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中国谶纬史(祥瑞史)

中国谶纬史(祥瑞史)

楼主:林中大路  时间:2019-05-12 18:58:31
谶纬chèn wěi

【谶】是秦汉间的巫师、方士预言吉凶的隐语、预言作为上天的启示,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谶大概起源于先秦时期,汉以前在燕齐一带的方士中就造有“谶语”。《左传》中就有一些谶语的记载。纬则较为晚出,通常认为出现在西汉。后来谶、纬逐渐合流。
“谶”的记载﹐以《史记·赵世家》所载秦穆公时的“秦谶”为最早﹐一说此事出于后人依托﹐不足据﹐当以《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卢生奏录图书之语为最早。秦始皇时,方士卢生入海求仙,带回《图录》一书,中有“亡秦者胡也”的谶语。

楼主:林中大路  时间:2019-05-12 18:58:31
“代汉者,当涂高也”,是历史上很有争议,也流传很广的一句谶语。两汉的时代,汉武帝就感叹过“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太平御览)、公孙述和光武帝也为此进行激烈的讨论(《后汉书》)、袁术也曾说过“吾字公路,正应其谶”。(《后汉书·袁术传》),另外当时有女巫道人还对李傕说:“涂即途也,当涂高者,阙也。傕同阙,另极高之人谓之傕。”

典略曰:术以袁姓出陈,陈,舜之后,以土承火,得应运之次。又见谶文云:“代汉者,当涂高也。”自以名字当之,乃建号称仲氏。

这句谶语袁术大概很早就知道了,他是汉朝的将军,眼见着王朝气数已尽,总觉得该轮到自己了。后来讨伐董卓时,孙坚在长安得到传国玉玺,孙坚一死,他把孙妻拘留起来,逼她交出玉玺。 玉玺有了,于是,“四世三公”的这位袁大人诠释这条谶语就是指他袁术:我袁氏,盖出于舜帝苗裔陈胡公一系,正好是继承汉朝“火德”的“土德”;我又名术,字公路,正应此谶也。(涂者,路也。)

有了这样的“理论基础”,建安二年,他便不顾几乎所有人的反对,在寿春设置公卿百官,郊祭天地,自称“仲家”,自说自话地作起皇帝来了。
楼主:林中大路  时间:2019-05-12 18:58:31
袁术失败以后,又一个捡起这句谶语的是曹丕。

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篡汉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有个叫许芝的太史丞就引用谶语,说
:“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原来古代的宫殿前面通常都建有两个高大的台,台上又有楼观,在两台之间留个空阙的地方,这种建筑就叫阙、双阙或魏阙,后来成为朝廷的代名词(即所谓“身在江湖,心存魏阙”)。“
当涂而高”正是这个东西,于是就证明以魏代汉,正是“天意”了。

于是曹丕仿效王莽逼迫汉献帝禅位,堂而皇之做了魏文帝。

涂者,土也。涂高者,土堆的高墙,即阙也。袁术只看到“土”,没认真细看“高”!呵呵。
楼主:林中大路  时间:2019-05-12 18:58:31
曹丕却想不到“黄雀在后”:过了几十年,就有人玩起了“步步高”。这就是那位“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司马昭——他曾被曹魏封为高都侯,当时的一些马屁精就解释说了:高都者,正应代汉之当涂高也。加上司马昭后来又成了“晋公”、“晋王”,“高都”再“晋”一步,那不表明比魏阙更高吗?

有个小问题,司马氏代的是“魏”,不是“汉”,不过这也好解决,一来,魏国祚不长,可以忽略不计;二来,总算还有个蜀汉撑着汉朝的局面,魏也不能说完全代了汉。最后一统三国的还是司马氏的“晋”。

到了这个时候,“当涂高”的历史作用应该结束了吧?可是就是这么怪,还有人觉得自己应该有份,这恐怕只能解释为这句含糊其词的谶语的杀伤力还没释放干净,或者人的贪欲和愚蠢还没表现充分。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幽州都督王浚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企图谋反篡位。为什么呢?他以为自己正是“当涂高”——他老爹王沈(这位王沈有两件主要事迹:其一,他是《三国志》中的魏书的编著者,其二,他就是那个背叛曹髦跑去向司马昭告密的侍中。)的字“处道”中有这个意思。他好像忘了,自己做的到底是哪个朝代的官,以及在这个朝代,“当涂高”还管不管用。
楼主:林中大路  时间:2019-05-12 18:58:31
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出生时候都必须有祥瑞。对于正史编造帝王出身祥瑞之事,隋唐史大家孟宪实曾经一针见血的指出来说:“这样的事情,说了没人信,不说对不起皇帝的身份!”

