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吴歌漫画 13197楼 2013-04-20 14:42:55


罗索乃自绥德军来,移军与官军对垒,亲率数十骑登山以望我军曰:“人虽多,壁垒不固,千疮万孔,极易破耳。”
-----------------------------
好!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徐兆玮 13192楼 2013-04-20 10:05:45
如果把张俊理解为宋襄公式的呆子,这个恐怕有点离谱。把他的举动理解为从最高决策层面对诸将凭险待敌的战役思路的批准和配合,更为合适。
-----------------------------
呵呵!我说他是书呆子,倒不是说他像宋襄公,而是指张浚和幕僚们模仿诸葛亮:1、诸葛亮给司马懿下战书,张浚也学着下战书,可情况正好相反——当年诸葛亮必须速战速决,司马懿想据险持久,而现在张浚粮草充足,持久对金军不利,有下战书的必要吗?
2、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女人的衣服,他们也要给完颜娄室送女人的衣服,这种方法以前就没成功,现在能成功吗?
张浚的目的是激将完颜兀术在人马俱疲时冲苇泽来决战,这也太把完颜兀术当傻瓜了吧?
还有,吴玠在彭原店先胜后败,输在士兵的体力和耐力上,而完颜兀术奔驰数千里而来,这一优势短期内丧失了,宋军仅骑兵就有六七万,三倍于敌,吴玠又有和金兵交战的经验,刘錡也是一员勇将,他们请战,只须嘱咐一下“敌退勿追”。先击退或逼退完颜兀术,振奋一下士气,再回到预定阵地也无妨,总共才八十里距离。
首战很重要,对军队斗志和士气影响很大。曹操用兵很看重首战,往往要想办法先小胜一仗,再来坚守。可惜,张浚把这个机会放弃了。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7—152

完颜娄室见久战之下还击溃不了宋军,又改变策略,集中兵力猛攻环庆路赵哲所部。
宋军经过大半日的恶斗之后,大多都已体力不支,而女真人再次显示出他们体魄强健的和耐力坚忍的优势,他们战斗力依然旺盛。赵哲所部遭到攻击时,其它各路的兵马都在借机喘息,没有上来支援。
环庆军渐渐抵挡不住,身为主将的赵哲此时擅自离开了指挥的位置,所部将士望见后面一路尘土飞扬,也开始惊慌逃遁。
赵哲走得太过慌忙,没有把自己的旗帜卷起来,其它各路将士望见赵哲的旗帜远去,顿时惊呼声一片:“环庆路的赵经略先逃走了!”
赵哲的逃离,仿佛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使宋军士兵已经到达承受极限的抵抗意志崩溃了,而意志一旦崩溃,接下来就是兵败如山倒……
经过四个多时辰的鏖战,宋陕西五路兵马终于被完颜娄室和完颜兀术合力击溃于富平。
金军得胜之后并不追杀,他们也赢得不轻松,也需要喘息一下;另外,宋军丢下了堆积如山的粮草、绢帛等物资,金军要收获战利品。
各路宋军退逃到邠州后才稍稍稳住了阵脚,开始收集跑散了的士卒。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七
敌更薄环庆军,他路军无与援者,会哲擅离,所部将士望见尘起,惊遁,军遂大溃。哲旗牌未及卷,众呼曰:“环庆赵经略先走!”至邠州,乃稍定。金人得胜不追,所获军资不可计。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7—153

