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笑谈民国一百零八将

笑谈民国一百零八将

楼主:再造文明  时间:2021-01-21 11:36:13
第二将 可爱枭雄袁世凯
按理来讲,在民国,袁世凯算得上是位统帅级别的人物了,不过少有人天生就是帅才,他也是从小兵到大将再到统帅一步步走过来的。纵是如此,袁世凯因为经常身处于历史的风口浪尖,才引得无数人的争议,当然,流传下来的精彩故事常让人津津乐道。

【功过是非】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历史性话题人物,关于他的争论,至今不休;不说是在民国,就算放在整个世界人类文明历史上,他所引发的各种争议都是少有人与之相匹的。对于这些争议,假使他泉下有知,估计会很欠揍、很任性地说一句:“对不起,我是处女座(9.16生)。”或许,他会比较嘚瑟地学另一位处女座领军人物的话:“经得起多大诋毁,就能承受多大赞美。”

他前大半辈子都是在清朝度过,仍然有一肚子从古代传承下来的官僚思想和帝王权术;他后面的小半辈子踏进了亚洲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自身耳濡目染的近代新思潮也不能说没有,而且甚至可以说是很多;他——就这样一个自身原本就内涵丰富、个性复杂的人物,难免会作出一些让人争论不休的事出来。

有人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把他与曹操、刘裕式的篡位人物相提并论,他的复辟称帝更是一失足成千古恨,落得个“窃国大盗”的罪名而遗臭万年;有人说他是中国近代化的重量级人物,他创立近代司法、教育和警察制度以及创建新军和建立近代化的国防事业,功不可没。有人说他的复辟称帝是他人生之中最后的一个重大转折,如果不踏上这一步,他的历史评论将会被重写,或许,整个民国的历史都会重写,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人物。

但在后来,又有人指出他身为民国大总统,虽然没有把中国搞成“美式民主”或“法式民主”,但他称帝的用意是想搞“日式君宪”或“英式君宪”,他自以为在中国,民主共和是很难实现的了,君主立宪制说不定会更适合当时的中国,改元“洪宪”便有弘扬宪法之意。不管怎样,中国人常说“盖棺定论”,但直到现在,各种关于他的争议仍然没能达成一致的看法。如果本录的主人公在天有灵,估计在天堂或是在炼狱的某个角落里会放声大唱:“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天空海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我喜欢我∕让蔷薇开出一种结果,孤独的沙漠里∕一样盛放得赤裸裸。”
楼主:再造文明  时间:2021-01-21 11:36:13


表面平静,其实内心早已风起云涌。
袁世凯(1859.9.16—1916.6.6),河南项城人,人称“袁项城”、“袁宫保”,字慰亭(又作慰廷),一个军人、政治家还有号——“容庵”、“洗心亭主人”,北洋军阀掌门人。
楼主:再造文明  时间:2021-01-21 11:36:13
一、治世之能臣
【豪情万丈】
北洋出身的将领大多家境和出身都不太好,但袁世凯就是个例外,他的父辈、祖辈多为地方名流或位居重要官职,而且这大胖小子一出生就适逢叔祖父,也就是淮军将领位居一品大员的袁甲三刚好与捻军作战取得大胜,于是就给他取了个凯旋而归的“凯”字,按照族谱“保世克家 企文绍武”的顺序,全名就叫袁世凯,但他们或许很少会料到,这个名字将会与戎马一生的新生儿相伴到老,或许更没有料到这个名字将会震古烁今。

这位袁家公子在小的时候,还是颇为另类,在他8岁那年,就跟着叔父袁保庆(袁世凯是他叔父的过继子)来到南京,叔父可能是见他对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经籍不感兴趣,就在当地请了一名武师教他练武,这混小子居然闹得个跟西楚霸王项羽一样的名堂来。“叔叔,《三字经》、《百家姓》只能记写姓名而已,拳术剑法最多只能对付几个人而已,我要学就学能够打得过千军万马的兵法。”叔父袁保庆又惊又喜,又颇为担心:项羽是叔父带大的,我也是这小子的叔父,而且这小子刚才说出来的话跟项羽所说相差无几,难不成这小子日后真的能干出一番名震千古的事业来,哎,不行,要是真跟项羽一样,不是落得个兵败自刎的下场,这样不太好吧!紧接着,袁保庆慌忙给小凯讲了一些不知他听不听得懂的道理,就是让他不要太冲,要学会忍耐之类的话,还让他多听别人的劝告等等,总之是竭力劝诫他不要重蹈项羽的覆辙。

时光流转,胖小子也在慢慢长大,他在与同伴玩耍的时候,居然冒了一句:“孔老夫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可照我说三军不可夺帅也,我要是手上能够掌握十万精兵,便可横行天下。”那些小伙伴见袁世凯牛逼轰轰的口气,很不服气地回一句:“就凭你这个呆头呆脑的胖小子,也想横行天下?”袁世凯哪里容得下别人的质疑声,当下就噼里啪啦地打过去,但是对方人多啊,最后只是寡不敌众地败北,但袁世凯仍是在走的时候,揪着小胖嘴,狠狠地甩了一句:“走着瞧吧,我会把你们都打败的。”这就是袁世凯小时候的性格,很明显,这种争强好胜的性格在往后的日子里绝对是有所传承甚至是发扬光大。

被人痛扁了一顿后,袁世凯不惜以手头上买糖葫芦的零花钱跑到地摊上去搜罗购买各种版本的兵书战策,还孜孜不倦地看,“我看你天灵盖有一道灵光,是百年难得一见的练兵奇才……”当然,像这样的江湖骗子的话,袁世凯没有当回事,说明他还是比较识货的,不过,他当时的这种举动,仍然常常被人讥笑为“袁书呆”。13岁这样的年龄,估计现在的很多人都沉迷在《古惑仔》系列的电影里或者《流星花园》之类的青春无敌偶像剧上,但人家袁世凯都已经能够以万丈豪情和几分文采写下 “大野龙方蛰,中原鹿正肥”的霸道对联,当时就有师长评论,这可不是个简单的书呆子啊,寥寥十字,足可比肩当年西楚霸王项羽“彼可取而代之”的凌云壮志。
楼主:再造文明  时间:2021-01-21 11:36:13
【仕途漫漫】
我们十七岁的时候,大多是为了高考,成天加半夜地沉浸在茫茫题海中,但人家作为那个时代的官二代、官三代,袁世凯都已经结婚当新郎了,而且人家也不参加高考,直接跟着刚刚调任刑部侍郎的叔叔袁保恒到机关单位去实习,虽然打打下手,但身处应酬很多的官场,为官经验是学了不少。工作虽然比较繁忙,可袁世凯一边钻研他喜爱的《武经七书》之类的兵书,一边帮忙办点官事私事(在中国官场这两件事往往是难舍难分的),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官二代从小就耳濡目染,又加上在衙门里叔叔的调教和他自己的实践经验,自然学得了不少官场本领。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两位叔叔都夸奖他“办事机敏”,还真是传承了袁家的家风,往后光耀门楣的事情就寄托在他身上了。

