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舞文弄墨 >  灯盏火(长篇小说连载)

灯盏火(长篇小说连载)

楼主:山茅2018  时间:2021-04-05 12:20:28
(续     前)

古明琚觉得女儿至今孑然一身,是被自己,被过去的时代耽误了。

甘亦安说,不是那回事。老母亲你没有耽误她,时代也没有耽误她,要说有哪个耽误哪个,那就是她自己耽误了自己。

古明琚说:“你们不一样 ,你姐是老大,正好赶在风口上。一个单纯的高中生,以前啥事都没有经历过,忽然赶上,闹不清该咋办?”

甘亦安明白老母亲是说甘亦平赶上了最讲阶级成分的时候,否则事情也许是另外一个模样。

“妈,那时我们小,倒懂不懂的,不晓得事情的厉害,不像姐姐比我们大几岁,已经晓得事情的利害关系了,所以心事重,受到的影响大。但类似情况又不是只有我们一家,遇到同样问题的也不只她一个,恐怕还得从自身找原因吧!”

听他这样说,古明琚摇摇头,没说话。他又对她说:

“当年我有好几次半夜醒来,看着灯是亮的,你和姐姐都没睡,在悄悄说话。我听见姐姐在埋怨你,说你隐瞒了实情,不告诉她。姐姐还带着哭声,说学校啥情况都掌握了,你偏不告诉她,她没法说清楚。学校说她没有从根源上认识到剥削家庭的坏影响。姐姐反复问,我们家是不是大地主大资本家。我还记得你说,填家庭成分应该填父母的呀,我和你父亲解放前解放后都是当教师的。我姐不相信,还是和你吵。几次都是为这同一事情。”

“是啊,你姐她就偏不相信我的话,我也说服不了她。这件事一直对你姐是有影响的,有时想起来,就觉得没能给你姐讲清楚,是得怪我。”

甘亦安心想,这事就得怪姐姐自己,就算非要嫁人不可,也不能闭着眼嫁人啊!不过没有说出口,事后说已无任何意义了。

( 第六章 第五节  闭眼嫁人    完)
楼主:山茅2018  时间:2021-04-05 12:20:28
第七章 新房梦

第一节 归期

古明瑾在解放后那些年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政治上当然也是属于被歧视的对象。但她没有单位的束缚,实实在在的管束不多。

鲁怀之当年黄埔的一些同学,也成了共产党的高官,也都认识古明瑾,晓得她在政治上并没有依附国民党,就是一个做生意、搞实业的人。

他们说她有走的条件而不走,能留下来参加新中国建设,说明她本人还是拥护共产党,拥护新社会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她还受到一些人的关照,资产虽被没收,住宅还保留下来了,因为小楼是以她的名义买的。加上她性情比古明琚豁达,日子反而比古明琚强。

她有时代代课,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有运动或啥活动时,聘她的学校为了减少麻烦,就把她辞退,她也乐得逍遥。三反五反时,她没有资产没职业,没有涉及到她,反右时也没有涉及到她。其他运动,她也只是一个“场”外看客,没有被牵扯进去。

到了“文革”初期,却未能幸免。她也受到冲击,说她是国民党军官臭婆娘,是官僚资本家,被剃了阴阳头,被皮带抽打,挂着牌子游街批斗。她的小楼被一个革命群众组织接管,占为办公的地方,她被扫地出门,只好住到舒虎过去的那间小平房去了。

她本人被勒令扫大街扫厕所,舒虎也受到牵连,在单位受到批斗,被说成是国民党残渣余孽的残渣余孽。

(待    续)
楼主:山茅2018  时间:2021-04-05 12:20:28
(续   前)

古明瑾淡然地面对这一切,她是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人,见过繁华,经过衰败。倒是舒虎很担心她,会不会被革命群众组织揪着不放。

她说不会的,革命群众组织的目标是整走资派,然后是争领导权、互相整,我跟这些都没有利害关系,对他们没用,自然不会成为他们感兴趣的人。

事情果真如她判断的那样,很快革命群众组织就由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乱战,转变为横扫一切对立面组织的混战,没人再来管她,她连大街都不用去扫了。

70年代初,中美关系解冻后,有关部门把小楼还给古明瑾。小楼是一幢西式建筑,当年日寇飞机轰炸重庆时受到一些损坏,后来修缮如初。舒虎很高兴,又感到很奇怪,不晓得是咋个回事。

