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泪痕漫评三国 那些隐藏在英雄传奇背后的历史 长篇连载

泪痕漫评三国 那些隐藏在英雄传奇背后的历史 长篇连载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仅仅是因为官N代们控制着话语权,所以人们总相信他们是什么正义的化身;仅仅是因为宦官集团没有话语权,所以人们总相信他们就是贪婪邪恶的化身。其实呢,大家最多也就是半斤八两罢了。


因为在东汉时期,豪门大族还处于萌芽状态,所以皇帝还敢用类似的方法打压他们,汉帝国灭亡后,社会一直比较动荡,所以豪门贵族还不能迅速成长起来;在这种背景下,唯才是举的口号还有人敢提,所以豪门贵族的扩张,自然受到了一定的压制。
等三国建立之后,豪门大族就开始生根成长了,在这种背景下,皇帝再想打压豪门大族,估计就有些力不从心了,于是,曹丕一当皇帝,就只能无奈的亲手拉开了贵族政治的序幕。当然了,从此以后,官N代终于越来越牛逼,到了最后就成了传说中的士族、贵族。

当然了,因为豪门贵族已崛起了,所以曹魏帝国稀里糊涂的,就被司马氏和平演变了;而司马皇族为了能有效制约豪门大族,就只能饮鸩止渴扩大皇族的力量了,结果大家都是知道,那就是西晋王朝在诸王内哄中灭亡了。
在以后,官N代就不叫官N代了,而改叫士族了;在这种年代里,人们拼爹时,就拼得比较神圣而庄严了,因为没个好爹,不要说你很难成功了,就算你成功了,人们也会觉得,你这叫土鳖成精了。

当然了,因为进入了这种时代,所以皇权已没有什么圣可言了,在这种背景下,所谓的皇帝,那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所谓的帝国也是如同走马灯一样来回换。

那种年代的皇帝,看到东汉帝国的那些昏君,竟然能通过亲小人、重用宦官,就可以牢牢控制帝国权力,肯定是羡慕的两眼都是泪光。因为,我重用贤臣的结果,也是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也无法保证我死后,老婆孩子会不会受人欺负;我重用小人、重用宦官,是不是可以改变改变这种不幸的局面呢?显然是不可以的,在豪门贵族势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如果皇帝敢这样干,通常只会死的更快些。在汉帝国末期,日渐崛起的豪门贵族,一看皇帝重用宦官,都是三天两头的开会,计划冲进皇宫展开大屠杀;放到两晋南北朝时,如果皇帝敢这样玩,肯定不用说了。

待续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复新恐怖鸟网友:

没有忘记,没错。

但是,得到了回报?

一,刘备是什么时候,才有能力回报的?

二,当时是乱世,二人未必能活到刘备有能力回报的时候。
======================

这两个人名字只在这里出现过一次,至于后来的命运是什么,大约谁也不知道了。但这并不能证明,他早早就被淘汰出局了。

就如孙文起家时,资助过他的富豪有很多,除了那些后来少数从政的大人物(最经典的就是张静江),大多数人,不要说后来的结局了,就是连个名字也没有留下来。但是,因为现代历史资料比较丰富,所以我们可以确切的知道,他们绝大多数人都得到了回报。许多人认为孙文四处骗钱,并没有给人相关投资者以回报的说法,无非是因为大多数投资者,都在历史上连个名字也没有留下来。

其实,在后来的商业竞争中,任何一个人只要能证明他当年曾资助过孙文(而且,肯定也会在过程中,与孙文一系建立各种关系),与普通商人相比,都会有着明显的优势。事实上,这都用不着等到孙文一系取得天下,因为就是在孙文当通缉犯时,一个人拥有这种关系,也是一种巨大的隐形资本。最起码而言,这就相当于有巨大的黑道背景。

刘备33岁,就是省军级的人物,拥有自己的军队,而且被陶谦推荐为豫州刺史。这个职务,多少有些水分。但是34岁时,刘备就是徐州刺史,这个省军级,应该是一点水分也没有的。而从此以后,不论刘备怎样失败,但是谁说起刘备来,也是一世之雄;而且走到哪里,也受到极为隆重的待遇,刘备到曹操那里,曹操和他同出同进,更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刘备到袁绍那里,袁绍离开邺城二百里去迎接他;刘备到刘表那里,刘表也是把他当上宾对待;到江东、进蜀中自然是不用说了。

张世平、苏双(或他们的后人),以后在商业领域混的时候,人们只要知道他与刘备有这层关系,谁不得高看一眼?就算刘备什么具体回报也没有给过他们,只是经常把这件事挂在嘴边,对他们而言,这项投资已非常成功了。再退一万步的说,张世平、苏双一生也许做过无数笔投资,但是哪笔投资,能与这笔投资的价值相比呢?因为,这投资,让他们青史上留下了名字,因为无论谁说到刘备的历史,都会先说到这两个人。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复香辣小龙虾ic网友:

那曹操真阉人之后也

==================

英雄不问出处,是阉人之后,也没有什么可丢人的。其实,曹嵩的亲生父亲是谁,并不重要,曹嵩之所以是曹嵩,是因为他以曹腾后嗣的身份出现。以曹腾的后嗣身份出现,就可以继承曹腾的相关政治遗产,失去这种政治遗产,曹嵩自然不是历史上的曹嵩了,而曹操也不是历史上的曹操了。

而且,曹腾作为曹氏家族的奠基人,是受到曹魏官方认可的。
“太和三年(229)四月,元城王曹礼病死。六月二十一日,繁阳王曹穆死。二十六日,明帝追尊在东汉桓帝时当过大长秋的高祖曹腾为高皇帝,夫人吴氏为高皇后。”《白话三国志》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复探索求真网友:

根据先生在水浒传里的观点,刘备鞭打督邮而不杀他是不是也是在按规则出牌,打他一顿出口气表明态度就算了,如果杀了他以后从政也可能有问题,这个度刘备还是拿捏的很准的。

=======================

应该是这样的。就如苦守的苦手网友所说,“打督邮是人民内部矛盾,就像现实中敢于顶撞上司的牛逼或者二逼多了去了;杀督邮则是敌我矛盾了,就是摆明了祭旗造反。”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复新恐怖鸟网友:

如果曹腾只有一个养子,自然不大可能收养夏候氏之子,

但是,如果曹腾有许多养子呢?夏候氏请求曹腾收下这个孩子,这个孩子也很乖巧,多他一个不多。
=======================

因为,曹氏家族的发家,是源于大宦官曹腾,所以曹氏家族的历史,就变得云遮雾罩了。简单的去看,你的这个说法,应该是可以成立的。问题是,最后继承曹腾爵位的人,就是曹嵩。如果曹腾的不只一个养子,而且还有自己亲生侄子作为养子,没有道理把自己的爵位,让一个曹氏家族之外的人继承。

我们都非常熟悉的一个故事,那就是曹操装疯戏弄自己的叔父。故事是这样的,曹操经常到处闲逛,无所事事,他叔父给曹嵩说了数次,曹操为此很是头痛。一天,在路上他遥遥望见叔父后,突然口眼歪斜,叔父吃惊地询问原因,曹操回答:“我突然中风了!”叔父赶忙告诉了曹嵩。曹嵩得知儿子突然中风,赶忙派人唤回曹操,可见到儿子与平时没什么两样,曹嵩感到很奇怪,就问:“你叔父说你在外面中风了,现在已经好了吗?”曹操回答父亲说:“我根本就没中过什么风,这全是因为叔父不待见孩儿,所以,他才会背后说孩儿的坏话,欺骗父亲您。”曹嵩开始怀疑弟弟的话了,从此以后,曹操的叔父再在曹嵩面前说曹操又在外面干了什么坏事,曹嵩再也不相信了。

这个历史内容,民间故事的痕迹太浓了,因为简单一看曹操非常聪明,仔细去看的时候,它显然不符合情理。

因为,就算曹操有个叔父,他这个叔父也绝不是普通人,出行的时候,肯定会带几个跟班的,绝不会是象普通老百姓孤身去哥哥家串门。所以,他真的看到曹操犯病了,自然会让手下人给曹操作最简单的救助,或是扶着、抬着曹操,赶紧回家。而绝不可能丢下曹操不管,先到哥哥家报信。再说了,曹操也不是普通人,出门在外,怎么也会带一两个跟班的,绝不可能孤身一人出门,在这种背景下,就算曹操敢睁着眼睛说瞎话,手下的跟班也敢这样欺骗老主人,诬陷少主人的叔叔。

而且,曹操有叔父,这个叔父肯定不会是普通人,如果曹操说他睁着眼睛和自己父亲说瞎话,他父亲也得随便相信啊,最简单也得再核实一下。这样一来,难道当着他叔父的面,曹操依然还敢睁着眼睛瞎说?

所以,类似的故事,似乎不能证明曹腾还有其它养子。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感谢现金社会012、探索求真、新恐怖鸟、苦守的苦手、飞啊飞个屁、枯声、黄豆开会、含章问道、hyy125793100、张三的两年、红莲之箭、woeld、HCG1525、lyh310、立白买回来、香辣小龙虾ic 、倚剑叹初妆、王不招、此世无心、无水式、卓然无双、活泼南门口熬、唐宋元明梁、lddlyk、恶客人、奇甲、hlin20000、唐初里几、卓倍铝、elDoriath、harrydawn2013、sunskyk、每天看到、beachship、了不起的棒子、新昌仁慧、alaile 、zhaojian0372 、橘子懒猫 、才到中天万国明、聊聊、痕迹0210、美人铐、弓背老农、门11、神就是一头猪、江东寄奴、楚天公子、阳光明媚BO、flyer99、麦芒上的针尖、默念心气平和、远方朦胧网友支持,更更新一段。


第四节 外戚集团、宦官集团轮流坐庄


简单的去看,东汉历史非常奇怪,因为一拨接一拨的外戚爬上历史舞台的顶端,然后一拨接一拨的被皇帝利用宦官清理出局。看着这种不断上演的、非常雷同的历史大剧,我上初中时就觉得奇怪极了,因为简单的去看,当时出场的历史主角,都好像脑袋让驴踢过。因为,从表面的内容去看,随便拉一个智力正常的人上去,就可以完全改写相关历史。