有叔叔辅导的日子可谓好景不长,在华北赈灾时,袁保恒在巡视途中染上霍乱,不久便去世,袁世凯痛失亲人也痛失导师,心中的悲痛与失落之情难以言表。日后不久,他灰不溜秋地回到项城老家,之后又迁到陈州。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否极泰来的袁世凯碰到了在陈州授馆教书的徐世昌,这个在后来一直力挺他、维护他的金兰之交为他的宏图大展、步步高升可没少费心力。虽然那一年袁世凯才20岁,不能说阅人无数,但还是很有眼光的,四处游山玩水的袁世凯听闻乡间有位教书先生授课不错,便前去听课,只见那教书先生青衣敝履(穿得破烂又旧),不修边幅,但讲课却讲得神采飞扬、声情并茂;什么四书五经、唐诗宋词、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典故开口就是,谈吐间溢发出一股刚劲进取之气,真是满腹经纶又能旁征博引,雄才啊,袁世凯已经陶醉了,等先生一下课便情不自禁地走上去,互通姓名后就热情地赞道:“菊人(徐世昌字菊人),真妙才也!”

此二人就这样风云际会了,当时的袁世凯血气方刚,不知收敛,成日饮酒作乐、谈天说地但是性情豪爽耿直,徐世昌则因为家境贫寒,私生活很有节制,性格也是沉稳谦逊、中规中矩,刚开始还是有点不适应袁世凯的性格和作风,但日久见人心,才发现这人还是很有抱负和想法的,看来也是个上进的人,看来没有因一时冲动而拜错了兄弟。在后来知道徐世昌没有资费进京赶考时,袁世凯财大气粗地拍拍胸脯说:“小弟我资助大哥你去考,凭你的才华和学识,哪有考不上的理,到时候青云直上可别忘了提携兄弟我就行了。”徐世昌哪里能够轻易就接受,只好做一番推辞,但见袁世凯太热情了,实在是盛情难却,却之不恭,恭敬不如从命了。

徐世昌很争气,还真是不负所望,三年之后就中了举人,再四年后又中进士,实在是文曲星保佑,人家同时代的康有为考了20年6次都没能考中举人(当然,他门下最牛的弟子梁启超是个天才神童就是例外了)。在后来,徐世昌老大哥与袁世凯这小弟一文一武,相辅相成,在清末民初政界混得风生水起,官位飙升之快,整个近现代都是罕见。相比之下,袁世凯就只能花银子“捐官”了,在河南赈灾的时候,袁世凯因集款独巨(募捐巨资说明他人脉极广,交际能力不是一般的强),被提拔为“中书科中书”,也算是捐官了。科举上考了几次没能取得功名(这很有可能是他后来为什么力倡废除科举的重要原因,很多人厌恶考试,说往后要怎样怎样,但很多人只是说说,袁世凯真正做到了),有不少人称袁世凯“不学有术”,其实不然,他为了博取功名,在北京花了4年时间读书,累到吐血,可就是没考上。据后世学者整理编辑的《袁世凯全集》就有30卷,2500万字,绝对的著作等身。考虑到家族内有不少人都在淮军中效命,袁世凯灵机一动:此路不通,另行他路,反正是条条大道通北京,便把心思从科场转移到疆场上。下定决心要驰骋疆场、扬名立万,袁世凯作了一首霸气不减当年的诗来明志:“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霄。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


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号菊人、东海,清朝翰林编修、巡警部尚书、钦差大臣、东三省总督、协理大臣加太子太保衔,民国国务卿、总统,袁世凯的得力谋士、拜把兄弟,是武夫当国时代的唯一文人总统,因此有文治总统之称。
楼主:再造文明  时间:2021-01-21 11:36:13
@leifuwu 2014-12-07 21:58:21
写得不错,但如此诋毁在日本求学期间的蒋公,实不能接受。蒋在日本都做了些什么,又是如何没拿到毕业证的,相关的资料很多。楼主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不尊重 历史 事实,不想再看下去了。
-----------------------------
我只是实话实说,稍加调侃,蒋介石没有进入士官学校就回国参加辛亥革命,光复杭州时还是敢死队队长,活捉巡抚呢,我对他某些方面还是很佩服的,请不要以偏概全,写到他时包准让你满意。
楼主:再造文明  时间:2021-01-21 11:36:13
@再造文明 103楼 2014-12-06 18:56
第二将 可爱枭雄袁世凯
按理来讲,在民国,袁世凯算得上是位统帅级别的人物了,不过少有人天生就是帅才,他也是从小兵到大将再到统帅一步步走过来的。纵是如此,袁世凯因为经常身处于 历史 的风口浪尖,才引得无数人的争议,当然,流传下来的精彩故事常让人津津乐道。
【功过是非】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 历史 性话题人物,关于他的争论,至今不休;不说是在民国,就算放在整个世界人类文明 历史 上,他所引发的各种争议都是少有人与之相匹的。对于这些争议,假使他泉下有知,估计会很欠揍、很任性地说一句:“对不起,……
-----------------------------
@见红就好 2014-12-07 00:31:07
袁世凯也可这么萌萌达,哈哈,楼主高才,顶!
-----------------------------
多谢夸奖,欢迎常来。
楼主:再造文明  时间:2021-01-21 11:36:13
@大梦无边2010 2014-12-07 21:34:48
好文,期待
-----------------------------
多谢,欢迎常来
楼主:再造文明  时间:2021-01-21 11:36:13
@飞翔之驰 2014-12-07 21:19:02
看 历史 。就差民国时的将军
-----------------------------
喜欢就常来啊,你们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楼主:再造文明  时间:2021-01-21 11:36:13

