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汉高祖刘邦 长篇连载

汉高祖刘邦 长篇连载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秋香姐我来了网友:

楼主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对于一些历史人物,比如项羽、吕布、张飞、陈咬金等人,我们总会不由自主的把这些人当成有勇无谋的典型,总会流露出嘲笑的表情,到底什么是有勇无谋?这个“无谋”到底是指与那些顶尖的“有谋者”比,还是和我们普通人比?

===========================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人能成为大军统帅,他怎么可能是有勇无谋的人呢?

如果不是因为投胎的原因,一个人不要说能成为管理几万、几十万人的权力者了。就是能成为一个管理几百、几千人的主管,也绝不可能是无谋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见过一个能管理几百人、几千人的主管,会与无谋联系在一起?管理几百、几千个人尚且如此。管理几万、几十万人,就更不需要说了。

人们在看历史时,常常习惯用一种居高临下态度。
所以,人们评论历史时,常常会觉得项羽太无谋了。当然了,那些率领几千、几万小弟的大哥们,就更不用说了,因为他们就是一个个打酱油的人。问题是,如果说这些人都是无谋的人,都是打酱油的人,我们这种默默无闻的历史过客,又是什么人呢?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在此前后,赵国将领司马印率领一股军队,有南渡黄河,伺机从函谷关进入秦国本土的意思,于是刘邦率军北上截断黄河渡口。
当时,巨鹿之战已取得胜利三个多月了。但是,项羽依然率领诸侯联军,与章邯大军在对恃着。在取得巨鹿之战胜利后,项羽为什么一直无法迅速扩大战果,一举击溃章邯的军队呢?
就我理解,大约是因为在巨鹿会战前,反秦联军都能感觉到,大家随时有被秦军歼灭的危险,所以他们联合协作的动力比较大。而此时,秦军已被压缩的不敢露头了,所以他们实现联合协作的动力就比较小了。在这种背景下,项羽的权力、地位、实力都明显上升了,却反而一时无法击溃受过重创的秦军了。

现在项羽坐镇河北,统率诸侯联军与章邯大军对恃。项羽最害怕的事,是什么?
显然就是诸侯联军,现在突然自行其事。比如,一看反秦形势大好,所以就都忙着去抢地盘了,甚至是想率军攻打秦国本土了。
如果出现这种局面,那项羽作为反秦联军最高统帅的地位,就变相丢失了。因为,大家都一副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的样子,项羽这个大军统帅,还能管谁呢?恐怕只能管自己的嫡系小弟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苦守的苦手、农民公2012、无尽的恋 、弓背老农 、新恐怖鸟 、秋香姐我来了、hanye1124网友支持,再更新一段。

第九节 刘邦快跑 (下)

刘邦在陈留打开局面后,又率军攻打距陈留不远的开封。
刘邦攻打开封,大约是因为,开封也是一块肥肉,总而言之,打下开封,不但能获得大量物资,更可以收编不少军队。
但是,刘邦很快就从开封城下撤军走了。刘邦选择从开封城下撤军,大约是因为,简单的接触后,刘邦就发现,继续打下去,就有可能钝兵于开封城下了。而能不能攻下开封,并不影响西征的军事计划,所以刘邦就果断的把军队撤离了开封。

离开开封,刘邦就率军北上白马,攻打秦军将领杨熊。在打败秦军将领杨熊后,刘邦收编了多少军队,我们不知道。就我理解,应该会扩编不少军队的。

现在的刘邦,为什么还不直接向西进军,却以陈留为中心,向北进军呢?主要原因,大约还是因为刘邦感觉兵力不足,所以想以陈留为基地,继续扩编一些的军队。
因为,以两万多人的部队,就去进攻秦国的本土,依然是有些难度的。

但是,除了在陈留,因为有郦氏兄弟帮助,刘邦迅速打开了局面,随后的战果似乎并不明显。

刘邦在陈留一线,停留了大约一个月时间。于是,就南下进入了韩国故地颖川郡。
刘邦在颖川郡,先攻破颖阳,并对颖阳进行了屠城。
刘邦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大约是因为攻打颖阳时作战不利,这场胜利的损失比较大。所以,刘邦对该城采取了报复性的措施。
也可能因为,颖阳的秦军,一直在威胁张良为代表的韩国旧势力发展。所以刘邦对他们进行了报复性的措施。甚至这次军事行动,本身就是刘邦与张良合作的结果。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从这层意义上,刘邦率军北上截断黄河渡口,阻止司马印南下,很大程度上,是与项羽默契的结果。否则,单纯的截断黄河渡口,是无法阻止那些拥兵大佬,试图南渡黄河,从函谷关进入关中的企图。
对项羽而言,最大的利益,就是把这些诸侯联军都团结在自己身边。只要实现这一点,项羽现在占领多少土地,并不重要。因为,项羽作为这样巨大的军事集团首脑,即使什么只占据着大军驻扎的地区,也可以号令天下的。
对项羽而言,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诸侯联军,愿意继续追随在自己身后?

