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汉高祖刘邦 长篇连载

汉高祖刘邦 长篇连载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陈胜振臂一呼,跑在了最前面,于是瞬间就爬上了时代的顶峰;紧紧跟随陈胜的人,也瞬间成了时代的风云人物。面对此情此景,人们自然都是一路奔跑,谁也不肯甘心落后。

遥想当年,陈胜看着自己振臂一呼,而整天下翻天覆地时,会是怎样心情?
遥想当年,吴广看着十多万,数十万大军追随在自己身后,把李斯的儿子打得闭门不敢露头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遥想当年,周文看着自己率领数十万大军,攻入函谷关,一路秦帝国都城附近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他们会想到,短短几十天以后,自己就会消失于历史舞台上吗?

关键是,当时的刘邦、项羽、萧何、韩信、张良,听到这些大哥们的成就时,会是什么心情?难道他们当时,就会想到,自己以后会比他们更牛逼吗?谁也不知道!

在这场残酷的淘汰赛中,谁会坚持到最后?谁也不知道!当项梁一再取得胜利时,也许觉得,自己就是最后的胜利者,但是很不幸,他很快就死在了成功的道路上。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项梁9月份起兵,直到第二年3月才渡过长江。项梁为什么会这样做呢?是不是想远离战场,先让其它人火并得一片狼籍,自己再去捡宜?没有人知道!但是,谁也不能排除他有这种想法。

项梁决定率军渡过长江,据说是因为项梁接到陈胜特派员的秘令。总而言之,陈胜任命项梁为上柱国,并让他率军抓紧渡过长江。
当时,长江以北地区,反秦力量已让秦国东征大军,打得一片狼籍了。

刚刚过去的第一轮淘汰赛,残酷而惨烈。因为,这一轮淘汰,估计至少有几百个,曾领着几千个小弟混的大哥被淘汰出局;而他们,大都连个名字也没有留下来。
只要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就应该知道这些被淘汰出局的大哥们,也未必都是因为他们实力、能力不够。而是因为他们把握了一个错误的时机、站在了一个错误的地点。
当然了,那些依然留在历史舞台上,继续PK的大哥们,也未必就是因为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一切只不过是机缘巧合罢了。换而言之,也许他们也曾想把握那个错误的时机,也许他们也曾想跑到那个错误的地点,只是因为他们当时没有把握住那们机会,没有赶到那个地点;所以他们躲过了那一劫!

在这轮淘汰赛后,依然留在历史舞台上的大哥们。未必都是最优秀的,但是他们经过半年多时间血与火的洗礼,肯定都变得更成熟、更老练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项梁渡过长江,意味着楚国故地的实力派,需要重新整合了。
听说项梁渡过长江,陈婴率人投奔了项梁;英布、蒲将军、吕臣、刘邦也都率军投奔了项梁。但是,我们必须得知道,这些人投奔项梁,并不意味着项梁可以完全控制这些人的军队。项梁与这些大佬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只是类似联盟的关系。

刘邦投靠项梁后,他的独立性,始终都保持着。因为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刘邦的嫡系小弟,一直都跟随着刘邦,项梁也没有让众多特派员进驻刘邦的权力核心。
从刘邦的独立性,我们大约可以看出来。陈婴、吕臣、英布、吴苪、蒲将军,虽然都给项梁当小弟了,但是也肯定也保持着其独立性。

项梁死后,宋义之所以能够横空出世,位于项羽之上。主要原因,恐怕就是陈婴、吕臣、英布、蒲将军、刘邦等人都打着支持楚怀王的旗号,联合起来压制项氏的结果。
因为,失去这种原因,我们实在无法想象,以楚怀王的实力,随便一句话,就能让宋义那种毫无根基的人,就能凌架于项梁的嫡系传人之上。
当然了,关于宋义、项羽之间的博弈,我后面会详细分析。我这里说到这些事,只是希望大家对楚国故地的格局,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概念。换而言之,楚系绝不是项氏家族可以一手遮天。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感谢枯声、弓背老农、碧水风吟、mememevvv、旺热心、wagonsya、无尽的恋、随便选一个、星星碎语、苦守的苦手、新恐怖鸟、农民公2012、南方不南、当年之后再无明月网友的支持,再更新一段。

