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泪痕漫评三国 那些隐藏在英雄传奇背后的历史 长篇连载

泪痕漫评三国 那些隐藏在英雄传奇背后的历史 长篇连载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复红朝笑笑生网友:

请教一下,什么样的情况才算是,掌握了一支军队,或者成为集团的领袖?

宦官集团能成为强有力的集团,显然不是因为,皇帝给了他一张盖大印的证书。但是一个阉人,真的就有本事控制庞大的军队,一声令下大家就冲上去,甚至敢对抗权倾一时的大将军。而且这种事不是发生一次,是好多次都有,他们又没有降龙十八掌或三尸脑神丹,凭什么这样权柄在握呢?而所谓权柄,又是什么东西呢?

单纯地来讲,权柄自然是利益的分配权,大家认为只要服从某公公就能升官发财。但在冲突的时候,一个太监是如何做到这一点,让几千人、几万人的统帅给他卖命的?

==============================

这个问题,总的说来比较复杂。我后面,会试着慢慢分析它,这里只是简单的说一下。

其实看三国历史时,最让人诡异的一幕就是这句话,“不久,何进与何苗的部下都投靠董卓”。
我为什么说这一幕非常诡异呢?因为,我们现在必须得解释一个问题,那就是何进、何苗所统率的军队(要知道,这是中央政府直辖的军队),为什么会纷纷投靠董卓呢?
我的意思是,何进、何苗死了,但是他们统率的军队,为什么不投靠有士大夫集团支持的,而且据说代表正义的袁绍、曹操?而就要纷纷投靠一个突然进入洛阳城的,而且据说是恶魔化身的董卓呢?

我想,第一个原因,自然是董卓非常有大哥气质,并拥有极高的亲和力;但是,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央政府直辖的军队,与士大夫集团之间,一直有着难以跨越的鸿沟,所以在宦官集团被清理出局后,他们宁愿都站在突然进入洛阳城的董卓身后,也不选择站在有士大夫集团支持的袁绍、曹操身后。
事实上,袁绍、曹操等人当时的失败,主要就在这里。一切是显然的,如果他们能有效控制洛阳城的直属军队(也就是大将军何禁、车骑将军何苗手下的将士),自然有机会驾驭董卓之类的人,因为董卓只率领三千人进入洛阳城,他再会装神弄鬼,也不可能把这三千人,装扮成三五万人;更何况,洛阳城的直辖军队虽然找不到确切数字,但是这个数字应该不会低于三五万;而还有丁原、鲍信等人的率领的地方军队。在这种背景下,董卓显然无法控制住局势。
问题是,洛阳城直属的军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都纷纷站在了董卓身后。

写到这里,我们的问题是,为什么洛阳城的直属军队,与士大夫集团,竟然有这样深的鸿沟呢?我的意思是,他们为什么,在何进、何苗死后,宁愿投靠董卓,也不愿意投靠袁绍、曹操呢?
我想,主要原因就是,官N代与穷N代,在正常的升迁过程中,都是各走各的路。那些起步比较高的职务,都是由官N代担任;那些升迁机会比较大、比较快的职务,也都由官N代担任;反之,则由穷N代担任。这种局面的出现,自然是士大夫集团努力追求的结果,但是也有皇帝故意加强的原因,因为皇帝这样布局,就会让官N代与穷N代之间,有一条难以跨过的鸿沟。
在这种背景下,禁军的基层骨干,应该都是穷N代,从整体而言,他们一直觉得自己受到官N代的压制,当然了,事实也是如此;而类似的不满情绪,又受到皇帝与宦官的刻意加强,所以禁军的基层骨干,都对士大夫集团有着天然的敌意。在这种背景下,无法掌控禁军,就成为士大夫集团的噩梦。窦武自然是因此失败的,袁绍、曹操等少壮士大夫成员,之所以功败垂成,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因为袁绍、曹操在清理宦官集团后,突然发现自己竟然无力掌控禁军;于是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中央禁军,纷纷投靠突然进入洛阳城的董卓,到此为止,袁绍、曹操的计划彻底失败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复待我施为地煞变12网友:

见到楼主新作,又长见识,支持。

不过,对刘备能收金牌小弟的原因“更因为。。。”不敢苟同。宋江能以自己本事收服柴荣,刘备这样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枭雄不难做到吧。卢植,公孙赞这样级别的人物有多少,有像刘备一样和他们关系的又有多少。个人感觉,比起刘备自身的才能来,他的关系是微不足道的

=======================

刘备的成功,自然不是主要依靠他的关系;就是曹操的成功,也不是主要依靠他的关系。因为,不要说与刘备相似起点的人了,就是与曹操相似起点的人,也是多如牛毛。他们最终可以杀出重围、脱颖而出,显然更多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们是曹操与刘备。

但是,我们显然不能否认,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与他的身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曹操出身于刘备的家庭,他的人生道路自然就会完全不同;而且他能不能也杀出重围,肯定就是一个未知数了。当然了,如果刘备出身于一个真正的穷二代家庭,他人生的道路肯定也不同了,而且能不能杀出重围,也是一个未知数了。

我在《汉高祖刘邦》中就说了,秦始皇生于刘邦的家庭,能成为千古一帝的机会,估计会很小;如果刘邦生活在秦始皇的家庭中,是不是一定比秦始皇更出色呢,显然也是不确定的。
虽然简单的去看,刘邦白手起家,开创了一个帝国,秦始皇继承庞大的政治资源,开创了一个帝国,刘邦自然比秦始皇优秀多了。但是,历史显然没有这样简单,成功失败也没有这样简单;也许刘邦之所以会成功,就是因为他出身在了一个底层家庭,如果他身在帝王将相的家庭中,他就不会成长为刘邦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复轩窗少年网友:

许久不见先生新作,惊喜;

这次想请教的和历史有关,但不是什么具体的历史问题。我去年大学毕业,用了快一年时间,总算可以从办公室逃出来,作为一个时间完全自由安排的撰稿人而生存。虽然一直没放松学习,但最近越来越觉得在某个领域里需要接受专业的训练和指导,因为越往前走越发现,业余和专业的差距之大。那么问题来了,先生认为,业余研究历史的和科班出身的那些人相比,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哪里?可以不经过专业的过程而自行弥补吗?

