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中国谶纬史(祥瑞史)

中国谶纬史(祥瑞史)

楼主:林中大路  时间:2019-05-12 18:58:31
司马迁的《史记》成为后代修史的典范,所以帝王们出生时都来个“祥瑞”,来一段“异象”,取好再加一个“谶纬”,哈哈。
楼主:林中大路  时间:2019-05-12 18:58:31
刘秀出生在陈留郡济阳县济阳宫后殿第二间屋里。 他出生的当晚没有灯火,却有赤光照耀整个房间。父亲感到奇怪,立即召来功曹史充兰,派他去问会占卜的人。充兰与马下卒苏永一起去卜人王长孙的住所。王长孙卜卦后,对苏永和充兰说:“这是件吉利的事情,不用多说了。”这年,在刘钦房前栽景天的地方有小米长了出来,共有三株,每株一根茎九个穗,比一般小米要长一二尺,真是好小米。父亲刘钦因此为其取名为“秀”。
楼主:林中大路  时间:2019-05-12 18:58:31
刘秀还是一个普通百姓时,与姐夫邓晨到别人家去做客,当时大家看到谶书中说:“刘秀当为天子”。旁边的有些人说:谶书所说的刘秀肯定是国师公刘秀(当时新朝的国师公刘歆恰巧刚刚改名为刘秀)。可当时在场的刘秀却说:“怎么就知道这谶书中所说的要当天子的刘秀不是指的我呢?”,结果引起了众人的哄笑!刘秀登基后的第三年,与邓晨一起谈及往事,邓晨从容的对光武帝说:“仆竟然做到了”,刘秀听后大笑!
西汉末年,谶书极为流行,王莽代汉就是用谶书中的话语作为其理论依据,实际上谶书乃是统治阶级欺骗天下百姓的一个工具而已,其荒诞不经,毫无依据可言。新朝末年,天灾不断,人心思乱。而新朝的国师公、古文经大师刘歆精通谶纬,刚刚改名叫做刘秀,故大家猜测谶书中所说的“刘秀”乃是国师公刘歆。刘歆乃是西汉末年的大儒,才学渊博,德高望重,为王莽代汉立下了大功。
楼主:林中大路  时间:2019-05-12 18:58:31
西汉末期汉室的大权是由王莽掌控,他治理国家的目的不是为刘姓皇室服务,做大汉王朝的周公,他是要取而代之的。王莽精通祥瑞的“学术”造诣及其制造的谶纬技术的含量相当高。当时,谶纬盛行,王莽大加利用、赏赐献祥瑞的人。他任大司马时,暗中命益州蛮夷进京贡献白雉,而后又指使群臣把白雉说成是感化蛮夷的祥瑞,把王莽比做当年贤德的周公。朝廷自然“顺应天心”,给他升官晋爵,后又成为“假皇帝”。谄媚之徒见王莽喜欢谶纬,便疯狂向朝廷猛报祥瑞。这里的猪崽长了两个头,那里的母鸡生了双黄蛋,都要跟王莽扯上关系。总之,要一切“神灵”替他代言,为接替汉祚做舆论准备。王莽做了大量前无古人的工作,他根据五行相生的原理,还篡改了正史中记载上古帝王世系最完整的《世经》,硬是将自己的生辰八字跟三皇五帝搭上关系。
楼主:林中大路  时间:2019-05-12 18:58:31
到了公元5年 ,王莽可能觉得祥瑞这种含糊象征的东西似乎已经不能明确表达“天意”了,便更加直截了当地玩弄起了所谓的“符命”。武功县的县长孟通疏浚水井的时候挖得一块白石头,上头是圆形,下部是四方形,有朱红文字写在石头上,说是“宣告安汉公王莽为皇帝”。王莽如获至宝,支使各大臣把这件事上报皇太后王政君。虽然王政君是王莽的姑姑,但是人家是刘家的媳妇。于是,皇太后说:“此诬罔天下,不可施行!”不过,王政君清楚,她自己的力量已经无法制止王莽了,就退了一步,晋封王莽为“假皇帝”。平民与臣下称其为“摄皇帝”,王莽自称为“予”。于是,这类的符命就自此泛滥开来了,甚至到了连王莽自己都无法控制的地步了。
楼主:林中大路  时间:2019-05-12 18:58:31
王莽随后令其亲信王舜等人制造一些牛、石符命和图文,为其当皇帝制造舆论。但是,他经过反复思考,觉得虽然有这么多符命、图文,但还缺乏一些主要的、过硬的材料。比如,没有天帝的策书,汉室也没有让位给他。这样,朝野必然会说他是篡位夺权。因此,他还不敢贸然称帝。他的这个心思被广汉梓潼人哀章敏锐地觉察到了,哀章觉得机会来了。

