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 争夺襄阳 正文 4—10—60

三、庙堂之谋

在第三次蜀口争夺战期间,远在数千里之外的赵构朝廷正在按原定计划收拾张浚。
张浚这次从四川到临安,行进速度真是出奇的慢,他于五月底六月初从阆州出发,走了约五个月才走出四川,虽然说蜀道南行,但显然也不至于难到这种程度。
绍兴三年十二月十五日,赵构又收到了张浚在路上发出的一道奏章,说他正路过荆南府(今湖北荆州),发现荆南府镇抚使解潜这里钱粮窘乏,故而他已从自己随行携带的军盐内支了十万斤给解潜,作为军费。
赵构立即给出了回复,说张浚此举有害盐法,命他不得再携带蜀盐过界,同时还重申了以前的命令,让张浚星夜兼程赶赴临安,并要他把到达和离开沿途州县的具体日期随时向朝廷奏报。
赵构催促得越急,张浚越觉得前途不妙,他仍旧是磨磨蹭蹭。虽然史料没有记载,但不难看出,张浚可能是秘密派了人给朝廷里的故交好友送信,打探消息,托人活动,所以一边走一边等待回音,思考对策。
绍兴四年正月,张浚上了一道试探性的奏章,说四川自绍兴三年七月以来,霖雨成灾,并且还有地震发生,这乃是因为很久没有给名山大川烧香的缘故。他乞请赵构朝廷拟写祭文,发到四川,让当地官员祭祀祷告,以禳解灾殃。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一
(乙未)知枢密院事张浚言:“荆南屯驻大军,窃虑阙乏,臣已于随行赡军盐内支十万斤付解潜为军费。”
诏浚毋得更携蜀盐过界,有害盐法,仍令浚星夜赴行在,所至州具到发日闻奏。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二
癸酉辅臣进呈张浚奏:“四川自七月以来,霖雨地震,盖名山大川久阙降香,乞制祝文付下。”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 争夺襄阳 正文 4—10—61

宰执大臣们把这道奏章呈递给了赵构,赵构看罢道:“霖雨、地震之灾,难道不是因为蜀中久屯重兵,为了供馈粮饷而科敛赋税、调发民夫,对百姓敲骨吸髓,引起民怨沸腾,所以才导致的吗?还是应当修德抚民以应天变,烧香祷告能有什么用啊!”
这番话说出了赵构的担心——蜀中可千万别发生民变啊!
此前,张浚提前征收了四川五年的赋税,结果却在富平把百姓的血汗钱送给了金兵。此后几年,军队要养,蜀口要守,没有钱粮怎么能行?而钱粮从哪里来,只能从已经交了五年赋税的百姓身上来,只能是让他们交了再交,或者另立名目让他们把钱拿出来。
皇帝和朝廷必须设法安抚百姓,而此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找一个替罪羊,狠狠惩治一番,让心怀怨愤的百姓出出气,给他们一些希望。现在,这个替罪羊只能是张浚。
赵构的话也是一个明确的信号,朝廷大臣们心里都有了数,但愿意公开站出来为张浚说话的人却极少,只有右迪功郎、新监广州寘口场盐税吴伸这个小官为张浚鸣不平。
正月二十九日,吴伸上疏赵构,力辩张浚无罪。吴伸认为:张浚是忠有余而智不足,并且他建炎三年的复辟之功大,建炎四年的战败之罪小,这乃是天下人共知的;何况战败之后,毕竟尚能退保四川,使敌人至今无法入蜀,张浚还是有功的。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二
上曰:“霖雨、地震之灾,岂非重兵久在蜀,调发供馈,椎肤剥体,民怨所致。当修德抚民以应之,又何祷乎?”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 争夺襄阳 正文 4—10—62

