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大明北伐

大明北伐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有人问:《札木合之歌》是怎样的。
回复:现在将《蒙古秘史》记载的《札木合之歌》抄录于下——

我祭了远处飘飘的大旗

我擂响黑牦牛皮制造的战鼓,

我骑上黑色的战马,

我穿上坚硬的铁甲,

我拿起钢制之长枪,

我扣好山桃皮裹的利箭,

上前与合阿惕——篾儿乞惕——我们的死敌

厮杀到底!

我祭了远处飘飘的狼旄,

我敲响牛皮制造的战鼓,

我骑上黑脊的快马,

我穿上皮绳束就的战衣,

我拿起长柄大砍刀,

我扣好带箭扣儿的利箭,

拼死厮杀我们的敌人——

兀都亦惕——篾儿乞惕!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87.

一天前,也就是三月十七日正午,扩廓帖木儿和手下判定的雨雪天气竟然在这里出现了。虽然是小雪飘零,但毕竟是农历三月中旬,这可是不正常的天气。大明征虏大将军徐达把军马停驻在陇山以东约六十里处的兰山脚下,一面大明军旗在山腰上猎猎作响,已经飘扬了一年之久的军旗几乎褪尽颜色。在它下面,是嶙峋突兀的山石和如水漫流的泥土,在这些山石泥土下面,掩埋着一千零二十四名明军战士的亡骸!早在一年前,征虏副将军常遇春领兵从凤翔府追击潜逃临洮的关中元军大将李思齐,夜里把军队驻扎在兰山脚下,不料,伴随着突如其来的大地颤抖,兰山竟然崩塌了半边!倒塌下来的山石土堆,刚好掩埋了山下明军营垒数十个军帐!军帐内的将士没吭一声,全部罹难!呜呼!俗称“天葬”莫过于此!
其时,正是洪武二年三月十七日午夜!
早在两千七百多年前,史书就有西周人的神圣山峰——岐山崩塌的记载,它象征着大周朝即将灭亡。可是,如今兰山崩塌,压死那么多明军士卒,到底有什么预兆?
常遇春痛惜之余,急忙回师,刚好徐达在凤翔府召集关中诸将举行军事会议,确定攻取李思齐(临洮)还是张良弼(庆阳)。听闻常遇春来回的噩耗,马上上报皇帝朱元璋。
他们还没等到朱元璋的指示,皇帝的另一道命令已经到了:着常遇春往北平攻取元上都,剿灭残元势力。
常遇春领旨马上起行,岂料一去不复返!
莫非兰山之崩,预示着大明战神的殇逝!
皇帝对兰山死难战士的指示在一个月后,抵达凤翔府:着大将军徐达带中央使者往兰山死难战士现场祭祀亡魂,由该中央使者撰写祭文,刻石铭记,哀悼这一千零二十四名勇士!并对死难者的家属作出高规格的抚恤,这位中央使者不是别个,正是刚从大明中书省参知政事之职调任为陕西行省参知政事的汪广洋!

一年后的三月十七日,徐达再次领兵经过一千零二十四名战士的死难地点——兰山,他要祭祀这批没有死于两军阵前,却在大自然的灾难中丧生的战士,他要在这里誓师出击王保保。
大风凛冽,夹杂着零星的雪花,徐达口中念出二百七十九个字,这就是祭文兼誓师文:
洪武三年三月一十七日,徐达于此致祭往者,汝等不幸于山陵倾覆,元首哀痛,同袍共悲!今我六师奋发,誓翦胡虏,乃汝、我所盼!汝等之壮志未竟而身先陨亡,灵魂不灭而顾念中华一统。今吾六师乃蹈其足迹,坚整士心,凡行军对战,主帅必当亲临,士众定然用命,同仇敌忾,共灭鞑虏!祭我往逝之英烈兮六师共誓以赴仇寇!其词曰:大明征虏大将军徐达告尔三军,将校士卒,谨听我命,鞑虏不逊,侵略我土,掠杀我民,流毒三秦,祸害千里。皇帝授我斧钺,以天兵诛夷丑类,收复我华夏山河。尔等万众一心,以戈以矛,共歼胡虏!尔者听令,有进死而荣,无退生而辱,用命则厚赏,不用命则显戮!同勉哉,我大明豪杰,王事鸿烈,舍我其谁!
徐达念完,他的左右大将傅友德、薛显跟着高呼:“有进死而荣,无退生而辱!”
其余众将、众士卒也振臂高呼:“有进死而荣,无退生而辱!”
于是,大明主力部队浩浩荡荡,向定西前线进发!

就在此时,全军前进的方向,奔驰着两匹战马,这是哨骑兵。他们向徐达报告:运粮官胡德济星夜赶路,士卒已经多夜没有休息。
“怎么回事?”徐达心想,“要这么急吗?”
哨骑又说:“胡左丞用三天三夜走了三百多里路!士卒颇有怨言。”
徐达对傅友德说:“兵法云,千里奔袭,必厥上将军。胡德济怎么如此行事?”
傅友德说:“邓将军已经抵达前线,胡左丞按照正常行军速度就可以了。无需急速行军啊。”
徐达点头说:“胡德济急于立边功,士卒疲累,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若战必败!王保保屯兵车道岘多时,以逸待劳,若然使用诡计,绕开邓将军的营垒,直至进击我粮道,那就危险了!”
他想了想,说:“这样吧,友德,你领三卫骑兵,速赶过去。若王保保尚未发兵,则代胡德济运粮,让他回来我处。若已经吃了败仗,好歹也要保住士卒和粮食。”
一旁的李思齐终于出声了,他说:“末将愿随傅将军出战!”
徐达笑道:“有李左丞协助,友德无忧矣!”

已经担任大明江西行省左丞的李思齐,就想表现表现自己,毕竟这里就是他熟悉的地方。于是,傅友德、李思齐领骁骑、雄武、金吾三卫骑兵共三千人,火速追赶胡德济的运粮队伍。傅友德看了看天色,时当正午,微雪,又看了看三卫骑兵,这时,两员年轻将军骑马冲了上来,他们均行军礼说:“傅将军,我俩愿为前锋!”
李思齐看过去,不认识。
傅友德对他说:“大块头是蓝玉,小一点的是冯诚。”
“谁?”
“蓝玉,常遇春将军的妻弟,二十七岁;冯诚,冯国用将军的儿子,十九岁。”
“哟!果然英雄出少年!”
李思齐心里一阵难过,怎么人家的儿子都是英才,自己的都是脓包呢!
傅友德对蓝、冯二人说:“一千战骑由你俩带去,可得小心!”
“遵命!”二人兴致勃勃而去!

三月十九日凌晨,奔驰了一日半,真给他们赶上了!
那时节,胡德济和他的运粮军士正被虎林赤的蒙古骑兵团团围住,不能脱身!
蓝玉、冯诚也是急行军,难道他们就不会劳累?他俩真能摆平虎林赤?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88.