其实,陈胜刚死,秦嘉就已拥立景驹当了楚王。
只是,秦嘉的实力、影响力有限,所以景驹这个楚王并没有获得大家的认可。至少,陈婴、英布、吕臣之类的楚系大佬,都也没有率军投奔景驹。话又说回来,如果这些人都承认了景驹的楚王地位,项梁估计也只能接受这种既成事实了。
项梁率军渡过长江时,只领了八千小弟。而陈婴、英布、吕臣、蒲将军之类的楚系大佬,一共有多少小弟呢?恐怕足足有五六万!因为,项梁率领八千人渡江,等这些大佬投靠之后,马上就拥兵六七万人了。

史书是这样记录的。
“东阳年轻人杀了县令,相聚在一起有两万人,想拥立陈婴为王、、、、。他的部下都服从他,于是将军队归属项梁。”
“英布已击败秦兵,带兵向东进发;听说项梁向西渡过淮水,英布与蒲将军都带上自己的军队投奔项梁。项梁的部下总共有六七万,驻扎在下邳县。”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这些大佬都承认了景驹的楚地位,项梁自然只能接受这个既成事实。因为,景驹如果有这样大的实力、影响力,项梁想凭那八千人就改变这个事实,估计是不现实的。更主要的是,当时谁也知道,陈胜早就死了,项梁拿一个早已死的陈胜作招牌打压景驹,本身就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当时,楚系中有一个后来非常著名的大佬,承认了景驹的楚王地位。这个楚系大佬,就是刘邦。刘邦为什么会承认景驹楚王的地位呢?我估计是因为刘邦的家底太薄,又让雍齿上手就摆了一道,所以他的家底就更薄了。此时的刘邦,如果不找棵大树下面去乘凉,估计是无法立足了。

刘邦去投奔景驹这个楚王时,路上遇到了张良。当时的张良,也是去投靠景驹的。张良当时也有百十来号兄弟。张良去投靠景驹的原因,大约与刘邦类似,那就是他们的家底比较薄。所以,也想找棵大树去乘凉。
但是,张良一见刘邦,就被刘邦折服了,所以他就给刘邦当小弟了。当然了,他们两家并作一起,家底也依然不厚实。所以,依然还得投靠楚王景驹。

景驹虽然当了楚王,但是各地的实力派,并没有争相响应、投靠,所以一看刘邦前来,自然非常高兴。
刘邦投靠景驹,并不是意味着刘邦的独立性消失。他们这种合作的结果,对刘邦的好处是,他可以从景驹那里寻找到援助;对景驹的好处是,他是可以让刘邦配合自己展开一些军事行动。

刘邦投靠楚王景驹后,景驹就让刘邦,和自己手下的大佬东阳宁君,一块率军攻打秦军去了。
刘邦和东阳宁君一块,打败了章邯的手下的大将司马夷,并攻下了这枝秦军控制的砀县。刘邦收集砀县的军队,一共得到六千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刘邦投靠景驹,是对双方都有好处的事。刘邦协助景驹手下的大佬,剿灭了威胁他们的秦军;刘邦也趁机扩编了自己的军队。
东阳宁君为什让让刘邦收编砀县的军队呢?就我理解,一方面是因为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刘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刘邦向他们求助,他们却让刘邦协助自己打仗,总得有个说法吧!而这个说法大约就是,你帮我们打胜这一仗,胜利后可以收编相关的部队;你的军队扩编后,再去收拾背叛你的小弟,应该不再存在难度了吧!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这个和刘邦合作过的东阳宁君,此后就消失了。东阳宁君哪里去了?有可能是战死了。但是,更多的可能性,应该是在攻下砀县后,东阳宁君又回到景驹那里了。结果,自然是跟着景驹,让项梁火并掉了。

在与东阳宁君的合作过程中,刘邦不但获得了六千军队,更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
听从景驹的命令,打败秦军后,刘邦就去率军攻打背叛自己、占据丰邑的雍齿去了。刘邦现在也算鸟枪换炮了(刘邦在砀县扩张编后,已是一枝近一万人的军队了),所以很快就攻下了雍齿占据的邑县,但是当刘邦决定率人攻打丰县时,问题出现了。因为,楚王景驹让项梁火并了。

本来呢?刘邦跟着景驹,也算混得不错。因为,刘邦投靠景驹后,出去混了一个来月,就又收编了六千军队,加上原来的军队,一共拥有近一万人了。照着这种势头发展下去,美好的前途也许就在前面等着刘邦。