=========================

专业与业余的界限在什么地方呢?

第一,应该是各自可以接触到的资源不同。比如,在网络时代以前,许多资源只是专业人士才可以享用。比如,在网络时代以前,业余历史写手,哪有机会看到成套的二十四史?甚至整本的资治通鉴,也没有机会看到呢?至于更原始的的资料,就更不用说了。在这种背景下,业余历史写手,与专业历史学者坐在一起讨论问题,专业历史学者用知识本身,就足以把业余写手唬得一楞一楞的。但是在网络时代后,双方的这种差距并不明显了。

第二、应该就是双方的基本功不同。比如,业余历史写手,通常都不具备阅读原始历史资料的能力。比如,那种文言的、竖版的、繁体字的、甚至连标点也没有历史书,这绝不是业作历史写手可能看懂的。专业历史学者,他们都受过严格的、专业的基本功训练,仅这种差距,就足以让专业历史学者,把业余历史爱好者,甩出几条大街了。但是在网络时代,相关的界限,也渐渐比较模糊了,因为各种原始历史资料,都有专业人士给白话了。我在这个长篇中,一再引用白话的历史资料,就是因为我曾得益于这种书籍,我绝不敢因为要装斯文,就去引用什么文言。

我说这些话,只是希望你知道,在网络时代,因为资源丰富,而且资源日益大众化,所以一个人就算不什么专业出身,也不要有什么心理负担,因为专业与业余之间,已没有无法跨越的鸿沟了。只要你愿意投入足够的精力、时间,自然可以跨越这种界限。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复才到中天万国明网友:


感谢你翻出我从前写过的文章。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的东西,所有的历史,都可以找到众多似曾相识的内容。比如,内廷、外廷相制约的政治格局,是历史上最常见的一种政治格局。

但是,任何一个时代的政治格局,也都有它的独特性,即使他们存在一定的共性。比如,秦、东汉、北魏、北齐、武周之后的唐、明、清、甚至我朝太祖晚年,都是类似的格局,但是它们显然是各不相同的。

甚至同样是宦官政治,东汉、武周之后的唐、明,显然也差别很大。因为,这是一个三国的帖子,东汉部分的内容,只是为了交待一下三国出现的背景,所以我并没有把它展开去写。
如果围绕相关内容去展开讨论、争论,可能会远离三国历史。所以,我这里就不多说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东汉的内廷构成,与北魏、北齐存在明显的差别,因为北魏、北齐的政治,我们都很难说那是宦官政治(至少宦官在帝国地位,远不能与东汉、武周之后的唐、明、相提并论),所以它自然很难与东汉相类比。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复才到中天万国明网友:

看过你转帖的文章,更感觉自己对这段历史的了解、理解,实在是井底之蛙了;更主要的是,看来我对穿越小说,真是一直存在某种偏见。

感谢你提供的相关资料。

但是依然希望自己、也相信自己可以写出新意,但愿支持我的网友不会失望。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感谢枯声、门九提督、苦守的苦手 、贺兰居士2013 、仰望巅峰、156032032、她在他城w、卓然无双、郗家彬、新恐怖鸟 、陈实2013 、斌哥的神兽七十码、才到中天万国明、iceshucy、pearlphoenix 、探索求真、五六块钱、新昌仁慧、Xushen1423、寒山憶雪、扫地保安、wy800725、此世无心、zhaojian0372 、现金社会012、xinj1983、王不招、君子梁刘网友支持,更更新一段。

第七节 灵帝卖官 (下)

三国末年,司马懿执政时,太尉蒋济主管的部门,也是在私下半公开的买官卖官,而且当时有民谣说了,“欲求牙门,当得千匹;五百人督,得五百匹。”意是说,军官想要担任牙门将这样的军职,必须送护军蒋济一千匹帛;就算是百人督的这种低级军官,也需要五百匹帛。
司马懿与蒋济的私人关系非常好,所以就问蒋济,相关民谣所说的话,真有这么回事吗?蒋济对此自然是尴尬极了,因为这是公开的秘密,蒋济否认也不是,承认也不是。于是蒋济就开玩笑的说:“洛阳京城中的商品价格贵,少一钱也买不到啊。”蒋济说完后,自己都忍不住笑了,而司马懿也忍不住笑了。[注1]

其实,类似的事情,在任何一个法制不健全的社会中,都是普遍的、半公开的存在着。虽然这种事,在冠冕堂皇场合说起来,那实在是太耸人听闻了,也太离奇了。但是,在台下面,相信谁也知道,这只是一个公开的秘密。所以,晋武帝的亲信才会说,我们大晋帝国,虽然没有公开挂牌卖官,但是整个官场,也是买官卖官成风;对此,晋武帝只能用自嘲的方式绕过去。当然了,蒋济面对司马懿的私下询问,也只能以开玩笑的方式,把它岔过去,却不能否定它;而司马懿对此,也只是一笑而过。

桓灵二帝时,官员们与皇帝的私交显然没有这样亲密,所以看到皇帝把这种事端到桌面上,他们自然更是尴尬的无地自容。所以,他们除了跟皇帝装装逼,扯扯淡外,就是王顾左右而言它了,但是他们也实在不能矢口否定这种事实;因为这就是公开的秘密。

在这种背景下,皇帝公开挂牌卖官,就是一种变相逼捐了。总而言之,你们公开贪污腐败,已是公开的事实了,我管吧,那是无从下手;抓吧,那是抓不胜抓。现在政府非常缺钱,所以希望你们把相关贪污腐败的钱财,给政府上交一部分吧。

