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汉高祖刘邦 长篇连载

汉高祖刘邦 长篇连载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探索求真网友:

先生指出秦朝武装的刑徒是可靠力量,但中国自古就有一句话“以夷制夷”我看到宋朝派刚收编的自成体系的梁山军队讨伐方腊,满清入关收编大量不太可靠的汉族军阀对付南明政权,民国时蒋介石也利用收编的大量杂牌军对付共产党和其他军阀,关东诸侯的将领大部分也是到关中服过徭役的刑徒真的那么可靠吗?
董卓讨伐战时,曹操等人帅军队单独进攻董卓军是不是有与项王相同的计划?
董卓放弃关东、奉系军阀放弃关内,都制止了联军的进攻。如果巨鹿之战后章邯军及时撤出关中能否达到同样的效果?

==============================

(一)、在很多时候,大家都是打工仔。

比如,春秋战国时代,这种打工仔的心态,已非常明显了。所以,百里奚、商鞅、范睢、李斯都不是秦国人,但是他们都为秦国效力。而且,好像也没有人因此非议他们。因为,大家都想到有前途的公司打工,大家都想找一个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公司打工,这本身就是无可非议的。

我们常常夸大当时的国家观念,其实呢?当时的人,国家观念非常淡漠。因为,国家是什么东西?谁也说不清楚。
更主要的是,人们就算是忠于君主,也是信奉有来有往的。换而言之,国君以国士待我,我就以国士待之;国君敢作初一,我就敢作十五。
所以伍子胥是楚国人,却领着敌国军队,攻陷了楚国都城,把楚王的尸体拿出鞭打,人们也觉伍子胥是条汉子,换而言之,是男子汉就应该这样。更主要的是,伍子胥凶悍到如此境界,当时人给伍子胥盖棺定论,还要说伍子胥是愚忠之人。
大家都是打工仔。总而言之,哪个公司对我好,我就到哪个公司打工?哪个公司能让我的才能尽情发挥,我就到哪个公司打工?让我永远忠于哪个公司,有没有搞错啊?

其实,民国时期也是如此,各派、各系都是一个公司罢了。
对于士兵而言;替冯玉祥卖命,与替蒋介石卖命,有本质区别吗?对于士兵而言,替袁世凯卖命,与替孙文卖命有本质区别吗?甚至而言,替老蒋卖命,与替太祖卖命,有本质差别吗?
甚至而言,对他们而言,替中国政府卖命,与替日本政府卖命,恐怕也没有本质区别。这也就是伪军千千万的主要原因。

但是,对于统治者而言。他们却需要宣扬一种“忠”的观念。其实呢?对于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打工者的心态。
人们决定为哪个公司打工,主要考虑的是公司的待遇、公司会不会重用自己。什么这是中国企业,这是美国企业,这是日本企业,这是合资企业,那都是浮云。
人们决定到哪国打工,也主要是考虑自己眼前的利益、长远的利益。所以,李斯之类的人,不远万里到秦国打工,当秦国决定不用外国打工仔时,当时就都急得大呼小叫不停。而从当时的情形去看,似乎也没有人居高临下的,用什么国家大义谴责他们。
秦帝国崩溃后,人们会选择忠于哪股力量,只是取决于现实的利益,与什么大家从前是哪国人,并没有太多的关系。如果那些刑徒觉得,在秦国发展下去,可以获得很好的待遇,可以有前途,他们自然不会想到自己从前是哪国人。
比如,张耳是魏国人,但是秦灭亡后,却一直为赵国效力。
更主要的是,如果说到自己从前是哪个国家的人,你说往上翻若干年,谁能说清自己是哪国人?比如,鲁国在赢政称王后,才被楚国灭亡的,如果大家忠于自己国家,为什么从来没有见谁打着鲁国的旗号呢?

(二)、曹操单独率军进攻董卓,大约是有着与项羽类似的念头。但是,很不幸,他冲过去了,却没有人响应他。于是,曹操也只能灰头土脸的失败而回。


比如,张耳是魏国人,却把最后的生命,都奉献给了赵国;再比如,刘邦是楚人,却一心到秦地称王。

(三)、秦帝国如果及时采取收缩的战略,应该可以避免灭亡。但是,这种选择,显然缺乏执行的可能性。
比如,当年蒋委员长面对东三省丢失,奉行不抵抗的政策,尚且会在政治上陷入绝对的被动之中。如果秦国突然退守关中,执行这种战略的人,所受到的压力就更可想而知了。或许,谁敢喊这种口号,当时就会让人抓住机会干掉。
事实上,就我感觉在巨鹿之战后,秦国再执行这种收缩的战略,也有些为时已晚了。如果有机会,应该是在在章邯取得一系列胜利时,但是当时实在无法想象,秦国可以提出这种战略。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我不入地狱谁去网友:

拿五代宋初历史举举其他的例子。

1、如果赵匡胤如柴荣那样做了五年半皇帝就死了,宋朝是不是也会短命而亡呢?个人认为,有30-50%的可能是如此。
后来高粱河之战赵光义中箭,如果他就此死了。无疑赵德昭取代赵光义,但是此时宋朝已经相对稳固,无非是赵德昭取代赵光义来对由乱入治工作进行收尾善后罢了。这对宋朝存亡的影响就远小于赵匡胤早死了。

2、如果后汉刘知远不是建立后汉不到一年就死了,而是像赵匡胤那样做了十七年皇帝,他也是有很大可能创造条件结束乱世,使后汉延续下去,成为一个三百年的王朝。

3、如果郭威建立后周像刘知远一样不到一年就死了,留下一个没来得及清洗功臣和异己藩镇的局面给柴荣,后周50-70%的可能也马上就完蛋了。

4、如果后汉以后所有王朝的开创者都像刘知远一样当不了一年皇帝就病死了,一直维持这个今天称帝明天死的局面一百年。那就谁也说不清啥时才能结束乱世。

这种假定的极端情况说明了集团领导人的寿命存亡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或转折、过渡时期对于历史的关键性影响。
===============
邓二代也不得不说:没有太祖,党的革命成功至少要推迟五十年,或在更长的时间里奋斗!