但是,现在景驹竟然让项梁火并了。你说,刘邦应该怎么办呢?如果说什么小弟应该忠于大哥,刘邦自然应该与项梁不共戴天。问题是,那年头什么大哥,什么小弟,实在就是乱哄哄的你方唱罢我登场罢了。
所以,刘邦自然不会抛开现实利益,去为景驹报仇。既然项梁火并了景驹,刘邦就改投项梁当大哥好了。

但是,事情显然不是这样简单。
单纯的看项梁火并景驹,这并不可怕。因为,景驹敢不服项梁,项梁自然要收拾他了。
问题是,朱鸡石也被项梁火并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当时那段历史,史书上记录的比较模糊,所以具体情况,我们并不太清楚。但是,从秦嘉、朱鸡石最初合作攻打东海郡的内容去看。秦嘉和一些大佬共同拥立景驹当楚王时,朱鸡石应该也在其中。如果是这样,朱鸡石应该也是楚王景驹的一个小弟。
而且,从朱鸡石接受项梁的命令与章邯打仗去看,朱鸡石在景驹失败后,应该是投靠了项梁。
但是,朱鸡石竟然也被项梁火并了。

据史书记载:“项梁派别部将领朱鸡石、馀樊君与章邯交战。馀樊君战死,朱鸡石的军队失利,他向胡陵县逃弃,项梁便带兵进入薛城,杀了朱鸡石。”
最初我看这段话,总觉得奇怪极了。后来,我渐渐想明白了,大约馀樊君、朱鸡石都是景驹一系的实力派。所以,项梁在打败景驹后,就借刀杀人(让他们与秦军主力作战)把馀樊君除掉了,朱鸡石没有被秦军打死,项梁就追过去,把朱鸡石杀了。

现在,对刘邦似乎是一个考验。
因为,项梁作人似乎够绝的。因为,项梁一出场,就是火并了会稽郡守。要知道,会稽郡守当时是计划与项梁合作反秦的。项梁再出场,就是把楚王景驹火并了;掉过头,又把朱鸡石也火并了。
现在,刘邦应该如何做呢?经过简单的思考后,刘邦率领一百多名骑兵,去亲自拜见项梁。

其实,刘邦此时去见项梁,大约就是后来鸿门宴的采排版。因为,谁也不能排除,以项梁的行事风格,会不会趁机火并刘邦。但是,从现实的角度分析,只要项梁是理性的,他就没有理由火并刘邦。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刘邦为什么会选择率领一百多名骑兵去拜见项梁呢?
就我理解,刘邦一方面是为了向项梁表示臣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向项梁展示一下自己的实力、能力。
亲自率领一百多名骑兵拜见项梁,显然等于把生死交给了项梁,因为就这一百来个骑兵,项梁如果要火并刘邦,刘邦肯定没的跑。
刘邦希望项梁相信,他所代表的团队,是第一流的团队。因为这一百多骑兵表现出的气势、素养、形象,应该可以证明这一点。

项梁见到刘邦后,对刘邦非常欣赏。史书是这样记载这件事的,“沛公带领随从的一百多名骑兵前去见项梁;项梁给予沛公士卒五千人,有五大夫爵位的将领十人。”
如果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刘邦在砀县收编了六千小弟,现在又得到了五千小弟,一共就是一万一千名小弟了。如果再加上刘邦的其它小弟,刘邦现在应该有一万五千名小弟了。这个数字虽然不是太惊人,但是,它绝对不是个小数目。

我们现在的疑问是,项梁为什么一见刘邦面,就白白送给刘邦五千名小弟?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项梁之所以,一见面就给刘邦五千名小弟。就我的理解,一方面自然是因为刘邦已积累起了不小的名声,而且表现出了让项梁欣赏的地方。
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刘邦与景驹一系,有着比较微妙的关系。

项梁火并景驹,再怎么说,也是反秦大军的内部火并,所以肯定是好说不好听。至于项梁火并馀樊君、朱鸡石,就更让谁也觉得,项梁做得有点太绝了。
为了安抚景驹一系,项梁自然需要找一个身份比较中立的人,去接管景驹的残余力量。
如果项梁不能有效的安置景驹的残余力量,可能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如果一味打压景驹残余力量(寻找借口杀戮景驹嫡系),会损伤项梁的人格魅力;因为这让人会觉得,在革命尚未成功之时,项梁就已开始一心消除异己了。
如果一味安抚景驹的残余力量(重用景驹的嫡系),有可能会让景驹在楚系力量中的影响,暂时无法消失。

