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存在的范式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存在的范式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5-07 19:11:35
组合的人类 客观与主体的合一原则
@匿名的匿名

——客观世界一直存在着,不需要因,永恒地存在着。当然,我讲的客观世界是客观世界本身,并不是你我感知的客观世界。

这段文字,见解深刻。宇宙的大爆炸论,认为宇宙有一个起点,是时间与空间的开始点,霍金由此成为20世纪的爱因斯坦。当然,超弦平行世界的膜理论对此解读不同,膜宇宙理论,支持你的【客观世界一直存在着,不需要因,永恒地存在着。】思想。

你我感知的所谓客观世界,应该是唯识学谈论的世界,也是认知科学谈论的身心的世界,源头归于人的感知的系统,也就是【我个人是把这种虚幻性归因于感知系统的原因。】。现代认知神经科学完全解释了这一点。

但是AI技术的主流科学家,以为人的感觉神经元系统是一种完全的数学模型。这就距离主观与客体的合一相差太远了。科学家只是抓住了意识空间--意识系统的客观性,抛弃了它的主体性,由此导入了谬论。

【人都是以相似相续的方式在演变的。因果只要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扮演了规律的角度。对规律而言,不存在公平不公平的,规律一直这样存在着,对谁都一样,这就很公平。】说的十分深刻。这就涉及【我的虚拟性】,或者说【我的虚幻性】。

【我】在他者的观察中是真实的客体,真实的时间性客体。【我的身体】,在【我的观察中】是一个客体的存在。但是这个【我】却只是一个【意识空间】,【意识空间】就是虚拟的、无形的存在,也就是一种相续的存在。人类的存在的特性由此展开。

也许,因此佛学才提到了一种【业力轮回】的观点。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发展,未来的人类也许除了大脑是原创的,其它的四肢部分、内脏部分、甚至心脏,都可以实现工厂化作业进行生产,人成了一种组合的人类,由此得以人的生命大大延续。也许,人的大脑可以加入生物芯片,大大突破意识空间限制,个个具有爱因斯坦、霍金的智慧,这才可以冲出承担银河系的重任。当然,人间的邪恶势力也随之更加可怕。


客观与主体的合一原则,就是到了组合的人类的阶段,也改变不了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5-07 19:11:35
禅观与顿悟 霍金的时间旅行
霍金的时间旅行 意识空间量子接近光速运动 禅观与顿悟的物理学解读

霍金的时间旅行的飞船的思想实验,最大的漏洞,是霍金把人类作为一个物理实体一个粒子来思考,由此可以实现接近光速的时间旅行,达到所谓的未来。

但是人类是地球的生物,人类的生物结构都是依照地球生物的匹配的频率而构架的,在接近光速运动时候,人类早已经不堪引力的重压而灭绝了。

其实,人类的大脑的意识空间就是一种量子场域的运动,人类意识活动可以接近光速。

禅学的观想,就是一种类似光子的运行,禅观的放下一切分别心,就是要达到意识空间的能量最大的聚集,以实现一种意识空间的量子的接近光速的高速旋转,这就是顿悟的物理学原理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5-07 19:11:35
随缘,一切等待因缘
业力的问题,是引发我作哲学思考的原动力。我的一生的演化过程,我思考与深观了10多年,最后的结论就是,我的生命活动的底层构架,就是天赋的业力的推动。但是你在认知到,业力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的那一刻,你的生命的意识空间就在改变,现实生活你就可以理解并随缘,心境由此坦荡而平静。

没有啥子要偿还的债务。一切等待因缘。也许10年。也许20年,30年,50年。

人只是一个社会的粒子构架,人的一辈子怎样,是一种大的社会网络中随机变化,当然这种随机过程直接与你的心境联系在一起。随缘,是最合理的意识空间的思考。当然,随缘要有大智慧为前提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5-07 19:11:35
注解

第一点 叔本华论到,先后“继起”是根据律在时间上的形态,“继起”就是时间的全部本质。纯粹时间中,为一切计数和计算之所本的这一形态。

爱因斯坦、霍金的时空理论,是当代物理学的核心基础。时间与空间,其本质就是宇宙之中充满着由宇宙大爆炸奇点,散发出的无数的宇宙射线与粒子射线构架而成。这些宇宙射线是一个相续不断地散发着,也就是刹那刹那的散发着,人类观察者接受这些宇宙射线散发,并且计数而形成时间的概念。

人类的生物演化过程,在灵长目阶段就有了内在的时间构架,人的视觉系统本能的可以接受光线,这一光线主要源自太阳。因此人类最早就形成了对太阳、月亮、天空的星星的崇拜。

只是到了现代物理学与天文学时代,才有了对宇宙太空的观察,由此形成了爱因斯坦霍金的相对论中的时间空间的观点。现代科学设置了一个时间计数的基点,由此把宇宙射线的散发过程,转化为这一时间计数的基点的比较周期,人类的抽象的时间观点由此诞生。



=====================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第一篇世界作为表象初论