桓灵二帝之所以可以在漫天风雨中一直卖官,就是因为当时有两个最基本的事实,是大家谁也不能否定的。第一、帝国的财政危机不论是怎么引起的,但它是客观存在的。第二、无官不贪、无贪不官是普遍存在的事实,甚至都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的清白的。在这种背景下,虽然大家觉得皇帝把这种潜规则,端到桌面上未免太过离奇,但也合情合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也许有人会说,皇帝这样公开挂牌卖官,会降低公务员的整体素质。其实,这都是坐在书斋中想问题罢了。事实上,官是什么东西?它真是拿着钱就能买到的东西?显然不是的。
事实上,不论怎样买官卖官,官员的选拔,也仍然需要走正常程序(当然了,所谓的正常程序,有明规则,也有潜规则;皇帝卖不卖官,相关程序也是这样走下来的),你无法通过正常程序,你再有钱,也不可能买到这个官。也正因为这种原因,灵帝虽然公开挂牌卖官,但是当官的人,通常还是士大夫集团互相标榜的人;换而言之,虽然一个三公之位只卖一千万钱,但是也绝没有一个底层土豪,能随便爬上三公之位。

更主要的是,如果灵帝真的是在卖官(不讲组织选拔程序,谁给钱多,就把官卖给谁);那一个两千石的官员,只卖两千万钱,也实在便宜的如同的卖大白菜了;至于一个三公只卖一千万钱,更便宜的更成了跳楼价。[注2]

看过《水浒传》的人,大约都知道,梁中书给自己岳父送的生日礼物是十万贯的珠宝。十万贯相当于多少钱呢?答案是一亿钱!因为,一贯就是一千钱,一千钱乘以十万贯自然是一亿钱了。

相信大家也都听过一句俗语,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里的清知府,可不是什么清朝的知府,而是说,当一个比较清廉的知府,三年下来,也能捞他十万两白银。所以,张居正并不是传说中的贪官,但是皇帝抄他家的时候,仅银子就有12万两;黄金7千两;如果加上各种珠宝,张居正家的财富,保守估计也得值30多万两白银。[注3]至于和坤被抄家后,那数目之大,就更不用说了。当然了,张居正也好、和坤也好,都也不是知府级别的官员,问题是他们的财富,显然都远远高于了十万两白银。
十万两白银,折合多少钱呢?一两白银,通常的算法,也是折合一贯钱,换而言之,十万两白银大约也值一亿钱。

汉代所谓的两千石官员,大约就相当于梁中书那种级别的官员。因为,汉代两千石的官员,通常就是郡守一级、九卿一级的官员。至于三公,怎么也相当于蔡太师那种级别的官员吧。

上面这三条内容,如果细致的考证起来,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也不会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所以,我写上面的内容,只是希望大家对相关内容,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概念,并无意得出什么确切的结论。换而言之,就算我们在理解相关内容时,存在很大的分歧,但是应该也会相信,一个两千石的官位,只卖两千万钱,那也实在便宜的如同卖大白菜了;至于一个三公的官员,只卖一千万钱,那更是便宜的如同跳楼价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如果上面的内容,还不够太直观,我们再看一条汉灵帝卖官时期的物价。

“四年(公元181年)春正月,开始设置马录骥厩丞,领受郡国征发来的马匹。豪强大族进行垄断,一匹马价格高达二百万钱。”

当时一匹马二百万钱。这样说来,一个郡守,也就值十匹马的钱;一个三公呢,也就值五匹马的钱;如果讨价还价,也就值两匹半的马钱;一个部长呢,通常就值两匹半的马钱。

如果灵帝真是在公开挂牌卖官,某天来一个大土豪,牵着两百匹马过来,得买走帝国多少官职啊?总而言之,我这里有二百匹马,我先用五十匹马,把三公、九卿全买了;剩下那一百五十匹,再买它十来个郡守玩一玩,这样说来,岂不是等于二百匹马,就可以让一个土豪变成顶尖豪门?如果他牵过五百匹马来,那大汉帝国,岂不是当时就被和平演变了?

其实,只要我们能明白这一点,自然就会知道,所谓的汉灵帝卖官,实际上只是一种变相的逼捐。简单去的说,也就是让三公级的官员,给帝国捐五匹马的钱;郡守一级的官员,给帝国捐十匹马的钱的;部长级的官员,给帝国捐两匹的钱。


也正因为这种原因,所以灵帝公开挂牌卖官,但是灵帝也不认为自己是昏君,相反认为自己是一个比较优秀的皇帝,因为不用一味向老百姓加税,也能让帝国的财政危机暂时得到缓解,这毕竟不是谁也能办到的。至少明代的崇祯皇帝,也想玩这种把戏,只是折腾来折腾去,却让官僚集团玩的跟傻子一样;总而言之,想从官僚集团嘴里掏出点非法利益,那是想也别想。

所以,灵帝有一次问一个亲信,你说我与先帝(桓帝)相比,怎么样?他的亲信就说了,你与桓帝相比,就相当于舜帝与尧帝相比。表面上,他的亲信并没有损他。问题是,这个亲信的意思非常明显,那就是你和桓帝相比,半斤对八两吧。灵帝听后非常不高兴,因为汉桓帝绝不是一个公认的好皇帝,而汉灵帝希望听到的回答,显然是他比汉桓帝强多了。[注3]
其实,汉灵帝能得到亲信的这种回答,本身就证明汉灵帝也是一个值得圈点的人。因为,这就如同晋武帝听到刘毅的嘲讽后所说,我身边也有直臣啊。如果我不是一个好皇帝,怎么有人敢在我面前这样说话呢?
天下大乱三百年,重新在晋武帝手里统一了,晋武帝以为自己可以算作一代优秀帝王了。却没有想到,让刘毅一盆凉水浇得,当时就回到了现实。看历史时,我们常常居高临下的嘲笑这个亡国之君、那个亡国之君,其实呢,把我们放到那个位置,恐怕比他们差远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对于皇帝这种以潜规则对潜规则的方法,士大夫集团的内心那是充满了矛盾。因为,他们都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为国为民的公仆,但是在当官前,都需要给皇帝交一笔黑钱;当他们交出这笔黑钱时,其实就是在打自己的脸,因为你交这笔黑钱,就等于承认在无官不贪的社会中,自己也不能免俗。否则,你们怎么能拿出这样一大笔钱呢?

