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徐兆玮 14979楼 2013-07-13 11:38:54
怎么没看到正文 3—8—86
-----------------------------
抱歉!居然发漏了,马上补发。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8—86

昔日的“秦长脚”开始显示出他深谙官场门道的一面。他一方面抱定了议和的主张,一方面开始植朋结党。当了参知政事不久,秦桧就尝试着推荐自己的旧交好友陈尧臣复起。这陈尧臣原来在宣和年间当过侍御史,攀附“六贼”之一的奸相王黼,后来王王黼倒台之后,他也被罢了职。
现在,秦桧想着手培植自己的势力,而陈尧臣又正苦于没有门道,因此二人一拍即合。陈尧臣主动向朝廷提出申请,想要一个郡守的官当,秦桧在朝中替他一番周旋之后,朝廷决定先给陈尧臣一个主管临安府洞霄宫的闲职。
中书舍人胡交修见陈尧臣有复出之势,立即上章议论,说他过去曾是王黼的党羽,首议攻辽,招致战乱,现在不但不能给他官职,而且还应该把他贬得远远的。
胡交修的奏章递到了赵构那里,赵构道:“陈尧臣本来只是乞请朝廷给一个主管宫观的闲职,现在却要把他贬窜,似乎过了些,不如不给官职,也不贬窜。”
秦桧不敢再坚持,当下应道:“只得如此。”
陈尧臣刚刚在秦桧的帮助下走出了重登官场的第一步,却让胡交修把好事搅黄了。求官没求到,陈尧臣大为恼怒,上疏去讼告胡交修。
赵构认为陈尧臣此举乃是轻侮朝廷,于是将其勒令停职。秦桧也不敢再多说什么——他知道自己在朝廷里根基尚浅,凡事要有分寸。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三
辛酉,朝请郎陈尧臣特勒停。尧臣,金华人,宣和末为侍御史,坐王黼党斥去。至是,以其与秦桧有旧,自列于朝,乞为郡守,乃以尧臣主管临安府洞霄宫。中书舍人胡交修论尧臣首议开燕,为国召乱,望赐贬窜。辅臣进呈,上曰:“本乞宫观,却被削夺,似为过当,不若止行宫观文字。”桧曰:“只宜如此。”尧臣犹怒,上疏讼交修。上以尧臣轻侮朝廷,乃有是命。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8—87

陈尧臣其实还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例。虽然南宋朝廷风雨飘摇,还一度流亡海上,但稍一安定下来,想当官吃国家俸禄的就又大有人在了,为仕途而奔走钻营、勾心斗角的如过江之鲫。
在讲述南宋朝廷绍兴元年的官场博弈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简单回顾一下这四年以来,各派官僚起落消长的过程。在赵构即位时,南宋的官僚势力可分为宗室派、随龙派、守节派、主战派、僭伪派、主和误国派、卖国派。(请回顾一下《疑案四*天子杀人》)
建炎元年,首先从权力走廊上消失的是主和误国派(代表人物耿南仲)和卖国派(代表人物王时雍、徐秉哲、吴幵、莫俦),赵构对他们是“恨不能手剑杀之”,朝野上下也一致认为应当严惩;宗室派(代表人物赵子崧、赵叔向)因为对赵构的皇位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所以赵构在随龙派帮助下,对其中有影响的人物诛杀远贬并用,这一派很快就被边缘化了(请回顾一下《疑案六*穷海飞龙》中的胡寅上书);如何处置僭伪派,在当时曾一度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最后在李纲的力争之下,僭伪派也基本退出了权力场。在朝廷中掌权的主要是随龙派、主战派和守节派。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8—88

在建炎元年秋冬的国是之争中,随龙派(代表人物黄潜善、汪伯彦、康履)和守节派(代表人物张浚)成为了“避敌派”,他们联合起来排挤、迫害主战派。赵构为了南下避敌,相继将李纲、许翰、张所等罢职。
赵构南下扬州之后,“避敌派”又分化为“割地求和派” (黄潜善、汪伯彦)和“徐图中兴派”(张浚、赵鼎),开始发生了矛盾。
建炎三年,以黄潜善为首的“割地求和派”中了完颜粘罕“以和议佐攻战”之计,导致了扬州之难,成为新的误国派,一个个相继下台。苗刘兵变时,康履被杀。在平定苗刘兵变之后,掌权的主要是“徐图中兴派”的人物。
随着这么多官员获罪罢职,此时朝廷越来越无人可用。因此,不得不逐步将僭伪派中情节较轻的一些人重新起用,其中的代表就是范宗尹。
建炎四年,吕颐浩和赵鼎又发生战守之争,内斗的结果是二人相继了离开朝廷,范宗尹因此登上了相位。
几年来,南宋的宰相、执政像走马灯一样不停地更换。有的因为误国(如黄潜善、汪伯彦),有的因为替赵构顶罪(如朱胜非、吕颐浩),有的因为临战脱逃(如周望),有的则直接叛国投敌(如杜充)……
随着宰执的上上下下,一批批大臣也起起伏伏,建炎年间的南宋官场真是看得人眼花缭乱。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8—89