袁世凯没有拿鸡蛋碰石头,戊戌变法旋即失败,康、梁诸人在日本人的帮助下得以逃脱,信任袁世凯的谭嗣同等人喋血菜市口,成为戊戌六君子。后来“笔锋常带感情”又常常以如椽大笔来触动四万万国民心弦的梁启超写了一篇《戊戌政变记》,硬说是袁世凯向荣禄告密而出卖维新派,这样就造成了一段不解的公案和历史之谜。从此以后,关于袁世凯有没有告密出卖维新派的争议一直延续至今,而且一些历史学者也经常提笔作论,几次三番地搜集资料来论证袁世凯到底有没有告密。

最后大致得出三种说法:1、袁世凯因听直隶按察使杨崇伊说康有为已经被革职,怕自己受到牵连,的确“卖友求荣”告密了,他后来还一再受到提拔可能就有这方面的“功劳”;2、袁世凯告密没直接证据(怎样才叫直接证据,这也是一道难题),而且他的新建陆军只有7000人,根本不敌荣禄驻扎在北京附近的九万人马(这句话就不太站住脚,政变又不是打仗,7000人只要行动迅速,计划周密也不是不容易成事的);3、早在1898年7月,慈禧就宣布训政,北京局势已经完全掌握在后党手中,只要慈禧动一根手指头(有点宫廷剧的味道,但的确符合慈禧的阴毒跋扈的性格和当时的具体形势),就能将维新派一网打尽(当然这是没有考虑到在租界内外国人因素),袁世凯告不告密都无关紧要。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就这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地惨告终结,清朝到底还是没能像日本那样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等到戊戌政变告一段落后,袁世凯因为练兵搞得风生水起,国家有任务要派给他,命令他去山东代理巡抚。这下可好了,封疆大吏了吔,他这次去山东,最主要的任务当然不只是过过地方诸侯的干瘾,而是要去剿灭义和团拳匪。说来叫人哭笑不得,但也有些感慨悲歌,一群练过气功拳法的拳民因为看不惯传教士在堂堂孔孟之乡传教,再加上当时山东青岛就被德国人侵占,有些传教士不厚道,其实是帮助列强侵略并欺负中国人,终于引起拳民们的公愤,他们靠红灯照、铁布衫等枪弹不入的气功见到洋人就杀。官府呢,起初也是一味地袒护洋人,口口声声被称作父母官的官老爷一点都不为民做主,民愤如火山般积蓄着岩浆,最后民众还是决定动粗来解决惹事的洋人,来他个火山大爆发,但反对洋人的浪潮到后来却一发不可收拾,以至于盲目排外过头。

袁世凯到任后,心情可不是一般的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当年那个屡不中第的“袁书呆”,现在是既有权又有兵的一方诸侯了,落榜生打败学霸的事例又让袁世凯证明了一次,嗯,必须得打起精神来,再创佳绩,奋起直追当年那个让他羡慕得死去活来的李中堂李鸿章大人。袁世凯提提裤腰带,走进衙门,刚一坐正就大拍惊堂木,随着一阵好像从地狱里飘过来的“威……武……”一声完结,袁世凯就甩甩袖子,打打官腔,发号施令道:“什么狗屁的义和团,分明就是左道邪教,传我命令,将这些扰乱社会治安的邪教徒全部缉拿归案,如有反抗,格杀勿论,不必抓捕了,本官这里的牢房没那么多。他们不是枪弹不入吗,我倒要看看是不是真的。”

新官上任三把火,袁世凯这把“火”烧得可大了,在加上后来的杀人记录,这人也“荣膺”为“晚清三屠”之一的名号,其余两个分别是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岑春暄,不过他们的名声可比袁大头要好多了。张之洞是屠财不图财:办新学、派遣留学生、创办汉阳铁厂、兵工厂时毫不心疼钱,大笔一挥就去钱库去取,拿去办事就好了,这就给他留了一个热心洋务事业,为官清廉务实的好名声;而岑春暄则是屠官,专门弹劾一些贪官污吏,而且是好不讲情面,几千年来官官相护的潜规则被他亵渎得面目全非,这简直就是海清天式的人物了,谁人不竖起大拇指叫好。袁世凯可能是出身官宦之家,不愁吃不愁穿,银子大把大把地花,不懂得生命成长之艰辛,可能相对不太重视人命;再者他同项羽一样尚武,儒家的民为贵什么的没有读进去,总之,在山东,也可能是他想就此演练他的新军,成千上万的义和团拳民成为新军的弹下鬼,或许他们临死前一刻都还相信他们身上贴的护身符吧。

如果只觉得袁世凯是一介武夫那就大错特错了,这精力充沛、权力欲重的袁大头还兼任督办电政大臣、督办铁路大臣及会议商约大臣,还加上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会办大臣,这简直就是一个人身兼五职,这比先前的李鸿章还要牛得不可以道里计。不过请放心,我们的公仆袁世凯大人绝不是那种占着茅坑不拉屎的角,在他身兼数职此期间,还是为这个国家、为这个民族做了很多实事,他是非常热衷洋务事业的,直隶总督治所天津就是他最好的试验地,就好比南方的“香帅”张之洞在武汉(当时)大展手脚一般,他也率众干起了工矿企业、投资铁路修建、创办巡警、整顿地方政权、整顿交通建设、创办电报、创办邮政、开办新式学堂等等,反正是忙得不亦乐乎,而且都是颇有成效的。就这样,天津也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地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多项第一:中国第一支警察队伍建置于天津,中国第一条自主建造的铁路——京张铁路也在天津得以筹划实施;第一所西式大学北洋大学在天津创办;中国第一次发行邮票是在天津;中国大陆第一次修建的电报线路在天津;中国最早设置的电报总局也在天津;中国最早设立的无线电学堂还是在天津,如此等等等等。