§4

谁要是认识了根据律的这一构成形态,即在纯粹时间中作为这一定律出现,而为一切计数和计算之所本的这一形态,他也就正是由此而认识了时间的全部本质。时间并不还是别的什么,而只是根据律的这一构成形态,也再无其他的属性。
先后“继起”是根据律在时间上的形态,“继起”就是时间的全部本质。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5-07 19:11:35
注解

第二点

所谓的空间与时间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因为人类在观察与计数从奇点散发而来的宇宙射线的那一刻,就是对物质--宇宙射线进行观察。物质与空间时间,是完全一体的。

叔本华论到,物质的存在就是它的作用,只是因为有作用,物质才充塞空间、时间。物质的全部存在和本质也完全是相对的,按一个只在物质界限内有效的关系而为相对的,所以[在这一点上]恰和时间相同,恰和空间相同。

叔本华把握了物质的根本特性,就在于相互的作用,以及物质具有一定的界限关系。量子引力场论,解释了在量子世界,所有的量子都存在相互作用力。量子的纠缠,就是这一相互关系作用力的做好解释。

【物质】不是一种真实的实体,所谓的粒子也只是量子场域在一定界限之内相互作用的演化。【物质】与【时间】【空间】【人的意识】【生物的感知】在存在的最终本质是,是同一样的表达。
【空间】自始至终就不是别的,而只是其部分互为规定的可能性、也就是位置,也就是【物质】的运动,也就是物质的相互作用力,当然物质的运动就是时间的表达。

因此数学的公理与公式,数、几何空间等等,只是人类意识空间对于【物质】【时间】【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的概念,而这一数学概念就是存在本体的映射与转换。

莱布尼茨认为时间与空间是“一种关系,一种秩序”,时空表象是从事物的关系得来的经验表象,空间代表事物的并存关系,时间则代表事物的连续关系。康德“先验感性论”的实质和核心部分,就是其关于空间和时间的学说。通过对空间和时间的形而上学阐明和先验阐明,康德论证了时空作为先天纯粹直观形式的先天普遍必然性。当代量子力学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莱布尼茨、康德、叔本华的哲学猜想的正确性。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先验感性论不是关于美或鉴赏的理论,而是一门关于先天感性或直观之原则的科学。作为理性批判的一个部分它研究的不是整个直观,而是仅仅研究作为认识之来源的直观的纯粹形式,即空间与时间。由此,康德界定了科学理性的边界。理性无法超越人的天赋与先验的直观,蒙古人种的理性水准就是受限制于自身的意识空间的直观经验。

先验感性论在其最终有效的形式中有两个存在明显区别的部分。在形而上学阐明中康德指出,空间和时间是纯粹的直观形式,而在先验阐明中他则指出,空间和时间使先天综合认识成为可能。因此先验感性论一方面为近代哲学围绕空间和时间之“本质”的争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解答,另一方面它包含了康德为数学和一般自然科学奠定基础的一部分。

东方社会,在10000年前,就有了对太阳月亮的观察,由此诞生了太阳历与月亮历,也就是对时间有了深刻的理解,建立了一种时间的循环周期观念。

但是古希腊哲学更进一步思考时间空间的本质意义,跳出了时间循环的东方观念。《物理学》是亚里士多德的重要著作之一。运动是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中的核心观念。他说:“既然自然是运动和变化的根源,而我们这门学科所研究的又正是关于自然的问题,因此必须了解什么是运动。因为不了解运动,也就无法了解自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宇宙运动的观点:运动是永恒的,必然有一个永恒的第一推动者,整个宇宙在第一推动者推动下和睦地运动着。

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不是孤立的:“如果没有空间、虚空和时间,运动也不能存在。”“离开事物就没有运动,因为变化中的事物总是或为实体方面的,或为数量方面的,或为性质方面的,或为空间方面的变化。”

可以说,【物质】不是一种真实的实体,所谓的粒子也只是量子场域在一定界限之内相互作用的演化。【物质】与【时间】【空间】【人的意识】【生物的感知】在存在的最终本质是,是同一样的表达,只是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进一步演化。因此


==========================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第一篇世界作为表象初论

§4

谁要是认识了根据律如何在纯粹直观的空间中起着支配的作用,他也就正是由此而穷尽了空间的全部本质;因为空间自始至终就不是别的,而只是其部分互为规定的可能性、也就是位置。
关于这方面的详细考察和由此而产生的结果,沉淀为抽象的概念而更便于应用,那就是全部几何学的内容。
——同样,谁要是认识了根据律的又一构成形态,认识它支配着上述形式的(时间和空间的)内容,支配着这些形式的“可知觉性”,即支配着物质,也就是认识了因果律;他并由此也认识了物质所以为物质的全部本质了。
因为物质,自始至终除因果性外,就再不是别的;这是每人只要思考一下便可直接理解的。
物质的存在就是它的作用,说物质还有其他的存在,那是要这么想象也不可能的。只是因为有作用,物质才充塞空间、时间。物质对直接客体(这客体自身也是物质)的作用是“直观”的条件,在直观中唯有这一作用存在;每一其他物质客体对另一物质客体发生作用的后果,只是由于后者对直接客体先后起着不同的作用才被认识的,也只在此中才有其存在。
所以,原因和效果就是物质的全部本质;其存在即其作用(详见《充足根据律》那篇论文§ 第 页)。因而可知在德语中将一切物质事物的总括叫做现实性 ,是极为中肯的;这个词儿比实在性realiat一词的表现力要强得多。物质起作用,而被作用的还是物质。它的全部存在和本质都只在有规律的变化中,而变化又是物质的这一部分在别的一部分中引出来的,因此,它的全部存在和本质也完全是相对的,按一个只在物质界限内有效的关系而为相对的,所以[在这一点上]恰和时间相同,恰和空间相同。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5-07 19:11:35
在我们宇宙空间中时间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时间以幻觉形式延续
时间是宇宙的一个真正的最基本的属性。这可能是因为对时间的深刻理解已经被证明。

