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泪痕漫评三国 那些隐藏在英雄传奇背后的历史 长篇连载

泪痕漫评三国 那些隐藏在英雄传奇背后的历史 长篇连载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汉灵帝继位时,虽然没有出现太明显的争斗,但是灵帝之所以能继承皇位,显然也是上层博弈出来的结果。因为汉灵帝继位时,只有12岁。更主要的是,汉灵帝与帝系已经很远了。
从史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汉灵帝的“曾祖河间孝王刘开,祖父刘淑,父亲刘苌。祖父、父亲都封解渎亭侯,刘宏袭侯爵”(摘自《白话后汉书》)。什么亭侯呢,只要我们知道历史上曾有一个亭长的官职,大约就可以知道亭侯是什么级别了,因为亭长只是与村长类似的官员。汉灵帝的祖父、父亲都是亭侯,他们在皇族中的地位有多高,大家可想而知。

相关的事实,显然可以证明两件事。第一、汉灵帝一家与帝系越来越远了;否则,他们的爵位不会这样低;如果没有意外,他们一家这样再走下去,再过几代,许多子弟估计也需要卖草鞋了。第二、汉灵帝的祖奶奶,恐怕也不是什么有级别的女人,从某种意义上,汉灵帝的爷爷只是一个庶子。否则,汉灵帝的祖爷爷是王爷,他的爷爷怎么一下就会变成亭侯呢?

这样一个只有12岁的皇族成员,能爬上皇位,显然是上层利益集团博弈出来的。因为,无论从亲近、年龄、能力、实力,比他有资格当皇帝的人,都多的去了。但是因为窦太后,大将军窦武都认为他当皇帝最符合自己的利益,而且其它大佬也认为符合自己的利益,于是他就一跃爬上了皇位。

当然了,后来的历史证明,窦氏家族无法打破东汉内廷、外廷相互制约的格局,所以窦氏家族虽然扶植了一个年幼的小皇帝,并且试图趁皇帝年幼,冲进皇宫一举歼灭宦官集团,却没想到,禁军将领都站在了宦官一边,更主要的是,军方大佬(主要是张奂),也站在了宦官一边,于窦氏瞬间就失败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甚至汉献帝可以上位,也是各大利益集团博弈出来的结果。最初,董卓认为汉献上位最符合自己的利益,所于汉献帝就成了大汉帝国的新皇帝。
简单的去看,董卓就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大军阀,他一手拥立的皇帝有什么合法性可言呢?事实上,袁绍第一个对此提出了异议,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再拥立一个新皇帝,因为汉献帝是董卓拥立的,而且现在只有10岁,他懂得个屁啊?董卓废杀年长的少帝(比汉献帝大5岁),而拥立年幼的献帝,这就是他为了专权方便。我们作为忠于大汉帝国的臣子,如果继续承认汉献帝的合法性,怎么还有脸面对天下人呢?所以,我提议让刘虞当皇帝!

简单的去看,袁绍这种提议,完全合情合理。因为,刘虞是汉室宗亲,而且他的道德、才能、威望,都是世人共睹的,这可绝不是袁绍自己说的,无论当时的人,还是后世的人,都是这样认为的。甚至从相关历史去看,刘虞就是一个人们理想中的统治者形象。

“刘虞身披破旧衣裳,脚穿草鞋,进餐时只吃一个肉菜,为政宽厚,劝导督促百姓从事农业、桑蚕业,开放上谷郡的胡市,与胡人交易取利,发展渔阳郡的盐、铁生产,使百姓欢悦,粮食丰收,每石谷价只有三十钱。青州、徐州的士人和百姓为了避难来投奔刘虞的达到一百余万人。刘虞将他们全部收留,加以安扶,为他们安家立业,使这些人都忘记自己是流亡在外。”
这一条内容,摘自《白话资治通鉴》,而且这一条内容,是公元190年的内容。换而言之,也就是关东诸侯讨董卓那一年。这样的刘虞,从哪个角度,也是人们心中理想的统治者形象吧。在这时,袁绍等人提议拥立刘虞当皇帝,怎么看也有点象周勃等人拥立汉文帝吧。事实上,汉文帝在当代王时,恐怕也没有表现的这样优秀啊。

而且,刘虞的高大上形象,应该也不是袁绍一伙吹出来的,因为在二百多年以后,许多人也认为,刘虞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代表,换而言之,刘虞虽然失败了,但并不能证明他无能,只能证明他命不好罢了。[注4]
曹操虽然成了最后的胜利者,问题是,曹操也曾让徐荣(董卓手下大将)打得全军覆灭。[注5]如果曹操当时就交了粮本,我们谁也不能说曹操就是无能之辈吧。但是,如果以成败论英雄,曹操真的这么早就交了粮本,自然只是一个自不量力的官N代罢了。

刘虞被公孙瓒杀死后,史书是这样记载的,“公孙瓒把刘虞的头颅送往京城长安,刘虞的旧部尾敦在半路上截下头颅,送回安葬。刘虞为人宽厚,广施仁义,因此深得民心。幽州的百姓,无论是当地上著,还是流亡来的外乡人,无不痛惜他的惨死。”(摘自《白话资治通鉴》)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问题是,汉献帝不但是一个小屁孩,而且要兵没兵、要地盘没地盘,刘虞是当时最主要的实力派之一,要兵有兵,要地盘有地盘,而且又有威望。那些拥兵大佬们,会喜欢谁当皇帝呢?
自然是喜欢汉献帝啊!因为,汉献帝当皇帝,自然缺乏真正管他们的能力;拥立汉献帝董卓,又是一个妖魔化的大军阀,所以自然也缺乏真正管他们的能力;在这种背景下,那些大佬们难免会觉得,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说得直白点,以后谁能当皇帝,谁敢说“安知非仆”呢?就算不敢奢望真正的皇位,但是天下没有了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大家也都机会当土皇帝啊!
如果让刘虞那样的人当皇帝,一切估计就没有什么悬念可言了,因为以刘虞的实力、地位、威望,大家再一致拥戴他当皇帝,所有的拥兵大佬,估计就得都俯首称臣了;在这种背景下,董卓自然不能抗衡了,关键是,这样一折腾,刘虞作为强势皇帝,事后自然会进行一系列削藩之策,更会进行各种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你说这样一折腾,大家到底是为谁辛苦为谁甜呢?