吴伸在奏章中写道:“现在市井里巷到处传闻:只要张浚一到朝廷,台谏官们立即会上章弹劾。除了论列张浚的失地之罪外,还要吹毛求疵,夸大他的过失。如果张浚拖延不来,则台谏官们肯定会说他怠慢圣命,对陛下不恭;如果张浚来到临安,则台谏官们肯定会指责他是覆军之将,要求追究他丢失陕西五路的责任。并且,论列张浚罪状的将不止是一两个人,台谏官们必是群起而攻之,不把张浚罢免、远贬就不会罢手。
“臣以为,值此国家艰难之际,像张浚这样忠心的大臣并不易得,罢免、远贬张浚之后,不知又有谁能替代他?望陛下明察,不让朋党快其私愤,不使敌国有可乘之机,实为宗庙社稷之福,天下生灵之幸!”
对吴伸的上书,赵构没有给予答复。他此时应该已经获悉了金军占领和尚原的消息。也就是说,他已经知道金军即将大举进攻蜀口,这不能不让他提心吊胆,但他和吴伸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吴伸认为张浚虽然有失地之罪,但也有保全四川之功,此时换帅,还真找不出比张浚强的大臣(事实上,替代张浚的王似、卢法原,在威望和能力上不仅不如张浚,甚至是差得很远);赵构则指望通过惩治张浚来安抚人心,召回陕西的叛将。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二
右迪功郎新监广州寘口场盐税吴伸上疏,讼张浚无罪,大略谓:
“浚忠有余而智不足,且复辟之功大,失地之罪小,天下之人所共知之。其退保四川,敌人卒未能下,盖亦浚之功也。
“臣窃见里巷游谈咸曰:‘张浚之来,章疏列上,必于失地之外,吹毛求疵,增其过恶。使浚不至,则议者必曰慢而不恭,有违命之罪;至则议者必曰覆军之将,有失地之罚。非特一二人言之,且将群起而攻之,必使罪去而后已。’
“臣谓艰难以求,未有如浚比者,使浚罪去,不知谁可继其忠乎?望陛下痛察之!无使朋党得以快其私,无使敌国得以乘其间,实宗庙社稷之福,天下生灵之幸也!”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 争夺襄阳 正文 4—10—63

赵构此举暴露出他作为皇帝的两个特点——1、为保自己(当然他可以认为是为保祖宗社稷),不惜牺牲任何人;2、对大臣专权高度警惕,严防死守。
当年,富平大败的消息传到朝廷时,有人建议追究张浚丧师失地之罪,赵构坚决不肯,对张浚有过不罚;如今在两次蜀口争夺战均挫败了金军之后,赵构却出于收买四川军民之心的需要,要给张浚算旧账了。
从情理上分析,赵构还不至于此时就担心张浚尾大不掉,担心他在四川形成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势力,因为现在首要的威胁并不是张浚,而是金军。如果是深谙治军用兵之道的人,必定知道大敌当前、临战换帅是非常危险的一步棋,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去冒这种险的。赵构和朝廷大臣之所以敢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无知所以无畏,另一方面是赵宋“放内甚于防外”的祖宗家法在起作用。
在路上磨蹭的张浚肯定也听到了吴伸上疏一事的风声,他的试探算是有了确定无疑的结果,但他不想成为替罪羊,他还在想办法。
尽管赵构命张浚星夜兼程赶赴临安,但他还是又走了约两个月才到达潭州,为了拖延时间,他又在潭州给自己找了些事干。张浚会见了湖南安抚使折彦质,了解了洞庭湖寇杨幺的状况,然后,把随行的左朝散郎、权枢密院计议官冯楫任命为荆湖抚谕使,让他留在潭州帮助折彦质措置招安。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三
绍兴四年二月辛巳朔,张浚至潭州。……浚至,遂留左朝散郎、权枢密院计议官冯楫为荆湖抚谕,俾同安抚使折彦质措置招安。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徐兆玮 18672楼 2014-02-17 23:39:28
走的也太慢了。
-----------------------------
是啊,从阆州到临安,走了约八个月。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凉热春秋 18678楼 2014-02-18 20:36:19
@湖东隐士 18671楼 2014-02-17 22:28:00
……另一方面是赵宋“放内甚于防外”的祖宗家法在起作用。……
88888888888888888888
我说你蠹虫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防内甚于防外”这不是祖宗家法,“根源性”——呵呵,我也要用这个不伦不类的词了——是中国传统文化,这是历朝历代的根本大法。
-----------------------------
哈哈!你还在坚持呢,正好要问你两件事:听说“大漠香山”改口说岳飞和赵构都是民族英雄,“二更桥头”也离开你们去做“人生更有意义的事”去了,不知是否属实?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 争夺襄阳 正文 4—10—64