==============================================

(一)、邓这样夸大太祖的功劳,主要原因无非是因为,邓把太祖后半截批得一无所是,所以必须抬高太祖前半截。
因为,太祖一人扮演了列宁、斯大林两个人的身份。如果把太祖彻底否定了,我朝的大旗恐怕就需要变色了。所以,太祖前半截的成绩,自然需要无限拔高。
如果太祖真有这样大的价值,那老蒋一生最大的失败,恐怕就是没有趁重庆会谈解决太祖与总理。问题是,后世史学家伙矣,好像没有认为,老蒋一生最大的败笔在这里。


(二)、至于说到五代的权力交替。


五代交替,从普遍意义而言是一脉相传的。无非是换一个国号罢了。
因为,谁也不能否定,郭威继承的是刘知远的衣钵;当然了,谁也不能否定,赵匡胤继承的是郭威的衣钵。
从这层意义上,就算赵匡胤早死,继承宋衣钵的,也是宋体系内的人。再换而言之,契丹绝不可能因为赵匡胤早死,就能入主中原,江南也不可能因为赵匡胤早死,就能趁势北伐中原。再总而言之,中原王朝依然是肉烂在了锅里。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假如刘邦死于鸿门宴上、或广武。萧何整顿刘邦余部,最后率领刘邦余部打败项羽,你说最后算不算刘邦一系胜利?
郭威、赵匡胤,实际也就相当于刘知远、郭威的萧何罢了。换而言之,刘邦突然死了,大家都说刘邦的儿子年龄太小,拿面旗裹在萧何身上,萧何与刘知远、郭威、赵匡胤有什么区别?

如果我们认为,刘邦死了,刘邦一系肯定会失败。
那还是前面的话,如果把我朝历史放到古代,人们肯定也会认为,假如我朝太祖突然死了,我朝就注定失败了。
问题是,如果历史真是“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的童话故事。那我朝太祖要亲自到重庆,他手下的文臣武将,岂非会齐刷刷的跪在地上,总而言之,秦为虎狼之国,您这样作太冒险了!更主要的是,如果没有您,东方永远不会红了,太阳永远不会再升了,我们大海航行就没有舵手了。

如果杀了刘邦,项羽就可以胜利,项羽肯定会毫不犹豫的杀掉刘邦。
如果杀掉太祖,蒋就能取得胜利,不要说蒋会毫不犹豫的杀掉太祖,就是蒋会犹豫,美国也会鼓动蒋这样做的。
有人喜欢说美国讲文明,所以不干这种事;而美国不同意这样做,蒋也就不敢这样做。
但是,美国在朝鲜战争一再受挫时,好像也没有听说,哪个脑子进水的美国人曾这样说:如果我们当年没有妇人之仁,劝阻蒋介石在重庆杀掉毛,我们哪有今天的失败呢?真时一时纵敌,遂留百世之患啊!
当然了,在资料开放的时代,也绝没有一个历史学者,会写出这种童话故事一样的历史细节。问题是,如果把太祖相关的故事放到古代,估计御用文人,就会这样写历史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感谢苦守的苦手、mememevvv、我不入地狱谁去、探索求真、弓背老农、hanye1124、随便选一个、新恐怖鸟、hank568、头号悍匪1、水刀剑圣、徐兆玮、江东寄奴、农民公2012网友支持,再更新一段。


虽然在项羽发动巨鹿之战时,反秦武装联合进攻秦军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但是,现在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谁带头发起第一轮进攻?更主要的问题还在于,当你发动第一轮进攻后,其它人会不会积极响应你、配合你?
就好像陈胜打响反秦第一枪,大家都积极响应陈胜,于是陈胜改写了历史。问题是,如果没有人积极响应陈胜,那陈胜就绝不是历史上的陈胜了。
项羽在巨鹿之战时的地位,与当年的陈胜非常类似。换而言之,只要大家都响应他,他就可以改写历史,否则,破釜沉舟冲入秦军阵地的楚军,可能只会成为反秦浪潮中,又一个死在沙滩上的前浪!

我们在说项羽英雄无敌时,却常常忘了一件事,当时反秦大军已齐聚巨鹿附近!


用现代网络的话去说:围观就是力量!
各地反秦大军,都不敢逼近秦军,更不敢进攻秦军。但是,他们都纷纷向巨鹿汇集!我们常常嘲笑这些反秦大军,我们常常认为,这些反秦大军都是打酱油的。问题是,恰恰相反,正是他们的共同努力,才是秦军溃败于巨鹿的主要原因。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没有反秦大军,纷纷向巨鹿汇集的背景。不要说,项羽根本不敢冲向秦军,就算项羽敢冲向秦军,他手下的人,也绝不敢跟着项羽这样做的。因为,那就是自杀!

