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何处不逢 11939楼 2013-01-27 22:28:45
民间文士根据听闻写推荐信也看不出有什么不可以的。
天下大乱,是不是有官方的战报公布,官方的传播是不是能通达到各地都是难说的事。我不知道楼主有何依据能肯定邵缉是根据官方公布的战果信息写的信。
信里写了很多岳飞的优秀事迹,显然都来自民间的传播。
-----------------------------
唯独建康之战不可能,自赵构回越州之后,一有捷报,就要昭告天下,以抚慰民心。
退一步讲,即便是听传闻而写,杀金兵三千总不是岳珂编的吧?他能够正好编得和邵缉的荐书一模一样?
再看看下面这句话,再问你一遍:你是否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耻?

@何处不逢 11916楼 2013-01-27 14:35:46
在我看来原因只有一个,是他孙子瞎编数字。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何处不逢 11946楼 2013-01-27 22:52:48
逮个万户是大事儿,报就对了。逮二十多个万户千户更是天大的事儿,更没有不报的道理。你能解释岳飞在建康一下逮了二十多个万户千户,对枢密院一字不提的原因吗?这不合事理。
献俘晚一些倒无妨,李撒八就过了几个月才送的。
-----------------------------
哈哈!可是报了的那个也没献,还是“留个万户自己玩儿”。
别的问题我不想为你浪费时间了,我要给大家看的是——

@何处不逢 11916楼 2013-01-27 14:35:46
在我看来原因只有一个,是他孙子瞎编数字。

何处不逢是否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耻?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何处不逢 11946楼 2013-01-27 22:52:48
你能解释岳飞在建康一下逮了二十多个万户千户,对枢密院一字不提的原因吗?这不合事理。
----------------------------
我当然能解释,不过对岳飞现存奏议和公文的分析,本文计划放在后面的疑案《十二道金牌》里。你什么时候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了,出来说一声,我可以给你一些提示。
不过,你先去找一本介绍宋朝典章制度的书,看看收复建康这种大事是否肯定先会上奏皇帝。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霜寒之风 11958楼 2013-01-28 09:21:29
楼主还是不要理会何畜了吧。他就是拿无耻当挡箭牌,你说再多,他也是照样找茬。仔细看帖的人都会知道他是什么货色。
-----------------------------
关于《鄂国金佗稡编续编》还是要回应、澄清一下。
我注意到“天涯”里类似“何处不逢”之徒有一个共同点——利用《鄂王行实编年》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将《鄂国金佗稡编续编》这部关于岳飞的最重要的史籍指斥为胡编乱造之作。
岳珂的确在有些方面美化了岳飞,在某些事情上用了春秋笔法,但总体上看,该书的史料价值远大于缺陷。岳珂的记述绝大部分都有史源,并且大部分史源还收录在该书中。
以“何处不逢”之徒的史料阅读量和古文理解能力,对《鄂国金佗稡编续编》做出正确辨析本来就是不可能的。他们并没有真正读过此书,真去读也读不懂,只是贴出个PDF版唬人罢了。
所以,昨天我以建康之战为例,揭一揭“何处不逢”的底。今后,他再要抹黑,在这看贴的就都清楚地知道——那个“从来没有以自己无知感到羞耻”的家伙又在发无知之论了。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顶箬披蓑 11963楼 2013-01-28 11:18:20
捷报里没有说到的战果,不是一定没有,只是可能没有。这一点我支持楼主。
邵绚的书信里的语气,象“无虑三千人”这样比较模糊的词语,不太象是来自官方的准确信息,参看信中其他内容,是民间传闻的可能更大一点。这一点我支持何处不逢。
岳飞事迹里类似的情况大概有不少,希望你们继续争论,争论有利于大家接近真相。这一段争论让我得到很多。
-----------------------------
下午我有事,你先欣赏一下“吴歌兄”的画。

对白:“让那傻子再换个马甲捣乱试试?”
“再换,也是一个智商啊。。。”
-----------------------------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6-199