因为,天下似乎已无主了。
在这种背景下,那些陪着项羽与章邯对恃的诸侯。是什么心情?尤其看到别人(类似刘邦的那种大佬)四处攻打城池、扩编军队,甚至伺机进入秦国本土时,他们会怎样想?
因为,一切是显然的。他们绝不是活雷锋!他们在这里拖住秦国最大的一个兵团,承受着最大的压力、危险,别人却趁机抢夺胜利果实。这叫什么事?
无论谁处于河北战场,陪着项羽和章邯对恃,都会想到这个问题。就是项羽本人,也会想到这种问题。

问题是,因为项羽现在已成为反秦联军的事实首脑。有句话说,力量越大,责任也越大。现在的项羽,必须得站在时代的高度思考问题了。一切是显然的,如果项羽现在也忙着抢地盘,章邯的二十万大军就可能走出困境。到时整个反秦联军,就有可能再次陷入被动之中。
虽然跟随在项羽身后的拥兵大佬,都会觉得,自己与秦军主力对恃着,别人却趁机扩张地盘、抢夺胜利果实,这很不公平。但是,大家都也知道,如果在二十万秦军依然没有击溃的背景下,大家都想着争地盘,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mememevvv网友:

“古代军队的战斗力差别,是非常有限的”,倭寇打一般明军赶鸭子一样,戚家军经常个位数阵亡消灭几百-几千倭寇

============================

你举的这种例子,是和平时期,突然出现了一些无法无天的强盗,最后被剿灭的例子。
严格的来说,那些强盗就不是什么正规军,只是众多小股强盗的集合。那些明军,严格的说就更不是什么正规军了,因为那就是拿着武器的乌合之众。

就好像我说宋江面对政府军所向披靡,但是面对祝家庄,当时就没有明显优势了。并不是祝家庄太厉害了,而是因为当时的政府军,根本就不能称之为军队了。
你觉得,在战国时代,赵、魏、齐、秦、楚的军队,哪枝军队,可能会让小股强盗打得不敢出门?
你觉得,在战国时代,赵、魏、齐、秦、楚的军队,哪枝军队,是由小股武装联合起来的?


戚继光的故事,明显被文学化了。

因为在说明军无能时,说起倭寇来,常常就是几个人就横扫一大片。
比如。“一股40多人的倭寇登陆后竟深入腹地行程千里,从浙东窜入安徽、江苏,一路掠杀,还围绕南京城兜一大圈。当时在南京驻有军队12万人,却多不敢出战。最后这股倭寇虽然被歼,但军民伤亡竟达3000多人!”

而戚家军一出场,倭寇动则就几千、几万人出场了,因为常常一次战役就可以杀死上千个倭寇。

这种内容并存,本身就是把历史当小说去写的表现。
40多个倭寇就能让12万明军不敢出动,就能杀伤3000多人。那上万个倭寇出来,还不愁让江南脱离了明帝国?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mememevvv网友:

即使是现代军队,新一军新六军46年一个团正面攻击迫使东野一个纵队撤离阵地

48年在乱战下一夜间溃散

===========================

孙立人的故事,大多被文学化了。

新一军如此牛?一个团正面攻击一个纵队,还能取胜?

“在辽沈战役爆发前,东北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有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特种兵)、1个铁道纵队、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共54个师70万人。”
你算算,一个纵队是多大的编制?
一个团正面就能击溃一个纵队?那新一军、新六军,能正面击溃几个纵队?