我朝太祖打了若干年仗,精练出一句兵家名言,那就是用兵之道无它,无非是在具体战场上,集中优势兵力罢了。
换而言之,如果没有反秦大军纷纷向巨鹿汇集的背景,项羽的最佳选择,自然就是避免与秦军决战。

你说我朝太祖牛逼不牛逼?但是,让蒋委员长追得一口气跑了两万五千里,也不敢冲过去和蒋委员长拼命去!但是,宁愿忍受游而不击的美名,也绝不冲过去了小日本拼命。蒋委员长也很牛逼,但是面对小日本,也是高呼空间换时间,换而言之,敌强我弱,我们绝不硬拼。
我这样说现代历史,无意讽刺谁。我只是希望大家知道,打仗不是逞匹夫之勇的事。项羽打败秦军,也不是逞匹夫之勇的结果。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项羽当时的军事动,是非常简单的、容易的、安全的。恰恰相反,众多反秦联军云集巨鹿,只有项羽敢这样干,并且一枝孤军冲向秦军阵,就能与秦军打得旗鼓相当,本身就证明项羽(或是楚军)的强悍。
问题是,如果没有众多反秦联军,随后纷纷加入战团。就我理解,楚军支撑不了几天,就会因为筋疲力竭而被秦军歼灭。因为,在一个具体的战役中,兵力悬殊的弱点,并不是什么勇敢可以弥补的。
当时秦军两个大兵团,大约有40万人; 项羽代表的楚系军队,最多不会超过10。
王离的兵团不是吃素的,因为它们有着绝对光荣的历史,它是由秦国的正规军构成; 章邯的兵团也不是吃素的,因为它们曾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战绩。以一比四的兵力(甚至更悬殊),在一个具体的战役中,想打败这种敌人,本身就是不可能的。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项羽对秦军的第一轮进攻,是让英布大举插入章邯、王离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阵地。而且,英布也不负众望,他牢牢的守住了夺过来的阵地。
这一轮进攻,鼓舞楚军的士气,也鼓舞反秦联军的士气。更是表明,项羽有勇气、有信心率领反秦武装痛击秦军。
更主要的是,它也重创了秦军的士气,因为秦军忽然感觉自己没有想象中那样强大。而且,反秦武装抢占了这个阵地,就意味着巨鹿城下的王离大军,补给线突然被切断了。当秦军反复争夺这个阵地,而无法夺回时,王离的军队里,难免会产生集体性的恐慌。因为,补给线被切断的后果,那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反秦武装依然不敢随着之行动。因为,谁也不知道,英布到底能支撑多久。
不久前张黡、陈泽(张耳手下)也曾做出类似的行为。他们也曾勇敢的率领五千人冲入秦军阵地,但是很不幸,他们全部牺牲了。
张黡、陈泽似乎也是希望用实际行动,告诉周围的反秦联军,秦军并可怕,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就可以打秦军打败。但是很不幸的,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秦军很可怕!

但是,英布不是张黡、陈泽。张黡、陈泽率领了五千人,冲入秦军阵地,还没有站稳脚,就被秦军淹没了。英布率领了两万人,冲入秦军阵地,虽然局势非常危险,但是,秦军却无法一时把英布军队淹没。
更主要的是,英布的行为绝不是孤立的。因为,项羽很快就率楚军主力,冲入了秦军阵地。虽然楚军的局势异常危险,但是,秦军反反复复的冲击,也无法把楚军淹没。
现在,就看反秦联军的态度了。如果反秦联一直坐壁上观,楚军虽然强悍,估计也会因筋疲力竭而死。因为,楚军与秦军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
问题是,反秦联军很快发现,如果他们不把握这个机会,联合起来攻打秦军,估计都会玩完的。关键是,反秦联军很快发现,只要大家把握这个机会,就一定能打败秦军。于是,他们自然开始纷纷走出营垒。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我们总觉得,项羽当时的行动是孤立的。实际上,从常理考虑,项羽一进入巨鹿主战场,就会与反秦武装积极联系。
我们总觉得,反秦联军的大佬,肯定都是躲在营垒中,什么事也不干。实际上,从常理考虑, 这些反秦联军之间的联系,肯定一直也没有停止过。因为,就是傻子也知道,他们现在打败秦军的唯一机会,就是大家可以实现有效的联合。
现在的问题是,他们如何才能实现联合呢?他们之间应该怎样联合呢?比如,在什么时候选择与秦军开战?用什么方式与秦军开战?

因为,反秦武装是乌合之众(至少,没有一个人,有权、有能力指挥调动所有的军队)。所以,任何战略计划制订的再完美,也有可能无法付之实践。
比如,项羽对大家说,我们一块在某时某刻进攻秦军,到时大家都没有冲过去,而项羽冲了过去。你说项羽能活着回来吗?我估计他是无法活着回来的。

许多年以后,董卓挟持汉献帝西退。曹操说,只要咱们大家一块冲过去,当时就可以把董卓灭掉。
于是,曹操勇敢的冲了过去。但是,诸侯联军却只有张邈响应他。结果呢?曹操冲过去的结果,就是差点把粮本交在那里。
如果当时诸侯联军,一看曹操这样勇敢,都跟着冲过去。你说会是什么结果?我估计董卓也会兵败如山倒的。当然了,如果是这样的,我们也就无法看到王司徒的美人计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项羽让英布先深入秦军阵地,是为了让反秦联军有一个相对充足的准备时间。换而言之,项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说准备向秦军发动总攻,绝不是忽悠别人去玩命的。当然了,这也等于,项羽用实际行动,向反秦联军喊出了预备的口令。


