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共军第一号悍将------刘伯承

共军第一号悍将------刘伯承

楼主:归途如虹2017  时间:2019-04-22 01:21:35
刘伯承元帅普通战例之十六:巨野战役

一、经过:
我军按照中央军委和敌王牌试打的指导方针,展开了针对5、11的作战。当时刘帅手上全部部队约6万人左右,但2纵4旅未参加巨野战役,也就是说参加巨野战役的部队为5万5千人左右,其中1万时新兵,炮很少,迎战敌两大主力,最终的作战结果,龙固集方向我军成功阻击5军11天,杀伤对手2000多人,在11师连续呼叫的情况下,不得不后撤柳林集向11师靠拢。打击11师方向,一开始全面出击确实受挫,陷入“笨拙”的“牛抵角”状态,但刘帅迅速调整了策略,仅以6宗牵制11师主力,而集中3、7纵的绝对优势攻击张凤集32团,最后32团在外围敌军接应下仅逃走200多人,11师也向王家沙窝收缩,向5军靠拢,这样我军已没有继续扩大战果之机会,在拿下张凤集和守住龙固集的情况下,主动撤出战场。伤亡方面,我军以伤亡4300人,歼灭敌军5000多人。总体而论,小胜!!

二、战后总结:
刘帅: “获小胜,打怕了敌人”“在战术上,我们遏制敌人前进已有充分的信心和经验”“在敌人炮火不能直接支援的地方,消灭其一点是有把握的,而我且能立于不败之地”“准备大踏步机动,哪里有机会就到哪里打,但重点仍是造成机会歼击五军、十一师,对其他方面的机动亦为造成其弱点与过失。”
胡琏:“战术上墨守陈规,不适应解放军擅长的新战法。”“一秉旧章地对付解放军,就不能不大触霉头,被动挨揍。”
杨伯涛:“这次战役,是第一次与刘伯承二野交手,第五军攻龙蝈集攻不下。整第十一师守张凤集守不住,有人称为“龙凤战役”,以相讽刺。”“经过这次检讨,我们的战术思想有所转变。在以后和刘伯承二野,陈毅三野的交锋中,谨慎以赴,减少失误,才较为活跃。”

三、巨野战役后,双方行动印证:我军接下来进行鄄城战役,干净利落消灭了119旅及55师一个团和68师炮兵营。这一仗即印证了刘伯承的说法,也印证了杨伯涛的说法,5和11果然“谨慎以赴”,相隔不过15公里,两天中仅前进了1公里,还好是在前进,不是后退。

四、此战经典之处:
在解放战争初期.双方差距巨大的情况下,以和五大主力相当兵力能小胜五大主力的,并歼灭其一个建制团的,仅此一战。此战作战条件对比:
1、兵员素质差距很大。我军虽然和五大主力兵力相当,但有1万人是刚刚补入的新兵,总体看兵员素质和敌军差距很大
2、装备弹药差距巨大。敌军参战部队有榴弹炮20门,山炮60门,战防炮82门,迫击炮近600门。刘邓部队20余门山炮没有山炮弹(相当于没有),迫击炮不足100门,敌军装备与火力压倒优势。
楼主:归途如虹2017  时间:2019-04-22 01:21:35
刘伯承普通战例之十七:豫皖边战役

1947年1月中旬巨金鱼战役后,国民党郑州“绥靖”公署所属部队主力滞留鲁西南老黄河以北,其整编第75师正由豫北向商丘、徐州调动,陇海铁路(今兰州-连云港)中段两侧地区主要由地方保安团队守备。

刘邓决心在陇海铁路徐州至开封段南北地区展开攻势作战。以第1、第2、第3纵队为路北作战集团;第6、第7纵队为路南作战集团,夺取敌守备薄弱的城镇,求歼徐州、郑州来援之敌,配合华东野战军在鲁南作战。

1月24日战役发起后,路北集团连克山东省定陶、单县、曹县等城,并控制了陇海铁路民权至商丘间约35公里地段;路南集团克安徽省拓城、太康、鹿邑、杞县及亳县(今亳州)等城,并于亳县以北歼商丘援军整编第75师第16旅大部。

郑州“绥靖”公署急调已进占河北省南乐、大名等地的整编第27军所属第5军、整编第85师及由武汉调来的整编第72师驰援陇海路,然后东进参加“鲁南会战”。为保障华东我军鲁南作战,军委指令刘邓抑留5军等部。刘邓决心集中南北集团钳击5军,由于5军东进过快未能打上,刘邓改变策略,以攻敌所必救的手段拉回5军,2月11日夜,晋冀鲁豫野战军南北两集团向进至民权西部地区的整编第85师发起进攻,一度突入其师部所在地郑州庄砦镇。5军回身向民权增援,我军实现战略意图后,撤出战斗,随后,以机动防御与第5军等部周旋于豫东民权、兰封(今兰考)和鲁西南地区,牵制当面敌军,配合华东野战军进行莱芜战役。在此期间,冀鲁豫军区第8分区和冀南军区第3分区部队收复南乐、大名等城。此役,共毙伤俘国民党军1.6万余人。
楼主:归途如虹2017  时间:2019-04-22 01:21:35
刘伯承普通战例之十八:豫北攻势

1947年3月,国民党军统帅部调集兵力,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在晋冀鲁豫战场,国民党军正规军31个旅和地方保安团队共30万人转取守势。其中,豫北有6个整编师和1个暂编纵队约10万人担任守备。同时,国民党军在花园口堵口使黄河回归战道,构成从晋南风陵渡至山东省济南1000余公里的黄河防线,企图以此顶替40万兵力,阻止晋冀鲁豫野战军南渡支援陕北和山东战场。

晋冀鲁豫军区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歧治委员邓小平遵照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指示,为策应陕北、山东两解放区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并为自己转入战略反攻创造条件,除以第4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举行晋南攻势外,决心集中第1、第2、第3、第6纵队及冀南、太行、冀鲁豫军区部队共18个旅(师)60个团10余万人的兵力,在10万民兵配合下,组成4个作战集团,于3月下旬发动豫北攻势,重点打击王仲廉部,吸引国民党军增援豫北,打乱其战略部署。

3月22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各作战集团由山东用谷、白衣阁等地出动,至28日,解放濮阳、封丘、延津、原武、阳武(今原阳)等城及牛市屯等据点多处。29日~4月1日,一部兵力攻击郑州以北黄河铁桥守军,主力逼近新乡,包围汲县。国民党军统帅部急令原拟调往山东战场的整编第66、第9师(各欠1个旅)由郑州驰援新乡,使新乡地区的国民党军增加到5个整编师又2个旅。刘伯承、邓小平为避开优势集中之敌,决定率部北上,首先扫清平双铁路两侧据点,并相机夺取汤阴、淇县两城,诱王仲廉部北进,然后寻机在运动中歼其一部。4月3日夜,各纵队分路北进。至10日,连克淇县城及宦沟、鹤壁、楚旺等据点数十处,歼国民党军地方部队8000余人,破坏了安阳至汲县铁路,解放了卫河以西平汉铁路两侧广大地区,开辟了战场。接着,以一部兵力围攻汤阴,进逼安阳,集中主力于宜沟两侧地区待机。

此时,王仲廉率整编第66师等部4个半旅沿平汉铁路东恻北进,并以整编第32师随后跟连。10日,当其进至宜淘附近时,发现有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即仓皇退缩。刘伯承、邓小平判断,只要继续围攻汤阴,威胁安阳,敌仍可能再援,故决定仍执行围城打撮计划,并增加兵力继续围攻汤阴,同时将野战军主力编成路东、路西两个作战集团待机。13日,王仲廉在国民党军陆军总司令顾祝同严令督促下,又率3个半旅和第2快速纵队为第1梯队,分3路北援;并以整编第32师为第2梯队,在淇县及卫河西岸担任掩护。晋冀鲁豫野战军以一部兵力采取运动防御,将敌诱至宜沟以东屯子山地区后转为坚守;主力于16日夜全线出击,向国民党援军第1梯队侧后兜击,将第1、第2梯队割裂,并将第1梯队包围于卫河以西、淇河以东河套地区,战至18日晨,全歼第2快速纵队。其余援军慌忙溃退,晋冀鲁豫野战军当即乘胜追击,又歼其一部。此战,共毙伤国民党军4000余人,俘8000余人,收复淇县、滑县、浚县3城。4月下旬,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转入休整,以一部兵力夺取汤阴,扫清了外围据点。5月1日黄昏发起总攻,蹦炮兵射击、坑道爆破与步兵突击相结合,于2日上午攻克汤阴城,全歼守军暂编第3纵队近万人。7日攻克崔桥。随即乘胜扩张战果,9~25日又攻克安阳外围据点多处,毙伤俘守军整编第40师及地方保安团队6000余人。后国安阳城工事坚固,短时间难以攻克,晋冀鲁豫野战军为准备南渡黄河转入外线作战,奉命结束豫北攻势。