所以,人们听到袁绍提议刘虞当皇帝时,都是群起而攻之。

总而言之,董卓是王八旦,不这假。问题是,王八旦怎么了,王八旦就肯定没有干过一件正确的事?汉献帝是董卓拥立的,所以我们就应该反对汉献帝。这叫什么狗屁逻辑,董卓还吃饭呢,难道我们以后就吃屎去呀?什么汉献帝是小屁孩,汉献帝再小,也是先帝的亲儿子,刘虞再大,他也是先帝的远房亲戚;刘虞贤能怎么了,贤能就应该当皇帝,这不纯粹就是乱臣贼子的逻辑吗?
听你这种话,一看你就心藏乱臣贼子之心,谁能当皇帝,那得看他的血统,让你这么一说,谁年龄大、谁有威望、有实力,就能当皇帝。这样说来,你隔一段时间,是不是要说你袁绍比刘虞年龄大,比刘虞更有威望、更有实力,所以你应该当皇帝啊?

当然了,还有一些人说得比较文雅,但是也抽象极了,总而言之,现在董卓也承认汉献帝,我们也承认汉献帝,大家都承认一个皇帝,天下就容易保持统一;如果董卓拥立汉献帝,我们拥立刘虞,那天下马上就分裂了。所以,我不同意拥立刘虞当皇帝。
这种逻辑简单去看,好像还真是那么回事。其实这种逻辑就叫狗屁不通,因为关东的大佬都拥立刘虞当皇帝,在刘虞的统一领导下,自然可以打败董卓,收复关中地区,怎么会让帝国从此分裂呢?事实上,十几路诸侯也无法打败董卓,就是因为大佬们都心怀鬼胎,如果有一个强势皇帝率领,应该可以改变这种局面啊?但是不管怎么说,大家的意思非常简单,那就是大家都拥护10岁的汉献帝,而绝不支持拥立一个年长的、有才能、有道德、有威望的刘虞当皇帝。

在这种背景下,刘虞面对袁绍对自己的拥戴,自然不敢接受了。因为,各地大佬都拥戴汉献帝,刘虞就敢在乱臣贼子袁绍的拥戴下上位,他肯定是不想活了。

其实,从汉献帝被董卓拥立,而其合法性也可以得到天下认可,刘虞虽然名动天下,却无法上位的历史,我们也可以知道,谁能当皇帝,就是各大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当然了,我这样说,无意认为袁绍就是一心为国为民,所以才会提议拥立刘虞上位,只是相关内容说起来比较复杂,而且我后来会详细分析,这里就不多说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翻开西汉历史,清除吕氏后,各大利益集团经过博弈,于是就拥戴年长的、有德有才的汉文帝继承了皇位;霍光废掉昌邑王后,各大利益集团经过一番博弈,于是就拥戴年长的、有德有才的汉宣帝继承了皇位。
如果西汉帝国时期,当时各大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也是让一个年幼的,而且据说昏晕的幼儿当皇帝,那西汉帝国自然不会出现汉文帝、汉宣帝这种历史公认的好皇帝了。
因为,从汉文帝、汉宣帝本身的实力去看,显然缺乏继承皇位的机会。如果各大利益集团博弈出来的结果,就是不想让他们当皇帝,他们肯定都也没有机会当皇帝的。

简单的去看,自然是因为西汉帝国的臣子都忠君爱国,所以老皇帝死了,又没有明确的皇位继承人,大家就会自发的拥戴一个年长的、有道德的、有才能的皇族成员继承皇位。
当然了,简单的去看,东汉帝的臣子都是王八旦,所以老皇帝死了,又没有明确皇位继承人时,他们就会联手拥戴一个年幼的、脑袋让驴踢过的皇族成员继承皇位。

这也就是西汉可以长久兴隆,而东汉一直衰败的主要原因。如果用童话故事的角度看历史,这种观点应该是可以成立的,如果我们用现实的眼光看历史,自然知道这叫一个扯淡。只是相关内容说起来比较复杂,而且远离这个帖子的内容,我这里就不多说了,在这里,大家只要知道,谁能继承皇位,什么样的人能爬上皇位,通常是各大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如果有人对相关内容感兴趣,可以看我写的《漫评两晋南北朝的历史》。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当然了,如果东汉帝国时期,各大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也是让一个年长的、有好名声的皇族成员当皇帝,那我们看到的历史自然不同了。因为,这样一来,东汉的幼儿皇帝自然就不会那么多了。
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我认为,如果换一个年长的、有好名声的皇族成员继承皇位,宦官就不会专权了,因为宦官政治,它就不是皇帝昏晕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在当时的背景下,让谁当皇帝,也会宠信宦官的,越年长的皇帝越如此;事实上,宦官集团势力弱小的时代,通常都是小皇帝还没有成年的时候。

如果皇帝昏晕就能让宦官专了权,那曹操也好、司马昭也好,恐怕都也不会比梁冀的结局强到哪里去。因为,皇帝都有可能在宦官的帮助下,把曹操、司马昭打得万劫不复。问题是,宦官集团的强大,是需要强势皇帝巧妙构局的;既然强势皇帝不愿意布这种局,当皇帝沦为傀儡时,自然无法依靠这种力量翻局成功了。