建炎四年十月一日,张浚在邠州召集败退回来的众将议事,他站在堂上,众将则立于堂下。张浚问道:“误了国家大事,谁应当承担此次战败的罪责?”
众将说是环庆路的将士率先临阵脱逃。张浚当即下令将赵哲拿下,军法从事。赵哲不服,大声喊道:“皇帝复辟时,赵哲立过功。”张浚的亲兵小校上来用马鞭子向赵哲嘴上猛抽,然后抓住他往外就拖,当场将其斩首示众。张浚接着又下令将都统制刘锡贬为海州团练副使,合州安置。张浚用黄榜公告:赵哲已经军法处置,其余将士一律免罪。
张浚斩赵哲、贬刘锡,使军中士卒为之丧气。本来,杀一个临阵脱逃的败将是无可非议的,将士们之所以对张浚杀赵哲不服,是因为他们认为对此次战败负有最大责任的恰恰是张浚。张浚虽然声言必胜,但却也只敢在邠州督战,不敢亲自到富平前线,否则他杀赵哲、贬刘锡将士们也无话可说。再则,赵哲固然是罪责难逃,但他毕竟还坚持了四个多时辰,即便他不跑,富平之战最终还是会败。
身为主帅的张浚只追究将帅的责任,而不检讨自己的战略决策错误,对浴血奋战的将士无一肯定,一律视为罪人,以免罪来显示对他们的宽容,这是再次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张浚见各路兵马经历大败,已无法再战,于是下令他们各回本路屯驻。命令传下去的时候,传令官的话音刚落,士兵们抬腿就走,不一会就走得干干净净……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八
建炎四年冬十月庚午朔,张浚斩同州观察使、环庆路经略安抚使赵哲于邠州。遂责本司都统制、明州观察使、熙河路经略安抚使刘锡为海州团练副使,合州安置。
初,诸军既败还,浚召锡等计事,浚立堂上,诸将帅立堂下。浚问:“误国大事,谁当任其咎者?”
众言环庆兵先走。
浚命拥哲斩之,哲不肯伏,且自言有复辟功。浚亲校以挝击其口,斩于堠下。军士为之丧气。浚遂以黄榜放诸军罪,哲已死,诸将帅听令,浚命各归本路歇泊。令方脱口,诸路之兵已行,俄顷皆尽。浚率帐下退保秦州,于是陕西人情大震。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7—154

张浚自己其实也深感惭愧,只是他功名权势之心太重,不肯公开承认罢了。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更加失去威信、失去人心。
一直力谏张浚不可轻举的宣抚司干办公事郭弈,写了一首打油诗讥讽张浚:
娄室大王,传语张老:谢得送到粮草,斗秤不留一件,怎生见得多少?
还有人故意说张浚之才可与诸葛亮相比,张浚的一个幕客听见了怒道:“竟敢如此讥讽张相公?”
那人却笑道:“你误会了,我怎敢讥笑张相公?诸葛孔明长于治戎,短于奇谋,论应变将略,还真不是孔明的长处,在这一点上,张相公确实很像诸葛孔明。”
张浚受到讥笑到还在其次,真正无可挽回的是陕西五路将士的军心和斗志,本来富平之战的人员伤亡还不至于让西兵一蹶不振,但张浚战前战后的作为却使得陕西军民更加人心颓丧。
金军在富平得到了不计其数的粮草、绢帛,继续作战有了充足的物资保障,在稍作休整之后,完颜讹里朵、完颜娄室、完颜兀术乘势对陕西各路发动了进攻,宋的守军或败或降或走,张浚先是率领属官和幕僚退保秦州,继之又退至兴州。环庆路、泾原路、熙和路相继沦陷,秦凤路也丢失了大半,最后,偌大的陕西六路只剩下汉中地区,陇南的阶州、成州、岷州、凤州以及凤翔的和尚原、陇州的方山原两个军事要地还保持在宋军手中。

————————————————————————
附录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四十二
金人得胜不追,所获珍宝、钱帛如山岳,不可计。郭弈为诗曰:“娄室大王,传语张老:谢得送到粮草,斗秤不留一件,怎生见得多少?”
浚自愧轻举无功,乃归罪赵哲矣。或有以诸葛孔明比浚者,幕客或以为讥而怒之,彼曰:“非敢讥也。孔明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是以似之。”

《金史*睿宗纪》
帝至富平,娄室为左翼,宗弼为右翼,两军并进,自日中至于昏暮,凡六合战,破之。耀州、凤翔府皆来降。遂下泾、渭二州。败宋经略使刘倪军于瓦亭,原州降。撒离喝破德顺军静边寨,宋泾原路统制张中孚、知镇戎军李彦琦以城降。宋秦凤路都统制吴玠军于陇州境上,招讨都监马五击走之,降一县而还。帝进兵降甘泉等三堡,取保川城,破宋熙河路副总管军三万,获马千余,拔安西等二寨,熙州降。分遣左翼都统阿卢补、右翼都统守弼招抚城邑之未下者,遂得巩、洮、河、乐、西宁、兰、廓、积石等州,定远、和政、甘峪、宁洮、安陇等城寨及镇堡蕃汉营部四十余,于是泾原、熙河两路皆平。撒离喝降庆阳府,慕洧以环州降。既定陕西五路,乃选骑兵六千,使撒离喝列屯冲要。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7—155