范宗尹上台之后,明显对僭伪派有所提携,孙觌、汪藻、谢克家等人相续被起用、升迁,甚至对卖国派中的莫俦、吴幵、王及之等也渐渐减轻了量刑。赵构对这些人并不了解,所以朝野上下都知道这是范宗尹在暗中使劲。
范宗尹此举招致了众多的非议,因此他的压力越来越大,于是他想到了一招——整顿吏治。
整顿吏治本来是一件好事,但现在却未必合时宜。范宗尹整顿的标准也明显带着私心,建炎四年六月,他提出有大量官员是在徽宗朝后期因滥赏而升迁得位的,现在有必要讨论一下这些曾与“六贼”有关系的官员应该如何处理,朝廷应该给他们定个性,哪些人应该处罚,哪些人不能复职,哪些人能够起用。
事实证明,范宗尹此举是捅了马蜂窝。此事的牵涉面实在太大,宣和年间,赵佶恣意以官爵赏人,又兼之奸宦专权,公然卖官鬻爵。当时凭阿谀献媚、攀附权贵、钻营行贿而加官晋爵的人多如牛毛。范宗尹要清算这笔旧账,比当年李纲惩治僭逆伪命的打击面还要大,得罪的人还要多。
别看这些官员们对国家的政事束手无策,对付外敌时一个个傻头傻脑,上了一当又一当,但一到奔走钻营、拉帮结派,玩起窝里斗来,却个个都是“足智多谋”的好手,一个比一个有手段。

——————————————————————
附录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四十七
(范宗尹)荐孙觌、汪藻、李抉、陈戬、谢克家入朝,量移王时雍、徐秉哲、莫俦、吴幵、王绍、王及之、胡思等上皆不知识者,尤其不公。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共军当自强 14966楼 2013-07-12 22:40:53
楼主大才,我记得有人说岳飞班师时,问身边人“天下事何为?”。张宪回答:“任凭将军处置”。
大概是这段话,请问是否真的有记载?出至哪段史料?
-----------------------------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七
飞自郾陵回军也,在一村寺中,与王贵、张宪、董先、王俊夜坐,移时不语,忽作声曰:“天下事竟如何?”众皆不敢应,唯宪徐言曰:“在相公处置耳!”
既退,俊握先及贵手曰:“太尉,太尉,闻适来相公之言及张太尉之对否?”
先与贵曰:“然。”
及俊告飞使子云通书军中事,因言郾陵路中之语。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8—90

首先站出来反对的是吏部侍郎高卫,他在宣和年间因参与“围田”(实为霸占民田)而升官。如果让范宗尹算这笔旧账,他的仕途岂不从此坎坷?于是,高卫上疏给赵构,极力诋毁范宗尹。
接着就有人故意把水搅浑,使出一招“连环计”——把一些在朝廷内任重要职务的大臣和一些赵构、范宗尹此时绝对不敢动的人拉进这团浑水。很快,位列宰执的同知枢密院事李回就被卷了进来,原因是他在宣和年间升过官。现在不是要算旧账吗?那就应该从李回开始算起。
李回迫于舆论压力,向赵构上了一道请求罢职的奏章:“臣在宣和年间任中书舍人,曾经以校勘御前文籍而迁官,乞请陛下将臣削职罢政。”
赵构安慰李回:“宣和年间的政事,也未必全都是错的,道君皇帝留意文籍,这本来是好事。卿因校勘文籍而升迁,这和其它的滥赏完全不同。”
李回的事还没完,又有人煽风点火,放出了谣言:杨惟忠、刘光世、辛企宗兄弟过去都曾跟随“六贼”之一的童贯出征,不止一次受过爵赏,现在朝廷要给他们算算帐。
在这种时候,谁敢动这些统兵的大将?汪藻上章想弹压武将,已经弄得文臣武将之间势同水火,现在哪里还能再火上浇油?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六
初,宗尹既建讨论滥赏之议,士大夫侥幸者争排之。诸大将杨惟忠、刘光世、辛企宗兄弟皆尝从童贯行军,论者疑其亦当贬削。(此据朱胜非《秀水录》。然朝廷元旨止谓虚作从军之人,胜非所云盖当时沮议者之说云耳。今略修润增入。)
吏部侍郎高卫初以围田改官,及是主右选力持此以为不便,上疏诋之。同知枢密院事李回亦言:宣和间任中书舍人,以校正御前文籍迁官,乞削职罢政。
上曰:“宣和政事恐不必一一皆非,人主留意文籍,自是美事,岂可与其他滥赏同科?”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8—91