空间和时间仍然可能为测量宇宙提供一个有用的参照系,或者正如物理学家布赖恩·格林在他的著作“宇宙的经度和纬度”中所写的那样。这是确实是真实的存在,还是人类想象的幻觉?时间旅行可能吗?怎么开始的?又是如何结束的?它能提供无法理解的所有事物的推理吗?时间是什么?几点了?

正是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科学家,从古代哲学家到启蒙运动,甚至更远的地方。与空间或质量一样,它本身也存在,并提供了活动发生的框架。

牛顿的主要竞争对手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GottfriedLeibniz)同意这一解释,认为时间不是真实的,而是在我们的脑海中创造的。第二种观点认为,变化是宇宙的基本属性,时间从我们的头脑中产生。

一个振动的石英晶片,或一个放射性原子的粒子喷发,无论如何都必须移动。所以时钟告诉我们,时间总是以某种方式与变化联系在一起。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5-07 19:11:35
莱布尼茨的时空观
莱布尼茨哲学家认为不存在脱离物理实体的时间和空间。
认为空间和时间都是相对的:

空间是物体和现象有序性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时间是相继发生的现象的罗列,不存在脱离物理实体的时间与空间。

莱布尼茨的哲学很多观点都很现代。莱布尼茨有一个论证,所有的关系都是虚构的、不实在的,空间和时间仅仅是关系,因此空间和时间是虚构的。他得出这一论证的前提是他认为所有的命题都能被还原为主谓形式,而真理就在于主词对谓词的包含,关系可还原为实体的属性,而只有实体(主词,包含了属性)是存在的。而且既然他认为实在仅仅是由实体及其属性所组成的,而实体是无空间延伸的单子,这又导出了他的“空间中的物体从根本上讲不是实在的”这一观点以及真空是不存在的这一观点。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5-07 19:11:35
莱布尼茨:时间就是人心智中的一个概念,是可以让人类对事件进行先后排序并进行比较的概念,这种概念被创造出来仅仅是为了我们表达事物的方便。

人类是因为观察到了事物前后的区别,亦即事物的演变,所以使用时间概念对事件进行先后排序并进行比较,这种概念自然也就方便了我们对事物的表达。然而事物都是在不断地演绎变化的。演变则必须遵循各种原理而演变,因为演变人类得以观察到了前后的区别。

事物的演变必须遵循各种原理并不是人类将强加于事物的,因为不管是自然原理或是社会原理都不需要人类强加于事物,遵循原理而演变是事物固有的属性,人类不仅没有能力将原理强加于事物,反而必须顺从于原理。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5-07 19:11:35
对时间概念的掌握就是要认识到事物的演变是遵循各种原理而演变的。时间是一切原理的抽象。关于宇宙,时间即原理。

空间是一切物质的抽象。关于宇宙,空间即物质。物质与原理的结合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属性,也是一切原理的终极原理。运动依然是原理,不是原理的抽象。没有运动,只能是寂灭。

时间概念的有效性在于事物的演变是不可逆的、不可完全重复的。这就说明时间是客观存在的概念,而不仅仅是我们心智中的一个概念。

空间、时间通过事物得以融合。时间是原理的抽象,空间是物质的抽象,事物是事件的抽象。三者没有主次先后构成动态的宇宙。

简单的结论是:空间以及时间以及事物即宇宙。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5-07 19:11:35
事物之于人的宇宙(人类主观的宇宙)。没有物质和原理,事件无从产生;没有事件,就没有其抽象——事物,没有事物,物质和原理就无从体现;没有物质和原理,就没有其空间和时间的抽象。 是事物将空间和时间融合在一起构成宇宙,无法将事物从宇宙中抽取出来。事物是宇宙的意义所在。

庄子所曰之宇宙太过简单,上下左右,古往今来尚不能构成宇宙。无事物,何须宇宙。 物质是存在于事物之中的,其存在的方式就是永不停歇地产生事物,人类作为存在于宇宙中的一种物质,和所有其他的物质一样,终极使命就是永不停歇地“搞事情”。

对于时间概念的认识,莱布尼茨提到了事物,是动态的概念。但是没有涉及物质,没有提到空间,却是动不起来的。牛顿提到了空间,没有涉及事件,没有提到事物,静态的概念。这样脱离事物的宇宙,即便静止,也是不能理解,无法存在的。

