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三个字道破宇宙真理,破解《道德经》三千年谜团。

三个字道破宇宙真理,破解《道德经》三千年谜团。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真悟:

第一句: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五色,五音,五味:形容的是 感官通过相对性变幻展现出的各类表象。

各式各样的色彩形状,声音,味道,都只不过是给人带来不同的感觉而已。虽然不同,但归根到底,都是感觉。

感觉是什么?

感觉,是生物演化出的探知外界环境的工具,以此来对外界不同的环境做出相应的反应,达到提高生存几率的目的。

老子在第十章就谈到了去除五感给人心带来的相对性。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二句: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fáng)。

骑马狂奔,追逐猎物,让人的心情兴奋激动。难得的货物,让人心中生出贪欲,从而做出伤害他人利益的事情。

骑马,打猎,难得的货物,这些外在的事物,会对人的心性产生影响。

老子在第十就谈到,要去除外界不同的事物给人的心性带来的相对性。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最后一句: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上面说的这些事物,给人带来各种各样的感觉,心情,和欲望。

但所有的感觉,心情,和欲望,只不过是生物为了提高生存几率的工具。

生物的各种对感觉,心情,和欲望的需求,只不过是工具的需求。而对所有的生物而言,进食,是最基本的生存要求。圣人通过去相对性,发现了人类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吃饭。

明白了这点,圣人就可以看透本质:养育民众,最根本是让他们吃饱饭,而不是去应对各式各样的感官工具所衍伸的各种需求。

去彼去此,指的是不要偏执于表象的事,而是抓住这些事物的本质。因为表象可以有无限种,人是永远抓不住全部的表象。但本质只有一种,抓住本质,就是“守中”,或以不变应万变。

让民众吃饱饭,民众自然而然就有余力去做其他的事情。比如说领导人想要让民众健身,不用花功夫去宣传,或把资源花去搞奥林匹克竞赛,而是让民众吃饱饭先,有余力有空闲了,民众自发的会去锻炼身体。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总结:

老子通过去掉各种 感觉,心情,和欲望的相对性,发现了它们都只不过是生物提高生存几率的工具,而要生存的根本需求是吃饭。

自古以来民众生乱,从来都不是因为民众的感觉,心情或欲望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是没饭吃,生存不下去了。

所以符合自然法则的领导人就要从根本上满足民众生存的需求,而不是在表面上去满足那些为了生存而衍生出来的工具的需求。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13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先看看流行的解释: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真悟:

第一句: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人们得宠和受辱都担心害怕,把它们当成大患一样,看的比身份地位都重要】。

“得宠” 和 “受辱”, 是在“身份地位”的基础上,通过加入“提高”vs“降低”的相对性而展现出来的。

身份地位被提高,我们叫它 “得宠”。 身份地位被降低,我们叫它 “受辱”。

所以我们知道,身份地位是树枝,是“无相对性”,而“得宠” 或 “受辱”只是衍生出来的树叶,是“有相对性”的类别。

人们过于关注表象,而忘记了根本,所以才会把树叶看的树枝更重要。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二句: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道德经里经常提到“上”,“下”。什么是“下”? 什么是“上”? 不能理解这两个字的本义,就无法抓住老子说这些话的本质。

以相对性的层级来解释,就非常好理解。

相对性从最上层的绝对,一直分裂到最下层的万物。

所谓“上”,指的就是相对性变幻的上层,即:相对的“无相对性”,根本。

所谓的“下”,指的是相对性变幻的 下层,即:相对的“有相对性”,表象类别。

我简单做了个图,大家看图领会什么是“上”和“下”吧。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接第二句:

【什么叫得宠和受辱都担心害怕?宠是“身”分化出的下层的类别,得到了又担心失去,失去了又害怕得不到,这就是得宠受辱都担心害怕。】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明白了什么是 “上”, 什么是“下”。有点悟性的人,就能知道 “德”篇所说的“上德”,“下德”是什么玩意了。

领悟不了的,那就慢慢等我发出来把。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三句: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什么叫把得宠和受辱 这个大患看的比身份地位本身还重要呢?我之所以有得宠或受辱这个大患,是因为我执着于我的身份地位,如果我不执着于身份地位,我还用担心得宠或受辱吗?】

老子明白相对性变幻,所以知道相对于 “得宠”和 “受辱”,“身份地位”是更根本的东西。

而如果人心中能去掉“有身份地位”vs“无身份地位”的相对性,那自然就没有了“有身份地位”这个类别所衍生出的“得宠”和“受辱”了。

有没有树枝都无所谓了,还用担心树叶吗?

世人把对“得宠”和“受辱”的担心害怕看的比“身份地位”本身还重要,是舍本逐末的。

这就是因为不能去相对性,无法看到事物深层次的本质。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最后两句: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很多人把这里的“寄” 和 “托”理解成一种意思,这是没有明白相对性的原因。

其实“寄” 和 “托”是反义词。 比如说有个桌子,桌上放了一个盘子,桌角挂了一个袋子。那么我们可以说,桌子托着盘子,袋子寄在桌子上。

托是从下往上用力,寄是从上往下用力。只不过后来人们笼统的用“寄托”来表示这两种互逆的施力关系。就像人们说:我出去听听外面的动静。“动”和“静”也是相反的意思,但被连在一起当做一个词用。

“贵”和“爱”也是相对的两种行为。

“爱”,指得是爱惜,爱惜身份地位是为了去为天下民众谋利,是去掉了“身份地位”的相对性。

“贵”,指的是把身份地位看的比为天下民众谋利更重要,是有“身份地位”的相对性。

理解了“贵”和“爱”的相对性,再去看后面篇章里的“圣人自爱不自贵”,你就不会觉得矛盾了。

前面几句说的是人心中如果存在“身份地位”这种相对性,就会衍生出 “得宠”vs“失宠”的大患。而能去掉“身份地位”的相对性,人就自然没有了大患。

一直说“身份地位”,大家可能不太好理解,为了方便理解,咱们可以姑且简单的把它翻译为“权利”。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所以后面这两句,讲的是两种领导人,因为对待权力的心态不同,在对待民众上就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权利是什么?