起初,赵构和秦桧都是支持范宗尹的。对于赵构来说,整顿吏治并不是坏事;对于秦桧来说则是只可能有好处不可能有坏处,秦桧是钦宗朝的“直升机干部”, 他在宣和年间只不过是个九品小官,与“六贼”没攀上过关系。范宗尹弹压了徽宗朝的官僚势力,不少职位势必会出现空缺,秦桧可以借机推荐自己的故友,这是他扶植自己的党羽绝好机会。
但是,因整顿吏而惹出越来越多的麻烦,现在闹成了一锅粥,却是他们始料不及的。现在那些徽宗朝的侥幸之徒,使出了浑身解数,给皇帝和宰相出难题,事情已经颇为棘手。
赵构首先动摇了,李回被推到风口浪尖后,他在朝堂上开始改变了口风。
秦桧见赵构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立即跟着改口:“此法一推行,那些操守卑下的官员不过是稍稍被削夺官职,但他们从此就算过了关,和那些没有过错的人几乎成了一样;而那些为官清正的人只要稍微牵上一点瓜葛,就受辱甚大,不敢立于朝廷。恐怕是没伤到小人却伤到了君子啊!”
赵构听了,扭头看着范宗尹,劝他就此罢手。
范宗尹还想力争:“陛下,像李回这种情况的没有几个人,其他的人不足顾惜。”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六
参知政事秦桧曰:“此法一行,浊流者稍加削夺,便比无过之人,诚为侥幸;清流者少挂吏议,即为辱甚大,不敢立朝。恐君子受弊。”
上顾谕宗尹,宗尹曰:“此事如回者无几,其他亦不足惜!”
遂降旨:侍从及馆职兼领者罪。又诏:武臣滥赏并免讨论。令尚书省榜谕,其日壬子也。
命既下,上终以为难,后二日上批:“朕不欲归过君父,敛怨士夫,可日下寝罢。”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二更桥头 15005楼 2013-07-13 19:15:41
先说“纵火烧”。
《泣血录》:(在不违反原意的前提下,有节录,下同)
(闰十一月)二十五日......迨晚,诸金人纵火烧诸门,及新城里居民居宅、王公大宅......火光亘天,达旦不灭。
-----------------------------
你的确是无耻!让大家看看没有节录的原文是什么样子——

金兵分布两翼而进,冲京前军,一扫殆尽,皆望护龙河,积尸不可胜数。复自云梯编桥并攻上城,迎敌官军、班直虽排布如云,无一用命死敌,皆下城遁避,守御官吏相继奔走,金兵遂发火攻敌楼。金人相踵而上,扬旗帜,众悉溃散,百姓大呼:“金兵已上城也。”自宣化门,金兵三百余人,分作东西两队,旗鼓引众,弓矢射逐已次第分。守御官兵拥窄,不能施放,退师迤逦崩溃。下城外铁鹞子作阵,鼓噪而行,与城上金人相为形势。
士卒下城,投戈散地,四壁数十万众弃城而下,独北壁守御如故。枢密孙传躬亲宣谕士卒下城守内救驾,至次日方下城。
居民皆惊扰,号呼奔走,军士辈乘乱劫杀,卧道上者如麻,捶杀太尉姚友仲,将士、使臣、宦官被害者不可胜数。
迨晚,诸金人纵火烧诸门。及新城里居民居宅、王公大宅,劫掠杀掳,火光亘天,达旦不灭,百姓哭声震动天地。金人未尝下城,杀掠者皆溃散军兵辈耳。