虽然两千万钱、一千万钱,对于他们那个层次的人而言,实在如同毛毛雨罢了。但是,端到桌面上,那可是一个天文数字。因为,拿他们的工资去说,不吃不喝,也得攒几十年啊。
一个两千石的官员,一年的工资收入,大约也就相当于二千石粮食。而当时的两千石粮食,按最低的估算,大约也就值一二十万钱,除了极端的特例,撑死也不过值一二百万钱。如果用合法工资攒出两千万钱,不吃不喝,也得攒到什么时候啊?

就如同现今的官员,到了那种级别,让普通老百姓去说,家里只有几千万块钱,那可真算是清廉到极点了。问题是,拿他们的合法收入去算,他们不吃不喝,也得攒到什么时候啊?
当然了,也正因为这种原因,官员公报财产,永远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因为按实际情形去说,两千石的官员家里有个几千万钱的财产,那实在可以称得大清官了。问题是,如果只拿桌面上的东西说事,不枪毙他,那也是网开一面了。因为,他们一年的合法收入是多少,他们就是不吃不喝,多少年才能攒出这笔钱呢?关键是,真的抠法律条文,这估计不是判几年刑能抵罪的事。

面对皇帝这样耍无赖,官员的内心自然是矛盾极了。如果给皇帝交这笔钱,本身就证明自己不是传说中清官;如果不给皇帝交这笔钱,就会丧失当官、升官的机会,他们自然也不甘心的。
虽然士大夫集团对皇帝把潜规则搬到桌面玩的方法,那是又气又急,但终于还是无奈的接受了相关事实。因为无官不贪、无贪不官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官员想从皇帝手中拿到委任状,都得先给皇帝交一笔数额不菲的钱。对此,许多有气节的官员,都是又哭又喊,因为皇帝这样做,实在是等于公开打他们的脸;因为,虽然现在无官不贪、无贪不官,但是老臣的气节,那是举世公认的,你这样当面打老臣的脸,老臣可实在没脸活了。在这种背景下,对于大家都公认的清官,皇帝也会给他们打点折扣的;总而言之,打个半价,不行打个三折。[注2]
皇帝这样做时,理由估计也是比较充分的,你既然很清廉,肯定就是传说的忠君爱国的官员,现在政府有财政危机,政府给你的工资也不算少,让你们给政府捐点钱,应该没问题吧。关键是,虽然你很清廉,但是多少也有点灰色收入吧;所以千万不要和我哭穷。

崔烈(崔州平的老爸,这里提到崔州平,是因为崔州平是诸葛亮的好朋友)在当太尉时,那是和皇帝讨价还价闹了半天,总而言之,老臣是清官,你让我拿一千万钱出来,我可实在是拿不出来,最后皇帝只收了他五百万钱。崔烈离开后,皇帝忽然觉得,如果自己当时一口价咬住不放,没准也能让他拿出一千万钱来。所以,皇帝一时有点后悔当时降价了。[注5]

当然了,据说曹操的爹,当时是花一亿钱买了一个三公的官。当然了,之所以会有类似的传说,很在程度上,恐怕只是人们为了丑化宦官集团。类似的传闻,显然可以证明宦官贪污腐败时没有底线,比如,别人买个官,花五百万钱,都觉得是天文数字,大宦官的干儿子,那是花一亿钱都不带眨眼,同样是当官的,做官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其实呢,曹嵩作为大宦官的干儿子,曹操作为大宦官的干孙子,最后能被士大夫集团渐渐接纳,甚至坐在士大集团的最前排,绝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在宦官被视为邪魔的时代里,曹嵩父子可以脱去这层邪魔的外衣,一方面自然是因为大宦官曹腾就一直积极向士大夫集团靠拢,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曹嵩父子更加积极的向士大夫集团靠拢。
在这种背景下,曹嵩怎么可能花一亿钱去买三公之职呢?且不说,皇帝明码标价三公一千万钱,曹嵩出一亿钱,这就叫没事找事,因为这不是明着告诉皇帝,我曹嵩贪污腐败是一把好手?在童话故事的历史中,皇帝一看官员这样会贪污腐败,自然是高兴合不拢嘴了,问题是,用现实的眼光去看,这是绝不可能发生的事。
皇帝就像老板,官员就像各级经理人,经理人大肆贪污公司财物,怎么可能敢跟老板炫耀呢?老板有时对经理人贪污腐败的行为,睁一眼闭一只眼,无非是因为相关行为,比较难以管理,而且如果管的太严了,等于把经理人的隐性福利全剥夺了,也不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如果说老板看到经理人贪污,会感觉非常高兴,那不过是讲童话故事罢了。

事实上,如果皇帝真的卖官,而且谁出的价高就给谁,就绝不会明码标价卖了,而是把官职挂在外面,公开竞标了。总而言之,起价一千万,这边有人出价一千二百万,那边又有人出价一千三百万了、、、。
再说了,曹嵩187年11月当太尉,188年正月就被罢了。如果灵帝真的卖官,收了曹嵩一亿钱,就让曹嵩当两个月的官,这也未免太黑了吧?其实呢,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政府卖官的行为,是非常复杂的,我这里只是强调皇帝与臣子之间的博弈,所以许多内容就没有展开。[注6]