值得注意的是,富平之战宋军固然是兵败如山倒,但金军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后来,有些金国人甚至把富平之战看作是“四战皆败”之一。当然,说是战败毕竟不符合事实,准确地讲他们是认为得不偿失,是认为付出大的伤亡代价乃是不明智之举——即便是以一比十的比例与南宋拼人员消耗,金国也肯定会是最终的失败者。反过来看,对于南宋来说,只有敢于抵抗,哪怕是打消耗战,哪怕是在由弱转强的过程中付出代价,也必将扭转战局。
南宋输得起而金国输不起。
富平之战虽然惨败,但是张浚经营川陕将金军主力拖在了西北。在东起海滨西至关陇长达数千里的战线上,想要同时展开有力的攻势,以金国的兵力是远远不够的。后来发生的事证明,陕西的抗金斗争,使金军对东南的威胁大大减小,为南宋政权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体说来,经营关陕的策略是正确的,调动金军、减少江淮地区压力的目的已经达到。如果此后张浚采纳了吴玠等人的意见,据险而守,使金军无法击溃陕西的二十万大军,把他们拖入关中争夺战,则金军不但不敢肆无忌惮地渡江南下,而且有可能在持久消耗中由强转弱。
张浚的错误在于过早地展开了决战。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譕淚誏吇 13206楼 2013-04-21 13:10:53
总会有一个时刻能够感动到你
总会有一个名字能够让你不能忘怀
总会有一个王朝是你魂牵梦绕的地方
回顾历史,有太多太多的需要铭记,需要传承。我们为什么相识?一切都因为我们喜欢历史,热爱历史,喜欢不同朝代的变迁、喜欢恢宏的战场、喜欢古典的建筑、喜欢尔虞我诈的兵法心计、喜欢对酒当歌的狂放不羁、喜欢英雄的成长、喜欢侠骨柔情、喜欢帝王心术、喜欢历史带给我们的一切......
......
-----------------------------
承蒙兄台相邀,实在愧不敢当,稍后即登门拜访、求教!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7—156

因为本文下面曲端将不再出现,所以在这里顺带交待一下他的结局。
张浚兵败之后,为安抚人心,他下了一道命令:“富平之战中泾原路的兵马出力最多,战败之后,也是他们最先重新聚集起来,这乃是前统帅曲端训练有方,故特复曲端为左武大夫,兴州居住。”
第二年正月,张浚又以曲端为正任荣州刺史,提举江州太平观,徙阆州。随着陕西绝大部分地区相继沦陷,张浚退保阆州,鉴于形势危峻,他有重新起用曲端之意。
王庶此时在张浚麾下任参议官,他对张浚道:“不可,富平之战,张宣抚与曲端有胜负之约,今日张宣抚以何面目见曲端?曲端一旦得志,只怕连张宣抚也敢斩,此人不可用。”王庶曾差点死在曲端手上,他忘不了曲端当时是如何对待他的。
不愿意曲端东山再起的还有吴玠,他以一个特殊的方式告发曲端,吴玠在自己手心写上“曲端谋反”四字,在侍立于张浚身边的时候,举起手给张浚看。
张浚暗暗点头,没有说话,至此有了杀曲端之意。
但是,要杀曲端,必须要有一个足以杀他的罪名。王庶找出了一个理由:“曲端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不向关中兴事业,却来江上泛渔舟。’这分明有指斥乘舆之意,此其罪也。”

————————————————————————
附录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四十七
浚既失全陕,退保蜀中,复欲用端。庶曰:“不可,富平之战,宣抚与曲端有胜负之约,今日宣抚以何面见曲端?若曲端得志,虽宣抚亦敢斩之,不可用也。”
吴玠亦惧端之严明,恐其复用,乃书“曲端谋反”四字于手心,侍浚立,举手以示。
浚然,不言也。浚虽有杀端之意,而未有罪,庶等曰:“曲端尝作诗题柱,有指斥乘舆之意,曰:‘不向关中兴事业,却来江上泛渔舟。’此其罪也。”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张浚书呆子气大发:“不可如此,两军作战,应当先下战书,约定会战时间。”
真不知道张浚的《孙子兵法》是怎么读的!
-----------------------------
@金戈风云 13209楼 2013-04-22 11:05:54
这一段容易让读者误会,以为是说张浚像宋襄公。
宋襄公先等别人列好阵再进攻,《兵法》云:勿击堂堂之阵。
-----------------------------
谢谢徐兄和“金戈”指出,此处是容易产生歧义,应当修改。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更正——
正文 3—7—148中
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张浚书呆子气大发:“不可如此,两军作战,应当先下战书,约定会战时间。”
真不知道张浚的《孙子兵法》是怎么读的!