对此,我们看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中是怎样评论的。“这是一个使人感慨的单调场景,第一批新贵靠女人的关系煊赫上台,昂首阔步,不可一世,不久全被拖到刑场,像杀猪一样地杀掉。第二批新贵也靠女人的关系煊赫上台,昂首阔步,不可一世,不久也全被拖到刑场,像杀猪一样的也都杀掉。以后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我们相信外戚中也有非常聪明的才智之士,如窦宪、邓骘,不可能毫无警觉。但权力的迷惑太大,使他们自以为可以控制局势。”

面对这些简单的、雷同的历史内容,我们如果为了省事,自然可以像柏杨先生一样,发表一通居高临下的感叹就可以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历史学者,都是这样处理相关内容的。
问题是,历史在某个时期,竟然一直是这样简单的、雷同的重复着,真是因为这种简单的原因吗?显然不是的。

以前,一直不理解唯心史观、唯物史观真正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后来,我渐渐发现,在许多时候,历史的主角虽然不同,但是历史常常会出简单的、雷同重复;最经典的就是,在小农社会里,不论权力怎样交替,也是一个皇帝倒下了,另一个皇帝站起来;在工商社会里,不论谁爬上了权力顶峰,也不敢再玩什么帝制了。

为什么历史会出现这种简单的、雷同的重复呢?
有人认为在同一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智力、道德类似;所以历史舞台虽然不断变化主角,但发生的故事却是大同小异。
有人则认为,当时的利害环境类似,所以历史舞台上的主角换了一个又一个,即使他们的人格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但上演的剧目却是大同小异。

他们谁的观点正确呢,我认为后者正确。如果有人认为不对,我也不强求。在这里,我只想说,第一种观点显然是唯心的,第二种观点显然是唯物的。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还是书归正传,从外戚专权说起吧。

如果我们把历史当童话看,那些曾权倾朝野的外戚都太傻了,因为从简单而乏味的历史事实去看,拉出个智商正常的成年人都知道,专权的外戚,通常都是在小皇帝与宦官的联手打击下,走向毁灭。而那些曾在东汉历史上权倾朝野的外戚,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种事实,都也无法避开这种近于宿命的结局。

而且从表面的内容去看,外戚想避免这种命运,也不是什么难事。因为我们向前看,西汉王氏专权时,皇帝无法联合宦官夺回权力,相反,西汉王朝竟因此无疾而终了。向后看,曹氏专权时,皇帝无法联合宦官夺回权力;司马氏专权时,皇帝也无法联合宦官夺回权力;相反东汉王朝、曹魏帝国也因此无疾而终了;甚至两晋南北朝时,沦为傀儡、死于非命的皇帝的多的去了,也没有一个皇帝能联合宦官夺回权力。
既然如此,东汉那些曾权倾朝野的权臣,为什么总是无法斗过宦官呢?简单的去看,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外戚,脑袋都也好像让驴踢过。因为,他们只要有正常人的智商,就不应该接二连三的,让皇帝利用宦官势力把他们打得万劫不复。

因为,一个智商正常的人,处于外戚的位置上,都会想办法把宦官集团铲除的;而且简单的去看,以梁冀等人的实力,应该也是可以轻易做到这一点的。因为,皇帝一句“跋扈将军”,就让梁冀给灭了;而且想立谁当皇帝,也是梁冀一句话的事;以梁冀的实力,为什么最后竟然让宦官给打败了呢?要知道,在梁冀之前,已有好几个外戚,被宦官集团灭掉了,梁冀面对这种简单的历史事实,怎么是一点警觉性也没有呢?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而且,如果我们把历史当童话看,东汉的皇帝也实在太傻了。因为东汉小皇帝在夺回权力时,都曾饱受外戚专权之苦,甚至可以说,在皇帝没有夺回权力前,皇帝的命就掌握在外戚手中;但是东汉的皇帝都喜欢重用外戚。

汉质帝刘缵只因说梁冀是跋扈将军,就被梁冀毒死了;汉顺帝刘保作为先帝唯一的儿子,而且早已立为太子,就因为他不能让外戚阎氏满意,遂无法继承皇位,直到宦官集团灭掉阎氏后才登上皇位;汉质帝死后,清河王刘蒜年长且有好名声,但是梁冀想让刘志(汉桓帝)继承皇位,清河王刘蒜就只能靠边站了;汉灵帝死前,想让刘协(汉献帝)继续皇位,就因为刘辩(汉少帝)是何进的外甥,所以刘协就只能靠边站了。从这层意义上,皇帝的命运就掌握在了外戚手上。更主要的是,西汉帝国无疾而终,也是外戚王莽专权的结果。

所以从表面上看,如果东汉后来的皇帝,有着正常人的智商,在他们从外戚手中夺回权力后,肯定就不会重用外戚了。因为,重用外戚的危害实在太明显了。但是,那些夺回权力的皇帝,都是毫无例外的继续信任、重用外戚,于是专权的外戚一个接一个的出现,皇帝的命运就在外戚的掌控中,毫无保障的听天由命,说得具体点,如果没有宦官在关键的时候帮他们一把,帝国随时都有可能变颜色的。