她没有感到太多的意外,中美关系既然能解冻,其他事情也是会有变化的。但她有一点是没有想到的,是她的儿子鲁恒民从美国回来探亲,才促成的此事。

鲁恒民事先已经通过有关方证实母亲健在,所以提出探亲期间,要回到自己原来的家居住。有关方满足他一半的要求,说可回家看看,但让他仍住宾馆,说是有安全方面的考虑。为此,在他回来之前把小楼归还古明瑾了。

当古明瑾见到鲁恒民时,感慨太多。儿子都四十出头了,事业有成,看起来身体也很好。她着急地问:

“你父亲咋样了?”

“我来前专程去看过他,身体还好。”

当听说鲁怀之还活着,她长嘘了一口气。又问他后来是否成家?儿子告诉她,鲁怀之后来也成了家,还有两个孩子,只是过得不太如意。她又长嘘了一口气。从儿子口中,她晓得鲁怀之到台湾后,郁郁不得志,没干几年,就赋闲了,随后又离开军界。

鲁恒民从皮箱里,掏出一个小盒子,黄梨木的,很精美,里面铺的是黄缎子,他递给古明瑾,说:

“妈,爸让我带给你。”

(待    续)
楼主:山茅2018  时间:2021-04-05 12:20:28
(续    前)

古明瑾一看,是当年分手时,她将随身佩带的玉给鲁怀之,说以后天隔一方,“见玉如面”。但这次带回来的玉只有上半部分,显然,玉被鲁怀之分割为两半,这半边玉一面是原来刻的“明瑾”二字,

另一面却新刻了两句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古明瑾默然无语,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鲁恒民也熟悉这块玉,从小就玩耍过,也晓得它的来历。父母的关系是不错的,但他也始终未理解母亲当初断然拒绝去美国、去台湾的理由。

他此行的目的,就是想看看古明瑾能否跟他去美国。如果有这种考虑,他下一次来就会办理相关手续。他计划让母亲先到美国,然后再到台湾,这样会顺利一些。他只希望父母在有生之年能够团聚,至于以后的事,则是他们自己的事,由他们自己去解决。

古明瑾明白儿子的计划后,很干脆地表示她不准备去美国,说要去的话,二十多年前她就去了,不用等到今天。中美关系能改善,大陆和台湾之间的关系也会改善,双方人员探亲的事早晚会实现的。

古明瑾之所以坚持这个态度,是因为鲁恒民向她表示了,她去美国不成问题,而舒虎则不行。如需要,可以在经济上给予舒虎补偿。古明瑾不愿意在这种时候弃舒虎而不顾,对儿子说,恒民,你舒叔为人忠厚,难得他陪我共渡时艰这样多年。如今,我岂能弃他而去,做人不能这样。

鲁恒民很不理解母亲的考虑,明明是想早点和父亲相聚,却又拒绝自己的计划,苦苦相劝,她不为所动,儿子拗不过她,也随她了。

鲁恒民临走前,问母亲有啥带给父亲,古明瑾递给他一信笺,有两行字:

君已有妇,我亦有夫,各自珍重,以待西窗。


(待    续)
楼主:山茅2018  时间:2021-04-05 12:20:28
(续   前)

鲁恒民多少有点明白母亲的心境了,原想走前再劝说几句,此刻也没话了,回美国去了。

出于统战需要,古明瑾后来被安排到市文史馆上班,还给了一个政协委员的头衔。对前者她没有拒绝,说反正不坐班,对后者她坚决不接受,表示自己愿意为促进两岸关系尽点力,为促进国家统一做点事,但委员的头衔就不必了。有关方还是给她挂上名。

1987年台湾刚开放居民到大陆探亲,鲁怀之也被获准回大陆探亲。不幸的是,还没有等他重返故乡,突发心脏病去世。

已在病中的古明瑾申请去台赴丧的要求未能获准,台湾方面认为她现在的身份只是前妻,又在中共政协中有职务,拒绝她入台。经台湾方面还在世的一些朋友帮忙,最终也未能获准。古明瑾异常失望,也无可奈何。