李世民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是他也是唐朝主要奠基人。按照惯例,他的出生的时候,必须有祥瑞之兆,这才有了《旧唐书》记载的二龙之符。这种情况,借用孟宪实先生的话说就是:“李世民出生的时候发生的怪事,说了没人信,不说对不起李世民的皇帝身份。”

《旧唐书.太宗本纪》的二龙之符,编造得太玄乎了。到了欧阳修编撰《新唐书.太宗本纪》时候,这件事情没有收录,而是给李世民编撰了另一个祥瑞,原文是:“母太穆皇后窦氏,生而不惊”。相对来说,《新唐书》的这个祥瑞比《旧唐书》的二龙之符,更接地气。
楼主:林中大路  时间:2019-05-12 18:58:31
《隋书》记载隋朝开国皇帝普六茹.坚出生,就采用了这个套路。按照《隋书》的说法,普六茹.坚出生的时候,他们出生的地方般若寺被红光笼罩,说白了就是“红光灿烂迎圣主”。(以大统七年六月癸丑夜生高祖于冯翊般若寺,紫气充庭。)有一回,普六茹.坚的妈妈抱着他玩耍,突然看到他头上长出了龙角,身上长满了龙鳞。(皇妣尝抱高祖,忽见头上角出,遍体鳞起。)《隋书》还记载说,普六茹.坚“为人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

大家看看《隋书》记载,是不是觉得普六茹.坚出生的时描述跟李世民的二龙之符,有异曲同工之妙?普六茹.坚的出生,能有这么多传奇色彩,说白了就是因为他得了天下,成了隋文帝杨坚。如果他没有开创大隋朝,他的出生别说传奇色彩了,恐怕就连姓氏都还得继续姓他的鲜卑姓氏“普六茹”。
楼主:林中大路  时间:2019-05-12 18:58:31
五代时,董昌督浙东。有一天,一位据说来自山阴县的老头,自称有大事,晋见董昌说:“大王您躬行仁政,让浙东的百姓人人受益,大家都盼着您早日登基,更好地为民造福!早在三十年前,浙东曾流传过这样一首民谣:‘欲识圣人姓,千里草青青,欲知圣人名,日从日上升。’千里草,是个‘董’字,日上日,是个‘昌’字,竟然与今日大王您的名讳完全相同,可见这不但是民心所向,也是天命所归啊!(唐代也将皇帝称为‘圣人’)”

董昌听罢,差点儿乐得合不拢嘴,敢情上天都认可了自己的伟大,早在三十前就预令自己当皇帝了!山阴的老头因为帮老天爷带信有功,董昌命令赏给他细绢一百匹,并免除其一家的赋税。

这消息一经传出,马上引起了哄动,这是多么便捷的一条致富新路啊!在吴瑶等人的组织策动下,各种各样的民间请愿团,很快挤满了董昌官邸的大门口。他们有的呈献据说是多少多少年前的民谣、谶语,有的送上各种不知真假的祥瑞,共同表答着一个心声:您要不当皇帝,我们坚决不答应!

董昌很慷慨,来的就有赏,开始每人赏钱百贯,后来因为请愿团越来越多,人数越来越众,赏钱也只好遂步递减,最后改为每人赏钱三百文。

看到自己的“民意支持率”是如此之高,董昌非常欣慰,又经过与那几位宗教界的哈巴狗协商研究,董昌高兴地向请愿团的群众们宣布:“有句谶语说‘兔子上金床’,那就是在说我呢。我是卯兔年生人,明年(乾宁二年,公元895年)就是卯年,到明年的卯月卯日(二月二日)卯时,就是我的登基之时!”
楼主:林中大路  时间:2019-05-12 18:58:31
三国演义中关羽年轻时,有一位老人对他说:"雨水盛,麦子亡”这句谶纬中暗示了关羽水淹七军与在麦城被谋害。
水浒传中鲁智深,一位禅师告诉他: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楼主:林中大路  时间:2019-05-12 18:58:31
唐朝贞观年间,太白星屡现于白昼。史官占卜认为是女皇登基预兆。民间又广传《秘记》中谶言:“唐朝三代之后,女主武王取代李氏据有天下。”李世民对此深深忧郁。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宫廷宴请诸位武官,行酒令,要求讲各自乳名。李君羡自称小名“五娘子”,李世民闻之一惊,遂掩饰笑道:“你既为女子,为何如此雄健勇猛?”李君羡官职(左武卫将军)、封号(武连县公)、属县(武安县),皆有“武”字又为“五娘子”。事情竟然如此巧合,让李世民不由得不怀疑,那个将来要取代唐朝的“女皇”,正是李君羡。李世民对此甚为疑忌,遂革其禁军职。