看看你故意“节录”了哪些内容——
1、迎敌官军、班直虽排布如云,无一用命死敌,皆下城遁避,守御官吏相继奔走。
2、士卒下城,投戈散地,四壁数十万众弃城而下,独北壁守御如故。
3、军士辈乘乱劫杀,卧道上者如麻,捶杀太尉姚友仲,将士、使臣、宦官被害者不可胜数。
4、金人未尝下城,杀掠者皆溃散军兵辈耳。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二更桥头 15003楼 2013-07-13 18:49:05
徐梦莘在《三朝北盟会编》中叹道:“国破人乱,自然之理。”
-----------------------------
你的这种做法尤为无耻之极,丧心病狂,企图欺骗没有看过《三朝北盟会编》的读者。让大家看一下原文——

《三朝北盟会编》卷六九
军民杀金国使人刘晏等。
《宣和录》曰:……未时后,闻驿门外大扰,守门兵士入报:“金人兵马已登城,诸军、班直皆败走回。”
适来省门已闭。少顷,百姓军兵入驿执晏。晏呼曰:“我来促和,正为若等,毋杀我。”众不听,皆杀之。
有以是报斡离不者,贼曰:“此时宋已无号令,不可罪渠。”粘罕曰:“国破人乱,自然之理。”

“国破人乱,自然之理。”明明是完颜粘罕听说宋朝军民杀了金国使人刘晏时说的话,你怎么可以无耻到这种地步,把它栽到徐梦莘头上?
完颜斡离不的意思是:东京城破,宋廷已经无力控制军民,刘晏之死不能归罪于宋廷。完颜粘罕才说了这句话。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徐兆玮 15018楼 2013-07-14 01:33:06
这次对靖康之变中金军劫掠,“二更桥头” 指摘楼主的手法,首先就是脱离原本的对话情境,断章取义,加以歪曲。然后对着自己歪曲后树立的所谓靶子,再加以攻击,而且是以义正词严的姿态攻击。
【“不久,东京便被攻破。金国女真兵纵火烧杀抢掠,把汴京城内的金银财宝搜括一空。”此说于史不符。】
如果脱离上下文和对话情境,这论断当然会引起非议。
但只要把楼主的这一论断和其正文对靖康......
-----------------------------
“二更桥头”纯粹是为了找茬而找茬,我在引用史料之后,随即就发了一段简短的总结——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12-04-03 15:01:55
从上述史料分析,该事件最可能的情况是——
少量金兵从宣化门攻上外城后,宋朝守军居然瞬间崩溃,丢弃兵甲逃窜。金兵为了防止宋军反扑,再次占领城墙,立即纵火焚烧城门和城上的楼橹,火势蔓延,殃及了城门附近的民宅。
随后,越来越多的金兵士兵进到了城里,他们开始追杀宋军的溃兵和逃难的百姓,扬言要劫公主、洗京城,此时却传下金国二帅的命令:“有敢杀人者,灭族。”金兵们闻令退到了城上。
宋朝宰相何栗见外城已攻破,急忙召集百姓准备巷战,守卫里城。
金军统帅完颜粘罕知道东京城里有百万军民,而自己只有十万余人马,如果展开巷战,自己的骑兵在平野旷野上威力强大,但在巷战中必定优势大减,伤亡惨重,所以下令不许士兵杀人放火,派人去通知赵桓,赶忙派人来议和。(此后,他以谋略制服了宋朝,虽然他屡次发出威胁,但一直没有真的让金兵洗城。)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浩浩的爸爸 14963楼 2013-07-12 21:35:21
我还有一个问题想与楼主商榷。
【【“莫须有”从表面上看,就是论列的罪状未经核实或无法核实,仅凭大权在握者的判断,就直接给人定罪。】】
你认为“莫须”在秦桧的那句话中是可能的意思么?
我查阅了一些当时的资料和一些现代人的解释,我倒觉得,秦桧要表达的意思应该是:“岳云写给张宪的那封信虽然下落不明,(但是)岳云给张宪写信这件事情是“一定/必须”有的!”
也就......
-----------------------------
关于“莫须有”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前面已经有过回复。从“青史银钩”兄起,一直有人在问,但有一点很奇怪——即便按你们理解的意思,我这句话也没有任何问题呀。
比如,就按“一定”来理解,秦桧说:“岳云写给张宪的那封信虽然下落不明,(但是)岳云给张宪写信这件事情是一定有的!”这也说明:秦桧已经拿不出证据来核实案情,仅凭自己的判断,就要给人定罪。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8—92