豫北攻势历时两个月,共毙伤俘国民党军4.5万人,解放南北长l50公里、东西宽100余公里的地区,迫使国民党军整编第26军等部退缩于安阳、汲县、新乡等少数孤立据点,打破了其联系东西两重点进攻战场枢纽地带的防御体系,有力地策应了陕北、山东两解放区部队的作战。
楼主:归途如虹2017  时间:2019-04-22 01:21:35
刘伯承普通战例之十九:北向店阻击战

1948年12月,为粉碎白崇禧33个旅加空军海军共30万人绝对优势兵力对大别山的围剿,刘邓将野战军一分为二,以2/3/6纵在邓小平率领下,坚持大别山进行内线作战,刘伯承刘伯承亲率一纵和后方总部及中原局北上淮西,12日夜在北向店与南下阻击的国军迎头相撞,北向店战斗就此打响。共军以一部打通向淮河通道,一部力阻国民党军的攻击。国军发现网中出现大鱼,白崇禧亲调三个整编师迅速赶来意图全歼中野总部。

负责阻击的第一纵队2旅仅4000余,而当面敌整编第11师3个旅3万多人,不仅人数处于绝对劣势,装备差距更是巨大。我军别无选择,只能硬顶当面的整编第11师。一纵将士建议刘伯承先撤,刘伯承深知一旦防御垮掉,中原局及一纵都将是灭顶之灾。刘伯承告诉杨勇“将士同命”“我绝不后撤,我相信他们能够守住”,杨勇电话2旅旅长戴润生,我就在你身后100多迷,我的身后就是“老头”,“老头”说他相信你们能够守住。

刘伯承临危不退,激发广大指战员的斗志,我2旅将士死战不退,一直从早晨8点打到晚上9点,胜利坚持到了天黑,安全转移。

此战,《第二野战军征战纪实》称我伤亡800余,毙伤敌3000余。根据戴润生的回忆,我军伤亡1900余人,毙伤敌3000余人。笔者认为戴润生的回忆更加可信,所谓“伤亡”800余应该是“阵亡”数字。
楼主:归途如虹2017  时间:2019-04-22 01:21:35
刘伯承普通战例之二十宛东战役:

1948年5月下旬,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为牵制位于豫中临颍地区的国民党军整编第18军,使其无暇东顾,以利于华东野战军第1兵团由濮阳地区南渡黄河作战,决心发起宛东战役。以所部第1、第3、第6纵队组成东集团,一部佯攻确山,主力集结于确山以西,引诱整编第18军南下,并准备迎歼由南阳(简称宛)东援的国民党军张轸兵团;以位于内乡等地的第2、第4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桐柏军区部队主力、豫西军区第7军分区部队组成西集团,准备协同东集团在赊旗、唐河以东地区台击张轸兵团;另“华东野战军第3、第8纵队和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一部组成阻击部队,在郾城、漯河地区阻击整编第18军,以保障东西两集团围歼张轸兵团。

25日,东集团一部进占驻马店,27日佯攻确山。整编第18军果然南下,阻击部队将其阻于漯河地区。张轸兵团整编第10、第20,第58师以密集队形由南阳东援。西集团第4纵队于28日夜将其阻于赊旗镇以南埠口地区。东集团主力遂兼程西进,参加围歼;西集团连续9次击退张轸兵团的进攻,西集团指挥员以为迟滞敌军目的已经达成,向后撤退,放松了对敌军的牵制,使其能自由行动。此时,张轸见势不利,佯装东进。西集团指挥员被敌军所迷惑,将西集团东调,以阻止敌军进入羊册山地(有可能运动中未接到刘邓命令北、西、南三面压迫敌军的指令和防止敌军撤回南阳的指示),西面道路敞开。张轸虚晃一枪,于31日在整编第9师接应下,突然调头向南阳撤退。西集团当即进行追击,将其整编第58师师部及第183旅大部、整编第10师一部包围在南阳以东马刘营地区。张轸兵团全力回援,遭西集团第4纵队阻击,被迫退返南阳。6月3日,西集刚对马刘营地区守军发起攻击,将其全歼。在此期间,阻击部队始终将整编第18军阻于漯河以南地区,保障了东、西集团的作战。

此役共歼国民党军1.2万余人,给了张轸兵团以沉重打击,策应了华东野战军第1兵团南渡黄河作战。

楼主:归途如虹2017  时间:2019-04-22 01:21:35
刘伯承普通战例之二十一:豫东战役阻击战
1948年6月中旬到7月初,刘伯承指挥中原野战军成功阻击了南线敌军,保障了华东野战军的北线作战。

第一次阻击战:6月15日至17日,刘伯承指挥第一、第三和华野第10纵队,在周口一线坚决阻击整编第18军,保障了华东野战军攻克开封的作战。

第二次阻击战:为保障华野歼击区兵团作战,6月30日至7月1日,刘伯承指挥中野第1、2、3、4纵队,在西平以西地区打击吴绍周兵团,用诱敌进攻和侧翼反击的战法,给吴绍周兵团以重大杀伤,张轸恐吴绍周被歼,急调整编18军与吴绍周兵团靠拢,迫使敌停止北援,胜利完成了第二次阻击,有利支持了华野歼击区兵团。

第三次阻击战:华野歼灭75师后,在未消灭72师的情况下,胃口膨胀,决定监视72师,先消灭来援的黄兵团后,再解决72师。7月3日接到粟裕请求阻击胡莲兵团,使其8日不越过太康地区以便7日前消灭黄伯涛的急电,但此时中野主力在西平以西的舞阳至郾城一线,根本不可能赶到瑚琏兵团前面去布放,而且,中间还隔了吴绍周兵团,因此,刘陈邓采取攻击吴绍周兵团吸引胡琏增援的策略。7月5日,中野实施对吴兵团的割裂和攻击,同时,告知粟裕“绕过周家口做正面防御已不可能”“使瑚琏7日前不超过太康,此招仍属可能”,还指出粟裕歼击黄兵团的错误“粟部已全部使用,无预备队,且颇疲劳。我们认为,须保持锐气,才可能避免在新情况下陷入被动”,看到这一点的,不仅仅只有刘陈邓,白崇禧也看到了北线共军攻击已到极限,因此,改变了前两次增援的谨慎策略,留下28师和整3师增援吴绍周兵团,令胡琏率整11师北进。由于我军对吴绍周攻击的牵制以及地方部队对胡琏的阻碍,使得胡琏主力8日未越过太康,实现了对粟裕的承诺,但粟裕仍未能完成对黄兵团的歼击。虽然,胡琏主力8日未越过太康(太康离帝丘还有90多公里),但粟裕北线已经是三面漏风了,东面的74军离帝丘不到20公里,西面邱清泉迂回部队离帝丘30多公里,西北面刘汝明离帝丘50多公里,到处漏风,除了撤退已别无选项!