二月七日,赵构又接到张浚的一道奏章,说荆南府、潭州、筠州、峡州是箭杆的主要出产区,他已下令这几个地方各制造二、三百万支箭杆运到临安。(张浚这是没事找事,两个月后,他自己又说潭州用于制作箭杆的的竹子已经采伐殆尽,现在只能靠从全州、永州、武岗军购买贩运,请赵构下令减少潭州上交箭杆的数目。)
张浚无非是要显得自己一路忙于紧要国事,所以才走得这么慢,而并非故意拖延。当然,这也只不过是掩耳盗铃罢了。
如果张浚确实派了人到朝廷上下活动的话,那么他的努力最终还是没能起到任何作用,赵构惩治张浚的决心为有丝毫改变。绍兴四年二月下旬,张浚到达了严州(今浙江建德)新城,离临安只有二百多里了。他一面又给赵构上了一道引咎罢职的奏章,一面硬着头皮往前走。
张浚即将到达的信息一传到临安,事先安排好的计划就随之启动了。首先是殿中侍御史常同面奏赵构,说张浚出使五年,误国之罪,非止一端:任用小人,为害荆湖;擅自诛杀曲端、赵哲等良将;甚至还擅自造度牒,铸印记,利用特权以皇帝和朝廷的名义发布赐赦等,有种种不臣的迹像;去年召他回朝,他又将川陕宣抚司的财物洗掠一空,选带精兵保护自己出蜀(全然不顾蜀中的安危)。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三
七日丁亥知枢密院事张浚言:“荆南府、潭、筠、峡州最系出产箭簳去处,已令各计置二三百万赴行在。”其后,浚复言:“潭州近年采伐殆尽,今所用皆自全、永、武岗商贩而至,恐误措准,请差损其数。”从之。(后请在四月癸巳,著此为辛炳言浚事。)

初,浚行至严州之新城,复上疏引咎求罢。殿中侍御史常同入对,论浚五年于外,误国非一:用李允文、王以宁、傅雱诸小人,为荆湖害;以曲端、赵哲之良将,皆不得其死;以至擅造度牒、铸印记、赐赦、减降、出给、封赠、磨勘、绫纸之类,皆有不臣之迹;及被召,尽掠公私之财,选精兵自卫出蜀。虽膏斧钺,不足以谢宗庙。若蚤正典刑,示天下不复用,则陕右之地不劳师而自复矣!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 争夺襄阳 正文 4—10—65