刚才是不是有点离题了,我们再顺着前的话头说,曹嵩作为宦官的干儿子,在士大夫集团四处围剿宦官集团的背景下,如果真敢这样公开的炫富,靠什么让士大夫集团认可的;关键是,士大夫集团还怎么有脸认可曹嵩呢?这样一来,曹操还怎么在士大夫集团的圈子里如鱼得水呢?所以,曹嵩花一亿钱买官的说法,可信度应该非常低。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对于桓灵二帝公开卖官的行为,最大的非议之声,自然是皇帝这样做,等于鼓励官员们贪污腐败。
其实呢,官员们贪污腐败时的真正动力,是贪污腐败的成本非常低,如果贪污腐败抓住就判刑、严重的就枪毙,而且被抓住的几率很大,自然没有多少官员敢贪污腐败了。如果贪污腐败通常啥事也没有,谁坐在官员的位置上,也难免食指大动的。在这种背景下,皇帝默许他们贪污腐败也好,还是天天高呼反腐倡廉,结果也是一样的;总而言之,贪污腐败就是半公开的存在着。
在许多人的观点中,皇帝公开挂牌卖官,就等于承认了官员们贪污腐败合法。问题是,皇帝天天高呼反腐倡廉,却不能有效打击贪污腐败的官员,任由贪污腐败半公开的存在,岂非也同样等于承认官员贪污腐败合法?关于这一点,只要看看明末的崇祯皇帝眼里一点沙也不揉,却只能让官员玩的跟傻子一样,就可以知道了。

而且所谓皇帝公开挂牌卖官(实际上就是逼捐),等于纵容官员们贪污腐败,那也是不成立的。

我们可以想象,当一个官员把工作干得一塌糊涂时,难道他真敢跟皇帝说,我当官前,曾给你花过一笔钱,所以我工作虽然干得一塌糊涂,你也不能撤我的职,更不能惩罚我。当然了,难道他真敢跟皇帝说,不是我想贪污,实在是因为我当官前给你花过一笔钱,所以当了官,怎么也得收回相关的成本啊。
如果官员真敢这样胡说八道,皇帝肯定会让宦官打得他满脸都是血,因为这就是他想反天了。

如果是这样,皇帝肯定会派宦官告诉他,你他妈的,在贪污腐败时有点谱,就能收回成本,还能大赚一笔钱,这是公开的秘密,你以为老子不知道?处于你这个级别,每年这种潜规则,可以让你定期收多少钱,那种潜规则,又可以让你定期收多少钱,还有这样,你又可以定期收上多少钱、、、。你一年好好干,大概能收多少钱,你以为我们不知道?你以为皇帝和你们要钱时,真是一拍脑袋就决定的?你以为皇帝和你们要这笔钱,真是逼着你们去贪污腐败啊?

你竟然敢说出这种话来,你是不是真觉得,皇帝就是传说中的昏君?你是不是真觉得,皇帝跟你收钱,就是鼓励你贪污腐败啊?你是不是真觉得,皇帝向你们收这笔钱,就是为了自己吃喝玩乐啊?我操你大爷的,就凭你敢这样胡说八道,枪毙你都不冤枉你。

你们贪污腐败的无法无天,皇帝管你们,你们都不服气,而且跟皇帝玩哩个啷;现在内忧外患政府很缺钱,所以皇帝只是希望你们把这部分黑钱,给国库上交一部分,是不是很过分啊?!皇帝现在只是希望你们贪污腐败时,有点谱,别捅出娄子来,是不是对你们的要求很过分啊?!

你妈的,你竟然敢把自己贪污腐败的原因,归于皇帝跟你们要钱上?你们还知道羞耻二字是怎么写的吗?你们贪污腐败的钱都堆成了山,皇帝现在不用审判,把你们全拉去枪毙,估计也不会冤枉一个。皇帝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是让你们交出一部分黑钱共渡国难,你们竟然就敢颠倒黑白的说,皇帝这是逼着你们贪污腐败,你他妈还有人性吗?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注1]:蒋济为护军时,难以止住人们争先恐后地行赂,于是利用此职权之便大肆谋取私利,故当时民间有歌谣说:“欲求牙门,当得千匹;五百人督,得五百匹。”意为军官想要担任牙门将这样的军职,必须送护军蒋济一千匹帛;就算是百人督的这种低级军官,也需要五百匹帛。司马懿素来与蒋济关系融洽,有一次他与蒋济闲谈时便以此事相问,蒋济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解释,于是开玩笑说:“洛阳京城中的商品价格贵,少一钱也买不到啊。”遂相对欢笑。(摘自《三国志、注》)

[注2]:俸禄等级为二千石的官卖钱二千万,四百石的官卖钱四百万,其中按着德行依次当选的出一半钱,或者至少出三分之一的钱。

灵帝还私下命令左右的人出卖三公、九卿等朝廷大臣的官职,每个公卖钱一千万,每个卿卖钱五百万。(摘自《白话资治通鉴》)

[注3]:不日即把查抄的结果上报:江陵原住宅内,金二千四百余两,银十万七千七百余两,金器三千七百一十余两,金首饰九百余两,银器五千二百余两,银首饰一万余两,玉带一十六条,蟒衣、绸缎、纱罗、珍珠、玛瑙、宝石、玳瑁尚未清点。《明神宗实录》卷一四八,万历十二年四月乙卯。《万历邸钞》万历十二年甲申卷。摘自樊树志《万历传》。


[注4]:灵帝曾经询问侍中杨奇说:“朕比桓帝如何?”杨奇回答说:“陛下和桓帝相比,犹如虞舜和唐尧相比一样。”灵帝不大高兴,说:“你的性格刚强,不肯向别人低头,真不愧是杨震的子孙,死后一定会再引来大鸟。”杨奇是杨震的曾孙。(摘自《白话资治通鉴》)

[注5]:崔烈当时靠傅母入钱五百万,得任司徒。到拜官之日,天子临轩,百僚到会。皇帝回身对亲信受宠者说:“后悔不加价,可以增到千万。”

