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忘川求水 2012-12-24 23:20:25
-----------------------------
“忘川”兄:明天更新完正文,给他们一个答案,然后我们讨论点有价值的东西。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你还真是又叫父 2012-12-25 00:46:35
单纯就张渚这个问题来说,楼主确实还没有拿出能够足以驳倒“何处不逢”兄的证据。
-----------------------------
这种问题是找不到直接证据的,只能从有限的信息中一步步分析推断。今天更新正文之后继续。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6-140

二十三日晚,赵构的御舟乘着顺风夜航,宰执和其他大臣们的船也先后起航,跟在后面。半夜里,各船在海上渐渐拉开了距离,相互之间看不见了。宰执们船上的探者(相当于领航员)说御舟在前面,风顺开得快,现在天又黑,所以望不见了。于是宰执们的船一路往前赶,等到达港口的时候,他们大惊失色——港口不见御舟的踪影!
这一下可把宰执们吓坏了,扈从圣驾居然把皇帝弄丢了。他们立即下令:赶快回去找皇上!
二十四日凌晨,台谏官们的船也到了,他们得知消息后也个个都满心惶恐地回船去海上寻觅赵构。好在刚刚驶出港口,终于望见了赵构的御舟。
原来,御舟昨夜在海上搁浅,差一点翻了船……
这次事故无疑使赵构君臣的心理上又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

二十九日,赵构到达定海县,极目所见的是县城里剩下的一片废墟瓦砾,让赵构感到触目惊心,黯然神伤:“朕为民父母,不能保民,使百姓遭此涂炭……”
王绹在一旁安慰道:“陛下留杜充提兵四万守建康,留周望提兵二万守平江,这不能说是轻易弃江浙之民而远去南方。不幸的是杜充、周望不称职,所以才会如此。”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6-141

吕颐浩颇有感慨:“国家承平日久,在文学上有才华的人比比皆是,但练达兵事,可以救今日之急难的人材实在太少了!”
赵构也叹道:“此前天下太平,在朝之士,若是乘马驰骋,就会被人说是有失体统;若是置买良弓利剑,就会被人怀疑是想谋叛……”
王绹道:“大抵文学之士没有能力应对今天的局面,而有这种才干的人又往往缺乏品行。如果不是陛下能够任用有瑕疵之人,恐怕会是无人可用啊!世上又哪有全人啊!”
吕颐浩、王绹已经代表文学之士承认了失败——他们担不起中兴的重任,凭诗词文章是退不了金兵的。但是,张俊、刘光世这些武将也只能是将就着用罢了——没他们不行,有他们还是不行。如今,还能有一个韩世忠敢在长江上截击金军,对赵构来说,已经是阿弥陀佛了。
这一次的难关是以前所未有的狼狈方式侥幸度过了,下一次呢?今年的秋冬再怎么办?还往海里逃吗?还要去祈求海上风平浪静?还要去冒搁浅翻船的危险?
这个沉重的问题压在赵构君臣的心头,明天,明天,明天怎么办?这是他们必须思考,必须做出决定的大事。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6-142

在严峻形势的逼迫下,大多数人都不能不在思想上有所转变。李纲在建炎元年提出来的计划,现在终于有人开始赞同了——这个人恰恰是当年必欲置李纲于死地的张浚,他从陕西给赵构上疏:
“陛下如果有意于中兴,则非到关陕不可。臣期盼陛下先到鄂渚,臣当率领将士奉迎銮舆入陕,永为定都大计。”
但是,赵构最终还是没有采纳张浚的建议。不过,与建炎元年不同的是,此时的他不是认识不到割地议和只是一个愚蠢幻想,不是一点也认识不到关陕的重要性,他不去关陕的原因是——不敢。
文臣武将都不能担当重任,自己又没有文韬武略,赵构哪里还敢靠近前线?
四月三日,赵构的御舟到达明州城外。这一天,御史中丞赵鼎又提出了一个类似当年李纲“退守襄阳”的计划:
“吴越地处一隅,陛下在这里,不是进取中原之势。荆襄左顾川陕,右视湖湘,下瞰京洛,乃兵家必争之地。陛下最好能去公安(今湖北公安附近)坐镇,在北面的襄阳屯驻重兵作为屏障,运送江浙之粮粟养川陕之兵。陛下欲经营中兴大业,没有比这更好的策略。臣期望陛下诏给张浚,让他暂时不要大动,姑且令陕西五路各守其地,成犄角之势,相互应援,以待时机。”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6-143