常同声称:张浚犯下如此之多的重罪,既便是遭受诛杀,尚不足以谢罪,故而他请求赵构尽快将其绳之以法,永不录用,并昭告天下,则陕右之地不动刀兵就可以自动收复。
当然,所谓的“陕右之地不动刀兵就可以自动收复”,纯属连他自己都不会相信的胡说八道,而之所以要这样说,无非是为了夸大了张浚的过失和罪责。
常同的弹劾之词非同一般地严厉,但毕竟所论列的罪状还算是事出有因,而接着上章弹劾的侍御史辛炳,对张浚的攻击之猛更是令人咋舌。
辛炳首先抓住要害,给张浚定性为“误国犯分”,然后罗列了张浚的“斑斑劣迹,滔天罪行”——
1、富平之战,赵哲拼死转战,终因力量不敌而溃败,张浚却诛杀赵哲,导致其麾下的将士叛投金军。
2、张浚听信王庶的一面之词,杀曲端于狱中,致使曲端所部也全部叛投金军,此后日夜攻打蜀口。他们发布的文书里也是宣称要张浚交出曲端。(否则就不罢兵)。
3、和尚原之战,王万年战功突出,张浚却横加压制,导致王万年满怀怨愤地叛国投敌,金国人得以利用他与赵哲、曲端所部窥视蜀口。(按:王万年即王喜,他并未叛国投敌,此时正随吴玠与金军血战于仙人关。)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三
侍御史辛炳素憾浚,亦论浚误国犯分:富平之役,赵哲转战用命,势力不敌而溃,浚乃诛哲,致其徒怨叛;又信王庶一言,杀曲端于狱中,端之部曲又皆叛去,其后日夜攻打川口,公行文檄求端于浚者是也;和尚原之战,王万年之功为多。浚乃抑之,万年怨愤叛去,与哲、端溃卒力窥川口,金人特因之耳。(按:《蜀口用兵录》:今年三月杀金平之战,尚遣王万年击贼。盖万年即王喜,此时为统领官,炳误也。)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塞外赌徒 18687楼 2014-02-20 15:03:18
靖康末,金军攻破东京外城的时候,仅仅只有八个金兵(一说六人,一说十几人)攻上了城墙,上万宋兵竟然瞬间崩溃,金军对当时战况的描述是——“八人登垒,破千仞之坚城”。宋朝靠这样的兵是打不了仗的。
===========================================================================
刚看到此处,原句应为“七将渡河,溃百万之禁旅;八人登垒,摧千仞之坚城”,作者应为金军中有降金之汉官,为教坊制作的金军“主旋律作品”,史料见《三朝北盟会编》。楼主将文学作品中的数词当做具体数目处理,似有待商榷。当然宋军肯定是一触即溃的。
-----------------------------
金军“主旋律作品”?此“文学作品”在《三朝北盟会编》何处?可否引出来?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塞外赌徒 18687楼 2014-02-20 15:03:18
靖康末,金军攻破东京外城的时候,仅仅只有八个金兵(一说六人,一说十几人)攻上了城墙,上万宋兵竟然瞬间崩溃,金军对当时战况的描述是——“八人登垒,破千仞之坚城”。宋朝靠这样的兵是打不了仗的。
===========================================================================
刚看到此处,原句应为“七将渡河,溃百万之禁旅;八人登垒,摧千仞之坚城”,作者应为金军中有降金之汉官,为教坊制作的金军“主旋律作品”,史料见《三朝北盟会编》。楼主将 文学 作品中的数词当做具体数目处理,似有待商榷。当然宋军肯定是一触即溃的。
-----------------------------
@湖东隐士 18689楼 2014-02-20 16:39:28
金军“主旋律作品”?此“ 文学 作品”在《三朝北盟会编》何处?可否引出来?
-----------------------------
@塞外赌徒 18690楼 2014-02-20 19:22:45
遗史曰:金人索元宵灯烛於刘家寺放上元请帝观灯粘罕(改作尼堪)斡离不(改作斡里雅布)张筵会召教坊乐人大合乐艺人悉呈百戏露台弟子祗应倡优杂剧罗列於庭宴设甚盛有致语云:七将渡河溃百万之禁旅八人登垒摧千仞之坚城。见《三朝北盟会编》卷74尾。用来嘲讽宋帝,吹捧自家武力
-----------------------------
兄台误解了。
金人索元宵灯烛于刘家寺放。上元,请帝观灯。粘罕、斡离不张筵会,召教坊乐人大合乐。艺人悉呈百戏,露台弟子、祗应倡优杂剧罗列于庭,宴设甚盛。有致语云:“七将渡河,溃百万之禁旅;八人登垒,摧千仞之坚城。”