刘伯承豫东战役中的三次阻击,消灭敌军7000余人,有利地保障了华东野战军的作战。
楼主:归途如虹2017  时间:2019-04-22 01:21:35


楼主:归途如虹2017  时间:2019-04-22 01:21:35
第四部分:刘伯承指导的战例


对印反击战

59年9月,刘帅出任军委战略小组组长,所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参与指导对印作战。中印作战是62年10月,早在5月份,刘帅就预见到中印边境的冲突,将发展成一场相当规模的战争。战略准备阶段,刘帅一是提出后勤保障,二是后方防御。作战战役指导刘帅提出“要用夜行晓袭、出敌不意战术,集中优势首先击毁敌人要害”“全部文章要做在‘速战速决’四个字上,切忌力量分散”。

第一阶段战术指导刘帅提出“山地占避免正面硬顶,一是只要有道路迂回,多走一些路也在所不惜,二是无路可行也可利用山沟插进去,一般山地沿山沟运动最终能过翻过山梁,三是顺山背夹背而行,相互策应。沿河流攻击则应由两岸并进,不要只顾一面而遇到敌人的侧击。如迫不得已必须正面攻击,就要坚持勇猛地打出去,‘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时候不能有丝毫犹豫“”

第二阶段刘帅敏锐抓住了敌军配置弱点指出“东段敌人兵力在西山口一带作了前重后轻的分段部署,形成外线较强、侧后较弱的配置。。。 。。。”战法采用“打头,击背,刨腹,切尾”,并指出“敌人左翼是他的肚子,从这里开刀”并要求部队采取迂回包围战法来加以对付。

刘帅的这些指导意见,被总参谋部直接发到前线执行,刘帅的战法在实际作战中起到极好的效果,在整个自卫反击作战中,中国军队歼灭印军3个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歼灭印军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毙伤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印军第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经此一仗,阿三几十年不敢言勇。

此战,表现了刘伯承元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水准。

楼主:归途如虹2017  时间:2019-04-22 01:21:35
第五部分 刘伯承元帅搭台战例

响堂铺战斗

938年3月下旬,八路军第129师决定在邯长公路上黎城至涉县间的响堂铺地区伏击日军辎重部队,刘师长因要参加总部会议,授权徐副师长指挥。各部队于30日午夜进入阵地。31日8时许,日军第14师辎重部队2个连的汽车180辆及掩护部队170余人,由黎城经东阳关向涉县开进。9时许,日军车队进入设伏地区,预伏部队突然发起攻击,经2小时激战,日军除30余人逃窜外,余均被歼。与此同时,担负警戒任务的第772团击溃由黎城出援的日军300余人;第769团一部击退由涉县出援的日军400余人,并歼其一部,击毁汽车1辆。这次战斗,第129师以伤亡317人的代价,共歼日军400余人,烧(击)毁汽车181辆,缴获长短枪130余支、追击炮4门及大批军用物资。
楼主:归途如虹2017  时间:2019-04-22 01:21:35
第六部分:刘伯承元帅参谋的战例系列

刘伯承参谋战例之一:南昌起义

刘伯承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制定南昌起义计划,得到前委的采纳和军事指挥员的认同,我军根据起义计划顺利夺取南昌城,全歼守军3000余人,缴获各种枪5000余支(挺),子弹70余万发,大炮数门。
楼主:归途如虹2017  时间:2019-04-22 01:21:35
刘伯承参谋战例之二:会昌战役

南昌起义后,根据中央关于依靠海口取得国军援助,组织力量重新北伐的指示,前委决定起义军转移东江地区。

8月26日,起义军占领瑞金,在查获敌军的文件中得知敌屯重兵于会昌,参谋团开会研究对策,刘伯承提出了会昌战役计划,得到了一致通过。8月30日晨,起义军按计划展开攻击,战至下午5日,攻占会昌城,歼敌约6000人,是起义时期歼敌最多的一次作战。此战,张国焘称表现了刘伯承的“军事天才”。
楼主:归途如虹2017  时间:2019-04-22 01:21:35
刘伯承参谋战例之三:第四次反围剿

1932年12月,国民党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调集近40万兵力,准备对中央苏区发动的第四次“围剿”。其部署是:以陈诚指挥蒋介石嫡系部队12个师16万余人为中路军,分3个纵队,担任主攻任务;以蔡廷锴指挥第19路军和驻闽部队为左路军,以余汉谋指挥的广东部队为右路军,负责就地“清剿”,并策应中路军行动。1933年1月底,蒋介石到南昌亲自兼任赣粤闽边区“剿匪”军总司令,指挥这次“围剿”,决定采取“分进合击”的方针,企图将红一方面军主力歼灭于黎川、建宁地区。

二月上旬,红一方面军根据中央局指示,部属先发制人,强攻南丰,12日开始攻城,敌第8师据险固守,同时,敌南面24师增援,中路各纵队兼程南下,企图围歼我军于南丰地区。鉴于此,刘总长建议改强攻南丰为佯攻,主力进行机动,伺机歼灭敌军,得到朱周的采纳,撤围南丰。

二月二十二日,以红11军伪装主力,由新丰街东渡抚河,向黎川前进,迷惑敌人,主力秘密转移到我根据地前部的东韶、洛口地区。此后,根据敌我态势,刘总长先后建议在黄陂和草台岗伏击敌军,取得歼灭敌军52师,歼灭59师和11师大部的战果,打破敌军的第四次反围剿。
楼主:归途如虹2017  时间:2019-04-22 01:21:35
第七部分:不采纳刘伯承元帅的建议或意见失败的战例系列

战例之一:南昌起义

起义军进军广东占领潮汕地区,刘帅敏锐发现了潜在的危机,向前委建议及时撤出潮汕地区。但起义军好不容易有了落脚点,不舍得放弃,刘伯承建议未被采纳。当敌军集结大军扑向潮汕,我军只能被动转移。行至汤坑,与敌遭遇,叶贺坚决主张打,最后招致惨败。

采纳刘帅建议主动转移的话,比如向海陆丰,会同农军,创造出一个块根据地也未可知。或者是取得先机后不与强大敌军遭遇,而带领更多的部队到湘南,以后再上井冈等等,最差,也不过和实战一样---失败。总而言之,至少会有变数,而实战只有一个确定答案:失败!
楼主:归途如虹2017  时间:2019-04-22 01:21:35
战例之二:五次反围剿

五次反围剿,作为顾问的李德取得了实际的军事指挥权,采取了阵地战的打法,“拒敌于国门之外”,严重不符合红军的实际情况,面对装备优良有兵力优势的国军,只能被动挨打,使红军优限的有生力量不断消耗。刘帅严重不赞成李德的战略战术,和李德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李德甚至越俎代庖取代了总参的职责,使刘帅无事可做。为了说服李德,采取符合中国实际的战略战术,刘帅翻译了李德视为正宗的苏联关于游击战方面的论述,并提出了“敌进我进”到敌军后方开展广泛游击战争来打破敌军对根据地的铁壁合围(抗日战争就是这样对付日军的铁壁合围的),但没有得到采纳。双方矛盾的不断升级,导致刘伯承被撤销总长职务,降为5军团参谋长。
楼主:归途如虹2017  时间:2019-04-22 01:21:35
战例之三:草地南下

红军长征一四方面军汇合后,中央召开两河口会议,确定了北上方针,但张国焘自持势大,不顾中央的决定,令已经北上的右路军南下,公开分裂红军,右路军中的红四部队执行了张的命令,中央为防不测,单独率领红一北上,红军分裂。

朱总司令和刘总长滞留在左路军。张国焘在阿坝召开会议,声讨中央,要求朱总司令和刘总表态,两位老帅都坚决支持中央主张,刘帅指出“从全国形势看,北上有利,南下是要碰钉子的。”“南下走会遇到薛岳和川军,打得好可以蹲一段,打不好还得转移北上."

张国焘完全听不进两位老帅的正确意见,不仅一意南下,更是另立中央,两位老帅都坚决反对,张国焘拿刘帅下手,免去了其总长职务。

南下部队向川西进攻,试图“打到成都吃大米”,实施天芦名雅遭到失败,南下红军由8万人锐减到4万,刘帅的预言成真,最终还是要转移北上。
楼主:归途如虹2017  时间:2019-04-22 01:21:35
战例之四:关家垴战斗

百团大战第三阶段,日军对我根据地进行扫荡进行报复,40年10月,冈崎大队闯入了根据地腹地,一度严重威胁我黄烟洞兵工厂,然后由黄烟洞西犯,26日,彭总决心消灭此大队。刘伯承接到指令后,计划以伏击方式消灭冈崎,但冈崎大队进到关家垴一带,发现我军有对其作战企图,固守待援,彭总遂令我军30日开始强攻。由于日军完成了工事构建,战斗异常激烈,对日军进行阵地攻击伤亡很多,刘帅和陈赓都先后向彭总建议,仗不能这么打,应该把敌军放出来打,但彭总认为,如果把敌军放出来,敌军就会在接应下跑掉。刘帅认为,即便敌军跑掉,以后可以找更好的战机再打。但彭总听不进不同意见,严令打掉冈崎大队,甚至威胁“杀头不论大小”“撤了129师番号”。战至31下午,我军付出重大代价,将日军拼得弹尽粮绝,仅剩100多人,连参战日军都认为最后的时刻要到来时,彭总又因敌军援军靠拢,而命令部队撤出战斗,功亏一篑。