从物质的运动产生事件到事物,空间和时间是结合在一起的。牛顿与空间相关联的时间、莱布尼茨与事物相关联的时间,两种孤立片面的观念得以融合,不相矛盾。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5-07 19:11:35
物质-时间-空间-人的意识-生物的感知是合一性的 皆是存在本质的表达 亚里士多德 莱布尼茨 叔本华


亚里士多德的时间、空间及运动概念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是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在物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贡献是创造了这门学科的名称,“物理”一词的现代拉丁文“Physica”,是他从希腊字φυσικ(自然)一词推演而来的。《物理学》是亚里士多德的重要著作之一。


运动是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中的核心观念。他说:“既然自然是运动和变化的根源,而我们这门学科所研究的又正是关于自然的问题,因此必须了解什么是运动。因为不了解运动,也就无法了解自然。”
亚里士多德相信:“自然发生着和存在着的事物必然有推动者在推动着它的运动。”因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宇宙运动的观点:运动是永恒的,必然有一个永恒的第一推动者,整个宇宙在第一推动者推动下和睦地运动着。
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不是孤立的:“如果没有空间、虚空和时间,运动也不能存在。”“离开事物就没有运动,因为变化中的事物总是或为实体方面的,或为数量方面的,或为性质方面的,或为空间方面的变化。”“离开了上述方面,事物不会有任何运动和变化,因为上述事物之外再无任何存在。”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5-07 19:11:35
物质-时间-空间-人的意识-生物的感知是合一性的 皆是存在本质的表达 亚里士多德 莱布尼茨 叔本华


亚里士多德的时间、空间及运动概念

关于运动的本性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有四个本性:
(1)连续性。运动不能有间断,间断就意味着停留,停留就意味着终断。
(2)过程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潜能的事物(作为潜能者)的实现即是运动。例如,能质变的事物(作为能质变者)的实现就是性质变化,能够增多的事物及其反面(能够减少的事物)的实现就是增和减,能产生的事物和能灭亡的事物的实现就是生与灭,能移动的事物之实现就是位移,这就是运动。
(3)物质性。在亚里士多德的观念里,运动的种类不是单一的,而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运动可概括为四种:实体方面的变化、性质方面的变化、数量方面的变化和位置方面的变化。
(4)时空性。“时间是关于前和后的运动的数。”运动的连续性表现为先后,而先后正是时间流逝的本质特征。

对于运动的定义,亚里士多德还有更明白易懂的表述法:运动是能主动的事物和能被动的事物,作为能主动者和能被动者的实现。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5-07 19:11:35
物质-时间-空间-人的意识-生物的感知是合一性的 皆是存在本质的表达 亚里士多德 莱布尼茨 叔本华


亚里士多德的时间、空间及运动概念


亚里士多德对空间的认识代表了古希腊的最高水平,是人类时空认识史上第一个较完备的空间学说,奠定了近现代时空理论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说:“空间被认为很重要,但又很难理解。”
他说:“如果不曾有某种空间方面的运动, 也就不会有人想到空间方面去。”正是由于物体有位置移动和体积变化, 所以“空间被认为是显然存在的”。存在的事物总是存在于某一处所,占有一定的空间,离开空间别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存在,所以空间是一切物体赖以存在的形式。 他又认为:物质总是运动的,而运动的最一般、最基本的形式是空间方面的运动,所以空间也是物体运动赖以存在的形式。

对于空间,亚里士多德说:“究竟什么是空间?要解答这个问题有很多困难。” 经过分析论证,亚里士多德认为:空间有长、宽、高三维,“是事物的直接包围者,而又不是该事物的部分”;空间是“像容器之类的东西”。他比喻说:“恰如容器是能移动的空间那样,空间是不能移动的容器。”亚里土多德对空间形式的描述是正确的。任何物体都占据一定的空间,一物体移走后,其原来的空间可被另一物体占据,这是经验常识。由此即可得出空间具有三维性、像不能移动的容器之类的概念。

最终,亚里士多德将空间严格定义为:
(1)空间乃是一事物的直接包围者,而又不是该事物的部分;
(2)直接空间既不大于也不小于内容物;
(3)空间可以在内容事物离开以后留下来,因而是可分离的;
(4)此外,整个空间有上和下之分,每一种元素按本性都趋向他们各自特有的空间并在那里留下来,空间就是根据这个分上下的。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5-07 19:11:35
物质-时间-空间-人的意识-生物的感知是合一性的 皆是存在本质的表达 亚里士多德 莱布尼茨 叔本华


亚里士多德的时间、空间及运动概念

关于时间的认识,亚里士多德说,“时间是否存在?时间的本性是什么?”
“它的一部分已经存在过,现在已不再存在,它的另一部分有待产生,现在尚未存在。并且,无论是无限的时间,还是随便挑取的其中任何一段,都是由这两部分合成的。”

另外,亚里士多德认为时间与运动是联系着的,但“时间既不是运动,也不能脱离运动。”

“时间不是运动,而是使运动成为可以计数的东西。”他证明到,我们以数判断多或少,以时间判断运动的多或少,因此时间是一种数。“时间是通过运动体现的,运动完成了多少,总是被认为也说明时间已过去了多少。”“在任何地方,同时的时间是同一的,随后的时间就是不同一的。”“我们不仅用时间计量运动,也用运动计量时间,因为它们是相互确定的的。”“既然时间是运动和运动存在的尺度,而时间计量运动是通过确定一个用以计量整个运动的运动来实现的。”