[注1]汉冲帝死后,“李固认为清河王刘蒜年长有德,想立他为帝,对梁冀说,‘今当立帝,应选择年高而有德的,任亲政事的人,希望将军审详大计,学习周勃立文帝、霍光立宣帝,而不能像邓太后、阎太后利用君主幼弱的做法。’梁冀不听,于是立了乐安王之子刘缵,年刚八岁,这是质帝。”(摘自《白话后汉书》)

[注2]:“李固、胡广、赵戒以及大鸿胪杜乔都认为清河王刘蒜明德著闻,又是最尊亲,应立为嗣。先是蠡吾侯刘志当娶梁冀之妹,这时正在京师,梁冀想立他。”

“中常侍曹腾等听了,晚上到梁冀那里劝说道:‘将军几代人与皇后有亲,掌握大权,宾客胡作非为,多有过失。清河王为人很严明,如果立为君,那么将军受祸的日子便不久了。不如立蠡吾侯(就是后来的汉桓帝),富贵可长久保持哩。’梁冀同意他们的话。(摘自《白话后汉书》)

[注3]“桓帝登上前殿,召集各位尚书前来,揭发了这件事,派遣尚书令尹勋持节统率丞、郎以下官吏,命全都手执兵器,守卫省阁,将所有代表皇帝和朝廷的符节收集起来,送进内宫。又派遣具瑷率领左右御厩的骑士、虎贲、羽林卫士、都候所属的剑戟士,共计一千余人,和司隶校尉张彪一同包围梁冀的府第。派光禄勋袁持节,向梁冀收缴了他的大将军印信,将他改封为比景都乡侯。梁冀和他的妻子孙寿,当天双双自杀。”(摘自《白话资治通鉴》)

[注4](公元402年),西凉公李暠问梁中庸说:“我与索嗣相比,怎么样?”梁中庸说:“未可估量。”李暠说:“索嗣的才能如果能够和我相敌的话,我怎么能在千里之外用长绳索绞住他的脖颈?”梁中庸说:“人的智慧,有的时候显得有余,有的时候又显得不足;人的命运,有的时候可以让人成功,有的时候又可以让人失败。殿下与索嗣,得失成败的道理、原因,我实在还不能想明白。但是,如果认为身死的人,就是失败者,能够让自己计划变成现实的人,就是胜利者,那么,公孙瓒难道比刘虞还要贤能吗?”李暠沉默不语。(摘自《白话资治通鉴》)
[注5]:太祖部队到了荥阳汴水,与董卓部将徐荣遭遇,双方激战,太祖军队失利,伤亡较大。太祖在激战中被流箭射中,坐骑也受了伤,他的堂弟曹洪把自己的战马让给太祖,太祖才得以连夜逃离险境。(摘自《白话三国志》)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复星星碎语、Xushen1423网友:
@星星碎语
这样看来,宦官作为一个集团,何进在实施消灭时引入董卓这种军阀集团就不是毫无道理的,也不如曹操所言,搞掉这种势力集团交付给中纪委就可以的事情了,只是后来发生了董卓进京形势失控的事,而曹家建魏后为拔高曹操而显其先见之明罢了,其实真按曹操所说让纪委去做这事,只怕何进更早一些倒台,留下蛋糕大家从新分配了。严格来讲,何进引董卓说不上对也说不上错,实在是无奈之举,用中纪委就能解决的话他会不知道,他会想不到董卓也会有更强的利益诉求吗,他会想不到军人集团也是很难对付,只是当时形势已不容他有更多选择!
—————————————————
同感同感,何进团队的权力有很多都是来自于宦官集团,他如果不外招董卓的话,即使赢了,何的权力体系也不过剩一盘残羹。招董更多是为了权力资产的重组。
=============================
的确如此。曹操当时所说的话,大约是后来附会出来的。因为,整个决策是士大夫集团共同制定出来,绝不是袁绍、何进一拍脑袋就可以决定的。事实上,就算曹操有这种先见之明,也证明他的智商、生活经验,就停留在幼儿园小朋友的阶段。
一切是显然的,当时帝国政府的大佬多的去了,至少袁隗(太傅,录尚书事)还健在,如果袁绍当时真是胡折腾,而且据说随时会把帝国折腾垮了,更主要的是,真正支持袁绍这种行为的人,似乎少见而又少见。那曹操等人怎么不向袁隗等大佬反映相关问题呢?就是一个聪明的幼儿园小朋友,看到自己小伙伴胡折腾时,也会想到找大人告状的。
无论从哪个角度(家族地位、资历、职务),袁绍也比袁隗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如果袁绍的行为,能得到普遍人的支持,袁隗自然有可能无法管他,问题是,袁绍的行为,所有有识之士,都吓得不知所措,因为这样发展下去,天就要塌了。在这种背景下,袁隗出来训斥袁绍,甚至把他交政府处理,应该没有什么难度吧。更主要的是,当时的大佬,也绝不是只有一个袁隗,哪能轮得着袁绍在前面瞎指挥呢。事实上,袁绍、曹操只是士大夫集团推在前排的少壮派,如果没有后面的元老势支持,哪能把事弄得那样大呢。因为,帝国的军队是随便可以让人调动的?因为,在此过程中,一系列重大的人事变动,没有元老重臣点头,也是无法实行的。
何进一门心思让董卓进京,的确是为了让权力资产重组。因为,简简单单的把宦官集团清理出局,就凭何进兄妹这种屠户出身的穷二代,拿什么号令天下呢?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复Xushen1423网友:

泪痕在此处类比双头政治,我就不太明白。我在现实中观察到的双头格局通常是最和平的权力体系,很像宋江和卢的模样,其中存在大量的第三方游走权衡,所以很少会擦枪走,也不需要更高权力来调庭。请指点。