鲁怀之的丧事办完后。鲁恒民到重庆看望母亲,告诉她父亲生前的交待,所有的事都由现在的妻子处理,包括骨灰安放等事宜。只是让他把另一半玉,一定交到母亲手里,说这本来就是母亲之物,应完璧归赵。

说完鲁恒明拿出一个盒子,跟当年他带回的那个黄梨木盒子一样,里面装的是玉的下半边,一面刻着“怀之”两字,一面刻着诗的后两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待    续)
楼主:山茅2018  时间:2021-04-05 12:20:28
(续    前)

盒底折叠一纸便笺,古明瑾打开一看,只有四个字,是鲁怀之的笔迹:

见玉如面。

这是38年前,两个人分手时,她对他说过的话。

古明瑾黯然良久,没有说一个字。鲁怀之比她大四岁,已是年过八十之人,又曾负过多次伤,因病而去世,不算太意外。令人伤感的是相见在即,却终未成真。于今,巴山夜雨已无人可话。

看到母亲一脸木然,鲁恒民感到奇怪,他原本以为母亲会悲痛不绝,放声大哭,但母亲的眼泪始终未掉下来。

隔一阵后,她回到自己房间,把15年前收到的那个盒子找出来,把两个半边玉拼在一起。对儿子说:

恒民,你父亲戎马一生,无须马革裹尸还。我已是快八十的人了,说不定哪天就会见你父亲去,人都会走到这一步,不必难过。在我有生之年,你以后方便时就来看看我,不方便来不了也不要紧。

她又当着鲁恒民的面,对在一旁的舒虎说,我去世后,所有事情由你处置,只是这块玉必须放在我骨灰里。

(第七章 新房梦 第一节  归期    完)
楼主:山茅2018  时间:2021-04-05 12:20:28
第七章 第二节  老宅

1988年,古明琚刚从北京回到戎州,收到二姐明瑾的 ,说想抽时间来看她,顺道回江阳老家看看,再不走动,岁数大了就更不想动了。她回信说,家里住宿条件太差,一两天尚可,时间长了就不方便。二姐如果不反对,还是我去看你。二姐又回信说,既然这样,你就来看我吧。

古明琚到二姐家,除了看望二姐,还有一个事,她想当面请教二姐。

她在北京时,收到古明志的 。古明志是解放前母亲从三房抱养过来当儿子的,一进入新社会,这事无形中就黄了。人之常情,在那种环境下,还有哪个会来为剥削家庭当孝子贤孙。

古明志在信中说水口寺一些古姓亲属的私人住宅,曾经被占的,现在落实相关政策,不少已经返还给本人或后人。其中,古北溟的一处私宅也归还他大儿子了。古明志信中提到古北沧置购的那处宅院还在,建议三姐去找找有关部门,看是不是也可以归还后人。如果能够归还,这样大的一个宅院是很值钱的。还提到二姐古明瑾如今是有社会地位的人,可否也请她出面等等。

古明琚也有一点心动,心想自己真能要回那院子,岂不是一件大好事。既能回到老家居住,也可以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但她心头也明白,索要房子,首先得要有房契之类的材料,能证明自己是合法持有人或继承人,其次还得了解当初房子是否被政府没收。

对第一个事,她一点不清楚,母亲易全福从没有跟她提过这些事,她也没有问过。第二件事,她清楚。土改时,易全福的田土都交出去了,一亩也没有留,说自己一个年过七十的小脚女人,种不了庄稼,新社会也不让再雇人,留田做啥子。只要求留下房子,这房直到她三年后离开,一直由她居住,没有被没收,也没有被分掉。

甘行俭去接走易全福后,房子就由当地的贫协办公用。古明琚心想子女中就只有她和二姐在世,二姐比自己年长很多,了解的事情应该更多些。

(待    续)
楼主:山茅2018  时间:2021-04-05 12:20:28
(续    前)

古明琚见到二姐后,把这事一说。古明瑾说,房契没有见过,但父亲古北沧买这宅院的事她晓得。那时她已经十一二岁,听父母议过这事,还记得这院子提供给学校使用过。但她离家出走,后来的事就不晓得了。

古明瑾听了古明琚讲述当年土改时的情况后,分析说,房子应该是没有被没收,给母亲留下来了。但房子如今被别人占了,若想要回来,必须要有房契等证明,没有,这事就悬了。而房契的下落只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当初土改乱哄哄时,被抄分浮财的人拿走了。另一种可能是房契交给古明志了。

