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荒山_四九 12045楼 2013-01-30 09:45:51
-----------------------------
“荒山”兄:“何处不逢”在设陷阱。

作者:何处不逢 时间:2013-01-31 22:12:29
如果一场战斗,岳部300骑兵加2000步兵能斩首3000再俘1000,女真部队真这么不堪?

注意我的正文2-6-167——
经过清水亭、牛头山、新城、静安镇等大小数十回合的战斗,兵力处于劣势的岳飞一军终于将金军逼逐过江,收复了建康。共斩女真兵三千余级,俘获金军万户、千户二十余人,士兵一千余人,缴获战马三百匹,铠甲、旗鼓等军械数以万计,以及大量牛、驴、辎重等。

“何处不逢”把“清水亭、牛头山、新城、静安镇等大小数十回合的战斗”改为了“一场战斗”。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6-207

惟有赵构,他躲到哪里,金兵就要追到哪里,他屈膝投降也绝不会有好的结果——要么身首异处,要么如父兄一样,永远地被囚禁于东北极寒之地。
赵构要想活下去,除了抵抗之外别无选择。可是,此时的赵构心里越来越明白:以自己的学识、才干、勇气、意志,文不能治国,武不能安邦,根本没有可能去和完颜粘罕、完颜兀术较量。他只能依靠身边的文臣武将,可这些公卿士大夫们都不是王佐之才,武将则更无折冲御侮之力。更何况,他们还有别的路可走。
靠他们靠得住吗?
但是,不靠他们又能靠谁呢?
赵构的极限生存还将继续下去。

浮海逃生的岁月,赵构君臣是在等待和发抖中度过的,他们不得不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金国这个崛起于海隅的小邦可以如此肆意地凌辱、蹂躏一个泱泱大国?可以如此轻易地把大宋的皇帝抓到东北,赶进海里?
正月末汪藻上的那份奏章,把南宋朝臣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呈现在了我们面前——汪藻把一切问题的根源简单化地认为是武将不忠、无能,而皇帝最主要的问题是对武将驾驭乏术。
这只能说明:赵构君臣虽然遭受了接而连三的失败,经历了一次次如丧家之犬般的逃亡,但他们的反思依然是肤浅的。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6-208

汪藻的奏章,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赵构身边的士大夫们的战略思维水平,他们对现状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但远没有认识到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没有看到问题的要害。
赵构、朝廷主要的问题仅仅是驾驭武将乏术吗?
远远不止如此。
宋朝积弱的根源到底在哪里?赵构作为这个中央大国的皇帝,应该如何去改变现状?即位三年以来,他到底犯下了那些战略错误?
回答这种问题对赵构来说太难了,这不是他此时的思维能力所能办得到的。汪藻说罪在武将,赵构也就如此认为了,因为这正好契合了他此时的心理。他正对武将们极度愤恨,但嘴里连一句重话也不敢说。刘光世、张俊、王(左王右燮)的行为“人皆切齿”,赵构又岂能不切齿?他的痛恨比别人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是,赵构不敢处罚!苗刘兵变使他从此内心对这些手握重兵,不受“义理”约束的武夫心怀惧怕,尤其在此刻的风雨飘摇之中,他就怕得更加厉害。
赵构驾驭武将之术是“以利诱之”,这在他给张俊的那封亲笔信里显露无遗。也许因为自己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皇帝,赵构的信中没有一个字是用军人的责任去要求张俊,全是利益的计算:如果我被擒杀,那么,你从建炎元年到现在的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保住了我,我一定让你享尽荣华富贵;保不住我,我想给你荣华富贵也给不了。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6-209