当时,哀章在长安求学,虽习读了两年经书,对五经仍不得要领,却喜爱吹牛,擅于钻营。哀章的政治嗅觉十分敏锐,知道王莽急切想当皇帝,又“相信”符命,就动起脑筋来了,决心来一次政治冒险。

哀章制作了一只铜柜,做了两道策书,盖上私刻的玺印,一道写上“天帝行玺金匮图”,另一道写上“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这里的“某”,就是指高皇帝刘帮。策书上说王莽是真龙天子,皇太后应该遵照天意行事。同时,哀章在图和策书特别写明了王莽的大臣八人,又极其狡猾地虚构了两个根本不存在的人,还为其编造了两个好听的名字“王兴”和“王盛”。当然,最最重要的是,哀章乘机把自己的名字也塞进其中,一共是十一个人,都写明了官职和爵位,作为王莽的辅佐。
楼主:林中大路  时间:2019-05-12 18:58:31
哀章于十二月一天,连夜将这两只盒子送至高庙,并对管庙的仆射说:“这是天上来人叫我将金匱送来的,请即交安汉公。”仆射那敢怠慢,第二天上朝,立即将哀章交来的金匱呈递给王莽。王莽通过前一段的苦心谋划,有了牛、石符命,现又获得哀章送来的天帝授玺图画和赤帝传位策书等,当皇帝的证物一应俱全,大喜过望。群臣也都一齐附和,同声要求莽至高庙受禅。王莽于是就把伪装全部卸下,“名正言顺”的登基了,改国号为“新”。王莽按符命策书,由十一人组成核心领导班子,但朝中并无王兴、王盛,是哀章在策书中虚构的,这可怎么办呢?王莽为了验证符命,乃在京城内寻觅,终于找到了一个卖饼的王盛,一个守城门的兵卒王兴。于是请巫者看相,认为就是策书上所说的这两个人。王兴、王盛因而一步登天,当上了将军。这两人接到任命书以后,觉得简直是不可思议,还以为自己在做梦……