在物理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是在古希腊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讨论时间、空间和运动的基本属性的人,他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论述,为其本人和后人提供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时空概念,奠定了近代时空认识和经典力学的理论基础。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5-07 19:11:35
对艾萨克·牛顿而言,空间是“上帝的感知”,是上帝用来探视其造物的器官。空间是绝对的,不变的,无限的。时间则是另一个同样来自天堂的创造,正如牛顿在他的物理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所写道的,时间在空间中流淌,“均匀而不受任何外物干扰”。
不是所有人都买牛顿的帐。他的老对头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Gottfried Leibniz),就对上帝需要一个感知器官的说法尤为嗤之以鼻。他尖锐地反问,钟表之神是否还需要“每天给自己的表上弦”。
几个世纪过去了,上帝在这场争论中已经逐渐消隐,但是,有关空间和时间本质的论辩却甚嚣尘上。它们同是实在(reality)的基本构件,还是全都不是?时间有没有可能从空间中涌现出来,还是反过来才对?

真正能够从根本上描述实在的终极理论,注定要通过对空间和时间的精深理解才能达成。对实在构成基础的探寻,实际上深入到了物理学意义的核心。

我们描述物理世界时所用的两套方程,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大相径庭。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涵盖了引力作用,在描述宏观宇宙时硕果累累。与此同时,量子力学则包揽了剩下的所有基本力,对最小尺度上的世界描绘得细致入微。

当至大遭遇毫末,问题就出现了。比如在大爆炸之后那一瞬间,整个宇宙只有针尖大小;又比如在黑洞的巨口之下,引力强大到即便光子也无法逃逸。在这些情况下,两种理论间凸显的冲突,或者至少冲突的一部分,就源于非常基本的东西。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理论学家肖恩·卡罗尔(Sean Carroll)解释说:“两者的一大冲突在于,在相对论和在量子力学中,空间和时间的关系非常、非常之不同。”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5-07 19:11:35
注解
量子力学的波函数,是一种概率的状态,从希尔伯特空间的一个态移动到另一个态。描述单个电子自旋的波函数则没有涉及空间。量子力学则区别对待时间和空间。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是均衡的分布,它们一起构成实在的基础。
这些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在相对论讨论的宇宙尺度,宇宙的时间空间是完全与观察者【你我他的天赋的直观地时间空间感知系统是相配合的】,因为宇宙宏观时空构架与观察者的时空构架是一致的,也就存在感知的宇宙宏观时空的物理量。
在量子世界的尺度,观察者的观察行为是不存在的,因为观察者的观察行为已经转化为观察者的意识空间量子运动,而没有宏观的观察者。因此希尔伯特空间不包含时间,时间本身不在希尔伯特空间之内,而是在它之外独立存在着,因为没有观察者,也就无法形成时间与空间的认知与物理量。

======================

《新科学家》,Space vs time: One has to go – but which?


对艾萨克·牛顿而言,空间是“上帝的感知”,是上帝用来探视其造物的器官。空间是绝对的,不变的,无限的。时间则是另一个同样来自天堂的创造,正如牛顿在他的物理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所写道的,时间在空间中流淌,“均匀而不受任何外物干扰”。
不是所有人都买牛顿的帐。他的老对头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Gottfried Leibniz),就对上帝需要一个感知器官的说法尤为嗤之以鼻。他尖锐地反问,钟表之神是否还需要“每天给自己的表上弦”。
几个世纪过去了,上帝在这场争论中已经逐渐消隐,但是,有关空间和时间本质的论辩却甚嚣尘上。它们同是实在(reality)的基本构件,还是全都不是?时间有没有可能从空间中涌现出来,还是反过来才对?
真正能够从根本上描述实在的终极理论,注定要通过对空间和时间的精深理解才能达成。对实在构成基础的探寻,实际上深入到了物理学意义的核心。

我们描述物理世界时所用的两套方程,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大相径庭。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涵盖了引力作用,在描述宏观宇宙时硕果累累。与此同时,量子力学则包揽了剩下的所有基本力,对最小尺度上的世界描绘得细致入微。
当至大遭遇毫末,问题就出现了。比如在大爆炸之后那一瞬间,整个宇宙只有针尖大小;又比如在黑洞的巨口之下,引力强大到即便光子也无法逃逸。在这些情况下,两种理论间凸显的冲突,或者至少冲突的一部分,就源于非常基本的东西。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理论学家肖恩·卡罗尔(Sean Carroll)解释说:“两者的一大冲突在于,在相对论和在量子力学中,空间和时间的关系非常、非常之不同。”

