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7—162

接下来,王之望还未张浚做了这样的辩护:
“有人指责张浚凭借天下富强之地,握有皇帝一般的权力,却不能为国家建立尺寸之功。写信斥责、诋毁张浚的四川士人不可胜数,张浚都优容待之,还给其中一些人赠送了金帛。张浚离开陕西时路过房陵,看见传舍的墙壁上有一首讥刺自己的六言诗,诗的后面又有人写评语说切中要害。张浚命人用绿纱把诗罩上,以待来日。”
尽管有这样的辩护之词,但无可否认的是——张浚为朝廷着想可能尚在其次,为个人的权势地位考虑应该是首要的原因。经历了富平之战,他心里已经明白:自己在用兵上远远不及曲端,曲端不仅不能为自己所用,而且已经成为了一块巨大的礁石,很可能在某个时候让自己翻船沉没。
张浚最清楚当年自己是如何利用宋齐愈案对李纲穷追猛打的。官场倾轧,宦海沉浮,这些经历使张浚最终决定除掉曲端这个最大的潜在危险,为此付出人心解体的巨大代价也只能在所不惜了。(他不会不知道人心解体更会使陕西“非朝廷有”。)
如果张浚能从一开始就明辨是非,秉公执法,也就不至于后来要以冤杀的方式来解决曲端。本来,以张浚的才干就担负不起半个天下的重任,又兼之他自身又有轻率自负、持心不公、怙势作威等诸多问题,导致他更加把持不住关陕的大局。

————————————————————————
附录 王之望 《西事记》
议者罪浚以据天下富强之地,权侔人主,而不能有尺寸功。蜀之士人,贻书诃诋者不可胜数,浚皆优容之,或金帛之赐。其去陕西而至于房陵也,有题六言诗于传舍者,又有书于其后,谓中其病,浚命以绿纱笼之,以待来日。此其所以独当一面,累年虽败而不亡折耶!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华夏新语 13243楼 2013-04-23 23:18:58
作者:徐兆玮 时间:2013-04-23 21:24:25
挞赖、撒离喝等都被满门抄斩,吴乞买、粘罕、兀术等死后也被满门抄斩,不知这是不是也是“在真相的背后,还藏着一把把杀人刀”的结果?
中国的社会哲学又是如何设计了一整套陷害他们的阴谋密计呢?
=============================================================
徐兄说得有道理,这其实是人性共存的丑恶,并非完全是中国的社会哲学。
事实上直到近代,世界上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长期表现远不如中国人,看一看我们中国周围那些的其他民族或国家吧!往往连立都立不住,昙花一现归于寂灭者不可胜数。
-----------------------------
李纲、宗泽、岳飞这三个人物的一生遭遇展现了当时社会“不容他们产生,不容他们走到重要的位置,即便走到了重要的位置也不容他们施展才华、抱负……”完颜吴乞买、完颜粘罕、完颜挞懒、完颜兀术等人的一生会给人这种感觉吗?
李纲、宗泽、岳飞是为了救国救民而一贬再贬、含恨而逝、蒙冤被杀,完颜粘罕、完颜挞懒等人是被杀了,但他们是为了捍卫国家而被杀的吗?以完颜粘罕为例,他扶立幼主,是为了便于控制,是为了自己的权势,最终在权势斗争中送命。但李纲、宗泽、岳飞哪一个是为了个人的权势和荣华富贵?
这里有一个逻辑问题——说李纲、宗泽、岳飞被中国的社会哲学所设计的一整套阴谋密计所陷害,绝不能由此认为完颜粘罕等人的被杀,就必须要出于同样的原因。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华夏新语 13243楼 2013-04-23 23:18:58
我们民族的文化能塑造出岳飞这样的英雄,能长久得到中国人的敬仰,说明我们民族还是有希望的。
-----------------------------
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塑造出长久得到人敬仰的英雄,并不意味着这个文化就不存在缺陷甚至是致命缺陷。比如:同样是我们民族的文化,也塑造出了赵佶、赵桓、赵构、蔡京、秦桧、黄潜善、汪伯彦、张浚、刘光世、郭仲威、戚方、李成、杜充、孔彦舟……
可以把本文中出现的人物做一个简单的统计,看看值得敬仰的人和值得痛恨的人孰多孰少?
昨天有一个岳飞,不能说明今天就一定有希望,正如昨天出了一个赵构,不能说明我们就已经无望一样。
在不断的反思和批判之中不断前进,才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7—163