上面一段改为——
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张浚书呆子气大发:“不可如此,两军作战,应当先下战书,约定会战时间。”
张浚派人去给完颜兀术下战书、约日期。
张浚似乎是在模仿诸葛亮给司马懿下战书,但是两者面对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当年诸葛亮必须速战速决,司马懿想据险持久;而现在张浚粮草充足,持久对金军不利,有下战书的必要吗?张浚可能是担心自己的军队离开了在有利地形上预设的阵地,不是金军的对手,他想摆好阵势,然后激将完颜兀术在人马俱疲时冲苇泽来决战。他觉得这样把握性更大,但这也太把完颜兀术当傻瓜了。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7—157

所谓指斥乘舆,指的是攻击、诋毁、谩骂皇帝,按照宋朝的法律:“指斥乘舆,情理相切害者,斩。”如果这一罪名成立,的确可以置曲端于死地。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取不到物证。王庶等人称曲端将此诗题写在柱子上,所以有人看见了。至于曲端何时写的这首诗,题写在哪里的柱子上,却是语焉不详。由此看来,极有可能是王庶听说过此事,但要拿出确凿证据来恐怕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想要核实曲端的指斥乘舆的罪行几乎是不可能的。
另外,即便找到了那根柱子,并且曲端的诗还清晰可见,曲端也有辩护的方法,他可以说这两句诗讽刺的不是皇帝,而是黄潜善、汪伯彦、范琼一类的文臣武将,是指责他们不为皇帝分忧,天子系一国之安危存亡,退到万全之地是理所当然,而为人臣子者应当为国守土,皇帝可以退过淮河、退过长江,但他们却寸步不能退,应该像张浚一样到关中来兴事业。
所以,此案真要审起来,除非曲端自己肯招认,否则想把他问成死罪,倒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这难不倒张浚,他的内斗权术远在治军其文韬武略之上。张浚先以曲端涉嫌指斥乘舆为名,下令将曲端逮到恭州(今四川巴县)狱中,同时利用任免官员的特权,将武臣康随调任为夔州路提点刑狱公事。

————————————————————————
附录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四十七
浚乃送端万州羁管,复令恭州取勘。康随先在凤翔府曾遭端决背一百,有切骨恨,浚以康随为提点刑狱公事。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吴歌漫画 13215楼 2013-04-22 19:51:58
怪不得死的那么受折磨 这是安排了有切骨恨的仇家了
-----------------------------
吴歌兄知道曲端怎么死的!不知画过没有?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7—158

这个康随曾经受过曲端的责罚,背上被狠狠抽了一百鞭子,他对曲端恨之入骨。张浚派康随主审曲端一案,其用意再明白不过了。
曲端被逮捕时,听说主审自己案子的是康随,当下失口惊呼:“我必死无疑了!”接着一连大喊了几声:“苍天啊!苍天啊!苍天啊……”
康随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报仇的机会。他把曲端下到狱中之后,将其绳梱索绑,堵住了嘴,然后在他身边烧起火狠狠地烤。这一招确实阴狠毒辣,把曲端折磨得生不如死,身上还不会留下任何用刑的伤痕。
曲端先是被烤得浑身大汗淋漓,最后连汗都流干了,严重脱水的他渴得咽如焦釜,央求狱卒给他点水喝,而狱卒们拿来的却是酒。曲端实在渴得无法忍受,把酒喝了下去,随即九窍流血而死。

原本想重新起用曲端的张浚最终下决心将其诛杀,王庶、吴玠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张浚也是经过反复斟酌的。
二年前,王庶战败,丢失延安,曲端指责王庶说:“我屡次向你陈述军机大事,你却一次也不听,是何道理?”他不但扣押了王庶的官属,夺了节制使印,还图谋斩了王庶。现在的情况与那时颇为相似,曲端也是屡次向张浚陈述军机大事,张浚也是一次也不听,而且他们还拿人头打过赌。