牛顿的宇宙观如钟表般有序:所有物体都在绝对空间中感受着完全一致的神圣时序。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的狭义相对论则完全颠覆了这一点,取而代之的是空间和时间相互交织而成的一个被称为“时空”的四维整体,不同速度运动的观察者会感受到完全不同的时空。正如分隔两地的人对何谓“此地”有不同的看法一样,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中,“此时”的含义也因人而异。卡罗尔说:“对于半人马α上的一个人来说,我们所说的‘现在’可不能简单翻译成他所说的‘现在’。”
1916年接踵而至的广义相对论更是火上浇油,指出大质量物体会弯曲周围的时空,因此对长度和时间间隔的测量将取决于无处不在的引力场的强度。


量子力学中,情况则变得更为晦涩难明。一个量子物体的状态由波函数来描写。波函数则是一个数学对象,存在于被称为希尔伯特空间的抽象空间之中。利用薛定谔方程,我们可以确定这些波函数如何随时间演化,如何从希尔伯特空间的一个态移动到另一个态。

在这样一幅图景中,希尔伯特空间是一切现象的物理舞台——除了时间。时间本身不在希尔伯特空间之内,而是在它之外独立存在着。当我们测量一个量子态的演化时,参照的是一个来源未明的外部时序。“就像有人给了我们一块表,一块老古董,我们只是照着看时间而已,”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中心的内森·西贝格(Nathan Sieberg)说。

至于空间,它的性质则取决于你要测量什么。一个绕原子核运转的电子,其波函数包括了物理空间的信息,比如电子与核之间的距离等等。但描述单个电子自旋的波函数则没有涉及空间——就其数学而言,我们通常设想的电子在绕轴高速自转的图像是毫无意义的。
“这给人一种感觉,好像物理体系的某些属性无涉空间,但会随着时间变化,”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阿贝·阿希提卡(Abhay Ashtekar)说,“就这些属性而言,你可以说时间比空间更为基本。”

如果你孤立地看待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情况就是如此。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是平权的,它们一起构成实在的基础。量子力学则区别对待时间和空间,而时间有时候显得更为基本。
然而,当我们试图将这两种理论融合在一起,想要产生一个能够描述从至大到毫末所有尺度的、更为宏大的理论时,时间和空间就分道扬镳了。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5-07 19:11:35
【卡西尔:空间与时间、事实与理想】

第四章 人类的空间与时间世界

空间和时间是一切实在与之相关联的构架。我们只有在空间和时间的条件下才能设想任何真实的事物。按照赫拉克利特的说法,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超越它的尺度——而这些尺度就是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神话思想中,空间和时间从未被看作是纯粹的或空洞的形式,而是被看作统治万物的巨大神秘力量;它们不仅控制和规定了我们凡人的生活,而且还控制和规定了诸神的生活。

描述和分析空间和时间在人类经验中所呈现的特殊品性,对于一个人类学哲学来说乃是最有吸引力和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认为空间和时间的现象对于一切有机存在物都必然是同一无二的,这是十分天真而无根据的想法。显而易见地,我们不能把较低级有机体的空间知觉与人的空间知觉混为一谈。即使在人类世界与较高级的类人猿世界之间,在这方面也存在着清清楚楚抹杀不掉的区别。然而,如果我们单单只使用我们普通的心理学方法,那是不容易说明这种区别的。我们必须遵循一个间接的方式:为了发现空间和时间在我们人类世界中的真正性质,我们就必须分析人类文化的各种形式。

通过这样一种分析,首先有一件事情变得非常清楚:空间和时间的经验有着各种根本不同的类型。空间和时间经验的所有各种形式并不都是在同一水平上的,它们按某种顺序被排列成较低和较高的层次。最低的层次可以被称为有机体的空间和时间。每一有机体都生活在某种环境中,并且必须不断使它自己适应这种环境的各种条件才能生存下去。即使在很低级的有机体中,它的适应性变化也需要一个相当复杂的反应系统,需要在物理刺激和对这些刺激的适当反应之间作出一种区分。所有这一切并不是靠个体的经验学来的。新生动物似乎具有很准确的空间距离感和方位感。一只小鸡刚刚破壳而出就能知道它的方位,并且啄食散在道上的谷粒。这种空间定位过程所依赖的各种特殊条件,一直在被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们仔细地研究着。虽然我们还不能够回答有关蜜蜂、蚂蚁和候鸟的定位能力的一切复杂问题,但我们至少可以给予一个否定的回答。我们不能设想,动物在作出这些非常复杂的反应时是被任何观念化的过程所指导的。相反,它们看来是被某种特殊的肉体冲动所诱使的;它们根本没有关于空间的心象或观念,根本没有关于各种空间关系的轮廓。