项羽破釜沉舟率军杀入秦军阵地,则是用实际行动向反秦武装喊出了进攻的口令。
在这种背景下,反秦武装肯定也都是跃跃欲试了,当然了,他们依然还在选择观望。

项羽率领楚军,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让反秦武装看到,秦军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样可怕。更主要的是,他们发现,只要大家进入战场,就有机会把秦军打败。
于是,最初可能是张耳率军冲入了秦军阵地(因为,他早就等这一天了,因为干耗下去,他是最没有前途的);接着可能是陈余、张敖的军队跟着冲入了秦军阵地(因为,大家都是来援助赵国的,他们作为赵国的军队,自然得有所表示);接着、、、; 于是一枝又一枝的军队,都跟着冲入了秦军阵地。这种形势一旦形成,一个将领还敢继续观望,就需要勇气了。因为,你继续观望下去,等秦军被打败后,大家开始声讨你,你能兜住?
这种局势一旦形成,秦军自然感觉压力越来越大。
这种局势一旦形成,秦军已失去的阵地,自然是无法再夺回来了;就是现在控制的阵地,也不断被诸侯联军夺走。

最后章邯也感觉,如果自己不在适当的时候选择退缩,就有可能全军覆灭于巨鹿城下。于是,章邯大军退出了主战场,事情发展到这一 点,王离大军自然是一点救也没有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因为,历史是以项羽为主角去写的。于是,其它的反秦联军大佬,都变成了一个个打酱油的人;都变成了一个个胆小如鼠的人。总而言之,有他们不多,没他们不少;总而言之,项羽手下随便拉出个小兵卒,也比他们有胆色、有魄力。
问题是,那些反联军大佬,既然都能收拢起几千、几万小弟,哪个是吃素的?

英雄传奇的史观中,为了突出英雄的形象,通常总会抹煞其它人的功劳。总而言之,一切就是这个大英雄的功劳。
比如,在童话故事里,瓦特看到茶壶里的蒸汽顶壶盖,于是来了灵感,最后发明了蒸汽机。真实的历史呢?早在古希腊时,人们就用蒸汽作动力了,在瓦特之前,早就有蒸汽机存在了;瓦特的功劳,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把蒸汽机不断改进,让蒸汽机可以成为大工业的动力了。
比如,在四大发明的宣传中,中国人发明了火药,所以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问题是,不要说发明火药之后了,就是在普遍文明地区都懂得应用枪、炮后,战争还是以冷兵器为主。因为,火器的成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是需要众多无名英雄,一点一滴不断完善它、改进的。。
我写这段话,只是希望大家知道。在社会、历史的变迁中,我们常常只是看到了某些大英雄的影响,却忘了大英雄是靠什么成功的?

项羽成为反秦武装的首脑,是因为他有着绝对一流的领导才能。
当时的项羽,显然没有权力指挥、调动其它反秦武装。但是,项羽可以通过制造相关的形势,让反秦武装愿意接受他的指挥。

巨鹿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项羽成功的,让看似乌合之众的反秦武装,实现了一次空前规模的协作。

历史有时候写得越来越像童话故事(或英雄传奇),那是因为我们常常喜欢模糊时代的背景,喜欢模糊成千上万的、看似打酱油的人。于是,英雄的力量被无限的夸大了,好像社会、历史的变迁,就是他们偶然的行为改变的。
我们从不否定英雄人物对历史的影响。问题是,当时在场的每个人,都在发挥着他们的作用。
比如,项羽牛逼。你说英布牛逼不?因为,英布是第一个率军冲入秦军阵地,并牢牢守住秦军阵地的人;而且,和英布一块冲入秦军阵地的那两万个无名将士牛逼不?他们在项羽之前,就冲入了秦军阵地。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在这次胜利后,项羽自然成了反秦联军的统帅。
在这次胜利后,诸侯都用非常敬畏的眼神看着项羽、更用非常尊敬的礼仪对待项羽。原因非常简单,项羽太厉害了,没有项羽就没有这次胜利。更深层的原因,却显然是因为,项羽现在拥有了一项令许多人非常害怕的权力。那就是论功行赏的权力!
因为,项羽率领的楚系军队,是当时最强大的军队,而且还是打败秦军的最大功臣。现在,项羽以这种身份,突然发出论功行赏的建议,自然没有人能拒绝。问题是,单纯的论功行赏好说,与此相关的,可能就是追究失职者的责任了。

换而言之,如果项羽以论功行赏的方式,打击胆那些行动迟缓、作战不勇敢的大佬,某些大佬恐怕就会吃不兜着走了。所以,当时行动迟缓、作战不勇敢的大佬,肯定一见项羽,都会心怀恐惧,并且做出极度夸张的敬畏行为来。
而张耳因为心怀感激,自然会用非常夸张的尊敬方式感谢项羽。
项羽既拥有最强大的武装,又能让众多诸侯做出这种夸张之极的尊敬、畏惧。自然一言一行中,就会充满了权威。因为,在这种背景下,谁也会感觉,项羽要收拾你时,是不会有人愿意站在你身后的。
在这种背景下,其它诸侯自然不敢与项羽平起平坐了,而且也开始对项羽表示出极为夸张的尊敬。