赵构敢去公安吗?还是不敢,那里可是盗区啊!钟相正在洞庭湖一带造反呢。
几天后,赵构到达余姚,京西南路提点刑狱公事李允文、转运副使陈求道又请求赵构去鄂州(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或许是觉得离盗区还是太近,赵构仍然没有答应。
就这样,流亡的朝廷在返回的途中,一路走一路商议到哪里去,却迟迟商量不出一个结果来。
终于,从湖南传来了一个让赵构感到宽慰的消息——孔彦舟在洞庭湖击败了起义军,钟相兵败被擒。

孔彦舟在和起义军较量之初,曾屡屡吃了败仗。后来,他发现起义军之所以作战英勇,和钟相制造的那些神话有很大关系——起义军相信他们的“爷”有神通。
孔彦周想到了一个对付钟相的法子,每次擒到起义军的士兵一律不杀,砍断他们的手指,割掉他们鼻子和耳朵,然后把他们放回去,并告诉他们:“你们的‘爷’不是神通广大吗?那就让他给你们把手指、耳、鼻接上吧,接好了再来较量。”
钟相哪里做得了这么高超的“外科手术”,他明白孔彦舟这是要揭他装神弄鬼的老底,心里气恨得不行,但也毫无办法,只能把这些被砍了手指,割了耳鼻之人偷偷养在密室里,不敢让人知道。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6-144

然而,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随着每次作战后总有这样的人被放回来,然后又总是神秘失踪,起义军里开始有人对“爷”的神通起了疑心。渐渐地,连钟相的一些老社员都对他产生了怀疑。
孔彦舟此策击中了钟相的要害——靠迷信形成的凝聚力,在迷信被揭穿时,其内部很快会人心动摇。
孔彦舟又施一计,再抓到俘虏,除了砍手指,割耳鼻之外,还在他们的头发里插一根竹片,上面写着:“爷若休时我亦休,依旧乘舟向东流。”那意思是:只要钟相不再造反了,我孔彦舟也就不再剿灭你们了,马上就带着军队离开这里。
与此同时,孔彦舟又秘密派人去钟相的起义军中“入法”。缺乏战争经验的钟相父子等对此也没有足够的警惕,很快,不少孔彦周派的卧底就混了进去,不断地秘密传递情报,并从内部瓦解起义军对“爷”的崇拜和信任,而钟相对此还浑然未觉。
随后,孔彦舟渐渐减少了对起义军的进攻,并让士兵大量砍伐竹子,制成竹筏,向起义军示意自己准备离开了。
没有用兵谋略的钟相父子等人果然中计,他们以为孔彦舟因为仗打得太艰难,真的决定放弃了,于是渐渐放松了戒备。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顶箬披蓑 2012-12-25 10:26:53
感谢楼主给我长篇回复,详细介绍了历史文章的很多种写法,谢谢。
但是楼主没有触及到证据本身,我认为楼主需要说明的是依据,也就是准备出版时用的注释。
-----------------------------
呵呵!注释不需要这么详细,说明出处并简单讲明自己的判断就行了。
接着往下说吧——
本文写到这一段时,发现《三朝北盟会编》里有“省略语”,而其它史料记载里都一致说岳飞的驻军地是在张渚。于是先查了一下《中国历史地图集》,发现张渚并不临湖,而且离太湖有百里之遥。又记起邓广铭先生的《岳飞传》里似乎是说张渚三面临湖,查阅之后证明没有记错,莫非邓广铭先生此说有误?
查阅了王曾瑜、龚延明、史式三位先生的作品,发现并未对此史料做修补。接下来查《咸淳毗陵志》,发现张渚确实是一个“渚”,而且宋朝的张渚并不在今天的位置。下面贴两张图对比一下。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顶箬披蓑 2012-12-25 10:26:53
感谢楼主给我长篇回复,详细介绍了历史文章的很多种写法,谢谢。
但是楼主没有触及到证据本身,我认为楼主需要说明的是依据,也就是准备出版时用的注释。
-----------------------------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顶箬披蓑 2012-12-25 10:26:53
感谢楼主给我长篇回复,详细介绍了历史文章的很多种写法,谢谢。
但是楼主没有触及到证据本身,我认为楼主需要说明的是依据,也就是准备出版时用的注释。
-----------------------------
对比一下清朝嘉庆年间的地图,可以发现宜兴到广德的道路发生了变化——宋时先南后西,清时先西后南。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顶箬披蓑 2012-12-25 10:26:53
-----------------------------
如果宋张渚在今天的位置,则宜兴去广德的大路可能如下图: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顶箬披蓑 2012-12-25 10:26:53
-----------------------------
根据《云麓漫钞》记载,宋张渚在去广德的大道上。如果张渚在今天的位置,有一个问题无法解释——为什么不走近路走远路,不走平路而选择必须翻山的路?
不论是从今天的地貌看,还是从《咸淳毗陵志》的记载看,下图蓝线所示的先西后南的道路明显优于红线所示的先南后西的道路。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6-145