当我们转而观察较高级的动物时,我们遇见了一种新的空间形式,我们可以叫它作知觉空间。这种空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感性材料,它具有非常复杂的性质,包含着所有不同类型的感官经验的成分——视觉的、触觉的、听觉的以及动觉的成分在内。所有这些成分在知觉空间的结构中合作活动的方式问题,已被证明是现代感觉心理学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
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赫尔曼·冯·赫尔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发现,为了解决我们碰到的这个问题,有必要开创一门全新的知识分支,创立生理学光学这门科学。然而仍然有许多问题一时半会还不可能以一种清晰而毫不含糊的方式来得到解决。在近代心理学的历史中,“在先天论和经验论的昏暗战场上的”斗争似乎总是没完没了的。
注解
这就是康德的时间空间的先验论的哲学证明。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5-07 19:11:35
注解
时间,空间的思考,是西方思想的核心基础,弦理论认为空间是涌现出来的,广义相对论则认为空间和时间相互交织。蒙古人种文化,是完全不具备这一思考时间与空间的能力。时间,空间的思考,再继续推动弦理论,黑洞,试图统一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研究。
-------------
弦理论就是寻求这种理论最为野心勃勃的一项尝试。它与空间的关系非常奇怪。存在额外的空间维度是弦理论最关键的一项特征,这些额外维度高度卷曲,以至于几乎无法探测。为了能在数学上自恰,弦理论至少需要10个空间维度。
但1997年理论物理学家胡安·马尔达西那(Juan Maldacena)推导出一个著名的结果,暗示在不同的这些维度之间,有数学上的暗道可通。按照他的“反德西特/共形场论对应”(简称Ads/CFT对应),在一定条件下,你能将弦论中包含引力的极其复杂的10维表示(presentation),卷曲成一个简单得多的、不包含引力的4维表示。
如果这么做的话,一维的时间似乎维持不变,但空间要进行变换:4维世界中的单个点将变换成10维空间中的多个点。卡罗尔解释说:“这个例子似乎完美地表明,空间不是基本的,而是极其极其地依赖于你描述这个世界所用的方式。”



不过事情并非如此泾渭分明。有人,比如波尔钦斯基,就开始怀疑,马尔达西那的推论完全不合逻辑。我们已经知道,Ads/CFT对应只对一种特定的时空有效,而那种时空跟我们宇宙的时空并非一模一样。我们所处的宇宙,时空结构在几何上几乎是平坦的,也就是说平行出射的两束光线将永远保持平行。但是Ads/CFT对应只适用于负曲率时空,在这样的时空里,两束平行出射的光线会离得越来越远。弦论中繁复的数学意味着,现在还没人能在我们的时空里推导出类似AdS/CFT对应这样的结果。

波尔钦斯基的研究组提出了一个更为基本的目标,不过这意味着,要去探索黑洞暗无天日的核心。黑洞历来都是检验理论极限的试验场。广义相对论预言了黑洞的存在,现在人们认为每个大质量恒星死亡后,都会留下一个黑洞,而且每个星系中心也都存在一个黑洞。这些黑洞都是贪得无厌的饕餮之徒,就连量子力学明确禁止消灭的信息,似乎都难逃黑洞之口。如果你想放信息一条生路以回避这个难题,量子力学会告诉你,在黑洞一掉进去就无法逃出生天的事件视界之内,将出现一道释放高能辐射的耀眼“火墙”

这反过来又与广义相对论的预言相矛盾,因为按照广义相对论,穿过视界时除了感受到连续的时空弯曲,不会有任何特别的事情发生——没有剧变,也没有转折。如果想保持量子力学的有效性,同时又避免出现火墙,就需要对时空做一些改变,比如要修正速度上限是光速这条定论。同样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斯蒂夫·吉丁斯(Steve Giddings)指出,“这确实说明,在现有的概念描述中,我们或许漏掉了什么东西。”

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波尔钦斯基的研究组瞄准了马尔达西那的推论。他们先将一个黑洞“放进”一个空间曲率为负的时空。如果马尔达西那的推论正确,在这块时空表面上的观测者所看到的4维物理,就应该能够与描述深入黑洞内部的观测者看到的10维物理——只不过4维物理的数学更为简单而已。但波尔钦斯基所得到的结果并非如此:两个观测者会看到两种完全不同的量子理论

AdS/CFT对应深受弦论学家的钟爱,因此波尔钦斯基知道,他将掀起波澜。“我想动摇人们对AdS/CFT对应的盲从”。如果他成功了,任何从这条推论以及弦理论中得出的、有关空间和时间状态的结论,就都有可能并非定论。

但是,弦理论只是目前试图统一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诸多未获证明的尝试之一。
另一个候选理论被称为圈量子引力(loop quantum gravity),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当时,阿希提卡试图在量子理论的框架下重写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方程。他与物理学家李·斯莫林(Lee Smolin)和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合作,用这些方程得到了一幅平滑的时空结构图像——当然,如果深入到了非常非常微观的程度,这幅时空结构图像也会像其他时空结构一样,开始出现不平滑的地方。对于圈量子引力的时空而言,如果深入到10-35米这个极其微小的尺度上,你就会看到纵横交错的引力场环线。

跟弦论中的情况类似,圈量子引力的方程也非常复杂,而且没有给出多少能供实验检验的预言。但在有关时间和空间地位的问题上,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不同的视角。该理论中首先出现的是小块的空间,每个都只有普朗克尺度见方,时间则是以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形式,随后才在理论中出现。比如说,你可以用引力场的变化来定义时间间隔,然后观察另一个量,例如电磁场如何随着引力场的“滴答”而变化。用阿希提卡的话来说,这里的空间和时间似乎都是从更为深刻的东西中涌现出来的,“但是不知为何,空间似乎先涌现出来,时间则是通过观察各种物理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而出现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似乎又重新回到牛顿对空间和时间的看法上来了。尽管牛顿将时间视作来自上帝的绝对之物,但他也意识到,我们测量“共有”时间的方式是相对的——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追踪其他物理量的变化来计量时间。例如,地球在空间中绕太阳的运动,就代表了一种时间单位——年。我们将这个单位分割或累积起来,计算任何其它过程所经历的时间,比如说四季的时长。