一看古明琚愣了一下,古明瑾解释说,明志虽说是从三房过继来的,从血缘上不如我们跟父母近,但从旧时家族礼法上讲,他名义上和实际上都是我们这一房的继承人,按旧时的礼法,他的继承权比我们大。母亲要是把房契给了他,一点都不奇怪。

古明琚说,明志在信中说他也不晓得房契的事,说他当时还是一个读书娃儿,也不清楚房子被处置的情况。

古明瑾说,我想也是如此,他要是手中还有房契,他恐怕不会找你,更不会想到我头上。既然如此,那这事基本上就没有啥希望了。三妹,你也用不着为这事去忙,如果明志要想讨回这房子,你就让他去忙吧。

那时不讲法,只讲一些大的政策原则,有时连一个完备的手续都没有,拿走的东西也没人给你打条子。几十年过去了,人也没了,机构也没了,你上哪里去找回这些材料?没有白纸黑字的凭证,你凭啥向政府要房子,只有自认倒霉吧。

(待    续)
楼主:山茅2018  时间:2021-04-05 12:20:28
(续   前)

稍停一下,古明瑾接着说,当年父亲就常说,富不过三代,钱财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子贤,自会兴家,子不肖,有钱照样败家。所以幺叔邀请他做生意,他不答应。

我后来主要投资实业,虽然也经商,但也不太在意钱财,就是受父亲的影响。你还记得原来那宅子中的对联吗?那是父亲亲自撰写的。说着就背出声:

合今人合古人合个中人升堂入室,

论家事论国事论天下事偃武修文。

古明琚点点头,父亲去世她才几岁,记得父亲给自己讲过一些书,包括那副对联,但很多事都不懂。读书后才明白那对联的意思,觉得对人要求太高,难以企及。不如母亲易全福说的“平日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这话,意思通晓易懂,平日里也容易做到。

古明琚虽然点头,却不晓得二姐今天说这番话是啥子意思。古明瑾看出她没有明白自己的意思,就说:
“三妹,你的子女都能自立,还用得着你去替他们忙吗?”

这下,古明琚才明白二姐的意思。因为她喜欢操心儿女的事,还跟二姐抱怨过孩子大了,不听她的。二姐就对她说过,娃儿大了,应该由他们去。他们有他们的路要走,他们真要都听你的,倒未必是好事。

(待    续)
楼主:山茅2018  时间:2021-04-05 12:20:28
(续  前)

古明琚再次点点头,她明白二姐的意思是让她不要为房子的事遗憾。在二姐看来,那宅子早成了身外之物,当年二姐对自己的家产也是持这种态度。

她想起小时候,二姐领着自己在老宅后楼上藏猫猫,楼上久无人住,满是灰尘,一些挂着的衣服也全是灰尘,她没见过,问是啥?

二姐说是从前父亲的官服。她问为啥不放箱子里?二姐说都是过去的东西,没用了,还操那些心干啥。

古明琚想二姐从小想的就跟自己不一样,于是,她也换了话题,关心二姐的身体状况及鲁怀之父子的情况。此前听二姐提到过,台湾那方的人可以回大陆探亲了。当她听说鲁怀之已去世,唏嘘不止。当年二姐为了自己的爱情,毅然离家出走,闹得古姓一族沸沸扬扬,如轩然大波,当地也引起轰动。如今二姐谈论到鲁怀之的死讯,却是平静如水。

甘行俭去世已经二三十年了,古明琚有时想起,还难受,远不如二姐想得开。

古明瑾说,父亲走得早,五十多岁就去世,母亲高寿,活到82岁。我明年就八十了,不敢奢望还活多久,能活到母亲那个岁数我就知足了。我把遗嘱都立好了,我走后,房子归舒虎居住,他走后,房子归国家。这房子是过去洋人修的,有年头了,算是文物,捐给国家为好。我这一辈子,没啥遗憾事,唯一遗憾的是,没能再见你怀之姐夫一面,去年台湾刚开放居民到大陆探亲,他原定好今年来,没想到,天不遂人愿,你姐夫他行前忽然去世。我过去不信命,这次也只能归之于命了。