1、“致语”不是制作“主旋律作品”;
2、并未说明“致语”之人是谁,何以知是“降金之汉官”?
3、“七将渡河,溃百万之禁旅;八人登垒,摧千仞之坚城”显然是四六体,应为歌颂战功的文章或贺辞,不能武断地认为是一般的文学作品;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塞外赌徒 18692楼 2014-02-20 20:55:13
1.我说“主旋律作品”只是玩笑话,呵呵。2.致语应大约于致辞,“降金之汉官”是引用观点,非我主创,可参看《金教坊考》等,此处教坊乐人估计是宋人.3我的意见是--楼主将 文学 作品中的数词当做具体数目处理,似有待商榷。
-----------------------------
1、此处以“降金之汉官”称呼被掳的北宋教坊乐人,不妥,易生歧义;
2、“骈四俪六”之文,非教坊乐人所长,说“七将渡河,溃百万之禁旅;八人登垒,摧千仞之坚城”是教坊乐人的“致语”没有依据;
3、这句话不能看作只是一般的文学作品中的语句,再则,即便是文学作品,其中的数词也不一定就是虚指。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 争夺襄阳 正文 4—10—66

4、张浚任用赵开,谋取财利,变盐茶榷法和酒法,横征暴敛,结怨于蜀中士民,四川至今未失守,真乃侥幸!
5、凡朝廷任命的官员到了川陕,张浚一概不许他们上任,一定要主上按照他的意思任免官员;甚至擅自一年之内两次实行赦宥。自古以来,既便获得便宜行事之权的大臣也没有谁敢像张浚这样专权。
6、湖南根本不是张浚所管的地区,他居然把特权用到了湖南,他派遣的官员肆无忌惮地行使生杀大权,导致荆湖南北两路大乱。
7、张浚败坏国家大事之后,召他回朝廷,他仍不知罪,还在发文书命人给自己修宅府,他以为枢密院的权力是他的私有之物吗?
8、张浚出发时,把四川的财物席卷而行,居然敢借口说这是为了支助解潜、程昌(上宀下禹)军费,还试图以此向朝廷邀功。他真是不知这钱从何处得来!难道是他张浚的吗?
9、在回朝路上,张浚又擅自下令荆南府、峡州等地各制造数百万支箭杆,还说如果不能按令交纳,必须给出合理解释。为了向朝廷表功求赏,无视民力的困乏。
10、起初张浚故意拖延行程,随后又心怀疑惧,不断上章试探,说什么蜀中、荆湖道路难行,等到了潭州之后,接下来的道路甚为通畅,就可以顺利赶来临安;最近又说行至衢州时要停留数日修治器甲;可等他到了衢州,一听说政府里有了空缺的职位(绍兴四年二月,参知政事席益受台谏官弹劾,被罢职,参知政事之职出现空缺),就立即马不停蹄往临安赶,他为什么前缓而后急?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三
又用赵开营财利,行榷茶盐及隔槽酒法,苛细特甚,内结人怨。西蜀之不亡者,幸也!凡朝廷所除监司郡守,至辄不许,上必己所命,乃得赴;张深以老乞退,则令五日一赴宣司治事,此例安出哉!甚者擅肆赦宥,一岁凡再,自古便宜未有如是之专者也;湖南北非浚所管地分,乃遣李允文、王以宁,假以便宜,肆行生杀,遂乱两路;败事而归,不自知罪,犹移文令葺治府第,浚谓枢庭之权为己家物乎?既被召,尽刷四川之财以行,尚敢托言那辍随军钱物,应副解潜、程昌((上宀下禹)),居以要功,不知钱何所从出哉!沿路札下荆、峡诸州,计置箭簳各数百万,又言如难计置,即具因依回报,是徒欲求进,不恤民力之困也;浚闻罢之始则迁延不行,中则疑而有请,欲俟至潭州,道路无虞而后造朝,近又奏乞至衢州,留数日修治器甲;(事见二月戊戌)今闻政府虚位,则至衢州一日而行,星夜兼程不复留滞,何前缓而后急?
疏入,不报。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凉热春秋 18696楼 2014-02-21 11:10:14
第一,我不完全同意“大漠香山”的说法,岳飞当然可以称为民族英雄,毕竟他一直在抗击金兵,即使是内部平叛或者征伐大齐,最终目的也是抗金,他是抗金英雄中的一员;赵构当然与岳飞有所区别,他不但是民族英雄,而且是南宋第一民族英雄,他坚决抗金,而且担负起了抗金的领导作用,他忍辱负重,能伸能屈,其毅力非常人所能比,为最终保存了南宋帝国,留存南方的大汉民族传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为后世积弱积贫、愚昧迂腐的汉民族抗击外来民族的侵略做出了光辉的榜样,他不愧是汉民族伟大的导师,英明的统帅,杰出的舵手,迎风飘扬的旗帜,这叫“有什么样的民族就有什么样的领袖”。
-----------------------------
哈哈哈哈!赵构的确是能够忍辱,但他不能负重;的确是能屈,但没见他伸过。你的“观点”颇有趣——有“积弱积贫、愚昧迂腐的汉民族”就有赵构这种“伟大的导师,英明的统帅,杰出的舵手,迎风飘扬的旗帜”。
既然你鼓吹“赵构民族英雄论”,那本文下面将会把他的真实面目展现得更清晰。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 争夺襄阳 正文 4—10—67