话说回来,在辽沈会战时,国军在东北有55万军队。如果新一军、新六军一个团,就能从正面打败我朝一个纵队。那国军怎么还可能失败呢?
因为,辽沈战役时,我朝的兵力对比,也就是70万对55万罢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感谢mememevvv、比尔熊、随便选一个、新恐怖鸟、枯声网友支持,再更新一段。

所以,此时的项羽,估计就得对大家作出承诺。总而言之,只要打败了章邯,什么都好。凭咱们的实力,千万不担心地盘的问题,因为只要打败了章邯,整个天下都是咱们的。

总而言之,只要咱们好好合作,整个天下也得由咱们划分。所以,你们都不要太操心地盘的问题,只要打败章邯大军,大家都会得到地盘的。再总而言之,只要大家跟紧我项羽,前途肯定是美好的。

虽然,话是这样说;而且,理也是这个理。但是,大家合作的动力,显然不如巨鹿之战前了。
因为大家此时也是各怀鬼胎了,所以他们虽然拥有着优势的兵力,而且也在项羽的统一领导下,却一直无法击溃章邯大军了。

司马印南下黄河,试图伺机入关。应该是项羽也反对的。所以,当司马印看到刘邦截断黄河渡口时,就不再强行南下了。因为,司马印违背项羽的意志,再与刘邦闹翻了,估计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
但是,司马印南下河北南部的行动,应该是项羽授意(至少是项羽同意)的。因为,司马印占据河北南部的河内郡;意味着切断了章邯大军与南部地区的联系。
而后来,司马印可以在河内郡封王;恐怕就是因为司马印在入关前,就已控制了河内郡。更关键是,司马印这种军事行动,对促使章邯投降,有着绝不可低估的作用。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刘邦在劫断黄河渡口后,再次返回韩国故地。在韩国故地,刘邦开始了与张良的第二次合作。
刘邦在投靠项梁前,曾与张良有过一段时间的合作。
项梁扶立楚怀王时,张良从项梁那里申请到援助后,就和韩王成回韩国故地发展去了。但是,因为这里已靠近秦国故地了,所以一直没有真正打开局面。
等刘邦进入韩国故地后,张良与刘邦再次合作。

与张良合作后,刘邦进入了三川郡,从刘邦现在的行军路线去看,大约是计划从函谷关进入秦国故地,
但是,大约因为刘邦发现,函谷关外围的秦军力量,依然不可低估,以他的力量,在短时间内无法扫清这些外围的军事力量,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强行进攻函谷关,很可能会被前后夹击的。所以,刘邦就听从张良的建议,迅速南下到达了南阳郡。

在南阳郡,刘邦虽然取得了重大的军事胜利。但是,因为南阳郡守率军逃到宛城,所以,刘邦并没有击溃南阳郡的秦军主力。
最初,刘邦计划继续向西进军,因为,此时关中的南大门(武关),就在眼前了。但是,张良说这样做太冒险。因为,不击溃宛城的秦军,这样一路向西,到时就有可能腹背受敌的。
于是,刘邦率军重新包围宛城。
南阳守军看到刘邦再次率军返回,而且旗帜插得漫山遍野,顿时慌了手脚。因为,这首先表明,刘邦是报着死缠滥打,不胜绝不罢休的态度;更主要的是,刘邦率军突然返回,很可能是因为刘邦又得到了援军。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反秦战争是一盘大棋,所以,每个部分都不是孤立的。
因为,巨鹿之战的胜利,就意味着秦国战略进攻的地位丧失了。在此后,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利益群体、集团,开始试图脱离秦帝国。在这种背景下,刘邦的西征自然容易打开局面。
反过来,刘邦西征一路取得胜利,也会让章邯军队对维持秦国统治的信心,变得越来越弱,最后倾向于与项羽谈判。

这种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巨鹿之战胜利半年后,突然再次出现,大家争相响应反秦大军的局面,自然没有什么奇怪的。
想当年,陈胜、吴广、周文率军西向,或是陈胜派出的大将攻打六国故地时,所过之处都是应者如云!