在此期间,作为清朝的方面大员,他还到处出洋考察。袁世凯曾漂洋过海到日本和德国考察过,这可以说为他以后迷恋德式(德皇为威廉二世)和日式(日本有明治天皇)的君主制埋下一个伏笔。不愧是吹过洋风、吃过洋面包的人,他还聘请大量德国军官为北洋军的顾问教练,德式武器装备也没少买。袁世凯就这样在清廷提供的政治大舞台上雷厉风行地大施手脚,逐渐形成规模庞大的北洋集团。正所谓“树大招风”,你干的事业越做越大的时候,尤其容易招致那些先前比你还阔的人的眼红。于是朝廷上就有人,尤其是那些满清宗室就嫉妒羡慕得死去活来,非要以“内结亲贵,外树党援”的名号来挤兑、排斥袁世凯,有人还扬言,说这个袁大头,多半会步刘裕、曹操的后尘,我们大清朝六十多年的内忧外患都没亡,可能现在就要败在这袁大头手上了……总之是各种各样的批评声、声讨声如万箭穿心般射向虎步熊趋的袁世凯。

好吧,既然非要这么说,我袁某人只好进退有度了,或者说是以退为进吧。1906年,袁为表忠心耿耿,为表自己对大清朝的一片冰心在玉壶,主动辞去各项本兼各差,还将北洋军一、三、五、六各镇交陆军部直接管辖,这样总该可以了吧,我把权力还给你们,现在无官一身轻,看你们还有什么话好说。但这样一来,袁世凯手下的人坐不住了,这会儿可把那些忠厚老实的武夫将领搞急了,纷纷上书要求重新启用袁世凯。以前是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可现在他们都觉得自己与袁世凯已经搅得难舍难分了,甚至还不惜侵犯前人的版权说:“国家不可一日无河南(以前是湖南),河南不可一日无世凯(以前是曾国藩)”。没办法,要是这些将领一走,哪有那么多时间和金钱再去培养那么多军校生,外强中干的清朝只好把袁世凯调离北洋,让他到北京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算是调虎离山、明升暗降解除实权吧。

楼主:再造文明  时间:2021-01-21 11:36:13
@蒙奇D猫黍 2014-12-07 23:01:11
215胖子帮顶,内容就不看了。讨厌民国。我恨蒋公。当初120多个国家免签,被搞成这样子。
-----------------------------
乍一看像是打广告的,215斤的胖子变成120多斤了,O(∩_∩)O,谢谢阿胖来顶。
楼主:再造文明  时间:2021-01-21 11:36:13
@虎贲大将军2013 2014-12-08 18:46:36
人家明天还要上班呢,能不能早点更新,别让我熬夜追贴啊
-----------------------------
知道了,多谢兄弟一直以来都给我捧场啊
楼主:再造文明  时间:2021-01-21 11:36:13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被誉为中国最后的侠者,正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他想以流血这样悲烈之事来换取国民的觉醒,因而拒绝逃亡租界或国外,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死前在牢里作诗一首:“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临刑前,大义凛然又大声疾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中国有句俗话: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是指书生过于理想化、简单化,实际动手能力差,而谭公诸人则是书生变法,百日维新,匡世觉民,取义成仁。
楼主:再造文明  时间:2021-01-21 11:36:13

【韬光养晦】
1908年,光绪和慈禧相继去世,摄政王载沣辅佐其子溥仪登基称帝,作为光绪的胞弟,载沣怀疑是袁世凯告密出卖帝党而致哥哥被慈禧囚禁瀛台一直到死,因此对袁世凯总是一副置之死地而后快的愤恨,于是他上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磨刀霍霍向项城,宣布袁世凯罪该至死,必须得一杀以谢天下,一杀以慰先帝在天之灵。这怎么可能呢,以张之洞为首的朝中诸位重要的汉族老臣纷纷力保袁世凯,收到袁世凯不少好处的庆亲王奕劻当然也会出来帮帮腔,当然老袁手下的文武官员当然也会再度跳出来护主,可见袁世凯人心工程搞得还很到位。没办法,载沣只得咬咬牙,“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于是就罢黜袁世凯。袁世凯一听载沣松口,立即溜到天津,然后潜往河南老家,第二天的早朝都没上,更没有去谢恩什么的,同朝为官还帮他求情的张之洞张香帅听闻此事,还调侃道:别人说袁世凯不学有术,老夫看不仅是有术,而且是有很多术。

袁世凯宦海沉浮这么多年,什么大风大浪没有经历过,他干脆返回河南,最初隐居于辉县,后来又转至安阳。这老袁在此期间真是韬光养晦,表面上无所事事,可暗地里仍是忘不了要关心政事,随时等待着复出的机会。“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大概是受到了这句词的启发,或者是另作他想,卸甲归田的他回到了河南安阳的洹上村,过起了赋闲垂钓的野老生活,还写了名为《自题渔舟写真二首》的两首诗,其中之一就是:“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当然这样的诗私自写写、吟诵吟诵尚可,要真放在康乾盛世而流传出去,不出文字狱才怪,但现在袁世凯大可以一种你奈我何的态度笑傲江湖。为了能够制造自己不问世事的假象,他还穿戴着斗笠蓑衣在船上握着鱼竿照了张相并让人发布出去,以示自己“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洒脱的心态。



钓鱼在中国不仅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更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文化: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样的诗句俗语很多很多,很明显,袁大头表面上是在钓鱼,实际上要钓的是整个江山。
楼主:再造文明  时间:2021-01-21 11:36:13

二、乱世之奸雄
【我袁世凯又回来啦】
其实在这三年时间的韬光养晦里,可以说是袁大头过得最惬意的幸福生活,一妻九妾的众星拱月让袁世凯尽享世间齐人之福,而且这里有占地270亩、明清特色的各式风格的房子248间的豪宅,堪比皇家园林式的布局和风格,“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玩乐游山水,往来有大将,笑傲江湖,活得潇洒,人生如此,夫复何求?时不时几个儿子女儿也会来,又是一种久违的天伦之乐。虽然是久在官场上,现在归隐山林有一种亲近自然的惬意,但没办法,因为老袁毕竟没有陶渊明式的那份情怀。三年一过,适逢风起云涌之际,他,还是要出山了!