[注6]:卖官鬻爵无疑是官场上最令人痛恨的制度之一。说来奇怪,这项制度其实有着相当辉煌的历史。早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杰出的政治家商鞅最先将这种制度从魏国引进秦国,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商鞅先设爵位20等,又在新法中规定,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只要向国家捐粮,就可以当官和获得爵位,即所谓“使民以粟出官爵”。 按照商鞅的新法,百姓出50石粮食就可以想当官, 名为“粟爵粟任”。 此后,秦孝公等秦朝国君大力推行此法,国富兵强,终于并吞六国,统一中华。汉依秦律,汉文帝听从晁错的意见,对爵位明码标价,规定捐600石粮食的封爵为上造,捐4000石粮食的封爵为五大夫,捐12000石粮食的封爵为大庶长。 汉武帝统治后期国库空虚,治粟都尉桑弘羊又“请令吏得入粟补官。” 汉桓帝为了解决汉羌战争军费紧张的问题,也曾出售“关内侯”这个没有封地和权力的名誉贵族头衔,要价5000匹绢。可见,许多成功的帝王都致力于卖官鬻爵。只是当时的商品经济还不发达,市场对金属货币的认同度不够,所以这些君主的卖官鬻爵收入不用钱币,而用粮食或绢帛计算。汉灵帝则规定:三公1千万钱,九卿和关内侯500万钱。从这个方面讲,汉灵帝与秦孝公、汉文帝、汉武帝的区别,只是用金属货币代替了粮食而已,但其根本性质是完全一样的。这一改变可能反映出,灵帝时期,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大大加强了。
卖官鬻爵之所以遭民众痛恨,自然有其不合理性;而这种制度之所以能长盛不衰,自然也有其合理性。一方面,卖官鬻爵是最赤裸裸的权钱交易,权力和金钱被划上了等号。通过卖官鬻爵获取权力的人自然希望尽快收回投资成本,于是必定会加重对统辖地区民众的剥削,所以民众痛恨这种滋生腐败的制度。另一方面,对于当权者来说,卖官鬻爵是效率最高的融资方式。何况,灵帝时期真正的核心权力都掌握在中朝手里,而出售的官职皆为外朝。通过卖官鬻爵获取权力的人如果过分贪婪地剥削民众,随时有可能被逮捕抄家,名利双失。在东汉后期,极少有官员能够像胡广和袁汤那样,长期占据一个官职,绝大多数官员在就职几个月后就会被迁职或免职。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很难收回巨大的投资成本。买官者与其说是在花钱买权,还不如说是在花钱买名。他们出了钱,就可以在墓碑和家谱上写下自己历任的最高官职,例如“故司徒袁滂之墓”,用以光宗耀祖。(摘自网友探索求真的回复)

待续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复新恐怖鸟网友:

不好这么说,

如果是你我去当官,家里是不该有这么钱。

可是,如果某个大财主要当官,他家里有钱,很奇怪吗?

比如马云要当个官,他愿意捐纳十亿,大家会觉得钱来路不对吗?


===================

按照中国的传统,马云之类的人,是不能当政府高级官员的。在古代,本身就有许多法令压制商人;在现今,官员、甚至是官员的直系亲属,严格的去说,也是不能经商的。

从表面上看,欧美的官员比我朝官员清廉,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种差距造成的。一切是显然的,马云类似的人可以当高级官员,或是马云等人的直系亲属可以当高级官员,那他们的财产,哪部分是合法的,哪部分是非常的,显然就很难确定了,甚至是无法确定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复此世无心网友:

天下大乱三百年,重新在晋武帝手里统一了,晋武帝以为自己可以算作一代优秀帝王了。 fvc
----------------------

楼主,时间好像有误

=================

的确有误,而且有误的太大了。应该是天下大乱了半个世纪。感谢指正。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感谢新恐怖鸟、此世无心、才到中天万国明、疯沙弥 、瀚海苍山、江东寄奴、Xushen1423、zhaojian0372、现金社会012、换换空气、红朝笑笑生、新昌仁慧、xinj1983、yf61710564、lovexia791015 、aabb38096150、大男孩Q、hank568、故乡青山远、探索求真 、卓然无双、闻鹊喜、帝飞扬、苦守的苦手、上有神仙不知老、amstel2007、网友支持,更更新一段。



第八节 官场变得越来越江湖


在东汉末年,整个官场,变得越来越像江湖了;因为官员的拉帮结派,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在这种背景下,官员变得越来越像江湖大佬了。

官员拉帮结派时,有一种常见的具体行为,就是一些有文化的高级官员,经常开馆授徒。表面上这是高级官员在教大家文化知识,实际上,这是官场变得越来越像江湖了。因为,人们到官员那里学习,通常绝不是冲着学问去的,而主要是为了和高级官员能搭上关系。所以高级官员开馆授徒,通常与黑社会开香堂并没有明确界限。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现今有一些高级官员,敢干这种事,肯定会让抓起来的。因为,身为政府官员,你不好好按组织程序工作,就玩这种黑社会把戏,你这是想干什么呢?就是退休的高级官员,敢干这种事,估计也会被抓起来。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某个市长、省长(甚至只是退休的市长、省长)开馆授徒,那前来报名的人肯定会人山人海,因为就市俗的利益而言,什么清华北大、牛津剑桥,那就是浮云,肯定不如到这个市长、省长开的班里上学。
如果越来越多的市长、省长都这样玩,国家还不乱套了?