刘邦在宛城之后的一系列胜利,自然与刘邦的能力分不开,更重要的原因,却是整个天下,都已不再看好秦帝国的统治了。
在这种背景下,刘邦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是也突然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这个消息,对刘邦而言,可以说是一个好消息,也可以说是一个坏消息。因为,章邯大军投降项羽了!
章邯大军的投降,对刘邦自然非常有利。因为,章邯的投降,意味着秦帝国最后一个大集团军消失了。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秦帝国的统治,自然更没有信心了。在这种背景下,刘邦作为西征统帅,再向前进军,自然更容易出现大家争相响应的局面。
问题是,反过来一看,那就是坏事了。因为,刘邦先入关的机会,似乎没有了。因为,项羽此时率军东进,就可以长驱直入了。刘邦再去快跑,也无法跑过项羽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因为秦国的局势越来越不利,所以南阳郡守对死守宛城,感到绝望。据说,当时南阳郡守一度想自杀,最后他的属下(陈恢)劝他,与其自杀,还不如投降。于是,陈恢到刘邦军中,劝说刘邦接受南阳郡守的投降。
陈恢是这样劝说刘邦的。如果你拒不接受南阳郡守的投降,或是不优待投降的南阳郡守,前面的城池一看投降就这种结果,自然会跟你玩命对抗的。如果你接受南阳郡守的投降,并优待投降的南阳郡守,前面的城池一看投降这样有利,自然会争相投降的。

刘邦非常认同陈恢的话。于是,就接受了南阳郡的投降,并给了他们优厚的待遇。
结果呢?自然是,刘邦此后一路向西,大家都争相投降。
历史上的这种记录,显然是模糊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因为,史书上显然夸大了陈恢这个建议的价值与作用。换而言之,史书似乎认为,因为刘邦采取了陈恢的这个建议,所以才可以在后来的西征中长驱直入。
其实,事情哪有这样简单?

换而言之,刘邦此后一路行军,大家争相投降,绝不是简单的因为,刘邦接受了陈恢的建议。如果陈恢的建议,真有如此大的作用,那刘邦、张良一定是弱智。
因为,陈恢所说的话,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事实上,这种战略、战术在陈胜、吴广领衔反秦时,就是最常见的战略战术。
武臣、张耳可以席卷赵国故地,就是靠这种战略战术;甚至当时六国故地叛乱无可抑制,主要原因就是在这里。

所以,如果说刘邦在宛城打开局面,就是因为应用这种战略战术,也说得太夸张了。因为,刘邦早是干什么吃的?因为,这样简单的、老套的战术,刘邦、张良为什么一直都没有想到呢?并不懂得应用呢?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从这层意义上,刘邦后来一路向西,大家争相投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巨鹿之战后的6个月时间里,反秦的浪潮一直在不停的冲击秦帝国。于是,量变到质变,在刘邦进攻宛城时,人们对秦帝国的信心越来越脆弱了,所以,在特定的时刻,投降的浪潮再一次兴起。
项羽在长达6个月的时间里,虽然没有击溃章邯大军。但是,反秦联军肯定都在不断行动,换而言之,章邯的生存空间被压缩的越来越小了。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司马印南下河内郡看出来;关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刘邦一路向西,高戈猛进可以看出来。其实,司马印、刘邦类似的军事行动,在反秦联军绝不是孤立。这种行动,一方面可以让反秦联军的大佬们,事实上抢占一些地盘,另一方面也会把秦军在六国故地的生存空间,弄得越来越狭窄。
一切是量变到质变,于是在某个时刻,秦军对秦帝国的信心,自然就到达了快崩溃的临界。
当然了,与此相伴随的,就是支持秦国的军政力量,再次掀起一波投降的浪潮。在这种背景下,章邯大军已开始与项羽尝试谈判了;在这种背景下,刘邦所遇到的秦军,也开始试图与刘邦谈判了。

如果大家对秦国都非常有信心,任何招降的策略,也是没有任何明显意义的;如果大家都对秦国丧失了信心,不用你想到什么招降策略,敌人也会主动跟谈投降条件的。
而一切是显然的,在你缺乏一举歼灭敌人的背景下,你自然会倾向于接受他提出来的投降条件。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刘邦快跑!
问题是,从当时的情形去看,刘邦显然无法跑过项羽。
当时的项羽统率着六十万大军,刘邦统着多少军队呢?我估计也就五六万!如果项羽从函谷关进军,刘邦从武关进军。你说,谁会先到达咸阳?
我敢说,如果人们不知道后来的历史,就是一赔一百的赌,也没有人敢说刘邦能先入咸阳。因为,项羽所占的优势,那实在是太大了。
也许有人会说,刘邦军队小,所以灵活;项羽军队大,所以笨重。在这种背景下,结果很难说。
问题是,项羽如果以六十万大军作后盾,自己率领三五万人马直逼函谷呢?在当时背景下,项羽有着五六十万大军作后盾,而且拥有了震惊天下的威名,亲率三五万精兵长驱咸阳,你觉得,有人敢挡项羽的道吗?从当时的情形去,实在看不出,有什么人敢挡项羽的道。


但是,项羽在章邯投降后,一直没有动静了。

七月,项羽没有动静;八月,项羽没有动静。
于是,刘邦利用这段时间,攻入了秦国的武关!