在这种背景下,刘邦似乎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人选。
刘邦虽然是景驹的小弟,但是刘邦与景驹一系,并没有太多的联系;因为刘邦投靠景驹后,就一直率军在外作战。从这层意义上,刘邦与景驹一系的关系比较疏远。在这种背景下,让刘邦接管景驹的残余力量,项梁应该可以接受。
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刘邦就是景驹一系的人;而且与东阳宁君合作的过程中,应该在景驹一系中,也拥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在这种背景下,让刘邦接管景驹的残余力量,景驹的残余力量应该可以接受。

失去这种原因,项梁应该没有理由,一见面就给刘邦五千军队。
如果项梁给刘邦这五千军队时,还让一个相应级别的大哥也到了刘邦军中,并进入了刘邦的权力核心。这一切自然好解释了,因为这是项梁试图控制刘邦军队的步骤。但是,项梁送给刘邦的,显然只是一群小弟。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刘邦给项梁当了小弟,他的独立性并没有消失;而且还从项梁这里领走五千小弟。那项梁收刘邦这种小弟,具体的利益在哪里呢?
就我理解,项梁这样帮助刘邦,最表面的原因,就是为了让一个比较合适的人,帮他接管景驹的残余力量。
而且,项梁虽然不能剥夺刘邦这种小弟的独立性。但是,刘邦作为项梁的小弟,显然有义务配合项梁展开各种军事行动。更主要的是,项梁虽然不能把手伸进刘邦的组织核心,却在必要的时候,也有权调动刘邦的小弟。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些最简单的事实看出来。
刘邦在投靠项梁之前,就有近一万名小弟了,而投靠项梁之后,项梁又给了刘邦五千小弟;这样简单的一算,刘邦当时应该就有一万五千名小弟了。而刘邦随后又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后来还成了砀郡郡长,估计还可以增加一批小弟,这样算来,刘邦率领的小弟,应该不会低于两万人了。但是,刘邦在率军西征秦国本土时,最初所率领的军队,似乎也只有三五千人。其它的军队哪里去了,自然被上司调拔走了。从这层意义上,项梁(或楚怀为代表的中央政府)作为大哥,显然有权调动刘邦这种小弟的军队。
但是,刘邦的嫡系小弟,显然一直追随着刘邦。从来没有人试图把刘邦的嫡系小弟,调离刘邦的身边;而且,似乎也没有人给刘邦派谴过特派员,换而言之,刘邦系统内的权力核心,一直是由刘邦的嫡系小弟控制着。从这层意义上,项梁(或楚怀王为代表的中央政府)作为大哥,显然无权把手伸进刘邦这种小弟的权力核心。
这些事实,似乎可以证明,刘邦虽然保持着他的独立性(谁也不能把手伸进他的权力核心),但是在具体执行军事任务时,却显然需要接受项梁(或楚怀王为代表的中央政府)调动;而且必要时项梁(或楚怀王为代表的中央政府)也有权调动刘邦的军队。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感谢枯声、苦守的苦手、弓背老农、比尔熊、神惊志、随便选一个、新恐怖鸟、mememevvv、水刀剑圣、岭南陈氏网友支持,再更新一段。

刘邦投靠项梁后,就率军把背叛自己的雍齿打败了。
雍齿的失败,到此时似乎是必然的。因为,雍齿在站队时,就已站错了。雍齿当时挂的是魏国大旗,在楚系力量四分五裂、混乱不堪时,雍齿依靠魏国支持,自然能够与刘邦对抗。但是,在楚系力量因为项梁的出现,而变得日益统一、强大时,雍齿挂着魏国的大旗,还想在楚国故地占住脚,那就不是需要一般的本事了。

后来,雍齿又投降了刘邦,但是,刘邦并没有杀雍齿。相反,雍齿在刘邦手下,一直混得也算不错。
刘邦这样对待雍齿,自然是因为雍齿是沛县元老。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恐怕也是因为刘邦需要作一次比较醒目的广告。
刘邦对雍齿的这种态度,显然会让人觉得,刘邦非常宽宏大量。因为一个大哥,让小弟这样背叛后,还愿意原谅小弟,实在超出了正常人的想象。从某种意义,大哥愿意原谅小弟的这种行为,还有什么事不能原谅呢?