那一年,是公元前207年1月。
但是,我们必须得知道,此时项羽的权力,实际上仍然非常有限。因为,反秦联军毕竟是由众多自成系统的军队构成。所以,项羽此时的权力,实际上更像一个盟主。
因为,那些大哥们,都愿意接受项羽的领导。但是,有两件事,项羽是绝对不能去做的。
第一、随便把手伸进这些大哥的军队里面,绝对是一种禁忌。如果项羽敢这样做,他的这种权威,可能就会在瞬间崩溃。因为,军队就是大哥们的第二生命,你敢夺大哥们的兵权,那就等于要大哥们的命。
第二、随便把手伸进这些大哥的地盘里,这同样是一种禁忌。如果项羽敢这样做,他的权威,就有可能随时瓦解。因为,你随便把手伸进这些大哥的地盘,就算这个大哥答应,这个大哥身后几万小弟,也不会答应啊!

这种问题是复杂!
虽然,这并不意味,项羽永远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哥。但是,项羽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哥,需要走的路还很漫长。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感谢枯声、星星碎语、弓背老农、随便选一个、新恐怖鸟、hank568、夜空长明灯网友支持,再更新一段。


第八节 刘邦快跑 (上)

因为,历史过分渲染了项羽的成功,所以让人觉得刘邦进入关中,就是捡了一个现成的便宜。
问题是,率领两三千人,最后迫使秦国投降,无论其中有着怎样的客观原因,它也绝对是一项高难度的任务。

如果用这种兵力,就有机会占据关中。肯定轮不着刘邦去做这件事了。
因为,当时的刚武侯,也率领着四千小弟,却无所作为,最后让刘邦把军队给兼并了;当时的郦商也率领着四千小弟,同样无所作为,最后主动给刘邦当小弟了。
如果一个人率领三四千小弟,就有机会杀入关中,刘邦就算顶着西征大军统帅的头衔,估计也会被某个大哥火并掉。
因为,你想进入关中,我也想进关中;关键是,大家都觉得,只要能拉起一枝几千人的队伍,自己就能进入关中。你说,大哥见大哥,会是什么结果,我估计十有八九会火并的。

在项羽取得巨鹿之战胜利时,刘邦在哪里?在干什么?
当时的刘邦,还在彭城(楚国当时的都城)附近晃悠呢!换而言之,刘邦这个所谓的西征统帅,现在还没有正式率军出发呢!

此时的项羽,已成了反秦联军的大哥大;此时的项羽,手下统帅着天下最强大的军事集团;此时的项羽,似乎距成功的顶点,只有一步之遥了。
此时的刘邦呢?只是顶着一个楚国西征统帅的头衔,领着六七千小弟在起点晃悠着。
刘邦必须得快跑了,因为,刘邦不快跑,就与项羽越距越远了。问题是,以他们现在如此巨大的差距,刘邦就是快跑,好像也永远无法赶上项羽的。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许多人总奇怪,刘邦为什么在过去的两三个月时间里,一直就在彭城附近晃悠,不一路向西呢?
我们通常总认为,刘邦当时需要配合楚国军事主力,去干一些辅助性的工作,所以没有及时率军向西前进。就我的理解,这种说法是难以成立的。因为,刘邦接到的军事任务,就是率军攻打秦国本土;而且把自己控制的军队,大部分都交了出去。绝没有理由,还有义务去协助楚军主力作战啊!

我想合理的解释,应该是秦军正处于咄咄逼人的战略攻势中,所以人们对于推翻秦帝国的积极性,似乎并不高。在这种背景下,刘邦率领着两三千小弟,拿着一个楚国西征大军统帅的空头衔,一直都无法打开局面,所以刘邦在成为西征大军统帅后,却只能在原地踏步。

因为,像陈胜、周文、吴广高戈猛进,马上就应者如云的局面,此时已无法出现了。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刘邦率领两三千小弟,一路向西进军,估计死了,也不知是怎么死的。所以,刘邦只能等待时机,只能先想着如何扩充一下自己的队伍。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刘邦现在最大的收获,大约就是收编了刚武侯的四千小弟。
刚武侯这个人,在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书中,就出现过这一次。换而言之,刚武侯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我们一概不知了。我们只知道,刘邦在项羽取得巨鹿之战前,把他率领的四千小弟给兼并了。
刘邦为什么能兼并刚武侯的四千小弟呢?我想,主要原因大约是他的小弟对他并不满意,否则,以刘邦的实力,估计是无法兼并这样一枝四千人的部队。

但是,取得这种成功后。刘邦现在有多大的实力呢?估计也就有六七千小弟!以这样的兵力,在缺乏大家争相响应的背景下,就去进攻秦国本土。前途估计还是让人,一点也不敢乐观。

刘邦必须得快跑,否则,就永远也没有机会追上项羽了。
随着巨鹿之战的胜利,秦国终于丧失了战略进攻的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反秦的浪潮,自然是再一次汹涌澎湃。
于是,刘邦终于开始大踏步行动了。刘邦最初计划先北上,攻下昌邑。