========================

用两党(或双头)类比士大夫集团、宦官集团相争,的确非常不准确。感谢指出。最恰当的类比,应该还是内廷、外廷。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复探索求真网友:

(一)、先生认为王西汉灭亡是否就是王莽为代表的外戚势力获得了士大夫阶层的完全的支持最终成功夺取皇位。光武帝反复思考决定建立一个绝不会由士大夫集团的融合的新势力集团宦官,这终于使东汉有长达200年的寿命。此外士大夫集团决定消灭宦官集团时,曹操建议只需要派几个吏就行了,这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
这个,我以前还真没有想到。从情理上推论,应该是这样的。
但是,宦官政治的建立,应该不是光武帝一手确立完成的;至于宦官集团、外戚集团相互制约的格局,应该更不是光武帝之时就确立的。相关过程,应该有一个比较复杂的演变过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相关政治模式,就是因为豪门贵族势力渐渐萌芽,从汉武帝时代就已感觉有尾大不掉之势,所以经过反复博弈,最后确立了加强内廷力量,制约这股渐渐让皇权感觉到威胁的力量。
至于曹操建议派几个吏就可以了,这应该是后来附会的说法。因为,袁绍当时的决定,肯定得到士大夫集团的普遍支持。因为,这样重大的布局,在帝国大范围的调动军队,而且都不断向洛阳城附近集结(当时奉命向洛阳附近集结的军队,绝不只董卓一枝,最简单而言,吕布与丁原;还有鲍信都也率军到了洛阳城),绝不是某个少壮官N代,可以全盘操控的;至于在大家齐声反对的背景,某个少壮的官N代,就可以让相关布局变成现实,那更是把历史当童话看罢了。
而且,派几个吏就想拘捕张让等人,这更是在讲阿拉伯的故事。因为,张让、赵忠是什么级别的人物,谁有权下达拘捕张让的命令呢?没有巨大的军事力量支持,谁又有能力执行相关命令呢?就是梁冀权倾朝野时,恐怕也不敢说这种大话。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二)、我看了很多资料对先生的《汉高祖刘邦》的观点有了些不同的看法
1、先生认为整个楚汉战争中燕王臧荼处于事实中立状态,在战争结束后迅速被高祖消灭。但看了其他资料可能不是这样的,汉军攻打齐国前集结大军,燕国如果只是口头拥护高祖的话不管从政治上军事上来看都是不可想象的。实际上燕国肯定是派出军队参加了楚汉战争的功臣表里明确记载“栒侯温疥以燕将军汉王四年从破曹咎军,为燕相告燕王荼反,侯。以燕相国定卢绾。千九百户。”。《秦楚之际月表》 记,汉五年“八月,帝自将诛燕。九月,(燕)反汉。虏荼。后九月,燕王卢绾始。汉太尉。” 综合起来就是,臧荼之反七月始八月征讨九月平息。感觉过程太轻松了,于情理不合。那么情理是什么呢?应该就是高祖通过各种手段收买了燕国的军政官员,温疥就是一个例子。
其实魏豹反汉也应该不是他声称的那样高祖不尊重他,而是因为高祖在渗透拉拢魏豹的部下,功臣表记载“安丘侯张说 以卒从起方与,属魏豹,二岁五月,以执铍入汉,以司马击籍,以将军定代,侯,三千户。成阳侯奚意 以魏郎汉王二年从起阳武,击籍,属魏豹,豹反,属相国彭越,以太原尉定代,侯,六百户。”魏豹失败的那么快绝不仅是什么韩信用兵入神,曾国藩就指出“木罂之所渡几何?至多不过二三百人,岂足以制胜平?”,而是他大量的部下因高祖拉拢投降造成的。

2、历史上赵相贯高等刺杀高祖的原因,都解释为高祖侮辱张敖先生也表示认同。但我想会不会可能是另外一个呢?那就是高祖白登之围后过赵之前任命陈豨为赵相国统帅赵、代两国军队,只要这一命令得到执行赵国将彻底失去筹码,后来高祖撤掉张敖的王位易如反掌也证明了这一点。历史上吴三桂因此而发动叛乱,张学良、杨虎城因此而发动西安事变。贯高等刺杀高祖的也可能是这个吗?

================

在写《汉高祖刘邦》时,看到你关于韩信攻齐时的回复,我就说过,对这段历史的了解、理解,你应该是超过我了。看到这段内容,我依然想说这句话。

历史之所以有文学化的倾向,就是因为它通常总把一个集团、群体抽象成一个符号;总而言之,除了某几个主要人物,其它人都是打酱油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道具;这样一来,历史的何去何从,好像就在几个大人物一念之差之间。我在写《汉高祖刘邦》时,参考的论文性质的书比较少,所以我虽然想尽量避免这种倾向,但在许多地方,显然还是无法避免这种缺点。感谢你的回复。

这次写三国,我试图让许多处于边缘的大人物,也都变得立体、丰满一些。我也觉得,自己准备工作做的够多了,但是看到郗家彬网友的回复时,却发现自己准备工作做依然不够。比如,赵温这样的大佬,我在看郗家彬网友回复前,竟然一点概念都没有。
不过尽力吧,我会边写边学的。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感谢卓然无双、诗人孟云卿、subway1231 、现金社会012、深圳福田海之声、zhaojian0372、枯声、轻描淡写0828、弓背老农、新昌仁慧、潇湘信陵君 、Xushen1423、goldwing001、江东寄奴、姬乂、叶焕枝、盒子里有什么、千古忠臣侯景、9xxxzzzxxx1985、此世无心、美菱王子、瓷娃娃地主、喵呜狮子、暗语箴言、爱无止境012、探索求真、无水式、Prairial、扫地保安、chenjy_882、我来看看1999、待我施为地煞变12、天行有常2013、amstel2007、才到中天万国明、新恐怖鸟 、小小師弟、ytsangle、Ausgaroo、仰望巅峰、倒二窗、门前的仙女山、promiseswill、863733963、lgq412、轩窗少年、gwycb、我来不扒瞎、我喜欢胡扯、xinj1983、套汉马子浮夸吗、此世无心、王不招网友支持,更更新一段。