既然如此,东汉的皇帝为什么总喜欢重用外戚呢?因为简单的去看,皇帝没有必要一定这样做啊。比如,宋武帝刘裕在布置身后事时,那是直接了当的说了,“后世若有幼主,朝事一委宰相,母后不烦临朝”。至于翻开宋、明的历史,更没有什么外戚专权的事。为什么汉朝的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都是那么的喜欢重用外戚呢?关键是,东汉的皇帝一再身受外戚之祸,控制局势后依然还是一门心思的重用外戚,简单的去看,自然是东汉的皇帝都一个比一个执迷不悟。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如果把历史当童话看,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地球人人都知道,宦官专权就会危害天下,但是东汉的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却都信任宦官。难道这些皇帝的脑袋都如此不开窍?
虽然表面上看,这应该也可以证明东汉的皇帝一个比一个傻。问题是,最惊人的历史事实却是,历史上沦为傀儡的皇帝多的去了,但是除了东汉皇帝,有一个傀儡皇帝曾依靠宦官翻局吗?显然是没有的!东汉的小皇帝,一个接一个的,都可以利用宦官的支持,在绝境中翻局成功,把控制自己权臣打得万劫不复;其它时代的小皇帝,竟然没有一个能再这样轻易翻局成功。
我相信,两晋南北朝的皇帝们,只要看过东汉的历史,肯定会羡慕的两眼都是泪光。因为,东汉帝国的皇帝一个比一个弱智,但是小皇帝大都可以在绝境中翻局成功,而两晋南北朝的皇帝呢,大多数都被权臣欺负的毫无反抗之力;所以帝国就如走马灯一样;皇帝被废被杀成了家常便饭。

其实,从这个最简单的事实,我们大约就可以看出来,东汉的宦官政治,是一种精心设计出来的政治格局,否则它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成为刘氏皇帝对付权臣的杀手锏;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汉献帝依然拥有这种杀手锏,他与曹操博弈时,筹码就会更多了;如果曹髦拥有这种杀手锏,他与司马昭博弈时,筹码也会更多了。但是,他们都也没有这种杀手锏,所以面对曹操、司马昭只能无可奈何,甚至血溅五步了。

基于皇权政治的利益,它永远也不希望人们能看清政治博弈的真正内幕,因为人们对相关内幕了解的太多了,自然不会觉得皇权有多么神圣了,因为一切是显然的,皇帝可以高高在上,仅仅是现实利益博弈的结果。
如果帝国的强势皇帝,不能设计出对自己家族有利的政治格局;如果客观环境决定,强势皇帝也无法设计出对自己家族有利的政治格局,乱臣贼子就会成群结队的出来,沦为傀儡、死于非命的皇帝也会成群结队的出现。在这种背景下,通常都是老皇帝一死,小皇帝就会沦为傀儡、或死于非命,甚至是全家都被拉上刑场。关于这一点,只要看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我们就可以知道了。

东汉帝国的强势皇帝,虽然设计出了对自己家族有利的政治格局,但是翻开东汉历史,皇权也是在风雨飘零中存在。因为,权倾朝野的外戚实在太多了,而且太多的皇帝都曾当过傀儡,还有皇帝死于非命;但是那些当傀儡的皇帝,总会在关键时候,利用宦官力量,重新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小时候我常想,如果我是东汉的皇帝,当我从外戚手中夺回权力后,我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想办法压制外戚的力量;换而言之,我绝不会让这种历史悲剧继续重演。

小时候看东汉历史,我总觉得,如果我处于梁冀等人的位置上,我一定会在权势如日中天之时,把宦官集团清洗出局。因为,皇帝随时可能依赖宦官集团翻局,几乎成了傻子也能看明白的事。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社会经验越来越多,我却没有这种自信了。因为这种一加一等于二的问题,这种随便拉出一个小朋友都能想明白的问题,当时真有人想不明白?


后来,看的历史书多了。我终于发现,让外戚、太监相互制约;让外廷、内廷相互制约;这是东汉帝国的基本国策。换而言之,这种事实虽然被人们非议的一塌糊涂,却没有一个东汉皇帝会试图改变它。

在这种背景下,皇帝虽然在亲政前,饱受外戚专权之苦;在亲政后也会继续坚定不移的贯彻这种制度;因为这种政治制度虽然充满了缺点,但是想设计出一种比这更好的政治制度,却实在不是随便拉出一个皇帝就能做到的。因为这种原因,所以东汉的历史,似乎就在一个怪圈中轮回,那就是外戚与宦官轮流坐庄;虽然从表面上看,这种怪圈子实在不可思议,但是东汉帝国就是在这种怪圈中长久的存在着。

也正因为这种原因,外戚虽然明知道,自己全家的生命,以后就可能终结在宦官集团手中,却无法改变这种命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宦官集团作为帝国最举足轻重的军事、政治集团,是受到制度保护的;说得具体点,就是老皇帝在临死前,会给宦官集团分配大量的军事、政治资源,而这种军事政治资源是实打实的,它并不是换一个皇帝、换一个执政官就会消失的。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在这种背景下,那些掌权的外戚虽然权倾朝野,却也不敢随便铲除宦官集团的势力,而且也无力铲除宦官集团的势力。

