的一切,都会演变成更沉重的负担。

戒律也类似于此。

当看戒律时,会觉得很困难,我们必须逐条遵守、研究,逐条检视自己的修行。

我们可能会想:「哦,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研读所有戒条复杂的字面意义,若只是依文解意,便可能会遽下结论,而说若要完全持戒,那是超出我们能力之外的事,因为戒条实在太多了。
楼主:君平唯变永恒  时间:2020-11-29 12:27:13
经典告诉我们,要以戒逐条检视自己,并全部严格持守;我们必须全部知道并彻底遵守。

这种说法就如同说,要了解别人就要彻底检视每个人一样。

这是非常沉重的看法,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只是依文解意。

若只是照本宣科,便只得照此方式去做。

有些老师就是如此教导――严格遵守教本所说,但这是办不到的。

若知道如何守护自己的心,就等同于遵守一切戒律的规定。

楼主:君平唯变永恒

字数:579746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8-04-12 08:34:09

更新时间:2020-11-29 12:27:13

评论数:262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