建炎四年三月二十六日夜里,孔彦舟探知钟相无备,乘筏夜渡发动了偷袭,让那些“入法”之人作为内应,里应外合,一举将钟相的起义军击败。钟相弃妻子不顾,逃到了山谷中,被一个名叫范颜的农夫所擒。孔彦舟还俘获了皇后伊氏,皇太子钟子昂,立即将其与钟相一起押赴朝廷,报捷请功。
钟相封的那些将相也有不少人遭擒,孔彦周将他们全部枭首示众。此战中唯有钟相的小儿子钟子义逃了出去,带着起义军残部退到了洞庭湖里。
荆湖路总算是暂时平静了一些,赵构和朝廷大臣们的目光可以专注于长江上韩世忠和完颜兀术的较量了。

完颜兀术自从初战失利之后,心中就甚为忧虑,他召集众将商议对策,完颜兀术问道:“南人驾船就如北人骑马,我们该如何破敌?”
大将韩常夸下海口:“虽然如此,料他们一见到我韩常之军,就只剩下逃跑的份了。”
韩常是被这几年来接连的胜利搞得头脑发热,事情岂会像他想得那么简单?韩常之军一到江上,就领教到了韩世忠水战的厉害。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6-146

韩世忠的海舰进泊于金山之下,他知道怎样充分发挥大船的优势,事先已命工匠打造了若干长而坚固的铁链,链的一端安装一只大钩,交给军中骁捷之士。每次交战时,只要金军的舟船上前,韩世忠就将海舟分为两道,绕出其背,士兵甩出大钩,钩住金兵的小船往外就拖,将其从金军的船队拖到自己的船队之中,再合力把它收拾掉。
不习水战的金军拿韩世忠的这种“钩鱼战术”毫无办法,眼睁睁看着海船上每甩出一钩,就曳走一只船,一旦被钩住就是有去无回。这样钩下去,还不迟早要把“鱼”钩完?
一次次战斗一次次损失,韩常无计可施,跑到完颜兀术面前伏地请死。完颜兀术知道他已经尽力了,免了他战败之罪。
金国左监军完颜挞懒在潍州得知完颜兀术被截住不能过江,立即派遣贝勒托云领兵赶往淮东去接应。
托云虽然率军到达了长江边,可是他也无能为力,韩世忠全军都在船上,他够不着,只能在江边看着南岸的金军一次次试图突破,却又一次次失败。
完颜兀术实在没了办法,他派使者去给韩世忠传话,表示想和韩世忠“好好谈谈”,只要韩世忠能“借”一条道让金兵过江,他愿意把所抢掠的钱财物资全部“送给”韩世忠。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6-147

估计完颜兀术是急糊涂了,这种条件韩世忠岂会答应?就算韩世忠贪财,但总会算账吧——把你困死在江南,那些金银财宝还不照样是我的。
完颜兀术走投无路之下,提出了一个更有“诚意”的请求——他想和韩世忠“面谈”。
这天,两军主帅各自乘船,在江中靠近,以便相互喊话。
完颜兀术态度“诚恳”,表示除了将全部物资奉送之外,还愿意送给韩世忠一批名马(女真人把马看得很重),求韩世忠让出一条路。
韩世忠意态闲暇地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复:“要想过江,这事不难,只须把二圣送回,把大宋的疆土归还,让我报答了明主,马上就可以成全你。”
这下把完颜兀术给噎住了。韩世忠拿起随身携带的金凤瓶,与左右传酒纵饮,谈笑风生。完颜兀术见了,神色更加沮丧,看来“借道”确实是做梦。
完颜兀术无计可施,只得率船队沿长江南岸西进,企图摆脱韩世忠,伺机偷渡。
韩世忠哪里肯给他偷渡的机会,率领海舟战船死死咬住金军不放。两军且战且行,到了离建康不足百里之遥时,韩世忠发现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在建康东北七十里,有一个死水港——黄天荡。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6-148

韩世忠知道完颜兀术对水路不熟悉,在金军的船队行经荡口附近时,突然对其发动了猛烈的进攻。金军抵挡不住,只得且战且退,仓惶间被韩世忠逼进了黄天荡。
等完颜兀术发现自己进入了死水港的时候,韩世忠的艨艟大舰已经封锁了荡口。完颜兀术叫苦不迭,随即组织了多次突围,但均以失败告终……