此战,消灭日军400余人,而我军却付出了2100多的惨重代价。多年后,彭总写《彭德怀自述》坦言蛮干,使129师付出重大伤亡,应对此战负责。
楼主:归途如虹2017  时间:2019-04-22 01:21:35
以上是成为共军后的刘伯承相关战例,今后打算进一步查找资料,挖掘一下刘伯承军阀混战时期的战例。
楼主:归途如虹2017  时间:2019-04-22 01:21:35
有人说白崇禧称刘伯承是“共军第一号悍将”是为了太高自己,意思是说自己在大别山击败了刘伯承,这样显得自己更高明。这个逻辑显然是有问题的,首先白崇禧在大别山并未击败刘伯承,因为,他在大别山围剿中,并没有什么战役胜利,反而因为陈粟/陈谢共军攻击确山,被蒋调走13个旅,使得他的大别山“剿匪”计划无法进行下去,战略上就已经失败,气得他大骂老蒋无能。其二,同时又是说自己东北督战,击败的是共军二流将领林彪,后又被共军二流将领林彪在进军全国的战役中击败,这难道脸上有光?

结论,如果真要抬高自己,他应该把林彪上位成"共军第一悍将“才对,这样的话,他曾经击败了最强的共军将领,虽然后来失败,那不过是共军实力已经压倒优势,大厦将倾,非独木可支,失败了又是败给共军最强,也不丢人。
楼主:归途如虹2017  时间:2019-04-22 01:21:35
各位看官,本人发表在 @秋正 《论共军将领林彪刘伯承》一文99楼贴,为林彪败仗和失误全集,以及和刘伯承总体作战对比,本人在此公布:

林彪败仗之一:兵败竹篙山
1931年9月7日十九路军邓志才部与林彪的红四军部在高兴圩西北遭遇,在高兴河蓝田村至竹篙山一带展开激战。林彪指挥的红军面对十九路军两个旅,打得非常苦,竹篙山上鏖战两日一夜的林彪部已经支持不住。到8日午,张炎率师部及一个旅增援上来时,黄昏时,林彪部全线动摇,连红四军指挥部也直接面临敌军攻击,危急之时,红四军十一师师长曾士峨亲自率部逆袭,掩护了红四军指挥部撤退,但曾士峨本人也壮烈牺牲。9月8日晚,双方都脱离接触,两日一夜的浴血苦战终于落幕,以林彪部惨败而告终。

林彪败仗之二:
1933年乐安战斗:红一军团攻击乐安43师一个旅,战斗进行了4天4夜,屡攻不克,不得不撤围而去。

林彪败仗之三:
1933年两打宜黄战斗:6月7-10日红一军团攻击宜黄失利,后来再次攻击宜黄也未能成功。

林彪败仗之四:
一渡赤水前,林彪奉令拿下赤水县城,攻击失利,连同同时进行的土城战役失利导致红军一渡赤水。

林彪败仗之五:

鲁班场战斗:三渡赤水前,林彪攻击鲁班场周浑元纵队失利,伤亡1500人(其中亡480),中央红军被迫三渡赤水。

林彪败仗之六:
1936年东征的霍隰战役:3月林彪部围攻霍县,相持半月后,林彪见谋划落空,于是便开始分兵窜犯其他地点。关麟征由东向西,大军杀向午城镇打垮了林彪部一万多人,国军称毙伤共军两千多人(聂荣臻元帅在回忆录中坦言和关部作战受到损失,并折损了一个师参谋长和一个团政委),关部进入红军中心的隰县,共军只是久久围困,而不敢发起进攻。相持近一个月之后,关麟征用声北击南之法,向南首先击溃了共军彭德怀及徐海东的主力,再声东击西,打垮了刘志丹部,一直追到清水关,到达黄河岸边的三交镇。

林彪败仗之七:上下齐台战斗

解放战争期初期进入东北,于45年11月底在上下齐台地区,集中黄师7、10旅、梁师2万多人歼击89师失败,不得不作出后退几百里,“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决定。此战失利的原因,总结为:未能断敌退路,采取了一面平推的战法;人海战术,伤亡太大。

林彪败仗之八:兴隆岭之战:

林彪集中12个团,在兴隆岭歼击新38师112团失利.此战失利原因在于低估了新一军的战斗力,对于攻坚和打援均未做充分的准备,各部协同很差,在攻击不利伤亡较大又无法拿下的情况下,敌113团增援,被迫退出战斗,转移战场。

林彪败仗之九:死守四平

违反战前和中央达成一致的策略,即以一部兵力死守四平,主力机动歼敌的策略,用所有机动兵力布置一条50公里的死防线死守四平,兵力严重透支,不得不再从本溪调兵增援,造成本溪失手,进攻本溪的新六军和52军转兵四平,一鼓作气突破了林彪防线,迫使林彪大溃败。据黄克诚5月24日报告,不算南满部队,光北满就伤亡1.5万,其3师就伤亡7000多。撤退时也毫无章法,各部竞相条命,没有任何交替的掩护,敌军长驱直入,林彪主力虽逃过松花江,但有不少部队被切断在松花江南。同时收编部队叛变,逃散现象严重。因四平失利,造成是损失有多大,有两个数字可见一斑。四平战役前东北总兵力达到40万,而到全面内战时东北总兵力仅剩32.5万。

有关死守四平的分析见此贴:http://bbs.tianya.cn/post-no05-477278-1.shtml


林彪败仗之十:

德惠之战:二下江南时,我军4个师附山野榴重炮90门围攻德惠新一军50师(欠一个团),8个师打援,结果德惠久攻不克,新一军一个师援军迂回成功,我军功亏一篑,此后,新1军和71军发起追击,将我军撵过松花江(杜由此还吹牛,向老蒋报告歼共军10万)。此战的弱点在于我军步炮协同水平很低,未能充分发挥我强大炮兵的威力,造成攻击失利。同时,摆在外围的8个师未能对敌增援部队造成威胁,致敌轻松迂回突破。此战,我军如果置重点于打援,就可以避免当面攻坚能力不足的弱项,而发挥野战能力强的强项,以己之短攻敌之长,焉能不败?

林彪败仗之十一:农安之战

47年3月13日,林彪组织第6纵队,独立一师共4个师及炮司主力围攻农安,以第一/第二纵队6个师打援,农安守敌为之前已遭我打击之87师残部和259团,战至16日,因敌新22师突破我军防御,林彪不得不全线撤退。农安之战几乎是德惠之战的翻版,而且守军更弱。敌军解围的先头部队,不过是新22师和54师两个师,我军6个师打援居然无能为力,敌军解围的后继部队也不过6个团(相当于两个师),就迫使林彪攻坚和打援两头失利,这种指挥水平,放在关内名将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以刘伯承打阜阳而论,我军放弃攻击阜阳,是因为敌军出动的援军是20个旅,兵力远大于我打援的4个纵队(其中有3个纵队是大别山部队,每个纵仅1万多人,只有华10纵充实一些,2万来人)。

林彪败仗之十二:
47年四平战役。我军24师乘夏季攻势胜利之势围攻四平,四平只有3个师守军,其中88、刚刚被歼灭,重新组建,另一个87/54师也遭受过重创。我军先后投入9个师攻坚,阻援方向15-17个师。攻坚15天未克,伤亡惨重,外围又被敌军援军突破,不得不全线撤退。解放后,毛ZD接见陈明仁时说“我看林彪打仗不如你”。此战失利的原因:一是在外围耽误的时间太长,给了敌军充分的准备时间,陈明仁认为林彪在歼灭88、91师后直接攻击四平,四平是不可能守住的。二是对敌情判断失误,下决心太快(林彪语)。三是一次性投入兵力不足,多路突击,未能形成突击方向的绝对优势。四是攻击失利的情况下,分次投入预备队,打成“添油战术”,僵持不下。四是当敌援军来援时,临时改变决心打援(计划调动9个师围歼新6军),造成了攻坚停顿,临时调动的部队不能及时运动到位,打援不成功,同时,部队调动又造成防御上的空当,致使93军和195师突破了我军防线,致使我军全面被动,四平攻坚功亏一篑。