岳飞这样上奏章,大家的面子上都不好看,“得体”的做法应该是这样的——
岳飞首先表示自己要去为国杀敌,并且随时准备战死沙场。故而念及家中尚有六十老母,自己一去,老母无人赡养,真是忠孝不可两全,所以恳请皇帝、朝廷对家人给予照顾。
皇帝和朝廷接到岳飞的请求后,可以马上对岳飞的忠孝之心给予大大的褒奖,宣布将岳飞的老母及妻儿全部接到皇帝身边,朝廷给予优厚的待遇,帮助岳飞尽孝,使他可以心无牵挂地去为国尽忠。
这样一来,不但岳飞是忠君孝母,赵构对臣子也是皇恩浩荡,朝廷也做的是褒赏忠义之举,方方面面冠冕堂皇,这比直接说破人质抵押岂不体面得多?
没有经历过官场周旋的岳飞显然还不懂这一套。
当然,即使岳飞懂这一套,他的请求也很难获得批准,因为朝廷未必敢开这个先例,今天同意了岳飞自己招兵、扩大地盘,如果明天其它镇抚使也要求自己招兵、扩大地盘,朝廷批准还是不批准?如果镇抚使们只是打着收复失地的旗号壮大自己,却不去打金兵,反过来要挟朝廷,那又该如何处置?
朝廷的这些顾虑,是不可能对外明说的,所以不给岳飞明确的答复也就无足为怪了。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6-200

如果把这件事往深里想,就会让人不得不产生这样的疑问:范宗尹这种划分小军区,大杂烩式任命镇抚使的“稍复藩镇”之法,能够如其所愿地救当时之弊吗?另外,即便岳飞的请求获得了批准,他就能够将金兵逐出淮南吗?
后来发生的事会给出答案……

八.真相还原

建炎四年秋,一系列求和、祈哀已被事实证明全部是幼稚的幻想。赵构想当金国的儿皇帝没能当成,面对金国即将发起的又一次南侵,他惶惶不可终日,无时不刻地担心着自己遭受灭顶之灾。
经历了苗刘兵变,他已经意识到避敌逃跑可能会在内部导致多么严重的后果,却又实在没有直面战争的勇气。
为了不彻底丧失民心,他咬着牙来到了建康,咬着牙宣布要守土保民,但最后仍是自食其言。
为了能从建康脱身,赵构用心良苦地导演出了一个大臣们坚决要求皇帝离开建康的场景。他先是向朝臣们发出信号,随后和心腹宰执们暗地里引导朝论,为自己再次逃跑缝制了一块遮羞布。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更正——
正文 2-6-200 中   “建炎四年秋”笔误,应为“建炎三年秋”。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6-201

南宋朝廷的那些文臣武将们也参与了这场演出,他们中的大多数也和赵构一样,嘴里喊着二圣,喊着百姓,但心里盘算的却只是身家性命、荣华富贵,而以胡寅为代表的为数不多的有识之士则成为了他们排挤的对象。
他们最终让从北方来到建康的杜充及东京留守司军成为了他们的挡箭牌,而杜充也随之为自己打起了算盘。
强敌未至,已经是人心解体!
赵构君臣虽然如愿以偿地将杜充留在了建康,但是同时留下了一系列重大隐患。明知韩世忠、刘光世与杜充不和,却来不及处理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明知沿江将帅大都没有誓死守疆之志,却不采取有效措施也不知道什么措施有效。赵构君臣匆匆踏上逃往杭州的路途时,在身后留下的是一个勉强拼凑出来江防线。
赵构当了皇帝之后,最用心学习的大概要算是天文学(当时的帝王学),学习观天象以知吉凶。这门学问无疑又给他增加了一重恐惧,“异常”的天象使他越来越觉得留在建康肯定是凶多吉少。在逃亡的路上,他还诚惶诚恐地关心着日食、火星、紫薇垣、帝座……
然而,天文学解决不了地上的问题。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何处不逢 11987楼 2013-01-29 10:23:43
楼主这帖子,在网上贴了无数个文学原创网站。
刚看到的。以前只知道三四个。
-----------------------------
看不出来绝大部分是别人转贴的吗?那么多网站我怎么贴得过来?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何处不逢 11984楼 2013-01-29 09:45:50
楼主显然也是没有经历过官场周旋的,这主意出的。
-----------------------------
哈哈哈哈!你出个主意,让大家看看。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6-202

金军的第五次南下,是自宋金战争爆发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战争的烽火燃遍了河南、山东、江淮、陕西,并且很快就烧到了大江北岸,长江防线也随之土崩瓦解,南宋兵败如山倒。完颜兀术的中路军跨过长江,横扫江南东路、江南西路,两浙西路,并且还残破了两浙东路、荆湖南路之一部。
南宋的文臣、武将、朝廷、军队的问题也在这次战争中暴露得最为彻底。
在艰辛的逃亡时期,赵构一路上听到的都是要地失守、将帅投敌、军队溃逃、溃兵作乱的消息。那些平日里慷慨激昂的文臣、飞扬跋扈的武将一个个在金兵面前现出了原形。
赵构在登舟出海之时,彻底明白了那些“深识义理”的士大夫们中到底有几个人肯和他这个落难的皇帝同生共死,他们平日里满口忠心,义正词严地指责武将临敌不战,但真正到了性命攸关的时候,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忠心也就无影无踪了。这不能不让赵构大为失望。
如果说对文臣们是失望,赵构对“少知义理”的武将们就应该说是快要绝望了。刘光世避敌不战,坐视隆祐太后和六宫被金兵追得亡命赣南;韩世忠弃不救建康也不守镇江,烧城而遁;张俊明知皇帝就在身后,仍然从明州无令而退;更不必说如王(左王右燮)之流,跑得比皇帝还快、还远,“兵贵神速”地逃到了福建。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6-203