因为士大夫集团成员,通常都被互相吹捧成了一心为国为民的好公仆;而且那个年代的官员选拔制度,本身就带有江湖气(换而言之,互相吹捧、推荐上位,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合法的);所以类似的行为,在当时的官场上,通常也是见怪不怪的。

那些开馆授徒的高级官员;与那些擅长品评人的高级官员,通常都是帝国的地下组织部大佬。
如果那些善于品人的大佬,对你的评语是,骨格奇特,一看就是国家栋梁;你明天不想当官,估计都有些难了。因为,各地、各部门的官员听到这个消息,自然会纷纷请你出来当官;在这种背景下,就算你想苟全于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也难免会有人到草庐中请你出山的。
当然了,如果你是某个高级官员亲自教出来的学生,明天你想当官的时候,自然是从哪也能找到门路。事实上,类似的教育活动,本身就含有拉帮结派的意思,你能进入这种圈子,自然会拥有普通人没有的机会。一切就如在大上海混的时候,江湖大哥自然是喜欢收徒弟,出道混的人,同样也喜欢找江湖大哥拜师。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官员在拉帮结派时,还有一种常见的具体行为,就是一个官员丢了官,他的学生、下属,常常也马上跟着离职;就算政府对此明令禁止,也常常无济于事。当然了,他的恩师、上司复出了,或是升官了,他们才会跟着出来。

因为政府已被各种大小帮派所控制,所以对于官员这样讲江湖义气,自然受到官场的热烈吹捧。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上司对你知遇之恩,而你却不愿意和上司讲江湖义气,就很难在官场上混了。
这样弄的结果,就是官员们变得,越来越像自己上司的私属了。


类似的风气,我们看两个比较经典的例子,就可以知道了。

侍御史蜀郡人景毅的儿子景顾,是李膺的学生,因为在名籍上没有写他的名字,所以没有受到处罚。景毅感慨地说:“我本来就认为李膺是一代贤才,所以才教儿子拜他为师,岂可以因为名籍上脱漏而苟且偷安?”便自己上书检举自己,免职回家。(摘自《白话资治通鉴》)

太守刘君犯了事,被用囚车解送京城,依朝廷法令不许下属接近,公孙瓒便化妆换了衣服,谎称是服侍他的兵卒,亲自带着路上的衣食用品,赶车到洛阳。太守要流放到曰南,公孙瓒在北芒上备下酒肉,祭祀祖先,洒酒祝告曰:“昔为人子,今为人臣,要到曰南去了。曰南多瘴气,恐怕回不来了,就此永别祖先坟墓。”感情激动悲伤哭泣,拜了又拜这才离去,观看的人无不叹息。上路以后,在半道被赦。公孙瓒回到郡裹,被举荐为孝廉,任辽东属国长史。(摘自《白话后汉书》)
我们必须得知道,官员对自己的恩师、主管,都这样大讲江湖义气,那些天天在大佬家吃白饭的宾客、食客;那些货真价实的奴仆、部曲,就更不用说了。总而言之,这种人如果连最基本的江湖义气不懂的讲,估计就没法在社会上混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官员在拉帮结派时,还有一种常见的行为,就是为了自己利益集团的大佬,他们常常是不惜两肋插刀,甚至不惜触犯政府法律。因为官场已变得如同江湖各大帮派争地盘了,所以愿意这样讲江湖义气的官员,通常总会受到官场的热烈吹捧,当然了,也就更容易上位。

《三国志》中说,“夏侯敦14岁时,跟从老师学习,有人侮辱了他的老师,夏侯敦就杀了那个人,因此以性格刚烈有勇气而出名。”
我小时候看到相关内容,就觉得奇怪极了。因为,夏侯惇这是标准的故意杀人;问题是,杀人之后呢?好像啥事也没有,相反还赢得不小的社会地位。我只想知道,当时的社会,有人管没人管?
我们通常的理解,夏侯惇的老师只是一个普通儒者,实际上,从当时的社会风气去看,夏侯惇的老师,肯定有着比较高的社会地位(或江湖地位);否则,他的学生绝不会因为这种原因为他杀人的;他的学生更不会因此,还会受到社会的赞扬。
所以,更符合情理的猜测是,夏侯惇的老师有着比较高的社会地位(或江湖地位),所以有人侮辱他,他的学生就愿意为他两肋插刀。他的学生为什么愿意为他两肋插刀呢,显然是因为这样做,会让自己的社会地位也提高。关键是,他的学生这样故意杀人后,为什么政府不追究他的法律责任呢?显然是因为,官字两个口,私下谁也承认这是夏侯惇故意杀人,并且为他这种江湖行为大声叫好,而摆到桌面上说时,却都说夏侯惇是防卫过当,所以应该略加惩戒就可以了。


类似的行为,自然更会受到政府的严厉打击,因为帝国政府不是黑社会,身为政府官员,不好好按政府组织程序工作,就天天玩这种黑社会把戏,那还了得。
问题是,官员们在干类似事情时,常常都是打着高大上的旗号,而且摆在桌面上时,还故意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所以政府一味打击他们,常常会让自己处于被动之中的。而且,维系皇权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忠,皇帝现在打击忠于自己的上司、主管的官员,那让忠于皇帝的臣子做何感想呢?问题是,官员们忠于自己上司、主管成为一种风气,皇帝以后想管官员,估计就比较困难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张俭和大宦官侯览斗得昏天黑地,最后未经政府批准,就率人推平了侯览母亲的墓;顺便连侯览老家的房也推平了(据说,侯览老家的房子、母亲的墓地都违制了;当然了,还有一种说法,张俭未走法律程序,就把侯览的母亲杀了;更有一种说法是,张俭擅自率人灭了侯览一家百余口。[注1]
桓帝一怒,于是张俭成了国家A级通辑犯,所以谁敢收留、协助他跑路,同样有罪。问题是在这种背景下,张俭在逃亡的途中,也跟旅游一样。总而言之,张俭在逃亡的路上,需要休息时,通常是见门就进;从来也没有举报过他。总而言之,政府虽然全力缉拿张俭,但是张俭依然消遥法外。[注2]

在士大夫集团的说词中,这是因为张俭太伟大了,所以大家都宁愿冒着坐监狱的危险,也会收留他,帮助他继续逃路。其实呢,这就叫扯淡。之所以会出现类似的事,恐怕就是因为官场越来越像江湖了。这就好像江湖大哥跑路,普通老百姓知道了,也不敢随便举报啊。因为,你不举报这个江湖大哥,也许有事。问题是,你敢举报这个江湖大哥,肯定会有事的。至于江湖同道朋友,就更不敢干这种不忠不义的事了。我的意思是说,这个江湖大哥所隶属的势力依然盘根错节时。
失去这种背景下,官员就是再代表正义,估计也没有人敢这样帮他跑路的,偶尔出几个人帮他,这可以理解,人们都冒着全家被抓的风险帮他,就不可思议了。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彭大将在后世历史书中,那就是最正直、最代表人民利益的官员,问题是,如果彭大将军需要跑路,大家觉得,有多少人会为他提供帮助?