也正因为这种原因,小皇帝不服大将军梁冀,大将军梁冀马上把小皇帝谋杀了,关键是谋害杀小皇帝后还啥事也没有;而且谁当皇帝,就是由梁冀说了算。问题是,梁冀如此不可一世,就是无法灭掉自己宿命中的克星(宦官集团);最终还让小皇帝在宦官集团的协助下逼死了。

当然了,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大将军窦武试图先下手为强铲除宦官集团,结果却是发现,大宦官一声令下,禁军将领也好[注1],军方大佬[注2]也好,都站在了大宦官一边。于是,窦武虽然权倾朝野,并且获得了士大夫集团的支持,却让宦官打得当时就拉稀了。

[注1]“当时,王甫(大宦官)出来,正好和陈蕃相遇,听见他的呼喊、斥责陈蕃说:‘先帝刚刚去世,修筑坟墓尚未竣工,窦武有什么功劳,兄弟父子三人同时封侯!又设乐饮宴,多取掖庭宫人,旬日之间,赀财产累积上万,朝廷大臣这种行为,不是无道,又是什么?你是宰辅大臣,苟且互相结党,还去什么地方捉拿奸贼?’命令武士逮捕陈蕃,陈蕃拔剑斥责王甫,言辞和脸色都更加严厉。可是,武士终于把陈蕃拘捕,送到北寺监狱囚禁。”

[注2]:这时,护匈奴中郎将张奂正好被召回京都洛阳。曹节等人因张奂新到,不了解政变的内幕。于是假传皇帝圣旨,擢升少府周靖为行车骑将军、加节,和张奂率领五校尉营留下的将士前往讨伐窦武。
此时,天已微明,王甫率领虎贲武士、羽林军等共计一千余人,出朱雀掖门布防,跟张奂等会合。不久,全部抵达宫廷正门,和窦武对阵。这样,王甫的兵力渐盛,他教士兵向窦武军队大声呼喊说:“窦武谋反,你们都是皇帝的警备部队,应当保卫皇宫,为什么追随谋反的人?先投降的有赏!”北军五营校尉府的官兵,一 向畏惧归服宦官,于是窦武的军队开始有人投奔王甫,从清晨到早饭时,几乎全部归降。窦武、窦绍被迫逃走,各路军队追捕包围,他们两人都自杀身亡,被砍下人头悬挂在洛阳都亭示众。(摘自《白话资治通鉴》)

如果不是许多人哭着喊着对汉灵帝说,窦氏家族虽然千错万错,但是如果没有窦氏家族力挺,您也没有机会当皇帝啊?窦氏家族恐怕就此万劫不复了。因为,12岁的汉灵帝能爬上皇位,就是窦氏家族运作的结果。所以,汉灵帝终于没有忍心对窦氏家族斩尽杀绝。
事实上,只要我们知道相关历史,自然就会知道,袁绍一伙在计划清理宦官集团时,为什么会那样兴师动众。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其实呢,东汉的政治格局,就有些类似两党执政,士大夫集团与宦官集团轮流坐庄。而皇帝处于两大利益集团的平衡点上,自然可以居中调节,让谁也无力窥视他的权力。

从出身而言,士大夫集团通常都是官N代,因为士大夫集团的代表人物,通常都是有权有势的人家子弟,普通人家的子弟,估计很难挤进这种圈子;而宦官集团呢?通常都是穷N代,因为一个人家里稍微有点钱,就绝不会让自己儿子挥刀自宫谋取前途的。仅仅是因为士大集团控制着话语权,所以我们总觉得,士大夫集团的道德、能力远远优于宦官集团,其实呢,两者不过是草驴与叫驴之别罢了;大家争来争去,表面是为了正义、邪恶,其实都是为了争权夺势罢了。

在通常时候,宦官集团由皇帝亲自领导;士大夫集团则由外戚代为领导。

在这种背景下,皇帝年富力强时,宦官集团的权力就会受到强化;皇帝幼小时,宦官集团的权力就会受到削弱。但是不论怎样变化,这两大势力集团一直都是并存的。在这种两大势集团并存的格局下,皇权自然可以高高在上,因为两大势力集团总会存在竞争,皇帝只要成年,想打击谁,也不是什么难事。

当然了,在皇帝眼中,宦官集团永远是值得他信任的力量,所以他们支持的天平,总会倒向宦官集团。因为宦官集团(穷N代集团)本身,并不具备威胁皇权的实力,恰恰相反,他们永远也无法离开皇权独立存在;但是士大夫集团(官二代集团)却不同,他们表面上都说自己忠于帝国的、忠于皇帝的,但是如果没有其它外力制约,谁会把皇帝当回事呢?关于这一点,只要看看一心清除宦官集团的袁绍、曹操,后来是怎样对待皇帝的,我们就可以知道了。我们也可以从魏、晋南北朝那些层不出穷的短命帝国看出来。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关于外戚的政治属性,这说起来比较复杂。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外戚通常与士大夫集团,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因为通常时候,外戚都是士大夫集团的成员。说得简单点,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如果没有强大的家族背景,是无法成为外戚的。关于这一点,只要看看窦氏是如何成为汉桓帝的外戚,就可以知道了。