不出豪宅,已知天下形势七、八分,还是北洋那批将领忠肝义胆,没有忘记这位北洋集团的缔造者。那场光耀千古的武昌起义爆发了,大清朝内部訇然中开,一股排满势力在中华大地上竖起了象征十八省革命的“铁血十八星旗”。清廷立刻着命族人荫昌派北洋军前去镇压,但部队不大听调度,说是没钱,打不动仗,这仗根本没法打。北洋军中还未开战,就沸沸扬扬地拒战,还真是反了你们,但清廷怒归怒,还是拿这些新军没办法。妈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会儿轮到我们满族人吃亏了,还真没法调动这些汉人军队,遥想当年,我们满清八旗子弟兵是何等威风、何等英勇,几十万部队就将你们几亿汉人的江山给占领了。遥想归遥想,遥想有屁用,现在形势迫在眉睫,各地反清革命军也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不能活生生看着这场大火把江山给吞噬了啊。

“当今局势,非袁世凯不能收拾”,最开始以这种腔调说话的还不是北洋将领,而是73岁的皇族内阁总理大臣奕劻老先生。这老先生估计是上辈子没怎么见过钱,这辈子被袁宫保的银子硬是忽悠得团团转,有钱不仅能使鬼推磨,而且还能使这位亲王(可不是一般的王,与皇帝是有亲缘血脉关系的)出卖大清江山。紧接着,虎虎生风的北洋诸将又来个联名通电:当今之世,能翦灭南方叛军者(武昌起义新军是“香帅”张之洞晚年在湖北组建的一支新军),舍袁宫保其谁?把袁世凯快要恨死的摄政王载沣还能有什么办法,搞不好,这帮北洋新军跟南方的湖北新军一起造反,那更是后果不堪设想。为了就这次急火,还真是得启用袁世凯这位舍他其谁的救火员。

载沣迫于南方革命声势日益盛隆,一走了之,辞职了。这时候一个关键性的女人从幕后走向了台前,准备为大清朝演绎出最好的谢幕来,她,就是慈禧的侄女,光绪的表妹兼正宫娘娘,现在的隆裕太后。载沣这东北种的纯爷们在关键时刻显得非常胆小怕事,竟然把偌大的担子放在了孤儿寡母(小溥仪名义上还是光绪和隆裕太后的儿子)的肩上,这真有点好比现今成千万上几亿的男人把反腐这种危险系数极高的工作寄托在几个情妇身上差不多。隆裕跟几位还算忠心耿耿的清室成员商议一番后,就同意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命令他统率北洋几镇(“镇”这种编制相当于日后的一个师,一万几千人)新军南下剿逆。恰好,当时最先统率北洋军的正是袁世凯的亲家荫昌先生(老袁的几个儿女差不多都同当时大腕政要的儿女结成姻亲),这先生也是满洲贵族,照情理为了垂垂危矣的大清朝,再怎么也不会轻易让权,再怎么也要想办法联合当时清室成员节制袁世凯、控制北洋军,但在这紧要关头,荫昌先生还是充当了清朝的项庄,都没有为之放手一搏的血性,倒是成全了亲家。

老袁呢,反倒不乐意就当个湖广总督,人家归隐时都是身兼中枢要职,现在一个总督就想把人家打发,要知道胃口被喂养得更大的袁世凯不会就这么干。钦差大臣行不?不行。钦差大臣兼内阁大臣,这是最大的官位了,大清的家当都委托给你了。袁世凯提提裤腰带,长长呼吸一口气,壮怀激烈,仰天大笑:“哈哈哈哈,北京,我又要来了!”猛虎出山,蛟龙腾海的时候要来了。袁世凯虽然没有完全登上权力最高峰,但已经有了一览众山小的野心勃勃和顾盼自雄了,不过,在先前树大招风又被人嫉妒陷害的日子给了他深刻的教训,他也没有少年时的那种豪迈洒脱了,他现在已经养成了政坛高手应该具备的一种品质:演戏。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官场更是如此。

表面不动声色,内心翻江倒海的袁世凯终于来到了紫禁城——几百年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宫廷斗争等各种斗争不断上演的第一号演播室,而且还毫无疑问地成了男一号。北洋军中,袁世凯点将的第一人选是号称北洋三杰最末的一名——冯国璋,在他看来,出谋划策、运筹帷幄要靠龙,坐在身边鼓动政治、帮腔作势要靠虎,去南方冲锋陷阵去打革命军,派个豹子去就足矣。而且在冯国璋临走之际,袁世凯亲授六字诀:“慢慢走,等等看”,因为南方毕竟还没有闹大,相对于自己的六镇人马,也就那些人,所以他没有太把革命军放在心上。革命军抵抗一阵后,袁世凯又暗中派人与南方革命党人和议,说是齐心协力将爱新觉罗家族从中国的政坛上赶出去,不过之后重新分蛋糕的事没商量好。

冯国璋搞了一出火烧汉口的悲情戏就被撤掉了,但南方各省的光复热潮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毫无停歇的迹象。在立宪党人(大多都是先前的维新派人士,只不过在维新运动失败后,换了个马甲)和一些革命意志不是很坚定人的妥协下,连同一些不希望有太多伤亡的革命人士甚至对老袁提出允之以“中国华盛顿”的光荣称号,希望他反戈一击,逼迫清帝逊位。这个嘛,当然值得好好考虑考虑,袁世凯最后的目的是希望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当然还有革命势力果实的最小化,不然等那帮革命党人成长起来,再搞他个政党政治或民主选举,往后鹿死谁手还说不定。
楼主:再造文明  时间:2021-01-21 11:36:13
@小龙2891 2014-12-09 03:55:27
难道是坑?
-----------------------------
不会,只要有人看贴、顶贴,就会一直写下去。
楼主:再造文明  时间:2021-01-21 11:36:13

【逼宫】
在清末风起云涌的那会儿,袁世凯两面三刀,把清廷和革命党人忽悠得找不到北。对清廷,竭力表示是自己怀抱着忠心耿耿,对南方则表示可以劝退清帝逊位并推行民主共和,说白了,袁大人虽对摇摇欲坠的清廷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但他也不希望革命党人能够与他天长地久地到同一张谈判桌上讨价还价,简而言之:当今之世,如欲平治天下,谁我袁世凯其谁?