赵构和宰执大臣们反复斟酌之后,下了一道折中的诏书:“只追究侍从官及兼领馆职的官员的罪责,其余的官员一概不问。”
紧接着,尚书省又特别张榜公示了一道诏书:“所有关于武将曾受滥赏的问题,一概免于讨论。”
这两道诏书真是让人看得哭笑不得——只整顿文官不整顿武官,文官中也是整顿小部分放过大部分,哪里有这样整顿吏治的?
两天之后,赵构就后悔了,与其这样不伦不类地整顿,还不如干脆就此罢休,免得越惹越麻烦。于是他又下了一道御批:“朕不愿意归过于君父(指赵佶),不愿意招致士大夫对朝廷的怨恨,讨论滥赏之事就此停止。”
整顿吏治就这样宣告失败了,不但没有起到任何有益的作用,反而激化了官僚派系之间的矛盾。
但是,事情还没有完,那些范宗尹想整顿没整顿成的官员们得势不让人,他们开始反攻倒算,要整顿整顿范宗尹这个宰相。既然皇帝表示范宗尹此举是“归过君父”,他们就在“归过君父”上大做文章,指责范宗尹引导皇帝“不孝”。当然,对于范宗尹的“历史问题”,他们也是不会放过的。
对范宗尹的攻击越来越猛烈,他也越来越孤立。让范宗尹万万没有料到的是,此时秦桧的态度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六
遂降旨:侍从及馆职兼领者罪。又诏:武臣滥赏并免讨论。令尚书省榜谕,其日壬子也。
命既下,上终以为难,后二日上批:“朕不欲归过君父,敛怨士夫,可日下寝罢。”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8—93

一天,宰执们在政事堂商议如何给江西的两个守臣定罪,其中一个正是秦桧的岳父、抚州守臣王仲山。建炎四年,金军杀到江西时,王仲山开城投降。(请回顾《疑案六?穷海飞龙》中的相关讲述。)
范宗尹提出给王仲山一个宽大一些的处理,这本来是想对秦桧示好,没想到秦桧突然来了一句:“不可宽大处理!既然已经投降,委质于贼,什么不忠不孝的话没说过?岂可宽恕?”
范宗尹愣了一下,马上就明白过来了——秦桧表面上是大义灭亲,实际上是指桑骂槐,是在揭自己的伤疤。金人扶立伪楚政权时,范宗尹曾经接受过伪命,在张邦昌“伪楚”朝出任过官职。秦桧所说的“委质于贼”就是在戳他这个痛处——当年你投拜伪楚时,什么不忠不孝的话没说过?有如此劣迹,你竟然不知羞耻,还有脸赖在宰相的位置上!
范宗尹一会过味来,当场就尴尬得面红耳赤,无言以对。极具讽刺意义的是——论“委质于贼”, 范宗尹比起秦桧来,那真是小巫见大巫,秦桧投拜的是完颜挞懒!这一点范宗尹心里明明白白。然而,正是范宗尹和李回全力为秦桧遮掩了此事,力荐秦桧之忠,刻意帮助秦桧维护了靖康年间宋朝第三号忠臣的形象。现在,秦桧居然这样落井下石,范宗尹也只能哑巴吃黄连了。