郎中窦武是窦融的玄孙,他的女儿是桓帝的贵人。采女田圣受到桓帝的宠爱,桓帝打算立田圣为皇后。司隶校尉应奉上书说:“皇后的地位非常重要,关系着国家的兴废。汉朝曾立赵飞燕为皇后,使后嗣断绝。陛下选立皇后,应该想到《关雎》诗篇中的追求,而疏远五种禁忌。”太尉陈蕃也认为田圣出身卑微,而窦姓家族却是良家,并为此竭力争辩。桓帝不得已,于辛巳日(二十日),立窦贵人为皇后,擢升窦武为特进、城门校尉,封为槐里侯。(摘自《白话资治通鉴》)
单从这层意义上,外戚在政治上,自然倾向于士大夫集团,因为穷N代通常是没有机会成为外戚的。而且皇帝幼小时,通常也由他们主持外廷工作;所以他们与士大夫集团,很难有明确的界限。

但是,从另一方面去说,外戚对皇权也存在一定的依附性,因为他们之所以会成为一种远远高于普通士大夫集团的政治力量,就是因为他们的女儿、妹妹是皇后、皇太后。
更主要的是,当他们拥有了挑战皇权的实力后,自然也会成为士大夫集团的另类,因为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常常会凌驾于士大夫集团之上,更会侵犯士大夫集团的利益。当然了,这也就是皇帝在成年后,联合宦官集团打击他们时,他们常常无力招架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们在士大夫集团内,也会树立太多的敌人。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如果外戚的身份只是这样,它还不算复杂。问题是,当皇帝感觉士大夫集团势力越来越大,为了堵住士大夫集团扩张的道路,皇帝也会一意孤行的让穷N代当外戚。比如,三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何进兄妹,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

“何皇后本是南阳郡一个屠户家的女儿,后被选进宫廷,生下皇子刘辨,所以被灵帝立为皇后。”(摘自《白话资治通鉴》)

表面上,何进的妹妹能成为皇后,就是因为她漂亮,也会讨皇帝的欢心,更是因为他会生儿子。实际上,这显然是现实政治博弈的结果。事实上,何氏兄妹的崛起,是宦官集团运作出来的结果,也是皇帝试图压制士大夫集团的结果。失去这种背景下,且不说何进的妹妹无法成为皇后了,就是成为皇后,也早就让废了。

“何皇后嫉妒心非常重,后宫王美人生下皇子刘协,何皇后就用毒药把王美人杀死。灵帝大怒,要废掉何皇后,宦官们竭力为她求情,才使灵帝打消这个想法。”(摘自《白话资治通鉴》)

皇帝让何氏当皇后,让何进主持国事,宦官集团对此一致支持,显然是因为以何进兄妹的出身,一时很难溶入士大夫集团。而何氏兄妹,后来怪招频出,就是因为他们这种尴尬的身份所致;因为他们想溶入士大夫集团,却又觉得无法溶入,他们想站宦官集团一边,又觉得这样好像没有前途。

从通常意义上,外戚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他永远是在士大夫集团、宦官集团夹缝中存在。只是因为皇帝常常让他们处于这两大利益集团的平衡点,所以他们自然变得风光无限,好像无所不能了。但是,他们显然都也无法超越这种政治格局,最后都是死在这种无法超越的夹缝里面。

待续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复阳光明媚BO网友:

曹腾干预皇位问题,使得桓帝立为皇帝,间接导致李固杜乔二人之死,这没错吧。

================

站在桓帝的角度,绝不会认为曹腾有什么错?

恰恰相反,如果曹腾当时反对立桓帝上位,那曹操也就不是历史上的曹操了。因为连这种队都站错了,曹腾还怎么混呢?曹腾没法混了,曹嵩怎么混呢?曹嵩没法混,曹操怎么混呀?

用这种观点否定曹腾,你还不如说,我朝周相、太宗等所谓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都在庐山上不支持彭大将军,所以有了三年自然灾害,又因为他们在关键时候都不支持刘幽公,所以有了十年动乱。这种评论历史的方法,比较适合写大字报。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复阳光明媚BO网友:

1、首先,东汉有个吕强,他就在《后汉书》里被范晔夸赞。
2、宦官的亲属被打击,完全是因为他们为非作歹,乱弹琴,这都有事实依据的。
3、党锢之祸的时候,很多人保护士大夫安全,最后被杀的有很多家,难道他们全都是士大夫?
本人一点意见,如有谬误,还望请教。
==================

吕强被士大夫集团认可,主要是因为他的政治立场,换而言之,他积极向士大夫集团靠拢,自然会获得士大夫集团的认可了。这与他是好人坏人,并没有直接关系。如果吕强在政治上积极反对官N代扩张,并且也希望向官N代一样,找机会就让自己的兄弟侄子都当官,肯定也会被士大夫集团骂臭的。