他们的这些行为是丢弃军人最起码的底线,不但坐视国家丧土、人民丧生,同时也使赵构的处境越来越危险,但皇帝、朝廷却又拿他们无可奈何。
对于守臣、武将的溃逃,赵构不但无力制止,为了维护皇帝、朝廷的颜面,还不得不违心地下答“金兵若来,则到某处某处”的命令。
赵构下这种命令其实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因为有一点他心知肚明:即使严令他们抵抗,可这些人一遇到金兵,就会把他这个皇帝的诏命扔到九霄云外。他们抗命不遵,赵构又能把他们如何?
惩罚吗?不行!那会使他们更加不会为他这个皇帝卖命;诛杀吗?不敢!那会逼得他们造反、投敌。
如果他们造反了,镇压吗?朝廷没有那个能力,金兵已经够赵构招架的了;赦免其罪吗?那军纪国法还有什么威严,今后各军还不纷纷效仿?
如果他们叛国投敌,为虎作伥,天啊!不能再想下去了……
不如换一种方式吧!反正他们是不会抵抗金军的,还不如干脆给他们一个逃跑的理由,让他们“不触犯”军纪国法,免得皇帝、朝廷还要为如何处置他们而左右为难。只要他们还认皇帝、朝廷,不去造反、投敌,就先这么对付着吧。
这是一种“双赢方案”——将领、士兵保住了性命,皇帝、朝廷“顾全”了面子。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6-204

建炎三年末至建炎四年初,宋朝的军队的表现再次应验了李侗的预言—— “将来贵朝弄兵不已,一定要提防溃散的军马回过头来残破自己的州府。在这一点上,辽国可以作为前车之鉴,当年辽军虽多,其实都是乌合之众。等打了败仗,这些兵溃散而回,全部变成为盗贼。当时大辽很多没有被金人残破过的州军,都遭到了他们的蹂践。其实金人所破州军不到十分之一,其余都是溃军自行烧劫、蹂践、占据。”
如果说赵构在建炎元年从傅雱口里听到这句话时,还未必真正清楚溃兵的危害,也许有这种可能,但经历了扬州之难后,赵构和宰执大臣们就不可能不清楚,也不可能不知道溃兵作恶将对赵构的统治造成多大的威胁。然而南宋却没能避免重蹈辽国的覆辙,赵构朝廷对四处作恶的溃兵无能为力,同样,为了尽量不使这些溃兵公然对抗朝廷或者叛投金军,赵构朝廷只能一边默许他们烧杀抢掠,一面下诏抚慰百姓。
这又是一个“双赢方案”——将领、士兵可以发国难财,皇帝、朝廷以此换来他们的“拥护”。
这两个“双赢方案”的输家只能是老百姓,所必然导致的结果就是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天下更加大乱。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6-205