应该说赵构很了解张俊,或者说得更准确一点,他们是同一类人,容易理解彼此的心理。
赵构可能还没意识到:仅以荣华富贵去激励武将,也就往往吸引的是图谋荣华富贵的将领。而要享受荣华富贵,那是有一个前提条件的——首先要把命保住,命没了还怎么去享受?
赵构的这一认识局限,决定了他用不好此时真正能砥柱中流的人物,那些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英雄,恰恰是不会为荣华富贵所动的,前有重国家大义,自奉甚薄的宗泽,后有渴望尽忠报国,名垂青史的岳飞。在国运艰难、危险重重的关头,只有这些人才能带领大众力挽狂澜,他们才是南宋的希望,但他们的英雄壮举却一直没能引起赵构的足够注意。
人往往习惯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维别人,而宗泽、岳飞是与赵构、张俊、刘光世完全不同的“另类”,赵构很难真正理解他们。

皇帝和朝廷逃到了海上,完全丧失了对全国局势的控制能力,各路、各州、各郡各自为守,彻底失去了统一指挥。外敌的蹂躏和自己军队的失控使大宋子民堕入了空前的灾难。于是,在金兵最为猖獗之时,内乱也接二连三的开始爆发。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spiker_h 12114楼 2013-02-01 11:59:09
要说研究历史和探究“真像”就很不靠谱了。

楼主的标题是“真像背后的真理”,现在已经变成“摆明态度讲道理”了。
-----------------------------
@吴歌漫画 12115楼 2013-02-01 13:40:49
“真像背后的真理”---“摆明态度讲道理”
两者并不冲突 很多人沦落到为搏出位 没有是非观念 没有道德观念了
-----------------------------
把“吴歌”兄画下面的对白改一下,请“闲弟”欣赏——

对白:“让那个傻子再换个马甲捣乱试试?”
“再换,也是一个语文水平啊,把‘真相’写成‘真像’,还不马上让人给认出来。”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6-210

建炎四年鼎州的钟相起义是一个外敌入侵引发内乱的典型代表。
金国以少兵临大国,要实现彻底灭亡宋朝的吞天梦想,他们不但要打击南宋的军事力量,并且要在战争中尽最大可能地破坏南宋人民的生存条件,从而加剧宋朝的固有的、潜在的社会矛盾,把南宋逼入为争夺生存资源而自相残杀的深渊,动摇赵构朝廷的统治。
赵构朝廷对此既无具有前瞻性的预防,在战争中又不知道如何使用有针对性的手段保护经济和生产,更未实施有力措施来善后。于此相反,南宋的大部分地区的官府、绝大多数的军队在这方面非常称职起扮演了金军帮凶的角色,使战争的破坏范围远远地超出了交战区域。
赵构即位本来就是承末世衰朽之续,早在徽宗朝,政治的黑暗腐败和贪官污吏的横行不法,深深地埋下了社会矛盾祸根,在很多地方,百姓的反抗已经酝酿到了爆发的边缘。
金国的大举南侵,使外部矛盾上升到了首位,但是,国内矛盾并没有就此消失。李纲、宗泽所采取的一系列策略,都是力图在抵抗外敌的同时,把国内的矛盾逐步消化。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6-211

李纲、宗泽要达到这一目标,必然会触犯一大批既得利益者,因此他们要获得成功,仅靠民心尚不够,还必须有皇权的绝对支持。
现存的、潜在的国内矛盾如果驾驭不当,将会产生多么严重的后果,年仅二十岁的赵构对之还远远认识不到。因此,赵构在这个问题上也犯下了不可挽回的错误。
金国的灭宋策略迅速促使南宋内部矛盾激化,并在建炎四年将其推向了顶点。赵构和皇室逃到哪里,哪里的百姓就会惨遭荼毒,正如汪藻的奏章所言:“陛下经过哪一路,哪一路就遭受兵火之灾;经过哪一州哪一县,哪一州哪一县就惨遭涂炭!”如果金兵追及,则是“金虏长驱直入而无人奋起抗敌保民,官军沿路作恶又不敢将其绳之以法”;即便金军没有追及,比如隆祐太后逃至虔州,金兵并未追至,但因护卫的军队鱼肉百姓,还是激起了大变。
大宋子民在企盼皇帝、朝廷为他们作主,企盼官军能保护他们的家园,但是皇帝、朝廷、官军却成了百姓的“灾星”,他们走到哪里就把祸难带到哪里,使那里的百姓从希望到失望,从失望到绝望,最后揭竿而起……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6-212