明代步兵,一天可以行军多远?
近日,我朋友参加“半马”(即半程马拉松,约21公里),耗时1小时49分钟,大概就是业余级别。据说,这项赛跑的世界记录是58分钟。
传说希腊战士“飞毛腿”菲里底比斯从马拉松战场飞跑归雅典,竟然一口气跑完了42公里,刚刚报完喜讯就到底身亡。没有资料记载菲里底比斯究竟花了多久时间完成了这个“壮举”,可是,目前人类最好的马拉松长跑成绩是2小时零一分钟。也就是说,若由马拉松高手来奔跑,80里的路程,可以用2小时完成。
明军步兵,可以达到这个速度么?
绝对不行!
原因之一,人类据有的生物特性,其一是会疲劳,其二是会饥渴。也就是说人类必须补充食物、水,以及需要休息和睡眠。能够用2小时跑完42公里的世界级马拉松运动员,绝对不可能用4小时跑完84公里,更加不可能用8小时跑完168公里!
原因之二,所有马拉松运动员是如何参赛的?四个字:轻装上阵!而且几乎不穿衣服!他们跑的几乎都是平坦的道路!

明军步兵,有些什么装备?我们以火铳兵为例,且看——
“每名火铳枪一杆,搠杖一根,锥剪各一件,药袋一个,药线筒一个,药管三十个,铅子袋一个,备征火药每出五钱,备三百出,共药九斤六两。铅子三百个,药线五百根,火绳三根,锋利腰刀一把,火镰火石一副,铅子模一副,椰瓢一个,子药合口配搭。”(戚继光《练兵实纪》之卷一练伍法‘步兵’)”
看不太懂?没关系。看到“九斤六两”四个字就晕了,这仅仅是火药袋的重量!再看看三百个铅子,这可是金属铁丸子,三百个,该有多重!这两种必备品,再加上火铳枪一杆,锋利腰刀一把,私人的行囊(衣物棉被之类),食物(这主要是干粮,稍后,下文会有详细而有趣的记载),饮用水(明军步兵一般是没有瓶装水的,也没有水壶,他们使用椰子壳做成的瓢子,用来舀路上的河水、泉水、湖水来饮食)。总之,一句话,每个火铳步兵行军时,必须携带或者负重二三十斤以上!
这是多么辛苦的行军!六百五十年前的关中地区,哪有什么平坦道路?随随便便走几里路就得爬山涉水了!

以我本人为例,多次攀爬海拔一千米到一千五百米的山峰,为了得到与明代步兵行军的体验,专门寻找几乎没有现代人工打造的道路行走,也就是说,几乎每一步都是穿越丛林的山路,我身上背负四瓶饮用水、两盒牛奶,总计3000毫升。另外,携带干粮(面包、饼干之类),大约1000克。还有一台单反相机,不敢带长焦重物,仅仅带广角镜头,连机身约重1000克。由于担心上到山顶时浑身大汗,若遇大风,容易着凉感冒,所以又带了两件短袖T恤。所有这些,都装入一个背囊,这个背囊净重量都有500克左右。外加一根现场找到的“登山杖”(其实就是一杆树枝)。这么一算,我本人登山负重也几乎达到二十斤的。
这样登山,真的很辛苦,甚至,我一度想把相机扔掉!
明军在关中凤翔府至定西之间行军,并且运送军粮,必定是比我登山更加艰辛的。若果还要他们以每天80里的速度前进,这不是残酷的“虐待”又是什么呢?

难怪胡德济的士卒埋怨他们的领兵官!
难怪蒙古骑兵掩杀过来时,他们宁愿引颈等待死亡的降临而不愿抵抗!
胡德济听闻前军几乎都被蒙古突袭队杀个干净,睡眼惺忪的他一下子惊醒过来,“赵清、朱显忠、谢彦、费子贤你们马上组织官兵抵抗!”胡德济嚷道。
可是,他叫唤的四名指挥佥事竟然无影无踪去了!
胡德济开始手心出汗了,他从来没有遇到如今这种情况,即使当年在信州面对陈友谅的八阵指挥的头名勇将李明道的挑衅,即使当年他听闻自己的老爹被苗人叛军杀害,即使当年李伯升领二十万大军重重包围他的新城堡垒,他都没有像这个晚上这一刻那么惊慌!
你看那些蒙古骑兵,一个个如同黑暗之神,越过山梁,践踏自己同袍的血迹,把一张张死亡的罗网从天而降罩着明军前后左右。不断地倒下的明军士卒终于遭受到失败而死了,可惜,他们已经无知无觉!
这些,胡德济反倒不担心、惊骇,他惊惧的是,他叫嚷声传出,竟然无人应命,无人搭理!
这是怎样的一个指挥官?
这不就是个光棍司令么?

胡德济急忙跳下战车,飞身跃上他的战马,手持一杆长枪,叫唤着身前身后的几名亲兵,吼道:“为敌所乘,死不足惜,惟恨玷污我先公之名,辜负圣上隆恩!左右,与我陷阵而亡吧!”
说罢,就要迎头撞向蒙古战骑。
忽听一人高呼:“朱显忠在此,鞑子纳命来!”
哦!
原来还是有不怕死的部下的。这个朱显忠,何如人也?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谢谢大家支持!为了让关心明史的朋友更了解这段历史,我另发一贴《明实录:洪武朝》(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就是《明 太 祖实录》,这部超过110万字的史料,是我一个字一个字敲键盘敲出来的,还加上标点符号,方便大家阅读。由于此书还没有标点本问世,我的标点肯定多有错误之处。请各位方家多多指正。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89.

这个朱显忠,原本却是张士诚的部将!
——在《大明北伐》中,会有越来越多的陈友谅、张士诚甚至元朝那边投降过来的文武官员在历史舞台上轮番表演的。傅友德不就是陈友谅的小兵么?李伯升不就是张士诚的司徒么?薛显不就是赵均用的部将么?李思齐不就是元朝的平章么?他们在大明阵营都能发挥自己的所能所长,这不就说明了一个道理:良禽择木,良臣择主,不惟君择臣,臣亦择君!
话说这个朱显忠,乃泰州人氏(张士诚是泰州白驹场盐丁头目,如此说来,朱显忠和张士诚还是个老乡),为张士诚镇守松江( 海)。朱元璋水军大将俞通海兵临城下,眼看大周政权大厦将倾,“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思想马上降临到朱显忠的头上,于是他和兄长周贞带着部下归顺了西吴王朱元璋,那一年,正是1367年(张士诚大周政权最后一年)。兄长叫“贞”,自己叫“忠”,大周即将倒台,他兄弟俩归降朱元璋,何以见其“贞”与“忠”?“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战国时期刺客豫让的名言就能解释朱显忠的心态了。虽然是张士诚的老乡,但朱显忠却把守松江,远在平江权力中心之外,可见,他并没有得到“国士”的待遇。既如此,何不另觅明主?魏征在李密旗下,在窦建德阵营,在李建成麾下,能发挥他在李世民殿上的历史作用么?

说回朱显忠,你看,朱元璋分配他的任务是什么?濠梁卫指挥佥事!
所谓“濠梁”,不就是朱元璋的老家么?濠梁卫军,就是把守朱元璋老家的军队。朱显忠在这里担任指挥佥事,也就是副指挥使,从四品官衔——那些日考夜考终于考上进士的儒生即使能够进入翰林院担任编修一职也不过正八品官衔而已,各省的提刑按察使司副使(相当于省公安厅副厅长、省检察院副院长兼省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俗称“三合一”)也是从四品官衔。可见,朱元璋并没有因为朱显忠曾是张士诚的老乡兼手下而别眼相看,他的用人之量,同代无人能及!