—————————————————————
附录 《挥麈录余话》卷二
秦会之、范觉民同在庙堂,二公不相咸。虏骑初退,欲定江西二守臣之罪:康倬知临江军,弃城而走;抚州守王仲山,以城降。仲山,会之妇翁也,觉民欲宽之。会之云:“不可。既已投拜,委质于贼,甚么话不曾说。岂可贷邪!”盖诋觉民尝仕伪楚耳。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叽叽喳喳侃大山 15045楼 2013-07-14 22:13:03
吕思勉在《白话本国史》“南宋和金朝的和战”一章分析的很为客观:
宋朝当南渡之初,最窘的是什么?便是:1盗贼的纵横,2诸将的骄横。”,若然承认了这种现实,那急于和议剿定后方和收取大将兵权就是必行之策。他关于秦桧的一节议论很值得深思,“……宋朝人就说是金人暗放他回来,以图和议的。请问这时候金人怕宋朝什么?要请和,还怕宋朝不肯?何必要放个人回来,暗中图谋。秦桧既是金朝的奸细,在北朝,还怕......
-----------------------------
这是迄今为止你贴上来的惟一有讨论价值的资料。因为超过了本文进度,我暂时不会分析吕思勉先生的观点。
按原定写作计划,在本文的最后一个《身后荣辱》中,会专门有一章——《大师之误——吕思勉论宋金和战》。届时会对吕思勉先生的《宋金和战》做通篇分析,指出他分析时的种种错误,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之多的错误,他的错误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nattywang 15053楼 2013-07-14 23:37:04
隐士先生你好,你觉得岳飞算是一个真正的民族英雄吗?有不少人说岳飞的功绩是靠平定内乱来的,实际上的抗金很少。
-----------------------------
中兴诸将,谁是万人英?
本文末会列表对比岳飞、吴玠、韩世忠、刘錡、张俊、刘光世的抗金战绩,届时谁是万人英一目了然。
在最后一个疑案《身后荣辱》中还会分析“中兴十三处战功”,指出其严重不公——居然没有宗泽独守中原、韩世忠黄天荡之战、岳飞收复建康、吴玠王彦等的饶风关之战、岳飞收复襄阳、岳飞北伐中原。本文还将依据昭昭史实,重评“中兴战功”,岳飞是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也会一目了然。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8—94

秦桧对范宗尹是不折不扣的过河拆桥,他的行为正应了欧阳修的那句话——小人以同利为朋。
在官场这个名利世界中,大多数人追逐的是权力地位、荣华富贵。为了在竞争、倾轧中取胜,对于他们来说,相互勾结成为朋党是必须的手段,而其基础是利益。他们对那些能够帮助自己获得利益的人亲如兄弟,其实这只是虚假的友情。见到利益之时他们会争先恐后地去强夺,利益已尽之时他们的交情也就随之淡漠,而如果利益发生了冲突,他们就会反过来相互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之间也往往难免。
靖康之难前,范宗尹和秦桧是好友;南归之初,范宗尹是秦桧进身的阶梯;当上参知政事之后,范宗尹和秦桧是朋党;而现在,秦桧看到了一个机会——如果范宗尹被赶下台,自己就有可能登上宰相之位。昔年的交情,南归之初的保荐之恩,在位极人臣的诱惑面前,一下就显得轻飘飘的没了分量。秦桧是无论如何不肯放过这个机会的,按照当时官场的行为准则,他“果断”地见风使舵了。
真是墙倒众人推,连秦桧也开始挤兑,范宗尹是彻底孤立了,诋毁他的言论甚嚣尘上,他这个宰相真的是不好当了。但事情到了这一步,范宗尹已经无路可退,他也只有孤注一掷,放手一搏了。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六
七月丙辰,始宗尹之建议也,桧力赞之,至是见上意坚,反以此挤宗尹。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8—95

七月十九日,赵构和宰执大臣再次商议,范宗尹仍坚持己见,表示如果此事半途而废,他就辞去宰相之职。他想以此逼赵构改变立场,支持自己把反击的声浪强压下去。
第二天,赵构委婉地表了态:“凡事都不必那么坚定固执,连君主有过失,都还允许大臣和台谏官议论批评,如果一听到反对的言论就立即压制,结果只会是使谁都不敢进言,如此一来,最终受损害的不还是朝廷吗?”
赵构的语气虽然温和,但态度已经很明确了。他不敢再强压那些当年靠滥赏升迁的官员,他们不仅人数多,手段和点子更多,继续斗下去只怕会无休无止,朝廷现在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赵构开始考虑是不是又要换宰相了。他之所以想换掉范宗尹,除了想借此平息事态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范宗尹一直与辛道宗兄弟关系密切,而皇帝最不喜欢的就是宰相与统兵大将相互勾结。
五天后,赵构下诏召吕颐浩回朝廷。
赵构此前本就不愿意罢免吕颐浩(请回顾《疑案六?穷海飞龙》中的相关讲述),当时是逼不得已才让他带自己受过。久谙官场之道的众大臣都已经猜测到赵构是想用吕颐浩来替换范宗尹,让他二度拜相。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六
七月甲寅,宗尹坚以为可行,即日求去。翌日,遂召直龙图阁新知台州沈与求赴行在。又一日,辅臣进呈,上曰:“天下事不必坚执,至如人主有过,尚许言者极论,若遽沮遏,祇须人不进言,如此则于谁有损?”