辛炳与张浚有旧怨,此时正是报复的时机。从赵构下诏召张浚回朝起,他就摩拳擦掌,收集口实,罗织罪名,现在终于是可以全线出击了。
对于辛炳的弹劾奏章,赵构先不给予回复。此时的赵构,处理事情老练了许多,他要先显示一下皇帝的宽容待下之意,反正张浚的仇人在言路之中,攻击张浚的奏章自然会接连飞来。既然有人愿意出来当恶人,他完全可以“无为而治”,等火候到了的时候再顺势而为。
绍兴四年二月二十五日,辛炳获悉张浚离临安已经近在咫尺,于是又急速请求觐见赵构,以面奏的方式重申了张浚的丧师失地、诿过擅杀、鱼肉百姓、欺罔朝廷、慢侮君命、骚扰州县之罪,并且还翻出了陈年旧账,说张浚最初是投靠误国罪臣黄潜善门下,才得以在一、二年间从小小的曹官超升为侍从;建炎三年,金人饮马长江,窥视江南,张浚为了避祸,处心积虑地提出经营川陕之策,借此在危难关头逃离东南,还挑选西北精兵保护自己。
辛炳严斥张浚为憸柔妄庸的小人,凭借侥幸得以专制一方之后,就志盈气满,狂悖无礼、轻脆暴恣、飞扬跋扈,再次恳请赵构将其绳之以法,以告慰关陕惨遭横死的军民,稍稍平复川蜀百姓的怨愤之气。

——————————————————————
附录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五十七
又臣寮上言:“窃闻知枢密院事张浚将到行在,不知陛下遂以枢廷处之邪?中外之议有大不然者,臣不得不论也。
“浚为黄潜善所知,自兴元府曹官一二年引为侍从。潜善当国,一时所引皆憸柔妄庸之人,而浚为之上客;
“及虏人饮马长江,有窥江南意,浚欲避祸远去,乃建议出抚川陕,悉拣西北精兵自随,荣归故乡,引一时轻儇谀佞小人,如刘子羽、程唐辈参议军事,以住陕西;
“以私意斩环庆路安抚使赵哲,复扌摭旧将,曲端狱死,由是将士解体,溃叛降贼,而陕西州县残陷几尽,赤子肝脑涂地,皆浚之为也;
“其后虏亦稍自退归,浚辄妄奏获捷功状,欺罔朝廷,诛求聚敛,人不堪命,四川骚然,怨情刻骨,于是悔宣抚之来甚于贼也;
“陛下初许浚便宜黜陟,盖以军事在远,不欲从中制也。辄立招贤馆,有视直龙图阁之命,以孺人号封参议官之妾;陛下昨尝遣中使传宣抚问,浚乃与之加秩,酬其劳,自古岂有人臣辄加官王人之礼,其狂悖甚矣!
“大抵浚本妄庸,幸际艰难,专制一方,志盈气满,遂欲飞扬跋扈。赖陛下圣明,辨之未晚,亟遣郎官持节召之。浚稍知事节,当亟交割军事,即日就道,而乃偃蹇迁延,始则欲候秋凉进发,次则欲上冢焚黄,又欲候道路无虞,然后赴阙,公然上章慢侮君命,闻者无不挖腕;既到鼎、澧间,又擅差抚谕官骚扰州县,又檄荆湖八州军配出箭竿,又令川陕宣抚司计置牛角取媚朝廷。始则以轻脆暴恣败事,中则以跋扈偃蹇为物议所不平,卒又以谄媚冀脱。
“伏望睿明察浚罪状,断自宸衷,乞赐罢黜,明正典刑,庶几少慰关陕横死之人,少解川蜀愤怨之气,亦以为人臣跋扈之戒。
伏候敕旨。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 争夺襄阳 正文 4—10—68