无端冤死
随后,李君羡外任华州刺史,华州当地民风崇尚修炼辟谷术,有个布衣名叫员道信,自称能够不进饮食,通晓佛法,李君羡非常敬慕相信他,多次与他形影相随,窃窃私语。御史借机弹劾李君羡与妖人勾结,图谋不轨。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六月十三日,李君羡因此事定罪处斩,全家被抄没。
天授二年(691年),他的家属向当时的皇帝武则天诉冤,武则天为了证明自己有天命,下诏追复李君羡官爵,以礼改葬。
楼主:林中大路  时间:2019-05-12 18:58:31
谶纬是一种巫术,源自“天人感应”,又称为“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最早是庄子提出的,汉代董仲舒发展成为一整套哲学体系。董仲舒认为,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谶纬巫术的哲学基础!
楼主:林中大路  时间:2019-05-12 18:58:31
「汉高斩白蛇起义」便是刘邦众多故事中的一个。

一些对于汉初历史不熟悉的读者常常不明白,你起义就起义,像陈胜吴广一样,喊两嗓子「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行吗?为什么要斩白蛇呢?像项羽似的,喊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不行吗?为什么要斩一只无辜的白蛇呢?

最初,刘邦只是大秦帝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沛县需要他做亭长,他便做亭长,帝国需要他到咸阳送徭役,他便到咸阳送徭役。某一回,帝国又需要他送徭役,这一回不是去咸阳,而是去骊山,给秦始皇修坟墓,他又按照帝国的要求上路了。

只是这一次,路途没有那么顺畅,出沛县不久,便有徭役趁刘邦等看守不注意的时候,成功地溜掉了。

当刘邦和徭役走到丰县西边的大泽中时,溜掉的徭役已经不少了,刘邦估摸着,这样跑下不,不等到骊山,徭役们就跑光了。刘邦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喝闷酒,喝完酒,刘邦大手一挥,把徭役们都放了,跟徭役说,你们都逃命去吧,我也找个地方躲起来。

一些徭役不愿意就这么撇下刘邦,决定跟刘邦一起闯荡江湖,于是,留下来陪在刘邦身边的,都跟刘邦在芒砀山间隐藏了起来。

他们在芒砀山隐藏期间,有一条大白蛇挡住了刘邦他们的去路,前边负责探路的跑回来向刘邦报告,刘邦借着酒劲,提着三尺剑,就冲了过去,过去后一剑,便把白蛇砍成两截,道路就此打开。
楼主:林中大路  时间:2019-05-12 18:58:31
刘邦砍断蛇以后,继续往前走,没走多远,就在路边醉倒了,睡着了,后边的人走到刘邦斩白蛇的地方后,见到一个哭泣的老太太,老太太说自己是白帝的妻子,自己的儿子被赤帝的儿子杀死了,说完,老太太便不见了。

这时候,人们便认为,那条白蛇是白帝之子,刘邦是赤帝之子。

几个月后,刘邦成功占领沛县,称沛公,聚集了三千丰沛子弟。

这三千人,多是西汉日后的脊梁。

三千人在沛廷搞了一次规模宏大的祭司,他们祭司了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和战神蚩尤,用祭司用的牲口的血染红了鼓和旗子,都穿上红色的衣服,扬起红色的旗帜。