宗尹入相踰一年,始,宗尹与辛道宗兄弟往来甚密,上不乐之,及是遽罢。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8—96

绍兴元年七月二十九日,范宗尹罢相,免官制词中对他的斥责甚为严厉:
“轻率地采纳某些人的建议,妄自对官员进行裁夺,使至为尊贵的庙堂,背负天下的诽谤;让圣孝的皇帝,去张扬君亲的过失。朕反复叮咛,一再申命于朝廷,而你却废弃诏旨,阻碍圣命,一意孤行……”
与此同时,赵构还下诏罢免了范宗尹整顿吏治的左膀右臂——朝请大夫知邛州王俣、尚书右司员外郎万格。这两位正是得罪人最多的。当时有人写了一副对联:逢俣多龃龉,遇格必阻隔。还有人为了表示对他们的“强烈愤慨”,写了一首《行香子》贴在赵构行宫的墙上:

清要无因,举选艰辛。系书钱,须要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旅中愁、心中闷、部中身。
虽抱文章,苦苦推寻。更休说,谁假谁真。不如归去,作个齐民。免一回来、一回讨、一回论。

这首词是连叫苦带抱怨,连哭诉带威胁,那意思是:我们的官得来容易吗?科举艰辛,虚苦劳神,内心经历多少愁闷!现在你们硬要跟我们算旧账,那好,要是削夺了我们的官职,我们就跑到刘豫那边去,作个伪齐的子民。哼哼!他那里正无人可用呢,我们去了还怕没官当?也省得在这被你们讨论来讨论去。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六
次日,遂召翰林学士汪藻草宗尹免制曰:“日者轻用人言,妄裁官簿。以庙堂之尊而负天下之谤,以人主之孝而暴君亲之非;朕方丁宁德意而申命于朝,汝乃废格诏书而持必于下。”

《容斋四笔》卷十五 《讨论滥赏词》
虽公论当然,而失职者胥动造谤,浮议蜂起。无名子因改坡语云:
“清要无因,举选艰辛。系书钱,须要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旅中愁,心中闷,部中身。虽抱文章,苦苦推寻。更休说,谁假谁真。不如归去,作个齐民。免一回来,一回讨,一回论。”
至大字书写贴于内前墙上,逻者得之以闻。是时,伪齐刘豫方盗据河南,朝论虑或摇人心,亟罢讨论之举。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326705564 15102楼 2013-07-16 09:11:30
楼主,我看很多人会拿明末与北宋末年做比较,得出赵构南逃是正确的结论,认为赵构是个不错的皇帝。对这种看法应该怎么驳斥呢?我觉得持这种看法的人不少啊,楼主有必要详细说明一下
-----------------------------
类比推理本来就是不可靠的,明末与北宋末虽然有些情况很相似,但差异性更大。研究任何问题,不对其各种因素做详细的了解就去简单类比,其实是对历史的浅思维。
持“赵构是个不错的皇帝”这种看法的人,对宋史、明史的了解,一般主要是从《明朝那些事》、《如果这是宋史》等书中获得信息(注意:我没有贬低这类作品的意思,这些书是让读者先了解历史),依据这些信息还不足以去分析一些重大历史问题。
本文仅仅只写靖康元年至绍兴十一年这十六年的历史,估计完稿后的篇幅约为《明朝那些事》的一半,甚至还要多一点。这是因为要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必须详细考察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科技、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故而必须用这么大的篇幅。
举例来说:前面有人用类比推理来说“东京不能守”,理由是此前东京被攻破过,此后东京也被攻破过,所以这是一个守不住的地方。于是,我在《疑案五》中专门插入了一篇关于北宋东京城防体系的介绍,对双方攻守战术和能力也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就完全不一样了——东京是中国十二世纪城防体系的集大成者,所以连李纲这样从来没打过仗,甚至从来没见过打仗的书生都能守住东京而待勤王之师,而后来东京被攻破,暴露出来的是北宋的“人”的问题严重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
任何问题,要对其做出有价值的分析,必须掌握起码的相关因素的具体状况。
对类比推理所产生的错误,简单反驳是无效的,一般情况下也无驳斥的必要,知道是以不可靠的方式得出的不可靠的结论,对之持存疑态度就行了。这种浅思维方式很普遍,与其去驳,不如去把具体的情况弄清楚,写出来,传播开去,这样更有价值。

楼主:湖东隐士

字数:222689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2-03-31 18:36:00

更新时间:2020-07-15 12:28:38

评论数:264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