刘邦最初的资本,就是他在沛县时,积累起了比较可观的影响力、地位。否则,他是没有机会成为沛公的。
但是,成为沛公,只是刘邦成功的起点。

因为,在那种乱糟糟的时代里。率领两三千个小弟的大哥,估计哪天也得消失好几个,哪天也能产生好几个。
如果刘邦就靠这种老本过日子,肯定早就消失在了历史舞台上。
因为,那是标准的弱肉强食的环境,一方面你需要防备秦军的进攻、围剿;另一方面,还需要防备某些强势的反秦大佬兼并、火并。事实上,我前就分析过,在大泽乡起义后一年的时间里,曾率领过两三千个小弟的大哥,最少也死过几百个。

刘邦代表的团队,虽然起步就遇到了挫折(因为雍齿背叛,失去了根据地)。但是,因为刘邦最初的名头并不响亮,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比较合适(距秦国本土比较远,也没有占据大家志在必得的地方),所以他既不是秦军攻击的首选目标,也不会成为反秦力量火并的主要目标。这种环境,显然是刘邦这个团队实习的绝好机会。如果刘邦一出场,也像陈胜那样处于了风口浪尖之上,十有八九也难以通过最初残酷的淘汰赛。
虽然刘邦有着第一流的团队,但是这个团队的成员,都没有统率大军的经验。所以,他们自然需要一定的实践,才能渐渐适应这个众多大哥,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残酷舞台。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楚国故地自成系统的大哥,有很多。
陈婴一出手,就领着两万小弟,虽然他愿意追随项梁,但是这样一股力量,它的独立性,相信谁也无法轻易抹去。
英布、吴苪自然也是自成系统的大哥。
吕臣是陈胜的嫡系,在陈胜死后,他再次高举张楚大旗,收复陈县,作为和陈胜打响反秦第一枪的元老,他的独立性,相信也没有人能够否定。
刘邦虽然实力比较弱,但是这一系力量的独立性,相信更没有人敢否定了。
当然了,那个云庶雾罩的蒲将军,肯定也是自成系统的大佬。
还有一个可以担任楚怀王柱国,后来还可以封王的共敖,估计也是自成系统的大佬。

面对这种大哥林立的格局,项梁如果强行称王,自然很容易引发内哄的。因为项梁一出场,就是强势出击,四处兼并实力派。如果让他当了楚王,其它实力派,自然都会缺乏基本的安全感。
在这种背景下,项梁自然只能拥立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楚王。有一个楚王高高在上,项梁与大家的地位,就没有本质的区别了。而且,如果项梁敢继续兼并别人,人们就可以打着楚怀王的旗号,压制项梁的发展。

事实上,项梁死后,项羽地位突然降低,就是因为楚系大佬们借着楚怀王的大旗,打压项氏的结果。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不论怎么说,刘邦的这个团队成长得非常迅速。
因为,在一系列的战争中,刘邦这个团队的名声渐渐打了出去。我们可以想象,只要你能完成一个大家认为非常困难的、甚至是大家认为无法完成的军事任务,以后人们自然愿意与你合作,在合作时,自然也愿意听从你的意见,甚至愿意接受你的指挥。

在平常时候,人们也许没有尊重高人的习惯。因为平常时候,高人能怎样?低人又怎样?人们按各种约定俗成的规则办事,通常就可以应付各种局面。
但是在那种一个选择错误,就有可能死于非命的环境中;在那种一片混乱的,从前约定俗成的规则,全都失效的环境中。人们自然会习惯性的会尊重高人、听从高人,因为,如果你听从那种二把刀的人,就是死了,也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在平常时候,大哥们也许没有重用高人的习惯。因为平常时候,高人能怎样?低人又能怎样?大哥说你行,你就行!大哥说你不行,估计你也不行!
但是,在那种随便一个错误,都有可能让自己苦心积累起的资本,一风吹光的环境中。哪个大哥也会重用高人的,因为不重用高人,就意味着自己苦心积累起的资本,会渐渐被糟蹋光的。

这是刘邦与张良惺惺相惜的主要原因。
张良愿意追随刘邦,是因为觉得跟着刘邦有前途;刘邦愿意尊重、重用张良,是因为他觉得重用张良,会让自己可以避免许多错误。

当然了,这也是刘邦投奔景驹时;景驹愿意帮助刘邦的主要原因。
景驹帮助刘邦,实际的利益马上就看到了,因为刘邦可以协助他的手下,把威胁自己的秦军打败。
我们也可以想象,在相关战役中,刘邦肯定充分发挥了自己团队的军事才能。而经过这次胜利后,以后与刘邦合作的人,自然愿意充分尊重刘这个团队的意见、甚至是接受这个团队的指挥。