刘邦为什么先计划攻北上攻昌邑呢?就我理解,大约是因为反秦大军齐聚北方,所以刘邦认为,相对靠近北方的昌邑,比较容易攻取;而且昌邑应该囤积着大量的军用物资,如果夺取昌邑,就可以让自己军队迅速扩编。
于是,刘邦就与魏系的一些大佬(魏将皇欣、魏司徒武蒲、土豪彭越)联手攻打昌邑。但是,昌邑并没有攻下。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此时,彭越作为魏系的大佬,开始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因为,彭越也是天生当大哥的人,所以,当时的彭越虽然只有一千多小弟,所以也没有给刘邦当小弟的意思,而且彭越也能牢牢控制着自己的队伍,所以刘邦自然无法兼并他的队伍。
在这种背景下,刘邦与彭越短暂的合作后,只能各走各的路了。
换而言之,刘邦率军开始向西前进。而彭越继续留在当地,打它的游击战。当然了,在楚汉相争时,刘邦、彭越再次合作,而彭越也一直死死缠住项羽,让项羽的后方一直无法巩固。

刘邦虽然没有攻下昌邑,但是,因为巨鹿之战的胜利,使反秦的浪潮,再次汹涌澎湃。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可以大踏步向西前进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当刘邦行军到达高阳聚时,遇到了郦食其兄弟。

因为,历史记录的相关内容,比较戏剧化,所以我们常常很难看清楚这段历史的真相。
据说,因为刘邦手下的一个骑士,与郦食其是老乡,所以郦食其通过这个老乡的引见,见到了刘邦。

在拜见刘邦前,这个骑士看到郦食其戴着儒生的帽子,就告诉郦食其,刘邦非常不喜欢儒生。为了表示自己如何讨厌儒生,刘邦曾摘下儒生的帽子,往里面小便。
这个骑士的意思非常明显,那就是叫郦生把儒生的帽子摘掉,并且不要自称儒生。
郦食其说,这些不用你提醒。你就按我说的话,向刘邦介绍我吧!
郦食其让这个老乡,是这样介绍自己的。“我们闾中有一个郦生,年龄六十多,身长八尺,人们都说他是狂生。他自己说,他不是狂生。”

郦食其在拜见刘邦时,刘邦边叫两个美女洗脚,边和郦生打招呼。郦食其对此非常生气,因为这本身就证明,刘邦一点也不尊重他。于是,郦食其就责问刘邦,“你现在是想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还是想想率领大家攻打秦国呢?”
刘邦听到郦食其这种话,又看着郦生戴着儒生的帽子。马上就破口大骂郦食其,“你这个贱儒!开口就想和我讲这种不着边际的话。我自然是想率领大家攻打秦国,这还需要多问吗?你想说什么,直说吧,不用拐弯抹角!”
郦食其对刘邦说,“我也听说,你是想率领大家推翻无道义的秦国,但是,你边让美女洗脚,边接见投奔你的长者。这好像有些不合适吧!”
刘邦赶紧停止洗脚,让郦生坐在尊贵的位置,向郦生道歉。郦生开始和刘邦讲纵横开合的事,刘邦听了非常高兴,并且对郦生越来越尊敬。
当然了,结果就是郦食其帮助刘邦,割下了陈留县令的人头,并且让他弟弟郦商率领着四千小弟靠了刘邦。而到此为止,刘邦总算打开了局面。
因为,取得陈留,刘邦一下就扩编了一万多军队。

郦食其是这样和刘邦介绍陈留的,“陈留是天下的要冲,是四通八达的大道,现在陈留城中积蓄的粮食又很多”。
历史是这样介绍,刘邦占据陈留的意义。“沛公住在陈留南城门上,利用它库里的兵器、屯粮,逗留了三个月,招徕士兵数以万计,便进关攻破秦朝。”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以上的内容,是我把史书上的内容,按自己的理解写了一遍。
但是,这个故事,显然只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故事,看看刘邦收拢小弟的领导艺术。我为什么用领导艺术这个词呢?因为,刘邦用的方法,显然是一种非常怪异的、普通人绝对无法应用的,甚至看着刘邦这样做,都想不明白刘邦为什么要这样做。

其实,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非常怪异。
因为,郦食其是什么人?自然是当地大哥级的人物啊!
郦食其可以出入陈留县令的卧室,并且有机会神不知鬼不觉的,拿着陈留县令的人头出城,这本身就证明,郦食其在当地有着绝不可低估的影响力。
更主要的是,郦食其的弟弟郦商,在陈胜起兵后,就拉起了一枝几千人的队伍。而且,郦氏兄弟,显然是那种非常有个性的大哥级人物,否则,在楚系大佬都争相投靠楚怀王的背景下,这两个人绝不会一直拉着杆子单干。

这两个兄弟,恐怕也是彭越那种人物。总而言之,天下大乱,一时半会也打不出个结果。让他们先打着,咱们坐在这里,慢慢观看天下形势。
郦食其说,“诸侯将领经过高阳的前后有几十个,我询问过的那些将领器量都狭小 ,喜欢讲究繁琐细小的礼仪,自以为是,不能听取通达的言论。”
这本身就证明,郦食其兄弟一直在自己的地盘内,等着待价而沽,他们既不自己树起大旗,也绝不随便投靠别人。