六、秦桧南归之谜

现在,我们再把目光从陕西移到淮南,接着来看本案的主角秦桧。
富平之战在九月二十四日,秦桧南归在十月一日,前后仅相隔五、六天,以当时的通讯条件,秦桧和完颜挞懒还不可知道完颜娄室、完颜兀术已在陕西击溃了宋军。
完颜挞懒于九月二十七日攻破楚州,三天后,秦桧出现在了涟水军丁禩水寨。关于秦桧的神秘南归,历来有多种说法,此事因此成为了两宋之交的一个重大疑案。
我们先来看看秦桧自己的说法。
从现存的史料看,秦桧前后至少有三种说法。在丁禩水寨,在刚刚到达越州时,秦桧声称自己是杀了监视的金兵冒死逃回的。
此说当时就引起了许多朝廷大臣的怀疑——
1、秦桧一介书生,杀得了人高马大的金兵吗?
2、秦桧是在何处杀监视自己的金兵出逃的?是在淮南的完颜挞懒寨中还是在北方的拘押地?
3、如果是在完颜挞懒寨中,那么完颜挞懒为什么带秦桧南下?为什么其他被掳的大臣却没有一人被带在军中?
4、如果是在北方的拘押地,秦桧杀了监视自己的金兵后,要长途跋涉数千里,要渡黄河、渡淮河,一路上必定还要躲避金兵的追捕,只身一人都难以逃脱,又怎么可能将妻子、随从、仆婢全部安然带回?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九
丙午,秦桧入见。初桧发涟水军寨,权军事丁禩令参议王安道、冯由义转行。前二日至行在,桧自言杀监己者奔舟来归,朝士多疑之者。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忘川求水 13248楼 2013-04-24 10:54:03
但我还是觉得文化并不能杀人,而且历史绵延至今能够功成身退的名将同样不少,这能说是文化救人吗
-----------------------------
想起了雨果的《悲惨世界》和鲁迅的《祥林嫂》。把雨果写在扉页上的话贴在下面——

只要因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只要在某些地区还可能发生社会的毒害,换句话说,同时也是从更广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益的。