汪藻奏章里的那句警告——“臣恐人心一旦解体,陛下将从此无所依靠啊!这样下去,陛下将来还能往哪里去啊!”——是足以让赵构发抖的。
事实印证了汪藻的担心,在他上这道奏章十几日后,钟相在鼎州起兵。
朝廷已经对此无能为力,辅臣们拿不出什么良策。要安抚,却既拿不出钱财救济也不能免当地的赋税;要平定,更是没有那个能力。当地官府除了继续用孔彦舟这一类的军贼来镇压,也没有别的办法。这无疑是饮鸩止渴,不但没有除掉祸根,反而助长了这些丧尽天良的军贼们的气焰,使他们此后更加肆无忌惮,逼得更多的百姓造反,朝廷反而还要更加依赖他们——孔彦舟不就是因为逼出了钟相起义,从而得以从军贼变成军官的么?
这是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赵构真的是要落到无处可去的地步。赵构朝廷虽然对此心知肚明,却也只能将错就错地一路错下去。
建炎四年,是自宋金战争以来宋朝被打得最惨的一年。天下大乱,乱到了赵构朝廷只能听之任之、得过且过的地步。赵构已经只剩下苦捱的份了,只能寄希望于上天的眷顾,祈求上天的保佑,让他把这场灾难捱过去。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何处不逢 12185楼 2013-02-02 17:02:00
楼主连两点间定长曲线都不会画,东南西南的方位都糊涂。谈什么学力?
前面有人向楼主请教逻辑,楼主还煞有介事地问对方学过几何,学过高数没有?又荐一大堆西学原著。拜托,能搞清词语的内涵外延,高中集合运算就行了,说那一大堆书你看得懂?你不看看自己证三面临湖是怎么弄的?
不要装,常言道,有见识的人在天涯,都能看穿你。、
-----------------------------
哈哈!还在迷迷糊糊自我陶醉,你以为分析地理问题是用纯几何方法吗?现实中的一条道路受不受地理条件限制?不清楚地理条件瞎分析什么?

最后一句话你留下自勉。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何处不逢 12211楼 2013-02-02 21:11:14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13-02-02 21:01:39
哈哈!还在迷迷糊糊自我陶醉,你以为分析地理问题是用纯几何方法吗?现实中的一条道路受不受地理条件限制?不清楚地理条件瞎分析什么?
最后一句话你留下自勉。
+++++++++++++++++++++++++++++++++++++++++++++++++++++++++++++++
哈哈,说你不行还不服气。两点联定长曲线,这是最最基础的空间想象。还什么几何,说得上吗?几何问题更复杂,......
-----------------------------
哦,原来两点间联定长曲线不属于几何问题,几何只研究复杂问题,不从简单的开始。我用的教材有问题,里面一开始就讲什么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把我给害了。
既然你这么有空间想象力,张渚镇北面有一座山不知跑到哪个空间去了,你帮忙想一下。