这次征讨定西扩廓帖木儿,朱显忠也随军而来,为胡德济部属。
胡德济日夜赶路,朱显忠负责指挥后军前进,他也想着可以尽快赶到前线,与传说中蒙古战神的部队一决雌雄。这天夜里忽然遭到蒙古战骑袭击,他也蒙了,揉揉眼睛,操起他那家伙——鬼头大刀,也没骑马,带着几十名亲随就赶来了。
他的叫喊,让主将胡德济顿觉充满力量——
谁在危难中得到援助不会平添勇气呢?
只见朱显忠手中的鬼头大刀刀刀狠命劈向纵横奔驰的蒙古战马……

奇怪!
步兵如何能抵抗骑兵的冲击?
且看皇帝朱元璋如何教育他的军队的:
“自今,其令都司、行都司简阅步卒骑兵或三万、或二万,常兼数万步卒,而骑兵每五百以一将领之,五百分为五队,每队领以一战将而五将咸听一将之令,往来折冲,以摧贼阵;步兵亦如骑兵之法,选将领之,严饬队伍,与骑兵并进而夹攻,我马虽少,步兵则多,胡马虽多,彼无步卒,苟有侵犯,可与战矣。其深体朕意,毋忽。”
这段“宝训”(朱元璋的语录叫“宝训”)中,最为精髓的八个字“与骑兵并进而夹攻”可谓朱元璋“多兵种联合作战”的具体解释。许多人,包括某些专家,都以为骑兵是最厉害的兵种,这是从速度和冲撞力来说的。如果单兵作战,一名骑兵战士和一匹战马合二为一,在平地冲击一名步兵,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步兵全输。可是,骑兵就没有弱点么?有!大大的有!不说很多,仅仅说两个弱点:第一,你能保证人马合一么?如果你的坐骑不听指挥,你能取胜么?如果你的坐骑有病,它肚子饿,它耍脾气,它劳累过度——它可是个生物体!谁能保证你的战马和你一条心?而且,蝼蚁尚且贪生,马匹难道不会怕死?不会怕痛么?第二,在平地奔驰,马匹当然灵活轻松,不过在山林峡谷狭窄地段开战,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后文就有王弼一人大胜王保保数百骑的场面)!故此,太神话骑兵,实际上是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真实的战斗,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岳飞用刀牌兵和长枪兵大破金兀术的“拐子马”就是一个典型的个案,谁说步兵就一定是输家?
朱元璋说要步骑并进而夹攻,就是扬长避短,取两者之优点,联合作战,才是取胜之道!

故此,朱显忠一轮鬼头刀迎头乱砍他前面的骑兵,他左右的长枪兵纷纷刺击那战马,马上的蒙古战士手上拿着短兵器,必须弯腰来阻挡,结果,挡了左边,忘了右边,那战马就被捅了几枪,接下去那句就是,战马痛得转头就跑,蒙古兵连忙一手拉紧马缰,另一只手举弯刀来阻隔另外的长枪捅刺。可是,朱显忠的大刀已经“呼”一声,砍在马脖子上!
这把鬼头大刀,据专家说不过三四斤重(他们都不认同将军手上的大刀足有十五斤重),可是,菜市场砍猪骨头的砍骨刀也不过两斤重,却能砍断猪的大腿骨!鬼头大刀即使就是三四斤,可是朱显忠是谁?怎么说也是个将军,身经百战,从死人堆里钻出来的,这一刀,当场就把蒙古战士的马匹砍翻了!
当然,蒙古战士实实在在地摔在地上!
数根长枪扎向他——

胡德济看到这一幕,精神百倍,他嚷道:“杀贼立功!”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90.

刚满三十岁的胡德济,与李文忠一样的年龄,参军的时间几乎一样,勇猛程度也差不多。只不过,后者是皇帝朱元璋的养子兼外甥,李文忠起点更高,出道之初即为总制亲军都指挥副使。这是一个相比于分军区(朱元璋称之为“翼元帅府”)元帅还要高半级的官衔。夺取徽州后,邓愈升任为院判,排名在李文忠之前,可是胡大海还只是右翼元帅府元帅!排名在李文忠之后。估计,也许就是这个原因,胡大海心里有抵触:我胡大海东征西讨,浴血奋战;出生入死许多年,立了无数战功,却还不如李文忠这个十八岁小娃,仅仅出道几个月,打了两三场小仗,杀了几个胡人,就爬到比自己更高的位置!说什么,我老胡心里都不平衡!当然,老胡是没有看清楚他的主公朱元璋的用意:经营浙东的,一个是邓愈,一个是他胡大海,这些都是他老朱的部下,是外人!而李文忠,却是老朱的义子、外甥!由李文忠坐镇浙东,总制邓、胡二人,不是更放心么?虽然在1358年前后,朱元璋未必有如此心思,可是,至少,他委派李文忠坐镇浙东,最低的理想也是为了扶植他的李文忠。
胡德济呢?他是越国公胡大海的养子(胡大海死后被追封为越国公),也是在十九岁前后扬名与婺州城下的。当时以及不久之后,他单独领一支军队与元军、汉军(陈友谅的部队)、周军(张士诚部队)作战,血气方刚的胡世美(胡德济字世美)敢于打硬仗,而又能打赢硬仗,连朱元璋也称赞他,指着胡德济和李文忠俩人,对殿上的群臣说出这样的语句:“我朝岂无人物,此等皆诚豪杰!”(明初刘辰《国初事迹》)
故此,如今他一旦决心拼命,手中那杆龙刀长枪便舞得出神入化,一丈二尺长的稠木枪杆尽头,就是湛金寒铁枪头,三尺三寸长的枪头一侧居然别着一把小弯刀,故名龙刀长枪。说起胡德济这支龙刀枪,最厉害的并不是枪头和弯刀,而是那稠木枪杆!这枪杆由稠木做成,稠木在今天已经不多见了,估计就是用来制造长枪兵器的枪杆砍光了吧。胡德济这枪杆采用苗人特别的制造方法,专门用盐卤水浸泡后,再用明火煨烧制成,结果,整支枪杆不软不硬,恰到好处,韧性极强,不易折断,在烈日暴晒及风雨浸润下,也不容易开裂。(明程冲斗《长枪法选》)胡德济已经用它战斗了好几年了,今天发起神威,冲入敌阵,挥舞长枪,扎刺之处,“红花点点”,削砍之处,肢离破碎!眨眼功夫,他已经把好几名蒙古战士挑下战马!

明军骤遇蒙古骑兵夜间蹂躏,猝不及防;加上连日连夜行军运送军粮,劳累过度,心存抵触情绪以致无心也无力抵抗。如今见指挥佥事大人朱显忠手刃胡骑,又见左丞大人胡德济奋勇陷阵,亡命拼搏,心底那股数年以来经训练和战斗得来的士气,不由自主被激发出来了,“不抵抗则死,抵抗则生!”胡德济在六年前在浙江新城大战李伯升二十万大军的呼声再次高涨,明军在牺牲一千余人后,终于开始抵抗了!
刚才胡德济高声叫嚷都不见人的赵清、谢彦、费子贤不知从哪里扑了出来,这三名指挥佥事快步奔跑,一边呼喝士卒上前战斗,一边向胡德济这边合拢过来,他们必须向主将解释他们刚才究竟去了哪里。
“左丞大人,赵清到!”赵清鼓起勇气说,“我刚才睡着了。”
“左丞大人,谢彦到!”谢彦也说,“我也睡着了。”
可是费子贤这么说:“左丞大人,我去抓逃兵去了。”
胡德济狠狠地扫了他们一眼,喝道:“速杀胡贼!将功补过!”
众人应声出击,不敢怠慢了。

一小蕞蒙古骑兵的确容易对付,明军步兵把他们团团围住,刀枪并举,以士卒数量取胜。虎林赤的主力骑兵抵达现场时,他下达命令:五百骑冲击明军步兵左侧,五百骑冲击明军步兵右侧,再来一千战骑围攻明军步兵后侧,最后是一千骑兵正面冲击胡德济中垒。如此一来,战况就不同了!明军到底是体力不支,蒙古骑兵把他们切割成一个个战斗小圈子时,就出现零星逃兵了——这是危险的信号。
上风再次转到元军这边了,胡德济军即便顽强抵抗,失败是不可避免了!
一直驻马高坡之上的元军主将虎林赤对助手魏赛恩不花说:“贼军似乎还有抵抗能力,你再领这一千骑冲击他们左翼,我则冲击他们右翼。”
魏赛恩不花点头,于是,最后的两千名蒙古骑兵投入战斗——至此,五千名蒙古骑兵全部参战!