双方损失方面:林彪报告中央歼敌3万(战后改成1.7万),自损1.3万。国军数据则是毙伤共军5万,自身伤亡7000余。而我军参战将领的说法:时任1纵1师参谋长的丁甘如将军说我军伤亡4万余,时任6纵17师师长的龙书金回忆说,17师没负伤的仅2000余人(一个师就伤亡7000多),时任1纵1师1团团长唐青山说,其一团3天攻坚2600多人的团就仅剩1000来人,整个1师失去攻击能力。

林彪败仗之十三:青树坪之仗

林彪大军进军中南,在我党统一战线的运作下,策动程潜/陈明仁起义,但起义后对起义部队的管理并吧严密,导致起义部队大量叛逃,我军展开追击,追击中,136师曾经遭到敌军的敌军围攻,但我军部队迂回,迫使敌军快速后撤,并未遭到大的损失,因此并未引起我军的注意。各部继续追击敌军,尤其以49军为突出,其146师追击到青树坪附近,遭到白崇禧精心策划的包围,战斗从8月15日一直打到17日午夜,我146师在145师接应下突围,146师“元气大伤”。

作战结果:我军战史称146师伤亡877人,接应145师伤亡470人。而据敌军当时的报道,则称歼灭我共1个师,网上的一些说法认为青树坪一仗我军共损失13000余人。

在我看来,146师并没有覆灭,说损失13000余人,显然是夸大了,但若说146师只损失877人显然又是缩小了。道理很简单,146师是国军重点围歼的对象,整个战斗打了2天半,战况激烈,怎么可能比接应的145师损失一倍不到?占比也不过10%,又何来“元气大伤”一说?最大的可能性是146师阵亡877人,而不是“伤亡”877人,负伤人数大致应该在阵亡人数的3倍左右。

青树坪之战的损失还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关键是我军追击叛军的计划完全被破坏,长沙起义部队因叛逃所剩不足一半,而白长官则多出了4万兵力。

青树坪的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军各部协同动作出现问题,如果在部署中,是以几个军多路协同推进,相互策应,就不会出现49军前锋部队孤立无援的局面。


林彪失误之一:上井岗前开小差。

八一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陈毅率领余部转战湘南,最后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井岗会师,期间经历很多磨难,意志不坚定者开小差,引用陈老总的说法“后来,我们进了大庾后,林彪还是开小差跑向梅关,但在当天深夜又跑回来了,对我检讨说:“现在外面老百姓收腰包打人,有时还要杀人,我还是回队伍里来吧。”我对他说:“你现在不走就好,回来我欢迎,还是把你的七连抓好吧。”我现在说林彪曾经是个逃兵,这并不是因为林彪死无对证就乱讲他,这的确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

林彪失误之二:红旗能打多久

太祖爷写了一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导之。

林彪失误之三 擅自撤退。

朱德和毛泽东率红四军出击赣南途中,在大余遭敌人突袭,守卫军部的林彪惊慌失措,不顾军部安危,拉起部队就走,结果朱、毛及军部人员被敌人打散,朱德和伍若兰的住处被敌人包围,伍若兰为掩护朱德,奋不顾身将敌人引开,结果被敌人抓住入狱,后坚贞不屈,壮烈牺牲。

林彪失误之四 附和李德

本身研究战术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林彪的短促突击文章却有特殊的背景,是在李德推行正规防御战拒敌于国门之外背景下发表的,文章中有推崇李德的言辞,这样的背景,这样的言辞,就使得文章不是一个单纯的战术文章。看着聂荣臻的话说,这就是一个政治表态,对李德的战略战术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

林彪失误之五 要钱不要政治
130年,我军打开漳州,林彪违反政策,采用暴力手段筹款,严重违反红军纪律,造成恶劣影响,聂荣臻因此和林彪发生激烈冲突。聂荣臻认为“我们是红军,如果政治影响搞坏了,你搞再多的钱都没有意义”。经过争论,林彪有所收敛,部队经过教育,也杜绝了只顾弄钱,不讲政治的倾向。

林彪失误之六 长征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时不执行军委控制九峰山的命令

军委命令一军团控制九峰山,掩护军委纵队,但林彪打算直接到乐昌,聂荣臻意识到严重性,一旦一军团不按命令控制九峰山,中央机关就又被敌军截断的危险,作为政治委员,聂荣臻否定了林彪和军委意图相左的计划。实际侦察结果,也证实了敌军已经到乐昌,正向九峰山前进。

聂荣臻及时纠正林彪的失误,控制九峰山,保证了军委纵队的侧翼安全。

林彪失误之七:暧昧张国焘

红一四汇合后,张国焘极力拉拢红一将领,根据聂荣臻回忆,张国焘曾找彭和他谈话,后来陈昌浩专门找聂荣臻谈话,似乎林彪已经不是问题。聂荣臻回到驻地后,要林彪警惕张国焘,但林彪根本听不进去,和聂荣臻发生激烈冲突,甚至到打翻盘子的程度。还好,林彪分在右路军随中央行动,如果是分在左路军随张国焘行动,恐怕共和国就会缺少林彪元帅了。

林彪失误之八:陕南打游击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林彪比较悲观,闹着要到陕南打游击,受到 的批评。很显然林彪对陕北建立大本营的战略认识不足。

林彪失误之九 本位主义

红军东征,林彪部还是有所斩获,考虑到中央红军刚到陕北时,徐海州东的解囊相助, 让林彪拨一些人枪给徐海东,林彪却拒不执行,这是非常典型的本位主义。后来 暂时解除林彪兵权,让林彪去当抗大的校长,或许和这个事件有关。

林彪失误之十:未及时封锁东北大门

48年2月7日,中央指示“如果我军能完全控制阜、义、兴、绥、榆〔10〕、昌、滦地带,对于应付蒋军撤退是否更为有利。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但林彪认为这一线无仗可打,主张回攻长春。而实际上,蒋有将沈阳部队撤到锦州山海关一线的意图,但卫立煌拒绝了蒋的旨意,如果卫立煌执行,那么东北也就丢下一个长春,其他部队将全身而退,并扼守入关大门。

由于卫的失误,使得林彪回攻长春没有失去辽沈战役战机。如果卫不失误,林彪这个失误的后果将会比较严重。

林彪失误之十一:围困长春后果严重

林彪回攻长春,先是决心很大,计划付出4万人伤亡拿下长春,但通过机场攻防战,发现敌军还有战斗力,遂改变主意,改为长围久困,造成了严重后果(各位看官可以自己去查资料,本人这里省略,以免给某派留下告状口实)。这一仗充分表现了林彪低劣的军事水准。

林彪失误之十二 轻易丢掉辽阳和鞍山。

林彪回师打长春,不仅没有防控敌军向锦州山海关撤逃的手段,也没有防控敌军从营口撤逃的手段,把主力部队都调到四平长春一线,辽阳鞍山防守极为薄弱,被52军趁机攻取,这为之后辽沈战役52军只用一天的时间就攻取营口打下了伏笔。

林彪失误之十三:动摇攻锦决心

由于林彪回师打长春,又不能迅速攻克,几个月东北百万大军只有寥寥几千战绩,林彪不得不接受中央策略,南下攻打锦州拉开辽沈战役序幕,大军已经展开,但林彪得到葫芦岛敌军增兵的消息,动摇的打锦州的决心,向中央打报告意图再会攻长春。电报发出后,罗帅认为不妥,拉上刘亚楼去找林彪谈,促使林彪重新定下攻击锦州的决心,但此时动摇电已经发出,只好再发电决心攻打锦州。

中央第二天收到第一封电文后, 十分震怒,连发措辞严厉的两电对林彪提出严厉批评,认为攻击锦州不能动摇。直到晚上收到林彪第二封电文才转怒为喜。

林彪失误之十四:未控制营口

辽沈战役进行过程中,中央明确判定,国军将以营口为退路,多次提示林彪控制营口:

10月18日指示林彪“并须以一个纵队控制营口,构筑坚守阵地,阻绝海上与陆地的联系,使蒋、卫不敢走营口,即使他们走营口,我可先行抗击,以待主力到达聚歼”。

19日:“ 既然长春敌人愿意投降,我五纵、六纵、十二纵即可停止去长春,该三个纵队似宜以两个位于沈阳、营口之间,以一个在营口筑工守备”“你们仍应考虑部署有力兵团于营口及其西北与东北地区”“沈敌似已决心撤退,退营口的可能性很大你们目前第一要紧的部署是立即令萧萧〔3〕率长春各独立师大部(留两个至多三个独立师在长春一带即够)及十二纵,兼程从抚顺以东进至营口及其以西以北地区堵塞敌人退路。”“目前为应急计,请你们考虑令十纵自打虎山〔4〕进至营口筑工”