————————————————————————
附录 《宋史*曲端传》
武臣康随者,尝忤端,鞭其背,随恨端入骨。浚以随提点夔路刑狱,端闻之曰:“吾其死矣!”呼“天”者数声;端有马名“铁象”,日驰四百里,至是连呼“铁象可惜”者又数声,乃赴逮。既至,随令狱吏絷维之,糊其口,燲之以火。端干渴求饮,予之酒,九窍流血而死,年四十一。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7—159

曲端本来在陕西就颇有虚名,现在富平之败又被他言中,从士大夫到军民会由此更加认为曲端有将略,如果重新起用曲端,张浚至少要处处让他三分,甚至可能是七分。对于看重权势地位的张浚来说,这是不能接受的。
凭曲端的手腕,再挟此人望,将来很可能会得势,而得势之后,他会做出什么事来还真的不好预料。而可以预料的是——张浚今后无法驾驭得了他。
此时,张浚觉得王庶可用,而王庶和曲端的积怨已经无法化解,二人不可并立;再则,骁勇善战的吴玠正为张浚所特别倚重,他和曲端的怨隙也无法修复。重新起用曲端也就意味着要弃王庶、吴玠不用,否则宣抚司内部势必会争斗不止,而且很可能会斗得你死我活。
从曲端的人品和行为看,此人该受严惩,但是张浚采用的方式却把正当治罪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冤杀。曲端“指斥乘舆”的罪名并未核实,就把他整死在了狱中,用这种极不光明磊落的方式杀人,不能不让人认为张浚是嫉贤妒能,为了掩盖自己对富平惨败的罪责,归过于赵哲、刘锡在先,又冤杀曲端于后。
曲端的死讯传出去之后,陕西的士大夫们大多深感痛惜,军民也怅怅然,有人为此几天吃不下去饭,而不少士兵更是对张浚怨恨不已,甚至直接叛投了金军。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三
浚素知端、庶不可并立,且方倚玠为用,恐玠不自安。

《宋史*曲端传》
陕西士大夫莫不惜之,军民亦皆怅怅,有叛去者。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7—160

曲端的虚名起了作用。
在不知道的内幕详情的人看来,曲端号令威严,屡次与金军交战,守卫了泾原路。其实,曲端自始至终都没有与金军见过一次阵仗。(从《宋史?曲端传》中的记载看,自宋金战争爆发以来,曲端惟一的一次亲临战阵,就是为抢夺收复长安的功劳而袭杀义军首领张宗。)
屡次与金军交战的其实是吴玠,只是因为吴玠是曲端的不下,而曲端这个上级又极有“领导艺术”—— 强敌压境之时,自己养威持重,让部下去出生入死,胜了是因为自己指挥有方,败了是由于部下违抗节制;而遇到有软柿子可捏、有便宜可占的时候,他就自己亲自出马,博取百战百胜的美名。这乃是混世高手对“不打无把握之仗”的一种“高明阐释”。
居功为己有,诿过于他人,是曲端这样的武将所擅长混世之道,在玩这一套上,他与同为西北“名将”的刘光世相比,那是丝毫不逊色的。所以,很多人长期以来把曲端当作了靠山和救星。
张浚此举,使本来已经惶惶不安的陕西军民,更加人心解体。同时,对张浚个人来说,也是为政敌送上了攻击自己的把柄。