九月,项羽依然没有动静。十月,项羽依然没有动静。
于是,刘邦利用这两个月时间,进入了咸阳。

更关键的是,十一月,项羽终于有动静了,但是,项羽直到十二月中旬,才到达咸阳附近。
于是,刘邦又利用这两个月时间,成功的在关中地区,树立起了一个优秀统治者的形象。于是,关中的人,都希望刘邦可以按约成为关中王。

这宝贵的六个月(连皮算),项羽一直没有动静。
而刘邦就是把握了这六个月时间,于是,刘邦不但抢先进入了关中,更进入了咸阳,还征服关中民众的心。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我们现在的困惑是,为什么项羽会白白耽搁这六个月时间。从表面上看,项羽没有道理耽搁这么久的时间啊!

而刘邦可以打开局面,就是因为他拥有了这个六个月时间。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章邯大军投降后,项羽马上率军直奔函谷关,估计可以长驱直入关中了。如果是这样,刘邦恐怕连武关都没有突破。就算刘邦突破武关,等他到了咸阳时,项羽早已等侯他多时了。
如果是这样,刘邦与项羽继续博弈的资本,自然就少得多了。

但是,项羽就是莫名其妙的耽搁了六个月时间。
项羽为什么会耽搁那个六个月时间呢?

难道项羽是龟兔赛跑中的兔子,发现自己已遥遥领先于乌龟了,所以就睡了一觉,结果醒来一看,乌龟早已到终点了?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问题是,项羽为什么会耽搁这个六个月的时间呢?
我想答案,还得从诸侯们的利益博弈中寻找答案。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第十节 秦帝国的灭亡

当刘邦率军到达武关时,据说赵高曾派人与刘邦联系,想与刘邦合作。
表面上看,这一切实在太不可思议了。实际上,处于赵高的位置,这应该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

随着章邯大军的投降,秦帝国的灭亡,已没有任何悬念了。因为,当时的秦帝国,已无法组织起一个稍具规模的兵团了。
而在当时,北部地区以项羽为代表的六十万的“七国联军”(包括章邯为代表的秦军),随时可能从函谷进入关中;南部地区以刘邦为代表的西征大军,正以咄咄逼人的攻势向武关进兵。
在这种背景下,赵高希望与刘邦合作,应该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甚至而言,处于赵高的位置,谁无法想出,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赵高这种行为,实际上等于表示,他也想加入瓜分秦帝国的行列了。换而言之,既然挽救秦帝国的可能性已不存在了,现在还不如把握机会,及时顺应潮流。再换而言之,趁自己手中还一定的筹码,抓紧机会倒向反秦大军,最大限度的留下一些既得利益。
虽然这种选择,看起来非常荒唐;而且在操作时,也缺乏可行性。但是,在败局已定的时刻,它却显然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尝试。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此时的赵高,能与项羽谈判吗?
估计是不能的,因为项羽的实力太大了;所以,此时的赵高,根本没有资格与项羽谈判。

此时的赵高,能与刘邦谈判吗?
虽然这种想法比较荒唐,也缺乏可操作性。但是,它显然是可以尝试的。

从双方的利益而言,以刘邦的实力,无论他能不能先到达咸阳,恐怕也都是给项羽作嫁衣裳。
就算刘邦能先进入咸阳,等项羽入关后,刘邦能保住自己的胜利果实吗?估计不能。
如果刘邦不能先进入咸阳,等项羽分封时,刘邦能得到多大一块地盘呢?显然是不容人乐观的。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刘邦与赵高合作。就有可能与赵高联手整合关中的力量,从而阻止诸侯联军攻入函谷关。

从双方的利益而言,赵高显然已无法阻止秦帝国的灭亡了。在这种背景下,赵高与其坐着等死,自然不如想一些自救的方法。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此时,天下的主要矛盾,就是反秦联军与秦帝国的矛盾。但是,只要大家稍微把眼光放长一点,就会发现,秦帝国一灭亡,天下的主要矛盾,就将变为大家抢地盘的矛盾。
所以,现在你一门心思和大家把秦帝国灭亡了。是不是最符合你的利益呢?恐怕未必!
因为,秦帝国灭亡了,你却不能分到最多的、最好的地盘,甚至是被其它大佬火并了,你说秦帝国的灭亡,对你有什么好处?
我估计,赵高对刘邦的说词,主要就集在这些内容上。