至于你说,宦官亲属被打击,完全是因为他们为非作歹?我觉得,你大约没有仔细看我的主帖。因为我举的几个例子,似乎不支持你这种说法吧。
蹇硕的叔叔只因为违禁夜行,就让曹操一伙抓住当场乱棒打死,这叫什么事?至于张泛犯了多大的罪,我们先搁靠其后,官员完全违反法律程序,把张泛的亲人、朋友杀死二百多人,这叫什么事呢?
希望你在反驳时,有所针对性。如果你认为,一个人在宵禁后出行,就是十恶不赦的大罪;那曹操打死蹇硕叔父的行为,自然是不畏强权的表现。如果一个人犯法,他的亲人、朋友就应该全部被杀死,那我也认为士大夫集团打击张泛时的行为,是完全正确的。

要知道,绝不是只有士大夫集团在打击宦官集团,会给宦官、及其亲属扣上各种罪名。宦官集团在打击士大夫集团成员时,也会给他们扣上许多罪名的。比如,张俭让帝国政府通缉,就是因为他违反法律程序,私自率人灭了侯览一家百余口。一个人犯下这种罪行,还怪政府通缉他?人们窝藏、甚至给这种罪犯,提供跑路条件,也要怪政府严惩?如果这种事发生在现实社会中,谁敢说政府不该严惩张俭?谁敢说窝藏、并给张俭提供跑路条件的人,不是在犯罪?
你当然可以说,关于张俭这种灭人一家百余口的事,就是宦官集团的一面之词,它并不可信。问题是,士大夫集团按在宦官集团头上的罪名,就一定可信?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复阳光明媚BO网友:

听说夏侯氏的远祖是夏侯婴,曹腾的远祖是曹参。

==================

如果张让的干孙子成了大事,那张让的远祖,估计就是张良或张耳了。

这种内容,本身就没有什么可信的之处。就是古代的历史学者,对此也是报着他们这么一说,大家这么一听的态度。因为,哪个帝王将相,没有一个比较牛逼的祖宗呢。翻开《史记》,有几个君主,不是黄帝的后代呢?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感谢bingzhongyan1222、皖江村夫 、枯声、现金社会012、无水式、zhouhuitong、beers1978、墙危丶、阳光明媚BO 、consider1、朕痴人、jinnanweiwu、江东寄奴、cey135、hank568、唐第五、许初18、Prairial、ZXSND、小郭SW、majiasy、HCG1525、岭南陈氏、众神的黄昏2011、迷茶小姐、星星碎语、上有神仙不知老、苦守的苦手、苏涂涂、Xushen1423、王不招、我喜欢胡扯、zxm_y2000、经略辽东、albert5177、zhiqiu_Icoming 、一天八顿饭、现金社会012、楚天公子、Sandgravel、从抑郁到躁狂、探索求真、陈实2013、y5134、随便选一个、zhaojian0372网友支持,更更新一段。




第五节 年幼的皇帝为什么会一再出现


东汉帝国的政治斗争,一直以一种离奇的、独特的形式出现。因为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轮流坐庄的事,只发生在东汉帝国,其它王朝、帝国,从来都没有发生这种怪事。
为什么东汉帝国,会以这种奇特的政治形式存在呢?许多人总认为,这是因为老天爷不保佑东汉帝国,所以东汉皇帝一个死的比一个早,在这种背景下,总会出现幼小的皇帝继位。而幼小的皇帝一继位,小皇帝的母亲、舅舅、外公就专权了;幼小的皇帝一长大,就依靠宦官夺权,并且重用宦官了。

这种观点,我不知道是怎么流行起来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观点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这种说法显然不能解释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众多在外戚压制下翻局成功的皇帝,为什么在控制局势后,依然会继续重用外戚?简单的去看,他们实在不应该让自己的儿子,再继续面对自己曾经历过的不幸。

更主要的是,所谓幼小皇帝一再出现,就是因为历代皇帝都死的早,就更是不知所云了。因为,一个人就是把《后汉书》的皇帝本纪看完,也不应该得出这种奇怪的结论呀。

为了证明这种流行的观点有多么幼稚,我们就从桓、灵二帝说起吧。

汉桓帝公元146年继承皇位,公元167年死(在位21年);汉灵帝公元167年继位,公元189年死(在位22年)。汉桓帝、汉灵帝两个人,一共当了43年皇帝。当然了,汉灵帝刚死,历史就拉开了汉帝国灭亡的序幕,因为汉灵帝刚死几个月,董卓就进京了。

汉桓帝为什么能继承皇位呢?因为他爹是皇帝吗?不是。是因为他爷爷是皇帝吧,也不是。他为什么能继承皇位呢?就是因为他抓住大奖了。
汉灵帝为什么能继承皇位呢?因为他爹是皇帝吗?不是。是因为他爷爷是皇帝吗,也不是。他为什么能继承皇位呢?也是因为他们抓住大奖了。