袁世凯模棱两可的态度让南方革命党人中的激进派看不惯了,组织暗杀他好几次都让他捡了一条命,这人的运气向来都像是踩过狗屎的,这可能也是他在后来加紧逼迫清廷退位的一个重要原因。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怕就怕那些喜欢搞暗杀的革命党人再给几颗炸弹,到时候就什么都别想了。到1912年1月1日,18省代表聚集南京,选举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当时就有人不服气,说:“论功应属黄兴,论才应属宋教仁,论德应属汪精卫”,这人就是又能搞学术,又能干革命的章太炎“章疯子”,不过他的这句带有攻击性的话还是很快就被与孙先生虽有分歧但能一直维护孙先生推翻了,“论革命历史,论海内外声望,论建国学理,则应属孙文。”但在北方的袁世凯就很不爽了,不是说好谁先能推翻清政府,谁就能成为全国领袖吗?南方一再解释说这只是临时的,可权力欲极强的袁大头不吃这一套:“临时的也有可能变为长期的,妈的,看来我被人玩了。”

南方革命党人对袁世凯还是非常有耐心,说元首一职虚位以待,只要您早点动手就行了。那好吧,袁世凯动了动手指头,拟了一份电报,然后在发给段祺瑞、冯国璋、曹锟等四十多个北洋军将领,目的只有一个:让他们联合起来逼宫,让清朝彻底跟历史讲拜拜,这会儿,北洋武夫们的白面獠牙完全露出来,不在当清廷的鹰犬和爪牙了,全都要求清廷立即退位,赞成共和。

作乱臣贼子的是手下诸将领,袁世凯这会儿又扮演着忠臣的角色。袁大头也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与南方人的私下议和,清廷皇室的人再怎么无能也不至于一点风声都不知晓,现在被革命党人一炸,反倒让隆裕太后和诸位皇族成员又对袁大头多了几分信任和依赖。“我为大清总理,焉能赞成共和?像我这样欺负孤儿寡母,充当清廷逆贼,岂不是让万世唾骂,这样的事我可不干?”

“袁爱卿对我大清朝一片忠心,日月可鉴,但现在你的手下为什么要逼我们?”隆裕鼓鼓勇气问袁世凯。这袁大头眼珠子一转,竟然回答:“可能是因为南方逆党作乱,而现在军饷紧张,他们也成惊弓之鸟,还望太后能够安抚他们。”隆裕也是单纯,虽然是慈禧侄女,心思完全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当下就召集皇室成员凑齐300万两私房钱交由袁世凯打理,还再三嘱托,要保住大清朝。

袁世凯见大鱼上钩,暗自窃喜又喜不自胜。南方又催他逼宫,还再度许诺必当推举其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便加紧筹划逼宫,在民国元年1月16日,袁世凯便随同庆亲王奕劻进宫,一见面,二人就扑通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向隆裕太后报告说:“海军尽叛,天险已无,仅靠北洋六镇已经无法防卫京津;人心涣散有如江河决,臣等虽肝脑涂地也不能挽狂澜于万一。”隆裕一妇道人家,见两男子在面前哭得如此悲戚,自己也不免眼眶湿润:“那依袁爱卿看,本宫当作何打算为最好?”

“变更国体、实行共和才是顺应国内潮流,才是顺应世界潮流,只有这样才能以此当作换取皇室优待条件,不然清宫就难免会遭杀戮之祸。”袁世凯跪在地上,仍不改其忠臣的面目,说得非常诚恳动人,说得让隆裕太后泪落不止。奕劻又在旁边煽风点火:“太后殿下,倘若不答应革命党的条件,弄不好会像法兰西革命一样,届时我大清皇室连子孙后代都不能保全!”

《笑谈民国一百零八将》QQ交流群:28345028 期待您的加入。
楼主:再造文明  时间:2021-01-21 11:36:13

在袁世凯连哄带骗还带恐吓的劝说下,再加上奕劻极力添油加醋的假劝真骗下,隆裕太后一把濞涕一把泪,说:“我们母子二人,命悬袁爱卿之手,总要爱卿能好好办理,好好歹歹,总得教皇族无恙,让我们母子得以保全,此刻我也顾不得列祖列宗了。”

在公元1912年2月12日,大清王朝正式在中国历史舞台上退场。在第二天,孙中山就在南京表示愿意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南京政府也准备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直到4月1日,孙中山正式辞职,袁世凯也真正地荣登总统宝座,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元首。期间,南京方面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特意留了一手,提出三个条件:一、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各省代表议定,不能更改;二、辞职后,等参议院举定新总统亲到南京受任之时,本大总统及国务各员乃行辞职;三、临时政府约法,为参议院所制定,新总统必须遵守,颁布之一切法律章程,非经参议院改订,仍继续有效。为了迫使袁氏就范,南京临时政府派遣蔡元培、宋教仁、汪精卫诸人为专使,赴京迎请袁世凯来南京就职。

“虎落平阳被犬欺,龙游浅底遭虾戏”,到南京就是这样的遭遇,袁世凯对于南京革命党方面开出的条件洞若观火,他心里很明白对方的用意。不过为官多年,打太极和稀泥的本事都没有,那怎么能够及格,于是他又故技重施,一面含糊其辞地说回去南京就职,一面又在北京暗地里做手脚。

等到蔡元培一行在北京下榻,袁世凯跟徐世昌、王士珍这两位智囊商量一番,觉得只要袁大总统一到南京,就是陷入到革命党人的包围圈内,迟早会被架空,被束缚在那里,动弹不得,只能当人木偶,最后一致决议,索性闹大点,但又要让南方心悦诚服。这下要为袁世凯效力的武将既不是虎,也不是豹,而是第三镇统制曹锟连带他的心腹爱将吴佩孚。

第三镇士兵要做的就是,换成清朝的禁卫军军服,然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在北京城内作乱,不管是打砸抢烧还是奸淫掳掠,反正是动静越大越好,重要的是要喊出恢复大清王朝的口号,以此给人一种军队哗变要求复辟的错觉。一大清早,袁世凯对此越描越黑地对蔡元培等人吐槽:“你说现在政局不稳,军人哗变要搞复辟,我要是南下,北京的局势就不好控制了,好不容易把清朝送走……哎……你们都懂的。”袁世凯长长叹一口气,表示很无奈。