总而言之,一个有长远眼光的人。应该在秦帝国灭亡前,就开始着手未来的发展了。
换而言之,如果你刘邦愿意与我赵高合作,你可以不战而得到关中许多地盘。当然了,对我赵高的好处就是,我不用输得干干净净了。
以你刘邦一个人的实力,且不说平定关中,本身就是一件漫长而未必有结果的事。就算你能平定了关中,你也无法迅速整合关中的力量,从而也难以与项羽对抗。
如果我们取得合作,自然可以迅速的整合关中的力量。在此基础上,派人分封项羽为代表的六国故地诸侯,让他们各占一块地盘,只要把项羽与诸侯联军拆开,我们就有机会阻止其它力量进入关中。

这些内容都是我猜想的,但是,就我理解处于赵高的位置,想与刘邦合作,估计也只能提出这种条件了,应用这种方法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赵高的想法虽然匪夷所思,但是处于赵高的位置,在当时背景下,实际上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
问题是,在反秦形势一片大好的背景下,刘邦显然不愿意接受赵高的条件。因为,与赵高合作的弊端太明显,因为在天下都想灭亡秦帝国的背景下,你与秦帝国合作,后果估计比较可怕。

甚至而言,赵高杀秦二世,也是与此战略相配合的。
赵高杀秦二世动机,显然比较复杂。一方面,自然是因为帝国的局势日益恶化,赵高也陷入了与当年李斯类似的困境之中。换而言之,他需要给秦二世(或是秦国人民)一个说法,但是他实在拿不出一个说法。

如果说帝国的统治格局,就是一个金字塔。
在这个金字塔非常稳定的时候,作为一个统治者,并不需要过人的本事,因为一切只要例行公事就可以了,就算需要调整,也只是技术性的调整,所以本身没有太了不起的难度。
但是,在这个金字塔处于随时可能砖崩瓦解的状态时,作为帝国的统治者,就需要有过人的本事了。因为,此时你再说什么例行公事,那就是坐等灭亡了。
李斯就是因为在关键时候,用官僚的态度应付这种巨变,所以让帝国的局势,在瞬间就变得无可救药了。秦二世、赵高在关键时候起用章邯,暂时挽救了秦帝国的局势。在这种背景下,李斯遂丧失了控制局势的能力。
但是,赵高在后来,也渐渐无力控制局势了。因为一切是显然的,在巨鹿之战后,帝国的金字塔再次陷入了即将砖崩瓦解的边缘,而且比最初的局势更加糟糕。
在这种背景下,赵高的权威也开始急速下降。因为一切是显然的,如果大家清晰的感觉到,跟着赵高走下去,就是死路一条,大家自然会另想办法的。比如,当时的地方的官员、将领纷纷选择投降,就是一种最直接的表现。
在这种背景下,赵高遂玩了一招指鹿为马,总而言之,他需要加大驯服帝国官员的力度。从表面上看,赵高在帝国的权威更加巩固了,但是,这种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的情形,是无法长久维持的。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秦二世突然追究赵高的失职,赵高估计没处跑的。因为,下面全是对赵高不敢言而敢怒的官员。
在天下不敢言而敢怒的环境下,不要说秦二世振臂一呼了。就是陈胜那种身份的人,振臂一呼,都有可能让局势失控。
在这种背景下,赵高就把二世杀掉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另一方面,赵高杀二世,大约是因为赵高需要给秦帝国重新定位了。因为,只要秦国还把自己当作秦帝国,当前的危局就是无解的。因为,这意味着秦国还处于反秦联军的对立面。
换而言之,赵高是用杀掉秦二世的方式,宣告了秦帝国的灭亡。
于是,赵高杀掉秦二世后,虽然把子婴推到了前台,但是,他建议子婴不要称帝了。秦帝国放弃帝号,意味着他承认了六国故地脱离帝国的事实。换而言之,秦国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分封天下了(承认各地大佬的既得利益)。一旦分封天下,天下的主要矛盾,就会转化为争夺地盘的矛盾,人们就不会把矛头共同指向秦国了。