古明琚在二姐家住了一段时间,离开时说,我现住的那个院子这几年一直在传说要拆迁,到时我也会住上新房,就可以请二姐来做客了。

古明瑾一笑,点头应允,说会去。

回到家后,古明琚写信告诉古明志,说她和二姐手中均没有房契一类东西。她们也不准备再管老家房子的事,你要管就自己管吧。

两年后,古明瑾去世。而古明琚家拆迁仍然没有动静。

(第七章 第二节  老宅   完)
楼主:山茅2018  时间:2021-04-05 12:20:28
第七章 第三节  居者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古明琚居住的大院准备拆掉了。

这个院子被开发商看上是很好理解的,院子临街却没有商铺,拆迁成本低,没有私人的房子,是原房管所管的房,住户都是一些居民,也好打发。院子里的平房多、空地也很多,修建新的高楼后,除了安置原有住户外,还能有大量的房子可供利用,会为开发商带来很大的利益。

一晃40年过去了,要离开了,古明琚和甘亦宁现在有时间来打量这个院落了。

古明琚心头有了一种舍不得的感觉,前些年有些老邻居已经搬离了这个院子。是啊!院子里的居住环境差,但凡能有稍好一点去处的人,自然要搬走。尤如君一家就搬走了。这一次拆迁之后,老邻居们要再想凑齐,恐怕就难喽!

甘亦宁看着这个即将拆除的大院,心中是另一种滋味。从幼年到中年,都是在这大院度过的,世道冷暖,人生悲欢,都在这大院里见识过。那时候一大家子挤在一起,闹热得很,后来,姊妹们一个一个地离开,只剩下母亲一个人,自己有时还回来陪陪母亲。

那块石碑还在,可能是“养在深闺人不识”吧?“文革”那些年居然还没有被当成“封资修”的东西砸烂,而周围的几条街的街名却随着时代形势变换着,先后从原名改为“反封街”、“反帝巷”、“建设路”之类,最后又从新名恢复到旧名。

石碑上捐款人捐的一分一厘都记的清清楚楚,非常透明。从记载的时间来看,大院应该是一座上百年的建筑。

大院拆了,剩下一片废墟,新楼何时能拔地而起?

(待    续)
楼主:山茅2018  时间:2021-04-05 12:20:28
(续    前)

哪个的心中也没数。

房产公司承诺18个月后就能回迁,如到期不能回迁,每月按一定的标准补偿给回迁户。然而老百姓对房产公司的承诺日期是怀疑的,搞市场经济后,商家们不诚信的嘴脸让他们看得多了。不要说商家,就是政府部门出面说话,老百姓也是有保留的了。

当基本的温饱不成为问题后,居者有其房,尤其是有一套单元房就成了普通人最盼望的事。像所有的人一样,古明琚对新房的企盼也是若干年了,都盼着好梦成真。

古明琚家的那间房不小,有25平米,方方正正的,四个角上都是门,只有南面墙有一个直径1米多的大圆窗户,没有玻璃,光线也不好。这间房不知当年在大院是派何用场的。

古明琚一家住进来后,只留出一个门供进出,围着房子摆了四张床,二张大床,二张小床,中间放了一张书桌,水瓶、杯子、镜子都堆在上面,剩下的空地就放了两把藤椅。家中没有装衣服的柜子,一家人的衣服都堆在另外两把藤椅上。

70年代初,在外面夹出一间,挪出一张小床到外面。又收起一张小床,房间里算是有了一点空地。

房间没有厅,来客人时,不管是古明琚自己的同事,还是儿女们的朋友,先来的客人先占据那两把藤椅,后来的客人就直接坐在床边上。

80年代中期,她的一个学生,是部队上的,来看她,寒暄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

“老师,你这房没有纵深,跨进门就到了床边,右转就碰到书桌。一点回旋余地都没有。”

(待    续)
楼主:山茅2018  时间:2021-04-05 12:20:28
(续    前)

所谓的厨房,就在那进出的门前,一个烧煤的灶和一个水缸。炉子就在门口,煤灰和煤烟都直接进到房间,这也很让讲究干净的古明琚感到恼火。家里偶尔来个客人是最尴尬的事,古明琚特别好面子,尤其是娘家亲戚来时,总想留客人多住几天,却苦于住宿不便,觉得很没面子。