你说,以郦食其是这种身份,刘邦真会对郦食其的背景,一无所知吗?我估计不会!
如果刘邦连这样重要的情报都收集不到,连这样重要的情报都不重视,那刘邦就永远也无法成为刘邦了。
因为,一切是显然的,如果能让郦氏兄弟站在自己身后,马上就可以在陈留地区打开局面。因为,且不说郦食其兄弟本身就是当地的土豪,身后就有四千小弟;关键是,郦食其兄弟的何去何从,也是陈留地区土豪的风向标,换而言之,郦食其兄弟愿意投靠刘邦,就有可能带动其它人都来投靠刘邦。
如果刘邦连这么重要的情报都收集不到,连这么重要的情报,都不高度重视,连这么简单的因果关系,都分析不到,你说刘邦能成为刘邦吗?
因为,作为大佬你路过某地,不先问问当都有哪些大哥,那怎么在当地打开局面呢?关键是,郦食可以了解到刘邦的许多信息,刘邦怎么可能对郦氏兄弟一无所知呢?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星星碎语网友:

我在看《投名状》时,有一个片段,就是李连杰带着800个匪兵,联合一队1500的清军,一起攻打有约五千人的太平军,清军头头说,你上,我声援,李连杰只好让大家这800人一起拼命,结果没法打败太平军,但却把阵角打乱了,但快撑不住了,此时清军看到乱阵,觉得机会来了,改变主意了,马上引新力军冲击,一举攻杀了太平军,我想,大约就是这种情形了,没有清军,李连杰那伙是无法扭转巨大的劣势本身带来的决定性失败,如果没有李连杰,清军也不会有乘乱出击的机会,这个胜利是互为作用的结果,缺一不可的!

我一直都在疑问,历史上好几十场以弱胜强的战役,为后人津津乐道,但其实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呢还是偶然的幸运,抑或说历史发展的最终结果就是如此,而战役的巨大胜利偶然提前了结果的发生!

如官渡之战,如果曹操没有碰上许攸,那么历史该如何书写呢;如昆阳之战,刘秀比项羽还猛,用三千人就冲散了四十万大军的营地,所谓的里应外合也不过只万余人,却把新军四十万大军全歼了,这怎么解释呢;如背水一战,如果陈余听取了李左车的意见,只怕交粮本的是韩信了;如淝水之战,再想不出有比之来得更意外的胜利了,问题是,真如王猛所言,晋不可伐伐之必败吗,看不出;阿骨打,也是一个幸运种子,出河店之战,辽军败在天气,护步答冈之战,辽军败在内乱,但这是必然的吗!

这些战役都并非必胜之战,如果不是存在了这么多的幸运和巧合,那么胜利谁属应该就会改写,比如袁绍兼并了曹操,那九品中人制的魏国和门阀政治的南北朝还能开端吗,比如东晋亡在了前秦手里,是不是会提前结束南北朝还是引起更大的分裂呢,比如没这么多不可思议的失败,金国建立不起来,辽宋一直和平着,是否就不会酝酿出元蒙这种超级大国的出现呢,这样又会不会改改变了历史的轨迹和发展的方向呢!

=====================

关于《投名状》那段内容,我在写巨鹿之战时,也曾想到过。巨鹿之战时的情形,应该与此非常相似的。

关于以少胜多的战役,我觉得,因为古代战争留下来的资料比较少,而且历史容易被政治宣传、民间故事所淹没。所以,种种匪夷所思的、以少胜多的战争才会出现。

战争中,以少胜多并不奇怪。
但是,有的以少胜多,是绝不会出现的。比如,在一个具体战场上,兵力悬殊到了极点(一比五、甚至一比十、一比二十、一比三十),而且双方武器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一方是火器,一方是冷兵器),双方才军队也没有本质的区别(一方是军队,一方是乌合之众)。在这种背景下,谁也不可能取胜的。

人与人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当军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再想改进的空间就变得非常有限。我们知道,一枝严格意义的军队,对一群乌合之众,那是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双方都是严格意义上的军队,他们之间的差距是极其有限。
所以,抛开那些文学化的故事,我们就会发现。秦军虽然强大,但是秦军也绝不敢用三万军队,就去与赵国十万军队打仗(这才是一比三的兵力);白起虽然牛逼,但是如果让白起率领十万大军与赵括的四十万大军打仗(这才是一比四的兵力),白起也不敢去打的。这也就是,秦王让王剪伐楚,王剪说必须得六十万大军的主要原因。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如果看中国现代战争史,我们就会发现,战争中并没有什么传奇故事。因为,现代战争史中的内容,资料都比较全面,所以人们可以详细的看到这些战争的全过程。
从这层意义上,那些古代战争,当我们可以全面的、详细看清它的全过程,他的传奇色彩也会被削弱。

那些以少胜多的战役,常常是为了突然英雄人物的个人能力,就有意无意的模糊、甚至修改了当时的战争背景。总而言之,一切都是为了强调一个内容,那就是:这是绝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英雄完成了它。
其实,每个大人物的成就,都无法离开当时的客观背景。