20日:“(二)因敌有随时退至营口可能,望令十纵准备,一经发觉敌有退营口的象征,即兼程开营口守备。 (三)高伍〔6〕建议以十二纵及三个独立师由钟伟7〕指挥,由四平以北上车赶于二十四日以前全部运抵清源,以急行军开至鞍山、海城,堵塞敌向营口退路。此计划甚为必要,请即电高伍照此速办,愈快愈好。惟十纵仍须准备从打虎山〔8〕开营口,以占先机。”“高伍〔5〕提议六个师(十二纵加三个独立师)位于营口以北。我们觉得似宜增加一个师,共七个师位于营口以北,阻敌逃路。”

但以林彪的水平,葫芦岛增兵4个师就觉得是来了两桌人,接待能力不够,哪还有抽部队控制营口的能力呢?此失招造成11月52军于11月24日攻占营口,为国军占据了海上退路。

中央得知后,大加指责:“你们事先完全不估计到敌人以营口为退路之一,在我们数电指出之后,又根据五十二军西进的不确实消息,忽视对营口的控制,致使五十二军部队于二十四日占领营口,是一个不小的失着。”

林彪失误之十五:平津战役前意图先包围唐山

被中央及时制止:“唐山是平津的煤源,在你们没有切断平、津以前去包围唐山,有调动北平敌人到津、唐作战或从海路陆路跑掉的危险。”

林彪失误之十六:放弃塘沽

中央给林彪电“你们第三个任务是以一个纵队隔断天津、塘沽间联系,以三个纵队攻歼塘沽、芦台线上之独95师、62军两个师及秦皇岛撤回的86军三个师共6个师之敌”

但林彪并未执行此策略,如果能攻占塘沽,那么一是切断了敌军海上退路,平津之敌完全无路可退,天津都有和平决解的可能。二是放弃塘沽,敌军塘沽一线之兵力5万余直接撤退,未受到损失。

林彪失误之十七:起初不主张和平解放北平,这个观念我认为绝对不正确。武力攻取北平暂且不说人员伤亡,就是打坏了古都这个后果就谁也承担不起。(此失误见《聂荣臻回忆录》)

林彪失误之十八:传统短距离穿插渗透战法

过江后,连续发起了汉浔渡江战役、宜沙战役、湘赣战役、赣南战役,展开了4、50万大军,战果寥寥,其中湘赣战役历时12天,才歼敌4600人。就其原因,是因为林彪未能按照追歼战大纵深、大包围原则进行作战,还是传统的短距离渗透,可以说这是新形势下作战观念的短视,其作战指挥的思想未能跟上形势的变化,用现在的话说:不符合科学发展观。

刘帅在渡江战役前,就准确地预见和提出了追歼作战的大纵深理论:“主力应放胆向指定地点透入挺进,贯穿敌人纵深,截敌退路而兜击之”。过江后又提出“追击越深入,敌人越惊惶,胜利也越有保障。这是我军作战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最根本的特点。为此,各部队应不顾一切疲劳,不为地形及天候所限制,勇往直前,大胆迂回包围,务求抓住其主力而歼灭之。”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对比刘帅对新的战争形势的认识和把握(渡江战役和西南战役),可以说刘林不在一个层面上。

林彪失误之十九:衡宝全线停顿

衡宝战役前,白崇禧为争取美援,同时又安全撤退,摆出改击志势,林彪误判白要决战,命令全军停止前进,准备决战,正中白之计。(人算不如天算,135师未接到停止命令)

林彪失误之二十

衡宝战役期间,林彪因135师未接到停止命令而切断白崇禧7.48退路后,误判白崇禧必然回援决战,调正发动广东战役的陈赓入桂兜击白崇禧,陈大将认为,我军大兵团行动,长驱650公里入桂,必然被对手发现,从而促使其快速后撤,不仅不能兜住白崇禧,还会失去解决广东问题的大好战机,经中央裁决,同意了陈赓意见。(白崇禧根本没回救7/48,,而是快速后撤,按林彪的方案,整个南线的大迂回大包围就黄了)

林彪失误之二十一 阳江追歼

陈赓拿下广州后,并未入城,而是交给了“收容队”15兵团,自己则发起了对100多公里外的敌军的大追歼,林彪担心陈赓孤军深入吃亏,急忙叫停,陈赓关闭电台,排除干扰,实施了坚决的追歼,连续5天强行军行程750里,在阳江地区追上了敌军,并合围歼灭4万多人,取得巨大战果,林彪得知后发来嘉奖点,赞美为“伟大胜利”

林彪失误之二十二:先打北线鲁道源


广西战役,陈赓从广东大迂回到广西茂名廉江一线,堵住了白崇禧向雷州半岛的通道,然林彪调陈赓主力北上歼灭鲁道源兵团,陈赓认为,敌军的重点在南线,意图打通通往雷州半岛的通路,如主力北上,廉江的39师战力不强,难以抵挡敌军的攻势,同时,认为北线部队已经足够解决鲁道源,因此,坚持以南线为重点,兜住白崇禧,经中央裁决同意了陈赓的方案,敌军果然以主力发起南线攻势,被陈赓迎头痛击,瓦解了其攻势,并趁势围歼,粉碎了白崇禧的图谋。

林彪失误之二十三:没有切断敌军向越南的逃路

广西战役,我军粉碎敌军南线攻势之后,对白崇禧残敌发起追歼,林彪又错误地命令15军就地剿匪。陈赓和郭天民认为,剿匪不是当前的中心任务,而且应以地方部队为主,当前是抓住敌军正规部队歼灭才是主要矛盾。但鉴于已经争论了3次,同时,广西战役又大局已定,陈赓没再驳林彪的面子,留下了15军就地剿匪。但缺少15军的快速西进围堵,敌军黄杰带2万多人,逃往了越南。

如果不使用15军快速追击封堵,那么,林彪应该使用右翼集团(38,39),实施快速迂回包抄到位也可以。可惜都没有。

林彪失误之二十四:反对出兵朝鲜

在决策出兵朝鲜时,对形势判断失误。林彪认为不宜出兵朝鲜,没有胜算把握,搞不好会惹火上身。毛ZD评价林彪“谨慎有余,胆略不足”,实际上出兵朝鲜并未造成林彪所担心的局面,我军取得了朝鲜战争的胜利,打出一块缓冲带,赢得 的长期安宁,对战后的世界战略格局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


说到底各种仗不打败仗才是硬道理。阵地进攻战没有比突破汝河更为凶险的(其他如大杨湖,羊山,双堆集)。阵地防御战,不知道有哪个的防御能够超过龙固集,北向店?

论大兵团作战谁的指挥水平能够超过50万,干净利落何为90万?陈毅是刘伯承的“拐杖”,邓小平是刘伯承的学生,都可以指挥120万部队。所以就别跟我摆什么大兵团的谱了。刘伯承的水平以50万就可以打出200万以上部队的水平了(以同属追歼战的渡江战役衡量,渡江战役100万歼敌40万)。呵呵

运动战没有超过高山铺战役的,纯外线无后方消灭敌人整编师级别的战役还有谁?从300里范围内运作10个旅进行运动(其中7个旅参与围歼),让敌军在被围前,始终错觉当面只有一个旅,纯外线运动战打到这个程度的,还有谁?