权利,是民众为了让领导人替天下民众谋利而赋予领导人的工具。

如果领导人心中存在“工具”的相对性,就会衍生出“得工具”vs“失工具”的相对性。从而把工具的得失,看的比工具本身的目的 更重要,把“维持自己的权利”看的比“用权利为民众谋利”更重要。

不能去掉心中的相对性,人就会做出这种弃本逐末的行为,老子在前面几句已经通过“贵大患若身”论述过了。

所以说,如果领导人把自己的权利 看的比为天下民众谋利更重要,他对待民众就会像是寄生在民众身上那样。“寄生”这个词我觉得用在这里很生动,能很贴切的表达老子的意思。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如果领导人心中能去除“权利”的相对性,就不会有对“权利”这个工具的执着,他就能看清工具的目的。

但领导人也会爱惜权利这个工具,因为他明白有了这种工具就能更好的为天下民众谋利。

这样的领导人,他对待民众就会像是可以托着民众。

“托”描述出领导人处在民众下方,承担民众的重量的施力关系。是用来形容领导人能放下身份地位,能承担民众的重负,为民众出力谋利等行为,因为他明白身份地位只是工具,为民谋利才是根本目的。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举个例子,A和B两个人去弄木柴给家里生活做饭,家里人给他们两个都发了把砍柴刀。

A看到刀这么好,却忘了弄柴火的目的,看到树上的好柴火却不肯砍,怕砍钝了他的刀,看到地上的好柴火确不肯捡,怕泥巴弄脏了他的刀。

B不管有刀没刀,只知道要给家里弄柴火,看到树上的柴火好,举起刀就砍,看到地上的好柴火,放下刀就捡。

最后A弄不了几根柴火回家,一家人都得挨饿受冻,B却弄了一大捆柴火回家,一家人可以围着火坑吃热饭。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总结:

老子在上一章讲到 领导人要通过去相对性,看清民众生存的根本需求,而不是去应付那些“生物为了生存而衍生出的工具”的需求。

在这一章,老子通过举例人对得宠和失宠都担心受怕,来告诉领导人不要舍本逐末, 去追求“为了领导而衍生出的工具”的需求,做出寄生食利于民众的行为。

而是要通过去相对性,看清领导民众的根本目的,即:为民谋利。

这样就能做到虽有无上权利,却能低身托起 为天下民众谋利的重担。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丁丁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zhengsw68 2016-05-05 08:15:31
楼主对自己所熟悉的"相对性工具"的运用已经很熟练了,对解读<道德经>确实比较到位!
赞一个!
-----------------------------

谢谢。只要理解了相对性,谁都可以读懂道德经。81章反反复复都围绕着三个字。

就连我这个,一点道德经基础都没有的,国语水平仅高中毕业的,查字全靠网上字典的普通人,只是顿悟了相对性,后面的章节基本上都是瞄一眼就明白了。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zhengsw68 2016-05-05 10:39:17
楼主的缺陷是对中西方的文化都了解得不够深入,因此才陷入一种"实用主义"的治学态度!
-----------------------------

说实话,我不是了解的不够深入,而是一点了解都没有。
连八卦的卦象我都是网上复制的,以相对性来解释,现学现卖。

我只是把我顿悟到的道,讲给大家听。
领悟了相对性基本法则,你再去看其他事物,其他文化,一眼就能洞穿起本质。你再去看矛盾或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事物,一眼就能融会贯通。

比如我昨天网上看到一个讲佛教业力的帖子,我一眼就看到 “业力”就是 大道的作用力,就是变幻相对性之力。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zhengsw68

关于前提这个问题,可以开个贴跟你讨论一整天。不管西方东方,一切思维都有逻辑。只不过东方注重把一切逻辑远点都归到最上层的“大道”上,更注重宇宙整体。而西方的习惯把逻辑远点定的比较下层,注重在树枝树叶方面的运用。谁对谁错?都对。只不过各自的参考集合A不同罢了。

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要告诉人们,一切原理都有其适用集合A。在集合A内,就是这个理论的前提。而人们常犯的错误,就是没搞清前提,或故意混淆前提。

东方思维之所以能全面适用,就是因为其集合A是整个宇宙。但是涵盖的宽广,细节性就不够了。所以虽然高大上,但却深奥难懂,人们难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西方思维之所以比较实用,就是因为其集合A比较细小,细节性足,但是因为集合的涵盖面小,所以局限性很大。

而老子在道德经里告诉了人们, 要常有欲,也要常无欲。在观察宇宙事物时,人们要能自由变幻相对性的层级,自由变幻集合A。才能即发现宇宙的原理和法则,又能实际的运用它。才能即“用其光”,又能“复归其明”。既能提出局限性的理论,并法则运用它,又能知道这个理论的局限。在局限之内,可以称其为全集。在局限之外,又能看到此理论是子集,能看到其不适用的“补集”。

所以老子说“大、逝、远、反”。

要知道“大、逝、远、反”是什么意思?慢慢看我更新吧。

楼主:无奇之道

字数:382100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6-04-27 11:13:00

更新时间:2020-06-28 07:32:27

评论数:602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