桓、灵二帝的父亲,只是县级、甚至是乡级、村级的皇族成员,因为汉桓帝的父亲只是一个侯;而汉灵帝的父亲才是一个亭侯。通常意义上,侯是县级贵族,乡侯、亭侯自然也就是乡级、村级贵族了。
虽然和刘备相比,他们都是货真价实的皇族成员,而且也能算贵族。但是他们与皇室的关系,也实在太远了。就是说到汉桓帝时,史书也是这样写的,“桓帝出自刘氏宗室的远房支系,超越次序而跻身天位”(摘自《白话后汉书》);至于汉灵帝,就更不用说了。因为汉桓帝的父亲,好赖也是个侯,而汉灵帝的父亲,只是一个亭侯。

从桓、灵二帝继位的历史里,我们大约可以看出来,东汉在选择新皇帝时,从来也不被什么狗屁礼法所拘泥。因为,桓、灵二帝都是皇帝的远房亲戚,但是因为有人支持他们,他们马上就爬上了皇位。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按理说,选择皇位继承人时,选择范围这样大,怎么也可以选一个年长的、道德才能都不错的皇族成员继承皇位。问题是,桓帝继位时15岁,灵帝继位时12岁;关键是这两个人都成了后世昏君的代名词,总而言之,怎么看这两个人,脑袋也好像让驴踢过;因为这爷俩干的事,就不是正常人可能干出来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事呢?显然是因为,拥有选举权的大佬们,大都不希望出现一个年长的皇帝,所以提议立年幼皇帝的人,总会获得最多数人的支持。否则,不拘一格的在皇族中寻找皇位继承人,怎么都是年幼的皇帝继位呢?


事实上,谁能当皇帝,通常都是各大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东汉幼小皇帝不断出现,更显然是各大利益集团博弈出来的结果,它和老皇帝死的早不早,并没有直接关系。

就算皇帝活的比较大,而且儿子也成年了,新皇帝就一定是个成年人吗?显然未必,因为汉武帝很高寿,所以汉武帝死时,他成年的儿子、孙子多的去了,但是汉武帝死后,8岁的汉昭帝继位了。当然了,皇太极死的时候,成年的儿子也不在不数,但是6岁的顺治继位了。秦始皇活的也不算小,但是最后继承他皇位的人,不是长子扶苏,而是幼子胡亥。当然了,孙权的儿子也很多,最后继承皇位的,却是9岁的小儿子孙亮。

就算老皇帝活的比较大,而且有一大堆儿子,新皇帝就一定是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吗?显然也未必。因为晋武帝死时有一大堆儿子,但是智力有问题的司马衷继承了皇位。当然了,李世民死时,魏王李泰、吴王李恪都是英果类李世民的人,但是最后继位的却是柔弱的晋王李治。

类似的例子,在历史上多的去了,在这里,我们只说一些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例子;其它的例子,就不列举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从情理上,老皇帝死的早,而且没有儿子,它更容易选择一个优秀的皇位继承人,因为皇位继承人的选择范围无形中会扩大许多。但是,谁能当皇帝?什么样的人能当皇帝?主要是看现实的利益博弈,所以优秀的皇族成员有一大堆,但是大佬们、甚至老皇帝就要选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继承皇位,大家也没有办法;所以年长的皇族成员放一大堆,但是大佬们、甚至老皇帝就是选一个幼儿继承皇位,大家也没办法。当然了,绝不是因为老皇帝死的早才会出现这种怪现象,所以汉武帝有机会亲自指定接班人,依然无法避免8岁的弗陵继承皇位;当然了,晋武帝有机会亲自指定接班人,依然无法避免智有问题的司马衷继承皇位。

八岁的汉质帝能继承皇位,也是因为梁冀认为他年龄小,比较好控制;所以李固等人认为,应该让年长的、道德才能优秀的清河王刘蒜继位,却无法变成现实。[注1]不久后,年幼的汉质帝,因为公然表示对梁冀的不满,于是被毒死了。

从这里我们更可以看出来,东汉帝国一再出现年幼的皇帝,都是现实政治博弈出来的结果。因为权臣能控制局势,而且他认为立幼主符合自己的利益,他自然不会立一个年长的、且有德有才的皇帝。

汉质帝死后,李固等人依然想让清河王刘蒜继承皇位,但是因为梁冀、曹腾(曹操的干爷爷)都支持汉桓帝继承皇位,李固等人斗不过梁冀、曹腾,所以汉桓帝就继承了皇位。[注2]

其实,用冠冕堂皇的理论去说,无论从哪个角度,清河王刘蒜也比汉桓帝更有资格继承皇位。因为,从皇室的关系去看,刘蒜当时是王爵,汉桓帝的父亲,当时也只是一个侯爵,刘蒜与皇室的关系,显然比汉桓帝近的多;而且从年龄、才能上说,刘蒜的优势同样明显,因为刘蒜当时就是年长有德,这一点曾得到普遍认同。但是,因为支持清河王刘蒜的李固,实力不如支持汉桓帝的梁冀,所以刘蒜就丧失了皇位继承权。

当然了,后来的历史证明,梁冀虽然权倾朝野,但是也无法打破内廷、外廷相互制约的格局。所以汉桓帝长大后,依靠宦官集团的支持,终于把梁冀逼得自杀身亡了。[注3]

楼主:泪痕春雨

字数:137402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4-11-19 17:38:00

更新时间:2021-02-02 06:56:46

评论数:1709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