有位几何高人要我证明张渚三面临湖,我说张渚迁址了,他说:“NO!山河依旧,因为独山就是牛犊山。”还拿出一本嘉庆年间的《宜兴县志》为证,可这书里又说还有个“沿溪山”,可如今不知去向,你找找看。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何处不逢 12220楼 2013-02-02 22:26:22
不说几何了,楼主你真不沾边儿。
张渚北面的小山不只是一座犊山,而是很多座小山,不会都被嘉庆志记载,更不会都被咸淳志记载。这有什么难理解的么?
有一座山咸淳志没有载,嘉庆志载了,张渚镇就搬家了?你这逻辑在哪?
-----------------------------
原来有很多座小山,地图上怎么看不到?
那位几何高人说过:他是以山作为分析参照的,因为山不是八九百年长得出来的,也不是轻易搬得走、挖得平的。嘉庆年到现在才多少年?怎么一座山就这么没了?如果找不出来,那就说明清朝的张渚镇都不在今天的位置,更别谈宋朝了。
还是找找吧,独山是那位几何高人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了,找不到岂不证明他又错了?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何处不逢 12223楼 2013-02-02 22:48:25
楼主,咸淳志不幸有地理图,上面清晰地标记着张渚镇周围没有湖,你说你还要用咸淳志上的数据分析张渚镇在湖边,你不是自找苦恼吗?
-----------------------------
咸淳志上的地理图,连君山、国山、章山都没标记,是不是这些山也不存在了?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你还真是又叫父 12225楼 2013-02-02 23:11:35
在我看来楼主开贴至今故意捣乱的只有两人,一为“岳王爷万古流芳”,一为“大漠香山”,前者还可以说得上是意气之争,后者就纯粹是捣乱了。当然对“何处不逢”兄的一些做法我也绝不敢苟同,比如说楼主是“学术骗子”,将你“金戈风云”兄认成楼主的马甲,过度纠结张渚这个无关紧要的问题等等。不过我还是很佩服他的个人涵养的。我还是坚持那句话,真理是越辩越明的,“何处不逢”兄可能不对,但请认为他不对的人将他驳倒,而不是一味地漫骂。即便最后没有统一的结果,是非也自有公论。
-----------------------------
呵呵!岂止是“学术骗子”,是“从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未经任何学术训练的学术骗子”。何处不逢说话的确有值得兄台佩服的“个人涵养”。
既然兄台认为“何处不逢”不是捣乱,我在此请各位朋友不要骂他。就“何处不逢”依依不舍的张渚问题,将他驳倒。
请兄台继续关注辩论过程,看看他是不是真心讨论,看看“金戈”兄等众网友有没有看错他。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徐兆玮 12241楼 2013-02-03 09:41:47
原本被“何不相逢”质疑、否定的是:“张渚镇三面临湖”。
现在“何不相逢”的论点是:“张渚镇三面临湖未见史料依据”
-----------------------------
呵呵!他的论点随时可以根据需要来改变。每次都是边论证边攻击,你驳倒他一个,他道声谢,再提出一个“修正案”,继续边论证边攻击。
《咸淳毗陵志》里的一个“渚”字,从水中陆地一路变化,最后成了水流。其实没有别的原因,不过是因为他起初对“山河依旧论”很有信心,所以觉得承认“渚”是小半岛也无所谓,后来发现自己也说了小半岛必须是“地小水大”,这下坏了,水大了就很可能不是溪,成为小湖了,于是赶快“修正”。接着发现“山河依旧论”靠不住了,如果宋张渚不在今天的位置,又是一个水中陆地,三面临湖的可能性岂不太大了?于是继续“修正”,必须咬死是水流。
但各字典里对渚字的解释都没有“水流”一说,他也不得不承认“水流”不是“渚”的“第一义”。还好,《嘉庆宜兴旧志》里倒是涧渚并称,总算又抓到一根救命稻草。
对于他的这一“辩论”特点,我再让他展示一回,想请“你还真是又叫父”判断一下是不是捣乱。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你还真是又叫父 12253楼 2013-02-03 12:30:36
因为每个人对于捣乱的定义不同,即便是你驳倒了“何处不逢”兄,我也不认为他是捣乱,只能证明他错了,你对了。
-----------------------------
从辩论结果可以知对错,从辩论过程可以知动机,从辩论的方式和特点可以知学识人品。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何处不逢 12258楼 2013-02-03 13:42:49
湖东,这不是核心问题吗?从一开始到现在,核心问题一直是:
你的正文中所说的“张渚镇三面临湖”的依据在哪儿?
-----------------------------
“张渚镇是否三面临湖”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宋张渚在不在今天的位置。现在的核心问题是你能不能把沿溪山找出来,找不出来“山河依旧论”就被推翻。
下午的时间交给你,请把我因“看书不细”而没做出来的资料贴上来。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何处不逢 12280楼 2013-02-03 18:50:44
我才不去找沿溪山呢,找到了对“张渚镇三面临湖毫无依据”又没有任何好处。
-----------------------------
哈哈!我还以为你已经找到了。