事情接下来的发展,就让人哭笑不得了,搞得王莽好不难堪,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据记载,“莽之谋篡也,吏民争为符命,皆得封侯。”人们争先恐后地伪造符命呈献,都被封侯。那些没有伪造符命呈献的人,就相互戏言说:“唯独你没有接到上帝的任命书吗?”……这样下去可怎么得了?!王莽立即采取措施,进一步缩小符命发布的范围。他派官员负责审查处理,凡不是五威将、帅发布的符命而自行制造的人一律逮捕入狱。
楼主:林中大路  时间:2019-05-12 18:58:31
不过,王莽以玩弄谶纬上位,别人也会有样学样,也就是所谓的耍猴的终会被猴耍。当初,大司空甄丰是王莽的心腹死党,为王莽的上位不遗余力,总觉得王莽对其封赏太低,就闷闷不乐。同时,甄丰一向性格刚强,平时难免会冒犯王莽。所以,王莽就假借符命,把甄丰调任为更始将军,与卖饼的王盛处于同等地位。甄丰的儿子甄寻垂涎汉平帝的皇后王莽的女儿黄皇室主,想必是他真的以为王莽真相信符命之说,于是决定在符命上做文章。甄寻出于谨慎,先借别的事试了一试。他制作符命说:“新室应当在陕地设立二伯,甄丰为右伯,太傅平晏为左伯,仿效周公、召公的旧例。”这道符命呈进去,竟得到王莽的批准。甄寻见符命有效,就趁热打铁又制作了一篇符命,说:“原汉氏平帝的皇后应当成为甄寻的妻子。”满心期望王莽再次批准,把黄皇室主下嫁过来,自己好做个乘龙快婿。这一次,王莽实在是忍不住了,估计得气晕过去好几次。他觉得必须得采取断然措施了,坚决刹住这股“歪风”。 史书上说,“莽既以符命自立,即位之后欲绝其原以神前事”。王莽大发雷霆,怒气冲冲地骂道:“黄皇室主是天下之母,这是什么话?”于是,他下令马上抓人。甄寻吓得逃跑了,被抓后遭到流放,其父亲甄丰自杀……
楼主:林中大路  时间:2019-05-12 18:58:31
后来的统治者借谶纬上位,一旦确立自身的正统性之后,就会对民间谶纬严加防范,全力打压,彻底掐断这条路径。他们除了防内院失火、防军阀借谶纬起事之外,更是严防防民间谶纬,称其为“谶谣”。《魏书》甚至将民间的童谣都视为“妖言”,说是有种“诗妖”,在国家垂危之时幻化成儿童,四处散播流言童谣,妖言惑众。
楼主:林中大路  时间:2019-05-12 18:58:31
王莽掌权后,首先想到的就是知己刘歆。刘歆为了报答王莽知遇之恩,同时也为了进一步推广古文经学。利用自己经学领袖的身份,为王莽代汉大造舆论。什么祥瑞啊,谶语啊都冒出来了,为王莽代汉打下了充足的理论基础。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如愿以偿登上帝位,建立新朝。老伙计刘歆被任命为新朝国师。完成这一切后,王莽与刘歆意气风发的站在高高的长安宫殿上,王莽说:“歆,准备好了吗?”刘歆回答:“莽,可以的。”
楼主:林中大路  时间:2019-05-12 18:58:31
地皇四年(23年),农民起义军已逼近长安,新莽王朝行将覆灭。但王莽不肯认输,组织残余力量继续反扑。当年七月,一件令王莽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国师刘歆造反了!由于谋事不密,政变很快失败,刘歆在家中自杀。王莽不明白为何与自己有共同理想的刘歆也会背叛自己,在他的眼中谁都可以造反,唯独刘歆不行!刘歆自杀后,王莽一直拒绝承认刘歆参与谋反的事实,不公布刘歆的罪行。一个人躲在深宫中读书,读累了就靠着书案睡会儿,终日潦倒。当年十月,起义军杀入宫中,王莽被杀,新朝灭亡。