说句实话,明军运粮部队足有一万人,他们肩负的任务是运送十二万石的军粮,如果准备充分,部署合理,即便五千蒙古战骑前来搦阵,胡德济也不至于打败仗。他可以将运粮的车辆合围起来,作为屏障,抵御蒙古骑兵的肆意冲击,再用一包包的军粮垒叠起来,作为自己的第二道防线,阻止蒙古兵的切割、分解自己的步军兵团——这是应急的防御工事。与此同时,他命长枪兵和刀牌兵联合起来,每二百名战士结一阵,或为方形阵,或为圆形阵,这些战阵彼此互连,共同进退,抵御骑兵有组织的冲锋。而弓箭、火铳则在粮车前后,对付冲上来的敌人,一旦敌骑进入射程,即刻发放飞箭、火铳。如此战斗,只要能够抵御蒙古骑兵五六轮冲锋,敌军受到箭、铳的射击,难以歼灭兵团方阵,无法冲破车辆坚垒,则气势已经减弱。这时,胡德济就可以组织反攻,若己方还有少量骑兵辅助,纵然无法战胜蒙古骑兵,也不至于失败——毕竟是夜间战斗,作战时间过长,双方都没有好处。大结局就是双方罢兵而去。
——两年后,洪武五年,在“清沙漠”之战中,徐达就是用这种方法抵御扩廓帖木儿的强攻,带领明军成功脱险的。那一战,自然是后话了。

可是,胡德济这次却没有这么做!他可是第一次与扩廓帖木儿的军队硬碰,不仅没有经验,也没有任何准备,压根儿,他就没有预料到蒙古兵会在夜间偷袭他这支运粮军队!
他会脱险么?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明军步兵方阵对抗蒙古骑兵的冲击。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91.

哪有那么容易脱险呢?
虎林赤旗下的蒙古五千战士可不是乌合之众,他们都是元朝末代战神扩廓帖木儿的精锐骑兵!双方厮杀多时,明军的逃兵渐渐多起来——黑夜间,逃亡躲藏的确容易些。费子贤接连处决了十几名逃兵,仍然难以遏制士卒逃亡的势头。
胡德济、谢彦、赵清等人被蒙古骑兵团团围住,肆意冲杀,早已是血染征袍,伤痕累累了!
虎林赤挥动大砍刀,借着亲随高举的火把,来回驰骋,寻觅明军大将来决战,作为“四大金刚”之首,不能在阵中斩杀敌方大将,真是一大憾事!
当然,他没有失望,不久之后,他就看到明军一员大将在他部下的包围下,左冲右突,勇不可挡连番捅刺了好几位骑士。
“好!这可是个对手,就他啦!”
虎林赤怒吼一声,双腿一夹坐骑,他的塔塔儿良驹向明将冲来。
这员明将,正是胡德济!
他已经浑身血迹,虽然黑夜间难以留意,可是血污和汗水混合着,湿漉漉的战衣让他全身很不自在。大敌当前,胡德济也毫不在意于此。手中的长枪不知扎破了多少敌人的心胸,枪头上的弯刀也不知削平了多少敌人的手指和鼻梁,可就是无法突出重围!

虎林赤暴叫着,加入战圈,不由分说,挥刀就劈!
他高个子,几乎比胡德济高出一个头,借着战马的冲击力——真是人高马大;他的大砍刀又是长刀——身高力大刀沉马快,“呼”地当头劈来,胡德济眼快,看着一员蒙古战将凶神恶煞而来,不敢怠慢,急忙打马斜刺里跳出圈外,避过了这一刀。
虎林赤想不到对方竟然没有接自己这一刀,便认为明将不敢抵抗,于是再吼一声,回身再劈一刀。
胡德济在信州战场与陈友谅的八阵指挥的头牌勇将李明道接战,真可谓棋逢敌手,将遇良才。那李明道从小就以灌江口显圣儿郎真君为偶像,一口三尖两刃刀无人能敌,此外,他还豢养了一条“哮天犬”,让自己更加神似二郎神。那条猎狗跟随他的主人出入战阵,往往能够在出人意表时,给敌人以致命一“咬”。胡德济就在信州城下,与李明道决战,真正的将军对将军地对砍对捅了几十个回合,不分胜负。那李明道与如今眼前的虎林赤相比毫不逊色,胡德济真犯不着害怕这个蒙古壮汉。
但是,胡德济已经混战多时,体力怎么也无法与虎林赤抗衡,所以,不明就里之下,他没有接战蒙古人的大刀。

如今见虎林赤回头再来砍劈,就大喝一声:“丑鬼!通名受死,本将不斩无名之辈!”
那虎林赤地地道道的蒙古汉子,战场上乱哄哄地,如何听得清胡德济那淮南音金陵话?
——胡德济是今天安徽泗州人,从小跟养父胡大海投奔淮南滁州的朱元璋,在那里长大,后来又转到金陵居住,直到十八九岁,才随军进入浙东作战。可以这么说,他的口语绝对是淮南音金陵话。再后来,他坐镇金华、信州,继而诸暨、杭州,这些地区的方言必然也会影响他的语言——最重要的,当然就是他的外家,他妻子那边的话音,枕前闺房之内,胡德济的口头语言必然也被同化不少。
总之,虎林赤听不懂他说什么,也不愿听,只是一味地劈砍过来。
胡德济发怒了,我堂堂华夏战士岂惧尔腥臭胡虏!便把手中龙刀枪“嗖”捅过去——
根本不去招架虎林赤劈来的大砍刀!