比如,官渡之战,是历史上最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但是,这个以少胜多,真有某些人所说的,那样玄吗?显然是没有的。
因为,曹操在与袁绍打仗时,已南征北战多年了。而且,开始在说曹操多么牛逼时,就说曹操破黄巾就“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
关键是此后,曹操一直都处于发展之中。等到了官渡之战时,曹操突然就只剩下两三万(更有甚者,说曹操不足一万)人马,并且以少胜多了。从这层意义上,只要我们不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历史,就会知道,历史上所谓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的故事,本身就经不起推敲。
就我理解,曹、袁的兵力对比,顶到天下,也不会超一比二。换而言之,袁绍拥兵十万,曹操只有五六万军队,曹操也弱的不可思议了。
我们常常理解的以弱胜强,是指军队数量。实际上,战争是综合力量的对比,绝不是简单的军队数量,比如秦国与赵国打仗,谁也会说秦强、赵弱,但是,赵国可以动员的军队,一定会比秦国少吗?显然不是的!
曹操与袁绍相比,实际上也就是秦、赵之间的那种强弱区别。袁绍肯定处于强势,但是如果说曹操真的弱到史书所说的地步,曹操再会打仗,他也无法打胜这场战役的。
比如,我朝一说会打仗,都说林帅、粟大将、彭大将军。问题是,如果在一个具体的战场上,林帅、粟大将、彭大将军三个人一块率兵一万,国军最无能的将领率兵十万,我敢说,林帅也必败无疑。
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这不是你会打仗,或是不会打仗,可以改变的。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战争中,一个统帅优秀与否。在于他能不能,在一个具体的战场上,取得优势兵力。
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我朝的军事史,就可以知道了。
作为一个统帅,你拥有多少军队,并不重要。最重要的在于,你能不能在具体战场上拥有优势的兵力。

你有十万军队,对手有一万军队。问题是,在具体战场上,常常是你只有两三千军队,对手却有八千军队。你的兵力再多也是白搭。
你把军队集结起来了,却无法找到对手;相反,因为你把军队集结了起来,所以其它地方都成了棉花地,让对手肆意进攻。于是,你只有把军队再分散开使用,问题是,你军队一分散,却让对方获得逐个击破的机会。
其实,在战争中,所谓的捕捉战机,就是你能不能在具体战场上,拥有优势的兵力?当然了,整体兵力占据绝对优势,在具体战场上,自然容易取得优势兵力。
问题是,真正打开仗时,显然不是如此简单的。

在登陆作战时,最为明显了。
登陆一方,需要从对方兵力薄弱的地方登陆;守方,需要在敌人登陆的地方,布置最多的兵力。这个过程,谁判断正确,谁就能拥有主动权。问题是,显然不会双方都判断正确。
而一切是显然的。谁判断正确,谁就可以在具体战场上拥有兵力上的优势。表面上,这个博弈过程非常简单,但是它显然惊心动魄到了极点。

在敌人登陆成功后,你必须还得判断出敌人进军的方向。换而言之,你可以判断出敌人的进军方向,你就可以把最多的兵力调到具体的战场上(如果你处于弱势,你就可以避免与他的主力遭遇)。

从正常意义上,当双方打开僵持战时。
原因只有两个。一个原因,就是双方可以判断出来,大家能调到这个战场上的兵力,不会有太大的差距,所以大家都有决心在某个具体地点决战。另一个原因,就是弱势一方,被强势一方逼到了死角。
所谓一方处于绝对弱势,却玩命与强势一方打仗,最后也能取得胜利。本身就是童话故事。如果打仗真这样简单,那所谓的战争中,就没有低手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战争的复杂,就是因为双方统帅,都在试图在具体战场上拥有兵力上的优势,最后显然只能一个统帅实现这种企图。
在这种背景下,统帅才能的优劣,才会明显表现出来。换而言之,有的统帅整体兵力上处于劣势,在具体战场上依然可以拥有优势;有的统帅在整体兵力上处于优势,在具体战场上却无法拥有这种优势。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情报战,就成为战争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内容;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军队的机动性,就会成为军队强弱的重要标志。情报战成功,军队机动性强,就意味着军队更容易在具体战场上,拥有兵力上的优势。
如果军队情报战不成功,机动性也非常弱。那作为一个统帅,就算总兵力远远强于对方,恐怕也会让对手,今天这打一下,明后那打一下,打得你最后,不要说你的总兵力就会越变越少了,就算你总兵力依然优于对手,你也不敢对手打仗了。因为,这样打下去,是没有结果的,吃亏的肯定只是你。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因为,我们喜欢那种英雄传奇故事。所以自然容易相信所谓的亮剑精神。
其实呢?作为正规军队,哪方也不差这种东西,至少,双方这种东西相差是非常有限的。
从现实生活的经验去看,普通人之间起了冲突,那自然是你敢玩命,一百个人也不是你的对手。那是因为,现实社会中敢玩命的人非常罕见。
问题是,处于战场上,大多数人都敢玩命。因为,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中,根本不容许你多想;因为,处于那种环境中,你不想玩命得能行呢?而且既然能称之为正规军,把将士训练的普遍敢玩命,这是基本要求。如果连这也做不到,那还叫正规军呢?就算你挂着正规军的称号,你也是乌合之众。

我无意说,军队没有勇敢、怯懦的区别。问题是,正规军之间这种差距,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看现代战史(因为资料比较丰富、详细),人们自然会发现,决定一个具体战役胜负的主要因素,通常都是兵力因素(不只是单纯的人数,还有火力配备)。双方军队的素质,自然很重要,问题是,这种差距在一比二的兵力时,估计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比如,林帅善于打仗,但是他拥兵十万,国民党某个将领拥兵二十万,林帅估计也不敢打。如果林帅拥兵十万,国民党某个将领拥兵四十万,林帅肯定不敢打了。至于说林帅拥兵八千,国民党最无能的将领拥兵四十万,林帅如果不选择赶紧跑路,那林帅就等着被全歼吧!

楼主:泪痕春雨

字数:60287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3-05-24 05:13:00

更新时间:2020-09-03 13:16:04

评论数:430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