总之,刘邦的军队「尚赤」,也就是以红色为尊。

之所以尚赤,就是因为刘邦曾在芒砀山间斩白蛇,尚赤响应了刘邦乃赤帝之子的传说,可以招募、激励乡勇。

这便是「汉高斩白蛇起义」的由来
楼主:林中大路  时间:2019-05-12 18:58:31
《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据说文王善演《易》,现今的周易就有文王的整理之功,在周朝只有极少数人才能玩玩《易》这种巫术,到了汉代,能够玩巫术的人就多了。虽然能玩巫的人多了,但创造一种新玩法,也只有极高智商才能办到。董仲舒就是这种人!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董仲舒创造了“天人感应”的玩法。不过董仲舒生前没被赏识,只做了小官,差点把命玩没了。董仲舒死后,他的思想(玩法)才被很多人继承,发扬光大。
楼主:林中大路  时间:2019-05-12 18:58:31
汉武帝建元6年(前135年),皇帝祭祖的地方长陵高园殿、辽东高庙发生了大火,董仲舒认为这是宣扬天人感应的好机会,于是带病坚持起草了一份奏章,以两次火灾说明上天已经对汉武帝发怒。结果奏章还没上,正巧主父偃到董仲舒家做客,看见奏章,因嫉妒董仲舒之才,就把奏章草稿偷走,交给了汉武帝。武帝看后大怒,决定将董仲舒斩首。后怜其才,又下诏赦免,但江都王相却被罢免,从此,董仲舒不敢再说灾异之事,而是干起了老本行,从事教学活动。
楼主:林中大路  时间:2019-05-12 18:58:31
董仲舒的老家广川大董故庄村在衡水东南,邻近齐鲁,北靠燕赵,西界三晋。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董仲舒出生于家有大批藏书的大地主阶级家庭。

董仲舒在30岁时,开始招收了大批学生,精心讲授。他讲学,在课堂上挂上一副帷幔,他在帷幔里面讲,学生在帷幔外面听。同时,他还经常叫他的得意门生吕步舒等转相传授。
楼主:林中大路  时间:2019-05-12 18:58:31
司马迁是董仲舒的得意弟子,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

在《史记》中,司马迁大量使用了“天人感应”来叙实述事,“天人感应”也借着《史记》而流传广布。
楼主:林中大路  时间:2019-05-12 18:58:31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楼主:林中大路  时间:2019-05-12 18:58:31
司马迁祖上出过很多历史学家,父亲司马谈官至太史令,负责在宫中编纂史书,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司马迁从小就阅读了大量典籍名著。年轻时的司马迁,喜欢到处旅游,目的不在于游山玩水,主要是想收集资料,顺便开阔一下眼界,还曾跟着汉武帝到各地巡游。

父亲去世后,司马迁子承父业,进宫做了太史令。如此一来,有大把的时间和机会查阅皇宫图书馆里的书籍,其中很多典籍是他从未见过的,畅游于书海的司马迁,如饥似渴地从书中汲取知识,利用超强的记忆力,几乎一目十行,将大量的知识储存在脑海之中。
楼主:林中大路  时间:2019-05-12 18:58:31
司马迁之所以这么做,除了兴趣使然,最重要的是想完成一部史学巨作。有梦想的人是快乐的,通宵达旦的读书,从不会感到疲惫,当他准备着手创作时,遭遇了人生最大的一次打击。大将李陵奉命出征匈奴,差点全军覆没,而且李陵兵败被俘。

战败的消息很快传到长安,汉武帝愤怒不已,有听说李陵不仅投降于匈奴,还帮他们训练士兵,更是几乎气吐血,下旨夷灭李陵三族。群臣都了解汉武帝的脾气,吓得不敢说话,而司马迁却站了出来,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李陵并非真心投降,只不过是权宜之计,日后肯定会寻找机会戴罪立功。
楼主:林中大路  时间:2019-05-12 18:58:31
正在气头上的汉武帝,压根就听不进去任何劝谏,觉得司马迁在为李陵求情,立马命人把司马迁押入大牢,随后处以宫刑。此刑罚对司马迁的打击相当大,还不如直接被砍头,至少心理上好受一些。司马迁痛哭过,也不止一次想过自我了断,好在他战胜了自己,想到了周文王、屈原等人落魄时的做法,他没有自暴自弃,在狱中开始创作鸿篇巨作《史记》。

太始元年,汉武帝大赦天下,司马迁因此得以释放,为了补偿司马迁,汉武帝任命他为中书令。九年后,汉武帝病重,即将走到人生的尽头,而司马迁的《史记》也已经完成,且被汉武帝一字不落的阅览。他在宫中单独召见司马迁,两人进行了很久的谈话,这也是他们最后一次对话。

汉武帝谈到《史记》中的内容,里面有不少批评他的话,但并没有责怪司马迁,也没有让其删减,可见其胸怀之宽广。当谈论到处死钩弋夫人一事时,汉武帝问司马迁有何看法,司马迁很诚实,直接说自己不太明白。随后,汉武帝说了“子弱母壮,必乱天下”八个字,司马迁听后哑口无言。司马迁不理解汉武帝,其他大臣也不理解,但之后近两千年发生的一些事,证明了汉武帝独特的眼光。

楼主:林中大路

字数:27973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4-04 16:33:26

更新时间:2019-05-12 18:58:31

评论数:18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