虎林赤见他枪快,连忙回刀来封锁枪头——
“哐当!”
这是大砍刀架在寒铁枪头了。
虎林赤虽是长刀,可是没有胡德济的枪长,故此变换招式更快,只见他刀口沿枪杆反削向胡德济的双手。胡德济松开左手,举枪避过,让虎林赤的砍刀削空。这时,两马交错,各走一方,胡德济的左手不知从那里抽出一把铁鞭,向虎林赤坐骑臀部打去。虎林赤不是无名小辈,哪有这么容易中招?他一夹战马,塔塔儿快速奔驰而过,胡德济的铁鞭也打空了。
这就是第一个回合。

魏赛恩不花哪容得下主将虎林赤与明将厮杀?那不是浪费时间么?
“冲!”
七八名战骑一拥而上,围着胡德济就是“群殴”。
虎林赤大喝一声,蒙古语出来了:“都退下!”
他的骑士只得退下,此时,胡德济和虎林赤面对面正视着。虎林赤用生硬的汉语问:“你是何人?伤我许多战士?”
“呔!丑鬼!你胡寇侵扰我国土,杀戮我人民,反来恶语,说我伤你战士?”胡德济提高嗓门,继续说:“我,胡德济是也!大明浙江行省左丞!今夜尔等竟来送死,胡爷我定然成全尔等!”
虎林赤转头问魏塞恩不花:“南蛮子说什么?”
“他说他叫胡德济,是明贼的左丞。”
“好大的官,今天老子可要宰掉你这胡左丞!”
说罢,一轮大刀,“呼”又劈过来。

胡德济这次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他的部属也战死不少了,四名指挥佥事各自为战,无法救应对方,看来,全军覆没是迟早的事!
拼了吧!
胡德济一催战马,要与虎林赤拼命了!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蓝玉雕像,湖南邵阳宝庆。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92.

自从《说唐》这部小说面世后,里面的什么隋唐第几条好汉的排行榜影响了不少中国人评定武士决斗胜败的标准,大家竟然认为第七条好汉罗成就一定不如第六条好汉伍天锡,更不要说第五条好汉伍云召、第四条好汉雄阔海了,仿佛一个排行榜就决定了战斗的胜负一样。这绝对是作者无知了。要知道,即便是一对一的决斗,影响决斗结果的因素是很多的,《说唐》的作者不是还写到第十六条好汉秦琼在悲愤的情况下,搞掂了排名比他还厉害的新文礼(第十名)么?而后者,更是解决了排名为第三条好汉的裴元庆么?他自己已经在扇自己的耳光了!可见这个所谓的好汉排行榜是多么的不靠谱!
说回来,大明洪武三年三月十九日凌晨,要是一对一,在个人水平能够正常发挥的情况下,胡德济绝对不弱于虎林赤。胡德济年轻力壮,精力充沛,三十岁的他对抗四十多岁的虎林赤,在年龄上有优势。在兵器上,他的龙刀枪比虎林赤的大砍刀还要长,在攻击距离上也占优势。最后,当然是二人的力量和速度,虎林赤的确力大无穷,可是在攻击速度上,还是不如胡德济的。所以,假若二人正常决战,谁胜谁负,还不好说。
可是,任何战斗都没有一个既定的标准,影响临场发挥的因素太多了!你看,胡德济日夜赶路,全无休息,毫无防备之下,被蒙古人“将”了一军,自己的军士死伤无数,跟着又被蒙古骑士一轮围攻,既呛又累,在这种情况下对抗蒙古“四大金刚”之首虎林赤,怎么能够取胜?

果不其然,他俩走马了好几趟,真正的刀枪硬碰,也就是十几个照面而已,胡德济就支持不住了!虎林赤刀刀沉重,一连几刀劈在胡德济的稠木枪杆上,幸好这枪杆经过特殊处理,坚韧而颇有弹性,否则,早被劈断了好几截!
——有人问,为什么胡德济的龙刀枪杆不是铁制的?不是。假如是实心铁质枪杆(直径以4厘米计算),一丈三尺长,差不多四米了,加上枪头,该有多重?随便估算一下,已经超过三十斤了。胡德济不是个力量型的武将,若拿着三十多斤重的家伙冲锋陷阵,可真是件苦差事!
现在他手中的稠木龙刀枪,重量也有七八斤重,已经足以应付虎林赤的十斤左右的大砍刀了。

——不过,胡德济仍然开启他的死斗模式,虽然力不从心,依然不肯退却,他要用巧计来取胜。
你看他见虎林赤再次扑来时,他一转马头,上身伏在马鬃上,纵马就走。虎林赤大吼:“南蛮子,哪里走?留下首级!”舞刀直追。
胡德济右手暗暗把铁鞭取出,同时执着马缰,听到马蹄声越来越近,虎林赤叫嚷声就在耳后,便猛然回马,刚好虎林赤一刀劈来,胡德济左手用枪拨开,右手一鞭打去——
岂料,他用力过猛,上半身几乎离了马鞍,他的战马也不争气,竟然左后腿崴了——毕竟战斗时间太久了。这可不得了,胡德济上半身凌空,双手又离了马缰,只靠双脚踩紧马踏镫,现在战马崴了腿,整个人“扑通”摔了出去,在地上载了两三个跟头,不能动弹了。他的战马也倒在地上。这一摔可不轻!
虎林赤哈哈大笑三声:“好!南蛮子,胡左丞!明年今天就是你的死忌!”打马前冲,举起大砍刀就劈下去——

说时迟,那时快,就听“嗖”一声,一支箭不偏不倚,正中虎林赤高举大刀的手腕!
“哎呀!”虎林赤正高喊要宰了倒在尘埃中的胡德济,谁知话音未完,就变成了痛苦的叫唤。
又一声“嗖”,虎林赤听得真切,知道不妙,紧忙闪避,却不知箭从何来,这个所谓的闪避根本没效,他又一声“哎呀”,第二支箭端端正正地插入了他的右臂。
连中两箭!
虎林赤哪里还敢大意,慌忙将身体伏在马背上,果然,第三支箭真到了!虎林赤一趴身子时,躲过这一箭。他的战马塔塔儿却躲不过,脖子上被狠狠地钉了一箭!
塔塔儿长嘶悲鸣,扭头想跑,虎林赤紧紧抓住缰绳,调转马头,迎面就看到一员明将风驰电掣而来!
那明将喝道:“胡寇焉得猖狂,我蓝玉来也!”

虎林赤强忍右臂痛楚,左手提着大砍刀,用布满血丝的眼睛大量眼前这位明将。但见他竟然比自己还要高大,正把弓箭放入弓囊箭袋,明晃晃地也提着一把大砍刀。他指着虎林赤喝道:“鞑子!我大明雄师已到,还不下马受死!”
虎林赤、魏赛恩不花等蒙古将士抬头往东望去,但见无数明军战骑浩浩荡荡如来,呐喊之声竟然声震天地:“大明雄师,扫荡胡尘,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一统天下!”
原来,果然是蓝玉、冯诚带领的大明战骑到了!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93.

虎林赤等人对望了一眼,魏赛恩不花说:“安答,明贼大队人马到了,我们再战必然吃亏,闪吧!好歹也杀了他们一回,咱见好就收!”
虎林赤点点头,忍痛一挥手,蒙古骑兵一阵唿哨,乱哄哄地潮水般消失在黑夜之中!
大明武德卫指挥使蓝玉还想追击,后面的冯诚叫住了他:“大哥勿追,快看看胡左丞如何了!”
蓝玉一招手,几名士卒上前,把晕倒在地的胡德济救醒。

此时,天色渐亮,傅友德、李思齐也率军赶到了。
惨烈战斗之后,庄浪战场画面令人极端悲痛!
——用数字说明:
明军战士阵亡二千五百七十二人。
重伤、致残者,一千六百多人。
轻伤者不计其数。
失踪(包括被敌军掳走)者,六百九十七人。
运送粮食的驴马死伤五百二十六头,被掳走牲口三百四十五匹。
军粮被焚毁七千余石。
运粮车被毁三百六十辆。

胡德济苏醒过来,听到这一窜数字,流下眼泪,他用力推开为他包扎伤口的军医,哭叫道:“我胡德济损兵折将,丢失军粮,有负圣恩,有失国威,令我大明雄师蒙羞,伤我大将军之威名,大将军不会饶我性命,我宁愿战死!”