与在扬州时因无知而无忧相比,此时的赵构在政治上已经成熟了不少,他已经知道害怕了,这些消息让他的恐惧一天天加剧。在他不得不冒风涛不测之险浮海逃生时,这种恐惧达到了极点。
大年初一,赵构就船遇顶头风,不得不在近海下碇停泊,这让迷信天命的他心里蒙上了多重的阴影可想而知。此后,赵构漂泊在浙江近海,咀嚼着“自古帝王播迁之极”的滋味,而金兵穷追、要地失守、将帅投敌、军队溃逃、溃兵作乱的消息还在不断传来……
本案开篇时所讲述的赵构海上放柑灯一事,看似最令人费解,其实最能表明赵构当时的心态——一个近乎绝望的人对生的眷念。
他一定是想起了往昔东京城的繁华,想起了当年元宵节的盛况,想起了少年时快乐逍遥的皇子生活……
他对这一切充满了留恋,依依不舍。八、九年后,他说过此时内心的企望——“我想给金人下跪,可是连下跪的机会都没有啊!”
赵构的意志已经彻底崩溃,他承受不了这么大的压力,他忍受不了如此漫长的极限生存。如果此时能够用全部的大宋国土去换取他生命的安全,他是真会去下跪的。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何处不逢 12016楼 2013-01-29 19:30:27
要是岳飞决定逃,下面有个低级军官不服从命令要打。斩!
但是高宗决定要打,岳飞或其他部队不服从命令要逃,高宗斩不得。
这就是对军队的控制力的差异。岳飞对部下的控制力要远远高于高宗对各支部队的控制力。
高宗花了二十年才走完了这一段路,最终获得了军队的控制权。
-----------------------------
@xingwozhonghua 12027楼 2013-01-29 21:13:26
软处使刀子,诡辩功夫了得呀!佩服佩服!
-----------------------------
这是“何处不逢”诡辩的一个典型。正常的思维是——
要是岳飞决定战,下面有个低级军官不服从命令要逃。斩!
但是高宗决定要打,刘光世、张俊或其他部队不服从命令要逃,高宗连是否训斥都还要先斟酌斟酌。
这就是对军队的控制力的差异。岳飞对部下的控制力是靠身先士卒打出来的,而只会逃跑的高宗对各支部队的控制力仅仅依赖所谓的“义理”。
才薄徳寡的高宗花了一生时间也走不完这一段路,一到战争时期,他就掌控不了军队。
所以“和”,不管多么屈辱的“和”,对他来说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何处不逢 12042楼 2013-01-30 08:31:30
岳飞不也弃泰州不战而逃了么,高宗也没拿他怎么样。
实际控制力不是靠身先士卒打出来的,是杀出来的,不服从命令的要杀。获得下属尊敬是一个次要因素。
-----------------------------
1、岳飞救援楚州、苦战淮东下文会详述,你不必黑说什么“不战而逃”。
2、照你的说法,杜充应该对军队最有控制力。哈哈!可他怎么成“区区困兽”了?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何处不逢 12041楼 2013-01-30 08:17:20
作者:人生长乐 时间:2013-01-29 22:51:43
楼主这几段看似很公正,实际上暗含陷阱:不战是不应该,应该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这才是对的。这是一个道德陷阱,以道德来评价一切,要威武不屈,铁骨铮铮,但如果这样做,结果是玉碎,连翻本的机会都没有。孙子兵法说“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不若则能逃之”,一味蛮干,不是为将之道。
-----------------------------
哈哈!这话听着太耳熟了,不就是从“金兵神圣不可战胜论”推导“逃跑合理论”的陈词滥调吗?除了表明缺乏古代军事常识之外,还能说明什么?

再欣赏一下“吴歌兄”的画。


对白:“让那傻子再换个马甲捣乱试试?”
“再换,也是一个智商啊。。。”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xingwozhonghua 12020楼 2013-01-29 20:38:37
又来呼唤“规矩道理”了?在天涯,楼主开的帖子就必然握有主导性,楼里不是谁都可以乱喷的地方。来着是客,客要守规矩!最厌恶你这等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
@何处不逢 12022楼 2013-01-29 20:48:23
兄台对天涯的理解有误。在天涯楼主并没有“主导性”,歪楼不犯规,当然能讨论与标题相关的内容更好。
-----------------------------
哦……
“歪楼不犯规”,所以“何处不逢”没犯规,“何处不逢”有理由捍卫歪楼的权利。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6-206

南京即位之初,赵构满怀建立丰功伟绩的憧憬;扬州读书之日,他还有一飞冲天的遐想;匹马南渡之后,他的中兴梦已恍如一丝飘渺的幻影;浮海逃生之时,他仅仅只剩下一个庸人求生的本能。
赵构已经意识到:求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完颜粘罕、完颜兀术甚至不屑于给他下跪的机会。“搜山检海擒赵构”这个口号再明显不过了——怎么求人家也不肯饶了他。他们已经下决心除掉他这个独苗,彻底灭亡赵宋,逐步把大宋的全部疆土混入大金的版图——从某种意义上说,正因为赵构一味去求,所以只能得到这样的结果。
赵构的处境与南宋的那些文臣武将还有所不同,他们还可能有别的出路。
文臣们要求生,可以舍了官职俸禄,避居山野,苟全性命于乱世,赵构登舟出海时,很多大臣就选择了这条路;如果躲避不了,他们可以叛国投敌,甚至还可以在金国去谋个官职,刘豫、杜充就是这样做的。
武将们要求生,可以避敌不战,望风溃逃,刘光世、张俊、王(左王右燮)不正是如此吗?他们不必打得过金兵,只要打得过老百姓就行,就可以去当盗贼发国难财,李成、戚方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还可以勾结金军,希求敌国的恩赏,甚至可以考虑把赵构抓起来送给金国,博取个封王列侯,苗傅、刘正彦就曾经做过这种尝试……

楼主:湖东隐士

字数:222689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2-03-31 18:36:00

更新时间:2020-07-15 12:28:38

评论数:264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