当然了,这也是刘邦投靠项梁后,项梁愿意重用刘邦的主要原因。
项梁重用刘邦的实际利益,也是马上可以看到,因为有刘邦的协作,项梁的各项军事计划,都能更顺利的实现。

此时的刘邦,实际上已杀过了最初的淘汰赛。换而言之,最初,楚国故地领导两三千个小弟的大哥数不胜数,而刘邦只不过是其中之一;现在,楚国故地有头有脸的大哥,恐怕也就十来个,而刘邦已是其中之一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刘邦投靠项梁不久后。在范曾的建议下,项梁就拥立一个放羊的人当了楚王。
这个放羊的人,据说是从前楚怀王的嫡孙;所以这个放羊的人当了楚王后,依然用他祖父的称号,所以也称作楚怀王。

因为,楚怀王后来成了义帝,而且还有一个楚虽然三户、亡秦必楚的成语。所以,人们常常有一种错觉,总以为楚怀王一出现,就是以天下共主的身份出现。
其实,当时人们拥戴楚怀王,只是楚国建立的标志。因为,楚怀王只是楚系的几个大佬拥戴出来的国王。北方诸国,并没有遵奉楚怀王的意思。
更关键的是,当时楚王、赵王、燕王、齐王、魏王的地位是对等的。

楚怀王地位的上升,是因为项羽在巨鹿之战后,地位太高了。
事实上,项羽往那一站,就是反秦大军的盟主。在这种背景下,楚怀王的地位,自然也得跟着上升了。
等到项羽主持分封时,楚怀王自然更不能再叫楚怀王了。因为,楚怀王手下的小弟,就可以主持分封诸王;因为楚怀王的小弟,都敢自称霸王。你说楚怀王,应该是什么地位?于是,楚怀王一跃就变成了义帝。

在最初,因为楚国众多实力派并存,所以项梁必须得拥立一个楚王,以表示自己无意凌驾于其它实力派之上的意思。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神惊志网友:

有问题想请教下泪哥。好像泪哥比较认同“得民心者得天下”

以前通过学校的教育,很认同“得民心者得天下”
后来慢慢的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觉得“得民心者得天下”就是统治者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的一个宣传而已了。在煮酒,很多网友批判这个观点的时候经常会提到,清朝入关,元灭宋,本朝开国这些历史事件。当时觉得比较有道理,但是看了泪哥的南北朝,明末,水浒这几个贴后。觉得清朝入关,元灭宋这些历史事件并不能很好的拿来反驳“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说法。毕竟民族主义是近代才传入中国,明末和南宋的时候,人们心目中并没有这个概念。而且旧王朝相对于新王朝往往更腐化、利益集团更加庞大、社会的阶层也更加固化。所以用“得民心者得天下”来形容清元的入主中原,没准也还说的过去。

我的疑惑是,民心这东西,太抽象了。通过这几个贴,按泪哥的观点来理解,民心应该就是利益。大家逐鹿中原,那个集团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就能得到天下。问题是,碰到比本国所有势力更强大的境外势力也介入的情况下,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观点好像就不是很站的住脚。而且近代很多政权的颠覆,反对派往往都需要借助境外的力量,要不不一定能成功的了。比如列宁借助德国,本朝借助苏俄,北朝鲜借助中国和苏联,萨达姆的倒台,利比亚,埃及,911后阿富汗塔利班的失败等等,在这些历史事件中,民心或者说大多数人的利益支持哪一方,好像并不一定起最主要的作用。这样的话,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就不是那么绝对了。

还有就是这个利益或者说民心,具体是指大多数个体的利益还是某些势力集团的利益?比如某国存在着两个大的利益集团。A集团代表的个体多,但实力弱,B集团代表的个体比A少,但实力强。A和B相斗,还真不一定谁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如果这样的话那到底哪一方才能真正的说自己代表了民心呢?