雨果认为造成社会压迫的除了法律还有习俗,同样,鲁迅揭示悲剧根源也深入到了民族文化层面。

说文化里藏有杀人刀,不是说文化自己会杀人,也不是说在所有的时候、所有的地点都会杀死某一类人。而是说:文化中的某些东西(如法律习俗、伦理纲常等)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被一些人用来达到某种罪恶的目的。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华夏新语 13250楼 2013-04-24 11:05:44
如果这时的皇帝,不是赵构,而是刘邦、刘恒、刘彻、刘秀、刘备、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显然情况会有极大的不同,就算是朱元璋这种喜好杀功臣的狠辣皇帝,也至少会等到李纲、宗泽、岳飞完成灭金、收复失地以后才下狠手吧!
-----------------------------
完全赞同兄台上述的观点!不用说汉武、唐宗,即便是中才之主,宋也不至于走到那步田地。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华夏新语 13256楼 2013-04-24 16:54:26
想和楼主探讨一下,岳飞是否过于被儒家忠君思想所束缚?
-----------------------------
我个人认为:岳飞被儒家忠君思想所束缚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忠君是那个时代第一位的道德要求。他和李纲、宗泽一样,忠君但不是奴才,他们心里不仅仅只有皇帝,还有国家、百姓,他们把引导、辅佐、劝谏皇帝去做有利于国家和百姓的事视为“大忠”,所以当皇帝干出卖国弃民的勾当时,他们都公然抗旨,甚至是一抗再抗(如宗泽抗旨一直抗到死)。他们忠君但绝不是愚忠,有人称他们的忠为“义忠”。
然而,他们有一个无法突破的底线——放弃合乎封建法统的皇帝而去扶立不合乎封建法统的贤能新君。当然,更不会去想自立为帝。
在读他们的文章、诗词、奏论时,我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内心的痛苦——忠君、爱国、救民都是决不能放弃的大义,但摊上一个混账皇帝,要忠君就要跟赵构一起卖国弃民,要救国救民就要抗旨犯上……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华夏新语 13256楼 2013-04-24 16:54:26
假使岳飞看透了赵构是个阴毒的窝囊废(杀陈东、欧阳澈,贬斥李纲、宗泽和自己),从而确定自立以救国救民、割据称雄、收复中原及燕云地区,乃至改朝换代,是否可行?事实上用不着高估赵宋在人民中的影响力,刘豫、李成、杜充、丽琼等辈的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
-----------------------------
岳飞看透了赵构是个阴毒的窝囊废,这一点不必假定,我认为可以断定。
姑且不论陈东、欧阳澈、李纲,张所和宗泽对岳飞有知遇之恩,赵构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岳飞看得清清楚楚。
从相州投军起,岳飞往南,赵构往东;岳飞跟随宗泽去救东京,赵构到山东去避敌;岳飞南京上书,被赶出了军队;完颜粘罕的秽书,身在前线的岳飞肯定见到过,赵构下跪求饶更是天下皆知;赵构密令岳飞在虔州屠城,岳飞坚决抗旨……
还有一件事将会在下文里写道:绍兴三年,赵构对岳飞说:“如李成归国,朕当以节度使待之。”岳飞当时就变了脸色,这完全是对岳飞的侮辱,李成在岳飞面前算个什么东西?一介屡战屡败的鼠辈而已。岳飞为国家出生入死,当时也只不过是一个从五品的武官,而丧尽天良的李成就因为和赵构作对,赵构就愿意把武将至高的荣誉和待遇奉献给这个强盗叛国贼。真是见过贱人,没见过贱到这种程度的人。
岳飞这种有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的血性男儿,对赵构是何看法不需要假定。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华夏新语 13261楼 2013-04-24 19:07:21
还是想和楼主探讨一下,假使岳飞自立,有成功收复中国、平定天下的可能性吗?很多人高估赵宋的民间影响力,但是我看以刘豫、杜充、李成、俪琼等辈的情况及中原金占区百姓的表现来看,赵宋的影响力也不过如此,老百姓毕竟是现实的。
-----------------------------
想必“华夏”兄也会认同岳飞不可能自立的观点,既然没有这种可能,为什么还要去做这种假定和推演呢?并且这是一个变数极大的推演,可能出现的结果很多。
岳飞不是曹操。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7—164

这种说法显然破绽太大。首先让人怀疑的是秦桧杀不杀得了金兵,就算杀得了金兵,还能把妻子、仆婢毫发无损地从虎穴里带出来,一个文弱书生第一次杀人就干得如此干净利落,实在是不可思议。
可能秦桧对这些问题也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于是后来又出现了新的说法,并且还有人出来作证。这个证人就是建炎三年出使金营的张邵(请回顾本案前文)。张邵的证词见于他在绍兴十九年四月给赵构上的一道奏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臣于建炎三年奉旨出使敌军,曾在路上遇到过秦桧,秦桧衣衫破旧,面色憔悴。被掳以后,金人要他教小孩子读书,秦桧以此得以糊口,这就像当年苏武吃地窖中毡来保全性命一样,秦桧留下有用之躯,是为了将来为中兴大业效力。后来臣被金人掳携继续北上,一直到了金国的中京。在中京时,有人对臣说:‘秦中丞已经逃脱,回到了南方。’还有人告诉臣:‘秦相公曾为徽宗皇帝写过一封长信,以大义责备完颜粘罕,完颜粘罕看了,面有羞惭之色。’臣南归之时,曾经看到过这封书稿。臣亲耳听闻此事,所以知道秦桧在北方时有此阴功隐德,对天下社稷所做的贡献甚多,但秦相公不屑于自我炫耀,从不对人讲起,所以这些事不为世人所知。”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九
(绍兴十九年四月丙寅张邵上奏:)臣于建炎三年被旨, 出使敌军, 适逢桧于路,策蹇衣褐,有憔悴色,盖被执而训读童蒙, 以给朝夕,亦犹苏武食窖中之毡雪,,赖以偶活其命,,留为今日中兴之用。
其后臣益北徙,至金所谓中京者,已而二圣稍东,有随驾医官七、八辈,因留而居。一日,同过臣言:“闻秦中丞已间行南归矣。” 有荥(荣) 州团练使李子厚言::“秦公曾为徽宗皇帝撰长书,抵金帅粘罕,引大义以谯责之,粘罕有惭色。”
及臣南归渡江,有为臣言,曾有自金传写,得其书稿观之者,今士大夫间往往有之。臣亲见子厚言其事如此,则知桧昔在金固有阴功隐德,及于天下社稷者多矣!特耻自炫,不欲言于人,是以世不得知之。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7—165