第六节 灵帝卖官 (上)



自从我朝打开国门后,我们看到的现代历史资料日益丰富而且多元。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自然会发现,我们以前看的历史,其实就是政治宣传。

在政治宣传的历史书中,历史就是两拨人在相争,一拨人代表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他们伟大、光荣、正确;另一拨人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完全无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他们愚蠢、邪恶、贪婪。

问题是,当我们有机会看到另一拨人记录的历史时,自然会发现,历史没有这样简单。虽然另一拨人记述的历史,也是两拨人在相争,一拨代表正义,一拨代表邪恶。问题是,所有的角色都对换了位置;换而言之,从前代表正义的一方,突然变成了邪恶的化身;从前代表邪恶的一方,突然变成了正义的化身。

这样一来,问题就来了,他们谁说的可信呢?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因为他们谁说的话,也不可信;谁说的话,也有可信之处。
换而言之,他们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历史,对自己有利的内容就可着劲的说,而且不惜添油加醋,甚至胡编乱造;对自己不利的内容,就想方设法轻描淡写,甚至颠倒黑白。当然了,写到敌对一方时,就用完全相反的手法;换而言之,对敌对一方不利的内容,他们就可着劲的说,而且也不惜添油加醋,甚至胡编乱造,对敌一方有利的内容,他们也是想方设法的轻描淡写,甚至不惜颠倒黑白。

比如,在有的历史书中,我朝太祖皇帝那就是圣人一样伟大,问题是,在有的历史书中,我朝太祖那就是魔鬼一样恐怖。当然了,蒋委员长的历史形象,显然也是如此的。
面对这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我们自然情不自禁的想问,他们说的是同一个人吗?因为,明明是同一个人,怎么会有这样大的差距呢?这样一来,你说我们应该相信谁说的,或是应该相信他们说的哪一部分呢?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若干年前,我朝国门打开了,各种相反的资料、观点扑天盖地而来,大家再对我朝从前所写的历史,表示怀疑时,并认为许多内容完全不可信时,自然不用害怕这种无知的指责了,因为无论谁想要所谓的史料,我们都可以把成堆的所谓历史资料,给他扔过去,总而言之,你自己去看吧!千万不要说这些都是胡编的,因为这些都是胡编的,你以前看到的,就都是真实的?

因为有这种读现代史的经验,所以我看古代历史时,只要看到那种一方是正义、一方是邪恶;一方伟大、光荣、正确,一方是愚蠢、邪恶、贪婪;就会本能的觉得,这不过是政治宣传罢了。而且总情不自禁的在想,如果我们有机会看到另一拨人记述的历史,他们会如何说呢?我相信,在他们记述的历史书中,他们肯定都会说自己如何为国、为民、为正义,而说对方如何虚伪、贪婪、邪恶。这几乎是一定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东汉历史,可以肯定的说,它就是士大夫集团所写的历史。如果张让、赵忠等大宦官,也拥有话语权;如果汉桓帝、汉灵帝也拥有话语权,他们写出来的汉末历史,肯定会把我们现在看到的汉末历史完全颠覆。
就如,看我朝太祖时代的民国历史,老蒋一伙,就是邪恶的化身,而且又蠢又笨;问题是,我们后来竟然看到了老蒋一伙写的民国历史,于是终于发现,原来在老蒋一伙笔下,所有的民国历史,都得反过来看。甚至不要说老蒋一伙了,就是说老汪等人,在他们自己人的笔下,那也是高大全的。关键是,我们谁也不能说,他们这完全是胡说八道。

我们常常相信,历史舞台上有一些大人物,那就是邪恶的化身、而且又蠢又笨。无非是因为,他们的话语权早就消失了,所以我们从来也没有看过,他们一伙是怎样记述、评论相关历史的。如果我们有机会看到他们一伙,记述、评论的历史,自然会觉得,他们的形象绝没有这样简单。事实上,一个人成为历史大人物,就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人坏人、聪明愚蠢可以解释。
我们常常相信,历史舞台上有一些大人物,那就是圣人附体,而且英明神武绝胜千里,无非是因为他们控制了话语权,或把不利于他们的资料都清除了。所以,我们从来也没有机会看到,他们的反对者是如何评论他们的。如果我们有机会看到他们反对者记述、评论的历史,自然会觉得,他们的形象绝没有这样简单。事实上,任何一个政治人物,都绝不是简单的好人坏人、聪明愚蠢可以解释。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因为古代的历史资料本来就有限,而且又在历史的长河中,淹没殆尽了。所以,我们自然永远也无法看到张让、赵忠一系所写的汉末历史了。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自然只能看到士大夫集团的一面之词了。
既然如此,汉灵帝与他们亲信的宦官,就只能是邪恶的化身了,而且又蠢又笨。总而言之,什么离奇的事也会干,什么弱智的事也会干。在这种背景下,灵帝与他信任的宦官,为了更好的过纸醉金迷的生活,就开始公开挂牌卖官了。
这种内容,其实一看就是政治宣传的内容。为什么我敢这样肯定呢?对此,我只想问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如果我们处于灵帝的位置上,我们会干这种不着调的事吗?肯定不会,因为我们的脑袋没有让驴踢过,问题是,灵帝和他亲信的宦官,脑袋就让驴踢过?