还有就是民众的素质问题。大部分的民众往往觉悟不会有多高,容易给忽悠,加上势力集团宣传的迷惑性。这个时候,社会大多数人的世界观就会给扭曲。而民心并不一定就代表着正义或者他们真正的利益。或者说民众给忽悠了,他们觉得这样做能代表他们的利益,但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如果某个集团靠这这个手段成功上位统治,他确实获得了大多数人民的支持,代表了民心。可他实际做的事却在损害这大部分民众的利益。但大多数民众并不知道他们的利益真正在哪里反而还支持统治集团。这样的话“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就没有合法性了。这个可能又是价值观的问题了。。。比如红色高棉,文革,北朝鲜等。

所以我比较疑惑。。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句话,是否得有个先决条件才能成立。或许就像万有引力跟相对论一样。在太阳系范围这么大的地方万有引力貌似比较好解释哪些天文现象,如果扩大到星际空间,相对论就更好用了。

=================================

(一)、传统意义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大约总隐藏着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得民心”,就意味着代表了最多数人的利益,就意味着代表了公平、正义、公理。
但现实中博弈结果,通常总不是这样的。

虽然所有的人都会通过不同的形式,介入了社会、历史变迁的博弈中。但是,博弈各方拥有的社会资源是不同的。一个社会不论标榜自己有多公平,但是,投胎的好坏,对人的影响也是无法去除的;一个社会不论标榜自己有多平等,但是,它总有阶层的划分,总有贫富的差距。
而一切是显而易见的,上层利益群体,在博弈中总是占据优势的。

而且,博弈的各方都是怀有私心的;换而言之,博弈的各方都是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虽然人们在现实的博弈中,总是标榜自己追求公平、公正、平等,但这个社会总是以金字塔的结构存在。就是那些所谓无私的革命者、政治家,最后也毫无例外的都是向塔尖前进的,更希望他的亲人也可以处于这个塔尖之上。
而一切是显而易见的,所有的博弈结果,总是有绝大多数的人处于底层、少部分人处于上层。


传统意上的“得民心”,似乎是指得到了底层利益群体的拥护。因为,底层利益群体永远占据社会的最多数。
但实际上,一个统治集团能否处于统治地位,与他能不能得到底层利益群体的拥护,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因为,很多时候,底层的利益群体,只是被迫接受了既成事实。换而言之,底层利益群体虽然并不满意眼前的事实,但是,底层的利益群体,却通过一系列的博弈,清晰的可以预测,这个社会虽然不理想,但是想让这个社会变得更理想,显然是不现实的(至少在特定的客观环境下)。

底层利益群体的利益,能否得到社会最大限度的给予、尊重、承认。并不取决于政治人物的思想道德,也不取决于某种政治形式。
事实上,政治人物的思想道德、政治的形式,只是底层利益群体地位改变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换而言之,在一个底层社会群体力量巨大的社会中,社会自然会尊重他们的利益,更会接受种种代表他们利益的言论广泛流传。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三)、我的意思,不知有没有说清楚。我的意思是说,统治者们也许在乎民心,更需要代表民心。但是这个民心,显然是经过一定加工过的民心。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基于老百姓的本意,本来是想天天吃馒头的。所以,他们开始下定决心,哪个大哥给馒头吃,他们就跟哪位大哥。问题是,过来的大哥,拿的都是掺糠的窝头,最后有一个大哥,拿着比较纯正的窝头,大家就会争着跟这位大哥了。
你说最后那个大哥,算不算代表了民心?应该算代表了民心。

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基于老百姓的本意,肯定是想站直身子,跟别人说话。所以,他们开始下定决心,哪个大哥让自己站直了身子说话,他们就跟跟哪位大哥。问题是,过来的大哥,都是让你跪在地上说话,还动不动就踢你两脚,最后有一个大哥,虽然让你跪在地上说话,但是并不喜欢没事乱踢人,大家就会争着跟这位大哥了。
你说,最后那个大哥,算不算代表了民心?应该算代表了民心。

现实社会中的民心,通常都是这种类型的民心。

当然了,最神的事还在于。有人喜欢天天给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跪头,更一心一意忠于那个智力有问题的人。大家都知道,我这是在说诸葛亮。问题是,当我说,诸葛亮本心一定不会想这样做的,只是受制于外力。

卫道之士就说了,泪痕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为,以泪痕这种人,自然永远不会理解诸葛亮这种伟大的、无私的行为。