但是,秦国这种调整,似乎有些太晚了。实际上,在章邯把周文赶出函谷关时,秦国就执行这种战略调整,也许有可能让秦国保有秦国故地。此时,实在是太晚了。
不过话说回来,在章邯把周文赶出函谷关时,如果有人敢提出秦帝国应该执行这种保守方案,肯定当时就会被拉出砍了头。因为,这种言语本身就是大逆不道的。
等帝国把军事力量,在平定六国叛乱时消耗殆尽后。秦帝国虽然想执行这种保守方案,也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我们常常奇怪,为什么在秦帝国灭亡时,只有章邯那枝刑徒组成的军队,在力挽狂澜。帝国的正规军,都到哪里去了?
其实呢?帝国的正规军,也在不断投入六国故地。

因为,有章邯率领的集团军一胜再胜,所以秦帝国的正规军投入战场后,通常就是在分兵使用。换而言之,秦国正规军会不断投入到各个军事要地,以防止反秦联军漫无边际的发展。
王离那种资深统帅(与蒙恬地位相当的将领),出现在巨鹿城下,让章邯大军负责后勤保障,应该是秦国正规军大规模集结起来的标志。但是,巨鹿之战的失败,也是秦国正规军一蹶不振的标志。至少,此后秦帝国正规军,再也无法集结起来使用了。

在战国时期,因为所有的战争都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所以,参战国家都相对容易把军队集结起来。
但是在秦末,战争是大规模的民众叛乱,所以秦国就很难把军队集结起来。因为,一切是显然的;如果秦国把军事力量集结起来使用,在某个点上,秦国可以拥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在其它地方呢?很可能就是叛乱力量,更加无可抑制。
在这种背景下,秦国能在巨鹿城下,让王离为代表的正规军集结起来,已是非常不容易了。而王离为代表的正规军覆灭,让帝国彻底丧失了,再次集结正规军的能力。因为,帝国各地遍布叛乱,哪个地方的军队,也不是随便可以调离的。
章邯与项羽为代表的诸侯联军,对抗了长达半年之久。但是,章邯显然越来越绝望。因为,他只是一孤军,这样长久的耗下去,是看不到希望的。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感谢弓背老农、枯声、bj303网友支持,再更新一段。

历史的真相,常常被掩埋起来。最主要的原因,大约就是两个。一个是政治宣传,一个就是民间故事。

比如,在太祖时代,我们看到的民国历史,通常都是政治宣传、民间故事。因为是政治宣传、民间故事,所以自然会把我朝对立面的人,写得如同卡通片里的反面角色。
我们有幸是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环境里,而民国历史的资料,保留的比较全面、详细。否则,民国的历史真相,我们恐怕只能透过字缝去猜想了。因为,政治宣传描绘出来的历史,显然距真实的历史太远了。
古代人在写历史时,很少能处于一个真正开放的环境里,所以,古代历史通常总是被政治宣传所笼罩的。
比如,我们在说到秦帝国的灭亡时,常常会想到秦帝国的残暴、奢侈,但是,秦帝国的灭亡,真会如此简单吗?

秦国为什么会灭亡呢?
说到徭役的问题。
我相信,随便拉出一个老百姓,都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让老百姓服役一个月、甚至是十来天,却让他们步行到几百里、几千里外,这本身就是不可思议的人力浪费啊!
为什么秦帝国的统治者,想不到这个问题呢?为什么秦帝国的老百姓,想不到这个问题呢?
这种浪费,对普通老百姓来说 ,自然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这种浪费,对帝国的统治者来说,其实也没有什么必要。
就好像一个公司老板,让自己手下的工人,用一种最浪费时间、最浪费体力的方式工作,工人自然会怨声载道,老板难道就会无动于衷?要知道,只有工人用最节省时间、最节省体力的方式工作,老板才有机会获得最大的利润,更有机会降低管理成本。
从这层意义上,当我们觉得秦帝国的统治方法非常弱智时。原因大约有两个。第一、这些内容只是政治宣传,它与真实的历史相差很远。第二、我们根本没有真正了解、理解秦帝国是如何统治社会的。
因为一切是显然的,秦帝国的统治者不会是弱智,秦帝国的老百姓也不会是弱智。他们绝不会用一种弱智方法维持社会运行。

楼主:泪痕春雨

字数:60287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3-05-24 05:13:00

更新时间:2020-09-03 13:16:04

评论数:430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