十万金兵被韩世忠的八千人困在黄天荡的消息飞报到了朝廷,此时赵构已到达越州,闻此捷报真是喜出望外。
宰相吕颐浩听说完颜兀术被逼入了绝境,也大为振奋,他奏请赵构立即下诏宣布御驾亲征,以此为先声,并速回浙西,号令天下,集合精锐之兵,策应韩世忠。这样,或许能擒住完颜兀术!
参知政事王绹也奏请赵构立即调兵遣将,配合韩世忠,对金军前后夹击。
这一次,赵构对他们的意见欣然采纳了。
建炎四年四月十三日,赵构下了他自即位以来的第一道亲征诏。按理说,韩世忠的捷报和皇帝的亲征诏应该使朝野上下群情振奋,额首相庆,但是,就在下诏的当天,朝廷里最先响起来的却是反对的声音。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徐兆玮 2012-12-26 22:03:25
兀术为什么不弃舟上岸,从别处渡江?
-----------------------------
史料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我个人的理解是:完颜兀术不会丢下士兵自己跑。
如果带着全军上岸,即便暂时摆脱了韩世忠,很难再找到那么多渡船。如果像来的时候那样,用二十艘船分批渡江,即便丢弃全部物资只渡人,也得渡好多天,极易被宋军侦知,很可能被半渡而击之。
完颜兀术过江的兵马号称十万,只要有一半损失在长江边,宋金战争就是另外一个局面了。完颜兀术清楚这个利害关系,他不是赵构,绝不会“匹马渡江”,只管自己保命。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吴歌漫画 2012-12-26 22:42:38
孔彦舟楼主还会在介绍吧 为何那么想至宋于死地啊 后来叛降伪齐攻宋 后为金将 临死还上表劝金帝夺取宋的淮南 (这是想表忠心为后代着想 还是恨宋啊)
楼主时间少可以不答复啊。。。
-----------------------------
后面还会写到孔彦舟。降将除了会面临一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疑忌之外,还会被普遍视为秉性不忠之人。
看看郭药师的常胜军的下场和杜充被完颜粘罕所疑,就能明白叛徒想获得信任往往是非常难的,也就大致明白他们的行为动机了。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忘川求水 2012-12-24 12:01:36
@荒山_四九 10833楼
我觉得这里的口,指的是丁口。我记得续资治通鉴长编里面记载说,宣和四年“户部上今岁民数,凡主客户二千八十八万二千三百五十八,口四千六百七十三万四千七百八十四,视西汉盛时,盖有加焉,隋、唐疆里虽广,而户口皆不及。"
-----------------------------
马端临对“口”和“丁”是有区分的。从《文献通考》中摘一段——

京西路州一十四:许、孟、陈、襄、邓、随、金、房、汝、蔡、郢、均、唐、颖。
府一:河南。
军一:信阳。
县七十九。

户:主三十八万三千二百二十六,客二十六万八千五百一十六。
口:主六十四万四千七百五十七,客四十五万八千一百三十。
丁:主四十万七百四十,客二十六万九千六百二十三。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6-149

御史中丞赵鼎面奏赵构:“臣此前在温州、台州已经屡次说过:陛下应当等浙西宁静,等建康的金寇全部渡江北去,然后方可回銮。陛下这么快就下诏亲征,必定是因为韩世忠的奏报里说如今敌骑穷蹙,可以将其剪除。但建康的金兵尚未退到江北,万一韩世忠所报不实,他们要是回戈一击,陛下如何抵挡?更何况在王(左王右燮)的溃兵骚扰之下,现在信州还有几万人在造反,身后的大患尚未除去,陛下怎可离此而去?此举关系到社稷存亡,陛下不可轻动啊!”
赵鼎的话又让赵构犹豫起来。
吕颐浩闻听赵鼎驳了他提出的御驾亲征之议,十分恼火。第二天,吕颐浩又竭力说服了赵构,并请到了圣旨,把赵鼎从御史中丞改任为翰林学士。
吕颐浩此举兼有公私两个方面的原因——于公,他认为赵鼎在这种时候动摇赵构御驾亲征的决心,是贻误国家大事;于私,他与赵鼎一直不和睦,想搬掉这块绊脚石。
从建炎之初,赵构设置御营使为军事总管,由宰相来兼任。于是宰相实际上总揽了兵权,枢密院几乎是起不了什么作用了。吕颐浩又是这几年来的宰相中最为独断专行的一个,自拜相以来,台谏官们已经屡次上章议论,而吕颐浩颇不以为然。

楼主:湖东隐士

字数:222689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2-03-31 18:36:00

更新时间:2020-07-15 12:28:38

评论数:264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