这个新的的说法,对秦桧杀监视的金兵已经是只字不提,主要对完颜挞懒为什么携秦桧南下给出了的一个“合理原因”——秦桧被迫给金国人当“家庭教师”,所以被带在军中。这和在金军中当随军转运使有本质的不同,当随军转运使是为金国进攻南宋效力,而教蒙童读书则不为失节。
然而,张邵所言也有一个很大的破绽——曾在路上遇到过秦桧。
他在哪里的路上遇见秦桧?既然秦桧是在当“家庭教师”,而金军将领们出征时把妻小都带在身边,那秦桧应该是在金营中才对,而且他不可能有完全的行动自由,也就是说,张邵应该是遇秦桧于金营才对。
张邵说遇秦桧于路上,其目的很可能是为了暗示秦桧没有在金营当随军转运使,正所谓欲盖弥彰,让人更加怀疑秦桧在南归以前已经为完颜挞懒所用。
有趣的是,证明张邵是在为秦桧做伪证的,恰恰是张邵自己的《行实》。
《张邵行实》里说:“张邵去昌邑(金山东昌邑)面见完颜挞懒时,在路上遇到了正在逃往南方的秦桧,他们二人在路边相见,百感交集,流着眼泪相互勉励……”
张邵的奏章和《行实》里的记载有明显的出入——张邵遇见秦桧时,秦桧他到底是在当“家庭教师”,还是已经在逃亡的路上?

————————————————————————
附录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二十二引《礼部尚书奉使金国待制张公行实》
其见挞懒于昌邑也,遇秦丞相间行南归,班荆路隅,泣涕相勉,词气奋烈,秦公为之侧目。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lhr817 13265楼 2013-04-25 09:20:06
也就是说,这种民族文化上的缺陷和集权或民主没有关系。如果不能发觉这些缺陷,即便进入了民主社会,仍然会制造出岳飞式的悲剧。
-----------------------------
不能说这种民族文化上的缺陷和集权没有关系,两者存在一定的互为因果的关系。我个人认为:如果不能发现这些缺陷,就很难实现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民主。
十几年前,有一个美国人曾对我说:“对于你们来说,民主最大的敌人是人民!”我当时回以怒视,他立即解释道:“对不起,我不是说中国的人民反对民主,我想说的是他们还没有做好准备。”
我和他的谈话不欢而散。当然,至今我也不赞同他的观点,但却理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原因是我发现东亚国家民主的一些特色。
先看看下面这张照片——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lhr817 13265楼 2013-04-25 09:20:06
也就是说,这种民族文化上的缺陷和集权或民主没有关系。如果不能发觉这些缺陷,即便进入了民主社会,仍然会制造出岳飞式的悲剧。
-----------------------------
这是一个日本女议员在“行使民主权力”。
欧美的议会也有议员发生肢体冲突的事,但远没有东亚国家这样频发。有这样一段谈话:
甲:这些议员都是什么素质?尤其是女议员,一个个比泼妇还泼妇……
乙:这与议员的素质无关,从事政治的人克制力都比常人强,她们是故意的。这说明的是民众的素质,如果民众真的鄙视、不容忍这种行为,她们是不会这么干的。
甲:是啊!听说台湾的议员打架还有事先约好的。
乙:那些打架的女议员,如果进的是欧洲某国的议会,即便是泼妇,估计她也要作淑女状;欧洲的女议员如果到了亚洲,很可能也会撒泼一回,环境不同。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欧洲的议会也有发生冲突的时候,但没有东亚这样频繁,也没那么狗血。