皇帝面对这种事实,实在震惊了。因为,政府发出的A级通缉令,就如同一张废纸了,根本没有人把它当回事。总而言之,这个国家A级通缉犯,就如同出门旅游一样,潇潇洒洒的就逃出了政府的控制范围。虽然政府明确召令天下,谁敢帮这个国家A级通缉犯跑路,一律严惩不贷,却似乎没有人把它当回事。[注2]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当然了,官员们在拉帮结派时,最普遍存在的一种方式,就是以血缘、婚姻为纽带。
在这种背景下,帝国就会渐渐形成众多,以血亲为纽带的家族势力,以姻亲为纽带的几大家族联盟;更会形成众多拥有大量私属(主要是门生、故吏、食客、奴仆)的利益集团。这样发展的结果,官员自然不再是普通的官员了,而是以家族为背景,以帮派为背景的大佬了。

谁处于皇帝的位置,也会渐渐发现,这样发展下去,自己对帝国的控制将越来越虚弱无力。因为,皇帝渐渐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个普通的、可以让他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官员,而是一个个渐渐能与他分庭抗礼的家族首脑或利益集团代表人物。

在这种背景下,政府终于决定对官员结党的行为,开始严打了。总而言之,凡是拉帮结派的官员,一经发现,重则抓起来判刑,轻则终身不得录用为官。换而言之,大家想当官,就好好按政府的组织程序干事,没事私自拉帮结派,把政府搞得好像黑社会一样,这是想干什么呢?

看到皇帝这样做,官僚集团当时就为炸窝了。因为,结党怎么了?结党也得看是要干什么,如果结党是为了贪污腐败、是为了升官发财,政府自然应该严打。问题是,我们结党,是为了更好的为为国效力、为人民服务,政府凭什么要严厉打击我们?
皇帝对于这种,敢公然为官员结党大声叫好的人,通常也是绝不手软。总而言之,不给你们的颜色,你们还真以这个社会没人管了;于是党锢并没有因此解除,相反执行的彻底了。[注3]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2-02 06:56:46
因为皇帝信任宦官,所以士大夫集团的激进派,自然感觉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就经常聚在一起激扬文字、抨击时事;以拯救天下为己任。对此,我们只要看看相关的史料就可以知道了。

“起初,李膺等虽然遭到废黜和禁锢,但天下的士族和文人都很尊敬他们,认为是朝廷政治恶浊,盼望能跟他们结交,唯恐不被他们接纳,而他们也互相赞誉,各人都有美号。
称窦武、陈蕃、刘淑为三君,所谓君,说他们是一代宗师;李膺、荀翌、杜密、王畅、刘、魏郎、赵典、朱为八俊,所谓俊,说他们是一代英雄俊杰;郭泰、范滂、尹勋、巴肃,以及南阳郡人宗慈、陈留郡人夏馥、汝南郡人蔡衍,泰山郡人羊陟为八顾,所谓顾,说他们是一代德行表率;张俭、翟超、岑、苑康,以及山阳郡人刘表、汝南郡人陈翔、鲁国人孔昱、山阳郡人檀敷为八及,所谓及,说他们是一代导师;度尚、以及东平国人张邈、王孝、东郡人刘儒、泰山郡人胡母班、陈留郡人秦周、鲁国人蕃响、东莱郡人王章为八厨,所谓厨、说他们是一代舍财救人的侠士。”(摘自白话《资治通鉴》)


面对士大夫集团的这种行为,东汉帝国政府直接就将其定性为反革命集团;并且展开了严厉的打击。
许多人总认为,士大夫集团公然干这种违反组织原则的事,是因为他们太爱国了,是因为皇帝、宦官的行为,实在是天怒人怨了。其实呢,这不过是扯淡罢了。
对此,我们只要看一下我朝太祖时代,就可以知道了。想当年,我朝太祖皇帝也是老年昏晕,一门心思信任江后一伙,把我朝折腾乌烟瘴气;关键是,我朝的官员,据说都是一心为国为民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问题是,有几个人敢象李膺一伙这样干事?
也许有人会说了,太祖时代的官员,都充满了奴性,所以才都看着太祖皇帝与江后一伙胡折腾,连个屁也不敢大声放。问题是,太祖时代的官员,哪个当年不曾面对白色恐怖,一直激扬文字、抨击时弊,甚至为此不惜把头撇在裤腰带上干革命?

东汉帝国末年,类似的事情之所以此起彼伏,无非是因为随着豪门贵族政治渐渐萌芽,所以社会权力分菜了,在这种背景下,社会上层已开始敢于挑战皇权了。
一切就如,北洋军阀很专制、残暴、民国政府很专制、残暴,但是不要说鲁迅了,就是郭沫若,也敢天天激扬文字、抨击时弊;为什么会这样呢,无非是因为社会权力分散,最高统治虽然专制、残暴,却无法一手遮天。而随着社会权力日益集中,不要说郭沫若了,就是鲁迅活着,他肯定也不敢胡说八道了,就算敢胡说八道,估计也会被扣上几顶大帽子,扔到监狱里的。

楼主:泪痕春雨

字数:137402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4-11-19 17:38:00

更新时间:2021-02-02 06:56:46

评论数:1709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