这就是庄浪之战,定西会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 太 祖实录》语焉不详,十分体面地说到蒙古兵前来劫营,胡德济无法指挥军队作战,以致大败。也没有交待发生战斗的地点,或许是为了遮掩这场败仗吧。可是,参与撰写《明 太 祖实录》的史学家刘辰却在他私人笔记《国初事迹》里,记载了这场战斗,并明确地指出作战地点就是庄浪。之后的《名山藏》、《石匮书》等明代史籍都沿用了这个说法。至于清代的《明史》,仅仅留下这几个字:“(胡德济)从大将军徐达出定西,德济军失利。”

这边天已亮,明军打了败仗,那边的邓愈呢?
话说邓愈见蒙古大将严奉先猛扑自己的南营,便带着部将陈德成,领六千精锐步骑兵出了军营的小东门,从蒙古骑兵的后面杀过来。
严奉先和王遇成的明军南营外激战多时,难分难解,他本人急躁难耐,见左右翼都无法攻破明军营垒,便前线压上,猛攻南营,王遇成则列方阵恭候,死守营垒。
时间已经到了凌晨寅时,东方渐白,严奉先忽然听到自己的后军一阵大乱,几名战骑急急忙忙奔来报告:我后军遇敌军袭。
严奉先吃了一惊:怎么竟有敌军从后面来攻?
“有多少敌军?”他问。
“不知道!”骑卒回答,“估计不下五千步骑。”
这可头痛了,严奉先对左右副将说:“你俩去阻击他们。”
左右马上统兵救援后军去了。

望着后军越来越混乱,严奉先更加心急,他想不透,怎么明军还可以从后面杀过来。莫非明军主力部队到了?
就在他犹犹豫豫,手足无措之下,邓愈的部队已经不是突然袭击他们了,号炮、号角和呐喊、厮杀声比明军南营的战场更加浩大!
很明显,这是向明军大营发出信号:内外夹击的时候到了!
是时候了!
王遇成振臂高呼:“邓将军已经出兵攻击胡虏后军,我大明勇士出营击杀胡虏,就在此时!”
如此呼号,他的士卒也高声回应。
“好!”
“杀!”
王遇成喝道:“开营门,跟我来!”

明军营门一开,王遇成就冲了出去,他的部属争先恐后,呼啸而出——
忽然,看见营外右侧也奔来一队人马,这支人马不多,估计就是五六百人,可都是骑兵,为首一员大将,头戴阔檐赤色壮帽,全身甲胄,双手各持一把锋利弯刀,脑后插着两条小旗,上面写着两字汉字:“猛烈”。此人就是大明军中勇将王弼,绰号“双刀王”!
他的骑兵是皇帝朱元璋钦点的勇猛战士,御名“金陵横舟铁甲交枪皇五等把都儿”!这头衔可真拽,“把都儿”,蒙古语,就是“拔都”,汉语就是“勇士”的意思。“五等”,就是“把都儿”有五个等级。“交枪皇”,就是枪法精湛的精英,可以称为“皇”的级别。“铁甲交枪皇”,就是身披铁甲的长枪精锐战士了。居然还加上“横舟”二字,可见,他们不仅仅在陆地上冲锋陷阵,还能在水中战船上厮杀拼命!这可是当年的帐前亲兵军团!
王弼的出身就是朱元璋的侍卫指挥官,他的勇猛,连常遇春也佩服的。当年在东征平江时,张士诚督千军万马出城挑战,常遇春面对张士诚的“勇胜军”,也感动压力很大,特别是张士诚那号称“十条龙”的勇将,在阵前叫嚣,不可一世。常遇春皱皱眉头,用手拍拍身边的王弼的肩膀说:“军中皆称尔为猛将,能为我取此乎?”——“军中都说你是猛将,你能够为我摆平这十条龙么?”结果王弼应声而出,催动铁甲战骑,挥舞双刀,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十条龙”根本不是对手,竟然纷纷退避,可是王弼依然不依不饶,痛打落水狗般,将十条龙一个个打倒,跌落水中——平江就是今天的苏州,城外到处都是河流水塘——淹死溺毙!王弼之威名可见一斑。
如此之勇士,早年已经入选为朱元璋的帐前亲军侍卫队,那时还当了个小头目,刚出道不久,就隶属于邓愈指挥,跟从邓愈征战浙东等地。
今天,他负责把守明军前锋营中军,见王遇成与蒙古军激战多时,都不能取胜,无法按奈他争强好胜的心,屡次想出兵相助,都被手下劝住,要严守自己的阵地。如今听到冲锋号角响起,哪还肯“龟缩”在营内?“杀!”他叫喊一声,就带着五百名“把都儿”扑出来,与邓愈、王遇成会合,“杀得痛快”是他的人生追求,严奉先可就危险了!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飞翔明2018曰:谢谢大家的支持和鼓励!《大明北伐》有你们的支持,一定会越来越精彩!虽然这是取材于明实录的传记类作品,但由于使用了大量的元末明初的个人著述(包括诗歌),让人感觉以为是小说。当然,其中的细节描写还是属于我本人原创的。比如李明道,他的“义犬”事迹不是我虚构的,而是明实录赫然记载的。再比如,王弼一人单挑张士诚手下“十条龙”也是明实录记载的。说实话,明的开国历史真的一一娓娓道来,其精彩程度绝不亚于《水浒传》。可惜,我的文笔还不行!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戚继光武器馆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94.

洪武二十七年(1393年),大明翰林学士刘三吾为王弼撰写《定远侯王弼追封三代神道碑文》,以王弼的口吻,自谦说“(王)弼之蠢愚,语智不足以有谋,语勇不能以陷阵”,可是刘三吾转笔锋时,以第三人称的身份则说王弼“旌麾所指,敌摧锋芒,所攻者下,所向者降”,可见,王弼之战功在当时的洪武朝的文官心中,也是显赫而令人信服的。
这时,天色大亮,元军大将平章政事严奉先正欲督军奋战由大明襄阳卫指挥使王遇成带领的明军,忽见一军疾驰而来,一面大旗上“明”字迎风招展,恰与绽露于东方群山之巅的几缕阳光相遇,大明战旗则如镂刻着赤色金边一般,赫赫之光,无远弗届!
奔驰而来的正是大明骁骑右卫亲军指挥使,领昭勇大将军之军衔的王弼带领的五百名铁甲“把都儿”骑兵!
这批“把都儿”骑兵,身后都插着两面小旗,上书“猛烈”二字,咋一看,真如神兵降临!