至于说游击战吗,其他人更是没得比抗日战争若干的战例,你找一个出来比一下。

防御战林彪塔山方向摆了2个纵队2个独立师超过10万人,并不必敌军兵力小,(如果加上锦州方向的1纵预备队,兵力超过敌军),居然号称来了两桌人,以林彪这种防御水平能打龙固集防御,能打北向店防御?像葫芦岛那种兵力对比,刘伯承来,直接把敌军给围了(参考刘伯承的双堆集,敌军12兵团比葫芦岛敌军强很多,而林彪部队的装备又比刘伯承强很多),呵呵。东北初期就更不用了,一溃千里!!防啥呀,还不如直接跑反,起码伤亡小很多!47年四平攻坚24个师对敌军13个师,攻9个师攻不下陈明仁残破的3个师,守15-17个师守不住敌军10个师的进攻。四平防御战14个师旅挡不住敌军10个师。兴隆岭12个团拿不下新一军一个团,德惠4个师拿不下缺一个团的50师,农安也是4个师拿不下一个师。上下齐台林彪3个旅(相当于师)被敌军89师击败(此师在四保临江时被南满部队歼灭)


比较将领的军事指挥水平,看看他们打过的仗才是硬道理。战略战术的好坏,是明显受流血检验的!!
楼主:归途如虹2017  时间:2019-04-22 01:21:35
论挺进大别山

一、挺进大别山是共曱产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世界上没有纯粹的军事,军事实际上政治和经济的延续,所以,军事实际上是为政治服务的,军事行动则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从政治上来讲,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后,国共之战一发不可收拾,国民党既腐曱败,又出师无名,共曱产党哀兵相抗,获得各阶层同情,民曱心曱所曱向,因此,从政治而言,内战仗虽然刚刚开打,已经注定国民党的失败。然而,国民党腐而不朽,要解决问题还得靠军事,而支持军事的却是经济,开战时,共曱产党无论从人口,还是地盘,经济实力都是无法和国民党相比的,同时,国民党身后还有源源不断的美援,可以说国民党的综合实力在当时是共曱产党不可抗衡的。


众所周知,川陕根据地反六路围攻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然而,结果却是红四放弃川陕,有人说这是去接应红一方面军,其实这完全是次要原因,主要还是因为经过10个月的战争消耗,拖跨了川陕根据地,战争潜力几乎枯竭,红四必须寻找新的地盘寻求发展。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展开了对共曱产党的全面进攻,毛泽曱东就想将战争引向蒋管区,在外线和敌人打,然而,内战初期国共的综合实力决定了我军在外线还无法和蒋军抗衡,所以,根据地实际情况,我军实施了在根据地内线作战或依托根据地作战的内线战略,大量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一般军友只看到军事上的辉煌胜利,歼敌巨大,但忽略了这是通过消耗本身就很有限的根据地的人力、物力、甚至地盘取得的,而根据地人力、物力、地盘是有限的,消耗到一定的时候,也就耗无可耗了,这就意味着,我军赖以打胜仗的基础就不复存在。


刘帅曾指出“蒋介石的***战略就是要扭在我们解放区里打,消耗我们的人力、物力、财力,使我们趋于枯竭,走向失败。这一基本战略是世界战争、也是蒋介石***战争的经验。毛主曱席的战略指示:开始第一年是内线作战,也必须在内线作战,歼敌一百一十二万以后,转入外线作战,也必须是转入外线作战,步骤是明显的。”“内线作战时,我们是全民以赴,全力以赴,解放区经济被破坏了,不反攻到外线,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曱治区是不行的。”当时,晋冀鲁豫解放区的济源已经出现了老百姓逃亡现象,这已经是根据地经济崩溃的一个信号,刘帅在谈到严重性时指出“有演化成中央苏区结局”的可能。华东方面,我军丢掉了苏中、苏北、淮南、淮北、鲁南,在鲁中和敌军相抗,身后只剩几十个县还可回旋,余地甚小,粟裕将军在谈及当时的形势时曾形象地指出“山东的水都要喝干了”。因此,我军打出外线,将战争引向蒋管区,开辟新战场是必然的选择!
也许有人问,出外线就必须去“大别山”吗?我认为这是八月初鲁西南的综合条件所决定的。


二、挺进大别山战略的演变。
打出外线是中央得既定战略方针,究竟出师何处,其实一开始中央也没有确定目标,可以统称为“中原战略”,战略目标基本上是根据陕北和山东战场的态势变化而变化的。
5月初,陕北、山东虽然处在敌军重点进攻下,然而局势在我军掌握中,陕北我军发动蟠龙战役,山东我军拟发动孟良崮战役,形势看好,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5月4日给刘邓电报:“... ...独立经冀鲁豫出中原,以豫皖苏边区及冀鲁豫边区为根据地,以长江以北,黄河以南,潼关、南阳之线以东,津浦路以西为机动地区,或打郑汉,或打汴徐,或打伏牛山,或打大别山,均可因时制宜,来往机动... ...”,这是一个中原宽大作战战略,这说明当时外线出击留给前方将领的余地很大。


陕北蟠龙战役和山东孟良崮战役后,敌军改变了策略,陕北胡宗南采取了10个旅绑在一起的战法,山东则在50公里正面集中9个整编师集团滚进,寻我军主力决战,我难以啃动,虽然还可机动,然而一来机动余地不大,二来面临敌军捕获我主力,一战解决问题的风险,陈粟为撤散敌军于6月28日进行分兵,以3个纵队出鲁中,以一个纵队出鲁南,6月29日毛泽曱东也指示山东进行分兵,其方针和华野分兵稍有差别,指示以5个纵队出击外线,陈粟收到电文后,对分兵方案进行了微调,以陈唐率领3个纵队出鲁中,以叶陶两个纵队出鲁南,这就是山东著名的“七月分兵”,打到敌军身后,试图撕开集团敌军,获得歼敌战机。陕北方面面临敌军“一战解决问题”的巨大风险,山东方面南麻战役失败,毛泽曱东在⒎23日致电刘邓,改变了5月初给刘邓军规定的在中原宽大机动的方针,要求刘邓“... ...不打陇海,不打新黄河以东,亦不打平汉路,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 ...”,又令陈庚出豫西,吸引胡宗南一部。27日,毛泽曱东再次致电刘邓执行中央23日出大别山任务。由此可以看出,山东和陕北形势紧张的情况下,毛泽曱东改变了既定的方针,要求刘邓直出大别山,其目的是不惜代价,打到敌人最敏感的部位,迫使敌军回援,减轻山东和陕北的压力。


28日,鲁西南战役结束后,刘邓军虽然取得重大战果,然而经过一个月作战,消耗很大,伤亡1万3千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伤员需要安置,部队需要整补,粮食、弹曱药需要补充,进军大别山困难巨大,刘邓提出休整半个月,第一步出豫皖苏,保持后方接济,同时表示内线山东敌人不能西调的情况下,还有战机,在出动前可在鲁西南继续歼灭敌军7-8个旅。毛泽曱东虽然复电同意刘邓的意见,然而却强调: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刘邓陈庚如果不能协助陕北调动胡军,打开局面,陕北将不能支持。实际上是对刘邓施加压力,政治高于一切,一旦陕北中央出现问题,谁能负得其责任?同时,山东临朐战役也尘埃落定,以华野大败而告终,刘邓不得不在7月30日复电表示休整半个月后,直出大别山,至此,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基本成型。


但即便这样,出动也应该是在8月中旬后了,然而,刘邓大军真正开拔是8月7日,决策由刘邓制定,“中原战略”最终演变为8月初,刘邓大军直出大别山的战略行动。




三、我军为何将挺进目标定在大别山
上面我讲了我军外线作战的必然,外线作战的根本目标是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战略方针。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挺进不深入,对国军的根本重地就威胁不大,自然无法达到吸引敌军回援,将战争引向蒋管区的目的,挺进不深入,敌军完全可以利用其控制的交通线,来往集中兵力,达到各个击破我军的作战目的。因此,在中央计划外线作战时,将进军目的地选定了大别山,原因是大别山,雄峙于国民党首都南京与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同时,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大别山可以作为我军的依托,我军占据大别山,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瞰制中原。“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蒋介石必然会调动其进攻山东、陕北的部队回援,同我们争夺这块战略要地,这就可以达到我军预期的战略目的。(刘邓先后调动曾用于山东和陕北的敌军部队为:整编第7、48、65、46、28、20、10、85、11、25、9、88师)