乌克兰发生议会冲突,现场鸡蛋乱飞,保镖们打起雨伞为议长抵挡鸡蛋。议长还尽力保持着风度,尽管是尴尬的风度。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lhr817 13265楼 2013-04-25 09:20:06
也就是说,这种民族文化上的缺陷和集权或民主没有关系。如果不能发觉这些缺陷,即便进入了民主社会,仍然会制造出岳飞式的悲剧。
-----------------------------
上面举的例子是想说明这样一个现象——同为议会制度,东亚和欧洲的议事方式却在某些方面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使各自的群体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情感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呈现不同的特点。
肇始于宋朝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情感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是否存在缺陷?存在哪些缺陷?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缺陷?是否能改变这些缺陷?如何去改变这些缺陷?这都不仅仅只是政治问题,而是社会哲学问题了。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7—166

张邵的奏章本来就经不起推敲,《行实》里的记载则更加是相互矛盾,漏洞百出。
张邵面见完颜挞懒的时间是建炎三年九月,地点是山东的昌邑,离楚州的涟水军只有数百里路程。如果建炎三年九月秦桧就已经从金国的中京逃到了山东昌邑,他怎么会一直到建炎四年十月才到达涟水军?这一年时间里秦桧都在干什么?为什么数百里路程走了一年?
退一步讲,就算秦桧遇到了各种困难,历尽了千辛万苦,辗转一年才走到了淮河边,那他后来为什么从不提起这段绝对会铭心刻骨的往事?再则,张邵遇见秦桧时,秦桧已经是衣衫破旧、面色憔悴,怎么受了一年苦难之后,到达丁禩水寨时,反而衣衫也不破旧了,面色也不憔悴了?
再来看一看张邵《行实》里对出使过程的记载:
张邵从楚州渡过淮河就遇到了金军,到达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时,见到了金东路军先锋托云孛堇。金国还派了馆伴使,张邵是馆伴使的陪同和金兵护送下从海州到了潍州。在潍州,金国又派了“接伴天使”。
也就是说,从渡过淮河开始,张邵身边就一直有护送的金兵。即便秦桧真的在逃亡路上遇到了这一队人,那也是避之唯恐不及,一个逃犯哪敢上前与张邵相认?一旁的金兵又哪能让他们“在路边相见,百感交集,流着眼泪相互勉励”?

————————————————————————
附录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二十二引《礼部尚书奉使金国待制张公行实》
是月,至楚州,先遣二校执旗渡淮,抵淮阴见金人先锋托云孛堇,留一人为质,遣一人还报,遂抵海州界,见孛堇使郁太尉者,馆伴又有店者天使,偕行至潍州,接伴天使至,有妓乐出迎。公曰:“二圣见在北方,某为臣子,所不忍听。”遂止乐。凡三请,方赴宴。宴罢,遣妓四人来侍,公明烛,竟夕危坐。翌旦,见监军郎君挞懒。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十八
邵自楚州渡淮则逢金军,遂见左监军完颜昌于昌邑,前御史中丞秦桧在焉。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山东昌邑到涟水军约六数百里路程。
另外,如果秦桧是逃亡,理应一路躲避金军,如果按张邵《行实》里的说法,秦桧是“躲”到金东路军的“司令部”附近来了。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7—167