——这奇怪了,京剧、粤剧之类的正旦、花旦饰演的武将,在舞台上出场时全身披挂,身后插满各种小旗、令牌之类,咋看精神奕奕,让人目不暇给,难道现实的战将也有如此行头?其他时代不甚清楚,明初的朱元璋就真弄了这么一些行头!
这还不止,朱元璋还喜欢弄金牌和对联——行军是高举金牌,军中的大旗则大书特书。比如,在十一年前,他亲征浙东婺州,就领人制造了金牌,上刻“奉天都统中华”六个大字!另外,他还让军士高举大旗,上面写着一副对联,写着“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
——这就是朱元璋曾为韩林儿部属的明证!
这些金牌和军旗高悬,上面的字号何其醒目!
即使在讨伐陈友谅的首府江州时,朱元璋的战舰上也是高扬数面旗帜的:他自己的指挥舰中桅大蓝旗绣上“奉天”二字,大黄旗则大书“奉天征讨,纳顺安民”八个大字,这些大旗招展飘扬,气势如虹!
——再说一个题外话,大家都以为陈友谅的军舰巨大无比,其实,朱元璋的军舰也不弱小。他亲征江州时,出战的海船(注意,是海船!)有五十艘,大者容一千人,小者容八百人,朱元璋的战舰则容一千三百人!(俞本《纪事录卷之上》)这与当年曹孟德的赤壁战船不可同日而语!当然,陈友谅的战舰是大些,但是两者相比,绝对不是蚂蚁对大象。陈友谅的战船最多载员三千人,一般载员二千五百人,最少载员二千人。也就是朱元璋战船的两到三倍,可见,鄱阳湖之战中,朱元璋的战船虽然不及陈友谅巨大,但也不是相差很远。那种说朱元璋和陈友谅的对比,是渔船和航母的对比是不正确的。

如今王弼领骁骑右卫铁骑军威风凛凛、杀气腾腾而来,在晨晖之下,让严奉先倒吸一道凉气!这是一支怎么样的军队?
不及细想,严奉先挥刀喝道:“上!”就要带一队马军迎面撞去。
副将沙蓝帖木尔连忙止住他,说:“平章大人,我军夜战多时,不能破垒,军士已经疲累,如今明贼数路来攻,恐难取胜!”
严奉先怒道:“夜袭明贼,劳而无功,我辈岂有面目回见齐王!”
——据元朝中央枢密院属官刘佶的《北巡私记》载,扩廓帖木儿在元顺帝二十八年(1368年)十月改封为“齐王”,但是明人不予理会,仍然称扩廓帖木儿为“河南王”,今以《北巡私记》为准。
说罢,他高呼:“成吉思汗的儿孙们,战死为荣,逃跑可耻!”
带头冲了过去。

严奉先决策错误了,他不知道他最大的敌人并不是王弼的骁骑右卫铁骑军,而是邓愈的精锐步骑兵!在他与王弼较量时,三十三四岁的邓伯颜(邓愈,字伯颜)领历经高原训练的战士,如同疾风扫落叶一般,所向披靡!原来,他的步卒使用了苗弩对付蒙古战骑,这种苗弩与汉弩差不多,构造一般,看似简单,仅仅能连发两箭,可是,它发出来的弩箭确是毒箭!那些涂满苗人毒药的弩箭“嗖”、“嗖”出击,钉在马头、马身和人脸、手足上,药性很快就起效,虽然不是马上致死,却是一种迷药的效果,战马和战士全身无力,软弱不堪!邓愈的三层火铳兵,怎么没有表现的时机?一轮“砰”“砰”之声响起,蒙古战骑纷纷倒地!
剩下的,就是骑兵和长枪步兵的责任了!
蒙古战骑习惯以小纵队冲锋,以弓箭和弯刀切割、分裂敌方的战阵,邓愈何尝不如此操作?你看他自命为“伯颜”就知道他对蒙古的战术、蒙古的战神(元世祖时代灭宋的大元帅伯颜)相当仰慕,相当熟悉!他在徽州打造的骑兵,基本上就是由苗兵组成的。
蒙古人灭了党项,灭了女真,灭了蛮子国(即南宋),可就是没能力灭苗人!他们对苗人的统治手段是笼络,用土官制度来羁縻他们,其实,这种土官制度,相当于“自治”了。为什么?苗人可是山区族人,他们的山区游击战术,真够蒙古人好受的!不得已,只好使用羁縻政策,让他们自己统治自己族人算了。元末时,效忠朝廷的的苗人英雄杨完者却被张士诚阴谋杀害了,他的数万部众投降了朱元璋,一部分苗兵被划入邓愈统领,其他的归李文忠和胡大海接管。后二者的苗兵居然叛变,但是邓愈统管的苗兵却从未有异心!可见,邓愈统兵确有一手!
他是如何打造苗人骑兵的?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96.

说到苗人,这可是中国历史上最悲催的民族!几乎与汉族(华夏族)同时出现,却从没有建立过自己的政权!甚至,没有自己的文字(今天的苗族文字自发明之日至今,不过六七十年而已)!
早在洪荒年代,就有苗人活跃于中国历史舞台了。苗人甚至认为上古传说开天辟地者——盘古,就是他们的远祖“盘瓠”。那个与华夏族老祖炎帝、黄帝争夺霸权的蚩尤,也是苗人尊奉的老祖宗。尧舜禹时代,“三苗”作乱,不归王服,特别是大禹建立夏朝,三苗之乱无休无止,结果惹来大禹的军事镇压。从此,“三苗”之名绝迹于历史舞台。春秋战国,经秦汉乃至于隋唐,苗人的活动在官方的史籍上难觅其踪影。到了宋朝,苗人终于露面了,可是,却被汉语写作“猫獠”二字——充满歧视和屈辱的称呼!他们的身高长相如何?居住环境怎样?生活状况如何?风俗习惯如何?汉人基本上都不甚清楚的,反正就是未开化的落后的野蛮民族罢了!
可是,即便汉人拥有高度发达的文明,到底还是没办法对付他们眼中的“猫獠”!原因之一,“猫獠”人居住在深山密林,远离汉人聚居地!到了元朝,元世祖忽必烈指令他的蒙古铁骑军,扫荡中国几乎所有地区,终于找到了“猫獠”人的生活居住地——湘贵桂交界地区,却无法“王化”他们。他们是一群没有政府记录的“生番”:官府的人口登记本子上没有他们的名号,官府的土地分配方案中也没有他们的名字!所谓“无尺籍、伍符”也。
留存至今,最为详细记载“猫獠”人的文章,出来元末学者陶宗仪之手,他在《辍耕录》里,用一千三百多字介绍了苗人的英雄杨完者,其中就是苗人的生活状况的描写。这篇名为《老苗》的文章,首次为人们揭开“猫獠”人的神秘面纱,下面引用一两句陶宗仪的原文说明之:
“苗、僚、洞瑶、达拉哈等,无尺籍、伍符。无统属,相谓曰‘阿哥’、曰‘麻线’,至称主将亦然。喜着斑斓衣,其制:衣袖广狭修短与臂同,衣幅长不过膝,裤如袖,裙如衣,总名曰‘草裙’、‘草裤’。固头以兽皮,曰‘护项’。束腰以帛,两端悬尻后,若尾。无间晴雨,被毡毯,状绝类犬。”
这已经把他们当做“犬”了!
还真有人如此记录——
《邕管杂记》、《溪蛮丛笑》等书所载:“五溪之蛮,尽槃瓠种属,曰猫、曰猺、曰、曰犵狑、曰犵狫,字皆从犬。则谚所谓‘苗犬’者,信然!”