“袁大总统说的话也有道理,”作为袁氏长子的把兄,汪精卫对曾经的救命恩人也是极力“报答”,还说:“大总统与我们一南一北,局势就容易把持了,北方还得靠您镇住啊!”民国建立伊始,屈才当了个法制局长的宋教仁也表示只要袁大总统力行民主共和制,就可以考虑让其在北京就职,书生气浓,政客气少,还是过于理想化了。宋教仁和汪精卫都松口了,蔡元培也只好唯唯诺诺地表示赞同,其他人见这样的革命大佬和革命红人都同意了,还能说什么,只能跟着附和。

不久,南方向袁世凯妥协了,不能说他们软弱,孙先生就经常鼓励同志们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他们没有懈怠,只是暂时妥协了,政治原本就应该相互协商宽容,这也是民主共和的精髓,不然连年纷争内乱,何时是个尽头,说不定强敌又会趁乱入寇,坐收渔翁之利。当时,安徽革命政府找孙大总统要款子建个项目,孙中山随手一批,但后来发现新建的国库只有十块大洋,很多闻风而起的地方革命起义军连军饷都发不起了,陆军总长兼南京留守的黄克强同志就经常因欠饷才经常做工作,遣散了几万上十万的革命军,很多为了混口饭吃而武装起来的士兵,的确比不上靠欺骗威吓清室交出家当的北洋军。
楼主:再造文明  时间:2021-01-21 11:36:13
【南北对垒】
在民国建立的头一年,南方的革命党与北洋集团算是比较安稳地渡过了一段蜜月期。孙中山、黄兴、宋教仁、汪精卫等等革命元老也是相继北上,与袁大总统商议各项建国施政策略,算真是心悦诚服地把袁世凯当作“中国的华盛顿”,孙中山还不改其理想家的本色,豪气干云地对袁世凯说:“项城练十年兵,我修十年铁路,克强办十年矿业,然后诸人都各尽其才,准能振兴中华,准能让民国昌盛繁荣,到时候我们哪个列强都不怕。”还有一种说法:孙中山如是说道,你来练成100万陆军,我来把中国铁路修到20万里。妈呀,这也是放大炮的话,再过100多年也就是到2013年中国才修好20万里的铁路,那得要孙先生活到现在才行啊;再说那100万兵,北洋六镇最盛时也不过7万人,再说那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哪有钱来养那么多兵,借外债又常被骂得,除非真能撒豆成兵。

袁世凯只是一脸笑眯眯的表情,连连答应,对这位第一位民选总统还是非常客气,当然这只是表面上,暗地里指不定说:你这个孙大炮(别人觉得他喜欢说大话,给了他这么个雅号),又到处乱放炮,都放到我这里来了,尽说些不着边际的话,“什么叫维持现状,我不如袁,规划将来,袁不如我;难不成我们北洋人办的实务比你们放大炮的要少么?”孙中山又趁兴提出和黄兴诸人商议出来的8项《政治纲领》:一、立国取统一制;二、主持是非善恶之公道,从正民俗;三、暂时收束武备,但也应储备训练海陆军人才;四、对外开放,输进外资,兴办铁路矿山,建置钢铁厂,以厚民生;五、提倡资助国民实业,先着手于农林工商;六、军事、外交、财政、司法、交通皆取中央集权主义;七、迅速整理财政;八、竭力调和党争党见,维持秩序,巩固国本。这都让袁世凯一一过目,袁氏仍是不改其官僚权奸的作风,对孙中山一行赞赏有加:“孙先生诸位真是为国操劳,实在我民国之大幸,中华之大幸。”

孙中山和袁世凯两个人,一个坦率高远,一个曲幽实在,两个人把酒临风,相互吹捧,好不惬意。黄兴这人更是个只会实干卖苦力的主,更多只当个听众,礼貌性地点点头。但是,不要忽略一个人,民国初建,他虽然官位不大重要,可影响绝对不小。给政治家一个定位:有合乎大众的政治理想和施政方案,能够为这些理想和方案孜孜不倦地奋斗,但又并不是为了谋取一己私利,如果用这些来限定,估计近现代以来很少有人能称得上合格的政治家,现在就有这么一个人能够担当得起此项殊荣,他就是宋教仁。宋教仁湖南桃源人,字遁初,号渔夫,留日高材生,生平的理想就是政党宪政,最后也就为此奔波劳累以至于死在为理想奋斗的途中。

“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换得假共和”,一百年前的3月20日,一位才华横溢又怀揣着伟大宪政理想的青年死在了上海火车站那春花烂漫之际。他原本能以第一大党党魁的身份竞选总理,然后再将他那民主宪政的梦想在这个官僚、军阀、独裁者、流氓政客横行当道的国度里耕耘播种,然而一颗邪恶、残暴、丧尽天良的子弹结束了这一切!宋教仁案的爆发,案件扑朔迷离,那个开枪的武士英很快就死在牢里,死无对证,于是各种留言、传闻与愤慨在中华大地上到处弥漫。重组的第一大政党国民党内的人士对此也分成了“武力讨袁”和“法律讨袁”两派。

国民党内的“武力讨袁”派把矛头统统指向国家最高元首袁世凯,说老袁是怕宋教仁组织内阁将其架空,就连一向沉稳厚实的黄兴也挽联“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洪述祖,他说是赵秉钧,我说确是袁世凯”;更有革命元老说:“现在民国只有三万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八人,少了一位渔父先生,也必将要少一个袁世凯。”作为大总统,袁世凯也在第一时间为自己辟谣,说自己本打算重用这个富于智慧、才华与激情而且又能实干的年轻人,这次让其前来北京就是为了商讨组阁一事,不可能在这个节骨眼搬着石头砸自己的脚;更何况自己的爱子袁克文还在上海,自己不可能谋杀英才,明目张胆做如此愚蠢的事。