你说,民心是什么?
就好像统治者把人们圈在一个小圈子里,开始人们还想走出某个小圈子,但是,他们一走出这个圈子,就会遭受一顿饱揍,最后他们就不敢出这个圈子了。
更神奇的事还在于,他们开始说了,我们就喜欢呆在这个圈子里!你让我出这个圈子,我也绝不出这个圈子!
泪痕对此说了,基于人们的本心,谁也想走出那个圈子的。卫道之士就出来说了,你泪痕这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个人伟大到了极点,是会自觉自愿的呆在那个圈子里的。

现实中的民心,通常都是这种类型的民心。

我这样形容民心,并无意嘲讽民心,我只是说一个事实罢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四)、每个利益群体、集团内部的博弈,通常不是封闭进行的。如果强大的外力参与进来,自然会把他们的意志强加于这个群体、集团内部。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苦守的苦手网友:

个人建议楼主把所有的兵丁也称为刘邦的小弟似乎不妥,一般而言能称为小弟与大哥的关系应该是指有着较紧密的利益得失和较强的从属依附关系,如果说刘邦的嫡系士兵能称为小弟还勉强说得通(事实上也肯定未必如此,比如雍齿背叛刘邦忽拉一下就拉走了忠于自己的一帮人,这些兵或将就很难说是刘邦的小弟而只能是雍齿的小弟,当然雍齿本人在背叛前绝对应该定义为刘邦的小弟。),至于那些收拢来的背景复杂的杂牌军队充其量其领军者从名义上是刘邦的小弟,但那些下层将士真的算不上。 (漏了几字更正一下)

==========================

这个帖子里的大哥、小弟,就如《笑评水浒》中的二逼那个词,实际上用滥了。严格的说,这些词并没有确切的定义,而且不同的地方出现,他的意思显然也是不同的。

这种写法,一方面是我故意表现粗俗的样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对文字的表达能力不足。这种写法,让自己不必推敲词语,随时可以把这种含糊不清(但是大家通常也能意会)的词码出来。这种写法,不是一种好习惯,却显然很省事。
但是,有时候写文章,好容易缕出个头绪来,我实在不愿意为了推敲某个词,突然停顿下来。

这里的大哥、小弟。只是两个含糊不清的词语。许多时候,只能靠网友们意会了。以后修订时,我会好好推敲这些词语,但是现在连载,许多时候,只能用这种含糊不清的词去表达自己的意思。

最后,感谢你的指正与建议。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星星碎语网友:

而楚怀王最大的昏招,我想莫过于让项羽出征了,好不容易得来的局面,却造就了项氏更大的辉煌,这种人只能困在权力中心作角逐平衡的筹码,让个无根无基的宋义又怎么可能压得住这世代豪强加嫡系军队呢,这不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吗?

====================================

就如项羽必须得分封一样,楚怀王是无法阻止项羽出征的。

不论楚怀王怎样布局,也不论其它楚系大佬怎样联合布局。项氏作为楚系最强大的一枝力量,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事实。

楚怀王在其它大佬的支持下,让项羽无法继承项梁楚系首席军政大佬的地位,已是把项氏压制到了极限。如果再压制下去,恐怕当时就会引发大火并!

项羽作为项梁的继承人,在项梁死后,突然排在了吕臣、宋义之后,本身就是大家在压制项羽。项羽愿意让这一步,主要也是为了保持楚系的团结。如果楚怀王联合大家,继续得寸进尺,想顺便把项羽的兵权也剥夺了,估计除了逼着项羽翻脸,不会有别的结果。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比尔熊网友:

请教楼主一个问题:清朝反*的人打的旗号是“反清复明”,这个有些想不通。

自古那些反*的人士往往打的旗号都是站在为国为民的基础上,如:替天行道等。就像这篇文章中的陈胜旗号也是“宁侯将相宁有种乎”。

明末既然能发生那么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肯定过得那是“水深火热”,打着“复明”的旗号怎么能忽悠到人呢?

===================================

因为,满清是异族入主中原。

汉民族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而且无论从人口数量、文明程度都远远高于其它民族,突然被异族征服,而且还蒙受剃发、易服的耻辱,很容易激起人们的反抗情绪。

而且在满清初期,社会正处于一个上升期。用其它旗号鼓动人们反抗满清,似乎很难引起人们的共鸣。所以,才会普遍用这种民族旗号。

楼主:泪痕春雨

字数:60287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3-05-24 05:13:00

更新时间:2020-09-03 13:16:04

评论数:430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