另外,如果秦桧是逃亡,理应一路躲避金军,如果按张邵《行实》里的说法,秦桧是“躲”到金东路军的“司令部”附近来了。
由此可见,张邵的奏章和《行实》里的记载是屡经编造、修改却始终未能自圆其说的谎言。
最后,秦桧自己写了一篇《北征纪实》,又作出了与以上两种说法完全不同的叙说:
“我在完颜挞懒的营寨中日思夜想,但一直没有想出逃离的办法。想暂时留在金营,等日后有了机会再设法逃出去,但又担心完颜挞懒逼我去招降楚州军民(按:注意这句话),还担心楚州城被攻破之后,完颜挞懒要我到楚州去任职。于是,我(向完颜挞懒)预先推荐了陈邦光、李俦、蔡敦礼等人,说他们可以出任楚州的相关职务;又劝说(完颜挞懒)道:“楚州是一座偏僻小城,不值得如此大动干戈。”我之所以这样做,都是为了能使自己免于被金帅任用。
“楚州城被攻破的当天晚上,我想趁金兵们忙着进城争抢财物之机,弄到马匹逃离营寨。但是,金兵为了抓捕、截杀从楚州城里逃出来的军民,已经在各条道路上设下了埋伏,我已无法从陆路出逃。
“第二天,我获悉很快就要被带进城里,于是又想找一艘船从水路逃走,派人去河边寻找船夫,可一连找了两天都没有成功。前后带来的几个船夫,我在与他们商议时,表示愿意出重金酬谢,他们中之有人当时答应了,可一回去就又变了卦。

————————————————————————
附录 秦桧 《北征纪实》
寨中日夜经营,无以为计。欲宿留以俟后便,恐或逼招楚城,又恐城破被用,乃荐陈邦光、李俦、蔡敦礼辈,以为可以任使;又为言楚州褊小,不足深讨之意,皆所以求自免也。
城既破,夜欲因众竞利之时,奔马西还,而金人已先潜伏,以备城中逋人。
明日,见诸刻木,以谓旦夕挈入城中,乃定计登舟,遣介再访操舟辈,两日不可得。前后见前所共议者,引至幕中,结约相定,遂欲椎牛相劳,而谈复再变矣!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7—168

“我想:现在不走,等被带进了城,只怕将来就更难以寻找机会了。于是,又急忙约来了一个名叫张炳的郎中,张炳医术甚精,所以认识的人多,我托他去寻找水手和舟船。而张炳正好也想出逃,于是,我们很快就下了决心。
“我亲自去见此前曾答应过我的那个船夫,责备他不应该负约,并向他表示现在仍然可以出重金酬谢,要船夫在当天晚上之前做出决定,船夫最终答应了。
“当天晚上,我登舟出逃,夜行六十里。第二天,住在丁家寨南。第三天到达了涟水军水寨,具状告知水寨的统制官,他们尚不敢轻易相信我。又住了一晚上,我被带到了中寨,当时水寨统制丁禩正在病中,他麾下的众将出面接待,大家一同饮酒。
“其中有一个名叫刘靖的副将,因为看见我随身携带的包裹里有钱财,由此起了歹念,前一天的夜里他秘密与人商议,想要谋财害命。我听到了一些风声,于是趁着和众将一起饮酒的机会,在酒席上当众揭斥了刘靖的阴谋。刘靖见事情已经败露,也就不敢再多说什么……”
这是秦桧对自己南归始末的最后“定稿”。这个说法与前面的两个说法又大不相同。

————————————————————————
附录 秦桧 《北征纪实》
度非此时,他日未有方便,急约云中所还往者张炳郎中,其人医多效,往在军中相识,遂托以寻觅水手、求取篙楫,为刺舟之计。适会张亦欲往,遂定计于食顷之间。躬谒舟人,责以负约,仍许重贿,可否决在今夕,以死断之,议遂坚决无疑矣!
是夜登舟,行六十里。来日,宿丁家寨南,次日至下寨,具状谒统制公,彼犹未信。再宿,引至中寨,会统制丁禩抱疾,其次诸将见约同饮。有副将刘靖者,宿议相图,以取囊槖。偶先闻之,乃于席半指刘,斥其阴计。刘自知计已发露,不复有言。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南昆山人 13271楼 2013-04-25 21:15:48
难得的好文!一路狂奔,终于追上了楼主。喘口气!
-----------------------------
捧茶相迎。承蒙错爱,请多指教!

楼主:湖东隐士

字数:222689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2-03-31 18:36:00

更新时间:2020-07-15 12:28:38

评论数:264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