目前,我们还不知道是什么更深深层的东西涌现出了空间和时间,但持这一观点的绝不是只有阿希提卡一个人。弦理论认为空间是涌现出来的,广义相对论则认为空间和时间相互交织,基于这些发现,西贝格也产生了类似的直觉。他说:“我们有很多例子可以让空间从更深层次中涌现出来,既然空间和时间交织在一起,那么毫无疑问,时间也应该是涌现出来的。”


放手一搏
吉丁斯也在探索“时间和空间皆非基本属性”这一想法,他用的是最难对付的理论试验场:黑洞。他一直在尝试由内而外来描述一个黑洞,从黑洞内部一直描述到事件视界之外。他用的工具,则是一个由存在内部联系的量子力学希尔伯特空间构成的网络,这样就无须预先假定存在时间或者空间。这种方法可以让吉丁斯放手一搏,比如放松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任何速度不得超越光速”的限制,看看结果会发生些什么。

通过观察一个量子体系的属性如何随着另一个量子体系的变化而改变,吉丁斯在2012年证明,时间确实可以通过相互关联而涌现出来,这又给牛顿的“共有”时间投了一票。通过将不同的的希尔伯特空间粗略地对应于不同的物理位置,比如对应成黑洞的内部,吉丁斯的计算中也可以涌现出空间概念。最终,吉丁斯认为,就连这个空间概念也可以跟系统的动态过程相连,就像时间一样。在这种情况下,空间和时间都不是基本属性。

这个想法目前还只是初具雏形,要想理论形式严谨,吉丁斯还必须证明,从他的希尔伯特空间网络中如何能够推导出广义相对论和正常的时空图景,而不是仅仅局限于黑洞这样的极端情况。用吉丁斯自己的话说,“要彻底理解它,还有一段路要走”。

波尔钦斯基同样在关注相对论中的光速不变。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变的光速为空间和时间提供了一个参考系。光总是在1个单位的时间内传播1个单位的空间距离,在任何时空图中都是一条斜率相同的直线。
“光传播的方向,既不是空间也不是时间,我们称之为‘空’(null)。它是空间和时间的交界,”波尔钦斯基说,“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直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空’方向的存在,可能比空间或时间本身更基本。”

在探寻一个更伟大理论的征途中,这些直觉能给我们提供任何指引吗?20世纪初,物理学也曾经面临着与今天的物理学颇为相似的困境——直到爱因斯坦神来一笔,将空间和时间统一成时空,才终告化解。今天,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似乎遇到了同样的瓶颈。很多潜在的方案会把我们引入不同的时空结构,而对于应该选择哪一条道路,我们目前还毫无头绪。空间还是时间,皆是还是皆非?或许只有时间才知道答案。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5-07 19:11:35
时间,空间的思考,是西方思想的核心基础。
如果蒙古人种有一点时间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合一的思考,自然不会追求所谓的天子--皇权的永恒秩序。
西方的时间空间的思考,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第一推动力思想,直接导致上帝创世论的哲学思想获得种群的共识。
西方的基督教上帝不是巫术的上帝,而是哲学思想的上帝,是原初科学的上帝。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5-07 19:11:35
蒙古人种文化为何产生不了近代现代的科学思想?原来由于蒙古人种的文化还是处在原始的行动的空间之中,产生不了抽象的空间概念,没有一个数的概念、空间几何的概念。换句话说,蒙古人种缺乏对时间空间的抽象的思考,至今蒙古人种文化依然如此。
=================================
--------------
【卡西尔:空间与时间、事实与理想】

哲学家们在说明和描述抽象的或符号的空间的真实本性方面一直遇到最大的困难。存在着抽象空间这样的东西这一事实,乃是古希腊思想最早和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德谟克利特宣称空间是非存在μν,然而尽管如此,这种非存在又具有真正的实在性。
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称空间的概念是一个几乎不可能用适当的语词来描述的“混合概念”λογισμós νóθ。即使在近代科学和哲学中,这些早期的困难也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牛顿警告我们不要把抽象的空间——真实的数学空间——与我们感官经验的空间混淆起来。

我们必须承认,抽象空间在一切物理的或心理的实在中都是根本没有相应之物,根本没有基础的。几何学的点和线既不是物理的物体也不是心理的物体,它们只不过是各种抽象关系的符号而已。

但是,哲学和科学只有在走过漫长的道路并且通过许许多多的中间阶段以后,才有可能走到抽象空间这一步,并且才能把它系统地建立起来。这个问题的历史一直还没有被写出来,虽然追溯这一发展的每一个别步骤一定是很有吸引力的事,它们足以使人们对于人的文化生活之一般倾向和真正品性获得真知灼见。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字数:98554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9-04-29 16:20:25

更新时间:2019-05-07 19:11:35

评论数:17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