表面上,皇帝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罪过,问题是,哪个皇帝不是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呢?
民国政府推翻满清政府后,一年还给清清皇室四百万两白银(或四百万块现大洋)的生活费。如果单纯的纸醉金迷,一年四百万两白银(或四百万块现大洋)生活费,这得怎么糟蹋啊?要知道,这是传说中的亡国之君,一年的生活费,还这样惊人;那些在位的君主,就更不用说了。

从这层意义上,如果汉灵帝只迷恋纸醉金迷的生活,保持宫廷的既有开销就可以了;因为他前面的大汉皇帝,也都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而且每年也有着惊人的、合法的生活费。从相关历史去看,灵帝的私人生活虽然非常荒唐,但是并不比前面的皇帝更奢侈、更铺张。既然如此,灵帝为什么会因为这种原因,就想起公开挂牌卖官呢?

关键是,人们在说灵帝卖官时,又不经意的美化了汉桓帝,换而言之,汉桓帝虽然是传说中的昏君,但是生活却节俭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所以汉灵帝从一个亭侯(也就是村长级别的贵族,因为王是省市级贵族,侯是县级贵族,之下是乡侯、亭侯)当了皇帝后,竟然也会觉得,汉桓帝作为一代帝王,也活得实在太寒酸了,所以为了改善生活水准,灵帝竟然需要去想办法捞外快了。

其实呢,汉桓帝作为一代帝王,他每年合法的生活费,本身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且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宫廷的生活,肯定已是极尽奢侈、豪华之能了。在这种背景下,汉灵帝以一个亭侯的身份,从县城进入皇宫,自然会有刘姥姥进入大观园的感觉,在这种背景下,怎么还可能会觉得汉桓帝不会享受生活,并且因此公开挂牌卖官呢?
如果汉灵帝以一个村级的贵族,从县城进入皇宫,都会感觉宫廷的生活太过寒酸,都会感觉皇帝的私人财富太少,以至于想到卖官赚钱。那大汉前几任皇帝,也实在只能用伟大来形容了。因为,堂堂大汉皇帝的私人生活,竟然会让一个村级的底层贵族都觉得寒酸,这得伟大到什么境界呢?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一个人当了皇帝,随心所欲的胡折腾,还能继续当皇帝吗?按童话故事的观点去看,应该是还可以继续当的,因为,在童话故事中,皇帝都被说得神圣而又神奇,所以无论怎样折腾,大家也依然得听他的。问题是,如果皇帝真有这样神圣、神奇,就不会动不动就让权臣当傀儡玩了,更不会让权臣一再废杀了。

皇帝并没有什么神圣可言,皇帝可以高高在上,首先是因为帝国建立了有效制约臣子窥视皇权的政治格局;其次则是因为,普遍的利益集团、群体都认为,忠于皇帝最符合自己的利益,至少把皇帝推下台后,大家的利益并不会改善,相反还有可能变得更差。否则,皇帝有什么神圣可言呢?关于这一点,只要看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皇帝就可以知道了;关于这一点,甚至只要看看两汉被废杀的、被当作傀儡玩的皇帝,就可以知道了。

更主要的是,汉灵帝从当皇帝那时起,就没有感觉到皇权有什么神可言;因为,灵帝刚当皇帝不久,就有人率军冲进皇宫,要替天行道。如果不是各种利益集团相互牵制,灵帝恐怕当时沦为傀儡了。
窦武、陈藩一伙说自己最忠于皇帝,所以他们冲进皇宫替天行道,就是为了忠于皇帝。问题是,随便拉出个傻子也知道,这两位老兄说的话,实在缺乏可信度。一切是显然的,先帝没有儿子,你们如果真的忠于皇帝,你们本可以选择一个年富力强的皇位继承人,为什么非要让一个12岁的幼童继承皇位呢?选择一个12岁的幼童继承皇位后,你们又想擅自率军冲进皇宫替天行道,你们如果算忠臣,曹操在戏台上,还用画白脸啊?
汉灵帝就是个傻子,也知道,如果当时让窦武一伙灭了宦官集团,他以后就只能当傀儡了。因为,没有了宦官集团,明天窦武一伙天天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皇帝还靠什么管他们呢?

许多人总认,东汉是亡于桓灵二帝之手,从某种意义上,这自然不能说有错。问题是,汉桓帝在位21年,汉灵帝在位22年,两个人共在位43年。
如果说东汉帝国,是让他们两个人弱智的行为,给整灭亡的;那从曹操封公、封王,到高平陵之变(司马懿篡权),曹魏一共存在多少年?不过36年罢了。至于西晋确立(司马昭封晋王),到八王之乱,也不过30多年时间罢了。至于东晋南北朝时的帝国,又有几个立国超过43年的王朝呢?

其实,只要我们知道围绕皇权的博弈有多复杂,就可以知道,一个皇帝如果真的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恐怕早就让淘出局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灵帝为什么要卖官呢?

在说灵帝为什么会公开挂牌卖官时,我们先说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历史故事。

晋武帝曾问他的一个亲信,“我能和古代哪个皇帝相比?”这个亲信告诉晋武帝,“你能与桓灵二帝相比。”晋武帝一听非常不高兴,因为桓灵二帝在通常的说法中,那就是昏君的代名词。
这个亲信说,桓灵二帝卖官,钱都进了公家的库房,您卖官,钱都进了私人的库房,这样说来,您还不如桓灵二帝呢。晋武帝对此一时默然,最后只能自嘲的说,桓灵二帝身边,肯定没有你这样敢直言的臣子,这样说来,我应该还是比桓灵二帝强啊。[注1]

我们许多人在理解这段话时,常常认为晋武帝也曾公开挂牌卖官,所以晋武帝是一个非常昏晕的皇帝。其实呢,这是一种典型的误解。因为,没有任何资料证明,晋武帝曾公开挂牌卖过官。但是相关的内容,却显然证明,桓灵二帝卖官的钱,并没有装入私人腰包。