古明琚最感到恼火的是没有卫生间,没有洗澡的地方。大院还有一个公共厕所,白天上厕所还算方便,夜晚就只能准备一个便桶。当她后来一个人居住时,倒便桶对老人来说,就成为一个繁重的负担。

80年代中期,古明琚买了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却找不到地方来安放。只好在书桌上腾出一块地方放电视,初期国产电视质量不过关,加上放电视的位置也不好,电视的接收效果很差。画面上常是雪花飞舞,或是斑马线抖动。

这种居住条件,古明琚并不抱怨,毕竟很多人家都如此,就是同一个院子里,比自家住得更紧的人家也有,更不要说当年她走访过的一些学生家,那是真窄,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一直到她后来去古云华家走亲戚,住了几天后,她才有了新的感受。看到古云华家那种单元房,让她对现代的居住房间有了感性认识,过去兆雅老家的房子虽然较宽,但在生活的便捷方面没法与新单元房相比。

古云华恢复工作后,各方面条件得到迅速改善,住进了单元房。古云华说:

“三姑,多住几天吧,我这房子可比你家宽敞。”

“云华,你这房子真好。”

(待    续)
楼主:山茅2018  时间:2021-04-05 12:20:28
(续   前)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古云华的房,墙上、顶上除了装饰的线条是米黄色外,其他地方都是乳白色的,每个房间都有窗户,屋里亮堂堂的。

古明琚住的房,墙是木板的,由于年头久了,每块木板之间都有缝隙了,最宽的缝隙已经超过一指宽,虽然用纸条糊上,邻居间说话照样能听得清。顶上也是木板,缝隙也是如此这般,每年至少用报纸糊一遍,糊的时候,先撕掉旧的,积了一年的灰尘就纷纷扬扬地下来了。

房间很暗,一是光线进得少,就一个圆窗子,二是木板墙和柱全是紫色和黑色的漆,没有一点反光。因为是底楼,一到下雨天就返潮,房内的墙基石水汪汪的。优点是房间很高,有四米高。

古明琚感慨的不是古云华家房子的宽敞、明亮,也不是站在阳台上视野开阔的那种感觉,而是那单独的厨房和卫生间。卫生间干净,没有臭味,能洗漱。她想起在大院,热天的时候,那公共厕所是臭气四溢,苍蝇横行。下雨时得穿着胶鞋,撑着雨伞去厕所,一路泥泞去,一路泥泞回,还得小心滑倒。

那时,从居住的面积来讲,古明琚已经不那么愁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家三代七口人挤在一间屋里。八十年代后,那间曾经济济一堂的家已不那么拥挤了,儿女们都有了自己的家,只剩下她一个人,反倒显得有点冷清了。

到现在,如果说还有所盼,她现在想的是改善居住质量,能住上单元房,像古云华那种带卫生间的房子。但她觉得那是一个遥远的梦,不知在啥时候能住上单元房。

大院的拆迁,使包括古明琚在内的每家人都觉得自己的梦将成真,而且不再遥远。

(第七章 第三节  居者   完)
楼主:山茅2018  时间:2021-04-05 12:20:28
第七章 第四节    拆迁

大院的每家都忙起来,准备与房产公司讲置换条件,准备在图纸上选未来的新房,准备啥时动身搬走。

接受异地安置的人家,房产公司提供了相应的现房,在南岸,已经有几家人准备搬去了。多数人还是想留在原地,等待两年后再回来,相处几十年的邻居还是希望能常见到。

政治上的宽松,生活的改善,让大院里的人相处得好起来,过去那种为了蝇头小利反目的事不再有,而是相互关照。一次古明琚生病,只有甘亦宁在家,就是余家的儿子帮着用自行车送到医院。

这次大院里的各家都为了共同的利益,抱成一团跟房产公司谈判。

接下来,房产公司开始核对每家人的房屋面积,确定置换的新房面积应该是多少,如果旧房面积少于新房面积,租户还须按超出的面积补交一笔钱。

大院的住户们,在70年代时,家家都在院子的空地上修建了“偏偏房”,用途各异,有做厨房的,有做寝室的,有做杂物间的。到房子面积置换时,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每家都要求按同等面积置换。

房产公司开始是不同意,认为这都是违规的临时建筑,不予考虑。住户的理由似乎更有理:当房子已经不够住时,本应由当时的房管所解决或帮着修建,在房管所不管的前提下,住户自力更生,是替政府分忧解难的行为,是应该得到肯定的事。