绍兴四年二十六日,也就是完颜兀术、完颜撒离喝对吴玠发动总攻的前夕,张浚历经约八个月的“艰难跋涉”,终于跨进了临安的城门,辛炳、范同等台谏官也一切准备就绪,对他发起了总攻。
张浚到达后,赵构下的第一道命令是让他将随行随行的军马全部交给神武中军统制杨沂中,将携带的钱物交到内藏库。张浚此时的官职是知枢密院事,于是赵构命他先到枢密院处理本职之内的公务。
作为执政官的一员,张浚在一道又一道弹劾奏章的攻击下开始参与商议国家大事,他知道自己的执政官也当不了几天了,赵构仅仅是因为还需要从他这里了解一些川陕等地的情况,需要听一听他对时局的看法,才让他在朝廷里多待几天。
此时,朝廷里商议的最重要的大事是——襄阳府那边该怎么办?
朝廷已经不断接到谍报:刘豫准备在今年秋天麦熟之后,发动进攻。同时,洞庭湖寇杨幺势力正在日益壮大,刘豫已经秘密派人前往洞庭湖联络杨幺,试图与之联合,南北同时起兵夹击荆湖北路的宋军。
屯驻江州的岳飞不断在给朝廷上奏章,请求出师收复襄阳,宰相朱胜非也认为襄阳这种战略要地不可不争,但赵构依然担心影响议和,迟迟不肯答应。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三
丙午,知枢密院事张浚至行在。
浚至行在,诏浚随行军马尽付神武中军统制杨沂中,随行钱物隶内藏为封桩激赏库。浚既见,遂赴枢密院治事。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乒坛传奇 18708楼 2014-02-22 10:23:55
他为什么不计划直接从杭州湾逃跑?海路可以走的啊?
-----------------------------
对于古代航海,我所知甚少,以下是个人的猜测:
1、海船很大,不能划桨,靠风动力航行,杭州湾可能风向多变;
2、浙江最大的港口在宁波(明州),杭州湾不适宜作为航海码头。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乒坛传奇 18706楼 2014-02-22 09:46:33
@湖东隐士
请教楼主几个问题,请拨冗赐教:
1、宋史里提到的执政是指枢密使和副使吗?宰相指同平章事和参知政事?是不是正式的名称没有宰相这一说?
2、宋朝的各种“使”名目繁多,节度使,经略使,安抚使,处置使,观察使,团练使等等,这些职务是否均为武职?我们知道节度使是最高的,那么其它“使”的级别孰高孰低呢?
3、我们知道,路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那么州呢,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吗?或者有的小州......
-----------------------------
宋朝的职官制度说起来就不是一般的话长啊!只能先举例讲几个官职。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乒坛传奇 18706楼 2014-02-22 09:46:33
@湖东隐士
请教楼主几个问题,请拨冗赐教:
1、宋史里提到的执政是指枢密使和副使吗?宰相指同平章事和参知政事?是不是正式的名称没有宰相这一说?
-----------------------------
先从宰相讲起——
宰相是官僚体系中最高的职务,《宋史*职官志》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在现代人的印象中,宰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宋朝的宰相却也并非总是有如此大的权力。
宋朝以前因宰相权力过大,使皇帝难以控制、驾驭的事时有发生,宋太祖赵匡胤建国之初,就对宰相的权力实行了分割、牵制。
一、分财权:宋初设三司使总管全国贡赋收入,通管盐铁、度支、户部三司,又称“计省”。其长官为三司使,又称“计相”。设置“计相”管理国家钱财,使宰相无权干预财政。宋神宗元丰改制后,才取消三司使,将财权移交给户部。
二、分兵权:宋朝设立的枢密院,“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是最高的军事机构,与宰相的政事堂并称“二府”,分持文武二柄。宋初枢密院的长官、副长官为枢密使、枢密副使或称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资历较浅的官员则任签书枢密院事、同签书枢密院事。宋朝宰相一般不能掌兵权(也有例外)。
三、设副相: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为防止宰相集大权于一身,设副宰相,名为参知政事。起初参加政事“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权力还不大,实际上还只是宰相的助理。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起,命参知政事与宰相在都堂共同议政,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又下诏规定宰相与参知政事轮班知印,同升政事堂,使参知政事成为名副其实的副宰相。宋神宗元丰改制时,取消参知政事这一官职,代之以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作为副宰相,遇宰相不能治事或暂无人任宰相时,由以上各位副相轮流当值,暂代宰相的职权处理国家大事。宋高宗建炎三年,又取消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恢复为参知政事。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乒坛传奇 18706楼 2014-02-22 09:46:33
@湖东隐士
请教楼主几个问题,请拨冗赐教:
1、宋史里提到的执政是指枢密使和副使吗?宰相指同平章事和参知政事?是不是正式的名称没有宰相这一说?
-----------------------------
宋朝宰相、副相名称沿革表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乒坛传奇 18706楼 2014-02-22 09:46:33
@湖东隐士
请教楼主几个问题,请拨冗赐教:
1、宋史里提到的执政是指枢密使和副使吗?宰相指同平章事和参知政事?是不是正式的名称没有宰相这一说?
-----------------------------
宋朝的官、职、差遣