所以,一旦苗人出来杨正衡、杨贯通父子俩为国分忧,扯大旗,组建武装力量参与平定红巾军“叛乱”时,即使杨氏父子屡建大功,元朝廷也不敢大用之。甚至,进士出身的,同样来自少数民族——党项族(唐兀人)的淮南行省左丞余阙,还建议朝廷:必要时,要剿灭这支苗人武装。
后来,杨贯通击败了张士诚向杭州的军事进攻,元朝皇帝大为嘉奖,赐名:“杨完者”。杨完者的威名到达巅峰,接下来,他要对付的敌人是朱元璋的部下邓愈、李文忠和胡大海。结果,他屡战屡败,损兵折将之余,背后的张士诚伙同元朝的杭州大员达识帖睦迩,捅了他一刀,杨完者兵败自杀,他的苗人军队从此四分五裂,除了一小部分投降了张士诚之外,绝大部分含着悲愤的心情投降了朱元璋。
朱元璋把苗兵分配给邓愈、李文忠和胡大海三人领导。李文忠坐镇严州,直面张士诚的杭州兵团(达识帖睦迩已被张士诚排挤致死),该兵团由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指挥。李文忠不敢把苗兵屯驻在严州,担心他们不受控制,擅自与张士诚开战。其时,朱元璋在全力对付陈友谅,他指令:张士诚这边的战线,必须按兵不动。于是,苗兵基本上由胡大海指挥了。胡大海的带兵有自己的一套,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三不”:不杀人,不烧屋,不抢掠妇女。可以说,军纪十分严明。

这对苗兵来说,无疑是个“噩梦”。
无数的史料都证实:苗人,之所以被称为“猫獠”,也是有原因的。当时的不少文人留下的许多文章,都指出苗人“禽兽之行,绝天逆理,民怨且怒”,说他们“所过无不残灭,掳得男女,老羸者、甚幼者、色陋者,杀之”,“掠妇女劫货财,残忍贪舔,惨不忍言”!
陶宗仪干脆下结论:“苗入华夏,民之不幸,亦国家之不幸也!”
胡大海一旦严肃军纪,这批苗兵苗将就不能像以往那样为所欲为了!
朱元璋的军纪很严格:他入太平城,说不能抢掠,有一士卒犯禁,立即杀了;他入金陵城,说不能抢劫,又有士卒犯禁,也杀了。甚至,他说不能在营中畜妓,李文忠犯禁,朱元璋就把李文忠的几个佐僚全杀了,李文忠自己也受到严厉批评,惶恐不可终日,甚至向敌人张士信传递友好书信!
所以,胡大海严肃军纪时,苗人就生叛逆之心了。
最后,发展到谋杀胡大海。

邓愈呢?
邓愈也接管了一部分苗兵,他是如何让他们听话、服管而不造反呢?这里面当然有学问啦!邓愈和胡大海差不多,起点都是文盲身份,能够帮助他们开展工作的,必须有佐僚在旁边出谋划策。胡大海身边有孙炎,战地诗人;有王恺,熟练吏员;有耿再成,打仗的同袍。邓愈呢?他有那些助手呢?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96.

历代民变,致使生灵涂炭,史书不绝,近代推崇农民起义,不再提及民变的“副作用”,就不符合事实了。事实上,朱元璋“起义”,起初完全不是“吊民伐罪”的。你看看他的命令:“凡入敌境,听从稍粮。若攻城而彼抗拒,任从将士检刮,听为己物。若降,即令安民,一无所取。”什么叫“稍粮”?其实就是抢夺,搜刮!在敌境之内“稍粮”,就是说在他的军队攻打的地方抢夺、搜刮,这个“稍粮”是不分贫富贵贱,不理农民地主的——这其实已经和土匪没什么区别了。就是因为这个命令,朱元璋的士兵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刘辰还用了这四个词“攻无不取,战无不胜”!
为了与别家不同,朱元璋的“稍粮”多少还有点儿“文明”,就是投降的,就不抢夺了。
真那回事么?
当然不是!
朱元璋亲征太平、建康、宣州、婺州时,出大字报,沿途张贴,招安乡村百姓,要求他们每年缴纳粮草供给,称之为“寨粮”。这种做法当然比野蛮的公开的抢掠更文明一些,可是,仍然是一种变相的掠夺。他的大将常遇春实在看不过眼,便向朱元璋反映情况,说这种做法对百姓伤害很大。朱元璋当时已经推行屯田自产粮食,所以听从了常遇春的建议,把征缴“寨粮”的做法废除了。
由于朱元璋集团广泛实行军屯政策,在1360年之后,他的军队基本上不缺粮食了。

邓愈,坐镇徽州,也大力推行军屯政策,他的军士,也不缺粮食。
这一点非常重要,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饭食,的确没几个男子愿意当兵。从宋代开始,军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其实是很低的。就说岳飞吧,已经官封“太尉”之职了,好歹也是朝廷倚重的一方面军团的指挥官,官衔已经是正二品了,在官阶上已经是宋朝武官之首了。可是,见到宰相张浚、赵鼎、秦桧之流,岳飞还得唯唯诺诺,听命于彼等。甚至,连一个小小的监察御史万俟卨都敢对岳飞栽赃陷害!
故此,男子当兵其实几乎是走投无路的举措了。
走投无路来当兵,邓愈让他的士卒做什么呢?修建城池,种植农作物。着也是奉行朱元璋一贯的作法。后者曾下令,让军人在金陵城外开垦荒地,无论开垦的荒地有多少,都属于开垦者个人所有。这绝对刺激了无地和少地的军人及其家属大量开垦、广泛种植庄稼、蔬果之类的农作物。
这种措施,后来推广至全国,明朝军队竟然可以生产出足够多的粮食养活自己!以至于朱元璋得意洋洋地向全世界宣布:“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邓愈让军士,包括苗兵安居于徽州,他们没有了后顾之忧,还可以按月领薪俸。朱元璋的军士是有工资拿的,普通一兵,每月军饷就是一石——即120斤粮食。当朱元璋的军士开始拿工资时,就是他的军士全面胜于当代群雄的时候——那些枭雄们还让他们的士卒到处抢掠呢!
邓愈的作法是忠实地执行了“中央路线”,军士不用去抢,不用担忧家人的温饱问题,谁还会去叛逆?去作反?

那么,军士接下来要做什么?训练和打仗!

这时候,他的助手熊鼎出场了。
那是邓愈攻克饶州后得到了重要谋士,这位江西著名的儒生,连陈友谅都难以招徕的读书人,竟然甘心在邓愈帐下做一个小小的幕僚,说来也令人难以置信。或许,邓愈在徽州无意中害死了当地的大儒郑玉,让他深刻地检讨了自己错误的做法。所以,一到饶州,就探听到当地的大儒熊鼎,数次盛情相请,熊鼎欣然前往邓愈的军营。邓愈马上用最高规格的礼仪迎接熊鼎,并把他邀请到自己的中军大帐,虚心倾听熊鼎的“教诲”!他的作法,让全军大惊——连参知政事邓将军都如此看待这个儒士,他绝对是个奇才!
当然,熊鼎真是个奇才。
他给邓愈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夜袭邓克明,把陈友谅的抚州拿下。结果,邓愈夜行二百里,果真拿下了抚州,生擒了邓克明。
第二条建议,当然就是改造军队,特别是苗兵,让这些连蒙古人都无法对付的苗人武装起来,成为邓愈部队中的先遣队——苗人骑兵!
熊鼎如此高才,邓愈当然不敢擅自使用,朱元璋亲临江西时,邓愈第一时间就把熊鼎推荐给他的主子——这也是邓愈为什么如此得朱元璋欢心的原因之一。熊鼎最后成为朱元璋的儿子晋王的老师,此乃后话。
那么,现在,邓愈指挥的苗人骑兵,如何打败蒙古骑兵呢?

楼主:飞翔明2018

字数:1345335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07-18 05:46:49

更新时间:2021-03-31 17:45:28

评论数:512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