所以这段话的正解应该是这样的。晋武帝的那个亲信说了:桓灵二帝公开挂牌卖官,自然可耻,问题是我们大晋帝国,虽然没有公开挂牌卖官,但是谁敢说,一个人不花钱运作,也能当官?关键是,桓灵二帝公开挂牌卖官,所以相关行为是政府行为,相关的收入自然都是有账可查的,而且都被政府掌控着。我们现在买官卖官,都是豪门贵族私下操作,所以卖官的收入,政府一毛钱也见不着,都进了豪门贵族的私人库房。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桓灵二帝之所以卖官,显然是因为帝国出现了财政危机。相关危机如何出现呢?自然是因为既得利益集团越来越庞大,所以政府各种开销日益增大。皇帝、大宦官,自然是既得利益集团成员;那些四世三公、世代两千石、一家老小全是当官的士大夫集团成员,自然更是既得利益集团成员。

帝国经过近二百年发展,那些世代一两千石,四世三公的家族成员,恐怕早就如同蝗虫一样成灾了?都是不稼不穑,不工不商就过着富贵的生活。仅仅是因为他们控制着话语权,所以我们总感觉,他们都是人民的好公仆。其实呢,除了政治宣传的内容外,谁会这样恬着脸美化自己呢?关键是他们真如自己所说的那样伟大,为什么会四世三公、世代一两千石,全家好几个人一两千石呢?

因为,既得利益集团日益强大,所以他们每年消耗和社会资源日益增大;而且帝国的律法形同虚设,因为所有的官员,通常都可以自豪的说,咱上面有人。在这种背景下,无论边疆还是内地,各种不稳定势力那是此起彼伏;由此而来的,就是帝国每年用于维稳的费用越来越庞大,却看不到下降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帝国自然渐渐被财政危机所困扰了。

现在的问题是,帝国政府应该如何解决相关的财政危机呢?
在解决帝国政府财政危机时,通常有三种渠道。第一,向老百姓加税;第二、就是皇帝拿出他的私房钱;第三、就是想办法让既得利益集团吐出一部分非法利益。

向老百姓加税的想法,显然是任何一个上过几节大课的人,都知道是错误的方法。但是所有的帝国在后期,都会用类似的方法解决财政危机。

想办法让既得利益集团吐出一部分非法利益,应该是一种好办法,但是大多数帝国在后期,显然都无力用这种方法解决财政危机。最典型的就是小蒋当年号称只打老虎,不打苍蝇,最后却是狼狈败下阵来。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当然了,无论对老百姓而言,还是对既得利益集团而言,解决政府财政危机的最好方法,就是皇帝把私房钱都拿出来。因为这种方法,既不损伤老百姓的利益,也不损伤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但是,用这种方法解决帝国财政危机,通常是缺乏可行性的。所以,从来没有一个帝国在解决财政危机时,真的采用过这种方法。就是蒋委员长喊了一辈子革命,在最后时刻,据说也是家里堆满了钱,就是不拿出来共赴国难;更有传说,老蒋在关键时候不敢支持小蒋,就是因为他自己屁股也不干净。

为什么用皇帝的私房钱,解决帝国财政危机,是一种缺乏可行性的方案呢?
皇帝的生活费,自然是一个天文数字,问题是,相关费用需要维持宫廷庞大、奢华的日常生活;这可不是说削减就能削减下来的;因为这样一大笔固定的费用支出,本身获利的人就很多,你明天说削减,利益受损的人,绝不会某几个人。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政府严禁官员大吃在喝,官员们对此自然是想操大祖宗,问题是那些开饭店的、卖好酒也叫苦不迭啊。
大家都希望皇帝削减相关费用,基于皇帝的本心,本身就不会多么情愿。而那些因此利益受损的人,自然也会纷纷想办法阻止。关键是,下面的大宦官、豪门贵族、官僚,都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你叫皇帝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皇帝、与皇帝利益相关的人,自然都会问了,凭什么啊?

对于相关的博弈,只要我们对明末历史比较了解,自然就不陌生。明帝国后期,经过一轮接一轮的博弈,结果都是选择了向老百姓加税。而东汉帝国呢,自然也不能免俗,但是东汉帝国显然也通卖官的方式,让既得利益集团吐出了一部分非法利益。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我们对于卖官的事,感觉不可思议,是因为我们看到的,只是士大夫集团的一面之词。如果宦官集团也有话语权,桓灵二帝卖官的故事,应该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第一、汉帝国当时有财政危机了,这是任何一个帝国在后期,都自然而然的会出现的事。
第二,汉帝国早已买官卖官成风了,只是相关行为,一直是以潜规则的形式,在暗中运行罢了。更主要的是,你别看那些士大集团成员一个比一个装的清高,但是谁的家里,也堆着大量的非法收入。而且他们的子弟在运作官位时,他们在谋求升迁时,肯定也会花数额不菲的公关费用;只是相关运作,都是以潜规则的形式进行。

在这种背景下,在解决帝国财政危机时,皇帝自然想把手伸进他们的腰包。

事实上,在明末也有一个官场败类,建议崇祯皇帝向各级官员逼捐。总而言之,据这个官场败类所说,现在的官员那是无贪不官、无官不贪,什么东林党、阉党,家里都堆着大量的非法所得。所以皇帝应该按官员级别大小,让所有的官员都捐出一大笔钱出来;这样一来,自然可以不加税,也能暂时解决帝国的财政危机。崇祯皇帝一听,也真是这么回事,就试着去执行。结果呢?官员们都是纷纷出来哭穷了,总而言之,他们都是遵章守纪的好公民、好官员,哪能拿出这样一笔钱呢?再说了,你这样逼官员们交钱,这不是逼着官员去贪污腐败吗?最后折腾来折腾去,弄了一地鸡毛,却是什么结果也没有。
其实呢,灵帝时代的卖官,大约就是类似于此的行为。只是明代的崇祯皇帝没有干成,而东汉的灵帝干成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汉灵帝用的方法非常高明;如果崇祯也这样玩,官员们估计也得给皇帝乖乖交钱。因为,崇祯那是按倒官员,如虎如狼的想从官员兜里掏钱,自然无法掏出来。汉灵帝显然没有玩的这样粗暴。
汉灵帝的态度非常简单,那就是,你们谁也别跟我哭穷,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说你们家里,没有大量的不明财产,就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也不会相信啊。我现在希望你们按级别,给政府捐一点钱,如果你们不想捐,我也绝不勉强你们。问题是,你们总有求到老子头上的时候,等你们求到老子头上的时候,咱们慢慢再谈。