再说这些“偏偏房”存在二十多年了,是历史问题,应该从历史角度看待。如果在置换面积时不计算这部分,是非常不合理的,住户坚决反对,表示如不计算“偏偏房”的面积,都不搬走。

(待    续)
楼主:山茅2018  时间:2021-04-05 12:20:28
(续    前)

房产公司不愿让步,说白了,这涉及到公司的利益。

住户更不会让步,他们都是居民,没有单位可依靠,就算有单位的,也是一些小单位,没能力解决职工住房。他们心中都明白,旧房拆迁是自己改善居住条件的唯一途径,盼的就是这一天,等的也是这一天。

过去家家户户都住得很窄,一家二代或三代都挤在一间屋,如果按旧房面积置换,还有啥改善可言。更不要说下一代都到了结婚的年龄,还指望着新房来结婚,如果旧人都不够住,新人往哪里住?

老百姓的要求都不高,无非是希望比原来能住得宽一点,好一点。事情僵持了很久,实际上当时各家的居住面积是很小的,即便加上“偏偏房”的面积,每家的面积也不过四五十平米。要不计算“偏偏房”面积,那就更少得可怜了。每家补的钱都不是小数目,而那时有工作的人,每月工资也少得可怜。

到后来,房产公司还是同意了住户们的意见,“偏偏房”的面积得到计算。

院里有两家人,是最让古明琚羡慕的,一是钱家,一是李家。

钱家的侧面是很宽的空地,一直延伸到院墙,钱家原来已经利用了一部分空地,搭建了两间偏偏房,已经足够自家用了,院子要拆建的消息得到证实后,钱家又在空地上搭建了两间偏偏房,与原来的两间房连在一起。比原来又多出二三十平米。钱家的房原来是常光耀家,常家搬走后,钱家才搬来。

李家原来住两间小房加起来不到三十平米,但李家房空间高,上面还有现成的房梁。于是李家也买来一些简易的木板,铺在梁上,就成了两间小阁楼。虽然很矮小,却也可算是居住的房,这样面积又增加了一倍。

(待    续)
楼主:山茅2018  时间:2021-04-05 12:20:28
(续    前)

古明琚虽然很羡慕邻居,也只能是羡慕的份,毕竟这院子里多数人跟自己一样,既没有向外的扩展空间,也没有向上发展的空间了。

然而,甘家的“偏偏房”面积却没有得到计算。70年代甘家自建了一个“偏偏房”作厨房,使用面积约有12平米,两间住房的使用面积共36平米,全部按建筑面积折算超过63平米。

而准备修建的一居室的建筑面积才56平米。也就是说按拆迁政策,如果甘家置换一居室外,至少还应得到超出7平米部分的补偿款。但在操作中,一是偏偏房面积没有计入,二是两间住房只计算了使用面积36平米。

旧房子的面积都是计算的使用面积,新房子面积都是按建筑面积计算,这一里一外,甘家在面积计算上吃亏就大了。房产公司还让古明琚补一笔钱。

甘亦安回家探亲时,大院已经拆得来没影了。母亲住到亦宁家,他上亦康家凑合住几天。大家摆龙门阵时,得知母亲为房子事生气,大院的十几户人家皆大欢喜,唯独老母亲稀里糊涂地吃了一个大亏。他也非常生气,认为甘亦康他们没有把这件事办好。

(待    续)
楼主:山茅2018  时间:2021-04-05 12:20:28
(续   前)

“亦康,老母亲房子的事,好容易有这样一个机会,你们在家却办得这样窝囊。”

“老太太房子的事,我们也是事后才晓得的。”

“那事前咋个就不先问问,都干啥去了?”