四、历史在47年8月的抉择 ---挺进大别山
鲁西南战役后刘邓大军原计划休整半个月行动,然而8月初的鲁西南风云突变,刘邓大军面临历史抉择。当时的形势是:
1、水情:连降暴雨,黄河水猛涨,即便敌人不炸堤,本身也有决堤的危险,黄河两岸出动了10几万曱民曱工修堤护堤,连部队一部也拉上去了,我军处在水淹七军的危险中
2、我情:陕北告急,山东告急。毛泽曱东29日电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刘邓陈庚如果不能协助陕北调动胡军,打开局面,陕北将不能支持。山东内线已被敌军击破,华野内线四个纵队无力再战;外线一路为3,8,10纵出鲁中,一个月行军打仗,连遭挫折,损兵6000,撤至鲁西南;一路为1,4纵出鲁南,遭到敌军合击,损兵2万多(加上东返部队,1、4纵减员3万以上),丧失战斗能力,后经接应退入鲁西南。此后,华野5个纵队渡过运河,集结于刘邓大军身的郓城一线,构筑工事自保。此时,山东内外线均遭重创,形势危急,中央原定的华野吸引敌军于鲁中,掩护刘邓出击的方略已不可能实现。同时,刘邓军虽然获得鲁西南大捷,士气高涨,然而,自身消耗严重,伤亡了1万3千人,炮弹消耗殆尽,伤员需要安置,俘虏需要消化,粮食和弹曱药需要补充,战斗力下降,难以连续作战。
3、敌情:由于华野外线损失惨重,不得不进入鲁西南,同时也将山东敌人大量引向鲁西南,由于华野外线无力再战,难以和中野进行战役配合,敌军集中30旅于鲁西南大打出手,分五路对鲁西南形成合击态势,刘邓军承受了空前压力。
4、地形:鲁西南在地形上是个三角形,两条边是黄河与运河,底线是陇海铁路,我军处于背水作战的境地,是军事上典型的“死地”,敌军依托铁路和公路,可以迅速运兵,一旦敌军完成鲁西南的战役合围,我军就将处于背水决战的地位,而遭遇灭顶之灾。


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8月初的鲁西南,天时、地利、人和皆于我不利,因此,鲁西南绝非久留之地,何去何从,必须立即作战抉择。 当时刘邓军不外乎有这样几条路可供选择:
1、返回豫北:这和中央的外线战略是背道而驰的,基本没有什么选择的可能。即便要实施北返,实际上此时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当时我军既无这样的心理准备,又没有行动上的准备,同时,我军12万大军南渡的船只被敌人空军炸沉1/3,因此在仓促之间,要渡过包括华野外线在内的20几万大军,基本不可能,同时这样的行动也是在敌军的预料中的,敌军正计划趁我北渡,迫我背水作战。退一步,即便北返成功,那么敌军将以少量兵力布防黄河,我军再要南渡作战,绝非一朝一夕,怕也再难以达成突然性,这样敌军可以集中绝对优势力量围剿山东根据地,后果如何设想?(即便没有这样,我军都丢失了沂蒙山根据地和胶东,损失惨重)可以说,这条路是没有可能性的。
2、在鲁西南和敌军大打:这条路更是天方夜谈,从我上面列举的作战条件看,我军没有任何优势可言,这简直就是一场背水的不利决战,也是国军梦寐以求的。
3、去豫皖苏:这条路实际上也不可行,因为当时,华野已经难以继续有效牵制敌军,刘邓进军豫皖苏也没有机会休整展开,敌军大军尾随而至,无法拉开战略空间,我军依然是同敌军缠斗的局面,敌军依托其交通线,在较狭窄的空间内可以迅速集中兵力对我各个击破,我军各部均没有喘息的机会,依然无法争取时间休整和战略展开,而无法扭转南线极其被动之局面。
4、向东、向西:没有可能性,敌军东西两面,均集结了重兵,西面、西南面一线部署了68,3,40,7,48,58等整编师及骑兵第1旅,东面一线有敌军5,84,85等整编部队,西线敌军二线部队为:41、47、206、15几个整编师,东线敌军第二线的有75、57、88、46、20、28、65等整编师(如果我军在鲁西南被敌缠住决战,敌军可以增援鲁西南的部队还有整编第38、10和11师),可以说敌军占了绝对优势,我军无论向东还是向西,一旦遭到阻击,就难以脱身,而腹背受敌。


综上所述,我军只有向南。由于敌军没有预料到我军会向南,因此,南面敌军还没有合拢,纵深更是空虚,我军可以出其不意,甩开大部敌军,拉开战线,大踏步挺进大别山,这样就可以争取时间在大别山先敌展开,而敌军集结进攻需要时间,利用这个时间差,我军就可完成展开动作,威胁敌军的根本重地,迫使敌军回援,从而实现中央的战略构想。


五、挺进大别山的得失
无可否认2野挺进大别山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刘邓野曱战军主力由12万人降至约6万(大别山还留置3万3),装备水平也极其低劣,这是“失”,但我们如果以此而认为挺进大别山失败了,那绝不是客观的态度,因为挺进大别山使中曱共获得了最大的战略利益。
1、实现了中央提出的最好战略前途,即付出了代价实现了“全局转换”的最高战略目的,这是军史所公认的,刘邓在挺进前向部队的口号是“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史书这样评价:“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曱毅、粟裕领导下的华东野曱战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曱富曱治兵团挺进豫西。三路大军,互相策应,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的战略态势,这就牵制了南线国民党军一半以上的兵力,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这是一个对战争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胜利,它带动了全国各个战场的战略进攻,整个战争格局从此发生根本的转变。”。毛泽曱东对挺进大别山如是说“大别山巩固了,我们才说:可以叫进攻。不是自卫战争了,而是人民解放战争,人民革命战争的进攻。”“在大别山没站住脚,我们不敢开这个会(指12月会议),我也不敢讲这个话(指“打到蒋介石,建立新中国”),不敢写这篇文章,不敢讲伟大的转折点。”“现在全国形势很好,东北野曱战军在冬季攻势中歼灭大部敌人,连克数城;华北、山东、苏北完成了冬季整训,不日将展开春季作战;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逐鹿中原,纵横驰骋于江河淮汉之间,全国性的胜利已成定势,没有刘邓的千里跃进,就不会有这个局面”“没有刘邓的千里跃进,我军在东北,华北,山东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


2、挺进大别山完全扭转了依托根据地抗击敌军进攻的情形,把战争引向了蒋管区,使得晋冀鲁豫根据地在长期得战争后得到恢复,陕北和山东根据地渡过难关。同时中野我军还建立了鄂豫、皖西、江汉、桐柏和鄂豫陕等5个军区,辖31个军分区,成立了各级民曱主政曱权,并在3军经略中原的战略行动中逐步连成一片。为日后的战略决战,提供了坚强的支持。我们来看看中原野曱战军参谋长李达的评价:“ 整个中原区,包括陇海路以南、津浦路以西,长江以北到陕西的潼关、商县乃至湖北的江陵以东的广大地区,除了铁路沿线和一些战略要点还被敌人占据外,已经基本上连成一片,造成了我军可以南渡长江,西入四川,东迫江浙的战略进攻基地。”;“我中原野曱战军在华东野曱战军密切配合下,在中原辽阔地区实施大规模的机动作战,歼敌正规军二十万人以上,歼敌盛县保安团队等武装十万人以上,将敌人在中原苦心经营二十来年的反曱动基础,一扫而光。这样,我们就剥夺了蒋介石在四千五百万人口这样一大块地区的兵源、粮源和财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能养几十万兵的战略基地,使我军由无后方作战变为有后方作战。接着,各部队利用秋季作战的间隙进行了以三查三整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发扬了三大民曱主,掀起了练兵热潮,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术技术和战斗力,加强了部队的组织纪律性。所有这些,都为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整个中原,准备了有利条件。”


3、挺进大别山拉开了战略空间,使得我军能够进行宽大机动,撕开敌军的重兵集团,而求得战机各个歼灭敌军,并迫使敌军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从而促使敌我态势发生根本转变,我军不仅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更是由于中原根据地的建立,形成了我军对对中原地区敌军的战略大包围,刘帅自出大别山那时起就指出蒋军将被钉死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十字架上。


总之,刘邓大军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以牺牲自我的大无畏精神,奋力挺进大别山,实现了解放战争南线战场的伟大战略转折,建立了伟大的历史功绩!曾担任国军作战厅长的郭汝瑰将军认为“在军事史上,最辉煌的军事行动就是挺进中原(大别山)。”


参考资料:《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全国解放战争史》《第二野曱战军战史》《第三野曱战军战史》《毛泽曱东军事文集》《刘伯承军事文选》《第二野曱战军征战纪实》《刘伯承元帅八千里路云和月》《刘伯承传》《中国元帅刘伯承》《忆淮海战役》


楼主:归途如虹2017

字数:5273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4-10 01:15:22

更新时间:2019-04-22 01:21:35

评论数:54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