赵匡胤篡夺帝位之后,为了稳定政局,他保留了后周原有的政府机构,留用原有的官员,以此安抚这些后周旧臣。但赵匡胤又不愿意让这些人继续把持要害部门、位置,于是一面设法架空他们,一面又以优厚的俸禄安抚、稳定他们。
由此,北宋前期,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九寺、五监的职事大部分为中书门下、三司、枢密院所侵夺,所余“十无二三”。宋朝职官制度中也出现了官、职、差遣的区别。
“官”,只作为品级高低及领取相应俸禄的标志,所以又称“寄禄官”,也称“本官”。
“职”,指各馆、阁、殿的大学士、学士、直学士、待制、修撰和直阁等,最初还是实际职务,以后逐渐成为文官的荣誉衔。待制以上为“侍从官”,是高级文官,他们的“职”,又称“职名”,如包拯的职名是龙图阁大学士;级别较低的修撰、直阁属低级文官,他们的“职”又称“贴职”。如辛弃疾曾经的“贴职”是集英殿修撰。
“差遣”,才是官员们担任的实际职务,如种师道曾任“河北、河东宣抚使”,这宣抚使就是一种差遣,即种师道所担任的实际职务。“差遣”本身没有品级,但大多有相应的俸禄和待遇。“差遣”也称“职事官”,有时也简称“职”(一定要区分这个简称的“职”与“职名”的“职”的区别)。

楼主:湖东隐士

字数:222689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2-03-31 18:36:00

更新时间:2020-07-15 12:28:38

评论数:264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