“老太太的脾气,你又不是不晓得,不是我们不问,是问了不说。她不告诉我们,我们也没办法。”

“那还不是老母亲认为你们不替她办,才自己去办。”

“老太太总想按她的意愿办事,现在哪行得通。一有点不同的意见,她就认为你是敷衍,是不认真为她办事。”

“这事不能怪老母亲,她一辈子循规蹈矩惯了,又退休二十多年了,现在的许多事她不了解,别人几个弯弯一绕,就把她绕进去了。”

“不怪她怪哪个呀?我们是不是她儿女嘛。我们会整她?害她?外人的话她能信,我们的话她倒不信了。我们能有啥办法嘛。”

面对甘亦安的质问,甘亦康很不高兴,他认为甘亦安是埋怨他没有跟老母亲办好事情。在提到这件事时,他也特别生气,他不是生房产公司的气,而是生老母亲的气。甘亦康认为整个事情都怪老太太不相信儿女,自己去把事情搞砸了。

近些年来,古明琚在提到啥事时,总是说某学生是咋个说的,听得亦康心烦。心想别人说的再好,事情不还得我们来办吗?在房子这样事情上,本来没有一点难度,房产公司已经同意住户们的意见,计算偏偏房的面积。各家只须去与房产公司把协议一签就完事。

亦康说老太太不把房租折子交出来,让我们去办,自己把房租折子一揣,上江阳姐姐处去了。

(第七章 第四节    拆迁    完)
楼主:山茅2018  时间:2021-04-05 12:20:28
第七章 第五节    协议

古明琚从江阳回来时,别人家协议都签完了,有的人家都搬走了。一看没有几户还住在院子里,她慌神了。一个人,也不跟亦康他们打招呼,也不跟他们商量,自己就急巴巴地去房产公司签协议。

真是无巧不成书,当年那个陈泉房管员还在,古明琚原来对她印象还不坏,认为她也是一个能为住户着想的人,就把自己的一些想法都告诉了她。陈房管员现在已经是房产公司的部门经理了。陈经理晓得古明琚的想法后,投其所好,几下就把她绕晕了。

“你老年纪大了,上下楼不方便,我们给你留的二楼,这样上下楼不困难,又不至于像一楼那样有潮气。”

“给你留的房,窗户大,光线好”

“虽然是一居室的单元房,厨房、卫生间一点不比二居室的小。”

这些话都说到古明琚心坎上,她就想要一个光线好的,不潮湿的,上下也方便的单元房。她听完介绍高兴极了,把后面最重要的事都忘了。

陈经理说你房的面积是36平米,新房是56平米,超出20平米。按照规定,超出面积需要补交钱,超出面积在8平米以内者,每1平米补多少多少;超出面积在8平米以上、16平米以下者,每1平米补多少多少;超出……这些都是有文件规定的,对哪个都一样。

一阵以上以下的,早把古明琚绕进去了,说按规定办就行。即将实现的新房梦,让她高高兴兴地去,高高兴兴地回。

(待    续)
楼主:山茅2018  时间:2021-04-05 12:20:28
(续   前)

甘亦康和甘亦宁都是在古明琚签完协议以后才晓得的。

回到家的古明琚很得意,觉得自己一个老太太把事情办好了,把经过告诉了亦康。甘亦康刚开始还高兴,当听说古明琚还需要补交4千多元时,就明白她被对方算计了。

亦康告诉老太太,第一,你旧房面积是使用面积,新房面积是建筑面积,100平米的建筑面积只有70平米的使用面积。在置换上是要考虑这点的。第二,你“偏偏房”的面积还有12平米,并没有计算在内。院里的各家都是计算了的。如果按照这两方面的因素置换,你的新房面积不仅不超,还差六七平米。不是该你给房产公司补钱,而是房产公司该给你补钱。

古明琚根本就不懂“使用面积”“建筑面积”这些概念,更不明白这中间的换算关系,但“偏偏房”面积没有被计算这点,她是立即就明白了。明白自己干了蠢事,又不好承认,她自言自语:

“他们不是说按规定办吗?”

“按规定?按规定房产公司就不想给大家计算,是大家争取来的。你不提出来,房产公司装不晓得。”亦康后一句没敢说出来,“房产公司高兴来了一个老傻瓜。”

“陈房管员也不像做坏事的人。她蒙我一个人干啥呢?”

“人家这咋个能叫做坏事?是为公司做了好事。现在已经不是过去的房管所了,是房产公司,一切都按钱说话,现在还有为人民服务的吗?都是为人民币服务了。姓陈的现在是经理,对她个人来说,至少可算工作业绩。”

(待    续)

楼主:山茅2018

字数:483759

帖子分类:舞文弄墨

发表时间:2018-04-24 22:48:40

更新时间:2021-04-05 12:20:28

评论数:228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