但任凭袁大头怎样解释,孙大炮已经发话了,必须使用武力。前一段日子,双方还在觥筹交错,互相称赞,互相说些为国为民的宏愿,但现在就为了一起还未调查清楚的重大案件,就要动之以干戈,火气太大了,这哪里附和民主共和的理念,这哪里还有一点宪政法制的影子。打就打吧,成王败寇。当时南方几个省还掌握在国民党人手中,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很多人都是见风使舵的主,还是那句话“有奶便是娘,翻脸不认爹”,谁强或者说谁能让我强、我就倾向谁,先前靠着革命旗帜而发家的立宪党人和富甲乡绅现在都不情愿与袁世凯的北洋军作战,很多省内本来就由各种成分的人员共同执政,所以一旦讨袁,势必造成一种分裂掣肘之态。号称“二次革命”的运动就只有南京和江西成为主战场,所以又有“赣宁之役”这种说法。结局是袁世凯笑到了最后,孙中山、黄兴、李烈钧、柏文蔚、胡汉民、陈炯明等等革命大佬被他们一手缔造起来的民国政府以“叛国”的名义通缉而被迫四散流亡海外,这样的黑色幽默就算翻遍整个世界史,恐怕打灯笼都难找到。
楼主:再造文明  时间:2021-01-21 11:36:13
【帝王一梦恨千古】

可以高枕无忧啦,那些可恶的党人唯恐天下不乱,硬要同我袁某人领导的政府作对,难道只有你们是为国家为民族,我袁世凯就不是了,说白了,你们不就是舍不得权位吗,现在可好了,清静多了。袁世凯得胜后,轻蔑地笑了笑:“武力讨袁,切,这不是正中下怀嘛!”等到那些被他视为强有力政敌的革命党人流亡海外,他自己就顾盼自雄,不可一世,还创立了将军府,大封北洋诸将,蔡锷也被封为“昭威将军”,自己的把兄又曾经几次为他求情、提拔他的徐世昌也被授予国务卿一职,当时人称“徐相国”,北洋虎豹更不用说,就连在东三省崛起的新秀张作霖都有加封,反正总之是有兵、有权、有地盘之人都被他加官进爵,还有几等勋位之类的,就差没有给自己加冕称帝了。

几千年的皇权思想浸淫着千秋万代的炎黄子民,袁大头他又何尝没有这样的帝王梦呢?既然袁世凯心里有这样的苗头,那些“从龙之士”(或相信君主立宪是最适合中国的政体)如杨度、刘师培、严复为骨干的“筹安会六君子”、梁士诒、朱启钤为中坚的“洪宪帝制七凶”这样加起来的十三太保以及陈宧、汤芗铭这样的哼哈二将岂能放过当开国功臣的机会呢,他们想尽办法鼓动京津一带的居民劝进,“妓女请愿团”、“车夫请愿团”应有尽有好不热闹,那些当惯了奴才突然没了皇帝可以跪拜并山呼万岁却很不习惯的子民们躁动起来,兴奋起来,于是他们风风火火、屁颠屁颠地为袁世凯称帝宣传造势。当时自带干粮和水,组团进京,跪拜袁世凯登基称帝成了一股非常时髦的潮流,不然就会被笑成是OUT了的土鳖。

袁大公子虽是跛子,这会儿也没闲着,一只脚颠走得比以前还要快,想必是他睡梦中的太子位向他暗送秋波好多次,为了鼓动老爹称帝,他还别出心裁地伪造了京城限量版的《顺天时报》来忽悠袁老爹,在报纸上说什么夜观天象发现有真龙出世之兆,只有君主制才最适合国情中国国情等之类的话。后来,袁家三小姐袁静雪发现老爹看的《顺天时报》同自己在街上用来包蚕豆的报纸虽然形式上一样,但内容完全不同。袁世凯知道此事后,抽着皮带狠抽袁克文:“你这个混蛋加三级,欺父误国,欺父误国!”但到那会儿为时已晚,来年改元洪宪早已布告中外。

德国正处于威廉二世的帝制时代,他们同中国关系还算可以,至少比与日本的关系要好,毕竟德日曾为夺青岛乃至山东权益开过战,敌人的敌人不正是我的朋友么,这位威廉兄认为德意志之所以能够强大,就是沾帝制的光,只有帝制才能凝聚强大的力量统一先前四分五裂的德国,才能带领德国走在世界强国之林,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只有帝制才能救德国,只有帝制才能发展德国,自从有了帝制,德国的面貌焕然一新。所以呢,中国兄弟额,听老哥一句劝:搞帝制吧,你看共和都搞成啥样子了。中国当时跟德国关系亲近得很,好多二代都到那边去留学、考察过,比如袁克定,就是他将德国支持中国称帝的消息告诉老爹袁世凯的,是他做梦都想当太子的极大诱因。

德国的敌人日本呢,居然也支持袁世凯称帝。当时能左右日本政府的军国主义团体黑龙会就向本国政府提交了《解决中国意见书》,称:
必须乘此机会,改变中国之共和政体为君主立宪政体,并使其与我日本的君主立宪政体基本相同,此乃改造中国政府之根本要义。

那时的中国完全称不上强大,但谁叫他地大物博又好欺负,所以不论哪国都想要对中国本来就纷繁复杂的内政横插一刀,唯恐中华不乱,日本人就是这种,他们并不是真心想要支持袁世凯的帝制,而是希望教唆革命党人以及失意分子趁机引起极大地骚动和混乱,日本便渔翁得利,坐看反对帝制者一举推翻让他们恨得牙痒痒的袁世凯政府。也难怪日后老袁给自己的挽联中说“为日本去一大敌”。

除了别人和别国的怂恿和鼓吹外,中华大地上恰好异象频出:袁家祖坟上长出宛如龙形的紫藤,月亮周边四道光圈围绕,青蛙在夏天突然没有叫声,蝗虫铺天盖地而来,天上下起血雨,青蛙大举南迁,红龙出现在居仁堂,长江内打捞出龙骨,书童发现玉杯上的龙现身等等等等,袁世凯就嘀咕着,看来是奉天承运啊,不当皇帝岂不是与天斗,那可要不得,他心里帝王梦的欲火火苗被越扇越大,终于忍不住熊熊燃烧了起来。
楼主:再造文明  时间:2021-01-21 11:36:13


袁世凯称帝的闹剧粉墨登场,长使无数真正识货的英雄为之叫悔不已。
卿本佳人,奈何做贼?真是可惜了噢,原本好好的华盛顿不作,非要学拿破仑去称帝,真乃一失足成千古恨!号称洪宪帝制十三太保之一的袁乃宽其子袁瑛就是个明白人,他为了保全袁世凯一世英名,甚至不惜犯险去刺杀本家。

楼主:再造文明

字数:815845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4-11-27 07:55:00

更新时间:2021-01-21 11:36:13

评论数:510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