刘歆造反时已年过七旬,从结识王莽时起,二人已并肩作战四十余年,结成了深厚的情谊,为何会在最后选择了背叛。有人认为刘歆是早有称帝之心,因为当年流传一句谶语“刘秀当为天子”,而刘歆在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就已改名刘秀。所以他有称帝的野心。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由于刘歆在王莽篡位过程中制造了大量舆论。所以,刘歆对王莽篡汉的伎俩知根知底,从而遭到了王莽的猜忌和防范。刘歆被逼无奈,只好造反。个人认为,从王莽的行为反应来看,他既没有怀疑刘歆,也没有压迫。刘歆是一个学者,而非政治家,他对理想比王莽还执着。因为这一点,王莽非常放心,因为他们的理想是一致的。刘歆不会背叛理想,也不会背叛他。但是王莽忽略了一点,刘歆对理想的执念高于对自己的情谊。当刘歆看到王莽改制改的乱七八糟,把共同的理想糟蹋的不像样子的时候。刘歆不能忍了,不顾年逾古稀的高龄,毅然造反。因为共同的理想,曾经的王莽与刘歆是至交知己。同样是因为共同的理想,王莽与刘歆在生命的最后成了仇敌。
楼主:林中大路  时间:2019-05-12 18:58:31
汉光武帝都利用图谶称帝﹐取得政权以后﹐发诏颁命﹑施政用人也引用谶纬。谶纬说,正式成为东汉王朝认定的意识形态与正式的神学、儒学的思想。汉光武帝中元元年(公元56)又正式“宣布图谶于天下”﹐定为功令的必读书﹐“言五经者﹐皆凭谶纬说”。儒生为了利禄﹐都兼习谶纬﹐称“七经纬”为“内学”﹐而原来的经书反称为“外学”。谶纬的地位实际上凌驾于经书之上。
楼主:林中大路  时间:2019-05-12 18:58:31
谶纬之学,自哀帝、平帝至东汉,在帝王的提倡和支持下,加之儒家的附和,盛行于世,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但一些有见识的学者,如桓谭、尹敏、郑兴、张衡和王充等则坚决反对,揭露和批判谶纬的荒谬无稽。张衡还提出了禁绝的主张。南朝宋大明中,始禁图谶,隋炀帝加以禁毁,但唐代仍断续流行,不仅《唐书》和《新唐书》中有“经纬”和“谶纬”之目,就是《九经正义》也仍遵信谶纬。直至欧阳修作《论删去九经正义中谶纬劄子》,魏了翁作《九经要义》删去了谶纬之说后,谶纬才无人信从,此类书籍遂至散佚。
楼主:林中大路  时间:2019-05-12 18:58:31
哈哈,很多人来看谶纬,是想从正面看的,抱歉了!这里是从负面看谶纬,即看谶纬的虚假性、人为性的。
楼主:林中大路  时间:2019-05-12 18:58:31
谶纬、祥瑞都是人为的,与事实不符,是捏造的事实,为政治服务的巫术。
楼主:林中大路  时间:2019-05-12 18:58:31
除了谶纬、祥瑞,在战国时代往后,还流行“五德终始说”。

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的历史观:“五德终始”。“五德”指土、木、金、火、水五种德性或性能。“五德终始”指这五种性能从始到终、终而复始的循环运动,邹衍以此作为历史变迁、王朝更替的根据。
邹衍说“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文选》李善注引)。又说:“代火者必将水”“数备将徙于土”(《吕氏春秋·应同》)。他认为虞(舜)、夏、殷、周的历史是一个胜负转化的发展过程。它按照土、木、金、火、水依次相胜而具有阶段性,又按照始于土、终于水、徙于土的循环往复而具有周期性。而这种五德相胜又是被机械的周期律预先决定的,“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认为王朝的兴起必有天意符瑞作为象征和验证。这种天人感应论是为周秦之际的新兴统治势力服务的,故“邹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五德终始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封建王朝的一些最高统治者自称“奉天承运皇帝”,所谓“承运”,就是继承某一“德”运。

“天人相应”、“五德配五行”。呵呵。每个朝代、哪 一个王朝兴起都是由 五行决定的!
楼主:林中大路  时间:2019-05-12 18:58:31
邹衍说“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由于黑色属于水,所以秦朝崇尚黑色。按照邹衍的说法,五行代表的五种德性是以相克的关系传递的,后世也有人提出五行相生的说法来解释五德终始。
楼主:林中大路  时间:2019-05-12 18:58:31
汉代起初在汉高祖刘邦时,张苍认为秦国祚太短且暴虐无道,不属于正统朝代。应该由汉朝接替周朝的火德,所以汉朝之正朔应为水德。到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德说法,认为汉朝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了这种说法,从此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皆采用了这种说法。因此汉朝有时也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炎刘”。
楼主:林中大路  时间:2019-05-12 18:58:31
在王莽篡汉之前,一般采用五行相克说。交替顺序为:
虞(土)→夏(木)→商(金)→周(火)

木克土,所以夏代虞;金克木,所以商代夏;火克金,因此周代商
楼主:林中大路  时间:2019-05-12 18:58:3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根据邹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论断,以秦文公出猎获黑龙作为水德兴起的符瑞,进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以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遂成为五德终始说的第一个实践者。
自秦汉直至宋辽金时代,五德终始说一直是历代王朝阐释其政权合法性的基本理论框架。“故自秦推五胜,以水德自名,由汉以来,有国者未始不由于此说”。

楼主:林中大路

字数:27973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4-04 16:33:26

更新时间:2019-05-12 18:58:31

评论数:18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