说得直白点,就算你能打通各种关节,并且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官职,但是老子不在你们委任状上盖那个大印,你们也是白搭!说得再明白点,老子手上也握着印把子,等你需要我给你盖这个大印的时候,我看你再和我哭穷?总而言之,你不给政府捐一笔款(你们说这是买官钱也好,说这是黑钱也行),你就慢慢坐在家里等这个委任状。咱们看看谁着急?
汉灵帝这一招玩的实在叫阴损,你想吧,官场如战场,大家为了谋求一个官职,那是十八般武艺全部使上。在这种背景下,什么官N代,那就叫扯淡;因为官N代与穷N代相比,才叫官N代。你觉得你是官N代,问题是,和你出来竞争官职的人,全是官N代,你也趁早别扯自己是什么官N代,因为这实在有点丢人。
在这种背景下,那个贪财如命的昏君,谁给钱,就让谁当官;你现在为了省两个钱,就和这个昏君一个劲的穷耗,能有结果吗?肯定是没有的。俗语说了,夜长梦多。你和这个昏君哭穷,就是不舍得出这笔钱,有人却悄悄的把钱送给了这个昏君,明天政府正式公布人事变动时,你估计只能靠边站了。
这种玩法,显然让官员们陷入了囚徒的困境中,因为你不想花钱,你得能肯定你的竞争者也不花钱啊。否则,你想升官,得等到什么时候?

甚至而言,如果崇祯皇帝不怕担滔天的恶名,也放手这样干事,估计也能逼捐到大量的钱财。问题是,崇祯皇帝作为一个受过正统教育的人,哪敢这样想问题呢?关键是,这种方法虽然在表面上,不用向老百姓收税,也能暂时解决帝国财政危机,但是和加税相比,也就是草驴与叫驴之别,因为老话早就说旧了,羊毛出在羊身上,它不会长在狗身上。


[注1]:武帝曾在南郊祭天,祭礼毕,喟然感叹,问刘毅说:“卿以为朕可以和汉代哪个皇帝相比?”刘毅回答说:“可与桓帝灵帝相比。”武帝说:“我虽不及古人之德,尚能克己为政。又平定东吴,统一天下,比作桓灵,是否贬抑过甚。”刘毅回答说:“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由此说来,还是不如桓灵。”武帝大笑说:“桓灵之世,听不到这些话,今天有直臣,所以和桓灵是不同的。”(摘自《白话晋书》)

待续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复探索求真网友:

先生可能记错了在袁绍等决定引大军消灭宦官集团的时候袁隗的职务是后将军不是太傅,录尚书事,他当上太傅是董卓进京以后的事情了。

================

大约是你的记忆有误,袁隗在汉灵帝死后,就是太傅,并且录尚书事。

“戊午(十三日),皇子刘辩即帝位,当时他十四岁。尊称母亲何皇后为皇太后。何太后临朝主持朝政,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光熹。封皇弟刘协为勃海王,当时他只有九岁。任命后将军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共同主持尚书事务。”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复扫地保安网友:

泪痕老师写得真好,也只有大才才敢写三国啊。
不过有一点我不太明白,就是我始终觉得《资治通鉴》不是第一手的史料,严格意义上来讲都算不得史书,充其量就是个通俗阅读材料,那么作为历史研究的话,引用这本书会不会有点不太严谨?

==========================

你大约没有仔细读过《资治通鉴》。

《通鉴》的严谨就在于,它的格式通常是这样的,某年某月发生了某件事;而相关的事实,通常都非常简单,并不夹杂主观色彩;所以我们看到的只是客观事实。当然了,里面有许多内容,表面上带有主观色彩,但相关内容,其实都也不是司马光自己的表述,而是从前史学权威们的表述,因为相关字句通常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等书中的内容一模一样;换而言之,这等于司马光说,某年某月发了生件事,大家公认的当时历史权威是这样记录的。

司马光私人的观点,在《通鉴》中很少出现,而且通常都是以臣司马光:、、,的形式表达出来。

从某种意义上,《通鉴》只是把他搜集到的历史资料,以编年的形式整理了出来。这种性质的历史书,是最标准、最经典的历史作品,其严谨性、权威性是无可置疑的。

表面上,搜集资料,以编年的形式整理出来,非常简单。但是,如果是面对浩如烟海的原史资料,里面有着各种不同的记录、观点;你去逐条考证哪些记录、观点更接近真实,然后用最简洁的文笔,用以时间为纽带把它们全串接起来,那工程也是惊人的。关健是它需要极高的史学素养,绝不是普通人可以胜任的。

而且司马光也不是单纯的文人,因为他是当时的顶尖政治家、高层官员,所以对于政治舞台上各种隐秘的内容,他自然是一清二楚,以他的史学知识,加上他的身份,自然可以把历史看得更透、更深。有人在贬低泪痕的作品时,常说泪痕缺乏足够的阅历,很多东西都是自己想象,而人们在说司马光时,永远也不能用类似的说法。因为,司马光就是政治舞台最前排就坐的人物。

楼主:泪痕春雨

字数:137402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4-11-19 17:38:00

更新时间:2021-02-02 06:56:46

评论数:1709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