————————————————————————
附录 朱胜非《秀水闲居录》
张浚出使陕蜀,便宜除官至节度使及学士,权出人主之右,竭蜀人之膏血,悉陕服之,用兵凡三十万众,与敌角,一战尽覆;用其属刘子羽计,归罪将帅赵哲、曲端并诛之,将士由是怨怒俱发,浚仅以身免,奔还阆州,关陕之陷自此始。至今言败绩之大者,必曰富平之役也。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deloses 13211楼 2013-04-22 14:57:47
楼主:曲端想杀上级,又抗金不救,李彦仙、张浚为什么不以这两件事治曲端的罪?
-----------------------------
是说“又不救抗金的李彦仙”吗?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deloses 13211楼 2013-04-22 14:57:47
楼主:曲端想杀上级,又抗金不救,李彦仙、张浚为什么不以这两件事治曲端的罪?
-----------------------------
@湖东隐士 13224楼 2013-04-23 09:13:10
是说“又不救抗金的李彦仙”吗?
-----------------------------
呵呵!徐兄已经回答了,我赞同徐兄的观点。曲端夺节制使印、想杀上级之罪,很难在拜他为威武大将军之后再旧事重提;曲端不救李彦仙,当时治罪是完全可以的,但张浚迁就了,而富平之败无疑为曲端提供了有力的辩护词。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lhr817 13228楼 2013-04-23 16:15:57
张浚的确是个书呆子,而且还是个私心很重的书呆子。不论是战场上打军事仗,还是官场上打政治仗,他都是外行。可就是这样的半吊子却还要肩负起大宋的半壁江山!南宋危难之时却出不了才兼文武的大政治家,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楼主有研究吗?
-----------------------------
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重要主题之一,因为这种情况并不为南宋所仅有。
堂堂中国岂无人?只是这些才兼文武的大政治家、军事家为天下所不容,不容他们产生,不容他们走到重要的位置,即便走到了重要的位置也不容他们施展才华、抱负……
中国的社会哲学设计了一整套陷害他们的阴谋密计,本文在完整展现李纲、宗泽、岳飞这三个人物的一生遭遇之后,将会进入这一主题。
如果没有宋金战争,李纲必将沉沦于下僚,宗泽必将老死于林泉,岳飞必将荒废于田野;有了宋金战争,李纲一贬再贬,宗泽含恨而逝,岳飞蒙冤被杀……
这是一个昏君和二、三个奸臣就能办得到的吗?
在真相的背后,还藏着一把把杀人刀,直到今天,悲剧还在继续演出……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吴歌漫画 13222楼 2013-04-23 00:02:04
经营关陕策略是对的,但指挥打仗张浚算得上缺心眼吧?个人比较看他不顺眼!富平之战这钱送的太狠了!金国人还要说不值。。。
曲端不杀不行,怎么处理他才好呢?
-----------------------------
经营关陕,李纲早在建炎元年就提出来了。回顾一下上文,当时张浚为了自保、为了仕途,投靠到黄潜善、汪伯彦门下,充当排挤、迫害李纲的急先锋。那时,张浚是否认为经营川陕是上策我们不好断言,但可以做如下分析——
1、假如张浚意识到经营川陕是上策,他还要迫害李纲,那就是把个人的荣华功名置于国家安危和道德大义之上;
2、假如张浚认为避敌求和是上策,那就说明他连宋金关系的基本点和要害点都还没有看清楚。以这种见识,读两三年兵书就想担“半天下之责”,成功的可能性实在是不大。有自知之明,能够知错就改的人,应该是请赵构重新起用李纲,但张浚的行为表明——他不是这种人。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7—161

张浚处理曲端的事画了一个极具讽刺性的圆圈——从极力担保曲端绝无谋反之心开始,以罗织谋反罪名不成而“暗杀”曲端结束。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张浚杀曲端,除了认为是诛杀良将,致使将士怨怒,陕西五路尽失之外。当时还有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张浚此举无可非议。在持这种观点的人当中,王之望比较有代表性,他认为:
“富平战败之后,人们都归咎于张浚废罢曲端,因此很多人上书为曲端喊冤。张浚见曲端如此得人心,反而更加畏惧,所以将其杀死于狱中,而对外则宣称曲端是病死,陕西士民由此对张浚更加不满。然而,曲端好恃才犯上,不是张浚所能驾驭的,既然不能驾驭,就不如杀了他。天下少了一个曲端,不至于就因此缺乏将帅之才;而曲端若是不死,有朝一日得了势,很可能会因被罢免、惩治的怨恨而图谋报复。那么,他动一动脚,恐怕川陕就不是朝廷所有了,因此杀他无可非议。”
(特别注意:王之望的观点的要害在于:对不能驾驭的武将,即便还没有谋反,只要认定有谋反的可能性存在,杀之即无可非议。这其实是对武将的一种有罪假定,宋朝自太祖赵匡胤起,就已经把对大将的“有谋反罪假定”变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用在曲端身上也许并没有冤枉他,但滥用于所有的武将,则势必会有刀下冤魂。)

————————————————————————
附录 王之望 《西事记》
张浚之败于富平也,人皆归咎于曲端之废,多上书讼其冤。浚畏其得众心,杀之狱中,以病死闻,西人以此益非之。然端负才喜犯上,非浚所能御也。既不能御之,不若杀之。天下无一曲端,未必便乏才;而端不死,一日得志,逞其废辱之憾,一摇足,川陕非朝廷有也,然则虽杀之可也。

楼主:湖东隐士

字数:222689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2-03-31 18:36:00

更新时间:2020-07-15 12:28:38

评论数:264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