@何处不逢 12240楼 2013-02-03 09:37:27
看书不细,我要带你论文,要打你板子。连做资料都这样你怎么做学术。

@何处不逢 12242楼 2013-02-03 09:41:55
用谷歌卫星和地形看,山虽然小,但是能看到。在河对面。

你的学术资料、沿溪山卫星地图到底有没有?借你的话回复一下你——

作者:何处不逢 时间:2013-02-03 17:30:15
没有装有,是那个。难道不是?
没有说没有,不就不是了嘛?
有说有也成。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吴歌漫画 12278楼 2013-02-03 17:58:13
算了算了 你还是研究张渚吧 找找沿溪山 你一直咬着张渚在原地呢 证明一下
-----------------------------
吴歌兄:“何处不逢”想把话题扯开,一会问“正经闲人”建康城墙,一会问你船舵。请除了张渚问题外,暂一概不予回复。
真正关心张渚问题的网友也应该希望先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其它问题后面有的是时间讨论。
我等“何处不逢”三天,三天他还找不到沿溪山,我进入下一论证环节。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6-213

建炎四年二月,赵构终于捱到了完颜兀术班师北撤。虽然大将张俊、辛企宗就带兵在他身边,赵构君臣根本没敢动追击的念头,他们还是和金军保持着足够的“安全距离”,只盼望着金兵早点离开,越快越好。
赵构考虑的是下一步再往哪里去,哪里相对安全。在考虑这一问题时,赵构和大多数朝廷大臣头脑里都不自觉地设定了一个前提因素,那就是金兵是不可战胜的。有了这个前提,当然是商量来商量去却怎么也商量不出一个结果。
建炎四年三月超出赵构期望的喜讯——韩世忠兑现了正月里的诺言,在镇江江面上截住了完颜兀术。赵构大感欣慰,他是何等盼望武将敢于去和金兵对阵啊!
接下来的消息更是让赵构极为欣喜振奋,韩世忠把完颜兀术逼进了黄天荡。此时,他甚至在振奋中爽快地同意了吕颐浩的建议,下诏亲征,要号令所有兵马去策应韩世忠——他太需要一场胜利了!
然而下诏当天,赵鼎就给赵构泼了一盆冷水——如果陛下靠近金军,他们回戈一击,招架得住吗?
招不招架得住那要看赵构能不能激励起武将、士兵去拼死一战。这不是赵构心里能够有底的,他只能观察大将们的态度。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6-214

吕颐浩和以赵鼎为首的台谏官们从意见分歧发展成激烈冲突,从表面上看,赵鼎等人以祖宗家法为武器,以吕颐浩专权专横为把柄,最终把他这个宰相赶下了台。
然而,这仅仅是表面现象,实质上,此时决定宰相和台谏官们斗争胜负的是统兵大将们的态度。
赵构要御驾亲征,必须依靠当时统兵大将张俊、辛企宗,还有刘光世,他们对北上策应韩世忠一事是何反应呢?
从岳飞在广德接到“王命”这件事来看,朝廷已经全面下达了进军的命令。但是统兵大将们的反应让赵构甚为失望——这边张俊不肯出兵,那边刘光世不表态。
赵构再一次发现:如果是剿匪平盗,自己的诏命对张俊、刘光世等将领还能起作用,但要去和金军较量,自己根本指挥不动他们。
武将们的反应对赵构的最后决定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他们不敢打,赵构哪敢御驾亲征?
也许光凭赵鼎等台谏官未必斗得倒吕颐浩,如果张俊、刘光世、辛企宗积极请战或者闻命即行,那么胜利的很可能就是吕颐浩了。
赵构又要自食其言了,这让他再次失信于天下,并且面临双重的难堪——除了出尔反尔的难堪,还有指挥不了军队的难堪。
天子的威与信扫地无存。

楼主:湖东隐士

字数:222689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2-03-31 18:36:00

更新时间:2020-07-15 12:28:38

评论数:264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